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质量安全及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食用菌安全现状分析
食用菌安全现状分析食用菌是指人们可以食用的真菌,因其营养价值丰富,风味独特而备受青睐。
然而近年来,食用菌市场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食用菌的安全问题。
本文将从食用菌的生长环境、种类、质量安全等角度分析当前食用菌的安全现状,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
1. 生长环境对食用菌的安全影响食用菌的生长环境对食用菌的质量和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食用菌对温度、湿度、光照、酸碱度等参数有着一定的要求,如果这些要求得不到满足,就会影响食用菌的生长和质量。
例如,如果食用菌生长的环境过于潮湿,就容易滋生真菌病,对人体造成危害。
因此,生产者们应该通过控制生长环境,提高食用菌的生长质量和安全性,从而保障消费者的健康。
2. 食用菌种类及其安全性食用菌种类繁多,每种食用菌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适应的环境要求,也有着不同的营养价值和安全性。
在食用菌市场中,较为常见的食用菌有金针菇、香菇、杏鲍菇、草菇等。
这些食用菌的营养价值高,但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例如,某些金针菇贩卖商为了让金针菇看起来干净,会用洗洁精等清洁液进行清洗,从而影响了金针菇的安全性。
因此,消费者在购买时应该选择大型正规的商家,保障自己的健康。
在食用菌生产流程中可能出现的质量安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3.1 农药残留食用菌生产过程中,为了预防虫害,农民们通常会使用农药进行喷洒。
但如果使用不当,就会导致药物残留,从而对人体造成危害。
因此,生产商应该在生产过程中规范农药的使用和撤药时间,保障食用菌的品质安全。
3.2 采摘不当食用菌在采摘、加工和储存过程中容易受到污染,特别是采摘不当易导致食用菌变质腐烂。
因此,生产商应该在采摘时选择成熟度高、质量好的食用菌,并采用无菌采摘等技术,保障食用菌的品质安全。
3.3 加工污染加工过程中,如果环境不洁净或者操作不标准,就会存在一定的污染问题。
例如,加工人员不洗手、人员过度拍打菌株或使用不干净的加工设备,都可能导致食用菌污染。
生产商应该通过加强员工卫生意识、规范化加工流程等方式,提高食用菌的品质安全。
食用菌类栽培中的质量安全控制方法
食用菌类栽培中的质量安全控制方法食用菌是一种营养丰富且美味可口的食物,受到众多人们的喜爱。
然而,在食用菌的栽培过程中,质量安全问题一直是一个关注的焦点。
为了确保食用菌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采取一系列的控制方法是必要的。
本文将探讨食用菌类栽培中的质量安全控制方法。
一、原料筛选和处理食用菌类的质量安全控制首先要从原料开始。
选择优质的基质材料是确保食用菌良好生长的基础。
对于菇类栽培,常用的基质材料有木屑、秸秆、玉米秸等,应选择无污染、无害的原料进行筛选。
同时,根据不同菌种的生长要求,进行合理的预处理,如脱水、消毒等,以确保原料的卫生和菌种的生长环境的优化。
二、环境控制食用菌类的培养环境直接影响其生长发育和品质。
在栽培过程中,需要对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进行精确调控。
不同的食用菌种类对环境要求有所差异,例如,香菇对温度、相对湿度和氧气的要求较为严格,而木耳则对光线要求较低。
因此,栽培者应根据具体菌种的特性,采取相应的环境控制措施,以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三、病虫害防控食用菌类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扰,从而影响其质量和安全性。
因此,病虫害防控是食用菌栽培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控制方法可以有效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
此外,合理的病虫害预警系统和检测手段的应用也有助于及时发现和处理病虫害问题。
四、水源和肥料管理保证水源的质量和肥料的合理使用对食用菌类的质量安全控制至关重要。
水源应选择清洁、无污染的水,以避免因水质问题引发的菌种污染。
另外,合理施用有机肥料和无污染的无机肥料,对提高食用菌产品的营养价值和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应注意肥料的施用量和方法,以免过量使用导致农残等问题。
五、采摘和包装采摘和包装是食用菌类栽培中质量安全控制的最后一道关口。
在采摘过程中,应注意不同菌种的采摘时机和方法,保证菌盖完全展开且未出现自然散孢。
包装过程中,应选择无污染、耐受力好的包装材料,并进行密封包装,以确保产品的新鲜度和卫生。
白玉菇的研究进展
白玉菇的研究进展许宏斌2010级生物技术,10171350106摘要: 综述了白玉菇种质资源、生物学特性、营养成分、栽培技术、保鲜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探讨了白玉菇研究与产业发展前景。
关键词: 白玉菇,资源,开发利用白玉菇又名白色蟹味菇、白色真姬菇、白玉蕈,在日本则称之为“御菇”或“御茸”,其菇体洁白如玉,质地细腻,口感特佳,是一种倍受国内外市场青睐的上乘山珍,是食用菌中的“金枝玉叶”( 陈成弟,2002) 。
白玉菇是真姬菇Hypsizygus marmoreus( Peck) H. E. Bigelow( 1976) 的白色品系,它的系统分类位置与真姬菇一样,被放在真菌界Fungi、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伞菌纲Agaricomycetes、伞菌目Agaricales、离褶伞科Lyophyllaceae、玉蕈属Hypsizigus(Kirk et al.,2008; http: / /www. indexfungorum.org) 中。
本文综述了中国白玉菇种质资源、生物学特性、营养成分、栽培技术、保鲜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探讨白玉菇研究与产业发展前景。
1 菌质资源白玉菇的子实体丛生,每丛15 ~ 50 株不等,少散生; 菌盖幼时半球形,白色,后渐平展; 盖面平滑,有2 ~ 3 圈斑纹,盖缘平或微下弯,稍波状,菌盖直径1. 5 ~ 2. 0 cm; 菌肉白色,质韧而脆,致密; 菌褶白色至浅黄色,弯生,有时略直生,密,不等长,离生; 菌柄中生,圆柱形,长3 ~ 12 cm; 担孢子无色,平滑,球形,孢子印白色( 卯晓岚,2000) 。
在宏观形态特征上,白玉菇与真姬菇的主要区别是白玉菇通体白色而真姬菇菌盖则呈深褐色( 暴增海,2007) 。
白玉菇种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白玉菇产品的产量与质量,对白玉菇种质的鉴定尤为重要。
李翠翠对12 个真姬菇菌株进行鉴定,发现RAPD 技术、SRAP 技术均适用于真姬菇种内鉴定,3个白玉菇菌株亲缘关系较近,聚为一类( 李翠翠等,2009) 。
食用菌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
