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海战清军教学材料
甲午中日战争优质课教案
甲午中日战争优质课教案《甲午中日战争》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经过和结果。
掌握《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展示图片、史料等资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认识到甲午中日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巨大灾难,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引导学生反思历史,吸取教训,增强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和《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问题探究法3. 史料分析法4. 小组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3 分钟)展示邓世昌的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英雄是谁吗?他是在什么战争中壮烈牺牲的?”从而引出课题——甲午中日战争。
(二)讲授新课(30 分钟)1. 战争背景(7 分钟)展示 19 世纪末日本、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引导学生分析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国力逐渐强盛,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而中国在清朝统治下,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废弛。
2. 战争经过(10 分钟)结合地图,讲述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
重点介绍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等爱国将领的英勇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 《马关条约》(8 分钟)展示《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 2 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4. 战争失败原因(5 分钟)引导学生从清政府、日本、国际环境等方面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甲午中日战争的优秀教案
甲午中日战争的优秀教案甲午中日战争的优秀教案作为一名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甲午中日战争的优秀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甲午中日战争的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丰岛海战和甲午中日战争正式爆发;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和日军旅顺大屠杀;威海战役;《马关条约》;三国干涉还辽。
二、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的比较,分析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培养学生比较、综合问题的能力。
三、xx教育目标1.学习邓世昌等广大爱国官兵反抗侵略者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爱国意识。
2.通过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军队战败原因的分析,进一步认识社会制度腐朽、军事技术落后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重要原因。
教学重点:中国军队战败原因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课时:一课时课型:讲授新知识课教法:多媒体电化教学、讲练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法教具:投影机、电视机、录像机、板书设计投影片、小结投影片、材料和练习投影片、《黄海大战》录像带、《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
板书设计:(另页)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中日两国隔海相望,从古至今,两国邦交友好几千年;然而,在近代,日本曾经先后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
一是甲午中日战争;一是30年代全面侵华战争。
(投影板书:第四章第二节甲午中日战争)日本一个区区小国,竟然那么大胆对中国这样一个央央大国发动侵略战争。
究其根源是什么?2.讲授新课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进行了一场资产阶级改革--明治维新。
它对日本产生了什么影响?(个别提问)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迅速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并成为亚洲唯一强国。
由于资本主义本身具有扩张性,为了满足资产阶级的贪欲和转移国内人民的斗争视线,在对外政策上,日本统治者竭力推行军国主义,他们制定了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要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朝鲜,再以朝鲜为跳板征服中国。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第二自然段和 17 页《马
并结合《南京条约》内容,
第 1 题:由内容到 关条约》的第一段,结
分析此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 影响是个难点,教师可 合 16 页的地图,说出甲
的影响。
引入《南京条约》让学 午 中 日 战 争 的 重 大 战
(割辽东半岛、台湾和澎 生实行对比
役;说出这场战争中出
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
1840 年,英国侵略者仅用 47 史的目的。
艘木质加装火炮的舰船,就 ((1)鸦片战争;开始
轰开了中国的大门。
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材料二:英国《金融时报》 会;(2)洋务运动;甲
回
午中日战争;
顾了清王朝 1888 年组建北洋
水师,虽苦心经营,但最终
战败于日本海军的屈辱历 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列强从海上 “轰开了中国的大门”指哪 场战争?它使中国社会性质
第 4 课 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任务】
知识与 水平
能够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 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目 标
重点
让学生通过讲述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的英雄事迹,训练和培养口头表 过程与 达水平;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 方法 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水准,从
交流
下面是一则日本官员的 观点,即日本有对外扩
讲话:“全皇国为一大城,则 张,称霸世界的野心,
教师要求学生尽
展示 若虾夷(北海道)、吕宋、台 然后结合课本内容总结 可能的在短时间里记住
提升 湾、满清、朝鲜,皆皇国之 出答案。
条约的内容,教师可给
屏藩也。虾夷业已从事开拓, 第 2 题,涉及重大战 学生将内容分条,并简
高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教案模板
