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类和词类活用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词类活用

高考语文词类活用

2 名词用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一般只有时间名词才 能用作状语,普通名词用作状语的很少 见。而在古代汉语中,不但 时间名词可 以作状语,普通名词作状语的现象也极 为常见,我们称为名词作状语。
(一)普通名词用作状语 普通名词直接用于动词前作状语,所起的作用是 多种多样的,有的还具有比较浓厚的修辞色彩。 常见的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例如: ①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宋定伯捉鬼》) ②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廉》 2.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例如: ①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 ②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
2.古代汉语里“日”、“月”、“岁”等时 间名词,用作状语时所表示的意义和它们平时 的意义有所不同,已经不是单纯的时间修饰。 例如: 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 ②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捕 蛇》) ③而乡邻之生日蹙。(《捕蛇者说》) ④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
(三)方位名词用作状语 古汉语里,方位名词也可直接用作状语,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 趋向。如: ①泰山之阳,坟水西流。(姚鼐《登泰 山记》) 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 涉世家》)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 “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实际上,它 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 容,学习的时候必须注意这一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 形容词活用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 活用作使动以后,它 们所表示的语法意 义也不完全相同。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 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 词所表示 的动作行为。 一般说来,活用作使动的动词,多数是不及物 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 后面就带有宾语。例如: ①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孟子》) ②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陈涉世家》) ③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 《西江月》)

古代汉语5-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5-词类活用.
今欲并天下,------治海内, 子元元,臣诸侯,非兵 然得而腊(音西)之以为 不可。(战国策苏秦连 饵,可以已大风、挛腕、 横约纵) 瘘、痢。(柳宗元《捕 蛇者说》) 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 (史记晋世家)
练习
完璧归赵
兵不血刃
降龙伏虎
持久清新口气。(纳爱斯牙膏)
溶栓胶囊,康复一人,幸福全家。(溶栓胶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 子· 小国寡民) 今先生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战国策· 苏秦连 横约纵) 吾之妻美我者,私我也。(战国策· 齐策) 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孟子· 尽 心上)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荀子· 天论)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晁错· 论贵粟疏)
练习
不耻下问
是古非今
幕天席地
草菅人命
3.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
子· 劝学》) 有一母见信饥,饭信。(《史记· 淮阴侯列 传》) 范增数目项王。(史记· 鸿门宴) 狐死首丘,代马依风。(后汉书· 班超传) 晋灵公不君。(左传· 宣公二年) 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史记· 廉颇)
驴不胜怒,蹄之。(柳 宗元《三戒》) 方位名词也可用做一般 动词,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史记· 项羽本纪》) 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史记孙膑)


日渐暮,遂前其足,手 向后据地,坐而下脱。 (徐宏祖《游天都》)
4.名词作状语


表示处所 表示工具 表示态度 表示比喻
表示处所
诸侯之骄我者,吾不为臣。(荀子· 大略) 武安侯新用事,欲为相,卑下宾客。(史记· 魏其安 侯列传) 群卿不揖客。(杨雄《解嘲》) 今无故而反臣之。(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 以上,黑体词活用为”向动”.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使动 用法
使动用法的翻译格式:——形容词、名词、动词
(1)兼语式,“使(让)……怎么样”。
如: 齐威王欲将孙膑。
译为“齐威王想让(叫)孙膑做将领。” (2)动宾式。 如: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译为“沛公第二天带领百余骑兵来见项王。”
(2)处置式,“把……怎么样”。
如: 聚室而谋。
译为“(愚公)把家人召集在一起来商量。”
[练习2]
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云、响、景: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东、北:在东边、在北边 日:每天
③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名词 活用作 状语
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是不能 直接修饰谓语动词作状语的,而古 代汉语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却是 相当普遍的现象。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第一,表示比喻。 如: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第二,表示对待人的态度。如:
①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出、入:产品、收入
②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③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谗、讥:诬陷、嘲讽的话 捕:搜捕活动
(2)使动用法
主语使宾语具有了某种行为,具体动作是宾语发 出的,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 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项伯)活命” 的意思。
①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 屈:使……弯腰 ②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鸣:使……发出声音
(4)名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 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如:“其闻 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 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
[练习4]
① 稍稍宾客其父
② 孟尝君客我 ③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宾客:把……当作宾客。 客:把……当作门客 鉴:以……为鉴

词类和词类活用

词类和词类活用

词类和词类活用一、古代汉语的词类划分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划分出来的类别。

古代汉语的词类,跟现代汉语的词类大致相同:总共可以分成十一类,即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下边分别叙述。

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的词。

例如:阿爷无大男,木兰无长兄。

(《木兰诗》)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黔之驴》)2.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词。

例如:一屠晚归,担中肉尽。

(《狼》)谍报敌骑至。

(《冯婉贞》)3.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状、性质或者动作、行为的状态的词。

例如:。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4.数词,表示数目的词。

例如:一桌、一椅、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木兰诗》)5.量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单位或动作行为的词。

