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语文备考:巧用思维导图,破解论述类文本试题迷阵
2022届高考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4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课件(28张PPT)
• (节选自刘再复《性格组合论》,有删改)
• 性格元素模糊性的另一层意思,则是每一个性格元素内部都带有二重性,肯 定中包含着否定,否定中包含着肯定。因此,性格元素自身的性质不可能完全 确定,它在不同的情境中总是显示出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变化。例如,当 一个人在追求真理时,“倔强”的性格元素就表现为肯定性质的“韧性”,而 当真理不复存在时还要硬去碰撞,“倔强”元素就转化为否定性质的“固执”。 一个人的勇敢,在某种情况下可表现为见义勇为的善,在某种情况下则又可能 表现为不义亦为的恶。李逵的勇猛有时表现为非常可爱的战斗精神,有时则表 现为“排头砍去”的鲁莽。
• ③中国艺术的“简约”传统隐含了对于“炫技”的不屑。古代思想家认为, 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目迷五色可能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注视。 他们众口一词地告诫“文胜质”可能导致的危险,这是古代思想家的人文情怀。 当然,这并非号召艺术拒绝技术,而是敦促文化生产审慎地考虑技术的意义: 如果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繁杂的技术只能沦为虚有其表的形式。
• ②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的创作与传播从来没有离开技术的支持。 但即便如此,技术也从未扮演过艺术的主人。《史记》、《窦娥冤》、《红楼 梦》……这些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的思想光芒与艺术魅力,而不是因 为书写于竹简,上演于舞台,或者印刷在书本里。然而,在现代社会,技术的 日新月异造就了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 出现一个颠倒:许多时候,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 费,而不是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换言之,这时的技术无形中晋升为领跑者, 艺术更像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
最全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知识思维导图
高考语文复习
小
小
小小
小
说
说
说说
说
情
环
形语
标
节
境
象言
题
思
思
思思
思
维
维
维维
维
导
导
导导
导
图
图
图图
图
目 录
小 说 情 节 思 维 导 图
小说基本结构模式:
开 端
发 展
高 潮
结 局
线索
1.结构连贯法:厘清小说的结构层次,按小说的叙述顺序情节发展中“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脉络梳理。
1.环境方面: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如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③渲染
概
气氛,奠定基调。
括
2.人物方面:①烘托心情;②体现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命运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3.情节方面: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④与标题相呼应,
小 说 环 境 思 维 导 图
环 答 工作状态和心境的句子中分析特点④从对描写地域风情、风俗习惯的句子中分析特点。
境 题 第三步、抓修饰,作归纳。小说环境描写往往有诸多修饰性描述,要特别注意抓住修饰性强的形容词(有时是动词)去归纳环境特点。有的可直接选用
特 步 修饰词语,有的则要提炼后概括。
点骤
的
括
答 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即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判断题目是明考型还是暗考型,从而确定答题的方向。 题 第二步、依内容,理层次。即根据小说文本的具体内容,或采用结构连贯法,或采用场面连贯法,或采用线索连贯法,或采用细节连贯法,划分段落,理 步 清层次结构 骤 第三步、巧概括,规范答。抓文章的关键词句,提炼组合,规范概括。
2022年、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乙卷论述类文本的内容梳理(思维导图)
2022年、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乙卷论述类文本的内容梳理(思维导图)一、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杨之水《“更想工人下水难”——‘中国金银器’导言》:总分结构1、第一段:开宗明义,点明《中国金银器》一书的性质,概述了全书研究的对象和范畴。
2、第二段:指明《中国金银器》一书的研究旨趣、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
3、第三段:运用对比论证,介绍了传世文献展示的金银器史和出土文物呈现出的金银器史的不同。
4、第四段:运用对比论证,突出金银器的品质特性,凸显其设计的重要。
5、第五段:指出工艺美学史展示的内容并介绍“史”的概念,然后运用引用论证介绍《中国金银器》一书中呈现的两类语言。
6、第六段:指出金银器工艺发展演进的影响因素,点明中国金银器史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部古代社会风俗史。
