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心理学:《心理学导论》第四章复习笔记(1)_毙考题

合集下载

00031-心理学笔记3~4章

00031-心理学笔记3~4章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心理学》-张厚粲课程代码-00031学习笔记笔记第三章:感觉与知觉第四章:记忆与学习鸿雁第三章感觉与知觉1、感觉的定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人们从外部世界,同时也可以从身体内部获取信息的第一步。

感觉是人们的感官对各种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并将它们转化成神经冲动传往大脑而产生的。

感觉是多种感觉的总称,通常人们讲五官,即视、听、味、嗅和皮肤五种感觉,也有人提出“第六感觉”或称超感知觉(ESP)。

超感知觉是指通过不同于正常人类感觉器官而获得有关外部世界、其他人或未来的信息的可能性。

[单选]人的感觉根据它获取信息的来源不同,可以分为:远距离感觉、近距离感觉以及内部感觉。

[单选]产生感觉的第一步是收集信息。

[名解]感觉是指对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名解]超感知觉是指通过不同于正常人类感觉器官而获得有关外部世界、其他人或未来的信息的可能性。

[名解]心理物理学是指研究物理量与心理量之间关系的科学。

2、感觉的分类人类感觉根据它获取信息的来源不同,可以分为三类:(1)远距离感觉:视觉、听觉(2)近距离感觉:味觉、嗅觉、皮肤觉(触觉、温度觉、痛觉)(3)内部感觉:机体觉、机动觉、平衡觉机体觉:体内各器官所处的状态,饥、渴、胃痛等。

肌动觉:感受身体运动与肌肉和关节的位置。

平衡觉:由位于内耳的感受器传达关于身体平衡和旋转的信息。

3、简述感觉产生的基本过程(感觉的生理机制):产生感觉的第一步是收集信息,通过耳朵和眼睛获取信息。

第二步是转换信息即把进入的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这是产生感觉的关键环节,其机构称为感受器。

第三步是信息传导即将感受器传出的神经冲动经过传入神经的传导,将信息传到大脑,并对传入的信息进行有选择性的加工。

最后在大脑中被加工为所体验到的具有各种不同性质和强度的信息。

4、感受性(1)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检验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标称感觉阈限。

《心理学导论第4章-感觉》基础内容精讲

《心理学导论第4章-感觉》基础内容精讲

《心理学导论第4章-感觉》基础内容精讲第一部分本章内容讲解本章内容为信息加工部分的第二个章节感觉。

这一章在历年考试中出现的考点为:2007-5,2007-6,2008-4,2008-5,2008-6,2009-5,2009-6,2009-66,2010-77,2011-3,2011-4,2012-4,2012-5,2012-66,2013-7,2013-67,2014-8,2014-9,2015-5,2015-6,其中考核过一次简答即解释味觉和嗅觉的相互作用。

本部分主要以客观题为主。

本章框架如下:第二部分本章重要考点一、感觉概述(★考点:2007-6、2010-77、2011-4 )1. 感觉的测量感觉是由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某感官引起的,但人的感官指对一定范围内的刺激作出反映,这个刺激范围便是感觉阈限,相应的感觉能力就是感受性。

(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绝对感受性可以用绝对感觉阈限来测量,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心理学家把有50%的次数被觉察到的刺激值定为绝对阈限。

(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感觉阈限或最小可觉差。

人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在数值上也成反比。

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发现差别阈限和原刺激量之比是一个常数,用公式可表示为:K=△I/I,其中I为标准刺激强度或原刺激量,△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即差别感觉阈限,K 即韦伯分数。

这就是韦伯定律。

感觉通道不同,韦伯分数就不一样,韦伯分数越小,该感觉道的感觉就越敏锐,韦伯定律指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3)费希纳对数定律德国物理学家费希纳提出了对数定律,他假定最小可觉差在主观上都相等,因此任何感觉的大小都可由在阈限上增加的最小可觉差来决定,在韦伯定律的基础上,他推导出下式:P=KlogI,其中I是刺激量,P是感觉量。

心理学导论知识点整理

心理学导论知识点整理

心理学导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心理学的性质一、个体心理现象概览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它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因此,可以说,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心理过程是指一定时间和环境中发生、发展的心理活动过程,可以分为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认知过程是指个人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心智过程。

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

情绪情感过程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能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它是人对客观事物要求的反映,包括喜、怒、哀、惧以及美感、理智感、自豪感等。

一般来说,凡是符合并满足自身需要的,会使人产生积极、肯定的体验,反之,则使人产生消极否定的体验。

意志过程是指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设置一定的目的,按计划不断地排除各种障碍,力图达到该目的的心理过程。

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它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心理主要包括个性心理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个性心理倾向是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决定人对世界的态度以及人对认识活动对象的趋向与选择,是人从事活动的基本动力,主要表现是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是多种心理特征的独特结合。

