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腹泻与肠道菌群失调(完整版)
肠道菌群失调的危害与预防
河北医学院附属三院张琳等报告急性细菌性腹泻患儿粪便中双 歧杆菌、类杆菌、乳杆菌、肠球菌明显减少(P<0.01),肠杆菌数量 增加(P<0.05),双歧杆菌与肠杆菌比值(B/E值)降下。随着腹泻症状 消退伴有肠道正常菌群建立,但厌氧菌的上升速度缓慢,与症状的 恢复是同步的,但菌群恢复速度较临床症状好转速度为慢,而且菌群 失调程度与临床症状轻重有关。
五肠、道消菌群化→3系13篇疾(1病994与~2肠008)道菌群失调
消化系疾病→73篇
1、急、慢性腹泻
急性腹泻、肠炎、痢疾时常伴胃肠道 菌群严重比例失调,常住菌(如拟杆菌、 双歧杆菌、肠杆菌)数量减少,外袭病菌 异常增多。慢性腹泻原因较复杂,常见的 有肠易激综合征、急性菌痢后腹泻、吸收 不良综合征及原因不明等,与肠道菌群失 调互为因果。
人体中定居的细菌
人体的皮肤、口腔、肠道、阴道中都有细菌长期存在, 被称为正常菌群。
成人体内的细菌数为1.2千克,约100万亿(1015) 人体携带的微生物主要在肠道,占人体总微生物量约
80%,细菌种类约400-500种,粪便重量的1/3~ 2/5是微生物。这些细菌可分为3类:
有益菌: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 中间菌:粪链球菌、大肠杆菌 有害菌:葡萄球菌、假单孢菌
消化道细菌的分布
口腔:菌群高度复杂,经过胃被胃酸破坏,对 胃肠道影响很小。
胃:除了幽门螺杆菌或相关的菌种外,大多数 是革兰阳性的需氧菌,如链球菌、葡萄球菌、 奈瑟菌、乳酸杆菌和念珠菌,细菌浓度通常 小于103/ml,在无酸的胃中细菌数会明显增 多。幽门螺杆菌是真正的胃内细菌,它是引 起胃炎的主要致病因子,是溃疡病的重要致 病因子。
侯晓华,张锦坤等报告慢性腹泻病人粪便菌 群的检测结果以肠杆菌、粪杆菌、双歧杆菌群 失调有关。
肠道菌群失调
2、定量检查:首先需将粪质均质化,并按一定比例稀释,培养后还须计算各类细胞菌落计数以求出细菌总数值,手续麻烦,一般实验室很少采用。正常菌群分析所用的培养基,要求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如S培养基对肠道致病菌,伊红美蓝培养基对肠道需氧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7.5%氯化钠琼脂对葡萄球菌,少鲍氏琼脂对真菌等。培养方法除需氧培养外,必要时尚需厌氧培养,需氧培养与一般细菌培养相同,厌氧培养则采用生物厌氧法或厌氧缸法。
肠道菌群失调的常见类型有以下几类:
定位转移因人体抵抗力降低、肠道菌群失调等原因,肠道细菌可由肠道转移到其他部位或器官而发生感染。如寄生在肠道的大肠杆菌可转移到呼吸道,发生支气管炎和肺炎。又如拟杆菌可从下消化道转移至上消化道,分解胆汁中的胆盐,影响脂肪吸收,引起脂肪泻。
自身感染因各种原因人体抵抗力明显下降时,肠道菌群失调引起自身感染。如时,肠道中大肠杆菌可引起原发性腹膜炎和败血症。
二原因治疗:如由于巨结肠,胆囊炎引起的肠球菌过度繁殖;维生素缺乏造成的肠球菌减少或消失;小肠蠕动过快而引起的酵母菌过多等,都必须无除去这些原因,然后再扶持正常菌群,方能奏效。
三调整菌群治疗:
肠道菌群失调,饮食调整:发酵性腹泻应限制碳水化合物;腐败性腹泻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增强肠粘膜的局部防御屏障功能,防止细菌易位,应增加纤维食物。
肠道菌群失调的临床表现有发热、腹泻(稀水便或粘液便,有时带脓血)、腹胀、腹鸣等。抗生素治疗后,先有症状好转,继而恶化,常为本病的重要临床特征。
肠道菌群失调疾病诊断主要靠大便细菌学检查,包括涂片镜检和培养,作细菌的定性和定量检查,尤其是多次动态观察。表现为正常菌群减少或消失,过路菌过量繁殖,大便中的细菌失去正常的数量、比例,而出现以耐药的过路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难辨梭状芽胞杆菌等为主的异常细菌组合。检测粪便中的细菌毒素,如难辨梭状芽胞杆菌的毒素,也有助于诊断。
肠道菌群失调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肠道菌群失调易导致什么并发症*导读:肠道菌群失调可引发下列疾病:1、急、慢性腹泻:典型的菌群失调腹泻病例,大多发生在抗生素应用之后,此时大部……肠道菌群失调可引发下列疾病:*1、急、慢性腹泻:典型的菌群失调腹泻病例,大多发生在抗生素应用之后,此时大部分正常菌群中的生理性专性厌氧菌减少或消失,而其中具有耐药性的"过路菌",如假单胞菌属、克雷伯菌属、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变形杆菌等过度繁殖。
