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西汉统治者选择儒家思想的原因
儒家思想专题试题集
第一课孔子和老子一、单项选择题1.阅读下列四幅图片,可以获取的信息主要有①孔子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②孔子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家③孔子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④孔子提出了“正名”的主张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 D .①②③④2.孔子曰:“仁者,爱人,爱有差等。
”墨子曰:“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
造成这种分歧根源是A .二人所处时代不同;B .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C.学术思想不同; D .谈论的问题不同3.古籍记载:战国时期“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
”其反映的现象是A.儒家、墨家垄断教育; B .教育开始普及民间;C.各国推行儒、墨思想; D .私人办学现象出现4.下列对孔子的“仁”和德政学说的理解,正确的是①主张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②具有古典人道主义性质③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④维护奴隶制,反对社会变革A.①②; B .②③;C.①②③; D .①③④;5.下列孔子的思想中最能体现以民为本的是A、"仁"和"礼"B、"仁"和"德治"C、"克己复礼"D、"忠恕"之道6.下列观点不符合儒家学派的是A、"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C、" 尊王贱霸" D 、"法不阿贵"7.下列属于孔子思想的内容是① “仁者爱人”②“无为而冶”③“为政以德”④“克己复礼”A ①②④B ①③④C ①③D ①②8.体现孔子政治思想中保守性的是A.克己复礼 B 忠恕C 未知生,焉知死D 有教无类9.下图为《孔子讲学图》,孔子的教育成就对社会发展贡献最大的是A.“有救无类”的办学思想B .“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C .“知之为知之”的学习态度D .“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1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体现了孔子的教育理念是A.有教无类B.因材施教C.独立思考 D .学思结合11.“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A 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B. 抑制统治者的暴政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12.儒家思想之所以能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其根本原因是A.孔子是“至圣先师” B .儒家思想有助于消除分裂C.“仁者爱人”思想与休养生息政策不谋而合D.儒家思想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意识形态上的理论支柱13.现在,我们提倡“以德治国”,而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过“以德治民”的主张。
西汉儒学繁盛的原因
西汉儒学繁盛的原因答案:由于汉代统治者的提倡,汉武帝时期设置太学、表彰儒家经典,做了很多推行儒学的工作.是汉代的统治需要所促使的:首先是汉代的历史背景:因为汉朝是在秦朝之后,而秦是以法家思想治国并以失败而告终,所以汉朝统治者便不得不采用相对柔和的方法治理国家.儒家政治体系正适合了这种需要.其次,汉代刘邦引入儒家礼制、汉武帝正式采纳董仲舒的策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使儒家思想走上了正统位置。
扩展:西汉儒学繁盛的原因:1、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主张。
2、糅合了儒、法等多家学说的思想。
3、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
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于君主统治的成分,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思想,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加强。
4、儒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改变面目。
5、儒家思想在东亚各国都有广泛的影响。
在韩国和日本,伦理和礼仪都受到了儒家仁、义、礼等观点的影响,至今都还很明显的。
西汉儒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1、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统一。
为封建专制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
2、避免了暴政、有利于巩固统治.。
3、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
4、促进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5、儒学的繁盛也有消极方面的影响:结束了各学派平等竞争的局面,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有其历史的、政治的、文化教育政策的及其思想自身的诸多原因。
1、在汉武帝之前,儒家思想经历了“春秋时期应运而生──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候遭受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的历程,随着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的形成,它具备了成为正统思想的历史可能性。
2、汉武帝时代,一方面国力日盛,“无为而治”的统治思想已经不适应时代需要,另一方面,社会也潜伏着危机。
而新儒学恰恰适应了汉武帝的政治需要,汉武帝遂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推行了三项重要政策。
西汉时期的儒学教化与民风转变
教学参考栏目主持人/王伶\历史简论西汉时期_学獄与民风转变〇曾越汉代统治者倡导以孝治天下,故而历代皇帝谥号均以“孝”冠之,如刘恒谥号为“汉孝文帝”,刘彻 谥号为“汉孝武帝”,等等。
由于特殊的历史形势影响,汉初的国策曾一度以黄老之学为其思想主导。
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以及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黄老无为思想不能适应统治的需要,其在政治 中的显赫地位而逐渐被儒家学说取代。
