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战争中光绪皇帝的主张

合集下载

光绪帝

光绪帝

光绪之死
光绪三十四年(1908),光绪帝在 郁郁不得志中突然死去,不到20小时, 西太后也撒手人寰。一百年来,“光 绪之死因”就一直成为史学界争论的 焦点,主要有正常死亡和中毒之死两 种观点。 在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持下. 于 2008年11月2日公布研究结果:光绪 皇帝死于急性砒霜中毒。
主要嫌疑人
译《天演论》
以资产阶级自 由平等思想, 批判封建纲常 礼教和专制君 权。
《仁学》
宣扬“物竞天 择,适者生存” 的社会进化论 思想
共同 ①变法维新,富国强兵,救亡图存;②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 主张 度,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③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与文化
戊戌变法的内容
有利于具 维新思想 的人参与 政治
打击了封建 官僚制度
政治方面:准许官民上书言事,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经济方面: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
增强军事实力挽救 军事方面:改习洋操,实行征兵制。 民族危亡 有利于民族 资本主义的 发展
文化教育方面:开办京师大学堂,兼习中西科; 废除八股文,开设经济特科等。
有利于西 学的传播
光绪皇帝为什么支持变法呢?
生 平 简 介
爱新觉罗·载湉,清德宗光绪皇帝, 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四岁登基,由慈禧, 慈安两宫太后垂帘听政至18岁。此后虽 名义上归政于光绪帝,实际上大权仍掌 握在慈禧太后手中。1894年甲午战争爆 发,中国战败。1898年,光绪帝启用康 有为,梁启超等进行“戊戌变法”,但 变法危及封建守旧势力的利益,受到以 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光绪帝 打算依靠袁世凯囚禁慈禧,但被袁出卖, 从此被慈禧幽禁在中南海瀛台。整个维 新不过历时103天,故称“百日维新”。 光绪三十四年,光绪帝暴死,终年38岁。 庙号德宗,葬于河北易县崇陵。 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恬(18711908)

金版学案2016秋历史岳麓版必修1练习:第四单元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含解析

金版学案2016秋历史岳麓版必修1练习:第四单元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含解析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在近代曾被列强侵占。

强迫清政府割让台湾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解析: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强迫清政府割让台湾。

答案:C2.20世纪初,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得出了“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的结论,与这一结论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禁烟运动B.义和团运动C.太平天国运动D.维新变法运动解析:禁烟运动发生在1839年,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1851—1864年,维新变法运动发生在1898年,义和团运动对八国联军侵华进行了顽强阻击,故本题选B。

答案:B3.慈禧曾说:“我本来决定不同洋人破脸的,中间一段时期,因洋人欺负太甚了,也不免有些动气。

虽是没拦阻他们,始终总没叫他们十分尽意的胡闹。

……我若由他们尽意地闹,难道一个使馆有攻不下来的道理?”慈禧所称的“他们”是指( )A.顽固派B.洋务派C.太平军D.义和团解析:依据材料中的同“洋人”“胡闹"“使馆"等可知“他们”是指义和团。

答案:D4.下列史实反映了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化的进程,20世纪初期出现的是()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遭到破坏B.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上游C.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D.外国人可以在中国内地传教解析:抓住关键词“20世纪初期”,A发生于1842年《南京条约》后,B发生于1895年《马关条约》后,C发生于1901年《辛丑条约》后,D发生于1856年《天津条约》后。

答案:C5.近代不平等条约开放的商埠中,涉及今天我国直辖市的有()①《南京条约》②《马关条约》③《辛丑条约》A.①③B.①②C.①②③D.②③解析:注意题中要求:一为条约应包括开放通商口岸的内容,一为涉及我国直辖市(北京、天津、上海、重庆)。

《南京条约》开放上海,《马关条约》开放重庆。

答案:B6.阅读下列材料:侵略战争和违反人道的暴行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对恶魔,它给被侵略民族心灵上留下严重的创伤,给被侵略国家带来深重的灾难。

光绪二十年是公元哪一年

光绪二十年是公元哪一年

光绪二十年是公元哪一年光绪是清朝的第十一位皇帝,那么光绪二十年是公元哪一年?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光绪二十年是公元哪一年,希望对你有帮助!光绪二十年的具体时间清光绪二十年,即公元1894年。

这一年对于大清国来说有两个重要的大事件。

一个是当时几乎是举国之力来庆祝的慈禧太后的六十寿诞,而另一个就是与之格格不入的却又人人皆知的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以及完败。

这两件大事放在一年当中,当真是给清王朝的一个莫大的讽刺了。

早在光绪一十八年,光绪就开始下上谕敦促全国开始筹办慈禧的六十大寿。

朝廷户部,礼部,工部还有内务府等联合筹办,民间更是要做好大寿宴会之时所需的一切物资,整个生日大寿做的已经媲美年节冬至和元旦了。

已经是国运难当之际,为何已然亲政的光绪会大力支持此种做法呢?实际上还是由于慈禧自始自终都没有放弃权利,她只是归政,并没有放权。

故而光绪帝的执政是一直戴着枷锁的,受制于权力欲望深重的慈禧。

这一年与慈禧六十大寿并存的是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

在爆发之前,清政府其实已经获得了日本意欲发动侵占中国的这一消息,而且光绪帝也是一直极力主战的。

但是,此时的清政府腐败之势却是时日已久,在慈禧太后这样大顽固派的阻挠下,光绪帝的备战之路走的并不顺畅。

在日本的奇袭之下,清军由于准备不充分以及军工产品的偷工减料等原因,最终完败于日本,北洋海军也全军覆没。

原本在慈禧太后的寿诞之上,极力强调的“万寿无疆”却是又一次在外强的侵扰之下显得多么的苍白无力。

光绪二十年也成了光绪痛定思痛的一年,也造就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封建王朝意图自身变革来达到自强的一年。

光绪两个字的读音光绪两个字怎么读?光绪的汉语拼音就是Guāngxù,那么光绪有什么含义么?中国历史上有一个皇帝,也就是清朝的第十一位皇帝,在位年号就是光绪,史称光绪帝。

