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汇总新课程改革篇
教师招聘考试《新课程改革》复习要点一: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
教师招聘考试《新课程改革》复习要点一: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教师招聘考试《新课程改革》复习要点一: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一、新课程改革的背景20世纪中国的教育始终处于不断的变革之中。
教师招聘考试最新热点汇编
教师招聘考试最新热点汇编一、新课程改革1.什么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2.为什么本次课程改革要将“教学大纲”改成“课程标准”?本次课程改革中,将广大教师所熟悉的“教学大纲”改成了“课程标准”。
这并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课程标准”与以前的“教学大纲”相比,区别在于:(1)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教学大纲着眼于内容规定。
即: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教学大纲则关注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
(2)课程标准在关注知识和技能目标的同时,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教学大纲侧重强调的是知识和技能目标,关注的是基本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若干教学建议。
(3)课程标准突破学科中心,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基础;而教学大纲则以学科为中心。
(4)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学,强调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而教学大纲则强调教师的教。
(5)课程标准更加关注人的发展过程,提出多元评价建议,评价不仅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且重视学习过程和体验;而教学大纲则更多地关注学习的结果。
(6)课程标准为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及学业评价留下了创造空间,即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而教学大纲不仅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作出清晰明确的规定,而且规定了知识点的具体要求及深度、难度指标,多数教学大纲还规定了详细的教学顺序,以及各部分内容的课时等,忽视了教师主动性和创造性作用的发挥。
3.新课程强调的教学观是什么?新课程强调的教学理念主要有:(1)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交流,是沟通,是对话;是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是师生与教材的对话。
教师招聘教育学知识点:新课改深入解读
教师招聘教育学知识点:新课改深入解读_备考事业单位的同学们,新课改在辨析题和材料分析这两种题型的考频都非常高,关于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案例教师的做法有没有符合新课改政策,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对比,涉及的知识点比较繁杂,所以今天给大家梳理一下。
1.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在辨析题中谈到新课改相关知识,可以用此作为首句铺垫。
)2.课程目标转变:注重知识技能取向。
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学习态度的培养和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养成,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转变为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辨析和案例中老师不仅做到了传授知识和注重学生品德发展、人格养成正体现教师践行了新课改理念。
)3.课程结构:分科主义,强调学科本位,科目繁多,相互分离,缺乏整合。
转变为课程结构的均衡性(课时比例更加均衡)、综合性(科目设置更加综合)和选择性(可供学生选择)(案例中学校根据发展自行设置多样性课程供学生选择,体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老师做到了每一门科目都同等重要,课时分配均衡践行了新课改的理念。
)4.学习方式:从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忽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研究的学习方式。
转变为自主学习(自立、自为、自律)、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辨析题中容易与其他知识点联系考题,如学习方式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启发式教学法,赫尔巴特与杜威的理论对比,案例中老师不仅通过讲授法传授学生知识,还通过讨论,实验,练习等方法使学生自己动手探索知识,践行了新课改学习方式的转变。
)5.课程评价:过分强调教育的选拔功能,以选拔为主要的评价取向,忽视了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促进发展等功能转变为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即发展性评价观,评价主体多元(自评、互评、他评)内容综合化、过程动态化、方式多样化。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教学理论复习资料+试题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教学理论复习资料+试题教师招聘考试: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新课程知识l、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8次课程改革。
其改革大体分为三个阶段:(1)酝酿准备阶段(1999年-2001年6月,制订了18个学科的课程标准,2 0个学科计49种教科书);(2)试点实验阶段(2001年9月,38个实验区,高中2003年秋进入);(3)全面推广阶段(2004年与2005年全面展开)。
2、新课程的特点可归纳为六个创新之处:(1)课程目标的创新,每门学科的目标至少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2)课程结构的创新,强调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3)课程标准的创新,用课程标准取代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4)教学的创新,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关注体验性教学,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5)课程评价的创新,提出了发展性的评价观,侧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教师的成长。
(6)课程管理的创新,强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3、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
4、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1)倡导全人教育。
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
克服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承与技能训练的倾向。
(2)为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
(3)体现新时代的价值观。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5、新课程的内容选择:淡化“双基”,精选17、新课程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18、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理解、双向。
建立的途径——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19、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20、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
《教师招聘考试专业知识--课程改革知识》
《教师招聘考试专业知识--课程改革知识》本篇节选自华图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专用教材系列编委会编写的《教师招聘考试专业知识》中的新课程改革概述部分,包括什么是课程,新课程改革的概念、背景与目标,新课程结构,新课程标准四大部分的内容。
命题热点为了全面推进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1999年以来,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从试点到广泛推广引起了各级教育部门的重视。
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与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密切相关,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方面的要求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起着导向作用。
了解新课程改革的背景、把握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对教师参加教师职业能力测试、从事教学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都有极大的帮助。
