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一)

合集下载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指通过一定的设计和结构改造手段,使建筑能够在发生地震等外部振动作用时,降低结构受力,减小地震损害,从而增强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对于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灾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应用情况,并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势。

一、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现状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的抗震结构新概念。

早期的隔震技术主要是基于减震和隔震理论,通过设置减震器、隔震支座等装置,来降低地震振动对建筑结构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建筑结构隔震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突破和进展。

目前,隔震技术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防震设计理论和减震技术的改进:通过对地震波动的分析和理解,对隔震支座、减震器等装置的设计和制造进行改进,以提高其抗震性能和可靠性。

2. 多学科交叉研究:隔震技术的研究不仅需要结构工程领域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涉及土木工程、地震工程、材料科学、机械工程等多个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

多学科交叉研究成为隔震技术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

3. 隔震技术的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隔震技术在不同条件下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为隔震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应用情况隔震技术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在日本、美国、中国等地,都建造了大量采用隔震技术的建筑。

这些建筑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有效地减小结构受力,降低地震破坏,为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在中国,隔震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以北京大学陈天华教授的领衔的隔震技术团队为例,他们的隔震支座在北川汶川地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降低了建筑结构的震害程度,得到了极大的成效。

中国还建造了一系列地震隔震示范工程,如北京全国地震科技示范工程、宁夏隔震建筑示范工程等,这些示范工程在实际应用中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推动了隔震技术的发展和成熟。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指利用隔震装置将建筑结构与地面隔离,减小地震或其他振动对建筑物的影响,保护建筑结构及内部设施的安全。

隔震技术是近年来建筑领域的一个热门研究方向,其应用范围涵盖了高层建筑、桥梁、核电站等多种场所。

本文将就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现状和应用进行详细介绍。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利用专门设计的隔震装置将建筑结构与地基隔离,使建筑在地震或其他振动时保持相对稳定,减少损坏和人员伤亡。

目前,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和应用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隔震装置的设计与制造:隔震装置作为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核心装置,其设计和制造技术的发展对于隔震效果的提升至关重要。

目前,国内外已经有多家企业和研究机构致力于隔震装置的设计与制造,推动了隔震技术的不断发展。

2. 隔震材料的研究与开发:隔震材料是隔震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直接影响到隔震效果。

近年来,隔震材料的研究和开发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如高性能橡胶、形状记忆合金等新型隔震材料的出现,不仅提高了隔震装置的性能,同时也为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3. 隔震技术的理论研究:隔震技术的不断发展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作支撑。

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机构对隔震技术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隔震设计方法和评价指标,为隔震技术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应用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涵盖了多个领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高层建筑:高层建筑是地震影响最严重的建筑类型之一,因此对高层建筑进行隔震设计可以有效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害。

目前,国内外已经有多个高层建筑项目采用了隔震技术,如日本的东京塔、美国的金门大桥等,都采用了隔震技术进行设计和施工。

2. 桥梁工程:桥梁工程是另一个常见的隔震应用领域。

地震对桥梁的破坏常常导致交通中断,因此对桥梁进行隔震设计可以有效减少地震对桥梁的破坏,确保交通运输的连续性。

建筑结构减隔震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

建筑结构减隔震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

建筑结构减隔震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摘要:地震给人们生命财产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为降低这种损失,人们开始大力研究建筑结构减隔震技术。

因此,本文分析建筑结构减隔震技术应用的意义,然后阐述建筑结构减隔震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在此基础上分析建筑结构减隔震技术的方法,最后探讨未来建筑结构减隔震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希望能给相关工作者一些借鉴。

关键词:建筑结构;减隔震;应用地震是由于地面的运动,使地面上原来处于静止的建筑物受到动力作用而产生强迫振动,因而在结构中产生内力、变形和位移。

一旦出现地震,将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危及生命与财产安全,为尽可能地减少财产损失,人们加大了在建筑减隔震方面的探究。

经过简化模型的动力学分析进行修正、补充,得到一些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机理及破坏形式,提出了一些建筑物抗震的设计方法。

1建筑结构减隔震技术的应用意义从以往数据来看,应用了减隔震技术的建筑与未应用减隔震技术的建筑在抗震能力方面具有明显差异。

应用了减隔震技术的建筑在遇到地震时,只会发生轻微的倾斜,建筑物内部的设施、器具等物品都不会造成太大损伤;而未应用减隔震技术的建筑在遇到地震时,会造成严重的破坏,建筑物内部也不能幸免。

建筑物容易遭受地震损害的原因,是因为地震能量来自于地层面,地面剧烈振动的时候,会同时引发建筑物的剧烈抖动,破坏也随之出现。

应用减隔震技术,能将地震速度反应降低到60%左右,通过增强结构件整体的变形能力和强度来制衡地震反应,可在较大程度上削弱地震,但这远远不够,还应探究减隔震装置,一旦出现地震,可让构件剥离于地震地面运动,以免有过多的能量传送至建筑物,借此来实现对主体结构的有效保护,以极大程度上减少地震对建筑物、对室内设施、对人员的损害与威胁,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这也是其意义所在。

