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20第二十章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对外经济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章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对外经济关系
第一节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
一、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要性
对外经济关系是指一个国家同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联系的总称。
1.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1)社会主义制度是建立在生产社会化基础上的。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不仅使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之间建立起日益紧密的联系,而且必然使国内的经济同国外的经济也彼此发生广泛、密切的联系。
(2)市场经济本质是开放的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日益提高,要求打破社会经济制度和国家的界限,把世界市场变成一个统一的大市场。
2.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总结得出的科学结论。
实践证明,对外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战略。
3.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有利于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
(2)有利于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发挥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实现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对接,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3)有利于推动科技进步,提高经济素质和经济效益。
4.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的需要。
要在新的世界格局中立于主动地位,我们必须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抓住机遇,趋利避害,努力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方面有新的突破;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战略,进一步推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理论依据
1.国际分工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
(1)国际分工是指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内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
国内分工向国际分工的延伸,会促进参与国的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的繁荣。
(2)世界上劳动生产率不同的国家,通过商品交换,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从而给交换双方在经济上带来利益。
即使在各个领域劳动生产率都比较低的国家,通过生产和出口那些自己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以换取自己具有相对劣势的产品,仍然可以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
2.国际价值与国际价格理论
随着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延伸,商品价值表现为国际价值,商品价格就转化为国际价格。
国际市场商品价值不是由个别供给国生产该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而是由国际商品生产的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
具体表现为,商品的价值由商品所有供给国在现有国际正常的生产条件下,用国际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制造该种商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决定。
三、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
1.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是指一国或地区同别国或地区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换的经济活动,是一个国家国内贸易向国际的延伸。
2.利用外资
利用外资是指利用国外资本来进行建设和从事对外经济贸易的活动,是一种国际信贷关系。
(1)外国贷款
构成我方的外债,要用外汇或出口产品偿还本金和利息。
(2)外商的直接投资
我方对这些外来投资一般不承担偿还义务,而是由参加合营的双方共负盈亏,共担风险或外资自己负盈亏担风险。
这种外资不构成对外债务。
3.引进技术
引进技术是指通过国际技术贸易和技术交流活动,从国外引进先进科学技术,迅速提高本国科学技术水平,以促进国内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1)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对我国具有的特殊重要作用
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成果可以节省研制和开发费用,弥补我国科研力量不足。
②通过技术引进,再加上吸收、消化和创新,可以加速我国科技的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改造与优化。
③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可以带动我国设备投资的扩大,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改进产品质量,增加产品的花色品种,增强出口产品的竞争能力,扩大出口。
④引进先进技术的过程,是学习外国先进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方法的过程,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研究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2)引进技术必须坚持正确的原则
①要引进最新技术、尖端技术和适用技术相结合,硬件与软件相结合,重点是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并以引进软件为主。
②引进技术必须量力而行,讲求经济效益,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引进。
③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改进创新相结合。
④搞好综合平衡,防止盲目引进和重复引进。
⑤在引进技术的同时,也要努力扩大技术出口。
4.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
(1)对外承包工程,又称“国际承包”,是指一个国家的对外承包公司承揽的外国政府、国际组织和私人企业主的建设项目、物资采购和其他承包项目的一种国际经济合作形式。
