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板块构造与地震
地球物理学中的板块构造与地震活动
地球物理学中的板块构造与地震活动地球是我们居住的家园,它由无数的地壳板块构成。
地球物理学家们通过对地球的研究,揭示了板块构造与地震活动之间的密切关系。
这一领域的研究,为我们理解地球的形成和演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一、板块构造的形成和运动地球的地壳被划分为若干个板块,它们位于陆地和海洋之间。
板块构造的形成和运动源于地球内部的构造和热力学过程。
地球的地壳是由岩石构成的,这些岩石在地球内部的高温和高压下形成。
地球内部的热流动和地壳运动,使得地壳板块发生剪切和重组,形成了今天的板块构造。
二、板块构造与地震活动的关系板块构造与地震活动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当板块运动过程中,由于摩擦力的作用,板块之间的接触面会受到巨大的应力。
当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它们的断裂和滑动就会引发地震活动。
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板块构造运动的结果之一。
三、板块边界的地震活动地震活动主要集中在板块边界。
板块交界处的地壳发生剧烈变形和运动,给地球表面带来巨大冲击。
根据板块运动的不同方式,板块边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构造性边界、消失性边界和转换性边界。
构造性边界是两个板块相互远离的边界,例如洛伦兹收缩带;消失性边界是一个板块向另一个板块俯冲的边界,例如太平洋火山带;转换性边界是两个板块相对滑动的边界,例如圣安德烈亚斯断裂带。
这些板块边界上的地震活动频繁且强度较高,给周边地区带来严重的破坏。
四、地震活动的预测和减灾措施地震是一种非常强大的自然灾害,它给人类社会和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地球物理学家们致力于对地震活动进行预测和研究,以为我们提供灾害减轻和防范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板块构造和地震活动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许多与地震活动相关的规律和现象。
地震活动的预测可以通过地质调查、地震监测和模拟计算等手段来实现。
在地震发生之后,灾后救援和重建是至关重要的。
扎实的地震演习、建立灾害预警系统和规划安全的建筑物等措施,可以降低地震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板块构造与地震的关系---以环太平洋地震带为例
板块构造与地震的关系 ---以环太平洋地震带为例摘要:板块构造学说代表着当前地质构造学发展的新阶段。
板块构造与许多地质作用有密切的关系,如地热、地磁、岩浆活动、沉积作用、造山运动、成矿过程、地震及火山活动等。
前人的研究证实,全球地震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主要与板块边界的活动有关[1]。
本文是通过对多篇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查阅,分别从地震产生的原因、产生的位置详细分析了地震与板块构造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板块运动地震板块边界类型1.板块构造学说概述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所谓的海岭、海沟、岛弧、转换断层所分割,形成若干个单元,这些单元就称之为板块。
法国地质学家勒皮顺将全球岩石层分为六大板块,即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理论基础上,又根据大量的海洋地质、地球物理、海底地貌等资料,经过综合分析而提出的学说[2]。
因此有人把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称为全球大地构造理论发展的三部曲。
1.2板块边界类型从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方式来看,可将板块边界分为三种基本类型:1、分离型板块边界;2.汇聚型板块边界;3.平错型(剪切)板块边界。
2.地震概述地震的分类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震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板块分界线处往往是地震活动频繁地带。
根据地震发生的位置不同,将地震分为三种类型:板缘地震(板块边界地震):发生在板块边界上的地震,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绝大多数地震属于此类。
板内地震:发生在板块内部的地震[3],如欧亚大陆内部(包括中国)的地震多属此类[4]。
板内地震除与板块运动有关[5],还要受局部地质环境的影响,其发震的原因与规律比板缘地震更复杂。
火山地震:是由火山爆发时所引起的能量冲击,而产生的地壳振动。
3.板块构造与地震的关系3.1产生地震的原因按照板块学说的解释,由于板块分界线处板块顶端部分相互挤压、碰撞、拖曳、摩擦等导致岩石中产生应力,其应力以岩石弹性的形式储存积累,当应力超过岩石弹性极限后,岩石以突然断裂、破碎、错位为契机,立即发生回弹,释放原积累的弹性应力,产生地震。
板块构造学说与全球地震、火山分布规律
板块构造学说与全球地震、火山分布规律地球的表面并非静止不动的,而是由许多巨大的板块组成,它们在地球表面上漂浮、移动,这就是著名的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不仅解释了地球上地壳的形成和演化,也与全球地震、火山的分布规律息息相关。
本文将深入探讨板块构造学说对全球地震、火山分布规律的影响。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面被分为几块不规则的板块,它们漂浮在地幔之上。
这些板块的相互作用导致地球表面上发生地震、火山喷发等现象。
主要板块包括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等。
全球地震分布规律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主要集中在板块边界附近。
其中,构造活动剧烈的地震带如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等,成为全球地震频发的区域。
这些地震带多与板块边界的构造活动密切相关。
全球火山分布规律火山的分布也与板块构造密切相关。
大多数火山分布在板块边界附近,如太平洋火山带、环太平洋火山带等。
板块之间的相互碰撞、俯冲、拉伸等作用导致地壳熔融,形成火山喷发的热点区域。
板块构造学说与地震、火山的关系板块构造学说揭示了地球表面板块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导致了地震和火山的频繁发生。
板块边界处的构造活动使得地震和火山活动集中在这些区域,形成了全球地震、火山分布的规律。
通过对板块构造学说与全球地震、火山分布规律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表面的构造和演化。