2建筑结构减隔震的基本概念与原理2.1建筑结构减隔震的基本概念通过增强结构件自身变形力与强度来抵御地震的反应力,虽能够实现一定程度的减隔震目的,但却无法完全减少与规避损失。

2024年减隔震市场前景分析

2024年减隔震市场前景分析

2024年减隔震市场前景分析简介减隔震是一种利用减震器降低建筑物或设备受地面震动的影响的技术。

该技术逐渐在建筑、交通运输、电力等领域得到应用,并在未来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本文将从减隔震技术的优势、应用领域、市场规模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

优势减隔震技术相比传统的抗震设计具有以下优势:1.高效减震:通过在建筑物或设备的基础上加装减震器,能够有效地减少地面震动传递到建筑物或设备的能量,最大限度地保护建筑物或设备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2.节约成本:相比传统的加固方法,减隔震技术可以减少对建筑物或设备的结构加固,从而节约施工成本。

3.灵活性强:减隔震技术可以根据不同的建筑物或设备的需求进行定制,适用于不同类型和规模的工程项目。

应用领域减隔震技术广泛应用于以下领域:1.建筑领域:减隔震技术被应用于高层建筑、桥梁、地铁隧道等工程项目的抗震设计,能够有效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2.交通运输领域:减隔震技术不仅可以用于地铁、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的抗震设计,还可以应用于汽车和列车的减震系统,提高乘坐舒适性和安全性。

3.电力领域:减隔震技术可以应用于发电机组、变压器和电力设备的抗震设计,保障电力设备的正常运行。

市场规模减隔震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市场空间。

根据市场研究报告,减隔震市场在未来几年将保持稳定增长的趋势。

据统计,2019年全球减隔震市场规模约为100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16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超过6%。

其中,亚太地区是减隔震市场最大的消费市场,北美和欧洲地区也有较高的市场需求。

发展趋势未来减隔震市场将呈现以下几个趋势:1.技术创新:随着科技的进步,减隔震技术将不断提升,包括新材料的应用、智能化控制系统的开发等。

技术创新将进一步提高减隔震系统的减震效果和可靠性。

2.绿色环保:减隔震技术在节能减排方面具有突出优势,能够减少建筑物或设备的能耗。

未来减隔震市场将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3.应用拓展:减隔震技术除了在建筑、交通运输、电力等传统领域有应用外,还有望在航天、航空、核能等新兴领域得到应用。

2024年建筑减隔震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建筑减隔震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建筑减隔震市场发展现状引言建筑减隔震是一种重要的抗震技术,对于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减小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地震事故的频繁发生以及人们对于建筑安全性的关注度提高,建筑减隔震技术市场逐渐兴起。

本文旨在探讨建筑减隔震市场的发展现状,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市场规模与潜力建筑减隔震市场在近年来经历了快速增长的阶段。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建筑减隔震市场总规模超过了500亿美元,并且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将持续保持较高的增长率。

在我国,建筑减隔震市场也呈现出快速扩大的态势。

据相关研究机构统计,2020年我国建筑减隔震市场规模超过了100亿元,并且预计未来几年将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

建筑减隔震市场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1.政策支持:政府对于建筑减隔震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给予了大力支持,并且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提供了一定的补贴和奖励,激励企业和个人加大对于减隔震技术的投入。

2.地震频发:近年来,全球各地发生了多起严重的地震事故,人们对于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建筑减隔震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

3.技术进步:建筑减隔震技术在不断创新和完善,新材料和新方法的引入使得减隔震技术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性能更加优越。

市场现状与问题分析尽管建筑减隔震市场发展迅猛,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1.市场竞争激烈: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建筑减隔震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各家企业在技术和价格上都在进行激烈的竞争,导致市场价格波动较大,企业利润率下降。

2.产品标准不统一:由于缺乏一套统一的建筑减隔震产品标准,市场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减隔震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这给消费者选择带来一定的困扰,也使得市场的秩序难以维护。

3.市场宣传不足:目前,关于建筑减隔震技术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大,大多数消费者对于减隔震技术了解甚少。

这导致了市场需求的局限性,限制了建筑减隔震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1. 引言1.1 背景介绍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一种在建筑结构中应用的重要技术手段,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减小建筑结构在地震、风灾等外力作用下的震动响应,从而保障建筑及其内部设备、人员的安全。

隔震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实践经验的积累,隔震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在日本、美国等地,已经有大量的建筑采用了隔震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地质灾害频发的趋势,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采用隔震技术可以大幅度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减轻地震等自然灾害对建筑结构的破坏程度,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深入研究和推广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影响。

【背景介绍】1.2 研究意义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一种应用于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技术,其在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破坏以及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地震频率的增加和地震破坏对建筑安全带来的威胁日益凸显,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变得尤为重要。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隔震技术可以有效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隔震技术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减少维修和修复成本;隔震技术还可以为地震灾区的抢险救灾工作提供更多时间和空间,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人道主义灾害。

对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更可以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在未来的发展中,隔震技术将在建筑工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建筑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 正文2.1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概述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一种通过设置隔震装置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的技术。

