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教学大纲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教学教案(全)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教学教案(第一部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互换性的概念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2. 使学生掌握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互换性和测量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互换性的概念及其含义2. 互换性的重要性3. 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4. 测量方法及其分类5. 测量误差及其处理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互换性的概念及其含义2. 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3. 测量误差的处理方法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互换性的概念、含义及其重要性,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互换性和测量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测量误差处理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五、教学准备1. 教材:《互换性与测量技术》2. 课件:互换性、测量技术的相关图片和实例3. 工具:尺子、量具等测量工具4. 设备:实验室测量设备《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教学教案(第二部分)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互换性的分类及其特点。
2. 使学生掌握不同测量方法的适用范围和注意事项。
3. 培养学生运用互换性和测量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内容1. 互换性的分类及其特点2. 不同测量方法的适用范围和注意事项3. 测量仪器的选择和使用方法八、教学重点与难点1. 互换性的分类及其特点2. 不同测量方法的适用范围和注意事项3. 测量仪器的选择和使用方法九、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互换性的分类及其特点,不同测量方法的适用范围和注意事项。
2.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室测量实践,掌握测量仪器的选择和使用方法。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测量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十、教学准备1. 教材:《互换性与测量技术》2. 课件:互换性、测量方法的相关图片和实例3. 工具:尺子、量具等测量工具4. 设备:实验室测量设备《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教学教案(第三部分)十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测量误差的概念及其分类。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4020105总学分:2总学时:32适用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光电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工业设计。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本课程是机械类、仪器仪表类各专业必修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技术基础课。
其目的与任务是使学生初步掌握有关了解互换性生产原则及公差与配合的规律与选用;掌握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圆柱结合精度设计原则及检测技术的基本知识;能够掌握零件精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在结构设计中合理应用公差标准打下基础,为后续精密机械零部件设计课及仪器类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1、掌握机械精度设计的基本概念、精度设计的基本步骤、基本原则和一般方法。
2、掌握基本几何量线性尺寸、角度尺寸、形状和位置精度的基本概念及有关国标的基本内容,形位精度和尺寸精度间的关系。
具备初步设计几何量精度的能力。
3、了解典型零件及传动件的精度设计基本知识。
4、了解常用测量器具的工作原理、调整和使用。
5、具备对机械零件的一般几何量作技术测量的初步能力。
二教学内容(一)绪论1、互换性概念2、标准化与优先数系重点:互换性的实质和意义(二)测量技术基础1、测量的基本概念2、计量器具重点:测量技术基本概念(三)尺寸公差1、概述2、标准公差系列3、基本偏差系列4、圆柱结合的精度设计重点:(1)基本术语及其意义(2)公差带的构成规律难点:公差与配合的选用(四)形状公差和位置公差1、概述2、形状公差和位置公差的标注3、形状公差4、位置公差5、公差原则重点:公差带和公差原则难点:形位公差选用、公差原则(五)表面粗糙度与检测1、概述2、表面粗糙度评定与选用3、表面粗糙度的标注重点:(1)表面粗糙度评定参数(2)表面粗糙度轮廓代号的标注方法(六)螺纹结合的精度设计1、基本概念2、螺纹的标注(七)圆柱齿轮精度设计1、圆柱齿轮使用要求2、圆柱齿轮偏差项目3、齿轮副和齿坯的精度4、圆柱齿轮精度设计重点:齿轮的必检精度指标、侧隙指标及其检测(八)尺寸链1、尺寸链的概念2、用极值法计算尺寸链重点:用极值法(完全互换法)解尺寸链难点:查明装配尺寸链的方法三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表(一)教学内容及教学时数分配表四、教材、参考书教材:甘永立主编《几何量公差与检测》,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参考书:刘品、张也晗主编《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上海: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 