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远将军衙署导游词
寻找呼市老街巷——将军衙署街巷系列之粮饷府街
寻找呼市老街巷——将军衙署街巷系列之粮饷府街关帝庙街再往南,就是粮饷府街,听名字就会想到这是清朝绥远城驻防官兵领粮饷的地方,可以说是当时的财政厅。
“八旗子弟兵,健锐此居营。
聚处无他诱,勤操自致精”,乾隆帝以这首诗称赞八旗子弟平日里训练的艰苦。
在古代,粮食就相当于金银珠宝,要想仗打得好,士兵的肚子一定要吃饱。
作为骁勇善战的八旗军,平时除了打仗,人家也是要拿“工资”的!古代发给官兵的工资就叫做“粮饷”,意思是口粮和钱。
发钱就要有个固定地点,便于政府管理。
在绥远城,这个发钱的机构就叫做“粮饷府”。
绥远城厅理事同知衙门:俗称粮饷府,为旗人发放钱粮之地。
八旗兵驻防初期,该衙门1737年修建,初为绥远城将军所辖,后隶于山西归绥道道员。
据《归化城厅志》记载和《绥远旗志》载图所示,该衙门位于绥远城东南方,东西宽约50米,南北长约100米,为三进院。
大门前有影壁,大门与影壁之间围以鹿角栅,并设东西辕门。
大门前有八字墙。
大门三楹,门内之西侧为土地祠,东侧为轿夫所。
大门后后为三楹的仪门。
进仪门后为大堂院(前院),院内建有大堂五楹,中间高大者,为粮饷同知处理一般公务和接待来客的场所,其中西一楹为西库,东一楹为东库,东耳房为库科,西耳房为粮科;东厢房为户科,西厢房为礼科。
前院西侧还建有班房。
大堂院后为中院,此为同知处理机要事务的场所;院内建有三间堂屋。
有东西厢房各三间。
中院后为后院,此为理事同知的宅院,建有五楹的寝屋,并有东西耳房各一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寝屋两旁砌有隔墙,以辟出池地种植花草。
同知衙署的前院、中院和后院四周,环以围墙,以保安全。
前院和中院之间有一隔断墙,东西直达围墙,将大院一分为二。
全院有三处值班房。
该衙门的规模在绥远城仅次于将军衙署。
看看这文献记载,粮饷府官名叫“绥远城厅理事同知衙门”,规模宏大,仅次于将军衙署。
清代满族的军队组织和户口编制制度以旗为号,分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
将军衙署博物院讲解词
讲解词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您参观清〃绥远将军衙署。
请接受将军衙署博物院诚挚的问候:大家好!满语(sainou),蒙语(tasainou)。
刚才我分别用满语和蒙语向大家问好,两种语言的问候听起来十分相似,在接下来的参观中我们还会发现两个民族的文字的外形也非常接近,而我们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以及今天所参观的将军衙署也与这两个民族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2006年此处历史文化遗产被国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今天的将军衙署博物院之行就由我来为您讲解,同时提醒各位在进入院落后请勿吸烟,这里有专门的吸烟处。
将军衙署博物院是依托清代绥远城将军衙署而建立的专题历史博物馆,现共开放11个展厅,其中5个按照建筑物的历史功能开设的原状陈列,6个依据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为题材开设的专题陈列,较为详细地展示了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明清以来的历史发展脉络以及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下面我们先到第一展厅折房了解有关这座城市的史实。
第一展厅折房折房,是绥远城将军的僚属誊写奏折、履行上传下达职能的部门,现作为展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明清以来的历史发展脉络的专题陈列展厅。
“呼和浩特”为蒙语的译音,意为“青色的城”,这一名称来源于明代万历三年土默特部阿拉坦汗与妻子钟金哈屯(人称三娘子)所建城池,为今天呼和浩特旧城的前身“库库和屯”,蒙语意为青色的城,明政府赐名为“归化城”(有让少数民族归附顺化之意)。
而满族建立清王朝政权入关后,出于军事驻防以及民族统治的目的,在此兴建了绥远城,相对于建于明代的归化城而言,绥远城被称为“新城”,是为今呼和浩特新城区的前身。
新城与旧城构成了今天呼和浩特的主体,蒙古族与满族的先人先后为这座城市的发展奠定了根基,所以这座城市是一座以蒙古族、满族、回族、汉族等民族为主的多民族的大家庭。
而今天的将军衙署直接来源于绥远城的兴建。
绥远城始建于清代乾隆二年,是出于巩固政治军事统治的目的而设臵,绥远城占地285万平方米,合4275亩,近正方形,布局合理,街道齐整,四座城门外皆有瓮城,城外有石桥、护城河。
绥远城将军衙署导游词范文3篇
绥远城将军衙署导游词范文3篇呼和浩特市将军衙署在呼和浩特的新城区,属于内蒙古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带来的绥远城将军衙署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绥远城将军衙署导游词范文1:位于呼和浩特市新城。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为加强西北边防,奏准在呼和浩特旧城(归化城)东北2.5公里,另筑驻屯满洲八旗官兵的新城。