例如:距圆明园十里,有村曰谢庄。

(《冯婉贞》)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6.代词,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或数量词的词,叫做代词。

例如: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

(《西门豹治邺》)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7.副词,经常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

例如:太后之色少解。

(《触旮说赵太后》)村中闻此入,咸来问讯。

(《桃花源记》)8.介词,同它后面的名词、代词等组合起,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的前面或后面,表示处所、方向、时间、对象等等。

例如:何不试之以足(《郑人买履》)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卖油翁》)9.连词,把两个词或两个比词大的单位连接起来的词,例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

(《冯婉贞》)10.助词,附着在一个词、一个词组或一个句子上,起辅助作用。

例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诸将请所之(《李恕雪夜入蔡州》)11.语气词,也叫语气助词。

语气词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但它可以表示提顿、陈述、祈使、疑问、感叹等不同语气。

高中语文必修课文言文-4-词类活用和被动句

高中语文必修课文言文-4-词类活用和被动句

第四部分词类活用和被动句一、词类活用1、名词、形容词、动词活用为使动词例:(1)距关,毋内诸侯。

译:守住函谷关,不让诸侯的军队进来。

(“内”通“纳”,动词,作使动词,“让诸侯进来”司马迁《史记.鸿门宴》例:(2)秦时与臣游,項伯杀人,臣活之。

译:秦朝的时候,他与我有交往,他杀了人,我使他活了下来。

(“活”,动词,作使动词,“使之活”)《鸿门宴》例:(3)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译:第二天,沛公带着一百多人马来拜会项王(“从”,动词,作使动词,“使………跟从”)《鸿门宴》例:(4)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译:我听说要想树木长得高,一定要使它的根稳固。

(“固”,形容词,作使动词,“使………稳固”《谏太宗十思疏》例:(5)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译:(辞采)如蛟龙腾空,凤凰飞起,那是文辞宗主孟学士(“腾”,动词,作使动词,“使蛟腾”。

“起”,动词,作使动词,“使凤飞起“王勃《滕王阁序》例:(6)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译:怎么能让豪杰们屈身下拜,在墓道上紧握手腕表示愤慨,抒发他们作为有志之士的悲叹呢?(“屈”,动词,作使动词,“使豪杰屈”张溥《五人墓碑记》例:(7)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译:使潜藏在深渊里的蛟龙翩翩起舞,使孤舟上的寡妇伤心哭泣。

(“舞”和“泣”都是动词作使动词,是“使…….起舞”,“使…….哭泣”苏轼《赤壁赋》例:(8)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译:最终秦王在朝廷上接见了蔺相如,行完大礼之后就让他回赵国了。

(“归”,动词,作使动词,“使之归”。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9)宁许以负秦曲译:宁肯答应(给秦国璧),来使秦国担当理亏的责任。

(“负”,动词,担当,作使动词,“使秦担当”)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例:(10)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译:就施行文教和德政招他们回来,已经让他们回来了,就要让他们安心生活。

(两个“来”和一个“安”都是动词,作使动词,(“使之来”“使之安”)例:(11)否则不能继先烈遗志且光大之。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1、从左右皆肘之用手肘撞2、夫子轼而听之靠在车轼上3、曹子手剑而从之(手并作状语,用手)拿着剑4、左右欲刃相如用刀杀5、范增数目项王用眼睛起身6、城朔方城修建方位名词并作动词1、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秦师遂东向东走并使动用法动词使动:1、齐使田忌将而往/齐威王欲将孙斌:使……为将军2、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使……痛3、由也兼人,故进之:使之进4、臣活之:使……活5、晋侯饮赵盾酒:使…饮6、汉四年春正月,朝诸侯王于甘泉宫:使……朝见7、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使……病8、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使对方走形容词使动: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并使秦强2、南同而礼义则天无法贫并使之散3、今媪尊长安君之位使。

尊荣4、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并使。

固名词使动1、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使白骨长出肉,使死者复活2、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使异姓成为国君3、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使我我王4、天子严禁而臣也,诸侯严禁而友也并使之为臣,使之为友5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使其身美/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认为。

美匠人斫而小之使。

变小/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认为。

小意动用法形容词意动1、就是故明君贵五谷而痴金玉:倚重;轻视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认为。

