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总结生理学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
生理学(第9版)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第4-6节)
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本能行为 和情绪的调节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正副高等题库都已入库
生理学(第9版) 学习要点
掌握 1.自主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特征 2.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正副高等题库都已入库
自主神经对整体生理功能调节的意义
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广泛,其作 用:环境急剧变化时,动员机 体许多器官的潜在能力以适应 环境的急变
副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局限,其 作用:保护机体、休整恢复、 促进消化、积蓄能量及加强排 泄和生殖功能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正副高等题库都已入库
3. 生物节律 视交叉上核可能控制日周期 视觉→视网膜-视交叉上核传导束→视交叉上核→体内日周期节律与昼夜节律同步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正副高等题库都已入库
生理学(第9版)
(四)边缘系统其它结构和新皮质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1. 边缘系统 (1)构成
边缘叶和大脑皮质的岛叶、颞极、眶回, 以及皮质下的杏仁核、隔区、下丘脑、背侧 丘脑前核等结构组成 (2)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作用复杂,不同核 团、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调节作用
生理学(第9版)
(三)自主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特征
3. 作用受效应器所处功能状态的影响 交感神经→有孕子宫平滑肌(α1)收缩 →未孕的(β2)舒张
4. 交感神经系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范围和生理意义不同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正副高等题库都已入库
生理学(第9版)
生理学西综10(神经)
2-1
10-19. 脊髓灰质炎患者病愈后常有肢体肌萎缩后遗症原因是 A.病毒对肌肉的直接侵害作用 B.神经的兴奋性支配作用减弱 C.神经支配由兴奋转为抑制 D.肌肉失去神经的营养性作用 D
15
2-2
12-18.传导快痛的外周神经纤维主要是
#
A. Aa纤维 B. Aδ纤维 C. B类纤维 D. C类纤维
阿托品
35
三、神经递质和受体
(二)主要的递质和受体系统
1.乙酰胆碱及其受体 (1)毒蕈碱受体 ( M受体) (2)烟碱受体 ( N受体)
N1 神经元 N2 终板膜
筒箭毒
36
三、神经递质和受体
7
(一)神经元 1.神经元的一般结构和功能
轴突和感觉神经长树突 髓鞘 神经膜
神经纤维
8
一、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一)神经元 2.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① 完整性 (结构 功能) ② 绝缘性 ③ 双向性 ④ 相对不疲劳性
9
一、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一)神经元 3.神经纤维分类
A类 本体感觉、躯体运动、温度触压觉、快痛觉(Aδ) B类 自主神经的节前纤维 C类 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
肉毒毒素
抑制释放递质的清除
抗抑郁药 (抑制前膜摄取NE
利血平 5-HT)(抑制囊泡摄取NE)
新斯的明 (抑制胆碱酯酶)
后膜受体数和功能
筒箭毒和a银环蛇毒 (阻断N2)
受体量
巴比妥 (激动GABA)
22
二、突触传递 (一)定向突触
3.突触后电位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23
二、突触传递 (一)定向突触
1.突触的微细结构 突触前膜
突触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生理学-第十章 神经系统
5-羟色胺能神经元主要位于低位脑干近中线区的 中缝核内,其纤维投射也可分为上行、下行和支配低 位脑干三部分,其功能是主要调节痛觉、精神情绪、 睡眠、体温、性行为、垂体内分泌等功能活动。
3.外周神经递质
1)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 ACh) 释放乙酰胆碱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为胆
碱能纤维。 2)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 NE)
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 为肾上腺素能纤维。 3)肽类递质
释放肽类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为肽能纤 维。
胆碱能纤维: 全部副交感节后纤维 全部自主N节前纤维 躯体运动N 少部交感节后纤维 (肌肉舒血管纤维、汗
2.两种形式 顺向轴浆运输 快速410mm/d 慢速112mm/d 逆向轴浆运输205mm/d
(五)神经纤维对效应组织具有营养性功 能和效应组织对神经元的支持作用
二、神经胶质细胞
周围神经系统:施万细胞、卫星细胞。 中枢神经系统: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小胶 质细胞。
(一)神经胶质细胞的特征
1.有突起,但无轴、树突之分 2.细胞间不形成化学性突触,但有缝隙连接 3.不能产生动作电位和传播神经冲动 4.具有终生分裂增殖的能力
一、神经元的 一般结构与功能 (一)神经元由胞体 和突起两部分构成
(二)神经纤维的兴奋传导功能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速度与纤维的粗细、
髓鞘的有无和温度的高低有关。
(三)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⑴完整性 ⑵绝缘性 ⑶双向性 ⑷相对不疲劳性
(四)神经纤维具有轴浆运输的功能
1.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axonplasmic transport) :通 过轴浆的流动,实现胞体与轴突之间的物质运输和交换的 过程。
