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日战前准备对比看甲午海战
从中日战前准备对比看甲午海战
从中日战
二、 战前 。 彼此认识的对 比
一
日本 自古就是 尚武的民族 ,以武求功名是 日本 国
日 本挑战清朝是以“ 国运相赌” , 故谨小慎微 , 备战 : 民的传统观念 , 并且 一直持续到近代。 清朝海军军官由 严 密, 预谋 已久 。而清政府官员则不明世界局势 , 不明 : 于受儒家教育 的影响 , 多尚文轻 武 , 喜静不喜动 , 善思
施 自主学习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 1 . 课前教师应为学生做好周密 的课前预习安排。 2 . 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 时应设计有效 的数 学探究活动 , 激发
其次 , 并非每一节课 、 每一节内容都适合 自主学习。 无 数的历史 事实证 明 , 每一个新事物在最初都会受 到人们的 质疑。“ 自主学习 ” 作为一种新 的学 习方式出现 , 在 我们 小县城受 到了许 多家长的质疑 、 否定 , 认 为自主学 习会 断送孩子的前途 。借
此, 我 向家长朋友保证 : 只要我们真正理解了 自主学习的含义 。 切
学生探究 的欲望 , 使学生经 历数学 的发生 发展过程 , 积 累数学 活
动经验。
3 . 在课堂活动 中考虑如何 引导学 生积极参 与 , 鼓励创新 , 感受 数 学的价值 , 使学生对数学感兴趣。
课 堂完全交给学生 , 教师是组织者 、 引导者 , 随时关注学生 的学 习 摘
程标准 的一次次修订 。教材的修 改变动 , 课标 的重新修订 , 其 目的 旁观 。 都是 改变教育理 念 , 由原来 的教师 唱独角戏变 为师生互 动 、 生生 互动 , 培养 学生的创新 意识 和实践 能力 , 让 学生在情感 、 态度、 价 值观等方面都有所发展 。 首先 ,我从 教学实践 中还感悟到 了要切实有 效实施 自主学 习, 学生 的认知水平 、 学习基础也有一定 的影响因素。我们农村 中
中日甲午海战实力对比
1888年北洋舰队最初成军时确有雄踞东亚之势,可日本蓄举国之力急起直追,短短数年内即完成赶超。
李鸿章在战后,向慈禧、光绪总结败因时,其奏折称:“倭人于近十年来,……购置船械,愈出愈精。
中国限于财力,拘于部议,未敢撒手举办,遂觉相形见绌。
”
北洋海军在甲午战争中拥有相当多的炮弹储备,其在参加黄海海战时,虽没有带足弹药,但也尚可支撑。
清、日海军战绩悬殊,就武器方面的原因而言,主要是双方炮弹杀伤力差距所致,而这种炮弹杀伤力的差距,所反映的,又是中日两国军事科技的差距。
日军人均8发步枪子弹,即击溃了清廷陆军,个中原因,固然与清军落后的军事体制关系甚大——如小川又次在甲午前7年所呈报给天皇的《征讨清国策案》所言,清廷陆军百万之众,唯防勇、练军四十万人可用,而防勇、练军乃地方部队,部署极为分散,清廷铁路建设又极差,一旦有事,难以集中调遣。
因为医疗缺陷,日军在甲午战争期间,曾发生极严重的疾疫。
甲午之战,日军伤亡也主要缘自疾病,且多发生于马关和谈之后。
数据来源:藤村道生《日清战争》
清廷在洋务运动时期共建立了4支舰队,北洋舰队、南洋舰队、福建船政舰队、广东舰队,分别归属直隶总督、两江总督、船政大臣、两广总督节制。
这分散了国家本来就有限的财力,与现代海军集中建设、使用的要求格格不入。
而日本在1872年成立海军省后,海军发展就有了统一的指导机关。
对其他国家而言,英俄想要在此战争之前维持的保全中国和朝鲜的局面以及政策崩溃,远东成为了各帝国的焦点。
(九)中日海军战略差异决定甲午战局
(九)中日海军战略差异决定甲午战局核心提示:甲午一战为当今中国海军发展提供了启示。
甲午战争使曾号称“亚洲第一”的中国北洋海军全军覆没,而后起之秀的日本海军却大获全胜。
究其原因,海军战略及海上作战是决定这场战争进程和结局的关键。
在甲午战争前后,日本海军选择的是攻势战略,中国海军采取的是守势战略,而且是消极的近岸防守。
两国不同的海军战略选择,制约着海军战略目标的确定、海军战略力量的发展、海军战略方针的采取、海军战略手段的使用,导致两个背景相似的东亚国家30余年平行竞赛后迥然不同的战争结局。
在“为什么建设海军”上不同晚清政府筹办海防和创建海军的主要目的是“自强”、“御侮”、“欲与洋人争衡”,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按北洋大臣李鸿章的说法,办海军可以“保和平,守疆土”,而且“可上岸击贼”。
由此可以概括海军的主要使命:一是抵御侵略,保卫海疆;二是镇压国内反抗,维护统治秩序;三是执行清政府海外政治使命,保卫藩属国和旅居海外的华侨。
但遗憾的是,清政府筹办海防,建立和发展海军,缺乏一个全局性的明确的海军战略目标,缺少跻身世界海军大国和强国的长远考虑,也缺少关于海军使命任务的明确具体的顶层设计。
日本则不同,从明治维新开始,就一直有较明确远大的海军战略目标。
1868年,明治天皇登基伊始,即开始推行“武国”方针,确立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为基本国策。
他发表所谓《天皇御笔信》,宣称“日本乃万国之本”,须要“继承列祖列宗的伟业”,“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
负责海陆军事务的军务官向天皇上奏折说:“耀皇威于海外,非海军莫属,当今应大兴海军。
”对此,天皇谕令:“海军建设为当今第一急务,应该从速奠定基础。
”1870年,日本兵部省向太政官提出了“迅速建设海军”的基本原则,确立了“耀皇威于海外”的海军战略目标,规划了“20年内拥有大小军舰200艘、常备军25000人”的海军建设目标,奠定了日本海军战略的基础。
日本政府赋予海军的历史使命,就是充当“大陆政策”的工具,“守护主权线”,“保护和扩大利益线”,争做“东洋盟主”,打破亚太地区旧有的“华夷秩序”,为其称霸亚太地区进而称霸世界开辟道路。