儒学地位的 提升为儒家学者进人各级政府机构奠定了基础,进 而为推动社会教化和民风转变创造了条件。
一、懦家学说成为统治者的指导思想其实早在西汉政权建立后不久,儒家学者陆贾就曾有移风易俗、提倡教化的建议。
他认为儒家的道德学说有助于扭转秦代苛政的不利影响,从而为 稳固新政权提供帮助。
与陆贾的思想一脉相承,贾 谊也坚持贯彻儒家思想,主张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国君修德,这样臣下自然会随之效仿,进而带动百姓弃恶从善,从而达到天下大治的目的。
只是限于当时的形势,他们的种种设想均未能如愿。
董仲舒认为,教化是保证百姓遵纪守法的前提条件,没有教化就没有良好的民风。
因为人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只有教化引导百姓,才能时时给人以警醒。
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并为汉武帝所接受,这也标志着儒学与孝治传统的合二为一。
在儒家学者的不懈努力下,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新一代儒家学者登上历史的舞台。
在这种情况下,大批儒家学者及其弟子受到朝廷重用,纷 纷进入地方乃至中央各官署,成为左右朝堂政治、影响地方吏治的一大政治势力。
二、儒士当政与社会教化的实施社会教化并非自汉代才开始出现,早在战国时期三、延伸素材,开放教学空间初中历史教学中,学习不能随着课堂的结束而结束,而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展开课后自主学习。
微课课件能起到延伸素材,开拓教学空间的效果。
下课前可以给学生观看相关课件,鼓励学生结合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展开自主思考。
这样学生就能将相关历史知识放人脑海中进行发酵、延伸、拓展,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儒家思想的发展
一.中国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及原因(兼顾其它)及从其演变过程中得到的启示(一)演变历程及原因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被冷落(1)春秋时期:儒学创立,孔子学说奠定基础(2)战国时期:成为显学,孟子荀子继承发展(思想界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原因: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提倡放宽刑罚,减轻赋税虽有一定进步性,但在战乱纷争时代,其主张无助于实现统一,距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太遥远,必然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2.秦朝时期--------法家独尊,儒家思想遭压制。
原因:儒生依然遵循守旧思想以古非今,非议郡县制,站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
不仅不能为封建统治者服务,而且落后于形势的发展。
3.西汉时期——确立正统地位,儒家思想享“独尊”。
(1)西汉初期:盛行黄老之学,主张无为而治(2)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原因:①汉初黄老“无为”思想无法解决汉武帝时期面临的加强中央集权的问题。
②董仲舒兼采百家学说,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增添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等内容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政治的需要,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
4.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儒佛道三教并立。
原因:社会动荡;受佛教和道教的冲击5.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原因:三教在反复辩驳中相互吸纳渗透,调和之风盛行。
6.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新阶段,理学统治地位确立。
(1)程朱理学——客观唯心主义原因:①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②“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社会生活各个领域③为重兴儒学,一些儒学志士的思考与探索④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对学术文化较少干涉,学术思想活跃。
儒家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国家政事,参政议政;科举产生的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
(2)陆王心学——主观唯心主义原因:①对程朱探究真理的繁琐方式不满。
②明中期程朱理学成为人们求取科举功名敲门砖,逐渐失去以之寻求圣贤学问的精神。
汉代思想大一统
①汉初的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 ②秦末农民战争使得汉初经济凋敝。 ③汉初统治者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 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
4.具体的措施: 轻徭薄赋、节省开支等 5.影响 ①汉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经济实力大增,出现 文景之治。 ②黄老之学逐渐不能适应汉朝中央集权的发展
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返回
董仲舒其人:
董仲舒,西汉广川人,生于公元前179年,卒 于公元前104年,享年75岁。董仲舒自幼勤习 儒家经典,汉景帝时期 ,当上了“博士”。 汉武帝时期,其三篇对策都被采纳,先后担 任江都王相、胶西王相 。晚年辞官,著述颇 丰,代表作有《春秋繁露》。
董仲舒对儒术的独尊,本质上是对先秦儒 学理论的再创造.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1)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
笔记
(2)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 查标准,从而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教科书:儒家经典—五经 (3)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有专制作风、不利于科技文化 教官: 的发展。 五经博士 ——儒学垄断教育
返回