此外,正常肠菌由于在抗生素影响下发生结构上的改变,也可引起腹泻。
对这些病例的检测结果表明,需氧或兼性厌氧菌,如肠杆菌、肠球菌等明显减少或消失,并且厌氧的双歧杆菌与乳酸杆菌也明显减少。
在腹泻停止后,肠道菌群也恢复正常。
临床与动物实验均已证明肠道茵群失调可引起急性腹泻。
某些旅游者腹泻的原因之一,可能就是因为气候和环境的改变而发生的肠道菌群失调所致。
国内外的研究证明,急性腹泻的一些非特异病原菌,如假单胞菌属、克雷伯菌属、变形杆菌属等亦可引起慢性腹泻。
但事实上,引起慢性腹泻的病原菌就是常住菌的比例失调。
只有少数"过路菌"是引起慢性腹泻的病因。
康白等人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
*2、热带脂肪泻:尽管本病的病因未明,但有足够证据表明,热带脂肪泻的慢性腹泻,体重下降以及碳水化合物、脂肪、叶酸、维生素B12吸收不良是来源于小肠肠道菌群失调。
本病患者粪便中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明显多于厌氧菌,而健康人则前者是后者的lo。
进一步研究证明在热带脂肪泻患者的回肠内已分离出能产生肠毒素的肺炎杆菌、阴沟肠杆菌和大肠杆菌。
这说明本病的临床表现是近端小肠定植了上述细菌所致,而在正常情况下,这些细菌主要定植在大肠。
*3、细菌过度生长综合征:细菌过度生长综合征以胃肠道解剖异常和生理功能紊乱为特征,此种改变促使结肠型菌群在小肠上部定植而导致脂肪泻、维生素缺乏症、碳水化合物吸收不良等临床表现。
小肠细菌的过度生长综合征患者的小肠细菌分析证明需氧菌和厌氧菌都存在。
肠道菌群失调症
肠道菌群失调症人体消化功能图健康人的胃肠道内寄居着种类繁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称为肠道菌群。
肠道菌群按一定的比例组合,各菌间互相制约,互相依存,在质和量上形成一种生态平衡,一旦机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特点是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敏感肠菌被抑制,未被抑制的细菌而乘机繁殖,从而引起菌群失调,其正常生理组合被破坏,而产生病理性组合,引起临床症状就称为肠道菌群失调症(alteration of intestinal flora)。
本症的发生率约为2%~3%。
治疗措施一全身支持疗效对施行大手术患者,手术前注意补充营养,亦可肌注丙种球蛋白以提高机体免疫机能。
有研究表明,溃结患者肌注入免疫球蛋白可使结肠内乳酸杆菌和双岐杆菌增加,某些条件致病菌减少。
也可试用注射转移因子,免疫核糖核酸、胸腺素等,亦可用白细胞介素2,每次5万U 肌注,10日为一疗程,可连续应用。
二原因治疗如由于巨结肠,胆囊炎引起的肠球菌过度繁殖;维生素缺乏造成的肠球菌减少或消失;小肠蠕动过快而引起的酵母菌过多等,都必须无除去这些原因,然后再扶持正常菌群,方能奏效。
三调整菌群治疗1.饮食调整:发酵性腹泻应限制碳水化合物;腐败性腹泻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
增强肠粘膜的局部防御屏障功能,防止细菌易位,应增加纤维食物。
2.抗菌药物:立即停止原抗生素,应根据菌群分析以及抗菌药物敏感试验,选用合适的抗生素以及抑制过度繁殖的细菌,从而间接扶植肠道繁殖不足的细菌。
此外还可采用广谱抗菌药物将肠道细菌大部分消灭,然后再灌入正常肠道菌群的菌液以使其恢复。
3.活菌制剂:目前常用的活菌制剂有嗜酸乳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乳酸乳杆菌、芽胞乳杆菌、分叉乳杆菌、粪链球菌、大肠杆菌、粪杆菌和枯草杆菌等。
其中以分叉乳杆菌制剂疗效最好。
枯草杆菌制剂疗效也较好,其疗效机制可能是由于该菌是需氧的,能吸收氧氧,降低肠腔氧化还原电位,支持厌氧菌(类杆菌、乳杆菌)生长,从而间接扶植了正常菌菌群。
还可以用正常人大便悬液做成复方活菌制剂用来治疗葡萄球菌引起的伪膜性肠炎,收到较好的效果。
《小儿腹泻》
整理课件
6、耶尔森菌小肠结肠炎: ➢多发生在冬季和早春。 ➢可引起淋巴结肿大,故可产生肠系膜淋巴
便腹泻患儿): ✓多不需抗生素治疗(约70%) ✓新生儿、小婴儿、营养不良儿、免疫缺陷
患儿、病情严重者可酌情选用抗生素。
整理课件
➢ 细菌性肠炎:特别是侵袭性肠炎,应早期应用抗生 素
✓ 大肠杆菌:头孢菌素、庆大霉素 、呋喃唑酮等 ✓ 金葡菌:停用原抗生素,做细菌敏感试验。 ✓ 空肠弯曲菌:首选红霉素。 ✓ 鼠伤寒沙门菌:可用头孢噻肟或头孢三嗪 ✓ 真菌:制霉菌素