乾隆二年(1737年)二月动工,乾隆四年六月建成,命名为绥远城。
设立绥远将军统领,并管辖漠南蒙古王公、归化城土默特蒙古,调遣宣化大同二镇绿营官兵。
将军衙署设于城内中心鼓楼西侧。
按清工部工程则例规定一品封疆大员级建造,砖木构制,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门前有高大的影壁,上有“屏藩朔漠” 匾额,门侧立石狮一对,大门内厅堂凡3进,前为公廨,后为内宅。
自大门进入须经过仪门,仪门凡3门,中门形同过殿但不常开,平常出入经由两旁门。
仪门正北为大厅,为议事决策中心;东西各建有庑堂和厢房,为官吏办公场所。
第二进正中建有宅第门房3间,东西各建厢房3间,同是官吏的办公场所;第三进为将军宅第,建在正中高台基上,东西两侧各建配房3间。
宅第与配房间并建有走廊相通。
在大厅东面建有花园,园内建有亭榭;东南隅建有马号;大厅西南面建有更房,为卫戍官兵住所。
衙署经多次修缮,面目全非,近年开始修整,尽可能按原有制度复原,接待游人观光。
绥远城将军衙署导游词范文2:绥远城将军衙署作为绥远城统领满、蒙、汉八旗驻军及掌管西北军政的最高权力机构,也在绥远城告竣时落成。
驻守在将军衙署的绥远将军,号为“建威将军”,拥有广泛的实权,除统帅绥远城的驻防八旗官兵、管理内蒙古西二盟(伊克昭盟、乌兰察布盟)旗的蒙古王公、民众外,遇有战事,还具有调遣宣化、大同二镇(总兵)、节制沿边道、厅等权力。
绥远将军乃属清廷一品封疆大吏,是以国家大帅的身份驻节在这里的。
从乾隆二年二月,驻守在山西右卫的建威将军王昌奉旨改驻绥远城起,到清末宣统末年最后一任将军堃岫被北洋军人张绍曾所取代止,将军衙署历时172年,清廷正式授封的绥远将军有78 任,均在此管理驻扎。
寻找呼市老街巷——将军衙署街巷系列之隆世丰巷
寻找呼市老街巷——将军衙署街巷系列之隆世丰巷隆世丰巷再往南走,就到了水源街,听街巷的名字,我们就知道曾经这里肯定有水源,人们生活离不开水,那这个水源在街巷的哪里,曾经在这条百年老街上发生过哪些故事?让我们一起去寻访.........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人类要想定居生活,最先解决的就是水源问题。
只要有了水,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当时的绥远城,人们的水源来自哪里呢?一种是人工打造的地下水井,一种便是地下河里冒出的自流水。
在昭乌达路与老缸房街相通的水源街上,就有一股源源不断的自流水,成为绥远城内的水源之一。
因为受呼和浩特北高南低的地势影响,大青山的清泉可以顺利地流向以南任何一处地方,虽然人们在大青山的南面建了归化城和绥远城,但这丝毫不影响河流从城市之间穿过。
归化城是这样,绥远城也是这样。
就在水源街上,原本除了房屋街道之外,还有一处空地是一片湿地,因为这片土地太过湿软,不能建造房屋,于是人们就将它空了出来,成为一处长满树木花草的好地方。
在这片湿地的东面有一个小小的天然喷泉,不停地从地下涌出泉水来,加上呼和浩特的地形不光北高南低,还是东高西低,于是这源源不断的泉水涌出,就往绥远城的西南方向流淌,一直流淌到现在的昭乌达路东侧,也就是绥远城南街的东面,再流出南门,汇入护城河里。
所以绥远城南街的东面总有一条潺潺流过的小溪,因为溪水很窄,人们一迈步便可以跳过去,所以并没有修桥,人们也不十分在意这条静静流淌的小溪,有时路过还会弯下身子,捞一把清凉的溪水洗洗手,洗洗脸,再迈过小溪而去。
从小就生活在绥远城的老居民告诉我:“很小的时候见过这条小溪,小时候的印象里,溪水很清澈,低头还能看到里面的蝌蚪和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溪水的两旁还有拂面的垂柳,垂柳紧靠路边,叶子耷拉在小溪的水面上。
不过到了后来,小溪就变成一条稀泥路了,虽然还有水流,但已没有原来的宁静清澈,不知是不是水少的原因,又或是人多了,踩得多了,变得脏脏的。
不过这小溪有个特点,就是笔直笔直的,顺着南街贴着边走,不像野地里的小溪弯弯曲曲的样子。
2018-绥远城将军衙署导游词范文-精选word文档 (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绥远城将军衙署导游词范文各位团友,大家早上好!我是内蒙古××××旅行社的导游×××,大家称我小×好了。
按照旅游合同上的日程安排,今天上午我们要去游览的景区是将军衙署。
它位于呼和浩特的新城区,是清代一品封疆大吏绥远城将军的办公住所。
于清代乾隆二年(1737年)随绥远城一同兴建,只是将军衙署当年就建成了。
这是我国仅存的一座高级武官衙署,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辟为内蒙古自治区将军衙署博物院。
那为什么要在呼和浩特这个地方建一座武官的衙署呢?呼和浩特过去又叫归绥,归指的归化城,绥指的是绥远城,也就是今天的新城,为什么又要在这里介绍绥远城呢?因为将军衙署和绥远城是密不可分的,它建在绥远城中轴线中心偏北处,就好比是绥远城的心脏,因此要介绍将军衙署就得先从绥远城说起。