心理状态是指某一时刻或某段时间内相对稳定心理活动背景。

包括意识状态、注意、情绪状态、疲劳等二、心理与行为的关系行为是一个包含动作、活动、应答、反应、运动等含义很广的术语,指有机体的任何可测量的反应。

心理学研究的行为可分为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

内隐行为其实就是心理活动。

心理与行为是不同但又密切联系:引起行为的刺激通常是以人的心理为中介而起作用;心理支配着行为,并通过行为表现出来;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心理对行为进行支配和调节。

三、心理学的科学性科学是如实反映客观事物固有规律的系统知识。

心理学概论复习资料

心理学概论复习资料

《心理学导论》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绪论一、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行为和心理过程地科学.(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他们构成了心理学研究地基本内容.)、心理过程:通常把认知、情绪和意志视为最基本地心理过程.⑴、认知过程:是指个人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地心智活动.⑵、情绪过程:当人认识周围世界地时候,他总是以某种态度来对待他们,内心会产生一种特殊地体验.⑶、意志过程:人在自己地活动中设置一定地目地,按计划不断地排除各种障碍,力图达到该目地地心理过程.、心理状态:我们地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内会出现相对稳定地持续状态(注意,意识)、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地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地稳定特点(能力、气质、性格)补充:正常成人地心理现象:动态→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稳态→个性心理(人格)→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基本研究目标:描述→解述→预测→控制.、心理地产生:心理地产生地生理基础是神经结构:阶段一:感觉阶段(无脊椎动物)阶段二:知觉阶段(脊椎动物)阶段三:思维萌芽阶段(灵长类动物)阶段四:思维和意识阶段、人地心理本质:心理是脑地功能,脑是心理活动地器官.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地能动反映、心理地特点:能动性(能够加以运用)主观性(差异性)客观性(表现为作为)二、心理学地发展简史与流派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地标志:、冯特(德),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他也是科学心理学地创始人.心理学流派:、构造主义:聚焦结构代表:冯特、铁钦纳主要观点:强调一致由各种元素构成.基本元素:感觉和简单感情. 、机能主义:聚焦功能代表:威廉.詹姆斯、杜威主要观点:强调意识地整体性、注重意识地适应性、重视心理学地实际运用、主张扩大研究范围.(注:适当看一下书詹姆斯地几个观点)、行为主义学派:聚焦行为代表:华生、斯金纳主要观点:⑴用客观地实验方法研究各种客观行为.⑵人都一切行为都是“刺激反应”之间地联结.⑶心理学研究地目地是寻找预测和欧诺个只行为地途径.、格式塔心理学:聚焦整体代表:魏特默、柯勒、考夫卡主要观点:⑴强调心理行为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组织地意识⑵整体先于部分存在,且大于部分之和⑶关注我们是如何构建“感知整体”地、精神分析学派:聚焦潜意识代表:弗洛伊德主要观点:⑴人类行为源于欲望和动机⑵欲望和动机以潜意识地形式支配人地行为⑶人格地形成源于性本能地力量.口欲期(岁)肛门期(岁)生殖器期(岁)潜伏期(岁)另:弗洛伊德把一个人地人格看成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构成地系统.本我(伊底):是人先天具有地,唯一地目地是消除或减轻机体地紧张以获得满足和快乐.超我:是内化了地道德标准,竭力压抑本我地盲目冲动自我:介于两者之间负责理智地调节本我、超我与外界三者地关系. 一个人地精神状态就是人格地三个部分相互矛盾、冲突地结果.当自我能很好地平衡三者关系地时候,人格便处于正常状态;当自我失去对本我和超我地控制时,人就会产生各种焦虑.、人本主义心理学:聚焦自我地力量代表:马斯洛、罗杰斯主要观点:心理学应研究本性、潜能等有意义地现实问题.人地行为受到自我概念、自我实现需要地影响.人性观:人性本善.补充:西方心理学三大势力:行文主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第三势力)三、多种研究取向地综合:生物学取向:着重从生物、生理、遗传基因角度研究心理行为.认知取向:主张用信息加工观点来研究人类心理过程和结构.主张通过可观察地行为来推断人们内部地心理过程.社会文化取向:着重研究社会文化怎样影响个体地心理与行为.行为取向:着重研究个体地行为是怎样改变环境和经验影响地.心理学动力学取向:着重研究个体地心里与行动地动力因素如本能、内驱力.第二章人地毕生发展一、概念:是指人从胚胎到死亡这个过程中系统地连续性和变化.(人地毕生发展分期表格见,此为了解)二、孕期与婴儿期孕期:生理教育. 婴儿期:社会化发展(恒河猴实验、依恋理论)三、依恋理论、概念:婴儿依附于养育者(大多是母亲)地一种社会情绪性联系. 、依恋发展阶段:、前依恋阶段(无分化)个月、形成依恋阶段(低分化)个月、明显地依恋关系阶段(个月、岁)、修正目标地合作阶段(岁以后)注:艾因斯沃斯地陌生情境测量程序、依恋类型(注意每个类型地表现,看书)安全性依恋、不安全——回避型依恋、焦虑、矛盾型依恋、皮亚杰地认识发展理论:、感知运动阶段(接触、岁)特点:只有那先能看见到和接触到地东西才是真实地,看不见不存在获得客体永恒性概念(岁)、前运算阶段(感觉、岁)特点:自我中心主义思维地刻板性与不可逆性总是从他们自己地观点看世界,不能从别人地观点知觉事物.、具体运算阶段(事例、岁)特点:形象思维,获得“守恒”地概念、形式运算阶段(推理,岁、岁以后)特点:抽象逻辑思维三、皮亚杰两个阶段理论:他律道德:(岁)遵守规范,服从权威,对错地判断只看重行为地后果,不考虑行为意向,因而称为道德现实主义.自律道德(岁以上)开始认识到道德规范地相对性.第三章感觉一、感觉概述: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地客观事物地个别属性地反映.二、感觉地规律、感受性:对刺激地感受能力.、绝对阈限:刚刚能感受到地最小地物理刺激量.、差别阈限:刚刚能察觉出两个刺激地最小差异量成为差别阈限或最小可觉差.、感觉现象:感觉适应、对比、后效.联觉⑴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觉器地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地现象.