少;以??为轻,轻视,看不起3、怪之可也。

而畏之非也以之为怪,认为。

怪名词意动1、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把。

当做夫人2、不如吾闻而药之也:把。

当做药3、友风而子雨:把风当作朋友,把雨当作子4、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把它当作鱼肉5、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把君王当作君王名词作状语1、豕人立而落花:像是人一样2、其一犬坐于前:像犬一样3、其后秦稍蚕食魏:像蚕一样4、天下云集而积极响应输粮而景从:像是云一样;像是声源一样;像是影子一样5、各鸟兽散犹存有得脱归报天子者:像是鸟兽一样变细6、嫂蛇行直立:像是蛇一样7、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像小儿一样啼哭1、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像看待犬马一样地捕杀我2、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像是看待客人一样的看待他3、君为我呼出,我得兄事之:像是看待兄长一样侍奉他1、舜勤于民事而野死:在野外2、夫以秦王之威而相例如廷叱之:在朝廷上3、河渭严重不足北尝大泽:在北边1、秦王车裂商君以徇:用车的方式(示众)2、臣请剑斩之:用剑3、伍子胥橐有载而出来昭关:用口袋子4、太祖辛苦书怒又敕郡县曹勋:(多次)用书信的方式5、失期法皆斩杀:依据法律时间名词作状语良庖岁更刀,割去也,族庖月更刀,八折也:每年;每月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每天田单兵日益多,乘胜,燕日败亡:一天天地事日急:一天天日君以夫公孙段为能够任其事而辞之矣州田:往日名词作动词擅爵人,死罪罪过授爵位陈胜王搞王子房前上前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皆诣守尉杂烧之:掌管置人所罾鱼腹中捕捉世之所高莫若皇帝:指出低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认为贵;认为贱子谓公冶长,“可妻也”:娶妻子寡人欲相甘茂汝?:搞宰相,并使甘茂沦为宰相皆严重不足便宜:推崇不足生于不农:做农事高之,下之,小之,臣之,不外是矣:指出。

现代汉语常识一词类活用

现代汉语常识一词类活用

第一节词类的活用汉语的词类,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大致可以划分为这样一些小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其中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属于实词。

在古代汉语里,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

比如,名词一般不受副词修饰,不带宾语,经常在句子中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作谓语,形容词经常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作定语,这些情况古今是相同的。

但是,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语法功能。

例如《论语·先进》:“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其中的“风”本是名词,在这句话中,它临时充当动词,作谓语,有吹风、乘凉的意思。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刃相如。

”“刃”由名词而临时充当动词,作谓语,并带上了宾语“相如”。

又如《史记·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

”句中的“坚”和“锐”原是形容词,这里临时充当名词,作宾语。

这种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临时改变词性和用法的现象叫做词类的活用,上古汉语中很常见,后代仿古作品中也不鲜见。

现代汉语虽也有这样的现象,如“铁了心”的“铁”,名词活用作动词,“今天你‘布袋’了吗?”中的“布袋”,但总起来说比较少。

词类活用的类型:词类活用主要是实词的活用,即动词、名词、形容词的活用。

具体而言包括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名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以及做状语。

古汉语词类活用的现象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此外,名词用如一般动词和用作状语的现象也很常见。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使宾语具有什麼样的特点意思,它用一种动宾式来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使结构显得简练。

在上古兼语结构很罕见。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為宾语怎麼样或者把宾语看作什麼的意思。

凡是由意动词构成的句式都是以主谓词组做宾语的句式。

词类和词类活用

词类和词类活用

词类和词类活用一、古代汉语的词类划分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划分出来的类别。

古代汉语的词类,跟现代汉语的词类大致相同:总共可以分成十一类,即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下边分别叙述。

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的词。

例如:阿爷无大男,木兰无长兄。

(《木兰诗》)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黔之驴》)2.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词。

例如:一屠晚归,担中肉尽。

(《狼》)谍报敌骑至。

(《冯婉贞》)3.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状、性质或者动作、行为的状态的词。

例如:。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4.数词,表示数目的词。

例如:一桌、一椅、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木兰诗》)5.量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单位或动作行为的词。

例如:距圆明园十里,有村曰谢庄。

(《冯婉贞》)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6.代词,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或数量词的词,叫做代词。

例如: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

(《西门豹治邺》)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7.副词,经常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

例如:太后之色少解。

(《触旮说赵太后》)村中闻此入,咸来问讯。

(《桃花源记》)8.介词,同它后面的名词、代词等组合起,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的前面或后面,表示处所、方向、时间、对象等等。

例如:何不试之以足(《郑人买履》)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卖油翁》)9.连词,把两个词或两个比词大的单位连接起来的词,例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

(《冯婉贞》)10.助词,附着在一个词、一个词组或一个句子上,起辅助作用。

例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诸将请所之(《李恕雪夜入蔡州》)11.语气词,也叫语气助词。

语气词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但它可以表示提顿、陈述、祈使、疑问、感叹等不同语气。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

(四)数词的使动用法
数词活用为动词后也有使动用法。
例子

(四)①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 答案:做霸主是凭德行,但贵国(晋)使自己的德行没有 定准,那怎么长期掌握诸侯呢? ②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 也。 答案: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 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 拟秦始皇的隆盛) [简析]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如例② 的“四”“六”)或以数量为比喻的(如例①的“二三”, “使……反反复复”)变化。