王伯平主编,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2002蒋庄德主编,机械精度设计,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华中理工大学标准化与计量测式教研室编《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第五版教学大纲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第五版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是机械设计、制造和检验中的基础课程之一。
该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测量方法和技术,掌握零件互换性的基本理论和测量方法,提高学生的技术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为将来的机械设计和制造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掌握相关测量仪器的使用和测量方法,包括卡尺、游标卡尺、高度仪、圆度仪、平行仪等。
2.掌握零件尺寸、公差的概念及表达方式。
3.掌握零件互换性的基本理论和测量方法。
4.能够进行简单的零件测量和数据分析。
5.能够根据工程图纸进行零件测量并给出检验结果。
6.能够设计简单的任务,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并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和判断。
三、教学内容1.测量基础知识–大小及其测量方法、误差与精度概念、误差来源及其分析–测量仪器的分类、结构、特点和用途,包括卡尺、游标卡尺、高度仪、圆度仪、平行仪等。
–设计基准、测量基准和工作基准的概念和种类。
2.公差–公差的概念和表达方式,包括尺寸公差、形位公差等。
–测量公差的方法及其特点。
3.零件互换性–零件互换性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零件互换性的测量方法,包括外径测量、内径测量、公差测量、表面平整度测量等。
–学习零件测量误差的计算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4.工程图纸及其测量–工程图纸符号、标注规则、构图方法。
–根据工程图纸进行零件测量的方法,包括尺寸测量、位置公差测量、形位公差测量等。
–工程图纸和测量的统一性原则及实际应用。
5.综合测量分析–针对实际操作中的测量任务,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
–根据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和判断,提出改进建议。
–学习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和软件的使用。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理论讲授阶段,重点讲解测量基础知识、公差、零件互换性、工程图纸及其测量、综合测量分析等内容,并举例说明,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深入理解。
2.案例分析阶段,以实际案例为引导,讲解实际应用中的测量方法和技术,引导学生进行实际应用中的问题解决。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互换性与测量技术/Interchangeability and Measurement Technology课程编码:03T3010402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总学时数/学分数:32/2实验学时:6适用专业:交通运输、汽车检测维修(高职)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及工程材料及热处理、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修订日期:2005年12月一、课程性质、任务和教学目标《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是高等院校机类、近机类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是学生学习专业课以及进行工程设计的基础与工具。
课程体系包括:机械、仪器零件几何参数的互换性和测量技术两部分,前者是研究几何量公差标准及其应用,属于几何精度范畴;包括:孔和轴的公差与配合;形状和位置公差及检测、表面粗糙度及典型零部件(滚动轴承、螺纹、键和花键及齿轮)的公差与配合及检测;后者是学习测量技术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加强常用标准的应用和常用几何量测试基本技能的培养,属于计量学范畴,包括测量技术基础和光滑极限量规以及常用典型零、部件的检测方法及数据处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达到以下目标:1.建立互换性、标准化、测量的基本概念,确切地了解有关标准的基本术语及其定义,了解其内容和特点;2.掌握公差与配合选用的原则和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能熟练查阅公差手册和公差国家标准,能读懂图纸中的标注及正确标注技术要求;4.掌握常用标准件—滚动轴承、螺纹、键、花键和齿轮传动的公差与配合标准;5.掌握几何参数测量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基本技能,并具有正确使用通用计量器具以及数据处理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三、实验内容及要求实验内容如下:实验一、在立式光学计上测量精密圆柱工件尺寸;实验二、直线度误差测量;实验三、光切显微镜测量表面粗糙度。
实验要求见实验教学大纲。
四、学时分配注:根据实验设备情况,可适当调整实验内容及学时配比。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形式。
