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全套思维导图(高清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全套思维导图(高清版)目录
成语中的多音字,是通假和古今异读或一字多义、古今异读造成的异读字识记
有些字难以从字形和声旁找到读音的依据,会觉得这些字很陌生但又似曾相
识,误读的可能性很大。
这需要平常多积累
难读字识记
汉字中有很多字的形状相似,差别细微但意义不同,这类相近字误读的情况很常见。
有些相近字误读的情况很常见。
有些相近字具有相同的声旁,但很多时候因形旁所属类不同会出现读音不一样的情况相近字辨音考查题型
考查对字音的识记,多源于课本客观选择题检测对字音的拼读能力_________________ 音形互写
多用于具体语境下的字音、字形、字
义的综合辨析
语言实践能力
字母表,声母表、韵母表、声调符号、隔音符号
b,p,m,f与O亲,-般不与e相拼;汉语拼音规则口决
i,u后面有元音,i, u改写成丫,W刃|拼音的大写、连写与分写
i,u后面无元音,i前加Y, u加W;)\ ~
j,q,x是三兄弟,和。
相拼把点去丿语音的重音、停顿和语速
易错字归类
难读字强记
死记硬背,不辨字义知识归纳
学习误区
注重积累
总结升华勤查字典
动口用心
学法总结
比较辨析
强记难字
强记成语中的通假字、古今异读字
针对性地用普通话的标准读音来矫正所在方言区的读音缺陷
汉语拼音
方案
考查
要点
多音字,指那些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读音的字。
多音字
有多音多义和同音多义两种情况。
多音多义字是高考字音考查的热点。
多音多义字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有:①因词性不同而多音
产生的多音②因语体不同而产生的多音③因沿
字识i己袭古音而产生的多音④因简化合并而产生的多、音⑤因
意义不同而产生的多音。
多音同义字在「不同的词里,字义并没有显
著的不同,但读音不同。
包括如下几种情况:①某个字单用时和这个
字组成双音词或多音词时读音不一样;②在个别词语中的读音与一般
读音不一样;③在口[语和书面语中读音不一样
知识梳理
形声
字辨音
因体
辨音
熟记
成语
学法
指导
因性
辨音
矫正
方言
因形
辨音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形声字的读音和她的声旁读音并不同,如
“砧板”中的“砧"字读"ZhS”而不读“Zhan” O像这样的形声
字常是命题的重点,要特别关注
\ ______ ______ r _________________ /
7
形声字占汉字80%以上,形声字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
表示字的意义,叫做形旁(也叫义符);另一部分表示
字的读音,叫声旁(也叫音符)。
同一个形旁和不同的
声旁组合,可以构成许多意义相关的字。
同一个声旁和
不同的形旁组合,又可以构成许多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意
义不同的字。
其中声旁与该字的读音有关的情况有五
种:①该字读音与声旁字读音完全相同②该字与其声旁
字读音的声母相同但韵母不同③该字与其声旁字读音的
韵母相同但声母不同④该字与其声旁字读音的声韵母相
同但声调不同⑤该字与其声旁字的读音完全相异
有些多音字,在书面语和口语中,尽管意思差不多,读
音却不同
有的多音字一词兼有多种词性,其词性与其读音也是一
一对应的关系,词性不同,则读音也相应不同
形声字占汉字80%以上,大多有共同声旁。
将声旁与
字音相同的字归类记忆,可以提高识记效率
形音两近而误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音义两近而误
字形相似而误
音形义相近而误
字音相同或相近而误
同音字、形近字、义近字、 音形义相近字、规范字
知识
梳理
成语中写别字
汉字中的绝大多数是形声字,许多音同 音近的形声字,都有共同的声旁,区别 在形旁。
对于不辨形声字形旁而产生的 错别字,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形旁的方式 推断
形旁 辨析法
