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寻南溪常道士》原文及赏析

合集下载

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刘长卿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

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注释⑴莓苔:一作“苍苔”,即青苔。

履痕:一作“屐痕”,木屐的印迹,此处指足迹。

⑵渚:水中的小洲。

一作“者”。

⑶春草:一作“芳草”。

⑷“溪花”两句:因悟禅意,故也相对忘言。

禅:佛教指清寂凝定的心境。

1.这首诗是如何围绕“寻”字展开思路的?请结合有关诗句简要分析。

(5分)[参考答案]诗人沿路寻来,由莓苔上的屐痕猜想居者未曾出门;(2分)然后,由远及近,描绘道人隐居的环境,交代来访不遇;(2分)诗人雨后看松色、寻水源,领略清新宜人的山中美景,处处体现“寻”字。

(1分)2.诗人并没有寻到常山道人,但结尾为什么说“相对亦忘言”?请结合你对“禅意”的理解进行分析。

(6分)[参考答案]诗人希望通过访晤常山道人来体会清寂、闲逸的“禅意”,(2分)他看到了白云缭绕水边、芳草门前摇曳的道人居所,也欣赏到雨后松色青翠、山水清秀之景,(2分)虽寻访不遇,但已然体会到宁静、恬适的清趣,无需与道人再言“禅意”,自然也就“忘言”了。

(2分)(3)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答:幽静。

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

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

(4分)答出幽静意思的,给2分;说明营造出静遗气氛的,给2分。

(4)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和“随”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答:“过”字把雨后松树翠绿的颜色丞相了出来。

“随”字形象的表现了山道峰湖路转,人在随山转折、缘山寻找“水源,令人有曲径通幽的遐思。

(4分)对“过”字简要赏析的,给2分;对“随”字简要赏析的给2分。

[5]简要述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3分)答:诗人兴冲冲步行山中拜访一位道士,不想却吃了个闭门羹,在他的居所周围寻找,仍未如愿。

(1分)诗人不但没有失望惆怅,反而从周围的美景中获得精神惬意和心理的满足。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古诗答案及赏析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古诗答案及赏析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古诗答案及赏析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刘长卿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

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注释⑴莓苔:一作“苍苔”,即青苔。

履痕:一作“屐痕”,木屐的印迹,此处指足迹。

⑵渚:水中的小洲。

一作“者”。

⑶春草:一作“芳草”。

⑷“溪花”两句:因悟禅意,故也相对忘言。

禅:佛教指清寂凝定的心境。

1.这首诗是如何围绕“寻”字展开思路的?请结合有关诗句简要分析。

(5分)【参考答案】诗人沿路寻来,由莓苔上的屐痕猜想居者未曾出门;(2分)然后,由远及近,描绘道人隐居的环境,交代来访不遇;(2分)诗人雨后看松色、寻水源,领略清新宜人的山中美景,处处体现“寻”字。

(1分)2.诗人并没有寻到常山道人,但结尾为什么说“相对亦忘言”?请结合你对“禅意”的理解进行分析。

(6分)【参考答案】诗人希望通过访晤常山道人来体会清寂、闲逸的“禅意”,(2分)他看到了白云缭绕水边、芳草门前摇曳的道人居所,也欣赏到雨后松色青翠、山水清秀之景,(2分)虽寻访不遇,但已然体会到宁静、恬适的清趣,无需与道人再言“禅意”,自然也就“忘言”了。

(2分)(3)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答:幽静。

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

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

(4分)答出幽静意思的,给2分;说明营造出静遗气氛的,给2分。

(4)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和“随”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答:“过”字把雨后松树翠绿的颜色丞相了出来。

“随”字形象的表现了山道峰湖路转,人在随山转折、缘山寻找“水源,令人有曲径通幽的遐思。

(4分)对“过”字简要赏析的,给2分;对“随”字简要赏析的给2分。

【5】简要述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3分)答:诗人兴冲冲步行山中拜访一位道士,不想却吃了个闭门羹,在他的居所周围寻找,仍未如愿。

(1分)诗人不但没有失望惆怅,反而从周围的美景中获得精神惬意和心理的满足。

刘长卿《寻南溪常道士》“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翻译赏析

刘长卿《寻南溪常道士》“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翻译赏析

刘长卿《寻南溪常道士》“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翻译赏析寻南溪常道士刘长卿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

