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区落实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区落实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方案
为做好X区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工作,切实加强我区的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促进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根据自治区启动实施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结合X区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草原畜牧业现状
X区位于X市的东部,是X市四个中心城区之一,全区总面积277.56平方公里。X区草原工作由区农牧局畜牧兽医站管理,配有管理岗位3名,草原专业技术岗位2名,负责草原保护建设、草原防火、草业技术推广、草地资源调查、生物灾害防治、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处理草原权属纠纷等工作,现有领导职数2名,草原工作技术人员1名。
(一)草原利用现状。
以X年草原调查数据为准,X区行政区域内的可利用草原面积为23.38万亩。草原类型为荒漠草原、草原化荒漠为主,根据草地群落建群植被的特征,X区草地资源划分为山地荒漠放牧牧场、山地荒漠草原放牧牧场、山地草原放牧牧场、山地草甸草原兼用场、高山高寒草甸放牧场5个草地资源类。理论载畜量(八十年代)为8536只/年。(28.36亩/只);X年第一轮草原承包时按照12亩/只核准载畜量。跨区放牧面积4.5万亩(位于X区),为春秋放牧草场,涉及牧户180户,人口1137人,牲畜数量8700头。X区跨区使用草原位
于X区行政界限内,面积约为4.5万亩,草场使用权归涝坝沟村所有。因该片区草原未颁发草原使用权证,涝坝沟村与X区均无草原使用权证,近年来,X区所属芦草沟乡、铁厂沟镇等牧业村镇未经草原管理部门审批,在涝坝沟村草场界限内开矿、种植林木、私建永久性建筑,另有私自放牧行为,类似事件时有发生且屡禁不止。
X区实施中央第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以来,超载过牧得到有效遏制,人为破坏大幅度减少,草地资源退化得以恢复,草地生态环境日趋好转。X区行政辖区内天然草原额定载畜量(理论载畜量)为0.9万羊单位,“十一·五”末实际放牧牲畜达2.8万羊单位,超载率高达221.11%。X年X区天然草原放牧1.6万羊单位,载畜量比2010年下降了42.8%。随着百万肉羊肉牛项目的实施,采用牲畜设施圈养等措施,至“十二·五”末规模化养殖场约38家,养殖面积达2万㎡,圈养牛羊达1.2万只,实现“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肉”的目标。
(二)草场承包情况。
1.承包总面积200578亩,发放的草场承包证数量123户,其中联户承包面积200578亩,承包户数:157户(X年),X年牧户总数达到277户,1624人,承包组共计13个,采用每10-12联户承包。
2.集体草场面积20000亩,涉及户数86户。
3.未承包面积10000亩,一是不宜放牧的高山草场,二是农区的荒山草场。
4.X区跨区使用草原面积约为4.5万亩,位于X区行政界限内。
(三)草原保护建设现状。
随着中央第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战略的实施,X市相继在我区实施了天然草原保护与恢复、城市周边草原禁牧、天然草原退牧还草、补播改良等一系列草原生态保护工程项目。
(四)畜牧业生产现状。
X年年末草食牲畜存栏量24698头(只),草场(以夏牧场为准)实际放牧牲畜数量12000头(只),畜牧业产值3644万元。X年牧业村2个,牧民总户数355户,人口1926人。
二、总体思路与实施原则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草原生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从源头上扭转草原生态环境总体退化的趋势,强化草原生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按照保生态、保收入、保稳定、保供给、完善相关制度的“四保一完善”总体要求,以改善民生为根本,通过项目整合和资金捆绑等措施,大力实施“转人、减畜、转移生产能力”的工程建设,以保护和改善天然草原生态环境,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为核心,增加牧民收入,改善牧民生活质量,加快传统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坚持集约化、规模化养殖的发展方向,逐步实现草原生态保护和牧民持续增收的双赢目标。
(二)实施原则。
一是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的原则。按照草场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