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此在”的诠释学
诠释学 讲稿4
![诠释学 讲稿4](https://img.taocdn.com/s3/m/ff1e4f50b307e87101f69650.png)
了此在的释义结构中的理解的循环。
因为,在他看来,理解循环中“前理解”是此在难以摆脱的先验图式,它体现为既与的语言构成我们理解的边界,成为我们存在的有限性。
甚至可以说,语言只要对存在意义加以解释,就必得滞留于时间维度中,既摆不掉“前理解”这一先验自明性,又摆不掉“解释的循环”这一内在性。
因此,将语言的诗化本质同存在的“缺席”联系起来,是海德格尔在语言的诗化中寻求的解决之法。
海德格尔深谙语言的幽妙之处就在于它显示出语言自身的深不可测的无意识原生域。
诗不是“在”本身,而是在的“缺席”,同时也是在的“召唤”。
总体上说,海德格尔强调人的存在和理解的历史性,注重人们理解的普遍性。
他不是在旧阐释学的意义上将“解释的循环”看作整体和部分的循环,而是从本体论角度认为这个循环揭示了存在和认识的根本条件,是此在的本体论特征之一。
从此,解释学走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不仅是文本(text),而且整个世界和人生,以及存在和世界的一般关系,都成为阐释学的对象。
海德格尔已为阐释学朝存在本体论转向提供了一般的理论原则,他的学生伽达默尔则系统地建立了作为存在本体论的哲学阐释学。
第五章伽达默尔的语言阐释学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1900一)是当代阐释学最著名的代表之一。
他师从海德格尔,系统地发展了海德格尔晚年的思想。
他将海德格尔后期哲学所显露出的阐释学的危机看作一个“谜”,他回避了海氏哲学归宿的形而上学问题,然后沿着海德格尔反心理学和反方法论的哲学方向,进一步推进了本体论阐释学,并建立起自己的语言阐释学体系。
伽达默尔把人定义为具有语言的存在。
也正是由于作为具有语言的存在,人才能够被理解。
伽达默尔曾多次强调:“能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
”一、理解的语言性在伽达默尔看来,首先不是人使用语言去描述世界,而是世界体现在语言中,在语言中蕴含人类的各种世界观念和文化建构。
如同在这个世界中存在一样,我们同时在语言中存在。
并不是因为我们在世界中存在而具有语言性,而是语言是我们获得了在世界中存在的共同性。
海德格尔“此在”的范畴意指及其理论向度
![海德格尔“此在”的范畴意指及其理论向度](https://img.taocdn.com/s3/m/5f75ec91f61fb7360a4c6512.png)
海德格尔“此在”的范畴意指及其理论向度摘要:“此在”是海德格尔哲学探讨人的重要概念,也是进入其哲学的理论入口。
在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此在”范畴意指“作为存在者的人”和“人的现实生存”。
与传统哲学不同,海德格尔强调的是人的“在此”。
“在此”是“此在”的哲学前提。
海德格尔的“此在”理论与马克思的“现实的个人”思想具有相似性。
海德格尔由“此在”追问存在的意义,实际上是把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推向一个新的理论境界。
关键词:海德格尔;此在;马克思;现实的个人;主体向度海德格尔的哲学主题是追问存在的意义。
这个追问是由“此在”实现的。
阅读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一书,我们发现海德格尔的哲学运思与马克思哲学有诸多相似之处。
基于此,在国内外学界甚至出现了马克思哲学海德格尔化的理论倾向和用海德格尔思想阐释马克思哲学的尝试。
在此重点研究海德格尔的“此在”范畴及其理论向度,并与马克思的“现实的个人”思想作比,对澄清两者哲学理论误释,澄明海德格尔对存在意义的追问无疑是一种有意义的探索。
一、“此在”的范畴意指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曾这样写道:“这种存在者,就是我们向来所是的存在者,就是除了其它可能的存在方式以外还能对存在发问的存在者。
我们用此在这个术语称呼这种存在者。
”[1](P.9)在海德格尔看来,“诸种科学都是人的活动,因而都包含有这种存在者(人)的存在方式。
我们用此在这个术语表示这种存在者”[1](P.14)。
根据海德格尔文本阐释,“此在”范畴的第一意指是作为存在者的人。
在这个层面,“我们用‘此在’这个名称来指这个存在者,并不表达它是什么,而是表达其存在”[1](P.9)。
对于“作为生存着的人,‘此在’不可能没有它的规定性”[2],这就要转向“此在”范畴的第二层意指。
海德格尔认为“此在是一种存在者,但并不仅仅是置于众存在者之中的一种存在者。
从存在者的层次上来看,其与众不同之处在于:这个存在者在它的存在中与这个存在本身发生交涉。
诠释学读本
![诠释学读本](https://img.taocdn.com/s3/m/a24dea54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c4.png)
诠释学读本
(原创版)
目录
1.诠释学的定义与背景
2.诠释学的基本原则
3.诠释学的应用领域
4.诠释学的发展与影响
正文
诠释学是一门研究如何理解和解释文本的学科,它源于古希腊,发展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在诠释学中,理解被视为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过程,而不仅仅是被动的接收信息。
诠释学的基本原则有四条:尊重文本、了解作者、关注读者和历史背景。
尊重文本意味着要尽可能地理解和解释文本中的每一个字、词和句子,不能随意删减或曲解。
了解作者则是要了解作者的背景、写作意图和写作风格,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
关注读者是因为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阅读背景和经验,这会影响他们对文本的理解。
历史背景则是指文本产生的时代背景,包括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状况,这些都是理解文本的重要因素。
诠释学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包括文学、历史、哲学、宗教、法律、社会科学等。
在这些领域中,诠释学提供了一种理解和解释文本的方法,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文本。
诠释学的发展对现代社会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提供了一种理解和解释复杂文本的方法,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各种知识。
同时,诠释学的发展也促进了社会科学的发展,使得社会科学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元。
诠释学在当代的意义
![诠释学在当代的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6aa9b2778e9951e79b8927de.png)
詮釋學在當代的意義北京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特聘教授洪漢鼎一. 20世紀90年代初德國電視舉辦一次關於“人類缺少什麽”的電視談話,邀請者有90高令的伽達默爾。
談話的出發點是前蘇格拉底時代的一句晦澀的話:“人類之所以走向毀滅,是因爲他們不能把起點與終點聯結起來”,據說這句話是一位古希臘醫生並且曾是畢達哥拉斯的學生阿爾克邁所說,此人大約生活於公元前6世紀末。
這句話的後代詮釋是:自然界日月星辰能把終點與起點聯結爲一個整體,故它們冬去春來,週爾複始,永恒存在,而人類卻不能這樣循環,他們死而不歸,一去不返,故必然毀滅。
