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shover分析(弹塑性分析)
静力弹塑性性分析
铰位置
单元中心 单元中心 单元中心 单元中心
My, Mz
(弯矩)
Copyright ⓒ2000-2007MIDA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定义铰特性值—M铰(FEMA)
1 3 4 5 1 2 3
选择屈服强度的输入方法 选择I、J端的特性是对称还是非对称 单元两端特性为非对称时在此输入 选择受拉和受压区段特性是否相同 输入M/MY、D/DY 输入屈服强度 用户输入屈服变形(新
Displacement
Cs接近0.0时,将自动终止分析
Copyright ⓒ2000-2007MIDA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ushover荷载工况
当前刚度比
分析模型
位移控制结果: 可获得稳定解
荷载控制结果:屈服后的刚度为0.0,所以无法获 得稳定解
选择骨架曲线类型: My和Mz只能选择同样类型的曲线 *.PMM铰的刚度折减系数在屈服面特性窗口中进行设置。 屈服面特性窗口
6
屈服强度的定义: 自动计算时不必用户输入 - 考虑轴力变化的影响时,在各步骤计算中都将考 虑变化的轴力对屈服面的影响。 定义屈服面: 自动计算时不必输入
选择屈服面特性的计算方法 定义刚度折减系数
2
3 4 6
5
7
5
7
PMM铰类型中即使选择了用户输入也不能修改屈 服强度 实际分析中并不使用该值。
Copyright ⓒ2000-2007MIDA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步骤同“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分析及设计”
Copyright ⓒ2000-2007MIDA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USHOVER分析
提要:本文首先介绍采用Midas/Gen进行Pushover分析的主要方法及使用心得,然后结合工程实例进行具体说明,其结果反映出此类结构在大震下表现的一些特点,可供类似设计参考。
关键词:Pushover 剪力墙结构超限高层 Midas/Gen静力弹塑性分析(Pushover)方法是对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进行弹塑性变形分析的一种简化方法,本质上是一种静力分析方法。
具体地说,就是在结构计算模型上施加按某种规则分布的水平侧向力,单调加荷载并逐级加大;一旦有构件开裂(或屈服)即修改其刚度(或使其退出工作),进而修改结构总刚度矩阵,进行下一步计算,依次循环直到结构达到预定的状态(成为机构、位移超限或达到目标位移),得到结构能力曲线,并判断是否出现性能点,从而判断是否达到相应的抗震性能目标[1]。
Pushover方法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步建立结构能力谱曲线,第二步评估结构的抗震性能。
对剪力墙结构体系的超限高层而言,选取Pushover计算程序的关键是程序对墙单元的设定。
SAP2000、ETABS软件没有提供剪力墙塑性铰,对框-剪结构可将剪力墙人工转换为模拟支撑框架进行分析;对剪力墙结构来说,进行转换不可行。
而Midas/Gen程序提供了剪力墙Pushover单元(类似薄壁柱单元,详见用户手册),对剪力墙能够设置轴力-弯矩铰以及剪切铰。
下面将详细介绍如何在Midas/Gen中进行Pushover分析的步骤(以Midas/Gen 6.9.1为例):一 Pushover分析步骤1. 结构建模并完成静力分析和构件设计直接在Midas/Gen中建模比较繁琐,可以用接口转换程序从SATWE(或其他程序如SAP2000)中导入。
SATWE转换程序由Midas/Gen提供,会根据PKPM的升级而更新。
转换仅需要SATWE中的Stru.sat 和Load.sat文件。
转换时需要注意的是,用转换程序导入SATWE的模型文件后,形成的是Midas/Gen的Stru.mgt文件,是模型的文本文件形式,需要在Midas/Gen中导入此文件,导入后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 风荷载及反应谱荷载没有导进来,需要在Midas/Gen中重新定义;2) 需要定义自重、质量;3) 需要定义层信息,以及墙编号;此外,还应注意比较SATWE的质量与Midas/Gen的质量,并比较两者计算的周期结果实否一致。
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研究和改进
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研究和改进一、本文概述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对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作为一种重要的结构分析方法,能够更准确地模拟结构在静力作用下的弹塑性行为,因此在工程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现有的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计算精度不高、计算效率低等,这些问题限制了其在大型复杂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因此,本文旨在深入研究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探索其改进策略,以提高计算精度和效率,为工程实践提供更为准确和高效的结构分析方法。
本文首先介绍了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流程,分析了现有方法的不足和局限性。
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通过引入新的算法和优化计算流程,提高了计算精度和效率。