中日甲午战争的思考
中日甲午战争的思考关键词:甲午战争扩军备战筹措款项内容摘要:中日甲午战争,一战过后极大的加深中国半殖民化的社会性质,而在此之前,中日两国均受列强欺凌,两国均有改革,中国的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几乎同时起步,相似的经历、相似的改革,却又不一样的结局,事属偶然?显然不是,在大战前夕,1893年日本政府竭力筹措资金,一年后中国政府也在筹集资金……相似的时间,相似的事情,却有不一样的目的……正文: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在日本的蓄谋下被挑起,清廷被迫应战。
战争的结果是残酷的,清廷引以为傲的北洋舰队全军覆灭,赔款割地可谓前无古人,订《马关条约》可谓辱国之至。
中日甲午战争之前,西方列强的情略施利益将中国大陆拉向了水深火热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中,除了两次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使国家震动,国民愤慨之外,19世纪的国际变化,国家的内忧外患并未使人有其他的奋进之心。
但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清廷统治阶层亦有所悟,就开展了以“求富”、“求强”为口号的洋务运动,而正因为洋务运动的兴起,致使直至甲午战争前夕,一般社会舆论仍认为洋务运动所取得的成效足以使中国大胜日本,《申报》发表的《战必胜说》有言:“国自仿行西法,凡事一洗因循之习,沿江沿海各口岸炮台林列,巩固坚牢;北洋所陈水师与泰西无异,南洋及粤、闽各省铁舰钢舰,其大倍于日本,其数多于日本”、“十余年来,旧观顿改,以此言守,尚何虑敌焰之鸮张乎?”“至欲决胜于海疆,则日兵素未与他国交战,譬如子弟之未入试场者焉足与老师宿儒论文角艺”、“故曰战可胜也。
”(《申报》光绪二十年六月初六(1894.7.11).第7620号,转引自《清末民初历史与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
在日本发动战争前该报于7月23日(光绪二十年六月二十一日)所发表的《论中国之兵可胜日本》的评论中还说:““以堂堂之中国久经战阵之兵,与日本之素未见仗者,一旦见阵于枪林炮雨中,以诚何异于小巫之见大巫,有不博颡投地长跪乞降也哉?”(《申报》.光绪二十年六月二十一日(1894.7.23)、7634号,转引自《清末民初历史与社会》,上海人民出版)出乎舆论预料的是7月25日掩护运兵船“高升”号的军舰“济远”号、“广乙”号逃离,“操江”号被俘获,致使“高升”号被日舰“浪速”号击沉,北洋水师首战受挫。
从中日战前准备对比看甲午海战
从中日战前准备对比看甲午海战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化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战争,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影响甲午海战的因素太多,无法一一列举,也不能以一概全,故从甲午战争中日双方战前准备的情况对比这一角度分析说明,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国民视野等各方面存在着差距,但清朝封建制度的落后是导致中日差距的根源。
标签:甲午海战;战前准备;对比一、战前,慈禧太后与日本天皇的对比清朝拿海军军费孝敬慈禧,给慈禧修建颐和园;日本天皇亲下诏书,由一日三餐改为一餐,直到日本海军超过北洋水师为止。
在天皇与日本百姓重重压力之下,日本议会终于通过了内阁增加军费预设方案,将原本由大清北洋水师订购的军舰买回日本。
日本高层多为留学生,曾见过西方列强的强大,战前日本上下一心要消灭对手;而清朝出现的则是“大官唯争权,小官唯争宠,百姓唯争利”的现象。
二、战前,彼此认识的对比日本挑战清朝是以“国运相赌”,故谨小慎微,备战严密,预谋已久。
而清政府官员则不明世界局势,不明日本明治维新之真相,一味地盲目乐观,认为“日本兵素来未经大战,貌似泰西阵法,并非中坚,亦非同仇,籍民抽丁不愿者众。
……气亦不扬矣,必不能当中国之强奋而耐战”。
三、海军管理纪律对比日本海陆军,按照西方列强模式创建,纪律严明,热情高涨。
清朝海军尽管有丁汝昌和大部分管带在海战时拼死抵抗,如邓世昌、林永升等,将生死置之度外,但从整体上看,纪律不整,走向腐败。
如《北洋水师章程》规定:总兵以下各官终年住船,不建衙,不建公馆。
实际上,各管带早已在基地及附近兴建私宅,携妻妾而居,海军军官生活大多奢侈浮华,嫖赌乃常事,刘公岛上赌馆、烟馆、妓院林立,达七十多家。
许多管带以权谋私,鲸吞军事训练、保养、船械等款项,致使船械“应换不换”、“应油不油”。
四、海军身体素质对比日本自古就是尚武的民族,以武求功名是日本国民的传统观念,并且一直持续到近代。
清朝海军军官由于受儒家教育的影响,多尚文轻武,喜静不喜动,善思考而恶劳作。
甲午中日战争
选自日本《近代百年史画报》
致远舰部分官兵, 战斗中大部分死难。
壮烈殉国的《致远舰》管带 壮烈殉国的《经远舰》管带
二、甲午中日战争
1、导火索:朝鲜东学党起义 2、开战:丰岛海战 3、陆战:平壤战役 4、海战决战:黄海海战 5、辽东、山东半岛失守
战略
中方:毫无准备,打那算那
1872年,李鸿章就表示,“我之造船,本无 驰骋域外之意,不过以守疆土,保和局而 已”。
日本:战略准备30年,战役准备 10年
“我军无事之秋,多尚虚文,未尝讲 求战事”
——来远号大副
“平时操演船阵,阵势总须临时应 变,不可先期预定。”
“(指挥命令)一令即出,须催促 再三,方能应命,用之已惯”
日舰西京丸被击毁,几乎沉没;吉野、 比睿、赤城受重伤;松岛丧失了战斗力,其 他各舰也多受重创 ...
