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学的思想源流和基本概念
生态学的概念与原理
生态学的概念与原理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领域。
它探讨了生物体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些作用对于生态系统的影响。
生态学的研究范围包括从微观的生物个体到宏观的生态系统及地球生态学的各个层面。
本文将介绍生态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一、生态学的概念生态学是对自然界中生物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及其关系的科学研究。
生态学关注的是生物体与其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些相互作用对于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生物体、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等。
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包括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等。
生态学研究的方法包括实地调查、实验研究、模型构建和数据分析等。
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可以用于生态修复、保护生物多样性、环境管理等方面。
二、生态学的基本原理1. 相互关系原理:生态学认为生物体与其环境是相互作用的。
生物体通过获取能量和物质来生存和繁殖,而环境则提供了这些资源。
生物体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影响着生物个体、种群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 能量流动原理:能量在生态系统中以食物链的形式传递和转化。
光能是生态系统的主要能量来源,通过光合作用,生物体能够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能量从生产者(植物)传递给消费者(动物),形成食物链。
能量在食物链中逐级转化,最终以热能散失到环境中。
3. 物质循环原理:物质在生态系统中以循环的方式流动。
生物体通过摄取、吸收与代谢过程中将大量的无机物质转化为有机物质。
而有机物质通过死亡、分解和分解腐殖等过程又返还给环境。
这一过程形成了物质的循环,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4. 生物多样性原理: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健康和稳定的重要指标。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指的是不同物种的数量和种类,遗传多样性指的是同一物种内个体之间的基因差异,生态系统多样性指的是不同类型生态系统之间的差异。
生态学讲义
1 生态学ecology (eco + logy)一词来源于希腊语oikos + logos,最早提出生态学概念的是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E. Haeckel(关于“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
)
2 美国生态学家E.Odum(1956)提出的定义是:“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汉语〈生态学〉为日本东京帝国大学三好学教授(1895年)所译的名词,由武汉大学张挺教授引入我国。
我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
”
3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从分子到生物圈。
对4个层次特别感兴趣: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空间尺度、时间尺度和组织尺度
4 根据研究对象的分类学类群划分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陆生植物生态学哺乳动物生态学昆虫生态学地衣生态学等;根据研究对象的生境类别划分:陆地生态学(Terrestrial Ecology)海洋生态学(Marine Ecology)淡水生态学(Freshwater Ecology)岛屿生态学(Island Ecology)
5公元16世纪以前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公元17世纪至19世纪生态学的建立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50年代至现在现代生态学时期。
6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原地观测①野外考察:②定位观测:③原地实验;受控实验(实验室模拟系统:微宇宙实验、人工气候箱等);生态学的综合分析方法①资料的归纳和分析②生态学的数值分类和排序③生态模型和模拟。
生态学思想的发展
生态学思想的发展生态学思想的发展生态学思想的发展[摘要]生态环境与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相互作用。
恶化的生态环境导致上述关系的不和谐。
近年来因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以及人口问题而引发的事件日益增多。
随着事件的发生和社会关系失调,社会整体的生态文明意识有所提高。
本文将介绍生态学思想的历史渊源及一些重要的生态思想,从而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生态生态学历史渊源一、生态学概念界定生态学一词来源于希腊文“oikos”,意思是“住所”或“栖息地”,从字面上讲,生态学是关于居住环境的科学。
它最早是由德国动物学家E·海克尔于1866年在其所著《普通生物形态学》一书中提出的。
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的生存条件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1]二、生态学思想的历史渊源关于生态学思想的历史以达尔文为界简单可以划为两个阶段:萌芽阶段的生态学和现代阶段的生态学。
(一)萌芽阶段的生态学(达尔文之前)1.“田园主义”和“浪漫主义”生态学思想“田园思想”以塞尔波恩的牧师、自然博物学家吉尔伯特·怀特为代表。
该思想倡导人们过一种简单和谐的生活,目的在于使人类恢复到一种与其他有机体和平共存的状态,对大自然具有一种敬畏与忠诚。
“浪漫主义”思想是“田园思想”的继承,以亨利·戴维·梭罗为代表。
该思想是从关系、依赖和整体性质来看待自然的,倡导万物有灵论。
梭罗曾经写道:“我心中的地球不是一种麻木的惰性物质,她是一个实体,她有精神,是有机的和在其精神的影响下发生变化的,并且,在我身上无论如何都存在那种精神的微粒。
”2.“帝国主义”生态学思想“帝国主义”思想是以卡罗勒斯·林奈为代表,该思想倡导的是需要通过理性的实践和艰苦的劳动建立人对自然的统治。
林奈是18世纪最杰出的植物学家,是自然分类法的创始人。
《自然的经济体系》写道:“每种动物都有其被指派的位置,这个位置既是它在空间的所在,也是它在总的经济体系中发挥功能和工作的地方,不能想象有地方是空无所有的,每个地方都有它的专家,以满足发挥其在技巧和传送上的功能。
生态概念的内涵及思想源流
生态概念的内涵及思想源流提要:自有人类文明史以来,一切文明的共同基础是生态文明。
这一基本观点是贯穿全书的中心思想。
生态要素、生态系统、生态循环及生态平衡等都是人类社会赖以进化的根基,在社会生产力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尽管在我国古代文献上没有出现“生态”这个词汇,但是浩瀚的考古史料证明,中华文明史是一部不断认知生态原理的历史。
国外古代生态思想,与中国古代生态思想相比,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区别。
首先,国外古代生态思想,是以西方的古希腊哲学界为代表的自然有机论、大宇宙与小宇宙论以及天人感应论为标志。
这些思想大多反映在哲学家的书本里。
而中国古代生态思想则与平民的生存、生产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
其次,中国古代生态思想的历史渊源长于国外。
例如,最新考古资料证明,系统体现中国古代城市建筑生态风格的考古发掘实物已有8 000多年历史,而国外这方面的考古实物、史料要比中国晚得多。
第三,中国的古代生态思想被系统、完整地继承下来,直至今天仍然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文化艺术。
现代生态理论产生于20世纪3O年代,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理论。
实践证明,只有遵循自然生态规律,才能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