汉字的基本特点是音、形、义的统一, 因义
可从这三者关系入手,根据意义来确 定形法
定字形。
对于不明词义或误解词义而 造成的错别字,我们可以采用逐一释 义的方式来锁定
以音 这是通过朗读发现错误的一种方法。
辨形法
这需要平时就要读准字音,这样才能 准确找出错别字
这是通过给词语划分结构,借助词语的 结构特点以及词语中相关汉字的词性、 语义,来判断用字是否正确的一种方法
结构 分析法
有些汉字,应根据词或熟语的 组合情况甚至根据语句的意思 来确定用字。
特别是同音词语 只有结合语境或词语组合,才 能找到匹配者
学法 指导
考查要点
规范字
常用字辨识
形近义别字辨识 音近形异辨识
汉字的 构造方式
象形字
指示字
错别字辨识
会意字
形声字
“考”字的解释是“老也”;“老”字的解释“考也”
转注/ -------------------------------------------------
如:其、亦
假借/ --------------
《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对许多异形词用字进行了规范, 不可再写已淘汰了的字。
有部分词语写法不止一种,算 正确。
还有部分词语原来不止一种写法,但现在已归为 一种。
有些字词以前可以通用,现在《整理表》已将其 做了明确分工
同音字
形异同 音字
汉字是表意文字,因而同一个发音,可以写岀许多 不同的字。
很多字读音相同,但形状相去甚远。
这 些字在实际运用中因读音相同,常常被张冠李戴。
如把“刎颈之交"写成“吻颈之交”
形近同 音字
读音相同形状也相似的字,这类字主要是同声旁的 形声字。
如把“水蒸气”写成“水蒸汽”把“销毁” 写成“消毁”把“寒暄”写成“寒喧"
形近字
义近字
这类字与上面谈到的形近同音字有交叉现象。
前面 主要说音同,这里主要强调形近
音同形近字/ -------------------------------------------
--------------- /字形相似,但读音不同的字。
有些形近字具有相同 的声
旁,但很多时候因形旁所属义类不同而出现读 音不同的情况。
这类形状近似,容易误记,如“栗" 与“粟",“盲"与“育"
.音异形近字
音同义近字
这类字读音相同,意义相近。
使用时要 看语言环境,如“爆发”与“暴发", ''沟通"与“勾通"
、亠 亠
这类字读音相近,并且意义也相近
I 音近义近字 -------------------------------------
音形义相近字
读音、字形、意义皆相近的字
高中语文第二章语言基础第一节实词3/23表性质的:好、坏、伟大、勇敢、优秀、聪明指人的:鲁迅、农民、工人、作家、老师、学生
表形状的:长、短、大、小、粗、细指物的:日、风、山、马、稻子、飞机、原子、计算机
表状态的:快、慢、生动、熟练、轻松
清楚表数量的:许多、好些、全部、全、整、多、少表示人和事物的形状、
性质或表示动作、行为
的性质状态的词
形容词
在句中表示
人或事物的词
表时间的:春天、明年、早晨、星期天、现在、刚才
表处所的:马来西亚、北京、凯旋门、大庆、亚洲
如:零、五、三分之一表确数
表方位的:上、下、前、左、右、东、南、内、外表示动作行为:走、坐、听、看、批评、宣传、保卫
如:第一、初五、老大
表示存在变化消失:存在、等于、发生、演变、发展如:几、许多、二十上下
表概数
表示心理活动:爱、恨、想念、打算、喜欢、希望、害怕1.数词经常出现在量词前边。
在现代汉语中,数词一般不直
接同名词组合,文言格式或习惯用法中,数词才直接修饰名
词
表示数目
和次序的词2.倍数只能用于数目的増加,不能用于数目的减少。
分数既
可用于数目的增加,也可用于数目的减少。
表示数目的增减
必须拿原来的数目做基数,不能拿増减后的数目做基数。
数
量増减有一套习惯用语知识
梳理
表示动作、行为、
心理活动或存在
变化等的词
表示判断:是
表示可能、意愿、必要(助动词):能、能够、会、可以、愿、愿意
表示趋向(趋向动词):上、下、进、出、回、开、过、
起、来
名量词如:两本书、三位同学
词汇贫乏,只凭语感答题
不能全面准确地理解词语的内涵学习
误区
总结
升华
动量词
如:跑两趟,说五遍
不能正确理解词语的外延
实词有六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知识
归纳
知能
提升
从词义、感情色彩、用
法三方面辨析
从修辞方面着手
①看音节配合是否协调
2看感情表达是否恰当
