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区域变质岩
第五章 变质作用与变质岩
![第五章 变质作用与变质岩](https://img.taocdn.com/s3/m/0690351ac5da50e2524d7fcf.png)
大部分为结晶的岩石, 碎屑结构、泥质结构、 重结晶岩石,具粒状、 部分为隐晶质、玻璃 化学结构和生物结构 鳞片状、斑状等各种 质 等 变晶结构 多为块状构造。喷出 各种层理构造,如斜 岩具气孔状、杏仁状、 层理、水平层理、交 流纹状等构造 错层理等 大部分具片理构造, 部分为块状构造
橄榄石等
不含生物化石,围岩 有烘烤现象,不能形成 褶曲构造
(三)变质岩(metamorphic rock)
4.变质作用的类型和常见的变质岩 区域(动力)变质作用常见的岩石类型有:板岩、千枚岩、 片岩、片麻岩
三、岩石(rock)
(三)变质作用的类型和常见的变质岩
(5) 超变质作用:在深度区域变质的基础上,由于地壳下沉或深 部热流继续上升,使原岩发生局部重熔、交代、注入等混合 岩化作用,从而形成岩性介于变质岩与岩浆岩之间的各种混 合岩。
三、岩石(rock)
(四)岩石的相互转化
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它们之间
的相互转化又叫做岩石的循环或地质循环。
三、岩石(rock)
(四)岩石的相互转化
特点 产 状 形成环境 结 构 构 造 标准矿物 其它 岩 类 岩 浆 岩 沉 积 岩 变 质 岩 侵入,喷出 岩浆泠却,降温降 压 层状产出 常温常压 随原岩产状而定 增温增压
三、岩石(rock)
(三)变质岩(metamorphic rock)
4.变质作用的类型和常见的变质岩
(4) 区域(动力)变质作用: 由于区域性地壳活动导致较大空间的
变质作用。影响因素多而复杂,广泛出现于古老结晶基底和造 山带中,使岩石形成不同程度的片理结构和不同类型的递增变 质带。
三、岩石(rock)
石盐、石膏等 多含生物化石,可 形成明显的褶曲
第五章-变质作用和变质岩
![第五章-变质作用和变质岩](https://img.taocdn.com/s3/m/3133b8ddbb4cf7ec4afed01f.png)
绿泥石 白云母 黑云母 石榴石 十字石 夕线石 石英 长石
板岩
片岩
片麻岩
熔融
四 变质岩的结构和构造
1 变质岩的结构 变晶结构:变质作用过程中,原岩发生矿物
的形成、生长、组合镶嵌而形成的结晶结构。(
如:粒状变晶结构、鳞片粒状变晶结构、斑状变
晶结构等。)
变余结构:变质作用过程中,残留的原岩结
构。(如:变余碎屑结构、变余泥质结构等。)
个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压力。
在静压力很高的情况下,密度小、体积大的不同矿物 可以结合成密度大、体积小的新矿物,并且总体积会 缩小。岩浆岩中橄榄石和钙长石在高压下可以结合成
为石榴子石。
通过高温高压试验,在30×108Pa压力(相当于地下 110km深度压力)下,普通石英可以转变为结构不同 的柯石英,比重由2.65变为2.93。
的矿物。比如常见的粘土矿物(高岭石),在500℃
时可发生下列反应:
若该脱水反应进行的不彻底,则形成白云母和绿泥石 含水矿物,但其含水量远低于高岭石
另外一种在沉积岩中常见的变质反应是脱CO2反应.例
如方解石受热作用后可以释放出CO2,剩余的CaO会
与岩石中的SiO2结合,形成新的矿物——硅灰石
这一反应中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温度,温度大于 400℃时会发生此反应
榴子石,夕线石、蓝晶石、蓝闪石等标志性变质矿物
片麻岩:变质程度和片岩一致,具有片麻状(岩石中 暗色矿物断断续续呈定向排列)或者条带状构造,出 现的典型变质矿物跟片岩类似。
变粒岩:主要由长石和石英组成,片麻状构造不发 育,一般呈细粒状
麻粒岩:变质程度较
片岩、片麻岩深,其
基本不含黑云母,角 闪石等含水矿物。主 要由长石、辉石、石 榴子石、石英等粒状
变质岩区区域地质填图理论与方法.pdf
![变质岩区区域地质填图理论与方法.pdf](https://img.taocdn.com/s3/m/d4f03b257c1cfad6195fa7e9.png)
第五章变质岩区区域地质填图理论与方法第一节变质岩的基本概念及产出特点一、变质岩的基本概念变质岩是经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
经受变质的原岩包括沉积岩、火成岩以及曾变质过的岩石。
地壳中先成的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由于所处地质环境的改变,在新的物理、化学条件下,发生的矿物和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的改造与转变叫变质作用。
最主要的变质作用有变质结晶、变形和变质分异3种类型。
把变质岩按变质作用类型和成因可分为区域变质岩类、热接触变质岩类、接触交代变质岩类、动力变质岩类、气液变质岩类、冲击变质岩类。
上述各类中,区域变质岩出露面积最大,约占大陆面积的18%。
由沉积岩经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变质岩为副变质岩,由火成岩经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变质岩为正变质岩。