据考证,约在35亿年前,地球上诞生了原始生命体。
从那时起,逐渐演变出勃勃生机的地球生态系统。
在300多万年前,地球生物圈又发生一次“生态”革命,直立的古人类诞生了!从此,人类就依存生态,改造生态,与地球生态系统一起进化、生存、发展。
在逐渐走向生态文明的自由王国的征途上,人类对生态的理念、行为有过重大失误;在向大自然索取并缴纳昂贵学费的同时,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由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部人类文明史也就是一部自然生态的演变史。
第一节什么是生态一、生态概念的提出在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中,繁衍着无数的生物。
既有各种各样的高等植物和动物,又有无数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既有高达几十米的参天大树,又有依附在地面的地衣、苔藓;既有飞翔在云端的猎鹰,又有生活在地下的鼠类。
生态学主要内容概括(整理)
生态学主要内容概括(整理)生态学基础主要内容概括1.生态学的定义、发展简史以及研究对象与内容定义: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发展简史:理论上(概念上的提出→论著的出版→学科的形成。
);时间上(萌芽时期→近代发展:4大学派的形成→现代发展:生态系统、人类生存环境的研究。
);实验技术上(描述→定性→定量→模拟。
)研究对象:分子、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生物圈2.现代生态学阶段的特点1)生态学在研究社会问题中的重新定位2)生态学研究对象的时空尺度不断拓展3)生态学研究的内容向过程和预测发展4)生态学新分支在学科交融中不断产生5)生态学研究方法与手段在集成中创新3.生态学分支学科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4.生态学研究方法野外与现场调查、实验室分析、模拟实验、数学模型与计算机模型、生态网络及综合分析5.生态学任务人类生态问题五大危机:人口危机、粮食危机、能源危机、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生态学与人类可持续发展1.生态系统的概念以及生态系统的特点定义: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的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特点:1)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经典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2)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3)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4)生态系统中营养级的数目受限于生产者所固定的最大能量和这些能量在流动过程中的巨大损失,因此,营养级的数目通常不超过5-6个;5)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要经历一系列发育阶段。
2.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组成:六大组成成分(四大基本成分):①非生物成分(无机物、有机化合物、气候因素)②生产者③消费者④分解者(还原者) 结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食物链和食物网概念的意义、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及能流和物流间的关系)3.食物链与食物网的概念、分类以及其生态学意义食物链: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取食和被食关系而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
第三章生态学基础
第三章生态学基础生态学与环境科学的关系与区别它们所研究的问题基本上是相近的。
生态学是以一般生物为对象的。
着重于研究自然环境因素与生物的关系,单纯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
环境科学则以人类为主要对象,把环境与人类生活的相互影响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从而和社会科学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生态学的许多基本原理同样也可以应用于环境科学中,作为基础理论而联系到人类独特的主观能动性和复杂的社会关系,来研究和解决人类生活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生态学的含义及其发展一、生态学定义的提出与生态学的发展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生物和生物之间的关系、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生态学发展简史生态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生态学的萌芽时期;生态学的建立和成长时期;现代生态学时期。
(一)生态学的萌芽时期由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是生态学思想的萌芽时期。
在人类历史的早期,人类为了生活和生存,必须了解大自然的各种现象和其周围的动植物与人的关系,在生产实践中,产生了生态知识的萌芽。
根据文字记载,我国早在2000年以前,就注意到了植物生长和土壤环境条件的密切关系。
如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时,刘安撰写的《淮南子》一书,就记载有“欲知地道,物其树”(要了解土地性质,应观察其上生长的树木)。
其后还有许多古书如《群芳谱》,记载有农业知识和植物生态的内容。
《周易》“蒙卦”中提到“山下出泉,蒙”。
“蒙”不仅有迷蒙、蒙昧之意,它的本意是高地被草木覆盖蒙蔽住了。
“山下”之所以“出泉”,是因为草木蒙蒙茏茏十分茂密繁盛。
“蒙”之所以能够“养正”,是因为回复到了草木蒙茏的原始自然状态,万物得到了休养生息,树木的根本巩固了,即“正本”;清澈的山泉流出来了,即“清源”。
这分明是告诫人们,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处理事物,不可违背自然规律。
古人对自然规律朴素而深刻的认识,令人叹服。
(二)生态学的建立和成长时期公元17世纪至20世纪50年代。
生态学基础知识
生态学基础知识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它关注着自然界中生物体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及其管理和保护。
本文将介绍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生态学的定义、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一、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环境相互作用及其演化关系的学科,它研究的对象包括从微观的个体到宏观的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的生物组织和生物环境。
生态学的研究范围广泛,涉及到生物进化、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等多个方面。
二、生态学的基本概念1. 生态系统:指的是由生物群体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构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如森林、河流、湖泊等。
生态系统有着各种功能,如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等。
2. 群落:是指在同一地理区域内,具有相同或相近生态适应特点的各种生物的群体。
群落中存在着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如竞争、共生等。
3. 种群:是指在同一地理区域内,属于同一物种的个体总和。
种群中的个体可以通过繁殖来维持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同时也受到环境因素和其他生物的影响。
4. 生态位:是指一种物种在特定环境中与其他物种相互作用的方式和角色。
每个物种都占据着特定的生态位,通过与其他物种的竞争或合作来维持自身的生存和繁衍。
三、生态学的研究方法1. 观察法:生态学的观察方法可以通过对自然界和人工实验的观察来获取数据和信息。
观察法是生态学基础研究的重要手段,通过观察可以收集到物种组成、生境特征、行为表现等数据。