食用菌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作者:桂明英等来源:中国食用菌,2006(5)随着人们对食用菌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认识的提高以及食用菌生产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增加。
食用菌育种工作也成为食用菌科技工作者关注的热点之一。
现对食用菌育种工作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食用菌的育种工作提供参考。
一、野生食用茵驯化育种野生食用菌驯化栽培.是食用菌育种的重要内容.栽培的食用菌品种绝大部分是由野生食用菌驯化而来的。
例如:阿魏蘑的驯化工作.是中国科学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于1983年开始的.当时曹玉清、牟川静、陈忠纯等在研究驯化分布于新疆托里地区的野生阿魏侧耳fP/eurotu~retainel时,对其形态特征、分类地位、氨基酸含量、生活条件(包括营养、pH值、温度、湿度、光照和通风)、菌丝培养特征、驯化栽培等进行了研究。
观察到分离的野生菌株K001、K002与K005在培养特征上的差异。
1986年他们又在新疆木垒采集到Kill标本.在进一步研究中发现.K005、Klll在子实体外部形态与菌丝培养特征上与阿魏侧耳显著不同。
经研究定名为阿魏侧耳托里变种[Pieurotus ervngii(DC.ex. Fr)0ueI.var.tuolie nsis Mou.n var]。
他们1983年对 K001、K002、K005菌株驯化栽培中.发现在有无寄主植物阿魏根屑添加在培养基中的情况下.用棉籽壳、云杉木屑、麸皮等原料组成的培养基上都相继长出了子实体.阿魏侧耳及托里变种自此得到推广.首先在新疆开始人工栽培。
已成为近年来大面积进行商业性栽培的一种食用菌新品种。
其菇体肥大、颜色洁白、菌肉细腻、质地脆嫩、久炖不绵、清爽滑润、味美可口、营养丰富.投入市场后深受人们的青睐。
目前我国引进和驯化栽培成功的食用菌已达80多个种。
二、孢子分离育种单孢分离就是将采集到的孢子群单个分开培养,让其单独萌发成菌丝而获得纯培养的方法。
曹裕汉通过对草菇有性分离选育种研究.表明草菇孢子分离菌株在菌丝形态、生长速率、产厚垣孢子能力、出菇、产量等性状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食用菌现场检查报告
食用菌现场检查报告检查背景在现代人们日常生活中,食用菌作为一种健康食品备受人们的青睐。
但是,在市场上销售的食用菌品种繁多,质量和安全状况也参差不齐,给消费者的健康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为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推动食用菌生产企业提升质量安全标准,我单位对一家食用菌生产企业进行了现场检查。
检查对象本次现场检查对象为位于某县城区某街道办事处的某食用菌生产企业。
该企业主要从事食用菌的生产加工并销售。
检查内容本次现场检查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该企业进行了全面检查:1.环境和设施:对企业的生产车间、工作间、办公区域、厕所等场所进行了抽检,查看了企业的环境卫生和设施设备是否符合标准。
2.生产过程与管理:对企业的生产流程进行了详细了解,查看企业是否按照规定的生产工艺进行生产,生产过程是否符合相关标准。
另外,对企业员工的培训情况和记录进行了检查,确保员工对于生产过程的认知和掌握。
3.产品质量和安全控制:对企业生产的食用菌产品进行了质量抽检,检查了该企业对于产品的检测和控制过程,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达标。
检查结果通过本次现场检查,我单位发现了某食用菌生产企业存在环境卫生方面和设施设备方面的不足。
此外,在生产过程中,企业应注意落实好相关的管理程序,在员工培训方面也应加强。
检查结果表明,该企业生产的食用菌产品质量和安全情况都达到了国家标准。
但是,企业的安全标准和质量管理还有待提升。
检查建议基于本次检查结果,我单位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环境卫生和设施设备维护:企业应注意日常的环境卫生和设施设备的消毒和清洁工作,确保生产车间和工作场所符合标准。
2.严格落实生产标准,强化员工培训:企业应认真落实生产标准,严格按照规定进行生产过程,加强员工对于生产工艺的培训和管理,确保员工掌握生产流程和技术。
3.加强质量和安全控制:企业应不断强化对于生产流程和产品质量的掌控,积极引进先进的检测设备,加强对于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控制。
本次食用菌现场检查报告,针对某食用菌生产企业的环境、设施、生产过程以及产品质量和安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检查。
食用菌采后贮运品质变化研究进展
理论前沿与综合论坛170食用菌采后贮运品质变化研究进展余春辉,吴丽芬,赵茂娇(贵阳学院)摘要:食用菌具有极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作为大众主要的菌类性食品,其组织较脆。
采摘后的食用菌在贮运过程中容易对食用菌本体造成损伤或者是出现褐变现象等,从而影响到食用菌的品质和口感。
针对上述问题,特从食用菌采摘后贮运品质变化进行研究,提出合理的贮运保险措施。
关键词:食用菌;贮运;品质变化前言 食用菌具有非常丰富的营养价值,食用口感美味可口。
我国食用菌的数量和品种较多,居世界首位。
但是由于新鲜的食用菌会有较为旺盛的呼吸作用,若采摘贮运是在常温状态下则容易出现褐变现象,导致食用菌萎蔫等,这严重的影响到了食用菌的品质和营养价值,且贮运过程中容易造成食用菌机械损伤或者是微生物感染,使其进一步的腐烂,产生异味等劣变问题,使得食用菌经济价值受损。
为此需要对食用菌采后贮运品质变化的进行研究,提高劣变调控技术,延长供货期。
一、影响食用菌贮运品质变化的因素目前而言影响食用菌保鲜效果的因素较多如温度、湿度和水分含量等。
通常情况下食用菌代谢活动与温度呈正相关,温度越高活动能力就越强,相应的若是温度每隔10℃升温,食用菌呼吸强度可以提升至1-1.5倍,为了延长食用菌的贮运时间,一般将其贮藏在温度为0-5℃的范围。
食用菌对于环境湿度的要求较高,若是环境中湿度较低则会导致食用菌出现水分过度散失,进而出现变形以及变质等问题,为此需要将湿度控制在95%-100%。
水分含量会影响到食用菌的正常代谢强度和酶活性,相对来说含水量低可以帮助进行食用菌的保鲜,但若水分中铁或者铜含量高于2mg/kg则会促进食用菌发生褐变。
由于不同的菇体保鲜效果会与空气当中的湿度和水分有关,但是因食用菌种类不同,在湿度和水分的需求量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如以蘑菇和香菇为例,它们合适的环境湿度在95%-100%和80%-90%,若是湿度低于90%,就可能出现菇体褐变现象,影响到食用菌的品质。
食用菌类的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
食用菌类的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食用菌是一类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和烹饪的食材,因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独特的口感而备受欢迎。
然而,食用菌的安全性和质量控制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重点探讨食用菌类食品的安全问题,并介绍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
