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五章章末检测(A)新人教版必修1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章末测试题及答案
密线学校 班级 姓名 学号密 封 线 内 不 得 答 题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章末测试题及答案(满分:120分 时间:90分钟)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64分) 1.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分别是( )。
A .植树种草、降水增加、洪涝减少B .植树种草、水土保持能力增强、洪涝减少C .毁林开荒、降水减少、洪涝增多D .毁林开荒、水土流失严重、洪涝增多 2.该示意图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 .差异性B .整体性C .稳定性D .地带性3.藏东南高原边缘森林生态功能区(约26°N —29N)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自然带类型多样。
在该区基带以上出现的第一个自然带最可能是( )。
A .高原寒冷半干旱草原带B .山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C .亚高山寒带灌丛草甸带D .山地暖温带针阔叶混交神带4.藏东南高原边缘森林生态功能区(约26°N —29N)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自然带类型多样。
该生态功能区自然带类型多样的原因是( )。
A .经向跨度大 B .纬向跨度大 C .地势高差5得 答 题D .水热条件好5.美洲王蝶有迁徙习性,寒潮会导致王蝶大量死亡,每年它们都会往返于加拿大东南部与墨西哥米却肯州之间。
图示迁徙线路经过的陆地自然带不包括( )。
A .常绿硬叶林带B .热带荒漠带C .落叶阔叶林带D .常绿阔叶林带6.美洲王蝶有迁徙习性,寒潮会导致王蝶大量死亡,每年它们都会往返于加拿大东南部与墨西哥米却肯州之间。
美洲王蝶停留于米却肯州的主要时段是( )。
A .2月至6月B .4月至8月C .7月至11月D .11月至次年5月7.读我国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某河流沿岸景观图,型是( )。
A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B .温带落叶阔叶林C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D .亚寒带针叶林密线学校 班级 姓名 学号密 封 线 内 不 得 答 题8.读我国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某河流沿岸景观图,图中所属的干湿区是( )A .湿润区B .半湿润区C .半干旱区D .干旱区9.与河床两侧缺乏森林无关的因素是( )。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含答案第五章章末检测(A).doc
5章末检测(A)(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6分)如下图中所示M是绿色植物。
据此回答1〜3题。
1.图示内容与下列森林的哪种作用较为吻合(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B.防风固沙,保护农田C.减弱噪声,美化环境D.过滤空气,净化大气[來源:Z,xx,]2.图中内容造成了哪些结果(①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②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③改变了化学元索的存在形式和空间④把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3.图中内容体现了口然地理坏境的( )A.整体功能B.平衡功能C.调节功能D.生产功能解析第1题,图示反映的是生物的光合作用,绿色植物(森林)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具有过滤空气,净化大气的作用。
第2题,光合作用实现了能量的转换和物质形式的改变,也使化学元素发生了迂移,联系了有机界和无机界。
第3题,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答案l.D 2.D 3.D读某外流湖自然消亡过程示意图,回答4〜5题。
[来源:]4.该湖泊自然消亡的原因,据图可以确泄的是A.地壳上升B.水源减少C.气候变干D.物质沉积5.湖泊消亡引起了湖区自.然景观的变化,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A.整体性B.差异性C.稳定性D.脆弱性解析图示显示伴随着湖泊周围植被的减少,湖泊逐渐消亡,显然是由于水土流失导致的物质沉积造成的。
植被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又引起了湖泊的消亡,显然反映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4.D 5.A[来源:学科网ZXXK]读图,回答6〜7题。
[来源:Z,xx,]6.“五原春色旧來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今酋安)花落时。
”诗歌中描述的现象()。
A.反映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是由两地的水分差异造成的C.是市流经两地的河流不同造成的[来源:学#科#网Z#X#X#K]D.是一种非地带性现象[來源:学科网]7.“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019统编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植被与土壤》全章节备课教案教学设计(含问题研究章末综合测试及答案