工程认证《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大纲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课程目标本课程围绕机械产品机械精度设计原则与方法以及测量技术两方面的内容进行讲授,学生学完本课程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目标1:掌握互换性、几何量公差、标准化以及技术测量的基本知识,并能准确查用有关技术标准。
掌握有关尺寸公差、几何公差、表面粗糙度标准的术语、定义、内容和特点,初步具备零部件公差识别、分析机械结构及零件精度的能力。
目标2:研究尺寸公差和几何公差之间的关系,掌握公差原则的定义、公差要求及其主要应用场合,掌握键、螺纹、滚动轴承、渐开线圆柱齿轮等常用结合件的精度设计及表达方法,并用互换性标准化语言正确呈现精度设计要求。
目标3:掌握测量基本概念,了解测量器具、测量方法及测量数据的处理方法。
能够拟定孔轴尺寸误差、几何误差及齿轮精度的测量方案。
目标4:具备孔轴尺寸误差、几何误差及精度测量并收集分析测量数据的能力,能够判断零件的合格性,理解技术精度和经济精度的关系。
三、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备注:“学生学习预期成果”是描述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应具有的能力,可以用认知、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描述预期成果达到的程度。
四、课程考核五、评分标准作业成绩评分标准实验成绩评分标准六、教材及参考资料1.选用教材推荐使用教材:于雪梅.《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第一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2.主要参考书:[1]李倍智.《互换性与技术测量》.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2]王伯平.《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第四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3]楼应侯.《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北京: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本科生课程大纲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本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技术基础课,为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工艺学等机械类专业课程提供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结构及其测量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如下:(1)互换性和公差的基本知识,包括:孔轴极限与配合、尺寸公差与圆柱结合的互换性;形位公差及其检测;表面粗糙度的相关概念、应用和检测方法。
(2)测量技术基础的基本概念、测量器具和检测方法等。
(3)学习典型零件的互换性:轴承、螺纹联接、齿轮等。
本课程学生应具备基本的画法几何和机械制图知识,并掌握一定的测绘基本技能。
2.设计思路:本课程以孔轴配合为研究对象,围绕机械零部件的几何参数精度设计,讲授互换性与公差和测量技术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讲授典型零部件的公差与配合。
实践环节以尺寸测量实验、形位误差测量和表面粗糙度实验为主。
通过学习本课程,使机械专业大学生掌握互换性与公差的以及测量技术的基本概念及应用,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一定的机械零件检测技能,将精度设计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后续课程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并能够将实际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反馈到精度设计理论中。
通过理论联系实践,让学生掌握机械设计和制造工艺方面的互换性及测量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开课依据:对毕业要求的能力支撑矩阵。
本课程是培养本科生从事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和机电控制等领域工作的专业基础课程,为达成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能力矩阵1.4、1.6、2.1、2.2、2.3、2.4项要求见下表。
- 1 -课程内容包括三个模块:孔轴配合的互换性、几何量测量技术基础、典型零件的公差与配合及选用。
(1)孔轴配合的互换性本模块内容为本课程的理论基础,以孔轴配合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孔轴配合的国家标准,重点讲授广义孔和轴的基本术语、尺寸公差带和配合公差带的概念;讲授形位公差和公差原则的基本概念以及部分形位公差的评定和检测方法;讲授表面粗糙度的基本概念和评定方法及其表面粗糙度的检测方法、检测仪器等。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教学大纲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教学大纲修订单位:机械工程学院机电工程系执笔人:丛树岩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中文名称: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
2.课程英文名称:Compatibility and measure the technique foundation3.使用专业:交通运输4.总学时:32学时(其中理论28学时,实验4学时)5.总学分:2学分二、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是机械类各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的基本原理。