水样整理泻课件
整理课件
临床表现
(一)急性腹泻: 1、轻型腹泻 :常由饮食因素和肠道外感染所致。
➢ 消化道症状:腹泻次数增多,每天10次以内,稀 便或水样便,黄色或黄绿色,味酸。呕吐少见,腹 痛轻微。便检有大量脂肪球。
➢ 全身中毒症状:无。 ➢ 脱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无或轻。
整理课件
2、重型腹泻:消化道症状 +全身中毒症状 +脱水
物) ➢过敏性腹泻:对牛奶或大豆过敏 ➢原发性或继发性双糖酶缺陷,主要是乳糖
酶缺乏或活性降低。
整理课件
2.气候因素: ➢冷-肠蠕动增强 ➢热-消化液、胃酸分泌减少,或口渴饮奶过
多引起消化功能紊乱。 3.症状性腹泻( 肠道外感染)
整理课件
发病机制
1.“渗透性 ”腹泻:肠腔内存在大量不能吸收的具 有渗透活性的物质。
肠道菌群失调诊断标准
肠道菌群失调诊断标准
肠道菌群失调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1. 轻度菌群失调:在去除致病因素后,肠道功能紊乱的症状可以恢复好转。
这种情况通常见于急性疾病引起的肠道功能紊乱。
2. 中度菌群失调:即使去除病因,肠道症状往往不能恢复,并且出现慢性肠道症状。
3. 重度菌群失调:表现为菌群交替或二重感染,需要通过粪便性状和实验室检查来确定特异性诱因,例如志贺菌、沙门菌、空肠弯曲菌、艰难梭菌和轮状病毒感染等。
如果出现肠道菌群失调的症状,如便秘、腹泻、胀气等,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肠道菌群失调易致慢性腹泻.doc
肠道菌群失调易致慢性腹泻作者:秦斌来源:《亚太传统医药·都市健康人》2013年第07期小满之后,易致腹泻;夏日受凉,易致腹泻;滥用抗生素,易致腹泻……为什么呢?这很可能是“肠道菌群”因某种原因“失调”了!人体是个“细菌动物园”人类刚出生时,体内无菌。
但在出生2-4个小时后,就会有微生物进入身体定居繁殖。
在人体的体表及其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如皮肤、口腔、鼻腔、咽喉腔、眼结膜、肠道及尿道等部位,都有它们的身影。
与人类健康相关的微生物大都生活在肠道里,其中大多数是细菌。
据估计,在人的肠道中栖息着大约500余种、约1014个细菌。
有科学家开玩笑地说:“我们身上有个细菌动物园”。
在进化中形成共生关系人体内的细菌,有“常驻菌”与“过路菌”两大类。
常驻菌,也称原籍菌群,是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通过个体适应和自然选择,而形成的相当固定的细菌菌群。
它们有规律地定居于身体一些特定部位,如链球菌主要在咽喉部,而大肠杆菌就定居于肠道。
“常驻菌”群不同种类之间,与寄生的人体之间,与环境之间,始终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系统。
人、菌如何“相互依存”?实际上,常驻菌就是我们人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一个共生体,如果没有它们,我们将难以生存。
帮助人体酵解合成营养素我们人和肠道细菌就是共生的,离开它们,我们就很难维持正常的营养、免疫、消化等功能。
细菌寄生在我们的肠道内,利用我们摄取的食物中的某些物质,以及消化道分泌的各种成分作为营养,进行新陈代谢,而某些细菌的代谢产物,“非常巧”的“恰好”就是我们人类所必须的营养物质。
例如,不能被我们人类消化吸收的膳食纤维,却是肠道细菌的好“食物”;细菌“吃进”了膳食纤维,将其酵解,产生出供自己生命所需的能源,其代谢产物是短链脂肪酸(乙酸、丙酸及丁酸等),而这些产物对我们人体极为有用,它们可以“抑制人体内胆固醇的合成”。
所以,胆固醇高者,要多食膳食纤维。
再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产气杆菌的代谢产物,是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B12等B族维生素,以及维生素K、烟酸、泛酸、叶酸等。
肠道菌群失调的症状 肠道菌群失调造成的危害
肠道菌群失调的症状肠道菌群失调造成的危害通常情况下,肠道菌群一旦失调,会给我们的身体发出信号,只是很多人都忽视了,今天就来和大家聊聊,关于肠道菌群失衡的那些提示信号。
一、免疫力低下反复感冒感冒一般是病毒、细菌侵害机体所造成,当病毒、细菌侵害人体时,身体自身的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就会被积极调动,对抗、吞噬这些外来侵略者,使病程缩短。