生理学第十章第二节
• 味觉代表区:中央后回头面部感觉投射区 下侧。
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
躯体运动,不论是反射性的或随意性的,都是在一定的肌紧
张和一定的姿势前提下进行的。
神经系统是躯体运动的调度者,从脊髓到大脑皮层,各级
中枢对躯体运动都能进行调节。
几种主要驱体运动的反射
反 射 刺 激 感受器
横断脑干切线
• 去大脑僵直的发生机制:是因为较多的抑 制系统被切除,特别是来自皮层和纹状体 等部位的抑制性联系,造成脑干网状结构 抑制区和易化区之间的失衡,易化区的活 动明显占优势的结果。
• 2 脑干对姿势的调节 • (1)状态反射:头部位置改变反射性的肌
紧张
• (2)翻正反射:动物总是保持站立的姿势
基底神经节病变的 临床表现:
①肌紧张增强而运动过少综合症
☆ 临床病症:如震颤麻痹(帕金森氏病)。
☆ 主要表现:全身肌紧张增高、肌肉僵硬、随意运 动过少、动作缓慢、面部表情呆板。
静止性震颤是本病的重要特征,震颤多见于上 肢,尤其是手部,静止时出现,情绪激动时增强, 随意运动时减少,入睡后停止。
☆ 病理研究:黑质病变,且脑内多巴胺含量明显↓。
学习后期:动作渐熟练
(因新小脑贮存了一整套程序, 当大脑皮层发动精巧运动指令时 →从新小脑中提取贮存的程序→ 将程序回输到皮层运动区→锥体
系发动运动)。
●临床: 精巧运动受损。
称膝跳反射。叩击不同的肌腱,可分别引起不同的腱反射。
• 2) 肌紧张:
•
指缓慢持续地牵拉肌肉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受牵拉肌肉发生微弱而持久的收缩,从而阻止肌肉拉
长。无论屈肌或伸肌都有肌紧张,尤其是伸肌更为明显。
西医综合考研资料-生理学笔记(11)
2017考研已经拉开序幕,很多考生不知道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考研复习资料。
中公考研辅导老师为考生准备了【西医综合考研知识点讲解和习题】,希望可以助考生一臂之力。
同时中公考研特为广大学子推出考研集训营、专业课辅导、精品网课、vip1对1等课程,针对每一个科目要点进行深入的指导分析,欢迎各位考生了解咨询。
考研西医综合复习资料——生理学笔记(11)第十章、神经系统NS作用:调节各器官功能及人体与外环境的适应方式:反射;实现靠反射弧第一节、神经元的活动的一般规律一、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神经元包括细胞体和突起(树突和轴突),功能是传递信息,主经神经纤维实现 (一)神经纤维的传导特性:1、生理完整性:膜完整2、双向传导:双向传播信息3、绝缘性4、相对不疲劳性,不易疲劳、耗能小(二)神经纤维的传播速度:差别大,快慢与神经纤维粗细有关,粗则速度快,也受温度影响 (三)神经纤维分类:1、据传出、传入神经电学特性分2、据传入纤维粗细分:(四)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以AP(动作电位传导信息)细胞体合成的分泌物运送至轴突处有两种形式:快速轴浆运输(经微管、分泌物、神经递质)缓慢轴浆运输(经微管、微丝向周围延伸) 二、神经元间相互联系方式(一)经典突触(主)以化学递质为媒介突触是两神经元间发生相互联系的部位叫突触方式:一轴突与一树突或胞体联系分类:轴树突触、轴体突触、轴轴突触结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二)电突触:通过电活动传递(电紧张方式)结构:神经元接触间隙小,缝隙联结/紧密联结(有小孔道,允许带电离子通过) 特点:传导速度快意义:保证某些神经元产生同步兴奋(三)非突触性的化学传递神经元末梢释放化学递质,不能直接作用于后膜,而是通地扩散的方式作用于周围较广的效应细胞上。
常见于:;单胺类神经元(交感神经:NE、DA、5—HT)特点:有些交感神经末梢形成念珠状曲张体,内含化学递质扩散1)不形成突触(无前后膜)2)一对多的关系,3)递质弥散距离大4)效应细胞上有受体意义:扩大信息传递范围(四)局部神经元和局部神经元回路长轴突:从中枢的一处向另一处传递(中枢各不同部位间) 短轴突:中枢的局限范围内传递信息(局部神经元)联系途径、局部神经元回路,作用:在一个中枢内部对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处理,可有突触或电突触等三、神经递质:定义:神经末梢释放参与突触传递的化学物质称神经递质(一)外周神经递质1、乙酰胆碱(Ach)植物神经系统的节前纤维,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一小部分交感神经末梢(支配汗腺舒血管),躯体运动神经末梢2、去甲肾上腺素(NE)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3、嘌呤或肽类(ATP和血管活性肠肽等),主要在消化道分布,支配胃肠道平滑肌致舒张 (二)中枢神经递质:1、Ach,分布广、兴奋性递质,部位: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丘脑向大脑皮层投射的特异性投射区,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纹状体2、单胺类:DA(中脑黑质、纹状体)抑制性递质;NE分布于低位脑干、中脑网状、延髓网状、脑桥蓝斑5—HT:低位脑干、中缝核,可能与痛觉有关3、氨基酸类:谷氨酸、门冬氨酸属兴奋性,感觉传入,大脑皮层甘氨酸、GABA:抑制性,分布广、皮层、脊髓4、肽类:神经激素肽:如:下丘脑产生的调节性肽,调节不同神经元放电,频率有关,痛觉传入阿片样肽:β内啡肽、脑啡肽、强啡肽胃肠肽:胆囊收缩素、促胰酶素、血管活性肽5、NO:与神经系统学习记忆关系密切(三)递质和调质的概念:递质:由经典突触的前膜释放,引起后膜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效应的传递物质,特点是:作用快、持续时间短调质:由神经元释放后,可扩散至周围效应器,不限于突触,多属于肽类,能影响其它递质的释放,起调节作用特点是作用慢,持续时间长(作用于受体、通过第二信使,改变细胞功能特点(四)递质共存:DALE原则:1、一个神经元末梢只能释放一种递质(错)(有递质共存现象,其中常有一种为肽类)2、一个神经元所有末梢释放的递质相同(对)(五)递质的合成、释放、失活合成:胞浆、酶;释放:以钙为媒介(囊泡与质膜融合)失活:被酶分解(ACH)、NE(重新被突触前膜摄取)、在肝失活(六)受体学说:递质通过受体起作用要求掌握受体的种类、亚型、分布部位、阻断剂、效应细胞胆碱能受体: M(毒蕈碱样受体) 副交感N节后纤维阿托品部分交感神经节后胆碱能纤维N(烟碱样) 交、副交的N节突后膜N1 箭毒骨骼肌终板膜N2肾上腺素能受体α1α2β1β2四、神经营养作用:兴奋性:血管收缩、子宫平滑肌收缩酚妥拉明抑制性:胃肠平滑肌舒张突触前膜受体(调节递质释放)心肌兴奋,促脂肪分解心得安血管舒张、气管等内脏平滑肌抑制纳络酮神经纤维支配效应器的双重作用:1、经AP的信息传递调节效应器的功能2、营养通过轴浆运输释放营养因子(维持正常代谢,形成正常结构) 