在地震发生时,建筑结构隔震技术能够减少地震波传导到建筑结构的能量,从而保护建筑物及其内部设施的安全。

隔震技术的原理是通过设置一定的减震装置,将地震所带来的动态荷载转化为等效静态荷载,减小建筑物的振动幅度。

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现状及发展探讨

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现状及发展探讨

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现状及发展探讨摘要:地震是由于地壳快速释放能量导致地表运动,使得地表上原本静止的建筑物等事物在动力作用下产生强迫振动。

建筑物结构中产生内力、变形和位移等效应使建筑物遭到破坏。

根据动力学分析,对每一次地震的震害进行分析研究,得到地震发生时建筑物在结构上的反应机理和破坏方式,得出一些建筑物减震的基本原理和减震方法,可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带来的损害,从而让损失减到最低。

关键词:建筑结构;减隔震;结构控制技术1.传统抗震方法的分析在我们的传统抗震的方法中,遵循了许多的基础原则,例如:整体结构的平均受力,为建筑结构提供强度的同时,加以延展性等。

对于地震反应也有一定的分析方法,如地震荷载法等。

抗震设防目标也从重视生命安全的单个理念,发展到了对各个可能出现的状况进行预防的理念。

而且传统的抗震方法还存在着缺点和不足。

在抗震结构方面来说,传统的抗震手段是依靠主体各构件的支撑,将主体构件作为抗震的受力点,用构件屈服耗能,来抵消地震的影响,提高结构的延展性。

这就表明了这些结构部位是抗震的重要位置,但如果由于一些可能的原因,使这些位置失去了抗震的优势,那么这就容易使整体的结构受到严重的破坏,而且因为损坏部位是主要结构位置,所以对它的修复是很难的,造成的状况是不可挽回的。

传统的抗震方式是基于生命安全着想,大多数的抗震结构都是以防止结构坍塌为首要目标,而且基于上述的说明,能够起到减震的方式主要是依据结构的延展耗能,这样的抗震方法就有可能使结构出现容易损伤的情况,反而影响了整体的抗震效果。

如果我们在传统抗震的基础上发展抗震结构控制技术,是很难的。

就传统的观点来看,为了发展就会要求提高主体结构的刚度和延展性,但这样的实现很难。

而以传统观点研究的各种结构控制技术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对于抗震部分的结构修复存在着很大的挑战,因此,传统的抗震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未来对于结构控制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2.减隔震及结构控制现状2.1隔震的说明及应用在现在的隔震方法中,大多是采用基地隔震,就是在上部结构和基础建设中,通过添加物质和特殊材料,实现隔震的效果。

建筑抗震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建筑抗震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建筑抗震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建筑抗震技术是指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为了减少建筑结构在地震时所受到的破坏和损失,采取的一系列物理、化学和材料科学等技术手段。

由于地震的不确定性和突发性,建筑抗震技术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目前,随着我国建筑业的蓬勃发展,建筑抗震技术也在不断地得到完善和提升。

以下将从建筑抗震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建筑抗震技术的现状1. 抗震设计标准的不断更新我国目前在对建筑抗震技术进行规范和标准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自1988年发布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以来,我国先后发布了多个版本的抗震设计规范,包括2010年修订版和2019年最新版本。

这些标准的更新,不仅体现了我国建筑抗震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为抗震工程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依据。

2. 抗震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目前,我国的建筑抗震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中。

不仅是高层建筑、大型商业综合体等高风险地区的建筑物,就连普通的住宅小区以及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的建筑抗震技术也得到了更加注重和重视。

3. 抗震材料的研发和应用推广建筑抗震技术的核心是利用各种材料和技术手段,在设计、建造过程中尽量减少建筑物的震动和荷载。

目前,建筑抗震材料的研发和应用推广也是建筑抗震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增加钢筋的使用量、利用板材等材料对墙体进行加强等多种技术手段都可以有效减少建筑物的受损程度。

二、建筑抗震技术的发展趋势1. 建筑抗震技术的个性化定制建筑抗震技术是一个相对成熟的技术领域,但随着社会变迁和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建筑抗震技术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实现个性化定制。

随着数据技术的发展,建筑抗震技术将会从基于统计数据和具有普适性的框架转向更加个性化的方向,更好地拟合不同地区的建筑需求。

2. 增加抗震性能预测技术研究和应用抗震性能预测技术是建筑抗震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预测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抗震性能时,可以在设计阶段提前预判建筑物的受灾状况,从而尽早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2024年减隔震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减隔震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减隔震市场分析现状引言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产品的质量和舒适性要求也越来越高。

减隔震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在不同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对减隔震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其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

1. 减隔震市场概述减隔震市场是指以减少振动和减缓震动传播为目标,提供相关产品和服务的市场。

这些产品和服务可以应用于建筑、交通工具、电子设备等各个领域,以提升产品的舒适性、可靠性和效能。

2. 减隔震市场发展趋势减隔震市场在过去几年中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2.1 技术不断创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减隔震技术也在不断创新。