2. 实验法:实验法是生态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控制和改变某些环境因素,观察物种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从而研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等问题。
3. 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是生态学研究中常用的量化工具,通过建立数学方程来描述和模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数学模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生物种群的动态变化、物质循环等复杂生态过程。
四、生态学的应用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在环境保护、资源管理、生态修复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生态学的研究,可以提供科学依据和解决方案,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概念的内涵及思想源流
生态概念的内涵及思想源流提要:自有人类文明史以来,一切文明的共同基础是生态文明。
这一基本观点是贯穿全书的中心思想。
生态要素、生态系统、生态循环及生态平衡等都是人类社会赖以进化的根基,在社会生产力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尽管在我国古代文献上没有出现“生态”这个词汇,但是浩瀚的考古史料证明,中华文明史是一部不断认知生态原理的历史。
国外古代生态思想,与中国古代生态思想相比,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区别。
首先,国外古代生态思想,是以西方的古希腊哲学界为代表的自然有机论、大宇宙与小宇宙论以及天人感应论为标志。
这些思想大多反映在哲学家的书本里。
而中国古代生态思想则与平民的生存、生产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
其次,中国古代生态思想的历史渊源长于国外。
例如,最新考古资料证明,系统体现中国古代城市建筑生态风格的考古发掘实物已有8 000多年历史,而国外这方面的考古实物、史料要比中国晚得多。
第三,中国的古代生态思想被系统、完整地继承下来,直至今天仍然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文化艺术。
现代生态理论产生于20世纪3O年代,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理论。
实践证明,只有遵循自然生态规律,才能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
据考证,约在35亿年前,地球上诞生了原始生命体。
从那时起,逐渐演变出勃勃生机的地球生态系统。
在300多万年前,地球生物圈又发生一次“生态”革命,直立的古人类诞生了!从此,人类就依存生态,改造生态,与地球生态系统一起进化、生存、发展。
在逐渐走向生态文明的自由王国的征途上,人类对生态的理念、行为有过重大失误;在向大自然索取并缴纳昂贵学费的同时,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由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部人类文明史也就是一部自然生态的演变史。
第一节什么是生态一、生态概念的提出在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中,繁衍着无数的生物。
既有各种各样的高等植物和动物,又有无数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既有高达几十米的参天大树,又有依附在地面的地衣、苔藓;既有飞翔在云端的猎鹰,又有生活在地下的鼠类。
生态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方法
生态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方法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命在自然界中相互关系和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研究对象包括生态系统、群落、种群、个体和环境等方面。
而生态学的研究方法,既包括实地调查、野外观测、综合分析等技术手段,也包括模型构建、计算机模拟、实验室研究等其他研究方法。
这些方法在研究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解决环境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包括了生态系统、群落、种群和环境等几个重要概念。
1.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活动的、非活动的生物、无机物和环境因素组成的一个生态单元。
生态系统通常由一个或几个生物群落和它们所居住的环境共同构成。
生物与环境之间发生的相互作用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关系。
2. 群落群落是在一个特定区域内自然发生的、包括多种生物种类的集合体。
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它们会对彼此的生长和生存产生影响。
3. 种群种群是同一物种的个体集合。
在生态系统中,种群数量和分布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功能等方面均有着重要的影响。
4. 环境环境包括生物及其居住在其中的非生物环境。
环境因素包括空气、水、土壤、天气等各种因素,对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数量和分布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生态学的研究方法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实地调查、野外观测、综合分析、模型构建、计算机模拟和实验室研究等方法。
1. 实地调查和野外观测生态学实地调查和野外观测是最基础也是最可靠的一种研究方法。
通过实地调查和野外观测,可以获取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分布、数量和生长状态等信息,以此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这些信息可以通过生态专业仪器设备,如数码相机、显微镜、抽水泵、土壤分析法、水质分析法等所获得。
2. 综合分析综合分析是生态学中一种重要的数据处理和研究方法。
通过大量的调查和实验数据,采用统计分析、因子分析、分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综合分析方法,可以获取生态系统的基本信息,并分析其动态和变化趋势。
从萌芽到分裂(生态学思想简史)
从萌芽到分裂:生态学思想简史核心提示:生态学是工业革命以来兴起的一门学科,理解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是这个学科的主要内容。
对人类和自然之间的理解,自然而然成为生态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学是工业革命以来兴起的一门学科,理解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是这个学科的主要内容。
对人类和自然之间的理解,自然而然成为生态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数百年的历史中,生态学在不停地发展,生态学家对人类和自然之间关系的理解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这两个过程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萌芽阶段的生态学在达尔文之前,不少生态学家同时是博物学家、分类学家、化学家、神学家甚至文学家。
在这一时期,一部分生态学家倾向于分门别类的描述和理解自然现象,诸如不同地理区域的植被组成,物种生活史特征等等。
另一部分生态学家倾向于把自然看作一个有严整秩序的整体,从整体思考各个物种之间的精妙联系。
美国生态史学家沃斯特认为,前一种生态学家是持“人类帝国主义”观点的,他们用还原论的办法机械地解析自然,其研究方法与在近代科学中兴起的归纳演绎方法是一致的。
后一种是“田园主义”观点,他们倾向于把自然理解为一个整体,强调人类回归自然秩序。
这一时期,田园主义生态学家在探讨自然界物种之间紧密联系的同时,还受到宗教、文艺思潮的影响。
但是,这两种观点在很大程度上交织在一起。
西方生态学者此时一方面醉心于不停地发现新的生命现象,一方面希望远离工业和城市的喧嚣,回归田园时光,对人类毁坏每一片森林感到痛惜。
达尔文之后的生态学科达尔文和与他同时代的科学家们改变了生态学科的面貌,也导致了生态学的分化。
达尔文在回顾他的工作原则时写道,即使一个假说再优美,只要和现实证据相矛盾,就必须被抛弃。
某种意义上说,达尔文的这个工作思路和波普尔的“假说—证伪”模式是同质的。
与达尔文同期的生态学家们大多都自觉地采用了这个原则。