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诗文解释】一路上经过的地方,青苔路上可以看见留下的足迹。

白云依偎着水中的小洲,芳草遮住了静静的柴门。

雨观赏松色,沿着山路来到水源。

见到溪花悟到了禅意,相互面对忘了要说什么。

【词语解释】莓苔:苔藓。

渚:水中的小洲。

闲门:空门。

与:掺杂。

⑴南溪:地名,今四川南溪县。

常道士:人名。

⑵经行:走过。

⑶莓苔:一作“苍苔”,即青苔。

屐(ji)痕:一作“履痕”,木屐的印迹,此处指足迹。

屐:木头鞋。

⑷渚:水中的小洲。

一作“者”。

⑸芳草:一作“春草”。

闭:指芳草遮没了。

⑹过雨:即雨后。

⑹随山:沿着山地。

⑻禅意:禅理。

禅:佛教指清寂凝定的心境。

⑼忘言:《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这里是说,彼此相对已会意,就不必言传了。

[1-2]译文一路上经过的地方,青苔小道留下鞋痕。

白云依偎安静沙洲,春草环绕道院闲门。

新雨过后松色青翠,循着山路来到水源。

看到溪花心神澄静,凝神相对默默无言。

【赏析】《寻南溪常山士》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作品。

此诗写寻访常山道士不遇,却得到别的情趣,领悟到“禅意”之妙处,通过描绘道士所居环境的清幽静美,衬托了道士的超尘雅洁。

全诗结构严密紧凑,层层扣紧主题,风格自然清新。

刘长卿多与方外之人交往,集中有许多赠和尚道士的篇章。

这首诗写他寻访道士不遇,于是欣赏山色,看松寻源,而在闲静的自然环境中,领悟了清静的禅理,感到一种与道士神交,与大自然默契的愉悦。

意境颇类王维诗。

全诗洋溢着清新、幽静、闲淡。

大历(唐代宗年号,公元766—779年)前后,是个感伤时代,很多诗歌都着意表现感伤色彩,但更多的是摆脱时代失意、政治苦闷、人世困惑,而追求宁静、冲远、淡泊的心理。

刘长卿此诗也反映了当时的“时代心声”。

诗人兴冲冲步行山中拜访一位道士,不想却吃了个闭门羹,在居所远近寻找,仍未如愿,诗人非但没有产生失望惆怅,反而获得精神惬意和心理的满足。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原文及赏析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原文及赏析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原文及赏析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原文及赏析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刘长卿)论文赏析:唐代诗人刘长卿的《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是一首具有浓郁山水意境的诗歌作品。

通过对南溪常山道人隐居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本文将对此诗的原文进行解读,并从题材、艺术手法与意境等方面进行赏析。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全诗共四十六个字,以五言律诗的形式呈现。

整首诗以诗人寻访道人隐居的经历为主线,通过描绘山川自然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心灵归隐、追求宁静田园生活的向往。

首先,从题材方面来看,诗人以寻找南溪常山道人的经历为主题,突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南溪常山道人象征了追求自然与追求心灵净化的道路。

通过诗人的努力寻觅,道人的隐居状态融入了自然景观之中,进一步强调了与自然的合一。

其次,从艺术手法的运用上来看,刘长卿巧妙地运用了描写手法,使整首诗产生了独特的美感。

首先,通过描绘“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景象,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丰富的自然景色,加深了诗中的意境。

其次,通过“绿水青山处处藏”一句,更加强调了自然景色的美丽。

最后,通过“闲云孤鹤漫相随,长风独驭怕归船”的描写,表达了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心灵境界,使整首诗更加突出了道人隐居的主题。

最后,本诗在意境上给读者带来了深远的思考。

通过描绘山川自然之美,与道人的隐居状态相结合,唤起了人们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营造出宁静祥和的氛围,使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山水的宁静与美丽。

总之,《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是一首具有浓郁山水意境的诗歌,通过对南溪常山道人的隐居经历的描写和艺术手法的运用,赋予了诗歌以深刻的内涵和美感。

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并在自然景色的烘托下,体验到心灵与自然的融为一体的宁静与美丽。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古诗原文和赏析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古诗原文和赏析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古诗原文和赏析
【诗句】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出处】唐·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意思】雨过天青松色显得更苍翠,路随山转见到溪流的水源。