本文还通过实际工程案例的对比分析,验证了改进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推动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发展,提高其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水平,同时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理论基础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Pushover Analysis)是一种在结构工程领域广泛应用的非线性静力分析方法,旨在评估结构在地震等极端荷载作用下的性能。
该方法基于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反应特点,通过模拟结构的静力加载过程,分析结构的弹塑性变形、内力分布和破坏机制,为结构抗震设计和性能评估提供重要依据。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理论基础主要建立在塑性力学、结构力学和地震工程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其中,塑性力学提供了描述材料在弹塑性阶段的应力-应变关系的本构模型,包括理想弹塑性模型、随动硬化模型等多种模型,这些模型能够反映材料在受力过程中的非线性行为和塑性变形累积。
结构力学则为静力弹塑性分析提供了结构整体和局部的力学分析方法,包括静力平衡方程、变形协调条件等,这些方程和条件构成了静力弹塑性分析的数学模型。
建筑弹塑性分析PUSHOVER
Dy 能力谱曲线中屈服点的位移值; (3)根据延性系数 ,计算等效阻尼比 eq
(4)根据等效阻尼比折算弹性反应谱,并将其 转化为AD格式作为需求谱,将其与静力推覆 能力曲线叠加得到交点处的位移值 D j; (5)如果 ( D j Di ) / D j 误差允许值 ,则目标位移 Di,并重复(2)~(5) Dj Di 等于 ,否则,令 步。
1.建筑结构的弹塑性模型 2.地震作用的输入和计算
早起源于1975年Freeman等提出的能力谱方法(Capacity Spectrum Method,简称CSM),用于结构抗震性能的快速评定。 是指借助结构推覆分析结果确定结构弹塑性抗震性能(结构抗震性能 评价)或结构弹塑性地震响应的方法。也称Pushover分析、静力推覆 分析等。
Sd
4
eq 2
Sa g
需要获得弹塑性抗震性能需求谱,调整阻 尼即通过将结构的弹塑性耗能等效为阻尼 耗能后,采用等效阻尼来折减线弹性需求 谱。
2 1 total eq eq Teq Te eq ; ;
等到下式,证明过程略
为延性系数
静力弹塑性分析应用于复杂结构受到一定的 限制
第一组 (1)考虑楼层高度影响的侧力模式
Fi
h
k i i k j
h
j 1 j
n
Vb
(2)第一振型比例型侧力分布
Fi 1i Vb
(3)振型组合侧力分布
Vi
(
s j i s
m
n
j sj
As )
2
第二组 (1)质量比例型侧力模式
缺点 理论基础不严密 是一种静力分析方法
静力弹塑性性分析基本原理
Pushover荷载工况
Pushover荷载工况涉及的两个问题
A、如何推? B、推到何种程度?
Pushover荷载工况
MIDAS/Gen中提供两种Pushover分析方法,即基于荷载增分的荷载控制法和基于目的位移的位移控制法。
静力弹塑性分析〔Pushover分析〕
Pushover分析是考虑构件的材料非线性特点,分析构件进入弹塑性状态直至到达极限状态时构造响应的方法。 Pushover分析是最近在地震研究及耐震设计中经常采用的基于性能的耐震设计(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Design, PBSD)方法中最具代表性的分析方法。 所谓基于性能的耐震设计就是由用户及设计人员设定构造的目的性能(target performance),并使构造设计能满足该目的性能的方法。 Pushover分析前要经过一般设计方法先进展耐震设计使构造满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的标准要求,然后再通过pushover分析评价构造在大震作用下是否满足预先设定的目的性能。
本卷须知
选择的单元类型与铰特性不匹配时不能分配 一般连接单元不能使用鼠标拖放功能分配铰特性
修改PUSHOVER铰特性值
修改已定义的Pushover铰特性的方法 最常用的方法,推荐方法
修改“MM〞
一次性修改多个单元的铰特性 在定义铰特性值窗口中直接修改 那么被分配了该特性的单元的铰特性值将同时被修改 “定义铰特性值〞: 可以修改铰特性的所有内力成分
Gen V730(NEW)
每个步骤中都会计算当前刚度比,当前刚度比为0.0时将自动停顿分析。
Pushover荷载工况
PUSHOVER分析方法全攻略
4、操作流程详解-分析与结果查看
第37页/共50页
结果图形——层-剪力曲线
4、操作流程详解-分析与结果查看
第38页/共50页
最大弹塑性层间位移角,判断是否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条或高规条要求
结果图形——层-层间位移角曲线
4、操作流程详解-分析与结果查看
第39页/共50页
4、操作流程详解-分析与结果查看
各步骤铰状态图形结果
第40页/共50页
各步骤铰状态结果
4、操作流程详解-分析与结果查看
第41页/共50页
ATC-40将房屋遭受地震后,可能出现的状态主要分为:IO(ImmediateOccupancy) -立即居住DC(DamageControl) -损坏控制LS(LifeSafety) -生命安全SS(StructuralStability)-结构稳定 ATC-40给出了梁、柱、墙等构件在上述几种相应状态下的塑性限值,无论何种类型铰,都可以用图表示,纵轴表示轴力、弯矩、剪力等,横轴表示轴向变形、曲率、转角等,其中B、IO、LS、CP(CollapsePrevention)、C为性能点,其中B点出现塑性铰,C点为倒塌点,CP为预防倒塌点,各性能点所对应的横坐标为相应的弹塑性位移限值。
4、操作流程详解-定义推覆工况
加载方式
第21页/共50页
4、操作流程详解-定义推覆工况
第22页/共50页