从1860年至今,生态学界每个自然规律的发现大多都遵循“假说—证伪”模式,这一模式于是成为萌芽阶段的生态学和现代生态学的分水岭。
生态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消费者:动 物,通过捕 食和寄生关 系获取能量
分解者:细 菌和真菌, 将动植物残 体分解为无 机物质,供 生产者再次
利用
非生物环境: 空气、水、 土壤等,为 生态系统提 供必需的物 质和能量条
件
食物链和食 物网:生产 者、消费者 和分解者之 间形成的营 养关系和能 量流动路径
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通 过自我调节 和自我修复 能力,保持 生态系统的 平衡和健康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物质循环的定义:生态系统中物质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过程 物质循环的类型:碳循环、氮循环、磷循环等 物质循环的过程: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物质交换 物质循环的意义: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信息传递的方式:化学信号、 物理信号、行为信号等
信息传递的定义:生态系统 中,生物之间通过信号、行 为等方式传递信息
种群空间分布:指种群中 个体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
生物种群的动态变化
出生率与 死亡率: 影响种群 数量的主 要因素
迁入率与 迁出率: 影响种群 结构的重 要因素
年龄结构: 种群中不 同年龄个 体的分布 情况
性别比例: 种群中雌 雄个体的 数量比例
种群密度: 单位面积 内的个体 数量
种群增长 曲线:描 述种群数 量随时间 变化的曲 线
信息传递的作用:调节生态 系统的稳定,影响生物的生
存和繁殖
信息传递的例子:蜜蜂通过 舞蹈传递花粉信息,蚂蚁通
过气味传递食物信息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
自然资源的定义和分类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和措施
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
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它涵盖了生物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的内容,以及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
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对于了解和处理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生态学的定义和发展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它关注的是生物在环境中的相互作用、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演变过程等。
生态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生态学的创始人是德国科学家海因里希·冯·俾斯麦。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生态学在20世纪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在现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生态学的研究基于以下几个基本原理:1. 物质循环原理: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物质是通过不断的循环来进行调节和平衡的,这种物质的循环包括碳循环、氮循环、水循环等。
2. 能量流动原理:生物在进行代谢和生长过程中需要能量,能量是来自于太阳的辐射能,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和转化来满足生物的能量需求。
3. 生物多样性原理:生态系统中存在着丰富的物种多样性,不同物种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4. 稳态原理:生态系统在一定条件下具有稳定的结构和功能,生物种群、物种组成等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调整和适应。
5. 人类活动的影响原理:人类的活动对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生态破坏、物种灭绝、环境污染等。
三、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生态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群落生态学:研究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群落结构和功能,以及环境因素对群落的影响。
2. 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物质和能量的流动与转化过程。
3. 景观生态学:研究不同尺度上的生态景观结构和功能,探讨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的影响。
4. 全球变化生态学:研究全球气候变化、陆地利用变化等因素对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5. 人类生态学: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人类与环境的协同发展。
四、生态学的应用价值生态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也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生态学基础知识
生态学基础知识精编资料生态学原是一门研究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是生物学的重要分科之一.初期主要研究植物,后来逐渐涉及动物和人类.目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并向生态学的不... 生态学生态学基础知识第一节概述生态学及其发展(一)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Ecology)一词最早是由德国生物学家黑格尔于1869年提出的。
他把生态学定义为“自然界的经济学”。
其英文词首和经济学(Economics)是相同的,均来自于希腊文,表示家庭居处或环境的意思,可见,生态学与经济学、家庭、环境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后来有的学者把生态学定义为“研究生物或生物群体与其环境的关系,或生活着的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的科学”。
我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把生态学定义为“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生态学中所说的生物包含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最近,由于人类环境问题和环境科学的发展,生态学也扩展到人类生活和社会形态等方面,把人类这一生物种也列入生态系统中,来研究并阐明整个生物圈内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问题。
(二)生态学的发展生态学原是一门研究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是生物学的重要分科之一。
初期主要研究植物,后来逐渐涉及动物和人类。
目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并向生态学的不断渗透,赋予它新的内容和动力,使其成为多学科、较活跃的科学领域之一。
二、生态系统(一)生态系统的概念生物自从在地球上出现以来就与自然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长期以来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地球上的生物十分庞杂,其中包括动物2000万种以上,植物30多万种,微生物10多万种。
这些生物通过新陈代谢不断与环境进行着物质的交换、能量的传递和信息的交流,从而引起环境与生物自身的变化。
生物在长期的进化中对环境具有依附性和适应性,但生物也不是被动的适应环境,生物也具有其本身独特的遗传特性。
生物受到环境的影响,反过来又作用于环境。
一个生物物种在一定的范围内所有个体的总和称为生物种群(Population);在一定自然区域的环境条件下,许多不同种的生物相互依存,构成了有着密切关系的群体,称为生物群落(Community)。
什么是生态学?