地球的地壳不停地变动着,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也与板块构造密不可分。
深入研究这些现象,有助于我们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也为地球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让我们共同关注地球的变化,保护我们的美丽家园。
在探究板块构造学说与地球现象关系的过程中,我们不仅理解了地球的运行机制,更深刻认识到自然界的神奇和复杂。
板块构造学说为我们解释了地球表面的种种现象,展现了大自然的无穷奥秘。
地球内部的地震活动与板块构造理论
地球内部的地震活动与板块构造理论地震是地球内部的一种自然现象,它的发生与地球的板块构造密切相关。
板块构造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地球科学理论,它揭示了地球表面的岩石壳不是连续的,而是由几个大块或板块构成的。
本文将从地球内部的地震活动和板块构造理论的关系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地震活动与板块构造理论存在密切的关系。
地球内部的岩石壳由地幔和地壳构成,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表面被划分为几个大板块,它们在地幔上进行运动。
当这些板块运动时,由于它们之间的摩擦和碰撞,会产生地震现象。
地震是地球内部地壳发生快速释放的过程,它是地球内部能量积累和释放的结果。
地震的发生主要是由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引起的。
在地壳运动过程中,一块板块可能会在另一块板块上快速滑动,这种摩擦力会积累地壳内部的能量,当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发地震。
地震的强度和规模取决于能量的积累和释放程度。
其次,地震活动对于板块构造理论的验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地震活动的分布和特点与板块构造理论提出的大板块的存在和运动方向具有一致性。
在大部分地震带上,地震的分布形成了一条弧形,这是因为大板块的边界上会有大量的震源。
同时,地震的震源深度也与板块构造有关。
在板块边界带上,地震震源深度较浅;而在板块内部,地震震源深度较深。
这与板块之间的摩擦运动有关,摩擦产生的能量积累在板块边界上释放出来,因此地震震源深度较浅。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地震活动不仅验证了板块构造理论的存在,还提供了对板块运动和构造的更深入理解。
地震观测数据可以揭示地球内部的结构特征和板块的运动速度。
通过对地震波传播路径和间接的观测数据分析,科学家们可以推断出板块的形态、大小和运动方向。
这些结果为地震活动与板块构造理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除此之外,地震活动还对板块构造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在地震观测的基础上,科学家们发现地球内部还存在着许多小尺度的构造单元,这些构造单元也参与了地震的产生。
了解地球板块构造与地震分布
了解地球板块构造与地震分布地球板块构造与地震分布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由多个板块组成。
这些板块类似于一个个巨大的拼图,它们相互移动,形成了地球的地壳。
地球板块构造与地震分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通过了解它们,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
一、地球板块构造地球板块构造是指地球表面上的岩石板块在地幔上移动的现象。
根据地球板块构造理论,地球上的岩石板块可以分为大陆板块和洋壳板块两种。
大陆板块主要由厚度较大的花岗岩和片麻岩构成,而洋壳板块则主要由厚度较小的玄武岩构成。
地球板块构造的运动方式有三种:扩张、收缩和滑移。
扩张是指两个板块之间的距离增加,产生新的地壳。
收缩是指两个板块之间的距离减小,形成山脉。
滑移是指两个板块之间相对滑动,产生地震。
二、地震分布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现象,它是地球板块构造活动的重要表现。
地震分布在全球范围内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
首先,地震活动主要集中在板块边界附近。
这是因为在板块边界处,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造成了巨大的应力积累,当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发地震。
其次,地震分布还与板块的类型有关。
在大陆板块内部,地震活动相对较少,而在大陆板块与洋壳板块交界处,地震活动较为频繁。
这是因为洋壳板块比大陆板块更脆弱,容易发生断裂和地震。
另外,地震的深度也是地震分布的重要特征。
地震可以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
浅源地震主要发生在地壳上部,深度一般在0-70公里之间。
中源地震发生在地壳和地幔交界处,深度一般在70-300公里之间。
深源地震发生在地幔内部,深度超过300公里。
三、地球板块构造与地震分布的关系地球板块构造与地震分布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地震活动主要发生在板块边界附近,这是因为在板块边界处,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造成了巨大的应力积累。
当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发地震。
地震的深度也与地球板块构造有关。
在板块边界附近,地震的深度较浅,因为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发生在地壳上部。
地震与板块构造
地震与板块构造地震是指地球上短时间内释放的能量造成的震动。
在地震中,爆发的能量将以波的形式在地球内部传播,引起地表的震动和地裂缝的产生。
地震的发生主要与地球内部构造有关,而地球内部的构造则和板块构造密切相关。
板块构造理论是现代地质学领域的重要学说之一,它认为地球的地壳由数十块不同大小的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不断漂移和碰撞,导致地球上的许多重大地质现象,包括地震、火山喷发、山脉隆起等等。
地震与板块构造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
地震往往在板块边界发生,也就是板块之间的破裂处。
当两个板块发生运动时,它们之间的破裂口会释放大量的能量,形成地震。
地震的强度和规模也与板块的大小和运动方向有关。
在边界处,板块可能相互碰撞、滑动或远离,这些运动会引起不同类型的地震。
地震也能够影响板块构造,尤其是大地震。
当发生大地震时,能量会释放到地球的内部,并引起板块的运动。
有时,地震还可以导致板块破裂或碎裂,如在1995年1月17日发生在日本关东地区的震灾中,一些小的板块被割裂成更小的块,从而影响了该地区的构造。
除了地震,板块运动还会引起其他地质现象,如火山喷发。