(二) ◆ 动词→为动用法
死国可乎。 答案:“死”是为动用法,“死国”即“为国 而死”。
(三) ◆动词→使动用法
君将哀而生之乎?。

答案:“生之”即“使之生、“使我活”的意
形容词的活用

(一)◆ 形容词→名词
大行不顾细谨。 答案:“细谨”,形容词用作名词,意即“细枝末节”。


(二) ◆ 形容词→一般动词
综合练习
1.词类活用特殊的是
C
A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 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C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 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 D 谨食之,时而献焉。
2.解释含义,并说明用法。
⑴却匈奴七百余里 ⑵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⑶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⑷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⑸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 ⑹左右欲刃相如 ⑺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8)范增数目项王。
使动用法

(三)名词的使动用法
1.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 动作。 2.作使动用法的名词,后面也偶尔有省略宾 语的。 3.方位名词,是名词的一类,活用为动词后 有时也有使动用法。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40
名词的使动用法 (3)
1、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 子矣。 2、筑室百堵,西南其户。
方位名词,是名词的一类, 活用认 为
主语认为宾 语具有某种 形态或特征
以…为
主语把宾语 当作某种事 物
42
六、意动用法(例句)
当作
名词
吾从而师


使项伯活了下来
形容词 臣请完 璧 归 赵
使 使和氏璧完整
34
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就是动词对于它的宾语所表 示的人或事物含有“使他(它)怎么 样”的意思。
基本结构形式:
【动+宾】=【使】+宾+动
35
动词的使动用法 (1)
1、项伯杀人,臣活之。 2、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 及物动词上。
表处所。译时在名词前加介词 “在”“到”“由”“从”等。
17
名词作状语(四)
1、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3、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 乎? 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 上赏。
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 凭借和方式 。
18
时间名词作状语(五)
1、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 折也。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表示每一。表动作的频率或经 常性,译为“每天”“每 日”“每年”。
觉得鲁国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小了
由形容词活用而来的动词,表示主 观上认为(觉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 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 态。
45
名词的意动用法
1、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 而友麋鹿。 3、孟尝君客我。

第9讲 词类的活用

第9讲 词类的活用

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古汉语中少见)。 )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古汉语中少见)。 晋侯饮赵盾酒。(左传宣公二年 。(左传 宣公二年) 如:①晋侯饮赵盾酒。(左传 宣公二年)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②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论语微子 微子) (论语 微子)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本纪) ③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史记 项羽本纪) 3)宾语未出现的使动用法(古汉语中少见)。 )宾语未出现的使动用法(古汉语中少见)。 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如:①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②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论语季氏 季氏) (论语 季氏) ③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荀子天论) 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荀子 天论) 。(荀子 天论
二.词类活用的类型: 词类活用的类型: 1、使动用法:谓语具有“使宾语怎么样” 、使动用法:谓语具有“使宾语怎么样” 的意思。 的意思。 (1)动词的使动用法:比较: )动词的使动用法:比较: ①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张中丞传后叙) 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张中丞传后叙) 。(张中丞传后叙 庄公寤生,惊姜氏。(郑伯克段于鄢) 。(郑伯克段于鄢 ②庄公寤生,惊姜氏。(郑伯克段于鄢) 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古代汉语中常 )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见) 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鸿门宴 如:①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捕蛇者说 ②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陈涉起义) 。(陈涉起义 ③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陈涉起义)
2、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宾语+看作+名词” 宾语+看作+名词” )名词的意动用法: 孟尝君客我。(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战国策 冯谖客孟尝君) 如:①孟尝君客我。(战国策 冯谖客孟尝君) 友风而子雨。(荀子赋 云 。(荀子 ②友风而子雨。(荀子 赋云)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认为+宾语+形容词”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认为+宾语+形容词”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如:①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下 尽心下) (孟子 尽心下)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②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韩非子说难 说难) (韩非子 说难)

词类活用—语法简介词类活用(古代汉语课件)

词类活用—语法简介词类活用(古代汉语课件)
——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
兼类:指一个词兼有两类或两类以上词类的语法功能, 离开特定语境,依然存在,是固定的而非临时的。
(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起义》
知:动词“知道”。
(2)草木有生而无知。
——《荀子·王制篇第九》
知:名词“知觉”。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
1. 名词活用:名词作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为动 用法、名词作状语
语法
知识点1:古代汉语语法概说 知识点2:词类和词类活用
第一节 古代汉语语法概说
什么是语法?
语法(也叫古代汉语语法?
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结构上存在差异,古汉语和现代汉 语也一样,如果用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去理解古汉语,则会出现误解。 学习古汉语语法重点是了解古汉语语法和现代汉语语法的差别,在阅读 文言文时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容易造成误解的语言现象。

• 古汉语语法学习的重点
堂 小
• 古汉语语法学习的基本内容

• 词类的划分
• 词类活用和兼类
子归,何以报我?
——《左传·楚归晋知罃》
何以:疑问代词“何”作介词“以”的宾语, 此处前置,即“以何”。
词类
根据词的语法特点(包括形态变化、组合能力和造句功能 三方面)划分出来的词的类别。 在汉语的语法系统中,根据能否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将词 分为实词和虚词。
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 量词、代词、副词
2. 动词活用:动词作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为动用法、动词作状语 3. 形容词活用: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
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为动用法 4. 代词活用 5. 数词活用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语法现象,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如:《鸿门宴》中“(项)伯亦起舞,常以身翼沛公。