3看语体风格是否适宜
4看用语的轻重或重点是否合理表示计算
单位的词
1.名量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单位
5看陈述对象是否适用6看遣词用语是否搭配
2看成分是否搭配
3看词义理解是否准确方面着手1看词语方面运用是否合理
学法
指导从语法
方面着手
2.动量词表示动作的量
z有代替或指示作用的词
N人称代词如:我、我们、你、你们、他、他们、咱们['疑问代词如:谁、哪里、怎样
[指示代词
如:这、这样、那里、这儿
1看词性是否误用
7看适用范围是否合理2看前后关联是否恰当
4/23
高中语文第二章语言基础第二节虚词
在句中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趋向等的词。
在虚词中,副词 是唯一能独立作句子成分的词,并且有少数副词(比如"不、没有、也许、大概”等)也 表示动作对象、时间等的引介关系的词。
介词在汉语 中比较复杂
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具有一定的实词特点
表示时间频率:已经、曾经、刚才、时常、永远、再三。
表程度:很、挺、更、及其、 十分、稍微。
表范围:全、都、统统、仅仅、只。
表重复:连续、并行、再、还。
表语气:可、却、倒、难道、决。
表肯定、否定:可能、没有、必要、或许,必定 词类误用:连词、介词混用,连词混用, 介词混用,副词、连词混用,滥用介词 搭配不当:复句中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位置不对:否定副词位置不对,关联词 语位置不对,单个连词位置有误
学习误区
多余重复:多用而造成语义重复,成为多余; 不可用处而用造成多余,破坏句子结构 脱漏残缺:助词脱漏、必要关联词语残缺
虚词有六种:副词、助词、连词、 介词、収词、拟声词
知识归纳
关联词有固定搭配,虚词位置要注意 皇注节/
根据标点语气辨析,注意虚词词性
副词
介词
知能提升
连词
助词
叹词
拟声词
借助标点符号辨析 分清是假 设口气还 是既成事实
知识 梳理
表处所、方向:从、
表时间:从、自从、
表状态方式:按照、 表原因: 表目的: 表对象、 表比较: 表排除: 、往、朝、向、至叭在、于 、当、于 由于
为了、为着、 关联:对、对于、关于、至于、连同、跟,和 比、同、跟、和 给、为
除了
在句中起连接作用的词,连词往往标示词、短语、句子、 句群、语段之间的逻辑关系。
连词常常成对搭配使用或与 副词搭配使用,如:因为……所以……、即使……也……
只有……才
等。
在句中起辅助作用的词。
结构助词:的、地、得、 过。
语气助词:呢、吗、 词比较复杂,常见的有,
现代汉语中的助词主要有,
所。
时态助词:着、了、 吧、啊、罢。
文言文中助
之、者等 表示感叹或惊奇、惊喜、疑虑等语气的词。
如:
啊、唉、呀等
模拟人或事物声音的词。
如:哗啦啦、潺潺、铃铃等
学法指导
分清是成套使用还是单独使用。
关联词语在使用中有着 固定的搭配关系,一般不能换用
有些表示假设语气,比如“即使、不管";有些
表示的是既成事实,比如“虽然、尽管"
关联词语有固定的位置,有的只能用于前一分句, 比如“由于";有的只能用于后一分句,比如 "却、然而、至于、以致"
分清是用于前一 分句还是后一分句」
一般情况下,前后分句主语相同,虚词用在主语后; 注意主语前 前后分句主语不同,虚词用在主语前
_后虚词的位置
1
有些虚词使用随意,属日常口语,不能用于书面语色 注章五和
彩浓重的句子中。
而某些文言虚词就要用于书面语中 书普语总彩 有些虚词兼有两种词性,比如"和、与、跟、同”,'、+*4、*、_,皿 既是连词又是介词,这就要结合语境进行辨析 注息虚词的词性
有些虚词必须用在表疑问的语句中,如“还是、何况",用在陈述 句中就不合语法。
有些虚词用来表达委婉语气,如“与其、不过", 有些用来表达强调语气,如"宁可"
借助句子表 达的语气辨析/
分清前后连接的是词语还是句 子。
有些虚词用来连接词语或 短语,有些虚词用来连接句子
比如,'‘又……又……"通常连接并列词语, 而“既……又……"通常连接句子。
其他类 似的虚词有“或”与“或者”,"乃至"与 "以致、以至”
有些关联词语在使用时可以用标点符号与分句隔开, 如"因
此、其实、确实、相反”
注意引出主客 体的虚词的位置
如果不能正确辨别介词(主要是“对、对于") 引出的对象是主体还是客体就容易导致主客体颠 倒,误用虚词