黄海海战在9月15日,日方全部参战舰艇 在5天内都已经修复完毕,9月23日便重又出 现在中国近海。
工业能力
情报
“日本之为国,不过三岛,浮沉东海,犹 一粟土地,军力俱不及中国十分之一。
派遣大批特务,到中国和朝鲜搜集军事 情报,绘制详细的军用地图。
二、甲午中日战争
1、导火索:朝鲜起义 2、开战:丰岛海战
1894年7月25日,清政府雇佣英国商船高升号运送中国士 兵去朝鲜,途中被埋伏的日舰击沉,船上大部分官兵殉难。
二、甲午中日战争
1、导火索:朝鲜东学党起义 2、开战:丰岛海战 3、陆战:平壤战役
日军随军画家笔下的平壤战役
二、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海战中不少水兵,仅经过两个月
的训练,不但船上部位不熟,甚至连大 炮都没有放过。
甲午海战中日海军实力对比
甲午海战中日海军实力对比! 北洋水师,或称作北洋舰队、北洋海军,是中国清朝后期建立的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同时也是清政府建立的三支近代海军中实力和规模最大的一支。
北洋水师1888年12月17日于山东威海卫的刘公岛正式成立。
在1894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它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清政府也因此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
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师正式宣告成立并于同日颁布施行《北洋水师章程》。
从此,近代中国正式拥有了一支在当时堪称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海军舰队。
1888年以后,舰队经费大幅减少。
时而正为海军技术突飞猛进之时,至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时北洋舰队已多年未置新舰,部份应进行之更新工程如更换新式火炮亦未能进行。
原有的战舰已开始落伍,无论航速、射速皆落后于日本。
“北洋水师世界第九、亚洲第一”。
这句话从小就听到几乎人人这么说,这句话的真实性究竟如何,仔细探究之,原来,这是句不完整的话,却以讹传讹如此之久,使人提到北洋水师就嘲笑当年浴血奋战将士们的无能。
让我们回首当时的情况,仅从武器角度,负责任的来看看当时北洋水师和日本联合舰队究竟谁的实力更强。
一、吨位 甲午海战爆发前,中国海军由北洋、南洋、福建、广东4支舰队组成,共拥有大小舰船78艘,鱼雷艇24艘,总吨位83,900吨。
日本海军编成常备舰队和西海舰队(甲午海战时合编为联合舰队),共拥有舰船31艘,鱼雷艇24艘,总吨位61,373吨。
论吨位和舰艇数量,当时的中国海军强于日本,位居当时世界第9位,日本位居第11位。
但从主战舰艇的质量来说,日本则明显优于中国。
请注意,首先这句话中指出,当时从吨位上看,位居世界第9位的是整个中国海军(包括4支舰队),而不仅仅是北洋水师。
而在甲午海战与北洋水师交手的则是日本联合舰队,即全日本海军的所有军力。
再者,这句话指出的是从吨位和舰艇数量上看,中国强过日本,而不是性能上。
吨位大、数量多就意味着实力强吗? 举个简单的例子,全欧洲(除了俄罗斯)所有国家空军的战斗机数量之和还不到中国空军战斗机数量的一半,中国空军有5、6000架第二代战斗机,你会就此认为中国空军强过全欧洲吗? 至于日本联合舰队在当时性能有多好,究竟强过北洋水师多少,请接着看。
甲午战争清朝与日本的海战之争
甲午战争清朝与日本的海战之争甲午战争是中国晚清历史上一场具有重大影响的战争,它发生在1894年至1895年的清朝与日本之间。
这场战争主要以海战为主,两国的海军力量逐步展开对抗,成为战争中最为激烈的一部分。
本文将重点探讨甲午战争中清朝与日本的海战之争。
1. 徐家汇海战徐家汇海战是甲午战争的第一次重要海战,也是清朝与日本之间的第一次碰撞。
这场战斗发生在1894年8月1日,地点位于上海附近的徐家汇海域。
清朝派出旗舰定远舰与保定舰作为主力,日本则派出了松岛舰、广岛舰等战舰参战。
海战开始后,日本舰队表现出色,在几次交战中迅速占据上风,令清朝舰队疲于应对。
最终,清朝舰队派遣了龙泉舰等勇敢的战舰参战,展开了激烈的对抗。
尽管清朝舰队表现出一定的抵抗力,但最终还是不敌日本舰队,徐家汇海战以清朝舰队的失败告终。
2. 鸭绿江海战鸭绿江海战是甲午战争中清朝与日本的第二次重要海战。
这场战斗发生在1894年9月17日,地点位于辽东半岛附近的鸭绿江口。
清朝派遣了自新蔡舰、个旧舰等主力舰参战,而日本则派出了各类战舰对抗。
这场战斗中,日本舰队展现出卓越的战斗能力,迅速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
清朝舰队在鸭绿江海战中遭受重创,不得不撤退至渤海湾。
这场战斗的失败,进一步揭示了清朝海军衰败的事实。
3. 黄海海战黄海海战是甲午战争中清朝与日本展开的最为激烈的一次海战。
这场战斗发生在1894年9月17日至19日,地点位于黄海海域。
清朝派遣了定远舰、镇远舰、靖远舰等主力舰,日本则派出了松岛舰、广岛舰、朝阳舰等战舰对抗。
战斗开始时,双方都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意志,互相推动对方舰队的沉溺。
黄海海战中,清朝舰队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但由于种种原因,如战术不妥和装备矛盾等,使得清朝舰队处于弱势。
最终,日本舰队取得了胜利,迫使清朝舰队撤退。
4. 威海卫海战威海卫海战是甲午战争清朝与日本之间海战的最后一次交锋。
这场战斗发生在1895年1月20日至21日,地点位于山东威海卫附近海域。
《甲午》五集纪录片---心得体会
《甲午》五集纪录片五集纪录片《甲午》,通过大量客观的史料,对比了中日两个国家战前的微妙变化,造就了此后不同的国家轨迹,直到今天,这部纪律片呈现出的史料依旧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反思学习。