【全诗】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唐].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全诗赏析】
这首诗题为“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诗人紧扣一个“寻”字来写。

寻的结果,自然是不遇。

这类诗的.写法大体如此,因为只有如此才能突出道士的超迈出尘,譬如云中之龙,神乎其神。

既然无法一睹仙容,只好描写途中所见。

诗人以生花妙笔,写幽静之景,而归之于禅意,藉此既可见出诗人慧根不浅,又足暗示道士造诣精深。

颈联所写,从“随山”句观之,当是诗人寻人不遇后继续登山所见,因为水源必在山之高处。

“过雨看松色”,写一场雨后,观赏青松,只见松色苍翠欲滴。

山中雨急,常常使人不及防备,但诗人不写雨中仓皇之状,只以“过雨”轻描淡写,而以闲情逸致观赏青松,可谓亦有青松气度。

“随山到水源”一句,“随”字颇佳,写出随心所欲之状。

随意行走,竟得水源,此所谓“不期然而然”,其中化机一片,与“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王维《终南别业》)有异曲同工之妙。

刘长卿《寻南溪常道士》赏析

刘长卿《寻南溪常道士》赏析

刘长卿《寻南溪常道士》赏析
寻南溪常道士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

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此诗写诗人到南溪山寻访常道士。

通过一路上所见到的幽静景色的描绘,表现出常道士闲淡的生活情调和诗人对这种情调的喜爱。

诗一开头:“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

”写诗人寻道士,一路走去,看见莓苔中有足迹。

既然路上莓苔遍布,可见这里是人迹罕至之处。

三四句:“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

”写白云浮进水中的小洲,芳草遮住了紧闭的屋门。

这里,既写了远景,又写了近景:悠悠白云缭绕着静谧的小洲,是远景;道士居住地方的门静静地闭着,门外芳草萋美,是近景。

远景近景,都突出了一个“静”字。

五六句:“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写诗人观看了雨后的苍松翠柏,又沿着山路来到了水的源头。

诗人在寻找道士的过程中,兴致勃物地观看松林的雨后颜色。

而雨后的森林到底是什么颜色呢?诗人并没有道出,让读者自己去领会。

雨后,溪水潺潺,顺着山势,诗人自能找到溪水的源头。

七八句:“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写溪边的花草似乎也通禅意,面对人们,不再需要任何语言。

诗人最后写找到了道士,按常理,二人晤面有很多话说。

但诗人与道士,相对无言,这是本诗意趣。

从全诗来看,寻找道士只是一个因,诗人鉴赏道士的隐居环境才是目的。

·所以,此诗清新如画,意境清幽,语调自然,显示出诗人在写景方面的独特本领。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刘长卿唐诗赏析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刘长卿唐诗赏析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刘长卿唐诗赏析【作品介绍】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的作者是刘长卿,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48卷第37首。

【原文】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作者:唐刘长卿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注释】①诗题全诗校:一作寻常山南溪道士隐居。

常山:县名。

唐属衙州。

道人:即僧人。

《智度论》:得道者名曰道人。

②经行:佛家语。

《释氏要览》:西域地湿,叠砖为道,于中往来,如布之经,故日经行。

③春:全诗校:一作芳。

【作者介绍】刘长卿 (709~786),字文房,唐代诗人。

宣城(今属安徽)人。

以五言律诗擅长,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42年1月~756年7月)进士。

唐肃宗至德年间(公元756年7月~758年2月)任监察御史、长洲县尉,贬岭南巴尉,后返,旅居江浙。

后来唐代宗任命他为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诬再贬睦州司马。

他生平坎坷,有一部分感伤身世之作,但也反映了安史乱后中原一带荒凉凋敝的景象。

唐诗三百首: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寻南溪常道士

唐诗三百首: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寻南溪常道士

唐诗三百首: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寻南溪常道士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 寻南溪常道士
朝代:唐代
作者:刘长卿
原文: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写翻译写翻译写赏析写赏析纠错纠错分享评价:很差较差还
行推荐力荐
相关翻译
写翻译写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一路上经过的地方,青苔小道留下鞋痕。

