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淮河地域文化的特点和发展
淮河文化研究报告
淮河文化研究报告淮河文化是指沿淮河流域形成的独特文化传统。
淮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河流之一,也是华北平原主要的水系之一,流域范围包括安徽、江苏、河南、山东等多个省份。
淮河文化因其独特性和丰富性而备受关注。
本报告旨在对淮河文化进行研究和介绍。
淮河文化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发展。
根据考古学研究,淮河流域的文化遗址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这些遗址表明,在早期文化发展中,淮河流域是人类聚居和活动的重要地区。
此后,淮河流域成为周、秦、汉、唐等朝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淮河文化独特的特点之一是其多样性。
由于淮河流域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和地域差异,淮河文化呈现出多样的特点。
在艺术和建筑方面,淮河文化体现了多个地区的风格和特点。
例如,安徽的徽派建筑,江苏的水乡文化等。
淮河流域还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这也为淮河文化的多样性提供了基础。
另一个淮河文化的特点是其丰富的农业文化。
淮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区域,因其肥沃的土壤和丰富的水源而闻名。
淮河文化中农耕文化的表现最为明显。
淮河流域的农民通过灌溉、种植、养殖等方式,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创造出丰富多样的农业文化。
例如,盐城的盐业、扬州的种瓜文化等。
此外,淮河文化还体现了丰富的民俗和传统文化。
淮河流域的人们有自己独特的传统节日和庙会,如扬州的东关大庙会、安徽的庐州月季花会等。
同时,淮河文化也保留了丰富的民俗习惯,如婚礼、葬礼等。
这些传统文化是淮河流域人民世代相传的宝贵财富,也是淮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淮河文化是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之一。
其多样性、农业文化和传统文化等特点使其成为研究和保护的重要对象。
对淮河文化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也可以促进淮河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淮河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对于保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多样性至关重要。
淮河南北过渡带的地域文化特色
淮河 文 化 是 一 种 地 域 文 化 。上 个 世 纪 八 十年 代, 是政府 为 制定社 会 经济 发展 战略 , 把它 作 为地情
淮河文化交流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淮河文化交流活动,共同探讨淮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在此,我谨代表主办方,向莅临本次活动的各位领导、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淮河,作为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
淮河流域文化底蕴深厚,独具特色,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淮河文化交流活动,旨在进一步弘扬淮河文化,促进区域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淮河流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一、淮河文化的内涵与价值淮河文化,是指淮河流域范围内,包括地理、历史、民俗、艺术、宗教、哲学等方面的文化现象。
淮河文化具有以下特点:1. 历史悠久:淮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
2. 民族融合:淮河流域地处中原与江南的过渡地带,历史上曾是多个民族迁徙、交流的重要通道,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3. 历史积淀:淮河流域历史上发生过许多重大事件,如淮阳之战、楚汉争霸等,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存。
4. 文化多样性:淮河流域文化种类繁多,包括戏曲、曲艺、绘画、雕刻、音乐、舞蹈等,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淮河文化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历史价值:淮河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2. 文化价值:淮河文化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为我国文化多样性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3. 经济价值:淮河文化是推动淮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于提升区域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4. 人文价值:淮河文化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淮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对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应当努力传承和弘扬淮河文化,推动其创新发展。
1. 加强淮河文化保护:建立健全淮河文化保护体系,对具有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淮河文化遗存进行保护和修复。
2. 淮河文化传承创新:结合时代发展,创新淮河文化表现形式,如举办文化节、艺术节、研讨会等活动,推动淮河文化走向世界。
淮河的知识点
淮河的知识点淮河,是中国的第五大河流,也是中国重要的水系之一。
它发源于安徽省西北部的皖西山脉,流经安徽、江苏和河南三个省份,最后注入黄海。
淮河流域是中国农业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也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生态资源。
1. 淮河的地理特点淮河流域地处中国东部中部地区,总面积约为27.3万平方公里。
淮河全长约1,000多公里,流经安徽、江苏和河南三个省份。
淮河中上游为山地和丘陵地带,下游地势平坦。
流域内有许多湖泊、河流和水利工程,如洪泽湖、滁河、泗河等。
2. 淮河流域的水资源淮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水资源补给区之一。