日本犹如一个握紧的拳头,而当时的中国则如一盘散沙,看似有着亚洲最强大的海军,实则外强中干,狂妄自大、内部斗争、缺乏强大向心力的国家目标,而日本举国上下齐心一致,效法西方,刻不容缓学习西方教育和技术,购置铁甲舰,打造强大海军,侦查中国地理、经济、军事情况。
中国的兵法——知己知彼,却被自己的学生修炼的炉火纯青;如果清廷没有停购西方铁甲舰两年,也没有组成舰队浩浩荡荡穿行日本内海一月有余,强烈刺激到日本从天皇到国民的神经,或者那两颗至今为甲午海战中战死的日本海军士兵守灵的北洋舰队的炮弹在当时炸开的话该有多好,可历史从来没有如果。
日本为此一战准备了26年,26年的励精图治,26年的不懈奋斗,两代日本精英为此呕心沥血。
反观中国朝堂之上,除李鸿章等极少数“开眼看世界”的官员能够察觉日本之威胁,其他统治者仍用“天朝上国”的美梦来麻醉自己,光绪甚至提到“日本蕞尔小国,外强中干”。
朝中清流不把日本这个小邦国看在眼里,满朝绝大多数士大夫没有谁相信中国会战败。
那场硝烟已过去了120多年,改写了两个国家的命运,那场战争遗留的足迹,在国内已被磨灭的所剩无几,当年的炮台遗迹残破不堪,难觅踪迹,很多翔实的记录都是从日本的档案里得到,甚至要到大洋彼岸的美国一个叫马吉芬的北洋舰队教官的日记去寻找,在日本日清战争的很多遗迹都被很好的保存下来,马关条约签订时的春帆楼近年有很多台湾游客去参观,却鲜有大陆游客前往,一个缺少羞耻感的民族是可悲的,同样一个缺少道德感的民族是拥抱不了未来的;我们不仅有荣誉的五千年文明史,还有耻辱的近代史。
日本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那场战争成了日本人的骄傲,他们打败了大清帝国、自己的老师,至今那些遗迹完好的保存,成为他们无上的辉煌,同样那场战争是我们的耻辱,我们也需要好好保护历史的遗迹,记住那场屈辱和为国捐躯壮烈牺牲的北洋将士们,战争并未远去。
用辩证的眼光重新认识甲午中日战争
摘要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于1894-1895年,战争的结束以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结束,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耻辱。
就当时综合国力来看,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实力,清政府都远远超过了日本,而由于当时腐败的政治体制,终究以战败而结束,让中国民族逐渐走向深渊。
一如《辩证看甲午》的叙述方式一样,本文将转换视角,另辟蹊径,打破历史从头说直起的常规,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分别对北洋海军、李鸿章、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的必然性进行分析,用辩证的眼光重新认识甲午中日战争。
关键词:甲午中日战争,辩证唯物主义北洋海军,李鸿章,必然性一、从正面与负面的辩证关系来说明北洋海军的崛起和覆灭的命运北洋海军曾经是一个十分敏感的历史问题,因为它是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产物,而洋务运动曾经被评判为一无是处,当然北洋海军也在否定之列。
但如果用科学历史主义的观点与方法予以审视,在用辩证法进行评析,就不难发现,北洋海军既有值得肯定的一面,当然也存在诸多负面的因素。
以往有论者认为,清朝创建近代化海军——北洋海军,目的是为了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斗争,以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
理由很简单,北洋海军的创建乃清朝统治者所为,而封建统治者的所作所为,只能是为其本阶级的利益。
《辩证看甲午》一书用了科学的历史观与方法论,重新审视北洋海军创办的历史价值,认为“镇压说”有哇众取宠之心,无实事求是之意,应该予以纠正,还历史的本来面目。
第一、避免了片面性,从正反两面解读北洋海军。
《辩证论甲午》打破以往以成败论英雄的历史观,在北洋海军崛起中看到它注定失败的命运,在它全军覆灭的结局中看到了它反侵略的意义。
作者在批判了北洋海军的对内“镇压论”的片面性后,指出北洋海军的存在,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遏制了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的野心,延缓了战争的爆发。
尤其是中国购进重量级的“定远”、“镇远”铁甲舰,拉大了北洋海军与日本海军的差距,使之“畏‘定’、‘镇’二船甚于虎豹”。
1正因如此,日本不得不把屡屡伸向朝鲜的侵略的魔爪缩回去。
甲午战争中日双方军备对比
甲午战争中日双方军备对比一八九四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以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战争起因及双方军事准备日本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蓄谋已久。
早在1868年(清同治七年),日本明治天皇登基伊始,便极力鼓吹军国主义,以实行对外扩张为基本国策,并将侵略矛头首先指向其近邻朝鲜和中国。
明治政府抓紧改革军制,推行近代军事教育和训练,积极扩军备战。
到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陆军建成6个野战师和1个近卫师,现役兵力12.3万人。
甲午战争中,日本实际动员兵力达240616人,其中174017人在国外参战。
战前日本海军拥有军舰32艘、鱼雷艇24艘,排水量共达6.2万余吨。
还派遣大批特务,到中国和朝鲜搜集军事情报,绘制详细的军用地图。
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日冲突中,中方在硬实力上一直占有优势,但朝鲜甲申政变之后十年时间,情况就悄然发生了变化。
这段时间,日本一直关注着中国。