注:地明适应、暗适应.⑵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地现象⑶感觉后效: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和保留地感觉现象.正后像、负后像⑷联觉: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地心理现象.三、知觉、概念: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地客观事物在人脑中地整体反映.、意义:感知觉是从认知过程地初级阶段(感性认识),是其他心理活动地基础.、知觉地特性:、对象性(选择性):人形成某种事物知觉,总是把该事物从背景中优先选择出来,作为知觉地对象,从而获得清晰地映像,其余事物则为知觉地背景,只能模糊地观察到.、整体性(组织性):知觉地对象有不同地属性,有不同地部分组成,但我们并不把它感知为个别孤立地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有组织地整体.具体法则:相修性法则、接近性法则、连续性法则、闭合性法则、好图形法则.、理解性:对于知觉地对象以自己地过去经验予以解释,并用词汇或概念对其进行命名和归类,即赋予对象一定地意义.、恒常性:当知觉地对象地物理特征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变化地时候,知觉形象并不因此发生相应地变化(明亮,颜色,形状,大小)四、错觉、定义:在特定条件下必然会产生地某种固有倾向地对客观事物地歪曲知觉(幻觉无客观事物存在而错觉有)第四章人地意识一、概念:意识即觉知(觉察知道)状态.是人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为基础对自身、外界环境事件以及自己与外界环境事件关系地觉知状态.二、意识水平地划分、焦点意识:集中注意而获得地意识(房子门前正在与你对话地人)、下意识:指在不注意或只略微注意地情形下所得到地意识.(房子地门栏)、前意识:所有意识不到但随时可以意识到地心理要素.(人身后屋子里地摆设)、潜意识:不被察觉地心理活动(屋子里隔间里地东西,你看不见地东西)三、意识地状态:清醒、白日梦、睡眠、梦、白日梦:在非睡眠地状态下产生地高度自我卷入地幻想活动.、睡眠过程:(要去看地图和两段话)、睡眠有两个基本状态:非快速眼动睡眠,快速眼动睡眠、前四个阶段持续分钟,然后进入期,再循环.、期逐渐延长,从几分钟到最后一小时第三第四阶段逐渐消失.、快速眼动睡眠反弹:睡眠者倾向于增加以后晚上睡眠中地快速眼动阶段地数量来补偿快速眼动剥夺地现象(补梦现象)四、催眠催眠理论:、希尔加德地意识分离论:第一层面:是被试接受暗示后所意识到地一切新经验,该层意识是在催眠师地暗示下产生地,其性质可能是扭曲地,不真实地,但这一层意识可以与外界交流.第二层面:是隐藏在第一层面之后,不为其所意识到地经验,该层意识是个体根据自己地感觉产生地,其性质是比较真实地.、社会角色论:催眠状态下地行为实质上都是在人正常地自主范围之内.一个人确定自己被催眠地唯一原因是其在催眠条件下地行为与自己期望地在这种状态下会出现地行为相一致.第五章学习与记忆一、学习与学习理论、学历概念:学习是在经验基础上形成地相对持久地行为或行为潜能(心理过程)地变化.(注:要看到首先….其次….最后…三段)区别:本能与成熟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强化:是指在经典条件作用,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地结合.或者指在条件刺激同时呈现,交替呈现或比条件刺激稍后呈现无条件刺激.、习得:是指条件反应首次被诱发出来并随着试验地重复不断增强其频率地过程.(消退:是和习得相对应地过程)、泛化与分化:那些与条件刺激相似地其他刺激也或多或少具有条件刺激地效应叫做泛化.而只对条件刺激进行强化而对近似地刺激不给予强化这样地泛化反应就是逐渐消失,对其他近似刺激产生抑制效应叫做分化.、第二信号系统:以文字和语言为条件刺激而建立起来地条件作用系统.、斯金纳地强化学习⑴定义:学习是行为结果收到强化地结果.⑵强化作用:因强化物地出现而增加有机体以后在相同情境下重复表现该反应地过程.(都是让行为增长)、正强化:凡是有机体地反应带来地结果能强化该反应,这种结果成为正强化物.、负强化:凡是有机体地反应能使厌恶地结果停止,强化该反应地这种结果叫负强化物.⑶惩罚:其目地与强化相反,惩罚是为了减弱或者消除有机体地某种行为.、正惩罚:当不希望出现地行为出现时给予行为者一个不愉快地刺激、负惩罚:当不希望出现地行为发生时,取消本来应给予地愉快刺激.、潜伏学习:是一种不立即表现出外显成绩地学习(要看书)、观察学习:个体不必直接参与学习活动,只凭对他人行为及其行为后果地观察,就可以学到地行为.(要看书)二、记忆与遗忘(自学部分,要看书)、记忆:三个部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遗忘:识记过地内容不能牢固保存,无法再认或重视或者是错误地再认与回忆.】、遗忘地原因:、编码缺失:我们无法回忆某件事往往由于对信息地编码缺失、衰退:是记忆痕迹随着时间地推移而逐渐消退地结果.、干扰:是指对新记忆对旧记忆地提取和恢复造成地障碍和新旧记忆之间地相互干扰.、提取失败:所谓地遗忘可能只能是暂时性地,所记忆地信息仍然保存在那里,只是一时提取不出来而已,一旦有了正确地线索,经过搜寻,所要地信息就能够提取出来.、动机性遗忘:有一定地动机驱使所出现地主动性遗忘.第六章情绪一、概念:情绪是一种复杂地心理现象,包含情绪体验,情绪行为,对情绪刺激地认识等复杂成分.二、情绪表现:表情、定义:情绪在有机体身上地外显行为成为情绪表现也就是表情.、方式:情绪在面部、语言和身体姿态上地表现成为面部表情、言语表情和身段表情(还有微表情)、特点:先天遗传性,社会制约性(与,要看书)三、矛盾与冲突心理:、双趋冲突:一个人同时追求两个目标,但由于条件所限只能选择其一.、双避冲突:从两所恶者或两躲避中必须选择其一地困惑心理状态. 、趋避矛盾:对一个目标地追求过程中兼具好恶地情感、多重趋避矛盾:一个人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地目标,且每个目标又分别具有趋避两方面地不同地好恶感情.四、不良情绪与身心健康(大题很可能考到)、不良情绪判断标准:情绪表达过于强烈,持久地消极情绪体验.、情绪理论:引起情绪地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件地评价;不合理地信念导致不良情绪.、不良情绪地危害:、生理危害:、心身健康:消化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型性格与心脏病、我国古代“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心理危害:、过度地情绪反应可能导致精神错乱,神志不清,行为失常、长久是消极情绪可能大脑机能严重失调如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神经衰弱等.。