归化城是建于明代的,它是由着名土默特部的蒙古首领阿勒坦汗(俺答汗)和他的妻子钟金哈屯(人称三娘子)亲自督建的,建好后起名叫“库库和屯”,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这也就是今天呼和浩特名字译音的来历;明政府取“归附朝廷、接受教化”之意(显然带有有民族歧视色彩)赐名为归化城,归化城当时是一座繁荣的城市。
到了清代,清廷与漠西蒙古准葛尔部经常发生战争,西北边疆的这种动荡局势,促使清廷决定要加强北部的军事防卫,以巩固其在西北的统治。
经过反复权衡,清廷决定在原归化城东北五里处新建一座军事防御城,使新、旧两城成犄角之势,便于防卫。
在雍正十三年(1735年)时,开始了新城(绥远城)筑城的筹备工作,乾隆二年(1737年)二月正式开始筑城,于乾隆四年(1739年)六月新城建成,历时两年四个月,这种建城的速度在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
乾隆二年,清廷从山西右卫(今右玉)调来建威将军王昌(又作“王常”)就任第一任正一品绥远城将军。
寻找呼市老街巷——将军衙署街巷系列之青城巷
寻找呼市老街巷——将军衙署街巷系列之青城巷今天来到了元贞永街以北的青城巷,青城巷原名“山神庙街”,乾隆年间建绥远城时就规划好了一系列的庙宇,绥远城里的庙宇众多,为了给这里居住的人们提供熟悉的生活环境,建造者可谓细心体贴,不仅将一座城池里的官府、衙门、鼓楼、城墙、城门、街道、房屋、营房、商铺统统一口气建好,还将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寄托形式,庙宇也统统建好了。
财神庙、娘娘庙、关帝庙、火神庙、马神庙……只要是人们生活所需,基本上都一应俱全,而作为满族人特别重视的山神庙,也不寻找呼市老街巷——将军衙署街例外地被妥帖地安排好,等着人们来供奉。
早期的满族人(即女真人)是依靠狩猎为生的,所以满族人(女真人)对给他们提供食物的大山,还是十分敬重和崇拜的,所以只要有满族人聚集的地方,几乎都会有山神庙的出现。
据《呼和浩特地名志》载:早在清乾隆年间,便有山神庙一座,此街因此得名为山神庙街。
到了民国20年时,才正式确立了这个名字。
一直到1975年,山神庙街的名字才被改成了青城巷,一直沿用至今。
该街东起北马神庙街北口,西至哲里木路,长226米,宽9米。
山神庙的作用就是为了祭奠山神,在漠南这片土地上,大青山就是座重要的山脉,而这座山就在绥远城的北面,所以山神庙也就被建造在离北城门较近的地方。
那么,山神庙里的山神又是哪位呢?原来山神是“老虎”,满族节日中,满族人特别重视山神爷的生日,也就是祭祀山神的日子。
每年的农历三月十六日为山神爷的生日。
因为老虎是丛林中的王者,而打猎存在一定的危险,不仅要提防老虎袭击,也要提防老虎抢夺猎物,所以为了祈求安全,人们会把老虎当作山神一样祭祀。
到了山神爷生日的这天,凡是满族聚集地方,都会去祭拜山神,而山神庙里供奉的一般是老虎的画像。
尤其是男人们,会专门赶赴庙会举行上供、焚香、祭酒、叩拜等仪式,祈求山神爷保佑家人平安健康,人畜兴旺。
因为绥远城的四座城门并不相互对称,所以从绥远城北街并不能径直走向北门,而所有想去北门的人,都必须从山神庙街拐弯折向西后,再西行一百多米,再拐弯向北走二百多米才能到达北城门。
寻找老呼市——将军衙署系列之绥远四城门及道路
寻找老呼市——将军衙署系列之绥远四城门及道路那天写到绥远城的建城史,还在考虑写不写绥远城的四城门,为什么四个城门不相对,昨天有热心网友在评论中说到了这个问题,那今天我们就追寻一下绥远城的四个城门,问什么城门不相对,为什么马路是斜的这些当年建城时的秘密?绥远城垣设东南西北四门,东门曰迎旭,南门曰乘薰,西门曰阜安,北门曰镇宇;四门楼门二重;现均被拆除。
西门只存遗址碑文一个。
1938年10月,绥远省绥远城(今呼市新城区)。
正东是鼓楼,偏南是绥远城东门-迎旭门。
绥远城平面图。
东为迎旭门,未找到匾额。
南为承熏门。
出土的城门匾额。
2005年5月31日,绥远城南城门过道遗址重见天日(绥远城南城门过道建成于270年前。
这条过道宽约6.86米,其中最大的一块石板体积约0.3252立方米。
)北为镇宁门。
西门为阜安门,没有找到匾额。
基座的城砖是出土的绥远城四座城门的位置现在依然可以确定。
东城门(迎旭门)在今新华东街维多利国际广场处;南城门(承薰门)在乌兰察布西街与昭乌达路十字路口;西城门(阜安门)在内蒙古博物馆前街心花园东端;北城门(镇宁门)在今新城区医院西巷北顶头处。
1983年,在内蒙古大学校园一处偏远的石堆里,“承薰门”被内蒙古大学教授、满学研究者佟靖仁发现,并及时加以保护;2003年,“镇宁门”被呼和浩特市年逾七旬的老人王占义从一处建筑工地发现。
2003年6月30日,将军衙署被重新命名为内蒙古自治区将军衙署博物院,并正式对外开放。
当天,“承薰门”和“镇宁门”闪亮登场,成为众多文物中“分量最重”的存在。
身为满族的佟靖仁,和绥远城、将军衙署渊源颇深,他既是“承薰门”的发现者,又研究满学30多年,还曾担任过将军衙署博物院历史顾问,更甚者,他是清朝国戚隆科多后人散落在呼和浩特的一支后裔,祖上有3人是绥远城将军。
佟靖仁,笔名:金人,满名:爱新聂勒玛。
满学学者、作家、教授。
男,满族,1942年出生,呼和浩特市人,中共党员。
内蒙古自治区2016年全国导游考试导游词第一部分
1.鄂尔多斯地区:康巴什风景区品质康巴什,时尚草原城,亲爱的游客朋友们,你好,欢迎来到“康老师”的家乡,美丽的康巴什参观游览!那我为什么叫康巴什未“康老师”呢,其实在蒙语里康巴什的意思为“卓越的老师”,所以我们亲切的称呼他为康老师。