二、变质岩的特征及产出特点1.变质岩的特征变质岩的最大特征是继承性与新生性共存。
变质岩的化学成分与原岩的化学成分有密切关系,同时与变质作用的特点有关;在基本没有发生交代作用的情况下,变质岩的矿物成分,决定于原岩成分和变质条件;变质岩的结构与构造取决于岩石的变质程度;变质岩具有成分的复杂多样性和产出位态的多样性,因而地层单位系统也具有多重性;变质改造有多期性和多阶段性,变质岩的产出具有多层次叠加性。
a-粉砂质泥岩夹砂岩(成层有序);b-矽线石石英岩(成层无序);c-深熔片麻岩(块状无序)图5—1 “假夹层假互层”和“假韵律”的形成(据杨振升,1988)a一早期顺层剪切变形的变质地层遭受后期强烈地褶皱和纵向构造置换改造的结果,早期地层的层序由新到老依次为:①大理岩;②透辉变粒岩;③石墨片麻岩;④石榴黑云片麻岩;⑤麻粒岩b一假单斜岩层剖面可能出现的“假夹层”、“假互层”和“假韵律”层序:I一由麻粒岩夹石墨片麻岩组成的“假夹层”组合;Ⅱ一由石榴黑云片麻岩和石墨片麻岩组成的“假互层”组合,其中的透辉变粒岩薄层可能被忽视;Ⅲ一由麻粒岩与石榴黑云片麻岩组成的“假互层”组合;Ⅳ一由石榴黑云片麻岩、石墨片麻岩、透辉变粒岩、大理岩组成的“假韵律”组合;V一由透辉变粒岩、石墨片麻岩、石榴黑云片麻岩组成的“假韵律”组合变质岩的产出特点,取决于原岩建造的性质和改造作用的程度,特别是岩石的变质程度、变形强度、变质作用类型和变质构造的改造等多个方面。
区域变质作用及区域变质岩-PPT精品文档
![区域变质作用及区域变质岩-PPT精品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1cd351125727a5e9856a61c9.png)
千枚岩
3. 片岩 主要由片、柱状矿物和粒状矿物组成的中、细 粒具显著面理的岩石,变晶粒度>0.1mm,肉眼可鉴定 其矿物成分。可含红柱石、蓝晶石、石榴子石、十字石 、蓝闪石等特征变质矿物。片柱状矿物含量较高,常> 30%,粒状矿物以石英为主,可含长石,但长石含量< 25%,常为鳞片粒状变晶结构,片状构造。原岩超基性 岩、基性岩、各种凝灰岩、杂砂岩、泥灰岩和泥质岩Βιβλιοθήκη 石英岩石英岩石英岩
10.大理岩类 是一种方解石、白云石等碳酸盐矿物含量> 50%以上的变质岩。它是由石灰岩、白云岩等碳酸盐经区域 变质作用或热变质作用而成,由于原岩所含杂质和变质条件 的不同,可含少量的蛇纹石、硅灰石、滑石、透闪石、透辉 石、镁橄榄石、斜长石、方柱石等特征变质矿物,岩石多呈 粒状变晶结构和块状构造,也见条带状构造。 进一步命 名:特征变质矿物+大理岩。
1. 板岩 是具板状构造的浅变质岩石,由泥质岩、粉砂岩、 或中酸性凝灰岩经轻微变质作用而成。原岩的矿物成分基 本没有重结晶或只有部分重结晶。岩石外表呈致密隐晶质 ,矿物颗粒很细,肉眼难以鉴别。有时在板理面上有少量 的云母、绿泥石等新生矿物 进一步命名:质板岩
板岩
斑点板岩
斑点板岩
2.千枚岩 是具有典型的千枚状构造的浅变质岩石,由泥 质岩、粉砂岩、或中酸性凝灰岩经轻微变质作用而成,变 质程度较板岩稍高,原岩矿物成分已基本全部重结晶,主 要由细小的绢云母、绿泥石、石英、钠长石等新生矿物组 成。岩石一般呈显晶质鳞片变晶结构,岩石的片理面上, 具有明显的丝绢光泽,并常具由小的皱纹构造。 进一步命名: 片状矿物+千枚岩。
常见区域变质岩的特征及命名
区域变质岩中常见岩石类型的基本名称的确定主要 是依据其结构构造和矿物组成特征
区域变质岩常见构造
变质岩石学-第五章变质相
![变质岩石学-第五章变质相](https://img.taocdn.com/s3/m/530d8d4643323968001c9277.png)
• 变质相的基本概念
P.Eskola, (1920)的定义:
一个变质相是指类似的温度、压力条件下达到化学平衡的所有岩石的 总和(不论其结晶方式),一个变质相内部,随着岩石总体化学成分的改 变,其矿物组合作有规律的改变.
白云母+石英+斜长石+H2O=熔体(由钾长石+钠质斜长石+石英组成 )+钙质斜长石或石英(取决于其原始含量)+Al2SiO5+H2O(溶解在 熔体中)
所以,片麻岩中发生深熔,出现混合岩化作用也是高角闪岩相开始的标志
不同岩石系列在绿片岩相的矿物组合为: 基性岩石: 绿帘石+阳起石+绿泥石+钠长石±石英±方解石 泥质岩石: 白云母+绿泥石+石英 ± 硬绿泥石 泥质岩石: 白云母+黑云母+绿泥石+石英± 硬绿泥石
• 主要区域变质相特征
四、低绿片岩相
相当于巴洛变质带的绿泥石带和黑云母带.
相关资料: Winkler(1976)在讨论从很低级到低级变质作用的转变时,特别强调了帘
四、低绿片岩相
相当于巴洛变质带的绿泥石带和黑云母带.
标志是变质基性岩中的绿纤石消失,出现黝帘石/斜黝帘石 (Winkler, 1976),可能的变质反应为:
绿纤石+绿泥石+石英=黝帘石+阳起石+H2O 这一反应的实验条件(Nitsch,1977)为:
0.25GPa , 345±20℃; 0.4GPa , 350±20℃; 0.7GPa, 370±20℃.
• 一个变质相往往具有一个较宽的温度压力区间, 可以进一步划分不 同的亚相.
• 变质相的基本概念
相关术语提示: 变质级(变质带)
Winkler (1974) 按温度将变质强度划分为四个变质级(等物理系列) : 很低级, 低级, 中级, 高级.
