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歌赏析

合集下载

苏轼纵笔三首诗歌鉴赏

苏轼纵笔三首诗歌鉴赏

苏轼纵笔三首诗歌鉴赏一、原诗呈现。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

父老争看乌角巾,应缘曾现宰官身。

溪边古路三叉口,独立斜阳数过人。

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

明日东家知祀灶,只鸡斗酒定膰吾。

二、其一赏析。

1. 人物形象刻画。

- 首句“寂寂东坡一病翁”,上来就给我们描绘出一个孤寂、患病的老者形象。

“寂寂”这个词啊,就好像把苏轼一个人扔在一个冷冷清清的角落,他又生病,感觉很是可怜呢。

“白须萧散满霜风”,你看,他那白胡子乱乱地在风中飘着,就像被霜打过一样,这画面感一下子就出来了,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形象跃然纸上。

2. 幽默的转折。

- 后面“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就特别有趣。

小孩子看到苏轼的脸红红的,还以为他脸色红润有精神呢,高兴得很。

结果苏轼自己心里清楚啊,这哪是什么健康的脸色,不过是喝酒喝得脸红罢了。

这就像一个小玩笑,本来前面的氛围有点压抑和凄凉,这么一来,就有了一种诙谐的感觉。

就好像苏轼在自嘲,自己都这么病恹恹的了,还被小孩子误会身体好呢。

三、其二赏析。

1. 身份与关注。

- “父老争看乌角巾,应缘曾现宰官身。

”这里说村里的老人们都争着来看苏轼戴着的乌角巾,为啥呢?大概是因为他曾经做过官呗。

你想啊,在古代,一个村子里能出个当官的那可不得了,虽然苏轼现在被贬了,但他以前当官的光环还在呢。

就像现在一个小村子里出了个大明星或者大官,大家肯定都好奇地围上去看。

2. 孤独的姿态。

- “溪边古路三叉口,独立斜阳数过人。

”这一句画面感超强。

苏轼站在溪边古路的三叉口,在夕阳下一个人站着数路过的人。

他就这么孤零零地站着,感觉有点被边缘化。

他曾经是个有身份的人,现在却只能这样无所事事地站着看路人,有一种淡淡的落寞和寂寥。

这和前面老人们看他的热闹场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热闹是别人的,他只有自己的孤独。

四、其三赏析。

1. 生活的窘迫。

- “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

”这里说北方来的船不到,米就像珍珠一样珍贵。

水调歌头苏轼诗词鉴赏

水调歌头苏轼诗词鉴赏

水调歌头苏轼诗词鉴赏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一首优美的诗歌,它描述了中秋月夜的美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在这首诗歌中,苏轼设景清丽雄阔,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矛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情怀和美好愿望。

词中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苏轼在词中超越了一己之喜乐哀愁的豁达胸襟和乐观情调,体现出清雄旷达的风格。

他通过描绘广寒宫中月下的清寒世界和天上人间的开阔空间,展现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和诗人的超凡脱俗。

此外,苏轼在词中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将自然现象和人生哲理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他运用了大量的象征和比喻手法,如“明月”、“清风”、“玉宇”、“银河”等,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总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它以优美的语言、深刻的哲理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苏东坡经典诗词名篇赏析

苏东坡经典诗词名篇赏析

苏东坡经典诗词名篇赏析诗歌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语言精炼,音调和谐,有鲜明的节奏和韵律。

我在此整理了苏东坡诗词名篇赏析,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苏东坡诗词名篇赏析1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宋代〕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何似一作:何时;又恐一作:惟/ 唯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长向一作:偏向)此篇是苏词代表作之一。

从艺术成就上看,它构思奇拔,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

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

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

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

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

2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宋代〕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穿空一作:崩云)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樯橹一作:强虏)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人生一作:人间;尊同:樽)此词怀古抒情,写自己消磨壮心殆尽,转而以旷达之心关注历史和人生。