切断神经后效应器可萎缩效应器对神经元也有营养作用(产生N生长因子),所以切断后,神经元、细胞体、效应器都萎缩第二节、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一、反射的概念:非条件反射为先天具有在CNS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发生有规律的应答二、反射弧:由五部分构成:三、中枢神经元的联系形式:神经元在中枢的联系形式:辐散式、聚合式、链锁状、环状四、反射弧中枢部分的兴奋传布:传导:一个兴奋在一个神经元内部传布传递:兴奋从一个神经元传向另一个神经元或另一个效应器上,即跨细胞传布(一)EPSP(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神经冲动经轴突到达突触,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传至后膜,突触后膜发生去极化(EPSP)轴突产生APEPSP是慢电位、局部电兴奋,活性取决于兴奋递质轴突起始部局部电流密集,产生去极化,可达阈刺激,轴突AP EPSP可空间、时间递质总和,以达阈刺激(三)兴奋性传布特征1、单向传布:只能由传入神经元传向传出神经元,因为神经递质的释放在轴突末梢2、中枢延搁:兴奋在同一个神经元传递速度快,跨神经元传递则速度慢经一个突触传导需0.3—0.5ms,因为传递过程复杂,递质释放3、总和作用:不同神经元空间总和,同一神经元时间总和EPSP小,不能达到阈兴奋,属阈下兴奋,经空间、时间总和后可以达阈兴奋阈下兴奋可提高突触后膜神经元的兴奋性,单独不能刺激产生动作电位易化作用:使突触后膜的兴奋性增加4、兴奋节律的改变:传入和传出冲动的频率不一定一致,有些传入冲动不能传出5、后放现象(后放电)在反射中传入停止,传出反应仍继续,称后放电,系由环状联系所致6、易疲劳、对代谢变化敏感:神经传递需化学递质,化学递质合成与释放有能量参与五、中枢抑制:分析、综合时需抑制参与试述中枢抑制的机制、意义?据发生机制不同分:突触后抑制和突触前抑制(一)突触后抑制(超极化抑制:突后细胞)兴奋传布需一个抑制性的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突触后膜产生IPSP(超极化)1、IPSP: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神经元,末梢释放抑制递质,突触后膜发生超极化电位(IPSP)—>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降低(抑制) 兴奋性递质:一价阳离子无选择性开放(钠进入细胞内产生去极化)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氯通道开放,氯进入细胞内产生超极化2、突后抑制分类:传入侧支性抑制回返性抑制(二)突触前抑制(去极化抑制突触前细胞)六、反射弧的反馈调节:生理机能保持相对稳定,负反馈调节排尿、排便等需彻底完成生理功能,正反馈调节第三节、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感觉运动一、脊髓的感觉传导功能:传递通路传导路径:浅感觉:温痛触觉深感觉:本身感觉及深部压力感觉(一)浅感觉:背根传入:前脊角交换,经中央管前交叉至对侧,向上传导, (二)深感觉:背根传入:脊髓后索上行,脊髓半横断:断面以下,对侧浅感觉消失、同侧深感觉消失二、丘脑:为各种感觉传入的?后总换元站(除嗅觉外) (一)三类核群:1、感觉接替核:所有特定的感觉传入纤维(除嗅觉外)在感觉接替核换元后,上行至皮层特定感觉区2、联络核:不能直接与特定感觉纤维相联系,可接受由皮层下纤维传入的或感觉接替核纤维发出的至皮层联系、协调各种特定感觉3、网状核:髓板内核群:与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的传入纤维相联系:弥散地投射至大脑皮层的各个区域,以维持大脑皮层的兴奋水平(二)向大脑皮层的两个投射系统丘脑特异性投射系统:感觉接替核投射(包括联络核) 丘脑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网状核投射三、感觉投射途径:(一)特定感觉投射途径(丘脑以下的特定感觉途径)机体特定的感觉:特定感觉通路,丘脑感觉接替核,投射至皮层特定的感觉经特定的通路到达大脑皮层的特定的感觉代表区,产生特定的感觉 (二)非特定感觉投射途径(保持大脑皮层的兴奋水平各种特定感觉向上传时,发出侧枝:进入脑干网状结构(交换、混合后)脑干网状核弥散投射至皮层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是特定性感觉传导的基础四、大脑皮层感觉分析功能(一)大脑皮层的柱状结构与分区六层有规律地纵行联系形成皮层柱状结构,为大脑皮层的基本功能单位,整合作用的基础,(对整个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处理即是整合)(二)大脑皮层的体表感觉区:中央后回(3、1、2区)特点:1、交叉投射(左感受右侧肢体、但头面部投射为双侧)2、倒立安排,下在顶端3、代表区大不与感觉精细程度有关,精细度越高,代表区越大第二感觉区:中央前回与脑岛叶之间,双侧投射,正立安排(三)中央前回的感觉投射:1、关节肌肉的本体感觉投射入中央前回的粗感运动区运动区:还可反馈投射以调节运动达精细水平(四)内脏感觉:1、相应躯干的感觉区也可感受相应区段的内脏感觉2、内脏感觉多投射入边缘区3、第二感觉区域或许与内脏感觉有关五、痛觉病理生理:(一)皮肤痛觉类型与传导通路分为二类:1、快痛(刺痛):特点是:痛感为尖锐痛、定位清楚、来的快去的也快(无情绪反应)2、慢痛(烧灼痛):定位不清楚、出现的慢,消失的慢,伴有明显的情绪反应(二)内脏痛特征与牵涉痛1、特点:慢、持续时间长,定位不清楚,难于分辨2、引起内脏痛的适宜刺激:牵拉、缺血、炎症、痉挛皮肤对尖锐刺激敏感3、内脏痛常伴牵涉痛,是长期进化的结果牵涉痛的机制是:1)同节后根支配,兴奋由皮肤传入2)共同传导通路,误认为皮肤传入牵涉痛的皮肤区域与内脏感觉通过同一脊髓阶段传入,内脏感觉与相应皮肤区域感觉传至大脑皮层同一区域,误认为是皮肤感觉第四节、神经系统对躯体的运动调节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发出纤维支配骨骼肌纤维一个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与其所支配的全部骨骼肌纤维称为一个运动单位α运动神经元:支配骨骼肌中的梭外肌(可产生收缩反应的骨骼肌) 大α支配快肌纤维、小α支配慢肌纤维γ运动神经元,支配骨骼肌中的梭内肌,提高肌梭敏感性(一)脊休克:脊髓由于受外伤突然横断后,暂时丧失损伤面以下的所有反射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与脊髓本身有关的反射功能可恢复,越高等恢复时间越长机制是丧失了高位中枢对低位中枢的控制(二)屈肌反射(对侧伸肌反射)?原始的反射、脊髓本身就可完成(三)牵张反射:定义:在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牵拉时,被牵拉的肌肉就会产生收缩反应称牵张反射。
(完整版)生理学第十章神经系统
1
第一节 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
一、神经元 Neuron
(一)神经元的基本结构
胞体(合成物质、接受信息、整合信息)
神经元
树突:多、短(接受信息) 突起
轴突:长、一个 神经纤维
(传出冲动)
有髓 无髓
2
3