第五章变质作用和变质岩
![第五章变质作用和变质岩](https://img.taocdn.com/s3/m/9a4d20e8551810a6f5248643.png)
三、动力变质作用
出现在大断裂带上或构造运动强烈的 地带,由强大的侧向挤压力和剪切应力引 起,主要的变质方式为变形与碎裂。
– 在地下较浅处由于温度较低,以脆性变形为主; – 在地下较深处由于温度较高,则以韧性变形为 主,形成韧性剪切带。
四、区域变质作用
在较大区域内发生的,由一种因素为主或 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复杂变质作用。
第五章 变质作用与变质岩
变质作用
各种岩石基本上在固 态下受到内动力地质作用,发生矿物 成分和结构、构造的变化而变成一种 新岩石的过程。
经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 原 岩
变质作用
变质岩 变质岩
岩浆岩
沉积岩
正变质岩
负变质岩
第一节
变质作用的原理
一、岩石变质的因素:
外部因素:温度、压力、活动性流体 内部因素:原岩特点、性质
又如硅质石灰岩在高温下,其中SiO2和CaCO3可重结晶成硅灰石:
(二) 压力
变 质 作 用 的 压 力 范 围 一 般 为 0— 109Pa。
包括:静压力和定向压力。
静压力(围压) 压力 侧向压力(应力)
1、静压力的影响
静压力:
又叫围压,具有均向性。岩石处于地下深处,要受到上覆 和周围岩石的静压力。 在静压力作用下,岩石中矿物重结晶成体积减小而密度增 大的新矿物,以适应新的存在环境。 例如基性岩中的钙长石(密度2.76)和橄榄石(密度3.2) 在高压下形成石榴子石(密度3.4—4.3):
地质与地貌05变质岩
![地质与地貌05变质岩](https://img.taocdn.com/s3/m/792e3bbcd4d8d15abe234e6c.png)
残留矿物:与岩浆岩、沉积岩相同的,如石英、长石、云母、角闪
石、辉石等,它们大多是原岩残留下来的,也可以在变质作用中形成。
变质矿物:是在变质过程中产生的新矿物,是变质岩所特有的矿物,
➢片状构造(片岩)——细粒到粗粒片状或柱状矿物定向排列,可劈 开成薄片状。(图片)
➢片麻状构造(片麻岩)——矿物较粗,浅色粒状矿物(长石、石英) 和深色片状,柱状矿物(黑云母、角闪石)大致相向成带状,平行排 列,不易劈开。(图片)
➢眼球状构造(眼球状片麻岩)——片麻状构造中,钾长石呈眼球状 定向分布。(图片)
节目录
二、变质岩的结构
变余结构——变质较轻时,
残留下来的原岩结构。(如图)
变晶结构——在变质过程
中矿物重新结晶所形成的结构。
➢等粒变晶结构(如图)
➢斑状变晶结构:在个
体较小的矿物集合体(基 质)中分布有较大的矿物 晶(斑晶)。(如图)
18
二 、 变 质 岩 的 结 构
等粒变晶结构, 显微镜下的石英
一、 变 质 级
10
§ 2、 变 质级及变质作 用方式
二、变质作用方式
本节小结
城 市 与 环 境 科 学 院㊣黄昆 章目录
一、变 质 级
11
一 、 变 质 级
(一)温度型变质级
1、温克勒将整个变质作用区间分为四个变质级:
很低级变质:(200℃—350℃) 其低限以基性岩中浊沸石( 200℃)开始出现为标志;其上限是 基性岩中出现黝帘石和阳起石( 350℃ )。 低级变质:(350-550℃) 以十字石的出现,堇青石的形成为标志。 中级变质:(550-650℃) 以矽线石+钾长石的组合为标志。 高级变质:(650℃—800℃) 以硅灰石+紫苏辉石+矽线石+钾长石的组合为特征。
变质地质课件之区域变质岩
![变质地质课件之区域变质岩](https://img.taocdn.com/s3/m/c1931250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c5.png)
(4)岩石无片理,变余结构构造发育,原生的 沉积、火山或火山碎屑结构等结构,原生的层 理、气孔等构造保留完好,外貌上与未遭受变 质的 原岩很难区分 (5)由于温度很低,通常缺乏与埋藏变质相关 的岩浆活动 (6)命名:由于埋藏变质岩的变余结构构造非 常发育,一般用“变质××岩”命名
埋藏变质岩的主要类型
(Miyashiro, 1961, 1973, 1994)。双变质带广泛作为 地质历史中弧—沟系统的证据
大陆碰撞带
大陆碰撞带变质作用以十分复杂的多期区域变质,可
出现各种P/T比类型及其叠加为特征。这是由碰撞带
复杂的构造演化历史决定的。详细解释这个复杂的构 造史十分困难,因而颇见分歧,特别是对古生代和更 老的碰撞带尤为如此
白云母(Ms)和伊利石(Ill)粉末X-射线强衍射峰(引自 Mason,1990) 由于伊利石中有一些不同间距层,峰较宽。伊利石结晶度数表 示该增宽效应
葡萄石—绿纤石相(P-P) 岩石结晶程度比沸石相稍高,有时可有微弱的片理。 矿物成分以变质火山岩、硬砂岩中浊沸石(Lm)消 失,绿纤石(Pu)出现,变质泥质岩和长英质岩石中 黑硬绿泥石(Stp)出现为特征。
中P/T和低 P/T 区域变质岩
中P/T和低P/T区域变质岩不仅有类似的构造背景(岛弧带、
大陆碰撞带、大陆拉张带和前寒式纪结晶基底),往往共存于 同一构造背景之中,而且均具有Z→P-P→GS→EA→A→G的
变质相系列,只是低P/T相系列中EA发育较差。此外,在同一 个变质相的不同P/T类型岩石中,除泥质变质岩随P/T比变化
地体之中。它们包括所有4个P/T比类型:
很低P/T埋藏变质是洋底变质的很低温部分,发育在扩张的洋中脊,可以在
诸如塞浦路斯Troodos等蛇绿岩系中识别出来
6第五章 变质作用与变质岩
![6第五章 变质作用与变质岩](https://img.taocdn.com/s3/m/7e7d684bc850ad02de8041d8.png)
第五章 变质作用与变质岩§1.变质作用概述前面我们讲了岩浆岩和沉积岩,这两类大岩石是人们最先认识的两类组成地壳的岩石,在地质学的萌芽时期(约三百年前,十九世纪)曾经发生过所谓“火成论”与“水成论”的论战。
以德国人魏尔纳为代表的一些地质学家,认为所有的岩石都是从海水中结晶沉淀而成的(沉积岩)——“水成论”。