当一个板块向下俯冲时,其下端的岩石会受到高压、高温和水分的影响,从而形成熔岩,这些熔岩会上升到地表并喷发。
相反,当两个板块碰撞时,它们会挤压岩石并形成山脉。
这些地质现象的发生表明板块构造在地球演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总之,地震与板块构造之间紧密相连。
地震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在地震中释放的能量也会影响板块的构造和运动。
总体而言,研究板块构造有助于理解地球的演化历程,也有助于提高我们对地震等自然灾害的预测和控制能力。
地质学板块构造与地震活动
地质学板块构造与地震活动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及其构造、物质组成、地球表面变化以及地球内部过程的学科。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的外壳由数十个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移动,并导致地震活动的发生。
本文将探讨地质学中的板块构造以及与地震活动之间的关系。
地球板块构造理论是由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它认为地球上的外壳被分成数十个大、小不等的板块,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移动。
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是造成地震、火山喷发和山脉形成的主要原因。
根据板块相对运动的特征,可以将板块边界分为三种类型:边界的碰撞、边界的隆升和边界的滑移。
边界的碰撞是指两个板块相互挤压,形成共同的边界。
当两个板块堆积在一起,无法通过对方时,就会导致地震的发生。
例如,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碰撞,形成喜马拉雅山脉。
这个区域经常发生强烈的地震,其中最著名的是2008年四川大地震。
这种地震活动是由印度板块向北移动所引起的。
边界的隆升是指地壳板块之间发生垂直的运动。
当板块隆起时,会形成山脉,同时也会导致地震的发生。
例如,安第斯山脉是南美洲板块与南太平洋板块共同边界的结果。
这个区域经常发生地震,最近的一次是2010年智利地震,它是菲利普斯海岭在南美洲板块下方的压力积累所导致的。
边界的滑移是指两个板块之间水平相对滑动。
滑移边界导致的地震往往是最强烈的地震之一。
例如,旧金山位于北美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之间的圣安德烈亚斯断层带上。
这个地区经常发生地震,最著名的是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它是太平洋板块和北美板块之间的滑移所引起的。
地震是一种地球表面造成的物质快速释放所引起的振动。
地球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导致地震的发生。
当板块内部产生应力时,这些应力会沿着断层面积累,当超过断层面所能承受的极限时,就会导致地震的发生。
地震的强度通常用里氏震级来衡量。
地震的发生会对人类造成巨大的灾害。
它可以导致建筑物的倒塌、土地的破裂、火灾的爆发以及海啸的发生。
2004年印度洋地震和2011年日本福岛地震都是近年来非常严重的地震灾害。
地震与板块构造的关系
地震与板块构造的关系地球是由多个大型板块构成的,这些板块在地壳上漂移、碰撞和分离,引发了地震活动。
地震是地球表面的一种自然现象,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和危险性。
本文将探讨地震与板块构造之间的关系,并解释地震是如何与板块运动相关联的。
一、板块构造与地震活动地球上的板块构造是由地壳上的大型板块按照某种规律移动和相互作用形成的。
这些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主要有三种类型:边界类型、板块共同推移和内部应力。
这些运动形式是造成地震活动的主要原因。
1. 边界类型地球板块之间有三种主要类型的边界:构造边界、盛行边界和转换边界。
构造边界是两个板块彼此分离的地方,盛行边界是两个板块相互碰撞的地方,而转换边界是两个板块平行滑动的地方。
这些边界上的板块相互作用会产生巨大的地壳变形和应力积累,最终导致地震的发生。
2. 板块共同推移板块共同推移指的是两个或多个板块以相对稳定的速度沿着同一方向移动的过程。
在这种情况下,板块之间的摩擦和应力积累会逐渐增大,当应力超过地壳的抗压能力时,就会发生地震。
3. 内部应力由于板块自身的内部应力,如板块内部岩石的热胀冷缩、岩石变形和岩浆活动等,也会引起地震的发生。
这种内部应力会导致板块内部的岩石断裂和滑动,产生地震波。
二、地震与板块运动的联系地震是与板块构造关系最密切的地球现象之一。
地震活动主要是由于板块之间的摩擦和相对运动引起的。
当板块之间的摩擦力超过地壳的抗压能力时,板块就会发生断裂和滑动,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形成地震波。
地震波分为三种类型:P波、S波和表面波。
P波是最快的地震波,在固体和液体中都能传播;S波在固体中传播,无法在液体和气体中传播;而表面波则只能在地球表面传播。
当地震波传播到地表时,会引起地震的摇晃和破坏。
地震的震级是一种用来描述地震能量大小的量值。
根据地震的震级,我们可以了解到地震的严重程度和造成的破坏程度。
同时,地震还会引发次生灾害,如土壤液化、地裂缝、山体滑坡等,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损失。
地震活动与板块构造的关系
地震活动与板块构造的关系中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区,地震活动频繁。
作为一个位于板块交界处的国家,中国地震活动与板块构造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地震活动与板块构造的相互作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板块构造的概念。
地球的外壳被分为数个大块,称为地壳板块,它们以大约几厘米到几十厘米的速度在地球表面移动和变形,造成了地震、火山和山脉的形成。
板块构造是地球表面变形和演化的基本模式,也是地震活动的主要原因之一。
地震活动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它与板块构造密切相关。
当两个板块相互碰撞、挤压或剪切时,地壳的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地震。
例如,中国大陆位于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的交界处,这里地壳的应力积累非常明显。
当板块间的应力超过地壳的抗震破裂强度时,就会发生地震。
不同类型的板块边界对地震活动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在板块边界上,地震活动最为频繁。
例如,在构成“环太平洋火山带”的太平洋板块和亚太板块交界处,地震活动集中在这个地区,称为“环太平洋地震带”。
这个地区的地震活动非常剧烈,常常伴随着强烈的火山喷发,给当地居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除了板块边界,板块内部的地震也是常见的。