1890年后,日本以国家财政收入的60%来发展海军、陆军,1893年起,明治天皇又决定每年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三十万元,再从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补充造船费用。
举国上下士气高昂,以赶超中国为奋斗目标,准备进行一场以“国运相赌”的战争。
在1890年时,北洋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有7艘,总吨位27000多吨;而日本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仅有5艘,总吨位约17000多吨。
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十年扩军计划,到了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63000名常备兵和23万预备兵的陆军,和总排水量72000吨的海军,超过了北洋海军。
日本还出动乐善堂、玄洋社等间谍组织和人员潜入中国,加紧对中国各方面的情报搜集和渗透。
而在此期间的清政府,经过数十年的洋务运动,初见成效,开始得意轻敌。
颐和园石舫船。
当年慈禧挪用海军公款修建在与西方各国打交道的过程中,认为西方人“并不利我土地人民”,只是想在贸易上占些便宜而已,于是就更加放松了军备意识。
甲午海战中日军力对比
甲午海战中日军力对比北洋海军在黄海之役还未致一仗而全军覆没,可算是奇迹。
马幼垣教授是《水浒》研究的知名学者,在美国夏威夷大学执教中国文学二十多年。
他的业余爱好是中国近代海军史,最近在大陆出版了《靖海澄疆——中国近代海军史事新诠》一书。
此书以细密的考证和详实的史料,对我们习见的中日甲午海战的一些看法痛加驳斥。
马幼垣先生指出,北洋水师中的两位管带(舰长)刘步蟾和林泰曾其实是真放洋、假留学,主帅丁汝昌更是骑兵转行且并未悉心求进,而日方司令伊东祐亨在战役中的指挥几乎无懈可击。
在这种情况下,“北洋海军在黄海之役还未致一仗而全军覆没可算是奇迹”。
那么,在他眼中甲午海战的中日军力对比,究竟是什么情况呢?甲午海战在世界海军作战史上具有什么意义?马幼垣: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海军经历空前大革新——机动力取代风力、舰壳由木质演为铁制、后装炮淘汰前装炮、来复线炮代替滑膛炮,各款速射炮、机关枪和炮、鱼雷以及鱼雷舰艇竞相争取承认和销路。
种种前所未有的观念和工具涌现。
若非从实际使用去求理解,单凭发明者、厂方、掮客之言必会导致虚浮失实的评价。
究竟此等价格高昂的新玩意,功能是否确如所料?不待实战的考验是无法知道的。
中日海军较劲黄海之前,谈得上够影响力,值得后人研究分析的世界性海战只有1866年7月20日意大利和奥地利之间的利萨(Lissa)海战。
双方所用的硬件设备还是旧多新少,说明不了刚登场的诸多新玩意的价值。
虽则如此,各款新器械还是急速发展下去。
差不多三十年过去了,详究实效的要求就越来越殷切。
1894年9月17日的黄海战争是首次有机会细查这几十年的发展。
因此那场拼杀刚过,欧美筹海人士便争相发表评论。
除了新器械的功能得到考察外,还有东亚新局面需要理解。
晚至甲午前夕,中日两国虽尚未被欧美视为平起平坐的海军大国,但两国海军在战前十多年间的发展,早已不时引起国际瞩目,而且战前西方的一般看法多以为中国海军较日本海军强(“定远”、“镇远”两铁甲舰的特受注意是一大原因),岂料中国海军竟逢战必败,终至威海熸师,全军覆没。
从甲午战争看中日钓鱼岛争端和中日关系
从甲午战争看中⽇钓鱼岛争端和中⽇关系2019-08-17摘要:1894年⽇本挑起的甲午战争给中国⼈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它的酝酿为时已久,远在明治维新以前,就有⼈狂热地⿎吹侵略中国,然⽽,战争的结果却让中国和当时的列强都瞠⽬结⾆,堂堂天朝上国居然如此不堪⼀击,败在了⽇本⼈⼿下,也因此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现在110多年过去了,战争的硝烟早已燃尽,然⽽,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争给我们的反思还很多很多。
关键词:甲午战争;钓鱼岛;中⽇关系中图分类号:K25 ⽂献标志码:A ⽂章编号:1002-2589(2013)27-0140-021894年⽇本挑起的甲午战争给中国⼈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现在110多年过去了,战争的硝烟早已燃尽,然⽽,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争给我们的反思还很多很多。
甲午战争是⽇本发动的,它的酝酿为时已久,远在明治维新以前,就有⼈狂热地⿎吹侵略中国,⽽吉⽥松因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个,他主张:“⼀旦军舰⼤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
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
”吉⽥是⽇本⾮常有声望的⼀个思想家,⽊户孝允,伊藤博⽂等都是他的门徒,他的想法,很⼤程度上左右了明治维新后⼀些领导⼈的想法。
明治维新初期,⽇本奠定了⼤陆政策,⼤⾂⽥中义⼀在奏折中说:“明治⼤帝遗策是第⼀期征服台湾,第⼆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那,第五期征服世界。
”如果说这些议论还是⼀个“蓝图”,到了1887年就⾮常具体了。
⽇本政府制定了《清国征讨⽅略》,决定在1892年前完成对华作战的准备,进攻的⽅向是朝鲜、辽东半岛、⼭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群岛。
7年后,⽇本正是按照这个时间表和路线图发动侵略战争,并⼏乎达到了全部⽬的。
朝鲜的东学党起义是甲午战争爆发的导⽕线。
朝鲜政府请求当时的清政府派兵⽀援朝鲜实为理所当然,因为当时的朝鲜和清政府存在朝贡关系,⽽⽇本却“以邻邦之谊派兵予以平定”[1]12,⽽这只是⼀个道貌岸然的借⼝,因为⽇本其实是要维持中⽇两国在朝鲜的权利(军事)均衡[1]13。