淮河水质较好,水量充沛,在农业灌溉和城市供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此外,淮河还承载着一些重要的水利工程,如淮河干流、淮河排洪河道等,对防洪、航运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
3. 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淮河流域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包括湿地、湖泊、森林等。
湖泊如洪泽湖是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为许多候鸟提供了栖息地;湿地则具有重要的生态保护作用,有助于维持当地生态平衡。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环境污染的影响,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也面临一定的挑战。
4. 淮河流域的农业特色淮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之一,以种植稻谷、小麦和棉花为主。
由于土地肥沃、水资源充沛,淮河流域的农业产量一直居于全国前列。
此外,淮河流域还有一些特色的农业产品,如淮盐、淮南玉米等,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和经济价值。
5. 淮河周边的历史文化遗产淮河流域历史悠久,有许多文化遗产和历史名城。
比如,安徽的合肥、阜阳,江苏的淮安、扬州,河南的周口等都是淮河流域的重要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这些城市中的古建筑、传统手工艺、历史文物等都体现了淮河流域的独特文化魅力。
6. 淮河流域的发展前景淮河流域在国家的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
政府将加大对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加强水资源管理和水利设施建设,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等。
这些措施将有助于提升淮河流域的综合发展水平,促进区域经济的繁荣。
淮河文化的成因与特色
有 “ 的字样。我 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 淮” 诗经》 记 , 有 “ 钟将将 , 鼓 淮水 汤 汤”的诗句 。 国时期 的地 理著 战
作《 禹贡》 “ 云: 导淮 自桐柏, 东会泗、 , 沂 东入于海” ,
并对 淮河作 了更 为详 细 的记载 。
淮河地 处 中原 , 自古 以来便 是兵家 必争 之地 , 特 别 自邗 沟 、 沟、 鸿 汴渠和 京杭运 河 的先后 开 凿 , 里成 这
淮河 流域 的人 类 当 时 已经脱 离 了野 蛮 时代 的低 级 阶
为经济命脉地带。商周时期, 位于淮河下游的淮夷方 国成为 商周 统 治者 的劲 敌 ,迫使 他 们屡 次派 兵征伐 ,
招致商王朝 的覆灭和周王朝的衰败。春秋战国时期, 淮河 流域又 成为 大 国争霸和 角逐 的重 要地 区, 出现 了 号称 “ 天下之 中”的商业都市陶( 山东定陶 ) 还有陈 , ( 南淮 阳 ) 寿春 ( 徽 寿县 ) 睢 阳 ( 南商 丘 ) 河 、 安 、 河 、
兴起 , 造 出代 表 世界 东 方 的灿 烂 文 化 , 与埃 及 、 创 堪 巴比伦 和 印度 的古 文 明相媲 美 ,被称 为 世 界 4大 文
明之源 。
由于 淮河是 我 国东部 的南 北分界 线 , 淮河流 域位
于 黄 河与长 江之 间 的过 渡地 带 。所 以, 河文化便 在 淮 这 个特定 的 自然环 境 中形成 了独具特 色 的 区域 文化。
维普资讯
水流 的很 快 , 们就 叫它 为长 江 ; 间的一 条按 照方位 人们 叫 它 中河 , 人 中 由于这条 河 , 富饶 秀美 、 气候 宜人 , 走 千 “
走万不如淮河两岸”, 引得古人 类纷纷来此集居 ; 随着时光的推移 , 人们开始觉得 中河名只能反映它的位置, 而 不能反映它的 自然形态美, 于是黄帝的史官仓颉就依据古淮河比长江、 黄河都短, 而且淮水美如 “ 鸟之短尾”的 意境 , 用象形 字 “ ” “ ”(hi短尾 鸟 名 ) 水 与 隹 zu, 合并 , 创造 了 “ 淮”字 , 并将 中河之 名 改为 淮河 。
浅谈安徽文化特色
浅谈安徽文化特色文化最直观的表述文就是知识的结构性积累;化就是教化与人。
组合起来的文化含义,是最通俗的,又最容易直观形象表述。
在形式上表现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的人格及其生态的状况反映。
因此文化的主体是人与自然,所以其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民族特点。
安徽的地域特点形成的民风特点横贯安徽的两大水系将安徽一分为三。
皖南是山水相依,青山碧水,物阜民丰。
由于南部的山岳和自然条件不适合古时的大规模战争,因此受战争的破坏很少,长期以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造就了当时的社会和谐和徽商的兴盛,传承到今日,就是民风淳朴、商业发达。
安徽北部地处黄淮平原,自古就为兵家必争之地,连年战乱,殃及人民,在以农耕为主的封建社会,受自然灾害的影响也比较严重,洪涝、干旱等时有发生,造成了人民不停的迁徙,原居民减少,外来人口居多,造成了偏向中原和北方的民风习俗,为人大都比较直爽、热情,容易冲动,在皖北酒文化大行其道。
安徽文化的特点安徽文化有一大特点,就是三条水系孕育了三种文化。
长江、淮河两大水系恰巧从地理上把安徽三等分,分为皖南、江淮之间、淮北。
淮河孕育了淮河文化,有老子、庄子、建安文学等;江淮之间就是皖江文化,桐城派是典型的代表。
再有皖南山区的新安江水系,孕育出新安文化,也就是大家都熟悉的徽文化。
一·皖江文化“皖江文化”是以安庆、桐城为中心,由安庆土着的古皖文化和来自江西徽州移民的朱子信仰碰撞和融合而形成。
皖江文化自先秦以降,从未中断,源远而流长。
皖江文化涌现出大量文化世家,有的绵延数代,名人辈出。
由于移民和交通的便利,皖江文化开放程度高、创新意识浓、文化辐射力强,在许多方面使部分文化内容从区域文化范围上升到主流文化圈。
淮河文化研究现状述评——以淮河流域地域文学为中心
lr e n mb ro s R c a e ru d te te e Hu ie c l r n C ia T e r i l lt O e o o c d v l p n . ag u e fr e rh p p r a o n h h me o t ah u t e i h n . e s f h u h y a e Man y r a e t c n mi e eo me t e d n t r ld s ses au a ia tr ,c l r l n itrc l e g a h . u e l e t r t d n t e Hu i eRie tlr lt ey w a n ut a d h so a o r p y B t h t r u esu yo h ah v ri si ea i l e k l k,t o — u a i g t ia s l v i oh c n e
一
学研究 已1渐受到人 们重视 ,对文学 的地域性 研究 也缓慢 3
地发展起来 。
是以文学 史 中的个 案研 究入 手 ,探讨 某一地 域作 家
群在某一时间阶段之 内的形成 或某一 作家 在该作 家群体 中 的地位和作用 ,如 :杨 国学 《 游、辛弃 疾在 宋代 武夷作 陆 家群的地位与影 响》认 为陆游 和辛弃 疾都 留下 了若 干首 与
第3 3卷 第 1期 2 1 年 1月 01
宜春 学 院学 报
Ju a f c u olg o r lo h nC l e n Yi e
Vo. 3. No 1 13 .
