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高考历史材料题汇总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热点材料解析题练习大全(历史)

高考历史热点材料解析题练习大全(历史)

高考历史热点材料解析题练习(60题)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581年,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规定:统一役法,并部分地“摊丁入地”。

把原来的厘甲、均徭、杂税合并为一,不再区别银差、力役,一律征银,由政府雇人应役,一般黔民不再出役力,役银按照丁数和田粮来出,即把丁役部分地摊到土地里征收……田赋征银……赋役银由地方官直接征收。

——《明史·食货志》材料二:“雍正初,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统谓之地丁。

先是康熙季年,四川、广东诸省已有行之者。

至直隶巡抚李维钧奏请将丁银随地起征,每地赋一两摊入丁银二钱二厘。

……自后丁徭与地赋合二为一,民纳地丁之外,别无徭役矣。

”,一一《清史稿·食货志》材料三:“康乾盛世”时,中国有记载的人口从1900万猛增到3亿。

100多年的时间,人口增长16倍……边陲地区的开发,高产作物番薯、玉米的引进,有助于极大限度地养活人口。

——《康乾盛世社会调查报告》请回答:(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所述赋税制度的异同。

两则材料集中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出现什么新现象?(2)依据材料,概括“康乾盛世”时期我国人口猛增的原因。

参考答案:(1)相同点:均征收银两(货币地租代替实物地租);简化税收项目和手续。

不同点:一条鞭法征收土地税和人头税;地丁银将两者合并,废除人头税。

新现象: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商品经济发展。

(2)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社会安定;边疆地区开发;外来农作物的引进;人头税的废除使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隐蔽人口的现象减少。

2.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粮食生产关系到国计民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49~1960年粮食产量变化图(1)分别指出导致图中粮食产量两次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到粉碎“四人帮”以后的1977年,人均口粮还没有达到1957年的水平,全国有1.5亿农村人口的口粮不足。

(2)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材料三:1954年,政务院发布了《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自1955年开始我国粮食部首次发行全国粮票,国家对粮食及粮食制品定人定量、计划供应。

历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试题及答案 (自动保存的)汇总

历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试题及答案 (自动保存的)汇总

2012年高考全国卷历史部分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当时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2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

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应出当时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浓厚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

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去农。

”据此可知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

”在此,王阳明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怀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这反应出当时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则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2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C.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30.189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持,舍身喂虎”。

卷01 中国古代史 - 三年(2020-2022)高考历史全国卷真题分类整理(解析版)

卷01 中国古代史 - 三年(2020-2022)高考历史全国卷真题分类整理(解析版)

卷01·中国古代史一、中国古代的政治(2022年全国乙卷)1.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

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

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A.规范地方行政 B.防止武人干政 C.提升军事能力 D.削弱州府权力【答案】A【解析】题干信息重点阐释了通判的建制员额、职责权限,通判的设置起到了协理政事、审核把关、权力监督及制衡等作用,有助于行政程序规范化和流程化、弥补知州(知府)不足之处、避免出现重大失误以及防止权力的滥用、误用,因此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在于规范地方行政,A项正确;“干政”是指干预朝政(中央权力),题干信息说的是地方,此外任知州的一般是文官,武官担任较少,说通判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武人,显得多此一举,B排除;通判一般都是文官,且相互制约,不能提升军事能力,排除C项﹔通判与知州一起行使州府权力,州府总体权力未变,只是分散了,削弱的不是州府,而是知州,排除D项。

故选A 项。

(2022年全国甲卷)2.西晋至唐初,皇子皇弟封王开府,坐镇地方,手握重权。

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孙院”。

此后,唐朝沿用该制度。

由此可知,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A.削弱了藩镇势力B.强化了分封体制C.凸显了专制集权D.动摇了宗法制度【答案】C【解析】根据“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孙院’”可得出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削弱了皇子的权力与势力,是加强专制的体现。

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针对藩镇,排除A项;分封制在春秋时期逐步瓦解,排除B项;宗法制度瓦解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

