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问题期末复习材料
社会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社会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第一节社会互动的含义及理论一、社会互动的含义一般来说,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具有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一个离群索居的人不能发生社会互动。
•个人之间、群体之间只有发生了具有相互依赖性的行为时才存在互动,并不是任何两个人的接近都能形成社会互动。
•社会互动以信息传播为基础。
大多数互动过程中,人们不仅交流信息,而且还交流思想和情感。
•社会互动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在非面对面的场合下发生。
•社会互动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意义。
•社会互动还会对互动双方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并有可能对社会环境形成一定的作用。
•人们的互动往往遵循一定的行为模式,具有一定的互动结构。
二、社会互动的理论(一)符号互动论1.符号,是指能够有意义地代表其他事物的事物。
符号沟通是将人从动物界区分开来的主要标志。
2.基本观点•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行为,要理解某个行动,就要对行动者赋予其活动的意义做出解释;•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它的确定有赖于互动的背景和情境,是在互动过程中产生、修正、发展和变化的•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从他人的角度来解释其思想和意向,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人们从自己所认识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中来认识自己,形成并修改自我概念。
3.两个主要派别・以布鲁默为首的芝加哥学派注重用人文科学方法来研究互动过程・以库恩为首的艾奥瓦学派主张用实证主义方法来研究互动结构。
4.批评:•它将社会关系简单地归结为人际关系,忽视了宏观社会结构•忽视了互动的内容和社会经济条件对互动形式的重要影响•它所使用的一些概念没有明确的定义(二)角色理论角色与互动的关系1.互动是角色之间的互动。
2.角色的形成和扮演也是在互动中完成的(三)参照群体理论1.〃参照群体〃是指个体在心理上所从属的群体,是个人认同的为其树立和维持各种标准、提供比较框架的群体。
农村社会工作期末考试复习整理
农村社会工作复习资料整理一、农村社会工作的含义:农村社会工作就是专业社会工作者和实际社会工作者(政府和准政府农村社会工作者)合作,以村庄为基础,持守社会公正、社会关怀和真诚信任的伦理情怀,以重建政府与农民信任关系和农民的自信心、自尊和权利意识为根本宗旨,通过与村民的同行、广泛参与和增能,倡导政府的社会政策改变或使政策更符合农民的真实需求,减少社会冲突,维护农村社会稳定;通过村民合作组织的发育,达到村民团结互助,以共同应对市场压力;通过非正规教育和医疗保健等项目的推行,以使村民获得与其生活相关的知识,提高他们应对社会变迁的能力,总之是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目标。
二、农村社会工作的特征:1、以特定的农村社区为基础:农村社区是以从事农业为主的村民聚居的区域;2、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以广大农民为服务对象,其深受传统的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因此农村社会工作者必须对乡村文化有足够的敏感;3、方法的系统整合性:注意方法的适当性,在具体的需求评估中,还可以运用口述历史、协同研究、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文献等综合方法;4、发展的不平衡性:地域与城乡差异,文化差异,农村社会工作必须对文化的差异性有所警觉。
三、农村社会工作的功能与作用:功能:1、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农村社会功能;2、配置社会资源,协调农村社会关系;3、预防农村社会问题的发生;4、促进农民潜能的提升;5、促进农村社会的动态稳定。
作用:1、助人自助是农村社会工作的基本作用;2、增进农民的社会福利;3、促进农村社区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四、乡村建设运动:乡村建设运动就是一种社会改良运动,改良运动的目的是在保留现存的社会关系下,用和平的方法,实现国民经济的改革和社会改良的理想。
“农村复兴”、“乡村建设”、“合作运动”、“土地村公有”等都属改良运动范围。
旧中国农村的贫穷落后是乡建运动的直接动因;乡村建设运动的出现,不仅是农村落后破败的现实促成的,也是知识界对农村重要性自觉体认的产物,两者的结合,导致了领域广阔、面貌多样、时间持久、影响深远的乡村建设运动。
社会学期末试卷
社会学期末试卷社会学期末复习题一、选择题1.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的()。
A.法国B.英国C.德国D.美国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 )对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性。
A.大众传播媒介B.家庭C.阶级D.同辈群体3.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分化最明显的社会群体是()。
A.工人B.农民C.知识分子D.军人4.由个人努力、偶然的机遇等而导致的社会流动是()。
A.自由流动B.结构性流动C.垂直流动D.水平流动5.一般由一对夫妇及其未成年子女在一起而组成的家庭称为()。
A.核心家庭B.联合家庭C.主干家庭D.普那路亚家庭6.与一般的社会群体相比,社区首要的特点是()。
A.成员彼此交往B.以一定的地域为基础C.成员有共同目标D.有共同价值观念7.人类生活中最基本的也是最原始的一种社会控制方式是()。
A.法律控制B.道德控制C.习俗控制D.宗教控制8.社会制度的核心部分是()。
A. 价值标准B.规范体系C.物质设备D.组织9.非政府组织又称为()。
A.公共部门B.第三部门C.私人部门D.私有部门10.社会变迁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生产力的增长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B.社会物质需要和利益冲突C.科学技术的进步D.文化的发展与传播11.我国现在和将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的核心社会问题是()。
A.人口与就业B.资源与环境C. 改革与开放D.民族与统一12.在社会调查中,选择若干有代表性的对象进行深入系统的调查方法是()。
A.普遍调查B.典型调查C.个案调查D. 抽样调查13.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有( )A.规则体系、组织体系、物质设备体系B.规则体系、概念体系、物质设备体系C.规则、组织、设备、人群D.概念、规则、组织、设备14.文化传播的规律是以文化发明地为中心,按照( )的轨迹向四周扩散。
A.同心圆B.正方形C.长方形D.半圆形15.个人社会化过程就是( )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
A.机械人B.生物人C.动物人D.非社会人16.从众行为是一种( )A.消极行为B.积极行为C.既有消极的,又有积极的D.价值中立的17.社会变迁的具体道路是( )A.直线式的前进B.循环式的前进C.波浪式的前进D.曲折的倒退18.社会运行的评价最主要是( )A.协调程度评价与发展程度评价B.运行程度评价与协调程度评价C.社会运行的数量评价和质量评价D.社会运行的满意度评价19.城市化的基本动力是( )A.工业化B.农业发展C.人口众多D.科层化20.我国对小城市的发展方针是( )A.积极发展小城市B.控制小城市的数量C.稳妥发展小城市D.合理发展小城市21.把社会学的地位置于其他社会科学之上的论点是A.“中心论”B.“平列论”C.“特殊论”D.“层次论”22.明确了从整体角度研究社会秩序和进步,提出了社会学研究的实证主义方法论和四种基本研究方法的西方社会学者是A. 奥古斯特·孔德B.赫伯特·斯宾塞C.埃米尔·涂尔干D.马克思·韦伯23.人与人之间依靠某种媒介,通过个体交往形成的信息和情感、能量和物质、思想和行为交流的有机渠道称B.业缘关系C.结合关系D.人际关系24.由于传播使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元素互相接触,其中的一种文化吸收或采纳了另一种文化元素,使之与主体文化协调起来,最终成为主体文化中的一部分。
社会学期末考试复习题目及答案