光绪两个字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光”,guāng,有很多释义,但用在年号上估计就是荣誉、使显赫,太阳等放射出耀人眼睛,诗人感到明亮、能看见物体的那种东西之类的意思,毕竟是作为年号,当然要取得大气一点的释义;至于“绪”,大致六个意思,指丝的头,或者某件事物事情的开端,第三种意思是连绵不断地情思,以及残余的意思,当让还免不了姓氏姓绪。

近代史探究《光绪与戊戌变法》

近代史探究《光绪与戊戌变法》

光绪与戊戌变法①历史资料戊戌变法是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

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

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

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

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

变法背景:1840年鸦片战争战败後,中国跟世界的关系出现前所未见的改变。

接连的外忧内患,使清政府及一众知识份子逐渐醒觉到必须要改变以自强。

咸丰、同治年间开始,清政府进行洋务运动,希望能够“师夷长技以制夷”,改良生产技术。

各地先後引入外国新科技,开设矿业、工厂,建设铁路、架设电报网,培训技术人材;在军事上亦建立了远东最具规模的北洋水师。

1894年至1895年发生甲午战争,清政府被日本打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证明只靠经济上洋务运动未能根本改变中国的落後。

于是出现了要求从更基本层面,包括政治体制上,进行变法维新的声音。

维新运动开始于1895年于北京发生的公车上书。

当时齐集在北京参与科举会试的十八省举人,收到《马关条约》中,中国割去台湾及辽东,并向日本赔款二万万两的消息,一时间群情激动,4月,康有为、梁启超作成上皇帝的万言书,提出拒和、迁都及变法的主张,得到一千多人连署。

5月2日,康、梁二人,十八省举人及数千市民,集合在都察院门前要求代奏。

因为外省举人到京是由朝廷的公车接送,事件亦被称为公车上书。

虽然公车上书在当时没有得到直接实质的後果,但却形成了国民问政的风气,之後亦催生了各式各样不同的议政团体。

当中由康、梁二人发起的强学会最为声势浩大,更曾一度得到帝师翁同龢、南洋大臣张之洞等清朝高级官员的支持。

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

光绪帝支持百日维新的真正目的

光绪帝支持百日维新的真正目的

光绪帝支持百日维新的真正目的悬赏分:15 - 解决时间:2008-1-9 21:40是为了夺回政权?还是为了真正支持走资本主义提问者:黑子19911991 - 童生一级最佳答案都不是。

在“百日维新”之前,虽然由于慈禧垂帘听政权柄旁落那拉氏之手,但光绪还未被完全架空。

政权名义上归于光绪,威仪尚存,慈禧也还是多少给这个年轻皇帝一些面子的。

至于走资本主义道路,应该意识到,资本主义在中国从来是手段不是目的,支不支持走资本主义道路,根本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而甲午惨败之后“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这迫使以光绪皇帝为代表的地主阶级上层改革派痛下决心,采取损害到以慈禧为代表的封建大地主阶级既得利益的更为激烈的变法图存手段,这就激化了慈禧与光绪本已存在的矛盾,从而使变法最终流产。

应该说,光绪皇帝确实是一个胸有大志的君主,从人格上而言算是一个有血性的中国男人,慈禧等人出卖国家利益以图一时苟安的政策,自然不会得到他的默许,堂堂青史上被大书卖国的骂名,这是光绪皇帝不愿意看到的。

有的时候做一件事情并不需要太复杂的目的,如果说光绪皇帝支持维新变法真有什么目的,那可能就是为了富国强兵,为了做一个好皇帝吧!回答者:歌罢此生浮-童生一级1-9 14:35 中国清朝的”百日维新”和日本的”明治维新”在成败意义上有什么区别?悬赏分:0 - 解决时间:2007-4-6 22:46提问者:mwq001sxj - 试用期一级最佳答案1。

光绪帝和几个书生的全变和大变的急进变革得罪了整个上层阶级,包括知识分子,废除科举堵住了某些知识分子的升官之路。

而日本则是稳健的改革2。

戊戌变法和之后的慈禧新政有洋人的破坏(速改)而日本的改革受到洋人的扶持上面的两个原因,以第一条为最主要,下面仔细说一下我的理由:至于有人说失败是因为“主观方面,中国资产阶级发展不彻底,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客观方面,中国封建反动势力太强大,严重阻碍。

”这个是教科书的标准答案,但却是不符合事实的。

浅谈甲午中日战争

浅谈甲午中日战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中论文论文题目:浅谈甲午中日战争学生姓名:吕伟佳学号:1310303218所在院系:基础医学院所在年级:2013级任课教师:***课程助教:吕净蔓完成时间:2014年3月浅谈甲午中日战争【摘要】甲午中日战争【关键词】甲午中日战争公元1894年是中国旧历的甲午年,在蒙受了西方列强五十多年欺凌和屈辱之后,大清王朝的血色残阳正在缓缓落下。

然而,这样一个风烛残年的垂死大清帝国却奇迹般地建立起了一支北洋水师,竟然以它的坚船利炮排名亚洲第一、世界第八。

这一支龙旗飘扬的大清舰队,曾经在帝国漫长的海岸线上留下过伟岸、巍峨的侧影,这一支曾经称雄亚洲的北洋水师,曾经成为了大清帝国最后的辉煌与荣耀。

然而,1894年9月17日的那一场悲怆的甲午海战,却吹响了北洋水师最后的挽歌,在日本海陆军的凌厉攻势下,四个月后,这曾经的一切都化为乌有。

而那一年的9月17日,就是中秋佳节之后的第三天,执行护航任务的北洋水师官兵们还没有来得及和家人团聚,就在茫茫大海上与日本侵略军进行殊死战斗、血洒疆场,用勇气和鲜血留下了大清王朝最后一幕的感动。