故选C项。

(2021年全国乙卷)3.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

2023年全国历史高考试题分类汇编含答案

2023年全国历史高考试题分类汇编含答案

2023年全国历史高考试题分类汇编含答

一、古代史
1. 请简述夏朝的国君制度和社会经济状况。

答案:夏朝的国君制度为制,君权高度集中。

社会经济状况以农耕经济为主,出现了铸造青铜器和发展城市。

2. 从教育、礼制和思想等方面分析西周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答案:西周时期的儒家思想主要强调教育和礼制,强调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念,推崇孝爱、忠诚和廉洁的道德规范。

二、近代史
1. 简述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及其启示。

答案:鸦片战争导致中国的国家主权遭到侵犯,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中国社会陷入危机。

它使中国深刻认识到必须进行现代化建设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性。

2. 说明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影响。

答案: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在中国开启了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的新篇章。

它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的开始,对中国近代政
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现代史
1. 请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战争局势。

答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是纳粹德国和其他国家的争夺欧
洲领土和资源。

战争期间形成了以德国、日本和意大利为核心的轴
心国和以盟军为核心的反法西斯联盟两大阵营。

2. 分析冷战对全球政治格局的影响。

答案:冷战使世界分为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导致全
球政治格局紧张对峙。

双方进行军备竞赛和意识形态斗争,给世界
带来了长期的不稳定局势。

以上为2023年全国历史高考试题分类汇编含答案的部分内容。

历年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历年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历年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关于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B. 秦始皇统一了货币C. 秦始皇统一了文字D. 秦始皇统一了语言答案:D2. 唐朝时期,实行的科举制度主要是为了()A. 选拔军事人才B. 选拔技术人才C. 选拔政治人才D. 选拔商业人才答案:C二、填空题1.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最远到达了______。

答案:非洲东海岸2. 清朝康熙年间,康熙皇帝在位期间,对国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不包括______。

答案:废除科举制度三、简答题1. 简述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答案: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包括: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权力;设立内朝,加强皇帝对朝政的直接控制;推行均田制,稳定农业生产。

2. 阐述唐朝贞观之治的主要特点。

答案:唐朝贞观之治的主要特点包括:政治清明,皇帝李世民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使用;经济繁荣,实行均田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文化昌盛,唐太宗李世民重视文化教育,提倡儒学,鼓励文学艺术的发展。

四、论述题1. 论述明清时期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答案: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国内的经济和文化免受外来侵略的破坏,维护了国家的独立和安全。

另一方面,它也限制了中国与外界的交流和贸易,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使得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

长期闭关锁国导致中国在工业革命时期未能及时跟上世界发展的步伐,最终导致了近代的落后挨打局面。

2. 分析清朝乾隆时期“康乾盛世”的成因。

答案:清朝乾隆时期的“康乾盛世”主要成因有:政治上,乾隆皇帝继承了康熙和雍正时期的政治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经济上,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摊丁入亩”等,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文化上,乾隆皇帝重视文化教育,鼓励文学艺术的发展,使得文化繁荣;军事上,乾隆时期对外扩张,巩固了国家的边疆安全。

三年(2022-2024)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专题11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世界(解析版)

三年(2022-2024)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专题11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世界(解析版)

=年直婴4A11南次工业草令时JW的世界昌弟翌百。

引网演年份考点分布20241.全国新课标•工业革命的条件7.安徽•马克思主义学说的运用2.湖南.工业革命推动标准化生产8.山东•空想社会主义3.甘肃•英国世界贸易中心的地位9.重庆•英国的殖民统治方式4.浙江•工业革命带来的交通问题10.广东•拉美民族意识的觉醒5.全国甲•工业革命对生产关系的影响11.广东•伊朗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6.安徽•德国工业发展的推动力12.全国新课标•非洲民族独立思想的传播20231.辽宁•法国工业化 6.浙江•马克思的主要贡献2.河北.英国工业化7.广东•第一国际对巴黎公社的意义3. 3.海南•工业革命对社会风尚的影响8.山东•西葡殖民优势的打破4.湖北•工业革命对艺术的影响9.北京•墨西哥民族意识深化5.山东•人类进步的共同原因10.辽宁•英国人的殖民心里20221.浙江•狄塞尔6.全国乙•德国航运业的影响2.广东•工业革命引起的社会分化7.河北•国际工运发展3.浙江•西方经济与中国一8.福建•美国对拉美的渗透4.重庆•德国工业革命引起的社会变化9.海南•史料研究殖民体系的形成演变5.全国甲•内燃机的影响备考建议: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世界主要备考的方向和关键知识点有:两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工厂制度到垄断组织,现代公司成熟,自由主义成为主要经济政策,工业文明影响社会生活。