概念1、社会学研究的价值社会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我们自己和我们的生活;首先,社会学可以使我们从其他的而不是自己的主观观点来了解社会世界;其次,社会学能够为我们提供自我启蒙,即增加对自我的理解;第三,社会学研究为评估政策的成效提供了有用的工具和实际的帮助;2、社会学想象力社会学想象力——社会联系、社会背景、社会结构;米尔斯:社会学的想像力是一种心智的品质,这种品质可以帮助人们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从而使他们看清世事,即“个人只有通过置身于所处的时代之中,才能够理解他们自己的经历,并把握自身的命运,他只有变得知晓他所身处的环境中所有个人的生活机遇,才能明了他自己的生活机遇”;因此,具有社会学想像力的人能够看清更广阔的历史舞台,从而看清自己;社会学的想象力或者说社会学视角,有助于我们以小见大,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更广阔社会的问题;社会学想象力——社会联系、社会背景、社会结构3、“安乐椅”哲学孔德认为回答问题的正确方法是把科学方法应用到社会生活中;正如科学的观察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一样,他认为科学的观察也可以解释社会的基本定律——安乐椅哲学;孔德认为,社会学研究的目的是要改造整个社会,使之成为一个更加适合人们生活的地方4、社会学的经典理论三种主要理论:符号互动理论---库利、米德考察小规模社会互动模式,研究人们如何使用符号以形成他们对世界的看法并互相沟通;功能主义---孔德、斯宾塞考察大规模社会互动模式社会是由相互联系、协同发挥作用的各个部分构成的一个整体冲突理论----马克思考察大规模社会互动模式认为社会是由激烈争夺稀缺资源的竞争性群体构成的,本质是对权力的争夺5、社会学的创始人孔德;社会学创始人法国人把科学方法应用到社会世界的想法,也就是所谓实证主义,是由孔德首先提出斯宾塞英国人社会学第二创始人反对孔德关于社会学应指导社会改革的主张认为社会是从低级向高级进化的 ,适者生存——社会达尔文主义6、新教伦理韦伯不同意马克思关于经济是社会变迁核心力量的主张;他认为是宗教——新教伦理孕育了资本主义;罗马天主教鼓励信徒坚守传统的生活方式,而新教信仰体系则鼓励其成员接受变迁;不同意罗马天主教信仰的新教徒认为:经济上成功是符合上帝旨意的,从而,他们过一种勤俭的生活,把多余的钱用于投资,于是资本主义诞生了;韦伯把这种对生活方式的自我否定称为新教伦理,把积极进行资本投资以赚取更多财富的意愿称为资本主义精神;在研究中,他比较了罗马天主教国家和新教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的情况,他发现资本主义在新教国家得到了更加迅速而发展;7、社会构成的基本要素人口、资源、环境、文化8、人口的自然构成、社会构成自然构成:性别、年龄、残疾人员状况社会构成:阶级、劳动力资源、在业人口的行业和职业、文化教育程度、婚姻、家庭状况、民族、宗教信仰、语言、地区分布9、文化与文明的区别马林诺夫斯基:文化是一个总概念,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成就;文明是一个分概念,指文化发展中的进步方面;文化是一个中性词,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是文明的基础,而文明是文化的高级形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高级阶段才出现的,或者说是较高阶段的文化; 文明往往代表着进步,不代表落后,而文化则有进步与落后之分;10、举例说明物质文化、规范文化、认知文化、符号文化物质文化:文化的物质部分,包括人类通过劳动制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东来阁、图书馆,钢笔、杜甫江阁等规范文化:用来约束人们社会互动的规则与标准——右行还是左行,课堂纪律遵守还是不遵守,买票要排队认知文化:由思想、态度、价值观念、信仰等构成,为社会中的成员提供了观察世界、了解现实的手段——三从四德,诚实守信,三纲五常,热爱劳动等符号文化:任何能有意义地表达事物的东西,所有的文字、数字、图画等都是符号——长沙学院校徽,原生态歌舞,文学作品蛙11、文化特质、文化丛、文化模式----→文化的基本内容文化特质: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最小单位,文化的细胞;一个文化内容就是各种文化特质的总和;可以表现为物质文化的形式,如汉字、纸、墨、笔、砚、筷子、衣服、座位、国旗等,也可以表现为非物质文化的形式——行为形态和精神产品,如右手握筷子、在隐蔽处穿内衣、让座、四书五经、下跪、磕头、鞠躬、握手;其特点是,每种特质都可以独立成一个单位,有其特殊历史和特殊形式,不会与其他特质相混淆;对一个文化体系的了解从文化特质开始——对爱摩斯基人的了解:狗拉雪橇;常德人:米粉文化丛:也称文化特质丛,指因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组合成的一组文化特质,往往与人们的特定活动有关;且是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特殊结合;如筷子、瓷碗、八仙桌、菜肴、酒水、吃饭的方式等,构成了饮食文化丛;再如丝绸、旗袍、端庄等构成中国服饰文化丛;例如过年习俗:放鞭炮、贴对联、穿新衣等等文化模式:即一个社会中所以文化内容包括文化特质与文化丛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这种形式往往表现了一种社会文化的特殊性;有特殊的文化模式是指各民族或国家具有的独特的文化体系;各民族或国家之间有着不同的文化,即文化模式的不同;如以农业为主的经济,众多的农村人口,浓厚的家族观念,重人伦,对祖宗及传统权威的崇拜等互相联系形成了中国传统的文化模式;也有普遍文化模式,是指一切文化都是由各个不同的部分组成的,这种文化构造适用于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美国人类学家C.威斯勒尔认为,普遍的文化模式包括以下9个部分:①语言;②物质特质;③美术;④神话与科学知识;⑤宗教习惯;⑥家庭与社会体制;⑦财产;⑧政府;⑨战争;12、社会化指个体通过与社会互动,逐渐获得个性与人格、内化文化和社会角色知识的过程;此定义指明了~ 的3大功能:个人自我完善、文化传承、社会稳定;儿童或其他社会新成员学习他们那种社会的生活方式过程被称为社会化,它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行为不断被社会互动所形塑;社会化本质是角色分担,即内化社会角色并学习如何扮演他们;社会化的功能在于维持和发展社会结构;社会化分为初级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逆向社会化、再社会化社会化途径是社会教化和个人内化13、镜中我理论19世纪密歇根大学社会学家、符号互动学派的代表人物——库利;库利发现:“自我”是人性的独特方面——是社会形成的,是在与他人交往互动中形成的:两句话:每个人都是对方的一面镜子;反映出对方的情况,从对方那里知道自己的情况;自我意识三个基本要素三个阶段:1、我们想象我们在别人面前的形象——感觉阶段2、我们对别人的反应的解释——解释或定义阶段3、我们形成了自我观念——自我反应阶段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就逐渐形成了每个人的自我意识和人格;库利将通过观察别人的对自己的行为反应而形成自我概念称为“镜中我”,即每个人的“自我”观念其实是他人这面镜子的反射;“镜中我”三个阶段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断感知、不断判断、不断修正——自我是一个永远不会完成的产品14、角色扮演理论米德,符号互动论的另一个代表人物;核心观点:游戏对于自我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随着自我逐渐形成,儿童学会把越来越多人的期望内化;他将“自我”分为:自我=主我I+客我me主我:自我的一部分,是其主动、自发和创造性的部分;我推他客我:自我当中作为客体的部分,由我们在与他人的社会互动中内化的态度、认识组成;他推我主我和客我概念强调的是:我们在社会化过程中不是消极被动的;我们需要接受别人的反应,同时,我们也会评价他人的反应,并将其整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主我”会监督“客我”,帮助我们调整行为使其更符合他人期待;米德认为社会化的实质是角色扮演,即学会理解他人对于角色的期待,并按照这种期待从事角色行为的能力;学会扮演他人社会化需经历三个阶段:1、模仿阶段:三岁以下,没有与他人相区分的自我概念,模仿他人的姿态和语言,为角色扮演做准备;2、玩耍阶段:3-6岁,扮演重要他人和特殊他人;3、游戏阶段:玩耍被组织起来成为游戏;角色能够互换,如篮球比赛;15、人格的含义指一个整体的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和比较稳定的心里特征的总和;或者: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具有感觉,情感,意志等机能的主体如同电脑的软件;人格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本我、自我、超我16、社会化主体机构社会化主体:影响我们自我观念、情感、态度和行为等生活取向的人和群体;包括家庭、邻里社区、宗教基本道德观念、幼儿园、学校、同辈群体小圈子,兴趣小组、体育运动教育价值:合作,勇敢,成功,吸引力、工作场所对自己的认识:能力,成功,生命;18、生命历程标准时间表生命的时间安排是指一个社会对个体生命历程中特定角色和事件所发生的时间的后果的期望;一个社会一般会有一个“标准时间表”即主要生活事件和社会角色发生的恰当时间,表明了一个社会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期望;18、宏观社会学与微观社会学宏观社会学关注社会大的特征,冲突理论和功能主义是宏观社会学分析的典范,考察影响人们的大规模的社会力量;拾荒者:处于社会的底层,失去很多机会、社会福利和权利,如教育、医疗保障微观社会学考察社会互动,符号互动理论侧重研究面对面的互动,是微观社会学研究的典范;拾荒者:生存策略、人际交往,家庭与朋友关系、休闲活动两种方法各有侧重,两个视角的运用,对于获得关于社会生活的更完整理解是必要的;19、社会结构社会结构:社会要素或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具体而稳定的相互联系模式;广义的社会结构:社会各个基本活动领域即社会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的一般状态;狭义的社会结构:指围绕在我们周围的社会景象,它为我们的行为设定了限制;由文化、社会阶级、社会地位、角色、群体和社会制度组成;这些构成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基础;社会结构的构成要素:文化、社会阶级、社会地位、角色、社会群体、社会制度设置; 