高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教案模板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标志、两个阶段、主要战役、战争中涌现的爱国将领;《马关条约》签定的时间、内容、危害;三国干涉还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一起看看高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教案!欢迎查阅!高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要求: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标志、两个阶段、主要战役、战争中涌现的爱国将领;《马关条约》签定的时间、内容、危害;三国干涉还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2.能力要求:(1)比较《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的异同,说明《马关条约》的签定使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了。
(2)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
3.情感目标:(1)甲午中日战争不仅决定了中国海军的命运,而且决定了此后近半个世纪中日关系的格局。
(2)爱国官兵的英勇抗争,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保卫祖国的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黄海大战中民族英雄邓世昌的英雄事迹;《马关条约》的内容与危害。
【教学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战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危害。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近年来,中日两国的南海争端日益严重,从领土纠纷上升到了国家历史恩仇的高度,随着我们一直以来的历史学习和同学们对于本课知识课前的预习,想必大家对于中日两国从历史到现代以来的关系,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那么哪位同学来说一下,中日两国争端的起因发生在什么时候体现在什么事件上学生踊跃回答,有的学生说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有的学生说是发生在晚清时期,中日两国爆发甲午中日战争。
无论学生的回答正确与否,我们都要对他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的态度表示肯定,然后引出今天课上所讲的内容《甲午中日战争》,和同学们一起去寻找中日两国关系紧张化的历史渊源所在。
二、回顾甲午战争爆发前中日两国现状(展示课件)1.晚清政府现状:当时的中国处于清朝晚期,正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沉沦。
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
教学设计4: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下列基础知识: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简单经过、黄海大战、邓世昌、马关条约。
从战争经过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
说出马关条约给中国造成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描述与图示法,情景教学法并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到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要实施对外扩张政策而一手挑起的。
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二、教学重点难点:本课重点:“黄海大战”和《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本课难点:《马关条约》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提问法、讲解法、比较法、讨论法等。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名族,同时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名族。
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
哪一桩哪一件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哪一字,哪一句不启人蒙昧,动人心魄呢?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重新回到甲午战争的历史时期,去体味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
(二)新课导学:黄海大战:A:原因首先让我们先来了解战争的对手日本。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小字部分)提问:大家通过材料看到了什么?我们看到了明治维新后的日本野心勃勃的战争狂想,看到了为侵略中国所作的蓄谋已久的战争准备,而这就构成了甲午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朝鲜民众起义为日本制造中日冲突创造了绝好的平台,所以已控制大半朝鲜的日本竭力怂恿清政府应朝鲜请求派兵朝鲜,而从清政府决定派兵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落入了日本人精心设计的圈套。
1894年7月,日本袭击丰岛海面清军,战争爆发。
B:战争经过:(出示战争形势图)战争爆发后,清政府陆军望风而逃、一溃千里。
而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却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异常惨烈的黄海大战。
哪个同学能将搜集到的有关海战的情况将给大家听?在5个多小时的激战中,我们涌现出了许多其事迹可以“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官兵,而邓世昌无疑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甲午战争教学内容及设计
甲午战争教学内容及设计引言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发生于1894年至1895年,其结果对中国的未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教学中,甲午战争是一个关键的主题,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史的背景以及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
本文将介绍甲午战争的教学内容和设计,以帮助教师有效地教授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
一、教学内容1. 甲午战争的起因在教学中,应首先向学生介绍甲午战争的起因。
可以讲解的内容包括中国与日本的经济竞争、军事冲突的爆发以及民族主义情绪的兴起等。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和资料,从多个角度了解这场战争爆发的原因。
2. 甲午战争的经过接下来,可以向学生详细介绍甲午战争的经过。
这包括日本的先发制人攻击、中国的军事失利和外交失败等。
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和讨论这些事件,理解甲午战争中的各种军事和外交决策的影响,并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有更深入的认识。