掌握各种结合件公差与配合标准的基础知识。
为后继课程打下一定的学习基础,在机械设计、机械制造、设备维修等工作中能够合理应用公差与配合标准,能进行一般的技术测量。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学习目的、任务。
掌握互换性的概念及其意义、互换性的条件。
了解公差与配合标准与技术测量发展概况,了解优先数和优先数系,明确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0.5学时)第二章尺才公差与圆柱体结合的互换性1.公差与配合的基本术语及定义 (3.5学时)掌握有关尺寸、公差与偏差、配合的术语及定义。
熟练掌握基孔制、基轴制、公差与配合图解、极限间隙或极限过盈的计算。
重点:确定基准制、公差等级与配合种类的方法。
2.标准公差系列和基本偏差系列 (2学时)掌握标准公差的制订原则,理解轴的基本偏差的制定和孔的基本偏差换算规则。
理解一般、常用和优先使用的公差带与配合的标准化。
重点:新国标规定一般、常用和优先使用的公差带与配合意义,为选择公差带与配合作必要的准备。
3. 公差与配合的选用 (2学时)掌握基准制的选用、公差等级的选用和配合的选用的原则、方法。
熟练掌握基孔制与基轴制的选用、公差等级的选用及配合选用的方法。
当给定配合的间隙或过盈范围,要求能熟练地确定孔、轴公差带与配合代号。
第四章形状和位置公差及其检测1.形状公差和误差(3学时)掌握有关要素的概念;形状公差、形状误差的定义。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教学教案(全)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教学教案(第一部分)第一章:互换性概念与重要性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互换性的基本概念。
使学生认识到互换性在工程和制造领域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了解互换性对产品质量和性能的影响。
1.2 教学内容互换性的定义和特点互换性在制造业中的应用互换性对产品性能的影响案例分析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互换性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互换性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和影响。
1.4 教学准备教学PPT和相关案例材料投影仪和音响设备1.5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介绍互换性的概念(10分钟)讲解互换性的特点和重要性(15分钟)分析互换性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案例(15分钟)学生互动讨论,提问和解答(10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5分钟)第二章:测量技术基础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使学生了解测量工具和设备的使用。
培养学生进行实际测量的能力和技巧。
2.2 教学内容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常见测量工具和设备的使用方法实际测量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利用示范法,演示测量工具和设备的使用。
采用实践法,进行实际测量操作练习。
2.4 教学准备教学PPT和相关理论知识材料测量工具和设备(如卡尺、千分尺、量具等)实际测量操作的材料和场地2.5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介绍测量技术的重要性(10分钟)讲解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15分钟)演示测量工具和设备的使用方法(15分钟)学生实践操作,进行实际测量练习(1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5分钟)第三章:公差与配合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公差和配合的概念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使学生掌握公差和配合的计算方法。
培养学生根据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公差和配合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公差和配合的定义和分类公差和配合的计算方法公差和配合在工程中的应用案例分析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公差和配合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_教学大纲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机电一体化专业《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互换性、几何量公差、标准与标准化、优先数系等概念,课程的性质与任务第二章尺寸极限与配合孔轴、尺寸、公差、偏差、配合等基本术语及定义;孔轴极限尺寸与配合;一般公差的概念、一般公差的等级和极限偏差值的确定;一般公差的标注、公差等级、基准制和配合的选用。
第三章形状和位置公差及其检测形状和位置公差的基本概念及其对零件使用性能的影响;形位公差的研究对象;形状和位置公差项目及标注方法;形状和位置公差的公差带;;形位误差的评定与检测原则;处理形位公差与尺寸公差的公差原则;形位公差的选择。
第四章测量技术基础测量的概念及测量过程四要素,长度量值传递系统;计量仪器的分类及主要度量指标,测量器具的选择原则;测量方法的分类;光滑极限量规作用和分类,光滑极限量规的设计原则、公差带及其尺寸计算;测量误差的概念,测量误差的来源、分类,测量精度的概念;测量结果的数据处理。
第五章表面粗糙度表面粗糙度的概念及其对零件使用性能的影响;表面粗糙度的评定标准,表面粗糙度的参数特征及其应用;表面粗糙度的符号意义与代号标注;表面粗糙度的检测方法。
第六章几种常用标准件的互换性滚动轴承的精度等级及应用,滚动轴承的内、外径公差带及其特点,滚动轴承与轴和外壳孔的配合,与滚动轴承向配合的孔和轴的其他公差要求;键联接的种类与特点,平键联接的互换性,花键联接的种类与特点,花键联接的互换性;螺纹结合的种类及使用要求,普通螺纹基本几何参数,普通螺纹主要几何参数的误差对互换性的影响,普通螺纹的公差标准及其应用,普通螺纹的图样标注,螺纹的测量方法。