(二)神经纤维分类
1、电生理特性 2、纤维直径
A(α、β、γ、δ) B C
一、反射中枢(reflex center) ❖ 概念:中枢神经系统内调节某一特定生理
功能的神经元群。 ❖ 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不同部位
脊髓水平 皮层下水平 大脑皮层水平
31
二、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 分散式:扩大神经元活动影响范围; ❖ 聚合式:使信息发生总和或整和; ❖ 链锁式:兴奋在空间上加强或扩大作用的范围; ❖ 环状式:引起正、负反馈。
32
33
环状和链锁状
环式 链锁式
34
三、反射中枢内信息传递的特征
(1)单向性 (2)中枢延搁(0.3--0.5ms) (3)总和(时间,空间) (4)兴奋节律的改变 (5)后发放:原因(中间神经元环状联系) (6)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性
35
时间性 总和
空间性 总和
36
四、突触的抑制 (一)突触后抑制(Postsynaptic inhibition)
Ⅰ(A α ) Ⅰa
Ⅰb
Ⅱ(A β ) Ⅲ(A 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Ⅳ (C)
4
(三)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结构
1.生理完整 功能 2.绝缘性 3.双向性 4.相对不疲劳性
(四)神经纤维传导速度
1.纤维粗细 2.有无髓鞘(脱髓鞘疾病) 3.温度(低温麻醉)
《生理学》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
可塑性
感觉系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即在外界环境和经验的影响下
,能够发生适应性改变。
03
运动神经系统
运动单位与运动神经元
运动单位
一个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肌肉收缩的基本单位。
运动神经元
位于脊髓前角或脑干运动神经核内的神经元,其轴突构成运动神经纤维,末梢 形成运动终板支配骨骼肌。
《生理学》第十章神 经系统的功能
目录
• 神经系统概述 • 感觉神经系统 • 运动神经系统 • 自主神经系统 • 神经系统的整合作用 • 神经系统与行为的关系
01
神经系统概述
神经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01
02
03
中枢神经系统
包括大脑、小脑、脑干和 脊髓,负责整合和处理各 种信息。
周围神经系统
由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 负责将信息从感受器传递 到中枢和从中枢传递到效 应器。
THANKS
感谢观看
化、吸收等代谢过程,维持机体代谢的平衡。
行为稳态的维持
03
神经系统通过大脑皮层的活动,控制学习、记忆、情感、行为
等高级功能,使机体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06
神经系统与行为的关系
行为的神经基础
神经元和突触
行为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神经元通过突触连接形成神经网络,实 现信息的传递和处理。
神经递质和受体
种改变称为神经可塑性。
02
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的神经基础
工作记忆主要依赖于前额叶皮层的功能,而长时记忆则与海马体和大脑
皮层多个区域有关。
03
记忆的编码、存储和提取
记忆的编码是指将信息转化为神经信号的过程,存储涉及神经网络结构
生理学第十章
(1)突触结构:
①突触前膜—内有
囊泡,里面有递质。
②突触间隙
③突触后膜—
膜上有受体
(2)突触传递的过程 (电-化学-电的传递)
突触前神经元兴奋突触前 膜去极化 前膜的电压门控式 Ca2+通道打开胞外Ca2+进入突触 前膜神经递质释放递质在突 触间隙内扩散与后膜上的特异 受体结合后膜上某些离子通道 开放某些离子进入胞内 突触 后膜去极化或超极化。
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各器官、各 系统之间的功能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 互制约;同时,人体生活在经常变化的环 境中,环境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体内的各种 功能。这就需要对体内各种生理功能不断 作出迅速而完善的调节,使机体适应内外 环境的变化。实现这一调节功能的就是神 经系统。
第一节 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
4、神经对效应组织的营养性作用
营养性作用(Trophic action)
由N元合成,通过轴浆运输,在末梢经常性释 放某些营养性因子,持续地调整所支配组织的 内在代谢活动。
如:切断运动N→所支配的肌肉内糖原合成↓、蛋白 质分解↑,肌肉逐渐萎缩;将N缝合,经N再生→ 所支配的肌肉内糖原与蛋白质合成↑,肌肉逐渐 恢复。 持续用局部麻醉药阻断AP传导,并不能使所支配 的肌肉发生内在的代谢改变。
黑质-纹状体、 结节-漏斗、 中脑边缘系统。
5-HT
5-HT1 ↓cAMP 5-HT2 ↑IP3/DG -HT3-7
↑K+ ↓K+ ↑Na+等
中缝核内及上行投射到 纹状体、下丘脑等以及 下行到脊髓背角、侧角、 前角。
1 乙酰胆碱及其受体 末梢释放递质ACh的神经元称为胆碱能神经元
4 神经肽及其受体
神经系统的功能
电压门控式Ca2+通道开放胞外Ca2+进入突触前膜 神经递质释放 递质在突触间隙内扩散 与后膜上 的特异受体结合 后膜上某些离子通道开放 某些 离子进出胞内 突触后膜去极化或超极化。
递质释入突触间隙后,经扩散抵达突触后膜,作用 于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或化学门控通道,引起后膜
一、分类(双向双速)
快速 顺向运输
轴浆运输
慢速
逆向运输(轴突末梢向胞体)
①顺向轴浆运输(主要)
方向:由胞体向轴突末梢的运输
快速:410 mm/d,运输有膜的细胞器,如线粒体、
含递质的囊泡、分泌颗粒等,对于维持突触的传
递功能和神经分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慢速:1-12 mm/d,运输轴突生长和代谢所需要的
激,突触后神经元胞质内Ca2+少量增加而引起。
二、非定向突触传递
(一)概念
神经元间通过非经典突触所进行的
化学传递,也称为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二)过程
交感腺上腺素能神经元的轴突末梢有 许多分支,在分支上形成串珠状的膨大结 构,称为曲张体。可释放NE,后者扩散到 达附近的效应细胞并作用于其膜上的受体, 使效应细胞发生反应。
突触前神经元受到快速重复的刺激 突触后神经元持续较长时间的兴
奋性突触后电位增强。 存在于海马区域 :学习与记忆的神经基础 机制:突触后神经元Ca2+↑,持续数天。潜伏期缩短、幅度增高、斜率 加大。 长时程压抑 (long-term depression,LTD) 突触传递效率长时程降低。由突触前神经元在较长时间内接受低频刺