3. 甲午战争的结果在教学中,需要着重强调甲午战争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学生可以评估这场战争引发的社会不满情绪以及对西方列强的敌对态度,并探讨这些因素对中国未来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4. 甲午战争的意义和启示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甲午战争对中国的意义和启示。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和思考,探讨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国家认同、现代化进程以及教训和启示等方面的影响,并对其重要性进行评估。
二、教学设计1. 多样化教学方法在教授甲午战争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讲授、小组讨论、分组研究以及独立研究等。
这些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促进他们的深入思考。
2. 使用多媒体工具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甲午战争的历史背景和事件经过,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工具,如投影仪、电子白板等,在教学中使用图片、音频和视频片段等多媒体资源。
这样能够提供更加生动直观的教学材料,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3. 开展角色扮演活动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甲午战争的决策过程和背后的因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
大学中日甲午海战教案
课时:2课时年级:大学一年级教材:《中国近现代史》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日甲午海战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2.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中日甲午海战的历史背景。
2. 中日甲午海战的过程及影响。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事件。
2. 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中日甲午海战的历史背景。
2.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中日甲午海战的基本情况。
二、讲解1. 教师详细讲解中日甲午海战的历史背景,包括日本的军国主义道路、清政府的洋务运动、朝鲜半岛的局势等。
2. 学生思考:中日甲午海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三、讨论1.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中日甲午海战的过程,包括丰岛之战、大东沟海战、威海卫之战等。
2. 学生思考:北洋水师在甲午海战中为何会失败?四、总结1. 教师总结中日甲午海战的影响,包括对清朝统治、民族意识、中国近代化进程等的影响。
2. 学生思考:中日甲午海战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第二课时一、复习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中日甲午海战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2. 学生阅读教材,加深对中日甲午海战的理解。
二、案例分析1. 教师选取中日甲午海战中的一个重要战役,如大东沟海战,进行案例分析。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战役的背景、过程、影响等。
三、讨论1.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中日甲午海战中的英雄人物,如邓世昌、丁汝昌等。
2. 学生思考:英雄人物在历史事件中的作用是什么?四、总结1. 教师总结中日甲午海战的历史意义,强调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性。
2. 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学习历史,以史为鉴,珍惜和平?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中日甲午海战的历史小论文。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发言、提问等表现。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精选8篇)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精选8篇)《甲午中日战争》篇1庖丁巧解牛知识•巧学•升华一、黄海海战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在占领了朝鲜以后日本把它侵略的矛头指向了古老而又落后的中国,中日两国之间的冲突已是在所难免。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1)日本侵华蓄谋已久19世纪50年代,日本与中国相似,也遭遇西方的冲击。
日本却在炮声的震撼下由震恐而惊醒,由惊醒而自强,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确定了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把侵略的魔爪首先伸向朝鲜和中国。
日本于1876年强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取得开埠通商、派驻领事等特权。
1874年日本侵略中国台湾是近代史上日本侵略中国的开始。
日本的崛起,对中国而言,意味着后起的东方殖民者踏着先行的西方殖民者的脚印,汹汹破门而来。
与俄国一样,日本对中国始终包藏着侵吞领土的祸心。
(2)朝鲜东学党起义1894年3月,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
5月31日,起义军攻占全罗道首府全州。
朝鲜国王李熙要求清政府派兵镇压(当时清朝和李氏朝鲜有“宗藩”关系)。
正在处心积虑寻找挑起战争时机的日本,也极力怂恿清政府出兵“助剿”。
7月23日凌晨,日本驻朝公使大鸟圭介发动政变,派兵攻占朝鲜王宫,扶植以大院君为首的傀儡政府。
两天后,大院君“邀请”日军驱逐在牙山的中国驻军,战争已是一触即发了。
因为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因此这次战争叫做“甲午中日战争”。
深化升华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长期以来推行对外扩张政策,称霸世界和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
所以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是蓄谋已久的。
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所取得的权益,并未使列强感到满足,清政府的妥协退让更助长了列强的侵略野心,导致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2.黄海大战1894年9月16日,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率北洋舰队护送招商局轮船运兵至鸭绿江口大东沟登陆。
不料这一军事秘密事先已被日本从美国人那儿得知。
甲午中日战争 说课材料
甲午中日战争说课材料一、说教材(一)教材地位及作用本课是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的第3课,属于近代史一重点内容。
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史上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的一场史无前例的侵略战争,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
甲午中日战争在第一单元居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其造成的惨重损失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场侵略战争爆发以后中国更为被迫地全方位对外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