当人体免疫力低下时,这些病毒超过了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所能发挥的消灭能力,致使机体受到病毒、细菌的侵害。
反复感冒与机体的免疫力差有直接的关系,身体抗病能力不强,不能抵御外来的致病菌,所以就容易反复发作。
人体的免疫系统有70~80%是分布在肠道内或者肠道周围,肠道菌群失衡是免疫力低下的重要原因。
二、腹泻便秘及其它肠易激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病因有食物过敏、应激反应、乳糖不耐受、情绪变化、环境因素、使用激素等。
多项研究发现,患者与健康人群比较,其肠道菌群不平衡,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较低。
瑞典等研究发现每天服用一定剂量的酪酸梭菌会减轻产气、痉挛等症状甚至痊愈。
三、食物不耐受人体自身有能力代谢降解单糖、双糖、淀粉和蛋白质等我们从食物中获得的主要营养物质。
但也有部分例外。
绝大多数的非淀粉多糖和其他一些我们通过食物摄取的物质是被我们的共生微生物降解的。
所以当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和所摄入的食物不匹配时就会出现食物不耐受。
如果肠道中缺乏某些降解摄入食物的细菌,那么不仅通过这些食物改善健康的愿望会落空,还会出现胃肠道不适和肠漏。
四、焦虑抑郁有确凿的研究证据表明抑郁也是一种炎症性疾病。
困扰科学家的是这种伴随着抑郁出现的轻度炎症,究竟起源于哪里?近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诱导焦虑和抑郁的发病中发挥作了关键作用。
肠道内一些细菌可能让您感到抑郁,而另一些细菌又可以帮您抵抗抑郁。
所以研究者们认为未来益生菌产品或许可以替代抗抑郁药物或者至少可以作为抗抑郁药物的辅助剂。
腹泻鉴别诊断
•腹泻的鉴别诊断应对病程、排便情况、伴随症状及病原检查进行教诊断。
一、急性腹泻(一)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细菌痢疾(急性菌痢)是感染性腹泻最常见的原因。
主要在夏秋季发病。
可行成大、小浒潜伏期多为1-2d,长可达7d。
患者常以畏寒、发热和不适感争骤起病,有腹痛、腹泻,排便每天10余次至数10次。
常伴里急后重、恶心、呕吐与脱水。
粪便在病初可为水样,以后排出脓血便或黏液血便。
镜检可见大量红、白细胞,烘便培养可培养出痢疾杆菌。
中毒型菌痢以儿间多见或年龄较大,体质衰弱,营养不良者。
中毒型菌痢有时以高热、抽搐等素闻血症症状为主要表现。
需以棉拭子由肛门取粪便进行镜检或细菌培养常可明确诊断。
急性菌痢应与阿米巴性痢疾相鉴别,鉴别要点有:①阿米巴性痢疾多为散发,常无发热一般无里急后重;②排便情况较急性痢疾次数少,量较多,常呈果酱样;③腹部压痛较轻,多在右下腹;④粪便中可找到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及其包囊。
(二)沙门菌属性食物中毒沙门菌属性食物中毒是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形式。
①常由于食物(肉类、蛋类、鱼类)污染而暴发;②往往同席多人或在集体食堂中多发病。
致病菌以肠炎、鼠伤寒与猪霍乱沙门菌较常见,潜伏期一般为8-24h;③表现为急性胃肠炎,常伴畏寒、发热等全身性感染的症状,早期可有菌血症,可伴有腹绞痛、胀气、恶心。
呕吐等症状,偶有里急后重;④腹泻水样便,深黄色或带绿色,有恶臭,每天数次至十数次。
粪便混有未消化的食物及少量裁液,偶带脓血。
霍乱样暴发性急性胃肠炎型沙门菌感染,患者均有剧烈的呕吐与腹泻,体温初升高i随即下降。
常出现严重的脱水、电解质紊乱、肌肉痉挛、少尿或无尿,如抢救不及时,可在短时内因周围循环衰竭或急性肾衰竭而死亡。
与其他细菌感染性胃肠炎的鉴别主要是由患者的呕吐物或粪便中培养出沙门菌。
〔三)病毒性胃肠炎病毒性胃肠炎的主要表现为儿童或成人的夏季流行性、无菌性腹泻。
临床特点是高度传染性和极低的病死率,有轻度的发热、不适感。
菌群失调与疾病 案例
菌群失调与疾病案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菌群失调与疾病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个话题,研究发现菌群的不平衡可能与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菌群失调是指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发生异常,导致有益菌数量减少,有害菌增多,菌群结构失衡的情况。