(二) 种类
在周围神经系统,有施万细胞和卫星细胞; 在中枢神经系统,有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 胞,小胶质细胞。
《生理学》复习资料整理总结
《生理学》复习资料整理总结第一章绪论1.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内环境的稳态。
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是新陈代谢、兴奋性和生殖。
3.人体功能的调节可使机体适应各种内、外环境的变化,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为反射弧。
4.负反馈是指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相反的反馈方式,如动脉血压的减压反射调节;正反馈是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相同的反馈方式,如排尿反射、排便、分娩、血液凝固等。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细胞膜的物质转运方式分为4种,即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
2.静息电位形成的主要原理是K+外流。
3.细胞受到有效刺激后,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一次快速可扩布性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兴奋的标志;动作电位的上升支(去极化)是由Na+大量快速内流所形成,动作电位的下降支(复极化)是K+快速外流所形成。
4.将肌细胞的动作电位与机械性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其结构基础是三联管。
兴奋-收缩耦联过程中Ca2+是耦联因子。
第三章血液1. 正常人血浆pH值为7.35—7.45。
血浆中pH值的相对恒定有赖于血液中的缓冲物质,其中以碳酸氢钠/碳酸为最重要的缓冲对。
2.血浆渗透压由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两部分组成。
血浆晶体渗透压主要是由NaCl形成,其作用是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从而保持血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是由白蛋白形成,其作用是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的平衡及维持正常血浆容量。
3.溶血是指红细胞膜破裂血红蛋白逸出的现象。
4.临床和生理实验中用到的各种溶液中,如溶液的渗透压大于血浆渗透压称为高渗溶液,低于血浆渗透压称为低渗溶液,等于血浆渗透压称为等渗溶液。
等渗溶液在临床应用广泛,如0.9%NaCl溶液(生理盐水)和5%葡萄糖溶液。
生理学基础第十章 神经系统
减弱-反射弧损伤
增强-高位脑病变
精选ppt
28
(2)腱反射 快速牵拉发生的牵张反射 减弱-反射弧损伤 增强-高位中枢病变 2、牵张反射的过程 感受器(肌梭内的螺旋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脊髓)
→传出神经(运动神经元) →效应器(骨骼肌)
(二)脊休克 当动物的脊髓于高位脑中枢之间突然切断后,断面以下的
激。
(二)皮肤痛觉 快痛:刺痛 慢痛:烧灼痛
精选ppt
26
(三)内脏痛觉与牵涉痛 内脏痛:内脏受到刺激引起的疼痛。 刺激:牵拉、痉挛、缺血、炎症 特点:发生缓慢,定位不准确,伴其他症状。 牵涉痛:内脏病变时,引起体表某一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
过敏。 特点:定位明确,先于内脏出现
精选ppt
27
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任何躯体运动都是在神经系统的控制下进行的。
基
本中枢(脊髓)前脚运动神经元发出传出冲动,引起骨骼
肌兴奋和收缩。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牵张反射
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外力牵拉而伸长时,反射性的引 起该肌肉收缩。
1.牵张反射的类型
(1)肌紧张 缓慢持续的牵张反射 维持姿势
43
四、觉醒与睡眠 (一)觉醒状态的维持 (二)睡眠的时相 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做梦)交替出现
精选ppt
44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精选ppt
45
精选ppt
23
精选ppt
24
(三)嗅觉和味觉区
嗅觉投射到边缘叶;味觉投射中央后回下侧
(四)本体感觉和内脏感觉
本体感觉:肌肉及关节的运动觉、位置觉。
生理学:神经系统的功能 (名词解释)
1.神经冲动(nerve impulse) 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兴奋或动作电位,称为神经冲动。
2.轴浆运输(axoplasmic transport) .轴突内借助轴浆(神经元轴突内的胞浆)流动运输物质的现象,称为轴浆运输。
3.突触(synapse) 一个神经元与其它神经元相接触,所形成的特殊结构称为突触。
起信息传递的作用。
4.突触后电位(postsynaptic potential) 突触前膜释放递质可引起突触后膜发生去极化或超极化,这种发生在突触后膜上的电位变化称为突触后电位。
5.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EPSP) 突触后膜在递质作用下发生去极化,使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升高,这种电位变化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6.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IPSP) 突触后膜在递质作用下发生超极化,使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下降,这种电位变化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7.突触的可塑性(synaptic plasticity) 突触可塑性是指突触传递的功能可发生较长时程的增强或减弱。
8.强直后增强(posttetanic potentiation)突触前末梢在接受一短串强直性刺激后,突触后电位发生明显增强的现象,称为强直后增强。
9.习惯化(habituation) 当重复给予较温和的刺激时,突触对刺激的反应逐渐减弱甚至消失,称为习惯化。
10.敏感化(sensitization) 敏感化是指重复出现的较强的刺激(尤其是伤害性刺激)使突触对刺激的反应性增强,传递效能增强。
