【《我们如何思维》课程】第三次预习作业
《我们如何思维》读书心得
《我们如何思维》读书心得《我们如何思维》读书心得作者:日期:X年月日在阅读《我们如何思维》一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书中的观点所吸引。
本书主要探讨了人类思维的本质和运作方式,通过深入分析不同类型的思维模式,帮助读者掌握有效的思考技巧和方法。
以下是我对每章内容的详细思考和总结:第一章:思维的定义与意义在这一章中,作者介绍了思维的概念,指出思维是人类最基本的认识活动。
同时,作者也强调了思维对于解决问题和创造新知识的重要性,引发了我对思维的深入思考。
第二章: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作者从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两个角度探讨了思维的不同方式。
逻辑思维强调对问题的分析和推理,而直觉思维则更加注重对问题的直接感知和理解。
我通过对这两种思维方式的比较,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
第三章:创造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本章主要讲述了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区别和共同点。
创造性思维强调对问题的新颖解决方案的创造,而批判性思维则强调对解决方案的评估和分析。
通过对这两种思维方式的研究,我认识到了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在解决问题和创新中的不可或缺性。
:::在全书的阅读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不同类型的思维方式,还学到了如何运用这些思维方式来更好地解决问题和创造新知识。
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全面且系统的思维框架,帮助读者提升思维能力。
附件:1、书籍《我们如何思维》的阅读笔记2、相关的讲座和演讲视频法律名词及注释:1、思维:指人类对外界事物进行认识和思考的过程。
2、逻辑思维:指以逻辑为基础,通过分析和推理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3、直觉思维:指通过直接感知和理解问题来进行思考的方式。
4、创造性思维:指创造新颖解决方案的思维方式。
5、批判性思维:指对解决方案进行评估和分析的思维方式。
《我们如何思维思维》读书笔记
《我们如何思维》读书笔记及摘要第一章什么是思维一这一名词的几种含义思维的四种含义:一最不严谨的思维就是我们头脑有过的任何想法。
二广义的思维仅限于并非直接感受的并非见到嗅到的听到的或者接触到的事物。
三种定义认为思维指的是立足于某种根据的信念,或者是被信以为真的知识。
然而未曾想过信念是否正确就接受,这样的思维是不自觉的。
第四种定义,形成个信念,应该经过认真的思维,有意识地思考这一信念的性质,条件,和意义。
对任何一个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均以积极地执着的和用心的态度考虑它所依据的根据是否成立,若能成立,在考虑它所导致的进一步的结论,这就构成了思考。
二、思维的中心因素想到一件事物预示或者显示出另一个事物,从而考虑一件事物能在多大程度上被视为另一个事物的信念的根据,这一功能就是动脑筋思索或思考的中心功能。
本书所谈的思维,是一种思维活动,即由观察到事物推断出别的事物,将前者作为后者的信念的依据或基础。
三、思考过程中的要素一种困惑、犹豫、怀疑的状态二是一番思索或考察,要查明进一步的事实,介意证实或否定所想到的信念。
举例解释。
问题决定思维的目的,目的控制着思维的过程。
四、总结思维起源于某种疑惑或怀疑。
困难提出以后,接下来便要提出某种暗示,经过考虑对问题作出某种解释,寻找解决方法。
阅读时间:50分钟左右第二章思维训练的必要性一、思维的价值1、思维是避免单纯冲动或者单纯惯动的唯一方法。
2、思维使人有系统预见的可能人们可以通过思维想出和安排出各种人为的标志,来提醒大家预见到各种后果,以及获取或避免这种后果的方法。
3、思维还会给自然地事物赋予不同的价值不同于不思惟的人的感受。
二、需要引导以实现价值思想也会走偏,需要锻炼,约翰·洛克的阐述:思维对于生活的重要性和训练思维的必要性。
三、需要经常加以调节的倾向正确的思维在生活中和社会中是有益处的,但是人的认识仍有能走偏。
只有系统区分自己进行观察的条件和严格调节自己进行联想的习惯才能掌握自己信念的对错。
【我们如何思维】读书笔记(注释)
《我们如何思维》阅读笔记甘棠中学付雨辰我们如何思维第一部分:思维训练的问题第一章:什么是思维第一节:这一名词的几种不同的含义第一种:广泛的,甚至可以说是不严谨的用法:凡是脑子里想到的,都可以说是思维。
第二种:是指我们对于自己并未直观见到、听到、嗅到、接触到的事物的想法第三种是指人们根据某种征象或某种象征或某种证据而得出自己的信念第二节:思维的中心因素先举例说明一种介于用心思考和随便想想的思维活动。
得出他们的共同因素就是都是由此及彼地联想到并未见到的事情。
还分析得出思考的中心功能:想到一件事物预示或者显示出另一个事物,从而考虑一件事物能在多大程度上被视为另一个事物的信念的根据。
点明本书所指的思维就是这种思想活动第三节:思考过程中的要素通过对第二节举例的解释,谈到思考过程中的一些次级过程:(1)产生问题,信念受到挑战,变得捉摸不定,出现推测(2)回答第一步的问题,经过调查研究/查明情况,证实/否定了第一步的推测。
掌握和感知新的事实。
第四节:总结总结前文的论述,总结了思维缘由和激发,联想与以往经验的关系。
第二章:思维训练的必要性第一节:思维的价值1、思维是避免单纯冲动或单纯惯动的唯一方法(即人类区别于动物之处。
低级)2、通过思维,人们还想出和安排出各种人为的标志来提醒大家预见到各种后果,以及获取或避免这些后果的方式(即文明人区别于野人的特征)(属于行为层面,高于前层)(数学符号算不算这些标志?)3、思维会给自然的事件和物体赋予很不相同的地位和价值,远远不同于那些无思维力者对他们的感受(诗歌散文等美的缘由,取决于个人的阅历、经历,是高等文明人的特点)(属于心理层面,远高于前两层)第二节:需要引导以实现价值通过引约翰,洛克的话,思维也会走偏,所以需要引导思维第三节:需要经常加以调节的倾向正确的思维对人类是有益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的认识会走偏,只有系统区分自己进行观察的条件和严格调节自己进行联想的习惯才能掌握自己信念的对错。
《第三十二课让思维活跃起来》作业设计方案-初中心理健康北师大版13七年级下册
《让思维活跃起来》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节课的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具体实践操作,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活跃思维的基本方法,通过思考和讨论,培养其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为后续的心理健康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1. 思维训练游戏:设计一系列思维游戏,如逻辑推理、找规律等,旨在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观察力。