Jn 2 1 a.0 1
淮河文化研究现状述评—— 以淮河流域地域文学为中心
李 艳 洁
( 蚌埠 学 院 文 学与教 育 系,安徽 蚌 埠 2 33 ) 300
淮河
淮河原是一条独流入海的河流,自12世纪起,黄河夺淮700年,打乱了淮河水系,淤塞了中下游河道,并使淮河失去入海尾闾,极大地改变了流域原有水系形态,加重了淮河水患。
黄河夺淮初期的12世纪、13世纪,淮河平均每百年发生水灾35次;14世纪、15世纪平均每百年发生水灾75次;公元16世纪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450年间,平均每百年发生水灾94次。
新中国成立以来,1950、1954、1957、1975、1991、2003、2007等年份淮河发生了较大洪涝灾害,1966、1978、1988、1994、2000、2009等年份发生了较大旱灾,均为10年左右发生一次。
593、1612、1632、1730、1848、1850、1898、1921、1931年曾发生过大洪水。
淮河流域人口密集,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矿产基地和制造业基地,也是国家实施鼓励东部率先、促进中部崛起发展战略的重要区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流域跨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山东五省(由于湖北省的淮河流域面积仅为1400平方公里,通常说淮河流域地跨豫、皖、苏、鲁四省)40个地级市,160个县(市、区),人口约1.78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3%,流域平均人口密度为659人每平方公里,是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4.5倍。
流域耕地面积约1.9亿亩,约占全国耕地面积12%,粮食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6,提供的商品粮约占全国的1/4,在国家粮食安全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流域内矿产资源丰富,种类有50余种,其中煤炭探明储量700亿吨,火电装机达5000万千瓦,是华东地区主要的煤电供应基地。
流域交通枢纽地位突出,京沪、京九、京广三条铁路干线纵贯南北,陇海及新(乡)石(臼)、宁西铁路横跨东西,高速公路四通八达,主要航道有京杭大运河和淮河,大型海港有连云港、日照港,航空港有郑州、徐州、临沂、阜阳等。
淮河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曾孕育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诞生了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等众多思想家。
淮河文化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内涵
淮河文化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内涵淮河地区位于中国东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这片土地上孕育了淮河文化,也因淮河文化而承载了中华大地的无限荣光。
淮河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内涵,蕴含着许多值得探讨的话题。
一、淮河文化的历史积淀淮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化在东部地区的最早发源地之一,最早的历史记载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尚书》、《史记》等典籍中都有关于淮河地区的记载,其中以汉代的《淮南子》最为著名。
《淮南子》是汉代著名思想家刘安所编的一部道家典籍,不仅充满了道家思想的精华,还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淮南子》中收集了当时淮河地区的文化遗产,如《天文》、《地理》、《异物志》、《人间》等篇章,涵盖了自然科学、人文社科等各个方面。
随着社会的发展,淮河文化也不断地演变和发展。
从春秋战国到汉唐,淮河文化不断地吸收各地的文化,从而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特色文化。
唐代诗人杜牧的《赤壁怀古》中就有“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名句,这个“九州”便包括了淮河流域。
在古代贸易物流的基础上,一些比较独特的手工艺品和策源于淮河文化的文艺形式,如彩塑、砚台、蒙克等,一直传承到现在。
二、淮河文化的文化内涵淮河文化的文化内涵主要包括历史文化、传统文化、生态文化和地域文化等。
在历史文化方面,淮河流域是中华文明古代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从古代的夏商周到春秋战国再到宋元明清,淮河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天然的文化宝库。
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唐代的淮岳才子和元明的淮扇。
淮岳(今南陵)是唐代禅宗名士贾岛的故里,诗人杜牧、杜甫等也曾为这里留下不少名篇佳作。
淮扇则是元明时期淮河流域最具代表性的手工艺品之一,制作精美,被誉为“天下第一扇”。
在传统文化方面,淮河流域的文化形态独具特色,依托自然环境,体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趣味。
田野园林景观、中药材、传统织染技艺等都是淮河文化的代表。
同时,淮河文化也是一种精神文化,她通过文字、形式、思想等方式传递着人类固有的思想、价值和观念,从而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浅析淮河历史文化的形成渊源与发展
我 国最古老 、最有代表性的区域传统 麓平原走 向河湖之畔 。 文化 ,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除受 自
区, 由仰韶文化发 展为龙 山文化 , 而 同时
据古文献资料记载 ,在新石器中 期 的淮 河流城几乎全部 被龙 山文化所覆
流域 内无 论山麓 、 平原 、 河湖之畔 , 都 身 特定 的历 史 环境 和 地理 环境 影 响 期 ,在黄河 中下游 的山东 中南部和苏 盖 ,
一
、
中 原 文化 对 两 淮 的最 初 浸 润
由于 人 类 文 明 的 进 步 和社 会 生 产 明两 者 是 前 后 连 续 发 展 的关 系 。可 以说 ,
观 和 人 文 特 征 的 影 响 ,表 现 特定 领域 力 的发展 , 人类 活动 的范 围不断扩大 , 这是淮 河文化第一次受 到中原文化影 响 传 统 文 化 的深 刻 内涵 。淮 河 文 化 作 为 征服 自然 的能力不断加强 ,开始从 山 的记 录。 进 入新石器后期 阶段 , 在中原 地