新材料的应用、新工艺的发展以及智能化技术的引入,使得减隔震产品的性能得到了极大提升。

例如,一些新型减隔震材料可以在更宽的频率范围内提供更好的隔震效果,同时减少了产品的重量和体积,适用性更广。

2.2 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减隔震技术最初主要应用于建筑领域,如地震减灾和结构防护。

但随着人们对产品质量和舒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减隔震技术也开始在其他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汽车工业中的汽车减震器,电子设备中的减震垫等,都是减隔震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扩展。

2.3 环保节能需求推动市场增长减隔震技术在减少振动和震动传播的同时,也有助于节能和环保。

例如,在交通工具中应用减隔震技术可以减少车辆的能耗,提升燃油效率;在建筑领域应用减隔震技术可以减少结构的损耗和能耗,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这些环保节能的需求将进一步推动减隔震市场的增长。

3. 减隔震市场存在的问题减隔震市场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3.1 技术标准不统一目前,减隔震技术的标准化工作尚未得到广泛的统一。

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对于减隔震产品的技术要求存在差异,这给产品的推广和市场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因此,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是推动减隔震市场规范发展的重要任务。

3.2 价格高昂由于减隔震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具有一定的技术门槛,相关产品的价格往往较高。

我国减震隔震技术的历史现状和今后发展

我国减震隔震技术的历史现状和今后发展

我国减震隔震技术的历史现状和今后发展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减震隔震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建筑结构控制技术,对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全面评估我国减震隔震技术的历史现状和今后发展,并据此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一重要的建筑技术。

一、历史回顾1.1 早期减震隔震技术的应用减震隔震技术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主要是通过使用减震器等装置来减小建筑结构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

随着工程技术的进步和理论研究的深入,相关减震隔震技术逐渐得到应用和发展。

1.2 历史遗留问题然而,在我国的大部分建筑中,减震隔震技术的应用还相对较少,特别是在老旧建筑的抗震加固方面存在较大的历史遗留问题。

这不仅影响了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还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较大威胁。

二、现状分析2.1 目前减震隔震技术的应用情况目前,我国在新建建筑结构中较多地采用了减震隔震技术,如摩擦减震、液体减震、钢筋混凝土减震墩等。

这些技术在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和减小地震震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2 老旧建筑的抗震加固问题然而,对于已经建成的老旧建筑,尤其是一些重要的文物古迹建筑,减震隔震技术的应用仍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

如何对这些建筑进行合理的抗震加固,提高其抗震能力,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未来展望3.1 技术创新与发展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建筑领域的不断发展,我国减震隔震技术也将会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地震工程和结构工程领域,将会有更多的技术创新和新理论的应用,从而为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支持。

3.2 老旧建筑抗震问题的解决针对老旧建筑抗震问题,未来将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实践,包括结构诊断、抗震加固技术、试验验证等方面的工作。

通过多种手段的综合应用,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我国珍贵的文物文化遗产,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的保障。

浅谈建筑结构的隔震、减震和振动控制

浅谈建筑结构的隔震、减震和振动控制

浅谈建筑结构的隔震、减震和振动控制作者:黄莉刘薇来源:《建筑与文化》2013年第08期【摘要】随着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人们对建筑结构的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近年来,各处地震频繁,给国家、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与之直接相关的建筑结构抗震水平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作者首先对当代建筑结构隔震、减震和振动控制现状和未来技术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然后介绍了现阶段建筑结构隔震隔震、减震和振动控制技术,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建筑行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建筑结构,隔震,减震,振动控制,安全性引言近年来,我国地震灾害频繁发生,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过去一直通过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等级来抵抗地震作用,但这种硬碰硬的方式往往带来很多负面影响,而通过建筑结构隔震、减震和振动控制来以柔克刚,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国建筑结构的防震体系逐步完善,隔震、减震和振动控制技术也得到很大的提高。

本文通过对隔震、减震和振动控制技术现状进行分析,并介绍了一些有效的新技术、新方法,为提高建筑结构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打下基础。

一、建筑结构隔震、减震和振动控制现状和发展趋势目前大多建筑工程仍采用传统的建筑结构方式,缺乏对建筑结构多的研究,往往只注重材料的选择和优美雅观的结构布置,单纯的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等级,而忽视了建筑结构空间的布置,也体现不了对建筑结构隔震、减震和振动的控制,总之,传统的抗震措施必须以一定的结构损伤为代价来减小地震的作用,不能从各个方面区提高建筑物的结构稳定性,另一方面,建筑结构隔震、减震和振动控制技术能够减轻地震引起的结构损伤,应用还不普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当前隔震、减震和振动控制技术不是很成熟,会引起一些不利影响,未来隔震、减震和振动控制研究中,将会在不同学科专业之间有更多合作和交叉研究,开发和推广新技术、新装置和新机构,并与传统建筑技术相结合,使结构的安全保障系统成为智能结构的组成部分,最大程度地降低地震作用给建筑结构带来的影响。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指通过将隔震装置置于建筑结构与地基之间,利用隔震装置的特性对地震力进行减震和隔震作用,以达到提高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目的。