一、食用菌类食品安全问题的背景食用菌通常生长在湿润的环境中,这种特殊的生长环境为细菌、霉菌与其他微生物的滋生提供了条件。
如果在食用菌的种植、采摘、储存和加工过程中存在不当操作,就有可能造成细菌感染、霉变、重金属超标等问题,严重威胁到食用菌食品的安全性。
因此,有必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确保食用菌类食品的安全。
二、食用菌类食品安全的控制措施1. 食用菌种植环境的控制首先,要选择适宜的土壤和空气条件来种植食用菌。
食用菌生长的土壤应具备适宜的酸碱度和养分含量,避免使用含有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土壤。
同时,菌棒或菌种的质量也要得到保证,以防止病原菌的入侵。
2. 食用菌采摘和储存的控制在菌类采摘过程中,操作人员应遵循卫生操作规程,佩戴洁净的劳动服和手套,以防止细菌和其他污染物的传播。
采摘过程中,不宜使用过多的化学药品,同时要确保菌类采摘后的快速冷藏,以延缓其腐败的速度。
3. 食用菌加工过程的控制食用菌加工过程中的卫生控制至关重要。
加工人员应使用洁净的加工设备和器具,并采取适当的加工方法,如煮沸、高温烘焙等,以杀死潜在的病菌和其他微生物。
同时,要确保原材料的新鲜性和质量,并避免添加过多的添加剂和调味品。
4. 食用菌质量检测和监控为了确保食用菌类食品的质量和安全,必须进行质量检测和监控。
可以采用的方法包括菌落总数、菌落形态、细菌和霉菌的检测等。
此外,还可以对食用菌进行重金属含量和农药残留等方面的检验,以确保食用菌类食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三、结语食用菌类食品的安全和质量控制是保障顾客身体健康和满意度的关键要素。
通过合理的种植、采摘、储存和加工过程的控制,以及质量检测和监控措施的执行,我们可以提供安全、健康、高品质的食用菌类食品。
探讨食用菌安全检测新技术
探讨食用菌安全检测新技术食用菌作为菌物类食品,以其所含的丰富蛋白质、氨基酸、多种矿物质、微量元素、维生素及多种生理活性物质,被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所青睐。
食用菌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其所具有的保健功能也受过国内外各界的广泛关注与研究,经研究发现,长期食用食用菌可起到增强体质、提高人体免疫力、降低血脂、胆固醇、抗癌防癌等保健功效。
我国是食用菌的生产大国,是全世界约三分之二的食用菌出产地。
但食用菌在采集流通过程中,往往存在水份容易蒸发、易腐败变质等问题,加强对食用菌贮藏保鲜和高技术含量的深加工技术研究和开发已经成为了世界领域目前广泛研究和探讨的重要命题。
另外,随着食品安全问题受到全世界的关注,食用菌安全检测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成为了保证食用菌安全的关键所在。
但目前,我国食用菌加工技术还存在加工程度低、产业发展落后、农药残留及病源微生物超标都成了制约我们食用菌生产加工。
推进食用菌产业发展,促进食用菌产业走上一条健康、安全、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之路。
1.食用菌的食用价值及保健功能我国食用菌资源广阔丰富,对食用菌的采摘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人工采摘香菇、木耳的栽培技術一直流传至今。
与普通食用植物相比,食用菌具有较高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
首先,食用菌富含丰富蛋白质及八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另外,食用菌中还含有钙、磷、镁、钾、钠、铁等多种微量元素及多种维生素。
从对食用菌中分离出的多糖成分研究显示,长期使用食用菌可发挥出抗肿瘤、抗衰老、降血糖、降血压等药理作用。
而食用菌中所含有的矿物质成分具有保健、延年益寿、抗衰老、抗肿瘤及防治多种疾病的功效。
经研究发现,食用菌除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外,对呼吸、消化、心血管、内分泌系统疾病也有明显的治疗效果,目前,食用菌已被公认为是防癌抗癌的天然保健品之一,在食用菌的生产加工过程中,除采用加工直接食用外,还可通过进一步加工提纯食用菌中的有效成份,制成保健茶、保健饮品,随着食用菌药学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深化,食用菌在医学和药学领域的研究,展现出的广阔前景对食用菌进一步开发指明了方向。
主要食用菌采后品质劣变机理及调控技术研究
主要食用菌采后品质劣变机理及调控技术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主要探讨主要食用菌在采后过程中的品质劣变机理,以及相应的调控技术研究。
食用菌作为一种营养丰富、口感多样的食品,深受人们喜爱。
然而,由于其生理特性和环境因素,食用菌在采后易发生品质劣变,如色泽变暗、口感变差、营养成分流失等,严重影响了其食用价值和商品性。
因此,研究食用菌采后品质劣变的机理,并开发有效的调控技术,对于提高食用菌的品质和延长其货架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首先综述了食用菌采后品质劣变的主要表现,包括色泽、口感、营养成分等方面的变化。
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导致品质劣变的机理,涉及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等多个方面。
随后,本文重点介绍了当前在调控食用菌采后品质劣变方面的技术研究进展,包括物理调控、化学调控和生物调控等多种手段。
通过对这些调控技术的综合分析和比较,本文旨在为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食用菌采后品质劣变的机理,为开发更加高效、环保的调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的研究也有助于推动食用菌产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为消费者提供更高品质的食用菌产品。
二、主要食用菌采后品质劣变机理食用菌是一类营养丰富、风味独特的食品,但在采后贮藏和运输过程中,由于环境因素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往往会发生品质劣变,严重影响其食用价值和商品性。
因此,深入研究食用菌采后品质劣变的机理,对于制定有效的调控技术和延长产品货架期具有重要意义。
食用菌采后品质劣变主要表现为色泽变化、质地变软、风味丧失和营养成分损失等方面。
这些劣变过程往往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主要包括微生物污染、酶活性变化、氧化反应以及水分散失等。
微生物污染是导致食用菌采后品质劣变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适宜的条件下,微生物会在食用菌表面迅速繁殖,分解细胞壁和细胞内的营养物质,导致组织软化和风味变劣。
同时,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还可能引起食用菌的变色和异味。
浅谈景宁县开展食用菌质量安全监管的做法