”“翼”是鸟的翅膀,是名词,这里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像鸟儿张开翅膀庇护沛公。

有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如;《诗·甘棠序》:“《甘棠》,美召伯也。

”“美”是形容词,美丽的意思,这里活用为动词,是“称赞、颂扬”的意思。

还有动词活为名词、动词活用为形容词等等。

(3)词类活用:A:名词用做动词:一鼓作气、衣锦还乡、不羁之材、不胫而走、不毛之地、布衣蔬食、草菅人命、饭糗茹草、瓮牖绳枢、行百里者半九十、幕天席地、礼贤下士。

B:名词用做状语:云谲波诡、日理万机、日新月异、粉妆玉琢、风驰电掣、高屋建瓴、蜗行牛步、凫趋雀跃、瓜剖豆分、管窥蠡测。

C:形容词用做名词:抱残守缺、礼贤下士、扶危济困、拈轻怕重、避实就虚、防微杜渐、扶弱抑强。

D:形容词用做动词:不耻下问、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贵耳贱目、厚此薄彼、竭泽而渔、完璧归赵。

上面这些成语中加点的词,在用法上都属于词类活用。

4、词类活用:今天你E-mail了么?有手机就有VIP收费信箱,你V了么?前一例中的E-mail是指收发E-mail的意思。

后例中的V则是指购买和使用VIP收费信箱的意思。

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这种活用本身也是一种缩略。

词类活用中国自古有之,在网络中只是变换成了字母词的形式。

这也反映了中国传统语言习惯在网络时代仍有其影响力。

古今语法上的差异周祖谟要说明古今语法的差异,可以从语词上的差异和句法结构上的差异两方面来看。

在语词上表现得最明显的就是文言中自有一套虚词,即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几类,总数有有几百个。

这几类词中,只有少数现在还在使用,如“为”“与”“而”“之”等,其他大都不用了。

“而”这个连词很有意思,一篇文章中不用“而”,简直办不到,还不易找到代替它的词。

还有“之”,如果写文章不用这个“之”,就得完全改变句式,才能说得顺口。

词类活用课件(完整)

词类活用课件(完整)

注意区分词类活用与常规用法
避免将常规用法误认为是词类活用。
注意语境的适应性
在使用词类活用时,要确保其符合语境需求。
3
注意表达的准确性
在使用词类活用时,要确保其表达准确,避免产 生歧义。
2023
PART 05
词类活用的常见错误与纠 正方法
REPORTING
常见错误类型
词义混淆
学生可能对某些词的词义理解不 准确,导致在具体语境中无法正
修辞条件
有时为了修辞的需要,如 比喻、借代等,也可能发 生词类活用。
2023
PART 02
词类活用的具体表现
REPORTING
名词活用
名词作状语
指名词在句子中起到状语的作用 ,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状态等 。例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 己”(荀子《劝学》)。
名词作动词
指名词在句子中起到动词的作用 ,表示动作行为。例如:“晋军 函陵,秦军氾南”(《左传·僖公 三十年》)。
如“壮志难酬”中的“壮志”,原为 动词“树立壮志”,在此用作名词“ 壮大的志向”。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如“欲穷千里目”中的“穷”,原为 形容词“穷尽”,在此用作动词“使 ……穷尽”。
词类活用的条件
01
02
03
语境条件
词类活用通常发生在特定 的语境中,如古诗词、成 语、文言文等。
语法结构条件
词类活用通常发生在特定 的语法结构中,如主谓结 构、动动词的作用, 表示使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例 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 泊船瓜洲》)。
数词和量词的活用
数词活用
指数词在句子中起到动词或形容词的作用,表示数量或次序 。例如:“六王毕,四海一”(杜牧《阿房宫赋》)。

词性和词类活用

词性和词类活用

词性和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突出的语言现象,也是古今汉语语法重要差异之一。

由于词类活用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很少使用了,所以对现代人来说,阅读古文最突出的障碍莫过于词类活用。

要透彻理解和分析词类活用,首先要了解词类,学会分析和判断词性。

一.如何分析词性词性是词在语法意义上的性别,它表示词所属的类别。

古今汉语词类的划分没有太大的差别,学会判断词性,对分析词类活用和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它可以使我们掌握句子结构,确切地理解文章。