11.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 是指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能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并使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产生一定效应的信息传递物质。
12.递质共存(neurotransmitter co-existence)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递质(包括调质)共存于一个神经元内,这种现象称为递质共存。
第九版生理学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第1~3节)
4. 多巴胺及其受体;5-羟色胺及其受体;组胺及其受体
5. 主要神经肽的种类、受体和主要生理作用;嘌呤类递质及其受体 6. 一氧化氮、一氧化碳和硫化氢的主要作用
7. 脑干对姿势的调节,大脑皮层运动传出通路,基底神经节的纤维联系
非定向突触的结构模式图
生理学(第9版)
3. 影响定向突触传递的因素、环节
(1)影响递质释放的因素:Ca2+内流的重要作用、神经毒素影响突触传递的机制
(2)影响递质清除的因素 (3)影响突触后膜反应性的因素:受体的上调与下调
4. 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突触传递在突触后膜引起的去极化突触后电位称为兴奋 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EPSP) 机制:兴奋性递质且Na+内流大于K+外流,发生净内向电流作用于突触后膜的 相应受体,使某些离子通道开放,后膜对Na+和K+的通透性增大
与其他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形成突触 使细胞膜面积大幅扩展,提高了神经元信息接收的范围 和敏感性 树突棘在数量和形态上都具有易变性 是脑功能可塑性的基础 与智力的发育有关 大脑皮层锥体细胞顶树突上的树突棘示意图
生理学(第9版)
2. 神经元的主要功能
接受、整合、传导和传递信息
胞体和树突:主要负责接受和整合信息
第一节
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
作者 : 王继江 单位 :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生理学(第9版)
一、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一)神经元
1.神经元的一般结构
(1)神经元的概念:神经元是一类为执行多样化调节功能而在形态和功能上高度分化的特殊细胞
最新生理学基础第十章 神经系统
兴奋性突触;抑制性突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二、神经-肌肉接头与接头传递
(一)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 接头前膜:运动神经末梢,内涵接头小泡,小泡内涵递质 接头间隙:充满细胞外液 接头后膜:运动终板,是对应的肌细胞膜,有与ACh结合
的N型胆碱能受体。 (二)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过程 前膜兴奋→ Ca2+通道开放→ Ca2+进入突触小体→前膜出胞
(一)体表感觉区
第一感觉区:中央后回
特点:交叉性
束→ 丘脑 深感觉→ 在同侧上行至延髓→ 换元交叉至对侧的内测丘
系→ 丘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二、丘脑及感觉投射系统 由大量神经元组成的灰质块,位于间脑,是躯体感觉的总
பைடு நூலகம்换元站。 (一)特异性投射系统及作用 感觉(嗅觉除外)→丘脑感觉接替核→换元→投射到大脑
感觉区 路径专一,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 引起特点的感觉,激发大脑 (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及作用 感觉→脑干→发出侧支→脑干网状结构,多次换元→丘脑
第九版生理学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第4~6节)
生理学(第9版)
(四)学习和记忆的机制
1. 参与学习和记忆的脑区
➢ 大脑皮层联络区、海马及其邻近结构、杏仁核、丘脑及脑干网状结构等
2. 突触的可塑性
➢ 突触易化、突触压抑、强直后增强、增高等 ➢ 长时程增强(LTP)和长时程压抑(LTD)
3. 脑内蛋白质和递质的合成
➢ 蛋白质合成与长时程记忆有关 ➢ 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儿茶酚胺、γ-氨基丁酸、血管升压素等可加强记忆
生理学(第9版)
3. 性行为 ➢ 由多级中枢参与控制 ➢ 脊髓:勃起反射基本中枢 ➢ 刺激下丘脑内侧视前区→雌、雄动物出现性行为 ➢ 损毁内侧视前区→对异性冷漠、性行为丧失 ➢ 边缘系统:较高级中枢(海马、膈区、杏仁核) • 杏仁外侧核、基底外侧核→抑制性行为 • 杏仁内侧核→兴奋性行为 ➢ 大脑皮质:人类起主导作用
生理学(第9版)
(三)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3. 生物节律 视交叉上核可能控制日周期 视觉→视网膜-视交叉上核传导束→视交叉上核→体内日周期节律与昼夜节律同步
生理学(第9版)
(四)边缘系统其它结构和新皮质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1. 边缘系统 (1)构成
边缘叶和大脑皮质的岛叶、颞极、眶回, 以及皮质下的杏仁核、隔区、下丘脑、背侧 丘脑前核等结构组成 (2)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作用复杂,不同核 团、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调节作用
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
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本能行为和情绪的调节 第五节 脑电活动及睡眠与觉醒 第六节 脑的高级功能
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本能行为 和情绪的调节
作者 : 闫剑群 孟凯
单位 :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
生理学(第9版)
学习要点
掌握 1.自主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特征 2.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生理学神经系统的功能
