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痰剂-方剂
11个祛痰剂:中医医术确有专长考试方剂顺口溜
11个祛痰剂:中医医术确有专长考试方剂顺口溜
为了帮助中医医术专长考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点,在此我们整理11个祛痰剂:中医医术确有专长考试方剂顺口溜知识点,希望对大家的复习备考有所帮助!
祛痰剂
1.二陈汤mdash;mdash;陈夏领草莓酱(陈橘红半夏茯苓炙甘草乌梅生姜)
2.温胆汤mdash;mdash;珠江夏令早食柑橘(竹茹生姜半夏茯苓大枣枳实甘草橘皮)
3.茯苓丸mdash;mdash;夏令将滞销(半夏茯苓生姜枳壳风化朴硝)
4.清气化痰丸mdash;mdash;陈皮杏仁拌黄瓜实难服(陈皮杏仁半夏黄芩瓜蒌皮枳实胆南星茯苓)
5.小陷胸汤mdash;mdash;黄连下楼(黄连半夏瓜蒌)
6.滚痰丸mdash;mdash;大秦诚实(大黄黄芩沉香礞石)
7.贝母瓜蒌散mdash;mdash;陈母拎蒌接花粉(陈橘红贝母茯苓瓜蒌桔梗天花粉)
8.苓甘五味姜辛汤mdash;mdash;组成同方剂名
9.三子养亲汤mdash;mdash;三子来借书(莱菔子白芥子紫苏子)
10.半夏白术天麻汤mdash;mdash;夏伏天煮姜枣炒橘红(半夏茯苓天麻白术生姜大枣甘草橘红)
11.定痫丸mdash;mdash;丹麦杀声常鸣,陈干下南疆伏虎,扶母珠江远歇(丹参麦冬辰砂石菖蒲明天麻陈皮甘草半夏天南星12.姜汁茯苓琥珀茯神贝母竹沥僵蚕远志全蝎)
1 / 1。
中医《方剂学》祛痰剂(治风化痰)——止嗽散(《医学心悟》)
中医《方剂学》祛痰剂(治风化痰)——止嗽散(《医学心悟》)一、组成桔梗炒、荆芥、紫菀蒸、百部蒸、白前蒸,各二斤(各1000k 克)、甘草炒,十二两(375克)、陈皮去白,一斤(500克)。
二、用法共为末,每服三钱,开水调下,食后,临卧服,初感风寒,生姜汤调下(现代用法:共为末,每服6克,温开水或姜汤送下。
亦可做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
三、歌括止嗽散桔草白前,紫菀荆陈百部研;镇咳化痰兼解表,姜汤调服不必煎。
四、功用止咳化痰,疏表宣肺。
五、主治风邪犯肺。
咳嗽咽痒,或微有恶寒发热,舌苔薄白等。
六、方解本方所治之证,原为外感咳嗽,经服解表宣肺药后而咳仍不止者。
风邪犯肺,肺失清肃,虽经发散,其邪未尽,故仍咳嗽,此时外邪十去八九,而肺气失于宣降,治之之法,重在理肺止咳,微加疏散之品。
方中的紫菀、白前、百部止咳化痰,治咳嗽不分久新,皆可取效;以桔梗、橘红(陈皮去白)宣降肺气,止咳消;荆芥祛风解表,甘草调和诸药,二者与桔梗配合,更能清利咽喉。
诸药合用,“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
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
运用得宜,可用于诸般咳嗽。
《医学心悟》)·咳嗽》条下云:“风寒初起,头痛鼻塞,发热恶寒而咳嗽者,用止嗽散加荆芥、防风、苏叶、生姜以散邪。
…若暑气伤肺,口渴烦心溺赤者,其症最重,用止嗽散加黄连、黄芩、花粉以直折其火。
若湿气生痰,痰涎稠粘者,用止嗽散加半夏、茯苓、桑白皮、生姜、大枣以祛其湿。
若燥气焚金,干咳无痰者,用止嗽散加瓜、贝母、知母、柏子仁以润燥。
”以上的加减方法,可资临床参考。
《医学心悟·伤寒兼证》条下,另有一止嗽散,较本方少荆芥,治寒邪伤肺咳嗽。
方后云“风寒初起加防风、荆芥、紫苏子。
”七、文献摘录(方论)1.程国彭:“盖肺体属金,畏火者也,过热则咳。
金性刚燥,恶冷者也,过寒亦咳。
且肺为娇脏,攻击之剂,既不任受,而外主皮毛,最易受邪,不行表散则邪气留连而不解。
中医《方剂学》祛痰剂(温化寒痰)——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
中医《方剂学》祛痰剂(温化寒痰)——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一、组成白芥子(克)、苏子(0克)、莱菔子(9克)。
二、用法上各洗净微炒,击碎,看何证多,则以所主者为君,余次之。
每剂不过三钱,用生绢小袋盛之,煮作汤饮,代茶水吸用,不宜煎太过。
若大便素实者,临服加熟蜜少许;若冬寒加生姜三片(现代用法:三药捣碎,用纱布包裹,煎汤频服)三、歌括三子养亲祛痰方,芥苏莱菔共煎汤;大便实硬加熟蜜,冬寒更可加生姜。
四、功用降气快膈,化痰消食。
五、主治痰壅气滞。
咳嗽喘逆,痰多胸病,食少难消,舌苔白腻,脉滑等。
六、方解本方原为老人气实痰盛之证而设。
因年老中虚,运化失常,每致停食生湿,湿聚成痰,痰壅气滞,肺失肃降,故见咳嗽喘逆,痰多胸闷,食少脘病等症。
治宜顺气降逆,消食化痰。
方中白芥子温肺利气,快膈消痰,苏子降气行痰,止咳平喘,莱菔子消食导滞,行气祛痰。
三药均能行气,皆属治痰理气之常用药,合而用之,可使气顺痰消,食积得化,咳喘得平。
临床应用时,观其何证居多,则以何药为君,其效尤佳。
然本方总属沉降行气消痰之剂,意在治标,若服后得效,则应兼顾其本。
七、文献摘录(方论)张秉成:“夫痰之生也,或因律液所化,或由水饮所成,然亦有因食而化者。
皆由脾运失常,以致所食之物,不化精微而化为痰。
然痰壅则气滞,气滞则肺气失下行之令,于是为咳嗽为喘逆等证矣。
病因食积而起。
故方中以莱菔子消食行痰。
痰则气滞,以苏子降气行痰。
气滞则膈塞,白芥子畅膈行痰。
三者皆治痰之药,而又能于治痰之中各逞其长。
食消气顺,喘咳自宁,而诸证自愈矣,又在用者之得宜耳。
”(《成方便读》)。
中医常用方剂-43种祛痰剂功用、主治、组成、用法、出处
加减温胆汤
清热化痰养心安神
主治痰躁(痰火作热烦躁)、痰话(痰火作热惊惕不安、错语失神),惊惕失志、神不守舍。
茯神(去皮木)、半夏(姜汁制)、陈皮、枳实(麸炒)、山栀(炒)、白术(去芦)、黄连(姜汁炒)各一钱,竹沥(临服加入)半盏,甘草三分,当归、酸枣仁(炒)、竹茹各八分,人参六分,麦门冬、辰砂(为末,临服调入)各五分。