作 责任 的落实 。 三 是广 泛 宣传 ,提 高 认 识 。年 初 以来 ,组 织 农业 技 术 人 员 深入 农村 , 广泛 开展 食 用菌 质 量安 全 生产 知 识 的宣 传 . 据 统 计,0 0年 1 21 ~5月份 已赴鹤 溪 、英 川 、毛 洋 、秋炉 等 2 个 乡镇和 县 百 菇 源食 用 菌专 业 合作 社 等 l 1 5家 企 业 ,开 展 香 菇 、黑木 耳 等食 用菌 标 准化 生产 技术 培 训和 宣 传 。举 办正规培训班 3 2期 ,受 训 1 0 0 0多 人 次 ;发 放 技术 资 料
低 目标也要作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 3完善水行政执法经费保障机制 ,提高执 法保障能力 . 20 0 8年 5月 ,国 务院 《 关于 加 强市县 政 府依 法行 政 的
身意 外伤 害保 险 等 问题进 行 明 确 的规 定 ,切实 为水 行政 执 法营造 宽松和谐 的环境 氛 围提 供稳 定充分 的财政保 障 。
保 障。 ”这个 规定为 围场 县水 行政执 法机 改 革经费 来源 渠 确保 水 利事业 可 持续 发 展 ,需 要不 断 通过 完善 立 法 、普及 道 、保 障执 法人 员工 资 福 利待遇 和 加 强执 法装 备 建设 指 明 法 律 、推 进综 合执 法 、加强 队伍 建 设 、提 高执 法保 障能力 , 了方 向 ,提 供 了强有 力的政 策 保 障 。围场 县 水利 部 门已 积 促 进 规范 执法 、文 明执 法 ,维护 良好 的安 全的 水事 秩 序和 极 争取 尽快 将 水行政 执 法经 费纳 入 财政 预 算管 理 ,从 水 利 环 境 ,保 障水 利 事业 健康 发 展 ,实现 依 法 治水 ,推进 依 法
事 业费 中调 剂 、核拨 ,用 以保证 水 行政 执 法工 作 必要 的 经 费 和装 备投入 ,逐 步落 实必要 的执 法装 备 ,强 化执 法能 力 ,
食用菌类栽培中的质量安全检测方法
食用菌类栽培中的质量安全检测方法食用菌是一种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食品,其养殖和栽培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然而,与食用菌的大规模种植和栽培相伴随的是一系列的质量安全问题。
为了确保食用菌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科学家和食品生产者开发了一系列的质量安全检测方法。
本文将介绍食用菌类栽培中常用的质量安全检测方法。
一、微生物检测方法微生物检测是食用菌质量安全检测的重要环节。
常见的微生物检测方法包括总菌落计数、霉菌检测和致病菌检测。
其中,总菌落计数可以通过平皿计数法或膜过滤法进行。
平皿计数法是将食用菌样品均匀涂布在培养基上,培养后进行菌落计数。
膜过滤法则是将食用菌样品过滤在含有培养基的膜上,之后将膜转移到培养皿中进行培养和计数。
霉菌和致病菌的检测方法主要采用分离培养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例如PCR技术。
二、农药残留检测方法食用菌的种植和栽培过程中常使用农药来防治病虫害,因此农药残留检测是食用菌质量安全检测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农药残留的检测方法有色谱法、液相色谱法和质谱法等。
色谱法主要包括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通过分离和定量检测食用菌样品中的农药残留。
质谱法则是利用质谱仪对食用菌样品进行扫描和分析,从而检测其中的农药残留。
三、重金属检测方法重金属是食用菌质量安全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食用菌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较强,如果土壤或栽培基质中存在过多的重金属,可能会被食用菌吸收并影响人体健康。
重金属检测方法包括原子吸收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和原子荧光光谱法。
这些方法可以对食用菌样品中的重金属进行快速和准确的检测。
四、食品添加剂检测方法食用菌产品通常会添加一些食品添加剂,例如色素和调味料,以增加其口感和美观度。
然而,不合理或过量的添加剂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风险。
食品添加剂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色谱法、质谱法和光谱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对食用菌样品中的添加剂成分进行分离和定量,确保其在安全范围内的使用。
综上所述,食用菌类栽培中的质量安全检测方法涵盖了微生物检测、农药残留检测、重金属检测和食品添加剂检测等方面。
食用菌灭菌新技术
食用菌灭菌新技术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食用菌的质量和卫生问题。
为了提高食用菌的质量,减少食用菌中的细菌和病毒等有害物质的影响,人们研发出了种种技术来灭菌,其中有一项新技术叫做“低温等离子体灭菌技术”。
低温等离子体灭菌技术是一种利用非热等离子体产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使有机物分解的过程,从而达到杀灭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目的。
这种技术的优点在于可以在室温下进行,对菌丝体和菌种的灭活效果好,同时还能够保持食用菌的营养成分和风味。
经过实验证明,低温等离子体灭菌技术对多种常见食用菌的灭活效果达到了99%以上,比传统的高温高压灭菌技术更加有效,而且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灭菌工作,节省时间和成本。
这种技术的其他优点还包括:1.对环境污染小:低温等离子体灭菌技术是一种绿色环保技术,不需要使用化学物品和高温高压等工艺,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污染。
2.保留菌种的活性:与传统的高温高压灭菌技术相比,低温等离子体灭菌技术保留了菌种的活性,因此更适合用于培养和研究。
3.成本低廉:低温等离子体灭菌技术的设备和杀菌时间比传统技术都更少,因此成本也更低廉,对生产企业来说更为划算。
虽然低温等离子体灭菌技术有着很多优点,但是还有一些不足之处:1.灭菌效率低:虽然低温等离子体灭菌技术能够对多种病原菌进行有效的灭活,但是一些特殊细菌如芽孢菌、霉菌等还是比较难以去除。
2.设备成本高:低温等离子体灭菌技术的设备比较复杂,需要高端的等离子体控制器和与之匹配的反应室等设备,因此设备成本也比较高。
总的来说,低温等离子体灭菌技术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技术,对食用菌的灭菌效果好、环保安全且能够保留食用菌的营养成分和风味。
未来,这种技术有望成为食用菌灭菌的主流方法之一,但同时也需要加强技术的研究和实验,以确保其灭菌效果的安全和可靠。
浙江省食用菌质量安全现状调查研究
查研究 , 结果表 明浙江省食用菌 中重金属含量存在超标现象 , 同食 用菌产 品以干香 菇 、 松茸 中重 金属含量 超标较 不 姬 多 , 同重金属种类 以 c 、 s 不 d A 含量超标较 多, 也有少数产 品的 H 、b含 量超标。因此 , gP 食用 菌中重金属污染应引起高 度关注 , 尤其是食用菌 中的 c 。另外 , d 调查研究结果还表 明市场上千食用菌 ( 尤其是干香菇 、 木耳 ) 黑 水分 含量 严重超