第七章圆锥配合的互换性圆锥配合的特点和种类;圆锥配合的基本参数、形成方法和基本要求,圆锥几何参数误差对互换性的影响;圆锥配合公差及其选用;圆锥的检测方法。
第八章渐开线圆柱齿轮传动的互换性齿轮的使用要求及加工误差;圆柱齿轮的误差分析及评定参数;齿轮副的误差项目及其评定指标;渐开线圆柱齿轮精度标准及其应用。
2024《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大纲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大纲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机械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必修课程,本课程的基本
学问在后续课程和机械工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
机械零件几何精度和相互协作的基础理论,驾驭几何参数测量的基本技能。
为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将来的技术工作打下基础。
三、课程教学目标(精炼概括3-5条目标,本课程教学目标须与授课对象的专业培育目标有肯定的对应关系)
1、使学生驾驭互换性的基本概念和有关公差协作的术语和定义。
2、使学生熟识有关公差协作标准的基本内容和具有对机械零件设计有关公差协作选择应用的实力。
3、使学生熟识技术测量基础学问,了解主要测量工具的原理和运用, 具有对机械零件的一般几何量作技术测量的初步实力。
1
四、课程进度表
2
(二)实践教学进程表
3
五、成果评定方法及标准
六、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查看法
4。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教学教案(全)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教学教案(第一部分)第一章:互换性概述1.1 教学目标1. 了解互换性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 掌握互换性的基本特性3. 理解互换性与标准化、系列化的关系1.2 教学内容1. 互换性的概念与定义2. 互换性的重要性3. 互换性的基本特性4. 互换性与标准化、系列化的关系1.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互换性的概念、特性和重要性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理解互换性的应用1.4 教学设计1. 引入话题:讨论产品的通用性和互换性2. 讲解互换性的概念与定义3. 分析互换性的重要性4. 讲解互换性的基本特性5. 探讨互换性与标准化、系列化的关系1.5 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互换性概念的理解2.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对互换性应用的掌握第二章:测量技术基础2.1 教学目标1. 掌握测量的基本概念2. 了解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3. 熟悉测量工具和仪器2.2 教学内容1. 测量的概念与分类2. 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3. 测量工具和仪器的基本知识2.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测量的概念、分类和基本原理2. 实物演示法:展示测量工具和仪器,加深学生对测量的认识2.4 教学设计1. 引入话题:讨论测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 讲解测量的概念与分类3. 讲解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4. 介绍测量工具和仪器的基本知识2.5 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测量概念的理解2. 实物演示:评估学生对测量工具和仪器的认识第三章:尺寸测量3.1 教学目标1. 掌握常见尺寸测量方法2. 了解尺寸测量误差及其处理方法3. 熟悉尺寸测量工具和仪器3.2 教学内容1. 常见尺寸测量方法2. 尺寸测量误差及其处理方法3. 尺寸测量工具和仪器的基本知识3.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尺寸测量的方法和误差处理2. 实验演示法:展示尺寸测量过程,介绍测量工具和仪器3.4 教学设计1. 引入话题:讨论尺寸测量在制造业中的应用2. 讲解常见尺寸测量方法3. 讲解尺寸测量误差及其处理方法4. 介绍尺寸测量工具和仪器的基本知识3.5 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尺寸测量方法的理解2. 实验演示:评估学生对尺寸测量过程的掌握第四章:形状和位置测量4.1 教学目标1. 掌握常见形状和位置测量方法2. 了解形状和位置测量误差及其处理方法3. 熟悉形状和位置测量工具和仪器4.2 教学内容1. 常见形状和位置测量方法2. 形状和位置测量误差及其处理方法3. 形状和位置测量工具和仪器的基本知识4.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形状和位置测量的方法和误差处理2. 实验演示法:展示形状和位置测量过程,介绍测量工具和仪器4.4 教学设计1. 引入话题:讨论形状和位置测量在制造业中的应用2. 讲解常见形状和位置测量方法3. 讲解形状和位置测量误差及其处理方法4. 介绍形状和位置测量工具和仪器的基本知识4.5 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形状和位置测量方法的理解2. 实验演示:评估学生对形状和位置测量过程的掌握第五章: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5.1 教学目标1. 掌握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2. 了解测量数据处理的方法3. 熟悉测量误差和数据处理在实际测量中的应用1. 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2. 