那么,康老师这个名字的由来,还有一个故事传说。
话说呢,在清朝嘉庆年间,有一个达姆黑眼的满足官员,在当地开办了一间私塾,因为他教书教的非常认真而闻名于当地,当地的人民都亲切的称呼他“哈巴格希”,“哈巴格希”在蒙语里的意思呢就是传授知识的老师,又因当地的蒙古语习惯把“哈”称呼为“康”,因此音译过来就是今天的康巴什了。
康巴什旅游区依托康巴什新区做城市旅游,是第一个以城市核心区景观的国家AAAA级旅游区。
以一个古遗址、一个城市景观湖、、三大博物馆、四大主题公园、以及四个旅游功能区、六组文化建筑、七个文化主体广场组成。
以城市休闲度假旅游为主,以文化广场、主题公园、博物馆、古遗址、城市景观湖、文化建筑、旅游功能区为主要特色。
这其中都有哪些景点呢?那么由我给大家一一罗列一下:景区内有七个主题广场:成吉思汗广场、双驹广场、太阳广场、蒙古象棋广场、草原情广场、康巴什美食广场、视界广场;景区内有四个主题公园:分别是亚洲雕塑艺术主题公园、康巴什中心公园、青春山公园喝草原美术文化公园;如果您对博物馆感兴趣,这里还有三个博物馆:分别是鄂尔多斯博物馆、鄂尔多斯地质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景区还有四个旅游功能区:分别是鄂尔多斯婚庆文化园、民族团结主题公园,鄂尔多斯国际赛车城,千亭山文化景区。
此外呢,还有一个古遗址:乌兰木伦遗址;一个城市景观湖:乌兰木伦景观湖;六组文化建筑:鄂尔多斯国际会展中心、鄂尔多斯新闻中心、鄂尔多斯大剧院、鄂尔多斯文化艺术中心、鄂尔多斯博物馆、鄂尔多斯图书馆。
好了,康巴什的概况就给大家介绍到这,请大家注意安全,带好随身的物品,文明出行,随我一起去各个景点参观游览吧!成吉思汗陵好山好水好风光,欢迎来到美丽的内蒙古鄂尔多斯,我是**,今天陪你一起参观成吉思汗陵旅游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蒙古呼和浩特绥远城墙和将军衙署--将军衙署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蒙古呼和浩特绥远城墙和将军衙署
--将军衙署
呼和浩特绥远城墙和将军衙署--将军衙署位于新城区西街。
距绥远城墙西南1.5公里。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将军衙署为绥远城将军办公衙门和生活府邸,清廷对绥远城区执行政治、军事统治的最高机构。
整个建筑群包括五进院落,由东西跨院及中间院落三部分组成。
绥远将军衙署是严格按照清廷《大清会典》及八旗驻防城的要求营建的官式衙署建筑群,它的建筑布局、结构、形制代表了这一历史阶段的营造规范制度和技术水平。
其规模之大、保存现状之好,为清代同类衙署仅存的实例。
将军衙署古建筑介绍
将军衙署古建筑介绍
将军衙署是清代绥远将军管辖归化城、漠南蒙古及统领大同、宣化等地驻兵的办公衙门。
这一古建筑位于呼和浩特市新城西街,始建于清代乾隆元年,占地约3万平方米,后经过维修改造,重新开放时占地2.64万平方米。
整个建筑群按照“前朝后寝”的功能分布,坐北朝南,分东、中、西三路,主要建筑沿中轴线排列,体现了中国官式建筑规划选址和建筑营造的设计理念。
中路建筑由南向北依次为:一字形照壁、府门、仪门、大堂、二堂、三堂、四堂,共五进院落。
这些建筑是绥远城军政事务的核心所在,展示了清代绥远城将军府复原陈列。
大堂是将军衙署内规格最高、面积最大,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建筑,通常只有在将军遇有重大活动时才会开启。
照壁上方镶嵌有“屏藩朔漠”四字匾额,是绥远城第71任将军克蒙额于清代光绪十六年亲笔题写,意为要像屏障、藩篱一样保卫北部边疆。
将军衙署严格按照《大清会典》一品府衙的规制建成,完整保留了清代官衙的建筑特征,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集中体现了明清官式建筑营造的制度化、模式化。
自绥远城建成至民国时期,共有78任将军在此任职或办公,历时172年。
在漫长岁月中,将军衙署一直扮演着绥远地区军政中心的角色。
此外,经过改造后的将军衙署不仅是一个古建筑展示场所,还融入了地区历史宣传功能,成为了一个多功能博物馆。
它向公众展示了绥远城的历史和文化,使人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一地区在清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总的来说,将军衙署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文化价值的古建筑,它不仅是清代绥远地区军政中心的见证,也是中国传统官式建筑艺术的瑰宝。
参观百年衙暑,经世沧桑有感
参观百年衙暑,经世沧桑有感
今天我参观了将军衙署,一个美丽且历史悠久的地方。
走过繁华的都市,跨进红色的院墙,我就进入了一个静谧的天地,院墙仿佛是天然的屏障,将内部与外界的嘈杂隔绝。
走入院中,感受着其中来自旧时的气息,也不偿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一座将军府,半部青城史。
雍正13年,清朝在此勘定一处城址,左右为城北移屯兵之用。
至乾隆四年告竣,清朝赐名绥远城,大约占地三万平方米,改修后约2,, 64万平方米,以博物馆的形式重现了清代的建筑风格和特色,由南至北为一字形照壁、府门、仪门以及大堂到五堂。