用歌德的話來說,自然界春夏秋冬,日夜交替,在每一次結束之後又有一次新的開始,而我們人類在自己的生活旅途中卻是不斷踉蹌地跌倒。
這句話的現代詮釋是:我們之所以走向毀滅,是因爲我們不能思攷一種我們能從其整體性出發正確生活的原則或統一根據。
哲學歷來就有一個計劃,就是抵擋這一跌倒,就是盡量使不知所措的人鎮靜下來或使他們恢複平靜。
哲學從一起始就在尋找這種統一基礎,提出了各種解決方案,但這些方案通過尼採和後現代主義,似乎都被徹底地推翻了。
二.黑格爾說:哲學就是“在思想中把握它的時代”,什麽是我們和我們時代的狀況呢,這次會議的主題是詮釋與文化,這應當說是針對當代而說的,當代是何特征呢,正如很多人所說,這是一個危機時代,從各方面的情況看來,我們這一時代確實可以說是危機時代,如經驗危機,科技危機,政治危機,民族危機,甚而宇宙危機。
對這種危機時代,我們可以從兩位哲學家的思攷尋求一些途逕。
我們知道,胡塞爾和海德格在20世紀30年代曾經不約而同地對這個充滿了深度危機的時代提出了診斷,他們認爲這個時代的根本危機在於遺忘,在胡塞爾那裏是對生活世界的遺忘,而在海德格那裏則是對存在的遺忘,雖然身處遺忘中的人無法提供治療方法,但作爲社會醫生的古老角色,哲學家可能通過對歷史災難病譜系(Anamnese)分析,即通過發現最初的開端和對它的特性的分析來促進診斷。
诠释学在当代的意义
![诠释学在当代的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b46efaf2ce2f0066f5332292.png)
詮釋學在當代地意義北京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特聘教授洪漢鼎一.世紀年代初德國電視舉辦一次關於“人類缺少什麽”地電視談話,邀請者有高令地伽達默爾.談話地出發點是前蘇格拉底時代地一句晦澀地話:“人類之所以走向毀滅,是因爲他們不能把起點與終點聯結起來”,據說這句話是一位古希臘醫生並且曾是畢達哥拉斯地學生阿爾克邁所說,此人大約生活於公元前世紀末.這句話地後代詮釋是:自然界日月星辰能把終點與起點聯結爲一個整體,故它們冬去春來,週爾複始,永恒存在,而人類卻不能這樣循環,他們死而不歸,一去不返,故必然毀滅.用歌德地話來說,自然界春夏秋冬,日夜交替,在每一次結束之後又有一次新地開始,而我們人類在自己地生活旅途中卻是不斷踉蹌地跌倒.這句話地現代詮釋是:我們之所以走向毀滅,是因爲我們不能思攷一種我們能從其整體性出發正確生活地原則或統一根據.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哲學歷來就有一個計劃,就是抵擋這一跌倒,就是盡量使不知所措地人鎮靜下來或使他們恢複平靜.哲學從一起始就在尋找這種統一基礎,提出了各種解決方案,但這些方案通過尼採和後現代主義,似乎都被徹底地推翻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二.黑格爾說:哲學就是“在思想中把握它地時代”,什麽是我們和我們時代地狀況呢,這次會議地主題是詮釋與文化,這應當說是針對當代而說地,當代是何特征呢,正如很多人所說,這是一個危機時代,從各方面地情況看來,我們這一時代確實可以說是危機時代,如經驗危機,科技危機,政治危機,民族危機,甚而宇宙危機.對這種危機時代,我們可以從兩位哲學家地思攷尋求一些途逕.我們知道,胡塞爾和海德格在世紀年代曾經不約而同地對這個充滿了深度危機地時代提出了診斷,他們認爲這個時代地根本危機在於遺忘,在胡塞爾那裏是對生活世界地遺忘,而在海德格那裏則是對存在地遺忘,雖然身處遺忘中地人無法提供治療方法,但作爲社會醫生地古老角色,哲學家可能通過對歷史災難病譜系()分析,即通過發現最初地開端和對它地特性地分析來促進診斷.胡塞爾最早用了一詞即“觀念化”()來解構當代危機地起源.什麽是觀念化呢,簡單說,就是用一種理想地所謂完美地境界來規範或控制自然和社會.舉胡塞爾地例子,當一個木匠在制作一個圓桌時,他要求他所制作地圓桌盡量達到圓,顯然肉眼是不可能實現地,因此要引用工具如圓規等,但這還不能完美,再後必須要引進木制機械,即使這樣,我們也不能說我們制作地圓桌已達到絕對地“圓”和絕對地“平”.胡塞爾在其<歐洲科學危機與先驗現象學>一書中用伽利略地例子來說明這種觀念化地過程.在我們要求平面地精確性中,我們地思想完全被那些導向它們不斷完美化地過程所控制,我們不斷想象有一個過程,在這過程地結尾,我們有能力達到這樣一個終點,即一種極限值,絕對地“平”.正是這種觀念化,我們脫離了真正地生活世界,我們都按一種理想地絕對值來看待自然和社會,他說:“自伽利略起,觀念化了地自然就開始不知不覺地取代了前科學地直觀地自然…..在幾何地和自然科學地數學化中,在可能地經驗地開放地無限性中,我們爲生活世界(即在我們地具體地世界生活中不斷作爲實際地東西給予我們地世界)量體裁一件觀念地衣服(),即所謂客觀科學地真理地衣服.就是說,通過一種能在每一個別情況中實際實行地,並能被不斷證明地方法,我們首先爲生活世界地可具體地被直觀地形狀地實際地和可能地感性地充實構作量值指數,然後用這種方式獲得預言直觀地被給予地生活世界中地具體地,現在還沒有被實際地給予或不再被實際給予地事件地可能性”().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在胡塞爾看來,世界出現地所有問題和危機似乎都與這種觀念化或觀念地外衣相關.他認爲,科學地危機實質上乃是哲學地危機,這種危機根本就是人地危機,他寫說:“哲學地危機意味著作爲哲學總體地分支地一切新時代地科學地危機,它是一種開始時隱藏著,然後日漸顯露出來地歐洲人性本身地危機”().爲什麽是歐洲地人性本身地危機呢,胡塞爾認爲歐洲地人性就是理性,真正歐洲人地人性就是對理性地信仰,早在古希臘,(純科學)是與(意見)相對立,作爲一種典範,賦予一切事物以價值,目地和最終意義,這就在最初爲歐洲人觀看世界設立了一張藍圖,以後通過柏拉圖地理型論更固定了這一藍圖,並且成了形而上學地本質,從而造成對具體活生生地生活世界地遺忘.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純科學與意見之區分,在海德格那裏,標志技藝()之産生,而通過技術,人自身在隨之而來地形而上學時代中便越來越多地成爲自然地主宰者.海德格認爲,在柏拉圖那裏我們還可以覺察到對最初意義上地技藝地一種理解,但後來柏拉圖走上形而上學地存在之遺忘後,技藝在形而上學中就演化爲技術().海德格說:“技術在本質上是存在史上建立在遺忘中地存在地真理地命運,即它不僅在名稱上回溯到希臘人地τεχνη(技藝),而且本質上它源於作爲存在者地αλητεια(無蔽,真理)地一種方式.作爲真理地一種形態,技術建立在形而上學地歷史中”(<路標>.).這一點我們在亞理斯多德地<尼各馬可倫理學>中就可看出.技術是對“尚未生産出地不在埸地事物地去蔽和揭示,在技術裏決定地東西是要把所要地東西生産出來,即通過技術把隱蔽地事物揭示出來.在海氏看來,一當技術演化爲“座架”中地存在遺忘,存在成爲存在者,人類在歷史中地厄運開始了.現代技術地本質與現代形而上學地本質是同一地.技術不只是人類使用工具地一種行爲,在各種技術背後,隱藏著人與世界地關系.作爲形而上學最後一位思想家,“尼採地強力意志將形而上學帶入其本質之完成,從而存在徹底被遺忘”,形而上學本質上就是虛無主義,以致造成現代社會存在遺忘地危機.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三.面對危機時代,詮釋學將如何思攷呢、是否像以往哲學家所認爲地那樣,詮釋學對此能給出完全地回答呢?首先我們必須要理解詮釋學地特征.詮釋學地最大特征就是對我們自身有限性地意識.我們關於文本,自然,我們自身和我們世界地知識總是一種界限知識,我們總是被包含在解釋裏,我們不能直接接近任何像關於正義,自我,實在或‘道德律“,真理這樣地東西,我們對這些東西地“真理”地概念乃是被我們所隸屬地文化和我們所處地歷史境遇所制約地,伽達默爾哲學詮釋學所關注地,就是要克服實證主義那種認爲我們可以發展一種關於我們所接觸地現象地“客觀地“知識這一自大態度..那麽我們對此如何思攷呢?伽達默爾把詮釋學稱之爲詮釋學經驗,而經驗“就是對人類有限性地經驗.真正意義上地有經驗地人是一個對此經驗有認識地人,他知道他既不是時間地主人,又不是未來地主人,這也就是說,有經驗地人知道一切預見地界限和一切計劃地不可靠性”(,),“真正地經驗就是這樣一種使人類認識到自身有限性地經驗.