在板块内部,由于板块的运动导致地壳的应力分布不均,这也会引发地震活动。
中国大陆的四川盆地就是一个例子。
四川盆地位于华北板块和华南板块的交界处,因为板块的相对移动,四川盆地一直处于被挤压的状态。
在这个地区,地震活动频繁发生,而且地震强度通常较大。
除了造成地震活动,板块构造还对地震的规模和性质产生影响。
在板块边界上,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速度较快,地震活动通常伴随着巨大的破坏力,造成大面积的灾害。
而在板块内部,地震活动相对较弱,通常只有中等强度,对地表破坏较小。
总结起来,地震活动与板块构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板块构造不仅是地震活动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它还对地震的分布、规模和性质产生重要影响。
深入研究地震活动与板块构造之间的关系,对于地震预警和减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地理学中的地球构造板块运动与地震的关系
地理学中的地球构造板块运动与地震的关系地球是一个活动的行星,其中地球构造板块运动是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地球构造板块是地球表面被划分成的若干块状区域,它们的运动不仅对地壳形态与地貌的变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与地震活动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地理学中的地球构造板块运动与地震之间的关系。
一、地球构造板块运动的类型地球构造板块运动可分为三种类型:边界运动、内部构造运动和初始运动。
边界运动是指板块之间形成的构造形态和地形构造的变化;内部构造运动是指板块内部岩层纵横交错的变化;初始运动是指板块从堆积舞台进入深层岩层的变化。
二、地球构造板块运动与地震的关系1. 构造板块运动引起地震地球构造板块运动是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发生时,构造应力积累将在板块交界处不断积累。
当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构造断裂释放,形成地震。
因此,构造板块运动与地震密切相关。
2. 地震的类型与板块运动相关根据地球构造板块运动特点,地震可分为三种类型:远场地震、近场地震和浅源地震。
远场地震通常发生在板块边界附近,这是因为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导致构造应力积累,并释放出较大能量;近场地震则发生在地震震源附近,通常由板块内部的断层活动引起;浅源地震则指发生在板块表面的地震。
不同类型的地震与板块运动之间的关系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
三、地球构造板块运动与地震的影响地球构造板块运动与地震的之间的关系不仅对地震活动本身有影响,还影响地球其他方面的变化。
1. 地壳形态与地貌的变化通过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地壳的形态和地貌会发生显著的变化。
例如,大型地震可能产生巨大的断层,改变地表的形态。
此外,板块运动还推动了火山和山脉的形成,进一步影响了地貌的演化。
2. 地球内部物质循环的改变地球构造板块运动使得地球内部的物质循环发生了变化。
板块的相对运动驱动了岩浆上升和地震波传播,增加了地球内部热量的分布均衡。
这种物质循环对地球的热量平衡和地震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板块构造与地震地质学解析
板块构造与地震地质学解析地震是地球上常见的自然现象之一,它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造成了重大的损失。
要想深入理解地震的发生机理和预测方法,我们必须从板块构造和地震地质学两个方面进行解析。
一、板块构造地球的外壳被划分为数个大块,也被称为板块。
这些板块在地表漂移和变动的过程中,形成了地球上的各种地质现象和地震。
地球的板块构造理论最早由德国科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他认为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在远古时期曾经连接在一起。
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这些大陆逐渐分离形成了现在的板块。
根据板块的运动速度和方向,可以将板块分为三种类型:边界型板块、内陆型板块和西部型板块。
前两种类型表现出明显的板块边界,而西部型板块则是一些小型、不稳定的板块,它们倾向于与邻近的板块融合或分离。
在边界型板块交界处,板块之间会出现三种类型的边界:构造型边界、勃朗维尔型边界和转换型边界。
构造型边界是两个板块相互挤压或撞击的形成的,这种板块边界上地震频繁发生。
勃朗维尔型边界是两个板块相对滑动的形成的,它通常是一种没有地震活动的形式。
转换型边界是板块之间的相对滑动和挤压共现的形式,这种板块边界上同样会有地震的发生。
二、地震地质学地震地质学是研究地震发生的地质原因和机制的学科。
地震的发生是地球板块构造和地质构造的结果。
当两个板块之间的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无法承受这种应力的地方就会发生地震。
地震是由地壳内部的断裂带产生的。
地壳内部的断裂带可以分为浅部断裂带、深部断裂带和海洋地壳断裂带。
浅部断裂带是指位于地表以下几公里深度的地层中的断裂带,它们通常是板块间的构造带。
当两个板块发生相对运动时,浅部断裂带就会发生滑动或碰撞,从而产生地震。
深部断裂带一般位于地壳深层,深度可达几十公里至几百公里。
当深部断裂带发生滑动或碰撞时,由于深部地壳矿物的高压和温度,会产生强烈的地震活动。
海洋地壳断裂带通常位于海洋地壳的边界上,当两个海洋地壳板块发生相对运动时,海洋地壳断裂带上也会发生地震。
《板块构造理论与地震火山的成因》
《板块构造理论与地震火山的成因》
地球的表面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由许多巨大的板块组成,它们在不停地移动、碰撞和分裂。
这一现象的背后,是板块构造理论的支撑。
本文将深入探讨板块构造理论以及它与地震火山形成的关系。
板块构造理论
板块构造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被提出的一种地质学理论,它认为地球表面的岩石板块不停地在运动,这种运动导致了地壳的变动和地球表面形态的改变。
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了地震、火山活动、山脉的形成等现象,被广泛认可并被用来解释地球表面的许多地质现象。
地震与板块构造
地震是由地壳板块在运动中产生的地质现象。
当板块之间的摩擦力超过了它们的承受能力时,就会发生地震。
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了地震的成因,而且地震的频发也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性。
地震不仅是自然灾害,更是地球运动规律的产物。
火山活动与板块构造
火山活动是地球内部熔岩和岩浆喷发到地表的现象,而板块构造理论也可以解释火山活动的成因。
在板块边界处,板块之间的运动会导致地壳的撞击和扭曲,使得岩浆从地幔中上升并喷发成火山。