白云依偎安静沙洲,春草环绕道院闲门。

新雨过后松色青翠,循着山路来到水源。

看到溪
花心神澄静,凝神相对默默无言。

注释⑴莓苔:一作“苍苔”,即青苔。

履痕:一作“屐痕”,木屐的印迹,此处指足迹。

⑵渚:水中的
小洲。

一作“者”。

⑶春草:一作“芳草”。

⑷...
相关赏析
写赏析写赏析
鉴赏
大历(唐代宗年号,公元766—779年)前后,是个感伤时代,很
多诗歌都着意表现感伤色彩,但更多的是摆脱时代失意、政治苦闷、
人世困惑,而追求宁静、冲远、淡泊的心理。

刘长卿此诗也反映了当
时的“时代心声”。

诗人兴冲冲步行山中拜访一位道士,不想却吃了个闭门羹,在居所远近寻找,仍未如愿,诗...
作者介绍
刘长卿
刘长卿刘长卿(大约726~大约786)字文房。

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郡望河间(今属河北)。

唐代诗人,擅五律,工五言。

官至监察御史。

与诗仙李白交厚,有《唐刘随州诗集》传世,其诗五卷入《全唐诗》。

...。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练习巩 (2014年四川卷) 考点点 典型试 固 击 题 【清】赵执信 秋暮吟望
考纲解 读
考点点 典型试 击 题
练习巩 固
3、(2014年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清诗,回答问题。 秋暮吟望 【清】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①,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①“一枝”语出《庄子· 逍遥游》“鸿鹄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唐】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考纲解 读
考点点 典型试 击 题
练习巩 固
第一步:解释含义 “过”是“过后”,“随”是随山转折。
第二步:描绘景象
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和“随”两个字作简要赏 3 析。(4分) 雨过天晴后看松树翠绿,随着山 路到达了溪水的泉源。 典 型 试 题
典 型 试 题
羹,在居所远近寻找,仍未如愿,诗人非但没有产生失望惆怅, 反而获得精神惬意和心理的满足。诗人看见了“溪花”,却浮起 “禅意”,从幽溪深涧的陶冶中得到超悟,从摇曳的野花静静的 观照中,领略到恬静的清趣,溶化于心灵深处是一种体察宁静、 荡涤心胸的喜悦,自在恬然的心境与清幽静谧的物象交融为一。
意为终老山林。
3
典 型 试 题
(1)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词的妙处。 第一步:解释 “常”是常常,表时间,“偏”是 偏偏,表程度。 含义
第二步:描绘景 寒山常常带着斜阳的色彩,刚刚升起的月 亮偏偏照亮落叶。 象 第三步:点出作用 以景写情,流露出终老山林的惆怅。
例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014年全国卷)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寻南溪常道士》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寻南溪常道士》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寻南溪常道士》含答案赏读《寻南溪常道士》,完成诗歌后面的问题。

寻南溪常道士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①。

白云依静渚②,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淡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注释】①震痕:古人游山多穿屐,此处指足迹,②渚:水中的小洲。

【问题】诗人在“望自然”的同时也在“望自我”。

请结合“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一联,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一联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也反映了他对自我内心的追求和向往。

他渴望像自然一样宁静、安详,同时也希望自己能够拥有一种超脱世俗、淡泊名利的心态。

这种“望自然”与“望自我”的结合,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引人深思。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意思是白云依偎安静沙洲,春草环绕道院闲门。

诗人通过描绘“白云依静渚”的自然景象,展现了一幅宁静、安详的画面。

白云静静地依偎在静谧的水中小洲旁,这种和谐、宁静的氛围让诗人内心也感到平静和安宁。

这种“望自然”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诗人在寻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宁,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反映了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芳草闭闲门”一句则进一步体现了诗人在“望自我”的过程中的思考。

芳草茂盛,将闲门掩映其中,这既是对道士隐居之处的描绘,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状态。

