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自1949年以来的所有行政区划的变动
湖湘饮食文化
从饮食文化看一、花椒在楚国的使用技术的相当的高度。
(4)楚国地理位置处于中原地带,农田富饶,竹、木材资源茂盛、加上其它材料及加工手段的发展,楚国的漆器工艺迅速发展成熟直至精美。
有寓言说:楚人有卖其珠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可见楚国的漆器、木刻艺术、木工技艺、器具相对古代世界的其它地方,已达到了无与伦比的地步。
楚墓出土漆器,木刻,还有至今仍保存完好者,色彩依旧艳丽,甚至仍有光彩,漆器黑地红漆,金漆描边画线,工艺精良,造型灵巧。
巴的图腾虎,与楚的图腾凤,关系湖北菜是以江汉平原为中心,由荆南、襄阳、鄂州和汉沔等地方菜发展而成,武汉菜为其代表。
湖北位于我国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气候温和,物产富饶。
境内河网交织,湖泊密布,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为湖北菜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物质条件。
湖北菜的特点是汁浓、芡稠、口重、味纯,富有民间特色。
烹法以蒸、煨、烧、炒见长。
武汉菜吸取了外地风味菜的长处,刀工精细,讲究火功,精于配色造形和煨汤技术;荆州菜是汁芡薄,味清鲜,讲究本味,烹制淡水鱼鲜和蒸菜别具一格。
湖北地方代表菜有:清蒸武昌鱼、网衣鳜鱼、鱼糕丸子、清炖鱼、黄州豆腐、荷包丸子、粉蒸肉、蒸珍珠丸子、蒸白肉、烧三合、三鲜酥肉、散烩八宝、黄焖甲鱼、红烧野鸭、母子大会等“鄂菜”伴鱼游四方鄂菜”依托湖北独特的淡水渔业资源,在全国餐饮业中名声日隆,市场份额不断增大,已发展成为中国餐饮业中的一匹“黑马”。
23日,第五届全国烹饪技术大赛暨武汉美食文化节举行了新闻发布会。
据介绍,1995年,“鄂菜”在湖北境内餐饮业的市场份额仅占60%,当时不少湖北人不爱吃“鄂菜”。
此后,湖北开始实施振兴鄂菜计划:一是评10个鄂菜大师,提高名厨师的知名度,鼓励他们自己办酒店,或作名酒店的技术顾问,或带徒弟传艺;二是在全省评出100家风味名店,以吸引外地顾客;三是精选100个有名的“鄂菜”,规范其工艺操作流程。
建国后,湖北最早的两个省辖市,其一已撤销,曾闻名全国
建国后,湖北最早的两个省辖市,其一已撤销,曾闻名全国湖北省,位于我国大陆中部、长江中游,因位于洞庭湖以北而得名,又因境内有古鄂国而简称“鄂”。
湖北省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就以湖北为中心创立的灿烂的楚文化,近代更是我国著名的革命中心,是武昌首义的发生地。
大图模式湖北省总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851.5万人,省会为武汉市,现辖包括武汉在内的十三个地级单位,其中包括十二个地级市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但在建国初期,湖北省仅有两个省辖市(相当于地级市)。
大图模式1949年5月20日,湖北省人民政府于武汉正式成立,省政府驻地为武汉市武昌,至1949年底,湖北省辖8专区、3省辖市,分别为荆州、襄阳、沔阳、恩施、大冶、黄冈、孝感、宜昌八大专区及宜昌、沙市两个省辖市。
大图模式武汉市呢?实际上,湖北省人民政府成立后,尽管省政府驻武汉,但武汉三镇在解放就成立了武汉市,定格为直辖市,与湖北省平级,所以湖北省建国初省辖市仅有两个,宜昌市及沙市市。
1949年6月,宜昌市人民政府成立,7月宜昌城区解放后,宜昌市正式成立,以原宜昌县城区及郊区为其行政区域,为省辖市。
1954年,宜昌市降为县级市,改属宜昌专区,1958年宜昌专区改为宜都工业区,宜昌市属之。
1961年,宜昌专区复设,1968年改称宜昌地区,宜昌市仍属之,1979年宜昌市复升为省辖市,1992年宜昌地市合并,形成新的地级宜昌市。
大图模式沙市,古称江津,自古为“三楚名镇”,清末《马关条约》将其辟为通商口岸,民国初设市,是民国时期湖北仅次于汉口的第二大城市,有“小汉口”之称。
1949年,沙市解放,设沙市市,为省辖市,1956年降为专辖市,1979年复升为省辖市,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明星城市。
1994年,荆州地区、沙市市合并为新的地级荆沙市,沙市市成为沙市区,沙市市成为历史。
大图模式当时,湖北省除沙市、宜昌两个省辖市外,还另设新堤市。
新堤,清朝中后期湖北省重要的商埠,民国时期为湖北长江沿岸四大口岸之一,1926年设新堤市。
中国政区简明手册—湖北省
中国政区简明手册—湖北省武汉市1949年5月,合并武昌市、汉口市和汉阳县城组建武汉市,为中央直辖市。
1954年改湖北省辖,为省会城市。
目前,武汉市管辖以下13区。
江汉区:1950年,设立江汉区。
汉阳区:1952年,设立汉阳区。
武昌区:1952年,设立武昌区。
硚口区:1952年,设立硚口区。
江岸区:1953年,设立江岸区。
青山区:1955年,将武昌县青山镇,改设武汉市青山区。
东西湖区:1979年,将武汉市东西湖农场改设东西湖区。
洪山区:1976年,汉桥区并入洪山区,组建新的武汉市洪山区。
汉南区:1984年,将武汉市汉南农场改设汉南区。
蔡甸区:1975年,将孝感地区汉阳县划归武汉市管辖。
1992年改设武汉市蔡甸区。
江夏区:1975年,将咸宁地区武昌县划归武汉市管辖。
1995年改设武汉市江夏区。
黄陂区:1983年,将孝感地区黄陂县划归武汉市管辖,1998年改设武汉市黄陂区。
新洲区:1951年,从黄冈县析置新洲县。
1983年,将黄冈地区新洲县划归武汉市管辖,1998年设立武汉市新洲区。
黄石市1950年,在原黄石港和石灰窑江滨集镇的基础上,设立地级黄石市。
目前,黄石市辖以下4区1市1县。
铁山区:1970年,合并红山公社和东方公社,设立铁山区。
黄石港区:1979年,合并黄石港区和胜阳港区,设立黄石港区。
西塞山区:1979年,设立石灰窑区。
2001年,石灰窑区更名为西塞山区。
下陆区:1979年,设立下陆区。
大冶市:1959年,将黄冈专区大冶县划归黄石市管辖。
1994年改设大冶市。
阳新县:1997年,将咸宁地区阳新县划归黄石市代管。
鄂州市1979年,撤销咸宁地区鄂城县,组建新的鄂城县和县级鄂城市,划属黄冈地区管辖。
1983年,撤销鄂城市、鄂城县,合并设立地级鄂州市。
目前,鄂州市管辖鄂城区、华容区和梁子湖区。
黄冈市1949年,始设黄冈专(地)区,1995年,撤销黄冈地区,设立地级黄冈市。
隋末始设黄冈县,1951年,析黄冈县西部地区设立新洲县,东部为黄冈县。
湖北行政区划调整方案
湖北行政区划调整方案一、背景介绍湖北省是中国的一个重要中心省份,位于中国中部,行政区划调整是该省政府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行政管理效能,进行的一项重要改革。