然而,当时间过去了一百一十多年,今天的我们仍旧会追问:这样一支曾经排名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如何会惨败在曾经是东洋小国的日本手下?浴血奋战、前赴后继的北洋水师官兵的牺牲,为何最终换来的却是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呢?就让语言文字,带我们回到一百一十多年前的那一场痛心之战——甲午风云。

在1890年的时候,北洋大臣李鸿章曾向皇帝报告说:“北洋海军规模,足以雄视一切,渤海门户,深固未摇。

”就是说中国的海军,现在已经可以在亚洲称雄了。

我们中国的海防,已经很巩固了。

是不是这样的?当时的西方的《海军年鉴》也曾经把中国的海军评为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八位。

那么中国是不是真的已经像这些洋务派官僚所标榜的那样,已经“自强”了呢?而这样一支曾经称雄亚洲的强大舰队,究竟是因为什么会败给当时实力远不如中国的日本?今天我们要讲的中日甲午战争就是一次真正的检验。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题(含答案)ach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题(含答案)ach

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含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百日维新中,光绪皇帝颁布的政令要求裁减旧式绿营兵,改练(B)。

A.新式海军B.新式陆军C.新式炮兵D.新式骑兵2.1898年6月16日,康有为上书光绪帝说:“皇上勿去旧衙门,而惟增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渐擢小臣。

多招见才俊之士,不必加其官而委以差事,赏以卿衔,准其专折奏事足矣。

”这段话最能反映出维新派在变法中的态度是( C )。

A.要光绪皇帝加强对顽固官僚的争夺B.要光绪皇帝在变法中讲究斗争策略C.在封建顽固势力面前主张妥协D.要使更多的维新派人士参与政权3.五四运动前夕,中国工人阶级队伍发展到(C)A、100多万人B、150多万人C、200多万人D、300多万人4.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一文,在当时的积极影响主要是(B)A、宣传了反帝反封建的主张B、批判了改良主义,宣传革命C、论证了反满与反封建的区别D、指明了推翻清朝后的建国方略5.1928年12月,宣布东北三省“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的是(C)A.张作霖B.郭松龄C.张学良D.张作相6.中国无产阶级最早诞生于(a)A、外国资本主义在华开办的企业B、洋务派开办的工厂C、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D、辛亥革命后新兴的资本主义企业7.1949年,葡萄牙武力强占(C),后胁迫清政府订立《中葡和好通商条约》,获永久居住权。

A.香港岛B.九龙半岛C.澳门半岛D.广州湾8.中日甲午战争中,日军野蛮屠杀和平居民的地点是( B )。

A.大连B.旅顺C.平壤D.花园口9.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其理论特点是(C)。

A.把西方基督教教义同中国农民平均主义结合起来B.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C.把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平均主义结合起来D.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中国农民平均主义结合起来10.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的是(C)。

A.龚自珍B.林则徐C.魏源D.郑观应11.指挥清军在中越边境前线大败法军,取得镇南关大捷的是(A)。

第5课 甲午战争1

第5课 甲午战争1

法国
美国
420英里
300英里
¢ ¹ Ó ú í ¹ ¶ ú 1530
(截至1898年11月)
 ¹ µ ú
È À ± û Ê ±
¨¹ · ú
À ¹ Ã ú
问题四:
行业名称 行业数量 投资量的顺序
1895-1913年一些国家在华开办的企业(10万以上
矿业
水电 纺织 食品 机器造船
32家
19家 16家 39家 7家
共计
136家
英国 利用中国廉价的 原料和劳动力,抢占 日本 中国市场,打击中国 德国 民族工业;又冲击自 然经济,促进民族资 俄国 本主义的发展 资金合计 1﹒3亿元
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简表
国别
德国 俄国 法国 英国 日本
“势力范围”
山东 长城以北和新疆 广东、广西和云南 长江流域 福建
割占或租借地
但就是这样一个炮台,就被日军“无血”占领
淮军合肥籍将领赵怀业弃守大连湾炮台, 日军缴获火炮100多门、炮弹246万枚、德 国新式步枪600多支、子弹3381万颗,还 有马匹、行帐、粮食以及没有启封的快炮 等。日军按照清军丢下的水雷分布图,清 除了大连湾中的水雷
配备德国最新款克虏伯重炮的清军鹿角嘴炮台。 图为日军占领炮台后扭转炮口轰击清军
在1890年时,北洋海军2000吨位以上战 舰有7艘,共2万7千多吨;而日本海军2000 吨位以上的战舰仅有5艘,共1万7千多吨。
“台湾岛已割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 装备速射炮数量比较(120mm口径以上)
清日之比 0:97 发射炮弹: 清朝2368发 日本46242发
日本占优
清日之比 1:18 装备大口径火炮数量比较(150mm口径以上) 清日之比 42:43 日本占优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黄 海 海 战
邓世昌
名族英雄
邓世昌是近代中国第一批自己培养出来的海军将领之一。1849年10月4日生于广东番禺一 茶商之家,1867年考入马尾船政学堂驾驶班第一期学习,1871年被派至“建威”舰练习航 海,187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被船政大臣沈葆桢嘉奖以五品军功任命为“琛航”运船帮带, 次年任“海东云”炮舰管带。当年日军侵台,邓世昌奉命扼守澎湖,基隆等要塞,得补千 总。1880年调北洋水师。同年到英国接“扬威”巡洋舰,回国后任“扬威”管带。1887年 再到英国接“致远”巡洋舰,任“致远”管带,职中军中副将。是北洋海军管带中,唯一 一位未曾出洋留学或实习的管带。1891年李鸿章检阅北洋海军,邓世昌因训练有功,获 “葛尔萨巴图鲁”勇名。 在中日甲午战争黄海海战中,因“致远”舰受伤,弹药用尽,难以继续战斗,邓世昌语曰: “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是舰,则我军可以集事。”便意图撞沉日舰旗舰“吉野” ,但 “致远”舰因为日舰攻击引起鱼雷爆炸而沉没,邓世昌决心与战舰同存亡,从而在落水后 拒绝救援,与爱犬“太阳”一同壮烈殉国。邓世昌牺牲后举国震动,光绪帝垂泪撰联“此 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清廷谥以“壮节”,按提督例从优议恤并,还赐给其 母一块用1.5公斤黄金制成的“教子有方”大匾,拨给邓家白银10万两以示抚恤,追赠太 子少保衔,入祀京师昭忠祠。邓家用此款在原籍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为邓世昌 修了衣冢,建起邓氏宗词。抗日战争日军侵占广州期间,日军士兵慑于邓世昌的威望和英 气,不敢破坏邓氏宗祠。 虽然钦佩邓为国捐躯,但个人觉得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如果邓但是活下来,应该可以 斩杀更多的敌人,保护他所在意的人和事的。
这时在清廷内部,以光绪帝为首的主战派占上风。时年慈禧太后六 十岁,她希望从速结束战争,以免耽误她大办庆典,因此倾向和议, 但迫于清议,一时尚不敢公然主和。在此阶段中,战争是在中国境 外的朝鲜半岛及黄海北部进行,陆战主要是平壤战役,海战主要是 黄海海战,其次还有旅顺战役和威海卫战役。