【2019统编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植被与土壤》全章节教案5.1《植被》教学设计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认识植被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2.综合思维:认识植被演化的过程,了解植被的形成,对植被的垂直结构、生态特征。
3.区域认知:结合不同的植被景观,知道其形成的自然环境。
4.地理实践力:观察、识别与植被有关的环境要素,具备一定的观察、调查等合作的意识、求知的态度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掌握主要植被的分布、生长特征。
2.理解主要植被与所在区域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主要植被与所在区域自然环境的关系。
课前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课件展示案例:2017年8月中旬,智利北部的沙漠地区出现罕见的丰沛降雨。
之后,奇迹出现了,曾经不毛的沙漠,遍地野花绽放,俨然成为花的海洋。
这片平常几乎看不到植物的“死亡之地”,为什么会短时间内变成花的海洋?其他沙漠中会出现类似的现象吗?学生思考后积极回答。
教师继续利用四川植被的文字材料引发思考,过渡到植被与环境是有关系的。
同时贯穿讲解全节。
四川沙鲁里山原始针叶林及阔叶林、四川荷花海高山栎原始林及高山杜鹃林、四川鲜水河大峡谷云冷杉针阔混交林因景观类型多样、分布广泛、保护完好、审美价值高,在中国丰富多样的森林景观中具有突出代表性,构成森林中国的美景大观,充分代表了诗意中国的自然美景!为什么在这里存在如此美景呢?二、新课讲授1.植被与环境找一找:植被的定义、植被的分类有哪些?如何区别呢?让学生结合课本82页的第一段话进行整合理解即可。
想一想:用图示法展示植被如何演化?让学生自主进行演示,再进行讲解,通过这样的方法进行记忆、理解。
(1)植物的演化过程[活动探究]引入下一个知识,植被垂直结构的分层(2)垂直结构差异通过图示,让学生得出垂直方向植被高度不同的原因。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课后习题:第五章测评(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五章测评(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某同学暑假去阿尔卑斯山进行研究性学习,下图为该山地的局部南北坡植被的垂直变化图。
最有可能在下图中①地采集到的植物标本是(),①地下面为山地针叶林,而①地上面为高寒荒漠,即该地位于森林与荒漠之间,最可能是草原或荒漠草原,D正确。
我国广西引进原产于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的几种高大桉树作为造纸原料。
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因为其生长快,3—5年即可成才,被称为“速生桉”。
下图示意广西某地种植桉树前后的变化。
读图,完成2~3题。
2.广西的主要地带性植被为()A.常绿阔叶林B.针阔叶混交林C.落叶阔叶林D.针叶林3.广西大量引种桉树,可能导致()A.生物多样性减少B.湿地面积变大C.地下水位下降D.降水量增大2题,广西主要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带性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A正确。
第3题,由“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和图示可推知广西大量引种桉树,可能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3.C下图为我国季风区某山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向某森林植被分布百分比图。
读图,完成4~5题。
4.该森林植被的生长习性是()A.喜光、喜湿B.喜阴、喜湿C.耐寒、喜旱D.喜热、耐旱5.调查发现,近年来该森林植被增长趋势明显,其主要原因是()A.全球变暖B.光照更加充足C.降水逐渐变少D.水土流失加重4题,根据不同坡向森林植被所占的百分比可知,该森林植被在阴坡、迎风坡时,各海拔阶段所占比重均最大,说明该森林植被的生长习性是喜阴、喜湿,B对;与阴坡相比,阳坡所占比重小,说明该森林植被不喜光,A错;海拔超过1 800—1 900米后,所占比重不断下降,说明该森林植被不耐寒,C错;与迎风坡相比,背风坡所占比重小,说明该森林植被不耐旱,D错。
第5题,近年来该森林植被增长趋势明显,说明高海拔处气温升高,主要原因是全球变暖,A对;该森林植被喜湿,增长趋势明显,说明降水增加,C错;该森林植被喜阴,故光照充足不是其增长趋势明显的主要原因,B错;水土流失加重不利于森林植被的生长,D错。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章末检测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已(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读图,完成1~2题。
1。
“五原春色归来迟,二月垂柳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今西安)花落时.”诗歌中描述的现象( )A.反映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是由两地的水分差异造成的C.是由流经两地的河流不同造成的D.是一种非地带性现象2。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句诗从地理角度理解( )A.说明了冬季风到达不到玉门关B。
反映了从沿海向内陆水分条件的差异C。
