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战争军力对比

合集下载

甲午战争军力对比 国力中强日弱 军力中弱日强

甲午战争军力对比 国力中强日弱 军力中弱日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甲午战争军力对比国力中强日弱军力中弱日强导语:甲午战争之时国力中强日弱,军力中弱日强,中国之弱不在武器,而是在组织制度、官兵素质和对近代战争规律缺乏了解上。

国情中劣日优,日本准甲午战争之时国力中强日弱,军力中弱日强,中国之弱不在武器,而是在组织制度、官兵素质和对近代战争规律缺乏了解上。

国情中劣日优,日本准备充分,中国仓促应战;日本政权稳固,中国政权动摇;日本民族统一,中国一盘散沙。

由于军力和国情因素,导致日胜中败。

古往今来的战争史上,不乏以极少胜极多、以极弱胜极强的战例,但更多的是战争双方实力及各种条件的较量。

1938年,当抗日战争爆发还不到一年的时候,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就断言,这场战争中国不会速胜,也不会灭亡,而是一场持久战,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华民族。

后来的战争进程证明毛泽东的判断完全正确。

毛泽东据以分析的,有双方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有中日两国国情的对比,有国际关系的影响等等,总之是双方实力及各种条件。

毛泽东就是从这些条件的对比,得出持久战的结论,他的分析方法,对我们研究甲午战争是很好的启示。

“战争是力量的竞赛”,首先是军力的竞赛。

军队是战争的基本工具,我们不能不首先比较双方的军事实力。

1893年,日本陆军有7个师团,将近7万人。

甲午战争中,日本动员了预备役,总共动员的兵力为24万人,另有伕役15万多。

派到中国和朝鲜作战的兵力是17万多。

军队方面,中国军队名目复杂,很难找到确切的统计,但总数应有100余万。

旧八旗、绿营不堪一击,有作战能力的只占军队总数的1/3。

日本参谋本部曾估计中国军队的有效实力是35万人。

甲午战后的1898生活常识分享。

甲午海战中日海军实力对比

甲午海战中日海军实力对比

甲午海战中日海军实力对比!北洋水师,或称作北洋舰队、北洋海军,是中国清朝后期建立的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同时也是清政府建立的三支近代海军中实力和规模最大的一支。

北洋水师1888年12月17日于山东威海卫的刘公岛正式成立。

在1894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它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清政府也因此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

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师正式宣告成立并于同日颁布施行《北洋水师章程》。

从此,近代中国正式拥有了一支在当时堪称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海军舰队。

1888年以后,舰队经费大幅减少。

时而正为海军技术突飞猛进之时,至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时北洋舰队已多年未置新舰,部份应进行之更新工程如更换新式火炮亦未能进行。

原有的战舰已开始落伍,无论航速、射速皆落后于日本。

“北洋水师世界第九、亚洲第一”。

这句话从小就听到几乎人人这么说,这句话的真实性究竟如何,仔细探究之,原来,这是句不完整的话,却以讹传讹如此之久,使人提到北洋水师就嘲笑当年浴血奋战将士们的无能。

让我们回首当时的情况,仅从武器角度,负责任的来看看当时北洋水师和日本联合舰队究竟谁的实力更强。

一、吨位甲午海战爆发前,中国海军由北洋、南洋、福建、广东4支舰队组成,共拥有大小舰船78艘,鱼雷艇24艘,总吨位83,900吨。

日本海军编成常备舰队和西海舰队(甲午海战时合编为联合舰队),共拥有舰船31艘,鱼雷艇24艘,总吨位61,373吨。

论吨位和舰艇数量,当时的中国海军强于日本,位居当时世界第9位,日本位居第11位。

但从主战舰艇的质量来说,日本则明显优于中国。

请注意,首先这句话中指出,当时从吨位上看,位居世界第9位的是整个中国海军(包括4支舰队),而不仅仅是北洋水师。

而在甲午海战与北洋水师交手的则是日本联合舰队,即全日本海军的所有军力。

再者,这句话指出的是从吨位和舰艇数量上看,中国强过日本,而不是性能上。

吨位大、数量多就意味着实力强吗?举个简单的例子,全欧洲(除了俄罗斯)所有国家空军的战斗机数量之和还不到中国空军战斗机数量的一半,中国空军有5、6000架第二代战斗机,你会就此认为中国空军强过全欧洲吗?至于日本联合舰队在当时性能有多好,究竟强过北洋水师多少,请接着看。

甲午中日战争败绩

甲午中日战争败绩
有的同志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甲午海战,中国失败了,可八年抗战,则中国胜利了,那时中国的武器也不如人家,究竟是为什么?因为八年抗战与甲午海战的情况完全不同。甲午中日战争,与其说是中日两国政府开战,倒不如说是北洋水师与日本帝国主义进行交锋。八年抗战,是在国共两党合作下,特别是有中国共产党做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动员全国的老百姓,万众一心,这就造成了陷敌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缺陷的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引毛泽东《论持久战》一文。
兵法云:
知己知彼,方可百战不殆。甲午海战,中国失败,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轻敌,瞧不起人家,跟人谈起话来,总是炫耀中华民族三千年的文明史,经常喋喋不休地说:
中国秦王汉武成吉思汗时代怎么样,其实这已经是老皇历了。就是洋务派头头李鸿章也十分看不起日本人,野狼自大,他曾对幕僚说:
“倭人凶蛮,不可理论,即使是最有教养的倭人,也是文明其中,而内里是野兽。对待倭人之法,要么你一棍子打死它,如果不行,就一面喂其肥肉,一面想法徐图之;否则,它会把你咬死。”p390
“北洋轮船皆小,不足敌法之铁舰兵船„„断难远去,去亦无益有损。”
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清政府满族王爷们自己无能,却嫉妒他人的才华。他们不思中国问题之严重,随时有遭列强宰割的危险;反而觉得把大把的钱,拨给李鸿章的去购买火炮、兵舰,是帮助他建立一支汉人的武装,这样会使李鸿章如虎添翼,有朝一日会危及清政府的统治。西太后虽很阴毒,可又很无知,随便轻信奸邪谗佞之徒所言,宁可把江山拱手交给“友邦”,也不可将江山落入家奴之手。对中堂一定要削减军费,免得日后生出枝节来。
1894年5月,李鸿章巡视海军后上奏清廷称:
“日本最小小国,犹能节省经费,岁添巨舰。中国自十四年北洋海军开办以后,迄今未添一船,仅能就现有大小二十舰艘,勤加训练,窃虑后难为继。”p26

