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
鱼类学1.9第九章--神经系统
二、脊髓的构造与机能
构造:背中沟、腹中沟、髓管或中心管。肩膨 大、腰膨大。灰质、白质、腹角、背角、脊膜。
9-10
机能:神经传导路径和简单反射中枢。脊髓通过 分节排列的脊神经对鱼体的皮肤、肌肉和色素进行分 节神经支配,是低级反射中枢;脊髓另一部分神经纤 维是连结脊髓和脑部的种种上行纤维和下行纤维,通 过这些神经纤维传导兴奋。
第九章 神经系统 The nervous system
功能:掌管全身的正常生理和协调,负责鱼类与 外界环境的互相联系,接受外界刺激并产生相应反应。
中枢神经系统 脊 脑髓 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 脊 脑神 神经 经
植物性神经系统交 副感 交神 感经 神 经
系混合性神经。
9-22
10·迷走神经
起源于延脑侧面,是 脑神经中最粗大的一对, 它分出三大分支,即鳃支、 内脏支及侧线支,其功用 是支配咽区和内脏的动作, 并司咽部的味觉,躯部皮 肤的各种感觉以及侧线感 觉。
是一对混合性神经。
9-20
8.听神经
起源于延脑的侧面, 分布到内耳的椭圆囊、球 状囊以及各壶腹上。
系感觉性神经。
9-21
9.舌咽神经
起源于延脑侧面,主 干上有一神经节,节后分 出两支,一在第一鳃裂之 前(可称为孔前支),一 在第一鳃裂之后(可称为 孔后支)。它们分布到口 盖、咽部以及头部侧线系 统中。
功用是主持颌部的动作, 同时接受来自皮肤、唇部、 鼻部及颌部的感觉刺激,是 一混合神经。
9-18
6.外展神经
从延脑腹面伸出,分 布到眼球的外直肌上。
为运动性神经,支配 眼球的运动。
9-19
7.面神经
由延脑侧面发出,是一 对十分粗大且分支较多的脑 神经。
my-9-神经系统的功能
二、突触传递
概念
神经元之间和神经元与效应细胞 间相互联系与信息传递的特化结 构和区域。
突触(synapse)传递
经典突触
化学突触(神经递质) 电突触(局部电流)
(定向突触)
非定向突触
26
(一)经典的突触传递
1.结构
1、突触结构: ①突触前膜:递质、受体 ②突触间隙:宽约10-50nm,
水解酶
(2)肾上腺素能纤维及分布:
(除汗腺和骨骼肌血管之外)多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3)肾上腺素能受体效应
—G蛋白和蛋白激酶途径
① α受体( α1 α2 )
α1:血管、胃肠括约肌、有孕子宫、辐射状肌、 竖毛肌、心肌( ) α2:小肠、突触前膜(抑制NA释放)( )
② β受体( β1 β2 β3 )
β1:心脏、β3脂肪( ) β2:血管、支气管、胃肠道、膀胱、无 孕子宫、 突触前膜(促进NA释放)( )
③突触后膜:受体、离子通道
2.突触的分类:
⑴接触部位:
轴-胞突触 轴-树突触 轴-轴突触
树-树突触
(2)结合形式: 包围式 依傍式
(3)机能活动: 兴奋性
抑制性
2.经典的突触分类
突触的其他类型
3.突触传递过程(电-化学-电传递)
2+ Ca
电-化学-电传递
经典突触传递过程
突触前神经元兴奋 去极化 Ca2+通道开放 突触前膜 突触小泡释 突触
8.嘌呤类 ATP、腺苷:抑制性调质 P1受体:腺苷 P2受体:ATP P1受体:A1、A2、A3 P2受体:P2Y、P2U P2X、P2Z 9.其他递质 NO、CO PG、糖皮质激素、性激素等
四、神经反射
(一)反射活动的分类及中枢控制
第九章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二、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特点(图)
1.双重神经支配; 2.拮抗作用; 3.自主神经的作用与效应器的功能态度有关; 4.紧张性作用; 5.主要功能是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交感神经主要参与应急反应,而副交感神经 主要在于保护机体、休整、恢复、贮存能量。
二、神经递质和受体
神经递质
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 放,经突触间隙扩散,特异性地作用于 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 产生效应的化学物质。
2.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由丘脑(第三类细胞群) 弥散地投射到皮层广泛区 域的纤维。
三、丘脑和感觉投射系统的功能
(一)特异性投射系统 1、定义:指经丘脑换元后向大脑皮层的特
定区域点对点投射,并引起特定感觉的投 射系统。(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 2、功能:引起特定的感觉,并激发大脑皮 层发出神经冲动。
激动剂:结合并产生生物效应 拮抗剂:结合但不产生生物效应 *受体与配体结合的特性 特异性;饱和性;可逆性。
胆碱能受体
a.毒蕈碱受体(M-R):产生M样作用 阻断剂:阿托品 分布:胆碱能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上。
Ⅱ.倒置安排: 除头面部是直立外
Ⅲ.皮层投射区的大小 与感觉分辨的精细 程度呈正比:
如:舌和拇指的投射区
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区别
特异性投射系统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上行唤醒作用)
传入途径 专一性
传入神经元 三级神经元 的接替
投射区域 特定区域
投射区与感 有点对点的对应 觉的关系
非专一性 多级神经元
时发生的牵张反射,为多突触反射。 特点:肌紧张反射收缩力不大;表现为同一肌肉的
不同运动单位进行交替性收缩,不是同步收缩;不易产 生疲劳。
生理意义:维持站立姿势。 检查牵张反射的意义 。
神经系统和功能神经系统功能
