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政治学概论》之阶级与国家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ale Waihona Puke Baidu第一章 阶级与国家
• 教学目的与要求:
第一章 阶级与国家 第一节 阶级与国家的起源
• 一、阶级产生与国家起源
• 1、氏族公社与原始民主
•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在国家产生 之前,人类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形式是原始氏族公社。 • 恩格斯指出:一定历史时代的社会制度,受到两种生 产的制约,即“劳动的发展阶段”和“家庭的发展阶段” (《马恩选集》P2/4/1995版)。前者指生产方式,后者 指婚姻家庭关系。 • 从“劳动的发展阶段”来看,这个阶段的生产力水平 极低,生产工具十分简陋,单个力量难以维持生活与生存, 形成了生产资料和生产产品的公有制。
第一章 第一节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一切小资产阶级和 资产阶级思想家都可以承认国家是阶级和阶级矛盾的产物, 但就是不承认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因为承认 国家是阶级矛盾的产物,就可以把国家说成是居于两个对 立的阶级之上的超阶级的国家。国家既不代表剥削阶级, 又不代表被剥削阶级,它是高出于一切阶级,调和各阶级 利益的力量,这样,无论哪个阶级都不应损害它,更不要 打碎它。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进一步指出:“国 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在阶级矛盾客观上 达到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程度,便产生国家。反过来 说,国家的存在表明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 《列宁 选集》P175/3/1995版) •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这是一切国 家产生的普遍规律。
第一章 第一节
• (2)国家的产生 • 国家的产生,是人类的一项伟大创造。是人类社会从野蛮时代进 入到文明时代,即进入到社会分裂为阶级对立的时代的标志。国家正 是适应人类发展史上一次出现的私有制、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需要,而 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的。 • 恩格斯精辟地指出:“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 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 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 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 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 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之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 并且日益同社会相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马恩选集》 P170/4/1995版)恩格斯又说:“由于国家是从控制阶级对立的需要中 产生的,由于它同时又是在这些阶级的冲突中产生的,所以,它照例 是最强大的、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国家,这个阶级借助于国 家而在政治上也成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因而获得了镇压和剥削被压 迫阶级的新手段”。 (《马恩选集》P172/4/1995版)
第一章 第一节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商业成为独立的部门。恩格斯称之为“有决 定意义的重要分工:它创造了一个不从事生产而只从事产品交换的阶 级--商人。”( 《马恩选集》P162/4/1995版)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产 生了两个结果:第一、商品交换的发展和商人阶级的出现,出现了金 属铸币:这是非生产者统治生产者和生产的新手段。于是,就产生了 金融借贷、利息、高利贷剥削。土地、人成了买卖与抵押的对象。富 人与穷人。奴隶的强制性的劳动成了整个社会上层建筑赖以建立的基 础。至此,私有制完全代替了公有制,奴隶制终于形成了。第二、由 于商业活动、土地的买卖和抵押,人们为谋生而流动,原来的氏族和 部落的居民混杂居住,使社会成员成分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改变。 • 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氏族制度的局限性日益暴露。特别是自由民 与奴隶、富人与穷人的利害冲突日益尖锐化,而氏族制度在这种对立 和冲突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这时候“氏族制度 已经过时了。它被分工及其后果即社会之分裂为阶级所炸毁。它被国 家代替了”。( 《马恩选集》P165/4/1995版)
第一章 第一节
• 从“家庭的发展阶段”来看,联结原始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主 要是血缘纽带,而非经济纽带。人类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庭形式是群 婚(即整个一群男子和整个一群女子互为所有)。群婚经历了两个发 展阶段,最初阶段是“血缘家庭”(它是按辈分来划分成员的,其禁 止父母与子女间通婚),其后发展为“普那路亚家庭”(它禁止兄弟 姐妹间通婚)。 “普那路亚(同伴)家庭”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婚姻制 度从“内婚制”转向“外婚制”(即禁止一定范围内血缘亲属成员之 间通婚的婚姻制度)。 • 氏族是由普那路亚家庭直接引起的。一个族群内部(兄弟姐妹间) 的婚姻禁忌一经确立,该族群就转化为氏族了。 • 氏族是具有血缘亲属关系、同族内部禁止通婚的人们的集团。它 是为生产而直接结合起来的原始社会单位。它是原始公社制度的社会 经济单位,也是原始社会的基本的社会组织。各个氏族一般具有共同 的名称、共同的宗教信仰和共同的墓地。 • 按生产发展阶段来说,氏族产生于蒙昧时代中期(鱼为食物并使 用火),在高级阶段继续发展起来(弓箭的发明),到野蛮时代的低 级阶段(制陶、驯养动物、种植植物)达到了全盛时期。
第一章 第一节
• 2、氏族制度的解体与国家的产生
• •
(1)氏族制度的解体
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力的增长,出现了私有制和阶级,氏族组 织也随之解体了。私有制和阶级的形成,是氏族制度解体和国家产生 的社会根源。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即是原始社会三次大分工的结果。 •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 。这次社会大分工产生 了三个结果:第一、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不同部 落都开始有了剩余产品,这就使经常的交换成为可能。第二、由于生 产的增长,剩余产品的日益增多,私有制出现了。 第三、父权制代 替了母权制和家长制家庭的出现。 •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这次社会大分工也产生 了三个主要结果:第一、奴隶制的巩固与发展。第二、个体家庭开始 成了社会的经济单位,耕地成为私有财产。第三、部落联盟的出现。
第一章 第一节
• (美)摩尔根:《古代社会》 (1877)(易洛魁人) •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 • 氏族制度特征: • (1)氏族内部禁止通婚,这是氏族的基本规则,也是维系氏族的 纽带。 • (2)氏族的管理机构是议事会。(它是一切成年男女平等表达意见 的议事机构) • (3)氏族成员有互相帮助、互相保护的义务。 • 原始民主制的特征: • (1)原始民主制是原始社会内部共同事务的管理体制。 • (2)原始民主制是氏族全体成员享有的民主制度。 • (3)原始民主制中的公权力不具有强制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