ic a a re ut n e h d c rid o .Thec nc ntainso a y mea so riain wa( ,c v rs i,a d r w ra xla t ras o r — o e rt o fhe v tl firg t t- o e ol n a o u iir mae l f p o o r y i 5 du e b s c a e,a d 26 a n 8 s mplso d be f g r t ce e fe i l un iwe edee td. Th e ul h we h tte c n e tainso a y mea si o e r s t s o d ta h o c n r t s o fhe v tl n s me
维普资讯
农 业 环 境 科 学 学 报 2 0 ,6 增 刊 ) 69 6 5 072 ( :7 - 8 JunlfA r- ni n et c ne ora o go E vo m n i c r Se
浙 江 省食 用 茵质 量 安 全 现 状 调查 研 究
江 杭州 3 0 2 ;. 10 13 庆元县食用菌科研 中心 , 江 庆元 3 30 ; 、 浙 2 8 0 4 浙江省林业 科学研究院 , 浙江 杭州 3 0 2 ) 10 3
食用菌实验报告
食用菌实验报告1. 引言食用菌是一类富含营养且具有药用价值的真菌。
它们具有很高的蛋白质含量、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因此在食品和医药行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食用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并比较它们的营养成分和药用价值。
2. 实验设计为了实现实验的目的,我们选择了3种常见的食用菌进行研究,分别是香菇、金针菇和松茸。
每种食用菌都分成3组进行实验,每组包含10只小白鼠。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将观察小白鼠的日常行为、食欲、体重变化,并进行一些基础的生理指标测试,如血液生化指标和免疫功能。
3. 实验步骤3.1 食用菌的准备我们从市场购买了新鲜的香菇、金针菇和松茸,并将它们按照不同的组别分装,确保每个组别的食用菌保持相同的质量和新鲜度。
3.2 实验组织我们用同样大小和体重的小白鼠随机分成3组,分别将不同的食用菌添加到它们的饲料中。
每组的食用菌添加量和饲料量是相同的,以确保每只小白鼠都摄入相同剂量的食用菌。
3.3 实验过程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每天观察小白鼠的行为,如精神状态、进食量、腹泻情况等。
每周一次,我们还会测量小白鼠的体重,并记录下来。
在实验结束时,我们取小白鼠的血样进行血液生化指标的分析,并进行免疫功能实验。
4. 实验结果4.1 小白鼠的行为观察经过实验观察,我们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摄入香菇和金针菇的小白鼠表现出更好的精神状态、食欲和粪便正常。
而摄入松茸的小白鼠表现出更好的精神状态和食欲,但出现了轻微的腹泻症状。
4.2 小白鼠的体重变化经过实验,我们测得摄入香菇和金针菇的小白鼠在实验期间体重有所增加,而摄入松茸的小白鼠体重增加较慢。
对照组的小白鼠体重变化相对较小。
4.3 生理指标测试血液生化指标的分析显示,摄入香菇和金针菇的小白鼠的血糖和胆固醇水平较低,而摄入松茸的小白鼠的血糖和胆固醇水平相对较高。
免疫功能实验的结果显示,摄入香菇和金针菇的小白鼠的免疫功能较好,而摄入松茸的小白鼠的免疫功能较差。
5. 分析与讨论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初步结论。
食药用菌质量安全
食药用菌质量安全问题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发现目前影响食药用菌质量安全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问题:有害重金属污染,农药残留,二氧化硫、亚硫酸盐残留超标及苯甲酸钠和山梨酸钾等的使用,甲醛,病虫害,等。
一.重金属污染按照食用菌栽培管理程序,重金属的污染源主要来自环境因素,包括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含量、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培养料状况。
1.1土壤土壤中的重金属主要有Pb,Cd,Hg,Ni,As,Ti等。
Kirchner.C通过土壤和食用菌中稳定的210Pb 含量的比较,证明食用菌中的Pb主要来土壤,大气污染占很小一部分。
当土壤环境中同时存在Pb,Cd,Hg,Ni,As,Ti等重金属时,Ag的富集受到影响,可能是这些重金属元素同Ag竞争子实体中-SH基的原因。
不同土壤类型对Cd的吸附能力有如下顺序:有机土>粘土>砂壤土或粉>砂壤土>砂质土。
在土—草—菇生态系列中,凤尾菇对土壤可给态Cd的浓缩倍数达到17倍,但在土壤无污染的情况下,用新收稻草栽培的凤尾菇则不会出现Cu,Zn,Pb,Cd超过食用菌背景值异常下限的情况。
所以,加强食用菌覆土材料中重金属离子的测定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2空气在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的地带,大气浮土和交通污染对食用菌中重金属含量的影响比较显著。
例如,生长在树木上的刺芹侧耳和肝色牛舌菌中所含的Hg,主要源于大气中的Hg污染。
Tran-Van-L指出,灵芝由于富集了放射性元素137As,可用作一种生物指示器,检测大气中放射性元素铯的污染。
Garcia-Ma等发现,交通污染程度与草腐菌鸡腿蘑中的Pb 含量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故鸡腿蘑可作为检测环境中Pb污染的一种生物指示器。
由于环境污染程度对食用菌中重金属的含量影响较大,所以应限制在受污染地区(比如污染源附近或距公路50m范围内)栽培和采集食用菌,特别是草腐菌。
【但有一篇英文文献中说,没有一种食用菌能作为特定重金属污染的生物指示器】1.3 水刘俊华等发现降水中Hg与Fe,Ba,Cd,Cv等显著相关,且它们主要来源于受污染土壤、燃煤、扬尘、燃油和特殊污染源。
食用菌质量安全问题及防控措施探究
食用菌质量安全问题及防控措施探究作者:于建革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20年第31期于建革我们国家的食用菌无论是种植量还是食用量都居于世界首位,并源源不断的向世界各国运输,食用菌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也为我国经济的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它也由此成为国家重点支持的项目之一。
正是由于食用菌的大批量生产,越来越多的安全问题也暴露出来,本篇文章主要对食用菌的质量安全问题进行探究,旨在确保食用菌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一、食用菌存在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产实践活动也越来越丰富,随之而来的就是越来越多的环境及卫生安全问题,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影响食用菌质量的因素。
通过总结归纳,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农药的过量使用农药的主要作用就是用来消除虫子、真菌以及其他一些危害作物生长的微生物。
在食用菌的生产中适当使用农药可以提高它的产量,但过度使用或者使用不符合国家标准的农药反而会影响食用菌的质量,引起有毒物质在其内部的积累,如果有人食用了这些有毒的菌类,就有可能出现生命危险。