在經驗中,人類地籌劃理性地能力和自我認識找到了它們地界限”(,).對於伽達默爾來說,詮釋學經驗從根本上說,就是對我們人類自身地有限性地認識,從而對於生活地變遷和實際地事務更爲開放..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顯然,不可能存在一種可適應科學向我們開啓地世界圖畫地根據.如果我們要從世界現狀出發而行動,那麽世界現狀並不是可通過先給予地規則或任何一種操縱就能控制.情況很可能是世界現狀按規則而發展,而我們根本不認識這些規則,甚至我們必須擔憂我們很可能成爲我們根本不能把握地某個過程地犧牲品或奴隸.時代問題不可能通過科學來回答,我們地判斷力如伽達默爾所說,‘只應當進入它所在地位置”.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古典詮釋學著重理解是主體對對象地客觀把握,而哲學詮釋學則強調主體與對象之間地雙向運動.理解永遠是相互理解,對某一事物取得相互一致.這樣就從根本上爲對話解決當代危機打下了深刻基礎.對話在伽達默爾看來,決不是話語暴力,而是平等商談,你不是我,你要充分重視,對話雙方對對話後果都沒有控制,因而任何對話都成了對話者難以預料地自然過程,它擺脫了對話者地主體意識,展現了對話自身地邏輯.這裏你這個簡單地人稱代詞,包括了文獻,藝術品,歷史,文化傳統,社會.對話中是“把握”遠超出認識論中地“認識”.伽達默爾講了三種不同地詮釋學經驗:()我與你地第一種最低級地關系是你被經驗爲一個類地成員,你被期望按照我通過經驗學會地規則去行動.如我觀察你時,我可以觀察你地行爲以獲得一些有關人類行爲地原則,並通過這一原則,我就可對人類地行爲作出推論.這就是自然科學觀察事物地方式,在這裏你只是一個手段,以讓我達到我地目地.這是一種使詮釋學經驗地本質失去固有光澤地圖解法;()我與你地第二種可能關系是,我承認你是另一個主體,而不是典型地一個對象.在這種關系中,我知道你不是一個物,而是一個人,每人都有他自己地見解,不過我也固守我自己地立場,雙方都固執已見,都要求對方接納自己地觀點.這是歷史意識地詮釋學方式.這種態度雖然比第一種要好,但我只肯定我而排斥你,這樣就對他人保持一種距離;()第三種真正地也是最高級地我與你關系是:我以完全開放態度承認你是一個人,真正把你作爲你來經驗,我不僅不忽視你地要求,而且我還要傾聽你對我所說地東西,這樣,雙方都不固執已見,而是彼此開放,這就是效果歷史意義地詮釋學經驗.效果歷史意識不僅意識到歷史是受效果影響地,而且也意識到對歷史地意識也是受效果歷史影響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對於哲學詮釋學來說,理解永遠是相互理解,即在面對文本,不同觀點和見解,他種生活形式和世界觀時,我們要讓我們自己地前見起作用並能豐富我們自己地觀點.伽達默爾認爲,在今天地社會關系裏,在工業革命時代,在所有生活關系不斷增加官僚機構化,在技術日益異化時代,我們在這被規則化()地時代裏所缺乏地,不是自由空間,而是判斷力,他說:“我們缺乏地是判斷力,只有有了判斷力,我們才能在應用我們規則時學會感知真正地自發地返回”.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我們不可能用幾個大膽地幻想否認或改變這種世界趨勢,我們不能把對這種規則化世界地使用看成惟一能滿足我們地適當形式,因爲一切只是事先所規則了地東西地實現.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四.在伽達默爾去世前一年,我曾訪問過他,我曾經提出一個問題:“你怎樣看待詮釋學地未來?” 伽達默爾聲音清晰地說:“詮釋學需要一種幻想力或想象力(),這是確實地”.他說,在我們這個充滿科學技術地時代,我們確實需要一種詩地想象力,或者一種詩或詩文化.在年出版地一篇他與助手地對話錄中,他甚至還這樣說:“不是方法控制,而是詮釋學想象才是創造性精神科學家地標志!什麽是詮釋學想象呢?這就是對於問題以及問題所要求於我們地東西地敏感”.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在這次訪問中,他從很遠地地方講起,因爲他概括地證明現代世界及其數理自然科學和技術最終歸因於希臘文化以及對其哲學和科學地詮釋學應用.他說:“中國人今天不能沒有數學,物理學和化學這些發端於希臘地科學而存在於世界,但是,這個根源地承載力在今天已枯萎了,科學今後將從其他根源找尋養料,特別要從遠東找尋養料”.他不知不覺地又重複他地預測,二百年內人們確實必須學習中國語言,以全面掌握或共同享受一切.另一方面,詮釋學還必須探討更原始地東西,比如“埃及地東西”,這種東西曾經如此深遠地對希臘發生影響,柏拉圖在<蒂邁奧篇>裏曾描述了一位希臘人訪問埃及,並問我們對它究竟知道什麽,同樣阿拉伯地東西,我們也應要知道,阿拉伯文化及其觀念長時期也對西方文化起了促進作用.伽達默爾顯然對歐洲和西方地語言詮釋學視域地地區狹窄性表示不滿,他主張我們應當廣泛學習他種文化地語言和知識.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這使我想到了胡塞爾,胡塞爾曾經聲明,在歐洲文化中,在“意見”即生活世界地認識領域和在“知識”中地科學認識領域之間存在有一種斷裂,從“意見”中地充實可能性地有限性領域,到我們在“知識”中通過觀念化來強占地那些不再是直觀地被給予地無限性領域地過渡,並不是一個連續地過渡.反之,在歐洲之外地文化裏卻沒有在“知識”與“意見”之間做出割裂,與黑格爾主義之類地歐洲中心主義地歷史理解相反,這乃是相對於歐洲文化地過渡而言地一種清醒地選擇,一種真正地“謙遜”,或者用海德格爾地話來說,一種恰當理解了地“貧瘠”,在它之中包含一種洞見.人類地生存只有限制在生活世界有限性地可能性中才能獲得它地充實.如果我們今天願意在文化間地對話中作好准備,以便無保留地來認識非歐洲文化地強處,我們就必須准許採納詮釋學地謙遜態度,它可以給出關於哲學和科學原初動機問題地答案,而後,通過觀念化而形成地對直觀性和有限性地超越便會顯現爲某種僅只是歐洲地東西,生活世界地範圍從而被擴展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在當代科技和人文出現危機時,詮釋學正是一種清醒劑,我們需要召喚一種詩性智慧來平衡我們社會地歧形發展.我們現在又回到一開始阿爾克邁地話,人類之所以毀滅,這在於他們不能把終點與起點相聯系,而詮釋學通過對過去以往文本地詮釋,與古人對話,把這種聯系建立起來,從而可能制止或者說延緩這種毀滅.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洪汉鼎:何谓现象学的事情本身
![洪汉鼎:何谓现象学的事情本身](https://img.taocdn.com/s3/m/03fec717227916888486d733.png)
洪汉鼎:何谓现象学的事情本身?——胡塞尔、海德格尔与伽达默尔对此理解的差别洪汉鼎摘要:现象学家常讲到"事情本身",胡塞尔说"回到事情本身",海德格尔说要"从事情本身出发处理前有,前见和前把握",伽达默尔说:"谁试图去理解,谁就面临了那种并不是由事情本身而来的前见解的干扰。
理解的经常任务就是作出正确的符合于事情的筹划,这种筹划作为筹划就是预期,而预期应当是'由事情本身'才得到证明"。
现象学运动这三位大家都讲到"事情本身",但何谓他们所讲的"事情本身"呢?在首先考察了维特根斯坦关于实在或世界的理解之后,本文指明现象学走了另一条关于事情本身的理解之路:胡塞尔以客观对象与原本的主观的被给予方式之间的先天相关性,指明了事情本身与意向意识的关联性;海德格尔以此在替代了胡塞尔的先验意识或先验自我,从而以此在诠释学阐明了事情本身与此在的生存性相关;伽达默尔把"事情本身"理解为在存在中和通过存在展现自身的东西。
存在是语言,所以事情本身就是展现自身于语言中和作为Ansicht的东西,从而为事情本身的语言性和历史性理解铺平了道路,奠定了哲学诠释学的根本基础。
简言之,事情本身对于胡塞尔就是意向性,对于海德格尔就是生存性,而对于伽达默尔就是历史性。
现象学家常讲到"事情本身",胡塞尔说"回到事情本身",海德格尔说要"从事情本身出发处理前有,前见和前把握",伽达默尔说:"谁试图去理解,谁就面临了那种并不是由事情本身而来的前见解的干扰。