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并记录下自己的解题思路。
2. 小组合作讨论:选取一个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主题,如“如何合理规划假期”等,学生需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并共同完成一个简单的计划方案。
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反思与总结:学生需对今天的课堂内容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思维训练游戏和小组讨论中的收获和不足,并写下改进措施。
此部分旨在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促进其个人成长。
三、作业要求1. 思维训练游戏部分: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不得抄袭他人答案。
解题思路需清晰明了,方便教师了解学生的思考过程。
2. 小组合作讨论部分:小组内成员需积极参与讨论,确保每个人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
讨论结果需有明确的分工,每个成员都需承担一定的任务。
最终方案需体现小组的共同智慧和努力。
3. 反思与总结部分:学生需真实反映自己的收获和不足,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
此部分作业需用心书写,不得敷衍了事。
四、作业评价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的表现、反思与总结的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价。
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和小组,将在课堂上进行表扬,并作为其他学生的榜样。
同时,教师还将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调整提供参考。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并在课堂上进行作业讲解和反馈。
针对学生在思维训练游戏中的错误和不足,教师将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对于小组合作讨论部分,教师将肯定小组的共同努力和成果,同时指出改进的方向。
在反思与总结部分,教师将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和体会,以便大家共同进步。
《第三课领会科学思维》作业设计方案-高中政治统编版19选择性必修3逻辑与思维
《领会科学思维》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领会科学思维的重要性,掌握科学思维的基本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理性、严谨的思维方式。
通过本次作业,使学生能够理解科学思维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应用。
二、作业内容1. 阅读材料:学生需认真阅读教材中关于科学思维的章节,理解科学思维的概念、特点及作用。
2. 案例分析:选取教材中的典型案例或教师提供的现实案例,要求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进行分析,探讨案例中体现的科学思维过程。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彼此对科学思维的理解,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科学思维。
4. 撰写报告:每组学生需撰写一份关于“科学思维在生活中的应用”的报告,报告中应包含具体事例、分析过程和感悟。
5. 思维训练:完成一系列思维训练题目,包括逻辑推理题、分析题等,以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作业要求1. 认真阅读教材,理解科学思维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案例分析要深入,能够准确把握案例中的科学思维过程。
3. 小组讨论要积极,充分发表个人见解,尊重他人观点。
4. 报告内容要具体、详实,事例与分析过程要紧密结合。
5. 思维训练题目要独立完成,注重解题过程的逻辑性和严谨性。
四、作业评价1. 教师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给予相应的评价和指导。
2. 评价内容包括学生对科学思维的理解程度、案例分析的深度、小组讨论的活跃度、报告的撰写质量以及思维训练的完成情况。
3. 鼓励学生在作业中展示自己的思考和见解,对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
4. 对于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教师需及时指出并给予改进建议。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对每份报告和训练题目给出详细的批注和评分。
2. 针对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教师需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指导。
3. 对表现优秀的学生,可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分享,以激励其他学生。
4. 教师需将作业反馈及时告知学生,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以便在后续学习中加以改进。
【《我们如何思维》课程】第四次预习作业
【《我们如何思维》课程】《我们如何思维》第四次预习作业第九章:意义:或概念和理解1、用杜威的观点解释“一个人只能看到他所能看到的”一句话的意思。
解答:理解识别一个东西在某个场合的重要性和意义是需要思维的敏感的,具有思维的敏感性和进行有效思维的前提是需要大量的已知信息,然后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推理判断,从而决定行动。
例如对于懂医学知识的人来说医书对他来说和文学名著的价值是不一样的,甚至一般人看名著只是理解其中的主要故事情节,医生可能对其中人物患病医治用药的过程格外关注。
还比如一般人看到蒲公英可能就觉得这就是路边的野草,踩踏也无妨。
有点生活常识的人看到的是这是可以食用的野菜,可能会挖回去吃掉。
艺术家眼中看到的是具有顽强生命力的花朵,他可能会在创作中把此花当素材;中医看到的这是一颗药材,他可能想到这药草可以治疗什么病效果比较好之类的。
2、简述意义和理解、意义和知识之间的关系。
解答:在本章里意义和理解是同等的关系,在思维里是同时进行的。
因为要理解就要抓住大意,掌握了意义就可以理解和识别一个东西在某个场合的重要性。