以苏格兰学者郝屯为代表的认为并非所有岩石都是水成的,而多数是像花岗岩,玄武岩这样的岩石,由地下熔融物质冷凝形成的。
——“火成论”。
这两大学派的争论持续了大约三十年,最后以“火成论”胜利告终。
现在我们知道,组成地球的岩石,不仅有“水成”的沉积岩,“火成都市”的岩浆岩,还有经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
三大岩类在地壳中分布大致是:岩浆岩占地壳总体积的64.7%;沉积岩占地壳总体积的7.9%,占地表面积的75%;变质岩占地壳总体积的27.4%。
一、概念变质作用——岩石基本上在固态下,由于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 的作用 ,发生成分、结构、构造等变化的地质作用。
变质岩 —— 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
二、引起变质作用的因素(一) 温度: 影响变质作用的最基本因素 150°-180°~800°-900°升温意味着获得了新的能量,矿物中质点活性增强,可使原来的非晶质变为晶质,原来小晶粒长大。
(二) 压力:1. 静压力——上覆岩石自重引起的,各向等同。
每公里厚的岩石压力为275巴;地下10 公里 约2750巴;地下 20公里 约5500巴。
原 岩 变质 变质岩岩浆岩 正变质 正变质岩沉积岩 负变质 负变质岩来源地热岩浆热岩石的断裂挤压静压力是各向同性的,作用结果使岩石中矿物变为密度大,体积小的新矿物。
2.定向压力——作用于地壳岩石的侧向挤压力,具有方向性,主要是构造力的作用造成。
(三)化学活动性流体以H2O、CO2为主,并含有易挥发的物质在变质作用过程中各种因素是相互配合的,而在不同的地质条件下,主导因素不同,显出有不同的变质特征。
普通地质学—变质作用与变质岩
![普通地质学—变质作用与变质岩](https://img.taocdn.com/s3/m/c6781e1f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0d.png)
普通地质学—变质作⽤与变质岩第五章变质作⽤与变质岩第⼀节变质作⽤概述⼀、变质作⽤概念指岩⽯基本处于固体状态下,受到温度、压⼒和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发⽣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岩⽯结构构造的变化,形成新的结构、构造或新的矿物与岩⽯的地质作⽤。
变质岩:由变质作⽤所形成的新岩⽯。
新形成的岩⽯⽆论是岩⽯的矿物成分,还是结构、构造,均可与原岩不同。
1、变质作⽤与岩浆作⽤的区别:岩浆作⽤是⾼温、⾼压,使原岩从固态转变成熔融的液态后再成岩。
⽽变质作⽤过程中,原岩基本处于固态,温度⽐岩浆作⽤要低。
2、变质作⽤与沉积作⽤的区别:沉积作⽤只发⽣在地球的表层,与⼤⽓、⽔、⽣物等外因有关。
⽽变质作⽤主要发⽣在地表以下⼀定深度,与温度、压⼒等因素有关,温度⽐沉积作⽤要⾼。
⼆、引起变质作⽤的因素引起变质作⽤的因素有温度、压⼒以及化学活动性流体。
1、温度:温度是引起岩⽯变质的主要因素。
其作⽤是提供变质作⽤所需要的能量,促使⼀系列的化学反应和结晶作⽤得以进⾏;同时温度增⾼还可使矿物的溶解度加⼤,增强了流体的渗透性、扩散性及化学活动性,促进了变质作⽤的过程。
变质作⽤的温度范围⼀般介于(150)180℃~800(900)℃之间。
低于此温度,就属于固结成岩作⽤(沉积岩)。
⼀旦温度⾼到使原岩熔融,那么就进⼊到岩浆作⽤的范畴。
因此,变质作⽤基本上在固态下进⾏。
变质温度的基本来源有三个⽅⾯:(1)地热:地下温度随着深度增加⽽增⾼。
如果地表岩⽯因某种原因沉陷到⼀定深处,就能获得相应的温度。
(2)岩浆热:岩浆是⾼温熔融体,当岩浆侵⼊时,岩浆热会传到围岩,使围岩增温。
(3)地壳岩⽯断裂:断裂块体相互错动和挤压,能产⽣剪切热,使岩⽯升温。
2、压⼒:压⼒可分为静压⼒、流体压⼒及定向压⼒。
(1)静压⼒与流体压⼒:静压⼒是由上覆岩⽯重量引起的,它随着埋藏深度增加⽽增⼤。
静压⼒对岩⽯的作⽤⼒各项均等。
流体压⼒:静压⼒在岩⽯中的传递不只是通过固体的岩⽯质点,也可以通过循环于岩⽯空隙中的流体传递,形成流体压⼒。
普通地质学-第5章 变质作用与变质岩
![普通地质学-第5章 变质作用与变质岩](https://img.taocdn.com/s3/m/d050dad8d5bbfd0a795673b4.png)
第5章变质作用与变质岩一、名词解释变质作用正变质岩副变质岩重结晶作用重组合作用交代作用接触变质作用气液变质作用蚀变动力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花岗岩化变质带双变质带片理变质矿物碎裂带二、是非题1.变质作用可以完全抹掉原岩的特征。
()2.变质作用最终可导致岩石熔化和形成新的岩浆。
()3.重结晶作用不能改变岩石原来的矿物成分。
()4.接触变质作用常常影响到大面积的地壳岩石发生变质。
()5.同质多相晶的矿物能够作为重结晶环境的指示矿物。
()6.标志变质作用程度的典型的级别顺序是低级变质作用的绿片岩;中级变质作用的角闪岩和代表高级变质作用的辉石变粒岩。
()7.标志高围压低温度形成的变质岩顺序是蓝片岩;紧接着是榴辉岩。
()8.区域变质作用常常包含明显的机械变形。
()9.区域变质作用的变质程度表现出水平与垂直方向上都有变化。
()10.石灰岩经变质作用后只能变成大理岩。
()11.片岩、片麻岩是地壳遭受强烈构造运动的见证。
()12.高温、高压和强烈剪切作用是引起变质作用的最主要因素。
()13.当加热时,所有的岩石都可在一定温度下重新起反应。
()三、选择题1.接触变质形成的许多岩石没有或几乎没有面理,这是因为()a.接触变质时几乎没有什么变形 ;b.接触变质在高温条件下进行的 ;c.接触变质在低温条件下进行的 ;d.在变质过程中没有任何完好矿物重结晶。
2.富长英质成分(Al2SiO5的铝硅酸盐)的岩石在变质作用过程中随着温度、压力的逐渐增加可以形成Al2SiO5系列多形晶矿物,其顺序是()a.蓝晶石、红柱石、夕线石;b.红柱石、蓝晶石、夕线石;c.夕线石、红柱石、蓝晶石 ;d.夕线石、蓝晶石、红柱石。