二、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杨义《中国叙事学·逻辑起点和操作程式》:总分结构1、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国传统叙事作品往往采取流动视角或复眼映视式视角的中心话题。
2、第二投:对比《水浒传》《巴黎圣母院》的相关内容,阐述“三体交融”的流动视角。
3、第三至四段:以《水浒传》中杨、索比武和大名府陷落的相关内容为例,阐述“圆形轨迹”的流动视角。
4、第五段:以《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则小故事为例,阐述复眼映视式视角的流动方式及多重功能。
三、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严佐之《中国目录学导读》:总分总结构1、第一段:由姚名达的《中国目录学史》的特点谈及他组织这本书所用的“主题分述法”。
2、第二段:阐述不用通常的叙述方法来写中国目录学史的原因和采用“主题分述法”的具体对策。
3、第三段:介绍《中国目录学史》的首尾两篇。
4、第四段:介绍《中国目录学史》的主体部分。
5、第五段:引用姚名达的自述指出《中国目录学史》的理论框架确有创意。
四、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王军《从人文计算到可视化——数字人文的发展脉络梳理》:总分总结构1、第1段:提出“数字人文”的概念,并指出“远读”数字与“细读”的作用差别。
高考论述类思维导图方法指导ppt课件
子学”“接着讲”的必要和可能。 • D.文章论证“照着讲”“接着讲”无法分离,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对经典进行文本校勘和文献编纂与进一步阐
发之间,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
• • •
B.面对中西思想的交融与互动,“新子学”应 该同时致力于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建构。 C.“照着讲”内含“接着讲”,虽然能发扬以 往的思想,但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 D.“新子学”要参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就有必 要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
选项
表 述 选 项 原 文 表 述 比
分析 不同于以往诸子之学,“新子学”受西方思 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
D
“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 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 创造的传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 “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 选项:北极的北美原住民与赫梯人之间的差异比犹太
人与埃及人之间的差异要显著。
• 原文:以造字时代独立产生的象形“初文”(章太炎语)
为根,通过会意、指事、形声等几种造字的方法,滋蘖
出“字”。从每个“初文”中产生的与它意义相关的一
批字,在后来被视为同属于某一个“部首”,它们所表
示的现象或事物,在古人看来就是事实世界的一个 “类”。这种归类的思路,以事物可以感知的特征为依 据,通过感觉与联想,甚至隐喻的方式进行联系。
• 选项:古人造字时以部首作为汉字分类的依据,通过感
因果 转述
1
递进 转述
假设 转述
2
关联词 转述
3 4
5 5
条件 转述
选择 转述
•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 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 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 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 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 终结。
2022届高考专项突破1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24张).ppt
8.说法绝对
• 命题人设置选项时,不尊重原文中事物的客观性,故意夸大事物的地位、功能、 范围、效果等,以致不符合文意或客观事实。
• 例8. • 【选项】传统表演艺术依赖动态展示以呈现艺术内蕴,将其物质载体作固态展示 则没有价值。
• 【原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实践中,有些地区视保存为保护,重视硬件 设施,各类场馆及专题博物馆建设颇具规模,民间收集来的各种乐器、道具、面具、 服装等都得到妥善收藏。这种博物馆式的展示与收藏,虽然能较好地保存民间表演 艺术的物质载体,但变活态传承为固态展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传统表演艺术的生 存发展问题。
• 【解析】曲解文章,原文就诗歌体式风格论证杜甫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时说“古 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 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意思是杜甫能够撷取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体式风格 之长。选项将原文的“深入撷取尽得其长”曲解为“都有正面评价”。从语句关系 来看,撷取之长对应的是“摒弃之短”,是同一对象不同部分的取舍关系;而“都 有正面评价”则不存在这种取舍关系。
• 因果关系错乱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二是强加因果。
• 例5.