照壁长24米,高4米,由大青石砖砌成,上面的四字匾额“屏藩朔漠”为光绪16年绥远将军克蒙额亲笔题写。
走过了仪门,便为大堂,是议事决策中心,东西分别有庞堂和厢房,是官吏的办公场所,这里是将军衙署保存的最为完整的地方,其中最为醒目的是四字匾额上,乾隆亲笔题写的“泽敷遐迩”,意为皇恩浩荡,覆盖大江南北,作为绥远城将军,要竭力保卫边疆的安危。
下方是第58任绥远城将军王昌,一旁的官员专注地看着他,哪伯仅为日常的讨论,都是为了国家发展的谋划。
面前红黑色的案桌象征断案时既要像太阳一样光明磊落,也要像黑脸包公一样铁面无私。
众官吏坐在堂前,犯人跪在堂下绥远城将军将代表断军事案件的
黑签放下无论其是什么身份,都不能做对国家有害之举,众人无一丝动容,门口的护卫将其押下。
过了大堂,我念及曾经的那些往事,由德王拼凑的“伪蒙古联盟政府”占领绥远,城内百姓苦不堪言。
曾经那段屈辱的历史,我们不能忘却,但只有我们的国家像现在这般强大,才能让我们像这样在和平的环境下学习。
感受着衙署中浓郁的历史气息,我为我的祖国感到自。
寻找老呼市——将军衙署系列之固伦恪靖公主府
寻找老呼市——将军衙署系列之固伦恪靖公主府从将军衙署门前的新华大街往西北就奔公主府方向而去,当年的将军衙署的建威将军是不是就走的这条路去觐见公主呢?清绥远城将军衙署是封疆大吏,而位于今呼和浩特市市区西北的清固伦恪靖公主府是天潢贵胄。
两者相结合,使清廷完成并加强了对蒙古的控制,造就了清朝北部边疆200多年来安定团结、民族融合、休养生息的良好政治局面。
那么清固伦恪靖公主府会有怎样的故事?公主府是呼市新城区除将军衙署外有一个近300年的古建筑,而且也跟将军衙署类似,都是天潢贵胄居住于此,公主府和将军衙署也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17世纪末的清朝北部边疆并不太平。
康熙十四年(1675年),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之孙布尔尼叛乱,经两个月平叛,经此一役,蒙古王公全部归顺清朝,清朝在漠南蒙古统治根本确立。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噶尔丹率军掠侵喀尔喀,喀而喀部大败,从漠北草原南下寻求清廷庇护。
清廷发送归化城的仓米让他们食用,又遣送一部分人到张家口谋生。
这些措施深得喀尔喀部“民心”,到康熙三十年(1691年),就出现了“喀尔喀部全部内附”的局面。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为了加强对蒙古的控制,维护边疆稳定,康熙帝将其妹静宜公主嫁给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长子葛勒旦多尔济,因公主酷爱归化城一带风光,乃建府于此。
三十六年,康熙帝又将六女恪靖公主嫁给葛勒旦多尔济前妻所生长子敦多布多尔济,后迁府于此。
雍正元年(1723),雍正帝复将多尔衮之曾外孙女和硕格格嫁给恪靖公主长子根札布多尔济,其后裔遂世居于此。
满蒙联姻是清政府巩固西北方统治的国策,因而不断有公主远嫁。
公主府按皇族品级营造,占地40余公顷,院落五重,殿堂三进。
寝殿两面建花园、马场,其后为禁卫房和园林,园林内池、山、楼、塔诸景齐备。
民国时,公主府几经改建,但主体建筑尚保存完好。
公主府于1706年以后建成,公主与额附在经历了清水河厅(今清水河县)暂住、康熙赐住归化城(今呼和浩特旧城)之后,就迁入了公主府居住,因此民间至今流传着“公主三迁”的故事。
介绍将军衙署
介绍将军衙署
“一座将军府,半部青城史”将军衙署座落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的西侧,由砖木构建,占地约2。
25万平方米,内有房屋132间,主要分成了三路建筑群。
而如今,呈现在我面前的是中轴主体建筑群。
这是将军办公和居住的地方,威严的红色铁门大敞着,高高的灰色水泥墙封存着这一片古迹,好像在把此处所弥漫的文化底蕴与外面喧嚣的世界隔绝起来。
踏过高高的门槛,迎面的是两门威武的石炮,尽管已经锈迹斑斑,但仍不失当年在沙场上轰炸敌人时的威武风度,院子里飘动着八面绣着精美龙纹的彩旗,尽管昔日的艳丽色彩早已褪去,但依晞能让人联想到在清朝初期,八旗子弟阵守边疆率领军队英勇抗敌的场面。
紧接着来到大堂,二堂,这里是将军办公的地方,屋子里面的物品都阵列的整整齐齐,架子上大大小小的青花瓷器古色古香,墙上的画显得安宁美好,桌子上的笔砚纸墨摆放的规规整整。
然后是三堂,四堂是将军家属以及佣人的内宅。
其中还挂着一些衣物,摆放的有圆形餐桌,小凳子,这甚至可以让人想象到,在少有的和平时间里,将军府中的生活还是十分安宁闲适的。
将军衙署建立于1736年,是清五朝为了加强西北疆的稳定,而修建的驻屯满洲入旗官兵的新城,取名绥远城。
曾经在此城居住的人如今自然是没有了,游客们人来人往,耐心地聆听着导游的解说——毕竟没有人能见证曾经的一切,但,就在庭院中,有着两棵品种
不一的参天古树,236年间,静静地注视着漫漫岁月的流逝,守望着大清由盛转衰的历史长河。
百年间,这两棵树看着这座府,这座府望着这两棵树。
当岁月的衣袖拭去此府的光泽,这树,便是唯一在历史光辉,在风雨斑驳中亘古不变,永垂不朽的见证者!。
将军衙署观后感
将军衙署观后感
在呼和浩特这片土地上,坐落着被称为“漠南第一府”的绥远城将军衙署。
这里红墙环绕,回廊幽深,景色宜人。