本文将对湖北行政区划调整方案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解读。
二、调整目的湖北行政区划调整旨在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高公共服务效能、优化资源配置结构,加快城市和农村的发展,推动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三、调整原则湖北行政区划调整遵循以下原则:1. 经济社会发展为根本导向:以支撑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根本目标,充分发挥地方和中央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
2. 各区域优势互补:优化资源配置结构,促进湖北省各地区优势互补,形成良性发展格局,提高全省综合竞争力。
3. 公平公正:确保行政区划调整的整体合理性和公平性,公正合理分配行政资源,实现民生福祉的公平共享,并提高政府治理能力。
4. 合理利用历史建设成果:充分考虑历史建设成果,保持合理的历史文脉传承和区域特色。
四、调整内容1. 调整市辖区划: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湖北省辖区内的市进行合并和划分调整。
在确保行政管理效能的同时,尽量减少市级行政管理层级,提高行政执行效率。
2. 调整县区划:通过合并或分割县区,优化乡镇和村委会的管理和服务范围,进一步提高基层政府服务能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治理体系建设。
3. 调整乡镇划分:依据城乡发展需要,对乡镇划分进行调整,推动城市和农村的互动发展,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五、调整步骤与时间表湖北行政区划调整将分为多个阶段进行,确保调整过程平稳有序。
具体步骤包括:1. 撰写调整方案:组织相关部门撰写区划调整方案,明确调整的具体内容、范围和时间表。
2. 征求意见:广泛征求地方政府、专家学者和民众的意见,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讨论,确保调整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3. 评估实施效果:在调整方案确定后,组织专家对调整方案进行评估,分析调整的实施效果和影响,及时调整和完善方案内容。
50年代末的湖北省行政区划,全是巨无霸城市
50年代末的湖北省行政区划,全是巨无霸城市湖北省位于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故名湖北,简称鄂。
从夏商代江汉地区逐渐进入华夏文明版图,到战国时期楚文化达到巅峰。
湖北,一直都是中国的重要省份。
元朝,湖广行中书省为全国的10个行中书省之一。
明代初,湖北属湖广行省,后来全国分为十三个布政使司,今湖北全境基本属于湖广布政使司,清代初仍沿用明制。
至康熙三年(1664年)湖广分治,大体以洞庭湖为界,南为湖南布政使司;北为湖北布政使司,定为湖北省,省会武昌。
是为湖北省建省之始,省名从此确立并沿用至今。
建国初期湖北省行政区划1949年5月,湖北省人民政府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北省行政区划进行过一系列变化调整。
至2020年,湖北省共辖13个地级行政区,包括12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4个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包括3个县级市、1个林区。
目前的湖北地图50年代末,湖北省辖襄阳专员公署、恩施专员公署、宜都工业区行政公署、荆州区专员公署、黄冈专员公署、武汉市和黄石市,仅仅7个行政单位,除了黄石市外,可以说都算巨无霸。
50年代末湖北地图襄阳专员公署1949年建国时候,湖北设襄阳专区,专署驻襄阳县,辖襄阳、枣阳、洪山(由随县、枣阳、宜城、钟祥4县析置,驻大洪)、宜城(旧自忠县恢复原名)、南漳、保康、谷城、光化(驻老河口镇)等8县。
1951年由襄阳县城区与樊城合并设置襄樊市(驻樊城),由省直辖。
襄阳专署对照目前区划1952年原郧阳专区所属郧县、均县、房县、竹山、竹溪、郧西6县及孝感专区所属随县划入襄阳专区,辖15县。
1955年撤销洪山县,并入枣阳、随县、宜城。
1958年原由省直辖的襄樊市划归襄阳专署领导,辖1市、14县。
这时候的襄阳,版图囊括了目前的襄阳市、十堰市、神农架林区和随州的部分地区,几乎占据了整个鄂西北地区,接壤重庆、陕西、河南。
荆州区专员公署1949年7月成立荆州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荆州专区),专署驻江陵县荆州镇,辖荆门、京山、钟祥、天门、潜江、公安、松滋(驻新江口镇)、江陵等8县。
中国行政区域变革地图(1949-1999)
中国行政区域变革地图(1949-1999)1949-1951年,中国共有29省、1自治区(内蒙古)、13直辖市、8行署区、1地方(西藏)、1地区(昌都)共53个省级行政区划。
49年成立苏北、苏南、皖北、皖南行署区。
50年四川划为川东、川西、川南、川北行署区。
1952-1953年,皖北皖南行署区在1952年合并为安徽省;苏北苏南行署区在1952年合并为江苏省;1952年川东、川西、川南、川北行署区统归四川省管辖。
撤平原省,分别划至山东、河南2省,撤察哈尔省分别归山西、河北,南京降为地级市,归江苏。
53年哈尔滨、长春升格直辖市,迪化更名乌鲁木齐市。
1954年,松江省、察哈尔省、平原省、绥远于1952年撤销,分别并入黑龙江省、河北省(山西省部分)、河南省和内蒙古;宁夏也并入甘肃省。
沈阳、旅大、鞍山、抚顺、本溪、哈尔滨、长春、武汉、广州、县西安、重庆11个直辖市降级地级市。
1955-1958年,55年热河省撤销,其中热河中北部划归内蒙古;西辽河以南划入辽宁省;承德地区划归河北省;撤西康省并入四川,新疆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57年设立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额济纳旗和阿拉善旗划入内蒙古自治区。
58年天津由直辖市改为河北省辖市,河北省会由保定迁往天津。
广东省的合浦、灵山、钦州、防城和北海划归广西1959-1965年,65年9月9日成立西藏自治区,广西僮族自治区更名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3个区划至四川的渡口市。