本章的命题热点:课程概念,课程内容,新课程改革的背景,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新课程结构的特点,课程标准的结构。
考点精讲□什么是课程□新课程改革的概念、背景与目标□新课程结构□新课程标准》》什么是课程一、课程概念“课程”一词的英语是“curriculum”。
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即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如中学课程、小学课程;狭义的课程指某一门学科,如数学课程、英语课程等。
课程的主要因素有: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
二、课程理论近代教育史上出现了各种课程理论,直接影响着学校课程的设置。
(一)经验主义课程论(学生中心主义)代表人物:杜威。
主要观点:课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
(二)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代表人物:布鲁纳和施瓦布。
基本观点:知识是课程的核心;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学校教学以分科教学为中心;以学科基本结构(组织结构、实质结构、句法结构)的掌握为目标;学科专家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
(三)要素主义课程论代表人物:巴格莱。
教师招聘考试新课改知识归纳
教师招聘考试新课改知识归纳(一)教学观新课改的教学观是教师编制考试中的考点之一,主要涉及三类题型。
(一)以单选的形式进行考查。
(二)以辨析题的形式出现在教师资格考试中学卷中。
(三)以案例题的形式出现在综合素质和科目二的试卷中。
考查学生对其中的每一条具体理念的理解。
以下我们将围绕新课改教学观进行详细陈述,希望能够帮助到考编的同学。
一、新课改的教学观提倡教学从教育者中心转向学习者中心“教育者中心”是传统应试教育背景下的一种理念,突出表现为教师忽视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兴趣爱好,主导一切,主控课堂,一味的采用灌输式的理念和作风。
这种专制的教育方式严重打击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抑制了学生独立性的发展。
第八次新课改,国家对传统应试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改革,要求教育应该要以“学习者”为中心,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例如:让学生回答问题、针对一个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对于有疑问的学生可以进行正确的引导,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中来,营造一个民主和活跃的课堂气氛。
具体要求有以下几点:(1)鼓励学生参与教学。
比如让学生站在讲台上回答问题或者上语文课的时候表演课本剧。
(2)创设智力操作活动。
在课堂中提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避免一直向学生问“是不是”、“对不对”这样的问题,做到问的问题带有一定的启发性。
(3)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并加强训练。
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意见、想法及需求。
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做到自觉自愿,积极主动的学习。
二、新课改的教学观提倡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在过去的考试中,有出现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育启示是什么这样的题目,其实就是考我们对于这句话的理解。
过去的教学强调的就是一味的给学生传授知识,把教师单纯当做知识的传授者是一种传统的教育观点。
面对现在急速更新的知识体系和高速发展的社会,为了让学生提升能力和生存适应性,教师必须要教会学生学习。
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汇总——新课程改革篇
第一章新课程改革概述1.新一轮课程改革是指1999年正式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称“新课改”。
2001年,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一)时代发展特征的新要求(1)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2)国际竞争空前激烈(3)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困境(二)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三)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四)★国外课程改革的启示(1)政府参与并领导课程改革(2)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协调国家和学生发展需要之间的关系(3)课程改革具有整体性3.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4.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5.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6.★★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三)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培养学生的能力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五)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六)实现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7.新课程教学评价带来了哪些变化?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要建立一种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一是要建立促进学生群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使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在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二是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以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三是要将评价看做是一个系统,从形成多元的评价目标、制定多样的评价工具,到广泛地收集各种资料,形成建设性的改进意见和建议,每一个环节都是通过评价促进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部分。
新课程改革(教师招聘整理版)
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及其基本含义①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②面向每一个学生③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新的课程环境下,教师的角色有哪些转变?①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构者②由教学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合作者。
③由裁判学生成绩的“法官”,变成学生成绩的促进者。
新课程环境中教师的行为发生哪些变化?①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②在对待教学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③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④在对待与其它教育者关系上,强调合作教师应该如何适应新课程所引发的变化?①更新教育观念,转换角色②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③改善知识结构,转变工作方式④掌握新技能,学习新技术⑤积极参与课程开发,通过研发提高自己新课程下教师给自己的定位①文化的传播者②潜能的开发者③学习的促进者④发展的伴随者⑤教育的探索者新课程新在哪里?①新课程目标追求多元性,时代性,可操作性②重建新的课程结构③课程标准取代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④强调学习方式多样化⑤改革课堂教学⑦实行三级课程管理⑧重视教师的理解与参与⑥倡导面向未来,以发展为目标的评价观对学生的评价:传统的评价存在的问题:①评价目标的单一化②评价内容的片面化③评价方法的简单化④评价过程的模式化⑤评价功能的缺失化新课标改革下的学生评价的完善①树立科学的评价观念②完善评价内容和标准③改进评价方法和手段④要求多种评价主体的参与⑤使用恰当的评价语言对教师的评价传统的评价存在的问题①评价功能失调②评价主体结构不合理,管理主义倾向严重③评价内容失调,片面突出学生考试成绩在评价中的作用④追求科学范式下的量化新课标改革下的教师评价要求①要以奖惩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结合起来。
并以发展性评价为主②要求将教师的自我评价、同行相互评价、领导小组综合评价相结合。
③实施全员评价、全面评价和全体参与课堂教学评价的项目和内容①教学目标②教学内容③教学策略和方法④教师素养⑤教学效果传统课堂评价存在的问题①评价功能重视评价的鉴定选拔和管理功能,忽略改进,激励和教育功能②评价内容忽视学生主动地学习和师生互动情况的评价③评价方法过分追求客观化和数量化,忽略课堂教学的质性评价④评价主体过于单一,忽视了评价的多元化和自我评价的价值,评价结果没有得到交流与沟通新课标下的课堂评价①针对教学任务评价②针对教学过程评价③针对课堂教学的安排情况④针对个别差异的关注程度⑤针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情况⑥针对课堂氛围的评价⑦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案例分析早恋:①仔细观察,了解事实。