菌群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影响,当菌群失调时,可能会引发各种疾病,如肠道疾病、代谢性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
一位名叫小刘的女士,曾经因为肠道不适频频就医。
她的主要不适症状包括腹泻、腹痛、便秘等,经过多次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
一位医生建议她检查肠道菌群情况,结果发现她的菌群失调较为严重。
医生告诉她,菌群失调可能是她肠道不适的根本原因,需要通过调整菌群结构来改善症状。
小刘开始系统地进行菌群调理,采取了多种方法,包括饮食调整、益生菌补充等。
经过数月的调理,小刘的肠道症状逐渐减轻,体重也有所下降。
她感受到了菌群调理对身体的益处,并开始重视自己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希望能够维持健康的菌群状态。
菌群失调与肠道疾病之间的关系已被广泛研究。
肠道菌群失衡与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研究表明,患有炎症性肠病的患者肠道菌群结构会有所改变,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增多,这可能导致肠道黏膜损伤和炎症反应。
通过调整菌群结构,可以一定程度上减轻炎症性肠病的症状和进展。
除了肠道疾病,菌群失调还与代谢性疾病密切相关。
多项研究表明,肥胖、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与正常人存在较大差异。
肥胖者的肠道菌群可能更倾向于高热量食物的代谢,导致能量摄入过多;而糖尿病患者的肠道菌群可能与胰岛素抵抗有关,影响血糖水平的控制。
通过调整肠道菌群结构,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代谢性疾病的症状和进展。
菌群失调还与免疫系统疾病密切相关。
免疫系统疾病是由于免疫系统异常导致的一类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的不平衡可能会导致免疫系统功能紊乱,引发免疫系统疾病的发生。
通过调整肠道菌群结构,可以调节免疫系统功能,减轻免疫系统疾病的症状和进展。
腹泻
(二)迁延性腹泻和慢性腹泻:急性腹泻未彻 底治疗或治疗不当、营养不良、免疫功能 低下、感染、食物过敏、药物因素、肠道 菌群失调、先天性畸形等均可导致急性腹 泻迁延不愈、甚至转为慢性。人工喂养、 营养不良婴幼儿患病率高。 患儿多无全身中毒症状,脱水、代谢性酸 中毒及电解质紊乱也不明显,主要以消化 功能紊乱和慢性营养紊乱为特点。
(三)非感染性因素: 1.饮食因素:
食物质和量的变化(过早喂淀粉和脂肪食物)。 突然改变食物的种类。多见于人工喂养儿。
过敏性腹泻:对牛奶或大豆过敏 原发性或继发性双糖酶,主要是乳糖酶缺乏或 活性降低,对糖的消化吸收不良造成腹泻。
2、气候因素:
冷-肠蠕动增强。 热-消化液、胃酸分泌减少,而喂养过多 则增加消化道负担,易诱发腹泻。
2
产毒性大肠埃希菌肠炎
多发生在夏季;起病较急;无明显全身感 染中毒症状;腹泻和呕吐,大便呈水样或蛋花 样,含有粘液,镜检无白细胞;常发生脱水、 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预后:自限性疾病,自然病程 3~7 天。
3 侵袭性细菌引起的肠炎: 多见于夏季,可引起细菌性
痢疾类似的症状 通常急性起病,伴有高热。 腹泻频繁,大便呈粘液状,带脓血,有腥臭味,镜检 可见大量白细胞和数量不等的红细胞。 常伴恶心、呕吐、腹痛和里急后重。 可出现严重的中毒症状如高热、意识改变,甚至感染 性休克。 粪便培养可以找到相应的致病菌。
肝解毒功能不全
毒素进入血循环 中毒症状
腹泻、脱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
饮食不当引起腹泻发生机理
四、临床表现
Clinical Manifestation
按病程分类: 急性腹泻:连续病程<2 周 迁延性腹泻:2周至2个月 慢性腹泻:>2个月 根据腹泻的严重程度: 轻型腹泻 重型腹泻
《肠道菌群失调》课件
肠道菌群失调的症状
消化系统症状
腹泻、便秘、腹胀、腹痛等。
全身症状
乏力、发热、营养不良等。
其他症状
过敏、免疫功能低下等。
肠道菌群失调的病因