知识是解读事物意义的一种客观形式,它需要把事物从本身表面孤立的情况下拿出来分析研究,找到它们作为某个整体的一部分存在的可能性,然后用这个整体来诠释事物。
意义是主体和客体相结合而产生的,知识相对来说客观一些。
3、什么是“直接理解”?什么是“间接理解”?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解答:由已知的认识,人们对物体及其意义能直接迅速的了解,叫直接理解。
把直接理解到的意义作为工具或手段,去理解那些尚不清楚的可疑的意义,理解新概念和意义显得迟缓间接,叫间接理解。
间接理解需要已有的直接理解做基础,当直接理解的许多概念发生知识交集或扩展时又会进入间接理解阶段,直接理解和间接理解有规律的循环运动共同促进智力的进步。
它们之间还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4、从杜威的角度描述意义是如何获得的?解答:意义的获得首先要使模糊和摇摆不定的问题能得到明确或区分,然后通过实际行动来调整和验证对意义的预见,当明确了预见后就赋予了意义明确性、连贯性和稳定性。
《第三十二课让思维活跃起来》作业设计方案-初中心理健康北师大版13七年级下册
《让思维活跃起来》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一系列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培养积极向上的思维习惯,增强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为后续的心理健康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作业内容1. 自我介绍:学生需完成一份自我介绍报告,内容包括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学习情况等,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同时提高自我表达能力。
2. 思维游戏:设计一系列思维游戏,如逻辑推理、找规律等,旨在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观察力,培养他们积极思考的习惯。
3. 情绪日记:要求学生每天记录自己的情绪变化,分析产生这些情绪的原因,并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提高情绪管理能力,学会自我调节。
4. 小组合作:学生需分组进行小组合作活动,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通过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作业要求1. 自我介绍报告:要求内容真实、条理清晰,字数控制在300字左右。
2. 思维游戏:学生需独立完成游戏任务,并记录下解题过程和思路。
3. 情绪日记:要求学生每天坚持记录,分析情绪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法,鼓励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 小组合作:小组内成员需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任务,并记录下合作过程和收获。
四、作业评价1.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给予相应的评价和指导,指出优点和不足,帮助学生改进。
2. 小组互评:小组内成员相互评价彼此在小组合作活动中的表现和贡献,促进相互学习和进步。
3. 学生自评:学生需对自己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反思和总结,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制定改进计划。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反馈:教师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并针对学生的不足之处给予指导和建议。
2. 小组反馈:小组内成员相互交流在小组合作活动中的收获和体会,分享经验和教训。
3. 学生自我调整:学生根据教师的评价和指导,以及小组和自身的反馈,对自己的学习和思维方式进行调整和改进。
【《我们如何思维】第一次预习作业
【《我们如何思维》课程2018(上)】《我们如何思维》第一次预习作业兰君第一章整理本章先讲了什么是思维?第一章:1、举例说明从广义到狭义分层界定的思维的四种含义。
四种含义的思维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解答:例如第一种理解是:凡是脑子里想到的,都是思维。
如:上课时老师在讲课,学生竟想起了了昨夜的梦;这种思维的特点是:碎片化、不连贯、随心所欲,胡思乱想,没有目的性,无法验证。
2、思维通常仅限于并非直接感受到的事物。
如由打雷和闪电的出现联想到雷公电母的形象和故事;这种思维的特点是:有情感上的连贯性,思维的目的性,有推理的雏形,能满足情感的需要,但无法验证。
3、思维指的是立足于某种根据的信念,这种根据并非直接感受到的事物,然而是真实的知识(根据本身已经受过检验),或是被信以为真的知识(根据本身并未经受检验)。
例如:学生听数学老师讲解平方差公式定理;这种思维是逻辑思维,有推理但无证实。
4、这种思维是有意识地思考信念的性质、条件和意义,经过推理形成一个信念,并去身体力行的验证这一信念的过程,如:科学家思考怎样登上月球的问题?这四种思维的关系是:思维方式由宽到窄、难度由浅入深,对生活河行动的影响由小到大。
它们的区别是前三种思维都是感性的,主观的。
第四种思维是理性的,有科学根据的。
主要区别有两点:一是对推理的依据进行思考,二是注重在实践中验证。
本书要讲的思维主要是第四种思维。
其中信念是思维的核心。
杜威的阐述是:信念是人们持有的、确认的、默认的经过了证实或未经过证实的见解。
信念的关键是信,确信真实,内心认同的知识,不是外在的单纯的知识,是可以指导行动的。
为了把思维阐述得更细致些,杜威还将思维的过程细分为五步:书中阐述的观点是:思维是当人们遇到困惑或犹豫时进行思索或考察后,进一步查明事实,在得到证实或否定得到信念的过程。
讨论中材料整理:思维是大脑的活动过程。
是大脑接受外部刺激,引发联想和想象,产生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法的接收、质疑推理、判定、验证、再接收的循环上升的心理过程。
反省思维与教学的关系——读杜威《我们怎样思维》有感
探索研究TAN SUO YAN JIU反省思维与教学的关系——读杜威《我们怎样思维》有感陈婧陕西师范大学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陕西省西安市 710119)摘 要: 著名的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约翰·杜威曾在《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指出,反省思维是最好的思维方式。
教育者可以通过训练使儿童形成反省思维,并基于自己的天性和个性习得各种本领或投身研究领域,进而更好地实现他们的价值。
同样地,反省思维对教育者的教学也有很大的启发,教师应当适时着眼于培养和发展反省思维,更好地实现有意义的教学。