神经系统和功能:神经系统功能第九章神经系统和功能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作用下发生局部去极化电位变化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作用下发生局部超极化电位变化,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3、传入侧支性抑制:传入纤维进入中枢后,一方面通过突触联系引起某一中枢神经元产生兴奋,另一方面发出侧支,兴奋-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转而再抑制另一中枢神经元,这种抑制称为传入侧支性抑制。
4、回返性抑制:中枢神经元兴奋时,传出冲动沿轴突外传,同时又经轴突侧支兴奋-抑制中间神经元,后者释放抑制性物质反过来抑制原先发生兴奋的神经元及统一中枢的其他神经元,这种抑制称为回返性抑制。
5、突触前抑制:突触前抑制是通过改变突触前膜的活动而使突出后神经元产生抑制的现象,其结构基础是轴-轴突触。
6、特意投射系统:丘脑特异感觉接替核及其投射至大脑皮层的神经通路称为特意投射系统7、非特异投射系统:丘脑非特异投射核及其投射至大脑皮层的神经通路称为非特异投射系统8、牵涉痛:某些内脏疾病引起的远隔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9、牵张反射:是指有完整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伸长时引起的被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
10、腱反射: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11、肌紧张:肌紧张是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其表现为受牵拉的肌肉处于持续、轻度的收缩状态,但不表现为明显的动作。
12、试比较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和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神经纤维传导兴奋地特征:生理完整性、绝缘性、双向导向性、相对不疲劳性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单性传播、中枢延搁、兴奋的总和、兴奋节律的改变、后发放、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和易疲劳。
13、试述经典的突触传递的过程经单的突触传递过程:当动作电位扩布到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梢时,突触前膜去极化,去极化达到一定水平,前膜上电压门控式Ca 2+通道开放,Ca 2+内流,轴浆内Ca 2+浓度瞬间升高,触发突触小泡的出胞,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相结合,改变突触后膜对Na +、K +、Cl -的通透性,导致某些带电离子进出突触后膜,从而使突触后膜产生EPSP 和IPSP,如果突触后神经元兴奋,若引起其超极化,突触后神经元抑制。
动物生理学第九章神经生理
神经冲动传导的原理 无髓纤维的传导 局部电流 有髓纤维的传导 郎飞氏结处形成局部电流
(二)神经纤维 的分类 (三)神经纤维 的轴浆运输
添加标题
突触
添加标题
轴-树突触
添加标题
突触的分类和基本 结构
添加标题
轴-胞突触
添加标题
突触的分类
添加标题
轴-轴突触
添加标题
根据突触的接触部 位不同
二.根据突触对下一个神经元的影响不同 一类是兴奋性突触,另一类为抑制性突触 二.根据突触工作的方式不同,分为电突触和化
具有精细定位
添加标题
04
支配不同部位有不同的 定位区
添加标题
椎体系统
05
添加标题
06
椎体外系统
添加标题
07
第五节 神经系统 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添加标题
பைடு நூலகம்
08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 神经特征
二.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功能 三.植物性神经末梢的兴奋传递 四.神经递质 胆碱能纤维: 肾上腺素能纤维: 胆碱能纤维又分为烟碱型作用(N型),
添加标题
去大脑僵直
添加标题
基底神经节对躯体 运动的调节
添加标题
脑干对姿势反射的 调节
添加标题
小脑对躯体运动的 调节
添加标题
状态反射
添加标题
小脑的结构
添加标题
翻正反射
小脑的功能
原始小脑
旧小脑
新小脑
大脑皮质对躯 体运动的调节
添加标题
01
添加标题
02
添加标题
03
大脑皮层运动区
特点:1.两侧交叉
单击添加副标题
第 九章 神经生理
中枢抑制和中枢易化
速度 (m/s) 70~120 30~70 15~30 12~30 3~15 0.7~2.3 0.5~2.0
相当于 Ia、Ib
II
III
IV IV
(2)轴浆运输
指借助轴突内轴浆流 动而进行运输物质的 现象。
顺向运输 轴浆运输
快速:细胞器 慢速:微管和微丝
逆向运输:神经生长因子、狂犬病毒、 破伤风毒素等
↓ 递质扩散至后膜与受体结合
↓ 后膜对某些离子通透性改变,
离子跨膜流动变化 ↓
后膜发生一定程度的去极化或超极化, 即产生突触后电位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概念:突触前膜释放的兴奋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的受体,引起的突触后膜的去极化电位变化。
机制:兴奋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受体,增大后膜 对Na+和K+的通透性,主要是Na+内流,后膜发生 去极化的电位变化。
总和后有三种结果: ①兴奋:总和后达阈电位,
产生AP ②易化:总和后去极化接
近阈电位,兴奋性升高 ③抑制:总和后超极化远
离阈电位,兴奋性降低
➢非定向突触传递
代表:交感神经支配的血管平滑 肌或心肌处的神经-肌接头,称 曲张体,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传递特征 ①无突触前、后膜的特化结构; ②不存在一对一支配关系; ③曲张体与效应器间距大于典型突触间隙间距; ④递质扩散距离较远, ⑤释放递质能否发挥效应,取决于效应器细胞上有无相应受体。