1966-1968年,66年河北省会由天津市迁往保定市,67年天津市升格直辖市。
68年河北省会由保定迁往石家庄市。
1969-1978年,1969年内蒙古的行政区划经历了巨大规模的变更。
巴彦淖尔盟的阿拉善右旗和额济纳旗划归甘肃省、阿拉善左旗划归宁夏回族自治区;而昭乌达盟、哲理木盟和呼伦贝尔盟则分别归属辽吉黑三省。
73年河北蓟县、宝坻、武清、静海、宁河归天津市。
1979-1988年,79年划至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4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各盟重归内蒙古自治区管辖。
明清两代湖北政区的变化
明清两代湖北政区的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北省行政区划进行过一系列变化调整。
目前包括12个地级市,一个自治州,38个市辖区,24个县级市(3个直管市),38个县,2个自治县,1个林区。
那么湖北的行政区的格局是什么时候从什么时候形成的呢?以下慢慢道来。
明代湖北的县级政区大致承袭元末而来,但元末湖北地域并不隶属于某一个一级政区,而是分隶湖广行省、河南江北行省、四川行省。
主体大致以长江为限分隶于河南江北行省和湖广行省,今湖北江北地方在元代大部属于河南江北行省,如襄阳路、黄州路、蕲州路、中兴路、峡州路和安陆府、沔阳府、德安府及荆门州,仅汉阳府地居江北却隶属湖广行省;江南之地大致属于湖广行省,有武昌路、兴国路与归州。
西南的施州卫一带隶属于四川行省。
明洪武年间,今湖北地域才隶属于湖广布政使司单个一级政区,湖北疆域才开始统属于一个独立的一级政区,至清亡不变。
明清两代也是湖北政区的定型时期,为现今湖北的行政区划格局奠定了基础。
根据《明史·地理志》的记载,终明之世,湖北地域上的县级政区数量为53 个。
元代现湖北所属路府州县湖北地域上县级政区由元末的 56 县最终形成为 53 县。
明代湖北的县级政区经历了明初由多到少、再由少到多,明中期有所增益的过程。
如德安府地处鄂北,曾是南宋与金的分界线,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这一地区的人口在战争中消耗极大。
元灭南宋,元兵主力从襄阳突破,此地沦为战场,州县破坏严重,鄂北化为废墟。
洪武初年,除了湖广黄州府外,湖北每平方公里人口不足10 人。
战争的破坏,人口、赋税大量减少,达不到设治标准,为减少财政支出和百姓负担,州县只能降等或是省并。
明新撤销复县随着战乱的结束,移民的涌入促进了该地经济的复苏和发展,人口的归附和增多,经济也缓慢得到发展,重新设县的标准也基本达到,因此,在洪武十三年都得到了复置。
明代湖北增置县级政区有6 个,以《明史·地理志》记载的县级政区最终隶属关系来分,其中黄州府1 个,郧阳府3 个,承天府2 个。
建国后我国省级行政区的变化
建国后我国省级行政区的变化1950年,全国共设有52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9个省、12个直辖市、9个行署区、l个自治区、1个地方。
29个省:河北省、山西省、平原省、绥远省、察哈尔省、辽东省、辽西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松江省、热河省、陕西省、甘肃省、宁夏省、青海省、新疆省、山东省、福建省、浙江省、台湾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广东省、广西省、贵州省、云南省、西康省。
12个直辖市: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沈阳市、抚顺市、鞍山市、本溪市、西安市、南京市、武汉市、广州市、重庆市。
9个行署区:旅大行署区、苏北行署区、苏南行署区、皖北行署区、皖南行署区、川东行署区、川南行署区、川西行署区、川北行署区。
1个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
l个地方:西藏地方。
1952年“设3 撤10”1952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17次会议决定设立安徽省和四川省。
撤销皖北、皖南、川东、川西、川南、川北人民行政公署。
1952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19次会议决定撤销平原省建制,将其辖区分别划归河南省、山东省;撤销察哈尔省建制,将其辖区分别划归河北、山西省;撤销苏北、苏南人民行政公署,设立江苏省,并将南京市改为江苏省辖市。
1953年“设2 ”1953年,国务院决定,将松江省属哈尔滨市、吉林省属长春市改为中央直辖市。
1954年“设1撤10”1954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32次会议决定:撤销绥远省,将其辖区划归内蒙古自治区;撤销辽东、辽西两省,将其合并改为辽宁省;松江省撤销,与黑龙江省合并为黑龙江省;宁夏省撤销,与甘肃省合并为甘肃省,将沈阳、鞍山、抚顺、本溪市和旅大行署区改为辽宁省辖市。
1955年“设1撤9”1955年7月,第一届全国人大第2次会议根据国务院的提请通过决议决定:撤销热河省,将热河省所属区域分别划归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和辽宁省;撤销西康省,将西康省所属区域划归四川省,分别将长春市、武汉市、哈尔滨市、广州市、重庆市、西安市改为吉林、湖北、黑龙江、广东、四川、陕西省辖市。
建国初期的中国行政区划
建国初期的中国行政区划中国地方行政区划略谈1949年1月10日,东北行政委员会发布“建民字第1号”令,组建辽西省。
1949年4月21日,东北行政委员会发布“建民字第15号”,合江省并入松江省;嫩江省并入黑龙江省;安东省北部划归吉林省,南部与辽宁省合并,成立辽东省;撤销辽北省建制。
1949年4月20日,撤销安徽省,并将今安徽地区划分为皖北、皖南行署区两个省级行政区。
1949年6月,撤销江苏省,并将今江苏地区划分为撤销江苏省,并将今江苏地区划分为苏北行署区、苏南行署区及南京直辖市三个省级行政区。
1949年7月25日至27日,华北人民政府于鲁西南、豫北、冀南衔接地区,在原民国河南省的基础上设立平原省。
中华民国历时38年,由于一直处于外患内乱频仍,政局动荡不安之中,因此其行政区划十分复杂多变。