反映了玉门关的热量条件不适合杨柳种植D.反映了玉门关以西绝对无杨柳生长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地区河流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该河汛期一般出现在冬季B.图中湖泊对河流的ab段径流有明显的调节作用C.从a到c植被类型的变化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地域分异规律D.a地区地下水的不合理开发会使地面下沉、海水入侵、土地沙化、盐碱化等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图中山脉是大西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相撞形成的B。
ab附近高山自然带的基带为热带常绿阔叶林带C.图中d处地形名称是冲积扇D。
b点东边的山脉是世界最长的山脉读“①(105°E,26°N)、②(128°E,42°N)、③(90°E,43°N)三个地点的山地针阔混交林垂直分布示意图”,回答5~6题。
5。
①地山麓自然带一般是()A。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温带草原带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
热带季雨林带6.影响①与②两地、②与③两地山地针阔混交林出现高度差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A.降水、热量 B。
热量、降水 C。
降水、降水 D.热量、热量2009年2月到3月,某科学考察队从东北平原向西,经大兴安岭、内蒙古高原,最后到达塔里木盆地。
据图回答7~8题。
7。
沿途气候变化依次为()A。
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草原气候—温带沙漠气候B。
高中地理 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 章末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新人教版高中第一册地理试题
章末检测(五)(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北京北海团城是中国古代雨水利用的综合示范工程,建于湖中孤岛,城内面积5 760平方米,高出湖面5.64米。
团城内除建筑物、古树外,其余均由多气孔的梯形青砖铺筑。
由于团城设计巧妙(下图),城内数十棵古树无需人工浇灌而百代常青。
据此完成1~2题。
1.团城内的植被属于( )①自然植被②人工植被③落叶阔叶林④常绿阔叶林A.①④ B.②③C.①③ D.②④2.冬季含水涵洞对古树生长的作用是( )A.吸纳土壤的水分,避免古树烂根B.稀释土壤污染物对古树的危害C.为土壤提供养分,维持古树生长D.营造古树生长适宜的温湿环境红树林指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上部,受周期性潮水浸淹,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生物群落,组成的物种包括草本、藤本红树。
它生长于陆地与海洋交界带的滩涂浅滩,是陆地向海洋过渡的特殊生态系统。
读红树林景观图,完成3~4题。
3.下列关于红树林生长习性的描述,正确的有( )①多分布渤海沿岸②根系不发达③多分布在潮间带的淤泥质海岸④以喜盐植物为主,具备呼吸根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4.红树林的主要功能是( )A.保护海岸,保护生物多样性B.降低风速,为船舶提供避风的场所C.绿化美化沿海环境,吸烟滞尘D.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读我国植被分布模式图,回答5~7题。
5.图中①②分别为( )A.①为温带草原,②为温带荒漠B.①为温带荒漠,②为温带草原C.①为亚寒带针叶林,②为温带荒漠D.①为温带草原,②为亚寒带针叶林6.图中④为( )A.热带雨林 B.亚寒带针叶林C.常绿硬叶林 D.常绿阔叶林7.图中⑤为( )A.热带雨林 B.亚寒带针叶林C.常绿硬叶林 D.常绿阔叶林某地动物多具有夏眠、夜行、耐旱的特征。
据此完成8~9题。
8.该地植被最可能为( )A.热带雨林 B.热带荒漠C.温带草原 D.落叶阔叶林9.关于该地区植被特点的推测,正确的是( )A.植被种群丰富 B.植物根部短小C.叶片退化为刺 D.茎叶硕大肥厚读50°N附近温哥华—温尼伯地形剖面示意图,回答10~12题。
高中地理必修1第五章 章末测评及答案
5章末测评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60分)地理环境中各事象之间是互相联络的,假设某事象发生变化就会给其他事象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读以下图,答复1~2题。
1.图中所示的中心事象甲可能是()A.人口数量增多B.气象变化C.森林被破坏D.围湖造田2.上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A.综合性B.区域性C.整体性D.差异性解析:第1题,图中所示的中心事象甲,使水旱灾害增多、温室效应增强、水土流失加剧、径流量变率增大、土壤肥力下降、土地荒漠化加剧,由此可推知甲只可能是植被的破坏。
第2题,此现象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1.C 2.C读以下图,完成3~4题。
3.此图可以简单看成是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
图中数字代表的地理事物正确的选项是A.①动物②绿色植物③O2④CO2B.①动物②绿色植物③CO2④O2C.①绿色植物②动物③CO2④O2D.①绿色植物②动物③O2④CO24.此图可以说明()①人类活动可以影响大气中CO2的浓度②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中③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会“牵一发而动全身〞④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互相联络和互相制约的“整体〞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解析:第3题,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从大气中吸收CO2,放出O2,同时绿色植物还能通过地质作用转化为泥炭、煤、石油和天然气,所以②为绿色植物、③为O2、④为CO2、①为动物。