二战中日对比

二战中日对比

二战斯大林:中国没军事工业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她当日本已紧跟世界潮流大踏步迈入机械化军事时代之际,中国居然不能生产任何一种拿得出手的主战兵器。

全部中国海上力量不如一艘日舰?二战前夕,斯大林曾说过:中国没有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她。

这种充满沙文主义色彩的评判,听起来相当刺耳,却是中国人不得不承认的残酷现实。

到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时,中国军备的全面落伍,在中日直接较量中惊人地展现了出来。

“七七事变”中在卢沟桥与日军战斗的中国士兵。

一国的军事实力强弱,归根到底由综合国力,尤其是工业生产能力来决定。

且看抗战爆发前中日双方的一系列数据对比:日本年工业总产值60亿美元,中国13.6亿美元:日本年产钢铁580万吨,中国4万吨;日本年产煤5070万吨,中国2800万吨;日本年产石油169万吨,中国1.31万吨;日本年产铜8.7万吨,中国700吨;日本年产飞机1580架,大口径火炮744门,坦克330辆,汽车9500辆,战舰52422吨,而这些现代化武器装备,中国均无自产能力。

也就是说,当日本已紧跟世界潮流大踏步迈入机械化军事时代之际,中国居然不能生产任何一种拿得出手的主战兵器。

无论国家的经济形态、技术形态还是军事形态,日益西化的日本都遥遥领先中国整整一代。

先以双方海军军力对比为例:“七七事变”前夕,中国海军兵员共约两万五千人,共有66艘舰艇,分为巡洋舰、轻巡洋舰、运输舰、练习舰、鱼雷艇五类,总吨位57608吨。

而截止到1937年6月,日本海军兵员十二万七千人,共有舰艇285艘,总吨位超过115万吨。

其中作战军舰约77万吨。

包括航母4艘(近7万吨,总吨位,下同),水上机母舰2艘(约3万吨),战列舰9艘(约27万吨),重型巡洋舰12艘(近10万吨),轻型巡洋舰21艘(近11万吨),驱逐舰102艘(超过12万吨),潜艇59艘(超过7万吨)。

还有练习舰、潜水母舰、布雷舰(艇)、海防舰、炮舰、水雷舰、扫雷舰数十艘,总吨位约13万吨,以及修理舰、运输舰、练习特务舰、测量舰、布雷艇、猎潜艇等配套舰艇。

甲午海战时中日海军实力对比 VS 今天中日海军实力对比

甲午海战时中日海军实力对比 VS 今天中日海军实力对比
共600多艘舰艇,总吨位130多万吨
船坞登陆舰2艘
无船坞登陆舰
4艘巡洋舰(8000吨以上)
无巡洋舰(8000吨以上)
驱逐舰40艘
驱逐舰19艘
护卫舰18艘
护卫舰33艘
潜艇23艘(无核潜艇)
潜艇60艘(有6艘核潜艇)
海军作战飞机250架
海军作战飞机250架
海军直升机150架
海军直升机25架
北洋海军舰速平均是每小时15海里
主要战舰有17门巨炮重炮
主要战舰有26门巨炮重炮
日本的优势在新式速射炮,速射炮的炮弹发六发,中国才发一发,作战能力不一样。
中国的优势在重炮,可发射的时候不能配套,所以效果比较差。
2002年
海军总人数约4.38万人
海军总人数约30万人
共200多艘舰艇,总吨位近100万吨
1894年
33艘军舰,吨位六万四千多吨。主要作战舰数:12艘四千吨级的4艘,三千吨级4艘,两千吨级4艘
北洋海军19艘,吨位三万八千吨。主要作战舰数:中国是7艘,七千吨级两艘,两千吨级五艘
甲午海战时
总吨位、总舰船数、主要作战舰数都远超中国
北洋水师早不是远东第一,且北洋水师没有速射炮
舰速平均是17海里,吉野是22.5海里
甲午海战时中日海军实力对比VS今天中日海军实力对比
日本
中国
19世纪70年代
日开始有三千吨的铁甲舰,两千多吨的自卫舰

19世纪80年代
三千吨级三艘,两千吨级三艘,总吨位三万多吨。军舰数量24艘
北洋海军七千吨级两艘,两千吨级五艘,总吨位三万多吨。军舰数量18艘。从舰的质量水平来看,中国是超过日本的。特别两艘七千吨级定远舰、镇远舰的吨位位居当时亚洲第一

甲午大海战研究资料讲解

甲午大海战研究资料讲解

甲午大海战研究资料讲解甲午大海战是指发生在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期间,中国北洋水师与日本海军之间的一场重大海战。

由于当时中国水师实力相对薄弱,因此遭遇到了日本的强大打击,最终以失败告终。

下面将对甲午大海战的一些研究资料进行讲解。

甲午大海战发生在1894年9月17日至9月19日之间,地点位于朝鲜的黄海海域。

战争主要起因是中国与日本对朝鲜的势力争夺,以及争夺对朝鲜的控制权。

当时的中国北洋水师由于政府腐败和军事素质低下而备受批评,而日本海军则通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培养优秀军官来提高自身实力。