探究一:以下材料体现董仲舒什么观点?其观点提出的目 的是什么?上述划线部分观点的实质是什么?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 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 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 诸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 道,勿使并进。邪避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 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 董仲舒传》
汉初实行“无为思想”的影响
材料二: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 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 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 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 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 ——班固《汉书·食货志》 汉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经济实力大增,出 现“文景之治”。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内容要点:通过了解汉武帝大一统,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认知提示:1、学什么这里的“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是指列举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理解这些措施在当时所起的作用。
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包括“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知道这些措施的作用。
要学会正确评价汉武帝这一历史人物。
2、学到什么程度这里的“知道”是指能够列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如“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并根据教材和材料分析总结这些措施的作用。
3、怎么学本课主要采取情景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材料分析法。
创设历史情境,并通过提出问题,探讨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得出结论,从材料中获得有效信息。
本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宏观来看,本书讲述了从史前时期到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社会变革以及民族关系的发展,本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所讲的内容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汉武帝统治时期是中华民族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中观来看,本单元的主线为“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秦朝建立其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汉朝建立后,推行的一系列措施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局面的形成和发展,而汉武帝的执政发挥了重要作用。
微观来看,本课共四个子目,是基本平行的并列关系,共同表现了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在思想、政治、经济和军事四个方面采取的措施及其效果。
本课授课对象为初一上学期的学生,尚未系统地学习历史,对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不熟悉,且还处于初步理解和识记阶段;且本课中涉及的时间、地点与中学生的现实生活具有一定距离,所以需要尽量化抽象为具体,借助多媒体提供图片、文字等资料,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科内容。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形成期,感性认识比较丰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多采用直观的教具和材料,方便学生理解和识记。
2019-2020新人教版历史必修3第1单元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知识点一 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无为而治”(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汉初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的需要。
(2)表现: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3)作用:促进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2.汉武帝:积极有为 (1)条件①汉武帝时期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②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
③匈奴为患,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2)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1.提出:董仲舒。
2.特点:糅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3.概况1.汉武帝的尊儒措施(1)思想上: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政治上①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②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3)教育上①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②兴办太学。
③在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史料一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②。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③。
——《汉书·董仲舒传》[解读]①②体现了董仲舒的主张。
③体现了董仲舒提出相关主张的目的。
[思考]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他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提示】思想:“大一统”思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