隔震技术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地震减灾领域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

本文将简要介绍隔震技术的现状和应用。

一、隔震技术的发展历程隔震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日本是最早开展隔震技术研究的国家,1955年在东京市中心的办公楼首先进行了隔震设备的安装,在1959年日本大和火药厂进行了隔震装置的试验。

日本的成功实践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

以日本为代表的各国纷纷加快了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从196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陆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隔震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实践。

隔震技术经过了几个阶段的发展,包括钢板隔震技术、橡胶隔震技术、摩擦隔震技术和液体隔震技术等。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改进,隔震技术已经逐渐成熟和完善。

二、隔震技术的应用现状隔震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经有成千上万的建筑物使用了隔震技术。

这些建筑包括了办公楼、医院、桥梁、核电站、博物馆等各类建筑。

日本是应用隔震技术最多的国家,几乎所有的重要建筑都使用了隔震技术。

美国、中国、意大利、新西兰、土耳其等地也广泛应用了隔震技术。

在中国,隔震技术的应用也在不断推广和完善。

目前,隔震建筑主要分布在地震频发地区,如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区。

一些重要的楼宇、桥梁等建筑都采用了隔震技术,如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昆明市人民剧院等。

一些新型建筑也开始尝试采用隔震技术,以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

三、隔震技术的优点隔震技术具有很多优点,使其成为一种理想的抗震技术手段。

隔震技术可以有效减轻建筑结构受到的地震作用,减小地震对建筑结构的破坏程度,从而保护了建筑内的人员和设备安全。

隔震技术可以实现建筑结构的整体性能,不需要改变建筑的结构形式,对于已经建成的建筑进行抗震加固十分方便。

我国减震隔震技术的历史现状和今后发展

我国减震隔震技术的历史现状和今后发展

减震隔震技术作为一项在建筑工程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的技术手段,对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升建筑结构性能发挥着关键作用。

我国在减震隔震技术的发展历程中,历经了从起步到逐步成熟、从探索到广泛应用的过程,如今正朝着更加先进、高效、可持续的方向稳步迈进。

一、历史的沉淀我国减震隔震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较早时期。

在古代建筑中,虽然没有现代意义上明确的减震隔震理念,但一些传统建筑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抵御地震等自然灾害的特性。

我国的一些古老木结构建筑,通过巧妙的结构布局和节点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分散地震能量,减轻结构的破坏。

然而,真正将减震隔震技术作为专门的研究领域并加以重视和发展,是在近现代。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筑的规模和高度不断提升,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上世纪 70 年代,我国开始了对减震隔震技术的初步研究和探索。

当时,主要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和技术成果,开展了一些基础性的理论研究和试验工作。

在这一阶段,我国科研人员积极努力,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进行了一些隔震支座的性能研究和试验,探索了不同类型隔震支座的力学特性和适用条件。

也开展了一些建筑结构减震隔震的设计方法研究,为后续的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现状的成就经过多年的努力和积累,我国减震隔震技术如今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在理论研究方面,我国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减震隔震理论体系。

涵盖了结构动力学、地震工程学、材料力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建立了一系列适用于不同类型建筑结构的减震隔震分析方法和设计规范。

这些理论成果为减震隔震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技术应用方面,减震隔震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工程中。

无论是高层建筑、大型公共建筑,还是工业厂房、桥梁等结构,都可以看到减震隔震技术的身影。

在一些地震高烈度地区,大量的建筑采用了隔震技术,有效地降低了地震作用对结构的影响,提高了建筑的抗震安全性。

减震隔震技术也在一些特殊建筑结构中得到应用,如核电站建筑、海底隧道等,保障了这些重要设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建筑结构隔震与减振技术研究

建筑结构隔震与减振技术研究

建筑结构隔震与减振技术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安全性的要求日益提高,建筑结构隔震与减振技术在工程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对建筑结构隔震与减振技术的原理、方法和应用案例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隔震技术的原理和方法1. 原理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核心原理是通过在建筑结构与地基之间引入隔震装置,将地震或振动波动的能量分散和吸收,降低地震造成的结构破坏和震害后果。

隔震装置通常由弹簧、减振器等组成,能够有效地吸收和减少结构受力,提高建筑的安全性能。

2. 方法(1)基础隔震基础隔震是指在建筑的基础上设置隔震装置,用以减少地震波对建筑的传递。

常见的基础隔震装置包括橡胶隔震支座和液压隔震支座等。

(2)结构隔震结构隔震是指在建筑的结构中设置隔震装置,用以减少地震波对结构的影响。

常见的结构隔震装置包括摩擦隔震装置和轴向力隔震装置等。

(3)附加质量减振附加质量减振是通过在建筑结构上附加质量来达到减振的效果。

常见的附加质量减振装置包括质量块、液压质量阻尼器等。

二、建筑结构隔震与减振技术的应用案例1. 地震高发区建筑隔震在地震高发区,建筑结构隔震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桥梁、核电站等重要工程。