5/23 高中语文第二章语言基础第三节熟语
曲解成语,望文生义
褒贬颠倒,情感错位
对象不当,张冠李戴
夸大其辞,不知轻重
颠倒尊卑,不知谦恭
搭配不当,不合习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语义重复,自相矛盾学习误区
熟语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歇后
语等。
考试偏重考查成语
学法辨明源流看色彩,分清对象析句意。
总结知晓尊卑明程度,明确位置知语义
知能
提升
知识
归纳
知识
梳理
有的成语使用有一定场合,有的还需区别尊卑、长
幼、主客、男女,使用起来需注意谦恭得体
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选用词义轻重适度的,以避免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成语源远流长,它们的意义往往是意在“字"夕卜, 需要追溯源流,寻根究底,才能准确把握和理解, 不要望文生义,单凭字面感觉臆断成语的意思
有些成语使用时有其特定语言环境,使用不当则会与语境不协调
熟语是语言在长期发展过程中
逐渐形成的,为人们所熟悉,
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结构的定
型的词组或句子,包括成语、
谚语、歇后语、惯用语等
熟语
的来源
1来自人们口头广泛流传的现成语言, 以谚
语、歇后语、惯用语为主,大多总结了历代
劳动人民的生活斗争经验或对自然的认识,
往往诙谐生动,含蓄隽永,极具生活的情趣
性。
2来自书面语言,包括古代各种著作
(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著作、诗文、
小说等),这类熟语以成语为多,一般言简
意赅,形象生动,富于艺术表现力
知晓尊卑
不要不知谦恭
总结
升华
学法
指导
明析程度
不要夸大其辞
辨明源流
不要望文生义
J
辨析句意
不要不合语境
熟语
的种类
熟语
的特点
1结构上的稳固性,构成成分不能随意更换
2意义上的整体性,熟语的意义是特定的,
不能只从字面去解释
相沿习用的成语。
形式简洁,意思精辟并以定型的词组或短语
大多四字组成。
如"孜孜不倦"'‘画蛇添足",也有多字,如
"吃一堑,长一智""莫须有"
口耳相传的谚语。
如“尺有所
短,寸有所长”"只许州官放
火,不许百姓点灯”
谚语与成语的区别是:成语大部
分是书面语,谚语是口头俗语;
成语一般作句子成分,谚语是完
整句子;成语形式比较固定,谚
语较为灵活,容许某些改变
巧设悬念歇后语。
如“大路上的
电线杆一靠边站” “猴子学走
路一假惺惺”
歇后语可分两大类:会意型
(语乂双关)和谐音型(语
音双关)
语义双层惯用语。
如"钻空子”"
捅娄子”"马后炮”
惯用语的特点:1语义的双层性。
除字面意义外,必须具有深层次的
比喻义或引申义。
2口语色彩和感
情色彩都十分浓厚。
3结构上以三
字格为主,也有少数二字或多字的
知晓语义,不要语义重复分析所用成语词义是否与句子重复
辨明色彩,不要褒贬颠倒
有些成语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已经附
带着一定的感情色彩,使用时应认真辨
析
分清对象,不要张冠李戴
有的成语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和对象, 不要
明确位置,不要搭配不当注意分析成语在句中的位置,注意搭配关
系
高中语文第三章语言基础第一节病句的辨析与修改6/23
2.不抓关键,只看字面。
许多句子的意义不是一看就能明白的,需要
对句子的关键成分作出仔细的推敲才能明白,如多重否定句,或联合
谓语与一个宾语的搭配是否得当,还有多义词语或短语的出现等等,都是需要考生留心推敲的关键,不可只看字面,或只偏执于一种理解,而不做具体分析,这往往不能把病句中隐藏的语病找出来,而误将病句判断为正确1 .仅凭“语感”,主观臆断。
高考语病辨析题所
给的句子普遍为长句,正确的语句往往长得让考
生起疑心,越怀疑越想凭借"语感”做判断,这种
句子迷惑性大,错误率高
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
搭配不当/主宾搭配不当
关联词搭配不当
动宾搭配不当