和水费收费政策前 后的农 田产量 数据图 作 出分析 和比较 ,为农 民直 观地 呈现该
面 对 水 源 费 和 水 费 收 取 难 的 现 项政策 的经济效益 和环保效益 ,从而起
不是十分富裕。如何 有效开展节水新 状 ,需 要认 识 到 全 面 面 向农 民 收取 水 到激励农 民切 实履行缴纳水 资源和水费 政策的 同时又不过于加重农 民的经济 资源费和水费的政策本身还存在一定 的作 用 。 负担是有关政策制定 部门应该着重思 的改进空间 ,例如收取规则 的完善 和
探索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流 l
浅析淮河历史文化的形成渊源与发展
宛 天月
区域文化的形成是 和一定地域范 历史文化注入了许多新 的血液 。 岗文化 与大汶 口文化之 间有 着密切 的联 系, 而制作更 为精 细的青莲 岗遗存 , 则说
论淮河文化研究现状述评以淮河流域地域文学为中心
论淮河文化研究现状述评以淮河流域地域文学为中心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以往的中国文学研究,大多只注重以历史为线索进行编年排序,阐述文学的时代性和民族性,而不注重以空间为区域进行分布组合,考察文学的地域性。
这种只注重其时间关系时代性>>而忽略其空间关系(地域性)的传统研究思维和方法,往往是一维的、单向的。
因而地域文学研究已日渐受到人们重视,对文学的地域性研究也缓慢地发展起来。
自从1905年刘师培发表《南北学派不同论》、1906年王国维发表《屈子文学之精神》之后,直到20世纪90年代,除了极少数专家外,八十多年间,似乎很少有人就文化或文学的地域性问题做过专题研究。
袁行需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总绪论”在谈到“中国文学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时,提到了“地域的不平衡”这一现象。
该书指出:所谓地域的不平衡包含两方而的意思:一是在不同的朝代,各地文学的发展有盛衰的变化,呈现出此盛彼衰、此衰彼盛的状况。
二是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体孕育生长,从而使一些文体带有不同的地方特色,至少在形成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是如此。
90年代以来,一些博士论文就地域文学作家群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如:陈建华博士的《中国江浙地区十四至十七世纪社会意识与文学)},徐永明博士的《元代至明初姿州作家群研究》,韩结根博士的《明代徽州文学研究》等,并且出现了一大批相关学术论文。
这些研究成果大多是从以下两种途径入手研究的: 一是以文学史中的个案研究入手,探讨某一地域作家群在某一时间阶段之内的形成或某一作家在该作家群体中的地位和作用,如:杨国学《陆游、辛弃疾在宋代武夷作家群的地位与影响》认为陆游和辛弃疾都留下了若干首与武夷山相关的优秀作品,两位著名作家的加盟,壮大了武夷作家群的阵营,提高了武夷作家群的知名度,加重了武夷文学的分量,扩大了武夷作家群的影响。
淮扬地域文化的历史特色及其成因
淮扬地域文化的历史特色及其成因作者:张梦琪来源:《理论观察》2017年第03期摘要:淮扬文化发生、发展于江淮之间,以水路交通枢纽城市扬州、淮安为中心,是江苏地域文化和运河文化长廊的重要组成部分。
淮扬地区一直以来都是封建国家漕运和盐业的中心,是封建时代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域之一。
淮扬地区凭借历史上的数度繁华,形成了独特的地方区域文化,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兼容并蓄的文化环境、绚丽多彩的文化成就和雅俗共赏的文化物质载体是淮扬文化最鲜明的历史特色。
南北运河的开凿是淮扬文化形成的最关键因素,对淮扬文化的发展定型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淮扬文化;地域文化;运河中图分类号:K2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3 — 0149 — 03淮扬地域文化发生、发展于江淮之间,以水路交通枢纽城市扬州、淮安为中心,按照今天的行政区划来看包括江苏中部的扬州、镇江、淮安、泰州四市的市区,以及宝应、江都、仪征、高邮、扬中、涟水、灌南、沭阳、泗阳、泗洪、盱眙、洪泽、金湖、阜宁、建湖、姜堰、泰兴、兴化等区县、地级市。
淮扬文化从产生到定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尚书·禹贡》中的“淮、海惟扬州”是“淮”、“扬”现于古文献的最早记载,“扬一益二”、“七省通衢”、“南船北马舍舟登陆”是历史上淮扬地区数度繁华的真实写照,而作为中国四大菜系之一的淮扬菜,以及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京杭大运河则是淮扬文化最直观的物质载体。
不管是作为江苏地域文化和运河文化长廊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其本身的价值属性,淮扬地域文化的特色和成因都是一個值得深思和探讨的课题。
一、淮扬地域文化的历史特色(一)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淮扬地域文化源远流长,从上古时期开始,淮扬地区就在中华文明的起源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据考古资料显示,大约七千至五千年前,江淮地区就已经有人类活动的足迹了。
江淮原始居民——淮夷,凭借着披荆斩棘、开疆拓土的精神,在淮扬地区建立了古国徐国、邗国,古城邗城、棠邑,这种不屈不挠的英雄品质早已融入了今天淮扬人的血脉之中。
关于淮河文化的文章
关于淮河文化的文章淮河文化:传承千年的文化瑰宝淮河是中国最重要的流域之一,也是一个文化悠久的地区。
自新石器时代开始,淮河文化就开始发展壮大,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淮河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人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历史文献。
本文将通过对淮河文化的介绍,展现其在中华文化中所占重要的地位和其独特的魅力。
一、淮河文化的发展历程淮河文化的发展历程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
在长达数千年的时间里,淮河流域内的各类人文活动不断发展和演化,形成了大量独特的文化现象和风貌。
在商周时期,淮河流域逐渐成为中国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之一。