清王朝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
危机也是转机,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之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二)说内容】本课介绍了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影响,共有“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瓜分中国的狂潮”三个子目,三者之间在结构关系上表现为因果关系,即战争的结果是清王朝被迫签订《马关条约》,而《马关条约》的签订又刺激了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欲望,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本课的课程内容为:“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2011年版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列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综合上述两个课标要求及教材对本课的具体阐述,确定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是学习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是教材中举足轻重、关键性的、最重要的中心内容,而教学难点是教学中难于理解或领会的内容。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教学目标的达成、教材内容的构成、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接受能力,本课教学重点确定为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难点是如何理解《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教学设计3: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教材内容: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在古代一直是友好邻邦。
但近代以来,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后,先后侵略其近邻中国的台湾和朝鲜。
1894年,又寻找借口,挑起中日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本课介绍了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共有“黄海大战”“马关条约”二个子目,且二者之间为因果关系。
一、课标要求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二、学习目标1.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结果和影响,并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认识到:社会制度的腐败,军事技术的落后,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关键所在。
2.通过录像再现历史,从中获得有用的历史信息,感受爱国官兵英勇顽强抵抗外敌入侵,树立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情感。
3.知道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影响,对《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进行列表比较,分析其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
三、教学过程(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投影)甲午海战前,致远号官兵的合影(播放)电视剧《北洋水师》的主题曲师:刚才教室里一直回荡着的悲壮的乐曲,是电视剧《北洋水师》的主题曲。
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张老照片是甲午海战前致远号官兵的最后一张合影。
照片中这些年轻的面庞、鲜活的生命早已离我们远去,但他们那种视死如归、永不妥协的精神却深深的烙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今天,就让我们拂去尘封,翻开历史,重返甲午战场,去探寻那些消逝在历史烟云中的人和事。
(板书)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同学们齐读课标要求: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师:从课标中可以看出,我们本课主要学习的有三个一:一场战争、一个人物、一个条约一场战争即甲午中日战争;一个人物是邓世昌,以及从他身上涌现出的大无畏的斗争精神而一个条约是《马关条约》,和从中折射出的中国落后的社会状况。
中日甲午海战讲课教案
中日甲午海战中日甲午海战:日本海军未直接击沉清朝一艘军舰1894年9月17日午后发生的黄海大东沟海战,是甲午战争中海上战场最激烈的一场战役,也是世界海军史进入19世纪后,空前惨烈的大海战。
与战后中国人普遍对邓世昌和“致远”舰的事迹集中关注的情形相似,日本海军在这场海战中也有一个备受关注的事件。
铁甲舰是世界海军发展进入蒸汽时代后出现的主力舰种,因同时具备巨炮和重甲而威名赫赫,当时的海军国家以能装备铁甲舰为傲,一如现代海军对于航空母舰的膜拜。
1885年,中国北洋海军获得了德国建造的“定远”、“镇远”号一等铁甲舰,瞬时成为亚洲第一海军,也一度据此控制了东亚制海权。
视己身为海洋国家的日本全社会因此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更将中国的铁甲舰视作日本实施“开拓万里波涛”扩张国策的巨大障碍,日本海军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就不断筹谋要打沉中国的铁甲舰。
大东沟海战中,日本联合舰队各舰对中国的“定远”、“镇远”号两艘铁甲舰给予集中“关照”,然而竭尽所能也未能实现击沉的战果,甚至还留下了日军旗舰“松岛”上一名重伤的水兵临死前望着岿然不动的“定远”慨叹“‘定远’为何还打不沉”的故事。
唯一让日本海军能够聊以自慰的是,在海战进入到收官阶段的下午5时之后,北洋海军一艘名为“经远”的军舰被其击沉的事件。
迟到120年的疑点整场大东沟海战中,北洋海军共损失“超勇”、“扬威”、“致远”、“经远”四舰,然而仔细考证各舰的沉没原因便能发现,“超勇”舰事实上是重伤后因为舰上所起的大火愈演愈烈,被火烧沉;“扬威”舰则是重伤后,又被向战场外逃跑的北洋军舰“济远”撞击漏水而沉;中国社会传颂的“致远”舰战沉事迹实际是在向日舰冲锋途中,受伤越来越重,突起爆炸而沉,均不是日本海军直接攻击所致。
根据日本海军档案,只有“经远”舰是明确记录的被日本海军第一游击队一直攻击到沉没的中国军舰,更为重要的是,“经远”舰还是一艘被称为“小铁甲舰”的军舰,在没有能打沉一等铁甲舰的情况下,获得了击沉小铁甲舰的战果,也勉强可以拿来彰显国威、军威。
历史八年级上册《甲午中日战争》教案教学设计
(1).通过对战争爆发原因和结果的分析,使学生认识: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发动的一场蓄谋已久非正义的侵略战争,结果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2).通过对战争过程的讲述,认识清政府在战争中的腐败无能和丧权辱国的可耻行径;广大爱国官兵在战争中表现出的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
八、板书设计
甲午中日战争
一、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
1、国内背景:
2、国际背景:
二、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
三、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及中国战败的原因