上锉。加生姜、大枣,乌梅,水煎,调辰砂末温服。
《万病回春》卷二
31
祛痰剂
清热化痰剂
海藻玉壶汤
化痰软坚消瘿散结
主治气滞痰凝之瘿瘤,瘿瘤初起,或肿或硬,皮色不变者。
海藻、贝母、陈皮、昆布、青皮、川芎、当归、半夏、连翘、甘草节、独活各一钱,海带五分。
上药用水二钟,煎至八分,量病上下食前后服之。
《外科正宗》卷二
生姜三片为引。
《医门八法》卷二
19
祛痰剂
燥湿化痰剂
大半夏汤
治伤寒膈
间有寒痰
胃反呕吐,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
半夏9克(洗,完用) 人参6克 白蜜20毫升
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金匮要略》
20
祛痰剂
燥湿化痰剂
藜芦甘草汤
涤痰息风
风痰证
藜芦3g,甘草6g。
以水二升,煮取一升五合,分二服,温服之
为末糊丸。临卧姜汤服五至十丸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三
26
祛痰剂
燥湿化痰剂
平喘固本汤
补肺纳肾降气化痰
肺胀,肺肾气虚,喘咳有痰者。
党参15克,五味子6克,冬虫夏草6克,胡桃肉12克,灵磁石18克,沉香、坎脐、苏子各15克,款冬花12克,法半夏12克,橘红6克。
水煎服。
一轮考点方剂25祛痰剂
一轮考点方剂25祛痰剂轮考点每日推送研习方青竹剂知识点祛痰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答:【概念】:凡以祛痰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除痰涎的作用,治疗各种痰证的方剂,统称祛痰剂。
属于“八法”中的“消法”范畴。
【适应范围】:寒痰、热痰、湿痰、燥痰、风痰等。
【分类】:分为燥湿化痰剂、清热化痰剂、润燥生痰剂、温化寒痰剂和治风化痰剂五类。
祛痰剂的配伍规律答:a.痰由湿生,湿主要源于脾肾。
故祛痰剂中多配伍健脾祛湿之药,或益肾之品;b.多配伍理气药,因痰随气而升降,气滞则痰聚,气顺则痰消;c.痰流经络、肌腠而为瘰疬、痰核者,常配伍软坚散结之品,随其虚实寒热而调之。
祛痰剂的注意事项答:a.辨别痰证之性质,分清寒热燥湿的不同;b.对痰嗽咳血者,则不宜应用辛温燥烈之品;c.表邪未解或痰多者,慎用滋润之品,以防壅滞留邪。
方剂01:二陈汤【方歌】二陈汤用半夏陈,益以茯苓甘草成;理气和中兼燥湿,一切痰饮此方珍。
【功效】→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证。
【临床表现】*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腻或腻,脉滑。
【方解】*君: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臣:橘红—理气燥湿;*佐使:茯苓—健脾渗湿;生姜—化痰和胃,解半夏之毒;乌梅—收敛肺气,与半夏、橘红相伍,散中兼收,防其燥散伤正之虞;甘草—调和诸药,兼以润肺和中。
【注意事项】*本方性燥,故痰燥者慎用;*吐血、消渴、阴虚、血虚者忌用本方。
【配伍特点】*散收相合,标本兼顾。
*燥湿理气祛已生之痰,健脾渗湿杜生痰之源。
方剂02:猪苓汤【方歌】温胆夏茹枳陈助,佐以茯草姜枣煮;理气化痰利胆胃,胆胃不和诸症除。
【功效】→理气化痰,清胆和胃。
【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
【临床表现】*胆怯易惊,虚烦不宁,失眠多梦,或呕恶呃逆,或眩晕,或癫痫等,苔腻微黄,脉弦滑。
【方解】*君: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臣:竹茹—清热化痰,止呕除烦;*佐使:枳实、陈皮—行气消痰;茯苓—健脾渗湿;生姜、大枣、甘草—和中,调药。
17祛痰剂
祛痰剂小结
方剂
二陈汤 温胆汤 清气化痰 丸 贝母瓜蒌 散 止嗽散 半夏白术 天麻汤
主治
湿痰证 胆胃不和, 痰热内扰证 热痰证 燥痰证 风痰咳嗽 风痰上扰证
药物组成
——
鉴别证候
痰多色白易咯
二陈汤-乌梅+竹茹、枳实、大 失眠心悸苔腻 枣 微黄,脉弦滑 二陈汤-乌梅、甘草+胆南星、 痰黄稠,舌红 瓜蒌仁、黄芩、杏仁、枳实 苔黄腻脉滑数 痰粘难咯,咽 川贝母、瓜蒌、天花粉、橘红、 干口燥,舌红 茯苓、桔梗 苔白而干
配伍特点:风痰并治,标本兼顾。
以化痰熄风治标为主; 健脾祛湿治本为辅。
临床应用:
用方要点:
眩晕头痛,舌苔白腻,脉弦滑。
随证加减:
眩晕重者,加僵蚕、胆南星;
头痛甚者,加蔓荆子、白蒺藜;
呕吐甚者,加代赭石、旋复花; 兼气虚者,加党参、生黄芪; 湿痰偏盛,苔白滑,加泽泻、桂枝。
注意事项:阴虚阳亢,气血不足所致的
方义分析:
君: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 臣:竹茹——清热化痰,除烦止呕 佐:枳实——降气化痰,散结除痞 陈皮——理气和胃,燥湿化痰 茯苓——渗湿健脾,宁心安神 姜、枣——调和脾胃 佐使: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组方特点:
二陈汤去乌梅,加竹茹、枳实、大枣
临床应用:
用方要点:
虚烦不寐,眩悸呕恶,苔白腻,脉弦滑。
分类:
湿痰证——燥湿化痰 热痰证——温化寒痰
风痰证——化痰熄风
配伍用药:
以祛痰药为主,常配 √1、理气药;
2、祛湿药;
√3、治“生痰之本”的药
4、疏通经络、软坚散结药
第一节 燥湿化痰
适用病证:湿痰证。
《方剂学》之祛痰剂 课件