历史趣谈清朝光绪皇帝一生经历简介 光绪皇帝一生大事记

历史趣谈清朝光绪皇帝一生经历简介 光绪皇帝一生大事记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清朝光绪皇帝一生经历简介光绪皇帝一生大事记
导语:清朝光绪皇帝,是醇亲王奕之的第二个儿子,是大清国的第十一位皇帝。

光绪皇帝一生大事经历: 1871年,光绪皇帝出生,全名爱新觉罗载湉。

清朝光绪皇帝,是醇亲王奕之的第二个儿子,是大清国的第十一位皇帝。

光绪皇帝一生大事经历:
1871年,光绪皇帝出生,全名爱新觉罗·载湉。

1875年,光绪皇帝4岁,登基为帝,年号光绪。

“光绪”的意思是:继承光大咸丰统绪。

1875年-1908年,光绪皇帝在位,在位时间34年,享年38岁。

光绪皇帝38年的人生历程,可以分作四个时期:从出生到4岁为醇亲王子时期,从4岁到17岁为少帝时期,从17岁到28岁为亲政时期,从28岁到38岁为“囚帝”时期。

在这四个时期,咱们就从光绪皇帝登基为帝开始说。

一、光绪皇帝从4岁到17岁为少帝时期:
慈禧太后,分析完满清皇室的26个孩子,根据权衡利弊和个人喜好,最终选择了亲妹妹的儿子爱新觉罗·载湉,让爱新觉罗·载湉继承了皇位。

慈禧也因此垂帘听政,独掌朝纲。

光绪皇帝继承皇位后,按照清朝皇室的“家法”,小皇帝到了6岁,就要到上书房读书,他自然也不例外。

因为光绪年龄太小,母亲又在醇亲王府不能见面,只好由他父亲醇亲王奕到宫里帮助照顾。

醇亲王奕是一位知进退、明荣辱的人,也是深知慈禧的性格与为人的人。

醇亲王担心儿子,也担心自己家人,特意做了以下四件事:1、上《豫杜妄论》的密奏,要求儿子虽然是皇帝,但自己不是太上皇。

2、请求免
生活常识分享。

甲午战争中国为什么会失败

甲午战争中国为什么会失败

甲午战争中国为什么会失败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而日本称日清战争,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甲午战争中国为什么会失败,一起来看看吧。

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是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与封建的武士道精神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军国主义怪胎,极具扩张性和掠夺性。

侵略并战胜中国,是近代日本的既定国策。

早在1855年,日本的改革派政治家吉田松阳子就主张:“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

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

”吉田的这一思想,对他的弟子,后来成为日本政要的伊藤博文(内阁大臣)、山县有朋(参议院议长)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日本政治家的主流思想。

明治维新初期,日本奠定了大陆政策,大臣田中义一在奏折中说:“明治大帝遗策是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

”如果说这些议论还是一个“蓝图”,到了1887年就非常具体了。

日本政府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决定在1892年前完成对华作战的准备,进攻的方向是朝鲜、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舟山群岛。

7年后,日本正是按照这个时间表和路线图发动侵略战争,并几乎达到了全部目的。

日本在几十年里将上述国策一以贯之,进行各方面的充分准备,前后实施了8次《扩充军备案》。

甲午战前的几年,平均年度军费开支高达总收入的31%。

1887年天皇下令从皇室经费中挤出30万元作为海军补助费,这笔钱虽然不算很多,但表达了最高统治者的决心,势必对全国产生很大激励。

果然,在天皇的感召下,全国富豪纷纷捐款,一年就有100多万元。

这不仅增加了军费,也极大地鼓舞了民心士气。

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在中、朝活动,在甲午战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我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线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的详图。