甲午海战共有6艘中国战舰与9艘日本战舰参战。

中国水师由无敌号、皇后号、春和号、柳叶号、鸦片战争号和闭塞号组成,而日本海军由松岛号、端午号、朝岛号、长岛号、寿岛号、平岛号、赤城号、闲云号和矢车菊号组成。

从战舰数量上来看,中国明显处于劣势。

甲午海战爆发后,双方进行了激烈的炮击。

尽管中国舰队人数上的劣势,但无敌号的舰队以自己的勇气和坚定意志给日本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然而,由于指挥失误和士兵训练不佳的原因,中国舰队在战斗中很快溃败,大部分战舰损失殆尽。

甲午海战结束后,中国北洋水师几乎被日本海军摧毁。

这场战争的结果导致日本获得了对台湾和一些中国领土的控制权,同时也确立了日本作为亚洲主要军事力量的地位。

从这一事件可以看出,甲午海战的失败暴露出了中国海军弱点,也对中国后来的军事现代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甲午大海战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标志,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和国家认知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场战争使中国深刻认识到了自身军事技术和实力的薄弱,促使中国开始进行军事和现代化建设。

同时,此次战争也引起了中国社会的震动,人们开始反思和探索国家命运和未来走向的问题。

总结起来,甲午大海战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海战,它揭示了中国北洋水师的薄弱与衰败,也标志着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开始。

这场战争对中国海军的发展以及中国整体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对甲午大海战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轨迹,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宝贵的历史教训。

甲午战争兵力对比 清兵63万 日军24万 到底击毙了多少日军

甲午战争兵力对比 清兵63万 日军24万 到底击毙了多少日军

甲午战争兵力对比:清兵63万,日军24万,到底击毙了多少日军甲午战争兵力对比:清兵63万,日军24万,到底击毙了多少日军晚清时期的中日甲午战争,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耻辱的一场战争。

当时的晚清离灭亡已经进入了倒计时,整个国家极度混乱,国库亏空,沉重的赋税让老百姓们处于水生火热之中。

慈禧一顿饭要吃200道菜那个时候的日本也刚刚发展起来,而且之前在唐朝和明朝时期和中国的几场战争都是以惨败告终。

所以当时朝廷上下都认为小小的弹丸之地日本有何胆量向我大清发动战争?我大清是打不过英法,但是全世界谁能打得过英法?所以输给英法也在常理之中。

你个小小的日本都敢在太岁头上动土了,这次非要好好地教训教训你不可!所以,开战前大清是信心十足的,自认灭掉日本简直小菜一碟。

所以后来出了个著名的典故,就是慈禧太后为了过生日而要挪用海军经费去修建颐和园。

当李鸿章想上奏劝说让慈禧太后以打仗为主的时候,慈禧的那句名言“谁让我一时不痛快,我就让他一辈子都不痛快!”让李中堂和一些其他以国家为主的大臣们都不敢再多说一句话!在老佛爷眼里,小小的日本哪有那么麻烦?大清那么多的军队顷刻间灭了他们还不跟玩一样?但是,当时日本正在大力发展海军,而北洋水师多年没有添置和更新武器,这时已经渐渐落后于日本。

有一条战争法则叫做“海军的实力能决定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

慈禧老佛爷却动用了水师的600万两白银经费拿去修建颐和园,这600万两其实足够再组建一个北洋水师了!这也为后来战争的惨败埋下了伏笔——而反观日本那边,天皇为了给海军抽出经费,甚至一顿饭只吃一个菜,全国上下都在为海军建设捐钱北洋水师铁甲舰战争开始了,慈禧在全国调动了63万大军前去迎战。

当时在一旁看戏的欧洲列强们也都认为日本不自量力,以卵击石,简直不要命了。

在几千年前,日本也曾多次挑起战争,却每次都是惨败其实在甲午战争中,日本仅出动了24万兵马。

对于这场战争,他们心中也没有十足的把握。

但是,结果日本却赢了,而且还让大清的整个北洋水师全军覆灭,让所有人都傻了眼这场战争,中国败了,而且败得很毫无尊严。

论甲午战前的中日实力对比与对峙

论甲午战前的中日实力对比与对峙

论甲午战前的中日实力对比与对峙摘要 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日两国的外交角力和对周边地区的争夺开始加剧。

以海外扩张为国策的日本开始冲击着极力维持华夷体系的中国所确立的东亚格局。

而这种传统平衡在70年代以后的20年多年中也在悄然发生转变并最终引发甲午中日战争。

战争的结果是华夷体系的最终崩溃和日本取代中国成为东亚的领头羊。

然而,中国方面的失败并不能简单的归结于战略保守和一味妥协。

本文将试图从两国战前二十余年的实力对比和各自的内外环境入手进行比较分析。

关键词华夷秩序军备建设东亚秩序1869年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开始标榜融入近代文明国家行列,对内清理积弊,进行现代化改革,对外争取同列强修订不平等条约的同时,也在积极寻求向外扩张。

而作为日本外部空间的最前沿——东亚,更是日本战略经营的重点。

整个70年代,日本都在中日之间的各个战略要地谋求利益,并开始了咄咄逼人的扩张态势。

早在明治维新之后不久的1874年,日本便借口台湾土著杀害漂流民,以保护属地为由发动了针对中国台湾的牡丹社事件。

次年,日本更是有模有样的学起了西方国家,以武力逼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

用实际行动来执行所谓的“征韩论”与“海外雄飞论”。

1879年,日本又强行吞并琉球。

与之对应的是中国方面的应对措施则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却又不甘心听任日本如此得逞。

牡丹社事件发生后。

日本方面曾质问中国官员台湾生番杀害琉球漂流民中国方面应作何处置,中国方面先是措辞失当,说台湾生番是化外之民,不归中方管辖,让日本有了“保民逞凶”的出兵口实。

而当日军征调海陆军入侵台湾并攻克当地抵抗的土著营地后。

清政府方才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于是立即派出船政大臣沈葆桢主持台防,接着李鸿章又调遣唐定奎率6500名淮军支援,并派遣了以扬武号巡洋舰为首的船政舰队跨海入台,震慑日本舰队。