因此,火山活动与板块构造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对板块构造理论与地震火山的关系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地球内部的复杂运动和地质过程。
板块构造理论为我们解释地球表面的种种现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而地震火山的活动也是地球演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只有深入理解板块构造理论,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地球的奥秘。
以上便是关于板块构造理论与地震火山的成因的探讨,希望能为您带来新的地质学视角。
地球科学中的板块构造与地震活动
地球科学中的板块构造与地震活动地球上的地壳是由不同的板块组成,它们靠近边界处发生相互作用,形成了我们生活中看到的山脉、河流、火山和地震。
本文将介绍板块构造和地震活动的原理、特征和应对措施。
一、板块构造地球上的地壳不是像糖果那样光滑均匀的,而是由许多大大小小且形状不规则的断块构成的。
这些断块被称为地壳板块,是地球地壳的基本组成部分。
这些板块似乎像拼图一样拼在一起。
板块构造表明,地球的地壳是由互相“运动”的板块构成的。
在地球中,有两大类板块: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
大洋板块是指地球上大部分海洋底的岩石组成的地壳,而大陆板块则是指地球上包括陆地和海岸线以及一些海洋地壳区域在内的组成。
板块构造有三种主要类型:边界分裂区(即中洋脊),也称为地球海脊;边界聚合区或弧和边界滑移区(即断层,是板块与板块间发生的相互移层现象)。
二、地震活动地震活动通常在板块构造的边界处发生。
当两个板块之间的应变超过承受极限时,它们猛烈地释放能量,导致地震的发生。
地震是由地球的内部活动引起的震动。
此震动可以是在地表下地震带(即产生一系列地震的区域)内产生的或是由地表的自然或人为的震动所引起。
地震带的形成原因是板块活动及岩石层的磨擦。
当两个地壳板块挤压或摩擦时,所产生的能量沿着地底的岩石层传播,积聚起来。
当这个能量积聚到一定的程度时,岩层就会发生破裂,瞬间释放出能量,形成地震。
地震分类:根据地震的发生位置、震源深度、短时带宽和等级等特征,可以将地震分为:远震和近震、浅源震和深源震、底震和太阳震、甚少应有的很强的地震和频繁发生的小地震等。
三、应对措施地震无法避免,但预测和减轻其可能造成的影响是业界正在研究的重要问题。
降低地震危害,提高人民的神志质量和生命安全,就成为了人类逐渐的目标。
地震预测:地震预测是指使用地震学、地球物理学和其他相关领域的科学方法研究地震发生的规律和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和规律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
目前,地震预测方法主要包括观测、理论、模型和数值模拟等。
地球科学板块构造与地震活动
地球科学板块构造与地震活动地球科学板块构造与地震活动是地球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地球的外部由若干个板块组成,它们具有相对运动的特点,并且在板块交界处会发生地震活动。
理解地球板块构造与地震活动对于揭示地球内部运动机制、地震预测以及自然灾害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地球科学板块构造的基本概念是指地球外部的岩石地壳被分割成若干个大的块状结构,这些块称为板块。
地球上存在着大约10个主要板块和许多次要板块。
板块之间存在三种类型的边界:发散边界、聚散边界和横滑边界。
发散边界是指板块之间的巨大岩浆活动和地壳膨胀,造成岩石从岩石熔化的地幔上升到地壳表面,形成新的地壳。
聚散边界是指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岩石堆积和弯曲带。
横滑边界是指板块相对移动造成的断层带。
地震活动是板块构造的结果之一。
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形式,广义上即为地壳或地球其他层次的物质运动的振动。
地震分为构造地震和火山地震两类。
构造地震是地壳板块运动造成的,主要分布在板块边界附近。
火山地震则是火山活动引发的。
构造地震是地震活动中最常见和最具破坏力的形式。
地震活动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地震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会引发其他灾害,如地震引发的海啸、地滑、泥石流等。
因此,了解地球板块构造和地震活动对于地震预测和防灾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地震现象和地球板块运动,不断提出各种理论和模型来解释地震活动的机制。
其中最主要的理论是板块构造理论和弹性理论。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外部的岩石地壳被分割成若干个板块,它们相对运动产生撞击、摩擦或拉伸等作用,从而导致地壳发生应力变化,最终导致地震的发生。
弹性理论则是通过研究地壳岩石的弹性特性,分析地震波在岩石中的传播和反射特点,来揭示地震波传播的物理机制。
地震预测是地震科学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
地震预测旨在通过监测地震活动的各种参数和地壳应力的变化,来预测地震的发生时间、规模和地点,从而为社会和民众提供预警和采取相应的防灾措施。
地球板块构造与地震分布规律
地球板块构造与地震分布规律地球是一个充满了神秘和奥秘的行星,其表面被分为多个不同的板块。
这些板块并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以极为缓慢的速度在地球表面上移动着。
这种板块的运动不仅与地壳的变动有关,还会导致地震的发生。
因此,研究地球板块构造以及地震的分布规律,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的运行机制以及预测地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地球板块构造是指地球上的外壳被分为数个不规则形状的板块,它们沿着地球表面移动,其速度虽然缓慢,但却是持续不断的。
这种板块运动的原因是地球内部的热对流。
地球内部存在着一个热核心,核心的高温会使得地幔产生热对流,从而推动了板块的运动。
根据板块运动的速度和方向,我们可以将地球板块分为几类,例如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等等。
其次,地球板块构造与地震的发生密切相关。
当板块在地球表面上相互碰撞、拖拽或者分离时,就会产生巨大的地应力。
当地应力超过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石就会发生断裂,释放出地震的能量。
这种释放能量的方式就是地震。
因此,地球板块在运动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是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外,地震的分布规律也与地球板块构造有关。
地球板块的相互作用的区域往往是地震活动频繁的地区。