①主要形式:独立承包;承包一个项目内的部分工程;同外国公司合作承包工程;只承包工程的劳务部分
②重要作用:可以扩大劳动就业,有利于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为国家创造更多的外汇收入;可以带动国内产品出口,促进相关行业发展;可以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开拓视野。
(2)劳务合作是指直接向国外提供劳务人员来获取利润的一种经济合作形式。
劳务合作的特点是投资少、创汇快、风险小。
5.发展国际旅游业
旅游业是新兴行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利润大的特点。
旅游业是第三产业中最具发展潜力的行业,在我国已经成为继能源、原料、钢铁、纺织之后的又一个主要创汇行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我国对外开放的战略
1我国对外开放的战略
一是抓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机遇,加快对外开放发展的步伐;二是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经济社会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利于我国继续和扩大开放成果,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尽快与国际市场接轨,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2)有利于国际贸易环境的改善。
(3)可以享受发展中国家的特殊优惠待遇。
(4)可以为我国企业引进国际竞争机制。
(5)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无歧视待遇原则,我国在引进先进技术方面不再受西方技术出口管制的限制。
3.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也是一种严峻挑战,迎接这一挑战我们所应采取的措施(1)要采取切实措施,转变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2)要进一步发展出口贸易,继续实施以质取胜、科技兴贸战略。
(3)要努力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4)要实施“走出去”战略。
第二节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
一、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按交换对象的形态划分为有形贸易、无形贸易和技术贸易。
1.国际分工
国际贸易是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国际分工是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和国际生产专业化。
①国际分工的三种形式:垂直型分工;水平型分工;混合型分工
②国际分工对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A积极作用
一是可以扩大生产规模,进行大批量生产,增加产品总量。
二是能加速产品更新换代,增加品种,实行产品系列化。
三是有利于发挥各国生产优势,改进生产技术,提高水平质量和使用效能。
四是提高各国劳动生产率,增进社会福利。
五是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B消极作用
一是加深了发达国家凭借垄断地位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盘剥。
二是造成了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单一化和对外经济的依附。
三是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家,容易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
四是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的破坏。
2.国际贸易的新特点
(1)国际贸易发展迅速。
不仅国际贸易总额绝对增长,而且其增长速度在大多数年份超过了世界生产的增长速度。
(2)国际贸易中国别地位发展不平衡。
(3)国际贸易中的商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4)贸易区域集团化趋势增强。
3.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1)通过对外贸易可以充分利用国外资源,促进经济增长。
(2)通过对外贸易,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通过对外贸易,增加社会主义国家的资本积累。
(4)通过对外贸易,进口国内市场需要的物资,调整国内市场,繁荣国内商业与国内市场,更好地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
(5)通过对外贸易带动经济发展来推动对外经济关系的开展。
二、国际收支与国际资本流动
1.国际收支和关税
(1)国际收支
狭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往来发生的外汇收支的总和。
广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与其他国家之间进行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不仅包括商品、劳务和资本项目的收支,还包括海外军事开支、战争赔款、经济援助和军事援助,以及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等方面往来收支。
国际收支集中反映出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国际、国内经济活动的状况与实力,是综合分析一国经济状况和对外金融关系的重要依据与工具。
(2)关税
关税是进口或出口的商品货物和物品通过一国关境时,由政府设置的海关向本国进口商或出口商课征的一种税收。
关税的双重作用:
①积极作用
一是可增加一国的财政收入,这种关税被称为财政关税。
二是可保护国内市场。
三是调节国内市场物价和调剂国内市场供应。
四是可作为对外贸易谈判中的手段。
五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保护民族经济和反对发达国家商品倾销和转嫁危机的主要手段。
②消极作用
一是增加消费者负担;二是保护过度会恶化本国与贸易伙伴之间的友好关系;三是影响自身的贸易与发展。
2.国际货币体系
(1)国际金本位制
金本位制是指一国的本位货币由一定重量或成色的黄金来表示,并且其货币当局随时愿意按所规定的货币单位的含金量,根据一定的条件买卖黄金。
根据货币与黄金联系程度的不同,金本位制可分为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三种类型。
(2)布雷顿森林体系
①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②确立了国际储备资产。
由于美元同黄金挂钩,各国货币又与美元挂钩,从而使美元和黄金一起成为各国外汇储备中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资产。
③协助会员国调整国际收支。
④取消外汇管制。
(3)牙买加体系
①承认浮动汇率制的合法性。
②削弱黄金在国际货币制度中的地位,废除了原协定中的所有黄金条款,并规定黄金不再作为各国货币定值的标准。
③增加会员国在基金组织中的基金份额。
④提高特别提款权的国际储备地位,修订特别提款权的有关条款,以使特别提款权逐步取代黄金和美元而成为国际货币制度的主要储备资产。
⑤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
(4)国际货币制度改革
①争论比较多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本位货币制度、汇率制度和国际收支调节机制。
②区域货币一体化倾向
欧洲货币体系主要内容:一是创设欧洲货币单位。
二是实行汇率双重管理机制。
确立以欧洲货币单位为中心的货币平价体系,实行联合浮动汇率制。