然而,在当时中日陆海军实力对比清国方面占优、日兵在台湾死伤很多(绝大多数是瘟疫病死)、日方军费不继等诸多有利条件下。

甲午战争中日双方军备对比

甲午战争中日双方军备对比

甲午战争中日双方军备对比一八九四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以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战争起因及双方军事准备日本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蓄谋已久。

早在1868年(清同治七年),日本明治天皇登基伊始,便极力鼓吹军国主义,以实行对外扩张为基本国策,并将侵略矛头首先指向其近邻朝鲜和中国。

明治政府抓紧改革军制,推行近代军事教育和训练,积极扩军备战。

到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陆军建成6个野战师和1个近卫师,现役兵力12.3万人。

甲午战争中,日本实际动员兵力达240616人,其中174017人在国外参战。

战前日本海军拥有军舰32艘、鱼雷艇24艘,排水量共达6.2万余吨。

还派遣大批特务,到中国和朝鲜搜集军事情报,绘制详细的军用地图。

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日冲突中,中方在硬实力上一直占有优势,但朝鲜甲申政变之后十年时间,情况就悄然发生了变化。

这段时间,日本一直关注着中国。

1890年后,日本以国家财政收入的60%来发展海军、陆军,1893年起,明治天皇又决定每年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三十万元,再从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补充造船费用。

举国上下士气高昂,以赶超中国为奋斗目标,准备进行一场以“国运相赌”的战争。

在1890年时,北洋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有7艘,总吨位27000多吨;而日本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仅有5艘,总吨位约17000多吨。

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十年扩军计划,到了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63000名常备兵和23万预备兵的陆军,和总排水量72000吨的海军,超过了北洋海军。

日本还出动乐善堂、玄洋社等间谍组织和人员潜入中国,加紧对中国各方面的情报搜集和渗透。

而在此期间的清政府,经过数十年的洋务运动,初见成效,开始得意轻敌。

颐和园石舫船。

当年慈禧挪用海军公款修建在与西方各国打交道的过程中,认为西方人“并不利我土地人民”,只是想在贸易上占些便宜而已,于是就更加放松了军备意识。

甲午时期中日国力对比

甲午时期中日国力对比

中日甲午战争时国力对比人口:中国4亿多,日本4千万,中国为日本的10倍。

国土面积:日本37万多平方公里,中国当时有1千多万平方公里,中国是日本的30余倍。

经济上,由于历史留给我们的资料太少,只能就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比较,但这几个方面尚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问题。

铁路:甲午战争时,中国铁路不到400公里。

日本1890年为2733公里,1896年为四千零三十一公里。

日本仅1894年修建的铁路就达423公里。

⑩(转载请注明网络来源:CSSCI学术论文网)轮船航运:1893年,日本有商轮680只,吨位共110205吨;1894年,中国轮船招商局轮船26只,共22900吨,因为清政府的限制政策,民营轮船只有零星几只。

(11)棉纺业:1894年中国机器纱厂4家,纱锭13万多枚;日本1893年轮船航运:1893年,日本有商轮680只,吨位共110205吨;1894年,中国轮船招商局轮船26只,共22900吨,因为清政府的限制政策,民营轮船只有零星几只。

(11)棉纺业:1894年中国机器纱厂4家,纱锭13万多枚;日本1893年有40家纱厂,纱锭38万多枚。

1891年,日本棉纱产量超过进口量,并开始出口,在中国市场上与英国和印度的棉纱竞争。

(12)生丝:明治政府推广机器缫丝,产品精美,出口日益增加,是中国丝的竞争对手。

不过日本丝产量仍远低于中国(日1891-1895年平均年产量3006吨,中为5403吨)。

(13)煤:1894年日本煤产量为426.1万吨。

(14)中国开平煤矿1896年煤产量为近四十九万吨,基隆煤矿年产量最高为5.4万吨。

上海等地大量进口日本煤。

但中国无煤总产量的统计,应较日本少得多。

钢铁:张之洞筹建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已在湖北建立,不过1894年刚投产,未产生重大影响。

日本当时还没有如此规模的钢铁厂(八幡制铁所1901年投产)。

军事工业:甲午战前,日本有4大骨干军工企业,即东京炮兵工厂、大阪炮兵工厂、横须贺海军工厂、筑地海军造兵厂。

甲午战争前中日海军力量之对比

甲午战争前中日海军力量之对比

甲午战争前中日海军力量之对比
关捷
【期刊名称】《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82()1
【摘要】在一八九四——一八九五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中,中日海军对战争进程起了重要作用。

因此,探索中日海军的创立、扩大,剖析其力量对比,对总结甲午战争是有意义的。

一中国近代海军的建设是从一八六二年开始的。

这一年清政府批准了曾国藩等人提出的购买轮船的计划,开始筹建一支近代海军。

【总页数】6页(P55-60)
【关键词】北洋舰队;甲午战争;中国海军;清政府;李鸿章;甲午中日战争;日本海军;联合舰队;明治政府;铁甲舰
【作者】关捷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55
【相关文献】
1.甲午战争中日双方力量及损失对比 [J], 刘薇
2.孰强孰弱:甲午战争前中日海军力量对比 [J], 黄明
3.从中日海军战略定位看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必然性--北洋海军亡在战略定位 [J], 刘长林;刘腾飞;彭丙
4.从甲午战争中日之博弈反思今日中国海军人才培养问题 [J], 孙奇;浦梦佳
5.中日甲午战争前中日在朝鲜的矛盾和斗争 [J], 严启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日甲午海战清军