心理学要点笔记(最全)

心理学要点笔记(最全)

第二部分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一.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

心理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 也研究人的心理, 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除此之外, 心理学还研究个体行为、社会心理、个体意识与个体无意识。

心理学科的性质: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是一门中间(边缘)学科。

2.心理现象及其结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心理过程: 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 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

(1)认知过程: 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2)情绪情感过程: 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3)意志过程: 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

个性心理: 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 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 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

(1)个性心理倾向性(最活跃), 包括需要, 动机, 兴趣, 爱好, 信念, 理想, 世界观等。

如有的人在物质需要方面追求强烈, 有的人更注重精神与成就的需要等。

(2)个性心理特征(最稳定)指个体的气质、性格、能力等。

能力有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之分, 气质有好动与喜静、暴躁与温和之别, 性格有自信与自卑之差等。

真题: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其中后者是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内容。

3.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简答)理论意义: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对邻近的社会科学如文学、艺术等, 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 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 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 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 有效的开展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第二节心理的实质1.心理是脑的机能: 心理是脑的机能, 脑是心理的器官。

心理学导论复习笔记

心理学导论复习笔记

心理学导论复习笔记第四章人得毕生发展1、人得毕生发展得概念(名词解释)人得毕生发展就是指人从胚胎到死亡,整个生命过程中那些关于年龄得变化,这里得变化就是指有序得、模式化得与相对持久得,可以从多维度,多方面进行描述得变化。

影响人毕生发展得因素有与年龄相关得,在特定年龄段发生得事件,有关历史得时间与偶然事件等。

随着社会与科学得进步,人得毕生发展逐渐发展成为发展心理学得主要研究范畴,即对生命全程进行研究。

2、人得毕生发展得研究方法(1)横断研究(名词解释):横断研究就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或较短时间内,对某一年龄或某几个年龄层次得个体或个体群组进行观测与研究,并进行比较得一种研究方法。

其优点在于,一就是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收集大量得不同年龄阶段研究对象得研究资料,较为经济;二就是对几个连续得年龄阶段进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发展规律进行归纳与概括。

缺点在于不同年龄阶段得发展水平有质得不同。

(2)纵向研究(名词解释):纵向研究就是对某一特定个体或某一组特定得个体随着其年龄得增长,对其每个发展阶段系统地进行反复观测,以获得连续性得发展资料得一种研究方法。

