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部编版)第三单元11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醉翁亭记》集体备课教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醉翁亭记》集体备课教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醉翁亭记》教案一、作者及写作背景二、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文意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骈句的韵律节奏,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

2.学生读课文,疏通文句,整体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1)积累词语。

①生词。

②一词多义。

A.有亭翼然临于泉上(靠近)临溪而渔(到)B.泉香而酒洌(顺接连词)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转折连词)朝而往,暮而归(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不必译出)C.云归而岩穴暝(聚拢)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去)D.山水之乐(乐趣,名词)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以……为乐趣,动词)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欢乐,形容词)(2)语段翻译。

三、内容鉴赏1.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

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

)2.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作者自号“醉翁”,“醉”不只是酒醉,更指“陶醉”,实际借山水排遣内心抑郁的心情。

)3.引导学生探究: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4.作者在第一段中描绘了哪些景物?你在欣赏过程中发现有何妙处?(第一段文字中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琅琊—酿泉—醉翁亭。

)5.本段写景有什么特色?(开头是远视,大全景(琅琊),接着是近观的中景(酿泉),接下来,是身临其境的近景(醉翁亭)。

写景顺序:远—近,面—点。

)6.此段中点明醉翁的情趣的句子是哪一句?你是如何理解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7.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利用时间推移,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

四时之景不同,而欢乐却是相同的。

山水之乐在于四时自然景观的美好。

)8.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态?9.作者还写了哪些快乐?“太守之乐”指什么?10.太守之乐与范仲淹“后天下之乐而乐”有何异同?四、总结1.概括主旨:本文描写了醉翁亭的秀美风光,勾勒了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表现了欧阳修寄情于山水以排遣郁闷的复杂感情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醉翁亭记》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醉翁亭记》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醉翁亭记》教案【教学目标】1.复习文言知识。

2.学习本文写景的顺序及写法。

3.体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 重点:写景的顺序及写法。

(2) 难点: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同学们,我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又与范仲淹相伴,登临了岳阳西北的岳阳楼;今天我们要在欧阳修的指引下去观赏醉翁亭优美的景致。

(板书题目)正好,旅游公司来我们学校招聘导游,那么这节课就开始招聘了。

二、出示招聘考试的内容及要求三、复习检测笔试环节:1.文学常识:(入门级)欧阳修,字,号,又号,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之一,有作品集《》写出传世。

死后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2.解释下列字词(初级)chú hè láng yá chán yǔ lǚ环滁林壑琅琊潺潺伛偻sù yì gōngchóu tuí野蔌阴翳觥筹颓然3.重点字、词解释(中级)名之者谁:醉翁之意不在酒:伛偻: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颓然:云归而岩穴暝:4.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高级)(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3)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4)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面试环节:在友情提示的帮助下背诵全文。

四、合作探究(答辩环节)1. 此亭为什么叫醉翁亭?如果去醉翁亭游览,应怎么走?作者的写作顺序是什么?2.作者写山间的朝暮之景和四季之景各抓住了景的什么特征?写作顺序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写法是什么?3.用简洁的文字概括第三段宴酣之乐的几个场景?前两个场景能互换位置吗?为什么?4.第四段中的“乐”又哪三种情境,有何作用?你怎么理解“乐”与“醉”的关系?五、比较阅读:(加分环节)《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写于同一年,两篇文章的作者在经历上又有许多相似之处,请比较两篇文章有哪些异同。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第11课 醉翁亭记 教案(详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第11课 醉翁亭记 教案(详案)

11 . 醉翁亭记【教学目标】1.朗读并背诵全文,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并体会这篇“记”的语言美、意境美。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全文,能用自己的话归纳醉翁亭有哪些特点。

3.抓住文眼,体会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心情及“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4. 积累文言词语,掌握常用实词的词义,比如“翼然、杂然、颓然”等,还要掌握重要虚词“也”的用法。

5. 学习这篇“记”描绘景物的手法,体会这种写法层次井然、简洁传神的效果,并在习作中有意识地借鉴。

【教学重难点】1.理解段落层次,把握文章中心。

2.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法。

3.体会欧阳修的山水游记,将写景、叙事、抒情熔为一炉的特点。

【教学方式】1.朗读法;2.讨论与点拨相结合;3.品读法。

【课时安排】3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同学们,听到“庆历四年”这个时间,你们能联想起哪一宗历史事件?明确: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2.滕子京是因为什么事而“谪守巴陵郡”的呢?明确: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