他渴望像道士一样,拥有一种超脱世俗、淡泊名利的心态。

通过描绘芳草闭门的景象,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这种生活方式的向往和追求。

刘长卿《寻南溪道士》赏析

刘长卿《寻南溪道士》赏析

刘长卿《寻南溪道士》赏析:
这是作者寻南溪道士不遇的诗,写得别有深趣。

这首诗虽步禅趣,但写来生意盎然,自然清新。

“寻”字为诗眼,是全诗的抒情线索。

全诗大意是说,我一路漫步前行,只见莓苔上印着清晰的足迹。

大概常道土出游去了吧,当我快要走到他的住地时,放眼望去,那絮絮白云,依恋着水中洲渚,萋萋芳草,遮掩了闲静的门庭,一片清幽的景象。

这说明道士已经出去很久了。

寻人不见,便观览周围景色,以景衬人。

通过环境的描写便可了解常道士之为人,亦可折射出作者的精神境界。

那雨后青松,显得更加苍翠可爱;趁兴沿着山路走到水源,饱览了一番这山中的秀丽景色。

果然溪花开放,自然舒展,光鲜灿烂,静静地临溪而立,不求人赏,颇有禅意。

我与溪花相对静观,似亦参悟,万虑俱寂。

在这清幽静寂中,早已心领神会,何必去言传呢?一片禅机妙悟,包含了多少世沧桑的意蕴。

这虽是旧时逃避现实的消极思想,但也写出了一种静寂而澄澈的境界,清新可喜。

中间两联,写景如画,情致自然。

全诗情景交融,景为情趋,情由景生,妙合无垠,自然浑成,结构上也独具匠心,趣味天成。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全诗之意在于情与景,情景交融,相对忘言。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原文及赏析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原文及赏析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原文及赏析
【诗句】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出处】唐·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意思】在山谷小河岸边的小花很寂寞地开了又谢,谢了又开,而这开放在溪旁的小花与山寺中飘来的修道习静的禅味相互对映之下,颇为投契,使人早已忘记该说什么话,甚至到了忘我的.境界而不自知呢!
【全诗】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唐].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全诗赏析】
尾联写对花无言,悟得禅意。

佛教有“拈花微笑”之典,此处诗人对溪花而悟禅意,情形仿佛近之。

禅意是不可说的,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禅宗传法,强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诗人言“忘言”者,用意正在于此。

但是我们还是不揣浅陋,试将诗中禅意申述一二。

第一,诗人表现出一种“无住于心”的人生态度。

“住”,即停留。

“无住于心”,是指任何情事皆能做到不沉积于心中,这样就能做到不执著,不固执,超脱达观。

诗人寻人不遇,而不置之于心;山行遇雨,而不置之于心;随意行走,而不置之于心,此皆随缘任化自然适意之表现。

第二,诗人表现出一种“空虚宁静” 的审美观照。

“空”是禅宗根本要义,《心经》言:“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表现出一种“色空合一”的色空观。

诗人观赏山中景物,而能不为物惑,持有空静心态,这就是禅宗的高级境界。

《寻南溪常道士》全诗翻译及赏析

《寻南溪常道士》全诗翻译及赏析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作品。

此诗写寻隐者不遇,却得到别的情趣,领悟到“禅意”之妙处,通过写道士所居环境的静穆清幽,衬托了道士的超尘雅洁。

全诗之意在于情与景,情景交融,结构严密紧凑,层层扣紧主题,风格自然清新。

下面跟着来看看《寻南溪常道士》全诗翻译及赏析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原文寻南溪常道士刘长卿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

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诗文解释一路上经过的地方,青苔路上可以看见留下的足迹。

白云依偎着水中的小洲,芳草遮住了静静的柴门。

雨观赏松色,沿着山路来到水源。

见到溪花悟到了禅意,相互面对忘了要说什么。

词语解释莓苔:苔藓。

渚:水中的小洲。

闲门:空门。

与:掺杂。

诗文赏析刘长卿多与方外之人交往,集中有许多赠和尚道士的篇章。

这首诗写他寻访道士不遇,于是欣赏山色,看松寻源,而在闲静的自然环境中,领悟了清静的禅理,感到一种与道士神交,与大自然默契的愉悦。

意境颇类王维诗。

全诗洋溢着清新、幽静、闲淡。

创作背景大历(唐代宗年号,公元766—779年)前后,是个感伤时代,很多诗歌都着意表现感伤色彩,但更多的是摆脱时代失意、政治苦闷、人世困惑,而追求宁静、冲远、淡泊的心理。