绥远城将军衙署始建于清朝乾隆二年,距今已有二百八十多年历史,是我国现存的清代驻防将军衙署中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文物遗址,对于研究清代边疆政策、绥远历史文化等有着重要价值。
首先我们穿过仪门,到达了宽敞的大堂院落,大堂巍然屹立在月
台之.上。
大堂是将军衙署内规格最高,面积最大也是保存最完整的。
大堂门前一副楹联,“议论作为社稷谋,事业为黎民福’意为日常议论都是为了国家的发展而谋划,所忙于的事务都是为了老百姓的福祉。
大堂正中是海水麒麟屏风,代表清朝武官一品品级,中间端坐的人像为第-任绥远城将军王昌,是他亲自督建了绥远城。
上方是仿制乾隆皇帝亲赐“泽敷遐迩”的匾额,意为皇恩浩荡,覆盖大江南北,作为绥远城皇帝要竭力保卫边疆的安危。
参观了大堂后,走到不远处是二堂。
二堂的规格仅次于大堂,是将军日常办公及都统、协领等官员议事的场所,并有书房办公及休憩之功能。
二堂外也挂了一副楹联:“正惟求于民便,事期可与人言”
上联意为执政的唯- -目的是为了百姓便利,不是压榨百姓。
下联讲
的是执政者所做的事情能公之于众,不怕老百姓谈论,揭示了以民为本,政务公开的主张。
接下来我们按顺序参观了三堂、三堂西厢房以及功德碑,最后又绕回府门。
参观了这么多,这些建筑充分体现了清朝时封疆大吏为民
服务的执政理念。
一座将军府,半座青城史。
它的存在对见证各民族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
寻找老呼市——将军衙署系列之满族老院落
寻找老呼市——将军衙署系列之满族老院落在这段时间的走访中,发现了老绥远城的满族老院落,现在已经破旧不堪,这些老院落看上去饱经沧桑,它们见证了绥远老城近300年的风云。
我敲开一家门,跟主人打听这间老屋的过往,屋子的主人是家租客,全然不知是怎么回事,看到这些老屋,它们也有曾经的辉煌,不应被历史埋没。
我想起了小时候的旧城,那时候在南茶坊小学上学,学校包场去看电影,去的是现在大召对面的“向阳电影院”,看完电影回学校时,队形就没那么严格,我看着大召周边的老屋上的绘画,流连忘返,上面“三英战吕布”等等连环画图文并茂,画法极高,深深地吸引着幼年的我,并现在都记忆犹新,可惜现在已经不存在了,那时候在大召周边,老屋比比皆是,各种门楣气势不凡,可见当年晋商的繁盛。
现在都已不见。
在正白二甲街(东升街)有一间满族老院落,目前尚未成为不可移动文物,但却是新城仅存的几处老院子之一,亟待保护。
呼和浩特新城“南门里”,被遗忘掉的绥远满族院落。
这里有最纯朴的绥远城味道,属于呼和浩特仅存的几处满族古建筑,但至今仍然未被列入文物保护名单。
绥远城是军事驻防城,但是允许携家属同驻,当时大多数满族人家占三分三厘宅地,建正房三间,其中一房间里,地下有青砖砌的菜窖。
每到过年,里外房间油刷一遍,房间外面窗框、房檐都刷成蓝色的,屋里糊上剪纸,显得格外美观大方。
一般厢房三到五间,一进大门是一影壁,中间有一香炉。
住在绥远城的满族按旗居住,一家一户都是同一式样的“三分三”(宅院宽为三分三厘)的“老官房”。
“老官房”呈马鞍形,是两出水的小瓦房。
一个兵丁住两间,一明一暗,中间隔扇。
一进屋门为外屋,有一间半大,吃饭、睡觉、会客,全在此屋。
西墙上设有祖宗板,上供祖宗牌位与家谱,台上摆木香碟,台沿贴着挂钱包,主人家隶属哪个旗,就贴哪个旗的颜色,有的人家炕上摆炕箱,是专放备用衣被的。
进隔扇的里屋只有半间大,是家中姑娘、媳妇们回避生人的地方。
一般大屋居左,小屋居右,内外有别,里外屋全是倒炕(即南炕)。
将军衙署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将军衙署的历史与文化内涵[摘要] 将军衙署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在保护规划的同时要结合历史背景和价值认知,寻求一种适合的发展途径,达到传承与发展并重的目的。
[关键词] 绥远城;将军衙署;屏藩朔漠;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一、将军衙署的由来呼和浩特是一座34个民族聚居的城市,1986年被国务院确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今天的呼和浩特市是由归化城(今旧城)、绥远城(今新城)两城合并演变而来的。
(一)历史背景绥远城始建于乾隆二年(1737年)三月,竣工于乾隆四年(1739年)六月,历时两年零四个月,这在中外建城史上是罕见的。
它之所以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建成,其原因可以从我国著名女真学、满学专家金启孮先生在佟靖仁教授校注的《绥远城驻防志》写的序中找到答案。
首先,清初八旗驻防点,一般来说,是设在沿海、沿江、沿河、沿长城的几条线上,因此北方的驻防城最初设在山西右玉,右玉后改称右卫,设在右卫的驻防将军称作右卫将军,右卫将军后又改称绥远将军,那时,还没有绥远城。
等到乾隆四年(1739年)呼和浩特新城竣工后,右卫的绥远将军移驻这座城,这座新城就因“绥远将军”之号,称作“绥远城”。
历史上的“康乾盛世”历时124年,而此时正值鼎盛时期,财力雄厚,国富民强,为建城提供了充裕的物质保障。
其次,清初中国北方的强部是准噶尔部,清廷为了防御准噶尔曾在内蒙古西部修筑了很多屯兵的城镇,雍正末年清廷与准噶尔部议和后,所撤的官兵无处屯驻,于是在内、外蒙各修筑了一座和平时期屯兵的城,外蒙的叫鄂尔昆城,内蒙的则是绥远城。