甲午战争爆发前,中日海军力量对比如下
甲午战争爆发前,中日海军力量对比如下;清朝海军由“北洋舰队、南洋舰队、福建水师、广东水师”4支力量组成。
共拥有战员1.5万人以上,大小军舰78艘,鱼雷艇30艘,总吨位83900吨。
日本海军拥有军舰32艘,鱼雷艇24艘;排水量72000吨;战员2万人左右。
编制为“本队;第一、二、三游击队;鱼雷艇队;港务”等战斗序列。
日海军的鱼雷艇中有10艘是日本国自造的。
比较中日两国海军的装备实力:从数量上看中方占明显优势。
从质量上看,日方主力战舰的舰龄稍短于中方、航速稍快于中方、中小口径炮火速射能力强且数量多于中方;中方主力战舰的大口径火炮多于日方、装甲防护性能优于日方。
双方的主要战舰作战性能差别不是严重的“代差”。
总的看清朝海军的装备实力不是劣势。
1891年英国【武备报】评选清朝海军装备实力为世界第8,日本为世界第16名。
1875至1894年清朝从英国,德国等国购买先进舰、艇52艘。
其中包括世界少有的一流7000吨铁甲战列舰2艘;又,装甲巡洋舰4艘,防护巡洋舰1艘,快速巡洋舰4艘;炮舰13艘;鱼雷艇28艘。
截止战前的1894年,清朝海军已达78艘军舰、30艘鱼雷艇、600多门舰炮、近70具鱼雷发射器、总计8.4万吨排水量。
仍然超过日海军的32艘军舰、24艘鱼雷艇、387门舰炮、近100具鱼雷发射器、7.2万吨排水量的总体装备实力。
20:20:47近代史系董运华2014/7/22 20:20:47甲午战争爆发前,中日陆军力量对比如下:甲午战前,清朝陆军一百余万人,且是近代化的先进枪炮装备。
大炮至少在1000门以上。
枪炮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优于日军。
甲午战前,日本陆军22万人。
装备的主要是国产的青铜炮和村田式单发枪(只有少量部队装备了村田式连发枪),其全军拥有的野炮不过300门。
日军的枪炮性能远不如清军的西式单、连发枪和后膛钢炮。
当时美国认定清朝陆军排名世界前三。
清朝军队使用的火炮主要是先进的德国克虏伯钢炮,其中包括部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德国克虏伯管退式快炮。
在史料比较中深层理解甲午中日战争
在史料比较中深层理解甲午中日战争比较史学之父法国人布洛赫曾言:通过两种及以上现象比较,来扩大历史认识。
通过比较研究有利于开拓学术视野,做到更客观地以史为鉴。
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比较研究主要通过运用不同甚至观点相反的史料来阐述某一历史事件或同一事件的某一方面,让学生在对比中看出矛盾,在矛盾中找出原由,在综合中得出认识。
笔者以近代史上甲午中日战争为例进行史料比较。
对比角度一:就战争称谓而言材料一1894年7月,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
8月,清政府迎战。
这一年是农历甲午年,所以历史上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
——人教版历史教科书:必修一材料二满清氏原塞外之蛮族,既非受命之德,有无功于中国,乘皇明之衰运,暴力劫夺,伪定一时,机变百出,巧操天下。
我国之所惩罚在满清朝廷,不在贵国人民也;所愿爱新觉罗氏,不及耸从士卒也。
夫贵国民族之于我日本民族同种、同文、同伦理,有偕荣之谊,不有与仇之情也。
切望尔等谅我徒之诚,绝猜疑之念。
——(日)宗方小太郎《告十八省诸豪杰书一文》问题设计:称谓代表了主体对该事件态度性的认识和看法。
依据材料分析中日双方分别称之为甲午战争和日清战争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反映什么问题?中国(清政府)称该战争为甲午战争,以天干地支传统纪年方式来表达,反映了清王朝面对近代化潮流的一种“保守”。
而日本称之为日清战争,称谓中包含深义:日本战争的对象是满族和满清政府,而非中国广大人民;日本企图拉拢占主导的汉人,提及满汉的历史仇恨从而挑拨民族矛盾,最终保证日本战争胜利。
教师还可以介绍中日两国在东亚文明中地位的变化。
近代以后明治维新强大后的日本,自认为是东亚文明的主宰,要通过战争使得封建保守的中国屈服。
日本认为该战争是“文明之战”、“解放之战”。
文明之战,即日本认为是明以后中华文明核心转到到日本,日本是亚洲文明的正统;解放之战,即日本认为满清是夷狄,实行黑暗落后的统治,日本是来光复中原、解放中国的,并首先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
[整理]从海陆协同作战反思甲午战争中日战力差距悬殊
从海陆协同作战反思甲午战争中日战力差距悬殊中日甲午战争是一场侵略与反侵略战争,这一性质决定了日本与中国的攻防战略选择。
由于进攻一方的日本是海外征战,故其作战形式必然是海陆协同的联合作战,而防御一方的中国也必须以海陆协同作战来应对。
从军事角度看,甲午战争谁胜谁负,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双方对海陆协同作战的认识水平,以及由此形成的作战条件、作战准备及作战指挥。
一、中国海陆实力远逊日本日本为发动侵华战争已经进行了20多年的准备。
到甲午战争前夕,日本陆军已有7个野战师团,共计12万余人;海军拥有军舰31艘,鱼雷艇24艘,总排水量6万余吨。
日本不仅在兵力建设上具备了海陆协同作战的基本实力,其军事体制的现代化也为海陆协同作战提供了组织保障。
1894年6月5日,日本又成立战时最高指挥机构大本营,以确保在其即将挑起的侵华战争中对海陆联合作战的统一指挥。
中国方面早已预料到日本将是中国永远之患,后来兴建海军就是以日本为假想敌。
但由于制度落后,尽管搞了近30年洋务运动,但军队现代化建设水平还很低,军事自强效果并不理想。
清朝陆军正规部队由八旗、绿营组成,虽有数十万之众,但均属旧式军队。
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节制的具有一定现代化因素的淮军,也只是配备了新式枪炮而已,在编制上与旧式军队并无本质区别,且数量不过2万人左右。
新式海军则是由地方大员分区组建的。