3.碎裂岩是动力变质的产物,它主要是由于()和()。
a.沿断裂带机械变形的结果 ;b.作为岩石接近熔点的塑性变形 ;c.与花岗岩侵入有关 ;d.与断裂附近密集的节理有关。
4.下列哪一个不是变质作用的产物。
()。
a.变斑晶 ;b.眼球花岗岩 ;c.斑晶 ;d.麻砾岩。
百科知识精选区域变质岩
![百科知识精选区域变质岩](https://img.taocdn.com/s3/m/0e602b9fa98271fe900ef967.png)
区域变质岩系太古宙变质岩系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主要岩石类型为角闪岩相和麻粒岩相。
据变质岩系形成时代,划分为古太古代(曹庄期)、中太古代(迂西期),新太古代(五台期)。
元古宙变质岩系在我国分布遍及华北、塔里木、扬子、华夏地块及其间的造山带内。
变质岩石主要为绿片岩相至角闪岩相岩石。
据变质岩形成时代,主要划分为古元古代(吕梁期)、中元古代(四堡期)。
新元古代变质岩系的变质作用形成时代比较复杂,可由新元古晚期至印支期。
加里东期变质岩系该岩系主要分布于天山—兴安、昆仑—秦岭、华南地区及高喜马拉雅—滇西地区东南。
变质类型以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为主,部分地区为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
华力西期变质岩系该岩系广泛见于天山—兴安、昆仑—秦岭及华南部分地区。
变质岩石以轻微变质到低绿片岩相(或绿片岩相),属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类型,部分为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类型,为低压相系或中压相系。
在北天山出现以埋深变质作用类型的浊沸石相和葡萄石—绿纤石相。
在闽浙地区出现由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形成的由低绿片岩相到低角闪岩相的递增变质带。
中生代变质岩系印支期变质岩系印支期变质岩系主要分布于祁连—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内,及西藏北部、云南澜沧江及华南政和—大浦断裂带附近。
主要为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形成低绿片岩相岩石。
燕山期变质岩系该岩系主要分布于藏北和藏东,以及台湾山脉东侧,福建长乐—南澳一带。
在西藏冈底斯北部,即班公错—东巧—怒江结合带中西段,三叠系有确哈拉群、竹卡群,早中侏罗世为接奴群、雁石坪群等被未变质的晚侏罗世以及白垩纪地层覆盖,变质岩石出现黑硬绿泥石及硬柱石,为低温高压绿片岩相系,属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类型。
台湾山脉东侧的玉里变质带,原岩地层时代为二叠系、三叠系,变质岩石以青铝闪石、蓝闪石为代表的低温高压相系,在其西侧出现低压中高温的高绿片岩相太鲁阁变质带。
在长乐—南澳一带,则以断裂为中心,使晚三叠世—侏罗纪地层,因强韧性剪切形成由低绿片岩相到低角闪岩相,并伴有混合岩化的强动力变质带。
第5章变质岩
![第5章变质岩](https://img.taocdn.com/s3/m/a480a5ab51e79b896902262d.png)
第五章 变质岩
第五章变质岩
二、变质岩的结构
(一)变晶结构
变质岩的变晶结构
按变晶的相对大小可分:
等粒变晶结构、 斑状变晶结构
第五章 变质岩
第五章变质岩
二、变质岩的结构
(一)变晶结构
按变晶的形态可分:
粒状变晶结构、 柱状或纤状变晶结构、 鳞片状或片状变晶结构
第五章 变质岩
二、变质岩的结构
(一)变晶结构
和长英质脉体组成的混合岩。
第五章 变质岩
第五章变质岩
四、混合岩化作用及所形成的岩石
第五章 变质岩
第五章变质岩
形成的岩石
眼球状混合岩
肠状混合岩
第五章 变质岩
第五章变质岩
角砾状混合岩
混合花岗岩
第五章 变质岩
第四节 有关变质岩的几个问题
一、变质程度
第五章 变质岩
第五章变质岩
二、变质作用和地壳演化的关系
(二 )压力
定压力
静压力
第五章 变质岩
第五章变质岩
(三)化学活动流体
岩石粒向孔隙及裂隙中以水为 主的液体 结构水[含有矿物H2O、C O2 ] 岩浆中逃返的热气、热液 地壳深处的热液代入各种元素
第五章 变质岩
来源
第五章变质岩
三、原岩在变质作用中的变化方式。 重组合 重结晶 交代作用
第五章 变质岩
5 6
第五章 变质岩
第五章变质岩
二、变质岩的结构
(二)变余结构
变余斑状结构
变余砂状结构
43
第五章 变质岩
第五章变质岩
三、变质岩的构造 片理构造
(一)变成构造
第五章 变质岩
第五章变质岩
5.变质作用与变质岩
![5.变质作用与变质岩](https://img.taocdn.com/s3/m/dc5c62184431b90d6c85c755.png)
千枚状构造--矿物颗粒细小,肉眼不能分辨,
片理面上出现丝绢光泽和细小皱纹。
片状构造--矿物颗粒较粗,肉眼能清楚辨别。
(4)片麻构造 以粒状矿物为主,伴随定向排列 的片状、柱状矿物。后者被粒状矿物隔 开,断续排列 (5)块状构造 矿物均匀分布,无定向排列
2.变余构造:
变质岩中残留了原岩的构造特征。 如变余气孔构造、变余流纹构造、变余层状 构造等。
石灰岩(隐晶质)
成分CaCO3 石英砂岩(细小) 成分SiO2
大理岩(显晶质)
石英岩(粗大)
(三)变质结晶作用
指在原岩总体化学成分基本不变化的条件下, 原有矿物或矿物组合形成新矿物或新矿物组合的作 用。 特点:新矿物形成和旧矿物消失,反应前后岩石 的总体化学成分基本不变 红柱石(Al2SiO5) 蓝晶石(Al2SiO5)
矽卡岩主要产于中、酸性侵入体与碳酸盐 岩石的接触带上,碳酸盐岩经受变质所形 成的变质岩石。
可形成许多富铜、富铁、白钨、黄金等矿 床,这是我国东部地区常见的一种矿床类 型。
二、区域变质作用