20、先赋地位自然而然获得的社会地位;并未要求、不能做选择,也不能随意地被改变;如民族、种族、年龄、性别和某些家庭内的地位;世袭、遗传21、地位象征识别一个地位的标识;有些地位象征是标识人们对其社会地位的满意,而有些地位象征则是带有强迫性的,惩戒的;红字22、角色失调个体在角色扮演中产生矛盾,障碍,甚至遭遇失败;如包括角色冲突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产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角色不清在社会大众或角色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角色中断在一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了矛盾的现象、角色失败由于多种原因使角色扮演者无法进行成功的表演,最后,不得不半途终止表演,或者虽然还没有退出角色,但已经困难重重,每前进一步都将遇到更多的矛盾;23、社会互动的含义社会上的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交流而发生的社会交往;24、初级群体根据群体成员间的关系亲密程度划分出的;所谓初级群体,又叫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指的是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是规模较小、非专业化的群体;是人们最初步、最简单的组织形式;如:家庭、朋友、室友、私党、班组等初级群体的基本特征:成员有限2-30人;成员间有直接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成员间相互扮演多重角色,表现出了全部个性;群体控制依靠非正式手段;群体整合程度高;成员难以替代;成员间的交往富于感情;初级群体形成的条件:1、活动空间接近2、接触时间长3、相互交往比较自由,不受过多的拘束4、交往各方角色、地位间的社会差异较小次级群体:公司,军队,政府机构,学校等;次级团体则规模较大,并且“分工互赖,以非情感的依赖相结合”25、非正式群体主要依据群体的正规化程度及成员间的互动方式来划分;非正式群体的正规化程度地,其成员之间的互动采取随意的、常规的方式,成员的权益、义务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明确的——尤其是成文的——规定;如同乡会26、六度理论又叫小世界理论;看似毫不相干的个人之间,有着神奇的联络;有时只需通过三五个人就能够将世界上任何两个人联系起来;六度空间理论指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这就是六度空间理论,也叫小世界理论;与其说六度空间理论是一个人际网络的规则,不如说是一种人际联系的理念:任何两位素不相识的人之间,通过一定的联系方式,总能够产生必然联系或关系;显然,随着联系方式和联系能力的不同,实现个人期望的机遇将产生明显的区别;27、性别“性别”这一术语是指男性与女性心理、社会和文化的差异;性别与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概念的建构相关;它并不一定是一个人生物性别的直接产物;“性别”是社会创造的概念,它赋予男人或女人不同的社会角色和身份;28、第三性女性主义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提出和宣传的一个新概念;认为:在传统的、按照生理状况来划分的男女两大性别之外,还存在着另外一种社会性别;这个第三社会性别主要是指无论哪个生理性别的同性恋者、易性者、易装者等等;第三性成为正式性别;29、核心家庭由父母及其未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类型 ;三种具体形式:仅有夫妻组成、夫妻加未婚子女含领养子女、仅有父或母与子女单亲家庭;30、家庭的功能生理需求满足功能;保障功能;社会化功能;社会延续功能;经济协作功能;31、社会分化的类型水平分化,是指社会成员之间所产生的,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方面并非不平等的分化,这种分化只是他们在职能上的差别;水平分化一般表现为社会分工和生活的多样化,它使得社会的异质性增强;比如,大学生毕业后有的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有的从事行政工作、有的进入经济领域,他们在职业上的分别是水平分化;垂直分化,是指社会成员之间所产生的,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方面具有等级意义的分化,这种分化表现为社会不平等;33、社会不平等由垂直分化所造成的差别叫做社会不平等;指各阶级、阶层对相对稀缺的社会价值物在占有量、获取机会和满足需求的程度上存在着差异性;不平等现象是长期、普遍存在的;33、社会分层的作用积极作用:A能够保证一批社会精英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社会创造性活动中去,从而有力推动着社会的进步;B 激励人们去奋斗,去竞争,如高考机制消极作用:A 导致社会不平等,尤其导致剥削和压迫现象的产生 B 社会分层和社会差别的广泛存在,也是社会犯罪的重要根源,如泰国的社会对立34、韦伯三位一体的分层理论社会分层的三个标准财富经济地位、声望社会地位、权力政治地位;韦伯提出社会分层的要素有三个:经济、声誉、权力多元分层论名、利、权据经济因素划分的地位群体叫阶级划分阶级的标准实际上就是“市场购买力”;声誉地位是由社会公认的评价体系确定的出身门第、仪表风度、知识教养、生活样式;权力地位是依据人们是否拥有权力以及权力的大小确定的;权力分层反映了政治领域的不平等;三个分层标准相互独立;社会地位不一致,三个标准可以相互转化;韦伯三位一体分层论强调社会协调;35、结构性流动结构性流动是由于生产技术或社会体制方面的变革而引起的规模较大的社会流动;一般具有规模大、速度快、变动剧烈等特点,能够给分层体系注入活力,能够提供更多的向较高地位的社会位置流动的机会;造成结构性社会流动的原因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经济的迅速发展,二是社会结构的重大改变;36、精英循环37、精英指那些具有特殊才能、在某一方面或某一活动领域具有杰出能力的成员;用帕雷托的话来说,精英是指“在一定活动圈子中具有最高才能指数的人”; 帕雷托把精英分成两类:一类是直接或间接掌握权力的统治精英,另一类是在各自领域成就非凡的非统治精英;精英理论的主要观点:社会平衡的基本条件就是保持精英的循环路线的畅通,以使执政阶层中总是能保持一定数量的精英;精英流动又称精英循环:即非上流阶层的某些人转变为精英人物而替代老精英;如果统治精英或非统治精英拒绝来自公众的更具才华的成分的输入,就发生精英循环受阻,而其结果是:或者社会秩序衰败、国家和社会失衡,并导致社会堕落;或者造成新的精英运用暴力推翻过时的、无能的统治者精英;37、影响社会变迁的因素P323A 社会经济的变化和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和内容,决定性作用;B 社会制度和社会政策结果;C 科学技术的发展主要力量;D 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先声;E 人口因素基本前提;F 环境因素;38、中国的二元结构所谓“二元”社会结构,是指城市以工业为主的现代部门与农村以传统农业部门并存的经济结构;在整个社会结构体系里面,明显地同时并存着比较现代化的和相对非现代化的两种社会;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对这种相对落后的国民经济结构进行改造,使异质的二元经济结构转化为同质的现代化经济一元结构;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城乡二元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城市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这种状况是发展中国家结构存在的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39、社会问题指由于社会关系或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失调,使社会全体成员或相当一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受到影响,社会进步受到障碍,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构成要素:1.必须要有一种或数种社会现象产生失调;2.这种失调影响了许多人的社会生活;3.这种失调必须引起了社会多数成员的注意;4.这种失调必须运用社会力量才能予以解决; 特征:普遍性、复合性、周期性、破坏性、集群性、客观性、特殊性;分类:1、从社会问题发生的领域划分——政治性社会问题、经济性社会问题、文化性社会问题和日常生活中的社会问题;2、从社会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划分——人口问题、环境问题、劳工问题、贫困问题、教育问题、家庭问题、交通问题、犯罪问题、生态问题等;3、从社会问题的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地区差异分——普遍性社会问题和特殊型社会问题4、从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分——结构失调性社会问题和功能失调性社会问题;思考题有差异,谨作参考4、为什么涂尔干认为自杀反映了社会整合的状况自杀论:每个国家自杀率各不相同,但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自杀率却常年稳定;社会中不同的群体有着不同的自杀率,而且各自保持稳定;自杀不只是某个地方的某个人决定杀死自己的个人事件,在自杀的后面还有社会因素,这是为什么自杀率相当稳定的原因;在某些群体中,能使群体远离自杀的社会纽带较弱;例外:有些较强的社会团结也会鼓励自杀,如因为对配偶去世过于悲伤而自杀;迪尔凯姆涂尔干的社会整合理论主要理论观点:——社会整合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机械团结”,二是“有机团结”;——社会问题的产生与社会整合程度的高低有密切关系;5、如何理解文化融合与文化多样性百度文化融合指具有不同特质的文化通过相互间接触、交流沟通进而相互吸收、渗透,学习融为一体的过程;文化融合的过程