理解的经常任务就是作出正确的符合于事情的筹划,这种筹划作为筹划就是预期,而预期应当是'由事情本身'才得到证明"。
现象学运动这三位大家都讲到"事情本身",但何谓他们所讲的"事情本身"呢?,他们三人对"事情本身"的理解是一样还是有差别?这就是本文所要研讨的主题,为了清楚地了解现象学关于事情本身的理解,我们想先介绍一下维特根斯坦的观点。
存在、此在生存: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
![存在、此在生存: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https://img.taocdn.com/s3/m/22e1cfa9580216fc700afdf1.png)
存在、此在与生存: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作者:靳凤林来源:成言艺术摘要:本文对海德格尔基础存在论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进行了深入分析。
一、海德格尔由区分存在与存在者,引伸出此在(Dasein);二、由此在在存在者中的优先地位引伸出此在的存在方式——生存(Existenz);三、由此在生存样态展开的两种形式引伸出此在与空间和时间的关系问题。
关键词:存在;此在;生存亚里士多德在其《形而上学》第七卷中指出,存在之为存在,这个永远令人迷惑的问题,自古被追问,今日还在追问,将来还会永远追问下去。
西方两千多年的哲学史被亚氏“不幸”而言中。
从某种意义上讲,自古希腊巴门尼德始至今,西方哲学的发展史就是“存在”问题的诠释史,其间虽然经历了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诸如:柏拉图的理念论、奥古斯丁的上帝论、康德的物自体论、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论等,但这些理论一直在同一轨道上承续运行,直到海德格尔的出现,才发生了异质性变化,实现了西方哲学由传统存在论向生存本体论的根本性转向。
笔者在此试图以海氏的《存在与时间》为主要依据,并参照其《形而上学导论》、《形而上学的存在——神圣——逻辑学机制》等前后期著作,对其基础存在论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予以简要评述。
一反者道之动,不破不立。
海德格尔基础存在论的起点是“破”,即揭露传统形而上学的失误与弊端,挖掉传统形而上学大厦赖以存在的价值根基。
我们知道,有物存在,不是这物存在,就是那物存在,总之有存在者存在,这是无庸置疑的事实。
但哲学家要问的是:为什么总有存在者存在,或为什么存在者总存在。
在这种追问中,所追问的不是别的,就是存在一直在场的根据。
传统形而上学将作为出发点的存在者单纯地理解为“物”或作为认识对象的“客体”。
与此同时,人也就作为“物”的对立面而被确定,被“物化”成为“主体”,这样哲学的基本问题就变成了“物质”与“精神”和“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
这一问题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何者为第一性,亦即物质和精神、主体与客体何者是根据?何者是最高的存在?二是二者有无统一性,亦即“主体”作为思维或精神,何以能超越自身,达到这一最高的存在?在海德格尔看来,所有这些引起过去哲学家们思殚力竭的问题实质上只是一些似是而非的虚假问题,因为这些问题无一不是以未经探讨的所谓“主体”和“客体”的截然二分为前提的。
从海德格尔的视野探析“此在”的内涵
![从海德格尔的视野探析“此在”的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1aeadceb700abb68a882fb05.png)
【摘要】我们知道在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导论》中的开篇之言即为:求知是人的本性,海德格尔在继承和发展西方哲学关于存在的观念之时,勇于对传统的思想进行挑战,尤其是在西方哲学的近千年中,众多的哲学大家把存在理解为与存在者视为一致,把此在与其他存在者理解为相对和互相异同的关系,把其它存在者理解为此在的相对物,而非把此在与其它存在者理解为一种互溶的关系和一种在世的关系,没有从中凸显出此在的优先性和此在与存在关系之中的特殊性,没有把此在作为世界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可知此在在对领悟存在和生存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因此我们在进入海德格尔著作的阅读中时,我们要对这位伟大的哲学家的关键思想――此在的领悟。
关键词:此在;此在的内涵;此在的特点我们虽然作为海德格尔的浅层阅读者,但是笔者深感到作者思想之深邃和晦涩独特之处,深深的感到其领会存在者首先要领会其此在,其此在作为理解存在的支点,其此在扮演者桥梁在通达存在之中,并且此在与生存和此在具有最亲密的作用和不可替代性,所以通达存在首先通达和领会此在。
一、此在的内涵此在作为具有独特的内涵和特指的概念,在海德格尔的代表著作《存在与时间》中“此在”特指作为一种特殊的存在者。
人是谁?人总是必须为其所是提供见证者。
(摘自《荷尔德林》诗释)我们从这句至理名言中可以领会我们作为一种特殊的存在者,我们可以在境遇中和各种缘构中,切身领悟自己本真状态的存在,可以通过自己的存在状态和存在方式来把握自己最原始、最本真、最切身的存在,我们求知是人的本性。
我们若追究存在。
存在总是存在者的存在。
所以我们要通达存在,我们要通过存在者通达存在,但是我们知道不是所有的存在者都可以作为通达存在的存在者,我们必须找到和拥有一种特殊的存在者作为通达存在的对象,在这种存在者里面,存在不是完全被封闭,而是我们通过这种存在者的存在方式和其存在状态,我们可以把握其存在,我们知道只有我们人才会进行理性思考进行发问。
只有人,只有这对存在发问的人,领会这存在;而且人必须领会这存在。
关于海德格尔此在思想的思考
![关于海德格尔此在思想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7969b185cc22bcd126ff0c88.png)
关于海德格尔“此在贺敏"思想的M思,曲,断J,阶(咸阳师范学院政法系,陕丙咸阳712000)摘要:“此在”是海德格尔思想的根本范畴,这一概念是他在对形而上学迷雾的认识上提出来的,他指出了传统形而上学的根本错误在于混淆存在和存在者,提出了自己的观念。
本文通过对“此在”的内容及性质进行阐述.以此采理解海德格尔对“此在”的诠释。
关键词:海德格尔此在性质思考一、“此在”的提出西方哲学自亚里士多德以来。
长期把存在者作为本体去追问.而忽视了具有最高普遍性的存在。
海德格尔针对这种情况.把“思考存在”作为自己哲学的基本本体论(旨在取代一切特殊本体论)的任务。
然而存在是无法直接把握的.它必须通过可以直接把握的存在者作为中介展现自己。
为了避免再次以存在者遮蔽存在,这个中介应具有比其他存在者优先的地位.即对它来说,存在本身是首要的和重要的。
存在。
对于人来说,就具有先于本体论的地位.人必得首先成为存在.至于成为什么样的存在则在其次。
只有人才能体现存在本身,并且在对存在的不断追问中获得自身的本质。
海德格尔赋予这个特殊的存在者以特定的名称——“此在”。
并从以往哲学追问客体、观念或逻辑的语法体系转向了人.开始了西方现代哲学对人的真正的卓有成效的关注。
这里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是:存在是存在者的根据,不理解存在就无法理解存在者。
但另一方面.存在本身又必须通过存在者展现出来。
这个哲学的魔网在惯于知性分析的思维方式中是不符合逻辑句法的,海德格尔却认为:魔圈的关键恰在于超越和打破知性逻辑划定的界线。
我们认为。
存在和存在者的相互界定,正是本体的现实性和可能性的统一.也是本体获得实在内容的契机。
这种对本体的综合、直觉领悟的方法,体现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就是“即体即用”、“即本即末”。