中日甲午海战清军

失败的原因之一:弹药不够、弹药质 量不过关
从甲午海战中发现一个致命问题, 弹药不足、弹药质量不过关。这样 的海战只有挨打的份。济远击中吉 野机舱的炮弹就没炸。一个多月后 的大东沟海战,问题依然照旧。所 以才有致远管带邓世昌因炮弹用尽, 指挥致远要撞沉吉野。要知道,清 舰的速射炮较少,主炮的射速又低, 单位时间的耗弹量远远低于日舰。 因为我们的军舰出海的时候就不准 许多带弹药、还有日本通过各种手 段侵入清朝的兵工厂、让其生产劣 质的弹药,供应清朝的北洋水师使 用。
失败的原因之五:消极避战
李鸿章鉴于舰船损失较 大,担心拼光老本,就 下令北洋舰队龟缩在威 海 “保船制敌”,不准 出击,把制海权拱手相 让。在日本海军的掩护 下,日本陆军连续攻占 大连、旅顺,占领了北 洋舰队的辽东基地和船 坞。最后清朝海军全盘 被日军击沉或俘虏。
战前经济.军事实力对比 战前经济 军事实力对比
中日甲午海战发生在1894年。当时中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并不比日本差,从经济上看,甲 午战前日本的重工业还比较薄弱,轻工业中也只有纺织业比较发达。钢铁、煤、铜、煤油、 机器制造的产量都比中国低得多。当时日本共有工业资本7000万元,银行资本9000万元, 年进口额1.7亿元,年出口额9000万元,年财政收入8000万元,这些指标除了进口量与中 国相当外,其它都低于中国,说明当时日本的经济实力和中国一样并不强盛。从军事上看, 日本在甲午战前的一二十年里,竭全国之力提升军事实力,尤其重视海军建设,到1893年, 拥有军舰55艘,排水量6.1万吨,与中国海军主力北洋舰队相当(中国还有广东、福建水 师)。日本常备陆军22万人,总兵力不到中国的一半,武器装备也相差不大。很显然,中 日军事力量对比,不像鸦片战争时大刀长矛对坚船利炮那样悬殊,有的方面如海陆军总量 中国还略占优势。也就是说,甲午战争中国之败,并不是败在军事力量上。 当时清朝与日本的关系很紧张。日本入侵朝鲜、打败清朝援军。并且公开表示要打垮清朝 海军。而清政府对一触即发的战争形势仍然未有准确的判断,还寄希望于中日双方同时撤 军。李鸿章给在朝陆军的指令是:“彼断不能无故开战,切勿自我先开衅。”给北洋海军 李鸿章给在朝陆军的指令是: 彼断不能无故开战,切勿自我先开衅。 李鸿章给在朝陆军的指令是 的指令是: 日虽添军,并未与我开衅,何必请战,应令静守。 李鸿章认为: 的指令是:“日虽添军,并未与我开衅,何必请战,应令静守。”李鸿章认为:“两国交 涉全论理之曲直,非恃强所能了事。日虽竭力预备战守,我不先与开仗,彼谅不动手。 涉全论理之曲直,非恃强所能了事。日虽竭力预备战守,我不先与开仗,彼谅不动手。谁 先开仗谁先理诎,此万国公例。就这样昏庸。 先开仗谁先理诎,此万国公例。就这样昏庸。日本在1894年9月12日终于完成了打垮清朝 北洋水师、独霸亚洲海域的目的。 从双方投入战争的海军力量来看,北洋舰队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强进广甲、广乙、广丙三艘 排水量各1000吨的轻型巡洋舰,共有大小战舰船24艘,即铁甲舰2艘:定远、镇远;巡洋 舰11艘:即经远、济远、来远、靖远、致远、平远、超勇、扬威、广甲、广乙、广丙;炮 舰6艘:镇东、镇西、镇南、镇北、镇中、镇边;练习舰3艘:威远、康济、敏捷;运输舰2 艘:利运、海镜。舰队总排水量为4万3千吨。 本队,包括松岛(旗舰)、严岛、桥立、千代田、扶桑、比睿;第一游击队,包括吉野 (旗舰)、秋津洲、高千穗、浪速;第二游击队,包括金刚(旗舰)、葛城、大和、武藏、 高雄、天龙;第三游击队,包括筑紫(旗舰)、爱岩、赤城、岛海、大岛;本队附属舰, 包括八重山、磐城、天城、近江丸;另外还有鱼雷艇母舰山城丸。一共26艘,其中装甲巡 航舰1艘,海防舰2艘,巡洋舰16艘,炮舰6艘,鱼雷艇母舰1艘。总吨数约为5.5万吨。北洋 舰队即使加上不能出海作战的运输舰和练习舰,无论是军舰数,还是排水量,都低于日本 联合舰队。 北洋水师在海战中遭到重大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被击沉,日本联合舰队 也遭重创,西京丸、赤城受伤严重,在返航途中沉没。从损失看,日本在海战中占了上风, 但是,日本没能达到自己的战役目标-消灭北洋水师。