• 【选项】作家树立了与时代积极互动的理念,在创作实践中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 心。
• 【原文】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 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
• 【解析】选项可以看作是一个省略了前一个关联词的充分条件复句,即“作家(只 要)树立了与时代积极互动的理念,在创作实践中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而原文 “只有……才……”是一个必要条件复句,即“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是作家 “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必须具备的条件(可能还需要有其他条件,如勤奋、积 累等)。二者的区别:充分条件关系中,有条件就有结论;而必要条件关系中,有条 件不一定有结论,但没有条件一定没有结论。故两种条件关系不能错乱,否则就会 背离原文意思。
高考语文复习各个专题知识导图(最新版)
高考语文复习各个专题知识导图(最新版) 高考语文复各个专题知识导图(最新版)目录第一部分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知识导图1.考情回顾2.整体阅读3.命题陷阱4.考点点睛第二部分高考语文实用类(非连续)文本阅读知识导图1.考情回顾2.整体阅读3.答题思路4.答题模板5.答题步骤6.文体特征第三部分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知识导图1.考情分析2.整体阅读3.形象题4.情节题5.环境题6.探究题7.回归课本小说复策略:1.明确小说文体特征,学会据此解读小说。
2.归纳小说阅读命题的类型和解题方法:人物的鉴赏要点。
环境的鉴赏要点。
主题的鉴赏。
手法的鉴赏。
语言的鉴赏。
第四部分高考语文散文知识知识导图1.考情回顾2.散文分类3.整体阅读4.结构线索5.人称作用6.引用作用7.叙述作用8.议论作用9.表现手法10.手法作用11.鉴赏语言12.散文物象13.常见题型14.答题模板15.散文学案第五部分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导图文言文知识简表高考真题再现人物传记高频词归类第六部分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知识导图1.总论2.形象鉴赏3.语言鉴赏4.技巧鉴赏5.内容鉴赏6.情感鉴赏7.答题模式8.模板典例9.客观题10.回归课本第七部分高考语文语言表达知识导图成语知识导图病句知识导图语言表达与运用知识导图第八部分高考作文知识导图1.审题立意2.任务驱动3.万能标题4.开头结尾5.结构模板6.段落过渡7.说理分析8.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常用模式9.任务驱动型作文押题训练——“一点四面”是王道2017年的学术论文选题清晰,结构完整,而且与2018年相比,选文和字数都有所增加。
其中以气候正义为视角,探讨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策略。
从考查角度来看,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面相当广泛,包括理解B、分析综合C等能力层级和考点。
其中,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是考查重点。
从题型设置来看,几年来均设置三道四选一式的单选题,要求考生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
专题21 写作(布局谋篇)-【口袋书】高考语文备考(复习思维导图+必备知识手册)
专题21写作(布局谋篇)一、议论文常用结构模式(一)、对照式(正反论证)对照式的文章思路很清晰,正反论证也凸显了论述的力度,同时可以从正反两方面获得素材佐证,所以是考场中实用性很高的一种结构模式。
值得广大考生借鉴模仿。
1.总起部分:第1自然段:引入——明确中心观点2.主体部分:第2自然段:正面事例和扣题分析第3自然段:总结正面的观点,强调作用第4自然段:反面观点总结+反面例子及分析,强调危害第5自然段:联系当下分析现实意义3.结尾部分:第6自然段:借助格言,结尾强化中心《师说》例文:让纪念闪耀理性光芒纪念是内心情感的涌动,但又不是感情的无节制挥霍。
所以纪念需要行动来升华,但又需要理性的引导。
真正的纪念是心灵的回响,是历史的回音,它审视过去,启迪未来!黑格尔曾经自夸德国人天生就是哲学家。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天生严谨自律的民族,就在一个狂人的引诱下,陷入了战争的渊薮。
60年前的那幕惨剧:生灵涂炭、妻离子散、血流成河,生者在对往者的审视中找到道德的标杆,也找到了纪念的理由。
德国人用尽一切方法阻止时间淡褪那血色、稀薄那呼声:修建集中营纪念馆,全力处理战后的善后问题,还有那德国总理在犹太人纪念碑前的惊世一跪!德国人在60年里不断地反思,不停地纪念,终于完成了灵魂的自我救赎。