最大位移一般为 总高度×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参见《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条
选择基本模态作为Pushover荷载的分布模式 。X向推覆,取x向平动的模态号,y向推覆,取y向平动的模态号。
4、操作流程详解-定义推覆工况
第18页/共50页
荷载增量很难获得稳定解
迈达斯之——静力弹塑性分析基本原理及方法
m i d a s C i v i lm i d a s C i v i lm i d a s C i v i l图2.8.38 基于位移设计法的结构抗震性能评价m i d a s C i v i l示。
m i d a s C i v i lm i d a s C i v i lm i d a s C i v i lm i d a s C i v i lm i d a s C i v i lm i d a s C i v i lm i d a s C i v i lm i d a s C i v i lm i d a s C i v i lm i d a s C i v i lm i d a s C i v i l1n λ- : 前一步骤(n-1)的荷载因子1λ : 第1荷载步的荷载因子nstep : 总步骤数i : 等差增量步骤号当前步骤的外力向量如下。
0n n λ=⋅P P(10)(3) 第3阶段: 最终步骤的荷载增量(n nstep =) 最终荷载步骤(nstep )的外力向量如下、0nstep nstep λ=⋅P P ; 1.0nstep λ= (11)图2.8.43 自动调整荷载步长的例题(荷载因子结果)m i d a s C i v i l2. 点击步长控制选项 > 增量控制函数定义步长控制函数m i d a s C i v i lm i d a s C i v i lm i d a s C i v i lm i d a s C i v i lm i d a s C i v i lm i d a s C i v i lm i d a s C i v i lm i d a s C i v i lm i d a s C i v i lm i d a s C i v i lm i d a s C i v i lm i d a s C i v i lm i d a s C i v i lm i d a s C i v i lm i d a s C i v i lm i d a s C i v i lm i d a s C i v i lm i d a s C i v i lm i d a s C i v i lm i d a s C i v i lm i d a s C i v i lm i d a s C i v i lm i d a s C i v i lm i d a s C i v i lm i d a s C i v i lm i d a s C i v i lm i d a s C i v i lm i d a s C i v i lm i d a s C i v i lm i d a s C i v i lm i d a s C i v i lATC-40中对不同结构响应类型规定了谱折减系数的下限值(参见表2.8.7)。
浅谈静力弹塑性分析(Pushover)的理解与应用
浅谈静力弹塑性分析(Pushover )的理解与应用摘要:本文首先介绍采用静力弹塑性分析(Pushover )的主要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以Midas/Gen 程序为例,采用计算实例进行具体说明弹塑性分析的步骤和过程,表明Pushover 是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分析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静力弹塑性 Pushover Midas/Gen 能力谱 需求谱 性能点一、基本理论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也称Pushover 分析法,是基于性能评估现有结构和设计新结构的一种静力分析方法,在一定精度范围内对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进行弹塑性变形分析。
简要地说,在结构计算模型上施加按某种规则分布的水平侧向力或侧向位移,单调加荷载(或位移)并逐级加大;一旦有构件开裂(或屈服)即修改其刚度(或使其退出工作),进而修改结构总刚度矩阵,进行下一步计算,依次循环直到控制点达到目标位移或建筑物倾覆为止,得到结构能力曲线,之后对照确定条件下的需求谱,并判断是否出现性能点,从而评价结构是否能满足目标性能要求。
Pushover 分析的基本要素是能力谱曲线和需求谱曲线,将两条曲线放在同一张图上,得出交会点的位移值,同位移容许值比较,检验是否满足特定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变形要求。
能力谱曲线由能力曲线(基底剪力-顶点位移曲线)转化而来(图1)。
与地震作用相应的结构基底剪力与结构加速度为正相关关系,顶点位移与谱位移为正相关关系,两种曲线形状一致。
其对应关系为:1/αG V S a =roofroof d X S ,11γ∆=,图1 基底剪力-顶点位移曲线转换为能力谱曲线其中1α、1γ、roof X ,1分别为第一阵型的质量系数,参与系数、顶点位移。
该曲线与主要建筑材料的本构关系曲线具有相似性,其实其物理意义亦有对应,在初始阶段作用力与变形为线性关系,随着作用力的增大,逐渐进入弹塑性阶段,变形显著增长,不论对于构件,还是结构整体,都是这个规律。
需求谱曲线由标准的加速度响应谱曲线转化而来。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
(1)、计算模型必须包括对结构重量、强度、刚度及稳定性有较大影响的所有结构部件。
(2)对结构进行横向力增量加载之前,必须把所有重力荷载(恒载和参加组合的活荷载)施加在相应位置。
(3)结构的整体非线性及刚度是根据增量静力分析所求得的基底剪力-顶点位移的关系曲线确定的。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pushover法)分为两个部分,首先建立结构荷载-位移曲线,然后评估结构的抗震能力,基本工作步骤为:
第一步:准备结构数据:包括建立模型、构件的物理参数和恢复力模型等;
第二步:计算结构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
第三步:在结构每层质心处,沿高度施加按某种规则分布的水平力(如:倒三角、矩形、第一振型或所谓自适应振型分布等),确定其大小的原则是:施加水平力所产生的结构内力与第一步计算的内力叠加后,恰好使一个或一批构件开裂或屈服。在加载中随结构动力特征的改变而不断调整的自适应加载模式是比较合理的,比较简单而且实用的加载模式是结构第一振型。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pushover法)的确切含义及特点
结构弹塑性分析方法有动力非线性分析(弹塑性时程分析)和静力非线性分析两大类。动力非线性分析能比较准切而完整的得出结构在罕遇地震下的反应全过程,但计算过程中需要反复迭代,数据量大,分析工作繁琐,且计算结果受到所选用地震波及构件恢复力和屈服模型的影响较大,一般只在设计重要结构或高层建筑结构时采用。
第四步:对于开裂或屈服的杆件,对其刚度进行修改,同时修改总刚度矩阵后,在增加一级荷载,又使得一个或一批构件开裂或屈服;
不断重复第三、四步,直到结构达到某一目标位移(当多自由度结构体系可以等效为单自由度体系时)或结构发生破坏(采用性能设计方法时,根据结构性能谱与需求谱相交确定结构性能点)。
浅析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
1 概述
为 了 满 足 《建 震 设 计 规 范》
(GB50011- 2001)中“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
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设计人员需要了解结构
从小震作用下的弹性状态逐步随着地震作用的
增大而进入弹塑性状态,即结构在(设防烈度地
震)和大震作用下的工作性能,并采用适当的抗
震措施以保证结构的抗震性。对结构进行罕遇
-10-
建筑工程
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刘 闻 张伟健 (黑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8)
摘 要“: 可持续发展”是建筑设计师面临的新的挑战,也是建筑现代化所不可回避的问题。现从绿色建筑和生态建筑两方面论述“可持续发展” 在设计中的体现,并提出一些设想。
关 键 词 :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生态建筑;自然环境;减少污染
Sd 为横坐标的新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即为静
由结构的性能点,可得相应结构的顶点位
力弹塑性分析法中的地震作用需求谱。
移,相应的结构各层变形即反映结构在罕遇地
2.2 建立能力谱
震下各层的位移。计算结构层间位移角,与规范
在等效于地震作用的某种水平力作用下, 要求对比,判断结构是否满足分析,直 结构塑性铰的分布,判断结构薄弱层所在。
进行弹塑性变形分析的一种简化方法与反应谱
法类似,本质上是一种用静力来模拟地震力的
分析方法。具体地说,就是在结构计算模型上施
加按某种规则分布的水平侧向力 (例如按振型
分解反应谱法计算得出的水平地震力),单调加
载并逐级加大;一旦有构件开裂(或屈服)则修
改其刚度(或使其退出工作),进而修改结构总
刚度矩阵,进行下一步计算,依次循环直到结构
科技论坛
浅析静力弹塑性(p u sh o ver)分析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Push-over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Push-overPush-over从字面可以理解为推-覆,即对结构进行侧推。
为何进行侧推呢?对结构的侧推(pushover)目的是为了估计结构的抗震能力。
在解释通过侧推来评估结构抗震能力之前,先来看一下《抗震设计规范》中采用线弹性反应谱的方法来估计结构抗震能力有何不足?《抗震设计规范》中采用线弹性反应谱的方法,在一定场地条件下对线弹性结构进行反应估计,再进行结构设计。
而整个的设计过程中,对结构的假定都是线弹性的。
而结构在振动过程中会出现塑性状态,此状态可以减小地震作用并同时具有耗能的作用,因此,对结构的抗震能力评估需要考虑结构的塑性状态。
若仿照《抗震设计规范》中采用线弹性反应谱方法,来考虑结构的弹塑性状态,会遇到两个问题:一个是非线性结构难以转化为单自由度体系;二是线弹性反应谱不再适用,需要建立非线性结构反应谱。
而针对这两个问题,在Pushover分析中是分别通过建立能力谱和需求谱来解决的。
能力谱简单的说是通过单自由度体系力与位移关系来反映多自由度结构弹塑性特性的曲线。
更确切地说是通过单自由度体系受侧向集中水平力得到的力与位移关系,来描述多自由度结构受到侧向推力得到的顶层位移与基地剪力的关系,从而诠释了推覆的含义。
然后仅通过推覆得到的能力谱,是难以评估结构的抗震能力的。
原因在于能力谱虽然能够反映了结构本身的弹塑性特点,比如侧向刚度大小,屈服强度等。
然而能力谱不能反映出地震特性,因此需要建立需求谱。
需求谱如设计规范中的弹性反应谱一样,反映不同周期结构在某类场地作用下的最大反应。
然而弹性反应谱难以描述结构弹塑性特性,主要在于弹性反应谱没有考虑弹塑性结构屈服时的屈服点,以及屈服后刚度。
需求谱考虑了结构的弹塑性特点,将弹性反应谱通过折减及变换,得到弹性需求谱。
为了考虑地震场地特性,将能力谱与需求谱画于同一图中,相交的点为性能点,如下图:性能点反映了具有特定周期、特定屈服强度与延性等特点的弹塑性结构在某种场地条件下的抗震能力。
浅谈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方法
浅谈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方法摘要:Pushover分析方法是逐渐得到广泛应用的一种评估结构抗震性能的简化方法,已被引入我国新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