中国传统哲学没有本体界与现象界的分裂。
在此,海德格尔的摒弃知性思维的实在的、不流于空泛的追问本体的方式,以及下文将详细介绍的对存在与“此在”关系的描述,使我们第一次感受到了中西哲学在思维方式上的会通。
论海德格尔存在论意义上的“此在”
![论海德格尔存在论意义上的“此在”](https://img.taocdn.com/s3/m/5ebd793d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38.png)
论海德格尔存在论意义上的“此在”海德格尔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其存在论思想对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的“此在”(Dasein)概念是他存在论意义上的核心概念之一、本文将从海德格尔对“此在”的定义、“此在”的基本结构和特征以及“此在”的意义等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海德格尔对“此在”的定义是,它是人类存在的方式或存在的本质。
在海德格尔的哲学体系中,人类被视为存在者,而不仅仅是存在的一种存在体。
他认为,人的存在并不简单地存在于世界之中,而是通过“此在”与世界相交织在一起。
因此,“此在”是人类存在的基本特征和方式。
其次,海德格尔对“此在”的基本结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他认为,“此在”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它是世界的开放性;它是时间性的;它是他者性的。
首先,“此在”的开放性意味着它不是一个封闭的实体,而是通过与世界的相互作用来展开。
其次,“此在”的时间性意味着它是动态的、变化的存在,它存在于过去、现在和未来之中。
最后,“此在”的他者性指的是它的存在是通过与他者的关系而被塑造和定义的。
然而,“此在”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
一方面,“此在”的概念相对抽象和复杂,不易理解和应用。
另一方面,一些人认为,“此在”的描述过于理论化,与实际生活和现实世界存在差距。
还有人认为,海德格尔对于“此在”的解释过于主观和个体化,忽视了社会和历史等因素。
总之,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中的“此在”概念是他哲学体系的核心概念之一、它表明了人类存在的本质和方式,具有开放性、时间性和他者性等基本结构特征。
通过“此在”,人能够意识到自己与世界的关系,珍惜时间,追求和谐共存。
然而,“此在”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美学资料整理
![美学资料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59de1df0700abb68a982fbed.png)
b.柏拉图美在理念,美感是迷狂,艺术是模仿,是影子的影子
c.亚里士多德。美是有机的整体,包括开端、中间和结尾。美感,特别是欣赏悲剧的感觉能净化和陶冶人的心灵。艺术即模仿,诗比历史更真实。
2.2.2中世纪美学的代表人物
古典性艺术:物质形式与精神内容完全和谐静穆和悦
浪漫性艺术:精神内容超过物质形式情感的激动
什么是现代?
传统古希腊—近代思想主题是理性
现代后黑格尔——海德格尔思想主题是存在
后现代现代之后思想主题是语言
现代美学
2.4.1存在维度2.4.2心理维度2.4.3形式和符号维度
现代美学的基本特点
反诗学反美学反艺术哲学
2.4智慧
1、智慧是什么
智慧是关于人的基本规定的知识,不再是人与动物的区分,而是人与自身的区分。卢梭:人与自身相区分,才能成为公民康德:人与自身相区分,才能成为理性的人
2、智慧的表达形式
纯粹语言,在历史上表现为神言、天言、圣言,而不是人言,区别于欲望的语言和工具的语言。如中国的四书五经
西方的《荷马史诗》、《新约全书》等。
存在维度
尼采:存在即权力意志美或艺术是权力意志的直接表达
马克思:存在即物质生产实践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海德格尔:存在即林中空地。早期:世界——基于此在的理解阐释语言的意义,为诠释学美学奠定基础。中期:历史——美是真理自行置入作品。晚期:语言——人诗意地居住在此大地上
鞋具磨损的内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凝聚着劳动步履的艰辛。这硬梆梆、沉甸甸的破旧农鞋里,聚积着寒风料峭中迈动在一望无际的永远单调的田垅上的步履的坚韧和滞缓。鞋皮上粘着湿润而肥沃的泥土。暮色降临,这双鞋底孤零零地在田野小径上踽踽独行。在这鞋具里,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显耀着大地对成熟的谷物的宁静的馈赠,表征着大地在冬闲的荒芜田野里朦胧的冬冥。这双鞋浸透着对面包的稳靠性的无怨无艾的焦虑,以及那战胜了贫困的无言的喜悦,隐含着分娩阵痛时的哆嗦,死亡逼近时的颤栗。
评析海德格尔“存在的意义”学说
![评析海德格尔“存在的意义”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ce60ef2c08a1284ac95043a7.png)
生存·时间·实践--评海德格尔“存在的意义〞学说“存在的意义〞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其代表作?存在与时间?中提出并深入研究的问题。
本文力求将海德格尔的问题转为正面课题,探讨这一课题的现实意义,并以实践人学作为解决该课题的一种尝试。
一“存在的意义〞及海德格尔的解决方案海德格尔认为,两千多年欧洲哲学开展,遗忘了一个重要的根本哲学问题,即“存在的意义〞问题。
由于对这一问题的耽误,使几千年的本体论实际上成为“无根的本体论〞。
因此,他写?存在与时间?“目的就是要具体地探讨‘存在’意义的问题,而其初步目标那么是把时间阐释为使对‘存在’的任何一种一般性领悟得以可能的境域〞[〔1〕]。
“存在的意义〞是个与众不同的问题。
其一,在这个问题中,问之所问是“存在〞,而“存在〞那么与一切“存在者〞有所区别,它使存在者之被规定为存在者,但它本身却不是任何一种“存在者〞。
其二,在这个问题中,问之何所问,是存在的意义。
由于存在本身就不同于一切存在者,因而它的意义也就有别于存在者的意义,后者可由理性概念来定义,而前者那么需非理性的领悟去体会。
正是基于对“存在意义〞特点的分析,海德格尔进一步提出解决该问题的方案。
海德格尔的方案包括出发点、方法、步骤、根据等方面内容。
第一,要确定一个并非随意的出发点。
存在与一切存在者根本有别,但存在又总意味着存在者的存在,因此,应从存在者身上逼问出它的存在,而不是离开存在者去玄思冥想存在。
然而,天地苍茫,斗转星移,究竟应当在哪种存在者身上破解存在的意义?海德格尔认为是我们自己,即“除了其他存在的可能性外还能够发问存在的存在者〞[〔2〕],用“此在〞这个术语加以称呼。
为什么?海德格尔分析了“此在〞这种存在者同其他一切存在者相比而具有的几层优先地位:此在不断超越自己的当下状态,凭借着生存从万物中崛起;此在能经过领悟自主地选择自己的生存方式;此在能建立各门具体科学以及哲学使自己的领悟系统化理论化,等等。
从现象学的角度看相对主义
![从现象学的角度看相对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b6fe897202768e9951e738f1.png)
从现象学的角度看相对主义尼采在《权力意志》中这样预言:“我所陈述的是最近两百年来的历史,我描述那即将到来而又不再能避免的事情:虚无主义的到来。
”“作为心理状态的虚无主义必定会到来。
首先是在下面这种情况下:我们在一切事件中寻找一个并不存在的‘意义’,因此寻找者最终失去了勇气。
”并非尼采一手造成了虚无主义的发生。
他只不过说出了一个事实而已。
其实这一事实到来的酝酿与征兆由来已久。
照海德格尔看来,作为形而上学的西方历史之衰落简直从苏格拉底伊始就已命定了这一结局。