德意志民族向世界展示了理性的力量,也赢得了世人的尊敬!可见理性的纪念才是正确的纪念,理性让纪念闪耀出人性的光辉。
但是纪念一旦脱离理性的制约,它就会变成不可控制的魔鬼。
日本在60年前那幕惨剧中同样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作为亚洲地区的主要刽子手,日本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
往者已矣,大和民族的纪念却是如此这般:右翼势力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还妄图为二战罪行翻案;不顾史实修订历史教科书,文过饰非,美化侵略罪行;更有首相一年一度的靖国神社“拜鬼”,日本这种偏离理性范畴的“纪念”活动,自然得到各国人民的一致谴责。
有句话说得好:“跪着的德国人比站着的日本人更高大!”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付出巨大的代价才取得胜利,中国人民自然无法容忍这种倒行逆施的行为。
2022高考备考:小说思维导图六大考点术语表格(全网最全)
2022高考备考:小说思维导图六大考点术语表格(全网最全)小说思维导图+六大考点术语表格附录一:小说阅读知识点思维导图附录二:结合真题明确出题方式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知识运用汇编之六大考点表格版(一)技巧概念写作技巧是作家驾驭文学语言,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及表达方式、修辞手段等,来构思文学作品塑造文学形象时所表现出的熟练而又独具特色的艺术才能。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结构方式前后照应、创造悬念、埋下伏笔、总结上文、点题……表现手法比喻、排比、夸张、烘托、象征、衬托、对比、铺垫、欲抑先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人称运用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不同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各种描写(见人物表)白描: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寥寥几笔勾勒出画面,表现了性格、主题。
常用开头A.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
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①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B.写景法。
如《药》的第一段写秋天下半夜阴暗、凄清、恐怖的环境,暗示了小说主人公的不幸命运。
再如《荷花淀》开头写月下院子里的美景,烘托了水生嫂的美好心灵。
小说结※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
局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如《项链》。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是假的,但前面已作了埋伏。
如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 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策略——运用思维导图解读论述类文本
整体与部分并举梳理与理解齐飞——论述类文本阅读策略【学习目标】1、学会阅读论述类文本。
2、能快速找出论点、论据、论证,把握行文思路,理清文章结构。
【课前预习】(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表演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座蕴藏丰富、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宝库。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一些传统表演艺术项目已走出困境,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但仍有一些项目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新问题。
传统表演艺术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其表演通常具有群体性特征:无论侗族大歌还是壮族山歌,人人都可展示歌喉;无论汉族的秧歌,还是藏民的锅庄,民众欢乐起舞的场面都蔚为大观。
对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要坚持其生活性、群体性,而不应仅局限在艺术团体或演出队等小范围内。
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寄托着他们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丰富情感。