生理学神经系统的功能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内部化学、物理和生物学特性以及其组成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系统的科学。
神经系统是人类和其他动物体内控制和调节身体活动的主要系统之一、它由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神经纤维和神经元)组成,通过传递信息、调节内部环境和响应外部刺激来维持生理平衡。
以下是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
1.传递信息和信号传导:神经系统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电信号和化学信息传递,在神经网格中传递和处理信息。
这些信号被传递到运动神经元和肌肉,触发肌肉收缩和运动行为。
2.检测和感知刺激:神经系统将来自外界环境和内部机体的刺激转化为神经脉冲,并将信号传递到大脑中进行处理。
这使得我们能够感觉到触摸、听力、视觉、嗅觉和味觉等感官。
3.调节和控制运动:神经系统通过控制肌肉的收缩和放松,调节和协调人体的运动。
这包括自主神经系统调节平衡、姿势和协调,而运动皮层则负责智能运动的规划和执行。
4.调节内部环境:神经系统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和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稳定。
它协调和控制心率、呼吸、血压、体温和其他内分泌系统来维持生理平衡。
5.记忆和学习:神经系统具有记忆和学习的潜能。
这意味着大脑能够将新的信息编码和存储,并通过重复学习和反复思考来加强和巩固记忆。
6.情感和情绪调节:神经系统在情感和情绪的调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神经网络和神经递质的作用,神经系统能够调节人的情绪状态和情感反应。
7.保护和反应:神经系统可以帮助身体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并通过自主神经系统来控制身体对应急和应激情况的反应。
这包括自主神经系统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分支。
8.神经调节和修复:神经系统具有调节和修复受损神经的潜能。
这包括神经可塑性和神经再生的能力,使神经系统能够在受伤或遭受损害时进行自我修复。
总结起来,神经系统是身体内部控制和调节各种生理过程的重要系统。
它通过传递、处理和解释信息,协调和调节身体的各种功能,从而保持身体的平衡和稳定。
了解神经系统的功能对于理解人体的正常运作以及与各种疾病和异常情况的相关性至关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习总结生理学第八章神经系统的功能!时间: 2010年04月06日来源:不详作者: 佚名浏览次数: 21 【字体:大中小】【考纲要求】1.神经系统的功能:①经典突触的传递过程,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②突触传递的特征;③外周神经递质和受体:乙酰胆碱及其受体;去甲肾上腺素及其受体。
2.神经反射:①反射与反射弧的概念;②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③反射活动的反馈调节:负反馈和正反馈。
3.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①感觉的特异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投射系统;②内脏痛的特征与牵涉痛。
4.脑电活动:正常脑电图的波形及其意义。
5.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躯体运动的调节:①牵张反射;②低位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③小脑的主要功能;④基底神经节的运动调节功能。
6.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①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②脊髓和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7.脑的高级功能: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
xueh-学$慧%教~育~网/交|流_社/区/bbs.xuehuiedu.com 【考点纵览】1.突触传递过程:当突触前神经元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突触前膜对Ca2+通透性增强,Ca2+进入末梢,引起突触前膜以出胞方式释放神经递质。
如果前膜释放的是兴奋性递质,与突触后膜对应受体结合,使后膜对Na+的通透性最大,Na+内流,使突触后膜发生去极化,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EPSP大,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EPSP 小,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增高。
如果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与突触后膜对应受体结合,使后膜对Cl-的通透性最大,Cl-内流,使突触后膜发生超极化,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IPSP使突触后神经元抑制。
学_慧教育请访问xuehuiedu.com2.突触传递的特征:单向传布;突触延搁;总和;兴奋节律的改变;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性。
3.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为胆碱能纤维。
胆碱能纤维主要包括:①全部交感和副交感节前纤维;②大多数副交感节后纤维(除去少数肽能纤维);③少数交感节后纤维,如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和支配骨骼肌血管的交感舒血管纤维;④躯体运动神经纤维。
胆碱能受体包括两种:M受体和N受体,M受体阻断剂为阿托品;N受体阻断剂为筒箭毒。
4.肾上腺素能受体包括:α受体、β受体。
α受体阻断剂是酚妥拉明;β受体阻断剂是普萘洛尔。
5.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应答。
反射的结构基础为反射弧。
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人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
6.反馈调节分为负反馈和正反馈。
负反馈指调节结果反过来使调节原因或调节过程减弱的调节方式,如内环境稳态的维持,降压反射等。
正反馈指调节结果反过来使调节原因或调节过程加强的调节方式。