侧向力分布模式的选取是pushover分析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它的选取直接影响pushover分析的结果。
本文主要综述了pushover分析方法的原理、应用和实施过程,pushover分析中侧向力分布模式及其影响,对结构设计提供借鉴。
关键词:pushover;侧向力分析分布模式1、引言结构抗震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能真实地反映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机制及构件的塑性破坏过程,但其计算过程复杂,在实际工程的应用中还较难推广。
Pushover分析乃是一种结构非线性地震反应的简化方法,易为广大工程设计人员所接受。
2、pushover分析方法的原理、应用和实施过程2.1pushover分析方法的原理和应用Pushover方法从本质上说是一种静力分析方法,即对结构进行静力单调加载下的弹塑性分析。
具体地说,在结构分析模型上施加按某种方式模拟地震惯性力的侧向力,并逐级单调加大,构件如有开裂或屈服,修改其刚度,直到结构到达预定的状态(成为机构、位移超限或达到目标位移)。
Pushover方法可用于建筑物的抗震鉴定和加固,及对新建结构的抗震设计和性能的评估,也可以对所设计的地震运动作用在结构体系和它的组件上的抗震需求提供充足的信息;在结构可靠性设计中,通过pushover分析来确立结构极限承载力的初始设计值;利用pushover分析法来检测结构的抗震性能并由此相应调整结构设计,使之满足抗震要求;对结构进行pushover分析,可得层间剪力—层间位移曲线,即该结构的剪切层的层间滞回曲线的骨架线,将其折线化为合理的恢复力模型,即可进行层模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
2.2pushover分析方法的实施步骤(1)准备结构数据:包括建立结构模型,构件的物理常数和恢复力模型等;(2)计算结构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将其与水平力作用下的内力叠加,作为某一级水平力作用下构件的内力,以判断构件是否开裂或屈服);(3)施加一定量的水平荷载。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Pushover方法)与动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优缺点比较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Pushover方法)与动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优缺点比较一、Pushover分析法1、Pushover分析法优点:(1)作为一种简化的非线性分析方法,Pushover方法能够从整体上把握结构的抗侧力性能,可以对结构关键机构及单元进行评估,找到结构的薄弱环节,从而为设计改进提供参考。
(2)非线性静力分析可以获得较为稳定的分析结果,减小分析结果的偶然性,同时花费较少的时间和劳力,较之时程分析方法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2、Pushover分析法缺点:(1)它假定所有的多自由度体系均可简化为等效单自由度体系,这一理论假定没有十分严密的理论基础。
(2)对建筑物进行Pushover分析时首先要确定一个合理的目标位移和水平加载方式,其分析结果的精确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两者的选择。
(3)只能从整体上考察结构的性能,得到的结果较为粗糙。
且在过程中未考虑结构在反复加载过程中损伤的累积及刚度的变化。
不能完全真实反应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性状。
二、弹塑性时程分析法1、时程分析法优点:(1)采用地震动加速度时程曲线作为输入,进行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从而全面考虑了强震三要素,也自然地考虑了地震动丰富的长周期分量对高层建筑的不利影响。
(2)采用结构弹塑性全过程恢复力特性曲线来表征结构的力学性质,从而比较确切地、具体地和细致地给出结构的弹塑性地震反应。
(3)能给出结构中各构件和杆件出现塑性铰的时刻和顺序,从而可以判明结构的屈服机制。
(4)对于非等强结构,能找出结构的薄弱环节,并能计算出柔弱楼层的塑性变形集中效应。
2、时程分析法缺点:(1)时程分析的最大缺点在于时程分析的结果与所选取的地震动输入有关,地震动时称所含频频成分对结构的模态n向应有选择放大作用,所以不同时称输入结果差异很大。
(2)时程分析法采用逐步积分的方法对动力方程进行直接积分,从而求得结构在地震过程中每一瞬时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反应。
所以此法的计算工作十分繁重,必须借助于计算机才能完成。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Pushover方法)与动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优缺点比较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Pushover方法)与动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优缺点比较一、Pushover分析法1、Pushover分析法优点:(1)作为一种简化的非线性分析方法,Pushover方法能够从整体上把握结构的抗侧力性能,可以对结构关键机构及单元进行评估,找到结构的薄弱环节,从而为设计改进提供参考。
(2)非线性静力分析可以获得较为稳定的分析结果,减小分析结果的偶然性,同时花费较少的时间和劳力,较之时程分析方法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2、Pushover分析法缺点:(1)它假定所有的多自由度体系均可简化为等效单自由度体系,这一理论假定没有十分严密的理论基础。