第十六章祛痰剂第一节燥湿化痰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两(15g) 白茯苓三两(9g) 甘草炙,一两半(4.5g)[用法]上药口父咀,每服四钱(12g),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加生姜7片,乌梅1个,水煎温服)。
[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证。
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
[方解]本方证多由脾失健运,湿无以化,湿聚成痰,郁积而成。
湿痰为病,犯肺致肺失宣降,则咳嗽痰多;停胃令胃失和降,则恶心呕吐;阻于胸膈,气机不畅,则感痞闷不舒;留注肌肉,则肢体困重;阻遏清阳,则头目眩晕;痰浊凌心,则为心悸。
治宜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方中半夏辛温性燥,善能燥湿化痰,且又和胃降逆,为君药。
橘红为臣,既可理气行滞,又能燥湿化痰。
君臣相配,寓意有二:一为等量合用,不仅相辅相成,增强燥湿化痰之力,而且体现治痰先理气,气顺则痰消之意;二为半夏、橘红皆以陈久者良,而无过燥之弊,故方名“二陈”。
此为本方燥湿化痰的基本结构。
佐以茯苓健脾渗湿,渗湿以助化痰之力,健脾以杜生痰之源。
鉴于橘红、茯苓是针对痰因气滞和生痰之源而设,故二药为祛痰剂中理气化痰、健脾渗湿的常用组合。
煎加生姜,既能制半夏之毒,又能协助半夏化痰降逆、和胃止呕;复用少许乌梅,收敛肺气,与半夏、橘红相伍,散中兼收,防其燥散伤正之虞,均为佐药。
以甘草为佐使,健脾和中,调和诸药。
综合本方,结构严谨,散收相合,标本兼顾,燥湿理气祛已生之痰,健脾渗湿杜生痰之源,共奏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功。
[运用]1.辨证要点本方为燥湿化痰的基础方。
临床应用以咳嗽,呕恶,痰多色白易咯,舌苔白腻,脉滑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本方加减化裁,可用于多种痰证。
治湿痰,可加苍术、厚朴以增燥湿化痰之力;治热痰,可加胆星、瓜蒌以清热化痰;治寒痰,可加干姜、细辛以温化寒痰;治风痰眩晕,可加天麻、僵蚕以化痰熄风;治食痰,可加莱菔子、麦芽以消食化痰;治郁痰,可加香附、青皮、郁金以解郁化痰;治痰流经络之瘰疬、痰核,可加海藻、昆布、牡蛎以软坚化痰。
方剂学——祛痰剂
方剂学——祛痰剂适用范围祛痰剂适用于痰浊留滞于脏腑、经络、肢体而导致的痰病。
应用注意事项辨明痰证寒、热、燥、湿之属性。
阴虚燥咳,痰中带血者,慎用辛温燥烈之品以防加重出血。
表邪未解或痰多者,慎用滋润之品以防壅滞留邪。
燥湿化痰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半夏橘红白茯苓炙甘草(生姜乌梅)【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证。
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膈痞闷,不欲饮食,恶心呕吐,或头眩心悸,肢体困倦,舌苔白滑,脉滑。
【组方原理】方中半夏燥湿化痰,和胃止呕,为君药。
橘红理气行滞,使气顺痰消,并助半夏燥湿和胃,为臣药。
茯苓渗湿健脾,治生痰之源,为佐药。
炙甘草和中调药,为使药。
煎煮时加生姜,降逆化痰,制半夏之毒;入乌梅收敛肺气,合半夏、橘红散中有收,使痰化而正气无损。
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组成】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炙甘草茯苓(生姜大枣)【功用】理气化痰,清胆和胃。
【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
胆怯易惊,虚烦不眠,口苦吐涎,或呕吐呃逆,或惊悸不宁,或癫痫,舌苔腻,脉弦滑或略数。
趣记: 温胆指示二臣将找竹茹。
对照: 温胆枳实“二陈”姜枣竹茹。
【组方原理】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为君药。
竹茹清热化痰,除烦止呕,为臣药。
枳实破气消痰,散结除痞;陈皮理气和胃,燥湿化痰;茯苓健脾渗湿,杜生痰之源,倶为佐药。
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煎加生姜、大枣调和脾胃。
清热化痰清气化痰丸《医方考》【组成】陈皮杏仁枳实黄芩瓜蒌仁茯苓胆南星制半夏(姜汁)【功用】清热化痰,理气止咳。
【主治】热痰咳嗽。
咳嗽痰黄,黏稠难咯,胸膈痞闷,甚则气急呕恶,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趣记: 陈皮杏仁拌黄瓜实难服。
对照: 陈皮杏仁半黄瓜实南茯。
【组方原理】方中胆南星清热豁痰,为君药。
瓜蒌仁清热化痰,黄芩清泻肺火,半夏化痰散结,降逆止呕,同为臣药。
枳实行气消痞,陈皮理气化痰,茯苓健脾渗湿,杏仁降气止咳,倶为佐药。
以生姜汁为丸,以制半夏之毒,并增祛痰降逆之效。
中医《方剂学》祛痰剂(燥湿化痰)——茯苓丸(《百一选方》引《指迷方》)
中医《方剂学》祛痰剂(燥湿化痰)——茯苓丸(《百一选方》引《指迷方》)一、组成半夏二两(60克)、茯苓一两(30克)、枳壳麸炒,半两(15克)、风化朴硝一分(7.5克)。
二、用法上为末,自然汁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生姜汤下(现代用法:为末,姜汁糊丸,每服6克,姜汤或温开水送下)。
三、歌括《指迷》茯苓丸半夏,风硝枳壳姜汤下;中脘停痰肩臂疼,气行痰消诸症罢。
四、功用燥湿行气,软坚消痰。
五、主治痰停中脘。
两臂疼痛,或四肢浮肿,舌苔白腻,脉弦滑等。
六、方解本方所治之两臂疼痛与四肢浮肿,皆属痰停中院,流于四肢所致。
四肢禀气于脾,脾失运化,聚湿生痰,痰饮流于四肢,则四肢疼痛,甚则浮肿。