在广大范围内发生,并由温度、压力、化学活动 性流体等多种因素引起的变质作用 影响范围:数千---数万平方公里 区域变质作用与大构造运动有关:
温度的影响:矿物中原子、离子或分子的活动 性增强,引发各种反应: • 重结晶 石灰岩(隐晶质) • 促进新矿物的形成
Al4[Si4O10](OH)8 高岭石 CaCO3 + 方解石 SiO2 石英
大理岩(显晶质)
2Al2[SiO4]O + 红柱石 CaSiO3 + CO2 硅灰石 2SiO2 + 4H2O 石英
按变晶相对大小,分为:
等粒变晶结构 斑状变晶结构
高中地理第5章 变质作用与变质岩
![高中地理第5章 变质作用与变质岩](https://img.taocdn.com/s3/m/1ff403e1783e0912a3162a67.png)
1 GPa=103 MPa=10 kbar=109 Pa, 1 MPa=106 Pa, 1 kbar=100 MPa
1bar≈1atm(100万因达/cm2=0.986923标准大气压)
1Pa=1N/m2(≈100g/m2)=100g/10000 cm2=0.01g/ cm2
1GPa≈30-40km地壳岩石静压力
3.3
2.76
3.52 (相对密度)
(2) 石英 → (30kbar) 柯石英 → (12GPa) 斯石英
2.65
2.93
4.35 (相对密度)
2. 交代作用 (metaso-metamorphism, replacement)
◆定义:固态下,岩石中物质成分被带进带出的交换作用。 ◆原岩变化:中酸性岩浆侵入冷的灰岩时,其SiO2、Al2O3等热流体 就会进入灰岩,并从灰岩中将CaO、MgO带出,于是在接触带形成矽 卡岩。多富矿! 3. 重结晶作用 (recystalization)
◆ 超高压岩=含柯石英、金刚石的榴辉岩 (eclogite) 。 压力很大,埋藏很深(3~4GPa, >100km); 全世界只有中国大别山、法
意边境西阿尔卑斯极少数地区被保存。诞生了大陆深俯冲的科学新理念。
3. 具化学活动性的流体 (Liquids with chemical activity)
二、变质作用的三大因素 (Three factors of metamorphism)
1. 温度 (temperature): 150~900°C 低于150°C为常温, 高于900°C则地壳岩石被熔化。
◆ 温度的三作用:非晶体→结晶体; 结晶体→重结晶增大; 物质与结构重组,使一种矿物→另一种矿物。
板岩岩井冈山舒良树摄舒良树摄千枚岩舒良树摄黑云母片岩肥东法国中央高原黑山矽线石片岩sillimanite舒良树摄新疆冰达坂眼球状花岗片麻岩舒良树摄舒良树摄新疆阿克苏蓝片岩舒良树摄变质环境极其与温度压力的关系示意图用三动力变质作用dynamicmetamorphism包括脆性和韧性两种
(区域)变质岩结构构造的主要特征
![(区域)变质岩结构构造的主要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3ba6032f3169a4517723a3f8.png)
(区域)变质岩结构构造的主要特征;表五变质岩结构构造的主要特征表5.变质岩石大类的主要鉴别特征。
表六主要变质岩类型的鉴定特征表6.动力变质岩、接触变质岩的分类命名方案和方法。
接触变质岩是在岩浆活动(包括侵入和喷出)过程中所散发的热或挥发分作用于围岩发生变质作用所生成的岩石。
按接触变质作用因素和方式可分为热接触变质作用、烘烤变质作用、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及其相应的变质岩。
① 热接触变质岩的命名对热接触变质岩的命名可以冠以“热接触”字样,如:热接触大理岩;或以“角岩”这一基本名称结合主要成分(化学成分或矿物成分)命名,如:长英质角岩、辉石斜长角岩。
对热接触变质作用较弱、保留原岩组构者,则以原岩类型为基本名称,冠以“角岩化”进行命名。
如:角岩化泥(页)岩、角岩化钙硅质板岩。
② 接触交代变质岩的分类与命名最利于接触交代作用进行、具有重要成矿物意义的是中~酸性岩浆(岩)与碳酸盐岩类接触交代生成的“矽卡岩”。
随碳酸盐围岩成分的不同,抽生成的矽卡岩分为钙质矽卡岩和镁质矽卡岩两类。
矽卡岩的命名是以组合矿物种属及其量比,遵循“少前多后”的原则命名。
若岩石具有斑杂状、角砾状或条带状构造,则冠以构造名称,如:角砾状辉石石榴石矽卡岩等镁质矽卡岩的命名也是以组合矿物其量比结合特殊构造命名,如:橄榄透辉石矽卡岩、条带状金云母透辉石矽卡岩。
③ 蚀变岩的分类与命名对于保留部分原岩组构的蚀变称为“×××化”;对于原岩组构彻底改变者,则以蚀变产物为依据命名。
不彻底的各类蚀变,通常是以蚀变形成的新生矿物结合原岩命名,如蛇纹石化××岩、绿泥石化××岩等。
需要注意的是:各种金属矿物在围岩中聚集,当未达到工业品位时也用“化”,这与前面“蛇纹石化”等的意义是不同的。
④碎裂变质岩的分类与命名碎裂变质岩是各类岩石受动力变质作用的产物,其岩石类型取决于原岩类型和应力强度,其分类和命名见下表。
第5章 变质岩
![第5章 变质岩](https://img.taocdn.com/s3/m/f7c31c41336c1eb91a375db1.png)
B14 斑状变晶结构(红柱石片岩) 斑状变晶结构(红柱石片岩)
B14 斑状变晶结构(红柱石片岩) 斑状变晶结构(红柱石片岩)
B4 斑状变晶结构(绢云母千枚岩) 斑状变晶结构(绢云母千枚岩)
B6 斑状变晶结构(绿泥石片岩) 斑状变晶结构(绿泥石片岩)
(一)温度
温度引起的变质作用表现特征是什么? 温度引起的变质作用表现特征是什么? (1)促进矿物重结晶,如石灰岩重结晶为大 )促进矿物重结晶, 理岩。 理岩。 (2)促进变质反映进行,如高岭石变为红柱 )促进变质反映进行, 石。
Al[SiO10 ][OH]8 →2Al2[SiO4]O+2SiO2 +4H2O
(一)温度
•
• • • •
地热 岩浆热 构造运动产生的摩擦热 地球内部物质相转变所释放的热 放射性元素衰变释放的热
(二)压力
• 静岩压力 • 粒间流体压力
变 质 相
三、变质作用的方式
(1)重结晶作用 指岩石在固态状态下, 重结晶作用 同一种矿物经过有限的颗粒溶解、组分 迁移,然后又重新结晶成较粗大颗粒的 作用,在这一过程中矿物成分不发生变 化。 石灰岩(CaCO3)方解石(CaCO3)。