上阕以描写赤壁矶风起浪涌的自然风景为主,意境开阔博大,感慨隐约深沉。

起笔凌云健举,包举有力。

将浩荡江流与千古人事并收笔下。

苏东坡诗词名篇赏析21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宋代〕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苏轼典型诗词赏析

苏轼典型诗词赏析

苏轼典型诗词赏析苏轼典型诗词赏析诗词,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汉族传统诗歌。

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

通常认为,诗较为适合“言志”,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

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苏轼典型诗词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苏轼典型诗词赏析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惠崇春江晚景(其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暧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鬃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村绿暗晚藏乌。

黄童白叟聚瞧盱。

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

归家说与采桑姑。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

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苏轼的诗歌创作风格与特点分析

苏轼的诗歌创作风格与特点分析

苏轼的诗歌创作风格与特点分析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和艺术评论家。

他以其独特的诗歌创作风格和深邃的思想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

1. 抒情主义的写作风格苏轼的诗歌创作以抒情为主导,通过真实直观地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情感体验。

他经常借助自然景色、季节变迁和个人生活经历等元素来传达感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一首中,“落霞与孤鹜齐飞”,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景色的美好赞颂,并将人与自然融合起来。

2. 清新自然的意境描绘苏轼善于运用意象描绘,以简洁而具体的语言塑造出清新自然、生动细腻的意境。

他注重捕捉瞬间之美,通过描写微妙之处来唤起读者的感受。

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一首中,作者以“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来表达他自己在困境中仍然能够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3. 异曲同工的独特技巧苏轼经常通过运用反衬、拟人等修辞手法创造出一种富有张力和对比的意味。

他也擅长写景描写,通过独特的形象化表达方式来营造出丰富多样的视觉效果。

例如,《赤壁赋》中,他将纷乱战事与恢宏壮阔的自然景色相结合,营造出一种磅礴壮丽、让人心潮澎湃的氛围。

4. 诗歌背后浓厚的思想内涵苏轼的诗歌不仅仅只是情感抒发和艺术表现,更承载着深刻的思想内涵。

他对人生、社会以及自我身份认同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并通过诗歌进行了精细而有力的表达。

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一首,在描绘江山变迁的同时表现了对逝去岁月的思念和对人生流转的深刻感悟。

5. 对后世文学影响的意义苏轼诗歌创作风格独特而多样化,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以其独立、卓越、豪放不羁的个性和才华,成为宋代及之后文坛上最具有号召力和指导意义的文学宗师之一。

他被尊称为“诗仙”,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以上对苏轼的诗歌创作风格与特点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位伟大诗人的诗歌艺术。