四、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九.教学反思
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反思(不少于200字):
这节课在我的充分准备下,思路清晰,能做到各个环节的有效衔接。在分析战争背景及战争影响的过程中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做到温故而知新,同时运用各种文字、图片材料帮助学生很好的解决了问题。学生在本节课中表现的有条理的思维及充分利用材料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比较分析能力是让我比较满意的。但由于给学生的信息量过大反而造成了战争影响的分析时间不够充足,在如何调动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和课后探究问题的继续学习存在着操作问题,怎样落实到位,还需要总结经验教训,深刻反思。但总体而言,我认为基本达到了新课标的目标要求和效果,得到了同事们的认可。同时,通过这节课的准备,也让我对以后备课的思路和准备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和认识。
探究三: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指导学生阅读材料讨论,由学生从中国、日本、国际格局三个方面,发表对这场战争影响的看法。
通过学生阅读材料、归纳总结,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并突出了重点、突破本课的难点。
七、教学评价设计
本节课通过各种材料,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索历史知识,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并在过程中培养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归纳总结等各方面的能力。整个过程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效果不错。但如何调动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和课后探究问题的继续学习,存在这操作问题,怎样落实到位,还需要总结经验教训,深刻反思。
1.4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教案[修改版]
第一篇:1.4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了解午中日战争的概况、《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英勇事迹。
2、介绍邓世昌等人在保卫国家和民族利益斗争中的事迹,提高复述能力。
过程方法1、引导学生分析战争爆发的原因和过程,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
2、通过对《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进行比较的教学,分析其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能力。
情感态度认识甲午战争中,以邓世昌为代表的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抗争,他们是光荣的民族英雄。
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决策集团的妥协退让和军备的松弛落后,甲午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
教学难点甲午战争的性质、中国战败的原因及《马关条约》的影响3. 教学用具多媒体工具4. 标签教学过程一、走进历史,导入新课投影出示对联: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
这是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上联,李鸿章对的下联。
那伊藤博文和李鸿章是何许人也?这幅对联又是在什么情形之下作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究一下吧!二、自主探究,整体把握1、利用《高效课堂》自主学习。
2、在班内组织学生交流讨论,质疑释疑。
三、走进黄海,感受悲壮1、播放影片《黄海大战》片段。
2、设计学生活动:模拟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请你为邓世昌写出颁奖词。
3、出示光绪帝为邓世昌题的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4、战争的起因介绍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迅速发展强大,它的野心是“开拓万里波涛”“步国威与四方”,加快了对外扩张的步伐。
运用课本上的语言进行归纳: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5、战争的经过(1)、提问:中日的这场战争一共达了8个月,比较重要的战役课本中涉及了哪几次?(2)、了解黄海大战、辽东半岛战役、威海卫战役。
(出示《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3)、出示《中日双方战舰实力对比表》,提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重炮超过日本,但陈旧,平均舰龄小于日本2年体轻,速度快,中小口径速射火炮占优势(4)、清政府在这一战中又遭惨败的原因是什么?(5)、出示《日军屠杀旅顺居民图》。
教学设计5: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教学目标】1、了解下列基础知识: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简单经过、黄海大战、邓世昌、马关条约。
2、从战争经过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
3、说出马关条约给中国造成的影响。
4、日本侵华的史实告诫我们要以史为鉴、警钟长鸣,更重要的是要面向未来、自强不息。
【教学重点】黄海大战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及《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课前准备】教师:收集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合理分组,编印学案。
学生:查阅整理相关资料;复习南京条约内容及影响;预习本课,完成学案自主探究部分。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甲午中日战争介绍视频片段。
教师导入:刚才我们看到的这段视频所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史上日本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这场战争最终以中国战败而告终,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这也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记住的一场战争。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
(出示课题)由此导入。
2、明确目标,整体感知大屏幕出示“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要求学生朗读并在课本上找到相应内容,作出标记。
3、自主探究,解决疑问要求学生带着学习任务进行自主学习,完成学案“自主探究”部分,并把相应的知识点在课文中圈画出来。
如遇问题先记下来。
接着由小组长带领各小组对“自主探究”进行校对,若有共性问题由组长先记下来。
校对完毕后,教师提问:哪个小组还有问题请提出来,大家帮助解决?师生共同解决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后,教师提醒几个特别注意之处(大屏幕出示):(1)为什么称“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农历甲午年(2)掌握学习战争的基本方法,把握几大基本要素,如原因、时间、经过、结果、影响等。
(3)注意三个重要人物:邓世昌、李鸿章、伊藤博文。
教师提醒:这些问题你有没有在课本上找到答案并圈画出来。