例如:①孔子之丧有自燕来观者。

舍于子夏氏。

子夏曰:“圣人之葬人与?人之葬圣人也。

子何观焉?”(《礼记•檀弓上》)②周有泉府之官,收不售,与欲得,即《易》所谓“理财正辞,禁民为非”者也。

(《资治通鉴》)——周:周代。

泉府:钱府。

官:官府。

售:卖出去。

例①的“与”是句尾语气词。

全句的意思是孔子办丧事的时候,有从燕国来观看的人,住在子夏家里。

子夏说:“是圣人葬一般的人吗?〔不是〕是一般的人葬圣人。

你看什么呢?”汉郑玄注“与”为“及也”,解为连词。

这样“圣人之葬人与人之葬圣人也”连为一句,意思就不通了。

例②的“与”是动词,“给予”。

如理解为连词,“收不售与欲得”连为一句,“不售与欲得”都成了收的对象,意思也不通了。

分析词性的主要依据是看词在句子的组合能力及其充当什么成分,因此熟练掌握各类词的组合能力及造句功能是正确判断词性的基础。

组合能力指某类词可以跟什么词组合,不能跟什么词组合。

例如副词可以和形容词组合(部分副词可以和动词组合),不能同名词组合。

介词可以同名词、代词及名词性词组组合,不能同动词组合等等。

造句功能在句子中可以充当什么成分。

例如名词在句子中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状语及判断句的谓语,不能充当叙述句的谓语。

连词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只能与名词、动词、形容词组成词组充当句子成分等。

根据词造句的功能,可以将词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根据词的组合关系,又可以将实词分为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五类,将虚词分为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叹词五类。

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

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

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词类的活用一一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个有固定属类的词临时改变它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充当别的词类使用,就叫作词类的活用。

词类活用分类: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动词(一般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2、名词作状语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2、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2、形容词作动词(一般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数词的活用1、数词作名词2、数词作动词3、数词作副词名词的活用:1、活用为一般动词:①、名词+名词。

前后两个名词之间既不是偏正关系,也不是并列关系,就把它们看成是主谓关系或动宾关系,也即后一个名词或前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如: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沛公军霸上。

(〈〈鸿门宴》)金块珠砾。

(〈〈阿房宫赋》)绳枢之子(〈〈过秦论》)验证:纨笺子弟一诺千金轻车熟路车水马龙身体力行②、名词+代词”之、其、尔、汝、我”。

"之"作代词,大多作宾语(有时作兼语,但不作主语),名词带了宾语"之",这个名词就要活用作动词。

如:买五人之腹而函之。

(〈〈五人墓碑记》)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游褒禅山记》)名之者谁?(〈〈醉翁亭记》)③、副词+名词。

副词是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它一般不能修饰、限制名词。

如果名词用在副词之后,那么这个名词就活用作动词了。

如:范增数目项王。

(〈〈鸿门宴》)不蔓不枝。

(〈〈爱莲说》)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成语验证:不毛之地莫名其妙不胫而走先礼后兵不翼而飞观望不前未雨绸缪④、能愿动词+名词。

助动词是能用在一般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意愿和可能、必要等的动词,如能、会、应、肯、要、愿、须”等。

助动词后不带名词,如果带了,这个名词就活用作动词。

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劝学》)沛公欲王关中。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 割大弱强。 译为:使· · · 削弱 • 计功割地,分土而王之,以休士卒 译为:使· · · 停休 • 大夫种,范蠡存亡越,霸勾践 译为:使· · · 存活,使· · · 称霸
• 以乡士大夫醉兵。 译为:使· · · 醉酒 • 顿之燕坚城之下。 译为:困 • 锐精持锋 译为:利
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以为, 感到)……怎么样”的意思。 ①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把 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 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 译为:以其父为宾客
g.汉五年正月,徙齐王信为楚王, 都下邳。 译为:建都
(2)一般名词作状语 a.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可译作“在 (从)…… 众辱之曰 《 淮阴侯列传》 译为:当众 b.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可译作 “(以,按照)用……(方式)方法” 群臣有后应者,臣请剑斩之 《霍光传》 译为:以剑斩之
(2) 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及物动词带了宾语,如果宾语是施 事者,那么这个及物动词就用作使动。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齐桓晋文之事》
译为: 使···受到危险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如果宾语是施事意义的,即使宾语 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 示的性质或状态,那么它也是用作使 动。 群儿自相贵耳。 《霍光传》 译为:使· · · 尊贵 将军忠贤,能安刘氏也 《霍光传》 译为:使· · · 安定
c.表对人的态度:可译为“像对待……一样”。如: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孙膑》 d.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 其一犬坐于前 《狼》 e.表比喻:可译为“像……一样”“像……似的” 常以身翼蔽之。 《鸿门宴》 秦 之纲绝而维弛, 山 东大扰,异姓并起,英 俊乌集。 《淮阴侯列传》 译为:像乌鸦一样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一種需要特殊理解的動賓關係。 )
使動用法是古漢語的重要語法現象之一,它實際上是用 動賓式的結構去表達兼語句式的內容。使動用法的內 容主要包括動詞的使動用法、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名 詞的使動用法以及數詞的使動用法等。
(一)動詞的使動用法
動詞的使動用法是指,動詞充當謂語時其意義 是使令性的。 這類謂語和賓語的關係是:在主語的作用下, 謂語使賓語產生謂語自身所代表的行為動作。 動詞的使動用法主要分为两类: 甲、不及物動詞的使用方法 乙、及物動詞的使用方法
例如:
•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孟 子· 盡心上》 •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戰國策· 齊策》 • 漁人甚異之。(陶淵明《桃花源記》) •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韓非子· 說難》) • 是故明君貴五穀而賤金玉。(晁錯《論貴粟 疏》) • 聖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淮南子· 原 道訓》
注意
及物動詞用作使動時在形式上和一般的賓 動結構沒有兩樣,區別主要是根據語意和上 下文。例如: ·武丁朝諸侯,有天下,猶運之掌也。 《孟 子·公孫丑上》 • 孟子將朝王。 《孟子·公孫丑下》 前句意為:“武丁使諸侯朝見”。武丁是 王,不可能去朝拜諸侯。 後句意為:“孟子將朝見齊宣王”。孟子 是一個學者,不可能使齊宣王朝見自己。
(四)數詞的使動用法
數詞的使動用法是指,數詞用作動詞充當謂語後其意 義是使令性的。這種謂語與賓語的關係是:在主語 的作用下,謂語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其自 身所代表的數目或特點。例如: • 霸主將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長有諸侯乎? (二三之:使德行反復無常。)《左傳·成公八年》 • 楚人惡君之二三其德也,亦來告我曰:“秦背令狐 之盟。” (君:秦桓公。令狐之盟:指魯成公十一年秦、晉兩國 在令狐舉行的媾和之盟。令狐,晉地名。) 《左傳·成公 十三年》 • 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詩 經·衛風·氓》 • 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詩經·秦風·黃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类和词类活用词类和词类活用涛哥语文吧词类和词类活用一、古代汉语的词类划分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划分出来的类别。