资本主义制度走向成熟,帝国主义阶段,垄断资本家干预国家政权,政府权力扩大,马克思主义诞生,无产阶级斗争从自发到自觉。

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三股进步思潮,自然科学取得新成绩,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兴起并高涨。

窗笛磐新。

每窍图.*2024年真题1.(2024-全国新课标卷)17世纪,法国某细布工场雇佣近1700人,分属于制作轮子与刀具、清洗、上色、整经等部门。

织布分为多道工序,其中压印、绣花等通常由妇女承担。

近三年高考历史材料题汇总

近三年高考历史材料题汇总


答案:(1)(提取信息准确,中英比较,符合史实)
示例:太和殿高大雄伟,象征皇权至上。白金汉宫工整 威严,显示君主立宪制下的国王享有尊贵地位;唐宁街 10号平实素朴,却是英国行政中枢,体现民主政治风格。 (2)(概括综合)
示例:历史上的一些建筑可视为物化的政治制度、直观 的权力结构和有形的政治文化。考生从相关建筑的历史 传承、历史归宿、现实影响等角度进行拓展性做答,可 加 2 分,但本题总分不得超过 12 分。如太和殿现为供人 参观的古迹,反映出中国已经告别君主专制、走上民主 道路。


材料 秦汉时期山林属国家所有,不允许私家占有山林湖 泊。东晋以后,世家大族在南方擅占山泽。晋成帝颁布 了“占山护泽,强盗律论”的禁令,但难以执行。豪强 之家违法占山封水,政府无力制裁。平民百姓却无此特 权,“富强者兼岭而占,贫弱者薪苏(柴薪)无托”。 南朝宋孝武帝实行改制,允许私家合法拥有山泽产权: 按官阶等级设限,第一、二品可占山三倾,依品级递减, 九品及百姓占山一顷;“若先已占山,不得更占;先占 阙(缺)少,依限占足”。私人合法取得山林产权后, 山林开放成为常态,产权国有与私有并存。 ————摘编自赵冈《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 一览表 (法定节假日天数)


节假日 (年份)1950
元旦 春节 劳动节 国庆节 1 3 1 2 1 3 1 2
1995
1 3 1 3
2000
1 3 1 3
2008


星期日
星期六 清明节 端午节 中秋节
材料 世界近现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

要求: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 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 原因。 (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以 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 理充分)

历年高考全国卷1历史材料分析题论述题汇编(含答案)

历年高考全国卷1历史材料分析题论述题汇编(含答案)

历年高考全国卷1历史材料分析题论述题汇编(含解析答案)2019年全国卷一(材料分析题)41.(2019•全国I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一表21950〜1980年部分国家钢产量变化表(单位:万吨)年份中国美国苏联日本1950618785273348419552851061745279411965122311926910241161975239010582141341023119803712100801480011141——摘编自《1949〜1984中国工业的发展统计资料》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1983年达到4002万吨,1986年达到5205万吨,至2002年达到18224.89万吨,钢产量已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

2002年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2001年增长39.30%,2002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比2001年增长33.82%.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四个国家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及基本原因。

(1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10分)2018年全国卷一(材料分析题)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

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材料一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

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

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

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材料二、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

历届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历届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历届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封建社会是地主阶级统治的社会B. 封建社会以小农经济为基础C. 封建社会实行郡县制D. 封建社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答案:C2.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开始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这一制度的推行者是()A. 唐太宗B. 唐高宗C. 武则天D. 唐玄宗答案:A3.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A. 贸易往来B. 宣扬国威C. 寻找建文帝D. 进行文化交流答案:B二、填空题4.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书同文,车同轨”的政策,其中“书同文”指的是统一了()。