从民国初年的省--道--府、州--县虚四级,到废府、州后省--道--县实三级,再到1928年废“道”制后的实二级,1936年开始又实行省--行政督察区--县虚三级,抗战时期省--(省)主席行署区(稍后的几个大区公署)--行政督察区(专员区)--县虚四级。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同一时空出现两种(国民党和共产党,共产党和日伪) 或三种(共产党、国民党和日伪)行政管理体制的并存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行政区划的特点,是从战争体制向和平体制的转变,从频繁变动向相对稳定的转变,从省--专(地)--县体制向省--市--县体制的转变。
建国初期的行政建置,仍然较多地保留了不少战争环境下的区划特征。
例如行政层级多(由省到县为四级,其中第二级大行政区是战时条件的直接产物)。
新中国建立后实行的专区(后改称地区)制度就是由行政督察区移植而来的。
改革开放后,逐步确立了“地县改市、以市带县”的体制。
1950年1月,撤销四川省,并将今四川地区划分为川西行署区、川东行署区、川北行署区、川南行署区。
全国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一律改称“××区专员公署”。
湖北省行政区划调方案
湖北省行政区划调方案篇一:民国至今湖北省行政区划调整大全民国时期湖北行政区划(1911——1949)1912年1月裁撤武昌,汉阳,黄州,襄阳,安陆,郧阳,宜昌,荆州,施南九府。
废兴国州,沔阳州,蕲州,随州,荆州直隶州(直隶州是省直辖),均州,归州改为兴国县,沔阳县,蕲春县,随县,荆门县,均县,秭归县。
夏口厅,鹤峰直隶厅改为夏口县,鹤峰县。
1913年1月江夏县改名为武昌县。
3月设置鄂东、鄂北、鄂西3道。
5月武昌县改名为寿昌县。
1914年1月寿昌,兴国,长乐三县改名为鄂城县,阳新县,五峰县。
6月鄂东,鄂北,鄂西三道改名为江汉道,襄阳道,荆南道。
1920年12月设汉口特别区市政局。
1921年8月裁撤荆南道。
分置荆宜道和施鹤道。
其中荆宜道,由原荆南道的宜昌、江陵、公安、石首、监利、松滋、枝江、宜都、长阳、兴山、巴东、五峰、秭归13县,以及襄阳道的荆门、当阳、远安3县合置,治宜昌县;施鹤道,由原荆南道的恩施、宣恩、建始、利川、来凤、咸丰、鹤峰7县置,治恩施县。
1922年光化县驻地由光化城迁至老河口。
1926年10月设汉口市。
12月设武昌市。
1927年(转载于: 小龙文档网:湖北省行政区划调方案)1月国民政府将武昌、汉口、汉阳3镇合组为一大区域,作为“京兆区”,定名武汉。
4月16日汉口、武昌2市合并改置武汉特别市。
本月湖北省政府正式成立。
是年黄安成立的第一个苏维埃政权。
湖北省废道。
1929年1月武汉特别市降为武汉市(省辖市)。
4月27日复置为武汉特别市,直属中央,辖区为汉口、汉阳,武昌划为湖北省辖。
6月21日,国民政府行政院指令:划武昌城区设普通市。
湖北省政府划武昌城区为湖北省会区,设市政会议管理武昌市政。
6月(一说7月1日)改武汉特别市为汉口特别市,辖汉口、汉阳2区域。
8月黄冈县驻地由黄州城(今黄冈市区)迁至团风镇(今团风县城)。
裁撤夏口县。
1930年5月汉阳划归湖北省管辖。
红军在红安十里坪设立列宁市。
1931年2月红军将黄安县改名为红安县。
1949至今中国省级行政区划变化
1949至今中国省级行政区划变化1949至今中国省级行政区划变化中国成立以来,根据有利于行政经济管理、推动生产力发展、有利于民族团结等原则,兼顾历史上长期形成的政治、经济、生活上的密切联系及山脉、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我国的省级行政区划几经变迁,在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四十余年时间里,省级行政区划在1954年、1959年、1969年、1988年、1996年五个年头变化较大。
一、1950年的省级行政区——1950年,全国大部分地区虽已解放,但国民经济建设尚未走上正轨,故省级行政区基本上沿袭旧中国的划分,全国共设有52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9个省、12个直辖市、9个行署区、l个自治区、1个地方。
29个省:河北省、山西省、平原省、绥远省、察哈尔省、辽东省、辽西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松江省、热河省、陕西省、甘肃省、宁夏省、青海省、新疆省、山东省、福建省、浙江省、台湾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广东省、广西省、贵州省、云南省、西康省。
12个直辖市: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沈阳市、抚顺市、鞍山市、本溪市、西安市、南京市、武汉市、广州市、重庆市。
9个行署区:旅大行署区、苏北行署区、苏南行署区、皖北行署区、皖南行署区、川东行署区、川南行署区、川西行署区、川北行署区。
l个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
l个地方:西藏地方。
二、1954年底的省级行政区——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年中,国民经济建设逐步得以恢复,原有省级行政区划已暴露出了不少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弱点,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我国政府在1954年对我国省级行政区进行了建国后最大规模的调整,撤销了原省级行政区中的7个省(松江省、平原省、绥远省、宁夏省、辽东省、辽西省、察哈尔省)、9个直辖市(沈阳市、抚顺市、鞍山市、本溪市、西安市、南京市、武汉市、广州市、重庆市)、9个行署区(旅大、苏北、苏南、皖北、皖南、川东、川南、川西、川北),恢复了安徽、辽宁、江苏、四川等四省的建制。
1954年底,我国共有32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6个省、3个直辖市、1个自治区、1个地方、1个地区(昌都地区)。
湖北区划调整前瞻:武汉合并鄂州,重设江汉市,鄂东北新增地级市地级市东北地区鄂州湖北武汉
湖北区划调整前瞻:武汉合并鄂州,重设江汉市,鄂东北新增地级市地级市东北地区鄂州湖北武汉湖北位于我国中部地区,北邻秦岭淮河南北分界线、南接长江之肾洞庭湖,且有长江自西向东穿过本省,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富庶之地,因此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