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固然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
当然,各类民间表演艺术经过充分提炼和艺术升华,进而搬上舞台,其成功之作会对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起到促进作用。
如春晚舞台上,藏族舞蹈《飞弦踏春》、蒙古族舞蹈《吉祥颂》等都曾大放异彩。
然而,在对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有些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得面目全非。
比如,有些人在改造民乐时套用西方音乐编排方式,被改编的作品便失了自身的魂魄。
因此,对民族民间传统艺木进行“二度创作”,应既不失其本真的艺术特性,又科学地融入现代元素,适应民众新的审美常求。
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编导们深谙民间表演艺术的特性,并能进行实地调研、采风,挖掘出民间艺术的基本元素与本质精神。
各种传统表演艺术都是在特定时空中呈现的,靠其演出行为形成艺术作品,实现艺术价值。
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决定了应对其实施活态传承与保护,使之以鲜活形态生存于民间。
202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板块1论述类文本阅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1考题研析第2讲论证分析题__明类型
4.请分析并判定选项的正误。 [审选项] (2019·全国卷Ⅱ,T2-A)文章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 构,论证健全才性是杜甫取得集大成成就的重要因素。 [定题源] (原文见“本专题真题体验T二”) [辨正误]
01
一、熟知“6 大命题角度”
命题角度1 命题角度2 命题角度3 命题角度4 命题角度5 命题角度6
分析论证前提或旨归 概括论证内容 把握论证方法 梳理论证结构 揣摩论证立场 分析论据作用
命题角度1 分析论证前提或旨归 “前提”就是指如果这个条件存在,那么论点就成立;如果这 个条件不存在,那么论点将不成立。“旨归”就是主旨,论证的目 的。论证前提或旨归就是作者提出论点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写这篇 论述类文本的目的是什么。
[定题源] 那些表面上并没有被改换面貌的艺术品,因为环 境、组合和观看方式的变化,也会成为再造的历史实体。一面原来 悬挂在墓室天顶上代表光明的铜镜被移到了美术馆的陈列柜里,和 几十面其他同类器物一起展示,以呈现铜镜的发展史。一幅“手 卷”变成了一幅“长卷”,因为观众再不能真正用手触摸它,一段 一段地欣赏移动的场景……所有这些转化都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的 课题,这些研究所探求的不再是一件作品的原始动机和创作,而是 它的流传、收藏和陈列——它的持续的和变化中的生命。
(第三段)“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 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 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 分为夫妇之 辨。”理顺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是“天道”的要求。
(第五段)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批评抹掉了 “爱”,一味说“恩”的“父为子纲”说,提出:“我现在心以为 然的,便只是‘爱’。”“孝”之核心理念“仁爱”作为家庭伦理 仍具有某种普遍价值的意义。
2022年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专题13-论述类文本阅读-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方法技巧-
主标题: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愿思方法技巧副标题:明确考点要点,把握考点层次,探寻解题策略与步骤,结合例题深化体会。
关键词:归纳,要点,概括,中心难度:2重要程度:3内容:【考点提要】归纳内容要点,是把文章的整体内容或其中某一部分用几句简明扼要的话表述出来。
它是一种提炼和综合的过程,在正确理解有关内容的本质后进行提炼说明,做到全面、精确、简明。
概括中心愿思,是把文章内容、主旨具体化,需要运用供应的文字材料,对作者用意、有关背景进行分析,对文章思路作合理补充或完善,综合作者的写作意图,抓住本质进行概括。