师:非常正确。

实际上,这次改革受贬谪的不止滕子京一个人,范仲淹本人在庆历五年也被贬至邓州。

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在同一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

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政治理想;同一年,欧阳修也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二、解题“记”是古文中一种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体裁,多用来描写作者的旅行见闻。

它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类似的文章有:《岳阳楼记》《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满井游记》《桃花源记》等;类似的古文文体还有:“铭”(《陋室铭》)和“说”(《马说》《爱莲说》)。

三、走近作者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人。

《醉翁亭记》教案设计(通用10篇)

《醉翁亭记》教案设计(通用10篇)

《醉翁亭记》教案设计《醉翁亭记》教案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醉翁亭记》教案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醉翁亭记》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从“醉”和“乐”中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2.理解文中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掌握基础的文言词语。

4.背诵课文,默写重要句子。

【教学重点】掌握实词解释与重要句子翻译;领会课文内容;体验作者心情。

【教学难点】领会“与民同乐”的内涵。

【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多媒体显示:欧阳修图片知道他是谁吗?(欧阳修)谁为大家介绍一下欧阳修?多媒体显示: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24岁考取进士,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

多媒体显示:醉翁亭图片知道这个亭子的名子吗?(醉翁亭)醉翁亭与欧阳修之间有什么关系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去探寻答案!二、范读感知活动一:我是小导游1.听读课文,要求:边听边提炼出醉翁亭的地理和人文信息。

活动:你来做导游,把醉翁亭介绍给游客。

注:此环节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听读全文,提炼醉翁亭的位置、造型、建造者、命名者、命名的原因、周围的环境、当年的历史等有效信息,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使学生对课文有了大致的了解。

听了这几位同学的讲解,相信大家一定对醉翁亭有了初步的印象,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印象和了解把这篇文章齐读一遍。

多媒体显示:2.齐读课文,要求:①读准字音②以导游的身份,读出对风景名胜醉翁亭的欣赏和赞美。

注:此环节的目的在于组织学生落实字音,并初步感受醉翁亭的自然美和人文美。

三、朗读探究刚才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让我想起了许多古文鉴赏家对《醉翁亭记》的评价,他们说:《醉翁亭记》读起来,朗朗上口,错落有致,极富音韵美。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醉翁亭记》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醉翁亭记》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醉翁亭记》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教案1、理解文章从“醉”和“乐”中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2、理解文中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3、掌握基础的文言词语。

4、背诵课文,默写重要句子。

教学重点:掌握实词解释与重要句子翻译,领会课文内容,体验作者心情。

教学难点:领会“与民同乐”的内涵。

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准备:一、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24岁中进士,曾任西京留守,因支持范仲淹改革而屡次被贬谪。

晚年曾主持进士考试,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

后任官职甚多,世称“欧阳文忠公”。

他领导了北宋诗人革新运动,散文创作成就,被后世尊称为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庆历五年,欧阳修参加了范仲淹的“新政”改革,不久改革失败,被贬为滁州知府。

时值壮年,仕途失意,一时壮志难酬,内心抑郁,但他仍然以积极的态度当好地方官,为百姓办事。

并在滁州有所作为。

工作之余,寄情于滁州风光秀丽的山水之间,抒杯内心的政治抱负。

醉翁亭因此而得名。

二、识字:滁州、林壑、琅琊、潺潺、伛偻、觥筹、野蔌、阴翳三、解词:觥——酒杯翳——遮盖弈——下棋蔌——菜蔬意——情趣临——靠近伛偻——腰背弯曲(驼背)蔚然——茂盛的样子秀——发荣滋长四、课文简析: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教案

《醉翁亭记》教课设计欧阳修教课目的: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光景描绘的方式和作用。

3.累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教课重难点:1.要点:(1)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2)累积文言词汇。

2.难点:理解本文光景描绘的方式和作用。

教具准备:1.准备课文的朗诵录音带。

2.将本课知识点制作成讲堂使用的投电影。

3.学生准备汉语字典、文言文字典等工具书。

教课方法:教课中可采纳朗读法、点拨议论法、比较阅读法等。

教课时间:三课时教课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愁闷,他常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方丈智仙和尚结为生死之交。