01
02
03
04
饮食因素
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如高糖、 高脂、高蛋白饮食,会导致肠
道菌群失衡。
疾病因素
肠道感染、炎症性肠病、肠道 肿瘤等疾病会影响肠道菌群的
平衡。
药物因素
05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深入研究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的关联
01
肠道菌群与代谢性疾病
研究肠道菌群如何影响人体代谢,进一步揭示肠道菌群在肥胖、糖尿病
等代谢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
02
肠道菌群与免疫系统
探讨肠道菌群如何调节人体免疫系统,以及肠道菌群失调如何影响免疫
相关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03
肠道菌群与神经系统
研究肠道菌群如何影响神经系统功能,如情绪、认知和行为等方面,进
一步揭示肠道菌群与抑郁症、焦虑症等神经精神疾病的关系。
探索肠道菌群失调的预防与治疗方法
1 2
益生菌和益生元的研发与应用
深入研究益生菌和益生元的生理功能及其作用机 制,开发针对不同肠道菌群失调疾病的益生菌和 益生元产品。
肠道菌群移植技术
优化肠道菌群移植技术,提高移植效果和安全性 ,为肠道菌群失调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手段。
保持规律作息、适量运动、减少压力等健 康生活方式,有助于改善肠道菌群环境。
预防措施
注意饮食卫生
保持食物清洁,避免食用过期、变质 的食品,减少食物中毒和肠道感染的 风险。
加强锻炼与免疫力
坚持适量运动,增强身体免疫力,提 高肠道抵抗力,预防肠道菌群失调。
肠道菌群失调症诊断及治疗[试题]
肠道菌群失调症诊断及治疗[诊断]1,症状本证以严重腹泻或慢性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
在应用抗生素治疗过程中,如突然发生或原有腹泻加重,即可考虑继发本病。
腹泻多为淡黄绿色水样便,有时如蛋花样。
真菌感染可呈泡沫样稀便,有腥臭味,脓血便。
个别病例粪便中漂浮有呈粉红色粘膜样碎片,大小不一。
腹泻多数顽固,每日5一10次,甚至20余次。
一般有轻度腹痛,少数伴恶心、呕吐,多有水电解质紊乱。
重症可发生休克。
2,检查本证的检查是通过有关微生物实验室检查,即菌群定性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与一般微生物检查相同,如葡萄球菌肠炎粪便少,革兰染色可发现成堆的阳性葡萄球菌及中性多形核细咆,粪便培养可有大量的葡萄球菌生长。
白色念珠菌性肠炎,可采用病理材料直接涂片,经氢氧化钾溶液处理并革兰染色,镜检可见成簇的卵圆形白色念珠菌,革兰染色阳性,细胞内着色不均匀,细菌培养可形成奶油色表现光滑细菌样菌落,带有酵母气味。
但定性检查除三度比例失调(即菌群交替症)能检查出外,资阳水工医院专家表示其他比例失调则难以分析,尚需进一步做定量检查,以判断数值是否正常。
定量检查首先需将粪便均质化,并按一定比例稀释,培养后须计算各类细菌菌落计数,以求出细胞总数值,手续比较麻烦,一般细菌实验室很少采用。
定性定量检查相结合,分析致病菌的类型。
[鉴别诊断]资阳水工医院专家提出肠道菌群失调有许多类型,除实验室检查外,还应结合临床进行鉴别。
1.葡萄球菌性肠炎多见于长期应用抗菌素(四环素、氨苄青霉素等),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进行肠道手术的年老患者或慢性病患者。
健康人10%一15%的肠道内带葡萄球菌,但不致病,当优势菌或脆弱类杆菌、大肠杆菌等因抗生素的应用被抑制或杀灭后,比较耐药的金葡菌即乘机繁殖而产生肠毒素,并引起以腹泻为主的临床症状。
腹泻多于术后或用药后3—6日开始,日排黄绿色稀便3—20次,伴有腹胀。
腹痛一般不重,吐泻严重者可伴有脱水、电解质紊乱、尿素氮升高、血压下降。
2.白色念珠菌性肠炎这是肠道菌群失调最常见的一种。
肠道菌群失调症科普宣传PPT
肠道菌群失调症的原因是什么 ?
肠道菌群失调症的原因是什么?
饮食因素
不均衡的饮食、缺乏纤维素和益生元会导致 有益菌减少。
建议多摄入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纤维 的食物。
肠道菌群失调症的原因是什么?
药物影响
长期使用抗生素和其他药物可能会破坏肠道 菌群的平衡。
在必要时使用抗生素,并遵从医嘱,避免滥 用。
肠道菌群失调症的原因是什么?