例如,日本东京塔是一座采用基础隔震技术的高层建筑,具备较强的地震抗震性能。

2. 振动环境恶劣区建筑减振在振动环境恶劣区,建筑结构减振技术能够减少振动对建筑物的影响,提高结构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例如,美国旧金山金门大桥采用了摩擦隔震器技术,使桥梁在风震和地震条件下能够保持相对稳定。

三、建筑结构隔震与减振技术的发展趋势1. 多层次、多角度的应用未来建筑结构隔震与减振技术将更加关注不同层次、不同结构形式的建筑物,并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充分考虑不同方向的地震和振动。

2. 新材料的应用新材料的发展将推动建筑结构隔震与减振技术的创新,如纳米材料、聚合物材料等,能够提高隔震装置的性能和稳定性,从而提高建筑的安全性能。

总结:建筑结构隔震与减振技术作为一项重要的工程技术,对建筑物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有着重要的影响。

建筑抗震设计和施工现状与趋势

建筑抗震设计和施工现状与趋势

建筑抗震设计和施工现状与趋势建筑的抗震设计与施工一直是人们非常关心的问题,毕竟地震是自然灾害中最具破坏性的一种,建筑物是否能够在地震中安全稳定地存在,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因此,随着人们对于地震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建筑抗震设计和施工也随之发生了许多变革和新的趋势。

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介绍建筑抗震设计和施工的现状、趋势以及现存的问题和挑战。

一、建筑抗震设计和施工的现状建筑抗震设计一直是建筑行业的一个重要领域,针对不同地域、不同建筑类型和不同的设计标准,常常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

目前,我国的抗震设计标准已经越来越严格,而建筑的抗震性能也越来越高。

一些新的建筑抗震技术和材料也不断应用到抗震设计和施工当中。

在抗震施工方面,我国的技术水平和施工质量也有了显著的提升。

建筑抗震施工中,钢筋混凝土结构是最常用的建筑结构类型之一。

近年来,我国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得到了很大提高,大大增强了建筑的耐震性。

二、建筑抗震设计和施工的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于地震的认识的不断加深,建筑抗震设计和施工也在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

建筑结构材料、建筑技术和建筑施工工艺都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一方面,新型材料被加入建筑结构中,例如高强度钢板、混凝土自恢复材料等等,这些材料在许多方面都具有传统材料所不能比拟的优势。

同时,建筑抗震技术也更加注重材料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出一些绿色环保的材料。

另一方面,由于地震的瞬间发生并且异常猛烈,因此建筑物在地震中的一些变形和位移对于房屋本身的结构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因此,在抗震设计中加入一些柔性的设计思路,例如振动控制、剪力墙、防震隔震等等,这些设计技术有助于提高建筑物的灵活性和减小震动的影响,更好地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

三、现存的问题和挑战尽管建筑抗震设计和施工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是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克服。

例如,不少农村地区的建筑施工水平落后,质量难以保证,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不足。

建筑抗震技术的应用也还存在着一些困难。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指利用隔震装置将建筑结构与地面分离,从而减小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隔震技术已经成为地震工程领域的重要技术手段,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和加固中。

本文将就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现状与应用进行详细介绍。

1. 隔震技术的发展历程隔震技术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日本学者提出了隔震装置的概念,并开始进行相关研究。

自此以后,隔震技术逐渐成熟,各国学者纷纷投入相关研究,并提出了各种不同类型的隔震装置。

到了20世纪80年代,隔震技术已经成为了一种成熟的地震减灾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隔震技术的核心原理是将建筑结构与地面分离,利用弹性隔震装置减小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

这种分离可以通过减震支座、减震层、减震墙等不同类型的隔震装置来实现。

这些隔震装置在地震发生时可以吸收地震能量,减小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冲击,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

隔震技术的研究一直处于不断进步的状态,随着材料科学、结构工程等领域的不断发展,隔震技术也在不断创新。

目前,国内外已经出现了许多新型隔震装置,如形状记忆合金隔震支座、超高性能混凝土隔震墙等,这些新型隔震装置在提高抗震性能、降低成本、减小体积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优势。

4. 隔震技术的应用范围隔震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和加固中,包括高层建筑、桥梁、石化装置、核电站等。

通过隔震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降低地震灾害对人们生命财产造成的危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应用1. 高层建筑隔震技术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由于高层建筑的结构较为复杂,抗震性能要求较高,因此采用隔震技术进行抗震设计可以有效改善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目前,世界上许多高层建筑都采用了隔震技术,如东京塔、上海中心大厦等。

2. 桥梁隔震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桥梁工程中。

桥梁在地震发生时容易受到严重破坏,因此采用隔震技术进行桥梁抗震设计可以有效减小地震对桥梁的影响,提高桥梁的抗震能力。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在地震防护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隔震技术是一种通过改变建筑结构与地基之间的动力传递方式,降低地震激励对建筑物的影响,从而保护建筑物免受地震破坏的技术手段。

本文将就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现状与应用进行详细介绍。

一、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指在原有的建筑基础上,通过设置专门的隔震装置,将建筑结构与地基之间的动力传递改变为一种柔性连接,从而使得地震动对建筑物的影响大大减弱。