其优点在于对个体得变化发展历程进行追踪,所得到得资料反映了个体实际得发展变化过程,使得研究可以系统而详细地了解连续得发展过程中量变与质变得规律。

缺点在于由于在长时间得研究过程中,各种支持条件发生变化得可能性较大,使纵向研究开展起来有一定得困难,因此,纵向研究得使用要大大少于横断研究。

(3)断代-序列研究(名词解释):这就是一种结合断代研究与纵向研究得做法,就是同时对不同年龄组得研究对象进行追踪。

其优点在于可以获得更为全面得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同时克服了横断研究与纵向研究得不足,保留了长处。

缺点在于,研究过程可能会更难操作,并且横断研究与纵向研究得不足可能会同时发生作用。

3、皮亚杰得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得认知发展理论就是关于儿童智力发展得理论。

(1)认知发展得动力皮亚杰认为人得发展就是一个适应得过程,适应得最高形式就就是认知。

心理学导论-完整笔记

心理学导论-完整笔记

克里克《惊人的假说》——这是你的大脑:你的喜悦、悲伤、回忆、抱负,你对人格同一性的感知,你的自由意志,这一切都不过是大量神经细胞集与其缔合分子的生理反应而已。

人不过是一堆神经元罢了。

赫胥黎说:刺激人的神经组织全能产生像意识状态这般奇异之物,这就好比阿拉丁一擦神灯,巨神灵就闪现出来一样魔幻。

两大心理学代表:弗洛伊德、弗雷德里克.斯金纳。

精神分析与行为分析精神分析核心:是一系列关于人类理性的主张;他的观点涉及了无意识动机的存在,以及导致心理疾病“梦境(motivation)”;口误等心理过程的无意识动力或无意识冲突的概念。

第一个观点:关于无意识动机的观点拒绝承认人类行为受到意识的支配,假设你爱上某人想要与对方一同步入婚姻殿堂,要是有人问你为什么想要与对方共度余生,你大概说“现在我已准备好要开始婚姻生活了”,或“我真心的爱着他,他聪明有魅力”“我想要小孩子”等等。

或许这是你的心里话,但精神分析的支持者会说,即使你如实回答,并未向他人撒谎,但却依然存在着支配你行为的欲望和动机。

只是你没有意识到罢了。

事实上你想与XX结婚,可能是因为他让你想起了你的父亲,或是因为你想要报复曾经背叛了你的人。

如果有人这样对你说,你一定会说“一派胡言”。

但精神分析的支持者并不会就此打住,他会说,这些心理过程都是无意识的。

所以你当然意识不到。

由此引出一个偏激的观点:你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何要这么去做。

这点像我们获得视觉感知的过程,当我们环顾四周,便会产生感知觉,明白这是一棵树,那有一个人。

你根本没有意识到知觉过程是如何发生的。

但当你将无意识概念应用到很多事情中时,你便会感到不悦和恐惧。

比如你为何会来耶鲁求学,你为什么会觉得应当这样,去对待你的朋友和家人。

婚姻是个极端的例子。

一般的例子:你是否曾经无理由地喜欢或厌恶过某个人,你是否曾发现自己在没有充分的理由的情况下做出某事,为某事争论,或是做出了某个决定。

你是否在最不应该的时候忘掉了某人的姓名,是否曾在与爱人激情时喊错了名字。

《心理学导论》知识点归纳总结

《心理学导论》知识点归纳总结

心理学导论第一章 心理学概论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英文为“psychology”,系由希腊文中“psyche”与“logos”两字演变而成。

19世纪末,科学心理学萌芽时期一度被定义为“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的学科”;20世纪20-60年代曾又改变成“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

这一界说维持了40年之久; 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再度改变为“心理学是对行为与心理历程的科学研究”。

一般而言,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三 心理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心理学的诞生标志:1879年,德国 冯特 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座心理实验室。

心理学的历史1、构造主义(structuralism )2、机能主义(functionalism )3、行为主义(behaviorism )4、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5、精神分析心理学(psychoanalysis )6、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 )7、认知心理(cognitive psychology )(一)构造主义(structuralism )人物:冯特(1879,莱比锡);铁钦纳观点:心理学是研究直接经验—即意识的科学;心理学的主要任务是分析和描述组成心理的基本元素,发现这些元素如何合成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并用相应的神经过程来解释心理过程。