主谓搭配不当
—面和两面搭配不当
分句语序不当、相关联的并列词语或短语语序不当
3.违反句意,随意修改。
对于修改语病的主观题,有些学生
虽然修改正确了,但己经将原句修改得面目全非了,这是修
改语病所不允许的,违反了病句修改的原则知识
梳理语序不当/
定语语序不当状语语序不当虚词语序不当
1 .遇长句,析主干。
长句并不可怕,我们可以应用学过的语法知识及辨析病句的方法,将长句化短,先抓主干,后梳枝理叶,即先将句子中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删掉,紧缩出主干, 检查主干是否完整、搭配是否得当,如主干没有问题,再检查局部的附加成分内部是否有问题、看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的关系是否得当,如此仔细检查、辨认,真正有语病的句子也就找出了,并可对症下药进行相应修改。
完整的句子结构为:
(定)主〃[状]谓<补>+ (定)宾
成分残缺及
赘余/
缺主语
成分残缺/ ------------
----------------- 缺宾语
成分赘余
句式杂糅
(举棋不定)/
缺谓语
缺介词
作者时而用这种结构,时而用那种结构, 结果两
种结构都用了
结构完整的一句话的最后一部分用做
另一句的开头,硬凑起来
2.改病句,循原则。
把握句意,修改得要少,改动得要巧。
简单地说,就是什么地方有毛病, 就改什么地方;是什么样的毛病,就用相应方法来改。
尽量保持句子的原意。
每一个病句,一般都包含双重意义,一是没有正确表达出来的句子的原意,一是已经表达出来的歪曲了原意的错误意思。
改正病句时,应尽量分析并把握它所要表达的原意;在尽量保持原意的前提下,将错误的地方加以适当的修改、调整。
要善于运用多种方法进行修改。
每一个病句几乎都可以从语法、修辞的角度来分析其造成语病的原因。
这样,同一个病句,也就可以有多种不同的修改方法。
改一处可以解决问题就决不改两处;修改病句要注意句意的简洁,尽量保持句式与陈述对象一致
总结
升华
知能
提升学法
指导
从语法角度入手,抓住句子主干
从逻辑事理入手
病句修改
从词法角度入手,看看句子的修饰语同中心语的搭配是否恰
当,句子的实词、虚词的运用是否恰当
结构
混乱
藕断丝连
中途易辙
一句话说了一半,忽然另起炉灶,
重来一句
表意不明、反客为主
(歧义) -----------
把上半句主语以外的成分用来做下
半句的主语,因此而纠缠
范围不清
不合逻辑/ ------------
■(主客倒置
病句辨析
强加因果自相矛盾
不合事理
紧缩法
类比法
提取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把这些成分中的限制性成
分略去,然后检查主干是否存在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的语病,再
检查局部看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的搭配有无问题,修饰语的内部
是否存在语序问题
仿照自己拿不准正误的句子,造出一组类似的句子,
、看看它们能不能成立,以此判定被检查的句子是不是
\病句
语感审读法凭借语言经验,对于结构较简单、语病较明显的句子
---------------- \直接作出判断
7/23 语言基础
高中语文第三章
非疑问句用问号
句中没有逗号径直用分号
冒号后面提示范围不清
句中短暂停顿用冒号
句中已用句号再用分号
倒装句中问号前置~
标点与功能相同的文字并用
分句之间用顿号
联合词组不同层次的词语之间用顿号二:
连词前面用顿号-以易错标学习点举隅误区
概述用顿号匕/
同一句中用两个冒号丿
H
引语中“某某说"后用冒号丿
J
引语中句末点号误置丿 ]
误用书名号丿
2.没有提示的意思,没有较大的停顿,即使出现“想"“说" “认为"等词语,也不用冒号。
例如,爸爸连头也没抬,说了声:“你放那儿吧",就又钻到图纸里去了。
(应删去冒号)
第二节标点符号的运用
知能
提升
应该熟悉各种标点的
基本用法,记住标点
的常见错误。
注意分
析标点也要从分析句
子内部关系入手
---------------------------------
/ -------------
点号
表示语句中的各种停顿
或语气,书写占一个字
的位置,每行的第一格
不写点号
句中点号:表示句
子内部的停顿
和结构关系
逗号(,)
分号(;)
问号(?)