隔震装置通常采用橡胶、钢板、液体等材料制成,具有较好的耐震性能和变形能力。

在地震发生时,隔震装置可以吸收和分散地震能量,从而保护建筑结构和内部设施免受破坏。

目前,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已经在世界各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日本是隔震技术的发源地和应用最为广泛的国家之一。

从1995年兵库地震之后,日本开始大规模推广隔震技术,采用多种隔震装置和隔震结构形式。

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日本已经建成了一大批具有隔震结构的建筑物,包括办公楼、工厂、桥梁、医院等。

美国、新西兰、意大利、土耳其等国家也在地震频发地区推广应用隔震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 高层建筑在高层建筑中,地震作用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威胁。

采用隔震技术成为了保护高层建筑免受地震破坏的必然选择。

目前,隔震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例如日本东京的新宿中央公园大厦和美国旧金山的旧金山国际机场,它们均采用了隔震结构,有效地提高了建筑物的耐震性能,降低了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2. 桥梁工程桥梁是地震中易受破坏的建筑结构,因此隔震技术也在桥梁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通过在桥墩和桥面之间设置隔震装置,可以有效地改善桥梁的耐震性能,降低地震作用对桥梁的影响,保护桥梁免受地震破坏。

日本的大部分高速公路桥梁都采用了隔震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 工业厂房工业厂房是地震中易受破坏的建筑结构之一,因此在地震频发地区,采用隔震技术对工业厂房进行加固成为了一种有效的手段。

减隔震技术发展现状

减隔震技术发展现状

减隔震技术是减少和预防地震灾害损失的重要手段,目前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首先,减隔震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得到了政府和科研机构的重视和支持。

许多国家都在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进行减隔震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研究,以期提高地震灾害的防御能力。

其次,减隔震技术的效果得到了实践的验证。

在国内外地震工程实践中,减隔震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例如,在桥梁工程中采用减隔震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地震引起的振动和变形,降低桥梁结构和桥面的损坏程度。

此外,减隔震技术的发展也离不开新材料的应用。

新材料的发展为减隔震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例如,一些新型的橡胶支座材料、钢板弹簧材料等,具有更好的减震效果和更高的可靠性。

然而,当前减隔震技术的发展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减隔震技术的适用范围和应用条件有一定的限制,并不是所有的建筑物和结构都适合采用减隔震技术。

其次,减隔震技术的应用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于一般的用户来说,掌握和应用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此外,减隔震产品的性能和质量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需要加强监管和质量控制。

未来,减隔震技术的发展方向将更加多元化和精细化。

一方面,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推动减隔震技术的发展,例如更高性能的橡胶支座材料、更加智能化的减隔震系统等。

另一方面,减隔震技术的设计和应用将更加精细化,根据不同的建筑物和结构的特点,采用更加有针对性的减隔震措施,提高减隔震效果和可靠性。

此外,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减隔震技术的智能化和数字化也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可以对减隔震系统进行更加精准的监测和控制,提高减隔震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总之,减隔震技术的发展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未来,减隔震技术的发展将更加多元化和精细化,同时注重智能化和数字化的发展方向。

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前言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在现代建筑工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

本文将就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二、建筑结构减隔震的现状1. 建筑结构减隔震的概念建筑结构减隔震是指通过一定的设计和工程措施,降低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减小结构受力,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2. 建筑结构减隔震的技术手段目前,建筑结构减隔震主要采用的技术手段包括减振器、隔震支座、阻尼器等。

这些技术手段可以有效减小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加速度和应力,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3. 建筑结构减隔震的应用范围建筑结构减隔震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大跨度结构、桥梁、管线等工程中,在地震频繁的地区尤为重要。

三、建筑结构控制技术的现状1. 建筑结构控制技术的概念建筑结构控制技术是指利用先进的控制理论和技术手段,对建筑结构进行动态控制,使其在外部激励下能够保持稳定,提高结构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2. 建筑结构控制技术的技术手段建筑结构控制技术主要采用的技术手段包括主动控制、半主动控制和被动控制等。

这些控制技术手段可以对结构进行实时监测和调节,以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 建筑结构控制技术的应用范围建筑结构控制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大跨度结构、桥梁、风车塔、烟囱、空间结构等工程中,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安全和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四、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1. 研究对策性能优化设计方法未来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的发展将更加注重对策性能的优化设计方法,包括结构材料、结构形式、减震器选型等方面的优化设计,以提高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

2. 控制策略的智能化和集成化未来建筑结构控制技术将更加注重对控制策略的智能化和集成化,包括结构监测、控制器设计、控制指令生成等方面的智能化和集成化研究,以实现对结构的实时监测和控制。

3. 多学科的交叉发展未来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的发展将更加注重多学科的交叉发展,包括结构工程、控制工程、材料工程、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以推动技术的跨领域创新和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一)
一、传统的抗震方法
地震是由于地面的运动,使地面上原来处于静止的建筑物受到动力作用而产生强迫振动,因而在结构中产生内力、变形和位移。