史料二董仲舒是西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在中国文化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董仲舒学说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④……不思奋进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⑤。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解读]④⑤体现了董仲舒思想的消极影响。
[思考]史料中“都与之直接相关”的“之”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冯天瑜这样评价?【提示】“之”:指的是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学说中的“三纲”。
高考总复习:汉代-儒学的兴起
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中央集权的需要。
知识点拔
思想主张
1、“儒学独尊”
2、“君权神授” “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 3、发挥儒家 仁政思想 4、“三纲五常”
作用 思想统一、国家 安宁,中央集权 加强君权,服从 统治;爱护百姓
减轻负担,缓和 矛盾,改善生活 为人处事标准
君权
中央 集权
1)现实需要: 汉武帝时期,面临许多问题,
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
2)用人政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个人发挥: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原因:
1)现实需要: 汉武帝时期,面临许多问题,
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
2)用人政策:
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生,担任官职, 以备咨询治国方略;
3)个人发挥:
小结:
儒学的兴起
春秋时期 ——应运而生; 战国时期 ——蔚然大宗; 秦朝时期 ——遭到打击; 西汉初年 ——逐渐复苏;
汉武帝时 ——正统思想;
一、儒学兴起的背景;
秦朝,“焚书坑儒”,使儒学 受到压制,儒学走向低潮。 1、原因:
1)秦朝统一后,建立了专制主义 政治体制,文化成为了……
2)一些儒生和游生引用儒学经典, 借用…… 3)导火线:关于郡县制与分封制 之争。
巩固: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 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 )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 的加强;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
C.①③
B.①②④
D.①②③
(二)太学的出现;
1、教育体制: 1)中央:
——创建太学(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 才的官立学校 );
高中历史课件: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材料反映了西汉时期道家和儒家学说吸收其他学派的思 想,主要是因为西汉初年,国家经济面临困难,为了恢复生产 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实行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而汉武帝 时期国力逐渐强盛,董仲舒吸收法家等思想是为了适应汉武帝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因此都是为满足现实统治的需要,C项 正确。汉武帝时,王国势力受到严重削弱,A项错误。汉武帝 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上是思想专制,并 非百家争鸣、兼收并蓄,B、D两项错误。 答案:C
[好题精选——知趋势]
1.董仲舒曾就商鞅“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
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建议汉武帝“限民名田(名
田,占田也……),以赡不足,塞并兼之路,然后可善治
也”。这说明董仲舒
()
A.以百姓利益为出发点来出谋划策
B.认为商鞅变法导致土地兼并
C.基于儒家民本思想反思商鞅变法
D.否定了帝王之制和商鞅变法
(4)从国家治理的基本范式看,“大德而小刑”。在国家治理的 实践中,要儒法并用,但德治尤为重要。在德教与刑罚的关系 上,主张德刑并用、恩威并施,强调以德教为主要手段辅以刑 罚,“外儒内法”的特征鲜明。
提能点 董仲舒新儒学 素养攻略:强化史证意识·重视史料实证 1.由下列图片探究新儒学对教育的影响。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五经”指 《诗》《书》《礼》《易》《春秋》,是由孔子整理并用作教 学的儒家经典,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故排除A 项;汉代儒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故B项错误; “五经”是孔子整理的典籍,而《论语》是孔子的弟子整理的 记录孔子言论的著作,不是孔子编订的,所以《论语》不在 “五经”之中,故选C项;秦始皇焚书使儒学受到沉重打击, 但儒学传统并没有因此断绝,故D项错误。 答案:C
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思想的原因
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思想的原因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专业:哲学班级:2013级哲学班姓名:***学号:***************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思想的原因摘要:儒家思想作为两千多年来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支配和影响了中国整个思想学术界,塑造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气质。
其思想经久不衰,经世致用、创新发展以及其自身的比较优势起到了关键作用,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儒家思想封建统治原因儒家思想自从孔子创立以来,绵延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
自汉武帝时期开始一直作为封建统治思想,论休养生息,凝聚国力,它不如道家;论富国强兵,驭民行政,它不如法家;论阵前拼杀,庙堂运筹,它不如兵家;论内政外交,谋国划策,它不如纵横家。