它是从具体语言材料中抽取文章主要内容,逐步上升到理性生疏的思维过程,是检测语言素养的重要环节;既检验感性思维(理解文本),也检验理性思维(理解命意)。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愿思,是在信息筛选的基础上对文章材料和思想的进一步把握。
前者的前提是对文章内容有精确的理解,对其写作思路有清楚的推断;还应留意: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语作归纳,防止要点遗漏。
后者即概括出来的中心愿思要能够掩盖全文或整个段落,不能离题太远、太笼统。
这是相互联系的两方面。
后者指从具体语言材料中抽取主要内容,逐步上升到理性生疏的思维过程,包括概括段落中心、归纳内容要点、概括全文中心的循序渐进过程,必需以把握文章的各方面基本内容为基础。
前者又需以整体把握文章意旨即中心愿思为宏观指导。
内容要点的归结包括三个层次:1具体的内容加以概括。
具体是指详尽的叙述,开放的描写,充分的论证或说明;概括是指内容的全面,文字的简练。
把具体的内容加以概括,就是化繁为简,要求科学性与倾向性的统一、概括性与具体性的统一。
2抽象的内容加以阐发。
抽象的,也就是概括的。
阐发,即化抽象、概括为具体。
常见的有两种形式:举出实例,分析因果。
3含蓄的内容加以解说。
语句的含蓄,主要表现在:作者为了表达的需要或某种目的,有意不直接表达想表达的内容,而把它隐含在字里行间;运用象征、双关等修辞格,接受婉曲的手法表达思想、观点、看法。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各模块思维导图、例题
一、现代文阅读I(一)论证特点⎪⎪⎪⎪⎪⎪⎪⎪⎪⎪⎪⎪⎪⎪⎪⎪⎪⎪⎩⎪⎪⎪⎪⎪⎪⎪⎪⎪⎪⎪⎪⎪⎪⎪⎪⎪⎪⎨⎧⎪⎪⎪⎪⎩⎪⎪⎪⎪⎨⎧⎪⎪⎩⎪⎪⎨⎧⎪⎪⎩⎪⎪⎨⎧⎪⎪⎪⎪⎪⎪⎪⎩⎪⎪⎪⎪⎪⎪⎪⎨⎧⎪⎩⎪⎨⎧平实朴素句式变换、长短结合口语与书面语交错使用引用成语、古诗文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诙谐幽默或形象生动化、专业化)使用、学术语言(抽象严谨:限定词、关联词论证语言为陪衬多,一方面着墨较少作对照式:一方面用墨较层进式:使论述深入晰并列式:使论述层次清总分式:开门见山论证结构量,有说服力综合使用:增加论证力假设论证类比论证道理论证新颖独特反证法:增强逻辑性,将论点和论据有机结合因果论证:揭示本质,、文化底蕴(古诗词)、权威性(专家学者)引用论证:增强说服力印象鲜明,论证有力对比论证:正反对比,增强文章说服力举例论证:真实可信,象,更易理解比喻论证:语言生动形论证方法立驳结合驳论立论论证方式论证特点(2024·杭州高三上期末)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
①论证思路清晰。
运用“总分总”的论证思路,说理严密;②论证方法多样。
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方式,更具可读性;③论证语言严谨。
如“按照解释学的视角”“适度变革古礼”等限制性语言,“不在于……而在于……”等关联词,逻辑性强。
(2023·浙南名校高三联考)请简要梳理文章的论证结构。
①本文采用总分总论证结构。
②一、二段总起,从传统和现代的审美差异引出论点,中国艺术的审美情趣在于“曲”(或含蓄);③三到五段分说,从园林、书法、绘画三个方面,论述“含蓄美”的审美境界(审美特征); ④最后一段总结,“含蓄”在中国美学中各尽其妙,是艺术家追求的大境界(或“无上妙殿”)。
(2023·新高考I 卷)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证明关于藜麦的新闻报道结论有误?请根据文本概括。
①借助名家观点与事实论据加以批判,比如第二段引出马克·贝勒马尔等人的质疑,引用相关经济学家的调查论证,用事实反驳报道中的错误信息;②借助实地考察的真相加以批驳,比如第三段用亲自调查时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反驳报道中的错误信息;③借助常规逻辑认知加以批判,比如最后一段以新手论辩与犯错误小学生的自我辩护的技巧进行类比,批判报道中的“竞争性真相”。
2024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全面解读
第二遍:精读--分析题目
对材料有了总体印象后,应仔细阅读试题,弄清题目要求, 带着题目返回原文,标画选文。 1、标注敏感点:选项中可能作为设误点出现的词语,表条件、 因果、转折、顺承关系的词语,文本中出现的重要概念等,都 可以作为敏感点标注出来。 2、找准对应点: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寻找对应语句,筛选信 息类题目要注意选项是否改变原文意思,理解分析类题目的选 项要特别关注标注的敏感点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3、落实设误点:根据内容优先的原则,先将有内容错误的选项 挑选出来,然后再考虑需要理解分析的选项,最后确定答案。
量、部分、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仅 仅等表范围的词语。 (2)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如:基本、根本、重 要、最、十分、非常、总共等表示程度的词语。 (3)已然未然。如: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 在所见的等表时间的词语。 (4)或然必然。如:如果、可能、也许、一定、 必然等表判断的词语。