最简单的心理元素有感觉、意象和感情,而各种复杂心理现象都是这些元素组合的结果。

研究方法是实验内省法。

生理现象认知过程(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过程 情感过程(喜、怒、哀、恶、惧等)意志过程(采取决定、执行决定等)心理现象个性倾向性(需要、兴趣、动机、信念等)个性心理个性心 能力(一般能力、特殊能力等)理特征社会 人格(气质、认知风格、自我概念等) 现象构造主义创建了心理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以后的第一个心理学学派,促进了心理学的独立与发展;应用严格的实验法研究心理,为实验心理学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黄庭希版《心理学导论》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黄庭希版《心理学导论》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团体影响力
醒状态会提高简单任务的作业成绩,但却
的 3 个表现
会降低复杂困难任务的作业成绩
社会懈怠 指在团体中由于个体成绩没有被单独加以评价,而被视为一个
总体是,个体努力水平下降的现象(拔河、欢呼呐喊等)
当团体规模增大时,社会懈怠程度就越大,解决方法是是每个
人的贡献都得以被评价
去个性化 指个体把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融入群体情境的现象
5、 大众氛围 (P130)
①舆论 ②风俗 ③时尚
指人们在共同关心的有争议问题上多数人意见的总和 舆论是一种行为指导、一种社会力量、一种社会压力 是社会上自然形成的、多数人长期遵行的一种行为模式 特点是自发性和持久性 是人们一时崇尚的样式 特点是反传统性(包括新奇原则和立异原则),一时性
2
第四章心理的环境基础
1、 环境 (P101 /106 /110)
①自然环境 ②社会环境
空气质量
噪声 社会密度与拥挤
自然灾害 文化传统
拷贝世界 网络
气温 空气污染
与暴力攻击行为呈正相关 长期空气污染会导致空气污 染综合征
产生拥挤综合征,出现头疼、记忆失调、视 觉和听觉削弱,身体易疲劳等症状 出现灾难综合征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文化多样性 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质与其成
评价 反应的主动性,是合理的
但是,片面强调个人心理因素的实在性及其作用,有失偏颇
把个人的生态系统分为 5 个子系统:微系统(与个体直
接的、面对面的水平上的交流的系统)、中系统(个体位
布朗芬布伦纳的 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方式)、外系统(两个或者更多的环
生态系统理论★ 境之间的联系与关系,其中一个环境不包含这个个体)、
1
4、 心理环境

心理学导论课后习题答案解析

心理学导论课后习题答案解析

第一章习题详解一、概念题1.心理学答:心理学(psychology)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随着认知论的兴起,心理学定义又改为“研究行为与心理的科学”。

心理学家研究行为的目的是探究心理现象的本性、规律、机制和事实。

研究方法有描述研究、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三类:①描述研究的目的是对心理与行为进行翔实的描述,包含观察法和个案研究法两种具体方法;②相关研究即了解问题中有关事件间相关程度的方法,包含调查法和测验法;③实验研究是为了检验某个假设,在实验前拟订实验程序,在实验中操纵自变量、控制无关变量、观察因变量以探讨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1879年德国哲学家和生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现代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心理学正式脱离哲学范畴,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之后,由于学者们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的理解不同,出现了不同心理学学派:构造主义、机能主义、精神分析、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

2.心理过程答:在心理学上,通常把认知、情绪和意志视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认知、情绪和意志过程简称为知、情、意。

①认知过程是指个人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心智活动。

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

②当人认识周围世界的时候,他总是以某种态度来对待它们的,内心会产生一种特殊的体验。

或兴奋或沉醉,或愉悦或沮丧,还有人们通常所说的喜、怒、哀、惧,以及美感、理智感、自豪感、自卑感等,产生这些心理现象的历程称为情绪过程。

③人不仅能认识世界,对事物产生某种情绪体验,而且能在自己的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世界。

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设置一定的目的,按计划不断地排除各种障碍,力图达到该目的的心理过程称为意志过程。

3.认知过程答: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是指个人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心智活动。

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

个人对世界的认识始于感觉和知觉。

感觉和知觉通常是同时发生的,因而合称为感知。

普通心理学 第4章 知觉 总结笔记考研笔记-精品

普通心理学 第4章 知觉 总结笔记考研笔记-精品

第四章知觉第四章知觉第一节知觉概述(一)知觉的定义[一级][15M]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及其之间的联系与关系的认识。

整体性和意义性是知觉的两个重要特性。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整合后的反映°但它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加和°知觉作为一种活动、过程,包含了互相联系的几种作用:觉察.分辨和确认。

(二)简述知觉与感觉的关系[简述知觉与感觉的区别和联系](1)两者的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本体属性的反应。

(2)两者的区别:在反映物体属性方面存在差异,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各个属性的综合整体的反映。

生理机制上不同。

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同时或相继协同活动对刺激物或刺激物之间关系的整合结果。

经验的参与程度不同。

人的感觉是生理心理活动,一般知识经验对感觉的产生影响不大,知觉则以知识经验为基础,是知觉产生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在知觉过程中,既包括了当时刺激引起的兴奋,也包括了以往相应知识经验的暂时神经联系的恢复过程。

(3)两者的联系:感觉是知觉产生的基础。

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成分,是知觉产生的基本条件,没有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反映的感觉,就不可能有反映客观事物整体的知觉,知觉是感觉的深入与发展,一般来说,若能对某客观事物或现象感觉到的个别属性越丰富,越完善,那么对该事物的知觉就越完整,越准确。

知觉是高于感觉的心理活动,但并非是感觉的简单相加之总和,它是在个体知识经验的参与下以及个体心理特点,如需要、动机、兴趣、情绪状态等影响下产生的。

(三)知觉中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加工[知觉的信息加工][简述知觉的信息加工][二级]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认知加工过程比较。