什么是生态学?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性学问,研究与自然环境相关的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作用及其对于生态系统的影响。
生态学所研究的生态系统包括局部和全球范围内的自然和人工生态系统。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生态学的定义、历史、重要性以及应用等方面来详细介绍这一学科。
一、定义生态学的定义相对来说比较复杂,由于其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所以生态学的定义也非常广泛。
一般来说,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作用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的科学。
生态学也可以看作是生命科学的一个分支,它关注的是环境与生命的相互作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学科之一。
二、历史生态学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它在古代文明中也有其渊源。
古代中国的《山海经》就记载了许多关于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描述。
西方生态学发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
生态学的先驱者弗雷德里希·戈特利布·莫斯曼被认为是生态学的奠基人。
20世纪初期,生态学逐渐成为独立的学科,并且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三、重要性生态学是现代世界非常重要的一个学科,它在改善人类生活和解决环保问题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生态学的主要价值在于它能够提高人们对于生态系统的认识,使人们更好地理解生境现象的规律以及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此外,生态学还可以促进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发展。
生态学还起到了预防自然灾害的作用。
例如,热带雨林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之一,其栖息地和物种的多样性给世界贡献了很多。
现在,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热带雨林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生态学家们通过对这些生态系统的研究,提出了许多预防自然灾害的理论和方法。
四、应用生态学不仅是一种专门的学科,也是一项重要的工具和理论。
它可以用于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控制和减轻污染、改善环境和预防自然灾害等。
例如,在城市规划、湖泊管理和生态旅游等方面,生态学的应用非常广泛。
生态学在固体废物管理方面也非常重要。
例如,选址和设计垃圾处理厂的时候,需要考虑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生态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生态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关注的是生物与环境的结合体,即生态系统。
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是研究生态系统的核心内容,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些概念和原理。
一、生态学的基本概念1.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体与其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动态稳定的系统。
它包括生物群落和生物圈两个组成部分,是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单位。
2. 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由相互作用的各种生物群体组成的,它们共存于同一区域并与环境相互作用。
生物群落内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3. 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群落和它们所在的环境的综合体。
它包括大气层、水体和地壳等各部分,是地球上生命存在的范围。
二、生态学的原理1.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自太阳,通过光合作用被植物转化成化学能,再通过食物链传递到其他生物体内。
生物体的代谢活动会产生物质,而这些物质会被分解、转化和循环利用,使得生态系统能够自我维持。
2. 自然选择和适应性: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繁多,但资源有限。
在这种资源竞争的环境下,只有适应环境的个体才能够生存和繁殖,这就是自然选择的原理。
自然选择促进了种群的适应性演化。
3. 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生物多样性是指生态系统中物种的数量和种类的丰富程度。
研究表明,生物多样性越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强。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4. 共生和拮抗:共生是指生物之间相互依赖、互利共存的关系,拮抗则是相反的关系,体现为相互竞争和制约。
共生和拮抗是生态系统内不同生物种类相互关系的两种基本模式。
综上所述,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其基本概念包括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生物圈。
生态学的原理包括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自然选择和适应性、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以及共生和拮抗。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基本概念和原理,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保护生态系统,实现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学基本原理
生态学基本原理第一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一、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生态学的概念生态学的概念是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1866年提出的,他将生态学定义为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
生态学的发展经过了一段漫长的历程。
第一代是个体生态学,研究的是个体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第二代是群体生态学,研究的是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还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第三代就是生态系统生态学,它认为应当把生物和环境,把有生命的生物群体和无生命的环境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研究。