浅析光绪皇帝

浅析光绪皇帝

浅析光绪皇帝人常说,“伴君如伴虎”。

然对于光绪皇帝而言却断断不是如此,可以说他是“为君犹侍虎”。

如今,人们饭后闲茶之余谈及此,莫不谓之悲剧哉,悲剧也!清德宗光绪帝(1871-1908),全名爱新觉罗〃载湉。

他作为一个亲王的儿子本来是和皇位无缘的,载湉四岁时同治帝去世。

同治帝没有子女,载湉被慈禧太后选为同治帝的继位人,意外地成为清朝第11任皇帝。

载湉即位时虚岁才4岁,入宫时还在熟睡之中。

光绪帝的父亲奕譞,乃道光帝七子,咸丰帝弟醇亲王。

光绪帝的母亲又是奕譞的嫡福晋,慈禧太后的亲妹妹。

因此载湉是慈禧太后的侄子兼外甥。

慈禧太后是从容易控制光绪帝,从而控制大清政权的角度选中载湉嗣位的。

慈禧当时已经执政13年,确立了威信,她提出立载湉嗣位后没有人反对,于是载湉成为了清朝第11任皇帝。

光绪元年正月二十日(1875年2月25日),四岁的载湉在太和殿正式即位。

从这一天起,光绪就被慈禧抓在手里,或当作争夺权利的工具,或作为显示威严的权杖;更多的情况下,则当作她御案上不可缺少的摆设,或是任意玩弄的木偶。

这是慈禧专权的政治需要。

入宫后的光绪,是在孤独中长大的,繁琐的宫中礼节,慈禧经常不断的严辞训斥,没有母爱,饮食寒暖没有人真心去细心照料,应倡导应禁忌之事,无人去指点揭示。

没有童年的欢乐,致使他从小就心情抑郁,精神不快,造成身体积弱,难以抵挡疾病的侵袭,留下了难以愈治的病根。

天嘏在所著《满清野史》中称:人在幼年的时候,都受到父母的呵护,照顾其出行,料理其饮食,体慰其寒暖,即使是孤儿,也会得到亲朋好友的照顾。

只有光绪皇上无人敢亲近。

……皇上每日三餐,其饭食有数十种,摆满桌案,可离皇上稍远的饭食,大都已臭腐,接连数日不换。

靠近皇上的饭食虽然并未臭腐,可经多次加热,已不能可口。

……载湉自十余岁后,虽为天子,可还不如一个孤儿,以后身患痼疾,即是由于少年时衣食不节造成的。

虽为野史,可内容与恽毓鼎的《崇陵传信录》所述:“缅怀先帝御宇不惟不久,幼而提携,长而禁制,终于损其天年。

档案解密之光绪帝一生的故事

档案解密之光绪帝一生的故事

档案解密之光绪帝一生的故事光绪帝名叫爱新觉罗载湉,馆虚度在历史上是一位备受争议的人,后世的人是如何评价光绪帝的呢?接下来就和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光绪帝一生的故事,欢迎阅读!光绪帝名叫爱新觉罗载湉,出生在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北京太平湖边的醇王府内。

父亲是醇亲王奕譞,母亲是慈禧的胞妹叶赫那拉;婉贞。

他是清朝入关以来第九位皇帝,是清朝建国以来第十一位皇帝,年号为光绪,在位总共三十年,史载于光绪三十年即公元1908年暴病身亡。

光绪帝并不是同治帝的儿子,他们只是叔侄关系。

只因同治皇帝直至驾崩之际,膝下并无子嗣,故而在徇私的慈禧太后竭力坚持下,立其胞妹之子载湉为帝。

这也令当初养心殿内的军机大臣们颇为懊恼和不甘。

光绪帝登基后,慈禧太后一边垂帘听政,故而实权并不在他的手里,这在光绪帝亲政之际也未能改变。

光绪帝每天都要对慈禧太后唯命是从,即便是自己的家庭都要收到慈禧太后的监视,并且时常从中阻挠。

其中光绪帝最为宠信的珍妃他他拉氏也是在遭受慈禧太后厌弃,于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投进杀害的。

虽说光绪帝在为处处受到慈禧太后的牵制,其政治理想不懂施展。

但是在他在位的三十年里还是做出他前几代帝王无法比拟的政绩。

光绪帝重视国家主权,对割地赔款这样丧权辱国的条款是极为敏感的。

在新疆遭受英、俄蚕食之际,清军经历两年的整顿和准备,在左宗棠的率领下并以及人民的帮助下成功收复新疆。

在看到甲午战争的惨败之后,光绪帝可谓是痛定思痛,极为开明地接受了康有为等人的维新变法,力图光复中国大国风范,只是在保守派的重重打压下以失败告终。

虽然光绪帝一生是悲剧的,但是他为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化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是一个悲剧性的伟大人物。

光绪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一位不幸的皇帝,因为他身为一国之君却身受压制,因此后人对光绪的评价有很多种,大多是对他的同情。

其实光绪皇帝确实是一位不幸的皇帝,正如当时的清朝一样。

面对着不幸,光绪皇帝并没有屈服,努力地找寻着救国的方法,所以光绪是一个负责人的人,正是因为他的不屈服、为国着想让光绪成了一个受到很多名人赞扬的皇帝。

慈禧为什么要毒死光绪

慈禧为什么要毒死光绪

慈禧为什么要毒死光绪慈禧太后在去世的前一天,为什么要毒死年仅38岁的光绪皇帝公元1908年11月14日,在位长达34年但年仅38岁的光绪皇帝驾崩。

一天以后,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慈禧太后也撒手人寰。

半个月之后,年仅2岁多的溥仪继位,光绪皇帝的亲弟弟载沣出任摄政王。

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事情,后来历史学家对光绪的骨骼进行了化验,发现光绪体内的含有大量的砒霜,因此可以断定是慈禧毒死了光绪皇帝。

那么一个问题出现了,慈溪为什么要毒死光绪皇帝。

一、为了自己身后的安全,慈禧不得不这么做在慈禧40岁那年,他的亲生儿子同治皇帝驾崩,死因自然是多种多样。

在同治皇帝去世以后,慈禧把自己年经四岁的亲侄子带进了宫中,这就是此后的光绪皇帝。

在光绪成长期间,这对所谓母子之间的感情还是不错的。

光绪皇帝每天都回去给慈禧请安,也会询问一下政务。

在光绪大婚之后,开始了亲政的生涯。

在这段时间内,光绪是真真切切的亲政,慈禧把几乎所有的全力都交给了光绪,然后自己回颐和园养老。

甲午战争爆发的前期,其实慈禧并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由着光绪皇帝放手去干。

慈禧和光绪二人之间的矛盾发生在甲午战争之后,在清军第一阶段战败之后,坚持继续作战的是慈禧,而光绪皇帝竟然选择了主和。

这就是真实的历史,和教科书中的记录大相径庭。

甲午战败之后,清廷很快就开始了维新变法运动。

客观的说,这场变法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具体颁布的政令却是在瞎折腾。

这场变革的结果是很多人都清楚的,慈禧太后重新训政,而光绪皇帝成为了傀儡。

光绪皇帝十分年轻,他有十足的把握熬死慈禧太后。

慈禧和光绪已经彻底决裂,这是明白的事情。

光绪不止一次对外宣称“自己亲自以后将如何如何。

”这给慈禧带来了很大的危机感,慈禧开始为自己的身后事担心。

在自己去世之后,光绪皇帝没有了制约,肯定会再次亲政。

到时他肯定会反攻倒算,而慈禧的名誉将很难保证。

更要命的是慈禧也要为自己的家族考虑,光绪无法向慈禧报复,但很有可能对着慈禧的家族报复。

简析近代史人物之光绪皇帝

简析近代史人物之光绪皇帝

简析近代史人物之光绪皇帝国政1001 :何长天侯凌祎胡鑫匡军黎明李俊南李璐璐【摘要】作为一个政治人物,他在位长久却傀儡一生;不甘沉沦却难有作为,百年来他受尽冷落和责难,甚至有人指责他“懦弱无能”,但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先驱者,他的人格是显示出一定亮色的,是不必讳言的。