72.44
0.57
11.58
0.77
4.25
0.06
1.62
1.00
0.77
2.90
0.11
3
12—3
绿泥白云母石英片岩
Ancjt2
70.54
0.65
12.64
1.90
3.66
0.07
1.48
0.82
0.55
3.71
0.12
4
19—1
矽线石白云母石英片岩
自然地质学07 变质岩
![自然地质学07 变质岩](https://img.taocdn.com/s3/m/a449e25ce45c3b3567ec8b39.png)
37
(二)糜棱岩系列
1.糜棱岩类 具糜棱结构,定向构造。碎斑常呈卵圆状、眼 球状、透镜状,常发育波状消光、带状消光、 变形纹、扭折带等晶内和晶界塑性变形结构; 基质主要由亚颗粒和细小的重结晶颗粒组成, 且常呈条带状绕过碎斑,显示塑性流动迹象, 因而常称为流状构造。
38
39
40
41
2.千糜岩
22
23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按引起接触变质的主导因素及变 质作用方式的不同,接触变质作用可 分为两种: (1) 接触热变质作用
(2) 接触交代变质作用
24
当碳酸盐岩石与中、酸性侵入岩 相接触时常形成矽卡岩。 矽卡岩(钙质矽卡岩):主要由钙、 镁硅酸盐组成的接触交代变质岩。 我国大量中、小型含金的富铜、富铁 矿床(如湖北铜绿山铜矿床、大冶铁 矿床、安徽铜官山铜矿床)大多是与 矽卡岩关系密切的金属矿床。
4.热穹隆核部的区域变质作用 穹隆构造的核心部分变质 程度高、出现片麻岩、混合岩和花岗岩,向边部变质程 度逐渐降低。 5.洋底变质作用 由于洋中脊和热点附近热流值的增加和 深部上升的含Mn、Fe、Zn、Pb等元素的热水溶液的作用, 使洋壳岩石发生不同程度的变质作用。
44
区域变质岩的主要类型
区域变质岩常具有区域性大面积分布,多发育区 域性的劈理、结晶片理。
2
(二 )
变质作用的主要方式
1、重结晶作用
重结晶作用是指在变质作用条件下,原岩中矿物 颗粒的重新组合,只有矿物颗粒形状和大小的变 化,而不形成新的矿物相。重结晶前后,岩石总 化学成分(除H2O、CO2等挥发分外)保持不变。
例如,石灰岩
隐晶
大理岩
显晶
3
2、变质结晶作用 是指在变质作用的温度、压 力范围内,在原岩总体化学成分 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挥发分 除外),原有矿物或矿物组合转 变为新的矿物或矿物组合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B型榴辉岩 夹在中压区域变质的 斜长角闪岩或片麻岩之中,可见其向斜长角 闪岩退变质的现象。岩石中石榴子石含镁铝 榴石分子30~55%,有时含普通角闪石和云 母等。
(3)C型榴辉岩 产于蓝片岩之中,属 低温类型。成分较复杂,除石榴子和绿辉石 外,含蓝闪石、斜黝帘石、蓝晶石、硬柱石 或多硅白云母等。岩石中石榴子石含镁铝榴 石分子小于30%。
5
2. 造山带的区域变质作用 多呈带状分布,延 伸数百至上千公里,多为中压或高压型变质作用。 如欧洲的加里东造山带为中压变质,阿尔卑斯造山 带为高压变质,我国秦岭造山带则包括了不同压力 类型的变质作用。 3. 汇聚板块边缘的区域变质作用 以长达数千 公里的双变质带为特征。靠大洋一侧由于板块俯冲, 冷的洋壳和海沟沉积物被带到深处,常形成低温高 压变质带;靠大陆一侧是地幔物质上涌带,伴有中 酸性岩浆活动,往往形成低压高温变质带。但要注 意,有的地区发育不同压力类型的变质作用,而未 必一定是板块俯冲带。
23
24
4.蓝片岩
属高压低温区域变质作用的产物。又称蓝 片岩。主要由蓝闪石、钠闪石、硬柱石、硬玉、 绿泥石、方解石等矿物组成。其原岩主要为基性 火山岩和硬砂岩等。关于它的成因,一般认为是 由于高温低压区域变质作用形成,板块学说则认 为是由于大洋板块沿毕乌夫带向大陆板块下部俯 冲的结果,也有人认为,其中一部分可能是钠质 交代原岩的产物。
43
9.石英岩类 主要由石英组成,石英含
(3)磁铁石英岩 主要由石英和磁铁矿 (部分赤铁矿)组成。可含镁铁闪石、铁白云 石、黑硬绿泥石、镁鲕绿泥石、黄铁矿、磁黄 铁矿、普通角闪石、阳起石、辉石、富铁橄榄 石等。常为等粒粒状变晶结构,变晶粒度变化 大(0.002~0.5mm ),块状或条带状构造。 原岩主要为富硅、富铁的凝胶化学沉淀物所形 成的铁质碧玉岩。主要形成于前寒武纪古老变 质岩系中,低级到高级变质均可出现。
34
8.榴辉岩类
主要由淡绿色绿辉石和红色富镁的石榴 子石组成,也可含透辉石、顽火辉石、蓝晶 石、金红石及金刚石等,但斜长石不出现于 典型的榴辉岩中。岩石一般为深色中粗粒不 等粒变晶结构、块状构造,密度大,约为 3.5g/cm3。一般认为,榴辉岩是橄榄玄武 岩至拉斑玄武岩成分的岩石在高压变质条件 下形成的。
17
白 云 母 片 岩
18
19
20
21
2.石英片岩
石英片岩的特点是:在组成矿物中,片柱 状矿物含量一般小于浅色粒状矿物,片柱状矿物 含量在30一50%之间,而粒状矿物应>50%。粒 状矿物以石英为主,某些岩石中可含一定数量的 酸性斜长石(10—25%)。常为细粒鳞片粒状变晶 结构,特征变质矿物除石榴石外,其他矿物少见。 常见的岩石类型为绢云母石英片岩、白云母石英 片岩、绢云钠长石英片岩等。 这类岩石常是由粉砂岩、粘土质砂岩或酸 性凝灰质砂岩等变质后形成,
22
3.绿片岩 又称绿色片岩,是绿色至暗绿色具片状构 造的区域变质岩石的统称。 因其中含有绿泥石、绿帘石、阳起石等绿 色矿物而使岩石呈现绿色,是一种重要的片岩类 型,。浅色的粒状矿物以钠长石为主,石英含量 较少或无,还可含有少量的绢云母、方解石等。 有时含结晶良好的八面体细粒磁铁矿。绿片岩中 暗色矿物含量一般都大于40%,与长石颗粒带呈 薄层状相间排列,使岩石具有鳞片变晶或纤柱状 变晶结构。是一种重要的片岩类型,
10
不具片理构造:按矿物成分、结构特 征或习惯,如石英岩、角闪岩、榴辉岩、 变粒岩、麻粒岩、大理岩等。 3.矿物命名的含量依据:
< 5%的不参加命名;
5-10%的加“含”字;