例如,太平洋板块与菲律宾板块的交汇处,就是全球最活跃的地震带之一,因为这里是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的地方,地震频繁。
同样地,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也引起了南亚地区地震的频繁发生。
此外,地球板块构造还对地震的强度和规模产生影响。
当两个板块发生碰撞时,若其中之一为陆地板块,就会形成造山带,例如喜马拉雅山脉。
这种板块碰撞非常剧烈,地震的强度和规模相对较大。
而当两个板块发生拖拽或分离时,例如太平洋板块和南美板块之间的海底山脉,地震的强度和规模较小。
总之,地球板块构造与地震的发生和分布规律密不可分。
通过研究地球板块运动的速度和方向,我们可以预测到一些地震的发生。
同时,地震的分布也与地球板块的相互作用有关,一些板块交汇处成为了地震活动频繁的地区。
板块构造理论和地震活动的关联研究
板块构造理论和地震活动的关联研究地球是一个活跃的行星,不断经历着地壳运动和地震活动。
板块构造理论是解释地球地壳运动的一个重要理论,而地震活动则是板块运动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本文将探讨板块构造理论和地震活动之间的关联,并从地震活动对板块运动的反馈作用角度进行分析。
1. 板块构造理论:地壳运动的基础板块构造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逐渐形成并广泛接受的一种地质理论,它指出地球的外层由不连续的板块组成,这些板块通过构造运动相互作用。
根据板块运动的性质和方向,板块边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边界相互推挤(即造山带)、边界相互拉拽(即海脊)和边界相互滑动(即断裂带)。
板块构造理论为认识和解释地球地壳运动提供了基础。
2. 地震活动:板块运动的必然结果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形式。
当板块相互推挤或滑动时,由于应力积累导致断裂面破裂,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引发地震。
板块构造理论提供了地震活动的基本解释,即地震频发的地区往往位于板块边界附近。
地震活动的频率和强度对地震带和断裂带的位置和性质有很大的影响,这是地震活动与板块运动之间关联性的重要体现。
3. 地震活动对板块运动的反馈作用除了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震活动外,地震活动本身也对板块运动产生一定的反馈作用。
首先,大型地震可能导致板块边界发生改变,使得原先的构造运动发生调整。
例如,1999年台湾花莲地震引发了断层活动,改变了板块边界的形态。
其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会对板块内部扰动,导致局部区域的构造运动加剧。
例如,1995年神户地震引发了日本近海的地质形态变化。
4. 研究方法和应用前景研究板块构造理论和地震活动之间的关联可以采用多种方法,例如地震波形分析、GPS监测、卫星遥感等。
这些方法可以提供地震活动和板块运动的定量数据,并且可以深入研究地震活动对板块运动的反馈作用。
研究结果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构造和演化,还对地震预测和灾害减灾有重要的意义。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地球内部构造与板块运动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寻找地震活动对板块运动的更多反馈作用。
科普故事了解地球的板块构造与地震
科普故事了解地球的板块构造与地震地球的板块构造与地震地球是一个由多个大陆和海洋构成的行星,它的表面并不平整,而是由多个板块组成。
这些板块不断地在移动,导致了地震的发生。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地球的板块构造以及地震的原因。
一、地球的板块构造地球的表面被分为七个大板块和几个小板块。
每个板块都由地壳和上部的部分地幔组成。
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漂浮着,并以不同的速度移动着。
地球板块的移动是由地球内部的热对流驱动的。
地球内部有一个称为地幔的热层。
地幔的上部被称为软流层,它由固态和部分熔化的岩石组成。
当软流层中的岩石受到地幔下部的高温熔岩的加热时,它们会上升到软流层的上部,形成了一个对流区域。
这个对流区域会推动地球板块的移动。
地球板块的移动速度相对较慢,大约每年几公分到几十公分不等。
然而,这个看似微小的移动,在长时间的积累下,会造成地球表面的巨大变化。
板块碰撞的地方,可能会产生山脉、火山和地震。
二、地震的原因地震是由地球板块相互碰撞或移动时释放的能量造成的。
当地球板块移动到其相对边界时,它们可能会产生三种类型的相互作用:边界类型包括构造边界、转换边界和扩张边界。
1. 构造边界:这种边界是由两个板块相互碰撞或向内移动而造成的。
当这两个板块相互摩擦时,它们之间堆积的能量会被释放,产生地震。
在构造边界上,一种板块可能会向下潜入地幔,形成所谓的俯冲带。
2. 转换边界:这种边界是由两个板块相互滑动而造成的。
两个板块之间的摩擦力会逐渐增加,直到它们无法继续移动,并且会突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引发地震。
3. 扩张边界:这种边界是由两个板块相互远离而造成的。
当这两个板块分开时,地幔中的岩浆会上升到地表,形成新的地壳。
这个过程中,岩浆与地壳的摩擦也会引发地震。
地震的强度可以通过里氏震级或地震烈度进行标定。
里氏震级是一个用于衡量地震能量释放的指标,而地震烈度则是用来描述地震对建筑物和人类的影响的标准。
三、科普故事:地震的故事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说地球是由一只巨兽支撑着的。
板块构造说明文范文
板块构造说明文范文板块构造是指在地震构造领域中,将地壳划分为不同的板块,并且研究它们之间的相对运动和相互影响的一种方法。
研究板块构造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地球内部的动力学过程以及地震、火山活动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机制。
本文将详细介绍板块构造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以及其在地震科学中的重要意义。
地球的外部由俗称为“地壳”的一层岩石构成。
这层地壳分为陆壳和海壳两大类型,构成了地球表面的各个大陆和海洋。
20世纪初,科学家们通过地震波传播的研究发现,地球的地壳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由一系列的板块组成的。
板块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地壳的一部分,原子组成密度相似、物性相近,在边界处可以发生相对运动。
板块构造的形成过程与地球内部的构造和运动密切相关。
地球内部可以简单地划分为外核、内核、地幔和地壳四个层次。
地壳和上部的地幔被称为“岩石圈”,它们由固态岩石组成。
而地幔下面的软流圈是局部部分部分为软度比较大的岩石构成,是岩石圈板块上下移动的区域。
板块是岩石圈的构成单位,板块的上、下界面称为板块边界。