答案:文字5. 清朝康熙皇帝在位期间,平定了三藩之乱,其中“三藩”指的是()、()和()。

答案: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简答题6. 简述唐朝的“开元盛世”及其影响。

答案:唐朝的“开元盛世”是指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期间,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时期。

这一时期,唐朝的疆域辽阔,国力强盛,对外贸易频繁,文化交流活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 阐述清朝雍正皇帝推行的“摊丁入亩”政策及其意义。

答案:清朝雍正皇帝推行的“摊丁入亩”政策,是将人丁税与土地税合并征收,以土地面积为标准,按亩征税。

这一政策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四、材料分析题8. 阅读以下材料:“自秦以来,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史记·秦始皇本纪》请分析材料中所反映的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

答案:材料中所反映的秦朝政治制度特点是中央集权制。

秦朝实行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郡和县,由中央直接任命郡守和县令,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同时,秦朝还实行了严格的法律制度,加强了对人民的统治。

五、论述题9. 论述明朝海禁政策的实施及其对明朝社会经济的影响。

答案:明朝海禁政策是指明朝时期,为了防止倭寇的侵扰和维护国家安全,实行的禁止民间海上贸易的政策。

这一政策的实施,一方面加强了对沿海地区的控制,减少了倭寇的侵扰;另一方面,也限制了民间海上贸易的发展,影响了明朝社会经济的繁荣。

2022-2024全国高考真题历史汇编:中国近现代史(选择)

2022-2024全国高考真题历史汇编:中国近现代史(选择)

2022-2024全国高考真题历史汇编中国近现代史(选择)一、单选题1.(2024全国高考真题)下表是清末新军第九镇、第八镇及第二十一协军官的来源构成。

这可用于说明新军()C.引发了军阀混战D.助推了民主革命发展2.(2024全国高考真题)19世纪50年代之前,江苏镇江府土地多集中于地主手中。

而到了六七十年代,镇江府“大地主不复存在”,十之八九的土地为耕者所有,1888年后基本集中在小农户手上。

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西方列强入侵B.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太平天国运动D.土地商品化程度提高3.(2024全国高考真题)下图表(表)为1943年陕甘宁边区佳县城关区各阶层公粮负担情况。

A.社会阶级间的差距的扩大B.农民生产生活需求的满足C.中国共产党阶级基础扩大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4.(2023全国高考真题)如表是中国民族资本构成比重表(%),如表可以反映出()C.近代金融体系臻于完善D.经济结构逐渐失衡5.(2023全国高考真题)1943年,中共中央指出,“提高妇女的政治地位、文化水平、改善生活,以达到解放的道路,亦须从经济丰裕与经济独立入手”。

这一决定的实施()A.促进妇女彻底摆脱封建束缚B.有利于抗日根据地政权巩固C.扩大了陕甘宁边区阶级基础D.适应党的工作重心转移需要6.(2023全国高考真题)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注重增强阶级基础。

中共一大在讨论今后的工作时,“决定集中我们的全部精力组织工厂工人……鉴于我们的党至今几乎完全由知识分子组成,所以代表大会决定要特别注意组织工人”。

这反映出当时()A.革命统一战线建立B.民主革命纲领开始制定C.党的中心任务确立D.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7.(2023全国高考真题)有学者认为,绅商是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主要活跃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们已开始接触和使用新的资本主义营运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开始带有近代趋向,但在很多方面依然非常守旧和传统。