:①接触;两种文化由传播而发生接触,这是文化融合的前提;②撞击和筛选;每种文化都具有顽强地表现自己和排斥他种文化的特性,两种文化接触后必然发生撞击;在撞击过程中进行社会选择,即选优汰劣;③整合;以原来的两个文化体系中选取的文化元素,经过调适整合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新的文化体系,如现代美国文化就是多种文化融合的结果;文化融合是文化调整的方式之一;指两种比较接近的文化体系接触后,原来的文化体系随之消失或改变其形貌,从而产生出一种新的文化体系的过程;文化多样性指各群体和社会借以表现其文化的多种不同形式;这些表现形式在他们内部及其间传承;文化多样性不仅体现在人类文化遗产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表现形式来表达、弘扬和传承的多种方式,也体现在借助各种方式和技术进行的艺术创造、生产、传播、销售和消费的多种方式;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我们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应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原因则是: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应遵循的原则是:既保持各民族文化差异和平等竞争的权利,又维护文化互动交流、自由创造的权利;6、国人在国外花钱不讨好反映了一种什么文化现象文化是社会或民族分野的标志;在不同的国家、民族或群体之间,文化所表现的区别要比热内的皮肤颜色或任何其他生理现象所表现的区别深刻得多;地域、疆界只能划出两个国家、民族形式上的区别,只有文化才能表现出其内在本质上的区别;国人在国外花钱不讨好反映了是一种指文化冲突;即指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文化相互接触所产生的竞争和对抗状态;不同民族、社区和集团的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并且常常各自以自己的文化为优越,视其他文化为危险物;当它们在传播、接触的时候,便产生了竞争、对抗甚至企图消灭对方的状况,此种冲突叫做文化冲突;根本在于中外文化的冲突,而所谓不文明现象以及其他纷纭都是其延伸的结果;在你这里是合情合理的东西,在那里就变成难以接受的事物;中国游客面对这份世界前列不应过分的自责,有色看待,更不能菲薄自我迷失在文化的冲突中;文化中心主义:9、米德认为,自我是一件永远不会完成的产品,如何理解我们在出生时并不知道自己是个独立的个体,甚至不知道自己是男是女;在以后的岁月中,我们要学习形成思维能力、人格、道德和情感,要形成自我等等;自我=主我I+客我me主我:自我的一部分,是其主动、自发和创造性的部分;我推他客我:自我当中作为客体的部分,由我们在与他人的社会互动中内化的态度、认识组成;他推我主我和客我概念强调的是:我们在社会化过程中不是消极被动的;我们需要接受别人的反应,同时,我们也会评价他人的反应,并将其整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教育社会学期末复习整理资料
教育社会学期末复习整理资料1、社会学的创始人是法国的涂尔干。
2、“教育社会学”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沃德在其《动态社会学》一书中首次提出。
并提出了著名的“社会导进论”,并设专章阐述了教育与社会进步的关系,认为教育在促进人类进步、建设美好社会中起着重要作用。
3、教育社会学是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4、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特点在于它既姓“教”,又姓“社”。
所谓姓“教”是指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必须是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所谓姓“社”是指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必须具有社会学意味。
因此,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是特殊的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即具有社会学意味的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或者说是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
5、教育社会学学科发展过程?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五个阶段及其代表事件)理论奠基时期(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教育学视野的拓宽(教育哲学的考察;“教育科学”的考察)社会学兴趣的扩展(教育社会学概念的提出;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展示)学科成形时期(20世纪初至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学科制度的成形(有关大学普遍开设课程或系列讲座;成立全国性学术团体;出版学术刊物)研究范式的成形(规范性研究范式)范式转换时期(二次大战结束到60年代中期)验证性研究范式的确立功能主义学派的垄断学派争鸣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冲突论学派的抗衡解释论学派的冲击取向修正时期(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结合(客观上促进了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的互补)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并存(对教育活动的开展发挥作用)6、结构经济的划分及教育职能:农业社会经济结构与教育职能:生活水平低下,社会需要教育承担现存的不平等生产关系以及相应的整个社会关系的再生产职能。
教育的社会职能主要社会防范职能或社会控制职能,而培养精英与教化庶民则是这一职能的两项具体内容。
社会八年级上册复习资料
社会八年级上册复习资料【导语】社会学科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学科交叉性。
学好社会学科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为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下面是八年级上册社会的复习资料,也是社会学科基础知识的核心内容。
一、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的创造和表现的集合体。
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
1. 物质文化物质文化主要指人类利用自然物质和力量所创造出的物质构成的文化。
例如:人类所用的语言、文字等;文化的手工艺品、艺术品、建筑、农具等;以及人类使用的工具、交通工具等。
2. 精神文化人类的精神文化主要指人类的思想观念、信仰、道德与艺术等,包括人类的哲学、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等。
二、政治政治是指人类社会中的权力运行和公共政治问题的学科。
它是社会科学中非常重要的学科,包括政治哲学、政治经济学、政治法学、政治学等。
1. 民主政治民主政治是指国家的政治权力归属于人民,通过公开、平等、竞争、民主的选举方式产生权力的过程,实现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和领导机构的合法性,进而保障人民的权利。
2. 作者制度作者制度是指国家依法行使权力、遵循法律规范来有效的管理国家事务的制度。
建立和健全作者制度可以有效地保护人民的权利,维护国家安宁。
三、经济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经济的发展主要是指人类在生产、消费、分配的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本支柱,它直接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
1. 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指在一定范围内自由的市场条件下,个人和企业在供求关系影响之下进行自主决策的一种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引导和规制,同时也要保障公平竞争和消费者权益。
2. 国民经济国民经济是指一个国家经济活动的总体规模和构成。
它包括生产、消费、投资、流通、收入分配等方面。
国民经济的发展对于一个国家的整体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统编版二年级社会上册期末复习资料
统编版二年级社会上册期末复习资料
一、大河流域-长江的故事
-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也是世界第三大河流。
-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最终流入东海。
- 长江流经11个省市区,为中国人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我和家乡
- 家乡是我们成长的地方,我们应该热爱家乡,保护家乡的环境。
- 家乡有着自己独特的风俗文化,我们应该传承和弘扬。
三、交通方式
- 交通方式有很多种,如地铁、公交车、汽车、自行车等。
- 不同的交通方式适用于不同的出行需求,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
四、城市与乡村
- 城市和乡村都是我们生活的地方。
- 城市生活便利,有各种商店和设施,但也会有噪音和污染。