关键词:反省思维;教学;杜威;思维训练1 背景十九世纪中期的美国正处在迅猛发展的阶段。
相对于欧陆国家来说,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后起之秀。
伟大的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正是诞生于这个时代。
为了坚定不移地发展资本主义教育,使美国的教育在不断的改革中更加贴合自身的发展需要,教育家们纷纷投入到积极的实践探索中。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实用主义哲学为核心的杜威的教育理论也应运而生。
科学的思维态度和教育并非不相关。
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来说,知识、情感和价值观等因素毫无疑问是重要的,因而,教育者们也给予了众多关注。
但作为学习过程中的一项重要能力,思维水平的参差不齐却在教育实践中被屡屡忽略。
如何培养和训练儿童的思维能力也成为了一件亟待解决的教育问题。
2 反省思维和思维训练的必要性杜威对“反省思维(reflective thinking)”的定义是:现有的事物暗示了别的事物(或真理),从而引导出信念,此信念以事物本身之间的实在关系为依据,即以暗示的事物和被暗示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为依据。
简单来说,笔者认为,反省思维就是疑惑——联想——求证的过程。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们运用思维能力建立和编制符号,用以引导或警告;或运用思维赋予事物不同的状态和价值。
事实上,思维能力越强,思维的运用频率就越高,思维效率也越高;原先需要经过思维充分检验才能获得的意义,在思维得到提升后有可能会随心所欲地不断增长。
我们怎样思维
我们怎样思维《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一篇名著,由姜文闵翻译,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全书分为《我们怎样思维》、《经验教育》两部分。
杜威是二十世纪美国极具影响的教育家,其主张“儿童中心”,反对“传统教育”,正如他所说的:“在学校里,儿童的生活成为决定一切的目的,凡促进儿童成长的必要措施都集中在这个方面。
”这在当时无疑是一场革命,促进人们开始真正关注儿童,“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
”其观点对现代教育影响深远:什么是学校?学校即社会,学校作为一种制度,应该把现实生活简化起来,缩小到一种雏形的状态。
什么是知识?什么是教材?知识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工具,教育应是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组或改造。
怎样学?从经验中学,做中学。
……正是从儿童的角度思考,他于1910年完成了《我们怎样思维》,下面就是这本著作的结构与主要观点:第一部分思维训练的问题主要回答:什么是思维、为什么把反省思维作为教育的目的、思维训练中的天赋资源、学校情境与思维的训练。
杜威认为:思维起源于某种疑惑、迷乱或怀疑。
最好的思维方式是反省思维,这种思维是对某个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的深思。
反省思维与一般所谓的思想具有显著的不同,反省思维包括:(1)引起思维的怀疑、踌躇、困惑和心智上的困难等状态;(2)寻找、搜索和探究的活动,求得解决疑难、处理困惑的实际办法。
反省思维通过现有的事物暗示了别的事物(或真理),从而引导出信念,此信念以事物本身之间的实在关系为依据,即以暗示的的事物与被暗示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为依据。
在整个反省思维的过程中,居于持续的和主导的因素是解决疑惑的需要。
问题的性质决定思维的目的,而思维的目的则控制思维的过程。
只有人们心甘情愿地忍受疑难的困惑,不辞劳苦地进行探究,他才能有反省的思维。
思维训练中的天赋资源包括好奇心、暗示、秩序。
形成反省思维的方法问题就是在于建立必能引起和指导好奇心的各种情境。
《第三课2学习科学思维的意义》作业设计方案-高中政治统编版19选择性必修3逻辑与思维
《学习科学思维的意义》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课程作业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深化对科学思维概念的理解,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科学思维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
通过本次作业,期望学生能够:1. 掌握科学思维的基本特征和重要性;2. 学会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分析社会现象和政治问题;3. 培养批判性思考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作业内容本课时作业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理论学习:学生需认真阅读教材中关于科学思维的相关内容,并完成相关笔记,记录下对科学思维的理解和感悟。
2. 案例分析:选取近期的社会热点问题或政治事件,如环境保护政策、教育改革等,运用科学思维进行分析,并撰写分析报告。
分析报告需包括问题的提出、问题分析、科学思维方法的运用、结论与建议等部分。
3. 小组讨论:学生需在小组内就所选取的案例进行讨论,共同探讨如何运用科学思维进行分析。
小组讨论需有明确的分工,每位成员需在讨论后提交个人发言要点。
4. 思考题:设计一系列与科学思维相关的思考题,如“如何培养自己的科学思维能力?”“科学思维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等,鼓励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并写下答案。
三、作业要求1. 案例分析报告需原创,不得抄袭。
报告内容要条理清晰,逻辑严谨,观点明确。
2. 小组讨论分工明确,每位成员需积极参与讨论,并认真记录其他成员的发言要点。
3. 思考题答案需结合个人实际,体现出对科学思维的深刻理解。
4. 所有作业需按时提交,迟交或不交将按照班级规定处理。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案例分析报告质量、逻辑性、创新性以及与科学思维的结合程度进行评价。
2. 小组讨论的参与度和分工情况也将作为评价的一部分。
3. 思考题答案将评价学生对科学思维的理解深度和实际应用能力。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每份作业进行详细批改,指出优点和不足。
2. 通过课堂讲解和个别辅导的方式,针对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反馈和指导。
3. 鼓励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学习,分享彼此的作业心得和体会。