甲午战争爆发前,中日海军力量对比如下

甲午战争爆发前,中日海军力量对比如下

甲午战争爆发前,中日海军力量对比如下;清朝海军由“北洋舰队、南洋舰队、福建水师、广东水师”4支力量组成。

共拥有战员1.5万人以上,大小军舰78艘,鱼雷艇30艘,总吨位83900吨。

日本海军拥有军舰32艘,鱼雷艇24艘;排水量72000吨;战员2万人左右。

编制为“本队;第一、二、三游击队;鱼雷艇队;港务”等战斗序列。

日海军的鱼雷艇中有10艘是日本国自造的。

比较中日两国海军的装备实力:从数量上看中方占明显优势。

从质量上看,日方主力战舰的舰龄稍短于中方、航速稍快于中方、中小口径炮火速射能力强且数量多于中方;中方主力战舰的大口径火炮多于日方、装甲防护性能优于日方。

双方的主要战舰作战性能差别不是严重的“代差”。

总的看清朝海军的装备实力不是劣势。

1891年英国【武备报】评选清朝海军装备实力为世界第8,日本为世界第16名。

1875至1894年清朝从英国,德国等国购买先进舰、艇52艘。

其中包括世界少有的一流7000吨铁甲战列舰2艘;又,装甲巡洋舰4艘,防护巡洋舰1艘,快速巡洋舰4艘;炮舰13艘;鱼雷艇28艘。

截止战前的1894年,清朝海军已达78艘军舰、30艘鱼雷艇、600多门舰炮、近70具鱼雷发射器、总计8.4万吨排水量。

仍然超过日海军的32艘军舰、24艘鱼雷艇、387门舰炮、近100具鱼雷发射器、7.2万吨排水量的总体装备实力。

20:20:47近代史系董运华2014/7/22 20:20:47甲午战争爆发前,中日陆军力量对比如下:甲午战前,清朝陆军一百余万人,且是近代化的先进枪炮装备。

大炮至少在1000门以上。

枪炮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优于日军。

甲午战前,日本陆军22万人。

装备的主要是国产的青铜炮和村田式单发枪(只有少量部队装备了村田式连发枪),其全军拥有的野炮不过300门。

日军的枪炮性能远不如清军的西式单、连发枪和后膛钢炮。

当时美国认定清朝陆军排名世界前三。

清朝军队使用的火炮主要是先进的德国克虏伯钢炮,其中包括部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德国克虏伯管退式快炮。

抗战前夕中日两国之国力军力对比表

抗战前夕中日两国之国力军力对比表

抗战前夕中日两国之国力军力对比表中日两国1937年之国力比较表类别 \ 国别中国日本比率国土总面积1142 万平方公里(外蒙古还未独立) 37 万平方公里(外蒙古还未独立) 31 : 1人口总数 4.6 亿 0.9 亿 5 : 1工业总量 13.6 亿美元 (占GDP 10%) 60 亿美元 (占GDP 80%) 1 : 4钢铁总产量 4 万吨 380 万吨 1 : 145煤年产量 2800 万吨 (其中外资企业占55%) 5070 万吨 1 : 2石油年产量 1.31 万吨 169 万吨 1 : 129铜年产量 0.07 万吨 8.7 万吨 1: 121飞机年产量基本无生产能力 1580 架 /大口径火炮年产量无生产能力 744 门 /坦克年产量无生产能力 330 辆 /汽车年产量无生产能力 9500 辆 (设备能力为年产30000辆) /年造船业能力不详 47.32 万吨 /年造舰能力仅能生产少量小型舰艇 5.3 万吨乱曰: 中国自清末在甲午战争中惨败给日本后,国势大衰。

民国建立之后又是军阀混战,发展缓慢。

至抗战军兴以前,可以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弱国。

而日本自从在甲午战争中大胜中国,得到了清廷巨额赔款以后,国势大增。

至1937年,可以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强国。

抗战前夕,中日两国国力根本就不是在一个数量级上。

诺大的中国在当时与撮尔倭国的差距之大,今天想来,也令人汗颜。

类别\国别中国日本比率军事工业大口径火炮,坦克,汽车尚不能生产。

飞机和舰艇虽已生产出少量产品,但主要部件仍需进口。

无批量生产能力,按战时标准,实际上等于不能生产。

仅能生产步兵轻武器和小口径火炮。

工业门类齐全,大口径火炮,坦克,汽车,飞机,舰艇均可生产研发,步兵轻武器和小口径火炮等的年生产能力,完全满足进行大规模战争的需要。

差距太大陆军步兵182个师又是6个旅,骑兵9个师又6个旅,炮兵4个旅又二十个独立团极其他少量特种部队(其中40个师是以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的黄埔军校生为军官而组建的部队,训练与装备较其它部队为好)。

甲午海战:装备先进的日军击败素质更高的清

甲午海战:装备先进的日军击败素质更高的清

甲午海战:装备先进的日军击败素质更高的清5月26日,《上海书评》刊载了《马幼垣谈甲午海战中日军力对比》一文。

美国夏威夷大学中文教授马幼垣不仅熟知中国当代甲午战争史学的发展水平,也对上世纪因为治学态度和研究手段错误而造成的海军史学研究深恶痛绝。

言谈之中,教授一直试图紧扣着近代海军的技术发展,从技术角度而非传统文人所注重的体制、政治、社会、文化入手分析中日甲午的形式,显出迥于常人的眼界和学识。

尽管我认为在许多问题,诸如对“新学派”(马幼垣称“少学派”)的理解、以及19世纪末期舰船技术的认知上,教授的一些见解有不少偏颇,但如此水平的战史分析,对于非军事专业类刊物而言,已然是难能可贵。

而《上海书评》采访的最后一问:“如果将中日的海军指挥官互换,北洋舰队是否能取胜?”这真是一个好问题,原本可以比枯燥的装备讲解更具看点,可惜碍于文稿篇幅,未能细说,留下不少遗憾。

笔者看来,若是双方易舰而战,作为海战这种极端依赖技术装备战争形式,清军在占据航速、速射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必然会采取易于发挥舰队火力的纵队战法,而日军在训练水平逊色于清军(黄海海战中清军炮击命中率较日军高出1/4),采取横队作战则战斗结果难以超越黄海海战的日胜清负,采取纵队战术则更加不易发扬火力,海战结果毫无疑问是日败清胜,只不过使用日本战舰的北洋水师会更加迅速地决出胜负。