是什么把生物和环境联成一个整体呢?就是物质和能量。
(二)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由生物群体与其生存环境共同组成的动态平衡系统,或者说,是生命系统与无机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
按类型则可分为水域的淡水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陆地的沙漠生态系统、草甸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按由来又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如极地、原始森林)、半人工生态系统(如农田、薪炭林、养殖湖)、人工生态系统(城市、工厂、矿区)等。
2.生态系统的组成在生态系统中存在着永不停息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所组成的营养级转化,从无机物有机物无机物,最后归还给环境。
无机环境:包括日光、大气(O2、CO2等)、水、土壤及营养物质,是生物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生产者:亦称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具有光合作用特殊功能,能从环境中吸收CO2、水分和营养物质,在日光作用下合成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有机物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潜能,贮存在有机体内,供给自身生长、发育需要,也供给其他生物和人类食用或提供能源,亦称初级生产者。
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取食植物或其他动物,是异养生物,对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起着重要作用,也称次级生产者。
分解者:又称还原者,主要是微生物,能分解动植物残体、死体和排泄物,为生产者提供营养物质和能源,在生态系统的能流和物流中起重要作用。
生态学基础知识要点
生态学基础知识要点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关系的科学。
它探究了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反应。
本文将介绍生态学的基础知识要点,帮助读者理解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1.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相互关联的生物群落和非生物因素组成的生态单元。
它包括生物群落、所在地区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以及与该地区相互作用的土壤、水、气候等非生物元素。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2. 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在特定地点内生活在一起并相互作用的不同物种的总体。
它由多种生物组成,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生物群落的结构和组成会受到环境、资源利用和种群相互作用等因素的影响。
3. 种群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研究的是同一物种在相同环境中形成的个体聚集体,即种群。
种群生态学主要关注种群的数量、密度、分布以及种群动态变化的原因。
种群的增长受到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率等因素的影响。
4. 能量流动能量在生态系统中以食物链的形式流动。
能量通过光合作用由植物转化为化学能,然后被食草动物、肉食动物以及其他消费者所吸收和利用。
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维持稳定的重要因素。
5. 物质循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以循环的方式流动。
例如,水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等。
水循环使水从地表蒸发成为水蒸气,再通过降水回到地表。
碳循环涉及到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动物的呼吸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质和能量。
氮循环涉及到大气中的氮气通过生物固氮、植物吸收和动物摄取等过程,最终又返回到大气中。
6. 生态位生态位是指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特定的空间和资源。
每个物种有其独特的生态位,用来适应特定的环境和资源利用方式。
生态位的不同可以减少资源竞争,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7.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物种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健康和稳定的重要指标,对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8. 共生与相互关系共生是指生物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
生态学
生态学(一)、生态学基本概念:了解:1、生态学的概念及其发展概念:是研究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发展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生态学建立前期(萌芽期):公元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之前。
第二阶段:生态学成长期:建立时期:17世纪到19世纪末巩固时期: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对动物生态学进行了研究,有英美、北欧前苏联学派等。
第三阶段:现代生态学发展期:20世纪60年代至今。
2、现代生态学的特点现代生态学将多学科联合起来,从全球的角度,站在更高的层次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密切配合,在促进各学科发展的同时,促进生态科学自身的发展。
使现代生态学在宏观方向发展迅速,表现为景观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的发展。
电子显微技术使生态学向细胞、分子甚至更深层次发展。
进入二十世纪末,近代数学、物理、化学和工程技术开始向生态学渗透,特别是高精度高速分析测定技术、高分辨率的遥感仪器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的成熟,有力的促进了生态学向实验科学的方向发展。
电子计算机及网络的普及,使生态学仔处理大型数据、建立数学模型、实时监控、实时预测预报等定量、动态的研究方面达到了空前的发展,这些科学技术使生态学的研究效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熟悉:生态学主要研究对象生态学的研究对象非常广泛,从分子到生物圈,从无机环境(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环境(植物、动物、微生物)到人与人类社会,以及人类活动所导致的环境问题。