智仙为方便挚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筑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歇息、饮酒。

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名“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

以后,便写了《醉翁亭记》。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按时写的。

文章极其生动地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川以排解抑郁的复杂感情。

二、读课文1.听读。

( 播放课文朗诵录音。

)要求:听清字音,必需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2.正音。

( 投影出示以下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滁( )壑( )琊( )潺( )酿( )僧( )辄 ( )霏( )暝( )洌( )蔌 ( )弈 ( )翳 ( )射 ( )觥 ( )偻 ( )朝 ( )而往3.学生试读课文。

朗诵课文。

朗诵时要注意21 个“也”语气不尽同样。

“也”大概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1)陈说 ( 用于描绘光景 ) 。

如:环滁皆山也。

琅琊也。

(2)一定 ( 用于介绍人名 ) 。

如:山之僧智仙也。

太守自谓也。

(3)叹息 ( 用于直抒胸臆 ) 。

如:在意山川之间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诵时,应经过上述语气进一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读到“也”字后边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诵时还要注意 25 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

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

如:四时之景不一样,而乐亦无量也。

凡作为连结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能够轻读。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18部编版)第11课《醉翁亭记》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18部编版)第11课《醉翁亭记》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18部编版)第11课《醉翁亭记》教案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朗读节奏。

2.借助课下注释,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理解文意。

3.请试着写出课文的段落大意。

明确:1.琅.琊(lánɡ)颓.然(tuí)岩穴暝.(mínɡ)伛.偻(yǔ)山肴.(yáo)弈.者胜(yì)环chú(滁) 野sù(蔌) ɡōnɡ(觥)筹交错阴yì(翳) 林hè(壑) 饮少zhé(辄)醉2.略。

3.全文共4段:第1段:写醉翁亭之所在及周围的自然环境,引出人和事。

第2段:写山中景色及出游之乐。

第3段:写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

第4段:写日暮醉归,归结全文主旨。

二、深入探究——理解文意1.研读第1段,欣赏景点之一:醉翁亭。

(1)本段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明确:本段总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

亭的环境:环滁皆山→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亭名由来:作亭者→命名者→命名之意。

(2)请分析描写醉翁亭的环境时所用的写景方法。

明确:自远而近,从大环境写起,层层渲染,步步推进,一步步把读者带入佳境,并交代了下文的游乐路线与环境。

(3)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含意。

明确: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

后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2.研读第2段,欣赏景点之二:琅琊山早晚及四季美景。

(1)本段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明确:本段分述山间朝暮和四季的不同景色,是上段“山水之乐”的具体化。

(2)在本段中作者是如何描写景物的?明确: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抓住各自特点来写。

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向展开,写四时景则是横向铺排。

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晦”“明”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霏开”“岩穴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

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花、木、风、霜、水、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3.研读第3段,欣赏景点之三:官民同游。

《醉翁亭记》教案(1、2、3课时)

《醉翁亭记》教案(1、2、3课时)

《醉翁亭记》教案一、教材分析《醉翁亭记》是统编版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

本单元所选文言文都是记游散文,文章在描写景物、抒发情感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志趣抱负。

与七八年级所选写景抒情类散文相比,本单元的教学在继续训练学生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要教会学生感悟文中作者政治理想、志趣抱负的方法。

同时本单元为文言文单元,还需继续进行文言诵读,引导学生形成文言语感,积累、掌握重点文言词句和名言警句。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公元 1046 年被贬滁州时创作的散文佳作。

文章在文辞运用上独具特色,大量运用“也” “而”等虚词,给人以余音绕梁、气韵回旋的阅读美感,句式上骈散结合,摇曳多姿,给人一唱三叹之美。

这种文辞运用不仅增加了文章的审美效果,也更真切自然地传达出作者的情感。

因此,可通过本文训练学生分析文辞之美体会情感的阅读方法。

《醉翁亭记》融记叙、描写、抒情于一体,展现了琅琊山、醉翁亭之乐景,记叙了滁人游山宴饮之乐事,抒发了欧阳修寄情山水、醉心百姓和乐之乐情,表达了作者勤政爱民、与民同乐的政治抱负和忧思内藏、心怀天下的博大胸怀。