❖ 神经纤维的功能: 主要功能是传导兴奋 轴浆运输 营养作用
(1)神经纤维的兴奋的传导
➢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⑴完整性 结构完整性:损伤或切断兴奋传导障碍 功能完整性:麻醉药,麻醉区离子跨膜运动受阻, 兴奋传导障碍
第九章神经系统 (2)
《解剖学基础》 神经系统
3.软膜
分为软脑膜和软脊膜,薄而透明,富含血管
《解剖学基础》 神经系统
在脑室附近,软脑 膜、毛细血管和室 管膜上皮共同突入 脑室内构成脉络丛, 是产生脑脊液的主 要结构
《解剖学基础》 神经系统
(二)脑和脊髓的血管
《解剖学基础》 神经系统
脊髓表面有6条纵行的沟裂
前正中裂
前外侧沟 前根
后正中沟 后外侧沟
脊神经 后根
《解剖学基础》 神经系统
颈髓(8节)
每对脊神经前、后根相连的 一段脊髓,称为一个脊髓节 胸髓(12节)
段,共31个节段
腰椎穿刺常在第3、4或 第4、5腰椎之间进行
腰髓(5节) 骶髓(5节)
尾髓(1节)
3.第四脑室
为延髓、脑桥与 小脑之间的腔隙
《解剖学基础》 神经系统
第四脑室的底即菱形 窝,顶朝向小脑,下 通中央管,向上借中 脑水管通第三脑室, 借一个中央孔和两个 外侧孔通蛛网膜下隙
《解剖学基础》 神经系统
(三)间脑
位于中脑和端脑之间 主要由背侧丘脑和下 丘脑组成
《解剖学基础》 神经系统
1.背侧丘脑(丘脑)
2)非脑神经核
主要是薄束核和楔束核、红核和黑质
《解剖学基础》 神经系统
(2)白质
上行纤维束 内侧丘系,脊髓丘脑束,三叉丘系
下行纤维束 锥体束 皮质脊髓束 皮质核束
(3)网状结构
《解剖学基础》 神经系统
3.脑干的功能
(1)传导功能 (2)反射功能
延髓内有呼吸中枢和心血管活动中枢(生命中枢), 脑桥内有角膜反射中枢,中脑内有瞳孔对光反射中枢 (3)网状结构的功能
生理学笔记——第九章神经系统
⼀、神经元和神经纤维 1.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神经元由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胞体是神经元代谢和营养的中⼼,能进⾏蛋⽩质的合成;突起分为树突和轴突,树突较短,⼀个神经元常有多个树突,轴突较长,⼀个神经元只有⼀条。
胞体和突起主要有接受刺激和传递信息的作⽤。
2.神经纤维即神经元的轴突,主要⽣理功能是传导兴奋。
神经元传导的兴奋⼜称神经冲动,是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动作电位。
神经元轴突始段的兴奋性较⾼,往往是形成动作电位的部位。
3.神经胶质:主要由胸质细胞构成,在神经组织中起⽀持、保护和营养作⽤。
⼆、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特征 1.⽣理完整性:包括结构和功能的完整,如果神经纤维被切断或被⿇醉药作⽤,则神经冲动不能传导。
2.绝缘性:⼀条神经⼲内有许多神经纤维,每条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神经冲动互不⼲扰,表现为传导的绝缘性。
3.双向传导:神经纤维上任何⼀点产⽣的动作电位可同时向两端传导,表现为传导的双向性,但在整体情况下是单向传导的。
4.相对不疲劳性:神经冲动的传导以局部电流的⽅式进⾏,耗能远⼩于突触传递。
5.不衰减性:这是动作电位传导的特征。
6.传导速度:与下列因素有关: (1)与神经纤维直径成正⽐,速度⼤约为直径的6倍。
(2)有髓纤维以跳跃式传导冲动,故⽐⽆髓纤维传导快。
(3)温度降低传导速度减慢。
三、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与营养性功能 1.轴浆运输: 轴浆是经常在胞体和轴突末梢之间流动的,这种流动发挥物质运输的作⽤。
轴浆运输是双向性的,包括顺向转运和逆向转运。
顺向转运⼜分快速转运和慢速转运,含有递质的囊泡从胞体到末梢的运输属于快速转动,⽽⼀些⾻架结构和酶类则通过慢速转运。
轴浆运输的特点:耗能,转运速度可以调节。
2.营养性功能:神经纤维对其所⽀配的组织形态结构、代谢类型和⽣理功能特征施加的缓慢的持久性影响或作⽤。
神经纤维的营养性功能与神经冲动⽆关,如⽤局部⿇醉药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则此神经纤维所⽀配的肌⾁组织并不发⽣特征性代谢变化。
第九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第九章神经系统的功能A型题(单选题)1. 交感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意义在于(E) 9 1994A.促进消化B.保存能量C.加速排泄D.生殖E.应付环境急骤变化2. 锥体束最主要的机能是(B) 9 1994A.支配对侧肢体肌肉运动B.精细调节四肢远端肌肉活动C.抑制腱反射D.使肌群运动协调E.调节肌紧张3. 当光照增强时,瞳孔缩小,此反射称为(C) 9 1994A.瞳孔近反射B.直接缩小反射C.瞳孔对光反射D.直接光反射E.减弱的瞳孔开大反射4. 下列关于有髓神经纤维跳跃传导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C) 9 1994A.以相邻朗飞结间形成局部电流进行传导B.传导速度比无髓纤维快得多C.离子跨膜移动总数多,耗能多D.双向传导E.不衰减扩布5. 下列哪项属于副交感神经的作用?(C) 9 1995A.瞳孔扩大B.糖元分解增加C.逼尿肌收缩D.骨骼肌血管舒张E.消化道括约肌收缩6. 破坏下列哪一脑区,动物会出现食欲增加而逐渐肥胖?(E) 9 1995A.边缘叶B.中脑网状结构C.延脑背侧区D.下丘脑外侧区E.下丘脑腹内侧核7. 在整体中,当某一肌肉受到牵拉时将发生牵张反射,表现为(C) 9 1995A.同一关节的协同肌抑制B.同一关节的拮抗肌兴奋C.受牵拉的肌肉收缩D.其他关节的肌肉也同时收缩E.伸肌和屈肌都收缩8. 正常情况下,下列哪一种感受器最容易适应?(C) 9 1995A.肌梭B.伤害性感受器C.触觉感受器D.内脏化学感受器E.肺牵张感受器9. 冷水进入一侧耳内,可引起下列哪一变化,从而导致出头晕和恶心等植物性功能改变?