(教综资料)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新课程改革)题库及答案
最新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新课程改革)题库及答案【单项选择题】1.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A.充分地传授知识B.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C.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D.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答案】B【解析】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2.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A.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成绩B.满足社会、家长提高升学率的要求C.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D.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答案】D【解析】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3.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指()A.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B.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C.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D.将知识转化为巨大的经济利益【答案】B【解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即把学科知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起来.4.新课程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高中阶段()A.以综合课程为主B.以分科课程为主C.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D.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为辅导【答案】C【解析】《纲要》规定高中阶段的课程以分科课程为主.5.教学评价为师生调整教与学的行为提供了客观依据,这体现了教学评价的()功能.A.诊断B.调控C.激励D.教学【答案】B【解析】为师生调整教与学的行为提供客观依据是教学评价调控功能的体现.6.教学评价的评价标准不带随意性,评价方法不带偶然性,评价态度不带主观性,这就是要求教学评价具有()A.科学性B.指导性C.整体性D.客观性【答案】D【解析】教学评价必须客观、公正,才能真正发挥其评价功能.7.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是不同阶段的评价,以下陈述正确的是()A.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是教育活动的全部过程,前者在过程中进行评价,而后者在教育过程结束后评价B.形成性评价是分析性的,具有和总结性评价相同的概括化程度C.形成性评价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是以评价对方优良程度的为目的D.总结性评价的直接目的是做出教育效果的判断,从而区分优劣,分出等级或鉴定结果【答案】D【解析】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是教育活动的两个重要形式.总结性评价注重总体分析,对教学效果做出最终怕段;形成性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它注重细节分析,在于发现问题,改善教学.8.课程评价按照教学评价分析方法不同可分为()A.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自身评价B.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C.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D.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答案】C【解析】课程评价按照教学评价分析方法不同可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9.为了解学生的总体表现和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或比较群体学习成绩的优劣,采用()最合适.A.绝对评价B.相对评价C.定量评价D.定性评价【答案】B【解析】相对评价能准确地表示出被评价者在某一整体中的相对位置.10.下列有关教学评价的叙述中,阐述最恰当的一项是()A.形成性评价是教学活动告一段落时用于把握最终效果而进行的评价B.教学评价具有诊断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教学功能C.定量评价是对评价作质的分析,对获取资料进行思维加工D.从课堂纪律状况分析控制水平属于与学生因素有关的指标【答案】B【解析】形成性评价是在课程实施和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掌握性评价,它是在计划方案实施过程中的各阶段进行的评价,这种评价的结果,不注重评定等级,只注重发现问题.定量评价不对评价作质的分析.课堂纪律状况分析控制水平不属于与学生因素有关的指标.11.教师资格证考试,属及格分为过关标准.这种评价属于()A.相对评价B,绝对评级 C.定量评价D.定性评价【答案】B【解析】绝对评价是将被评价对象与事先确定的客观标准相比较,以判断其是否达到标准的一种评价方法.12.下列有关教学评价方法的描述错误的一项是()A.观察法是指在人为控制状态下的观察B.测验是常用的评价工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常插入一定量的测验内容以使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及时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情况C.档案袋法是信息环境下的教学评价方法,可以搜集学生的各种信息,如作业信息、考试信息、成长反思、论文等D.调查法是指有冃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现状和历史状况的资料,借以发现问题、探索教育规律的方法【答案】A【解析】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对被视察对象进行的观察.13.对于如何进行评价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可信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教学评价的标准和方法应该符合教学实际,特别是评价结果,不能主观臆断或掺入个人态度B.教学评价应该涉及各个方面,不能以点代面C.教学评价应该把评价和指导结合起来,使被评价者明确努力的方向D.评价数据应该釆用最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分析处理,这样可信度才高【答案】D【解析】运用先进的技术队评价数据进行分析并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高可信度.14.下列对教学评价过程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评价的准备阶段应该完成调査问卷的设计B.在评价实施的过程中进行测验或者发放问卷C.在评价处理的过程中要依据权重对信息进行处理D.在评价反馈阶段把评价结果公之于众【答案】D【解析】在评价反馈阶段不应该把评价结果公布于众.15.新教材一方面关注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也注意及时恰当地反映科学技术新成果, 这主要说明新教材()①为学生提供了更对现成的结论②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3③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统一④体现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A.①®B.③④C.②④D.②③④【答案】C【解析】新教材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调三维目标的统一,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16.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是由()提出的.A.奥苏贝尔B.波斯纳C.布鲁纳D.皮亚杰【答案】B【解析】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是通过增长经验和反思教学得以实现的.17.随着教师专业化的进程和教师资格制度的完善,对教师的学历层次的要求也随之()A.降低B.提高C.不变D.视具体情况而定【答案】B【解析】随着教师专业化的进程和教师资格制度的完善,对教师的学历层次的要求也要随之提高,这是必然趋势.18.()是教师教育区别于其它教育的重要标志.A.教育实践课程B.普通教育课程C.学科专业课程D.教师专业课程【答案】D【解析】教师专业课程是教师教育区别于其它教育的重要标志.19.20世纪70年代中期,()作为教师在职培训的新概念与新策略,最先在英美等国产生的教育新思潮.A.学前教育B.终身教育C.继续教育D.校本教师培训【答案】B【解析】终身教育是教师在职培训的新概念与新策略.20.校本教师培训的基本特征就是高等教育机构与中小学校之间建立()A.伙伴关系B.合作关系C.互补关系D.附属关系【答案】A【解析】高等教育机构与中小学校之间建立伙伴关系时校本教师培训的基本特征.21.现代理念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即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智力()A.将学生按优、中、差分班教学B.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C.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D.大力培养精英人才【答案】B【解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即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智力等特点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22.