其中“乐”的情感比较外显的,学生体会起来较直观,抓住“乐”进行联文整合阅读,分析各种“乐”之间的关系,结合一定背景资料,能够理解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

而对于“醉”的理解,自古以来都是众说纷纭,可见对于“醉” 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笔者在细读文本和研读文献的基础上较认可“醉态藏忧” 这一观点。

被贬谪的醉翁虽然忧愁、孤独却并未消沉,他始终是勤政爱民、与民同乐的太守。

“醉能同其乐”,将“醉”与“乐”结合起来分析,我们能感悟到欧阳修忧也心怀天下、困也坚守抱负的大气度和大胸怀。

因此,教学可根据教师的研读过程设计学生活动,教给学生联文悟怀的阅读方法,即抓住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结合创作背景、同期创作等资料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经过了七八年级的文言阅读训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能够通过猜读、组词、结合上下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等方法大致疏通文意,因此本课教学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情景想象,文白转换的方式疏通文意、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这是在原有基础上的能力提升。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醉翁亭记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醉翁亭记教案新人教版
(1)相关文学作品:推荐学生阅读欧阳修的其他散文作品,如《秋声赋》、《丰乐亭记》等,以加深对作者写作风格的理解。
(2)文言文学习资料:提供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学习书籍,如《古文观止》、《世说新语》等,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3)文化背景资料:推荐关于宋代历史、文化、风俗等方面的书籍,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文章所处的时代背景。
核心素养目标
1.文学欣赏:提升学生对文言文的鉴赏能力,理解并感悟文章的意境美和语言艺术。
2.语言建构:掌握文章中的文言文特殊句式和词汇,提高文言文阅读与表达能力。
3.思维发展:训练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文章结构,提炼主旨,提升逻辑推理能力。
4.文化理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背景,认识到文学作品中的道德理念和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3)文章主旨:
-作者在文章中表达了对山水之美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
(4)艺术特色:
-写景描绘: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抒情表达: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板书பைடு நூலகம்题:《醉翁亭记》
-板书内容:
A.作者:欧阳修
B.背景:宋代散文
C.重点词汇:山水、醉翁、游赏、抒怀
D.句式特色:对仗工整、描写细腻
E.文章结构:起承转合
F.主旨:寄情山水,抒发抱负
G.艺术特色: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板书设计应条理清晰,通过序号和分项,突出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和记忆文章的核心内容。同时,通过关键词的列举,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精髓,加深对文言文知识的印象。
(4)艺术作品:欣赏与《醉翁亭记》相关的书画、音乐作品,如描绘山水风光的国画、古琴曲等,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2.拓展建议:
(1)阅读与思考: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推荐的文学作品,思考不同作品之间的联系与差异,撰写阅读心得。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醉翁亭记》第3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醉翁亭记》第3课时教学设计

11《醉翁亭记》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和文化意义,把握其精神实质。

2.熟读课文,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坚持熟读成诵,在诵读中积累语感,加深理解。

4.欣赏本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

5.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及其积极意义,培养高尚的情怀。

教学准备:课件、多媒体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三课时【课时目标】1.探讨醉翁形象和本文主题。

2.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及其积极意义。

3.比较阅读,理解仁人之乐。

【教学过程】一、议读,感悟作者情怀1.跳读,读出作者身份预设:欧阳修的身份——遭贬的滁州太守。

2.选读,读出滁州人民的生活状态预设: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太平祥和、安定富足、民风淳朴。

3.找读,读出太守的形象和心情预设:苍颜白发,醉,乐,能述以文;抑郁,快乐。

4.本文的内容可以用哪三个字概括?美醉乐(1)美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其二,朝暮变化之美;其三,四季变幻之美;其四,动静对比之美。

(2)醉结合全文内容回答,太守是为什么而醉?①为景而醉。

第1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

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

第2段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②为人而醉。

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太守醉,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③为情而醉。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一句中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