测量数据处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教学教案(第二部分)第六章: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续)6.1 教学目标1. 理解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区别2. 学会计算测量误差3. 了解减小测量误差的方法6.2 教学内容1. 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定义和特点2. 测量误差的计算方法3. 减小测量误差的方法和技术6.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概念2. 计算演示法:演示如何计算测量误差3.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测量中减小误差的方法6.4 教学设计1. 复习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2. 讲解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定义和特点3. 演示如何计算测量误差4. 分析实际测量中减小误差的方法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理解2. 计算练习:评估学生计算测量误差的能力第七章:测量数据处理的方法7.1 教学目标1. 掌握测量数据的采集和记录方法2. 学会使用最小二乘法拟合数据3. 了解测量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7.2 教学内容1. 测量数据的采集和记录方法2. 最小二乘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3. 测量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7.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数据采集和记录的重要性2. 计算演示法:演示如何使用最小二乘法拟合数据3.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测量数据处理的例子7.4 教学设计1. 复习测量数据处理的重要性2. 讲解测量数据的采集和记录方法3. 演示如何使用最小二乘法拟合数据4. 分析实际测量数据处理的例子7.5 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数据采集和记录的理解2. 计算练习:评估学生使用最小二乘法拟合数据的能力第八章:测量不确定度评定8.1 教学目标1. 理解测量不确定度的概念2. 学会计算测量不确定度3. 了解测量不确定度在实际测量中的应用8.2 教学内容1. 测量不确定度的定义和分类2. 测量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3. 测量不确定度在实际测量中的应用8.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测量不确定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测量中测量不确定度的应用8.4 教学设计1. 复习测量不确定度的概念2. 讲解测量不确定度的定义和分类3. 演示如何计算测量不确定度4. 分析实际测量中测量不确定度的应用8.5 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测量不确定度的理解2. 计算练习:评估学生计算测量不确定度的能力第九章:互换性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9.1 教学目标1. 理解互换性在产品设计中的重要性2. 学会应用互换性原理进行产品设计3. 了解互换性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案例9.2 教学内容1. 互换性在产品设计中的重要性2. 互换性原理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方法3. 互换性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案例9.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互换性在产品设计中的重要性2. 案例分析法:分析互换性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案例9.4 教学设计1. 复习互换性的概念和特性2. 讲解互换性在产品设计中的重要性3. 演示互换性原理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方法4. 分析互换性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案例9.5 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互换性在产品设计中重要性的理解2.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分析互换性在制造业中应用案例的能力第十章: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10.1 教学目标1. 了解互换性和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2. 学会分析新兴技术对互换性和测量技术的影响3. 熟悉互换性和测量技术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互换性的概念与定义解析:理解互换性的定义是学习本课程的基础,需要学生清晰地理解互换性在产品设计和制造业中的应用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 课程编号:01322120
2. 课程体系/类别:学科基础课
3. 学时/学分:32/2学分
4. 先修课程:《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Ⅰ》、《工程训练Ⅰ》、《机械原理》
后续课程:《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学》、《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5.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以及相近专业。