感叹号(!)
句末点号:表示
一个句子末尾的
停顿和句子的语气
顿号(、)
总
结
升
华
知识
梳理标号表明词语或句子的性质和作用。
连接
号、间隔号各占一个字的位置。
省略
号、破折号占连续的两个字的位置。
引号、书名号、括号前后各占一个字
的位置。
每行的第一格不写后引号和
后书名号, 最后一格不写前引号和前书
名号
引号(/ 括号
(())破折
号(
------------
书名号(《》)连接
号(一)- 间隔号(・)
一专名号(j
3.“某某说"之类放在引用语前头,用冒号;放在引用语中间不
用冒号。
“某某说"前面引号里的内容末尾一般不能用句号,可用
逗号、问号、叹号、省略号、破折号。
例如,“很多纯文学作品确
实不太好懂,"老师说,"可一旦你懂了,那就会一辈子受益。
”
4.一个句子不宜套用两个冒号。
例如,网友给我发邮件说:近
来网上有三多:绯闻多,脏话多,病毒多。
(第一个冒号应改为逗号丄
5.冒号后面提示的内容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几句话,但范围必须清楚,否则会造成误解。
例如,我们并不讳言:前两年,我们的确有过相当困难的时期,但是这种情况改变得很快
1.不定数(约数)的两个数字之间不用顿号;不是约数而是相邻的两个数字,中间要用顿号。
例如,1我刚要跨进大门,被一个十二三岁的女孩子捉住了。
〈②三、四班的同学在操场上劳动
2.并列的词组比较长、停顿较大的,就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例如,情况的了解,任务的确定,兵力的部署,军事和政治教育的实施,给养的筹划
装备的整理,民众条件的配合等等,都要包括在领导者们的仔细考虑、切实执行和检查执行程度的工作中
3.并列词语作谓语、补语,并列词语之间用逗号,不用顿号。
例如,
1这本书写得真实,感人。
2无论如何,现代人应该比古人懂得更充分, 更深刻,更透彻逗号、顿号、分号
学法
指导
(这三个标点表示句子末尾
的停顿和句子的语气,应用
这三个句末点号时,必须分
清这个句子到底是陈述语气、
疑问语气还是感叹语气)
句号
着重号(J
有疑问词语的陈述句不能用问号,如,
“大家研究研究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
此句用了表示疑问的词语却并不要求回
答问题,只是陈述一种情况,故句末不
用问号
1.对先说谓语,后说主语的倒装疑问句等
中间有停顿的句子,只在末尾用问号, 中间
只能用逗号。
例如,怎么啦,你?
4.如果并列词语中还有并列词语,大的并列词语之间用逗号,小的并列词语用
顿号。
例如,诗歌、散文的自由,小说、戏剧的虚幻,这不正是文学无尽的魅力吗?丿
5.如果要强调简短的并列词语,这些并列词语之间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例如,成功者必须具备三种品质:智慧,毅力,谦逊分号
句号、问号、叹号
1.并列复句中,如果分句内已用了逗号, 感
受得浅,文章就写得肤浅;没有感受,
门亏(2.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组成的选择
・・〈关系的问句,一般只在最后一个分句末尾
\用问号
1.感叹句、祈使句的谓语前置时,叹号要
放在末尾。
例如,多壮观呀,贵州的黄果
树瀑布!
叹号/ 2.叹号在引语里面时,不管是完整引用
J还是部分引用,一般应保留。
例如,拉拉\队的
同学们喊着“加油!"“加油!"的\号子
分句间使用分号。
例如,“感受得深,文章就写得深刻; 也
就没有文章可写了。
”
V* 2.单句排比,要求气势贯通,一般用逗号,不用分号。
例如,“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的
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