古代汉语的词类,跟现代汉语的词类大致相同:总共可以分成十一类,即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下边分别叙述。

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的词。

例如:阿爷无大男,木兰无长兄。

(《木兰诗》)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黔之驴》)2.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词。

例如:一屠晚归,担中肉尽。

(《狼》)谍报敌骑至。

(《冯婉贞》)3.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状、性质或者动作、行为的状态的词。

例如:。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4.数词,表示数目的词。

例如:一桌、一椅、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策勋十二,赏赐百千强。

(《木兰诗》)5.量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单位或动作行为的词。

例如:距圆明园十里,有村曰谢庄。

(《冯婉贞》)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6.代词,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或数量词的词,叫做代词。

例如: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

(《西门豹治邺》)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7.副词,经常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

例如:太后之色少解。

(《触旮说赵太后》)村中闻此入,咸来问讯。

(《桃花源记》)8.介词,同它后面的名词、代词等组合起,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的前面或后面,表示处所、方向、时间、对象等等。

例如:何不试之以足(《郑人买履》)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卖油翁》)9.连词,把两个词或两个比词大的单位连接起来的词,例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

(《冯婉贞》)10.助词,附着在一个词、一个词组或一个句子上,起辅助作用。

例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诸将请所之(《李恕雪夜入蔡州》)11.语气词,也叫语气助词。

语气词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但它可以表示提顿、陈述、祈使、疑问、感叹等不同语气。

例如: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捕蛇者说》)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12.叹词,表示感叹或呼唤应答的词。

例如:嘻,技亦灵怪矣哉!(《核舟记》)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以上十二类词可以合成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能够单独用来回答问题,有比较实在的意义的词叫做实词;不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也没有实在的意义,但是有帮助造句的作用的词叫做虚词。

一般说来,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

可是代词所指人或事物是不固定的,在古代汉语里,许多代词都不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如其之),所以也有人把代词归入虚词类的。

二、词类活用以上各类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

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用作定语。

但是,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

例如:虎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这个句子中的蹄,本是名词,这里临时用作动词,作谓语。

这种现象叫词类的活用。

古代汉语里的词类活用现象主要有:(1)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2)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3)名词用如动词;(4)名词用如状语。

下面分别谈谈这几种情况:(1)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在一般情况下,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由主语直接发出的。

例如:谍报敌骑至,报是谍发出的;至是敌骑发出的。

但在使动用法中,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并不是动作行为的直接发出者,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直接发出,主语只是使宾语发出这种动作行为,含有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例如;柳宗元《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动词生不是主语君直接发出的,而是宾语之直接发出的,含有君使之生的意思。

我们知道,同是动词,有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分别,及物动词是能带宾语的动词,不及物动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动词。

在古代汉语中,动词的使动用法多是不及物动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比较少。

例如: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愚公移山》)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捕蛇者说》)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同上)又数刀,毙之。

(《狼》)止之是叫他不要这样做;已是使止,去是使去;殚…‘竭都是使尽的意思;毙是使毙,即杀死。

这些都是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si)之,见(xin)其二子焉。

(《论语·微子》)──(老人)留子路住宿。

杀鸡做饭给子路吃,叫他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

形容词用作谓语,是描写事物是什么样子,构成描写句。

例如: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形容词尊和厚的后面都不带宾语,这是形容词的一般用法。