【关键词】:光绪皇帝,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光绪皇帝作为清朝第11代皇帝,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对其的历史评价也褒贬不一,是很具有研究价值的一位帝王。

作为一个政治人物,他在位长久却傀儡一生;不甘沉沦却难有作为,百年来他受尽冷落和责难,甚至有人指责他“懦弱无能”,但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先驱者,他的人格是显示出一定亮色的,是不必讳言的。

光绪皇帝不愧为近代中国第一个效仿西方来变革中国的开明皇帝。

一、光绪皇帝生平简介光绪帝为爱新觉罗·奕譞(醇亲王)与叶赫那拉氏(慈禧胞妹)之子,同治十年(1871年)生,名爱新觉罗·载湉,谥号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

同治十三年(1875年1月25日),同治帝病逝后以醇亲王长子身份入宫为帝,其时年仅4岁,成为满清入关后的第九位皇帝。

他于1875年登基,1908年驾崩,在位34年。

这34年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光绪元年至十四年(1875-1888),是他读书阶段;第二段是十五年至二十四年(1889-1898),是他亲政、支持维新变革阶段;第三段是二十五年至三十四年(1899-1908),是他被囚禁阶段。

光绪帝死于砒霜中毒,具体是何人所为仍是谜团,死后被葬于崇陵(清西陵)。

光绪帝于18岁结婚,皇后为叶赫那拉氏(隆裕皇后),光绪帝没有子女,因此死后由光绪同父异母的弟弟爱新觉罗·溥仪继位。

载湉四岁登基,由慈禧,慈安两宫太后垂帘听政至18岁。

此后虽名义上归政于光绪帝,实际上大权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战败。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

日方称为日清战争,国际通称第一次中日战争,指的是大清帝国和大日本帝国之间为争夺朝鲜半岛控制权而爆发的一场战争。

1894年(光绪二十年、明治二十七年、朝鲜高宗三十一年)按照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为甲午战争。

一.战前的中国1.国力继续增长:经济方面,中国的经济总量排名世界世界前列;军事方面,国防、军备有了质的飞跃初步实现了近代化。

2.政权平稳交接:1875年2月载湉登基改元“光绪”。

1889年3月慈禧退居颐和园,宣布归政光绪。

3.官僚集团分化:帝党:以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以及珍妃的亲友志锐,文廷式等人为核心,聚集了一批被人称为“后清流”的御史谏臣。

后党:满洲亲贵如礼亲王世铎、庆亲王奕劻、步军统领荣禄等人,以及握有实权的地方权臣。

4.国内虚骄情绪上升:历经三十年的洋务运动,中国的经济、军事实力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在这种情况之下,国内官僚的虚骄情绪普遍上升。

换句话说就是中国的鹰派势力开始崛起。

而让问题更为复杂的是,这些鹰派人物大多又都是属于“帝党”一派,而执掌大权的“后党”一派。

这样,战和问题实际上又同权斗纠葛在了一起。

综上所述我们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19世纪的最后十年,中国的经济虽然在高速发展,中国的政局虽然实现了平稳过渡,但是在这些平静甚至是繁华的外表之下各种暗流在涌动,自以为是的情绪再次蔓延,而权争和内讧又习惯性的消耗着国家的力量,因此这个表面上看起来光鲜亮丽的东方大国用李鸿章的话来说却只不过是一座纸糊的的破房子。

二.战前的日本1.明治维新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佩里率领4艘蒸汽船艇,打开日本封闭的国门。

1868年日本开始明治维新通过明治维新,日本的国力得到增强,成为列强之一,于是将目标指向了它眼中的“弱者”——朝鲜和中国。

2大陆政策出台:明治维新后,对外扩张成为日本朝野共识。

国内形成了“征台派”、“内治派”和“征韩派”,三个不同派别。

日本大本营于1887年草拟了一份名为《征伐清国策》的战争计划。

浅析甲午中日战争

浅析甲午中日战争

浅析甲午中日战争作者:鲁恒红来源:《读与写·下旬刊》2012年第07期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所族,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进程中,形成自已独特的民族精神,如:自尊自信,自强不息,刚健有力,百折不弯等,正是凭着些个性鲜明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才能抵御外放的历次入侵,使祖国的独立和统一得以维护,并创造了辉煌的灿烂的古化文明。

然而,到了近代,中华民族的历史却黯然失色。

以鸦片战争为起点,中华民族放在外国列强的频繁打击下,斗志衰减,反抗无力,特别是甲午中日战争,对有向千历史的中华民族来说,更是一场创巨痛深,蒙耻惨重的一场灾难。

1894年,刚刚通过明治维新而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说侵略矛头指向一直不把它放在眼里的邻国---中国,挑起了一场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因岁是甲午,史称甲午中日战争,在这场战争中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一败涂地,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在这个条约中,清政府政令被迫承认日本对在朝鲜的控制。

割让辽东半岛和澎湖列岛;赔偿军费白银2亿两;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时,只按进口货纳税,并准在内地设栈寄存;为保证中国履行条款,日本暂停威海卫。

该条约丧失主权之重,被割领土之多,赔款数额之巨,都开创了《中英南京条约》以来的最高纪录。

《马关条约》给中国人民套上了新的枷锁。

加剧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民族危机,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常言道:物及必反。