- 乡村环境优美,空气清新,但生活条件相对简单。
五、中国的四季
- 中国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 春天万物复苏,夏天炎热,秋天凉爽,冬天寒冷。
- 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特点和活动。
六、动物世界
- 动物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应该保护动物,不伤害它们。
- 动物有各种各样的特征和性,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研究来了解它们。
七、职业
- 职业是人们从事的工作或职责。
- 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以上是统编版二年级社会上册期末复资料,希望能帮助同学们复社会知识,取得好成绩。
祝大家考试顺利!。
社会工作行政期末复习题
这个社会工作行政期末复习题模拟题一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社会服务机构社会服务机构指由政府、社会团体或个人兴办得,通过社会福利从业人员,为特定、有需要得服务对象提供专门服务得非营利性社会福利组织。
2.授权及其内容上级主管适当地将职权移交给下属得过程,目得就是让社会服务机构发挥最大效率,也有助于提高下属或员工得满意度、工作动机。
可授权得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一就是授予任务,即指派下属或员工完成多项任务;二就是授予权力,即通过授予下属或员工一定得职权来完成任务;三就是对所授权力要进行明确得限制,强调所授权力仅限于从事某一特定任务。
(教材P111) 3.下行沟通下行沟通就是指信息通过组织得层级体系从上级向下级传递得过程,即所谓得“上情下达”,这就是开展行政工作所必不可少得环节。
4.目标管理目标管理就是一种将工作转化为目标,以目标为中心、以人为中心得系统得管理方式。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得字母填写在括号内。
每题2分,共10分)1.社会服务机构得( )就是以机构愿景为基础得,但比愿景更加清楚地说明了机构得性质与发展方向。
选择一项:A. 战略目标B. 机构宗旨C. 机构远景D. 机构使命提示:本题主要考察第二章第一节机构愿景(远景)、与使命得区别。
正确答案就是:机构使命2.社会服务机构得领导为了增进员工对工作得兴趣,方便机构未来得人力需求计划,最常采用得方法就是( )。
选择一项:A. 提高员工福利待遇B. 鼓励员工参与机构决策C. 轮换工作岗位D. 减少员工工作量提示:本题主要考察第八章第一节激励得一般方式。
正确答案就是:轮换工作岗位3.在社会服务机构中,不属于冲突控制方法得就是( )。
选择一项:A. 强制解决B. 回避与妥协C. 加强沟通参与D. 实地考察机构得运作活动提示:本题主要考察第九章第一节控制得具体方法。
正确答案就是:实地考察机构得运作活动4.年度计划就是确定机构在未来一年时间内要实现得目标与完成得工作,其制定者通常就是社会服务机构得( )。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库及答案(学校用)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库及答案(学校用)一、单选题1.当代社会分层的首要标准是()A、职业B、收入C、教育D、权力参考答案:A2.社会化的落脚点和结果是()。
A、培养社会角色B、传递社会文化C、完善自我D、教导生活技能参考答案:A3.当收入不足以支持人的基本生存所需要的营养时,即是()A、绝对贫困B、相对贫困C、物质贫困D、精神贫困参考答案:A4.1891年()在广州自办的长兴学舍开设“群学”课程。
A、康有为B、谭嗣同C、章太炎D、吴建常参考答案:A5.在所有的符号中,()是最重要、最系统的符号。
A、语言B、文字C、声音D、图画参考答案:A6.第一次使用社会学一词是在哪一书中()。
A、《实证哲学教程》B、《社会学原理》C、《社会学方法论》D、《经济与社会》参考答案:A7.霍桑实验提出了()A、“经济人”假设B、“社会人”假设C、“自动人”假设D、“自我实现人”假设参考答案:B8.为社区这一概念加上地域含义的学者是()A、滕尼斯B、帕克C、费孝通D、韦伯参考答案:B9.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是()A、社会角色的确定B、社会角色的表现C、社会角色的扮演D、社会角色的失调参考答案:C10.世界环境日是每年的()A、6月5日B、8月15日C、9月11日D、12月9日参考答案:A11.认为越轨行为是由个人内在的过程引起的学者是()A、罗伯特·默顿B、西塞·朗姆布罗索C、弗洛伊德D、汉斯·艾森克参考答案:C12.在所有的大众传媒中,影响最大的是()A、报纸B、杂志C、广播D、电视参考答案:D13.同辈群体的影响在()达到最高峰A、儿童期B、青春期C、中年期D、老年期参考答案:B14.下列行为属于中性越轨的是()。
A、男青年留长发B、犯罪行为C、吸毒D、侵吞公款参考答案:A15.组织存在和发展的先决条件是()A、组织成员B、组织目标C、组织结构D、组织章程参考答案:A16.中年期的社会化偏重于()。
根据部编人教版2023二年级社会下册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根据部编人教版2023二年级社会下册期
末复习资料整理
根据部编人教版2023年二年级社会下册期末复资料整理
一、地理
1. 我国的自然地理特点:
- 面积广阔:我国是世界第三大国家。
- 地势复杂:包含高山、平原、丘陵、盆地等地形。
- 气候多样:南北气候差异大,有温带、季风、高原、海洋等气候类型。
2. 我国的人文地理特点:
- 人口众多: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
- 民族众多:我国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是主要民族。
- 文化悠久: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包括中华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
3. 城市和乡村的特点:
- 城市:人口多、交通便利、建筑高楼大厦、商业繁荣。
- 乡村:人口少、交通不便、农田众多、环境清新。
二、历史
1. 我国的古代文明:
- 夏、商、周:是我国古代的主要朝代。
- 长城:是我国重要的防御工程,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 丝绸之路:是我国与世界贸易的重要通道。
2. 祖国的解放和建设:
-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国解放了。
- 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快速发展。
3. 中华文化的瑰宝:
- 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 中国节日:春节、中秋节等,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以上是根据部编人教版2023年二年级社会下册期末复资料整理的内容。
请注意,以上整理的内容仅供参考,如有需要请查阅教材或其他权威资料获取详细信息。
学校社会工作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学校社会工作期末考试复习重点一、填空题1。
学校社会工作以优势视角、需要取向、潜能挖掘为理念。
2。
学校社会工作的目标具体分为中级目标,中期目标和具体目标.3.将维护学生生命安全及身心健康作为最优先考虑,同时重视对学生各种权益的维护体现了优先性原则的需要.4。
偏差行为是内部社会体系性质与功能的问题,解释偏差行为的理论主要有标签理论失范理论差异交往理论亚文化理论5。
心灵、自我、社会是米德符号互动论的三个核心概念。
6.默顿根据文化目标和制度化手段二者的不同关系区分了社会行为遵从,创新,形式主义,隐退,反抗五种不同的模式。
7.美国社会工作学者埃德森提出四种学校社会工作模式,分别是传统临床模式、学校变迁模式、社会互动模式、社区学校模式。
8.学校变迁模式中工作者的角色:倡导者、辩护人、赋权者、教育者、咨询者。
9。
在我国已有的学校社会工作实务模式中,是以学生的需要为取向,社区工作为辅助平台,学校社会工作者扮演访问教师的角色,充当学校与学生家庭的桥梁纽带14.学校社会工作的专业基础和哲学取向是社会工作、学校教育与哲学精神的有机结合,可以为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及应用提供行动指南和思维方法。
15。
同事是学校社会工作者的工作伙伴,学校是学校社会工作者开展工作的基本单位. 16。
对学校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作用的社会文化因素包括:科学技术、文化价值观念、大众传播媒介。
17.作为一个利他主义的专业,社会工作本身是以案主利益和社会发展为取向的。
18.学校社会工作遵循学生需要为本的助人理念,服务方案的制定与执行必须以了解学生需要为前提,因此,需求调查是学校社会工作最重要、最基础的工作。
22.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人们的心理状态可以分为三种:正常状态(常态)、不平衡状态(偏态)、不健康状态或病态(变态)23.考试焦虑的三种基本成分:认知成分、生理成分、通过防御或逃避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24。
自杀行为可分为自杀死亡、自杀未遂和自杀意念三种类型.25.儿童虐待包括身体虐待、性虐待、疏忽照顾和情感虐待。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201911(1)
场
守
考 44. 介于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之间的中间形态是()。参考答案:集镇社区
45. 李某原是某机械厂厂长,后调到同级的公司当经理,李某完成的社会流动是()。参考答案:水平流动
场
守1
考
资 46. 邻里群体的结成是以()为基础的参考答案:地缘