建城需要大量的人力,这时,闲置的八旗兵便有了用武之地,为建城提供了充足的人力。
于是,由八旗官兵充当主力,以军事化的速度修建,加上山西省建筑能工巧匠的配合,世界建城史上的一个奇迹便由此诞生了。
清太祖努尔哈赤曾说:“满洲苟无城郭,蒙古岂令我等安居哉!因我等诸国所恃,惟城池也。
”(《满洲实录》卷八,天命十年八月初九)城池,在战略上自古以来就受到各朝政府的重视,清朝也不例外。
小说大将军府的正厅描写
小说大将军府的正厅描写“一座将军府,半部青城史。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参观了这座庄严的将军衙署。
在XX大街上,无论从哪个方向都忽视不了那红墙青瓦的将军衙署,宏伟极了。
我缓缓走近,提起脚迈过门槛,迈入了这座将军衙署。
这座清代绥远城将军衙署于乾隆二年敕建 ,在乾隆四年建成。
占地面积约26000余平方米,呈南北长,东西窄的长方形。
整体严格按照一品府衙的规制建成。
站在大门处向外望,一座长24米,高4米的大照壁闯入眼帘,红墙灰瓦,好不威严。
其上还有一块石额,四个由驻防将军克蒙额镌刻的镏金字就在其上,“屏蕃朔漠”,这也是每一任驻防将军的职责。
看着那块石额,我仿佛看到了历任驻防将军站在大门前,凝视着这块石额,也凝望着被它们所守护的这座大漠青城。
心中不由得生出一种悲壮之感。
转身穿过大门,就是仪闷。
之所以称为仪门,是因为仪门在平常不开启,只有在历任将军上任时才开启,故称”礼仪之门”,平时通过只能走旁边的”阿斯门”。
而为了彰显仪门的重要性,门上有楹联"柳营春试马,虎帐夜谈兵”这不仅突出了将军的骁勇善战,还彰显了军队的军纪严明。
过仪门,映入眼帘的屋子便是整座将军衙署的中心一一大堂。
走上台阶抬头看,是绿、蓝、红绘成的梁,向屋内探首,“泽敷遐迩”四字匾额仿乾隆皇帝手迹表明:圣恩覆盖大江南北,激励将军好好驻守边疆。
大堂一般是历任将军叩谢隆恩以及举行重大礼仪活动的地方,随处可见的红黑配色彰显着将军既要像太阳一样光明磊落又要像包拯-样两袖清风。
走出大堂,往二堂的路上,两边插着许多旗子,那是象征八旗制度的旗子,而将军衙署的将军都属于上三旗中的镶黄旗,也可凸现出将军衙署作为一个品衙署的地位。
来到二堂,院子中栽着许多的丁香树,每至开花时,淡紫色的小花爬满枝头,粗大的枝干在院落中巍峨极了。
而这些树的年龄甚至比将军衙署的年龄还要大,所以说,将军衙署”依树而建一点也不过分。
二堂作为将军休憩的地方,自然极尽奢华。
在将军与夫人就寝的屋室之外,有一个小小的露井,在天冷时,在露井之中放上柴火,将屋室当做“火炕”,在屋室的墙内有专门的烟道,可以排烟,在冬天时,屋内就像有一个太阳烤着般暖和。
将军衙署与绥远城古城墙:呼和浩特历史文化的文物记忆
重五楹 , 东 门“ 迎旭” , 南
门“ 承薰” , 西 门“ 阜安” , 北 门“ 镇宁” , 均 由乾隆 皇帝 亲笔 拟 名 , 并用 满 汉蒙 三种 文字 石刻 , 镶 嵌 在 门额上 。出于 防卫 考 虑和 风水讲 究 , 城 内东街 和北街 在 东 门 、 北 门处设 置直 弯 , 形成“ 东 西 门不 对 , 南 北 门
等建 筑 , 各种 文化 相 互 影 响 , 融 合 发 展 。绥 远城 所需 的 大 宗物资要到 旧城采购或定做 , 城 内军 民 要 到 旧 城 参 加 商
贸、 文化 、 宗 教 等 活 动 。蒙 、 汉、 满、 回等各 族 人 民在经 济 文 化长期交往的历史进程中和睦相处 , 形成了相互依存 、 休戚 与共 、 谁也 离不 开谁 的密 切关 系 。清朝 诗人 王 循 曾写有 《 归 化城 》 一诗 :
第 与 配 房 间并 建 有走 廊 相通 。在 大厅 东 面 建有 花 园 , 园 内 建有亭榭 ; 东南 隅 建有 马 号 ; 大厅 西 南 面建 有更 房 , 为 卫 戍 官兵 住 所 。衙 署 内外 众 多 石碑 等 附 属文 物 , 具有 较 强 的 审
间店铺 作 坊 , 多 由汉 民和 回 八旗文庙 ) 、 关帝庙 、 城 隍庙 、 财 神 庙、 药 王庙 、 娘娘庙 、 文 昌庙 、 清真寺 、 天 主 教堂 、 基督 教 堂
绥 远 城 将 军 衙 署 和 幸 存 城 墙 的保 护 现 状
新 中 国成立 之 初 , 呼 和浩 特有 旧城 、 新城 、 火 车 站 三 片 居 民区 , 中间部分 除一 些零 星 的建 筑外 , 大都 是农 田林 地 和
沼泽 草 滩 。人 民政 府 大 力恢 复 国民经 济 的 同 时 , 大 规 模 进 行 城 区建设 。但 由于受 “ 城 池是 封 建主 义产 物 ” 、 “ 古城 已失 去作 用 , 且影 响交 通 ” 等观 念 影 响 , 从1 9 5 1 年到 1 9 6 0 年间 , 陆续拆 除 了绥远 城 的瓮城 、 城楼 和大部 分城 墙 。 1 9 5 8 年“ 大 跃进 ” 时为 建小 高炉 大炼 钢铁 , 不仅 对剩 余城 墙加 快拆 除 进 度, 而且 把鼓 楼 全部 和将 军衙 署北 区拆 毁 , 将 军衙 署 的主 体 建 筑得 以幸存 。出 于保 证 自治 区党 委 机关 安 全 的需 要 , 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漠南第一府——绥远将军衙署
【沿途导游讲解】
各位团友我们接下来要去参观的景点是将军衙署,它位于呼和浩特的新城区,是清代一品封疆大吏绥远将军的办公住所。
于清代乾隆二年建成,是我国仅存的一座武官衙署。
那为什么要在呼和浩特这个地方建一座武官的衙署呢?