(2)对建筑物进行Pushover分析时首先要确定一个合理的目标位移和水平加载方式,其分析结果的精确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两者的选择。
(3)只能从整体上考察结构的性能,得到的结果较为粗糙。
且在过程中未考虑结构在反复加载过程中损伤的累积及刚度的变化。
不能完全真实反应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性状。
二、弹塑性时程分析法1、时程分析法优点:(1)采用地震动加速度时程曲线作为输入,进行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从而全面考虑了强震三要素,也自然地考虑了地震动丰富的长周期分量对高层建筑的不利影响。
(2)采用结构弹塑性全过程恢复力特性曲线来表征结构的力学性质,从而比较确切地、具体地和细致地给出结构的弹塑性地震反应。
(3)能给出结构中各构件和杆件出现塑性铰的时刻和顺序,从而可以判明结构的屈服机制。
(4)对于非等强结构,能找出结构的薄弱环节,并能计算出柔弱楼层的塑性变形集中效应。
2、时程分析法缺点:(1)时程分析的最大缺点在于时程分析的结果与所选取的地震动输入有关,地震动时称所含频频成分对结构的模态n向应有选择放大作用,所以不同时称输入结果差异很大。
(2)时程分析法采用逐步积分的方法对动力方程进行直接积分,从而求得结构在地震过程中每一瞬时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反应。
所以此法的计算工作十分繁重,必须借助于计算机才能完成。
Midas静力弹塑性分析
■ 简介Pushover 分析是考虑构件的材料非线性特点,分析构件进入弹塑性状态直至到达极限状态时结构响应的方法。
Pushover 分析是最近在地震研究及耐震设计中经常采用的基于性能的耐震设计(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Design, PBSD)方法中最具代表性的分析方法。
所谓基于性能的耐震设计就是由用户及设计人员设定结构的目标性能(target performance),并使结构设计能满足该目标性能的方法。
Pushover 分析前要经过一般设计方法先进行耐震设计使结构满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的规范要求,然后再通过pushover 分析评价结构在大震作用下是否能满足预先设定的目标性能。
计算等效地震静力荷载一般采用如图所示的方法。
该方法是通过反应修正系数(R)将设计荷载降低并使结构能承受该荷载的方法。
在这里使用反应修正系数的原因是为了考虑结构进入弹塑性阶段时吸收地震能量的能力,即考虑结构具有的延性使结构超过弹性极限后还可以承受较大的塑性变形,所以设计时的地震作用就可以比对应的弹性结构折减很多,设计将会更经济。
目前我国的抗震规范中的反应谱分析方法中的小震影响系数曲线就是反应了这种设计思想。
这样的设计方法可以说是基于荷载的设计(force-based design)方法。
一般来说结构刚度越大采用的修正系数R 越大,一般在1~10之间。
但是这种基于荷载与抗力的比较进行的设计无法预测结构实际的地震响应,也无法从各构件的抗力推测出整体结构的耐震能力,设计人员在设计完成后对结构的耐震性能的把握也是模糊的。
基于性能的耐震设计中可由开发商或设计人员预先设定目标性能,即在预想的地震作用下事先设定结构的破坏程度或者耗能能力,并使结构设计满足该性能目标。
结构的耗能能力与结构的变形能力相关,所以要预测到结构的变形发展情况。
所以基于性能的耐震设计经常通过评价结构的变形来实现,所以也可称为基于位移的设计(displacement-based design)。
pushover分析
(a)倒三角形加载
(b)抛物线加载
均匀加载
Pj
V n
(c)均匀加载
此模式适宜于刚度与质量沿高度分布较均匀,且薄弱层为底层的结构。
(d)变振形加载
(a)倒三角形加载
(b)抛物线加载
(c)均匀加载
(d)变振形加载
倒三角加载(底部剪力法模式)
Pj
Wjhj
n
V
Wi hi
i 1
此模式适宜于高度不大于40米,以剪切变形为主且刚度与质量沿高度分布较均匀的结构。
由Pushover方法基本假定(2)可知,结构的高度变形由结
构的形状向量{Φ}表示,并且在整个加载过程中,结构的形
状向量是固定不变的。
假定结构的相对位移向量可由结构顶点位移xtop 和形状向量
{Φ}表示:
x xtop
[M ] xtop [C] xtop R [M ]I xg (t)
Push-over的基本问题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如何求得结构的能力曲线? 如何确定结构的目标位移? 如何对计算结果进行评价?
结构能力曲线的计算包括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一 计算模型的建立 二 侧向力的分布形式
结构计算模型—纤维模型
基于平截面假定,将梁柱的内力-变形关系转化成混凝土与钢筋的单轴应力-应变关系。
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方法
静力推覆分析是结构分析模型在一个沿结构高度为某种 规定分布形式且逐渐增加的侧向力或侧向位移作用下,采用 荷载控制或位移控制的方式,在加载过程中根据构件屈服程 度不断调整结构刚度矩阵,直至结构模型控制点达到目标位 移或结构倾覆为止,得到结构的基底剪力—顶点位移能力谱 曲线。
PUSHOVER分析方法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 PUSHOVER 分析方法)简介静力弹塑性分析也称PUSHOVER 分析方法,是指在结构上施加竖向荷载并保持不变,同时施加某种分布的水平荷载,该水平荷载单调增加,构件逐步屈服,从而得到结构在横向静力作用下的弹塑性性能。
主要步骤为:(1)按通常做法建立结构模型,包括几何尺寸、物理参数等;(2)根据单元种类(梁、柱、支撑、剪力墙等)和材料类型(钢、钢筋混凝土),确定各单元塑性铰性质(恢复力模型),根据受力形式可分为轴压、弯曲、剪切、压弯铰。