47.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社会的本质是()参考答案:社会关系的总和
资
料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参考资料
习 资 一、单项选择题
1. ()被认为是对工业社会中大型而复杂的组织进行行政管理的最有效手段。参考答案:科层制
复 习 2. ()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参考答案:首属群体 3. ()是构成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参考答案:社会角色
4. ()是最权威、最严厉、最有效的社会控制手段。参考答案:法律
加
时
参 24. 初级群体的概念最早是由()提出的参考答案:库利
25. 从广义上说,人的社会化主要指的是()参考答案:终生社会化 26. 当代社会分层的首要标准是()参考答案:职业
时 27. 当收入不足以支持人的基本生存所需要的营养时,即是()参考答案:绝对贫困
28. 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是()参考答案:社会角色的扮演
56. 人们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群体是()。参考答案:初级群体
认 57. 人们正常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基础是(参考答案:完善自我观念)。
58. 认为越轨行为是由个人内在的过程引起的学者是()参考答案:弗洛伊德 59. 日本的茶道是一个著名的(参考答案:文化特质丛)。
复 真
, 60. 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参考答案:传递社会文化)。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社会的基础与条件)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社会的基础与条件)第一章社会的基础与条件(人口、环境、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文化)第一节人口(定义:特定时间、特定地域所存在的人的集合,这样呈现出一定的数量、质量和构成特征,并由此对社会运行和发展产生基础性影响)一、人口规模(数量)与人口结构1、人口规模是指一定时间和地域内的人口总数2、人口性别结构性别比:表示人口中的男性与女性人数之比,通常是女性人口中男性人口数的百分比(人口性别比=男性人数/女性人数*100%)人口性别比根据统计对象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出生人口性别比、婴儿性别比、结婚年龄性别比男女两性的平衡发展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前提二、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1、人口分布: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点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状态世界人口分布受到三条气候线的决定性影响,即寒冷线、干燥线和湿热线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包括人口自身及其变动、自然环境及其变动和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变动2、人口迁移(动态的人口分布)人口迁移理论主要研究:迁移者、迁移动机、迁移过程和迁移结果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环境容量;人口经济容量“迁移利益差异比较选择原理”:从迁移中获得的利益是否会大于将损失的利益三、人口转变与老龄化1、人口转变理论(人口转变论/人口转变)是关于人口发展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转变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之过程的一种理论2、老龄化:对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冲击(1)、老年抚养系数提高,影响劳动就业和社会福利制度安排抚养比=(非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年龄人口)*100%(2)、由此影想到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围绕高龄老人的社会服务业(3)、有可能导致社会经济活力不足、创新不足(4)、日益严重的老龄化最终必然导致人口再生产转向静止型甚至是缩减型,由此带来人口发展不可持续的危机,直接威胁到社会的存在倡导健康老龄化,挖掘人力资本潜力四、人口健康1、人口预期寿命:是综合反应人口健康水平的平均指标,指的是同批人出生后平均每人一生可存活的年数2、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为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联合国在1990年提出了健康老龄化:(1)、老年人个体健康,老年人生理和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良好(2)、老年人口群体的整体健康,健康预期寿命的延长以及与社会整体相协调(3)、人文环境健康,营造老年友好的社会环境积极老龄化: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积极老龄化的概念,是指老年人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使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尽可能获得最佳的过程第二节环境一、环境及其社会功能1、环境的定义:是指以人类为中心的外部生物物理世界,即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需的相应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大部分2、环境社会学家邓拉普曾经试图用模型呈现环境系统对人类社会运行何发展的功能,他认为:环境服务于人类的功能包括:供应站、居住地、废物库ps:三种功能彼此竞争空间,常常相互冲突二、环境与社会关系的演变1、关于环境与社会关系的理论:邓肯POET(人口-组织-环境-技术)模型(生态复合体)该模型中:(1)、每个要素都与其他三个要素相互关联(2)、任何要素的变化都会对其他三个要素产生影响人口(P)的增加可以创造技术(T)变迁的压力以及扩大城市化(O)的需要,由此导致更多污染(E)的产生从人口、技术、文化、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及相互作用角度来分析环境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开启了环境社会学中的人类生态学派2、关于人类社会对环境系统的影响的理论:IPAT(环境影响-人口-富裕程度-技术)模型I=PAT该模型表明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人口增长或资源消费增加,制造污染的技术使用增加,都将导致环境影响和破坏的扩大同时表明,富裕的生活方式比不富裕的生活方式消费了更多的资源,制造了更多的污染。
历史与社会期末复习
强化记忆
02
对于重点和难点内容,通过反复阅读、背诵、做题等方式强化
记忆。
突破难点
03
针对难以理解的知识点,通过查阅资料、请教老师或同学等方
式进行突破。
模拟考试练习
模拟考试
模拟期末考试的形式和难度进行练习,提高答题技巧和应试能力。
答题技巧
掌握不同题型的答题技巧,提高答题效率和准确性。
反思与总结
对模拟考试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反思和总结,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 针对性地进行改进。
历史与社会期末复习
目录 Contents
• 历史复习 • 社会复习 • 期末考试复习策略 • 复习资料推荐
01
历史复习
古代历史
古代历史时期
古代社会与政治
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文明的发 展历程。
古代社会的组织结构、政治制度和文 化传统等。
古代科技与文化
古代的科技发明、文学、艺术和哲学 思想等。
现代科技与文化
现代科技发明、文学、艺 术和哲学思想等。
世界历史
1 2
世界各国的历史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文化和传统等。
全球化与相互影响
全球化进程中各国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
3
世界历史中的重要事件与人物
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和人物。
02
社会复习
社会结构
社会阶层
了解社会中不同阶层的人群及其 特点,包括上层阶级、中产阶级
经济制度
研究不同经济制度对社会 发展的影响,包括市场经 济、计划经济等。
文化制度
探讨文化制度对社会发展 的作用,包括教育制度、 宗教制度等。
社会变迁
社会转型
研究社会转型的原因和过程,包括工业化、城市 化等。
统编版四年级社会 上册期末知识点汇总
统编版四年级社会上册期末知识点汇总
本文档汇总了统编版四年级社会上册的期末考试知识点。
以下是各单元的重点内容概述:
第一单元:认识乡村
- 认识乡村的特点和生活方式
- 认识乡村的自然环境和资源
- 了解农田、果园、菜园等乡村景观
第二单元:认识城市
- 掌握城市的定义和特点
- 了解城市的人口、交通、建筑以及各种设施
- 了解城市的变化和发展
第三单元:家庭与职业
- 掌握家庭的定义和家庭成员的角色
- 了解不同职业及其特点和贡献
第四单元:认识国家
- 了解国家的定义和国旗、国歌、国徽等国家象征
- 认识中国及其行政区划
- 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第五单元:节庆活动