生活方式
压力、缺乏锻炼和睡眠不足等因素也会影响 肠道健康。
保持良好的作息和适当的运动有助于维护菌 群平衡。
如何诊断肠道菌群失调症?
如何诊断肠道菌群失调症? 临床症状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病史进行初步评估。
常见的症状如腹痛、便秘、腹泻等都需要重视。
如何诊断肠道菌群失调症? 实验室检查
肠道菌群失调症科普宣传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肠道菌群失调症? 2. 肠道菌群失调症的原因是什么? 3. 如何诊断肠道菌群失调症? 4. 肠道菌群失调症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5. 如何预防肠道菌群失调症?
什么是肠道菌群失调症?
什么是肠道菌群失调症?
定义
肠道菌群失调症是指肠道内有益菌和有害菌的比 例失衡,导致肠道功能异常。
如何预防肠道菌群失调症? 定期体检
定期体检,关注自己的肠道健康。
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及早干预,能够有效预防肠 道菌群失调。
谢谢观看
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是相辅相成的,建议综 合考虑。
如何预防肠道菌群失调症?
如何预防肠道菌群失调症? 均衡饮食
保持均衡的饮食,多摄入富含纤维的食物和益生 菌。
定期更换食物种类,避免单一饮食。
如何预防肠道菌群失调症? 适度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腹泻与肠道菌群失调(完整版)
摘要
慢性腹泻是一种临床常见症状,病因多且复杂。
肠道菌群是人体肠道内携带的细菌群,其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功能丰富。
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保持动态平衡,与宿主互利共生,维持宿主身体的健康。
当这种平衡被打破时,将出现菌群失调,导致疾病发生,通常表现为腹泻。
粪菌移植可快速、经济、相对安全地重建正常的肠道微生态环境。
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3次/d),粪便量增加(>200 g/d),粪质稀薄(含水量>85%),按病程可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两类。
急性腹泻病程多在2周之内,少数可持续至2周以上,慢性腹泻指病程>4周,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
其发病往往由多种机制共同作用[1,2]。
慢性腹泻是临床上多种疾病的常见症状,病因多,也较为复杂,临床转归差异大。
人类肠道是一个大又杂的微生态环境,有种类繁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称为肠道菌群。
肠道菌群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构成了一个能保持动态平衡的微生态系统,形成天然的生物屏障,抵抗外来致病菌的侵袭。
当机体受到饮食、药物、精神压力等因素影响时,这种平衡被打破,将产生病理性组合,称肠道菌群失调。
由肠道菌群失调所致的慢性腹泻在临床上易被忽视。
近年来,随着对肠道菌群功能的深入研究,人们对肠道菌群有了全新的认识,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慢性腹泻也逐渐被重视。
一、肠道菌群及肠道菌群失调
正常人体肠道内寄居的微生物种类繁多,以细菌为主。
健康成人肠道中含大约104个细菌,种类>1 000种,是人体细胞总和的10倍[3],占粪便干重的1/3~2/5,具体分为三大类:①原籍菌群,为肠道优势菌,具有免疫调节、抑制和清除病原菌的作用,主要有类杆菌、消化球菌、双歧杆菌及优杆菌等;②条件致病菌,其在肠道菌群平衡时无害,在特定条件下可具有侵袭性,对人体有害,主要有肠杆菌、肠球菌等,以兼性需氧菌为主;
③过路菌,菌群平衡时此类菌数量少,长期定植机会少,如数量超出正常水平可致病,主要有变形杆菌、假单胞菌等。
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之间及与宿主之间保持着动态平衡,维持肠道的正常结构和生理功能,对宿主表现为不致病,并通过生物屏障作用、营养作用、免疫调节作用、生长与衰老、代谢作用、抑癌作用等维持着宿主的健康[4]。
引起肠道菌群失调的原因复杂多样,主要有饮食、药物、年龄、肠道动力异常及免疫功能障碍等。
其中抗生素的不当使用被认为是导致肠道菌群失调的罪魁祸首[5],尤其是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可使得肠道敏感菌被抑制,而耐药菌过量繁殖。
研究表明,抗生素所致的肠道菌群失调水平与用药剂量相关[6],而益生菌有稳定并增加肠道优势菌在肠道菌群中的作用[7]。
饮食习惯也可改变肠道菌群[8],在低渣饮食中加入纤维对肠道功能及结果有益[9]。
老年人肠道内双歧杆菌显著减少,肠杆菌、肠球菌增加。
正常的肠道运动在推进食物的过程中也可清除细菌,肠道运动减弱时,可使细菌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大量繁殖,促使肠道菌群失调[10]。