一般程序将塑性铰集中在杆件两端,并不考虑沿杆长的分布,轴压铰集中在杆件中央;(3)施加全部竖向荷载;(4)确定结构的目标位移;(5)选择合适的水平加载模式,施加在结构上,逐渐增加水平荷载,结构构件相继屈服,随之修改其刚度(程序自动完成),直到达到结构目标位移,对结构性能进行评判。
■静力弹塑性分析的原理MIDAS 程序提供的pushover 的分析方法,主要基于两本手册,一本是由美国应用技术委员会编制的《混凝土建筑抗震评估和修复》(ATC —40),另一本是由美国联邦紧急管理厅出版的《房屋抗震加固指南》(FEMA273/274)。
程序中FEMA 较本构关系和性能指标就来自于(FEMA273/274),而pushover 方法的主干部分,即分析部分采用的是能力谱法CSM ,来自于ATC 一40 (1996)和FEMA-273(1997)。
其主要步骤如下:(1)用单调增加水平荷载作用下的静力弹塑性分析,计算结构的基底剪力b V 一顶点位移n u 曲线(图1(a ))。
(2)建立能力谱曲线:对不很高的建筑结构,地震反应以第一振型为主,可用等效单自由度体系代替原结构。
因此,可以将b V —n u 曲线转换为谱加速度aS 一谱位移d S 曲线,即能力谱曲线(图l (b ))。
图1 pushover 曲线和能力谱之间的转换(3)建立需求谱曲线需求谱曲线分为弹性和弹塑性两种需求谱。
PUSHOVER方法
PUSHOVER方法PUSHOVER方法(PUSHOVER method)是一种简单、经济、直观且有效的方法,用于对结构的强度和刚度进行初步评估。
它是结构工程师在设计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方法,特别适用于预制结构、短周期结构和轻型结构等。
PUSHOVER方法基于弹塑性分析原理,通过分析结构在地震荷载下的非线性行为,直观地展示结构在不同荷载水平下的变形和受力情况。
在PUSHOVER方法中,结构被简化为一维弹塑性模型,并进行单方向的静力分析。
结构的非线性行为通过增量形式的弹塑性模型来表示,荷载由小到大逐步增加,直至结构达到破坏。
1.确定结构模型:首先,需要将结构转化为一维、双向的框架模型,包括主要的水平和垂直支撑、梁和柱等。
通常,无溶接链接使用简化的接头,而有溶接链接使用精确的模型。
2.选择地震荷载曲线:根据结构所在地区的地震参数和设计要求,选择适当的地震荷载曲线。
常用的荷载曲线包括线性弹性荷载、等效静力荷载和增量动力荷载等。
3.设定分析参数:确定分析所需的参数,如荷载递增步长、分析区间和结构材料的损伤模型等。
4.进行弹塑性分析:根据设定的荷载递增步长,以及结构的初始状态,进行弹塑性分析。
在每个荷载步骤中,根据结构的初始刚度和荷载作用,计算结构的变形、内力和屈服状态。
5.绘制PUSHOVER曲线:根据分析结果,绘制PUSHOVER曲线。
PUSHOVER曲线是结构侧向位移与结构侧向剪力的函数关系图。
它直观地展示了结构在不同荷载水平下的响应。
通过PUSHOVER曲线,结构工程师可以评估结构的强度储备和抗震性能,并确定结构在不同限额位移水平下的塌陷载荷。
这对于设计抗震设防和结构强度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PUSHOVER方法的优点在于其简单性、经济性和直观性。
相对于复杂的动力分析方法,PUSHOVER方法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合理的结果。
另外,PUSHOVER方法还可以用于实际结构的性能评估和性能矫正,使结构工程师可以方便地进行结构设计和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ushover曲线 能力谱加速度Sa 基底剪力Vb
能力谱曲线
V Sa G1
(Sdt,sat)
Sd
top
1 X top ,1
顶点位移Dt
能力谱位移Sd
有效质量比
1
[ (Gi X i1 ) / g ]2
i 1
n
Sd T 2 Sa G
Gi 为结构第i楼层重量
[ Gi / g ][ (Gi X i2 1) / g]
Push-over的基本问题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如何求得结构的能力曲线? 如何确定结构的目标位移? 如何对计算结果进行评价?
结构能力曲线的计算包括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一 计算模型的建立 二 侧向力的分布形式
结构计算模型—纤维模型
基于平截面假定,将梁柱的内力-变形关系转化成混凝土与钢 筋的单轴应力-应变关系。
为阻尼修正系数,取0.3~1.0
ED为阻尼所消耗的能量(图中虚线部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EE为最大应变能(图中斜线阴影部分的三角形的面积)
Sa A1 A2 T 能力谱曲线 Sa api ay T 能力谱曲线 P EE
P
dy Sd ED
dpi
Sd
用双线型代替能力谱曲线的条件:A1=A2
Teq
T 1
T 2 Sdp Sd ( ) Sa R R 2
R表示由于结构的非弹性变 形对弹性地震力的折减系数
R ( 1) T 1 T T0 T0
R T T0
T0 0.65 0.3Tg Tg
采用Push-over方法对 抗震性能进行评估
最简单的方法是直接得到目标位移点(性能点)与结构的能力曲线。 得到性能点后,经过转化可以得到能力曲线上相应的点,能力曲线上的每 一个点都对应着结构的一个变形状态。根据性能点对应的变形,可以对结 构进行以下方面的评价:顶点侧移和层间位移角是否满足抗震规范规定的 位移限值;构件的局部变形(指梁、柱等构件的塑性铰变形),检验他是 否超过建筑某一性能水平下的允许变形;结构构件的塑性铰分布是否构成 倒塌机构。
震性能状态,由此实现对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评估。
静力弹塑性分析的两个基本假定:
①
结构的响应与某一等效的单自由度体系相关,也就是说
结构的响应仅由第一振型控制;
②
在整个地震反应过程中,结构的形状向量保持不变。
这两个假定都是没有理论依据的,但研究表明:对于反 应主要由第一振型控制的结构,Pushover分析方法可以比 较准确、简便地评估结构的抗震性能。
[M ] xtop [C] xtop R [M ]I xg (t )
T T T T