而今天的湖北,位列我国十大省份之一,人均收入水平一直位居中部地区之首;但是湖北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当前的行政区划已经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合理的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已经是势在必行!所以,为了促进湖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红叶对湖北行政区划改革作出以下建议。
一、武汉扩容,鄂州撤市设区武汉是湖北省省会城市、国家中心城市,我国十大城市之一,不管是经济实力还是科技创新能力,都位居我国城市的前列。
但是武汉的面积并不大,仅有8000多平方公里,而且武汉湖泊众多,有“百湖之市”的美称,因此真正可以利用的面积并不多。
而这些年随着武汉经济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现有面积已经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的客观需求,因此对武汉进行扩容已经是迫在眉睫!而关于武汉扩容的呼声也是一直不断,不仅民间呼声非常高,而且专家、学者也多次为此而建言;最近就连武汉发改委官网也发布了武汉扩容的消息,虽然考虑到影响的因素很快删除了,但足以说明武汉已经正在考虑武汉扩容的事情了。
而说到武汉扩容,就离不开湖北最小的地级市——鄂州,这次武汉发改委官网关于武汉扩容的消息,其中也提到了鄂州并入武汉的内容,可见武汉合并已经是绝大部分人的共识。
鄂州,湖北最小的地级城市,毗邻武汉洪山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由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面积仅有159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不过106万人,19年GDP1140亿。
但就是这样一个与县体量相当的地级市,却拥有3套县级班子(3个市辖区),以及一套地级市班子,严重造成了行政资源的浪费。
因此撤销地级市鄂州,将原有区域并入武汉市,既可以扩大武汉发展空间,还可以节约行政资源,减轻人民负担;同时还能扩大武汉对黄冈、黄石的辐射引领作用,可谓是一举多得!而武汉和鄂州两市,其实早已启动了武鄂同城化发展规划。
浙江福建湖北湖南省地(专)区的设立与撤销
浙江福建湖北湖南省地(专)区的设立与撤销浙江福建湖北湖南省地(专)区的设立与撤销浙江省专区设置变化,大体上可分为10-9-7-6-7-5-4-6-7-8专区: 10专区期间(1949年10月1日至1950年4月3日)1949年浙江省10专区:嘉兴、临安、宁波、绍兴、台州、温州、丽水、金华、衢州、建德专区9专区期间(1950年4月3日至1952年1月19日)1950年4月3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决定,撤销建德专署。
浙江省9专区:嘉兴、临安、宁波、绍兴、台州、温州、丽水、金华、衢州专区7专区期间(1952年1月19日至1954年5月22日)1952年1月19日,华东军政委员会批准:撤销绍兴专署,丽水专署。
浙江省7专区:嘉兴、临安、宁波、台州、温州、金华、衢州专区1953年1月21日,浙江省政府通知,撤销临安专署。
6月10日,政务院批准:设舟山区专员公署,浙江省7专区:嘉兴、宁波、台州、温州、金华、衢州舟山专区6专区期间(1954年5月22日至1957年9月23日)1954年5月22日,政务院批准:撤销台州专署。
浙江省6专区:嘉兴、宁波、温州、金华、衢州舟山专区1955年3月12日,国务院批复:撤销衢州专署,建立建德专署。
浙江省6专区:嘉兴、宁波、温州、金华、建德舟山专区7专区期间(1957年9月23日至1958年12月12日)1957年9月23日,国务院批准:设台州专署。
浙江省7专区:嘉兴、宁波、台州、温州、金华、建德舟山专区5专区期间(1958年12月12日至1960年1月4日)1958年12月12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建德专署。
撤销台州专署。
浙江省5专区:嘉兴、宁波、温州、金华、舟山专区1960年1月4日,国务院批准:撤销舟山专署。
浙江省4专区:嘉兴、宁波、温州、金华专区6专区期间(1962年5月28日至1963年5月9日)1962年5月28日,国务院批准:恢复台州、舟山两个专署。
浙江省6专区:嘉兴、宁波、温州、金华台州、舟山专区7专区期间(1963年5月9日至1964年9月22日)1963年5月9日,国务院批准:设丽水专署。
湖北省西北部的6个县,1949年,为何都被划分给了陕西省?
湖北省西北部的6个县,1949年,为何都被划分给了陕西省?在昨天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山东省与江苏省之间的区域划分。
1949年,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江苏省北部地区的7个县,被暂时性的划入了山东省。
3年以后,重新划分给了江苏省。
其实,这样的情况并不是个例。
同样是在1949年,原本隶属于湖北省的郧阳专区,总计6个县,都被划分给了陕西省。
那么,为何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首先,我们看一下郧阳专区的位置。
郧阳专区下辖郧县、均县、房县、竹山、竹溪、郧西等6个县,由于管辖区中,有两个县都有郧字,因此也被称为双郧专区。
对于郧阳专区这个名称,相信年轻一代人并不了解。
因为在六七十年代,郧阳专区就撤销了。
郧阳专区就是现在的湖北省十堰市,十堰市是湖北省西北部的重要城市,与陕西省接壤。
十堰地区资源丰富,是湖北境内的重要城市之一。
从文化影响来说,十堰地区属于标准的楚文化。
在十堰地区出土了一系列文物中,基本上都属于楚文化。
在语言上,虽然湖北省各地的方言都有不同,但还不存在相互一脸懵的情况。
十堰地区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因此,十堰地区有“川陕咽喉、四省通衢”的称号。
在东汉末期,十堰地区被称为上庸。
当时,汉中王刘备命令干儿子刘封进驻上庸,作为自己进攻中原的突出部。
当时,从上庸地区出发,向东北可以进攻中原地区,向西北可以进攻关中地区。
在近现代历史上,十堰地区曾经是红色根据地,还诞生了一系列的名将和英雄事迹。
由于地质结构复杂,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十堰地区与其他地区的连续并不是很畅通。
一转眼到了1949年,当时,北方地区已经基本解放,各路野战大军正在向南方挺进。
当时,十堰地区的情况很尴尬。
在1949年春天,湖北省北部地区已经解放,但中部和南部,则还尚未解放。
湖北的北部地区需要重新划分区划,然后投入恢复生产的工作。
1949年春天,郧阳专区成立。
鉴于湖北省的实际情况,郧阳专区没有隶属于湖北省,而是被划入了陕西省管理。