随着历史的演进,这里成为了许多帝王宫廷和文人墨客的流连之地。
从鲁公、孔子到唐代文学巨匠李白、苏东坡、辛弃疾,无数名人和文化精英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和一笔可贵的文化遗产。
二、淮河文化的地域特色淮河文化的地域范围主要囊括了江苏、安徽、河南、山东等多个省份。
这里有着独特的地形、气候、民俗和历史遗存,形成了一种浓郁的地域文化和历史传统。
例如,淮河流域的土壤肥沃、水源丰富,曾经成为中国北方的麦类、棉花和水稻主产区之一,在中国的农业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同时,这里的文化资源也非常丰富,有着众多精美的文化遗产和历史文物。
三、淮河文化的文化特点淮河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她以其独特的文化特色获得了世界的关注和赞誉。
首先,淮河文化具有多元性。
在这里,汉文化、佛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和印度文化等多种文化交融并存,形成了一种多元而鲜明的文化特质。
其次,淮河文化具有包容性。
这里吸纳了不同地区和民族文化的精华,形成了一种浓重的文化土壤和风貌。
第三,淮河文化具有创新性。
这里大量的文人墨客、科学家和艺术家在这里创造了许多文化佳品和艺术精品,为中国文化史增添了无数光彩。
四、淮河文化的代表作品淮河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珍品,不仅有许多无形文化遗产,也有着诸多的文化艺术精品。
锦绣河山、灵动之姿,代表着淮河文化的艺术价值。
淮河文化概论
淮河文化概论胡四红10市场营销(2)班摘要:淮河,古称淮水,是中国古四渎之一,是一条文化味道很浓很浓的河。
与许多地域文化相比,淮河文化更令人难以捉摸不易把握,这是由多种文化决定的。
淮河流域,不仅是我国闻名的战略要地之一,而且是苏、鲁、豫、皖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它以深厚的文化底蕴,悲壮的历史沉积将我们带入了博大的淮河文化空间。
由于淮河是我国东部的南北分界线,淮河流域位于黄河与长江之间的过渡地带。
所以,淮河文化便在这个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
关键词:淮河流域淮河习俗民间艺术人的诗淮河流域有“七十二河归正阳,三十六湖在颍上”之说。
正阳关是淮河第二名关,此处淮河岸边有座迎水寺,寺里有幅楹联曰:“五六月间无暑气,二三更后有渔歌”。
我们从寺的名称和楹联的含意,可以看出淮水之美、淮河之幽。
“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
明月随良缘,春潮夜夜深。
”王昌龄这首《送郭司仓》,试图用门前碧绿的淮水来留客,也是希望羁旅在外的游子不要辜负了这一河好水。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淮,水。
出南阳平氏桐柏大复山,东南入海。
从水,佳声。
”佳是美好之意,佳水自然是美水、好水。
从甲骨文“淮”字的构造来看,是形声加会意,由一只水鸟和一条河流构成。
古淮河流域河道众多,沼泽密布,四季分明,气候适宜。
所以,“淮河”是水鸟的天然乐园。
“淮”则表示众多水鸟在水面上欢叫飞翔。
如此佳水曾给淮河两岸人民带来无限的福祉,“江淮熟,天下足”正是淮河流域丰收、富足和兴旺的写照。
这里地处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雨量适中,光照充沛,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是我国开发较早的农区。
《《》称其“地平壤厚,得中土之和气,百物以蕃,众庶以集”。
《颍州志》称其“土壤沃饶,风雨和会”,“有鱼稻之饶”。
所载“珍珠秫”,也就是玉米,是我国关于玉米种植的最早记录。
据2001年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考古发现,早在9000多年前,生活在淮河流域的贾湖人就已经创造出相当发达的稻作文化,由此推断淮河流域是我国稻作农业的起源地。
地理淮河知识点总结
地理淮河知识点总结
地理位置
淮河流域横跨安徽、河南、江苏三个省份,流域起源于安徽省的淮北地区,向东北流经安
徽省的淮南地区,然后转向东北攻入江苏省,最后在江苏省宿迁地区注入长江。
淮河全长
约1000多公里,主要支流有陈河、大别山河、白河、梁泗河、镇淮河等。
地理特征
淮河流域地势起伏较小,地形平坦开阔,仅太湖和大别山、镇淮河流域能对流域地势起到
一定的影响。
水系发育,水网密布,是中国重要的水利资源基地。
淮河流域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适宜农业生产,尤其以水稻种植为主,同时也适宜种植小麦、棉花、油菜等作物。
经济地位
淮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和工业基地,主要农产品有稻谷、小麦、油菜、棉花等,工业主要以化工、纺织、机械制造等行业为主。
淮河流域贡献了大量的粮食和工业品,对
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生态环境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水
质污染、水资源过度开发、湿地退化等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保护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中
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保护政策和措施,对于超标排放的企业进行整治,开展水污染治理
和生态修复工作,加强湿地保护等。
总结
淮河是中国重要的河流之一,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
和人口的增加,保护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迫在眉睫,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共同保护
好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让淮河成为美丽的风景线,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淮河流域历史与文化溯源
淮河流域历史与文化溯源J111140132011级历史系历史学黄哲慧【摘要】淮河流域的历史文化起源早,历史久远,并且早在远古时期和夏朝就基本形成自己鲜明的特点和个性,既在形式上多种多样,也在内容上荟通南北。
淮河文化体系,是中华传统文化大厦最重要的柱石之一,是非常重要且值得研究的。
【关键词】淮河流域;文化;起源【正文】传说上古时期,中原大地从西向东有三条河流,最北一条是黄色的,又是炎黄二帝的出生地,因而被称之为黄河;最南一条因为长度长,水流急,人们称之为长江;中间那一条人们按照其方位称其“中河”。