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

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

第12课《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2课《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 12课《醉翁亭记》教学设计【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四学段(7~9年级)的课程目标,在“阅读与鉴赏”中要求引导学生“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同时,“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在课程内容中,本单元为文言文单元,在语言的形式上契合“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的“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在表达的内容上契合“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要求。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第四课段(7~9年级)旨在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情境中,发现、感受和表现语言文字的魅力” ,并“欣赏优秀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同时,“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第四课段(7~9年级)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古诗文名篇,“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

在第四学段( 7~9年级)的“学业质量描述”中要求学生“能根据语境,借助工具书,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正确理解汉字的意思”,“能从多角度揣摩、品味经典作品中的重要词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通过圈点、批注等多种方法呈现对作品中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的理解”,并“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作用”。

综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都要求,在学习优秀的文言作品时,应关注文言梳理、语言特色、思想情感三个方面的内容。

【教材分析】《醉翁亭记》是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篇文言文。

这篇课文的作者欧阳修当时因为支持范仲淹等人推行新政而被贬安徽滁州。

本文作于到滁州的第二年。

欧阳修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间。

《尚书》有言:“德惟善政,政在养民。

”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表现了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2024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醉翁亭记》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2024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醉翁亭记》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在能力方面,大部分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并分析课文的内容和主旨。然而,部分学生的阅读速度较慢,阅读理解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设置不同难度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训练,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素质方面,大部分学生具备了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能够按时完成作业,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然而,部分学生可能存在学习积极性不高,自律性不足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进行鼓励和指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题型整理
1. 题目:请简要概括《醉翁亭记》的主要内容。
答案:文章描绘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以及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2. 题目:请分析《醉翁亭记》中的自然描写和人物情感,并说明它们如何相互映衬。
答案:文章通过自然描写,展现了醉翁亭周围的秀丽风光,如山、泉、竹、鸟等,这些自然景观与人物情感相互映衬,共同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5. 题目:请分析《醉翁亭记》中的修辞手法,并说明它们如何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答案:文章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拟人等,这些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同时也体现了作者的文采和审美情趣。
内容逻辑关系
②文章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拟人等,这些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同时也体现了作者的文采和审美情趣。
教学反思与改进
在今天的教学活动中,我注意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以及可以进一步提升的教学效果。
首先,我发现学生在分组讨论和实践活动时,参与度并不均衡。有些学生表现得非常积极,而有些学生则相对沉默。为了提高所有学生的参与度,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提前分配好角色和任务,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参与讨论。

2024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醉翁亭记》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2024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醉翁亭记》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2)朗读比赛: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朗读比赛,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4)案例分析:教师出示与课文相关的案例,学生进行分析,提高文本分析能力。
(5)研究项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与课文相关的研究项目,培养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4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1《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材分析
《醉翁亭记》是新人教版2024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课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通过对醉翁亭周围景物的描绘,表现了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的悠然情趣。本文描绘了醉翁亭秀丽的环境和游人的乐趣,以“醉翁之意不在酒”为线索,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教学本文,旨在让学生通过感悟语言,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提高朗读和欣赏能力。同时,通过学习本文,引导学生理解“寄情山水”的内涵,体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2)请分析《醉翁亭记》中抒发作者政治理想的句子。
答案:《醉翁亭记》中抒发作者政治理想的句子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和“与民同乐,亦乐也。”等。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希望与民同乐、实现政治理想的心愿。
3. 论述题
(1)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醉翁亭记》中作者政治理想的理解。
答案:《醉翁亭记》中,作者通过描绘醉翁亭周围山水的美丽和游人的乐趣,表达了自己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作者希望统治者能够关心民生,实现国家的繁荣与和谐。
2.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精品教案(第2课时)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精品教案(第2课时)

《醉翁亭记》精品教案(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文章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特点。

2.体会文中“醉”与“乐”的关系,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抱负。

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学情诊断1.齐诵全文。

2.听写。

师:上节课,我们被宋朝文学家欧阳修的散文《醉翁亭记》清新流畅的文字所折服。

今天,让我们继续探究文本,感受其精妙的内涵。

【设计意图】夯实基础,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一)理解文意。

1.通读全文后,讨论:全文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学生思考,请两位同学说出自己的见解。

教师鼓励、点评、补充。

明确:“乐”字。

2.作者围绕“乐”字写了哪些具体的人和事?讨论后指名试答。

教师归纳明确:山间朝暮之景、四时之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1)课文中哪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指名朗读相关句子,想象其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是怎样的?讨论后指名试答。