刘长卿此诗也反映了当时的“时代心声”。

诗人兴冲冲步行山中拜访一位道士,不想却吃了个闭门羹,在居所远近寻找,仍未如愿,诗人非但没有产生失望惆怅,反而获得精神惬意和心理的满足。

此诗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下所作的。

文学赏析全诗围绕着题目的“寻”字,逐渐展开。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开始二句就突出一个“寻”字来,顺着莓苔履痕(一作“屐痕”),一路寻来。

语言浅淡质朴,似乎无须赘言:那人迹罕至的清幽山径,正是常道士出入往来之地,这里没有人间喧嚣,满路莓苔。

履痕屐齿给来访者带来希望和猜想:幽人不远,晤面在即;否则就是其人出晤,相会须费些周折。

颔联写由顺其路而始入其居境。

两句写景平列,用意侧重“闭门”寻人不遇。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出自唐代刘长卿的《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寻南溪常道士》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赏析大历(唐代宗年号,公元766—779年)前后,是个感伤时代,很多歌都着意表现感伤色彩,但更多的是摆脱时代失意、政治苦闷、人世困惑,而追求宁静、冲远、淡泊的心理。

刘长卿此诗也反映了当时的“时代心声”。

诗人兴冲冲步行山中拜访一位道士,不想却吃了个闭门羹,在居所远近寻找,仍未如愿,诗人非但没有产生失望惆怅,反而获得精神惬意和心理的满足。

全诗围绕着题目的“寻”字,逐渐展开。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开始二句就突出一个“寻”字来,顺着莓苔履痕(一作“屐痕”),一路寻来。

语言浅淡质朴,似乎无须赘言:那人迹罕至的清幽山径,正是常道士出入往来之地,这里没有人间喧嚣,满路莓苔。

履痕屐齿给来访者带来希望和猜想:幽人不远,晤面在即;否则就是其人出晤,相会须费些周折。

颔联写由顺其路而始入其居境。

两句写景平列,用意侧重“闭门”寻人不遇。

“白云依静渚”,为远望。

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本文是关于诗词名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作者: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

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注释:
1、渚:水中的小洲。

2、溪花两句:因悟禅意,故也相对忘言。

禅:佛教指清寂凝定的心境。

译文:
为请教常道士我一路寻找而来,
苔痕中可清晰辨认出我的足迹。

白云依傍着水中清静的小洲渚,
闲适的柴门却被奇花瑶草遮闭。

山雨过后欣赏山中苍松的翠色,
沿着山势行走来到溪流发源地。

溪中花影和禅意我全都能领悟,
见到常道士默然相对忘了话题。

赏析:
诗是写寻隐者不遇,却得到别的情趣,领悟到“禅意”之妙处。

结构严密紧凑,层层扣紧主题。

诗题为“寻”,由此而发,首两句一路“寻”来,颔联写远望和近看,“寻”到了隐士的居处。

颈联写隐者不在,看松寻源,别有情趣。

最后写“溪花自放”而“悟”禅理之无为,即使寻到了常道士,也只能相对忘言了。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唐诗鉴赏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唐诗鉴赏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唐诗鉴赏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刘长卿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刘长卿鉴赏:大历前后年间,是个感伤时代,很多都着意表现感伤色彩,但更多的是摆脱时代失意、政治苦闷、人世困惑,而追求宁静、冲远、淡泊的心理。

刘长卿此诗也反映了当时的“时代心声”。

诗人兴冲冲步行山中拜访一位道士,不想却吃了个闭门羹,在居所远近寻找,仍未如愿,诗人非但没有产生失望惆怅,反而获得精神惬意和心理的满足。

全诗围绕着题目的“寻”字,逐渐展开。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开始二句就突出一个“寻”字来,顺着莓苔履痕(一作“痕”),一路寻来。