《第一课走进思维世界》作业设计方案-高中政治统编版19选择性必修3逻辑与思维
《走进思维世界》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次作业的目标是让学生在第一课时中掌握并运用《走进思维世界》这一章节的基础概念,培养其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作业内容1. 预习任务:学生需提前预习《走进思维世界》第一章节内容,了解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和框架,包括思维的基本类型、特点及作用等。
2. 思维训练:设计一系列的思维训练题目,如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题目应涵盖本课时的重点内容,旨在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案例分析:选取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实际案例,要求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分析案例中体现的思维方式及其优缺点,并尝试提出自己的改进建议。
4. 思维世界探讨:要求学生就本章节主题撰写一篇短文或日记,分享自己在生活中的一些思考体验,描述一次具体的思考过程和思维活动,体现个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三、作业要求1. 学生应独立完成作业,不得抄袭他人作品或网络资源。
2. 思维训练题目需认真作答,如有疑问应自行查阅资料或与老师沟通。
3. 案例分析需结合实际生活经验,对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建议。
4. 思维世界探讨部分应真实反映个人思考过程和体验,体现个人思考的深度和广度。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正确性、逻辑性和创新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2. 对于优秀的作业,将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表扬,并给予相应的奖励。
3. 对于存在问题的作业,教师将给予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改进和提高。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点评,指出其中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2. 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教师将在课堂上进行重点讲解和辅导。
3. 鼓励学生在作业完成后与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相互学习和进步。
4. 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和改进作业设计,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1. 深化学生对思维世界的理解,增强学生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能力。
《第三课领会科学思维》作业设计方案-高中政治统编版19选择性必修3逻辑与思维
《领会科学思维》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旨在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思维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科学思维的方法和步骤,提升学生运用科学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次作业,使学生初步形成科学思维的逻辑体系,培养其批判性思考和创新性思维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一)预习任务学生需预习《领会科学思维》第一课时内容,重点掌握科学思维的基本概念、特点及重要性。
同时,需阅读一篇与科学思维相关的文章或案例,并思考其中体现的科学思维方法。
(二)作业主题以“生活中的科学思维应用”为主题,学生需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一个具体实例(如问题解决、决策过程等),分析其中所运用的科学思维方法。
要求学生在分析时,明确指出所运用的科学思维步骤,并对其有效性进行评估。
(三)作业形式学生需以书面报告的形式完成作业,报告内容包括:主题阐述、案例选择、案例描述、科学思维方法的应用分析、效果评估及反思。
报告字数不少于800字,需包含清晰的逻辑结构和论证过程。
三、作业要求1. 主题明确:学生需围绕“生活中的科学思维应用”这一主题展开分析,确保作业内容与主题紧密相关。
2. 案例具体:学生选择的案例应具有代表性,能够充分展示科学思维的应用。
3. 逻辑清晰:学生在分析过程中,应遵循科学思维的逻辑步骤,确保分析过程和结论的逻辑性。
4. 论证充分:学生需对所选案例进行详细描述,并充分论证所运用的科学思维方法及其效果。
5. 原创性:作业内容应为学生独立思考的成果,不得抄袭他人作品。
6. 格式规范:书面报告需按照政治课程论文的格式要求排版,包括标题、正文、结尾等部分,确保作业格式规范。
四、作业评价本作业的评价将依据学生报告的逻辑性、案例的代表性、科学思维方法的运用及效果评估的准确性等方面进行。
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并给出详细的评价意见,指出学生在科学思维运用方面的优点和不足,以便学生更好地改进。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在批改完作业后,将学生的作业进行汇总,并在课堂上进行点评和讨论。
《第一课走进思维世界》作业设计方案-高中政治统编版19选择性必修3逻辑与思维
《走进思维世界》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思维的基本概念,掌握基本思维方式及其应用场景,并通过实际练习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辩证分析能力,为后续的思维世界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作业内容1. 预习任务:学生需提前阅读《走进思维世界》第一课时内容,了解思维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理解不同思维方式的特点和作用。
2. 课堂互动:在课堂学习中,学生需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与同学交流对思维概念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需引导并激发学生对于思维世界话题的思考兴趣,引导学生学会如何通过不同的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