根据相关的调查显示,在2011年我国出口的食用菌中共发生了四起食用菌存在安全隐患的案件,而其中有三起是因为出口的食用菌中有过多的农药残留。
符合国家相关食品安全法规定的、可作用于食用菌的农药仅有九种,但通过相关的调查数据显示,除了这九种农药外,还有很多不符合规定的农药被用于食用菌的培养中。
另一方面,农药的用法用量应该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但大多数的种植人员为了方便,一次性使用大量的农药来保证彻底根除微生物,这就导致多余的农药残留在了食用菌和土地里,若有人误食了这些农药超标的菌类,就有可能危及生命,另外,农药大量残留在土地里对食用菌的生长环境造成了破坏,不利于食用菌的培育。
2、添加剂的大量使用很多食用菌生产商为了追求食用菌外表的新鲜,就在食用菌中添加大量的食品添加剂等化学药品,这么做虽然保持了食用菌的美观,但却会对人体造成极大的损害。
珍稀食用菌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
珍稀食用菌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珍稀食用菌是指那些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食用价值,且在自然界中分布较少的菌类。
这些珍稀食用菌不仅具有独特的口感和营养价值,还具有药用价值和保健作用。
为了进一步提高珍稀食用菌的质量和产量,关键技术的研发与示范显得尤为重要。
一、珍稀食用菌的关键技术研发1. 高效筛选培育菌株:通过对不同菌株的筛选和培养,选择出适应性强、产量高、品质好的菌株。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如PCR、基因克隆等,对珍稀食用菌进行遗传改良,提高其产量和品质。
2. 优化培养基配方:针对不同珍稀食用菌的特点,优化培养基的配方,确保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形成的最佳条件。
调整培养基的碳氮比、添加适宜的有机和无机营养物质,提高菌株的生长速度和产量。
3. 控制生长环境条件:珍稀食用菌对生长环境的要求比较苛刻,如温度、湿度、光照等。
研发适合不同珍稀食用菌生长的环境控制技术,确保菌株能够在最适宜的环境中生长和繁殖。
4. 病虫害防治技术:珍稀食用菌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导致产量下降甚至死亡。
研发病虫害防治技术,包括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保护菌株的健康生长。
5. 提高食用菌的安全性:针对食用菌中存在的有害物质和重金属污染问题,研发安全性评估和排除技术,确保食用菌的质量安全。
二、珍稀食用菌的关键技术示范1. 优选示范基地:选择适宜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建立示范基地。
在基地内开展珍稀食用菌的种植和繁殖工作,展示和推广关键技术的应用效果。
2. 建立示范菌种库:收集和保护各类珍稀食用菌的菌种资源,建立菌种库。
通过菌种库的建立,可以为研究人员和农民提供优质的菌种,促进珍稀食用菌的繁育和种植。
3. 推广培育技术:通过开展培训和技术交流,将关键技术推广给农民和种植户。
提供培育技术的指导和咨询服务,帮助农民解决种植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
4. 建立质量标准体系:根据国家和地方的标准要求,建立珍稀食用菌的质量标准体系。
通过建立质量检测方法和评价指标,对珍稀食用菌的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估。
食用菌的快速检测与质量控制技术研究
食用菌的快速检测与质量控制技术研究食用菌作为一种营养丰富、口感鲜美的食品,深受人们的喜爱。
然而,由于其生长环境和生长方式的特殊性,食用菌的质量控制一直是一个难题。
为了保障食用菌的安全和质量,快速检测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食用菌的生产和销售过程中。
目前,食用菌的快速检测技术主要包括基于PCR技术的检测、基于免疫学原理的检测和基于化学分析的检测三种。
其中,基于PCR技术的检测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技术。
PCR技术可以通过扩增DNA序列来检测食用菌中的各种病原体和有毒物质,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高速度等优点。
目前,已经开发出了多种基于PCR技术的快速检测方法,如多重PCR、实时荧光定量PCR等。
除了基于PCR技术的检测外,基于免疫学原理的检测也是一种常见的快速检测技术。
该技术通过检测食用菌中特定抗原或抗体的含量来判断其是否受到污染或感染。
基于免疫学原理的检测具有灵敏度高、操作简便等优点,但是其特异性较差,容易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
此外,基于化学分析的检测也是一种常见的快速检测技术。
该技术通过对食用菌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来判断其品质和安全性。
基于化学分析的检测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优点,但是其操作复杂,需要专业人员进行分析。
除了快速检测技术外,质量控制也是保障食用菌安全和质量的重要手段。
在食用菌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应当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加强对食用菌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的监管,确保食用菌的品质和安全。
综上所述,食用菌快速检测技术是保障食用菌安全和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食用菌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应当加强对其进行监管和控制,并不断完善快速检测技术和质量控制体系,为人们提供更加安全、健康、美味的食品。
食用菌安全检测新技术的有关分析
食用菌安全检测新技术的有关分析 谭志芳 张会英 朱光 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在食用菌生产过程中,面临着农药残留、重金属、甲醛等污染问题,如果所含污染物较高的食用菌流入市场,则会威胁食用者的生命健康,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对此,必须充分认识到食用菌安全检测的重要性,针对不同污染残留采取科学、有效的检测手段,并加大对食用菌安全检测技术的研究力度,通过不断改进和创新提高检测技术水平,为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食用菌的价值食用菌作为一种特殊的食材,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
一方面,食用菌中的蛋白质、矿物质、微生物等含量丰富,并且含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可满足人体营养需求。
另一方面,食用菌具有降血糖、抗衰老、降血压、抗癌等多种功效,并且可改善人体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多种疾病,医疗保健作用显著。
食用菌常见安全问题对于食用菌的生产和利用来讲,较为常见的安全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农药残留污染问题。