寻春苏轼诗歌鉴赏

寻春苏轼诗歌鉴赏

寻春苏轼诗歌鉴赏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

一、整体感知。

这首诗是苏轼写自己在正月二十日和朋友出去寻找春天的经历,并且还回忆起了去年同一天的事情。

诗里既有对时光匆匆、人事变化的感慨,又有和朋友之间相处的那种温暖惬意的感觉。

二、诗句解析。

1.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 这两句说东风好像很傲娇,还不肯吹进东门呢。

苏轼就骑着马去寻找去年去过的村子。

这里很有趣,把东风拟人化了,就像东风是个有脾气的家伙,不肯到城里来。

苏轼呢,他也不管东风来不来,他就想去去年那个村子找找春天的感觉。

2.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 这两句可太有名啦。

他说人就像秋天的大雁一样,到时候就会来,很守信用。

可是事情呢,就像春天的梦一样,过去了就一点痕迹都没有了。

你想啊,大雁每年秋天都会排着队飞回来,很准时,这就像人跟朋友之间的约定,到时候就会赴约。

但是过去发生的那些事情呢,不管是高兴的还是难过的,就像一场美梦或者噩梦,醒来就啥也不剩了。

苏轼这是在感慨时光流逝,很多事情都过去了,只留下淡淡的回忆。

3. “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

”- 在江城喝了三杯浓浓的白酒,看到乡间的老人面容苍老,但是一笑起来特别温暖。

这画面感很强啊,苏轼和朋友在江城喝酒,然后遇到了乡间的老人,那老人的笑容就像一道温暖的光,让整个氛围都变得很温馨。

这也体现了苏轼很善于观察生活中的小美好,一杯酒,一个老人的笑容都能写进诗里。

4.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

”三、艺术特色。

1. 用典自然。

- 像“赋招魂”这个典故,用得特别巧妙。

如果不知道这个典故,也能大概明白是朋友之间的一种约定,但是知道了这个典故之后,就会觉得苏轼的文化底蕴很深厚,而且用得恰到好处,没有那种故意显摆学问的感觉。

苏轼诗词名篇50首赏析

苏轼诗词名篇50首赏析

苏轼诗词名篇50首赏析苏轼是中国文坛上的巨匠之一,他的诗词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传颂,而且至今仍被人们传诵和欣赏。

下面为大家介绍苏轼的50首著名诗词及赏析。

第一至第十首:《赤壁怀古》、《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临江仙·满地黄花堆积》、《临安春雨初·怀王十二游泳》、《江神子·读书被甲知非契》、《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鹧鸪天·送安石之京》、《江城子·密州出猎》。

这十首诗词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无论是词牌还是文学价值都是非常高的。

《赤壁怀古》中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诗句令人难忘,是苏轼诗词中的代表作之一。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没有词牌,但却有着极高的唯美情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一首纯洁的爱情词,其音调和节奏极富独特性。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写景优美,是苏轼诗词集中比较亲民的一首。

《临江仙·满地黄花堆积》是苏轼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反思,表达了他的情感和哲理。

《临安春雨初·怀王十二游泳》描写了苏轼对于皇帝玩水的回忆和怀念,极具韵味。

《江神子·读书被甲知非契》总结了苏轼的人生观,表达了他对于人生的看法。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则是苏轼的一首豪放之作,描写了山林风景的壮美。

《鹧鸪天·送安石之京》写的是苏轼送别好友安石的情感。

《江城子·密州出猎》描绘了苏轼为了追逐猎物而远离故土的感情。

第十一至二十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南乡子·重九登高》、《夜泊牛渚怀古》、《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无题·相见争如不见》、《临江仙·送钱穆父》、《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卜算子·咏梅》、《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雨中望四皓台》。

苏轼诗鉴赏

苏轼诗鉴赏

苏轼诗鉴赏一、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二、创作背景三、诗句解析1.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这两句描述了从不同角度看庐山呈现出不同的景象。

从横着看,庐山是连绵的山岭;从侧面看,则是高耸的山峰。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的形态也各自有别。

这体现了庐山的雄伟壮观和姿态万千,也反映了观察者所处的位置和角度对观察结果的影响。

2.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这两句是全诗的主旨所在。

诗人说之所以不能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只是因为自己身处庐山之中。

它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告诉人们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四、艺术特色1. 观察细致,描写生动- 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描绘出庐山在不同视角下的形态,如“横看成岭侧成峰”,简单的七个字就将庐山的轮廓勾勒得十分清晰,让读者仿佛能够看到庐山那起伏的山岭和高耸的山峰。

2. 哲理深刻,深入浅出- 诗的后两句将哲理蕴含在形象的描述之中。

没有直接说教,而是通过庐山景象引出对认识事物的思考,使读者在欣赏庐山美景的同时,能够深刻地领悟到其中的哲理。

这种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使诗歌既具有艺术感染力,又富有思想启迪性。

3. 语言简洁,节奏明快- 全诗二十八个字,语言简洁明了,没有多余的修饰。

同时,诗句的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记忆和传诵。

五、思想意义1. 哲学层面- 它提醒人们要全面、客观地看待事物。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为自身的局限而对事物产生片面的认识,这首诗就像一个警钟,促使人们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理解事物。

2. 人生态度方面- 也启示人们要有超越自我、超越局部的胸怀。

当我们陷入困境或者对某件事情困惑不解时,要学会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和所处的环境,以一种更宏观、更客观的态度去对待。