与虚无主义同时到来的还有它的挛生姐妹相对主义、怀疑主义以及不可知论,在理性主义、本质主义和决定论一统天下、大行其道的传统哲学时代,相对主义们虽然一直象幽灵一般在西方历史出没作祟,但也仅仅是不见天日的幽灵而已,而今它们却已正式现身,并且登堂入室成为哲学、文化乃至社会生活的中心话语。
一个显而易见、不言自明(如果现在还存有不言自明这一说法的话)的事实是,在这样一个丧失不言自明的绝对价值的时代,如何有效地避免相对主义已然成为最为紧迫的哲学问题之一。
我们注意到,所谓理性主义和本质主义,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都不是某个有实质性内容的哲学流派,而只是一种看待哲学的基本态度和基本观点,在这些正相反对的哲学态度背后(又是一个“本质主义”的词汇)隐藏的是不同的哲学预期:预期哲学能做什么,哲学应做什么,以及哲学是什么。
一、什么是哲学What is philosophy?当我们把有效避免相对主义当成我们时代的哲学问题之时,我们对何为哲学已经有一个先在的判断了,结论先于问题,我们已经把相对主义排斥在“哲学”这座神庙之外,可是这难道不仍旧是理性主义的态度吗?在古希腊语中Philosophy的含义是爱智慧,可是何为智慧?什么样的智慧才称得上是哲学的智慧?哲学是理性的东西,曾几何时几乎无人对此有过丝毫疑虑,仿佛它是天经地义顺理成章的事,但是这一答案难道不会太显草率和不成熟?“因为我们可以对这个答案提出进一步的访问:什么是理性?理性之为理性,是在什么地方,通过谁人决定的,理性已经自称为哲学之王了吗?如果是的,那么又是根据什么权力?如果不是,那末它又是从何处获得这种使命的角色呢?如果被当作理性的东西只是通过哲学,在哲学史的过程中初次得以建立起来,那么预先宣布哲学是一项理性的事业并不是可靠的意见。
读书心得——《庄子》语言观的两个维度
![读书心得——《庄子》语言观的两个维度](https://img.taocdn.com/s3/m/b653a364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2b.png)
读书心得——《庄子》语言观的两个维度很可能,庄子正是看不惯老子一心想做帝王师的德性,才创造了自己一派逍遥于江湖的人生哲学。
他理想的人生有点像他在《逍遥游》中所描绘的“不知其几千里”之大的鲲鹏,“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花六个月而从北冥飞到南冥,却受到腾跃翱翔于蓬蒿之间的斥鴳的嘲笑。
处世之道和治国之道在庄子这里都成了斥鴳之见:“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无足挂齿;但鲲鹏毕竟也受到天气风向的制约,庄子要的则是绝对的不受拘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这段寓言接下来就是许由让王的故事,以及“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的寓言。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庄子的人生理想既然超越了做帝王师、甚至超越了成为圣王这一中国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极限目标,就已经没有什么现实的目标可以寄托了,唯一还能够有所寄托的,只有语言,确切地说,是语言的隐喻功能和寓言功能。
就此而言,庄子对待语言的态度极其接近于海德格尔所谓“语言是存在之家”的说法。
海德格尔在《诗人何为?》一文中认为,荷尔德林高于里尔克的地方就在于,他是“不合世俗时代”的诗人,因为他的立足点不是当下的时代,而是未来,而未来正因为“尚未”,所以只有立足于“语言”。
“因此之故,这个世俗时代的任何诗人都超不过荷尔德林”。
因为这种先行道说在现实中无所凭依,只有紧紧抓住语言,使诗性精神纯粹从语言中生长出来。
所以这样的诗也是永恒的,它表达了一切过去、现在、未来的诗的本质,因而也表达了一切时代的“命运”。
在这种意义上,语言不依赖于任何存在者,相反,一切存在者都依赖于语言所划出的区域而得以存在,“唯有在这一区域中,从对象及其表象的领域到心灵空间之最内在领域的回归才是可完成的”。
然而,与庄子不同的是,当海德格尔说“语言的本质既非意谓所能穷尽,语言也决不是某种符号和密码”时,他反驳的不仅是语言分析哲学的语言观,而且捎带也击中了中国“言不尽意”的传统:他所主张的毋宁是“意不尽言”。
Interpretation:对“诠释”的诠释
![Interpretation:对“诠释”的诠释](https://img.taocdn.com/s3/m/81c23977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83.png)
2016年第3期(总第146期)/五月号现代哲学MODERNPHILOSOPHYNo 32016/GeneralNo 146/MayInterpretation:对“诠释”的诠释张浩军【摘要】哲学本质上就是诠释学。
对概念的理解与解释,构成了哲学工作的核心。
作为一个哲学概念,“interpretation”通常与诠释学关联在一起,有时甚至就被看作“诠释学”的同义词。
然而,在哲学文献中,这个词往往是不同语词的翻译,比如“hermeneutics”、“Interpretation”、“Auffassung”或“Auslegung”。
虽然作为翻译的结果,这些词都有一个统一的形式“inter pretation”,但其意义或用法不尽相同,甚至完全对立。
从诠释学的视角对“interpretation”这一术语的考察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维特根斯坦意义理论的呼应和补充:语词的意义不仅在于其用法,也在于对其用法的理解与解释。
【关键词】诠释;诠释学;理解;解释中图分类号:B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16)03-0082-08引 言依照《哲学历史词典》,“intrepretation”是希腊语的拉丁语(interpretatio,interpres,inter pretari)同义词,最初来源于罗马的商业和法律语言。
①一般认为,这个词的日常意义“解释、说明”(Auslegung)、“注释、阐明”(Ausdeutung)是从作为“神圣解释者”(interpretesdivum)的占卜者和释梦者那里来的。
②后来,“interpretation”被看作“文字记录的生命表达之合乎技艺的理解”(kunstm βigesVerstehenschriftlichfixierterLebens uβerung)。
③因此,这一“解释模型”(Inter pretation-Modell)便有了对文本进行解释的含义。
试析海德格尔的“此在”对传统人学的超越及其现实意义
![试析海德格尔的“此在”对传统人学的超越及其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8a6341e4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d1.png)
试析海德格尔的“此在”对传统人学的超越及其现实意义试析海德格尔的“此在”对传统人学的超越及其现实意义试析海德格尔的“此在”对传统人学的超越及其现实意义论文关键词:传统人学“此在” 海德格尔西方哲学论文摘要:“此在”作为海德格尔哲学思想的根本范畴,极具特色地集中探讨了“人”这一特殊存在,指出“此在”在其他一切存在者中具有优先地位。
德格尔认为传统哲学混淆了“存在”与“存在者”,他以“此在”作为探讨存在与存在者的中介,对此在展开了一系列的论述。
海德格尔对“此在”的阐述,具有丰富的哲学探讨价值,同时体现了其对传统人学的巨大超越,我们有必要对他的这一思想进行认真的思考。
在西方哲学史上,关于“人是什么”的研究与探讨一直是众多哲学家们孜孜不断的追求,从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开始,这一问题始终作为一个重要问题贯穿于整个西方哲学发展过程中。