此时,切不可以风湿论治,若误用风药,则贻误病机,且伤其气。
方中以半夏燥湿化痰为君。
以茯苓健脾渗湿为臣,既消已成之痰又绝生痰之路。
佐以枳壳理气宽中,俾痰随气行。
风化硝软坚润下,使结癖停痰易消。
用姜汁糊为丸者,非但取其制半夏之毒,而用其化痰散饮。
诸药合用,则燥湿涤痰之力较强,对于痰停中脘者,用此方消痰润下,确有推陈涤垢之效。
若咳嗽痰多,胸脘满闷者,亦可服之。
七、文献摘录(方论)张秉成:“夫痰之为病,在腑者易治,在脏者难医,在络者更难搜剔。
四者皆禀气于脾,若脾病不能运化,则痰停中脘,充溢四肢,有自来矣。
治之者,当乘其正气未虚之时而攻击之,使脘中之痰去而不留,然后脾复其健运之职,则络中之痰自可还之于腑,潜消默运,以成其功。
故方中以半夏化其痰,茯苓行其湿,壳破其气,而以姜汁开之,芒硝下之。
用法之周到,佐使之得宜,其痰有不去者乎?”(《成方便读》)。
最新方剂学课件-17祛痰剂
功用:燥湿化痰,养血滋阴。 主治:肺肾阴虚,水泛为痰,兼阴血不足证。咳嗽呕恶,
喘逆多痰,痰带咸味,或口干舌燥,自觉口咸,舌 质红,苔水滑或薄白而腻,脉沉滑或沉缓。
二陈汤—燥湿化痰 理气和中
导痰汤—燥湿祛痰,行气开郁 鉴
涤痰汤—涤痰开窍 别
小半夏汤—化痰散饮,和胃降逆
一、适应证
适用于湿痰病证。临床症见咳嗽痰多,色白易咳, 胸脘痞闷,恶心呕吐、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 滑或腻,脉缓或弦滑等。
二、组方用药特点
常用燥湿化痰药如半夏、陈皮、茯苓、白芥子、 南星、白前等为主组成,根据湿痰的特点及其兼挟配伍 组方。
(二陈汤、温胆汤)
二陈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A类)
赤茯苓(3g) 生姜(十片)
功用:燥湿祛痰,行气开郁。 主治:痰厥证。头目眩晕,或痰饮壅盛,胸膈痞塞。
胁肋胀满,头痛呕逆,喘急痰嗽,涕唾黏稠, 舌苔厚腻,脉滑。
附方:涤痰汤(《奇效良方》) 组成:南星 半夏(各6.5g) 枳实(6g) 茯苓(6g)
橘红(4.5g) 石菖蒲 人参(各3g)竹茹(2g) 甘草(1.5g) 生姜(五片)
5、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镇静,镇痛,抗惊厥,改善睡眠,抗抑郁,抗衰老, 调脂、抗炎、调节免疫平衡,扩张冠脉,改善循环,调节胃肠平 滑肌等作用。
名医方论
“气郁生涎,涎痰内沃,而心胆不宁,故怔忡惊悸不已 焉。半夏化涎涤饮,橘红利气除涎,茯神安神渗湿,竹茹清热 解郁,枳实破泄气以降下,生草缓中州以和胃,生姜散郁豁涎 也。水煎温服,使郁气行,则涎饮自化,而心胆得宁,惊悸怔 忡无不平矣。此解郁化涎之剂,为气郁涎饮、惊悸怔忡之方。”
配伍特点:
化痰与理气并用, 气顺则痰消; 清胆与和胃兼顾, 热清而胃不伤。
祛痰剂的配伍与选药
祛痰剂的配伍与选药祛痰剂是指以祛痰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除痰饮的作用,治疗各种痰饮病的方剂,兹就其配伍与选药略谈如下:1 祛痰剂应以祛痰药为主组成祛痰剂适应于治疗各种痰饮病,在治法上应首先消除病理产物,故应以祛痰药为主组成。
寒痰、湿痰选用半夏、南星、白芥子、旋覆花;热痰、燥痰选用贝母、瓜蒌、桑白皮;风痰选用南星、前胡、竹沥。
然而众多的祛痰药当中,不论是湿痰、寒痰、热痰、燥痰、风痰、顽痰,当首选半夏。
《本草逢源》说“半夏同苍术、茯苓以治湿痰,同瓜蒌、黄芩以治热痰,同南星、前胡以治风痰,同白芥子、姜汁治寒痰,惟燥痰宜瓜蒌、贝母,非半夏诸能也。
”其实半夏并非燥痰不宜,例如麦门冬汤,治肺胃阴伤之肺痿证,方中佐以半夏开通胃气,化其痰证。
半夏性虽温燥,但用量只有君药麦冬的1/7,其温性即减,与麦冬起到相反相成的效果,此以辛燥之品的半夏,反佐麦冬润燥之功,使脾散精上输于肺,则肺津复而虚火平,逆气降而喘咳止。
喻嘉言说:“此非半夏之功,实善用半夏之功。
”说明半夏通过配伍同样可以治疗燥痰。
2 祛痰剂应配伍理气药为辅痰饮病的形成与水湿有关,水湿凝聚又与人体气机升降失调有关。
《杂病广要》说:“人之一身无非气血周流,痰亦随之,夫痰者,津液之异名……大抵气滞则痰滞,气行则痰行。
”又说:“人之气通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决无痰饮之患,一失其宣,则气道闭塞,停饮聚于膈上结而成痰。
”说明痰可致气滞,气滞则津液运行不利又可致痰,痰与气互为因果,故在祛痰剂中应配伍理气药为辅。
《证治准绳》说:“善治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津液亦随气而顺矣。
”以及“见痰休治痰”、“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痰消”等名言是历代医家重视治痰先治气,以恢复津液正常运化的经验总结。
在临床应用中,常首选陈皮。
陈皮芳香化湿,又能行气调中,正如张洁古说:“陈皮利其气而痰自下。
”亦可选用枳壳、枳实、砂仁之类。
3 祛痰剂应配伍健脾渗湿药为佐痰饮病的形成虽然与肺、脾、肾、三焦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但是痰饮病与脾的关系尤为密切,故有“脾为生痰之源”之说。
祛痰止咳平喘药与方剂
学习情境一 大中桥设计流量的推算
• 二、水文统计对资料的要求 • 1.应且有一致性 • 水文统计法是利用已有的水文资料进行统计计算,并以统计规律推断
未来的情况。统计计算要求同一系列中的所有资料必须是同一类型和 在同样条件下产生的。因此,性质不同的水文资料就不能统计在一起 进行分析计算。 • 2.应具有代表性 • 水文统计是以样本推算总体的参数值,样本的代表性直接影响计算结 果。因此,系列应包括丰水、平水、枯水年在内。否则会因推算结果 偏大或偏小而不符合总体的客观规律。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祛痰止咳平喘药