新课程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A.以综合课程为主B.以分科课程为主C.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D.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为辅导【答案】A【解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课程结构的调整要求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23.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①一切以学生为本②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③培养环保意识④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A.③④B.®®®@C.®®®D.®®【答案】D【解析】新课程强调课程改革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其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24.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A.计划阶段一问题阶段一研究阶段一解释阶段一反思阶段B.问题阶段一计划阶段一硏究阶段一解释阶段一反思阶段C.问题阶段一计划阶段一硏究阶段一反思阶段一解释阶段D.计划阶段一问题阶段一解释阶段一研究阶段一反思阶段【答案】B【解析】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从问题阶段一计划阶段一研究阶段一解释阶段一反思阶段.25.展示学校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A.国家课程B.地方课程C.校本课程D.学科课程【答案】C【解析】校本课程最能体现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办学特色.26.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课程管理权限上属于()A.国家课程B.地方课程C.校本课程D.学科课程【答案】A【解析】《纲要》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课程管理权限上属于国家课程.27.新课程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初中阶段()A.以综合课程为主B.以分科课程为主C.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D.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为辅导【答案】C【解析】《纲要》规定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28.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A.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C.教师与学生都是客体D.教师与学生都是主体【答案】D【解析】新课程理念要求树立平等的教学观念与师生关系,要求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关系,都是学习的主体,应该共同学习新知,探讨真理及未知世界的奥秘.29.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研究创建了()A.认知发展阶段理论5B.有意义学习理论C.多元智力理论D.信息加工理论【答案】C【解析】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研究创建了多元智力理论.30.素质教育是以()发展为目的的教育.A.人自身的B.经济的C.社会的D.科学的【答案】A【解析】素质教育是以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填空题】1.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改革,更重要的是谗价理念、评价方法等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2.新课程倡导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系测验等质性的评价方法.强调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3.多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于1983年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4.建立校长、紡帀、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是新课程教师评介的重要内容,首在帮助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5.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指的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6.我国基础教育教材管理制度改革追求的冃标是教材的多样化、选择性和高质量.7.国家基本的教材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教材编写核准制度、教材审查制度、教材出版发行制度、教材供应制度、教材试验制度、教材评价制度、教材选用制度、教材奖惩制度和教材申诉制度.8.教育行政部门、国家公务员不得以任何形式参加教材的编写工作.9.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10.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三个面向”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11.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増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宏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12.谖程标進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13.幼兀园教直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坚持保教结合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14.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扁能够达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15.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坦邑空华评价制度.16.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小学毕业免试—就近升学的办法,鼓励各地中小学自行组织毕业考试.17.按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大致可以把课程资源分为瞄—课程资源和幽二课程资源.18.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以及乡土资源等.19.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程度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20.为使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必须注意两个重要原则.其一优先性原则,其二适应也原则.21.更好地实现课程改革目标的当务之急,是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于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22.新课程的组织与推进是贯穿于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败.23.国家高度重视,基础教育课改革成为政府行为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突出特点.24.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织与推进体现陞、民主、科学的工作思路.25..新课程实施中,要对课程结构方面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加以改变,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26.新课程的三维@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27..综合实践活动在管28.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29.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30.新课程的课堂实施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状况.31.对于学生,新课程强调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32.新课程指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成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33.新课程提倡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34.新课程在课程管理方面实行国家、地方、学习三级课程管理.【名词解释】1.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2.课程的要素来源: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就是课程的要素来源,其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要素.3.