- 掌握重要节日的名称、时间和过节的俗
- 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和相关故事
第六单元:图书馆
- 了解图书馆的定义和功能
- 掌握借阅图书的基本规则和注意事项
- 培养图书馆秩序和礼貌
以上是统编版四年级社会上册的期末考试知识点的概述。
学生
们可以通过复习这些知识点来做好准备,取得优异成绩。
祝你成功!。
社会学概论复习题答案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库1、名词解释2、社会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3、文化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成果。
4、社会化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5、镜中我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6、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方式。
它是人们对具体特定身份的人的期望,构成了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6、血缘关系关系是由或而产生的人际关系。
如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兄弟姐妹关系,以及由此而派生的其他关系。
它是人先天的与生俱来的关系,在人类产生之初就已存在,是最早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
7、文化相对主义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因为从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所赖以生存的环境看,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他们之间没有优劣之分。
8、先赋角色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
通常无需努力而自动获得,因此也称自动角色。
9、联合家庭指父母与多对已婚子女共同居住生活,包括子女已成家却不分家。
10、社会组织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包括家庭家族村社等初级群体,或指狭义的组织,相对于初级群体的次级组织形式,也可称之为正式社会组织11、文化震惊指生活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和心理上的压力12、“本我”本我由各种生物本能的能量所构成,完全处于无意识水平中。
它是人出生时就有的固着于体内的一切心理积淀物,是被压抑、摈斥于一时之外的人的非理性的、无意识的生命力、内驱力、本能、冲动、欲望等心理能力。
期末考试社会科学复习要点
期末考试社会科学复习要点社会科学是学生们在中学阶段中的一门重要学科。
在期末考试前的准备中,了解并掌握社会科学的复习要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围绕社会科学的复习要点展开论述,帮助同学们在期末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一、历史1. 重要历史事件:从古代到现代,重要历史事件是社会科学考试的重要内容。
包括但不限于中国古代文明、古代帝国的兴衰、世界两次大战、现代社会主义运动等。
2. 社会制度:了解各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如取悦制、君主制、共产主义制度和民主制度,理解这些制度对社会的影响,以及为什么会有这些制度的出现和演变。
二、人文地理1. 地理位置与气候:学习各大洲和国家的地理位置、特点和气候条件,例如:亚洲、欧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等。
2. 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例如:环境保护、全球变暖和污染问题等。
三、经济1. 经济学基本概念:学习供求关系、市场经济、经济增长和消费者权益等基本经济学概念。
2. 各国经济体系:比较各国的经济体系,了解各个经济体系的优缺点和发展趋势,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体系。
四、政治1. 政治理论:学习不同的政治理论,如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和民主主义等,理解它们的核心思想和实践应用。
2. 国际关系:了解各个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包括国家间的合作、竞争、争端和战争等。
五、社会学1. 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了解不同社会结构,如家庭、教育体系、职业结构和社会阶层等,以及社会变迁对这些结构的影响。
2. 社会问题:学习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社会不平等、种族问题等,并分析这些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六、法律与伦理1. 法律概念与原则:学习法律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如公平正义、法治精神和宪法法律等。
2. 伦理与道德:了解伦理与道德的区别,探讨伦理对社会行为的影响,如职业道德、环保与社会责任等。
综上所述,社会科学的复习要点包括历史、人文地理、经济、政治、社会学和法律与伦理等多个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贫困问题(1)贫困:贫困是指人类基本能力和权力的剥夺,不仅仅是收入的缺乏,贫困真正的含义是指贫困人口创造收入的能力和发展的机会和手段的贫困。
(2)贫困问题的背景新中国成立以后,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中国逐步形成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
城乡居民的就业机会、教育、医疗等各方面资源大多由政府运用再分配手段配给,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大规模流向城市,支持工业化。
城乡关系是一种不平等关系,农村的发展实际上被边缘化了。
20多年的时间里,农村发展缓慢,农民家庭普遍处于贫困之中。
但由于农村内部生产要素的配置和生活资料的供给是高度一体化的,贫困没有从经济建设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个单独的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没有轻工业发展和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提高所支撑的需求增长,偏重于基础工业与重工业建设的中国工业化战略逐渐失去发展后劲,整个社会陷入了不景气之中。
自1970年代末期开始,中国农村首先改革。
主要是“去一体化”,农民家庭和个人被赋予生产和消费的自主权。
但19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城市中市场化改革的启动,城市的比较优势迅速浮现,大量“非组织化”的农民向城市流动。
由于户籍、社会保障制度等并没有打破城乡双轨格局的限制,城乡二元社会结构转变成城市中的市民—农民双轨格局。
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一体化的城乡经济与市场已经发展起来。
但这些并没有为农村带来真正的转机,而是孵化出了市场这一抽取农村资源和生产不平等的新机制,因为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中的市场本身就是以城市为中心建立起来的,农村在其中处于附属地位。
所以,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愈拉愈大。
更关键的是,剧烈冲击着城乡二元格局的一体化经济与市场表面上给农村带来了新的机会,而事实上却不过是启动了城乡之间新的不平等机制。
这种双重不平等机制是理解当前中国农村贫困问题及反贫困道路的一个关键。
(3)中国农村贫困问题原因分析1自然环境原因、(贫困地区区位上的边缘性和分散性;地形的复杂性和气候、生存条件的恶劣;受历史和传统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的级差地租理论,揭示过好地与差地的收益和地租的差异。
2历史原因(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果说旧中国的贫穷落后是导致新中国贫穷的主要原因,那么,现阶段的贫困显然有着改革开放数十年的影响,包括人口众多、决策失误、生产效率长期低下和禁锢人们思想观念的户籍制度等等,造成了大多数农村居民长期处于赤贫状态而不能自拔,城镇居民亦因长期以来只领取低工资而处于低水平生活状态。
这些历史因素及其造成的贫穷后果均不是短期内能够消除得了的,尤其是观念、技能等方面的落后更是一个长期制约因素)3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原因。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向来呈递形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因国家施行的是重点发展东部地区的经济政策,使得东、中、西部三个经济区域带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迅速扩大,发展不平衡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居民收入水平的不平衡,这是中西部地区贫困人口比重高、程度深、数量大的重要原因。
)4收入分配原因。