是什么原因或者儒家思想的什么特质使其成为中国封建时期几千年来的主流思想?汉董仲舒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黩百家,独尊儒术”,而所谓“《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实际上就是要实现政治上的统一就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
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标准。
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
从此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研究四书五经的经学也成为了显学。
此时,孔子过世百余年。
董仲舒在具体的政策上将道家,阴阳家和儒家中有利于封建帝王统治的部分加以发展,行成了新儒家思想。
[1]一、为统治者提供了思想支撑和精神武器。
儒家思想强调人是不平等的,“忠君孝廉”、“内圣外王”,而儒家这种能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的思想,最符合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百家争鸣时期,儒、道、。
各个学派积极宣扬自己的学说,而此时儒家的学说并不被统治者青睐,儒家处处碰壁屡受挫折。
究其原因,当时的时代背景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各国之间征战不休,霸权争夺愈演愈烈,统治者需要的是一种强有力的思想,一种可以帮助其迅速称霸的思想。
儒学对西汉士人政治思想的影响
儒学对西汉士人政治思想的影响作者:路潇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09年第06期[摘要]经历了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以及以法独尊焚书坑儒的秦朝,儒学迎来了一个关键的转折,西汉王朝的建立给了它一个成为社会主流思想的机会。
儒家思想对西汉文人的影响从弱渐强最终到武帝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的一统局面,从而对西汉王朝的兴衰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儒学;西汉;士人;思想一、西汉的儒学儒学在西汉的发展是在曲折中前进的,孔子以后董仲舒以前的儒学是被称为朴学的原始儒学,它的特点是(一)思想上还拘泥于残余的领主制度,不能完全符合新的地主统治的需要;(二)儒家还是各种学派中的一派,不能吸收各种学派,使统一到儒学里面来。
但是经过一批批文人儒士的不断努力,尤其是到汉景帝、汉武帝时候,西汉政治上统一的条件已经成熟了,学术上统一的条件也成熟了。
儒学再经董仲舒的加工,因此摆脱了原始阶段,成为阴阳五行化的、完全适合地主统治的西汉今文经学,从此也终于拨开云雾见青天成为西汉及以后历代王朝的正统思想。
西汉时期的儒学有着自己的特点,第一就是西汉开国初期的儒道之争。
西汉初年的行事有许多是对亡秦行事的直接反弹,汉初崇尚道家黄老思想的清静无为针对的便是秦朝法家的亟求有为所带来的种种弊端。
因此,自然而然的,儒家思想也就一直没有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
另外从统治者自身看,高祖刘邦一直以来非常厌恶儒生,《史记·郦生列传》载:骑士曰:“沛公不好儒。
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
与人言,常大骂。
未可以儒生说也。
”又:“郦生踵军上谒……使者入通,沛公方洗,问使者曰:‘何如人也?’使者对曰:‘状貌类大儒,衣儒衣,冠侧注。
’沛公曰:为我谢之,言我方以天下为事,未假见儒人也。
”[1]而惠帝时的丞相陈平、曹参以及以后的文帝、景帝、乃至武帝初年的窦太后也都是道家的支持者。
窦太后甚至诛杀了武帝的儒学老师赵綰、王臧,并把批评了“老子为家人言”的儒学大师辕固生逼入斗兽圈与野豕作战便。
论西汉前期统治思想的变化及其原因
种 安 定 、 和 、 治 宽 松 的 生 活 , 而 这 一 时 期 的 平 统 因
统 治 者 采 用 清 静 无 为 、 养 生 息 的 黄 老 之 术 正 是 顺 休 应了当时的社会情况 和民心 , 取得“ 罚 罕用” 并 刑
具 醇 驷 , 相 或 乘 牛 车 , 民 无 盖 藏 ”t 史 ‘ 书) 将 齐 I“ 记 ), 3
百 废 待 兴 , 受 战 火 荼 毒 的 百 姓 并 未 安 定 。因 此 , 久 摆 在 汉 朝 统 治 者 面 前 的 迫 切 任 务 是 要 恢 复 和 发 展 经 济 , 定 统 治 秩 序 , 民 休 养 生 息 。而 主 张 清 静 无 为 稳 与
太 史公 日 : 惠皇 帝、 孝 高后 之 时 , 民 黎
得 离 战 国 之 苦 , 臣 俱 欲 休 息 乎 无 为 , 惠 君 故
杖 … … 群 臣 如 张 武 等 受 赂 遗 金 钱 , , 乃 觉 上 发 御 府 金 钱 赐 之 , 愧 其 心 , 下 吏 。 专 务 以 弗 以德 化 民 , 以 海 内殷 富 , 于 礼 义 。 是 兴
【 马 迁 与《 记 》 究】 司 史 研
论 西汉 前 期 统 治 思 想 的变化 及 其 原 因
陈 金 花
( 州学 院 中文 系 , 东 惠 州 5 6 1 ) 惠 广 10 5
摘
要: 在汉朝 最初 的百 年之间, 统治者所采纳的统治思想大体上是从黄老恩想转 向阳儒 阴法 。 这种变化既与黄老、 儒
家 和 法家 三家 思 想 各 自的特 点 有 关 , 与 当 时 的 社会 状 况 、 治 者 个 人 的特 点 等 因 素 有 关 。 也 统
第3课__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岳麓版]
“军臣单于立四岁,匈奴复绝和亲,大 入上郡、云中各三万骑,所杀略甚众而 去„„匈奴绝和亲,攻当路塞,往往入盗于 汉边,不可胜数。”——《史记·匈奴列传》
①黄老之学自身的缺陷和不足, 使之对此问题无能为力
材料一: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 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 鄙(边境)廪庾(粮仓)尽满,而府库 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 ②经济得到恢复,国库充实,人民 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 富足,一片繁荣景象。汉的强大使 腐败不可食。 其统治者不满足于“无为”,推崇
• 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 内容,后世皇帝的下列行为不属于这 一理论应用的是( ) • A皇帝继位董仲舒为儒学要举行祭天仪 式 • B确立“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 C把自然灾害与天意相结合 • D“奉天承运”是诏书中的常用语
• (2011年 文综)董仲舒认为孔子撰 《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 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 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 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 汉统一的最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 ) •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里认同 •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汉代儒学和先秦儒学的区别