板块构造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地球内部的运动导致岩石圈板块发生断裂和运动。
地球的内部温度很高,不断释放的热量使得岩石圈产生了圆周运动,这种圆周运动被称为“岩石圈对流”。
岩石圈对流引起板块的运动,板块的运动速度通常比人类可以感知的速度慢得多,但是长时间以来的运动积累下来,使得板块的相对位置发生了改变。
根据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将板块边界分为三类:构造边界、转换边界和涌升边界。
构造边界是板块之间发生地壳变形和断裂的边界,也是地震和火山活动频发的地区。
构造边界可以进一步分为三种类型:剪切性边界、推覆性边界和剪切–推覆性边界。
剪切性边界是两个板块平行移动而形成的,相对运动方向垂直于板块边界。
推覆性边界是两个板块之间一块板块运动向另一块板块的上方而覆盖。
剪切–推覆性边界则是两个板块既有推覆又有剪切运动的边界。
转换边界是两个板块之间产生侧错运动的边界,同样是地震频发区域。
地球板块构造与地震活动
地球板块构造与地震活动地球是一个复杂而神秘的行星,由不同的板块组成。
地球板块构造理论是指地球表面被分为若干个大小不等的板块,它们以不断变化的速度相互移动着。
地球板块构造与地震活动密切相关,下面我们将深入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地球板块构造地球板块构造理论是由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被认为是地球科学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
根据这一理论,地球表面被分为七个主要板块,包括北美洲板块、南美洲板块、亚太板块、欧亚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此外,还有一些次级板块,如菲律宾海板块和加勒比海板块等。
地球板块构造的发现是基于地震活动和地壳变形现象的观察和研究。
地壳中存在着许多断裂带和山脉,其中许多地区都是由板块边界形成的。
板块边界主要有三种类型:构造边界、板内边界和岛弧。
构造边界是两个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或拉伸,形成山脉和火山等地质现象。
最著名的构造边界是太平洋板块和亚太板块的边界,它贯穿了环太平洋地区,形成了环太平洋地震带,也是目前地震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
板内边界是单个板块内部产生的内部应力相互作用形成的地质现象,如东非大裂谷。
这些边界通常是由板块内部的地壳运动引起的,但它们不像构造边界那样频繁发生地震。
岛弧是一种形成于板块相互碰撞处的火山弧形带,通常位于深海沟的前缘。
最著名的岛弧是日本列岛,位于欧亚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边界。
二、地震是地球上最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它是由板块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地壳快速释放引起的。
当两个板块之间的摩擦力超过地壳的抵抗力时,就会发生地震。
地震通常发生在板块的边界处,特别是构造边界和岛弧上。
这是因为在边界上,板块之间的摩擦力最大。
当摩擦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地壳就会突然断裂,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形成地震。
地震的强度通常用里氏震级来衡量,该震级取决于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
世界上最强大的地震往往发生在构造边界附近的地区,如日本、智利和阿拉斯加等地。
这些地区处于板块碰撞的前沿,板块之间的能量积累非常巨大,一旦释放就会形成毁灭性的地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块构造与地震摘要简要介绍了板块构造的概念、板块的划分、板块的分界线和世界上主要地震带的分布。
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了地震发生及深浅不一的原因。
根据不同板块边界的地震震源机制来确定该边界的运动信息。
最后,简要介绍了可能成为寻求板块构造证据的一种新途径——地幔地震层析成像。
关键词板块构造;板块边界;震源机制;地震层析成像Abstract In this paper,the concept of plate tectonics, delimitation of plates and plate boundary are briefly explained. Also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main seismic belt of the world is introduced.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plate tectonics, how the earthquake happens and why their depth of focus are different are presented. Then decide the position of moving of plate boundary based on the focal mechanism of different types of plate boundary. In the end, a possibly new way to support the theory of plate tectonics-- seismic tomography of the mantle is given.Key words Plate tectonics; plate boundary;focal mechanism;Seismic Tomography1引言板块构造是地球表层岩石圈破裂成若干块体,彼此之间相互移动所形成的构造。
大地岩浆的演化、岩浆活动、矿床富集以及地震的发生等等,都和板块构造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对固体地球多数大尺度过程的思考时板块构造概念框架的应用和我们对板块构造的现今理解深化中,天然地震学承担了重要的角色【1】。
板块构造学说对地震的起因和震源深浅不一的现象提出了解释。
在板块构造学说神奇般的发展中,地震分布对板块边界和它们的运动提供了最强有力的证据。
现今,地震研究对板块构造研究继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此就地震的震源机制和地震层析成像两方面的研究来阐述它们对板块构造的支撑作用。
2板块构造和地震2.1板块构造1968年摩根提出了板块构造的概念,其含义是地球表层可以划分为许多刚性板块(如图1),相互之间以大洋中央海岭、海沟、巨大断裂和活动的褶皱造山带为界。
大洋中央海岭是板块背向运移或扩张的地带,如大西洋中央海岭。
海沟,如秘鲁—智利海沟,是洋壳和上地幔发生沉降的地带。
海沟的侧旁与岛弧或山带相邻。
岛弧是一些线状岛链,由火山岩或已变形的海底沉积所形成的岛屿组成。
巨大断裂,可以以圣安德列斯断层为例,沿着这个断层发生了板块的相互水平位移。
喜马拉雅山是一个活动的褶皱带,那里的地壳在板块边界上受到揉皱。
大洋中央海岭出现在分离板块的界线;海沟、岛弧和活动褶皱带出现在聚合板块的界线【2】。