没画的同学抓紧时间画出来,包括三个人物图像和字的写法,可以动手写一下。
初中历史说课教案甲午
公开课教案课题:第三课《甲午中日战争》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经过;邓世昌与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瓜分狂潮。
2、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分析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深入探讨甲午战争的影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1)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2)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及《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难点:为什么说《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三、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内容1、导入新课。
展示一副富有趣味的对联进入新课。
上联是:“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下联是:“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
提出问题:“玉帛相将”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设问:为什么甲午战争中,清政府落得如此残败,具有“帝王度量”的慷慨大方?2、战争起因。
提问:对日本发动这场战争的原因,你有什么认识?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战争的性质。
接着用简短的语言讲清中日两国政府对战争的态度,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3、战争的经过。
战争经过包括:平壤战役、黄海海战、旅顺大屠杀、威海卫战役。
利用多媒体演示,把静态的教学内容转化成动态形式,在有限的时间里展示每个战役的特点。
再现战争场面,让学生明确概念,掌握要点,启动思维,深化知识。
讲完经过后,提出问题:清军为什么战败?让学生去思考探讨,得出教全面的结论,然后展示一副对联:“普天同庆,万寿无疆;三军战败,割地求和”。
4、战争结果。
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内容可浓缩为八个字:割地、赔款、开埠、设厂。
这是本课的重点。
可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每组由一名代表阐述条约内容给中国造成的危害。
初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甲午战争的背景,通过《甲午战争示意图》掌握战争中主要的战役和英雄事迹;熟练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分析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材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深入探讨甲午战争的影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甲午战争中清政府失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清朝腐朽的封建制度
无法抵御日本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这是清政府失败的根源所在。
(2))通过甲午战争中邓世昌等民族英雄的英雄事迹,培养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
族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等优良传统。
(3))通过畅谈甲午战争的启示,使学生认识到“落后要挨打”,“勿忘国耻,振兴
中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教材重难点
重点: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及《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难点:
甲午战争清政府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情景创设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启发诱导法等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第4 课甲午中日战争》学业纸
备课教师:主备人:教研组:使用时间:学生信息:班级:姓名:小组:。
甲午海战的教案
甲午海战的教案教案标题:甲午海战的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甲午海战的背景、原因和影响;2. 掌握甲午海战的关键事件和参与国家;3. 分析甲午海战对中国历史和国际关系的影响;4.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国际视野。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视频或故事情节引起学生对甲午海战的兴趣;2. 提问学生是否听说过甲午海战,以激发学生对该主题的好奇心。
知识讲解:1. 介绍甲午海战的背景和原因:清朝与日本之间的领土争端、贸易不平等等;2. 解释甲午海战的关键事件,如黄海海战、威海卫海战等;3. 分析甲午海战对中国历史和国际关系的影响,包括中国近代史的转折点、中国对外关系的觉醒等。
讨论与互动: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甲午海战对中国和日本的影响,并提出自己的观点;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观点和结论;3. 整体讨论:引导学生对不同观点进行辩论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拓展活动:1. 观看相关纪录片或电影,如《甲午风云》等,加深对甲午海战的理解;2. 组织学生进行甲午海战相关的绘画、写作或演讲比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3. 邀请专家或历史爱好者来校进行讲座,增加学生对甲午海战的了解。
总结:1. 回顾甲午海战的重要内容和影响;2. 引导学生思考甲午海战对中国历史和国际关系的启示;3. 鼓励学生对历史事件保持持续的兴趣和探索。
教案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互动环节的积极程度;2. 小组展示:评估小组展示的内容和表达能力;3. 拓展活动成果:评估学生在拓展活动中的绘画、写作或演讲表现。
注:教案可根据不同教育阶段的要求进行调整和适应。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案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了解左宝贵、邓世昌等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迹;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掌握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和影响过程与方法以启发和讨论探究为主,运用史料分析问题,从中日两国的角度思考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历史的能力和唯物史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而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认识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国家统一,是每一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重点难点】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马关条约》的内容。