苏轼最有名的十首诗及赏析

苏轼最有名的十首诗及赏析

苏轼(1037年—1101年),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

他的诗歌写实豁达、豪放清新,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以下是苏轼最有名的十首诗及简要赏析:
1.《江城子·密州出猎》
•赏析:此词描写了狩猎的场景,通过对自然景色和狩猎情境的生动描绘,表现了豁达、奔放的个性。

2.《赤壁怀古》
•赏析:描绘了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通过对英雄壮丽事迹的讴歌,表达了对壮丽历史的怀念之情。

3.《水调歌头》
•赏析:以饮酒、咏史为主题,表达了豁达豪放的个性,歌颂了壮丽的历史。

4.《青玉案·元夕》
•赏析:描写了元宵夜的景象,以节令抒发离情,结构严密,语言华丽。

5.《东篱乐府》
•赏析:以农村田园为题材,描绘了乡村丰收的美好景象,表达了对宁静农村生活的向往。

6.《和张仲素雨中早行》
•赏析:通过描绘雨中行走的情景,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清新生活的向往。

7.《定风波·南海归赋蓬舟》
•赏析:以南海归来为题材,写作者的归乡之情,表达了对故土的深深眷恋。

8.《秋夕》
•赏析:以中秋为题材,描绘了团圆的画面,抒发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9.《东篱乐府》
•赏析:以农村田园为题材,描绘了丰收的场景,表达了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向往。

10.《石钟山记》
•赏析:通过描绘石钟山的自然景色,表达了对山水的热爱,展现了超然物外的豁达心境。

这些诗歌共同展现了苏轼豁达、洒脱的个性,以及对历史、自然、人生的深刻思考。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赏析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赏析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赏析
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一首描绘西湖美景的诗歌。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色彩对比和质感描绘:
苏轼运用了强烈的色彩对比和生动的质感描绘来表现西湖的美丽。

他用“黑云翻墨”来形容天空的乌云,以“白雨跳珠”来形容暴雨的骤降。

这种鲜明的色彩对比不仅凸显了云和雨的特点,而且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和动感。

2. 比喻的巧妙运用:
诗中的比喻非常生动且富有想象力。

例如,“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将雨点比喻为跳动的珍珠,既描绘了雨点飞溅的情态,又形象地表达了雨势之大,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再如“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两句,通过比喻将天气转变之快表现得淋漓尽致。

3. 动态的景色描写:
整首诗就像一幅动态的画卷,从暴雨临前到雨过天晴,景色变化多样。

诗人通过捕捉云、雨、风、天等自然景色的变化,以及船在水中的荡漾感,生动地描绘了西湖雨中的美景。

4. 诗人的情感表达:
苏轼对这首诗非常喜爱,他在50岁时再到杭州,特意又写诗说:“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他对西湖美景的热爱和深深的怀念之情。

总的来说,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不仅描绘了西湖
的美景,也展现了苏轼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这首诗是苏轼对自然景观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国文学中的瑰宝之一。

东坡苏轼诗歌赏析5篇

东坡苏轼诗歌赏析5篇

东坡苏轼诗歌赏析5篇苏轼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

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多惠政。

卒谥文忠。

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下面就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的东坡苏轼诗歌赏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蝶恋花·春景词牌名:蝶恋花|朝代:宋朝|作者: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蝶恋花·春景》,是由北宋时期著名诗人、文学家苏轼所写的一首词作。

在此词中,作者通过对残红退尽、春意阑珊的暮春景色的描写和远行途中的失意心境的描绘,借惜春伤情之名,表达出作者对韶光流逝的惋惜、宦海沉浮的悲叹和浮生颠沛的无可奈何。