3. 练习题:课后完成一组练习题,题目类型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分析题等。
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思维概念的掌握程度;简答题要求学生对基本思维方式进行简述和解释;分析题则要求学生运用所学思维方式分析具体问题。
4. 作业报告:学生需撰写一份关于“我的思维方式”的报告,描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思维方式,并分析其优缺点及适用场景。
同时,学生应提出如何改进或优化自己的思维方式,以更好地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
三、作业要求1. 预习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并做好笔记,记录下自己的疑问和困惑。
2. 课堂互动中,学生需积极参与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 练习题需独立完成,不得抄袭他人答案或使用其他不正当手段。
4. 作业报告要求内容真实、具体,逻辑清晰,言之有物。
字数控制在800字左右。
四、作业评价1. 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笔记、课堂表现和练习题完成情况,综合评价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
2. 作业报告的评价标准包括内容真实性、逻辑性、语言表达等。
教师需对学生的报告进行逐一评价,给出具体意见和建议。
五、作业反馈1. 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给予相应的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提高思维能力。
2. 对于优秀的学生作业报告,教师可以进行展示和分享,以激励其他学生。
3. 针对学生在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难点,教师需在下一课时中进行重点讲解和辅导。
《第一课走进思维世界》作业设计方案-高中政治统编版19选择性必修3逻辑与思维
《走进思维世界》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理解思维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性;2. 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如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等;3.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本课时的作业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预习任务:学生需预习本课时的内容,包括思维的基本概念、思维方法及其应用等。
2. 课堂笔记整理:学生需整理课堂上的学习笔记,包括老师讲解的思维方法、实例分析等。
3. 思维训练题:设计一系列的思维训练题目,包括选择题、简答题等,旨在检验学生对思维方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4. 案例分析报告:选取一个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实际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并撰写报告,要求学生运用所学思维方法进行分析和评价。
5. 小组讨论:学生需参与小组讨论,就某一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形成小组观点报告。
三、作业要求具体要求如下:1. 预习任务:需认真阅读教材并做好笔记,理解思维的基本概念。
2. 课堂笔记整理:要求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方便日后复习。
3. 思维训练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思考各种思维方法的应用场景。
4. 案例分析报告:选取的案例需与课程内容相关,分析要深入,报告要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5. 小组讨论:小组成员需积极参与讨论,形成统一观点,并整理成报告形式。
四、作业评价作业评价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预习任务的完成情况;2. 课堂笔记的整理情况和质量;3. 思维训练题的完成情况和正确性;4. 案例分析报告的深度和逻辑性;5. 小组讨论的参与度和报告的完整性。
五、作业反馈作业反馈将采取以下方式:1.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逐一评阅,给出详细的评价和反馈;2. 在课堂上进行作业讲解,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纠正,对优秀作业进行表扬;3. 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并提供进一步的学习建议;4. 将学生的作业情况及时反馈给班主任和家长,以便家校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
《第三课领会科学思维》作业设计方案-高中政治统编版19选择性必修3逻辑与思维
《领会科学思维》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的目标是使学生通过独立完成和互相协作的方式,深化对科学思维的理解和掌握,学会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为后续政治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主要围绕《领会科学思维》第一课时的核心知识点展开。
1. 阅读材料:学生需认真阅读本课时相关的政治理论材料,理解科学思维的基本概念、特点和重要性。
2. 小组讨论:学生需分组进行讨论,就材料中提到的科学思维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并举例说明。
3. 编写小论文:每组学生需根据讨论结果,编写一篇关于“科学思维在XX领域的应用”的小论文,字数不少于500字。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清晰。
4. 完成练习题:学生需完成本课时配套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简答题等,以检验对科学思维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三、作业要求1. 小组讨论时,学生需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观点,尊重他人意见,确保讨论的活跃性和有效性。
2. 编写小论文时,学生需结合实际生活和学习经历,举出具体例子进行说明。