教师激励、点评、补充。

明确:第1段,作者从空间着手,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

第2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真是美不胜收,难怪作者写道:“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3.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会有人来欣赏。

课文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的呢?指名朗读第3段,思考: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太守见到这些之后的情态是怎样的?讨论后指名试答。

教师点评、补充。

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部编本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醉翁亭记》教案(第二课时)

部编本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醉翁亭记》教案(第二课时)
(三)梳理结构。
根据以上梳理,你认为文章结构有何特点?
1.文章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提挈全篇,而“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一个“乐”字贯穿全文: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游人乐——禽鸟乐——太守乐。
2.文章讲究结构上的前呼后应:第1段提出太守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第3段描写太守在宴席上“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文章一开头,只云醉翁,只说是太守自号,但太守是谁,并不点破,以下几段也只反复用太守作为代称,共用了九个之多,直到最后一句才道出“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使读者恍然大悟,原来是作者的“夫子自道”。这都增加了本文结构上的妙趣。
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其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从“乐”和“醉”中抒发的“与民同乐”的思想。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时目标:
1.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文章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特点。
2.体会文中“醉”与“乐”的关系,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抱负。
3.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会有人来欣赏。课文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的呢?
指名朗读第3段,思考: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太守见到这些之后的情态是怎样的?
讨论后指名试答。教师点评、补充。
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明确:“乐”字。
2.作者围绕“乐”字写了哪些具体的人和事?
讨论后指名试答。教师归纳明确:山间朝暮之景、四时之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上册《醉翁亭记》说课(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上册《醉翁亭记》说课(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诵读全文。 2.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难点
1、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2、 体会作者的旷达胸襟,学会正确看待挫折。
五、说教法学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不是一种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 生主动学习,获取知识的过程。本课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培养他们合作的精神,同时,注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 的参与度,让他们知道自己才是学习的真正的主人。本课主要采用朗读 法、讨论探究法、读写结合法等教学方法,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学生 的学习情绪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此外我还采用了通过以多媒体为教学手 段的情景教学法,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2.思考:本文围绕哪个字进行构思,并依据其对应的哪两句话进行内容 叙述? 明确:“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或异二者之为”
板块五、精读课文 1.思考:本文围绕哪个字进行构思,并依据其对应的哪两句话进行内容叙 述? 明确:“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或异二者之为”
第二层写亭的得名: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这段总写醉 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欧阳修 在描写滁州四周的山时起初用了40个字,把东南西北四方都写了,但最 后改成“环滁皆山也”5个字。这5个字高度凝练,高度简洁,是锤炼字 句的典范,鸟瞰全景,概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
七、说板书设计
根据学生本阶段的特点,本课板书内容简单明了,重难点突 出。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在于“乐民之乐也”(与民 同乐)。宋仁宗庆历五年,范仲淹等推行“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被贬 职。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也被贬职为滁州知州。“庆历新政”的 失败,使北宋丧失了一次变法图强的机会。欧阳修以宽和仁爱之心“与 民同乐”,体现了儒家的传统思想。所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 之间也”,更在乎“与民同乐”。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一课《醉翁亭记》教案及知识点2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一课《醉翁亭记》教案及知识点2篇

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一课《醉翁亭记》教案教学目标:1、检查背诵2、体会本文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3、学习多用否定句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1、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2、学习多用否定句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1、理解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是一种读书方法,即读书不死抠字句,而要求真谛。

2、“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的含义。

教学步骤:一、检查背诵二、分析课文,讨论下列问题1、第一句话讲了什么?——讲述了“五柳先生”这个名号的来历。

“不知何许人”把这位先生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随便起了一个字号,与当时讲究门第的世风背道而驰,表现了他卓尔不群、不随世俗的品性。

2、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生活?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

志趣: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的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二是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三是写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生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

通过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3、怎样理解“好读书,不求甚解”这句话?——这是一种读书方法,即读书不死抠字句,而要求真谛。

也说明陶渊明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他不求名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4、怎样理解“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的含义?——不仅写出陶渊明安于贫困,而且含蓄地说明作者以古贤颜回自况,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