掌握:1、现代生态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趋势:①运用了先进的科技手段(研究手段的更新)A、应用了数学、物理、化学和工程技术。
B、电子计算机、高精度的分析测定技术。
C、高分辨率的遥感仪器。
D、地理信息系统先进技术和手段。
②涉及领域非常广泛,加强横向联系的研究。
(研究范围的扩展)③研究范畴从宏观、微观向两极逐渐深入。
(研究层次的发展)④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引起了科学家的关注。
另. 趋势:①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是生态学发展的主流。
②系统生态学的发展是系统分析和生态学的结合。
80.为什么会有生态学?
为什么会有生态学?——探索生命与环境的关系生态学,作为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是自然科学中至关重要的一门学科。
它不仅帮助我们了解物种如何相互作用,还揭示了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体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加剧和生态危机的不断显现,生态学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那么,为什么会有生态学?它的诞生与人类如何认识自然、理解生命多样性及其对环境的依赖关系有着密切联系。
让我们一起了解生态学的起源、发展及其对人类和地球未来的意义。
1. 生态学的起源:从自然观察到科学理论人类对自然界的观察由来已久。
早期的生态学并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一门系统化的学科,而是源于人类对生物和环境相互关系的直观感知和经验积累。
人们通过对动植物生长环境的观察,逐渐认识到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密切联系。
(1)古代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古代开始,人类就已经注意到不同地区的环境对植物和动物的影响。
例如,在农业文明中,古代的农民通过观察环境变化(如降水、温度、土壤肥沃度等)来调整种植和收获的时间。
中国古代的《易经》、古埃及的尼罗河泛滥规律、古希腊的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等都在不同程度上涉及了自然界与生物的关系,虽然这些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生态学理论,但它们是生态学诞生的基础。
(2)17世纪到18世纪的自然历史生态学的萌芽出现在17世纪和18世纪的自然历史研究中。
当时的博物学家们对植物、动物和环境的关系进行了大量观察,并尝试对自然界的秩序和规律进行总结。
例如,瑞士自然学家卡尔·冯·林奈通过对植物和动物的分类研究,为生态学的基础提供了重要参考。
2. 生态学的科学化:19世纪的理论创新生态学的真正科学化起源于19世纪,随着科学革命和自然科学的发展,生物学、地理学、气象学等学科的融合推动了生态学的出现。
(1)生态学术语的提出19世纪的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是第一个提出“生态学”这一术语的人。
他在1866年发表的《生态学》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生态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生态学的思想源流和基本概念张正春中国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没有天,没有地,没有万物,也没有人类,渺渺茫茫之中,唯有盘古。
不知过了多久,盘古醒了,恍恍惚惚,杳杳冥冥,满目混沌,不辨东西,此时南北未分,上下一体,盘古感到非常困惑和压抑。
他舒展四肢、伸张躯体,站立起来!当盘古站起:轻清者为天,重浊者为地,这就形成了“天地”!然而“天”和“地”之间强大的引力牢牢地互相吸引,眼看天地又要重合,盘古用力支撑,脚踩大地,手举苍天,使劲把天地分开!如此反复,不知坚持了多久,天地终于分开了,盘古却因劳累而死了。
盘古死后,眼睛变化成日(左)月(右),其息为风,其声为雷,须发为星辰,骨骼牙齿为金银铜铁玉石宝藏,手脚四肢变成山脉,血液化为江河,汗水化为雨露,皮肉为土壤,筋脉为道路,其毫毛变为草木等植物,其精灵化为鱼虫鸟兽等动物,于是万物始生。
这一神话传说反映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中国古代生态学思想:宇宙万物的统一起源以及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特征。
盘古神话形象而又生动地揭示了中国生态学的核心思想:“天人合一”的思想。
又不知过了多久,伏羲、女娲应运而生,见天地之间举目无亲,倍感寂寞,于是,女娲“抟土造人”,才有了人类。
为了帮助人们改善生活,提高认识世界和分辨事物的能力,伏羲氏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研究草木、鸟兽的生活习性,根据宇宙万物的自身性质和变化规律,“一画开天”,分阴分阳,创立了“八卦”,教导人们识别天、地、水、火、山、泽、风、雷这八种基本的自然现象,创立了集中反映动物生态习性的“龙”、“凤”模型,帮助人们驯化“六畜”:牛、马、猪、羊、鸡、狗。
阴阳八卦,模型简明,万物之理,一目了然。
辨别是非,趋吉避凶,顺利创造,预防灾害。
女娲以“水土”造人,伏羲以八卦说理,创立了中国生态学的基本模型:阴阳八卦模型。
由于伏羲、女娲是“人首龙身”,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
从盘古到伏羲、女娲,这一古老的传说,是“三皇”文化传说的基本原型。
“三皇”的传说是一个非常动人的传说,也是一个非常科学的传说系统。
这个传说很有道理,告诉了我们许多信息:宇宙和生命的起源,万物起源,人类起源和中华文明的起源!后来,共工氏不听约束,与“天帝”抗争,“怒触不周山”,破坏了生态平衡,结果,天灾爆发,人类遇到了特大“洪水”。
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天,人类生活才有了保障。
“女娲补天”消除了“洪灾”,这是人类关于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工程方面最伟大的壮举!由于“五色石”与“五行”理论的必然联系,在伏羲、女娲的神话传说中就包含了“阴阳五行理论”和“阴阳八卦理论”。
由此可见,“三皇”的历史传说已经奠定了中国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主要的思想基础。
继“三皇”之后,就是伟大的“五帝”传说: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和崇尚自然的“尧舜”以及治理山川的“禹”,是为“五帝”。
神农氏发现医药、种植五谷、发扬人道,轩辕氏发明舟车、衣裳制度、阐明天道,唐尧虞舜无为而治、天下和平,诸帝功昭日月、德配天地,中华自此而盛,号称炎黄子孙。
在《尚书》中记载了三皇五帝的最后一个传说:“大禹治水”的故事。
在舜帝时期,中国又遇到了一次大洪水,鲧治水失败而被杀,他的儿子“禹”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治水成功而享誉九州,创造了生态治理工程的又一个伟大的奇迹。
传说大禹治水的成功经验形成了“洪范九畴”的理论。
洪者,大也。
“洪范九畴”就是治理天下的“九纲大法”,其中有关于金、木、水、火、土的“五行理论”和体现生态学原理的“八政”体系。
三皇五帝,盛德大业,中华民族,永世不竭。
认真分析关于“三皇五帝”的史前传说,就会发现中国古代生态学思想的渊薮。