这条河所在区域气候宜人,风景秀美,人们觉得“中河”不足以反映它的美丽富饶,于是黄帝的史官仓领就依据古淮河比长江、黄河都短,而且淮水美如“鸟之短尾”的意境,用象形字“水”与“准" ( zhui ,短尾鸟名)合并,创造了“淮”字,并将中河之名改为淮河。
①这个传说虽然不一定完全属实,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淮河水名的起源。
“淮”字的水名早在在商代中期的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
《说文》中记载道:“淮,水。
出南阳平氏桐柏大复山,东南入海。
从水,隹声。
”在这里“水”表示属类,“隹”表示读音,通常所以认为它是一个形声字。
同时“隹”字又是短尾巴鸟类的总称,从甲骨、金文中“淮”字构形来看.应该是众多短尾水鸟在水面上自由飞翔的意思,而又读“隹”的声音,应当是形声加会意。
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记有“鼓钟将将,淮水汤汤”的诗句。
战国时期的地理著作《禹贡》云:“导淮自桐柏,东会泅、沂,东入于海”,并对淮河作了更为详细的记载。
无论是传说还是文献,从淮河这个名中,就可以了解到淮河流域水草丰茂,水鸟众多。
并且,可以知道淮河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是除了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外中华民族的发样地之一,可以追溯的历史久远悠长。
到底淮河流域的历史文化的源头在哪里?它又是怎样逐渐形成今天被我们所熟知的这样一种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呢?①陈琳:《淮河文化的成因和特色》,《江苏地方志》,2007年第一期比淮水这个名字更久远的历史,要追溯到远古时期。
淮河文化概念之界说
淮河文化概念的进一步思议文/陈立柱、洪永平摘要: 与许多地域文化相比, 淮河文化更加复杂而不易把握, 这是由于多种因素所决定的, 其中淮河文化本身“大象无形”的特点可能较关键。
因此, 讨论淮河文化概念, 首要的工作在于找到认知淮河文化特质的恰当方式, 与综合各学科各方面的研究成果从而加以概括的方法。
通过多层面多角度的探究, 我们尝试着给淮河文化一个初步的概括, 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而平原文化的特质是为淮河文化基本的或主体的方面。
[关键词] 淮河文化概念; 研究方法; 界说一、淮河文化概念与特点的讨论至今未曾充分展开第三届淮河文化研讨会上, 我们曾提交了《淮河文化的概念与内涵论纲》[1]一文, 通过对淮河流域地理状况、文化源头、历史文化的阶段性发展及其与当代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 论证了淮河文化概念可以成立。
这一方面过去较少集中的讨论。
文中也涉及到淮河文化的一些特点, 但较简略, 尤其是没有把淮河文化作为一个概念加以界定, 而概念的界定又是必需的, 无论从整体把握上讲, 还是从对于内涵的理解上说都是需要的。
做这个工作的人很少, 在淮河文化研究近20 年的历史上, 没有几个人讨论过淮河文化的概念、内涵与特质。
首届淮河文化研讨会上, 曹天生教授发布了《关于淮河流域文化定义问题的探讨》[2], 他提出淮河流域文化是域内各种文化样态的总和, 是以流域文化为特质的、以水利文化为核心的、以淮河干流区域文化为代表的地域文化的定义。
第二届淮河文化研讨会上没有人专门就淮河文化概念进行系统研究, 会上学者们只是在概念的提法上, 如淮学、淮文化、淮河文化等问题上有些议论。
第三届淮河文化研讨会上, 有人就淮河文化概念发表议论, 但系统研究者也没有。
最近召开的第四届淮河文化研讨会, 相关问题的讨论与第三届的情况大致相近。
淮河文化专门的四次研讨会上, 对于淮河文化概念的讨论非常之少, 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淮河文化研究报告总结
淮河文化研究报告总结
淮河文化研究报告总结
淮河流域是中国长江流域重要的文化发源地之一,沿淮河地区有着丰富的淮河文化。
本次报告对淮河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总结如下。
首先,淮河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史前时期起,淮河流域就有人类活动的迹象,这里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化。
淮河流域是典型的农耕文化区域,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支柱之一,深深影响着淮河文化的发展。
其次,淮河流域的文化特点丰富多样。
淮河流域辽阔的土地和丰富的水资源为这里的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淮河文化以农耕文化为基础,衍生出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等多个方面的特点。
例如,淮河地区的美食以水产和稻米为主要特点,有着独特的烹饪方法和口味。
再次,淮河文化在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淮河流域曾先后是战国时期楚国、秦朝和汉朝的重要地域。
这里曾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对整个华北地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淮河文化不仅是这一时期的产物,也是后来各个朝代的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基础。
最后,淮河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重要任务。
随着现代化的推进,淮河流域的发展有可能对传统文化造成一定的冲击。
因此,保护和传承淮河文化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在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
力下,应加强对淮河文化的研究和推广,保护淮河流域的文化遗产和传统技艺。
总之,淮河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和重要的历史地位。
淮河流域的文化发展对整个华北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今后的发展中,加强对淮河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关键,以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淮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淮河文化研究报告范文
