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神经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2. 3. 4.
5.
6.
7.
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特征。 突触传递的过程与原理。 外周神经递质。胆碱能受体,肾上腺素能受体。 脊髓的感觉传导功能。大脑皮质的感觉分析功能。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小脑的功能;大脑皮层对躯 体运动的调节。 自主神经功能活动的特点; 正常脑电图基本波型及其生理意义;睡眠的时相。
二、神经胶质细胞
(一)神经元的一般结构与功能 (二)神经纤维的分类
(三)神经纤维兴奋的传导
(四)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
(五)神经的营养性作用


基本结构 ◦ 胞体:合成物质、接受整合信息 ◦ 树突:接受、传导信息 ◦ 轴突始段:产生动作电位部位 ◦ 神经纤维:传导动作电位部位 ◦ 末稍:递质释放部位 基本功能 ◦ 感受刺激→兴奋或抑制 ◦ 整合、分析、贮存信息 ◦ 传导信息或分泌激素 返回
Na+(主) K+ 通透性↑
EPSP
Cl-(主) K+ 通透性↑
IPSP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EPSP是局部兴奋; 大小取决于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 数量; 具有总和(时间/空间)现象: ◦ 若增大到阈电位水平时,可诱 发动作电位;

◦ 如果未能达阈电位水平,能提 高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这 种现象称为易化。
返回
一、神经递质
二、神经递质的受体


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具有在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 与效应细胞之间传递信息作用的特殊化学物质。 神经递质应具备的条件:• ◦ 突触前神经元内具有合成神经递质的物质及酶系统,能 够合成该递质; ◦ 递质贮存于突触小泡,冲动到达时能释放入突触间隙; ◦ 能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发挥特定的生理作用; ◦ 存在能使该递质失活的酶或其它环节(如重摄取); ◦ 用递质拟似剂或受体阻断剂能加强或阻断递质的作用。
终板膜上有N2型乙酰胆碱受体阳离子通道,能与乙酰 胆碱(ACh)进行特异结合;终板膜上还有大量的能分解 ACh的胆碱酯酶。
2.神经-骨骼肌接头的兴奋传递过程
神经冲动到达 终板膜离子通道开放
接头前膜的去极化 Ca2+内流
Na+内流(主要)、 K+外流 终板膜去极化
囊泡中递质Ach释放
终板电位影响邻近肌细胞膜
奋;
◦ IPSP占优势,后神经元则呈现抑制状态。
返回

结构基础:缝隙连接 传递过程:电-电(两侧膜上有 沟通两细胞胞质的水相通道, 允许带电离子通过而传递信息) 传递特征:双向性、速度快、 几乎无潜伏期。 可能功能意义是使相邻的许多 神经元产生同步化活动。


返回
(一)神经-骨骼肌接头 (二)神经-心肌接头和神经-平滑肌接头

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或关闭,引起跨膜离子活动; 突触后电位产生,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的改变;

递质与受体作用之后立即被分解或移除。
突触前轴突末梢的AP Ca2+内流:降低轴浆粘度和 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位 突触小泡中递质释放 兴奋性递质 抑制性递质
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

运动神经轴突末梢与骨骼肌
之间形成的功能性联系部位
称为神经-骨骼肌接头。
1.神经-骨骼肌接头的结构 特点
运动终板——运动神经轴突
末梢&骨骼肌细胞
◦ 接头前膜:轴突末梢膜形成 ◦ 接头后膜:与之对应的肌细胞膜的特化区域即终板膜
◦ 接头间隙:15~50nm
轴突末梢大约含30万个囊泡,每个囊泡中储存的ACh分 子约为5000~10000个。以囊泡为单位倾囊而出的方式进 行的,称为量子式释放。
外周神经系统:传递信息
中枢神经系统:处理信息
神经细胞 神经胶质细胞
第一节 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 第二节 突触的信息传递 第三节 神经递质和受体 第四节 神经中枢活动的一般规律
第五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第六节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 第七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第八节 脑的高级功能
一、神经元
1.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特征

完整性:神经纤维保持结构完整和功能正常。
绝缘性 ◦ 一条神经干包含着许多条神经纤维;
◦ 各条纤维上传导的冲动基本上互不干扰,保证了神经传 导的精确性。

双向传导:刺激神经纤维的任何一点引发动作电位时,动 作电位可沿神经纤维同时向两端传导。 相对不疲劳性:用有效的电刺激神经纤维,连续达9~12 小时之久,神经纤维仍然保持其传导兴奋的能力。
(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IPSP是突触后膜局部超极化;

降低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使
动作电位难以产生。
wenku.baidu.com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一个神经元常与其他多个神经末梢
构成许多突触,可分别产生EPSP和IPSP。

突触后神经元的状态取决于同时产生的EPSP与IPSP代数 和的总和。 ◦ EPSP占优势并达阈电位水平时,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兴


实现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功能的特殊接触部位称为突触。

突触分类
◦ 根据信息传递介质物性质分类
化学性突触
电突触
◦ 根据突触前、后成分之间有无紧密的解剖学关系分类
定向突出 非定向突出
一、经典的突触传递
二、电突触传递
三、神经-肌肉接头传递
(一)经典突触的结构与分类 (二)经典突触传递的原理
1.突触的结构:
①突触前膜 递质 ②突触间隙 水解酶 ③突触后膜 受体、离子通道
2.突触的分类:

根据接触部位分类: 轴突-胞体、轴突-树突、 轴突-轴突

根据突触对后神经元功能
活动的影响分类: 兴奋性突触、抑制性突触
返回
1.突触传递的基本过程 2.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3.突触后电位的整合
递质与终板膜N2受体结合
动作电位
神经-骨骼肌接头兴奋传递的特点

没有“全或无”; 无不应期,有总和现象; 以电紧张形式进行扩布; 运动神经纤维每兴奋一次,它所支配的肌细胞也发生一
次兴奋。
◦ 运动神经一次神经冲动引起的ACh释放量,足以引起肌 细胞的兴奋; ◦ 每次神经冲动释放的ACh,它在发挥作用后立即被存在 于间隙和接头后膜上的胆碱酯酶分解而失活。
(1)突触前过程

突触前神经元兴奋,动作电位传导至神经末梢,引起突
触前膜去极化;

前膜Ca2+通道开放,Ca2+内流(降低轴浆粘度、消除突 触前膜上的负电位);

突触小泡前移,与前膜接触、融合; 小泡内递质以胞裂外排方式释放入突触间隙。
(2)突触后过程

递质从间隙扩散到达突触后膜,作用于后膜的特异性 受体或化学门控通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