先秦之儒 著作 理论基础 思想来源 与统治者 关系 《论语》 仁 董仲舒之儒 《春秋繁露》 天人感应 儒学、阴阳、 黄老、法家 尊君卑臣
儒学 民贵君轻
同:新儒学继承了先秦儒学的很 多思想主张,如仁政。新儒学是以先秦儒 家经典为基础加以继承发展的。
异:新儒学是以《公羊春秋》为 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 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
汉初 经 济残破
休养 生息
论汉代法律儒家化的历史选择
墨家思想 , 为战 国初期 墨子所 首创 , 主张 的基本 精神是 兼 他
学说对于统 治者来说确 实是层次太 高的学 问, 因此干 百年来 受到 爱、 非攻和 尚贤, 后面 二者 在当 时的社会还具 有一定的现实性 , 但
百般误解 , 以至于 成为 消极思想 的代名词 , 这在汉朝 也不例 外 。 汉朝是 由布衣皇帝刘 邦开创 , 亲眼 目睹 了秦朝统 治者 由于 他
者看 来, 道家思想 是趋 于消极避 世的 , 但笔者 认为这 是对道 家思 3在对 外关 系上 , . 汉初 妥协退 让的 “ 亲” 策 己然 失灵, 和 政 匈
想或者 是老子思想 本身 的一种 误读, 老子所主 张的无为而 治是治 奴屡 屡侵犯 内地 , 外患 不断 , 威胁着汉政 权 的统 治。 导致 也
后 并 自汉武帝之 后成为两千 多年封建社会 的官方正统 思想 , 以 家 的发展 , 了汉武 帝时 期, 所 到 各种 弊端也 随之显现 : 在此 我们 需要探 究为什 么汉代 的统治 者会选择 儒家 学说作 为治
I “ . 消极 ” 国思想 的指导下 , 在 治 土地兼 并严重 , 失去土地 的
由于在春秋 各学 派中 , 儒墨道法 是公认 的“ 学” 所 以我 们 人” 流民 问题越 来越严 重 , 响 了政 权的稳定 。 , , 影
在下面将针 对这 四家 学说 , 一一说 明汉代统治者对 于法律儒 家化
的历 史选 择。
一
2在政治统 治上 , 松 了中央对 地方 的控 制 , . 放 致使 汉初分封 的诸侯 王在 自己的封 国内都享有 极大 的权 力 , 一改 原来 “ 卫中 捍 央” 的初设 目的, 形成 了一 股对皇权 的巨大威胁力量 , 来爆 发的 后
选择题(共60道题
2005----2006学年度高二文科班历史第一次周练一、选择题(共60道题,每题1分,共60分)1下列属于孔子思想的内容是①“仁者爱人”②“无为而冶”③“兼爱”④“克己复礼”A①②④B①④C①③D①②2孔子“克己复礼”中的“礼”,指的是A上古的禅让制B东周的分封制C西周的井田制D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3孔子的”克己复礼”思想,具有很大的保守性,主要体现在A克制自己,符合礼的要求B其追求的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C贵贱有序D以礼治国4.孔子的教育思想中,能反映其教育学生不分贵贱的是A“有教无类”B“因材施教”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D“当仁不让于师”5下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成就中,对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贡献最大的是A.“有救无类”的办学思想B.“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C.“知之为知之”的学习态度D.“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6“自行束修(很薄的礼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句话反映了孔子A体贴民情,爱惜民力B主张以德治民C扩大受教育对象范围D主张因材施教7、孔子对神鬼的态度是A、相信B、怀疑C、认为不存在D、不关心它是否存在8下列关于孔子思想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其思想核心是”仁”和”礼”B其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C孔子的政治思想在当时已很受统治者重视D其思想经后人发扬改造,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9老子主张无为,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状态.这在当时主要反映了A新兴地主的要求B没落贵族的要求C手工业者的要求D富裕商人的要求10《老子》中记载:“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这段话体现了老子的什么思想?A.辩证法思想B“无为而治”的思想C“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D以柔克刚的思想11 关于老子及其思想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反对天命论B其哲学思想包含丰富的辩证法思想C将”道”具体化D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索宇宙本原的哲学家12.老子和孔子思想观点的相似之处是A都否认天命论B都主张恢复周礼C都主张体谅百姓,不要过分压迫D都强调贵贱有序13以下主张明显体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是A仁者爱人,民贵君轻B万物虚无,祸福相倚C兼爱非攻,节用尚俭D以法为教,今必胜昔14“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15.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根本原因是A它是封建社会的一种进步思想B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C.儒家经典是科举考试主要内容D.宣扬的仁政思想得到人民的拥护16 下列哪两个人物的思想主张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A、老子和孟子B、孔子和孟子C、孔子和荀子D、孟子和韩非子17百家争鸣这种局面产生的根本原因是A国家分裂为言论自由提供了政治环境 B 生产力的发展C文化教育的发展D社会大变革18诸子百家中,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态度截然相反的思想家是A庄子、孟子B孟子、老子C荀子、庄子D.荀子、墨子19百家争鸣中,哪一家的学说对战国时期的封建统治者最有用?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20关于韩非子的下列评述,正确的是①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②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③主张治国以礼教为主④认为社会在不断发展,主张变法革新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21下列言论.属于韩非思想主张的是A“制天命而用之”B“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C“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D“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22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中,不能实现的是A兼爱B仁政C无为D.法治23下列各项,不属于墨子观点的是A民贵君轻B人应互爱互利C反对掠夺战争D提倡节约反对浪费24关于墨子的思想,正确的是A、主张兼爱,并把其称为“仁”,与孔子的“仁”完全一致B、主张非攻,提倡节俭等,反映了下层人民的要求C、否认上天和鬼神的存在D、战国时期成为显学,之后一直很受统治者重视25 战国时墨家显赫一时的社会根源是A兼爱主张深得人民拥护B尚贤主张适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参政欲望C封建经济发展,小生者队伍壮大D新兴地主阶级支持墨子的主张26“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汉初“以孝治天下”原因分析