第4题,结合所学知识,很容易得出正确答案为D。
答案:3.A 4.D读以下图,完成5~6题。
5.图中甲、乙图例所示的植被类型是()A.森林B.草原C.沼泽D.荒漠6.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甲图例所示植被分布区受赤道低气压和信风的交替控制B.影响甲图例所示植被分布的因素主要是热量C.影响乙图例所示植被分布的因素主要是水分D.乙图例所示植被的分布表达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解析:第5题,读图可知,甲图例所示植被为温带草原,乙图例所示植被为热带草原。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础 精品课件 第五章 章末培优练
章末培优练
1 创新应用练 2 真题实战练
01 创新应用练
[2024·徐州期中]索科特拉岛1 800万年前曾与非洲的索马里半岛相连,后来分离。 岛上动植物独特而丰富。龙血树就是岛上独特的植物之一,其树冠茂密,形似雨伞, 叶片被蜡质所覆盖且向上生长,通常生长在干旱的半沙漠区。左图示意非洲部分地区 的区域划分与索科特拉岛位置,右图示意龙血树景观。据此回答1~2题。
10. 图中不同坡向山地草原带分布高度存在差异,主要是由水分决定的,其推断依据
是( B )
A.山地坡度
B.上部林带
C.山体海拔
D.基带类型
[解析]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山地草原带上方出现了山地疏林草地带,说明在山地下部
随着海拔的上升,水分条件改善,影响山地草原带分布上限的主要因素是水分条件,
山地草原带分布上限为其上部林带的分布下限,故水分是影响不同坡向山地草原带分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图中三种典型自然植被的景观图显示的是森林、草原和荒漠。据所学可知,澳
大利亚形成半环形气候类型分布形态,植被类型也呈半环状,其中西部地区为荒漠带,
故甲地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山地针叶林的过渡地带,为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高山草
甸带海拔高于山地针叶林带;常绿硬叶林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带均位于亚热带。
4. 高山灌丛发育在寒冷、风大的高山环境,长白山高山灌丛( B )
①根系浅而发达 ②生长快速 ③植株密度稀疏
④植株高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长白山高山地区土层浅薄,灌丛根系难以向下深扎根,故长白山高山灌丛根系
[解析] 甲地海拔在3 000米以下,最高海拔处的自然带为高山苔原带,无冰雪带;乙地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分层作业 第五章 第五章 章末培优练
D.比扬州晚——地形
[解析] 由所学知识可知,北京比扬州纬度高,热量条件差,气温越低,银杏叶变黄的
时间越早,故主要影响因素为热量。
3. 图中台湾岛森林分布特征的主要成因是( D )
A.受海洋影响显著
B.南北纬度跨度大
C.受林业发展区划影响显著
D.受地形影响显著
[解析] 海洋不是影响森林分布类型差异的主要原因。根据植被的分布规律可知,针叶
境。树枝上覆盖一层明亮的白色粉末,可以增强对太阳光的反射,降低树枝温度,减
少植物蒸腾,保持植物体内的水分。吸引昆虫授粉应与花朵有关,与树枝无关。
[2023·海安高中期末]我国一些地区由于常年使用拖拉机进行 浅翻作业,形成了一层犁底层。犁底层是位于耕作层以下十分紧 实的土层,它是在犁的长期挤压和降水时黏粒随水沉积作用下形 成的。深耕具有翻土、松土、混土、碎土的作用,能破坏犁底层 结构。据此回答14~16题。
①符合题意;浅翻作业利于形成犁底层,常年浅翻作业会加厚犁底层,②说法错误;
由材料可知,犁底层十分紧实,所以土壤透气性弱,对农业生产不利,③符合题意;
犁底层十分紧实,土壤水分不易下渗,表土水分会增加,④说法错误。
15. 华南水稻耕作区较少采取深耕破坏犁底层的主要原因是( D )
A.耕作层加厚,有利于水稻根系发育
殖质积累;人类活动频繁程度存在差异性,会导致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增多或减少。
9. 花江大峡谷1 100米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达最大值的原因是( B )
A.土壤透气性好
B.有机质分解慢
C.高山草甸广布
D.季节性冻土多
[解析] 据所学知识可知,土壤透气性好,微生物分解有机质较快,易被植物体吸收固
定或淋溶流失,使得土壤表层中有机碳减少;温度越低,土壤水分蒸发越慢,湿度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案导学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中地理第五章章末检测(A)新人教版必修1(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 2.5 分,共50 分)读图,完成1〜2题。
1 .“五原春色归来迟,二月垂柳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今西安)花落时。