实施课程的必要或直接条件:直接决定课程的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志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善等要素,属于课程实施条件.4.乡土资源:主要指学校所在社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乡土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5.课程结构: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6.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的,是指在具体的教学条件下学生高品质的学习.学习者参与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发展各料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的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7.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査、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8.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指学生在特定的群体中,为实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明确的责任分工下,通过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评价,达到提高学习效果和培养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为目的的一种学习方式.9.形成性评价:是在课程实施和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掌握性评价.它是在计划方案实施过程中的各阶段进行的评价.目的是及时了解某项教学活动的效果.这种评价的结果,不注重评定等级,只注重发现问题・10.发展性评价:是通过系统地搜集评价信息和进行分析,对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双方的教育活动进行价值判断,实现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共同商定发展目标的过程.11.终结性评价:是在课程实施和教学过程结束之后,为了解其成果而进行的评价.主要目的是评定成绩,做出结论,或者评定措施的有效性.一个重要功能就是确认达到目标的程度.12.定性评价:是不采用数学的方法,而是根据评价者对评价对象平时的表现、现实的状态或文献资料的观察和分析,直接对评价对象做出定性结论的价值判断.13.地方课程:是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省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发展而开发的课程.14.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学为主体,在其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堂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15.课程结构: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16.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应新生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17.课程开发与管理: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巳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和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需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发展需求,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高观察、实验、操作、调査、讲座的建议,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18.课程管理:学校在执行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情况和优势,学生的举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课程的实施和开发进行指导和监督,学校有权利和责任反映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19.成长记录袋:也被学者翻译为档案袋,记录学生自己教师或同伴做出评价的有关材料,学生的作品、反思、还有其他相点的证据与材料等,以此来评价学生学习和进步的状况.20.国家课程: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统建一课程,它体现国家意志是专门为未来公民接受基础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开发的的课程.【简答题】1.新教学改革究竟改什么?其主要任务是什么?【答案】(1)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2)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3)要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2.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答案】(1)学生是发展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3.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答案】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设充分体现着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树立民主的教育思想;(2)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3)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师生情感关系问题虽然比较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师生情感关系的状况仍难以尽人满意,师生之间冷漠, 缺乏沟通.优化师生情感关系,重建温馨感人的情谊,是师生关系改革的现实要求.创造这种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需要从以下努力:10(1)教师要真诚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2)展现教学过程;(3)完善自己的人格,培养优秀的个性品质.4.为什么要致力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答案】学习方式较之于学习方法是更为上位的东西,二者类似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学习方式相对稳定,学习方式相对灵活,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所以,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生发展更具有战略性的意义.5.转变学习方式充竟意味着什么?【答案】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观性、爱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这种学习观的根本转变,学习不是一中异己的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精神解放运动.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换句话说,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转变学习方式实质上是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6.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案】(1)主动性;(2)独立性;(3)独特性;(4)体验性;(5)问题性.7.面对新课程,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如何重建?【答案】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势在必行,一方面要坚决改变传统的落后管理模式和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符合素质教育理念和体现新课程精神的新举措.当前,要特别强调和致力于:(1)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2)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3)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8.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答案】(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2)综合评价应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小学教师招聘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第一篇新课程改革第一章新课程改革概述一、新课程改革的背景1、时代的开展:〔1〕知识经济〔2〕国际竞争空前剧烈〔3〕人类的生存和开展面临着困境2、世界各国的应对3、中国的现状:〔1〕中国民众对教育要求的提高〔2〕素质教育方针的提出〔3〕根底教育的落后。
二、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三、新课程结构1、课程结构: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各种课程类型、多种课程科目按一定比例或关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