经过简化后模型的动力学分析,即一次次的震害分析进行修正、补充,得到一些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机理及破坏形式,提出了一些建筑物抗争的计算方法及设计的基本原则。

这些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很不错的效果。

1、概念设计的一些原则
1)总体屈服机制。

例如强柱弱梁。

2)刚度与延性均衡。

砌体结构中为提高延性设构造柱与圈梁,形成一个较弱的框架。

3)强度均匀。

结构在平面和立面上的承载力均匀。

4)多道抗震防线。

5)强节点设计。

6)避开场地卓越周期区。

2、在此基础上作结构地震反应分析,其分析方法主要有:①地震荷载法;②振型分解法;③动力时程分析法。

现在还发展了push-over法、能力谱等方法。

抗震设防目标也从单一的、基于生命安全的性态标准发展到基于各种性态,强调“个性”设计的设计理念。

3、传统抗震方法的缺点与不足传统抗震结构主要利用主体结构构件屈
服后的塑性变形能和滞回耗能来耗散地震能量,这使得这些区域的耗能性能变得特别重要,而一旦由于某些因素导致这些区域产生问题,将严重影响到结构的抗震性能,产生严重破坏,由于破坏部位位于主要结构构件,其修复是很难进行的。

由于传统抗震结构是以防止结构倒塌为目标,其抗震性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结构(构件)的延性,以往的许多研究也注重于提高结构(构件)的延性方面,却忽略了对结构损伤程度的控制。

4、传统的抗震方法在提高结构性能方面有较多困难。

传统抗震结构的耗能能力主要依赖于主体结构的延性。

既要求主体结构强度高,又要求延性好,很难实现。

1)框架结构许多研究者推荐强柱弱梁体系作为最合适的抗震框架体系。

该体系可将地震输入能量分散在结构的许多部位耗散掉,甚至可以控制塑性铰出现的顺序与部位,延性对于使建筑物在罕遇地震中保存下来固然很重要,但这些预期的塑性铰区在中等程度的地震中也会产生,延性也同时应被看作是一种“破坏”。

后期修复费用也很高。

2)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体系具有抗侧刚度大,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侧移小,其总的水平地震作用也大等特点,常见的震害一般来说为墙面的斜向裂缝或是底部楼层的水平施工缝发生水平错动,当底部屈服后,剪力墙的抗侧作用就很小,且剪力墙的耗能也基本集中与底部塑性铰区域,上部墙体对抵御强震无显著作用。

而且剪力墙要承担一定的竖向荷载,因此底部的破坏也十分难修复。

3)框架-剪力墙结构从抗震概念设计来说,框架-剪力墙结构具有了多道抗震防线。

有框架和墙体组成的抗震结构中,框架的刚度小,承担的地震作用力小,而弹性极限变形值和延性却较小。

整个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墙体很快超过自身的较小弹性极限变形,出现裂缝,水平承载力下降,此时框架尚未充分发挥自身的水平抗力;墙体开裂后,框架承担的地震力增大,同时由于结构刚度的变化,地震作用效应也发生了变化。

但无论是剪力墙还是框架,都是主体结构的一部分,损伤坏后的修复工作都是比较困难的,而且花费也不小。

二、减振、隔震和振动控制的现状鉴于上述传统抗震方法的缺点与不足,并在全部了解地震引起结构震动的全过程。

由震源产生地震动,通过传播途径传递到结构上,从而引起结构的震动反应。

通过在不同阶段采取震动方法控制措施,就成为不同的积极抗震方法。

大致包括以下四点:
①震源→消震消震是通过减弱震源震动强度达到减小结构震动的方法,由于地震源难以确定,且其规模宏大,目前还没有有效可行的措施将震源强度减弱到预定的水平。

②传播途径→隔震隔震是通过某种装置将地震与结构隔开,其作用是减弱和改变地震动时结构作用的强度和方式,以此达到减少结构震动的目的。

隔震方法主要有基底隔震和悬挂隔震两种。

③结构→被动减震被动减震是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或附加子结构吸收和消耗地震传递给主结构的能量,达到减小结构震动的目的。

被动减
震方法有耗能减震,冲击减震和吸震减震。

④反应→主动减震主动减震是根据结构的地震反应,通过地震系统地执行机,主动给结构施加控制力,达到减小结构震动的目的。

结构隔震、减震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开始于60年代,70年代以来发展速度很快。

这种积极的结构抗震方法与传统的消极抗震方法相比,有以下优点:
①能大大减小结构所收得的地震作用,从而可减低结构造价,提高结构抗争的可靠度。

此外,隔震方法能够较准确地控制传到结构上的最大地震力,从而克服了设计结构构件时难以准确确定载荷的困难。

②能大大减小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保证非结构构件不受地震破坏,从而减少震后维修费用,对于典型的现代化建筑,非结构构件(如玻璃幕墙,饰面,公用设施等)的造价甚至占整个房屋总造价的80%以上。

③隔震、减震装置即使震后产生较大的永久变形或损坏,其复位、更换、维修结构构件方便、经济。

④用于高技术精密加工设备、核工业设备等的结构物,只能用隔震、减震的方法满足严格的抗震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