(E) 9 1995A.冷却了耳石器官B.壶腹嵴的运动减弱C.前庭传入神经放电增加D.前庭传入神经放电减少E.内淋巴液流动10. 光线刺激视杆细胞可引起(C) 9 1995.A.Na+内流增加和超极化B.Na+内流增加和去极化C.Na+内流减少和超极化D.Na+内流减少和去极化E.K+外流停止和去极化11. 下列关于神经纤维(单根)的描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D) 9 1996A.电刺激可以使其兴奋B.阈刺激可以引起动作电位C.动作电位是"全或无"的D.动作电位传导时幅度可逐渐减小E.动作电位传导的原理是局部电流学说12.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兴奋性化学传递的特征,哪一项是错误的?(D) 9 1997A.单向传递B.中枢延搁C.总和D.兴奋节律不变E.易受内环境改变的影响13. “神经激素”是指(C) 9 1998A.作用于神经细胞的激素B.具有酶功能的神经递质C.神经细胞分泌的激素D.神经系统内存在的激素E.使神经兴奋的激素14. 突触前抑制的特点是(D) 9 1998A.突触前膜超极化B.突触前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C.突触后膜的兴奋性降低D.突触后膜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降低E.通过轴突一树突突触的活动实现15. 当运动神经元的传出冲动增加时,可使(C) 9 1998A.肌梭传入冲动减少B.a运动神经元传出冲动减少C.牵张反射加强D.梭外肌收缩E.校内肌舒张16.关于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E) 9 1998A.经丘脑非特异投射系统发挥作用B.维持与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C.为多突触接替的上行系统D.弥散投射至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E.电刺激时,出现同步化脑电图17.交感神经兴奋可引起(D) 9 1998A.瞳孔缩小B.逼尿肌收缩C.消化道括约肌舒张D.妊娠子宫收缩E.支气管平滑肌收缩18. 下列有关肌梭感受器的论述中,错误的是(D) 9 2000A.感受装置位于肌梭中间部位B.肌梭的传入神经为Ⅰa类和Ⅱ类纤维C.肌梭是感受肌纤维长度的感受器D.梭外肌收缩时,感受器受到的牵拉刺激增加E.梭内肌收缩时,感受器的敏感性提高19. 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时,下列哪一项不出现? (D) 9 2000A,肠蠕动抑制B.瞳孔开大肌收缩C.肾素分泌D.胰岛素分泌E.骨骼肌血管舒张20. 控制消化道平滑肌收缩节律的基础是(A) 9 2002A.慢波B.动作电位C.壁内神经丛活动D.迷走神经兴奋E.交感神经兴奋21. 胸段脊髓受损在脊休克过去之后,排尿功能障碍的表现为(A) 9 2002A.尿失禁D.尿频C.尿急. D.尿多E.排尿困难22. 眼球前后径正常的人,眼的近点愈近,说明其(B) 9 2002A.角膜愈呈球形B.晶状体弹性愈好C.缩瞳能力愈强D.双眼球会聚能力愈强E.对光反应能力愈强23. 在中脑头端切断网状结构,则动物(如猫)处于下列何种状态? (D) 9 2002A.脊休克B.去大脑僵直C.觉醒D.昏睡E.运动共济失调24. 帕金森病的产生是由于下列哪个递质系统受损所致? (A) 9 2002A.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系统B.脑干网状结构肌碱能系统C.纹状体—黑质7—氨基丁酸能系统D.中缝核5—羟色胺能系统E.蓝斑上部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25. 下列关于视网膜上两种感光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B) 9 2003A、视杆细胞分布于视网膜周边部,而视锥细胞分布于中心部B、视杆细胞对光敏感度较视锥细胞低C、视杆细胞不能分辨颜色,而视锥细胞能分辨颜色D、视杆细胞对备视物结构的分辨能力较视锥细胞低E、视杆细胞传入通路的会聚程度较视锥细胞高26. 下列各项中,属于条件反射的是(E) 9 2003A、咀嚼、吞咽食物引起胃液分泌B、异物接触眼球引起眼睑闭合C、叩击股四头肌腱引起小腿前伸D、强光刺激视网膜引起瞳孔缩小E、闻到食物香味引起唾液分泌27. 交感神经兴奋可使(D) 9 2003A、胃肠运动加强B、消化液分泌增多C、膀胱逼尿肌收缩D、支气管平滑肌舒张E、瞳孔缩小28、因眼外肌瘫痪或眼球内肿瘤压迫而产生复视的原因是 (D) 9 2014A. 物像发生球面像差和色像差B. 眼球变形而导致眼内压过高C. 入眼光线分别聚焦于不同焦平面D. 物像落于双眼视网膜的非对称点上29、若干EPSP总和后足以达到阈电位水平,神经元上首先爆发动作电位的部位是 (A) 9.2014A. 轴突始段B. 树突C. 胞体D. 轴突末梢30、用左旋多巴治疗不能缓解的帕金森病临床表现是 (D) 9 2014A. 面部表情呆板B. 肌紧张增高C. 动作缓慢D. 静止性震颤31. 在设计视力表时,考虑判断人眼视力高低的标准是 B 9 2015A 人眼所能看清楚的物体大小B 视网膜中央凹处最小的清晰像大小C 视网膜中央凹以外最小的清晰像大小D 人眼所能看清楚物体的距离32. 电突触传递的一般特点是 C 9 2015A 单向,低电阻,快速B单向,高电阻,慢速C双向,低电阻,快速D 双向,高电阻,慢速33. 查体巴宾斯基征阳性提示皮层脊髓侧束损伤的条件是 D 9 2015A 婴儿在清醒状态下B 成人在熟睡状态下C成人在麻醉状态下D成人在清醒状态下34. 视网膜中央凹处视敏度极高的原因是D 9 2016A.感光细胞直径小,感光系统聚合联系B.感光细胞直径大,感光系统单线联系C.感光细胞直径大,感光系统聚合联系D.感光细胞直径小,感光系统单线联系35. 在突觖传递中,与神经末梢释放递质的数量呈正相关的因素是 D 9 2016A.末梢内囊泡的大小B.囊泡内递质的含量C.活化区面积的大小D.进入末梢的Ca2+量36. 在周围神经系统中,属于胆碱能纤维的是 C 9 2016A.所有副交感节后纤维B.所有支配血管的交感节后纤维C.所有自主神经节前纤维D.所有支配汗腺的交感节后纤维B型题(单选题)A、B、C、D、E是其下两道小题的备选项,每小题只能从中选择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个选项可以被选择一次或两次。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 第九章神经系统