3年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3年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3年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的基础B. 土地私有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主要形式C. 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必然结果D. 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是完全平均分配的答案:D2. 明朝时期,实行“海禁”政策的皇帝是:A. 朱元璋B. 朱棣C. 朱高炽D. 朱瞻基答案:A3. 清朝时期,乾隆皇帝下令编纂的百科全书是:A. 《永乐大典》B. 《四库全书》C. 《康熙字典》D. 《明史》答案:B4. 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主要体现在:A. 封建制度的彻底废除B. 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C. 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D. 社会制度的完全现代化答案:C5. 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是一场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B. 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C. 是一次完全由学生发起的运动D. 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答案:C6.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开展的主要活动是:A. 正面战场的直接对抗B. 游击战C. 城市防御战D. 地下斗争答案:B7. 下列关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表述,正确的是:A. 进行了土地改革B. 实行了一五计划C. 进行了文化大革命D. 实行了改革开放答案:A8. 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是:A. 上海B. 深圳C. 北京D. 广州答案:B9. 下列关于“一国两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是解决香港、澳门问题的基本方针B. 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国家统一的决心C. 是中国特有的政治制度D. 完全适用于台湾问题答案:D10. 下列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加入时间是2001年B. 标志着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C. 加入后中国将完全开放市场D. 加入后中国将享受与其他成员国同等待遇答案:C二、非选择题(共30分)1. 简述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意义。

新高考历史3年(2020-2022)真题汇编专题10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文化、教育(学生版)

新高考历史3年(2020-2022)真题汇编专题10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文化、教育(学生版)

三年(2020-2022年)高考真题分项汇编(新高考专用)专题10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文化、教育一、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22年】1.(2022·浙江·高考真题)1865年,面对西方列强威胁,薛福成提出“防之之策,有体有用。

言其体,则必修政刑厚风俗、植贤才、变旧法、祛积弊、养民练兵、通商惠工,俾中兴之治业,蒸蒸日上,彼自俯首帖耳”;“言其用”,则购其利器、学其技艺,“彼之所长,我皆夺而用之矣”。

他旨在强调A.维新变法B.师夷长技C.实业救国D.中体西用2.(2022·浙江·高考真题)赫胥黎晚年出版的文集,其中第九卷是《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论文》。

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节选自第九卷,在译文后面他添加了大量案语,表达自己的维新立场。

1898年,《天演论》出版,产生巨大影响。

该书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意义在于()A.睁眼看世界B.宣传民主共和C.思想启蒙D.托古改制3.(2022·广东·高考真题)1918年,挪威作家易卜生的名作《娜拉》在中国出版,主人公娜拉不甘心做“丈夫的傀儡”而离家出走的行为被称赞为体现了“女性的自觉”,后来鲁迅发表《娜拉走后怎样》,则作如下比喻:“因为如果是一匹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也诚然是无路可以走。

”以下解释正确的是A.“小鸟”代表尚未觉醒的女性B.“笼子”是指落后的经济形态C.“无路”源于君主专制的压迫D.“鹰”等是指社会上的旧势力4.(2022·山东·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李超的“新生" 李超,广西梧州人、先求学于梧州,广州等地,后就读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

李超的家庭不支持她求学,因而她生活困难,患肺炎后,无钱治疗,1919年8月病亡。

李超死后,其家庭置之不理,指责她“至死不悔,死有余辜"。

11月,北京教育界召开追悼大会,有1000多人参加,胡适、陈独秀、梁漱溟等现场作了演说。

卷04 材料分析题 - 三年(2020-2022)高考历史全国卷真题分类整理(解析版)

卷04 材料分析题  - 三年(2020-2022)高考历史全国卷真题分类整理(解析版)

卷04·材料分析题(2022·全国乙)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日本颁布“外资法”等一系列法规,加强对技术引进的管理,政府有关部门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列出鼓励进口和限制进口的技术项目,对私人企业的技术引进加以指导,其后,日本政府逐渐放宽引进技术的管理和审查标准,企业决定引进方式和内容,并承担引进过程中的一切风险,所引进的技术主要来自欧美。

1962年到1966年,在企业提出的技术引进申请中,有90.4%获得了批准。

——摘编自王永生《技术进步及其组织——日本的经验与中国的实践》等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即确立发展科技的方针。

1956年,国家制定12年科技规划,明确提出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应该首先掌握世界现有的先进科学成就,在开展国际科学合作时应力求自力更生,在技术引进方面,50年代,由苏联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项目共计304项;由东欧各国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建设项目共116项、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还重视引进科学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

1960年,苏联政府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这以后,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