诗歌中描述的现象()A. 反映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 是由两地的水分差异造成的C. 是由流经两地的河流不同造成的D. 是一种非地带性现象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句诗从地理角度理解()A. 说明了冬季风到达不到玉门关B. 反映了从沿海向内陆水分条件的差异C. 反映了玉门关的热量条件不适合杨柳种植D. 反映了玉门关以西绝对无杨柳生长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地区河流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该河汛期一般出现在冬季B. 图中湖泊对河流的ab段径流有明显的调节作用C. 从a到c植被类型的变化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地域分异规律D.a 地区地下水的不合理开发会使地面下沉、海水入侵、土地沙化、盐碱化等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图中山脉是大西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相撞形成的B.ab 附近高山自然带的基带为热带常绿阔叶林带C. 图中d处地形名称是冲积扇D. b 点东边的山脉是世界最长的山脉读“①(105 ° E,26 ° N)、②(128 ° E,42 ° N)、③(90 ° E,43 ° N)三个地点的山地针阔混交林垂直分布示意图”,回答5〜6题。
5. ①地山麓自然带一般是( )A.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 .温带草原带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 .热带季雨林带6. 影响①与②两地、②与③两地山地针阔混交林出现高度差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A. 降水、热量B .热量、降水C .降水、降水 D .热量、热量2009 年2 月到3 月,某科学考察队从东北平原向西,经大兴安岭、内蒙古高原,最后到达塔里木盆地。
据图回答7〜8题。
7.沿途气候变化依次为 ( )A. 温带大陆性气候一温带草原气候一温带沙漠气候B. 亚热带季风气候一地中海气候一高山气候C.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一温带大陆性气候一温带海洋性气候D. 温带季风气候一温带大陆性气候 8.沿途自然带变化依次为 ( )A .亚寒带针叶林带一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一温带草原带B.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一温带草原带一温带荒漠带C. 温带草原带一温带荒漠带一温带落叶阔叶林带D. 亚寒带针叶林带一温带荒漠带一温带草原带10 .影响图中“绿色工程”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 A .热量 B .水分 C .地形 D .洋流11.该项工程建设所遵循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 ) A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9.经过地心的直线与地球表面相交于甲、属的陆地自然带为 ( )A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 C.温带草原带 D 读“北非五国绿色工程示意图”,回答 乙两点。
甲点位于 (37°N,118°E),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温带荒漠带10〜11题。
则乙地所B.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C.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 非地带性规律读45°S 附近某地区的相关数据,其中①④处为海洋,②③处为陆地, 80°、60°为当地经度。
读图完成12〜14题。
12•①处所属的大洋与板块的名称分别是 ( ) A .太平洋、太平洋板块 B •太平洋、南极洲板块 C.印度洋、印度洋板块 D.大西洋、美洲板块13.②处向北反映的自然带地域分异现象是 ( ) B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D .非地带性分异( )B.温带荒漠D .温带落叶阔叶林15. 与②T ③T ④地自然带更替相似的是 ( )A .①T ②T ③B .①T ③T ④C.⑥T ⑤T ④D.①T ⑤T ④A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1 4 . ③处自然植被类型可能是A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温带针叶阔叶混交林 读16. 气候形成过程中,受非地带性因素影响较大的是18•图中复种指数的排列顺序,主要体现的地理分异规律是 ( )A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B .从沿海向内陆 C.非地带性地域分异 D.垂直地域分异19. 福建省复种指数偏低的原因是( )A .纬度较高B .地处内陆C .工业发达D .海拔较高 20.山东与江西相比,其农产品构成主要是 ( )A . 山东 春小玉米 江西 水油菜 B . 山东 —冬小麦、 玉米 江西 水稻、 油菜 C. 山东 —冬小麦、 玉米 江西 水稻、 甜菜 D. 山东 —冬小青稞 江西 水油菜 、综合题(共50分)2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2分) (1) 填出自然带名称:A ____________ ;B ___________ ;C _____________ ;D _______________ 。
(2) A T CF 自然带的更替体现了地理环境从 _________________ 到 ________ 的地域分异规律, 这种分异规律是以 _________ 为基础的。
(3) 形成非洲这种地域分异,主要是受 __________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