解剖教研室
(2)基底核
是包埋于大脑髓质中的灰质团块,位于大脑基底部。 主要包括尾状核、豆状核、杏仁体等。 纹状体:尾状核、豆状核合称纹状体。主要功能是维持骨骼肌的 张力,协调肌群运动。
纹状体
尾状核 豆状核
新纹状体 壳
苍白球—旧纹状体
解剖教研室
解剖教研室
(3)大脑髓质
1)内囊:位于背侧丘脑、尾状核
4.纤维束和神经:起止、行程和功能相同的神经纤维聚集成束,中枢部称 纤维束,周围部称神经。
5.网状结构:中枢神经系统内,灰质和白质混合而成。
解剖教研室
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
一、脊髓 (一)脊髓的位置和外形
前正中裂
脊髓位于椎管内,上端在平 前外侧沟
枕骨大孔处接延髓,下端平第
1腰椎体下缘。新生儿下平第3
解剖教研室
3、脑干的功能
1)传导功能 2)反射功能 延髓:“生命中枢”——呼吸中枢和心血管活动中枢 脑桥:角膜反射中枢 中脑:瞳孔对光反射中枢 3)脑干网状结构的功能 参与控制睡眠—觉醒活动,调节骨骼肌张力和内脏活动
解剖教研室
(二)小脑
1、小脑的位置和外形 小脑位于颅后窝内,延髓和脑桥的后上方。
3.软膜 薄而透明,内含丰富的血管。 1).软脑膜 紧贴脑的表面和脑室内面。在脑室,与室管膜上皮共同形成脉络 丛,是产生脑脊液的部位。 2).软脊膜:紧贴脊髓表面。
脑和脊髓被膜 外硬内软连蛛网 手术麻醉硬外腔
解剖教研室 网膜下隙脑脊液 终池腰穿髓不伤
-57-解剖教研室
(三)脊髓和脑的血管 1、脊髓的血管 1).动脉 来自椎动脉、肋间动脉和腰动 脉等的分支。主要有脊髓前动脉 和脊髓后动脉。 2).静脉 与动脉伴行,注入硬膜外隙 的 椎内静脉丛。
第九章神经系统的功能
第九章神经系统的功能视觉部分1.近点(near point):可用来表示晶状体的最大调节能力,指眼作充分调节时眼所能看清楚的眼前最近物体所在之处。
(近点离眼越近,晶状体的弹性越好,眼的调节能力越强。
正常人随年龄的增长,近点将逐渐移远。
9,11,83)近点移远,老视,凸透镜。
2.远点(far point):当眼注视6m以外的物体(远物)时,从物体发出的所有进入眼内的光线可被认为是平行光线,对正常眼来说,不需做任何调节即可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像。
通常将人眼不作任何调节时所能看清楚的最远物体所在之处称为远点。
理论上可无限远但由于光线太弱或被视物体太小可看不清。
3.暗适应(dark adaptation)和明适应(light adaptation):当人长时间在明亮环境中而突然进入暗处时,最初看不见任何东西,经过一定时间后,视觉敏感度才逐渐提高,能逐渐看见在暗处的物体,这种现象称为暗适应(是视色素特别是对光敏感度较高的视杆色素在暗处合成增加的结果);当人长时间在暗处而突然进入明亮处时,最初感到一片耀眼的光亮,也不能看清物体,稍等片刻后才能恢复视觉,这种现象称为明适应(几秒内即可完成;机制:视杆细胞在暗处蓄积了大量的视紫红质,遇强光迅速分解,产生耀眼光感。
只有在较多的视杆色素迅速分解之后,对光相对不敏感的视锥色素才能在亮处感光而恢复视觉)。
4、视杆细胞感暗光,无色觉。
视锥细胞感强光,为什么会产生色觉?阐述三原色学说。
1)颜色视觉(color vision):对不同颜色的识别是视锥细胞的功能特点之一。
颜色视觉简称色觉,是指不同波长的可见光刺激人眼后在脑内产生的一种主观感觉,是一种复杂的物理-心理现象。
正常人眼可分辨波长380~760nm之间的150种左右不同的颜色,每种颜色都与一定波长的光线相对应。
在可见光谱的范围内,波长长度只要有3~5nm的增减,就可被人视觉系统分辨为不同的颜色。
2)三色学说(trichromatic theory):在视网膜中存在分别对红、绿和蓝光敏感的三种不同的视锥细胞,分别含有视红质、视绿质和视蓝质为其感光色素,当某一波长的光线作用于视网膜时,可以一定的比例使三种不同的视锥细胞发生兴奋,信息传至中枢,就产生某一种颜色的感受。
神经系统的功能范文
神经系统的功能范文神经系统是人类或其他动物体内的一种复杂的控制系统,其主要功能是接收、传递和处理信息,以便动物可以对外部环境做出适应性反应。
神经系统主要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核心。
中枢神经系统负责处理和整合来自周围神经系统的信息。
它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电化学信号传递信息,调控和控制身体的各种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感知和感知:中枢神经系统接收来自感觉器官的输入信号,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
它对感官刺激进行处理和解释,并产生对环境的感知。
2.运动控制:中枢神经系统通过控制肌肉的收缩和松弛,调节身体的运动。
它接收来自运动神经元的信号,协调和控制肌肉群的活动,以实现人体各个部位的精确和协调运动。
3.认知和记忆:中枢神经系统支持认知功能,包括学习、记忆、思考和理解。
它通过不同脑区之间的神经元网络进行信息的整合和存储,形成对过去经验的记忆和对现实世界的理解。
4.情绪和行为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参与调节情绪和行为的产生和表达。
它通过释放和调节神经递质来调节情绪状态,并对情感反应和行为做出调控。
5.自主神经调节:中枢神经系统还参与调节和控制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包括心率、呼吸、消化、分泌和血压等身体的自动调节机制。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神经和神经节,它们负责传递和传导信号,连接中枢神经系统与身体的其他部分。