2、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关联词
第二段先提出观点,然后以孔子的话作为佐证,接着结合中国古代社会的特征阐 述“孝”的重大意义。
①提出观点。 ②引用《孝经》中孔子的话,是为了阐释“孝”是常规、通则与规矩,从而佐证 “孝”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 ③指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特征。 ④“自天子至庶人都遵守”,肯定了“孝”的普遍意义,也指出了这种伦理规范 的制约性。 [提示] 信息①③有助于第1题B项的判断。信息④有助于第2题D项和第3题C项 的判断。
将题干或选项中的关键语句(圈出来的)带入文章中,由 近及远,一圈圈一层层查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巧用思维导图,破解论述类文本试题迷阵
——以2021年全国乙卷论述类文本试题为例
高考语文试题以《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为依据命制,从全国卷近三年考情来看,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的考查能力层级为C级,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试题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共三道题,每题3分。
各小题分别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总结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选项的设置方式为“删”“添”“调”“改”“漏”“凑”,设误陷阱一般有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因果、以偏概全、断章取义、混淆时态、主客颠倒等。
在精讲精练这些技巧之后,学生可以辨别选项中的表述漏洞,如果不能从整体上对全文行文结构和观点意图有清晰的认知,只是碎片化地比对和寻找表述漏洞,不清楚零散信息之间的关联,那么失分是必然的。
在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备考过程中,带领学生进行思维导图的训练,效果显著,学生做题的准确率大大提高。
郑国民教授曾在一本书的序言中讲到,要从实践中来,更要到实践中去;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研究思维导图对论述类文本的教学价值,以及对语文其他题型的辐射作用将是十分有意义的。
一、思维导图的教学价值——图导思维
思维导图是英国学者东尼·巴赞和巴利·伯赞提出的一种整合筛选思维的科学方法。
它能够通过直观的图画文字表现概念及其隶属的要素之间的逻辑层级关系,既可以表现内容,又可以表达绘制者的思考与判断,最重要的是可以增强学生对文本的整体认知,就像是打开了电子地图,有了导航就不会迷路。
论述类文本的思维导图就是将论述类文本中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以及论证结构层次间的逻辑关系等要素通过图文形式简约直观地表现出来。
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就是充分阅读、深刻理解文意的过程,也是从整体上厘清文本脉络、各个部分逻辑关系的过程,更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直接体现。
二、用思维导图破解2021年全国乙卷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
第一步:扫视全文、聚焦出处。
全文共有四段,首先聚焦文本出处。
“摘编自王军《从人文计算到可视化——数字人文的发展脉络梳理》”中,锁定关键词语“人文计算”“可视化”“数字人文”“发展脉络”,从而快速了解本文的核心词语和基本内容。
第二步:快速浏览三道题。
三道选择题的考查内容分别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论证的相关分析”“原文内容的推断”,即作者意图、论点的把握,由此可见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的考点基本稳定。
第三步:聚焦段落。
聚焦五段内容,分别提取关键信息,圈点勾画关键词语,绘制思维导图(如下)。
第四步:结合思维导图,完成三道选择题。
绘制思维导图的意义在于,学生在绘制过程中已经锁定了文本的核心概念“数字人文”“数据化”,了解到莫莱蒂为此提出的“细读”与“远读”的概念作为其利用数字化进行文艺研究的方法论,然而介绍概念并非本文的目的所在,计算机的远读与人的细读是否可以替代彼此,计算机的优势是计数,计算机远读的结果,还是需要人来读的,人的阅读不可替代。
因此,这句话才是本文的重心。