可谓含而不露,有弦外之音,非常含蓄。

5、“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2024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 第三单元 醉翁亭记

2024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 第三单元 醉翁亭记

12醉翁亭记设计说明《醉翁亭记》是此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这篇课文的作者欧阳修当时因为支持范仲淹等人推行新政而被贬到安徽滁州。

此文作于他到滁州的第二年。

欧阳修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间。

此文用了21个“也”字,“而”“者”频繁使用,使语言抑扬顿挫、铿锵悦耳,具有一唱三叹的风韵。

教学此课,应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积累、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和名言警句,并体会文言虚词在关联文意、传达语气等方面的作用;体会古人寄托于山水名胜中的思想感情,感受他们的忧乐情怀。

学习目标1.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积累常用词的意义和用法,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探究重点段落,欣赏课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

3.了解课文的创作背景和文化意义,探究醉翁之意,感受欧阳修隐藏在“乐”字背后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而”的意义及用法。

2.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学习叙事、议论、抒情巧妙结合的写作手法。

3.引导学生探究“醉翁之意”,感受欧阳修隐藏在“乐”字背后的精神世界。

教学方法精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资源与工具(一)资源拓展阅读:《欧阳修传》。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一、学习情境安徽滁州琅琊山上的一座亭子,一座非常普通的亭子,因欧阳修写下的《醉翁亭记》声名远播,穿越历史风尘。

在我们的历史文化中,有很多类似的古建筑因为文人骚客的文学作品而不凡,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怀、文字的魅力、思想的光辉让它们穿越古今。

今天,让我们循着先生的足迹,来一次醉翁亭之游,去感受山中的美景,聆听先生的心音。

二、预习任务1.字音字形。

环滁.(chú)林壑.(hè)琅琊..(lánɡyá)潺.(chán)潺辄.(zhé)醉晦.(huì)明伛偻..(yǔlǚ)酒洌.(liè)野蔌.(sù)颓.(tuí)然阴翳.(yì)岩穴瞑.(mínɡ)弈.(yì)者胜觥筹..(ɡōnɡchóu)交错2.文学常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醉翁亭记备课人:方成锋李远根授课人: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学生文言语感。

2、能结合注释疏通文义,了解文本内容,掌握文本写作思路。

3、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及豁达的胸襟。

教学重、难点:1、结合注释疏通文义,了解文本内容,掌握文本写作思路。

2、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理解虚词在文中的作用。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政治抱负。

教学时间:2课时课前预习布置:1、查找资料,介绍作者及文章的写作背景:2、自读课文,梳理课文中的文言现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3、结合文下注解疏通文意,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范仲淹因参与改革被贬,于庆历六年写下《岳阳楼记》,寄托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

实际上,这次改革,受到贬谪的除了范仲淹和滕子京之外,还有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大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

他于庆历五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

也是在此期间,欧阳修在滁州留下了不逊于《岳阳楼记》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吧!二、预习检查展示:1、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因此他又以“庐陵欧阳修”自居。

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关于“醉翁”与“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

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岂不为六一乎?”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

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

《醉翁亭记》就是在这个时期写就的。

2、朗读文章,通文顺字(1)、初读文章,结合工具书梳理文章字词。

(2)、朗读文章,划分文章节奏,标出节奏划分有疑难的语句。

【划分示例】: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思考:“山行/六七里”为什么不能划分为“山/行六七里”?明确:“山行”意指“沿着山路走”,“山行”是个状中短语,不能将其割裂。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为什么不能划分为“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明确:“蔚然而深秀”是两个并列的词,不宜割裂,“望之”是总起词语,故应从其后断句。

三、结合注释,翻译训练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文义,并画出不解之处。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组内互助解疑,并尝试用“直译”与“意译”两种方法译读文章。

3、教师选择疑难句或值得翻译的句子,请学生用两种翻译方法进行翻译。

翻译示例: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直译法:那太阳一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是山间早晚的景色。