呼和浩特过去又叫归绥,归指的是归化城,绥指的是绥远城,也就是今天的新城,为什么又要在这里介绍绥远城呢?因为将军衙署和绥远城是密不可分的,它就好比是绥远城的心脏,因此要介绍将军衙署就得先从绥远城说起。
归化城是建于明代的,但是由著名的蒙古首领阿拉坦汗和他的妻子中金哈屯,人称三娘子亲自督建的,建好后起名叫“库库和屯”,蒙语意为青色的城,这也就是今天呼和浩特名字译音的来历,明政府赐名为归化城,归化城当时是一座繁荣的城市。
到了清代,清廷与漠西蒙古准葛尔部经常发生战争,西北边疆的这种动荡局势,促使清廷决定要加强北部的军事防卫,以巩固其在西北的统治,经过反复权衡,清廷决定在原归化城东北五里处新建一座军事防御城,使新、旧两城成掎角之势,便于防卫。
在雍正十三年时,开始了筑城的筹备工作,乾隆二年正式开始筑城,于乾隆四年新城建成,历时两年四个月,这种建城的速度在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
衙署建成后乾隆皇帝从山西右卫调来原为二品建威将军王昌就任绥远第一任正一品的绥远大将军。
将军衙署自建成之日起就是一品封疆大吏,绥远将军的官衙。
清代就有六十多位将军在此任职,民国时期先后又有几位著名将领如傅作义,董其武等在此办过公,可以说这里一直是绥远地区的政治中心。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立交桥为鼓楼立交桥,是三层半定向苜蓿叶组合型立交桥,占地4.3公顷,其结构形式主桥为现浇欲应力混凝土连接箱梁,引桥为预制混凝土空心桥梁。
该工程由市政府委托市建设局组织建设,由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设计,由铁道部第十八工程局五处一公司承建。
于1996年5月开工到1997年竣工,历时一年零一个月。
【实地导游讲解】
我们现在衙署对面看到的“一”字型照壁,上写着“屏藩朔漠”四个字,意味着保卫边疆。
是光绪十六年第五十八任绥远将军刻,蒙额所题。
进了大门第一进院是古董市场,我们沿着甬道往里面走,来到仪门前,仪取有可象之意,是礼仪之门。
当年大将军就在这里迎送宾客的。
那时只有和将军品级相当的官员才可以走仪门,其他的官员要走两边的门,又分为文东武西,文官走东门,武官走西门。
这是第一进院,大家进来和我走过仪门一同参观吧!
第一展厅折房
大家现在参观的是展厅——过去叫折房,折房是衙署下级管理起草奏折与公文的地方。
现在,这里介绍的是呼和浩特的历史(历史途中已经介绍过)。
好,下面我们先看模型吧!大家看到的这个归化城——绥远城复原模型就是呼和浩特在清代时的样子。
绥远城总面积为285万平方米,合4275亩,是一座正方形的城池城墙上有炮位44座,城墙高2丈9尺5寸,城墙顶宽2丈5尺,城外还有一条护城河。
绥远城有4座城门,东城门——迎旭门,南门——承薰门,西门——阜安门,北门——镇宁门,都是由乾隆皇帝亲自命名的。
在将军衙署东北面的是绥远城的钟鼓楼。
城内西南角设有“小教场”。
西城门外设有36万平方米演武厅和“大教场”,演武厅和大教场原为驻防军平时检阅和操练八旗兵的大操场。
而在战时系将军出征点将,开拔军旅的出发站,原有官厅及点将台等设置。
下面来看这张清代地图,这粉色的区域就是绥远将军的管辖范围它看起来就像一个屏障,守护着中原的北大门,从此可以看出绥远城的地理位置很重要。
这是绥远城的建城图,它动用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耗银1241997.882两。
动用十万名民工,进木材就用了三十余万根木头。
这张图是绥远城的发起驻防分布图。
这两个城门石匾,就是我们前面说的三件珍贵文物之一,它是由乾隆皇帝亲自命名,并亲笔题写的蒙汉满三种文字的绥远城北城门和城南门的石匾,由天子亲自命名并题写城门石匾的全国只有此一处。
这些丁香树是从北京颐和园移种过来的,也是呼和浩特市种植年代最早的丁香树,至今已经有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了,应该说是呼市丁香树的爷爷了,据本
地老人们说呼市周边的所有丁香树都是从这里移栽的!丁香花也是呼和浩特的市花,每年的四月中旬丁香花开放,届时会在这里举办一年一度的丁香节。
这几门大炮是仿制当年绥远城驻军使用的红衣大炮,是当时从国外进口回来的先进武器,进口的炮是头大尾小,后座力大。
国产的炮头尾一样粗。
因为这里是军事重镇,所以当时配有二十四门重型大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