>10%的直接参加命名。 特征变质矿物含量< 5%时,也应参
加命名,在矿物名称前加“含”字。
11
三、主要的区域变质岩
平面面理(板状劈理)的变质岩石,板状构造, 常保留残留的泥质、粉砂质、凝灰质结构及变 余层理构造。其面理多与原始残余层理无关, 而与变质过程中岩石受挤压作用有关。变质程 度非常低,原岩矿物成分无明显的重结晶现象, 新生矿物很少,仍以隐晶质为主。 原岩主要为泥质、粉砂质沉积岩及中酸性 凝灰岩等。 进一步命名:颜色+杂质+板岩 如灰色硅质板岩、黑色炭质板岩等。
35
榴
辉
岩
36
榴
辉
岩
37
38
榴辉岩一般呈包裹体状零散分布于其它 有关岩石之中。根据其地质产状,可分为三 种类型: (1) A型榴辉岩 在金伯利岩或其它超 基性岩体中作为深源包体存在,其中偶尔也 产金刚石,由此推断其来源深度超过100公 里。岩石成分较简单,几乎全由绿辉石和石 榴子石组成,石榴子石中镁铝榴石分子含量 >55%,有时含橄榄石,除金云母外,不含 原生含水矿物。常具碎裂结构。 39
47
大
理
岩
48
第四节
混 合 岩
一、概 述 二、混合岩的分类和命名 三、主要的混合岩
49
一、概
(一)概 念
述
高级区域变质作用的进一步发展,随着温 度和负荷压力的增高,必然导致岩石发生部分 熔融。那些成分上与花岗岩相近的低熔组分首 先熔融,富含铁镁质的难熔组分则被残留下来。 于是出现了一种由浅色花岗质物质和暗色铁镁 质变质岩共同组成的一种宏观上不均匀的复合 岩石,称为混合岩。
7
5. 洋底变质作用 由于洋中脊和热点 附近热流值的增加和深部上升的含Mn、 Fe、Zn、Pb等元素的热水溶液的作用, 使洋壳岩石发生不同程度的变质作用。如 拉斑玄武岩转变为角闪岩或绿片岩、超基 性岩蛇纹石化等。变质程度从沸石相到角 闪岩相,地热梯度较高,可达150℃/ km。
8
二、区域变质岩的分类和命名
28
4.片麻岩 主要由石英、长石及少量暗
片
麻
岩
29
片
麻
岩
30
其含量>70%,长石>25%,片 、柱状矿物<30%,常为 细粒等粒鳞片粒状变晶结构,变晶粒度<0.5mm,岩石常 为块状和弱片麻状构造。根据矿物组成可分为: (1)变粒岩 暗色矿物含量10~30%; (2)浅粒岩 暗色矿物含量<10%。 原岩可以是长石砂岩、半粘土质沉积岩、中酸性火山 岩、火山碎屑岩等。 进一步命名:颜色+特征变质矿物+片柱状矿物+长 石种类+基本名称
40
41
42
量>75%,常为等粒粒状变晶结构,粒度变 化大,块状构造。是石英砂岩或燧石岩重结 晶的产物。 根据原岩类型及其所含杂质的不同可分 出下列常见类型: (1)纯石英岩 石英含量>90%,少量 云母、长石、帘石或磁铁矿等。 (2)长石石英岩 除石英外,含一定数 量的长石及少量云母类矿物,长石含量一般 <20%。原岩为长石石英砂岩。
25
26
27
色矿物组成,长石+石英>70%,长石> 25%,暗色矿物<30%。常为鳞片粒状变 晶结构,变晶粒度>1mm,片麻状构造。 由于片柱状矿物含量降低,虽说岩石的片理 比较显著,但不如片岩中的完善,沿面理剥 开的能力不及片岩。 原岩 可是正常沉积岩,也可是火山岩 或火山碎屑岩及各种中酸性侵入岩。 进一步命名:颜色+特征变质矿物+片 柱状矿物+长石种类+片麻岩
2
由于区域变质作用的分布范围是区域性 的,因而区域变质岩常大面积分布,可达数 百至数千平方公里,有的地区甚至达百万平 方公里以上,并且变质程度深浅不同的区域 变质岩在空间上常作带状分布。 区域变质岩分布时代从太古代早期到新 生代都有出现,前寒武带结晶基底主要由区 域变质岩和混合岩、岩浆岩构成。古生代以 后的区域变质岩主要分布在造山带。
角闪岩多数由基性火成岩变质而成,但 也可能来自不纯的碳酸盐岩(不纯钙质岩或 泥灰岩)或杂砂岩。
32
角
闪
岩
33
7.麻粒岩 是一种变质程度较深(高温、
较高压条件)的岩石。具粒状变晶结构(粗、 中、细粒不限)。矿物成分以含紫苏辉石为特 征,此外还有单斜辉石(透辉石-钙铁辉石)、 铁铝-镁铝榴石等。长石、石英含量不定。含 水矿物(角闪石、黑云母等)较少。块状、片 麻状、条带状构造。原岩:基性、中酸性岩浆 岩、火山碎屑岩、铁镁钙质沉积岩等。 根据矿物组合和深色矿物含量可分为: 深色麻粒岩、麻粒岩、浅色麻粒岩
14
2. 千枚岩 一种很细粒—显微晶质的变
千 枚 岩
15
组成的中、细粒具显著片理的岩石,变晶粒 度>0.1mm,肉眼可鉴定其矿物成分。可 含红柱石、蓝晶石、石榴子石、十字石、蓝 闪石等特征变质矿物。片柱状矿物含量较高, 常>30%,粒状矿物以石英为主,可含长石, 但长石含量<25%,常为鳞片粒状变晶结构, 片状构造。
(一)区域变质岩的分类
区域变质作用过程中,岩石的化学成分基
本保持不变,因此本教材仍采用与热接触变质
作用相同的分类原则:即采用等化学系列和等
物理系列的原则作为分类依据(见教材P186,
表2-6-2)。
9
(二)区域变质岩的命名
区域变质岩的一般命名方法: 颜色+次要矿物+主要矿物+基本名称 岩石的基本名称根据矿物成分、结构、 构造,具体的命名依据是: 1.具变余结构、构造的: “变质”+原岩名称 2.具变晶结构或变成构造的: 具片理构造的:按片理构造的类型命名, 如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等;
6
4. 热穹隆核部的区域变质作用 穹隆构 造的核心部分变质程度高、出现片麻岩、混 合岩和花岗岩,向边部变质程度逐渐降低。 是一种中心式递增变质作用,常围绕热中心 发育递增变质带。此类变质作用归因于局部 热流增高。局部热流增高可由于传导(局部 放射性热流增加)、对流(深部上升的岩 浆)、或者地幔底辟上隆而引起的地壳加热 等方式产生。
第五章
一、概 述
区域变质岩
二、区域变质岩的分类和命名
三、主要的区域变质岩
1
一、
概
述
区域变质岩是原岩经区域变质作用所形 成的岩石。 引起区域变质作用的因素较复杂,往往 是温度、负荷压力、定向压力和具有化学活 动性流体的综合作用。 其温度变化可在200-300℃至700800℃; 压力可自0.1-0.2GPa至1.0GPa; 地热梯度的变化范围也很大,可自 7℃/km-60℃/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