2、我国的新课程结构〔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效劳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术教育;3、新课程结构的特征: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四、新课程标准第二章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变革一、教学观和学生观的变革1、新课程中的教学观:全面开展的教学观;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
2、新课程中的学生观:学生是开展的主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二、学习方式的变革1、意义:顺应了时代开展的要求;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开展。
2、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
第三章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一、课程资源开发与管理二、新课程改革与教师1、教师专业化内容〔1〕教师的专业精神和专业人格:敬业精神、博爱精神、务实精神。
〔2〕教师在专业领域里的专业素质:更新自己的观念;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要有创新精神。
2、教师专业化对教师的要求:〔1〕在职业道德要求上,从一般的道德要求向教师专业精神开展〔2〕在专业知识和能力要求上,从“单一型〞向“复合型〞开展〔3〕在劳动形态上要求从“教书匠〞到“创造者’3、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转变〔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4〕从学校与社会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老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4、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变〔1〕在对待学生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在对待其他教育者上,新课程强调合作5、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反思〔1〕教学反思的几种展示形式:①写随笔短论②做案例点评③写备课经历④讲教学故事⑤写教案反思〔2〕教学反思的内容:①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②反思课程资源的开发,促进教学内容的丰富③反思学生主体性发挥,关注学生自主与教师引领的统一④反思教学方式的转变,指导学习方式的变革。
2023年教师招聘考试新课改知识考点归纳
教师招聘考试新课改知识考点归纳1.“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旳发展”在教学中旳详细体现:(1)关注每一位学生。
(2)关注学生旳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3)关注学生旳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2.新课程倡导什么样旳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旳人;(2)学生是独特旳人;(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旳人。
3.新课程中教师旳教学行为发生了哪些变化?(1)在看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2)在看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协助、引导;(3)在看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在看待与其他教育者旳关系,新课程强调合作。
4.新课程倡导了哪些现代学习方式?(1)探究式学习;(2)合作式学习;(3)自主式学习。
5.现代学习方式旳基本特性是什么?(1)积极性;(2)独立性;(3)独特性;(4)体验性;(5)问题性。
6.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发生了哪些转变?(1)从教师与学生旳关系上看,新课程要讨教师是学生学习旳增进者;(2)从教学与研究旳关系上看,新课程要讨教师是教育教学旳研究者;(3)从教学与课程旳关系上看,新课程要讨教师是课程旳建设者和开发者;(4)从学校与小区旳关系上看,新课程要讨教师是小区型旳开放旳教师。
7.什么是综合性学习?它旳特点是什么?综合性学习是一种学生自主学习旳过程。
特点: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探究性。
8.综合性实践活动旳重要内容是什么?(1)研究性学习;(2)小区服务与社会实践;(3)劳动与技术教育;(4)信息技术教育。
9.请你说出新课程改革六个方面旳详细目旳?(1)实现课程功能旳转变;(2)体现课程构造旳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亲密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旳联络;(4)改善学生旳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旳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10.在教学中,除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还可运用哪些课程资源?直观教具(含图片)和实物、录音、录象资料、广播影视节目、多种形式旳网络资源、多媒体光盘资料、报刊杂志、幻灯、自制图片报纸等等。
最新教师招聘考试新课改知识考点归纳
最新教师招聘考试新课改知识考点归纳2020年教师招聘考试新课改知识考点总结1.“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2.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3.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哪些变化?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4.新课程倡导了哪些现代研究方式?探究式研究;合作式研究;自主式研究。
5.现代研究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
6.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发生了哪些转变?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看,新课程要求教师是学生研究的促进者;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上看,新课程要求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上看,新课程要求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上看,新课程要求教师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7.什么是综合性研究?它的特点是什么?综合性研究是一个学生自主研究的过程。
它的特点包括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和探究性。
8.综合性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研究性研究;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9.新课程改革的六个具体目标是什么?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善学生的研究方式;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10.在教学中,除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还可以利用哪些课程资源?直观教具(含图片)和实物、录音、录像资料、广播影视节目、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多媒体光盘资料、报刊杂志、幻灯、自制图片报纸等等。
11.新课程理念下的三维教学目标是什么样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文章已经没有格式错误和明显有问题的段落了。
教师招聘新课改知识点总结
教师招聘新课改知识点总结一、新课改的背景和意义1.1 新课改的起源和背景新课改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2001年12月26日,教育部发出《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新课程改革正式启动。
新课程的改革是继90年代初创,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指导思想的教育教学改革新举措。
1.2 新课改的意义新课程改革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发展的个性、情感、思维、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教育素质。
同时新课程改革是有利于加强学校教育对社会发展需要的适应性和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需要的服务性,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则2.1 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指追求真理、依靠事实。
实事求是原则是做科学社会主义教育方针主导下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的思想方法及工作作风。
实事求是具体体现在新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等方方面面。
2.2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形成自主学习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通过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态度,或者增加他们对学习更积极的回报,并为自己获得更多成功的机会。