论文要求字迹工整、条理清晰、语言通顺。
3. 完成练习题时,学生需独立思考,不得抄袭他人答案或网上搜索答案。
如有疑问,可与同学或老师讨论。
4. 所有作业需按时提交,不得拖延。
如有特殊情况,需提前向老师请假。
四、作业评价教师将根据以下标准进行作业评价:1. 对材料的理解程度和运用情况;2. 小组讨论的活跃度和有效性;3. 小论文的观点明确程度、论据充分性和逻辑清晰度;4. 练习题的完成情况和独立思考能力。
评价结果将以分数和评语的形式反馈给学生,以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和进步空间。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对每份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并给出详细的反馈意见。
对于优秀作业,将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表扬;对于存在问题的作业,将指出问题所在,并提供改进建议。
同时,教师还将就本次作业中发现的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以便在后续教学中加以改进。
《我们如何思维》的第五次和六次作业
我们是如何思维的练习题(第五六次作业)第十二章:活动和思维训练导读题:1.在活动的早期阶段,儿童的主要活动是掌控自己的身体,这和思维发展有什么关系?解答:儿童要掌控自己的身体,最终达到精通熟练,仍需要观察,需要选择有效的动作,并且按照一定的目的安排这些活动。
所以儿童掌控自己身体的过程,不仅是身体本身的发展,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
2.有人说,儿童的早期活动只是对成人世界的模仿。
杜威如何批判这种观点?解答:模仿的本质是:“刺激---反应。
”鹦鹉学舌是模仿,但其不能引起思维。
儿童早期的活动包括控制自己的身体、学习语言、学习与他人进行交往等,这些活动的表象中有模仿,但从内在学习过程来说,儿童需要通过注意、观察、选择、实验和证实结果才能学会一些基本的生存能力与技巧。
所以儿童早期活动不是对成人世界的简单模仿,而是有思维过程的参与。
3.游戏对儿童的成长而言有何意义?杜威说:“游戏的态度就是一种自由的态度。
”这句话什么意思?解答:当儿童具备了把事物符合化的能力后,游戏就是把各种有意义的事物组织起来,编排分类,使之紧密连为一体的方式。
或者说游戏是儿童认识生活、串联起生活知识与熟练运用生活经验的一种方式。
因为游戏是自由的,游戏中的事物被看作是暗示的媒介物时,这种游戏的态度就是自由的态度。
比如小孩玩游戏时可以把一个木棍看作是一把刀,也可以当作一把宝剑,还可以当作一把手枪,他们把木棍当作什么这种想法是自由的。
4.为什么说“将游戏和工作对立起来”的观点是错误的?答:把游戏和工作对立起来的观点之所以是错误的,人们认为游戏都是想象的,任意的,不实际的,而工作是实用的,真实的,有压力的。
人们认为游戏活动中的兴趣在于游戏活动本身,而工作的兴趣则在于活动终止时的结果,前者是自由的,后者是受限制的。
实际上“活动本身不断前进的过程中产生的兴趣和该活动的外边结果之间,只要有一线式的连贯性并使连续的阶段有结合,游戏和工作就不是对立的”。
也就是说无论是什么事情,凡是能引起儿童兴趣的,并且能帮助达成某种结果,而且这个过程是连贯的,不中断的,那么工作和游戏之间就没有太大的区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如何思维》课程】《我们如何思维》第三次预习作业第六章:完整思维行为的分析导读题:一、自己撰写一个实际思维的事例,并用杜威的“思维五步”理论进行分析。
解答:比如教学生理解“生物”这个概念时:1、先让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现象:钟乳石是不是生物?石头上开的鲜花是不是生物?——用生活中的现象引发学生的思维困惑,使其产生并明确问题。
什么是生物?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如何鉴定一个物体是不是生物?2、通过观看生物的图片和列举生活中许多生物的例子然后分析这些生物的共同特征:能呼吸、进行新陈代谢,能生长,能繁殖和变异,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进行分析推理这是在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3、再回到刚才的问题,针对生物的共同特征来验证钟乳石和石头上的鲜花是否都具有生物的共同特征,比较分析后发现,钟乳石虽能逐渐变大,但其不能主动获取食物,不能呼吸,不能繁殖和变异,更不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它不具备生物的共同特征,而石头上的鲜花具有生物的共同特征,所以肯定了石头上的鲜花是生物,钟乳石不是生物。
这是思维的初步验证阶段。
4、再根据对生物这个概念的理解,学生自己从生活中独自举例来判定是否为生物,并能说明理由。
当他再观察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时能很快并正确的判定它是否为生物,并这种生物的作用价值用途等产生兴趣或作出相应的行动,这是思维中产生信念的阶段。
二、说一说杜威的“思维五步”对你的教学有哪些启发?可以举例说明。
解答:杜威的“思维五步”对我的教学的启发是:尽量避免对学生大量的灌输知识,开始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并逐渐学会放慢教学节奏多给学生思考和应用知识的时间。
比如我以前讲作文,总是先给一个题目后,就开始讲写作要求和思路,然后就让学生写,写完后改个分数再念几篇范文就算完成任务了。
结果每次总是只有少数学生能达到要求写出令我满意的作文,很多学生一到写作的实际过程中就忘了老师的要求,效果不好。
如今,我在讲写作要求时,比如要进行细节描写,我会先让学生看几个有细节描写和没有细节描写的片段,让其对细节描写的概念和及好处有具体感知。
这时再要求他们在写作时运用细节描写,他们写作时才动脑筋想怎样进行细节描写。
我再讲细节描写的方法时他们听讲会更认真些。
我再对学生进行细节描写的句子练习后再让他们写作时运用细节描写,写完后再修改,对不符合要求的作文再次进行面批举例,再让其重写,直到学生对细节描写的概念和方法及运用技巧真正掌握才结束。
第七章:系统推理:归纳和演绎导读题:1、如何理解“思维的双向运动”?解答:思维的双向运动是指从一些既定的局部性的和凌乱的资讯,联想到综合的整体的情况;再从这一整体情况回过头来思索那些具体的事实,使它们互相连接,而且与留心联想到的事实相连接。
用我自己的话来讲就是对现象进行分析综合后再回头思索现象并调整思想或行动的过程。
2、如何理解“对于联想形成的引导必然是间接的,而不是直接的;是不完善的,而不是完善的”?(P69)解答:因为对于事物的新的思维的发现和领悟都是从已知的、现有的事物走向未知的、不在眼前的事物,因此这种引导都是间接的,而不是直接的;一个人在一定情况下有什么样的想法,这取决于他的素质、性情,主要兴趣,阅历,原先所处的环境,专业知识,他近来一直操心的事情等等,这里面有许多偶然因素的组合,所以联想的形成引导是不完善的,有很多偶然因素的存在。
3、在“归纳性思维运动的引导”一节中,引导的目的何在?如何引导才算合宜?解答:归纳性思维运动的引导目的在于:间接调控联想功能,或者说间接调控概念的形成。