范增论朝代:宋朝|作者:苏轼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

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

”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

不去,羽必杀增。

独恨其不早尔。

”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以是去耶?曰:“否。

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

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诗》曰:‘如彼雨雪,先集为霰。

’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

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之叛之也,以弑义帝。

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

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

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

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

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

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

关于苏轼的《赤壁赋》赏析及原文注释

关于苏轼的《赤壁赋》赏析及原文注释

关于苏轼的《赤壁赋》赏析及原文注释关于苏轼的《赤壁赋》赏析及原文解释《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知道吗?语文这一门学科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苏轼的《赤壁赋》赏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关于苏轼的《赤壁赋》赏析此赋通过月夜泛舟、饮酒赋诗引出主客对话的描写,既从客之口中说出了吊古伤今之情感,也从苏子所言中听到矢志不移之情怀,全赋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实是文赋中之佳作。

第一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

“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兴之所至,信口吟诵《诗经·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把明月比喻成体态娇好的美人,期盼着她的冉冉升起。

与《月出》诗相回应,“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并引出下文所自作的歌云:“望美人兮天一方”,情感、文气一贯。

“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

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游人这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因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乘着一叶扁舟,在“水波不兴”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悠悠忽忽地离开世间,超然独立。

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

这是此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第二段,写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

这里所说的“美人”实际上乃是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这段歌词全是化用《楚辞·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之意,并将上文“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内容具体化了。

苏轼的诗歌赏析5篇_苏轼代表作鉴赏

苏轼的诗歌赏析5篇_苏轼代表作鉴赏

苏轼的诗歌赏析5篇_苏轼代表作鉴赏苏轼的作品在当时就驰名遐迩,在辽国、高丽等地都广受欢迎。

北宋末年,朝廷一度禁止苏轼作品的流传,但是禁愈严而传愈广。

到了南宋党禁解弛,苏轼的集子又以多种版本广为流传,以后历代翻刻不绝。

下面就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的苏轼的诗歌赏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赤壁赋朝代:宋朝|作者:苏轼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yǎo)窕(tiǎo)之章。

少(shǎo)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dǒu)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yú)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hè)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zhú)舻(lú)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shī)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mí)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áo)樽以相属(zhǔ)。

寄蜉(fú)蝣(yó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sù)。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fú)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zhǎng)也。

东坡苏轼古诗鉴赏

东坡苏轼古诗鉴赏

东坡苏轼古诗鉴赏
苏轼的《东坡》是一首表现个人情感和自然之美的诗歌。

这首诗中,苏轼通过描绘雨后东坡的景色,表达了自己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诗中一开始便描绘了东坡的清景,雨后的月色皎洁,月光透过无尘的碧空,洒在万物上,展现出一种澄明的境界。

这种景象不仅令人感到清爽舒适,而且也表现出苏轼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

然后,苏轼通过对比市人和野人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态度。

市人为财利所驱使,只能在喧嚣的尘市中奔波,而野人则自足于怀,享受幽静的生活。

苏轼显然更倾向于野人的生活方式,他欣赏那些能够坚守自己志向的人,而他自己也是这种生活方式的实践者。

最后,苏轼通过“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

他并不嫌弃那些坎坷不平的道路,反而喜欢这种挑战和冒险。

这种态度表现出苏轼坚韧不拔的精神和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总的来说,《东坡》是一首表现个人情感和自然之美的诗歌,通过描绘雨后东坡的景色和对比市人和野人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态度。

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苏轼高超的文学才华,也表现出他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对苏轼诗句的看法

对苏轼诗句的看法

对苏轼诗句的看法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他的诗歌和散文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苏轼诗句的一些看法:
1. 情感表达:苏轼的诗歌中,情感表达丰富而深刻。

他的诗作常常表现出对人生、自然、友情等方面的感慨,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例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通过对明月的描写,表达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情感真挚、感人肺腑。

2. 语言运用:苏轼在语言运用上非常独特,他善于运用自然、朴实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同时,他还创造性地运用了古典诗歌的韵律和格式,使得他的诗歌既具有现代感,又有着古典的美感。

3. 意象塑造:苏轼的诗歌中,意象塑造十分出色。

他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加工,创造出独特的艺术形象,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明月意象等。

这些意象不仅表达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也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审美享受。

4. 哲理思考:苏轼的诗歌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考。

他通过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描写,表达出对人生、社会、自然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