——摘编自杨德才等《二十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等材料三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面对着严峻的国际形势、党中央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中央确定我国国防尖端科技的发展,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强调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培养人才,掌握技术。

——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日两国技术引进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技术引进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经验。

【答案】(1)特点:日本:政府指导,私人企业主导;制定法律保障;引入标准逐渐放宽;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引入技术主要来自欧美;日本加入资本主义阵营。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材料题汇编(答案及解析)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材料题汇编(答案及解析)

(10年重庆卷)37.(32分)科学技术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郑和当时建造的超大型宝船长140多米,宽57米是史无前例的。

(建造宝船的)巨型船坞,在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在当时世界上也无与伦比。

它是中世纪中国造船业在全世界遥遥领先的明证。

郑和船队的航海技术在当时世界上也是独领风骚的。

15世纪初,是中国人称雄海上的时代,这是全世界公认的事实。

——摘编自韩胜宝《郑和之路》材料二江南制造总局造船厂,1868年已着手建造螺轮蒸汽舰了。

造螺轮蒸汽舰是1845—1850年间在欧洲推广使用的。

1850年后被用于军事。

——摘编自徐泰来《中国近代史记》克服技术的落后是一个巨大的困难,尤其是当那些西洋顾问和教习自己就不很专业时,更是如此。

自强规划所造出的枪炮舰船的性能及其低劣,这就导致需要不断从国外购置枪炮。

——[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材料三1958年起,由聂荣臻主持的国防科技研究已迈开步伐。

党和政府克服苏联政府单方面撕毁协议、撤走专家、停止供应设备所造成的严重困难,自力更生发展国防科技工业,终于取得了国防极端技术的重大突破。

中国国防尖端技术的巨大发展,标志着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大大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集中代表了我国科学技术当时达到的新水平,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摘自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材料四19世纪70年代,德国瞄准对重工业和新工业发展有决定影响的科技领域,设立许多科学研究机构。

俾斯麦鼓励德国学子去学习和掌握德国还没掌握的高新科技。

特拉瑙带回了爱迪生的电灯制造专利权。

1883年创办德国爱迪生公司。

电气工业的发展是造成德国90年代德国经济繁荣的基本因素。

1851年至1900年,在重大科技革新和发明创造方面德国超过英法之总和,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摘编自丁建宏《德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说明造船、航海技术对郑和下西洋的作用。

近年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近年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近年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西周实行分封制B. 秦朝实行郡县制C. 汉朝实行九品中正制D. 唐朝实行科举制答案:C2.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A. 宣扬国威B. 寻找建文帝C. 贸易往来D. 探索新航路答案:A3. 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是:A. 封建制度被彻底废除B. 建立了君主立宪制C. 建立了民主共和国D. 确立了三民主义答案:C二、填空题4. 清朝康熙帝在位期间,实行了“_____”政策,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统治。

答案:改土归流5. 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______。

答案: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6.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______。

答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三、简答题7. 简述秦始皇统一六国的主要措施。

答案:秦始皇统一六国的主要措施包括: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修建长城,推行法家思想。

8.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是什么?答案: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在于:结束了中国近代以来的屈辱历史,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四、材料分析题9. 阅读以下材料:“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请分析这段话的含义,并结合历史实际,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答案:这段话出自唐太宗李世民,意在强调借鉴历史和他人的经验教训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在历史实际中,唐太宗通过借鉴前朝的兴衰,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推行开明政策,加强中央集权,促进了唐朝的繁荣。

这段话告诉我们,历史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避免重蹈覆辙,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近三年高考历史材料题汇总33页PPT