• 【功效主治】宣肺,祛痰,利咽,排脓。用于咳嗽痰多,胸闷不畅; 咽喉肿痛,失音; 肺痈吐脓,临床上可再配鱼腥草、冬瓜仁等以加 强清肺排脓之效;此外,本品又可宣开肺气而通二便,用治癃闭、便 秘。
• 【用法用量】煎服,3~10 g;或入丸、散。 • 【使用注意】本品性升散,凡气机上逆,呕吐、呛咳、眩晕、阴虚火
。 •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燥烈,阴虚血虚动风或热盛动风者、孕妇均不
宜用。生品一般不内服。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祛痰止咳平喘药
• 白芥子 •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胃经。 • 【功效主治】温肺化痰,利气,散结消肿。用于寒痰喘咳,悬饮;阴
疽流注,肢体麻木,关节肿痛。 • 【用法用量】煎服,3~6 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作发泡用。 •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走散,耗气伤阴,久咳肺虚及阴虚火旺者忌用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祛痰止咳平喘药
• 清化热痰药主治热痰证,如咳嗽气喘、痰黄质稠者;若痰稠难咯,唇 舌干燥之燥痰证,宜选质润之润燥化痰药;痰热癫痫、中风惊厥、瘿 瘤、痰火瘰疬等,均可以清化热痰药治之。临床应用时,常与清热泻 火、养阴润肺药配伍,以期达到清化热痰、清润燥痰的目的。药性寒 凉的清化热痰药、润燥化痰药,则寒痰与湿痰证不宜用。
方剂学-祛痰剂
,,
气急呕恶
痰热之证----舌质红,苔黄腻, 脉滑数
2020/5/24
配伍意义:
• 胆南星----清热化痰,治痰热之壅闭 君
• 瓜蒌仁--清热化痰,导痰热从大便而下
• 半夏----化痰散结
臣
• 黄芩----清降火热
• 杏仁----降利肺气 以宣上
佐
• 橘红----理气化痰以畅中
• 枳实----破气化痰以宽胸
2020/5/24
配伍意义:
• 干 姜----〈1〉温肺散寒化饮 君
•
〈2〉温运脾阳化湿
• 细 辛----温肺散寒,助干姜散饮 臣
• 茯 苓----甘淡健脾渗湿,杜生痰之源
•
导水饮之邪从小便而去 佐
• 五味子----敛肺气而止咳,
•
防干姜、细辛耗伤肺气
• 甘 草----和中,调和诸药
佐使
2020/5/24
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 天麻-平肝熄风,止头眩
• 白术一健脾燥湿
• 茯苓-健脾利湿
• 橘红-理气化痰,使气顺痰消
• 甘草-和中调药
• 生姜、大枣-调和脾胃 ,
•
生姜兼制半夏之毒
君
臣
佐 使
2020/5/24
定痫丸
• 功用:豁痰开窍,熄风止痉。 • 主治:风痰蕴热之痫证。忽然发作,眩仆倒地,目睛
上视,口吐白沫,喉中痰鸣,叫喊作声,甚则手 足抽搐,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滑略数。亦可用于 癫狂。
• 礞石----攻专下气坠痰,兼可平肝镇惊
•
君
• 大黄----泻热通便,开痰火下行之路 臣
• 黄芩----清肺泻火,消除痰火之源 佐
• 沉香----降逆下气,使气下痰消
方剂学:祛痰剂
使用注意:
1.注意配伍健脾祛湿药,“治痰先宜治脾”;“治 痰必先祛湿”。 2.肺燥咳血者,不宜辛燥之剂,以免动血;外感痰 多者,慎用滋润之品,以免留邪。 3.常配伍理气药,使气顺痰消。“ 4.注意痰之兼夹,如兼寒、湿、燥、热、风的不同, 配用相应之药治之;根据不同证型,可结合燥湿、 清热温里、润燥、熄风、散结、开窍等法联合运用。
二陈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二陈汤
组成
制半夏12g 橘红12g
茯苓9g
甘草6g 生姜
二陈汤
功用(治法)
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二陈汤
主治
湿痰证。痰多色白易咯,胸膈 胀满,恶心呕吐,或肢体倦怠,舌 苔白腻,脉滑。
方解
二陈汤
君 制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 臣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橘红:行气燥湿和胃
佐 茯苓:健脾渗湿 生姜:温胃散水,制半夏
祛痰剂
2023/11/26
方剂学
概念
组成:以祛痰药为主; 作用:排除或消除痰涎 治证:各种痰证。
分类、适应症及代表方
1、燥湿化痰 — 适用于湿痰证。 — 代表方:二陈汤
2、清热化痰 — 适用于热痰证。 — 代表方:清气化痰丸
3、温化寒痰— 适用寒痰证。 — 代表方:小青龙汤
4、润燥化痰— 适用于燥痰证。 — 代表方:贝母瓜蒌散
使 甘草:补气,调和诸药
二陈汤
配伍特点 治痰和治气相结合,祛痰和健脾相
结合,标本兼顾。
二陈汤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各种痰证之基础 方。 临床应用以痰多色白易咯, 舌苔白腻,脉滑为辨证要点。
使用注意
二陈汤
祛痰剂-燥湿化痰:二陈汤、茯苓丸、温胆汤
祛痰剂-燥湿化痰:二陈汤、茯苓丸、温胆汤节选自《痰症论》痰是由中医风寒暑湿燥火这个湿邪,湿聚成痰。
痰、湿本属同类。
湿、痰,从病邪角度来讲,都是水湿壅滞产生病理产物所形成。
祛痰剂在中医学中间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中医对痰这个病理产物十分重视。
常有“怪病多痰”“百病皆有痰作祟”这种说法。