三是建立欧洲货币基金,增强了干预市场的能力。
3.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金融市场
(1)当前国际资本的流动呈现出的一系列新特征:
①国际资本流动规模急剧增长,并日益脱离实物经济。
②国际资本流动结构急速变化,并呈现出证券化、多元化特征。
③机构投资者成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主体。
(2)推动当前国际资本流动迅速发展的原因
①国际资本市场上存在的资本供给与资本需求是国际资本流动的经济原因;
②通过国际资本流动实现资产保值、增殖和实现收益和风险的最佳组合是国际资本流动的金融原因;
③各国大幅度放松金融管制的强度,逐步开放本国的银行信贷和证券市场,是国际资本流动的制度原因。
(3)国际金融市场
国际金融市场是指国际资本按照市场规则融通的场所或运营网络的总称。
国际金融市场可以发挥提供国际融资渠道、调剂各国资金余缺、调节国际收支、促进经济全球化发展以及形成风险规避机制的作用。
国际金融市场不仅包括资本的融通,也包括国际外汇市场、国际货币市场、国际债券市场和国际股票市场等。
三、我国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方略与政策
1.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外贸结构
(1)要加快转变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2)要立足以质取胜,调整进出口结构,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努力改善进出口不平衡状况。
(3)要积极发展绿色外贸,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实现外贸可持续发展。
2.积极参加国际经济合作
(1)国际信贷合作
(2)国际投资合作
(3)国际科技合作
(4)国际劳务合作
(5)国际信息与管理合作
(6)国际经济援助
(7)国际经济政策协调与合作
3.发展国际金融市场,加强市场管理
(1)要合理利用外资,规避金融风险。
加强对外汇的管理,注意外资结构的优化。
(2)深化外汇体制改革,逐步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汇率形成机制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3)保持充足的外汇储备从而保证政府平衡外汇市场的干预能力。
(4)发展各类国际金融市场,加快国际资本的流动,有序发展国际金融服务贸易和实行有效监管和调控。
第三节对外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运行与经济安全
一、对外开放条件下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平衡的条件
1.引入进出口贸易和资本流人流出后的总需求
社会总需求=(国内资本-资本流出+资本流入)转化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出口(包括正常的出口和由资本流出带动的出口)
2.引入进出口贸易和资本流人流出后的总供给
社会总供给=国内生产总值+进口(包括正常的进口和资本流入引起的进口)
3.同时引入进出口贸易和资本流动后的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公式
(国内资本一资本流出+资本流入)转化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出口=国内生产总值+进口
经整理后得:
(国内资本+资本净流入)转化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国内生产总值+净进口(进口一出口)
4.平衡公式的实现条件
(1)国内资本全部来自国内生产总值,并且在扣除资本流出后全部转化为投资支出和消费支出。
(2)资本净流入=净进口,或资本净流出=净出口。
5上述两个条件不具备时,只有在以下两种情况下总需求和总供给才能平衡
(1)当国内资本还有其他来源时,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总额就可能大于国内生产总值,从而总需求大于总供给。
这时,要实现二者的平衡,要用国际收支逆差来弥补。
反过来,当长期出现国际收支逆差时,就要通过压缩国内总需求来消除。
(2)当国内资本未能全部转化为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时,就会出现总需求小于总供给。
这时,要实现二者的平衡,要用国际收支顺差来平衡。
反过来,当长期出现国际收支顺差时,就要通过扩大国内总需求来冲销。
二、对外开放条件下社会总供求失衡及其原因
开放条件下社会总供求的失衡除了第十八章分析的国内总供求失衡的情形以外,主要是由国际收支的失衡引起的。
1.国际收支的失衡
判断一国国际收支是否平衡,主要应看其自主性交易是否平衡。
如果一个国家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其自主性交易相等或基本相等,不需要依靠调节性交易调节,则说明这个国家的国际收支是平衡的;否则,就是国际收支不平衡,或称国际收支失衡。
2.造成一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
(1)经济增长和由经济增长引起的国民收入的变化是影响国际收支的一个重要因素。
(2)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会给一国的国际收支造成极大的影响。
(3)汇率的变动也会引起国际收支不平衡。
三、对外开放条件下的经济结构及其调整
1.出口结构指数
式中,T为出口结构指数,Em#为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Ep#为初级产品出口比重。
这一公式的意义在于,通过对深加工产品出口比重的计算,衡量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与工业化水平,工业化水平较高的国家T值较高,而发展中国家T值较低。
2.我国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要要着重解决的几个问题
(1)在三次产业的结构调整中应加速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加快信息服务、金融、科技、教育、旅游、咨询、物流等现代化服务业的发展。
(2)在产业内部调整中应以高科技改造提高传统产业,实行信息化和工业化并举,加大发展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等高新技术产业。
(3)在产品结构调整中要压缩、淘汰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质量的产品,增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优质产品。
(4)在产业组织结构调整中,一方面要进一步推动按照市场经济原则进行的企业兼并重组,建立更多国际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另一方面,要支持和发展众多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高科技企业。
四、对外开放条件下的国家经济安全
所谓国家经济安全,就是指一国根本的经济利益免遭侵害的一种经济状态。
1.国家经济安全的主要内容
(1)一国经济主权独立、基础稳固、运行健康、增长稳定、发展持续;
(2)在国际经济生活中具有自主性、抗风险和竞争力;
(3)不至于因为局部问题的演变而使整个经济受到冲击和遭受过多损失;能够避免或化解可能发生的局部性或全局性的危机。
2.危害国家经济安全的主要因素
(1)国家支付危机
(2)金融风险
(3)产业安全和贸易被控
(4)资源被侵害
(5)信息和技术损失
3.在对外开放中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1)在对外开放的同时,要强化自主创新,发展民族产业。
(2)要加强金融市场监管和市场调控,要正确运用金融工具调控市场,加强金融监管,维护生产秩序,避免金融风险和经济风险,确保国家经济利益。
(3)建立国家经济安全预警机制。
(4)维护国家经济资源和信息技术免遭侵害。
(5)积极与国际社会合作构建国际经济安全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