令等效单自由度体系位移为
r
x
[ M ] xtop T [M ]I
T
T
[ M ]I x r [C ]
Sat t g
2 max
0.45 max
2 T S dt S at / w2 t 2 S at 4
( ) 2 max T
Tg
[2 0.2 1 (T 5Tg )]max
0 0 .1
Tg
5Tg
6 .0
T ( s)
目标位移的确定
等效单自由度体系的周期为
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方法
静力推覆分析是结构分析模型在一个沿结构高度为某种
规定分布形式且逐渐增加的侧向力或侧向位移作用下,采用 荷载控制或位移控制的方式,在加载过程中根据构件屈服程 度不断调整结构刚度矩阵,直至结构模型控制点达到目标位 移或结构倾覆为止,得到结构的基底剪力—顶点位移能力谱 曲线。 借助地震需求谱,近似得到结构在预期地震作用下的抗
由Pushover方法基本假定(2)可知,结构的高度变形由结 构的形状向量{Φ}表示,并且在整个加载过程中,结构的形 状向量是固定不变的。
假定结构的相对位移向量可由结构顶点位移xtop 和形状向量
{Φ}表示:
x xtop
[M ] xtop [C] xtop R [M ]I xg (t )
r y
r y
r
将多自由度体系等效为单自由度体系的目的:
以单自由度体系的弹性、弹塑性反应反推多自由度体系的弹性、
弹塑性反应。 优点: 利用反应谱进行弹性范围内的计算,单自由度体系在理论上是 严密的;可以将反应谱的概念推广到弹塑性阶段,亦即所谓的
“弹塑性反应谱”;
针对单自由度体系的工作量大大少于针对多自由度体系的工作 量。上述这种基于振型向量与结构反应水平无关的等效方法最 为常见。
如何利用Pushover能力曲线来确定不同地震作用下结构的目标位 移,进而对结构的抗震性能作出评价,目前主要有以下两种:美国 ATC-40采用的能力谱法,美国FEMA-273推荐的等效位移系数法。
目标位移反映了结构在特定地震作用水平下可能达到的最大位 移,问题的核心实际上是反应谱(需求谱)的确定。
能力谱法
T 0.5 0.5<T 2.5 T 2.5
此模式可较好地反映结构高阶振型的影响。
(a)倒三角形加载
(b)抛物线加载
(c)均匀加载
(d)变振形加载
变振型加载(自适应加载,SRSS法) 利用前一步加载获得的结构周期与振型,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确定
结构各楼层的层间剪力,再由各层层间剪力反算出各层的水平荷载,
将Pushover能力曲线转化为能力谱曲线。
Pushover曲线
能力谱加速度Sa 基底剪力Vb
能力谱曲线
(Sdt,sat)
顶点位移Dt
能力谱位移Sd
这种方法需要构造两条曲线,一条代表结构抵抗水平力的能力,另一条代表
地震动的需求。位移为横坐标,加速度为纵坐标,ADRS格式
(Acceleration Displacement Response Spectrum)
i 1 i 1
n
n
Xi1为基本振型在第i层的位移
V 为结构基底剪力 G为结构总重量 Δtop为结构顶层位移 Sa 为能力谱加速度
振型参与系数
1
(G X (G X
i 1 i i 1 n i
n
i1 2 i1
)/ g )/ g
Sd 为能力谱位移
按下式由抗震规范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得到需求谱曲线。
T
[M ]
T
T
[ M ]I
x r
T
R
T
[ M ]I xg (t )
M [M ]I
r T
Qr R
T
C r [C ]
T
[M ]
T
[M ]I
T
等效单自由度体系的动力方程为
作为下一步施加的水平荷载模式,考虑了地震过程中结构上惯性力的 分布,比较合理但工作量大为增加。
(3)随着侧向荷载的增加,结构薄弱部位的构件达到屈服,此时对屈
服的构件的刚度予以修正,然后继续增加侧向荷载直至有新的构件屈服。 1: 将已达到抗弯强度的梁、柱、剪力墙等受弯构件的末端设置为铰接点 ; 2: 将楼层上已达到抗剪强度的剪力墙去掉; 3: 将已经屈曲、且屈曲后强度下降很快的支撑构件去掉; 4: 对于那些刚度己降低,但可承受更多荷载的构件,则修改其刚度特性。
W h
i 1
n
V
i i
此模式适宜于高度不大于40米,以剪切变形为主且刚度与质量沿高度
分布较均匀的结构。
(a)倒三角形加载
(b)抛物线加载
(c)均匀加载
(d)变振形加载
抛物线加载模式
Pj
Wjh
n i 1
k j
k W h ii
V
1.0 T 0.5 k 1.0 2.5 0.5 2.0
(4)累加各个加载阶段的力和变形,就可以获得所有构件在所有加载阶
段的总内力和总变形。不断重复步骤(3)直到结构的侧向位移达到预定的
目标位移,或者结构中出现的塑性铰过多成为机构。
Pushover分析可以全面了解结构构件在任意侧向荷载分布下加载
全过程的内力及变形情况,通过塑性铰出现的先后顺序,不仅可以判 别结构是否符合强柱弱梁,还能发现结构的薄弱部位。
静力弹塑性分析的基本原理
多自由度体系在地震作用下的振动微分方程
[M ]x(t ) [C]x(t ) R [M ]I xg (t )
x(t) 为各楼层相对地面的水平侧移向量; M 和 C 分别为结构的质量和阻尼矩阵; R 为结构的恢复力;
I 是单位矩阵;
xg (t ) 是地震动加速度时程。
载或变振型加载方式中的一种组成两种加载方式。
(a)倒三角形加载
(b)抛物线加载
(c)均匀加载
(d)变振形加载
均匀加载
V Pj n
此模式适宜于刚度与质量沿高度分布较均匀,且薄弱层为底层的结构。
(a)倒三角形加载
(b)抛物线加载
(c)均匀加载
(d)变振形加载
倒三角加载(底部剪力法模式)
Pj
Wj hj
M Teq 2 2 K
r xy Mr
Q
r y
当结构进入塑性阶段以后,结构的固有黏滞阻尼及滞回阻尼会导 致结构在运动过程中产生耗能的作用,因此需要对需求谱进行折减。
eq e 0
E 0 D 4EE
eq为等效黏滞阻尼
e 为结构本身固有的黏滞阻尼 0 为滞回阻尼
eff 0 0.2(1
1
)
迭代法求解结构性能点
将能力谱与需求谱放在同一个 ADRS坐标中,如果折减后的需求谱与 能力谱存在交点,该交点即为结构的性 能点。最后由结构的性能点,再经转化 即得到结构的顶点位移,相应的结构变 形即为结构在该地震作用下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