一些重大的灾难往往成为时局转换的契机。

甲午中日战争又是中华民族觉醒和团结奋斗,振兴中华的新起。

甲午战败,中华民族岌岌可危,正是这种亡国灭种的厄势,引起了社会思潮的急剧变化,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了清政府的积弱和国力的衰微,进而认识到救亡先自强,经自强必须改革,旧制度的道理,于是,全国上下出现了言变法乃纷纷的局面,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上书光绪皇帝,反对签订不平等条约,请求变法,并通过创办报刊、杂志、组织学会等方式宣传鼓动变法,联络有识之士,掀起了一场改良主义的政治运动,为促使变法成功,康有为等多次上书光绪皇帝,痛陈变法的重要,指出不及时变法,外国的侵略将变本加厉,人民的反抗也付更加猛烈,形势已到了“瓜分豆割”“揭竿斩木”的地步。

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

历史上所说的公车上书,是指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为率同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清光绪皇帝,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的政治运动的开端。

背景其背景源于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败于日本。

1895年春,乙未科进士正在北京考完会试,等待发榜。

《马关条约》内割让台湾及辽东,赔款二万万两的消息突然传至,在北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

台籍举人更是痛哭流涕。

4月22日,康有为、梁启超写成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十八省举人响应,一千二百多人连署。

5月2日,由康、梁二人带领,十八省举人与数千市民集“都察院”门前请代奏。

根据传统的历史学教材所载:反对者反对签订《马关条约》。

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等主张。

上书被清政府拒绝,但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之后,康有为等以“变法图强”为号召,在北京上海等地发行报纸,宣传维新思想。

严复、谭嗣同亦在其他地方宣传维新思想。

之后,光绪帝启用康有为等,史称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虽然,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都先后失败,但是维新思想从此唤醒和激励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救亡图存,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事件起因2005年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茅海建先生在《近代史研究》第3期和第4期上发表《“公车上书”考证补》,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档案及其已公开发表过的档案文献,从政治决策高层的角度,重新审视公车上书的背景、运作过程及其影响力。

其观点是:“公车上书”是有两个不同的概念,一是由政治高层发动、京官组织的上书,其数量多达31件,签名的举人多达1555人次,且上书已达御前;另一个是由康有为组织的18行省举人联名上书,那是一次流产的政治事件。

而且康有为组织的18省联名上书,并不是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

由此学术界进行了广泛而激烈的讨论,并且对“公车上书”进行了进一步的审视和研究。

甲午战争中的六张面孔

甲午战争中的六张面孔

甲午战争中的六张面孔作者:马长虹来源:学习时报字数:3307今年是甲午战争120周年,随着史料的挖掘和研究的精进,对于甲午战争中一些人物的看法,史学界有了巨大的变化。

现就择其要者,略加阐述。

李鸿章:以前,李鸿章一向被视为“奸臣”,说他在甲午战争中“避战求和,保存北洋实力”。

作为总指挥,李鸿章奏报说,北洋海军仅有八艘主力军舰可资海战,且装备过于落后,后勤保障不足。

若与日本海军决战,胜负难料。

因此他主张舰队“游弋渤海内外,作猛虎在山之势”,作为战略威慑来牵制对手,使日军在海上活动始终存在顾忌,并寻机歼灭弱势敌舰。

简单地说,李鸿章对北洋海军的判断是,攻固难胜,守则有余。

事后看,这个判断是相当客观的。

对中国陆军,李鸿章知道能派上用场的并不多。

以淮军为主体的、担任北洋边海防卫的陆军只有5.4万人,其中机动兵力2.5万人。

这些为国戍边的勇营部队,却不在国家编制之内,一应吃穿用度均由地方自筹,身份类似民兵。

大清的正规军是八旗、绿营,虽近百万却不堪使用,每年还要花掉清廷2000万两白银。

这笔钱相当于北洋海军建军购舰的全部费用。

与之相比,日本陆军的机动兵力有12万人,几乎全部投入了中国战场,战时任何一个兵团均在3万人以上,超过中国机动兵力的总和。

甲午之战,日本是举国总动员,中国却只是北洋地区总动员。

这个是皇帝定的,怪不得李鸿章。

事后来看,李鸿章如果能在自己掌管的洋务企业加大资金投入和研发力量,自主生产出像日本那样的重火器、开花弹,或许战场上的胜算能大一些。

翁同龢:此时光绪皇帝极为信赖的,乃是军机大臣、帝师翁同龢,亦是清流党的领袖。

清流党以清廷中枢的京官为主,虽饱读诗书却不谙时务,仅凭道德标准议论时政,任何对外妥协的官员,都会遭到抨击甚至被指为“汉奸”。

后世对李鸿章的负面评价,往往是从清流奏章中找到的“史料”。

李鸿章当时的职务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北洋大臣负责北洋(即环渤海地区)各通商口岸的对外交涉以及海防,直隶总督的权限仅及于直隶一省,是地方官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甲午战争中光绪皇帝的主张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光绪出于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一力主战”,竭力筹划备战之策。

他一面“请停颐和园工程以充军费”;一面严令李鸿章认真备战。

6月25日下谕旨对李鸿章进行斥责,指出“前李鸿章不欲多派兵队,原虑衅自我开”,现在“势甚急迫……李鸿章身膺重任,熟悉倭韩情势,著即妥筹办法”。

并提醒李鸿章“俄使喀希呢留津商办,究竟彼国有无助我收场之策,抑另有窥觑别谋?李鸿章当沉几审察,勿致堕其术中,是为至要”。

7月1日,光绪再次通过军机处谕令李鸿章备战:“现在倭焰愈炽,朝鲜受其迫胁,势甚岌岌,他国劝阻亦徒托之空言,将有决裂之势。

……我战守之兵及粮饷军火,必须事事筹备确有把握,方不致临时诸形制肘,贻误事机。

”并指出:南洋各海口均至关重要,台湾又孤悬海外,日本必为垂涎,命令各督抚“预为筹备,勿稍大意”。

7月4日,光绪又针对李鸿章乞求英国领事转请英外交部派舰队赴日“勒令撤兵一节”,发出旨意:“倭人肇衅,挟制朝鲜,倘致势难收束,中朝自应大张挞伐,不宜借助他邦,至异日别生枝节”。