如果形容词的后面带上宾语,那么这个形容就活用作动词。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后,是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这种现象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例如: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形容词尊的后面带有宾语长安君之位,意思是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

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的现象很多,例如: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

(《冯婉贞》)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州》)固国是使国家强固;苦其心志是使他的心志苦,劳其筋骨是使他的筋骨劳,空乏其身是使他的身体空乏;远我是使我距离远。

又绿江南岸是又使江南岸绿。

名词用作使动的例子不普遍。

名词本来是不能带宾语的,名词用作动词带宾语,表示使动,含有主语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的意思。

例如:先破秦入成阳者王(wng)之。

(《史记·项羽本记》)──先攻破秦军打进成阳的,就让他做王。

齐威王欲将孙膑。

(《史记·孙膑》)──齐威王打算让孙膑当主将。

王之的王本是名词,在这里是活用为动词,后面还带有代词宾语之,意思是使之成为王;将孙膑是使孙膑成为主将的意思。

(2)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所谓意动用法,就是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这种用法只限于形容词或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活用形容词的性状,宾语本身并不一定真的具有这种性状,只是一种主观的认为。

例如: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若毒之乎?(《捕蛇者说》)刺史颜证奇之。

(《童区寄传》)愬然之。

(《李愬雪夜入蔡州》)甚异之是认为非常奇怪;毒之是认为它痛苦;奇之是以为奇特;然之是认为他对。

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看作这个活用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也是一种主观认为。

例如:孟尝君客我。

(《战国策·齐策》)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客我是以我为客;宾客其父是以其父为客。

(3)名词用如动词在文言里,名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临时被用如动词,这种情况比较普遍。

名词用如动词后,原有的名词义并没有消失。

只是增加了和上下文相适应的动词的意义而已。

例如;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曹刿论战》)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唐雎不辱使命》)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触普说赵太后》)见其矣十中八九,但徽颔之。

(《卖油翁》)福指赐福;缟素白色的丧服,这里指穿丧服;侯指做诸侯;颔指点头。

(4)名词用如状语状语是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对动词或形容词起修饰、限制作用的。

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用作状语。

但在文言中,名词作状语是常见的现象,而且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猱进鸷击,或能免乎?(《冯婉贞》)名词作状语表比喻,可译为像……那样。

犬坐译为像犬一样坐;猱进鸷击译为像猱一样前进,像鸷一样攻击。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孙膑》)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

(《鸿门宴》)客待之是用客礼对待他;兄事之是用事奉兄长的礼节事奉他。

都是表示对待人的态度。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孔子东游,见两小辫。

(《两小儿辩日》)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布囊其口。

(《童区寄传》)第一句名词廷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第二句方位名词东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方位;最后两句,名词箕畚布囊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

三、词类活用的条件怎样判断一个词在句子中是否已经活用成另一类词呢?除了从前后文的意思来判断之外,还要看它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结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具备了哪些语法特点等等。

关于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包括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的语法条件,郭锡良等编写的《古代汉语》中列举了其中七项主要的,现介绍如下,以供参考: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不是并列结构.又不是偏正结构,那么其中有一个名词就可能活用为动词。

例如:范增数目项王。

(《鸿门宴》)诸越则桃李冬实,朔漠则桃李夏荣(《采草药》)数目项王是动宾结构,两个名词连用,前一个名词目活用作动词;目:看,使眼色的意思。

冬实…夏荣都是主谓结构,后面的名词实(本意是果实),荣(本意是花)活用为动词;实:结果实的意思;荣:开花的意思。

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

例如:置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论贵粟疏》)所罾,的罾是一种鱼网,本来是名词,放在所字后面,意思是所网着的(或所捕捉的)。

贵贱‘卑尊本来都是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都活用为动词,所贵所尊都是所看重的的意思;所贱所卑的意思都是所轻视的。

3.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的后面,活用为动词。

例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水本是名词,受能愿动词能修饰,活用作动词,意思是游泳。

急本是形容词,受能愿动词欲的修饰,活用作动词,是逼迫的意思。

4.名词放在副词后面,一般也活用为动词。

例如: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曹刿论战》)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

(《西门豹治邺》)福衣两个名词的前面有副词弗皆修饰,都活用为动词。

福是赐福的意思;衣是穿的意思。

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也活用为动词。

例如:及陷于罪,然话从而刑之。

(《齐桓晋文之事》)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

(《冯婉贞》)刑是名词,用在代词之的前面,活用作动词.刑是使用刑罚的意思;远是形容词,用在代词我的前面,活用作动词,远是远离的意思。

6.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也活用为动词。

例如:浴乎沂,风乎舞雩。

咏而归。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乎就是于)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游褒禅山记》)风是名词,后面带介词结构乎舞雩作宾语,活用为动词,是吹风的意思}名词舍带介词结构于其址,活用为动词,是筑房子的意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