近三年高考历史材料题汇总33页PPT
33、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 就永远 只能是 死水一 潭。 34、当你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 ,睁大 眼睛, 千万别 眨眼!你会看到 世界由 清晰变 模糊的 全过程 ,心会 在你泪 水落下 的那一 刻变得 清澈明 晰。盐 。注定 要融化 的,也 许是用 眼泪的 方式。
35、不要以为自己成功一次就可以了 ,也不 要以为 过去的 光荣可 以被永 远肯定 。
近三年高考历史材料题汇总
31、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 穿。(名 言网) 32、我不想听失意者的哭泣,抱怨者 的牢骚 ,这是 羊群中 的瘟疫 ,我不 能被它 传染。 我要尽 量避免 绝望, 辛勤耕 耘,忍 受苦楚 。我一 试再试 ,争取 每天的 成功, 避免以 失败收 常在别 人停滞 不前时 ,我继 续拼搏 。
谢谢!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53、 伟 大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 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 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13分)
材料一 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于白山黑水间的 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 有土无人”的状况。清廷将东北地区视为“龙兴 之地”,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 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 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布的路票。“移民之居住有禁, 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从乾 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 “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他们“不但 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清廷对 东北地区时开时禁。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 子和苏拉拉底的法制观念。(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 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 史价值。(15分)
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 学生问:“舜做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 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 “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 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 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 也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 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考察能力
• 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 知识运用综合能力 • 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 文史专业能力素养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爱因斯坦热兴起的原因。(8分)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有不少学者对爱因斯坦的 学说持怀疑态度.1919年,英国科学家爱丁顿对日全食 的观侧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引起巨大震动.世界 各国的爱因斯坦热接踵而至。荷兰、捷克斯洛伐克、奥 地利、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先后邀请他前往讲 学。在中国,梁启超发起成立的讲学社草拟邀请爱因斯 坦来华讲学.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亦发出邀请.并得到其本 人应允.虽然爱因斯坦因故未能成行,但相对论却在中国 广泛传播,从1917年到1923年,各种报刊登载相对论 的论著、译文、通讯、报告和文献不下百篇,出版译著 15种左右。
——据《孟子》
材料二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与 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 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 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 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 如果拒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 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 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 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阿尔布雷希特•福尔辛《爱因斯坦传》等
材料二 爱因斯坦热在中国方兴未艾之际,正是国内东方文化与 西方文化问题论战正酣之时。以梁启超为代表的部分知识分子 认为,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明,前者以道 德文明为核心,后者以科学精神为核心。梁启超前往欧洲考察 一年多,1920年回国后写道:“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 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 许多灾难。好像沙漠中失路的旅人,远远望见个大黑影,拼命 往前赶,以为可以靠他向导。那知赶上几程,影子却不见了, 因此无限凄惶失望。影子是谁?就是这位‘科学先生’。欧洲 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我们 可爱的青年啊,立正!开步走!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 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你来超拔他哩! 我们在天的祖宗、三大圣(孔子、老子、墨子)和许多前辈,眼 巴巴盼望你完成他的事业,正在拿他的精神来加佑你哩。” — —摘编自李喜所、元青《梁启超传》等
———பைடு நூலகம்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等
材料二 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 俄国的东段边界,但直到19世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 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1万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 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 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 原。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族通婚、建庙、演戏、立 会、设学堂、建布铺。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 相望,粮产富饶,商贾因之糜(群)集,流民居户不下 十有余万。”1904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 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1908年仅奉天 一省人口已达1100万人,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 省移民实边章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答案:
(1)特点:清政府由禁止到时开时禁再 到鼓励;由自发移民为主到政府主导为主; 移民政策受到外来侵略影响;移民主要来 自邻近省份;移民禁而不止,规模逐渐扩 大;从非法移居到合法定居、生产。
(2)历史作用:缓解关内人口压力;增 加政府收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促 进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和先进技术的传播; 有助于抵御列强侵略;促进东北开发。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当时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科学的态度, 并予以评析。(17分)
答案:
(1)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带动技术和生产的发展, 引起人们对科学的重视;相对论的提出是科学领域的重 大革命;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大战结束有 利于相对论传播。
(2)态度:普遍欢迎,引进宣传。评析:西学东渐及新文 化运动的结果;提升中国的科学水平及民众的科学素养, 有助于弘扬科学精神。态度:质疑“以科学为中心的西 方文明”。评析:西方近代文明暴露出弊端,一战教训; 有一定合理性,有助于反思科学与人类文明的关系;高 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将西方文明、物质文明与科学等 同起来,不利于新文化运动,助长保守思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