二、课程目标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以下简称“互换性”)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起着联系设计类课程与制造工艺类课程的纽带作用,在培养学生综合设计能力、产品质量检测和工程实践能力方面占有重要地位。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培养应用相关公差标准对产品进行精度设计和产品质量检测的能力,支撑专业学习成果中相应指标点的达成。
课程目标对学生能力要求如下:
课程目标1. 深刻理解互换性的含义,掌握有关公差与配合、几何公差、表面粗糙度的国家标准。
课程目标2. 理解互换性在产品设计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在产品设计时应用互换性原则的能力。
具备查阅应用相关国家标准,进行产品精度设计的能力。
课程目标3. 掌握测量技术的相关概念,具备合理选择通用计量器具,设计专用计量器具,使用计量器具检测机械零部件形状和位置误差,并具有分析测量结果的能力。
三、课程目标对学习成果的支撑关系
课程目标对学习成果的支撑关系
四、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五、课程教学方法
1. 课堂讲授
(1) 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通过实践和自学获得自己想学到的知识。
(2) 采用电子教案,CAI 课件,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教学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信息量,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3) 采用案例教学。
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应用基本理论知识对产品进行精度设计。
(4) 采用互动式教学。
课内讨论和课外答疑相结合。
2. 大作业
围绕各章教学重点内容,除布置一定数量的课后作业外,布置大作业。
针对复杂程度适中的机械产品,根据产品的功能要求,要求学生确定零件精度要求,包括装配精度和相关非标准件的精度,要求绘制装配图和所有非标准件的零件图。
通过设计训练,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以及图纸表达能力,清晰陈述观点,回答问题和团队合作能力。
组织形式及要求如下:
(1)学生可选择教师给定的题目,或自主选题,以小组为单位,明确每个人分工与责任;
(2)通过分析给定产品的工作原理,确定产品需要实现的装配精度,绘制产品的装配图,并标注装配尺寸,给出合理的装配技术要求;这一部分由小组共同讨论完成。
(3)分配每人完成指定零件图的尺寸标注和精度确定。
(4)提交成果,答辩。
组内派出代表陈述,然后教师提问,指定学生回答。
3. 实验教学
实验是本课程一个重要环节,对完成测量技术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有关测量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简单零件测量方法,量具、量仪操作技能,巩固课堂所讲授的内容,提高查阅有关表格的能力。
要求态度认真、原理清楚、方法正确、数据准确、实验报告工整。
选做 1 个实验,按照实验指导书要求,学生独立或分组完成,并提交实验报告。
六、课程考核方法
检验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学生学习成果达成度。
考核环节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总评成绩以百分计,满分100分,平时成绩由书面作业、大作业、实验、出勤,在团队中表现、学习态度等部分组成。
各考核环节所占分值比例可根据具体情况微调,建议值及考核细则如下。
注:各课程根据实际确定平时成绩占比(一般为20%~40%)
七、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包括课程分目标达成度评价,以及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评价,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总分
目标相关考核环节目标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得分之和
目标相关考核环节平均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课程分目标达成度= 100分)
该课程总评成绩总分(均值该课程学生总评成绩平课程总目标达成度=
达成度评价值计算具体说明及示例如下表。
字母B 0、C 0、D 0和 E 0分别表示总评成绩中书面作业、大作业、实验、期末考试的目标分值,其中B01 代表支撑课程目标1的书面作业目标值,B02代表支撑课程目标3的书面作业目标值,E01代表支撑课程目标1的期末考试目标值,E02代表支撑课程目标2的期末考试目标值,E03代表支撑课程目标3的期末考试目标值。
B 、C 、D 和E 分别表示总评成绩中随堂作业、大作业、实验和期末考试实际平均得分。
其中B1 代表支撑课程目标1的书面作业学生平均得分,B2代表支撑课程目标3的书面作业学生平均得分,E1代表支撑课程目标1的期末考试学生平均得分,E2代表支撑课程目标2的期末考试学生平均得分,E3代表支撑课程目标3的期末考试学生平均得分。
八、建议教材及参考书
推荐教材:
1. 毛平淮.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第3版).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主要参考书:
1. 廖念钊.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M]. 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8.
2. 胡凤兰.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基础[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 方昆凡. 公差与配合速查手册[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5. 刘美华.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