北洋海军于1888年成军,在当时堪称亚洲一流;但没有成军的南洋海军仅有6艘尚可出海作战的军舰,战时又很难实现统一使用;后来只有广东水师的3艘军舰归入北洋海军参加了对日作战。
由此可见,当时中国海陆军协同作战的基本实力远逊于日本。
二、朝鲜战场两次协同惨败甲午战争是因朝鲜问题而起,中日之战第一阶段的战场也就不可避免地集中在朝鲜及其附近海域。
因此,在军事部署上,中日两国都涉及海外兵力投送问题,于是便有了海军护航的客观要求。
中国方面有两次海军参与的经海路向朝鲜投送兵力,但由于事先没有切实可行的计划,临时又未对敌情作出准确研判,最终都导致了极为不利的严重后果。
甲午海战前中日海军建设比较
甲午海战前中日海军建设比较:起点相同结局迥然胡彪黄宁2014年10月11日13:05 来源:人民网-军事频道手机看新闻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字号同是源于外族侵略、为抵御外侮而建立起来的近代中日两国海军,犹如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两位选手,沿着看似相同的路线竞跑,初期领先的清政府却在最后关键时刻止步不前,结果输得一塌糊涂。
甲午一役日胜清败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本文仅从海军建设方面的建设目标、人才培养使用和装备建设发展三个角度,探讨中日海军建设之不同,以期为当前我国海军发展提供借鉴。
一、中日海军建设目标比较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原本倚之为屏障的海洋如同毫不设防的洞开大门,任凭西方列强来去自如,“无人,无兵,无船”的清廷有海无防,形势危急。
尤其1874年日本进犯台湾,更让清政府朝野震动,感到“以一小国之不驯,而备御已苦无策”。
为“纾目前当务之急,裕国家久远之图”,防止“一朝猝发,弭救无凭”的局面发生,清政府不得不面对严峻形势,筹划海防问题,由此开始了现代海军建设的步伐。
此时的清政府虽然对海军的战略性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却极为浮浅,整个朝野上下都是从舰炮的角度看海军,把海军当成海上炮兵。
这说到底还是守疆护土的陆军意识,根本谈不上海军思想。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建设海军,根本目的当然只为守,就连李鸿章、梅启照等能够“睁眼看世界”的人物也不例外。
1874年12月10日,李鸿章在《上奏筹议海防折》中引用查布国《防海新论》说,“若将本国所有兵船径往,守住敌各海口,不容其船出入,由为防守本国海岸之上策。
其次莫如自守……只保护紧要数处,即可固守。
”把自己的舰船开到别人家门口,想到的也只是个守!7年后,他又在《议复梅启照条陈折》中再次明确指出了创建北洋水师的防御性目的:“今之所以谋创水师不遗余力者,大半为制驭日本起见。
”梅启照也在奏折中多次指出,筹建水师则“海疆便有藩篱”。
四面环海的日本,是天然的海洋国家,曾经在中国进行过数百年的海盗掠夺,与西方的海盗文化有着极其相似的基因,因此向西方那样发展外向型、进攻型海军以图谋对外扩张侵略是其必然选择。
甲午海战:装备先进的日军击败素质更高的清
甲午海战:装备先进的日军击败素质更高的清5月26日,《上海书评》刊载了《马幼垣谈甲午海战中日军力对比》一文。
美国夏威夷大学中文教授马幼垣不仅熟知中国当代甲午战争史学的发展水平,也对上世纪因为治学态度和研究手段错误而造成的海军史学研究深恶痛绝。
言谈之中,教授一直试图紧扣着近代海军的技术发展,从技术角度而非传统文人所注重的体制、政治、社会、文化入手分析中日甲午的形式,显出迥于常人的眼界和学识。
尽管我认为在许多问题,诸如对“新学派”(马幼垣称“少学派”)的理解、以及19世纪末期舰船技术的认知上,教授的一些见解有不少偏颇,但如此水平的战史分析,对于非军事专业类刊物而言,已然是难能可贵。
而《上海书评》采访的最后一问:“如果将中日的海军指挥官互换,北洋舰队是否能取胜?”这真是一个好问题,原本可以比枯燥的装备讲解更具看点,可惜碍于文稿篇幅,未能细说,留下不少遗憾。
笔者看来,若是双方易舰而战,作为海战这种极端依赖技术装备战争形式,清军在占据航速、速射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必然会采取易于发挥舰队火力的纵队战法,而日军在训练水平逊色于清军(黄海海战中清军炮击命中率较日军高出1/4),采取横队作战则战斗结果难以超越黄海海战的日胜清负,采取纵队战术则更加不易发扬火力,海战结果毫无疑问是日败清胜,只不过使用日本战舰的北洋水师会更加迅速地决出胜负。
这样的结局可能出乎许多人的意料,但北洋水师与日本联合舰队的装备差距,虽然相隔仅7年,却早已超出了人力所能弥补的范围。
如果说甲午陆战是训练更加有素的日军击败了装备水平接近的清军的话,甲午海战就是装备更加先进的的日军击败了素质更高的清军。
1870年到1900的三十年,正是海军技术突飞猛进的三十年。
随着鱼雷、水雷、蒸汽机、钢质装甲、蒸汽锅炉、管退式火炮等新技术不断应用于海军舰艇,从无敌舰队时代延续300年的风帆木壳战舰列队互射的海战场景彻底被淘汰,而新的海战该如何开始,十个海军上将可能会有十二种不同的答案。
甲午中日战争
到1892年,日本建立起一支近代化海陆军,并举行大 规模军事演习,把中国的海军做为它的“假想敌人”, 伺机对中国发动大规模战争。
北洋海军的广乙舰
北洋海军的济远舰
甲午中日战争形势(解说)
丰岛海战后搁浅的广乙舰残骸
1894年7月25日,“济远”、“广乙”从牙山驶往旅顺,途经丰岛海面,突遭日军“吉 野”、“浪速”等三舰的袭击。“广乙”躲避追击触礁而碎,“济远”管带方伯谦贪生怕 死,挂白旗示降,并下令转舵回逃。此时正有“高升”(租英商船)运兵船及护航舰“操 江”由天津驶来,日舰俘获“操江”,击沉“高升”,“高升”上700余人牺牲。日本以突 袭方式,挑起了甲午中日战争。
36
268
11
257
0
致远舰及管带邓世昌
致远舰及管带邓世昌
致远舰部分官兵合影
高速航行中的“致远”舰
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建造,1887年7月23日建成。该型军舰是当时北洋舰队中航速最快 的战舰。
吉野舰