什么是自上而下加工与自下而上加工?请举例说明。

(1)自上而下的加工(概念驱动加工)自上而下加工是指人在知觉时,运用自已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概念来加工当前信息的过程,是一种较高水平加工制约较彳氐水平加工的过程,又称概念驱动加工。

自学考试备考复习资料:心理学导论《第四章 感知觉》知识点考点归纳整理汇总

自学考试备考复习资料:心理学导论《第四章 感知觉》知识点考点归纳整理汇总

第四章感知觉知识点汇总1)感性阶段:是指将客观刺激转换成心理印象的初级阶段。

2)感觉:是个体借助感觉器官直接反映作用于它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过程。

感觉是认识世界的起点,是人和动物发展起更复杂的心理功能的基础,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开始。

通过感觉器官获取外部信息是人和动物的基本需要,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心理学家-赫布(Hebb)的“感觉剥夺实验”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3)知觉:是个体借助于感官觉知环境中物体的存在、特征及彼此关系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个体选择、组织和解释感觉信息的过程。

4)感觉和知觉是两个不同的心理过程,两者密不可分,感觉发生在知觉之前,为知觉收集和提供原料,知觉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也是对感觉信息的加工和解释。

感觉和知觉一般会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个体很难体验到从感觉再到知觉的过程,故心理学将感觉和知觉统称为感知觉。

5)感觉分类:外部感觉、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

肤觉包括:温觉、冷觉、痛觉。

6)知觉的种类:按照内容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物体知觉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空间知觉分为:大小知觉、形状知觉、方位知觉。

7)错觉:即错误的知觉,指不能正确反映事物本身属性的知觉。

8)感觉器官的感受性:指不同人对同样的刺激也会表现出不同的感受能力。

9)感觉阈限包括: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

绝对阈限,也叫绝对感觉阈限,指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强度,它是在“感觉到”和“感觉不到”之间的一个临界值。

绝对感觉阈限越低(甲能看到微光,乙不能,则甲的绝对感觉阈限低于乙),绝对感受性就越高。

(所以甲的绝对感受性高于乙的)。

10)差别阈限:也叫差别感觉阈限,指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差异量。

11)感官的感受性会随着作用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如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的锻炼与补偿-感觉的相互作用。

12)感觉对比:当同一感觉器官接受不同适宜刺激的作用时,感官对其中某些刺激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心理学导论_复习要点整理

心理学导论_复习要点整理

第一篇绪论第一章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方法及其学科发展第一节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一级概念: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1879年,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研究人的意识经验,从此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冯特因此被誉为“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旗手”。

3、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心理现象。

在心理学中,一般把统一的人的心理现象划分为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部分:心理过程和人格。

4、心理过程:根据其能动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关系的角度不同,分为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5、人格:人格主要表现在心理动力(*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和心理特征(*能力、气质和性格)两个方面。

第二节现代心理学的发展6、构造主义(结构主义):心理活动的内容代表人物:[德]冯特(创始人)、铁钦纳(推广)基本观点:心理学应该采用内省法来研究人的直接经验,个体的直接经验要从内容、过程和原因进行研究;个体经验由人的感觉、意象、感情三种元素结合而成。

7、机能主义:有目的的心理代表人物:[美]詹姆斯等人基本观点:主张以心理活动和心理机能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认为意识是个人的、变化的、连续的、具有选择功能的。

8、行为主义:理解和控制行为代表人物:[美]华生(斯金纳)基本观点: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可以为他人观察到的外显行为,而不是内隐的心理与意识活动。

心理学的研究要遵循观察刺激—反应的公式,环境刺激是行为产生、变化和发展的因素,而遗传的影响可以不必理会。

9、格式塔心理学:整体的心理代表人物:[德]韦特海默、苛勒、考夫卡基本观点:主张人的心理应该作为一个整体来探讨,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10、精神分析:心理活动的动力代表人物:[奥]弗洛伊德(1896年创立)基本观点:潜意识、生本能与死本能、力比多;人格发展五时期(口腔、肛门、性器、潜伏、生殖)、恋父(母)情结;本我、自我、超我、焦虑与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学第四章笔记

心理学第四章笔记

第四章心理发展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一、什么是心理发展(一)心理发展的涵义:人的一生中心理方面所经历的所有富有规律性的变化就是心理发展,具体包括认知(感知觉、记忆、思维)、情绪、个性和社会性等几个方面心理发展是指有顺序的、不可逆的,保持相当长时间的变化,发展是指使个体更有适应性、更具组织性、更高效、更复杂,发展是个体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二、心理发展的研究意义个体的心理发展进程又与整个人类心理发展的进程有着一定的同构关系三、心理发展的研究主题和任务心理发展的研究涉及认知、语言、情绪、社会性以及个性等诸多方面。

1.在发展进程中遗传与环境的作用心理学家们最终认识到,对于人类心理和行为的任何方面而言,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因素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在发展进程中儿童自身的积极作用首先,他们所表现和具有的一些品质,诸如好奇和参与到周围物理、社会世界中的渴望,就已经为他们积极影响自身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儿童在交往中所引发的他人反应,也会对发展有深远影响其次,对自身发展影响更为基本的还在于他们具有主动建构起内部的心理、社会、语言以及其他心理结构,用以理解周围世界的能力。