(4) 图中C 自然带直通西海岸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图中赤道穿过的地区东部形成 B 自然带,西部形成 A 自然带,试分析其原因。
A .③、④两地B C.⑥、⑤两地D17. ①、③、⑤三地气候( A .类型相同,成因不同C.类型不同,成因相同 .①、④两地 .①、⑥两地) B •类型不同,成因不同 D •类型相同,成因相同复种指数=全年播种总面积/耕地面积X 100%读下图完成 18〜20题。
22.下图为“ 1271〜1295年马可•波罗东行路线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4分)(1) 马可•波罗从威尼斯出发,东行途中经过A、B、C三地,其所属的气候类型分别是A _______________ ,B 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_______________ 。
其中A地的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马可•波罗东行途中,从B到C地沿途自然景观呈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带性变化。
下图所示的自然景观为马可•波罗沿途所见,在A、B、C、D四地中,最可能见到这种景观的是___________ 地,它是________ 作用形成的。
⑶马可•波罗乘船返回途中,在E处遇到了地震。
你认为可信吗?说明你的理由。
(4)马可•波罗途经喀什附近时,看到:在浩瀚的沙海中,镶嵌着一片水草丛生、绿树成荫、生机勃勃的绿洲。
你能够对绿洲地区的水源作出解释吗?23.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12 分)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小说《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讲述了英国公爵根据漂流瓶提供的不完整信息,乘坐“邓肯号”率领探险队沿着南纬37°一带,搜救格兰特船长的故事。
(1) “邓肯号”于1864 年8月25 日离开英国格拉斯哥,经过40 多天航行,绕过麦哲伦海峡于10月6日到达智利西海岸的甲地。
甲地的气候类型是 _____________ 气候,所属的自然带是_________________ 带。
(2) 探险队在南美大陆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搜救活动,途经甲、乙、丙和丁四地,遭遇不同的自然灾害。
其中受到高山冰雪冻害威胁的是____________ 地;途中遇到干涸盐湖,经受缺水煎熬的是________ 地。
(3) 在图上甲、乙、丙、丁四地区中,垂直地带性最明显的是_____________ 地,丙地所处的自然带是_________________ 带,丁地所处的自然带是 _______________ 带。
从丁地到丙地的自然环境的变化反映了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地带性差异。
(4) 造成四地地理环境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秦岭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主峰太白山海拔3 767 米,从南麓的厚畛子镇( 海拔约650 米)开始攀登山峰,是徒步登山、进行生态考察或旅游的主要路线。
下面是某校高一年级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在一次考察中遇到的问题,请你帮助分析回答。
(12 分)(1) 同学们自南坡向上攀登,将依次观察到的自然植被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针阔混交林、_________ 、高山草甸。
这一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______________ 规律。
(2) 在一般情况下,顶峰与厚畛子镇的气温相差约____________ 摄氏度。
(3) 在攀登过程中,甲、乙两位同学就如下问题产生了分歧。
甲同学的观点是“山越高,山地垂直方向自然带的类型就越多”,乙同学的观点则是“山高,自然带的类型不一定多”。
你认为哪一位同学的观点正确?并简述理由。
答案1.A 2.B [ 五原在长安以北,故春色归来晚;玉门关位于西北内陆,夏季风难以到达,降水稀少。
]3. C4.C [此图包涵丰富的地理信息,从图中可知,该地区位于北纬35°〜38°之间的大陆的西岸,应属于地中海气候,所以,河流主要靠雨水补给,汛期出现在冬季。
从 b 到c,海拔高度由200米左右上升到1 000米以上,植被类型的变化体现了垂直地域分异规律;该河流流经山区,一旦植被破坏,将导致水土大量流失,河流含沙量增大,大量泥沙沉积到河流下游和河流入海口,导致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海岸线将逐步凸向海洋方向。
d 处的地形应是冲积扇, d 处东侧等高线十分密集,地势十分陡峭,河流湍急,一旦流出山口,河流流速降低,所挟带泥沙大量沉积,形成扇状的沉积地形。
a 处于沿海平原,若过度抽取地下水,很容易导致地面下沉,海水入侵。
]5. A6.B [该题主要考查读图及区域定位的能力。
①地位于我国云贵高原,②地位于我国的东北地区,③地位于我国新疆天山地区。
这样就可以判断出,①地山麓自然带一般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①②两地一个在我国南方,一个在我国北方,故①②两地的针叶林分布高度的差异是由热量的不同造成的。
②③两地一个在我国的东部地区,一个在我国的西部内陆地区,所以,两地的针叶林分布高度的差异主要是因降水的不同造成的。
]7. D 8.B [ 从东北平原向西,经大兴安岭、内蒙古高原,最后到达塔里木盆地,这一路线从东向西受季风的影响越来越小,降水量依次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