2.2全球地震分布图1全球板块划分(来自百度)世界上的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如下3个地震带上。
【1】环太平洋地震带(实际的位置是美洲大陆以西的东太平洋的中亚美利亚海沟、秘鲁智利海沟以及亚洲的俄国、日本、菲律宾以东的西太平洋的千岛海沟、日本海沟、琉球海沟、马里亚纳海沟、菲律宾海沟以及澳大利亚以东的汤加海沟和克马德克海沟) 这是一条地震活动最强的地震带,全球约80%的浅源地震、90%的中源地震以及几乎全部深源地震都发生在这个地震带内。
所释放的地震总能量约占全球地震释放能量的76%。
该带地震活动的特点是:地震带宽度大,地震频次高,地震震级大(达8.9级),浅源、中源、深源地震由海沟向大陆一侧有规 律分布,构成贝尼奥夫地震带。
【2】阿 尔卑斯(地中海)-喜马拉雅-印度尼西亚 地震带(位于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与亚洲板块南端的分界线处) 该带为世界上第二大地震带,地震释放总能量约占全球的22%。
地震活动的特点是:地震带宽度很大,震中很分散;地震频次较高;基本上是浅源地震,深源地震很少,中源地震分布在局部地段。
【3】大洋中脊及大陆裂谷地震带 该带主要沿大洋中脊的中央裂谷附近及转换断层分布,在大陆上则是沿狭长的裂谷系分布,延伸长达60 000km ,但地震带宽度窄,全部为浅源地震,地震活动频次及震级均不及上述两地震带【3】。
2.3板块构造对地震的解释将图1所示的全球板块划分和图2的全球地震带分布综合起来很容易得到图3,从上面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全球的板块分界线处也就是地震活动频繁的地带。
由进一步的研究资料表明具体来说地震位于:a)中脊和中脊两侧。
b)大陆分裂带及其两侧(此两处地质构造简单,地 图3 世界上主要地震带分布及板块划分(来自百度) 图2 全球地震分布【4】 图 1 全球地震分布 【17】震带狭窄,都是浅源地震0-70km ,震级小)c)地缝合线处,此处地质构造复杂,附近以浅源地震为主,偶有中源地震。
d)俯冲带的45度俯冲面(该处地质构造复杂,地震带较宽,浅中深发地震都有。
其规律是:在海沟与岛弧之间多为浅源地震,地震频繁,由海沟-岛弧向大陆方向震源逐渐加深,多为中源地震(70-300km ),再向前则为深源地震(300-700km ),它们构成一个45度坡度的从海沟-岛弧开始向大陆下面倾斜的地震带,这是实际的地震带。
它与板块学说的俯冲面完全一致)【5】。
按照板块学说的解释,由于板块分界线处板块顶端部分相互挤压、碰撞、拖曳、摩擦等导致岩石中产生应力(静挤压力),其应力以岩石弹性的形式储存积累,当应力超过岩石弹性极限后,岩石以突然断裂、破碎、错位为契机,立即发生回弹,释放原积累的弹性应力,产生地震。
一处应力的突然释放,必然引起附近上下岩石应力的改变,再通过一段时间余震以达到新的力学平衡。
因而,是挤压引起了岩石断裂,突然断裂引起了地震。
这就是构造地震成因的 “断层回弹”说或称为“弹性回弹”说。
此学说比较科学地揭示了构造地震的发生机制【5】。
震源的深度有浅、中、深的差别是因为地球外部是岩石圈,具刚性,当受应力作用而错动时,则发生地震。
岩石圈之下为软流圈,具塑性,受应力作用后,不易破裂。
大洋中脊的张裂,只影响到岩石圈,所以都是浅震。
在聚敛板块的接触带,俯冲的岩石圈深入到地面以下,最深可达700km,所以由俯冲的岩石圈影响所发生的地震,其震源浅、中、深都有。
虽然全球每年可记录到的不下几百万次地震中大多发生在板块边界带上,但仍有15%左右发生在大陆内部或板块内部。
板块构造学说的解释是当两个板块相向移动,彼此遇合,其中一个向 下俯冲。
如果俯冲的宽度,等于两个板块间缩 短的距离,则板内可能受不到挤压。
但如果板块移动量没有全部俯冲到地面以下,则其移动压力仍会向板块内部移动。
推动的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超过岩石圈所能承受的限度,就会导致岩石圈破裂,发生地震。
由于软流圈是塑性体,不易破裂,所以板内地震都是浅源【6】。
2.4地震研究在板块构造上的运用2.4.1 震源机制与板块边界板块大地构造并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处于经常变化之中。
由于软流层对流的带动,板块以均匀的速率像一条巨大的传送带,由洋中脊向两边扩张和移动、并在远离洋中脊的过程中,不断冷却和变化,在岛弧地区或活动的大陆边缘沉入软流层。
下沉到软流层的岩石层板块随着深度的增加,温度和压力也都不断地增加,从而逐渐变化,直至被地球深处的岩石吞并,完成对流循环为止。
因此,板块间发生的相对运动有三种:相互离开、相互靠近和相互错动。
板块间的三种运动,产生了不同类型的板块边界分别称为离散边界、汇聚边界、转换边界【4】。
简单的说可将板块构造简化为如图5 在扩张中心(洋脊)板块运动背离边界,在俯冲带俯冲板块的运动朝着边界。
而在转换断层上,板块运动是平行于边界的。
通常所说的震源机制是狭义的,即专对研究构造地震(构造地震是地壳变动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在瞬间完成的一种构造现象或构造过程。
当地壳受到多种来源的动力作用,在某些局部地带或地段形成应力集中状态,并达到其破裂或构造再活动的条件时,便会发生快速错 图4 震源位置与板块构造关系示意图【6】 图5 简化的板块构造【1】动,发生地震【6】)的机制而言。
构造地震的机制是震源处介质的破裂和错动。
震源机制研究的内容包括,确定地震断层面的方位和岩体的错动方向,研究震源处岩体的破裂和运动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和震源所辐射的地震波之间的关系。
其中断层面的确定运用P 波四象限分布的方法。
地表垂直向地震仪记录P 震相的初始振动方向。
向上的,记为正号;向下的,记为负号。
正号P 波是压缩波,因为这种波的到达使台站受到来自地下的一个突然挤压,台基介质体积发生一微量的缩小。
负号P 波是膨胀波,因为它使台站受到一个突然拉伸,介质体积发生一微量膨胀。
每个台站记录的某一特定 P 波震相都可同震源处发出的一根地震射线相对应。
今以震源F 为球心,作一足够小的球面S ,小到球内射线弯曲可忽略不计。
这个小球面称为震源球面。
从每个台站S i 沿地震射线回溯到震源,都可在震源球面上找到一个对应点。
在考虑到射线经过反射或折射界面时P 波压缩、膨胀特性所可能受到的变换并作了适当校正之后,将每个台站记录的P 波初动方向标到震源球面上去。
人们发现,只要记录足够多,且台站对应点在震源球面上的分布范围足够广,则总可找到两个互相垂直的大圆面将震源球面上的正、负号分成四个部分,即四象限。
这两个互相垂直的大圆面称为 P 波初动的节面,节面与地面的交线称为节线,节面上P 波初动位移为零。
二节面之一与地震的断层面一致,而另一个方面称为辅助面。
为鉴别哪个是断层面,还需要补充其他有关震源的信息,如地表破裂资料、余震空间分布特征、极震区等震线的形状等【7】。
板块边界的性质及其地质特征是由边界两侧板块相对运动的特征决定的,它取决于两侧板块相对运动速度矢量及其与边界线走向的几何关系。
板块交界处断层平面上的地震滑动矢量反映了两个块体的相对运动。
故可以依据震源机制来了解板块边界的运动信息。
下面针对不同的边界类型对其震源机制进行简要概述。
在离散型边界——大洋中脊处的地震震源机制反映了海底扩张的过程。
大部分地震发生在转换断层的活动部位,具有与转换断层一致的走滑机制。
图6形象地说明了由于转换断层使扩张洋脊错开。
因为新岩石层在洋脊处形成后向外移动,在转换断层两侧岩石层的相对运动方向是相反的。
转换断层错动的方向(而不是洋脊扩张方向)决定了该处断层是左旋还是右旋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