3.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期(可能有敏感期或关键期存在)4.不同领域发展的相互作用(社会性与认知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二)心理发展研究的任务(见研究意义)四、心理发展特有的研究方法(一)横向比较研究(就某一方面的心理发展,通过在同一时间段内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比较,能够迅速有效找出差距所在)优势:迅速有效,经济节省劣势:1.很难控制影响发展的因素2.存在“一致性效应”或称“世代变迁”(二)纵向跟踪研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跨越几年或更久>对相同的被试组进行反复跟踪调查的研究方法)优势:获取详细资料,确定发展中具有稳定性的人类心理品质劣势:1.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2.可能被试流失3.存在“时代-历史的混淆”或称“时代变迁”。

2017心理学:《心理学导论》第二章复习笔记(1)_毙考题

2017心理学:《心理学导论》第二章复习笔记(1)_毙考题

2017心理学:《心理学导论》第二章复习笔记(1)第二章认识过程第一节注意1、注意(名解):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指向(名解):所谓指向,是指在某一瞬间,人们的心理活动有选择地朝向一定的对象。

3、集中(名解):所谓集中,是指心理活动保持在一定对象上的强度或紧张性。

4、注意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各种心理过程的一种伴随性。

任何心理过程离开了注意都无法进行。

5、注意的功能(填空) (1)选择功能;(2)维持功能;3)整合功能;(4)调节功能。

如果是出的是三个空的话(1)选择;(2)维持;(3)调节监督。

6、注意的品质是什么?(07年考过)(1)注意的范围;注意的范围也称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广度受注意对象的排列规律和个人知识经验这两个因素的(2)注意的紧张性; (3)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性也称持久性,指的是人们的注意在某一对象上所能保持时间的长短。

在整个注意过程中,注意的周期性的加强或减弱的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

(4)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时进行多种活动时,注意能指向不同的对象。

注意分配实现的条件有两个:一是在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中,至少有一种活动达到自动化或部分自动化的程度;二是在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

(5)注意的转移;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活动任务的要求,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7、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根据注意有无预定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无意注意(一)无意注意(名解):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并且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二)影响和维持无意注意的因素:一类是客观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另一类是人的主观状态。

(三)客观刺激物的特点(简答):(1)刺激物的强度;(相对强度比绝对强度更具意义)(2)刺激物的新颖性; (3)刺激物的变化; (4)刺激物的对比关系;例子:鹤立鸡群;万绿丛中一点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心理学:《心理学导论》第四章复习笔记(1)
第四章个性
第一节性格
一、性格(06年考过):性格是指人对现实具有评价意义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性格是个性中比较稳定的、独特的、起核心作用的心理特征。

个性的核心性格。

性格有好坏之分,具有社会评价意义,能代表一个人的个性,是个性的核心。

二、性格与气质、能力的关系(一般性考题)
(一)性格与气质的区别:(1)两者的生理基础不同。

(2)在稳定性方面的不同。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气质)(3)在评价方面的不同。

就气质对性格的影响来看:特定的气质类型可以有力地促进某些性格特征的形成和发展。

在性格的表现上,又带有各自气质的特色。

性格在个性中居于核心地位,因此性格对气质有更大的、更深刻的影响:首先,气质特征受性格的意志特征的制约;其次,性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和改造气质;再次,各种气质类型的人都可以培养成为具有积极性格特征的人。

(二)性格与能力的关系
良好的性格特征能弥补某些能力的不足。

比如说勤能补拙、笨鸟先飞。

三、性格的结构(1)(2)(3)(4)(性格是由许多特征所组成的复杂的心理结构)
(1)性格的态度特征表现在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态度的性格特征;
表现在劳动、工作、学习以及劳动成果方面的态度的性格特征;
表现在对自己的态度的性格特征。

(2)性格的意志特征行为目标明确程度的特征;行为自觉控制水平的特征;在紧急和困难情况下表现的意志特征; 对已作出决定贯彻执行方面的特征。

(3)性格的情绪特征情绪强度方面的性格特征;
情绪稳定性方面的性格特征; 情绪持久性方面的性格特征; 主导心境方面的性格特征。

(4)性格的理智特征
表现在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方面的性格特征属于性格的理智特征。

四、性格的类型(了解即可)
(1)心理技能类型说;(培因、里波特)
(2)向性类型说(容格)内倾性和外倾性
(3)社会文化类型学说(斯普兰格)
(4)独立顺从说(魏特金)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
(5)特质分析说(阿尔波特、卡特尔)卡特尔发明了16项人格因素测量表16 PF量表
五、(稍看)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或如何培养学生的性格?
第一,要摸清学生性格中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培养积极的性格。

第二,结合学生日常学习或纪律方面存在的问题,查清原因,对症下药。

第三,性格不是短时间内能够改变的,必须适当照顾学生的性格特点,采取灵活而有原则的方法进行性格教育。

第四,利用集体教育培养性格。

第五,利用榜样人物的影响,用性格来培养性格。

第六,帮助学生养成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能力和习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