其实,在郧阳专区刚刚建立的时候,6个县中,仅仅解放了3个县,另外3个县是几个月以后解放的。
湖北历史沿革
湖北历史沿革【建置沿革】湖北省位于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故名湖北,简称鄂。
湖北历史悠久。
夏王朝时期,夏文化的影响已经到达江汉地区。
商朝建立后,湖北即纳入商的版图。
西周时期,湖北境内已出现诸多小国,春秋战国时期,南方诸国逐渐统一于楚。
秦始皇统一中国(前221年)后,废除分封,实行郡县制,湖北大部属南郡,西北、北、西南各一部分属汉中、南阳、长沙、黔中和九江郡,并置若干县。
西汉(前206—25年)时期,湖北大部属荆州刺史部,东汉(25—220年)时期,沿置南郡、南阳郡、江夏郡以及汉中郡、庐江郡等。
三国(220—280年)时期,魏、蜀、吴争夺荆州,后魏、吴分置江夏郡、武昌郡、南郡、宜都郡、建平郡、武陵郡、长沙郡、襄阳郡、南阳郡、南乡郡、义阳郡、魏兴郡、新城郡、上庸郡等。
两晋(265—420年)时期,湖北大部仍属荆州之江夏、襄阳、南郡、建平、宜都、义阳、南乡、南阳、上庸、新城以及南平、长沙、天门、武陵、魏兴等郡,开始侨置州、郡、县。
南北朝(420—589年)时期,湖北主要属南朝范围,仍设州、郡、县,侨置州、郡、县增多,变更频繁,建制紊乱。
隋朝(581—618年)统一全国后,先撤销侨置州、郡、县,隋大业三年(607年)又行恢复。
今湖北除西北部分和东部一隅外,绝大部分属荆州,统领南郡、夷陵、竟陵、沔阳、清江、襄阳、舂陵、汉江、安陆、永安、江夏等郡。
隋开皇九年(589年)江夏郡曾一度改称鄂州,治江夏,后来鄂州又成为治所。
今湖北简称鄂即源于此。
唐代(618—907年)初,全国分为十道,后增至十五道。
湖北西部为山南东道,东部为淮南道,东南部为江南西道,西南部为黔中道。
改江夏郡置鄂州,并改京山、富水置郢州,另有襄州、随州、均州、房州、峡州、复州、全州和蕲州、安州、黄州以及沔州等十五州。
后设山南东道节度使、荆南节度使、武昌节度使,分领各州。
五代十国时期(907—960年),湖北境内的襄、均、房、随、郢、复、安七州一直属于五代,黄、蕲、鄂三州初属吴,后属南唐;黄、蕲二州复又归后周。
政区变革
新中国成立时的1949年,全国分为30省、1自治区、12直辖市、5行署区、1地方、1地区。
直至1967年区划多次调整,到1967年调整为22省、5自治区、3直辖市共计30省级行政区,直至1988年新增海南省,1997年新增重庆直辖市,1997年和1999年香港和澳门回归中国,相继新设2个特别行政区,至此共计23省、5自治区、4直辖市和2特别行政区共计34省级行政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将全国分为5大行政区(东北、华北、西北、华东、西南、中南)和一个中央直属行政单位,总共有30省、1自治区、12直辖市、5行署区、1地方、1地区。
1950年,撤销旅大行署区,设立旅大市,并设立中央人民政府华北事务部,撤销四川省,设立川东、川南、川西、川北4个行署区。
1952年,撤销中央人民政府华北事务部,设立政务院华北行政委员会。
并将原来的大行政区改称为行政委员会。
撤销了行署区的建制,恢复为原来的省。
撤销平原省,将其行政区域并入河南、山东二省。
撤销察哈尔省,将其行政区域并入河北、山西二省。
直辖南京市改为江苏省辖市。
1953年,吉林省的长春市和松江省的哈尔滨市升为直辖市。
总计6大行政区,下辖30省、1自治区、14直辖市、1地方、1地区。
1954年,撤销6大行政委员会,最高一级的地方行政单位变为省。
撤销辽东、辽西二省,恢复辽宁省。
撤销松江省,将其行政区域并入黑龙江省。
撤销宁夏省,将其行政区域并入甘肃省;1954年6月撤销绥远省,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内蒙古自治区。
归绥市改称呼和浩特市,定为自治区首府。
总计26省、1自治区、3直辖市、1地方、1地区。
1955年7月30日,撤销热河省,将其行政区域并入河北省、辽宁省及内蒙古自治区;1955年10月,撤销西康省,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四川省;1955年10月1日,撤消新疆省,设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1953年迪化新名),成立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昌都地区划其管辖。
湖北与河南的区划调整,当年40多个乡村,为何分给了河南省?
湖北与河南的区划调整,当年40多个乡村,为何分给了河南省?今天聊聊河南省与湖北省之间的区划调整。
在五六十年代,湖北省的40多个村庄,陆续划入了河南省管理。
那么,双方为何会出现一系列的区划调整呢?不得不说,与治理河道有关。
两个省份都属于中部省份,不过,河南省属于黄河流域,湖北省处于长江流域。
两个省份历史悠久,两个省会武汉、郑州,都属于我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
我国很多省份名称的由来,都与宋朝有关。
在宋朝统治时期,全国被划分为23个路,例如荆湖北路、荆湖南路、两浙路、福建路、广南东路、广南西路等等。
13世纪,北方的元朝崛起以后,在几十年时间里,迅速消灭了北方的西夏国、大金国、南方的南宋和大理国。
在此期间,宋朝曾经依靠襄阳地区,奋勇阻击元朝南下。
换而言之,襄阳一线是属于整个荆襄的屏障。
元朝统一全国以后,一个复杂的情况让元朝非常头疼。
元朝缺乏管理经验,面对全国几百个州府、几千个县,元朝有点不知所措。
唐宋时期的州县两级区划,肯定不适合元朝。
宋朝的23路又属于监察区,也不合适。
在这样的情况下,元朝结合了宋朝23路的经验,在金国行尚书台的基础上,推出了加强升级版,那就是行省制度。
元朝把全国划分为10个行省,例如江浙行省、甘肃行省等等。
当时,元朝设立了河南江北行省和湖广行省。
请注意,襄阳等地隶属于河南江北行省管理。
河南江北行省下辖了12个路、7个直隶府、34个散州、182个县,襄阳路属于其中之一。
从地质结构来说,襄阳地区与河南的南阳地区,地质结构连接在一起。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如果控制了南阳、襄阳等地,进能够南下两湖地区,退能够固守中原。
对于南北双方来说,都输不起。
东线的徐州、西线的汉中、中线的南阳与襄阳,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不得不说,元朝把南阳、襄阳合并在一起管理,存在一些问题。
后来的明朝,很明显察觉了这个问题。
元朝虽然建立了行省制度,但区划并不合理,管理结构十分简单,留下了各方面的问题。
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以后。
湖北与湖南的辖区调整,湖北省90多个乡村,为何划归了湖南省?