周围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神经传导:周围神经系统通过神经纤维传导神经信号,将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的命令和信息传输到身体的各个部位。
2.神经调节:周围神经系统通过调节和控制神经传导的速度和强度来调控身体的功能。
例如,自主神经系统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活动来调节器官的功能。
3.骨骼和肌肉控制:周围神经系统通过支配和控制骨骼肌和平滑肌的收缩和松弛,调节身体的姿势、运动和内脏器官的功能等。
4.感觉感知:周围神经系统通过感受器官接收外部刺激,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送给中枢神经系统进行处理和解释。
生理学神经系统的功能
生理学神经系统的功能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内部化学、物理和生物学特性以及其组成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系统的科学。
神经系统是人类和其他动物体内控制和调节身体活动的主要系统之一、它由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神经纤维和神经元)组成,通过传递信息、调节内部环境和响应外部刺激来维持生理平衡。
以下是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
1.传递信息和信号传导:神经系统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电信号和化学信息传递,在神经网格中传递和处理信息。
这些信号被传递到运动神经元和肌肉,触发肌肉收缩和运动行为。
2.检测和感知刺激:神经系统将来自外界环境和内部机体的刺激转化为神经脉冲,并将信号传递到大脑中进行处理。
这使得我们能够感觉到触摸、听力、视觉、嗅觉和味觉等感官。
3.调节和控制运动:神经系统通过控制肌肉的收缩和放松,调节和协调人体的运动。
这包括自主神经系统调节平衡、姿势和协调,而运动皮层则负责智能运动的规划和执行。
4.调节内部环境:神经系统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和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稳定。
它协调和控制心率、呼吸、血压、体温和其他内分泌系统来维持生理平衡。
5.记忆和学习:神经系统具有记忆和学习的潜能。
这意味着大脑能够将新的信息编码和存储,并通过重复学习和反复思考来加强和巩固记忆。
6.情感和情绪调节:神经系统在情感和情绪的调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神经网络和神经递质的作用,神经系统能够调节人的情绪状态和情感反应。
7.保护和反应:神经系统可以帮助身体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并通过自主神经系统来控制身体对应急和应激情况的反应。
这包括自主神经系统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分支。
8.神经调节和修复:神经系统具有调节和修复受损神经的潜能。
这包括神经可塑性和神经再生的能力,使神经系统能够在受伤或遭受损害时进行自我修复。
总结起来,神经系统是身体内部控制和调节各种生理过程的重要系统。
它通过传递、处理和解释信息,协调和调节身体的各种功能,从而保持身体的平衡和稳定。
了解神经系统的功能对于理解人体的正常运作以及与各种疾病和异常情况的相关性至关重要。
生理学课件神经系统的功能(多场合)
生理学课件:神经系统的功能引言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生命现象的科学,其中神经系统作为生命体的控制中心,负责接收、处理和传递信息,对维持生命活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神经系统的功能进行详细阐述,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神经系统在生理过程中的重要性。
一、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脊髓,负责接收、处理和整合信息。
周围神经系统由神经纤维和神经节组成,负责将信息传递到各个器官和组织。
二、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1.感觉功能神经系统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外部和内部环境的信息,如温度、压力、疼痛、味道等。
感觉神经纤维将这些信息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经过处理和分析,形成感觉体验。
2.运动功能神经系统控制肌肉和腺体的活动,实现生物体的运动和分泌功能。
运动神经纤维将中枢神经系统的指令传递到肌肉和腺体,使其产生相应的收缩或分泌反应。
3.调节功能神经系统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维持生物体内环境的稳定。
中枢神经系统可以调节自主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活动,使生物体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
4.认知功能神经系统参与思维、记忆、语言、情感等高级心理活动。
大脑皮层是认知功能的关键部位,负责处理复杂的信息,实现语言、记忆、情感等功能的集成。
5.生殖功能神经系统对生殖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具有调节作用。
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是生殖功能的主要调节途径,神经系统通过分泌激素,影响生殖细胞的和性腺的发育。