农药残留是食品安全领域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食用菌与小麦、玉米等常规农作物相比,整个培育过程耗时较短,所用原料以木屑及农作物下脚料为主,并且培育环境是处于开放状态的,容易滋生蚊蝇和病害,影响食用菌产量。
对此,在食用菌培育过程中,通常会使用一定量的农药对病虫害进行防治,虽然可有效灭杀病虫害,保证食用菌产量,但是所用农药也会存在残留污染现象,不利于保证食用菌安全。
重金属污染问题。
重金属含量过高,是影响食用菌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培育食用菌时,如果所用生产辅料、农药中含有重金属,或者栽培食用菌的土壤以及灌溉用水中的重金属含量较高,则会被食用菌吸收,长期以往便会造成富集现象。
如果存在重金属污染问题的食用菌流入市场,摄入人体后其所带有的重金属元素会不断积累增多,当其含量达到一定值时,人体便会出现中毒症状,甚至会引发癌症或畸形问题,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食用菌采后品质变化及物理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食用菌采后品质变化及物理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杨永佳;孔芃;景赛;朱璧合;王彩莲;侯德华;寇莉萍
【期刊名称】《包装工程》
【年(卷),期】2024(45)1
【摘要】目的综述国内外不同物理技术在食用菌保鲜上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提升鲜食食用菌品质及延长其贮藏期提供参考。
方法结合食用菌在贮藏期内出现的品质劣变现象,如褐变软化、水分流失及营养物质消耗等,总结物理保鲜技术(如低温保鲜、气调技术、辐照技术、光照技术、电磁技术等)在食用菌采后的应用,分析不同物理保鲜方法的保鲜机制及应用效果。
结论物理技术可减缓食用菌采后劣变的进程,保
持食用菌的新鲜品质,延长其货架期,将在食用菌保鲜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不同的保
鲜方式适用于一定的场景,在实际生产中应结合食用菌的特性、操作条件、经济效应,选择适宜的保鲜方式。
【总页数】9页(P139-147)
【作者】杨永佳;孔芃;景赛;朱璧合;王彩莲;侯德华;寇莉萍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255.36
【相关文献】
1.双孢菇采后感官品质变化的因素分析与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2.食用菌采后贮运品质变化研究进展
3.红毛丹采后品质变化与保鲜技术研究
4.食用菌采后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5.柑橘采后品质变化及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ans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农业科学, 2017, 7(7), 481-488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017 in Hans. /journal/hjashttps:///10.12677/hjas.2017.77062Study on Quality and Safety of Edible Fungiand Research Progress on Edible FungiDetection TechnologyFengjuan Jia1,2,3, Zhiqing Gong1,2,3, Yueming Wang1,2,3, Wenjia Cui1,2,3, Yansheng Wang1,2,3, Wenfeng Shen1,2,3, Wenliang Wang1,2,3*1Institute of Agro-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do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Jinan Shandong 2Key Laboratory of Agro-Products Processing Technology of Shandong Province, Jinan Shandong3Key Laboratory of Novel Food Resources Processing,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Jinan ShandongReceived: Oct. 1st, 2017; accepted: Oct. 13th, 2017; published: Oct. 18th, 2017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problems of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edible fungi, mainly including pesticide re-sidues, hazardous and toxic heavy metals, formaldehyde, sulfur dioxide,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 and transgenic ingredients, were introduced. Moreover, research progresses of the detection technology of all these unsafe factors were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technology to detect edible fungi was prospected.KeywordsEdible Fungi, Detection, New Technology, Preservation食用菌质量安全及检测技术研究进展贾凤娟1,2,3,弓志青1,2,3,王月明1,2,3,崔文甲1,2,3,王延圣1,2,3,沈文凤1,2,3,王文亮1,2,3*1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研究所,山东济南2山东省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济南3农业部新食品资源加工重点实验室,山东济南收稿日期:2017年10月1日;录用日期:2017年10月13日;发布日期:2017年10月18日*通讯作者。
贾凤娟 等摘 要本文综述了现阶段食用菌产品存在的质量安全问题,主要包括农药残留、有毒有害重金属、甲醛、二氧化硫、病原微生物以及转基因成分等其他不安全因素,并对上述不安全因素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逐一综述,最后对今后食用菌的检测新技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食用菌,检测,新技术,展望Copyright © 2017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licenses/by/4.0/1. 概述食用菌味道鲜美,高蛋白质、低脂肪,富含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和生理功能活性成分,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对某些疾病还具有一定的治疗和预防作用,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被世界公认为“健康食品”[1] [2]。