7.特异投射系统的功能是引起特定的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神经冲动。
特点是点对点投射。
非特异投射系统不具有点对点的投射。
其主要功能是维持与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8.内脏病的特征:①发生缓慢、疼痛持久、定位不精确;②对切割、烧灼不敏感,对机械性牵拉、缺血、痉挛和炎症等刺激敏感;③常伴有不愉快或不安等精神感觉和出汗、恶心、血压降低等自主神经反应。
9.正常脑电波有α波、β波、θ波和δ波四种。
α波在清醒、安静、闭目时出现;β波在睁眼和接受其他刺激时出现;θ波在困倦时出现;δ波在睡眠时出现。
10.牵张反射是骨骼肌受外力牵拉而伸长时,可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
有腱反射和肌紧张两种。
肌紧张是维持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活动。
牵张反射的感受器是肌梭,效应器是梭外肌,牵张反射的特点是感受器和效应器均在同一块肌肉内。
11.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的作用是抑制肌紧张。
大脑皮层运动区、纹状体兴奋抑制区。
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的作用是加强肌紧张。
平时,易化区的活动略占优势。
当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运动区和纹状体不能再兴奋抑制区,结果抑制区活动减弱,而易化区活动相对增强,使肌紧张增强,引发去大脑僵直。
12.小脑的主要功能:维持身、体平衡(前庭小脑);调节肌紧张(脊髓小脑);协调随意运动(皮层小脑)。
13.震颤麻痹的病变部位在黑质,是多巴胺能递质系统受损,导致纹状体内乙酰胆碱递质系统功能亢进所致。
舞蹈病的主要病变部位在纹状体,其中的胆碱能神经元和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功能减退,而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功能相对亢进。
14.自主神经系统的特征:双重神经支配;持久的紧张性;其外周作用与效应器的功能状态有关;交感神经作用广泛,副交感神经作用范围比较局限。
[学慧教育网搜集整理]15.左侧大脑半球因在语言功能方面占优势,因此称为优势半球。
①书写中枢:位于额中回后部,损伤出现失写症;②运动性语言中枢:位于额下回后部,损伤时发生运动失语症;③听觉语言中枢:位于颞上回后部,损伤引起感觉失语症;④视觉语言中枢:位于角回,受损时出现失读症。
【历年考题点津】1.感觉的非特异性投射系统A.经三级神经元接替后弥散地投向大脑皮层B.引起各种模糊的皮肤、内脏及视、听感觉C.受到破坏时,动物进入持久的昏睡状态D.受到刺激时,动物脑电图呈同步化慢波E.不易受药物作用的影响而改变其功能状态答案:C2.下丘脑控制生物节律的可能部位是A.外侧区B.腹内侧区C.视前区D.视交叉上核E.室旁核答案:D3.γ运动神经元的传出冲动增加时,可使A.肌梭感受器敏感性降低B.肌梭的传入冲动减少C.α运动神经元受抑制D.梭外肌舒张E.梭内肌收缩答案:E4.有关腱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A.是单突触反射B.感受器为腱器官C.缓慢牵拉肌腱而产生D.屈肌和伸肌同时收缩E.是维持姿势的基本反射答案:A5.脑内具有生命中枢之称的部位是A.延髓B.脑桥C.中脑D.下丘脑E.大脑皮层答案:A6.突触前抑制是由于突触前膜A.产生超极化B.释放抑制性递质C.递质耗竭D.兴奋性递质释放减少E.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答案:D7.丘脑非特异性投射系统A.投射至皮层特定区域,具有点对点关系B.投射至皮层,产生特定感觉C.投射至皮层广泛区域,提高皮层的兴奋性D.被切断时,动物保持清醒状态E.受刺激时,动物处于昏睡状态答案:C8.帕金森病患者出现震颤麻痹是由于A.前庭小脑神经元病变所致请访问xuehuiedu.comB.红核神经元病变所致C.纹状体神经元病变所致学$慧@论&坛%XuEHD.多巴胺神经递质系统功能受损E.乙酰胆碱递质系统功能受损答案:D9.副交感神经的作用是A.瞳孔扩大B.糖原分解增加C.逼尿肌收缩D.骨骼肌血管舒张E.消化道括约肌收缩答案:C10.在突触传递过程中,引起递质释放的关键因素是A.兴奋传到神经末梢B.突触前膜发生去极化C. Ca2+ 进入突触前末梢D.前膜内轴浆粘度的高低E.前膜内侧负电位的大小答案:C11.正常人百天工作时出现的脑电波应为学_慧教育xueh-学_慧/教.育~网&交*流.社|区_bbs.xuehuiedu.comA.α波B.β波学_慧教育xueh-学%慧@教.育~网%交~流|社|区~bbs.xuehuiedu.c omD.δ波学_慧教育xuehui.comE.θ波答案:B12.下列属于条件反射的是A.咀嚼、吞咽食物引起胃液分泌B.异物接触眼球引起眼睑闭合C.扣击股四头肌腱引起小腿前伸D.强光刺激视网膜引起瞳孔缩小E.闻到食物香味引起唾液分泌答案:E13.实现下丘脑与神经垂体之间的功能联系,依靠A.垂体门脉系统B.下丘脑促垂体区C.下丘脑-垂体束D.正中隆起E.下丘脑调节肽答案:C14.快速牵拉肌肉时发生的牵张反射是使A.受牵拉的肌肉发生收缩B.同一关节的协同肌抑制C.同一关节的拮抗肌兴奋D.其他关节的肌肉也收缩E.伸肌和屈肌同时收缩答案:A15.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产生的离子机制是A. Na+ 内流B. K+ 内流C. Ca2+ 内流D. Cl- 内流E. K+ 外流答案:D16.去甲肾上腺素激活α受体后引起舒张效应的部位是A.冠状血管B.皮肤粘膜血管D.小肠平滑肌E.竖毛肌答案:D17.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是A.具有上行唤醒作用的功能系统B.通过丘脑特异投射而发挥作用的系统C.单突触接替的系统[学慧教育网搜集整理]D.阻止巴比妥类药物发挥作用的系统E.与感觉无关的中枢神经系统答案;A(18~20题共用题干)A.K+B.Na+C.Ca2+D.CI-E.H+18.促使轴突末梢释放神经递质的离子是答案:C19.可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离子基础是答案:D20.静息电位产生的离子基础是答案:A(21~22题共用题干)A.感受器B.传入神经C.神经中枢D.传出神经E.效应器21.肌梭属于答案:A22.脊髓的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属于答案:C(23~24题共用题干)A.α1B.α2受体C.β1受体D.β2受体E.β3受体23.激活后能促进糖酵解代谢的主要受体是答案:D24.激活后能促进脂肪分解代谢的受体是答案:E【解析】本章是一重点章节。
掌握突触的传递、传递特征和突触后电位:特异性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下丘脑的功能;自主神经的递质和受体;牵张反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