三、神经系统的功能分区1.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神经系统的高级中枢,负责处理复杂的信息,实现认知功能。
大脑皮层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如感觉区、运动区、联合区等,各功能区协同工作,实现各种生理功能。
2.间脑间脑包括丘脑、下丘脑和松果体等结构。
丘脑是感觉信息的传递站,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中心,松果体分泌褪黑素,参与生物钟的调控。
3.中脑中脑包括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红核、黑质等结构。
中脑参与调节运动、姿势、视听等功能,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神经系统的功能视觉部分1.近点(near point):可用来表示晶状体的最大调节能力,指眼作充分调节时眼所能看清楚的眼前最近物体所在之处。
(近点离眼越近,晶状体的弹性越好,眼的调节能力越强。
正常人随年龄的增长,近点将逐渐移远。
9,11,83)近点移远,老视,凸透镜。
2.远点(far point):当眼注视6m以外的物体(远物)时,从物体发出的所有进入眼内的光线可被认为是平行光线,对正常眼来说,不需做任何调节即可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像。
通常将人眼不作任何调节时所能看清楚的最远物体所在之处称为远点。
理论上可无限远但由于光线太弱或被视物体太小可看不清。
3.暗适应(dark adaptation)和明适应(light adaptation):当人长时间在明亮环境中而突然进入暗处时,最初看不见任何东西,经过一定时间后,视觉敏感度才逐渐提高,能逐渐看见在暗处的物体,这种现象称为暗适应(是视色素特别是对光敏感度较高的视杆色素在暗处合成增加的结果);当人长时间在暗处而突然进入明亮处时,最初感到一片耀眼的光亮,也不能看清物体,稍等片刻后才能恢复视觉,这种现象称为明适应(几秒内即可完成;机制:视杆细胞在暗处蓄积了大量的视紫红质,遇强光迅速分解,产生耀眼光感。
只有在较多的视杆色素迅速分解之后,对光相对不敏感的视锥色素才能在亮处感光而恢复视觉)。
4、视杆细胞感暗光,无色觉。
视锥细胞感强光,为什么会产生色觉?阐述三原色学说。
1)颜色视觉(color vision):对不同颜色的识别是视锥细胞的功能特点之一。
颜色视觉简称色觉,是指不同波长的可见光刺激人眼后在脑内产生的一种主观感觉,是一种复杂的物理-心理现象。
正常人眼可分辨波长380~760nm之间的150种左右不同的颜色,每种颜色都与一定波长的光线相对应。
在可见光谱的范围内,波长长度只要有3~5nm的增减,就可被人视觉系统分辨为不同的颜色。
2)三色学说(trichromatic theory):在视网膜中存在分别对红、绿和蓝光敏感的三种不同的视锥细胞,分别含有视红质、视绿质和视蓝质为其感光色素,当某一波长的光线作用于视网膜时,可以一定的比例使三种不同的视锥细胞发生兴奋,信息传至中枢,就产生某一种颜色的感受。
如果红、绿、蓝三种色光按各种不同的比例作适当的混合,就会产生任何颜色的感觉。
可解释色盲、色弱。
(色盲:一种对全部颜色或某些颜色缺乏分辨能力的色觉障碍,分为全色盲和部分色盲。
)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正因为所含视色素的不同,两种感光细胞在功能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神经系统部分1.皮层诱发电位(evoked cortical potential):指刺激感觉传入系统或脑的某一部位时,在大脑皮层一定部位引出的电位变化。
皮层诱发电位可由刺激感受器、感觉神经或感觉传入通路的任何一个部位而引出。
诱发电位一般包括主反应、次反应和后发放三部分。
相关概念1)平均诱发电位(averaged evoked potential):诱发电位的波幅较小,又发生在自发脑电的背景上,故常被自发脑电淹没而难以辨认出来。
应用电子计算机将诱发电位叠加和平均处理,能使诱发电位突显出来,经叠加和平均处理后的电位称为平均诱发电位。
已成为研究人类感觉功能、神经系统疾病、行为和心理活动的方法之一。
2)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体感诱发电位是指刺激一侧肢体,从对侧对应于大脑皮层感觉投射区位置头皮引出的电位。
3)听觉或视觉诱发电位(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AEP;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以短声或光照刺激一侧外耳或视网膜,分别从相应头皮(对应于颞叶和枕叶皮层位置)引出的电位则为听觉或视觉诱发电位。
2.突触的可塑性(synaptic plasticity):指突触的形态和功能可发生较持久改变的特性或现象;但从生理学的角度看,突触的可塑性主要是指突触传递效率的改变。
突触的可塑性普遍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中,与未成熟神经系统的发育以及成熟后的学习、记忆和脑的其他高级功能活动密切相关。
形式:1)强直后增强(posttetanic potentiation,PTP):重复刺激突触前神经元使突触后电位幅度短时性发生改变。
强直刺激使大量钙离子进入突触前末梢内,细胞内钙库暂时饱和,钙离子积蓄且可激活对其敏感的酶,使递质持续大量释放。
(通常数分钟,多则数小时)2)习惯化(habituation)和敏感化(sensitization):前者由反复的平和刺激而引起,由于突触前末梢钙通道逐渐失活,钙离子内流减少,递质释放减少所致;后者是对原有刺激反应增强和延长的表现,一般由伤害性刺激所触发,一次或多次外加的伤害性刺激可使平和刺激所引起的反应增强。
由于突触前末梢中钙通道开放时间延长,钙离子内流增多,递质释放增加所致,实质是突触前易化。