这样的结局可能出乎许多人的意料,但北洋水师与日本联合舰队的装备差距,虽然相隔仅7年,却早已超出了人力所能弥补的范围。

如果说甲午陆战是训练更加有素的日军击败了装备水平接近的清军的话,甲午海战就是装备更加先进的的日军击败了素质更高的清军。

1870年到1900的三十年,正是海军技术突飞猛进的三十年。

随着鱼雷、水雷、蒸汽机、钢质装甲、蒸汽锅炉、管退式火炮等新技术不断应用于海军舰艇,从无敌舰队时代延续300年的风帆木壳战舰列队互射的海战场景彻底被淘汰,而新的海战该如何开始,十个海军上将可能会有十二种不同的答案。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到1892年,日本建立起一支近代化海陆军,并举行大 规模军事演习,把中国的海军做为它的“假想敌人”, 伺机对中国发动大规模战争。
北洋海军的广乙舰
北洋海军的济远舰
甲午中日战争形势(解说)
丰岛海战后搁浅的广乙舰残骸
1894年7月25日,“济远”、“广乙”从牙山驶往旅顺,途经丰岛海面,突遭日军“吉 野”、“浪速”等三舰的袭击。“广乙”躲避追击触礁而碎,“济远”管带方伯谦贪生怕 死,挂白旗示降,并下令转舵回逃。此时正有“高升”(租英商船)运兵船及护航舰“操 江”由天津驶来,日舰俘获“操江”,击沉“高升”,“高升”上700余人牺牲。日本以突 袭方式,挑起了甲午中日战争。
36
268
11
257
0
致远舰及管带邓世昌
致远舰及管带邓世昌
致远舰部分官兵合影
高速航行中的“致远”舰
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建造,1887年7月23日建成。该型军舰是当时北洋舰队中航速最快 的战舰。
吉野舰
日本海军主力巡洋舰,排水量4225吨,有火炮34门,其中15公分速射炮4门,10.12公分 速射炮8门。该舰在黄海海战中,为日本常备
1836~1895 安徽庐江人
1894年9月17日,北洋舰队与日本舰队在黄海大东沟海面遭遇,双方在黄海激战5个多小 时,北洋舰队损失5艘战舰,日本舰队也重创5艘。
丁汝昌 宁死不降 自杀殉国
威海卫之战,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丁汝昌寓所(山东省威海市刘公岛) 丁汝昌塑像(山东省威海市刘公岛)
丰岛之战中高升号被击沉
“高升”号运兵船被日舰击沉
1894年8月1日,中日双方同时宣战。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历史上称这次战争为“甲午 中日战争”。
突有倭船多只,乘我不
备,在牙山口外海面,开炮

试论甲午中日战争时期中日双方的武器装备

试论甲午中日战争时期中日双方的武器装备

试论甲午中日黄海大战清军火力及接仗阵型摘要:黄海大战时期,中日双方军事装备差异悬殊,北洋水师阵型的失误是导致海战失败的重要因素。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则是海战失败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黄海大战战舰阵型一、引言美国著名海军学者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的传记中有这样一个观点:谁掌握了海权,谁就掌握了历史的命运,海权是通过一场海上决定性会战来决定的,而海上决定性会战的胜负是由交战双方的战术火力强弱决定的。

而纵观黄海大战,中日双方军舰总数(艘)分别为10、12,舰队总吨数(吨)分别为31366、40849,总马力(匹)分别为46200、73300,平均马力(匹)分别为4620、6108,火炮总数(门)分别为173、268(其中北洋舰队的15cm和12cm速射炮的数量为0),100mm以上大口径炮的数量(门)分别为50、112。

总兵力北洋舰队有2054,而日本联合舰队有3630。

至于舰队阵型,北洋舰队采取了雁行阵,日本联合舰队采用了鱼贯纵阵。

关于黄海大战中北洋舰队的战斗队形和战术得失,许华认为:“陆军出身的丁汝昌根本就不懂海军战术,在北洋海军的战役指挥方面,明显存在着及其严重的失误:一是在黄海海战中采用了极为不利于实施战场机动与发扬火力的错误阵法与错误战法,造成北洋海军在海战中损失惨重。

”杨志本认为:“如果北洋舰队也摆出‘单纵列’队形,和日本联合舰队形成同向异舷交战,战役的过程和结局就可能完全改变了。

”这也是我国学术界长期以来对海战失利战术原因的主要看法。

二、火力明代时就有抗倭名将俞大猷在他的着术里这样写道:“海上之战无他术,大船胜小船,大铳胜小铳,多船胜寡船,多铳胜寡铳而已。

”而黄海大战就是一场火力的较量,中远距离的战斗。

没有近身厮杀,因此,战舰是否具有高性能、火炮是否拥有大威力就成了决定黄海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黄海战争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定远”和“镇远”两艘铁甲战列舰。

二舰排水量7144吨,船长94.5米,船宽18米,吃水6米,马力6200匹,航速14.5节(“镇远”为7200匹马力,航速15.4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甲午战争军力对比:中弱日强
2014-07-24 16:45:36 [来源:中国网] [作者:迟云飞] [责编:蒋俊]
字体:【大中小】
甲午战争之时国力中强日弱,军力中弱日强,中国之弱不在武器,而是在组织制度、官兵素质和对近代战争规律缺乏了解上。

国情中劣日优,日本准备充分,中国仓促应战;日本政权稳固,中国政权动摇;日本民族统一,中国一盘散沙。

由于军力和国情因素,导致日胜中败。

古往今来的战争史上,不乏以极少胜极多、以极弱胜极强的战例,但更多的是战争双方实力及各种条件的较量。

1938年,当抗日战争爆发还不到一年的时候,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就断言,这场战争中国不会速胜,也不会灭亡,而是一场持久战,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华民族。

后来的战争进程证明毛泽东的判断完全正确。

毛泽东据以分析的,有双方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有中日两国国情的对比,有国际关系的影响等等,总之是双方实力及各种条件。