一般来说,文本的特点就是考点,命题者也会围绕特点来出题。
例:2021年全国乙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文本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数字人文的概念提出之前,计算方法已被引入人文领域,在研究中发挥作用。
B.要实现莫莱蒂设想的世界文学研究,首先应进行大规模的文学文本集合的数据化。
C.选择远读还是细读的方法,取决于阅读的对象是大规模的文本集合还是单篇文本。
D.数字人文不仅为文本处理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而且为人文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
答案为C项。
阅读C项题干,考查的内容是“远读”和“细读”,它的表述方式是一个“是……还是……”的选择句式。
思维导图已经呈现出“远读”与“细读”的内容与区别,而且文中第四段说“需要补充的是,当考查单篇文本的文体特征或者分析其内部结构时,数据量也会增长到个人无法处理的程度,所以上述对文本集合所做的讨论,在单篇文本层面也是成立的”,显然不符合文意,属于八大设误陷阱之一的“以偏概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区分“计数”与“理解”,是为了论证计算机不能处理某些特定类型的文本。
B.文章转述数字人文学者米歇尔本人的说法,有助于论证应该更全面地看待远读。
C.文章第四段讨论单篇文本层面的问题,对前文补充论证,使得论证更加周密。
D.文章同时肯定计算机远读和人的细读的作用,有助于避免人们对远读的误解。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答案是A项。
A项所说文章区分计数与理解是为了论证计算机不能处理某些特定类型的文本,理解错误。
文本第二段所述区分“技术”与“理解”是在说明计算机擅长的是“计数”,而非“理解”,理解文本的具体内容还必须依靠人的理解。
人的阅读不可替代就是本文的重点,也是试题反复考查的内容,所以掌握了文本的重点,答题就不易陷入陷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文研究的主体,在数字人文中实现了从具体的学者个人向计算机的转变。
B.远读不是要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而是要发掘文本集合的共同形式特征。
C.数字人文的价值,在于将历史上未被注意和阅读的文本都进行数据化并做研究。
D.和人的细读相比,远读的理念和做法体现出大数据时代文理融合的跨学科取向。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答案是B项。
A项“人文研究的主体,在数字人文中实现了从具体的学者个人向计算机的转变”的表述严重偏离了本文重心——“人的阅读不可替代”。
C项数字人文的价值不仅是对历史上未
被注意和阅读的文本进行数据化,而且是对大规模的文本集合进行数据化研究。
D项“大数据时代文理融合的跨学科取向”原文没有提到,属于无中生有。
通过三道题的解析可以发现,试题命制并不是按照段落顺序中的关键词逐个追问,更多的是着眼于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把握,对繁杂概念的思辨性理解,以及对文章观点的准确掌握。
因此,思维导图的绘制就是从整体上强化学生对文本的认知,用图形衔接了零散信息之间的关联,加强了对文本观点的准确把握,实现高效答题。
三、备考训练策略
1.逻辑学和议论文知识相结合,提升论述类文本阅读能力。
逻辑学知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思维方法,把逻辑学知识与议论文知识相结合,是打开论述类文本阅读大门的金钥匙,通过把握核心概念、命题、推理方式,最终掌握文章论点。
所以掌握了这种阅读的思维方法也就为议论文写作做好了思维升阶的铺垫。
2.培养学生多领域跨学科阅读,整体提升处理信息的能力。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知识获取能力群”中,提到了阅读理解、信息搜索、信息整理等能力。
在论述类文本阅读中,可以发现文章中会出现很多专业词语和生僻概念,而由这些陌生概念又衍生很多超出学生认知范围和生活经验的信息,那么信息的比对、判断以及观点的推理就是对学生的信息素养发起的挑战。
因此,高三备考不能仅仅依靠几道例题,还需要引导学生在时事评论、艺术理论、信息科技、政治军事等领域大范围阅读,不断提升跨学科领域理解、判断、处理信息的能力。
3.心中有图,画是为了不画。
古代豪侠手持兵器,最高境界就是“手中无剑、心中有剑”,道家也有“无为即有为”的哲学思想,训练学生画思维导图得出以下经验:
最初5天学生会用15分钟左右的时间绘制成图,加上答题时间大概20分钟,准确率为百分之七十。
两个星期之后,全班一半以上的学生可以熟练掌握画图,准确率为百分之九十,会有十个左右的学生不用画图,只需在文中圈点勾画,简单连线即可正确答题。
思维导图不是让学生在考场中画出完整精美的图示,而是为了训练思维,使学生在头脑中链接概念的推理、判断和信息比对等过程,通过举一反三的训练,最终达到心中有图,画是为了不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