【定义】凡以祛痰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除痰饮作用,治疗各种痰病的方剂,统称为祛痰剂。
【痰病概说】┌即是致病之因液有余便是痰┤└又是病理产物▲痰生百病,气为百病之始。
痰为有形之物,必阻气机,与气有关,故曰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
▲饮无热,无热饮,与它因相合则另当别论。
【痰的类型及治法】痰证。
广义的痰证包括:有形之痰与无形之痰。
由痰引起的病证包括:咳嗽、喘促、头痛、眩晕、胸闷、呕吐、中风、痰厥、癫狂、惊痫、痰核、瘰疠等。
痰证的范围跟我们现代医学所讲咳出来这个痰不尽一样。
中医习惯上分为有形之痰与无形之痰两类。
有形之痰就是通过肺气上逆咳嗽所排出来的病理产物,凝聚成痰,无形之痰是有很多,从中医辨证由痰所造成的一些症状,一些反应。
比如说,中医有瘰疠、痰核,这类也是无形之痰,不是咳出来的那个痰。
另外有些症状,比如痰迷心窍,痰火扰心,癫证、狂证这类也跟痰有关,也属于痰证。
应该说也是无形之痰。
又比如说像癫痫,癫痫很多用祛风痰方法治疗。
另外“无痰不作眩”,痰湿困扰清阳引起眩晕,这也是痰病。
对痰,辨证的分类方面,一般分为五类。
根据痰证的性质来分。
(1)燥湿化痰,(2)清热化痰,(3)润燥化痰,(4)温化寒痰,(5)化痰熄风。
首先,痰是由湿聚成痰的,所以湿邪是形成痰证的根本。
因此燥湿化痰是个最基本的治法。
按寒热、病因来分,因寒邪所造成的湿聚成痰,寒邪影响阳气不能温化,湿聚成痰的,那我们要温化寒痰,因热邪造成煎灼津液,聚而成痰的,要从清热的方法,清热化痰。
如果说由于燥邪影响,燥邪作用于津液,也可以造成出现这种咳嗽痰少,干咳无痰、咳痰起丝丝,甚至于痰中带血,这种燥痰的特点。
祛痰剂(一)
名医方论——历代名家对常用方证的论述:13、祛痰剂(一)2007-04-17 22:39一、燥湿化痰【二陈汤方论】明·吴昆:湿痰者,痰之原生于湿也。
水饮入胃,无非湿化,脾弱不能克制,停于膈间,中、下二焦之气熏蒸稠粘,稀则曰饮,稠则曰痰,痰生于湿,故曰湿痰也。
是方也,半夏辛热能燥湿,茯苓甘淡能渗湿,湿去则痰无由以生,所谓治病必求其本也;陈皮辛温能利气,甘草甘平能益脾,益脾则土足以制湿,利气则痰无能留滞,益脾治其本,利气治其标也。
又曰:有痰而渴,半夏非宜,宜去半夏之燥,而易贝母、栝楼之润。
余曰:尤有诀焉,渴而喜饮水者,宜易之;渴而不能饮者,虽渴犹宜半夏也。
此湿为本,热为标,故见口渴,所谓湿极而兼胜己之化,实非真象也,惟明者知之。
气弱加人参、白术,名六君子汤。
(《医方考》)明·李中梓:肥人多湿,湿挟热而生痰,火载气而逆上。
半夏之辛,利二便而去湿;陈皮之辛,通三焦而理气;茯苓佐半夏,共成燥湿之功;甘草佐陈皮,同致调和之力。
(录自《古今名医方论》)清·汪昂:此足太阴、阳明药也。
半夏辛温,体滑性燥,行水利痰为君;痰因气滞,气顺而痰降,故以橘红利气,痰由湿生,湿去则痰消,故以茯苓渗湿为臣;中不和则痰涎聚,又以甘草和中补土为佐也。
(《医方集解》)清·王子接:二陈汤,古之祖方也。
汪庵谓其专走脾胃二经,痰豁去湿。
余细绎之,其功在利三焦之窍,通经隧之壅,而痰饮自化,非劫痰也。
观《内经》有“饮”字而无“痰”字,两汉以前谓之淡饮,至仲景始分痰饮,义可知矣。
因其通利无形之气,古人警戒橘皮、半夏必以陈者为良,恐燥散之性,能伤正气耳,故汤即以“二陈”名。
若云劫痰,正当以大辛大散开辟浊阴,何反惧其太过耶?再使以甘草缓而行之,益见其不欲伤气之意。
(《绛雪园古方选注》)清·陈念祖:此方为痰饮之通剂也。
痰之本水也,茯苓制水以治其本;痰之动湿也,茯苓渗湿以镇其动。
方中只此一味是治痰正药。
名医论方——祛痰剂
一、燥湿化痰【二陈汤方论】明·吴昆:湿痰者,痰之原生于湿也。
水饮入胃,无非湿化,脾弱不能克制,停于膈间,中、下二焦之气熏蒸稠粘,稀则曰饮,稠则曰痰,痰生于湿,故曰湿痰也。
是方也,半夏辛热能燥湿,茯苓甘淡能渗湿,湿去则痰无由以生,所谓治病必求其本也;陈皮辛温能利气,甘草甘平能益脾,益脾则土足以制湿,利气则痰无能留滞,益脾治其本,利气治其标也。
又曰:有痰而渴,半夏非宜,宜去半夏之燥,而易贝母、栝楼之润。
余曰:尤有诀焉,渴而喜饮水者,宜易之;渴而不能饮者,虽渴犹宜半夏也。
此湿为本,热为标,故见口渴,所谓湿极而兼胜己之化,实非真象也,惟明者知之。
气弱加人参、白术,名六君子汤。
(《医方考》)明·李中梓:肥人多湿,湿挟热而生痰,火载气而逆上。
半夏之辛,利二便而去湿;陈皮之辛,通三焦而理气;茯苓佐半夏,共成燥湿之功;甘草佐陈皮,同致调和之力。
(录自《古今名医方论》)清·汪昂:此足太阴、阳明药也。
半夏辛温,体滑性燥,行水利痰为君;痰因气滞,气顺而痰降,故以橘红利气,痰由湿生,湿去则痰消,故以茯苓渗湿为臣;中不和则痰涎聚,又以甘草和中补土为佐也。
(《医方集解》)清·王子接:二陈汤,古之祖方也。
汪庵谓其专走脾胃二经,痰豁去湿。
余细绎之,其功在利三焦之窍,通经隧之壅,而痰饮自化,非劫痰也。
观《内经》有“饮”字而无“痰”字,两汉以前谓之淡饮,至仲景始分痰饮,义可知矣。
因其通利无形之气,古人警戒橘皮、半夏必以陈者为良,恐燥散之性,能伤正气耳,故汤即以“二陈”名。
若云劫痰,正当以大辛大散开辟浊阴,何反惧其太过耶?再使以甘草缓而行之,益见其不欲伤气之意。
(《绛雪园古方选注》)清·陈念祖:此方为痰饮之通剂也。
痰之本水也,茯苓制水以治其本;痰之动湿也,茯苓渗湿以镇其动。
方中只此一味是治痰正药。
其余半夏降逆,陈皮顺气,甘草调中,皆取之以为茯苓之佐使耳。
(《时方歌括》)清·费伯雄:治痰大法,湿则宜燥,火则宜清,风则宜散,寒则宜温,气则宜顺,食则宜消。
29个清热化痰中药方剂
29个清热化痰中药方剂来源:药智数据整合方剂一定喘汤规范名:千金定喘汤(《寿世保元》卷三)。
出处:《扶寿精方》处方:白果21枚(去壳,炒黄色,分破),麻黄, 款冬花, 桑皮(蜜炙)各9克, 苏子6克,法制半夏(如无,甘草煎汤,泡七次)9克, 杏仁(去皮、尖),黄芩(微炒)各4.5克, 甘草3克。