淮河文化研究报告范文一、引言淮河流域是中国北方最重要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之一。
淮河文化是指在淮河流域形成的一系列古代文化遗存和传统习俗,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旨在对淮河文化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揭示其发展历程、特色和影响。
二、发展历程淮河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主要表现为古代典型聚落、农业经济和陶器制作的兴起。
随着时代的发展,淮河流域成为政治和经济的重要中心,带来了文化的繁荣和交流。
商代和西周时期,淮河文化进入了繁盛期,如商代的淮南文化和周代的淮水文化,这些文化有力地推动了淮河流域的历史发展。
在春秋战国时期,淮河文化受到了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的双重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化名人,如孔子、孟子、鲁迅等。
同时,淮河流域也成为了重要的战略地区,战争的频繁发生对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随着历史的演进,淮河文化在隋唐时期达到了巅峰,成为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这一时期,淮河流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文化遗迹,如江都府和李白的诗词创作。
然而,隋唐帝国的垮台导致了淮河文化的衰落,逐渐被其他文化所取代。
三、特色和影响淮河文化具有独特的特色和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经济:淮河流域拥有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水资源,使得农业经济得以快速发展。
淮河文化的一大特点是以农业为主导,农民们通过灌溉系统、耕种技术和农具的改进,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和农产品的品质。
2.陶器制作:淮河流域的泥土和水资源为陶器制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淮河文化以其精美的陶器而闻名,这些陶器不仅在工艺技术上达到了高度,而且在造型和图案上也具有独特的风格。
3.社会制度:淮河文化对中国历史上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淮河流域形成了一系列的小国家和封建制度,这些制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政治权力的集中。
4.文化交流:淮河流域地处中国北方和江南之间的中间地带,便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淮河地域文化的特点和发展□邵小妹淮河地域文化有其深厚的底蕴和丰富的内涵。
但在过去一段时间内,人们把淮河流域的地域文化纳入了“吴楚文化”的范畴而未加关注。
淮河地域文化虽源于“吴楚文化”,但又别于“吴楚文化”,在自然变更和后期的人为动荡之后,经过长期的融汇和发展逐步形成了其自身的鲜明特征。
一、淮河地域文化的形成淮河地区文化的形成得益于得天独厚的环境和地理条件,同时还具备了地域文化形成的“第三个方面因素,是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区域意识,并与其它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
”(王宁:《中国文化概论》)淮河地域是中原地区的南部咽喉,古颖州(今阜阳)又是极重要的粮食集散地,而淮河又为运粮、运兵提供了运输大通道,淮河流域历史上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自古以来淮河上游地区属“西楚”,而下游地区则属“东楚”。
春秋战国时期不仅是诸侯政治、军事长期争战,更是“诸侯文化的异彩纷呈”时期。
楚国灭亡前,曾迁都寿州,而蔡国后期亦迁都州来,称“下蔡”。
楚文化在和其它诸侯文化的竞争中,以其独特的道家思想为依据,创造了极富地方特色的“楚辞文学”,充满了浪漫和乡土意识。
汉淮南王刘安率八公编撰的《淮南子》更是道家学说的重要总结。
淮河地域出土的文物中也大都保留了鲜明的楚文化特征,特别是寿州出土的连版“楚爱”金币更证明了这一地区不仅是商贸流通的重要地区,而且应该是楚货币的铸造地区之一。
上窑“古寿州窑”的发现,更证明这一地区手工业的高度发展,而手工业的发展正是文化发达的象征。
由此可见,楚文化在此地区的繁荣程度,所以我们说淮河地域文化的底蕴应该是以楚文化为基础的。
由于黄河流域的自然灾害,特别是黄河的二次夺淮入海,加之淮河流域乃兵家必争之地,战争不断,如“淝水之战”、“南圹之战”等,造成了大量的灾民和难民南下。
这些灾民和难民的南下,不仅使各民族得到了空前的大融合,而且把黄河流域中原文化的精髓融入到淮河地域文化之中,形成了独特的淮河地域文化特征。
以花鼓灯为例,男性舞蹈(鼓架子)就极具中原文化粗犷、奔放的鲜明特征,而女性舞蹈(兰花)则明显保留了楚文化细腻、含蓄和曲折美。
淮河下游连接苏杭大运河,江浙一带的商贾则通过大运河云集与此,“江淮草市,尽近水防”,正是这一现象的写照。
这些吴地商人经运河入洪泽湖而后沿淮溯流而上,不仅给沿淮地区带来了商业繁荣,更是将江浙一带吴文化的影响带进了沿淮,使淮河地域文化和吴文化又进行了地域文化的大融合,形成了淮河地域文化的另一特征。
著名的凤阳花鼓依然能够看到吴文化的幽雅和含蓄,特别是凤阳花鼓歌仍明显看到了吴文化的音乐元素的影子。
金元时期,元宋经过“符离大战”后,北方部落由于内部的权势之争,暂时停止了南进,而苟且偷安的南宋又中止了北上收复失地的战争,这就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
符离和合肥之间形成了中间地带。
这给北方游牧民族文化和淮河地域文化的融合提供了便利。
如淮南安城镇的花鼓灯舞蹈《摔跤》和北方民族的《摔跤》如出一辙,这正是游牧民族文化和淮河地域汉民族文化大融合的必然结果。
二、淮河地域文化的特征淮河地域文化是以“吴楚文化”为基础,在和中原文化、游牧文化大融合之后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地域文化。
这种地域文化极具兼容性和多样性两个特征。
兼容性。
淮河地域文化并不像黄河文化那样单一,并不拒绝外来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影响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从而形成自身新的特点。
比如凤台推剧,她是从花鼓灯后场小戏中派生发展出来的地方戏曲。