毛泽东就是从这些条件的对比,得出持久战的结论,他的分析方法,对我们研究甲午战争是很好的启示。

“战争是力量的竞赛”,首先是军力的竞赛。

军队是战争的基本工具,我们不能不首先比较双方的军事实力。

1893年,日本陆军有7个师团,将近7万人。

甲午战争中,日本动员了预备役,总共动员的兵力为24万人,另有伕役15万多。

派到中国和朝鲜作战的兵力是17万多。

中国军队名目复杂,很难找到确切的统计,但总数应有100余万。

旧八旗、绿营不堪一击,有作战能力的只占军队总数的1/3。

日本参谋本部曾估计中国军队的有效实力是35万人。

甲午战后的1898年,兵部和户部曾统计各省练军防军为36万人。

就数量而言,中国军队显然占优势,但是军队的战斗力并不单由数量决定,特别是近代工业革命以后军队的战斗力。

装备、编制、训练、官兵素质和教育程度、士气、战略战术等方面影响更大。

装备方面,大体上是日军优于中军,但并不是象许多人想像的那样相差悬殊。

一方面,日军的装备还远远比不上西方列强;另一方面,中国在30年的洋务新政中武器装备也有很大改进。

中国陆军武器装备的最大弱点是武器的种类、规格过于混杂,给后勤供应和实战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其他方面,中国军队确实较日军相差甚远。

甲午战争时,日本军事制度、组织都已近代化,但是中国军队却沿用原湘军的营制,兵种单一,这种编制适合于双方都没有多少新武器的湘军对太平军的作战,但用在对外战争上,指挥不灵、配合不好的弱点就充分暴露出来,与日军的师团制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中国军队没有严密的指挥系统,没有司令部,没有参谋官,战斗部署只凭最高指挥官一拍脑袋。

诸军平时各驻一地,互不隶属,缺乏训练,也从未配合进行军事演习。

日本人事后总结:“清军指挥错乱,其龃龉冲突百出,而内部相摩擦,结局减弱对敌之战斗力几何,未可知也。


中日军人教育水平相差悬殊。

日本陆军高级军官有一半或进过本国军事学校、或到西欧学过军事、或到欧洲考察过军事。

而中国陆军高级将领没有一个进过新军事学校,他们大多是行伍出身的旧式武夫。

中国武备学堂虽也培养出一些学生,却没有给他们指挥军队之权。

日本教育普及率很高,因此日本士兵的教育程度也比中国士兵高得多。

近代的战争不仅需要新的武器,更需要近代的战略战术,需要懂得近代战争的规律,而近代战争的知识要有知识的人并且要专门研究才能掌握。

清军战术上策略上屡屡失误,决非偶然,是因为中国军官不懂近代战争,其受教育的水平太低。

我们再看海军。

战争爆发时,日本海军有军舰32艘,鱼雷艇37艘,总吨位59000余吨;北洋海军有军舰22艘,鱼雷艇12艘,总吨位41200吨;另外北洋战舰的功率、航速、舰龄、火炮等均劣于日本,只有定远、镇远两铁甲舰可对日军造成较大威胁。

海军的编制、军官教育程度比陆军较为近代化,与日本差别不大,但与日本相比,尚有几个不可忽视的弱点。

其一,是海军首脑部门的缺陷。

虽然1885年成立了海军衙门,但该衙门的五大臣奕闇、奕劻、李鸿章、善庆、曾纪泽都另有要职,无一人为海军衙门专官,海军衙门几乎等于空设。

不仅如此,海军大臣中无一人出身海军或受过海军训练,担任北洋水师提督的丁汝昌也没有受过海军专门训练。

在这种情况下,实在难以制定正确的战略,也难以与陆军协同作战。

其二,海军不统一。

北洋海军实力虽已逊于日本,但若加上南洋和广东的几艘能胜任海上作战的舰只,实力便可与日本海军接近。

但海军未形成统一指挥,互不统属,结果力量分散。

黄海海战后,李鸿章试图调南洋舰来加强力量,但没有成功。

威海海军投降时,还发生了降将牛昶昞要求返还原属广东的广丙舰的笑话。

其三,正是由于首脑部门的缺陷,使中国海军缺乏明确、周密的计划与战略,缺乏争夺制海权意识。

事实上采用的是守势战略消极防御战略。

日本则在开战前就按海军胜利、僵持和失败三种情况制定陆海军作战战略,明确争夺制海权。

因此中国海军处处被动。

人、武器、组织制度是军队战斗力的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自洋务运动以来中国只偏重武器的更新、偏重军事技术,而忽视了制度和人的改变,这成为清军的基本弱点。

中国军队不是真正的国防军,长期以来,它的作用是对内的而不是对外的。

虽然自洋务新政以来这种情况有所改变,但不是根本改变。

当现实需要它转而对外──防御侵略时,就远远不能得心应手。

军队的许多问题,都与它的职能有关。

日本学者藤村道生评论:“北洋陆军装备毛瑟枪和克鲁伯炮,所以,在武器方面,它比使用村田式步枪和青铜山炮的日军优越。

但它不过是内战用的、示威用的军队。

它完全没有近代战争所必须的给养、运输机构和兵站设备。

因此,它不能把兵力集中到一个地方,并且机动能力太低,部队转移时总是发生很大的混乱。

在这种情况下,它不可能进行运动战,退守防卫就成了它作战的中心。

”⑤李鸿章的美国顾问毕德格也曾谈论:“中国素不以与外国战争为事,其兵皆散布各省,由各督抚主政,兵部堂官并无调度会合之权。

兵散则力分,故不能与外国争锋。

日本改用西法,陆军、海军皆归部臣节制,故能通力合作,积健为雄。

此中、东所以异也。


中日军队的差异,经过甲午一役,中国也有不少官员看出来了。

李鸿章在谈判桌上就说,日本的胜利“证明欧洲式之陆海军组织及作战方法,并非白种之民所独擅,黄种之民亦可应用并取得成功”。

袁世凯说:“此次兵务,非患兵少,而患在不精,非患兵弱,而患在无术,其尤患者,在于军制冗杂,事权分歧,纪律废弛,无论如何激励亦不能当人节制之师。

”张之洞说:“德国陆军之所以甲于泰西者,固由其全国上下无一不兵之人,而其要尤在将领营哨各官无一不由学堂出身。


总之,军力是中弱日强,中国之弱主要不是在武器上,而是在组织制度、官兵素质、士气和对近代战争规律缺乏了解上。

(迟云飞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