炮制:上药锉碎。
主治:宜肺平喘,清热化痰。
主治风寒外束,痰热壅肺,哮喘咳嗽,痰稠色黄,胸闷气喘,喉中有哮鸣声,或有恶寒发热,舌苔薄黄,脉滑数。
现用于支气管哮喘,哮喘性支气管炎,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者。
用法用量:用水450毫升,煮取300毫升,每服150毫升,不拘时,徐徐服之。
备注:方中麻黄宜肺平喘,白果敛肺定喘,一开一收为君;杏仁、苏子、半夏、款冬花降气化痰为臣;桑白皮、黄芩清泄肺热为佐;甘草调和诸药,兼以润肺为使。
合而用之,共成宜肺平喘,化痰泄热之功。
原文地址:「链接」方剂二猴枣散出处:方出《上海市中药成药制剂规范》名见《古今名方》处方:猴枣12g,羚羊角3g,月石3g,沉香3g,青礞石3g,川贝母6g,天竹黄6g,麝香1.2g。
炮制:上为末,混匀。
主治:清热化痰,镇痉开窍。
主治小儿急惊风,四肢抽搐,痰多气急,发热烦躁,喉间痰鸣。
用法用量:每服0.3-0.6g,开水送下。
原文地址:「链接」方剂三涤痰丸出处:《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处方:大黄5斤,炒黑丑1斤8两,黄芩1斤8两。
炮制:上为细末,水泛小丸,每斤丸药用百草霜1两,煅金礞石粉2两,桃胶2钱化水上衣。
主治:清热化痰,开瘀化痞。
主治痰火瘀结,气急疯痫,湿热咳嗽,喘满胸闷,痰涎壅盛,大便燥结。
用法用量:每服2钱,开水送下。
原文地址:「链接」方剂四宁神丹出处:《丹溪心法》卷四处方:天麻、人参、陈皮、白术、归身、茯神、荆芥、僵蚕(炒)、独活、远志(去心)、犀角、麦门冬(去心)、酸枣仁(炒)、辰砂(另研)各15克,半夏、南星、石膏各30克,甘草(炙)、白附子、川芎、郁金、牛黄、珍珠各9克,生地黄、黄连各15克,金箔30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祛痰剂·
三、使用注意:
1.注意配伍健脾祛湿药,“治痰先宜治脾”;“治痰必 先 祛湿” 2.肺燥咳血者,不宜辛燥之剂,以免动血;外感痰多者,
慎用滋润之品,以免留邪。
3.常配伍理气药,使气顺痰消。“善治痰者,不治痰而 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证治准绳》
4.注意痰之兼夹,如兼寒、湿、燥、热、风的不同,配
二、分类、适应证及代表方。
1.燥湿化痰 — 用于湿痰证;(二陈汤、温胆汤)
2.清热化痰 — 用于热痰证;(清气化痰丸) 3.温化寒痰 — 用于寒痰证;(苓甘五味姜辛汤)
4.润燥化痰 — 用于燥痰证;(贝母瓜蒌散)
5.治风化痰 — 用于风痰证: * 外风挟痰证(风痰咳嗽)— 止嗽散; * 内风挟痰证(风痰上扰)— 半夏白术天麻汤。
3、现代运用:
慢性萎缩性胃炎、重型毛细支气管炎、癫痫、糖
尿病、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 神经官能症等属于 湿痰所致者。 4、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祛痰止咳、 灭菌、抗炎、 抗肿瘤作用。
5、衍化方: 本方(去乌梅)+ 南星、枳实 -—— 导痰汤 功用:燥湿化痰、行气开郁。 主治:痰阻气滞证 本方 + 当归、熟地黄 —— 金水六君煎 功用:滋养肺肾,祛湿化痰。 主治:肺肾阴虚夹痰证。 6、类方比较:二陈汤—杏苏散
佐:茯苓 — 健脾渗湿,使湿去则痰无以生(杜 绝生痰之源)。 生姜 — 和胃降逆止呕。 ·生姜配半夏:即小半夏汤①助二陈以化痰降
逆和胃;②制半夏之毒。
[方论选录]
· 二陈汤·
乌梅 — 敛肺止咳。
半夏配乌梅:散收并用,祛痰而不伤正。
使:炙甘草 — 调和诸药。
· 二陈汤·
配伍要点
1、半夏+橘红 2、燥湿化痰配行气化滞药。 3、注意治痰之本—健脾去湿,体现“治痰必先健脾”。 * “茯苓一味,为治痰主药,痰之本,水也,茯苓可 以利水,痰之动,湿也,茯苓又可行湿”《世补斋
管炎肺炎、感冒等属于风痰咳嗽者。 4.现代研究: · 本方具有镇咳、祛痰、平喘、抗病原微生物、抗 炎、解热等作用。
半夏白术天麻汤
《医学心悟》
· 半夏白术天麻汤·
【组成】
半夏一钱五分
天麻
茯苓
橘红各一钱
白术三钱
甘草五分
【用法】生姜一片,大枣一枚,水煎服。
· 半夏白术天麻汤·
【主治】风痰上扰证。
脾湿生痰 痰阻气滞
· 止 嗽 散·
佐:荆芥 — 辛散疏风,透邪解表,
橘红 — 理气行痰,使气顺而痰消。 生姜 — 合荆芥以散风寒而祛邪,合陈皮则降逆和 中而化痰。 使:甘草 — 调和诸药。
* 配伍要点:
· 温润宣降,化痰止咳,散风解表。 [方论选录]
【运用】 1、本方为治风痰咳嗽之主方。 2、辨证要点:
· 止 嗽 散·
邪正相争:恶风发热
舌苔薄白,脉浮。
【病机】风邪犯肺,宣降失司,津聚成痰。 【治法】 止咳化痰,疏风宣肺。
【方解】 百部 — 温润止咳。
· 止 嗽 散·
君:紫菀 — 温而质润,善润肺下气,祛痰止咳。
紫菀配百部:,润肺化痰,下气止咳。 臣:白前 — 降气化痰止嗽。 桔梗 — 开宣肺气,祛痰利膈。 白前配桔梗:宣降并施,疏利肺气, 化痰止咳。
· 温胆汤·
3、现代运用:
精神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颅脑损伤后遗症、
神经官能症、胆汁返流性胃炎、慢性胆囊炎、冠心病、 心肌缺血、室性早搏、心脏低电压、心脏神经综合征、 病毒性心肌炎、慢性肾功能衰竭、肺炎、小儿哮喘、 糖尿病、有机磷中毒后遗症、多发性硬化、颈椎病等
属于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者。
· 温胆汤·
· 贝母瓜蒌散·
4. 现代运用: · 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合并感染、慢性咽 炎、上呼吸道感染等属于燥痰咳嗽者。 5.类方比较:贝母瓜蒌散—百合固金汤