湖北与湖南的辖区调整,湖北省90多个乡村,为何划归了湖南省?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我国湖北省与周边各省区划变迁的故事,例如湖北省与河南省、湖北省与陕西省等等。
今天,我们聊聊湖北省与邻居湖南省之间的区划变迁。
在50年代中期,湖南省与湖北省进行了一轮区划变迁。
湖北省90多个乡村,陆续划入了湖南省管理。
那么,为何会出现这一轮区划变迁呢?今天,我们就聊聊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聊聊湖北省的具体情况。
湖北省是我国中部六省之一,位于长江中游,西连巴蜀,东接皖苏,地理位置非常好。
按照2020年七普统计的数据,湖北省总人口5770多万人。
在我国各个省份中,这样的人口基数并不算少。
2021年,湖北省的GDP总量超过了5万亿,这是非常不错的发展水平。
湖北省的气候适中,粮食产量很高,而且品种多样。
早在明清时期,就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
每逢其他地区出现饥荒,朝廷都会从湖广调运粮食。
例如在影视剧《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中,都出现了从湖广调运粮食的剧情。
目前,湖北省下辖了12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合计有13个地级区划。
分别是:武汉市、黄石市、十堰市、宜昌市、襄阳市、鄂州市、荆门市、孝感市、荆州市、黄冈市、咸宁市、随州市、恩施州。
此外,湖北省还有3个省辖市,情况比较特殊。
武汉市是湖北省的省会,同时也是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9个国家中心城市之一。
在我国的中部六省中,武汉市相对于长沙市、郑州市、合肥市等几个省会城市,拥有非常大的优势。
至于湖北省的由来,非常有意思。
在宋朝统治时期,全国划分为23个路,例如荆湖北路、荆湖南路、江南西路等等。
其中,荆湖北路、荆湖南路就是湖北、湖南两省的前身。
1279年,元朝消灭了一系列政权,建立了一个疆域面积辽阔的王朝。
不过,随着疆域面积的扩大,对于弓马娴熟的元朝来说,州县两级区划,并不符合自己的需要。
元朝在金国行尚书台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以后,推出了沿用至今的行省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58年
★均县驻地由城关镇迁至丹江口镇
★撤销武汉市洪山区、汉桥区,设立郊区(中共武汉市
委员会1958年3月14日报告备案)
1959年
★黄冈专区的大冶县划归黄石市(国务院1959年2月24日批准)
★宜昌专区更名为宜都工业区(国务院1959年2月24日批准)
★设立武汉市东西湖区(湖北省人民委员会1959年4月5日批准)
1960年
★撤销孝感专区,所属的孝感、安陆、汉川、咸宁、黄陂、应城、崇阳、武昌、应山、汉阳、通山、大悟、云梦、嘉鱼、通城、蒲圻、鄂城
17县划归武汉市(国务院1960年1月4日批准)
★撤销胜利县,并入麻城县、罗田县(国务院1955年2月15日批准)
★撤销洪山县,并入枣阳、随县、宜城、钟祥4县(国务院1955年2月15日批准)
★公安县驻地由南平迁至斗湖堤
★黄冈县驻地由团风镇迁至黄州镇
★撤销武汉市东湖、福城、惠济3区,设立洪山、青山、汉桥3区(武汉市人民委员会1955年2月25日报告备案)
★撤销沔阳专区,所属的沔阳、监利、石首3县划归荆州专区;汉川、汉阳2县划归孝感专区;蒲圻、嘉鱼2县划归大冶专区(中南军政委员会
1951年7月19日批准)
★设立老河口市,以广化县的老河口镇为其行政区域(湖北省人民政府1951年8月1日报告备案)
★设立武日批准)
★大冶专区驻地由大冶县迁至鄂城县
★撤销新堤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并入沔阳县(湖北省人民政府1950年4月报告备案)
★五峰县驻地由渔洋关迁至五峰
★沔阳县驻地由彭场镇迁至沔城镇
★保康县驻地由马良朱家湾迁至城关镇
★陕西省两郧专区所属的郧县、郧西、竹山、竹溪、房县、均县6县划归湖北省(政务院1950年3月27日批准)
准)
★湖南省安乡县的附化垸、猪曹垸、新成垸、河北垸、同仁垸等划归湖北省石首县、公安县
★湖南省华容县的北面上津湖以南、杨家岭、五谷庙以北划归湖北省石首县(中南军政委员会1950年12月20日批准)
★湖北省监利县的巴山垸、三合垸、广山垸、五号垸、剪刀池等地域,洪水港直属甲及普丰垸、芦席湾、保安垸各一部分地区划归湖南省岳阳
[建制沿革] 湖北省自1949年以来的所有行政区划的变动
1949年
★设立宜昌市(地级),以宜昌县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
★设立沙市市(地级),以江陵县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
★撤销荆当县,分别设立荆门县,当阳县(1949年月5月)
附:武汉市
★撤销武昌市、汉口市,合并设立武汉市。以武昌市、汉口市及汉阳县城区为其行政区域,下设第一至二十六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和中原
临时人民政府1949年6月24日联合通知)
1950年
★撤销石黄特区,设立黄石市(地级)(政务院1950?月30日批准)
★两郧专区更名为郧阳专区(政务院1950年3月27日批准)
★设立郧阳专区,辖襄樊专区的郧县、均县、房县、竹山、竹溪、郧西6县(国务院1965年7月19日批准)
1966年
★勘定湖南省华容县东山公社与湖
北省石首县桃花山公社自望夫山至昂头山地区的行政区域界线;自昂头山顶东向沿溴沟(即昂头山和灵官庙
★宜昌市降格为县级市,划归宜昌专区管辖(中共湖北省委员会1954年11月19日报告备案)
1955年
★沙市市降格为县级市,划归荆州专区管辖(中共湖北省委员会1955年4月20日报告备案)
★撤销枝江县,并入宜都县(国务院1955年2月15日批准)
★撤销荆江县,并入公安县(国务院1955年2月15日批准)