在中华民族伟大的创业史上,自始至终都反映了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的思想。
因此,中华文明的起源就是中国生态学的起源!(附注:三皇五帝的传说是中国文明历史的滥觞。
盘古、伏羲和女娲为“三皇”。
神农氏炎帝、轩辕氏黄帝和后来的尧、舜、禹为“五帝”。
在三皇五帝之后,就是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历史传统。
所谓盘古就是太古,是宇宙起源之前一无所有的状态。
无极而太极,太极生两仪,就是所谓盘古分天地。
现代宇宙学已经证明,宇宙的起源有一个“奇点”,由前原子状态到原子、分子状态,然后是恒星的起源、行星的起源,然后是生命的起源,最后是人类的起源。
现代考古学已经证明,在距今七、八千年以前,中国开始了农业文明,出现了种植、养畜和制陶(抟土制器,创造了人类文明生活),玉琮(良渚时期的礼器)的发现,龙虎图案(濮阳遗址)的发现,说明了在七千年以前(相当于伏羲女娲时代)中国文化的先进水平和阴阳概念的出现。
社会分工的出现、社会财富的分配,导致了“结绳记事”等科学文化的产生,辨别是非、分清得失,判断优劣、选择吉凶,语言文字符号和阴阳理论就应运而生了。
从仰韶文化遗址、二里头文化遗址、二里岗文化遗址和殷商文化遗址的发掘,到周秦、汉唐的历史发展,又证实了“五帝”以来的全部历史。
现在看来,三皇五帝的传说是一个伟大的科学传说,非常需要深入研究。
)来自远古的神话传说具有特殊的科学价值和文化意义。
作为中华民族的集体潜意识,三皇五帝是主流,而在三皇五帝之外,又有“弈射九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夸父逐日”以及“共工触山”等一系列丰富的神话传说,其中不乏壮烈的失败和顽强的斗志。
值得注意的是,“共工”和“刑天”都是破坏生态平衡的“恶神”,他们肆意妄为、刚愎自用、争功好胜、逞强斗勇,缺乏造福于社会的品德,都是制造灾难的凶手,天人共愤,自取灭亡。
违背整体性原则,违犯生态学原理,逆天而行,背道而驰,搅乱秩序,为所欲为,是中国生态学的反面典型。
为什么“大山”(昆仑:青藏高原)是“神都”而“大海”是“龙宫”?为什么只有在“昆仑山”和“月宫”中才有“长生不老药”?为什么“凶神恶煞”大多是“炎帝”后裔?其中大有奥妙,学者不可不察。
中华民族历经夏商周三代的“革命”洗礼,在周秦之际,诞生了两个伟大的圣人:老子和孔子。
他们所创立和开辟的“道家”老庄学说和“儒家”孔孟思想是中华文明的集大成者,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体系。
儒、道两家继往开来,按照中国生态学的原理创建了中国文化的思想体系和中国政治的理想制度。
至此,中国生态学的理论和实践集大成于一时,自秦汉以降,中华民族成为举世闻名的具有理性传统和伟大文明的民族。
纵观中国文明史,中国生态学的原理(天理)和法则(天道)是最基本的。
老子的“道”和孔子的“礼”都是自然法则的理论抽象和生态学原理的具体应用。
“仁义道德”四个汉字充分体现了生态学原理和自然规律,是“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论模型。
从《易经》、《书经》到《诗经》、《礼》、《乐》,从《山海经》、《黄帝内经》到《道德经》、《庄子》,从《管子》到《孙子》,无不贯穿着中国生态学的理论观点和思想体系。
中国生态学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科学基础,是中华文明的永恒的活力所在。
中华文明所以生生不息,中国文化所以传承不绝,中华民族所以能够万古常新,实有赖于中国生态学之力也。
从生态学的本质含义来看,生态学起源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
当人类有了最初的自觉意识,天人之间、生死之际,动静之状、刚柔之交,有关生态学的概念和思想就这样产生了。
一切人类活动都属于生态学现象,因此,一切人类文化知识都毫无例外地起源于生态学。
在人类历史上,不同的生态环境中产生了不同的生态学观念,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形态。
不同的文化起源于不同的生态学背景,这就出现了不同的天人关系和不同的人生态度。
穷山恶水,天人相违,难免产生“天人相分”甚至于“天人相仇”的思想,这是基督教诞生的生态背景。
“亚当”和“夏娃”离开伊甸园以后,命中注定要背叛“上帝”,在“原罪”的熬煎中与“邪恶”的人生欲望作斗争,失误与忏悔是人生的主旋律,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最后的审判”!一旦割断人类的天然联系和自然纽带,“协约”和“规则”就成为社会活动的“生命线”,这就是当代西方文化的核心。
在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环境中,阴阳平衡,水火既济,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天随人愿,人得天佑,“天人合一”的思想就在情理之中。
人心得天意,天意在人心,天人相合、天人相得,乐天知命,顺天休命,在地球生命乐园中体会人生的意义,体验人生真味,寻求人生真谛,这就是所谓“仁者”的思想和“真人”的境界。
中国生态学的思想造就了儒家和道家,君子之道、圣人之德,仙境之美、长生之乐,修身养性,摄生固命,人伦之至,乃得天伦之乐。
花开花落,飞禽走兽,日月之行,行云流水,风雨雪霜,其中有自然的奥妙、造化的玄机,在生命的意义中发现人生的情趣,对于爱情惜物的君子和天下为怀的圣人,生命是神圣的,普通的生活具有无限的意义,短暂的时光具有永恒的价值。
中国生态学的基础概念是“道”与“气”。
以“气”为体,以“道”为用。
宇宙万物以“气”为本,在阴阳二气的互相作用中形成了阴阳之道。
在“道”、“气”概念的基础上,元气论、道统论、整体论、中心论,是中国生态学的基本理论。
与“旧三论”相结合,中国生态学建立了一个更加完善的理论体系(见图示)。
中国生态学是在研究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特征、结构关系和功能状态的基础上确定事物的自身性质与变化规律的科学体系。
“气数”之长短、“有道”与“无道”是把我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气数”相当于“熵”,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有序性的定量描述,反映了生态系统的功能状态。
所谓“气数已尽”就是功能衰竭、气散而亡。
气聚则旺,能量聚积,系统的功能增强,“气数”见长。
所谓“有道”,是指有序性和完整性,是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特征。
所谓“无道”,就是系统崩溃,是有序性和完整性的破坏,是整体性特征的消失。
如:国家在“有道明君”的领导之下就会实现统一、强大和繁荣稳定。
若遇“无道昏君”,国家就会出现分裂、衰败、混乱、战争。
无论是那个生态系统,“气数已尽”就“无力回天”了,因为“气数”就是“天数”,是生态系统所固有的“天命”,是“人力”所无法抗拒的和不可改变的。
“天命”是整体性质,“人力”是局部力量,所谓“无力回天”是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是决定性因素,是第一位的因素。
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特征是由“道统”决定的,“阴阳之道”是一切生态系统维持整体的内在规律。
有“整体”就有“中心”,是为“中心论”。
总结中国生态学的思想要点:元气生化、道统万物、整体中心,这就是中国生态学的三大定律:元气生化律、道统万物律和整体中心律。
由于“气化作用”无所不在的影响,生态系统的“混沌”特征始终是最重要的一种生态现象。
中国生态学与“三论”的关系,“中心论”与“新三论”和“旧三论”的关系:气通有无,道贯始终,虚实之应,动静之数,刚柔之变化,性命之根源,阴阳之大本。
《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
所谓“道统论”,就是道统阴阳,阴阳合道。
阴阳互补是整体性的基本原理,没有阴阳,就没有整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