苓甘五味姜辛汤
《金匮要略》
· 苓甘五味姜辛汤·
【组成】
茯苓四两
细辛各三两
【用法】
甘草
五味子半升
干姜
· 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
4、附方:
· 本方(去竹茹)+人参、熟地、五味子、酸枣仁、 远志 —— 十味温胆汤 功用 :理气化痰,养心安神 主治:心胆气虚痰扰证。
5、类方比较:二陈汤—温胆汤
清气化痰丸
《医方考》
· 清气化痰丸·
【组成】
瓜蒌仁去油
杏仁去皮尖
陈皮去白
枳实麸炒
黄芩酒炒
茯苓各一两
胆南星
【用法】
半夏各一两半
· 用姜汁为丸,每服二至三钱,温开水下。
胸脘痞闷,呕恶,时吐痰涎, 苔白腻,脉弦滑
引动肝风,风痰上扰:眩晕头痛
【病机】脾湿生痰,痰阻风动,风痰上扰。
【治法】燥湿化痰,平肝熄风。
· 半夏白术天麻汤·
【方解】 君:半夏 —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天麻 — 平肝熄风而止眩晕。 半夏配天麻:化痰熄风以止眩晕。
医》
· 二陈汤·
【运用】 1、本方为治湿痰证的主方。《成方便读》 2、辨证要点: · 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苔白腻,脉滑。 3、临证加减: · 若寒痰者, 加干姜、细辛 · 若热痰者,加栝楼、黄芩、浙贝母 · 若风痰者,加制南星、白附子、天麻、僵蚕 · 若食痰者, 加莱菔子、枳实、神曲
· 二陈汤·
用相应之药治之;根据不同证型,可结合燥湿、清热 温里、润燥、熄风、散结、开窍等法联合运用。
二 陈 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二陈汤·
【组成】
半夏汤洗七次
白茯苓三两
橘红各五两
甘草炙,一两半
【用法】
· 上药口父咀,每服四钱,用水一盏,生姜七片, 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渣热服,不拘时候。
· 二陈汤·
祛痰剂
· 祛痰剂·
一、概念: 组成:以祛痰药为主; 作用:排除或消解痰涎; — 属“消法”的范畴。 治证:痰证。
· 祛痰剂·
(1)痰的产生与脏腑的关系:
痰
脾—由湿而生,聚湿成痰,“脾为生痰之源”; 肾—痰之本为水,水泛成痰饮,“主水在肾”, “肾为生痰之根”; 肺—因气而聚,滞留于肺,“肺为贮痰之器”;
【病机】胆胃不和,痰热内扰。 【治法】理气化痰,清胆和胃。
· 温胆汤·
【方解】
君:半夏 — 化痰散结,降逆和胃。
臣:竹茹 — 清胆和胃,止呕除烦。
半夏配竹茹:化痰清热兼顾,使痰热清则 无扰心之患。
· 温胆汤·
佐:枳实
— 行气导滞,顺气消痰;
橘皮 — 理气化痰; 白茯苓 — 健脾渗湿以消痰;
生姜 — 和胃止呕; 大枣 — 补中健脾。
【主治】
1、湿痰咳嗽证。
2、痰湿眩晕、瘿瘤。 痰湿滞肺,肺失宣降:咳嗽痰多色白; 痰阻气滞:胸膈痞满; 脾失健运, 痰湿中阻,胃失和降:恶心呕吐; 湿聚成痰 痰湿上凌于心:心悸; 阻滞清阳:眩晕。
· 二陈汤·
【病 机】脾失健运,湿聚成痰,阻滞气机,胃失和降。
* 《医方集解》“脾虚不能健运,则生痰饮,稠者为痰,
止嗽散
《医学心悟》
· 止 嗽 散·
【组成】
桔梗炒 荆芥 紫菀蒸
百部蒸
白前蒸各二斤
甘草炒,十二两 陈皮去白,一斤 【用法】 · 共为末,每服三钱,开水调下,食后,临卧 服。初恶风寒,生姜汤调下。
· 止 嗽 散·
【主治】
风邪犯肺之咳嗽证。
宣降失司,津聚成痰:咳嗽,咯痰不爽。
风邪犯肺
上袭咽喉:咽痒。
咳嗽咽痒,咯痰不爽,微恶寒发热,脉浮。
3、临证加减:
· 原书加减法: • 风寒初起者,加荆芥、防风、苏叶、生姜 • 若暑气伤肺,黄连、黄芩、花粉 • 若湿气生痰者,加半夏、茯苓、桑白皮、生姜、大枣 若燥气焚金,栝楼、贝母、知母、柏子仁
· 止 嗽 散·
3.现代运用:
· 呼吸道感染、百日咳、嗜酸性白细胞增川贝母 — 清热化痰,润肺止咳。 臣:瓜蒌 — 清肺化痰,滑润通肠,导痰浊下行。
川贝母配瓜蒌:清润化痰之力增
· 贝母瓜蒌散·
佐:天花粉 — 清热生津,润燥化痰。 茯苓 — 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 橘红 — 理气化痰,使气顺痰消。 桔梗 — 宣利肺气,止咳化痰。
* 诸药相合,清润宣肃,化痰止咳,使肺得清润而燥痰
· 清气化痰丸·
茯苓 — 健脾渗湿以化痰。 黄芩 — 清泄肺热。 杏仁 — 宣利肺气,化痰止咳。
姜汁 — 化痰和胃,解半夏、南星之毒。
· 诸药配伍,共奏清热化痰,理气止咳之效,使热清 火降,气顺痰消,则诸症则愈。 * 配伍要点:胆南星+黄芩+枳实 [方论选录]
· 清气化痰丸·
【运用】
1、本方为治热痰证之主方。 2、辨证要点:咳嗽,痰稠色黄,苔黄腻,脉滑数。 3、临证加减: · 若肺热较盛者,加生石膏,知母
升,日三次
· 苓甘五味姜辛汤·
【主治】寒痰或寒饮证。 肺失宣降:咳嗽痰多,清稀色 白,喜唾清涎 寒饮阻肺 痰饮内停,阻滞气机:胸膈痞满;舌苔白滑, 脉弦滑。 【病机】寒饮停肺。 【治法】温肺化饮。
【方解】 君: 干姜 — 温肺散寒以化饮 臣:细辛 — 温肺散寒,温化寒饮。
· 苓甘五味姜辛汤·
佐:茯苓 — 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
自化,宣降有权则咳逆自止。 * 配伍要点:川贝+瓜蒌 [方论选录]
【运用】
1、本方为治燥痰证之主方。 2、辨证要点:
· 贝母瓜蒌散·
咳嗽咯痰不利,咽喉干燥哽痛,舌红苔干脉数。 3、临证加减: • 若风热犯肺,加桑叶、杏仁、前胡、牛蒡子 • 若燥热较甚者,加玄参、麦冬、知母、芦根 • 若兼声音嘶哑,痰中带血者,加沙参、麦冬、白茅根、 仙鹤草 • 若痰粘涩而难出者,加胆南、海浮石
· 清气化痰丸·
【主治】痰热咳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