★撤销武汉市南湖区,并入洪山区(武汉市人民委员会1956年6月22日报告备案)
★湖北省应山县的孝子店乡独流树村、岗渡村划归河南省信阳市(国务院1956年4月28日批准)
★湖北省阳新县的大桥乡路坑村划归江西省瑞昌县(国务院1956年7月20日批准)
1957年
★撤销武汉市水上区(中共武汉市委员会1957年5月13日报告备案)
★湖北省石首县的岳军乡、东南垸划归湖南省华容县;湖北省公安县的黄山以南部分地区,石首县的合安垸、彭邱垸、永合垸划归湖南省安乡
县(中南军政委员会1950年12月20日批准)
★湖北省公安县的同德小垸划归湖南省灃县;湖南省灃县的罗田乡、刘功乡,太平垸、划归湖北省公安县(中南军政委员会1950年12月20日批
★撤销大冶县,并入黄石市(国务院1960年4月29日批准)
★撤销通城县,并入崇阳县(国务院1960年5月26日批准)
★撤销嘉鱼县,并入武昌县(国务院1960年8月15日批准)
★撤销蒲圻县,并入咸宁县(国务院1960年8月15日批准)
★撤销鄂城县,设立鄂城市(国务院1960年11月17日批准)
泰区、挹江区、洪山
区(武汉市人民政府1950年1月13日报告备案)
★撤销武汉市第八至十二区,设立第一区(武汉市人民政府1950年12月报告备案)
★撤销武汉市第一至七区,设立第二至五区(武汉市人民政府1950年12月报告备案)
★撤销大冶专区,所属的武昌、咸宁、通城、通山、崇阳、蒲圻、嘉鱼7县划归孝感专区;大冶、阳新、鄂城3县划归黄冈专区(中南军政委员
会1952年1月7日批准)
★孝感专区的黄安县划归黄冈专区(中南军政委员会1952年9月1日批准)
★孝感专区的随县划归襄樊专区(湖北省人民政府1952年6月8日报告备案)
★撤销武汉市汉阳城郊区,设立第六区 (武汉市人民政府1950年12月报告备案)
★撤销武汉市长丰、惠济、岱山3区,设立第七区(武汉市人民政府1950年12月报告备案)
★撤销武汉市武泰、挹江、洪山3区,设立第八区(武汉市人民政府1950年12月报告备案)
1951年
★设立襄樊市(地级),以襄阳县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政务院1951年6月批准)
★撤销均县,并入光化县(国务院1960年11月17日批准)
★撤销云梦县,并入安陆县(国务院1960年11月17日批准)
★设立沙洋市,以荆门县的沙洋镇为其行政区域(国务院1960年11月17日批准)
★武昌县驻地由武汉市市区迁至武昌县纸坊镇
1961年
★设立孝感专区,辖武汉市的孝感县、安陆县、汉阳县、通山县、大悟县、黄陂县、汉川县、应城县、咸宁县、应山县、云梦县、崇阳县、武
县;湖南省岳阳县的复兴垸、三益乡、十合垸、丘江垸、克成垸、中洲垸、熊家垸,及永固垸、新挽垸、固成垸的各一部分地区划归湖北省
监利县(1950年7月)
附:武汉市
武汉市改为中央直辖市(中央人民政府1950年2月5日批准)
★将武汉市26个区调整为第17个区。汉口方面第一至七区,武昌城方面第八至十二区,其余7个郊区:城郊区、长丰区、惠济区、岱山区、武
1967年
★设立十堰办事处,以陨县的十堰区、黄龙区为其行政区域
★湖北省公安县第六区的严家嘴乡划归湖南省灃县(国务院1955年2月15日批准)
★湖北省利川县太平区的大林乡、水口乡、青龙乡、石家乡划归四川省万县(国务院1955年5月19日批准)
★四川省万县的谋道乡、白胜乡、大兴乡(杨柳村除外)划归湖北省利川县(国务院1955年12月20日批准)
1956年
之间的东向主要水沟)直下至路南口,以溪沟为界,沟以北属石首县,沟以南除石首桃花山林场抱鸡母窝生产组(现有房屋附近50亩)仍属
石首外,其余均属华容县;自路南口经易家山至望夫山,以分水岭为界,分水岭以北属石首县,分水岭以南属华容县(韩家冲地区界线,由
双方代表在进行勘测时,协商解决)(国务院1966年1月7日批准)
★设立枝江县,以原枝江县并入宜都县的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驻马家店(国务院1962年7月19日批准)
1963年
无变更
1964年
★撤销武汉市郊区,设立洪山区、汉桥区(湖北省人民委员会1964年10月7日批准)
1965年
★设立咸宁专区,辖孝感专区的咸宁、武昌、通山、崇阳、通城、蒲圻、嘉鱼7县和黄冈专区的阳新、鄂城2县(国务院1965年7月19日批准)
★撤销老河口市,并入广化县(1952年8月)
★礼山县更名为大悟县(中南军政委员会1952年9月1日批准)
★黄安县更名为红安县(中南军政委员会1952年9月1日批准)
★兵堡县更名为胜利县
★礼山县驻地由新城迁至二郎店
★沔阳县驻地由沔城迁至仙桃镇
★湖北省建始县的铜鼓乡划归四川省巫山县(内务部1952年3月19日批准)
★设立蒲圻县,以原蒲圻县并入咸宁县的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国务院1961年12月15日批准)
★设立云梦县,以原云梦县并入安陆县的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国务院1961年12月15日批准)
1962年
★设立大冶县,以原大冶县并入黄石市的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国务院1962年7月19日批准)
★设立均县,以原均县并入光化县的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国务院1962年7月19日批准)
★撤销老河口市,并入广化县(1949年月1月)
★撤销大冶特区办事处,设立石黄特区(湖北省人民政府1949年10月批准)
★自忠县更名为宜城县
★设立洪山县
★汉阳县驻地由武汉市市区迁至汉阳县蔡甸镇(1949年10月)
★中原人民政府直辖的大冶特区划归湖北省(中原人民政府1949年9月29日批准)
★设立应城矿区,以应城县的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
★湖南省岳阳县的春清乡、永益乡划归湖北省监利县;湖北省监利县的江南乡划归湖南省岳阳县(1951年2月)
附:武汉市(中央直辖市)
1952年
★撤销郧阳专区,所属的的郧县、均县、房县、竹山、竹溪、郧西6县划归襄樊专区(中南军政委员会1952年1月7日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