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举考试
科举,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三年(607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共经历了1298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官吏选拔制度主要是“九品中正制”,即各地中正官推荐人才做官,官吏多被士族阶层垄断。
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年),隋文帝正式设立分科考试制度,取代九品中正制,自此选官不问门第。科举制度初期设诸州岁贡,规定各州每年向中央选送三人,参加秀才与明经科的考试。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增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当时秀才考方略、进士考时务策、明经考经术,形成一套完整的国家分科选才制度。
(一)考试科目
(1)隋炀帝时期科举分两科:明经、进士;
●明经
考试的内容主要包括帖经和墨义。帖经类似现代考试的填充,试题一般是摘录经书的一句并遮去几个字,考生需填充缺去的字词。墨义则是一些关于经文的问答。
●进士
主要考诗赋,以及对时政、治国的见解。进士科每年应举者少则八九百人,多则一二千人,而其中能及第者不过十余人以至三十人左右,录取比例不过百分之一二。所以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2)唐朝时期,科举考试科目很多。高宗以后,进士科的地位慢慢超越了明经,成为科举中唯一的重要科目。
(3)武则天时,亦设立了武举考试,用以挑选武官。
(4)宋朝科举考试的内容与唐朝差别不大,但王安石执政时改革科举制度:取消帖经、墨义、诗赋等考试,改为以经义(解释经书)、论(对时局的评论)、策(提出解决时弊的办法)作为考试内容。
(5)元朝科举考试内容有重大转变。第一是科举不再分科,专以进士科取士。第二是考试以朱熹著述的《四书集注》作为主要的依据。
(6)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在乡试及会试皆以《四书》的内容命题,要求考生以古人的语气阐述经义,“代圣人立言”,用八股文作答。只有到了科举最后一关,用以决定名次的殿试,才会改为考时务策问。但是考生答策的内容很多时都并不重要,清朝的皇帝便以书法取定殿试名次的高低。
(二)考试安排
图15-1 科举考试流程图
(1)县城考试:县试→府试→院试
童生(也叫儒生)需先经过县试→府试→院试三次考试,被录取者称生员(又称秀才、相公)。其中,县试由县官主持;府试由府州主持;院试由省学政主持。只有考中秀才才具有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
成为秀才即代表有了“功名”在身,在地方受到一定的尊重,亦有各种特权:
1.免除个人的赋税和差徭;
2.见县级官吏不用下跪、知县不可随意对其用刑、遇公事可禀见知县等等;
只有生员资格的秀才并没有俸禄,如果未能通过之后的乡试中举,亦不足以为官。很多秀才在功名上未能更进一步,只能回乡以教书等方法为生。这些在经济上并不富裕,但在社会上地位稍高于平民的读书人被称为“穷秀才”。
(2)省城考试:乡试
乡试,每3年一次,多在秋天举行,故又称“秋闱”。是指秀才去省城参加考试,由朝廷派指定专员主持,被录取者称举人,其中第一名称解元。举人具有以下特权:
1.具备秀才的所有特权;
2.还可以领取朝廷的俸禄、进京参加会试的费用也由朝廷支出;
3.给3次参加会试的机会,如果3次都没中,则给一个小官(和县令差不多)做;
4.见所有官都不用下跪;
(3)进京赶考:会试
乡试在第一年的秋天考试,考中举人的在第二年春天必须进京参与会试,也就是考进士,而参考的旅费由朝廷发给,称为“公车”。会试由礼部所主办,在京城的贡院举行,一般在乡试的第二年,由於多在农历二、三月举行,所以又称“春闱”。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4)皇帝面试:殿试
殿试,是科举考试中的最高级别考试。皇帝亲临殿廷,发策会试贡士。通过者称为进士,共分为三甲:
1.一甲进士:共3名(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赐“进士及第”称号。
2.二甲进士: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称号。
3.三甲进士: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称号。
(5)授予官职
一甲进士立刻授予官职,状元:翰林院修撰(六品);榜眼、探花:翰林院编修。二、三甲进士还要在保和殿进行朝考(论诏奏、议诗赋),最后授予官职:
1.选擅长文学、书法的为庶吉士,庶吉士在翰林院内特设的教习馆(亦名庶常馆)肄业三年,
期满举行“散馆”考试,成绩优良的分别授翰林院编修(原来为二甲进士者)、翰林院检讨(原为三甲进士者)。
2.未被选为庶吉士的,分别授主事(各部职员)、知县等(实际上,要获得主事、知县等职,
还须经过候选、候补,有终身不得官者)。
(三)连中三元
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分别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在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中,共有17人三元及第:
(1)文科14位:
唐朝2人:张又新、崔元翰;
宋朝6人:孙何、王曾、宋庠、杨置、王岩叟、冯京;
金朝1人:孟宋献;
元朝1人:王宗哲;
明朝2人:黄观、商辂;
清朝2人:钱檠、陈继昌;
(2)武科3位:
尹凤:明朝嘉靖年间,连中武科三元,官拜参将,辅于大逑在福建、浙江沿海的抗倭战争中屡建战功。今存南京“三元巷”以示纪念。
王名世:浙江永嘉人,明朝万历年间连中武科三元,官授锦衣卫千户。他博通经史,工诗善书,时人称其武艺、诗词、书法为“三绝”。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秉性刚介,不媚权贵,颇有直道君子之风。
王玉璧:浙江人,清朝顺治年间连中武科三元。此人在明末曾参加武秀才考试,射箭第一,号称“神射手”,故人们赞其为“武四元”。他虽是武士出身,但手不释卷,文笔斐然,也有文武全才之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