难点:《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门户开放”的实质和影响。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中国东南沿海背景地图前展示闻一多像及《七子之歌·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今天让我妈一起学习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甲午中日战争1.教师展示地图:出现清国、朝鲜、日本。
思考:19世纪的清王朝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回答: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从不可一世的天朝大国沦为任列强宰割的对象,中国已经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教师指出:此时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还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日本的对外侵略的野心是什么?学生回答: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教师归纳: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这就是明治维新后日本确定的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
3.教师讲解:1894年,夹在两国间的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请求清政府“助剿”,处心积虑的日本寻找到了挑起战争的机会。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一、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甲午战争的起因,过《甲午战争示意图》掌握甲午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和英雄事迹;熟练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2、过程与方法:从战争经过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揭示清政府的反动、腐朽的本质;对比《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给中国造成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要实施对外扩张政策而一手挑起的。
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清王朝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个性化修改教学重难点黄海大战中民族英雄邓世昌的英雄事迹;《马关条约》的内容与危害。
二、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播放视频《甲午风云》,引导学生说出观后感。
2.教师简介: ? 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
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
哪一桩哪一件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哪一字哪一句不启人蒙昧、动人心魄呢?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时期,去体味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
今天,我们学习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二)、自主学习,建构知识自学要求:依据下列问题自读课文,勾画重点知识,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列出知识结构,并将自学中发现的疑难点记录下来以备交流。
1.阅读教材p16页回答问题: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侵华战争?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引发这场战争的因素还有哪些?为什么把这场战争称为“甲午中日战争”?2.阅读教材p16-17页并结合《甲午战争示意图》,按时间先后顺序说出几次战役的名称、时间、相关人物、重大影响?3.《马关条约》的时间、人物、内容、影响?(三)、合作探究,释疑解惑㈠生生合作: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
㈡师生合作:共同探究解决本课的重点难点问题。
?(1)、黄海大战:【引导】1.根据放映影片《甲午风云》的重要片段,然后让课前准备好故事的学生进行演讲,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和战争的名称为什么叫甲午中日战争、黄海大战的经过、黄海大战的结果、特别突出邓世昌的事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失败的原因之五:消极避战
李鸿章鉴于舰船损失较 大,担心拼光老本,就 下令北洋舰队龟缩在威 海 “保船制敌”,不准 出击,把制海权拱手相 让。在日本海军的掩护 下,日本陆军连续攻占 大连、旅顺,占领了北 洋舰队的辽东基地和船 坞。最后清朝海军全盘 被日军击沉或俘虏。
艘购自英国,7艘购自法国,2艘购自德国,10艘由日本自行建造。
日本海军的第一号鱼雷艇1880年建成,第二、第三,第四号鱼雷艇1884年建成。这4艘鱼雷艇都是在
英国建造,在横须贺造船所组装,为单雷艇。
1887年,日本在英国订购了1艘鱼雷艇,在横须贺造船所完成组装,名为“小鹰”号,排水量203吨,
功率1217马力,航速19节,装备2门279毫米火炮,4具鱼雷发射管。
“雷震”、“雷巽”、“雷艮”、“雷兑”,1884年在黄埔船坞组装完成。
1885年,北洋水师在德国建造了“定远”号、“镇远”号铁甲舰,并各配2艘小型舰载鱼雷艇,分别
命名为“定远一号”、“定远二号”和“镇远一号”、“镇远二号”,艇长19.5米,功率110---%力,航
速15节,装备2具鱼雷发射管。
1884年,福建水师从德国订购了1艘鱼雷艇,名为“福龙”号,1886年建造完成,为钢质艇壳,排水
1890年和1891年,日本先后在法国订购了5艘鱼雷艇,分别是第五,第六号和第七、第八、第九号,
在小野滨造船所组装完成,排水量40吨,功率525马力,航速20节,装备1门47毫米速射炮,2具鱼雷发射
管。
1891年到1893年,日本在小野滨造船所自行建造了10艘鱼雷艇,分别是第十号-第十四号和第十六号
1886一1887年间,北洋水师又向德国订购了5艘鱼雷艇,名为“左队二号”、“左队三号”、“右队
一号”、“右队二号”、“右队三号”。各艇排水量均为74吨。“左队二号”、“左队三号”功率均为
600马力,航速19节。“右队一号”功率为600马力,“右队二号”、“右队三号”功率为597马力,航速
均为18节,各艇装备2门37毫米速射炮,2具356毫米鱼雷发射管,艇员编制28人。
总吨位和平均航速高于北洋水师,平均舰龄不足3年。中国鱼雷艇数量为13艘,平均舰龄将近8年。但就个
体而言,“福龙”号与“左队一号”的作战能力较强,日本方面惟有“小鹰”号与之相当。从双方的训练
管理程度和技术战术水平方面来看,中国也逊色于日本。
战前经济.军事实力对比
中日甲午海战发生在1894年。当时中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并不比日本差,从经济上看,甲 午战前日本的重工业还比较薄弱,轻工业中也只有纺织业比较发达。钢铁、煤、铜、煤油、 机器制造的产量都比中国低得多。当时日本共有工业资本7000万元,银行资本9000万元, 年进口额1.7亿元,年出口额9000万元,年财政收入8000万元,这些指标除了进口量与中 国相当外,其它都低于中国,说明当时日本的经济实力和中国一样并不强盛。从军事上看, 日本在甲午战前的一二十年里,竭全国之力提升军事实力,尤其重视海军建设,到1893年, 拥有军舰55艘,排水量6.1万吨,与中国海军主力北洋舰队相当(中国还有广东、福建水 师)。日本常备陆军22万人,总兵力不到中国的一半,武器装备也相差不大。很显然,中 日军事力量对比,不像鸦片战争时大刀长矛对坚船利炮那样悬殊,有的方面如海陆军总量 中国还略占优势。也就是说,甲午战争中国之败,并不是败在军事力量上。
中日甲午海战清军为什么会失败?