收入分配对贫困问题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社会分配领域中收入差距的扩大:其一,初次分配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平等的竞争,如最为突出的各种形式的行业垄断的存在;其二,收入分配再分配的手段和功能严重不足,例如对高收入调节不力,对低收入阶层缺乏有效保护;其三,灰色收入、黑色收入以及腐败等非法收入问题突出,打击力度远远不够;其四,由于地域差别的存在,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收入高,地区收入差距拉大。
贫富差距的扩大化将直接影响着未来中国贫困问题的基本走势,这是应当引起政府重视并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加以调控的。
5.扶贫制度的缺陷。
导致我国农村贫困的制度根源主要表现在:一是扶贫政策存在一定缺陷。
二是衡量贫困的指标体系不完善,它只是反映扶贫对象物质上的状况,不能全面反映精神、文化、卫生等方面的状况。
三是政策性扶贫的效应减弱。
开发性扶贫由于缺乏刚性制度的束缚,扶贫专款在某些地区不能到位。
四是其他制度建设滞后,为贫困农民进入劳务市场提供信息、技术培训等服务的组织制度尚未建立,农村社会服务和社会保障等制度建设滞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农民普遍存在。
6.家庭与个人原因。
一方面,从家庭结构来看,单亲家庭,有残疾人、重疾患者、无养老金保障的老年人的家庭,往往经济负担较重,容易陷入贫困;另一方面,从个人因素来看,孤寡老人和孤儿,残疾人,重症患者,受教育程度低者,或因无依无靠或因无工作收入或因收入极低,通常是贫困人口的基本成员。
7.失业原因。
劳动者在就业竞争中失败而被迫失业,意味着丧失了收入来源,失业者及其家庭可能因此而陷入生活困境。
近几年来,随着国有经济的调整,中国正处于失业、下岗高峰时期。
劳动者在就业竞争中失败而被迫失业,意味着丧失了收入来源,失业者及其家庭可能因此而陷入生活困境。
近几年来,随着国有经济的调整,中国正处于失业、下岗高峰时期。
8.受教育程度低,思想观念落后。
一.“靠天靠政府的依赖思想”;二.贫困亚文化的影响,“宁愿一块穷,不愿一个富”;三.受教育程度低,思想固步自封;四.受教育程度低,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
(一)农村反贫困措施农村反贫困措施1.社会政策要向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富裕倾斜"当前,国家对农村、农业普遍存在投人不足问题,农村的基础设施、教育、卫生等各种费用都是由农民负担的"这种城乡分割的体制设置大大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加剧了城乡之间的分化"所以当前要改变农村的落后和贫困面貌,就必须改变倾斜的财政投人体制,加大国家财政对农村的支持和投人"要发挥国家财政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快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以税费改革为中;自的农村改革,提高对农民!农业的补贴,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减轻农民的负担"。
2.坚持我国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基本分配制度。
促进收入分配公平,发挥国家财政的作用。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要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
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
3.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
首先,改善贫困地区教育基础设施,提高师资力量,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办法以较高的待遇,激励优秀教师到农村执教。
其次,普及义务教育,降低贫困儿童辍学率和青少年文盲率,增加对家庭困难学生的补贴和支持。
再次,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各级财政要安排用于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金,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务农的水平和外出就业的能力。
4.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首先,要建立最低生活保障的社会救济制度,首先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解决因各种原因导致的绝对贫困人口的基本生存问题;其次,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以彻底减轻农民医药负担,防治因病致贫返贫的现象发生;5.完善扶贫机制,实现扶贫方式的有效性。
首先,应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进一步完善开发式扶贫,通过国家和社会的扶持和引导,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强贫困人口自身的发展能力;其次,需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措施,针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主要采取救济式扶贫,适当提高救济标准,尽快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针对自然条件极为恶劣地区的贫困人口,要积极稳妥地进行生态移民和易地扶贫。
6.动员非政府组织的力量,进一步争取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向中国提供援助性扶贫项目。
反贫困中社工的任务:一是心理辅导;针对贫困者依赖性强等心理,社会工作人员要了解其心情,并给予辅导和增权,引导他们走向自助和自立。
二是就业辅导;为贫困人口制定适合他们能力的就业辅导计划,指导他们进行职业训练,提供挖掘就业机会。
三是协调和动员社会资源;帮助他们解决具体困难。
提供个案、小组等专业化服务,帮助贫困者解决婚姻问题、亲子关系问题、接受专业化的个案辅导,除对贫困者个人辅导外社工也常用小组方式为贫困者提供服务。
家庭暴力婚姻家庭问题的内容一、定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所称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
二、家庭暴力的成因家庭暴力问题在我国由来己久,究其缘由,是外因与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外部原因l、受男尊女卑、夫权统治余毒的影响的大男子主义。
2、绝大多数妇女的经济地位不如男子。
一方没有了经济地位。
3、从社会环境看,受社会不良风气的负面影响。
4、法律法规不健全。
5、援助机制不完善。
(二)内部原因l、受害者妥协忍让维权意识薄弱。
2、施暴者法律意识淡薄。
3、施暴者自身素质太差。
二、影响1、家庭暴力破坏了婚姻的基础、侵犯了受害人的合法权益。
暴力行为无论是对家庭成员实施的肉体虐待、精神虐待还是性虐待,都是对婚姻双方情感的伤害,侵犯了家庭中的弱者,如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这一群体的合法权益和身心健康。
我国每年40万个婚姻解体,四分之一源于婚姻暴力。
2、家庭暴力行为的出现打破了家庭安宁、和谐。
由于法律知识的欠缺和家庭观念的束缚,遭受暴力虐待的老人在忍无可忍时,多数选择自杀、出走作为解脱方式;受暴力虐待的子女除了忍受外别无他法,年龄较大的子女一般以外出流浪的方式来逃避暴力;遭受暴力虐待的妇女,当虐待超过了她们的肉体、精神能够承受的范围时,有些被逼上了犯罪的道路,从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变成了害人者。
也有的妇女以自杀的方式从家庭暴力中获得永久的解脱。
轻微的家庭暴力可以破坏一个家庭的和睦气氛,造成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紧张,严重的可以引发刑事犯罪。
3、受虐妇女的自信和自尊受到打击,人格扭曲。
长期处于婚姻暴力中的妇女,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家庭完整、家庭名誉、子女身心健康、经济保障、住房等,对暴力的态度有两种:一种是麻木地忍受,不作任何形式的反抗。
另一种态度是在不能忍受时进行反抗,反抗方式有积极与消极两种。
积极的反抗方式,如找男方单位、妇联、工会投诉;消极的反抗方式,如以暴力反抗暴力、出走、寻找婚外情等。
4、对未成年子女的身体、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家庭暴力无论是肉体上、还是精神上,都会对子女产生影响。
影响的结果有很多种:紧张、害怕、引起的情绪焦虑;自尊心降低;有不安全感、羞耻感;自我责备;生理状况异常等,消极、孤僻、忧郁,尝试使用暴力行为或破坏性行为发泄感情等。
5、诱发刑事犯罪,影响社会稳定。
因家庭暴力引发的刑事案件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有的妇女不堪丈夫长期的虐待,当这种忍耐超过承受的心理极限时,消灭家庭暴力的动机就会转化为行动,采取报复手段,从肉体上消灭家庭暴力的根源,走上犯罪道路。
6、家庭暴力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家庭暴力侵犯家庭成员的合法权益,在一定条件下引发青少年和其他家庭成员违法犯罪,诱发家庭的悲剧,妨害婚姻家庭关系的稳定和谐,对社会整体发展进步产生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