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是肠黏膜主要的免疫球蛋白,可抵抗病原体入侵并阻止肠道细菌
移位[11],当肠道免疫功能出现异常时,也可造成肠道菌群失调。
此外,重症感染、肿瘤、手术等也可导致肠道菌群失调。
二、肠道菌群失调与慢性腹泻
肠道菌群失调所致慢性腹泻的机制较为复杂。
正常情况下,肠道各菌群密集定植于肠黏膜表面,形成一道天然的微生物屏障,通过与致病菌竞争肠道上皮细胞黏附位点、消耗肠道营养物质、产生细菌素等机制阻止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的入侵、黏附和生长繁殖。
当肠道菌群失调时,外来菌或过路菌将成为优势菌,如真菌或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导致腹泻或肠炎。
此外,肠道菌群失调可使多糖发酵成短链脂肪酸减少,未经发酵的多糖不易被吸收,滞留于肠腔引起渗出性腹泻。
慢性腹泻多由急性腹泻治疗不当转变而来,患者粪便中基本分离不出常见的致病菌,而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菌群失调引起的。
正常情况下,胃酸作用及小肠蠕动可使细菌难以在此定植,当某些原因如萎缩性胃炎、长期应用抑酸剂等使胃酸过低,则可致肠道菌群上移,小肠内细菌如双歧杆菌、韦荣球菌、肠球菌及梭菌等厌氧菌过度生长,过度生长的细菌可通过发酵肠道内容物使肠内产气增多,引起腹胀;肠道菌群也参与了胆汁酸的代谢,小肠细菌过度增长可使结合胆汁酸盐水解为游离胆汁酸,后者被小肠迅速重吸收,结合胆盐减少,影响甘油单酯和脂肪酸的吸收,从而引起腹泻。
经抗生素处理后的肠道菌群减少,也可使肠道胆汁酸重吸收增加,粪便中胆汁酸显著减少[12]。
肠道菌群失调时,肠道对致病菌的定植抗力下降,
细菌的种类、数量、比例均发生改变,有益菌减少,致病菌增多,进而出现腹泻,长期腹泻又可加重肠道菌群失调,形成恶性循环。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与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肠道艰难梭菌感染等有密切的关系[13,14],肠易激综合征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菌群失调,炎症性肠病患者与正常人肠道菌群组成有显著不同,肠道菌群失调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疾病活动度相关[15]。
三、肠道菌群失调致慢性腹泻的治疗
1.合理使用抗生素:
对确诊肠道菌群失调者,应停药抗生素或改用敏感窄谱抗生素,避免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
临床医师应严格掌握抗生素使用指征,尽可能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
对病情较重患者,可针对致病菌选用相对应的敏感抗生素治疗,如艰难梭菌可选用万古霉素、甲硝唑、杆菌肽等治疗。
2.生物制剂的应用:
包括活菌制剂、死菌制剂及酵母菌。
现常用的活菌制剂有双歧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嗜酸乳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等,其主要通过消耗肠内氧使肠道内成厌氧环境,促使肠内厌氧菌生长(如整肠生、酪酸菌、促菌生),或直接使用厌氧菌(如丽珠肠乐、培菲康、妈咪爱),恢复肠道菌群的平衡,原则上活菌不与抗生素合用,以免影响疗效,若因病情需要同时使用者可错开服药时间以提高疗效。
死菌制剂或酵母菌(如乐托尔、亿活)不
受抗生素影响,可同时使用。
3.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
是一种将健康人粪便中的正常功能菌群借助一定的方式移植到患者肠道中,重建肠道菌群,以达到治疗肠内外疾病的方法。
目前已有多项研究显示FMT可修复抗生素引发的肠道菌群失调,并可维持正常菌群平衡[16],其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也有明显的效果[17,18,19],粪菌移植升阶治疗方案还为激素依赖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增加了一种治疗选择[20,21]。
对于克罗恩病的治疗,国内有FMT治疗克罗恩并合并肠瘘的成功案例[22],目前仍缺少大样本研究,仅有小样本临床观察提示FMT对克罗恩病的治疗有价值[23,24]。
艰难梭菌感染(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CDI)是院内感染性腹泻的最常见原因,初发CDI一线抗生素治疗复发率高达25%[25],且复发者病情更重、死亡率更高,粪菌移植可有效治疗复发性CDI[26,27,28],并已被写入2018年最新美国CDI治疗指南[29]。
肠道菌群是人体的一个独特"功能器官",FMT作为一种特殊的"器官移植",其起效快、经济、相对安全,日益受到关注,随着FMT的临床研究逐渐增多,其长期安全性仍需要更充分的证据来评价[30]。
4.对症及支持治疗:
腹泻较重的患者,可给予止泻药物,如思密达。
要重点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轻症者可口服补液盐,失水较多者可静脉补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