例如,《题西林壁》中通过对庐山的描写,表达出对人生曲折和困境的思考,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总之,苏轼的诗句在情感表达、语言运用、意象塑造和哲理思考等方面都有着卓越的表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珍贵遗产。

苏轼诗词名篇赏析

苏轼诗词名篇赏析

苏轼诗词名篇赏析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他的诗词作品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他的诗词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誉,而且至今仍被人们传颂不衰。

以下是对苏轼诗词名篇的赏析一、《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这是苏轼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也是他在文学史上的代表作之一。

该词描绘了中秋之夜,明月当空,人们无法仰望到满天繁星,只能独自一人默默地思念远方的亲人和朋友。

在词的上片,苏轼通过明月的形象,抒发出对人生短暂和时光流逝的感慨;在下片中,他则表达了对天下离别之人的深深祝福和宽慰。

整首词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表达了人们对亲人、朋友和家人的思念之情。

二、《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赏析:这首词是苏轼在游览赤壁时写下的,通过对三国时期英雄人物的怀念,表达了他对那个时代的敬仰和追忆。

词中描绘了赤壁之战的历史场景,勾起了他对过去的回忆。

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功名利禄的淡泊和超脱,以及对人生短暂和时光流逝的感慨。

整首词气势磅礴,情感深沉,展现出苏轼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

三、《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赏析: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担任知州时所写,通过对狩猎场景的描述,表达了他对国家、人民和生活的关注和热爱。

苏轼生平及诗歌鉴赏

苏轼生平及诗歌鉴赏

一代文豪-------苏轼【诗词赏析】《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不。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鬃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赏析】苏轼十九岁与同郡王弗结婚,嗣后出蜀入仕,夫妻琴瑟调和,甘苦与共。

十年后王弗亡故,归葬于家乡的祖莹。

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一次梦见王弗后写的,距王弗之卒又是十年了。

生者与死者虽然幽明永隔,感情的纽带却结而不解,始终存在。

一片深情,情深到归于寂静无声。

十年生死相隔,十年苦苦追忆,十年相思,十年孤寂,十年辛酸和着泪一滴一滴积攒,和着泪一行一行流淌。

无语相对处,字字沥血,柔肠才寸断。

梦境之中,已是如此;清辉松影之下,一人独对芳魂时,又是何等彻骨的凄凉!《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赏析】本词中,苏轼通过对残红退尽、春意阑珊的暮春景色的描写和远行途中的失意心境的描绘,借惜春伤情之名,表达出对韶光流逝的惋惜、宦海沉浮的悲叹和浮生颠沛的无可奈何。

这首词将伤春之情表达得既深情缠绵又空灵蕴藉,情景交融,哀婉动人。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赏析】这首词是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释放后被贬谪黄州时所作。

词作动、传神地描绘了孤雁的形象,它孤傲、自甘寂寞,正反映了作者幽愤寂苦的心情。

黄庭坚称其“语意高妙”、“笔下无一点尘俗气”。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已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帐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赏析】这首词是词人贬居黄州时所作。

上片记事,下片抒怀。

夜饮醒而复醉,醉后归来恍惚已近三更。

苏轼的诗词及表达情感

苏轼的诗词及表达情感

苏轼的诗词及表达情感苏轼的诗词及表达情感苏轼作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其诗歌有着鲜明的特点。

店铺精心为你整理了苏轼的诗词及表达情感,希望对你有所借鉴作用哟。

苏轼的诗词及表达情感篇1其一、说理中显趣味——一理趣取胜。

宋代诗歌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说理,而苏轼却是一说理大家。

所谓理趣,大体上[objectObject]就是诗中所含之理富于生机与灵气,即宇宙、社会、人生的哲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诗人眺望庐山,看到山岭连绵,峰峦环列,高低巍峨的景象,横看、侧看、远看、近看,视觉不同,看到的情况各不相同。

于是作者想到,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就因为身在庐山之中,只看见庐山的一个局部,或被某中现象所迷惑。