在她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就不断吸收和借鉴吕剧、晋剧、梆子、黄梅戏的特点,不断丰富自己,形成了自身新的唱腔板式和唱腔特点,留下了许多经典唱段。
蚌埠至宿县一带的泗州戏,则和山东鲁西南地区的柳琴戏又极为相似,这不仅是两地相邻,淮河地域文化吸收了鲁文化的影响,更是淮河地域文化兼容性的重要表现。
多样性。
这是和兼容性相关联的问题。
淮河地域文化不仅式样各异而且品种繁多,从神话故事《女蜗补天》、《禹王治水》到集政治、军事、哲学、科技为一炉的长篇巨著《淮南子》;从花鼓灯歌舞、风阳花鼓到各地方戏剧;从各种曲艺说唱、大鼓、琴书到摩崖石刻和文房四宝之一的紫金砚,无一不是多样化的体现。
多样化还体现在淮河流域上、中、下游的不同地域文化的不同特点上。
花鼓灯舞蹈虽流传于淮河上、中游区域,但(下转17页)赏中实现了提高。
从《相约花戏楼》看黄梅戏的振兴,它深刻启迪我们,黄梅戏要振兴,关键在创新。
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最好的继承。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文化艺术的发展同样要与时俱进,尤其是作为传统艺术更应不断开拓创新。
现代人的工作学习生活节奏大大加快,艺术门类、艺术形式越来越丰富,随着高科技的发展,艺术的传播手段也出现了重大变化,给人们提供了欣赏艺术自由选择的条件。
面对新的时代、新的形势,戏剧艺术只有顺应时代,不断改革发展和创新,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剧目创新,这是黄梅戏振兴的前提条件。
剧本是剧目的基础,没有好的剧本,振兴黄梅戏就是一句空话。
因此,实现剧目创新的关键是要创作出好的剧本。
剧本创作要继续坚持整理改编传统戏、创作新编古代戏、编写现代戏三者并举的方针。
既要对传统剧目进行挖掘、整理、改编,更要大力创作反映改革开放和当代生活的作品,真正把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火热实践展现出来。
同时也要制定优惠政策,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创作人员的积极性,鼓励更多的作家多写些好戏、新戏。
完整的本戏,是提升戏曲质量的主渠道之一,短小紧凑而艺术精萃程度高的折子戏、流行唱段、戏曲小品、戏曲MTV、戏歌等新的戏曲形式,也很适应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和观赏心理,是广泛普及的重要手段。
因此,既要重视创作本戏,又要适应人们欣赏需要的变化,创作出好的折子戏、精彩唱段以及戏曲小品、戏曲TV等新的戏曲形式,最大可能地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
表演创新,这是黄梅戏振兴的关键。
黄梅戏经过上个世纪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它独有的表演风格。
重点注意抓好两大创新:一是程式创新。
要贴近生活,捕捉新的生活真实,创造新的艺术程式,使演出中的一招一式、举手投足都能表现生活的本质真实,为人们喜爱和接受。
特别是做、打两项基本功,一直是黄梅戏的弱项,要想使黄梅戏真正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就要注意在这两项基本功上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发展,形成自己的风格。
二是流派创新。
黄梅戏要振兴,就必须有新的流派出现。
拘泥于传统的程式,恪守传统的腔调,不可能有新的发展。
应注意出新戏,出新人,而且要以新戏带新人,此外,黄梅戏还要注意灯光、舞美等方面发展创新,推进表演的各个环节更加适应时代和观众的要求。
载体创新,这是黄梅戏走向观众的桥梁。
载体创新简单地说就是要善于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和传播手段,丰富黄梅戏的表现形式。
比如把黄梅戏从舞台搬到电视屏幕,搬到电影银幕,搬到计算机互联网络等,分别借助这些现代传媒独特的传播功能包装自己,来实现黄梅戏的广泛传播,开辟黄梅戏新的发展空间。
需要说明的是,这几种载体互有短长,不能以一种形式排斥另一种形式,只能在相互借鉴中共同发展。
队伍和机制创新,这是黄梅戏振兴的重要保证。
目前,活跃在黄梅戏舞台的创作、表演人才年龄偏大,新涌现出的优秀人才又太少,因此,大力培养黄梅戏人才是当务之急。
对于年轻优秀的好苗子,要按照艺术人才的成长规律加以重点培养,并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等方面破格解决。
对演职员在加强业务培训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尚的职业道德,使其成长为“德艺双馨”的优秀人才。
(上接15页)流派纷呈,风格各异。
就是花鼓灯锣鼓的演奏,不同区域也有不同的打法和不同的技巧。
中下游的凤阳更是发展了以女性舞蹈为主要表演形式的凤阳花鼓,其艺术风格比起花鼓灯来就多了几分含蓄、多了几分妩媚。
戏剧,上游颖州地区以梆子为主,中游颖上、凤台、怀远推剧占主导地位,而下游则以泗州戏见长。
曲艺说唱,上游以琴书为主,很靠近河南坠子,而凤台、怀远地区大鼓盛行,下游琴书则极靠近徐州琴书。
在歌曲的表现形式上,花鼓灯流行地区以花鼓灯灯歌为主,讲究的是现场即兴创作,即兴表演,而中、下游地区则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民歌、小调,如流行甚广的《摘石榴》、《王三姐赶集》等。
正是这种多样性的特征,使得淮河地域文化在大共性的前提下有了更多的个性,才更加丰富多彩。
淮河地域文化的兼容性和多样性同样还表现在宗教文化的相互“容忍”上。
以茅仙洞为例,这个寺庙,历史上道教、佛教均住持过,无论是道教和佛教,它们在相互住持和更迭过程中均相安无事,表现了超乎异常的大度和宽容,这恐怕在其它地区是难以想象的。
既便是刘安时期的道教和以后长期统治的佛教,在淮河地区,两种宗教文化基本上相对平静,未发生重大纷争,这不能不是淮河地域文化兼容性的重要表现。
淮河地域文化还有其它特征,特别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表演流派和表演风格,都具有鲜明的个性,这是值得骄傲和自豪的。
三、淮河地域文化的发展我们在肯定淮河地域文化的同时,如何发展地域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首先是对淮河地域文化的深入研究,找出基本特征和区别,找出共性和个性,找出总体艺术规律,特别是要找出我们自身的个性特征予以发扬光大。
其次是继续发挥兼容性特点,努力学习各民族各地区不同文化的优点和长处,继续进行不同地域文化的兼容工作,使淮河地域文化的特色更鲜明。
最后是继续发扬多样性特点,求共性但不求统一。
上、中、下游的各自特色,各种艺术式样的特色,各种流派的风格个性不仅一定要保留,而且一定要发扬。
使各自的式样和流派在淮河地域文化这个大规律、大共性的范畴内,个性更鲜明、更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