2.3 “因材施教”“因材施教” 是以学习者的年龄、兴趣、能力、价值取向、文化程度、习惯、风格、个性、思维方式和学习交往等多方面因素为依据,对学习者进行个别差异化教育,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合理的、适宜的教育,因材施教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
2.4 促进全面发展促进全面发展是指,新课程改革是全面提高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独立创新思维方式。
2.5 以学生为主体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学校不仅仅是实施新课程的地方,而且是学生的学习的地方。
学生是新课程实施改革目标的主体。
三、新课改的教育目标和任务3.1 新课改的教育目标新课改的教育目标是全面提高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目标包括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数学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健康素养等。
新课改教师考试知识点总结
新课改教师考试知识点总结1. 教育学理论:《教育学概论》《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等课程内容,包括教育目的、教育理论、教育方法和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 教育学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访谈、观察和实验等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3. 课程理论:包括课程设计、课程评价和课程改革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4. 教学方法:包括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5. 教育价值观:包括教育目的、教育价值和教育伦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6. 教育管理:包括学校管理、教育行政和教育政策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二、教育技术专业知识1. 教育技术理论:包括教育技术的定义、发展历程和理论基础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 多媒体教学:包括多媒体教学的设计、制作和应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3. 远程教育:包括远程教育技术的应用和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4. 教学软件:包括教学软件的设计、制作和使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5. 网络教学:包括网络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6. 教育信息化:包括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应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三、心理学专业知识1. 心理学基础:包括心理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和主要学派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 学习心理学:包括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3. 教育心理学:包括教育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主要理论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4. 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5. 教育评价心理学:包括教育评价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6. 特殊教育心理学:包括特殊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四、教学实践专业知识1. 教学设计:包括教学设计的原则、方法和步骤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 教学实施: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3. 教学管理:包括班级管理、课堂管理和学生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4. 教学评价:包括教学评价的原则、方法和工具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新课改教招知识点总结
新课改教招知识点总结一、新课改教学模式的意义新课改教学模式的提出,是基于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需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新课改教学模式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新课改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够应对未来社会的各种挑战。
2.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新课改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可以有效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新课改教学模式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可以带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和空间。
4. 促进社会发展。
新课改教学模式的提出,可以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人才,可以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撑,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二、新课改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新课改教学模式是在以往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 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改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2. 人本教育。
新课改教学模式注重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3. 实践性教学。
新课改教学模式注重教学实践,提倡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获取知识和技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4. 个性化教学。
新课改教学模式注重个性化教学,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注重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指导。
5. 教育信息化。
新课改教学模式注重教育信息化,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机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6. 融合教学。
新课改教学模式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教学,提倡跨学科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教资考试资料——新课程改革(知识点汇编)
新课程改革知识点汇编考点·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专题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述。
考点·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我们要注意的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替代学生的一切或者学生的一切行为都要在教师的指令下进行。
考点·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核心目标)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专题二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考点·三维目标的内涵1.知识与技能(1)知识:主要指学生要学习的学科知识(教材中的间接知识)、意会知识(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等)、信息知识(通过多种信息渠道而获得的知识)。
(2)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对完成某种任务所必须的活动方式。
一般可分为四种:一是基本技能:如读、写、算技能;二是智力技能:如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推理等技能。
三是动作技能:如绘画、做操、打球等;四是自我认知技能:认知活动中的自我调节和监控技能。
2.过程与方法(1)过程:其本质是以学生认知为基础的知、情、意、行的培养和开发过程,是以智育为基础的德、智、体全面培养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的兴趣、能力、性格、气质等个性品质全面培养和发展的过程。
(2)方法: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并学会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情感:人的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态度体验。