这也就告诉我们:凡是主观片面,各执一端,都不能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想见到真相,需要走出自身局限,从搞出全面洞察。

全诗融景物、感情、哲理于一体,是一首不朽的哲理诗。

苏轼诗的理不是直截了当的说出来,而是通过形象表现出来,让读者通过作品的形象去感受、联想后,然后悟出一些新颖而深邃的哲理。

又如他的《和子由渑池相会》:“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这首诗表达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和往事旧迹的深情眷念。

前四句比喻生动奇妙,单行入律,一气呵成,后四句再以所闻所见所忆的情景深化“雪泥鸿爪”的感触,使前后两部分紧密相连、虚实相生。

全篇带有普遍性的人生体验,蕴涵深邃的人生哲理,古能动人深情又发人深思。

其二、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苏轼的诗既具有杜甫诗的现实主义精神,又具有李白豪放不羁的浪漫主义风格,其现实主义精神首先表现在他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对穷奢极欲的统治者的不满。

他的《李氏园》揭露了官僚贵族兼并土地的罪行,他们为了建筑“美园圃”不惜“夺民田”,“破千家”。

苏轼的诗歌鉴赏

苏轼的诗歌鉴赏

苏轼的诗歌鉴赏
哎呀,说起苏轼,那可真是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你想想,他
的诗歌就像夜空中绚丽的烟火,绽放出无尽的魅力。

就拿来说吧,“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一句难道不让你感受
到那种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和美好的祝愿吗?这就好比在漆黑的夜晚,
一轮明月照亮了你回家的路,给你带来温暖和希望。

还有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不就像我们在生
活中,有时候深陷其中,反而看不清事情的真相吗?就好像在迷宫里
打转,怎么也找不到出口。

苏轼和朋友的互动也很有意思。

有一次,他和好友相聚,饮酒作诗,朋友感叹人生苦短,苏轼却大笑道:“莫负今朝好时光,且把忧愁抛一旁!”
苏轼的诗歌,有的豪放洒脱,像奔腾的江水;有的细腻婉约,像轻
柔的微风。

他能在困境中写出豁达之语,在欢乐时抒发真情实感。

我觉得苏轼的诗歌就像一座宝库,每一次品读都能有新的收获和感悟。

我们真应该好好去欣赏,去品味,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诗歌赏析1春宵苏轼朝代:体裁:七绝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歌管楼亭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出处春夜。

唐白居易《长恨歌》:“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元柯九思《退直赠月》诗:“绣枕魂清踈雨暮,海棠银烛度春宵。

”《白雪遗音·八角鼓·春宵一刻》:“春宵一刻,万金难夺。

”示例共度春宵古代诗歌原诗春宵(七言绝句)【宋代】苏轼春宵一刻值千金,(1)花有清香月有阴。

(2)歌管楼台声细细,(3)秋千院落夜沉沉。

注释(1)春宵:春夜。

一刻:刻,计时单位,古代用漏壶记时,一昼夜共分为一百刻。

一刻,比喻时间短暂。

(2)花有清香:意思是花朵散发出清香。

月有阴:指月光在花下投射出朦胧的阴影。

(3)歌管:歌声和管乐声。

译文春天的夜晚,即便是极短的时间也十分珍贵。

花儿散发着丝丝缕缕的清香,月光在花下投射出朦胧的阴影。

楼台深处,富贵人家还在轻歌曼舞,那轻轻的歌声和管乐声还不时地弥散于醉人的夜色中。

夜已经很深了,挂着秋千的庭院已是一片寂静。

赏析开篇两句写春夜美景。

春天的夜晚十分宝贵,花朵盛开,月色醉人。

这两句不仅写出了夜景的清幽和夜色的宜人,更是在告诉人们光阴的宝贵。

后两句写的是官宦贵族阶层尽情享乐的情景。

夜已经很深了,院落里一片沉寂,他们却还在楼台里尽情地享受着歌舞和管乐,对于他们来说,这样的良辰美景更显得珍贵。

的描写不无讽刺意味。

全篇写得明白如画却又立意深沉。

在冷静自然的描写中,含蓄委婉地透露出对醉生梦死、贪图享乐、不惜光阴的人的深深谴责。

诗句华美而含蓄,耐人寻味。

特别是“春宵一刻值千金”,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人们常常用来形容良辰美景的短暂和宝贵。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出身于一个有文化教养的家庭,公元1057年(宋仁宗嘉祐二年)进士。