语言浅淡质朴,似乎无须赘言:那人迹罕至的清幽山径,正是常道士出入往来之地,这里没有人间喧,满路莓苔。

履痕齿给来访者带来希望和猜想:幽人不远,晤面在即;否则就是其人出晤,相会须费些周折。

颔联写由顺其路而始入其居境。

两句写景平列,用意侧重“闭门”寻人不遇。

“白云依静渚”,为远望。

白云絮絮,绕小渚。

“依”字有意趣。

越溪(或是缘溪)而至其扉,近看则“春草闭闲门”,蓬门长闭,碧草当门,道士不在寓所。

如果说一路莓苔给人幽静的印象,那么这里的白云、芳草、静渚、闲门,则充满静穆淡逸的氛围。

渚是“静”的,白云、芳草也是静静的。

门“闲”,不遇之人,来访者不期然而然的心境也“闲”。

一切都显得恬静自然,和谐默契,不受丝毫纷扰。

在自然景物的观照中,悄然融入自在平静的心绪,来访不遇的怅然,似乎被这清幽、宁静的环境,带有内省参照的“禅意”所冲化,渐趋恬然。

独闭的闲门,摇曳的小草,使人浸润在“绿满窗前草不除”的幽静自在境界,滋味咸化于这静默的世界之中。

上四句叙寻而不遇,意绪明白。

后四句继写一路景观,浑化无迹须缓缓味出。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这看松寻源,所趋何向?是不遇而再寻,还是顺便一游其山,还是返回?诗人没有说出。

两句以景带叙,下句叙事成份更多些。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刘长卿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刘长卿

刘长卿的《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之意在于情与景,情景交融,结构严密紧凑,层层扣紧主题,风格自然清新。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⑴。

白云依静渚⑵,春草闭闲门⑶。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⑷。

【注释】
⑴莓苔:一作“苍苔”,即青苔。

履痕:一作“屐痕”,木屐的印迹,此处指足迹。

⑵渚:水中的小洲。

一作“者”。

⑶春草:一作“芳草”。

⑷“溪花”两句:因悟禅意,故也相对忘言。

禅:佛教指清寂凝定的心境。

【白话译文】
一路上经过的地方,青苔小道留下鞋痕。

白云依偎安静沙洲,春草环绕道院闲门。

新雨过后松色青翠,循着山路来到水源。

看到溪花心神澄静,凝神相对默默无言。

【赏析】
大历(唐代宗年号,公元766—779年)前后,是个感伤时代,很多诗歌都着意
表现感伤色彩,但更多的是摆脱时代失意、政治苦闷、人世困惑,而追求宁静、冲远、淡泊的心理。

刘长卿此诗也反映了当时的“时代心声”。

全诗围绕着题目的“寻”字,逐渐展开。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开始二句
就突出一个“寻”字来,顺着莓苔履痕(一作“屐痕”),一路寻来。

语言浅淡质朴,似
乎无须赘言:那人迹罕至的清幽山径,正是常道士出入往来之地,这里没有人间喧嚣,满路莓苔。

履痕屐齿给来访者带来希望和猜想:幽人不远,晤面在即;否则就
是其人出晤,相会须费些周折。

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阅读答案及赏析

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阅读答案及赏析

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阅读答案及赏析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阅读答案及赏析《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是刘长卿的作品,诗文风格自然清新,全诗充满禅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阅读答案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阅读答案及赏析篇1原文:刘长卿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

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注释:⑴莓苔:一作“苍苔”,即青苔。

履痕:一作“屐痕”,木屐的印迹,此处指足迹。

⑵渚:水中的小洲。

一作“者”。

⑶春草:一作“芳草”。

⑷“溪花”两句:因悟禅意,故也相对忘言。

禅:佛教指清寂凝定的心境。

阅读训练:1、颔联中“依”“闭”两字用得极妙,请任选一字作简要分析。

(4分)答: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参考答案:1、(4分)依:用拟人手法(2分),写出白云悠悠,也似有情,依傍着静静的沙洲,富有情趣。

(2分)闭:蓬门关闭着,却说是碧草当门,写出了草的繁茂,(2分)衬托出友人寓所环境之宁静、清幽(2分)2、(4分)描绘了雨后幽静、清新宜人的山野景色:小道布满青苔,白云环绕沙洲,春草绕院门,松色青翠,溪岸野花静静开放。

(2分)表达诗人春日里访友的`闲适、恬静心情。

(2分)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阅读答案及赏析篇2原文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刘长卿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

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题目8.这首诗是如何围绕“寻”字展开思路的?请结合有关诗句简要分析。

(5分)9.诗人并没有寻到常山道人,但结尾为什么说“相对亦忘言”?请结合你对“禅意”的理解进行分析。

(6分)答案8.【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把握能力。

【方法点拨】解答时要联系全词词句,联系题目,准确把握。

从题目上可以看出“寻”字是统领全诗的纲,由它引出常山道人的隐居环境。

刘长卿《寻南溪常道士》

刘长卿《寻南溪常道士》

刘长卿《寻南溪常道士》本文是关于刘长卿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引导语:刘长卿《寻南溪常道士》,是作者寻南溪道士不遇的诗,写得别有深趣。