日本海军主力巡洋舰,排水量4225吨,有火炮34门,其中15公分速射炮4门,10.12公分 速射炮8门。该舰在黄海海战中,为日本常备
1836~1895 安徽庐江人
1894年9月17日,北洋舰队与日本舰队在黄海大东沟海面遭遇,双方在黄海激战5个多小 时,北洋舰队损失5艘战舰,日本舰队也重创5艘。
丁汝昌 宁死不降 自杀殉国
威海卫之战,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丁汝昌寓所(山东省威海市刘公岛) 丁汝昌塑像(山东省威海市刘公岛)
丰岛之战中高升号被击沉
“高升”号运兵船被日舰击沉
1894年8月1日,中日双方同时宣战。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历史上称这次战争为“甲午 中日战争”。
突有倭船多只,乘我不
备,在牙山口外海面,开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中日战前准备对比看甲午海战摘要: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化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战争,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影响甲午海战的因素太多,无法一一列举,也不能以一概全,故从甲午战争中日双方战前准备的情况对比这一角度分析说明,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国民视野等各方面存在着差距,但清朝封建制度的落后是导致中日差距的根源。
关键词:甲午海战;战前准备;对比
一、战前,慈禧太后与日本天皇的对比
清朝拿海军军费孝敬慈禧,给慈禧修建颐和园;日本天皇亲下诏书,由一日三餐改为一餐,直到日本海军超过北洋水师为止。
在天皇与日本百姓重重压力之下,日本议会终于通过了内阁增加军费预设方案,将原本由大清北洋水师订购的军舰买回日本。
日本高层多为留学生,曾见过西方列强的强大,战前日本上下一心要消灭对手;而清朝出现的则是“大官唯争权,小官唯争宠,百姓唯争利”的现象。
二、战前,彼此认识的对比
日本挑战清朝是以“国运相赌”,故谨小慎微,备战严密,预谋已久。
而清政府官员则不明世界局势,不明日本明治维新之真相,一味地盲目乐观,认为“日本兵素来未经大战,貌似泰西阵法,并非中坚,亦非同仇,籍民抽丁不愿者众。
……气亦不扬矣,必不能当中国之强奋而耐战”。
三、海军管理纪律对比
日本海陆军,按照西方列强模式创建,纪律严明,热情高涨。
清朝海军尽管有丁汝昌和大部分管带在海战时拼死抵抗,如邓世昌、林永升等,将生死置之度外,但从整体上看,纪律不整,走向腐败。
如《北洋水师章程》规定:总兵以下各官终年住船,不建衙,不建公馆。
实际上,各管带早已在基地及附近兴建私宅,携妻妾而居,海军军官生活大多奢侈浮华,嫖赌乃常事,刘公岛上赌馆、烟馆、妓院林立,达七十多家。
许多管带以权谋私,鲸吞军事训练、保养、船械等款项,致使船械“应换不换”、“应油不油”。
四、海军身体素质对比
日本自古就是尚武的民族,以武求功名是日本国民的传统观念,并且一直持续到近代。
清朝海军军官由于受儒家教育的影响,多尚文轻武,喜静不喜动,善思考而恶劳作。
据在福建船政学堂考察的英国教官回忆:中国海军学员们“有巾帼味道,下完课后只是在各处走走发呆,或是做功课,从来不运动”,认为在“佛龛里待着比在海上警戒工作更合适”。
在海上训练时,“学生不喜欢体力劳动,怕弄脏手指”。
在英国留学的严复也承认“西洋筋骨皆强,而华人不能”,并看出造成两者之间的差距在于大清水师”少养成”。
在校学生尚且如此,踏入仕途后更是耽于享乐,耻于劳动,疏于锻炼,身体素质越来越差。
五、甲午战争的影响
1.对清朝而言
《马关条约》的签订,清政府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允许日本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馆和开厂及输入各种机器等,加速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
赔款总额,相当于清政府全年财政收入的3倍,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台湾、澎湖列岛从此与祖国隔离,沦为日本殖民地长达50年之久。
甲午战败的根源在于封建制度落后,因此甲午战争后在政治上掀起维新变革思潮的同时,经济上也出现了设厂自救、振兴实业、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爱国热潮,大大加快了我国近代化的进程。
2.对日本而言
从中国掠走的巨款,极大地增强了日本扩张的经济实力。
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便利了帝国主义直接掠夺中国的劳动力和原料,严重地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最初的国家工业资本,便是从中国所付出的庞大的赔款而来的。
3.对中日关系而言
作为“中国之巨祸”的甲午战争,打破了列强在东方所取得的暂时均势,日本在打败中国的北洋水师后,成为世界上的主要强国之一。
甲午中日战争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此后半个世纪中日两国的发展前途和命运。
有学者认为,把1931年的九一八的炮声看作是黄海海面炮声的历史回响并不为过。
4.对世界格局而言
甲午战争对远东战略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日本既占领我国台湾岛及所属各岛屿,又获得2.3亿两白银的真正赔款,其资本主义经济以此为契机更加迅速地发展起来,并进一步扩军备战,开始成为远东的主要战争策源地。
日本的崛起改变了远东地区英、俄对立和争霸的原有格局,预示着一个更加动荡不安的时代的到来。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2011级学科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