引导时要注意:1)通过分析,排除那些很可能造成误导和不相干的事实;2)收集情况并加以对照,突出重要的事情;3)实验变异,慎重构建资讯。
其中进行实验是最佳的调控引导办法,要按照预先设想好的计划,采取有规则的步骤,构成典型的、关键性的实例,使之能明显启迪我们解决面临的难题。
4、如何对演绎性思维进行引导?解答:对演绎性思维进行引导要有系统的知识,要将演绎的结果构成与观察到的结果相对比,要有一套可用的原理,有一套相关连的概念,能按照通常的或分级的步骤进行彼此互换。
最后进行实验观察。
5、结合自己所教的学科,举例说明错误的逻辑理论在教学中有哪些表现?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怎样的?解答:如我所教授的语文学科在运用归纳推理时比较重视事实材料的收集,分析归纳时学生刚回答对几个关键词,教师就急忙给予肯定,正确的做法是应该给学生留够充足的时间让其思考,并用一句清晰流畅的话语表达自己的观点。
给学生以反思验证自己观点的机会。
进行知识点的拓展延伸运用的是演绎推理,以往这一部分的教学,许多学生会跟不让教师的上课思维,反应慢,拓展面窄,所以教师会急于代替学生说出答案。
正确做法应该是: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哪怕是错误的答案也是有价值的,可以明确的看出来学生是否真正的理解了所讲知识点。
比如讲词语“迥乎不同”的意思时补充问题:迥乎不同的近义词是什么?有回答“截然不同”这时再把问题延伸一下,这两个词相同中又有什么区别呢?“截然不同”侧重于强调两者之间是对立的完全相反的,毫无共同之处的关系,“迥乎不同”是强调差别大。
学生再举例造句就可以看出,他们对这两个词的理解到底透彻没有。
6、理论应用:(1)干国祥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常会渗透一些“高深”的概念,比如:儒家的担当、道家的逍遥自适、无我之境等。
有专家认为,这些东西是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无法理解,不应该过早地给予学生。
你认为杜威会支持哪一方?依据何在?解读:我认为知识来源于生活,每个人的生活背景和阅历不一样,对于有些孩子来说是远离生活的高深概念,对有些学生来说也许是可以理解的。
杜威应该会支持干老师的做法。
把这些概念渗透在教学中,有不是特意强调,学生及时如今不能很好的理解这些概念,只要能从生活现象中引发这些方面的联想和思考也行,等他们阅历足够时再产生疑惑后回过头来再思考这些概念或许会多一些体会。
依据是:杜威的教育理论是“儿童是教育的基础。
教育以儿童为中心。
教育是生活、生长、经验的改造。
”从思维的过程来说,思维是双向的运动,不是教师单方面的灌输。
(2)以地理教学为例,让学生记住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等地理信息,是常用的教学方法。
杜威对此做何批判?如果从杜威的教育视角出发,地理应该如何教?解答:对此现象,杜威做出的批判是:学生记住的是零碎的知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没有让学生意识到这些地理知识在一个整体中是如何联结在一起的。
从杜威的教育视角出发,地理知识应该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先观察自己生活的周围地理位置、地形、地貌与气候特征,然后归纳出本地区环境的性质,逐渐澄清和扩大更大的地理范围的概念与了解更多地区的环境性质,再比较观察本地区的地理特征,这样他们对本地区的地理特征理解的会更透彻更深入。
第八章:判断:对事实的解释导读题:1、思维、判断、推理、观念、分析、综合,这些概念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解答:对事实和现象进行观察,判断——推理,形成观念;分析、综合类似的、典型的、不同的事实现象,对照之前的观念再进行观察、比较,判断,推理,又形成新的更完善的观念。
对新的观念分析、综合后开始指导行动。
这整个过程叫做思维。
2、构成判断的三个要素指什么?解答:构成判断的三个要素是:机警、灵活和好奇心。
3、一方面,杜威说单纯的知觉和知识,不构成判断;另一方面,杜威又说,直觉判断是判断能力的最完美形式。
直觉和知觉有什么不同么?如何理解这两种说法?解答:直觉是一种预判断,是对事情凭感觉或经验的一种快速的判断。
知觉是经过多次练习后形成固定习惯的一种判断。
因为没有对某种事物的疑惑,对于情境一下子就能了如指掌,一眼就能看明白,所以说单纯的知觉和知识没有判断。
直觉判断如果是立足于明智的选择和估量之后,以解决问题为控制的标准,这种伴有某种特殊的感觉,伴随区别某些特质的试验,伴随谋求得到最后的客观评价的期望,这种直觉判断是判断能力的最完美形式。
4、P87中“观念”和“观点”是同一个概念么?观念是如何形成的?在杜威那里,观念的理智性质指什么?为什么说“若习惯地使用观念,观念就可能失去它的理性性质”?解答:观念是人们观察事物之后形成的信念,这种信念会支配人的行为;观点是人们观察事物之后形成的认识要点,观点可以有很多,观点比较具体。
观点是判断中使用的推测。
观念是能够在令人费解的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解释工具。
观念的形成需要假设和推理,形成观念需要指导探索和调查。
观念的理智性质是指:给探究提供了一个立足点,一个立场和一种方法。
它是研究事实,解决问题的工具。
习惯性的使用观念,观念中的事物和意义便完全融合在一起,就只有机械的自动认识。
不能成为经过反思思维避免或克服障碍的方法,所以观念就可能失去它的理性性质。
5、为什么说“试图把分析和综合看作是彼此对立的观点是愚蠢的”(P94)?解答:因为分析和综合是相互关联的,分析导向综合,综合改善分析。
所以把分析和综合看作对立的观点是愚蠢的。
6、理论应用:(1)用杜威的思维理论辨析当下常用的教学方式:出示概念——借用事例理解概念——在实践中运用概念。
解答:直接出示概念后用事例理解概念,然后再运用概念的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思维的训练,学生学到的是死知识,没有受到思维过程与方法的训练。
学生体会不到寻求、搜查、预测和试探的思维过程,所以他们运用知识的方法差,拓展知识的能力很弱,对知识的探究欲望也被扼杀了。
(3)为什么有人读书不少,却开不出一朵花来(在教育实践中把书中精髓显现出来)?杜威会如何解释?解答:因为这些人是全盘的认同与接受了书籍作者的观念,没有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再观察与思考,没有分析与综合别人的知识和经验,更没有验证别人的理论是否与自己的生活是否匹配,更谈不上完善和补充,改造和创新。
用杜威的理论来解释就是他们学到的是死知识,没学到思维方法,没有进行思维训练。
他们的思维过程是不完整。
没有明确的问题意识或没有判断与分析,或者没有综合与归纳,或者是没有检验与实验,更没有形成信念,所以在实践中无法用行动来体现别人理论的精华。
例如学了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我知道了“第二套大纲”和“良性教育学学循环”的概念,但没有结合自己所教的教材努力去给学生补充完善“第二套大纲”,也没有帮助落后生体验到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学生自然无法进入到“良性教育学循环中。
”2018年4月5日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