汉初“以孝治天下”原因分析作者:安文素来源:《读写算·基础教育研究》2016年第09期“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其内涵广泛而深刻。
在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经济结构、宗法制社会格局、先秦儒家孝道理论的完成、血缘亲情、亡秦的教训等诸因素的影响下,汉代统治者首次提出了“以孝治天下”的治国方针,形成汉代孝治文化。
一、“小农经济”为汉代统治者选择孝治提供了经济基础在古代社会,老者积累了大量的生产经验,也是从事农业生产所必需的宝贵资源。
而且,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经济是自给自足的农业自然经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相对闭塞,保守而分散的生活,为孝观念的产生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
历经战乱频繁的战国晚期、酷法暴政的秦朝之后,本来发展尚未完善的农业经济遭受严重打击,汉初经济千疮百孔,尚处于小农经济的早期,尽快恢复经济是汉初政权稳定的起点,汉朝统治者清楚的认识到了小农户耕织养家、养国的重要性,小农家庭安则国安,小农家庭衰则国衰。
小农经济在思想上的根本要求是以伦理道德范畴做治国思想,他们被先秦儒家的孝道观念所吸引,认识到提倡孝治是当时稳定家庭、恢复小农经济的重要保障。
儒家孝道不仅是最好的家庭黏合剂、幸福源,而且是维系社会秩序的精神支柱,是最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思想滋养剂。
孝道作为伦理道德范畴的一种,被统治者加以利用,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培育出孝子,训练出忠臣,从而达到维护社会秩序,巩固其统治的目的。
二、“宗法制”社会为汉初统治者选择孝治提供了社会基础孝是血缘宗法社会的直接产物。
血缘是指有共同世系的血缘群体。
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法制则是以家族为中心,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区分嫡庶、亲疏或权利和义务的一种等级制度。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自给自足、带有自然分工的自然经济的基本生产单位,也是人口生产的基本生产单位。
在家庭成员关系的处理过程中,孝居于主导地位。
宗族、家族也把孝观念作为维系长幼上下伦理关系,增强内聚力的法宝而大行宣传和实施孝道。
儒家思想在我国历朝地位的演变及历史原因
③西汉时期:儒家思想享“独尊”
历史原因:汉武帝时,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增添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等思想内容,适应了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不仅为封建专制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的思想基础,因而获得”独尊“地位。
儒家思想在我国历朝地位的演变及历史原因
①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被冷落
历史原因:孟子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提倡放宽刑罚,减轻赋税。这些主张虽有一定的进步性,但在战国纷争的年代,统治者的冷落
②秦朝时期:儒家思想遭到压制
历史原因: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把斗争矛头指向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宣扬资产阶级的新文化、新道德,目的是宣扬民主与科学,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儒家学说地位变化所反映的中国封建社会在思想文化方面的特征:思想文化必须为专制主义服务,才能生存发展;思想文化的发展,反映了当时社会由割据到统一的历史趋势。
④维新变法时期:儒家思想出”新意“
历史原因: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儒家传统思想结合起来,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他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其目的是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运动制造理论依据,以减少变法的阻力。
⑤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家思想遭受抨击
浅论汉武帝时期统治思想的转变
浅论汉武帝时期统治思想的转变汉武帝以孺家思想作为西汉王朝的统治思想,并在儒家碗的指导下,实施一系列旨在维护皇权统治、加强中央集权、建立“大一统”帝国的举措,由此带来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的出现和迅速由盛而衰。
这是历史的必然。
二关键词]汉武膏时期:统冶思想;转变汉武雄才大略,为巩固王朝统治,他亲自策问贤良,采纳了董仲舒“罢黝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得因秦祸而废的儒家思想得以彰显,并取代汉初黄老思想成为西汉中期以后的统治思想进而成为维护中国封建社会长达2000多年的精神支柱。
汉武帝时期统治思想的转变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社会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分离动荡的局面,无疑是百家嚣杂议论的温床。
社会各阶层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中国社会应如何发展,统治者也选取于己有利的学说对内巩固自己的统治,对外支持各自的兼并战争。
百家经过兼并战争的洗礼,其统治日益分化。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采纳李斯的建议,尊崇法家,旨在全面确立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但是,法家思想不善于处理日益复杂的社会关系,过分强调严刑峻法,致使秦二世而亡。