虽然从古希腊历经中世纪再到近现代 ,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学思想各有所侧重,但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始终被人们所重视,不可否认这一问题在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海德格尔的“此在”是其哲学思想的根本范畴,集中探讨“人”这一特殊存在。
海德格尔对“此在”的阐述,体现了他对传统人学思想的极大超越。
本文试就海德格尔“此在”与传统人学思想进行比较,阐述其对传统人学思想的超越并揭示其当代现实意义。
一、传统哲学对“人”的探讨在西方哲学发展历程中,哲人们始终没有停止对“人”的关注。
从古希腊到中世纪再到近代,西方人学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国内有学者认为“它大致经历了理性人学(古代)—宗教人学(中世纪)—理性人学(文艺复兴至近代)的过程。
对这种提法笔者是极为赞同的。
古希腊时期,人们围绕世界的本原问题展开了一系列思考,这一时期人们一般认为是自然本体论时期,对人的思考是与对自然的研究联系在一起的。
因此,在对世界本原的探讨中,人们相应地探讨了”人“的问题,产生了最早的人学思想。
在古希腊哲学早期,米利都学派的代表人物泰勒斯就提出了水是万物的始基,他认为人的本原是水。
本体诠释学
![本体诠释学](https://img.taocdn.com/s3/m/93510f48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a1.png)
本体诠释学
本体诠释学是一种哲学理论,旨在探讨事物的本质和存在方式。
它认为事物存在于自己的实体之中,而不是通过外界的观念或意义来定义。
本体诠释学关注事物自身的特性和属性,以及它们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
它强调实体的独立性和独特性,认为每个事物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本质,而不是被外界的观念或定义所限制。
本体诠释学认为,人类通过感知和认知来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存在方式。
它关注实体的真实性和逻辑性,以及它们在世界中的位置和角色。
本体诠释学包括对事物的解释、描述和分析,以揭示它们的真正意义和存在方式。
它认为事物的本质是通过实体本身来展现的,而非通过外界的概念或定义。
本体诠释学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哲学、文学、艺术和社会科学等。
它为研究者提供了一种解释事物的方法和视角,以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和存在方式。
本体诠释学认为,事物的存在和本质是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通过深入剖析事物的内在属性和特征,可以获得更全面和准确的理解。
论海德格尔的此在诠释学
![论海德格尔的此在诠释学](https://img.taocdn.com/s3/m/905e65f2524de518964b7d91.png)
不是一 种研究存在 的学问 , 它仅仅 是一种 唤醒存在 的 “ 思” 。因此 , 服从于存 在 论 的诠 释学 , 在 海 氏那里 就
间》 的此在诠 释学 中, 存 在如何 在诠释活动 以及诠
释 学 中被 给予 。
不仅仅是一种解释当下时代历史性 的学问, 它更重要
的任务 在于唤起 时代 的存在追 问。 海 氏在 《 存 在与时 间》 中对诠 释学 的任务作 出了 三重规定 : “ 此在的现 象学 就是 诠 释学 ……另一 重 意
能 透彻 源初 的遗 忘 存在 的诠 释 活 动 , 进 而才 能 澄 明 对 诠释 进行 再诠 释 的此 在 诠 释 学 , 它从 根 本 上 来讲 是 一种 颠倒 活动 。
人 的理解的学问。最具代表性的史奥古斯丁的“ 《 圣 经》 诠释学 ” , 它要求进入人 的实 际生 活 中来 理解 《 圣
w a s t r a n s l a t e d f r o m t h e t r a d i t i o n a l O r g a n o n t o On t o l o g y b y He i d d g e r b a s e d o n t h e p h e n o me n o l o g y me t h o d a n d t h e P h e n o me n o l o g y a n a l y s i s o f t h e w o r l d .
对诠 释学 史 的解读 中。 实际上 , 学界流行 的诠 释学 的三 阶段划 分最 早源 于海德格 尔 。在他 看 来 , 诠 释学 在 其 古 代 阶段 尚未 形 成一种 专题化 的学问 , 还是从 实 际生活 出发 的澄 明
动, 即导致 存 在 遗 忘 的诠 释 , 并 不 是 一 种 消极 的 事 件, 相 反 它对 于 此 在 的 日常 构 建 是 积极 的 [ 5 ] 4 3 。 因 此, 海 氏对 于遗忘 存 在 这 件事 情 作 出 了两 面 的辩 证 的评 价 。我 们需 要从 海 氏对 世 界现象 的分 析着手 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视界的可转换性并不意味着此在之特殊视界消融在普遍性中,相反地,转换恰恰是此在自己的视界之确证。没有可以确定的特殊视界,也就不存在所谓的转换。此在在世界中存在意味着此在总是寓于某处,这个某处就是它者,它构成了此在的遭际状态,在不同的遭际状态中,此在获得了自己在蕴中的存在。它的存在依赖于当下实际拥有的意蕴视界,这种实际拥有取决于此在与存在可能的关系,通过它所遭际的对象性状态而得以实现。此在正是在自己所拥有的意蕴视界中理解着,在它自己的存在中开放着自身,并由于这种开放而不断地超越自身,展示着开启着意义。这个基于它自己所拥有的意蕴视界而展示的意义是它自身的意义,但不唯如此,它通过自己的意义之展现而展示了世界意蕴的不同向度,更为确切地说,普遍的世界意蕴是通过此在的意蕴之展现而实现的。
此在在世界之中存在,因此是寓于它者的存在。对于此在来说,它者是被给定的存在,并作为此在对立面构成此在的对象性状态,成为此在所遭际的具体情境;对象性的存在是被给定的,却又构成此在生存论的环节,此在在与对象性的存在之关联中展示自身的意义,也就是对象性的存在作为世界通过此在展现世界这意蕴。在这里,世界被意义化而纳入了存在之中,它作为始源意义上的世界意蕴,又结构着此在。在海德格尔看来,唯有这样的理解人与世界,才能最终地摆脱传统的那种主体与客体二元论思想之对立,到达理解的本体论。主体与客体的对立被理解为此在视界与世界意蕴的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的意义之源。
毫无疑问,海德格尔独特的此在诠释学是以此在为基础的,可是这一此在又是包罗万象的,在他看来,整个世界都是属于此在自己的存在,世界的意义和结构正是伴随着此在的意义和结构之理解过程一同展示出来。正因如此,在海德格尔看来,此在的现象学乃是诠释学。他写到,此在现象学的yos具有(诠释)的性质。 通过诠释存在的本真意义与此在的本己存在的结构就向居于此在本身的存在之理解宣告出来。此在的现象学就是诠释学。(第47页)在此在现象学中,厘清了为了此在的作为基础的诠释领域;此在总是在理解着和解释着,并因此而展示出自己存在的真正意义和基本结构,从而使理解成为可能。这表明,理解不是在客体与主体不断疏远化的过程中达到的,相反地,只是在始终不渝地转向本体的和主体的存在时,理解才是可能的。
基于此在的诠释学
【作 者】潘德荣
【作者简介】潘德荣 诠释学研究所
摘要 此在人的存在是海德格尔诠释学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海德格尔完成了本体论之变革。此在蕴含着丰富多样的可能性,而现实的存在只是这多种可能性的一种。因此,在此在诠释学中,可能性是高于现实性的。理解是此在存在的基本样式,它是此在本身在自己能在意义上的存在,此在的意义,随着理解而生成、展开。死亡是此在不可逾越的界限,此在在理解中向着未来筹划自己,实质上是对死亡有所预期,向着死亡筹划自己的存在。在此意义上,必须把死亡纳入此在生存论之环节,才体现出此在的整体性结构。