中日甲午战争,是日本于1894(甲午年)年7 月至1895年3月发动的侵略中国的战争。中日 甲午战争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六,清政府花 费数百万两白银打造的北洋水师在与日本联合
力对比
(举几例就行)
甲午海战前,中国海军曾拥有大小鱼雷艇30艘,其中27艘由德国制造,1艘
1892年和1893年日本又先后从德国订购了第二十二和第二十三号艇,在日本吴造船所分所组装完成,
排水量85吨,功率990马力。第二十二号艇航速19节,装备2门47毫米口径速射炮,3具鱼雷发射管。第二
十三号艇航速20节,装备1门47毫米口径速射炮,3具鱼雷发射管。
从甲午海战中双方参战鱼雷艇的总体实力对比可以看出,日军占有一定优势。日军鱼雷艇数量为16艘,
-第二十号。这批鱼雷艇的吨位、航速及装备与第五号那批鱼雷艇相同。
1892年和1894年,日本先后在法国订购了第十五号和第二十一号鱼雷艇,在日本吴造船所分所组装。
第十五号艇排水量53吨,航速及装备与18901891年日本在法国订购的5艘鱼雷艇相同。第二十一号艇排水
量80吨,功率为1150马力,航速21节,装备1门47毫米速射炮,3具鱼雷发射管。
量144吨,功率1597马力,航速22.5节。艇上装备2门37毫米速射炮,2具356毫米鱼雷发射管,艇员20人。
1890年,该艇划归北洋水师。
1886年,北洋水师从英国订购了1艘新式大型鱼雷艇,名为“左队一号”,1887年完工,为钢质艇壳,
排水量108吨,功率1000马力,航速23.8节,装备6门火炮,3具356毫米鱼雷发射管,艇员29人。
此外,北洋水师还有2艘鱼雷艇名为“中队甲”和“中队乙”。
甲午海战中,列入作战序列的有13艘鱼雷艇,即:“福龙”、“左队一号”、“左队二号”、“左队
三号”、“右队一号”、“右队二号”、“右队三号”、“定远一号”、“定远二号”、“镇远一号”、
“镇远二号”、“中队甲”和“中队乙”。
甲午海战前,日本海军拥有24艘鱼雷艇,分别是“小鹰”号和第一号至第二十三号鱼雷艇。其中,有5
当时清朝与日本的关系很紧张。日本入侵朝鲜、打败清朝援军。并且公开表示要打垮清朝 海军。而清政府对一触即发的战争形势仍然未有准确的判断,还寄希望于中日双方同时撤 军。李鸿章给在朝陆军的指令是:“彼断不能无故开战,切勿自我先开衅。”给北洋海军 的指令是:“日虽添军,并未与我开衅,何必请战,应令静守。”李鸿章认为:“两国交 涉全论理之曲直,非恃强所能了事。日虽竭力预备战守,我不先与开仗,彼谅不动手。谁 先开仗谁先理诎,此万国公例。就这样昏庸。日本在1894年9月12日终于完成了打垮清朝 北洋水师、独霸亚洲海域的目的。
失败的原因之二:
还有清朝海军平时管 理混乱,训练不够, 技战术水平较低。在 实战中就没有相应的 战斗力。 在当时军队 里吸食大烟的士兵已 经很多,导致军队的 战斗力下降
失败的原因之三
日本窃取了清朝海 军密电码。所以日 军才能够准确的偷 袭得手。
失败的原因之四:
临阵脱逃。甲午战争中, 方伯谦甲午海战临阵 脱逃、北洋舰队的鱼 雷艇军官集体阵前出 逃
由英国制造。
中国海军的第一批鱼雷艇,是北洋水师从德国订购的4艘单雷艇,1881年在大沽船坞组装完成,次年
完工。因为这种鱼雷艇只有l具鱼雷发射管,所以称之为单雷艇。
与此同时,广东水师也从德国购买了3艘鱼雷艇,命名为“雷龙”、“雷虎”、“雷中”,1882年在
黄埔船坞组装完成。广东还从德国购买了8艘单雷艇,名为“雷乾”、“雷坤”、“雷离”、“雷坎”、
从双方投入战争的海军力量来看,北洋舰队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强进广甲、广乙、广丙三艘 排水量各1000吨的轻型巡洋舰,共有大小战舰船24艘,即铁甲舰2艘:定远、镇远;巡洋 舰11艘:即经远、济远、来远、靖远、致远、平远、超勇、扬威、广甲、广乙、广丙;炮 舰6艘:镇东、镇西、镇南、镇北、镇中、镇边;练习舰3艘:威远、康济、敏捷;运输舰2 艘:利运、海镜。舰队总排水量为4万3千吨。 本队,包括松岛(旗舰)、严岛、桥立、千代田、扶桑、比睿;第一游击队,包括吉野 (旗舰)、秋津洲、高千穗、浪速;第二游击队,包括金刚(旗舰)、葛城、大和、武藏、 高雄、天龙;第三游击队,包括筑紫(旗舰)、爱岩、赤城、岛海、大岛;本队附属舰, 包括八重山、磐城、天城、近江丸;另外还有鱼雷艇母舰山城丸。一共26艘,其中装甲巡 航舰1艘,海防舰2艘,巡洋舰16艘,炮舰6艘,鱼雷艇母舰1艘。总吨数约为5.5万吨。北洋 舰队即使加上不能出海作战的运输舰和练习舰,无论是军舰数,还是排水量,都低于日本 联合舰队。 北洋水师在海战中遭到重大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被击沉,日本联合舰队 也遭重创,西京丸、赤城受伤严重,在返航途中沉没。从损失看,日本在海战中占了上风, 但是,日本没能达到自己的战役目标-消灭北洋水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