西汉之初,由于经过长期战乱,社会经济残破不堪,“自天子不能具钧驯,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lj(卷30,平准书第八),统治基础薄弱。
要使社会经济恢复,必须与民休息。
“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因而,西汉前期的统治者认为“其治要用黄老术”。
所谓黄老学说是从老子学说中演化出来的。
它还着重吸收了法家的思想,并部分吸收了儒家的思想。
西汉前期的统治者以黄老思想作为其政治指导思想,推行文武并行,刑德并用,约法省禁,严狱缓刑的措施,强调赋役有度,节约民力。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黄老思想有其进步作用。
当恢复社会经济、稳定社会秩序的任务完成后,黄老思想也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至此,其政治弊端日益凸现,最典型的即在于君主无为而治,不利于中央集权;地方势力增长,渐成尾大之势。
武帝继位时,皇权已大大削弱:割据势力存在;相权增长;社会经济恢复后农民所受剥削日益加重,与地主的矛盾已渐增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论西汉统治者选择儒家思想的原因
儒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主流思想,是影响中国千年的思想学说,被历代统治者广泛接受。
儒家思想最早被统治者所采用,是在西汉。
本文通过分析,总结出西汉统治者选择儒家思想的两方面原因,并加以论述。
标签:西汉;儒家思想;新儒学
儒家思想由孔子创立后,历经其后学的不断发展,虽在秦代遭受重创,但未尝断绝。
至西汉初期,而被统治者确立为指导思想。
汉以后仍被诸多朝代所用。
那么,西汉统治者为何选择儒家思想作指导思想呢?且从儒家自身发展和西汉统治者需要的角度进行分析。
一、儒家思想自身的发展
首先,儒学在孔子之后,各弟子分别建立学术门户。
儒学遂开始分化,并随着诸弟子散游诸侯而得到广泛传播。
《汉书·儒林传》云:“仲尼既没,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卿相师傅,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
故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于齐,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氂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为王者师。
”其中最具代表者,是子夏和孟子。
孔子之后,儒家经典多为子夏所传授,诸多重要典籍是由子夏及其弟子整理成。
如《后汉书》卷四十四《徐防传》记载徐防上疏言:“臣闻《诗》、《书》、《礼》、《乐》定白孔子,发明章句,始于子夏。
”孔子去世后,子夏对儒学传播传播功不可没,他在多地讲学,弟子众多,西河之民甚至将其比作孔子。
而孟子则将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系统的“仁政”学说,是为儒家政治学说的重大进展,为后世封建社会儒家政治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其次,汉初儒学也得到进一步发展。
秦朝“焚书坑儒”虽对儒学造成重创,但并未中断儒学传播,亦未使儒家典籍遭到根本性破坏。
以至于楚汉之际,鲁地尚有儒生讲诵習礼。
《史记·儒林列传》云:“及高皇帝诛项籍,引兵围鲁,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弦歌之音不绝,岂非圣人遗化好学之国哉?于是诸儒始得修其经学,讲习大射乡饮之礼。
”并且,汉初宽松的政治环境也为儒学发展提供了契机。
汉初为恢复生产而采取黄老无为而治的思想。
政治环境的宽松,使儒生也积极变异儒学、复兴儒学。
儒家思想自身的不断发展,为其被统治者定为指导思想奠定了基础。
二、儒家思想符合统治需要
第一,与其他诸子思想相比,儒家思想之所以被西汉统治者选中,也因为儒家思想,尤其是董仲舒所倡的新儒家思想本身更符合统治者需要。
战国百家,其名盛者,有儒、道、法等家。
而法家思想过于严苛:汉朝是立于灭秦的基础之上的,秦以法家学说为统治思想,但秦政苛暴,仅十几年就因“天下苦秦久矣”而被
农民起义浪潮所推翻。
因此,汉初吸取秦亡之教训,采用休养生息政策,尊黄老,主张清静无为、尊主安民。
此时期的黄老思想吸收了儒家的思想,为儒家思想后期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而道家思想又过于散漫:汉初一度尊黄老,在政治体制上,汉代前期采用的是郡国并行制,到了后来便出现严重弊端——诸侯兼并,严重威胁中央集权统治。
而此时的统治者为汉武帝,他是一位雄才伟略的君主,拥有统一全国的野心。
黄老之学已经不能适应当时的需要。
第二,儒家思想符合汉初礼制完善的需要。
据《史记·叔孙通传》记载:汉初之际,“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
因朝臣多为武夫出身,言行粗陋,朝堂之上不顾君臣之礼。
叔孙通遂向刘邦谏言:“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
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
”之后叔孙通征集鲁地诸儒生,制定了一套简易可行的君臣朝仪。
汉七年十月,朝拜皇帝大典在长乐宫举行,叔孙通的弟子担任礼官,引导群臣依尊卑高低就位,进退起俯皆有规矩,儒家礼制的功效令刘邦震惊。
在一些像叔孙通这样儒生们的努力下,质朴少文的刘邦君臣开始了解儒学的基本精神,儒生也开始初步参政。
第三,儒家思想符合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抵抗外戚抗势力的需要。
汉武帝即位后,力图削弱诸侯王和外戚等的势力,实施以强化君权为核心的改革。
而此时,实权尚在窦太后等手中,《史记·外戚世家》言:“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景)帝及太子诸窦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术。
”黄老之学是军功贵族和外戚等势力对抗中央集权的护身符。
因此,在此时振兴儒学,也是汉武帝政治斗争的T具,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尤其是董仲舒进一步发展儒家学说而提出新儒学思想,其中的“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思想,符合西汉想要实现中央集权的需求;“君权神授”思想,符合加强君权的需要;“天人感应”思想,遵循天道,实施仁政,符合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总之,西汉统治者之所以选择儒家思想,一方面在于儒家思想自身的不断发展,影响力的扩大。
另一方面在于儒家思想符合在当时形势下统治者加强统治的需要。
西汉统治者选择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后,儒家思想也被历代统治者广泛接受,使得其进一步发展,成为影响中国千年的思想学说。
参考文献:
[1](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
[4]李梦竹从《史记·儒林列传》看汉初儒学发展的两大趋势[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12(01):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