并告诫李鸿章,这种“示弱于人”的做法,易生后患,“著勿庸议”。

14日再谕李鸿章:“倭人以重兵胁制朝鲜,虽与商议撤兵,久未就绪,和议恐不足恃,亟应速筹战备,以杜狡谋。

前经叠谕李鸿章先事预筹,毋致落人后著。

现在事机紧迫,著李鸿章速为筹备,先派一军由陆路前往边境驻扎,以待进发。

”“沿海各口,如旅顺、大连湾、威海卫等处,皆关重要,如何布置,均应逐一妥筹。

其军火、器械、粮饷一切,均应日办齐,先期给发,方不致仓促误事。


7月20日,日本应派重兵云集朝鲜,战争一触即发。

23日光绪谕令李鸿章“倘倭兵逼近,已露交仗之迹,则衅开自彼,立即整军奋击,不可坐失机宜”。

为加强台澎防务,24日光绪命宿将刘永福赴台湾组织战守。

25日,丰岛之战爆发。

光绪下令“诏免出使日本大臣汪凤藻回国”。

并专谕李鸿章“现与日本业已开仗,必须厚集兵力,广筹后应”。

8月1日,光绪下诏对日宣战,指出:“日本不遵条约,不守国法,专行诡计,衅开自彼,公论昭然。

”“著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

”21日命四川提督宋庆帮办北洋军务,29日以恭亲王奕欣管总署、海军署事,并会同措理军务。

10月13日以叶志超、卫汝贵临敌溃散,光绪将其罢职,以聂士成统两军。

25日,日军强渡鸭绿江,接着连陷九连城、安东、凤凰城。

29日,谕裕禄饬金州战备。

30日,命提督唐仁廉募勇二十营,会安定、裕禄防剿。

11月初,日军占领金州、大连。

22日旅顺失陷,光绪责李鸿章“调度乖方,〖XC补-6.tif〗职留任”。

是日,美国驻华公使田贝向总署表示,愿意为中日“调处”,恭亲王奕欣等向光绪和慈禧转达了田贝意愿。

当时光绪就直接指出:“冬三月倭人畏寒,正我兵可进之时,而云停战,得毋以计误我耶?”
光绪对畏敌如虎,不战即逃之将领严加惩处。

11月27日,撤掉了“擅离职守摇惑人心”的龚照屿之职。

12月3日,革去失金州城的副都统连顺之职,撤“救援不利”的提督程之伟和“拥兵不救”的赵怀业之职,并交刑部治罪。

10日,鉴于奉天危急,谕军机大臣等设法调拨克虏伯炮支援。

13日,海城失陷,宋庆退至田庄台。

16日,谕将已因“临敌退缩”革职,析木城遇敌“又复溃退”的副都统丰升阿,记名提督聂桂林交刑部治罪。

次日,又令将叶志超、丁汝昌交
刑部治罪。

19日复州陷敌。

22日,谕军机大臣等,“亟应整顿队伍,激励将士,力遏西窜之路”。

并令已复职之提督程允和、张光前和总兵姜桂题留营“戴罪图功,以观后效”。

同时,光绪在慈禧的压力下,命张荫恒、邵友濂为全权大臣,赴日求和,但同时继续布置战事。

28日,命刘坤一为钦差大臣,“关内外各军均归节制”。

1895年1月,日本舰队游弋于成山海面。

14日光绪“著李鸿章、李秉衡饬令各军,加意严防”。

18日,日军在荣成湾登陆,不久占领荣成,攻陷威海卫南帮炮台。

31日光绪颁旨惩罚“临敌退缩”之辈,并令北洋舰队和陆军“奋力冲击”,“且勿再失事机,致以战舰资敌”。

此后,连发上谕,令海、陆军加强战守。

7日,日岛炮台失守。

9日,定远管带刘步蟾自杀。

同日光绪诏责李鸿章:闻各舰被击沉情形,“不胜悲愤,北洋创办海军,殚尽十年财力,一旦悉毁于敌,疏防纵寇,震动畿疆,李鸿章专任此事,自问当得何罪?”令李鸿章“力图补救”,“齐力合剿”。

17日威海卫失守,不久,慈禧太后派李鸿章赴日求和。

李鸿章采用各种手段,以获得光绪“面谕”、“让地”之权,光绪在投降派和列强的逼迫下,令奕欣代传其口谕,接受李鸿章“以商让土地之权”。

但必须“斟酌重轻,与倭磋磨定议”。

《马关条约》签订后,光绪以丧失领土、主权严重,表示坚决“不允”,拒绝签字用宝。

但是,以慈禧为首的投降派,密谋策划,威逼光绪画押。

5月2日,奕欣、奕 、徐用仪、孙毓汶四人在朝廷上,集体向光绪发难,要求光绪批准条约。

“上(光绪帝)犹迟疑,问各国回电可稍后否?济宁(孙毓汶)坚以万不可恃为词,恭邸(奕欣)无语,乃议定。

众枢在直立候,上绕殿急步约时许,乃顿足流涕,奋笔书之”。

翌日,“合约用宝”,《马关条约》正式批准。

11日,光绪帝明发朱谕,宣示批准合约之苦衷,求“天下臣民皆当共谅”,“我君沉惟期艰苦一心,痛除积弊”。

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重,光绪帝受维新思潮推动,深知“非变法不能立国”,决心改革。

1898年6月11日,颁布“明定国是上谕”,开始变法维新。

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屠杀维新党人,戊戌变法失败。

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前夕,光绪帝有“留京以镇人心之意”。

慈禧太后却挟其逃往西安。

光绪“力图振作”之愿望始终无法实现。

1908年11月4日突然猝死,疑被毒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