全诗如下:寻南溪常道士刘长卿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

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解注(1)南溪:地名,今四川南溪县。

常道士:人名。

(2)经行:走过。

(3)莓:苔的一种。

莓苔,即指苔。

屐(ji基):木头鞋,古人游山常穿这样的鞋。

这里是指足迹。

(4)渚:水中的小洲。

(5)闭:指芳草遮没了。

(6)过雨:即雨后。

(7)随山:沿着山地。

(8)禅意:禅理。

佛教指清寂凝定的思想境界。

(9)忘言:《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这里是说,彼此相对已会意,就不必言传了。

译文为请教常道士我一路寻找而来,苔痕中可清晰辨认出我的足迹。

白云依傍着水中清静的小洲渚,闲适的柴门却被奇花瑶草遮闭。

山雨过后欣赏山中苍松的翠色,沿着山势行走来到溪流发源地。

溪中花影和禅意我全都能领悟,见到常道士默然相对忘了话题。

作者简介刘长卿(约726 —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

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

玄宗天宝年间进士。

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

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

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原文、赏析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原文、赏析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出自唐代刘长卿的《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 寻南溪常道士》
原文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刘长卿(约726 —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

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

玄宗天宝年间进士。

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

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

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创作背景:诗人兴冲冲步行山中拜访一位道士,不想却吃了个闭门羹,在居所远近寻找,仍未如愿,诗人非但没有产生失望惆怅,反而获得精神惬意和心理的满足。

此诗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下所作的。

赏析
全诗围绕着题目的“寻”字,逐渐展开。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开始二句就突出一个“寻”字来,顺着莓苔履痕(一作“屐痕”),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寻南溪常道士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

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注释
(1)南溪:地名,今四川南溪县。

常道士:人名。

(2)经行:走过。

(3)莓:苔的一种。

莓苔,即指苔。

屐(ji基):木头鞋,古人游山常穿这样的鞋。

这里是指足迹。

(4)渚:水中的小洲。

(5)闭:指芳草遮没了。

(6)过雨:即雨后。

(7)随山:沿着山地。

(8)禅意:禅理。

佛教指清寂凝定的思想境界。

(9)忘言:《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这里是说,彼此相对已会意,就不必言传了。

译文
为请教常道士我一路寻找而来,
苔痕中可清晰辨认出我的足迹。

白云依傍着水中清静的小洲渚,
闲适的柴门却被奇花瑶草遮闭。

山雨过后欣赏山中苍松的翠色,
沿着山势行走来到溪流发源地。

溪中花影和禅意我全都能领悟,
见到常道士默然相对忘了话题。

赏析
这是作者寻南溪道士不遇的诗,写得别有深趣。

这首诗虽步禅趣,但写来生意盎然,自然清新。

“寻”字为诗眼,是全诗的抒情线索。

全诗大意是说,我一路漫步前行,只见莓苔上印着清晰的足迹。

大概常道土出游去了吧,当我快要走到他的住地时,放眼望去,那絮絮白云,依恋着水中洲渚,萋萋芳草,遮掩了闲静的门庭,一片清幽的景象。

这说明道士已经出去很久了。

寻人不见,便观览周围景色,以景衬人。

通过环境的描写便可了解常道士之为人,亦可折射出作者的精神境界。

那雨后青松,显得更加苍翠可爱;趁兴沿着山路走到水源,饱览了一番这山中的秀丽景色。

果然溪花开放,自然舒展,光鲜灿烂,静静地临溪而立,不求人赏,颇有禅意。

我与溪花相对静观,似亦参悟,万虑俱寂。

在这清幽静寂中,早已心领神会,何必去言传呢?一片禅机妙悟,包含了多少世沧桑的意蕴。

这虽是旧时逃避现实的消极思想,但也写出了一种静寂而澄澈的境界,清新可喜。

中间两联,写景如画,情致自然。

全诗情景交融,景为情趋,情由景生,妙合无垠,自然浑成,结构上也独具匠心,趣味天成。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全诗之意在于情与景,情景交融,相对忘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