我们说传统哲学遗忘了本体论,这并不是指它们没有本体论的思想,而只是说,被它们视为本体的存在纯粹是对象性的存在,这样,真正的本体论之存在存在者的存在被忘却了。事实上,纯粹的外部世界的实在性问题是没有根据和意义的,它只是作为此在生活在其中的周围世界而被赋予意义,构成此在的在世之在之环节,在此意义上,连自然这一现象也只有从世界概念中,即从对此在的分析中才能从本体论意义上被把握;这也不是说,以往的哲学没有在本体论的意义上研究过存在者的存在,相反地,它们已对此作了多方面的探索,问题在于,它们从来都是未加批判地把传统的本体论当作不言而喻的前提,没有一次把本体论本身当作问题提出。因此,存在者的存在在那里仍然是对象性的,存在自身的意义尚在它们的视野之外。胡塞尔现象学始开本体论反思之先河,然它最终仍未冲破传统之樊篱,先验现象学不仅坚持先验的自我和实际的自我之区别,还保留了传统本体论的自在之物。根据海德格尔彻底的、普遍的现象学,一切为我们所体验的自在之物就是意识性及其客观性,是现象学所云的意识现象,并因此而成为构成存在的东西,成为显现自身的此在之生存论环节和规定性。基于此在的分析,海德格尔终于完成了影响深远的本体论变革。
关键词 此在 可能性 理解 时间 诠释学
此在(Dasein)是海德格尔诠释学的核心概念,这一概念,是海德格尔所完成的本体论变革的基础,并且,根据他的新的理解本体论,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所谓此在正是人的存在,只有把握这一点,我们才能揭开为抽象、晦涩的语言所掩盖的海德格尔诠释学的底蕴。
二、此在的可能性领域
海德格尔将此在概念注入现象学,使现象学彻底地诠释学化了。他认为,哲学是普遍的现象学本体论;它是从此在的诠释学出发的,而此在的诠释学作为生存的分析工作则把一切哲学发问的主导线索的端点固定在这种发问所从之出且向之归的地方上去了(第4748页),所以,现象学的反思要达到的不是简单的经验的自我之一致性,而是要回到一切存在者的根据,这种根据隐藏不露,然却渗入一切存在者之中,它是一切存在可能的源泉,是自身不显现的显现者。海德格尔指出:作为哲学的基本课题的存在不是存在者的种、但却关涉每一存在者。须在更高处寻求存在的普遍性。存在与存在的结构超出一切存在者之外,超出存在者的一切可能的具有存在者方式的规定性之外。存在地地道道是transcendens(超越)。此在存在的超越性是一种与众不同的超越性,因为最激进的个体化的可能性与必然性就在此在存在的超越性之中(第47页)。这种作为根据的存在者之存在既是最初的,又是最终的,它的全部优越性在于,一切存在者在它那里还都只是一种可能性,按照海德格尔的理解,可能性高于现实性。现象学的理解唯在于把现象学当作可能性来加以把握(第48页)。可能性不仅在逻辑上先于一切现实性,先于一切已经显现的存在者,它还表征了此在存在的筹划本质,因此是最始源、最根本的本体论规定。此在的筹划可能性基于存在的超越性,正因其超越,才能够不受现实性和物质性的束缚而拥有多种可能,体现了此在内在地蕴含着的丰富性,而现实性的东西只是这多种可能性中的一种。在此意义上,现实的东西遮掩着存在的本真状态,换言之,它掩盖了此在的筹划本质,现象学之所以是必须的,就因为它能够通过现象学的还原穿越占据着统治地位的掩蔽状态的通道,进入此在存在的可能性领域。#p#分页标题#e#
在传统哲学那里,人作为认识主体与客观对象发生关系,旨在达到自在之物,而在海德格尔,存在的意义通过此时此地的存在、亦即此在对自身的领悟而被理解,并且,这一理解过程正就是意义的展现过程;在前者,认识主体作为纯粹的旁观者置身于历史之外注视着历史,以求知识的客观性,而在后者,存在置身于被观察的世界和历史之中,就存在的关系而言,存在即世界,就其展现了历史而言,存在即时间。在海德格尔看来,这才是一切存在者最本初的本体论存在,并以此构建了他所云的基础本体论,它优于一切其它形式的或物质的本体论,正因为这种本体论是在理解的筹划中被构建起来的,所以现象学的阐释必须把源始开展活动之可能性给予此在本身,可以说必须让此在自己解释自己。在这种开展活动中,现象学阐释只是随同行进,以便从生存论上把展开的东西的现象内容上升为概念(第171页)。
一、此在与本体论变革
海德格尔思想体系的形成显然受到了胡塞尔现象学和狄尔泰诠释学的双重影响,现象学和诠释学在他那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也正是由于这种结合,使它们各自获得了新的特征,这一结合的枢纽点便是此在。在此在的推动下,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发展为此在现象学,诠释学因具有此在的特征而成为此在诠释学。
三、理解与理解的前结构
在此在概念中包含着存在理解,这种理解是此在存在的基本样式,它始源地构成此在的此之在,此之在意即存在在世界之中,在世界之中存在的展开状态便是理解。因此,在世界之中存在是此在的基本结构,就是说,它不存在于人们的意愿中,而是进入了存在者的理解关系,它可以在不同的理解视界中漫游,却不可能置身于意义和存在的理解关系之外。理解的整体视界和单一的对象性视界是可以转换的,这种可转换性乃基于此在的理解之基本结构,基于思维的普遍性,并通过转换确定了此在各自的存在关系。海德格尔认为,理解总是关系到在世界之中存在的整个基本状态,因此在思维领域里,实际状态就体现了无所不在的普遍性,由于世内存在者的开放不可分割地与它的种种可能性联系在一起,所理解的就不仅仅是显现出来的单一的东西,更不是其隐藏在背后的关系,特殊的理解视界无不以其思维的普遍性在世界之中确定着单一的东西之存在关系,并把单一的意义当作世界整体意蕴的展开而纳入世界整体之中,这无非是说,一切单一的东西不仅是在世界中存在,并构成了它所栖身于其中的世界。由此可见,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单一的东西,此在,是构成在世之在的存在基础,另一方面,唯在世界中存在,单一的东西才表现出它自己的特殊性。
在此在那里,意义的展现和理解是同一的,就此而言,理解就是此在的展开状态;一旦存在进入此在的理解,理解存在的意义就是理解存在本身,意义是在理解中展开的,或者反过来说,在理解之前是没有意义的,就此而言,理解即此在。因此,此在存在可能性实质上是作为理解的此在向着可能性筹划它的存在,并由于此在唯在存在可能性的筹划中存在,此在的存在可能性因而表现为理解的可能存在,而作为能在的理解本身就具有诸种可能性,这就不难理解,为何依照可在理解中展开的东西任何本质向度,理解总是突入诸种可能性之中(第 177页)。
此在的现象学进入了存在者之存在的可能性领域,在这一领域中,现象学正是诠释学。海德格尔提醒我们注意区别三种可能性:一是空洞的逻辑上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置身于存在的丰富的自身关联之外,仅仅表现为一种逻辑的抽象;二是一切现成东西的偶或可能性,它只是表明某种东西借助这个现成事物而有可能发生,它永远不会成为必然的东西,这样的可能性在本体论上是低于现实性和必然性的;三是作为生存论环节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是此在的最源始最积极的本体论规定性(第175176页)。唯有作为生存论环节的可能性才高于现实性,从根本上说,此在本身即为一种可能性,是一种自由地为最本己的能在而自由存在的可能性。然而本体论上的可能性并不意味着渺无根据的任意性,此在在生存论上本是可能之在,它作为此之在本质上是现身的此在,因此它总是已经陷入了某些可能性,这些可能性不是别的,它们乃是此在委身于自己的可能性,同时也是它重又发现自身的那种可能性。因此,此在作为能在的存在方式已包含在理解中,换言之,此在作为实际的此在一向已经把它的能在置于理解的一种可能性中,它总是已经从某种可能性来理解自身。这也表明了此在在存在者状态上是与众不同的,它比所有其它存在者在本体论上更为优越,因为它只是在生存的可能性中的存在者。(第47页)从某种意义上说,诠释学就是整理出一切本体论探索之所以可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