(2)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和对学习的责任,它还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等。
(3)价值观:指对问题的价值取向的认识,这里指学生对教学中问题的价值取向或看法。
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其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理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汇总
新课程改革篇
Modified by JEEP on December 26th, 2020.
第一章新课程改革概述1.新一轮课程改革是指1999年正式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称“新
课改”。
2001年,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时代发展特征的新要求
(1)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
(2)国际竞争空前激烈
(3)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困境
(二)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三)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
(四)★国外课程改革的启示
(1)政府参与并领导课程改革
(2)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协调国家和学生发展需要之间的关系
(3)课程改革具有整体性
3.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4.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
育课程体系。
5.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6.★★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三)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培养学生的能力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
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
力。
(五)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六)实现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7.新课程教学评价带来了哪些变化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要建立一种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一是要建立促进学生群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使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在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二是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以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三是要将评价看做是一个系统,从形成多元的评价目标、制定多样的评价工具,到广泛地收集各种资料,形成建设性的改进意见和建议,每一个环节都是通过评价促进发
展的不可或缺的部分。
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重视学生发展,利用学生档案袋记录、评价其成长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内评价与考试改革的主要方向。
第二章新课程理念
8.★★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角色
(一)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二)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三)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四)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9.★★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
(一)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二)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三)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四)在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10.新的教学观
(一)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二)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三)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
(四)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
11.★★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也称发现学
习)、合作学习。
12.★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
题性。
第三章综合实践活动
13.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
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
这是一门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必修课程,自小学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
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14.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
15.实践综合实践活动须遵循的原则
(一)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二)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
(三)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四)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
(五)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制定领域(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六)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16.信息技术教育是指学习、利用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素质,促进学与教
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信息技术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
17.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教学的影响
(1)信息技术促使学校教育观念的转变
(2)信息技术有利于转变教师角色
(3)信息技术使教和学的方式更加灵活多样
(4)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18.2000年1月9日,国家教育部制定《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
建设的指导意见(草案)》中,指出“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小学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应作为必修课单独开设。
”“中小学信息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等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
19.多媒体教学又可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分支,
代表着现代教学方式的发展方向,有强大的发展潜力。
20.多媒体教学的利弊:
利:(1)多媒体教学使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2)多媒体教学可以形象、方便地突破教学重难点;(3)多媒体教学可扩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4)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可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5)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弊:(1)颠倒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2)大容量导致教学重难点模糊不清;(3)盲目利用,浪费教学可用资源;(4)不顾实际强求使用多媒体教学。
21.上好多媒体课的方法
(1)紧扣教材重点,有的放矢
(2)个性突出鲜明,激发情趣
(3)讲究画龙点睛,适度动用
(4)信息量适度,以学生为主
(5)交互设计合理,智能性好
22.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
2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24.新课改的课程结构: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25.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