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

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泉水浅了,石底露出水面,这是山中四季的景色。

意译法:太阳升起,山林里雾气开始消散,烟云聚拢,山谷又开始显得昏暗,清晨自暗而明,薄暮又自明而暗,如此暗明变化的,就是山中的朝暮。

春天野花绽开并散发出阵阵幽香,夏日佳树繁茂并形成一片浓荫,秋天风高气爽,霜色洁白,冬日水枯而石底上露,如此,就是山中的四季。

【师讲解】:翻译有直译与意译两种方式,直译锻炼学生用语的准确性,但可能会降低译文的美感;意译可加强译文的美感,培养学生的翻译兴趣,但可能会降低译文的准确性。

因此,需两种翻译方式都做必要引导四、课堂小结:文言文的翻译方法五、作业布置:1、背诵全文。

2、全文翻译。

第二课时一、复习课文内容,谈话导入:1、指名朗读课文2、指名回顾课文内容。

二、解读文段,把握文本内容1、赏析第一段,说说本文是如何引出“醉翁亭”的位置的,作者在此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明确:首先以“环滁皆山也”五字领起,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勾出,点出醉翁亭坐落在群山之中,并纵观滁州全貌,鸟瞰群山环抱之景。

接着作者将“镜头”全景移向局部,先写“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醉翁亭坐落在有最美的林壑的西南诸峰之中,视野集中到最佳处。

再写琅琊山“蔚然而深秀”,点山“秀”,照应上文的“美”。

又写酿泉,其名字透出了泉与酒的关系,好泉酿好酒,好酒叫人醉。

“醉翁亭”的名字便暗中透出,然后引出“醉翁亭”来。

作者利用空间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

2、第二段主要写了什么?它和第一段有什么联系?明确: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写出了其中的“乐亦无穷”。

第二段是第一段“山水之乐”的具体化。

3、第三段同样是写“乐”,但却是写的游人之乐,作者是如何写游人之乐的?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洌,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如此勾画了游人之乐。

4、作者为什么要在第三段写游人之乐?明确:写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

游乐场景映在太守的眼里,便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

太守在游人之乐中酒酣而醉,此醉是为山水之乐而醉,更是为能与百姓同乐而醉。

体现太守与百姓关系融洽,“政通人和”才能有这样的乐。

5、第四段主要写了什么?明确:写宴会散、众人归的情景。

三、深入解读,把握作者思想感情思考探究:作者以一个“乐”字贯穿全篇,却有两个句子别出深意,不单单是在写乐,而是另有所指,表达出另外一种情绪,请你找出这两个句子,说说这种情绪是什么。

明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这种情绪是作者遭贬谪后的抑郁,作者并未在文中袒露胸怀,只含蓄地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此句与醉翁亭的名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前后呼应,并与“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连成一条抒情的线索,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

四、赏析文本,感受文本艺术特色1、在把握作者复杂感情的基础上朗读文本。

2、反复朗读,请同学说说本文读来有哪些特点,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

(1)句法上大量运用骈偶句,并夹有散句,既整齐又富有变化,使文章越发显得音调铿锵,形成一种骈散结合的独特风格。

如“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2)文章多用判断句,层次极其分明,抒情淋漓尽致,“也”“而”的反复运用,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使读者在诵读中获得美的享受。

(3)文章写景优美,又多韵律,使人读来不仅能感受到绘画美,也能感受到韵律美。

五、探索文本虚词,把握文言现象虚词“而”的用法①表并列 1.蔚然而深秀者;2.溪深而鱼肥;3.泉香而酒洌;4.起坐而喧哗者②表递进 1.而年又最高;2.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③表承接 1.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4.水落而石出者;5.临溪而渔;6.太守归而宾客从也;7.人知从太守游而乐④表修饰 1.朝而往,暮而归;2.杂然而前陈者⑤表转折 1.而不知人之乐;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虚词“之”的用法①表助词“的” 1.泻出于两峰之间者;2.醉翁之意不在酒;3.山水之乐;4.山间之朝暮也;5.宴酣之乐②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③表代词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2.名之者谁(指醉翁亭);3.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指山水之乐)六、课堂小结:作者遭贬谪后的抑郁,作者并未在文中袒露胸怀,只含蓄地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此句与醉翁亭的名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前后呼应,并与“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连成一条抒情的线索,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

七、作业布置:完成《全效课堂》“课后提升”部分习题板书设计路线: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山水之乐(醉景)风俗: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宴游之乐(醉人) 心情:禽鸟乐——人之乐——乐其乐与民同乐(醉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