(短时程,有时可持续数小时或数周)3)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LTP)和长时程压抑(long-term depression,LTD):前者指突触前神经元在短时间内受到快速重复的刺激后,在突触后神经元快速形成的持续时间较长的EPSP增强,由突触后神经元胞质内钙离子浓度增加所致,多见于与学习记忆有关的脑区,是脊椎动物学习和记忆的细胞学基础。
后者指突触强度的长时程减弱。
3.突触前易化(presynaptic facilitation):如果到达神经末梢的动作电位时程延长,则钙通道开放的时间延长,进入神经末梢的Ca2+量增多,释放递质就增多,最终使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EPSP)增大,即产生突触前易化。
神经末梢动作电位时程延长,可能是轴突-轴突式突触的突触前末梢释放某种递质(如5-羟色胺),使神经末梢内cAMP水平升高,钾通道发生磷酸化而关闭,结果导致动作电位的复极化过程延缓。
敏感化发生机制就是突触前易化。
感觉传导通路中多见,可调节感觉传入活动。
4.感觉柱(sensory column):中央后回皮层的细胞呈纵向柱状排列,从而构成感觉皮层最基本的功能单位,称为感觉柱。
同一个柱内的神经元对同一感受野的同一类感觉刺激起反应,是一个传入-传出信息整合处理单位。
一个细胞柱兴奋时,其相邻细胞柱则受抑制,形成兴奋和抑制镶嵌模式。
5.去大脑僵直(decerebrate rigidity):在麻醉动物,于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当麻醉药作用过去后,动物即表现为抗重力肌(伸肌)的肌紧张亢进:四肢伸直,坚硬如柱,头尾昂起,脊柱挺硬,呈角弓反张状态,这一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
产生原因:在中脑水平切断脑干后中断了大脑皮层、纹状体等部位与脑干网状结构之间的功能联系,造成抑制区和易化区之间的活动失衡,使抑制区的活动大为减弱,易化区的活动明显占优势。
类型:γ僵直(网状脊髓束);α僵直(前庭脊髓束)6.感觉性记忆:指由感觉系统获取的外界信息在脑内感觉区短暂储存的过程,这个阶段一般不超过1秒。
没有进行加工处理的记忆信息会很快消失,人们往往感觉不到。
这种记忆大多属于视觉和听觉的记忆。
大题1、牵张反射的类型和特征:1)定义:牵张反射(stretch reflex)是指有完整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受外力牵拉伸长时引起的被牵拉的同一肌肉发生收缩的反射。
2)类型:腱反射和肌紧张A.腱反射(tendon reflex):是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如叩击股四头肌肌腱引起股四头肌收缩的膝反射、叩击跟腱引起小腿腓肠肌收缩的跟腱反射等。
腱反射的效应器主要是收缩较快的快肌纤维。
完成一次腱反射的时间很短,据测算兴奋通过中枢的传播时间仅约0.7ms,只够一次突触传递所需的时间,可见腱反射是单突触反射。
B.肌紧张(muscle tonus):是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表现为受牵拉的肌肉处于持续,轻度的收缩状态,但不表现为明显的动作。
例如:在人取直立体位时,支持体重的关节由于重力影响而趋向于弯曲,从而使神级的肌梭受到持续的牵拉,引起被牵拉的肌肉收缩,使背部的骶棘肌、颈部以及下肢的伸肌群肌紧张加强,以对抗关节的屈曲,保持抬头、挺胸、伸腰、直腿的直立姿势。
因此,肌紧张是维持身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活动,也是随意运动的基础。
肌紧张的效应器主要是收缩较慢的慢肌纤维。
肌紧张常表现为同一肌肉的不同运动单位交替进行收缩,故能持久进行而不易疲劳。
肌紧张中枢的突触接替不止一个,所以是一种多突触反射。
2、脊休克(spinal shock)的定义及表现:1)定义:当人和动物的脊髓在与高位中枢离断后,反射活动能力暂时丧失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简称脊休克。
2)表现:脊休克的主要表现为横断面以下的脊髓所支配的躯体与内脏反射均减退以致消失,如骨骼肌紧张降低,甚至消失,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发汗反射消失,粪、尿潴留。
在发生脊休克后,一些以脊髓为基本中枢的反射可逐渐在不同程度上恢复。
其恢复的速度与动物进化程度有关,因为不同动物的脊髓反射对高位中枢的依赖不同。
例如:蛙在脊髓离断后数分钟内反射即可恢复;狗可于数天后恢复;而人类因外伤等原因引起脊休克时,则需数周以至数月反射才能恢复。
各种反射的恢复也有先后,比较简单和较原始的反射(如屈肌反射和腱反射)恢复较早,相对较复杂的反射(如对侧伸肌反射、搔爬反射)恢复则较慢。
血压也回升到一定水平,排便、排尿反射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恢复。
但此时的反射往往不能很好地适应机体生理功能的需要。
离断面水平以下的知觉和随意运动能力将永久丧失。
3、脊休克产生恢复能说明什么问题?脊休克恢复后的动物在第一次离断水平下方行第二次脊髓离断术,脊休克现象不再出现,说明脊休克的发生是因为离断面下的脊髓突然失去高位中枢的调控,而非切断脊髓的损伤刺激本身。
可见,脊髓具有完成某些简单反射的能力,但这些反射平时受高位中枢的控制而不易表现出来。
脊休克恢复后,通常是伸肌反射减弱而屈肌反射增强,说明高位中枢平时具有易化伸肌反射和抑制屈肌反射的作用。
4、睡眠分哪些时相,不同时相的表现以及生理意义。
人在睡眠时会出现周期性的快速眼球运动,因此,根据睡眠过程中眼电图、肌电图和脑电图的变化观察。
可将睡眠分为非快眼动睡眠和快眼动睡眠。
1)非快眼动睡眠(non-rapid eye movement sleep,NREM sleep):A.特征:NREM睡眠中,感觉传入冲动很少,大脑皮层神经元活动趋向步调一致,脑电以频率逐渐减慢、幅度逐渐增高、δ波所占比例逐渐增多为特征(慢波睡眠),表现出同步化趋势。
视、听、嗅和触等感觉以及骨骼肌反射、循环、呼吸和交感神经活动等均随睡眠的加深而降低,且相当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