现今食用菌已成为继粮、棉、油、果、菜之后的第六大类农产品。
据中国食用菌协会统计[3]:我国食用菌从1978年产量仅6万吨产值不足1亿元到2014年产量已超过3000万吨产值近2000亿元,目前我国食用菌产量占全球的75%以上,已经成为世界食用菌生产第一大国。
据商务部对外贸易司统计,2012年我国出口鲜香菇1142吨,出口金额为347万美元;出口干香菇2231吨,创汇3131万美元,已经创造出了惊人的经济、社会价值,显示出了极大的发展潜力。
特别是通过近年来的发展,我国食用菌产业已初步形成干鲜品、深加工食品、医药保健品等多个消费产业,涉及农业、林业、畜牧业、生物产业、食品工业(罐头加工)、制药等多个领域。
整体来讲,我国食用菌产业市场正逐步趋向完善发展[4] [5] [6]。
此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食用菌的营养成分和药用价值不断被揭示,其食用与药用价值也更受重视。
然而,由于食用菌的自身特性和在精深加工以及流通环节的某些违规操作,致使其产品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其中主要有农药、重金属污染,甲醛、二氧化硫残留,转基因成分以及生物性污染等[7]。
世界各地高度重视食用菌食品的质量安全检测,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相关检测监控技术的开发,因此,加快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快速、灵敏、稳定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及产品,保障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发展,势在必行。
本文主要介绍了食用菌中常见的几种污染物质及其在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2. 农药残留及其检测技术农药残留问题已经成为影响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关键因素。
早期的农药残留检测分析技术一般仅限于微生物法、比色法和化学分析法[8]。
目前的农药残留检测分析技术应用比较普遍的是高效液相色谱(HPLC)、气相色谱(GC)及其联用技术等。
气相色谱可分析农药的多残留,但不适应现场检测。
2.1. 气相色谱法(GC)气相色谱法是一种经典的检测分析方法。
它简单高效、灵敏度高。
关于气相色谱检测食用菌的报道贾凤娟等已有很多:张友松等[9]用丙酮提取,以二氯甲烷萃取的方法,测定了香菇中残留的噻菌灵,其结果为83.3%~107.2%的回收率,符合准确度的残留量要求,3次变异系数为7.4%~8.9%,在残留测定允许范围内。
精确度均符合残留量测定要求。
陈彦凤等[10]分别对从超市、食品商店、农贸市场、批发市场采集到的食用菌干制样品的有机磷类、拟除虫菊酯类和氨基甲酸酯类进行了农药残留检测。
180份样品中结果检出有农药残留的有39份,总检出率为21.67%。
检出率比较高的3种农药分别是灭多威(5.99%)、甲氰菊酯(4.79%)和仲丁威(4.79%)。
采集样品的农药残留检出率由高到低的场所为农贸市场、食品商店、批发市场、超市。
最后结论是市售的干制食用菌有一定程度的农残污染。
2.2.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HPLC)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也是一种传统的检测方法,现在使用范围仍很广泛。
冯晓青[11]等利用HPLC 来检测食用菌中的呋喃丹残留量,建立了高灵敏度、简单的检测方法。
在0.2~5.0 ng/mL范围内,呋喃丹呈良好线性关系,r大于0.999,测定低限是0.01 mg/kg。
李瑞雪等[12]以柱前衍生化法分析桑枝黑木耳中1-脱氧野尻霉素(1-deoxynojimycin, DNJ)的含量。
结果表明,以芴甲氧酰氯(FMOC-Cl)为衍生化试剂来衍生化DNJ,选择Waters X-bridge C18色谱柱,乙腈-0.1%醋酸(体积比55:45)为流动相,1.0 mL/min为流速,254 nm为UV检测波长时,DNJ-FMOC峰面积与DNJ浓度呈正相关,其相关系数为0.9966。
该检测方法快速、灵敏、准确、稳定、快捷。
2.3. 色-质联用分析法(GC-MS、LC-MS)气-质联用(GC-MS)和液-质联用(LC-MS)多用于多组分混合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目前在农药残留分析中应用比较广泛[13][14]。
张建莹等[15][16][17]建立新鲜食用菌中突光增白剂、变光增白剂和荧光增白剂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定量检测方法。
方法采用甲醇水溶液水浴振荡提取样品中的荧光增白剂,再经过弱阴离子的固相萃取柱进行净化,在负离子的模式下进行检测,采用内标法来定量。
该方法准确、灵敏度高且重现性好,不仅适用于鲜食用菌荧光增白剂85的检测、还可以进行增白剂71与增白剂113的检测。
Tian [18]等利用(UHPLC-MS/MS)检测了食用菌中毒死蜱、哒螨灵及辛硫磷的残留含量,比较了正、负离子的电离方式,检出限是1~10 μg/kg。
刘进玺[19]等对食用菌中的80种农药的基质效应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在检出限和灵敏度允许前提下,基质效应强的农药适当稀释来进行补偿。
2.4. 免疫分析法免疫分析法被列为90年代优先研究、开发和利用的农药残留分析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快速、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检测费用低等优点,是初筛测定致癌物和一些剧毒农药的好方法。
目前国内外市场上已经有多种农残检测的ELISA试剂盒销售。
美国农业部食品安全监测司等已经制定了详细评价免疫技术在农药分析中应用的指南和农药残留免疫学检测商品试剂盒评定和认可的建议标准,使其成为一种切实可行的分析方法[7]。
2.5. 其他新型的检测技术超临界流体色谱(SFC)综合了气象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的优点,同时克服其缺点成为一种强有力地分离和检测手段。
毛细管电泳(CE)适用于那些用传统高效液相色谱难以分离出的离子化样品,对其分离、分析,具有分离性能高、速度快、范围广、微量进样、几乎无废液等的优点。
目前在农药残留的分析中,应用较多的有毛细管区带电泳(CZE)、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MECC)。
贾凤娟等生物传感器,其中有酶、微生物和免疫传感器等,它们能特定选择某类化学或生物物质并可参与其反应。
目前,农药的残留已经可以通过酶和免疫传感器来快速准确检测,但其结果的稳定性和传感器的寿命问题仍然是现在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色谱分析法是经典、操作较简单、高分离度、高灵敏度、应用范围最广泛的一种检测方法,可以高效分离检测分子量大、极性强以及离子型样品,但最大的缺点是仪器的条件较高,不易于现场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