苏轼学识渊博,多才多艺,擅长书法、绘画、诗词、散文。

在散文方面,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在书法方面,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

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

他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

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

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同为豪放派词人。

有《东坡全集》传世。

2、花影苏轼朝代:体裁:七绝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又教明月送将来。

平仄调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本作的韵脚是:十灰;可"九佳(半)十灰(半)"通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

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嘉祐二年(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

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后量移诸州。

哲宗元祐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

知制诰。

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

著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注释词语重重迭迭:形容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很浓厚。

瑶台:华贵的亭台。

几度:几次。

童:男仆。

这两句说,亭台上的花影太厚了,几次叫仆人扫都扫不掉。

收拾去:指日落时花影消失,好像被太阳收拾走了。

教:让。

送将来:指花影重新在月光下出现,好像是月亮送来的。

将,语气助词,用于动词之后。

这两句说,太阳落了,花影刚刚消失,明月升起,它又随着月光出现了。

译文亭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几次叫童儿去打扫,可是花影怎么扫走呢?傍晚太阳下山时,花影刚刚隐退,可是月亮又升起来了,花影又重重叠叠出现了。

赏析禅意这首饶有趣味的小诗,也有争议。

起因是这样的:有人查遍了《东坡七集》并未发现此作,而在谢枋得的《叠山集》中却发现了此诗,于是便欲“正名”为谢枋得所作,我觉得这有些过于唐突。

无论是《东坡七集》或者《叠山集》都经过后人辗抄录编纂,遗漏诗作和窜入他人诗作的情况并不罕见,谢枋得是个十分崇敬苏轼的人,他的外号“叠山”,就是从苏轼的一首七律诗中的首句“溪上青山三百叠”而来,相传《千家诗》曾经过谢枋得的编订,喜欢苏轼诗作的他,极有可能特地将这首诗推荐在《千家诗》的选本中。

还有一个感觉就是,这首诗太像苏轼的风格了,我们可以拣出苏轼另一首家喻户晓的诗来比较一下:“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和这首诗中呼童扫花影的“天真”举动如出一辙,同样也是在貌似无理、貌似调侃的语气中隐喻了发人深思的道理。

苏轼的诗有诙谐、灵动的特点,有时充满童趣,语言也颇有几分“打油诗”的特色。

他曾说:“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

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

”对自己刚出生的儿子说:“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苏轼这个人才华横溢,他的诗风格往往出奇出新,并非用“豪放”两字就能一概而论。

他自己曾说过这样两句话:“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书吴道子画后》)虽然这两句原本不是说他自己,但这里“请君入瓮”,将此语拿来形容东坡先生的诗,也十分恰当。

单说这首诗:有人说诗中的“花影”,是形容朝廷中当政的小人,难以驱去,赶不尽,除不绝。

这样解诗不免呆板无味。

如果真是形容小人,那苏轼的水平也太差劲了,“明月花影”,这是何等雅致的景物,用来形容小人,一点攻击力也没有。

大家见骂人时,谁把对方骂成“花影”?像刘禹锡《聚蚊谣》,把小人形容为蚊子,罗隐把尸位素餐的昏官形容为木偶,这才叫讽刺。

那么此诗中的喻义又是什么呢?我觉得,此诗喻义深远,其中有着一种非常复杂的感情。

常言道:“如影随形。

”有形就有影,有因就有果,世间的种种琐事,正像花影一样萦绕在花前,挥不尽,抛不去,只要有日月轮回,只要还停留在这世上,你就躲不开、赶不走这永远跟着你的影子,不管你喜不喜欢它。

东坡喜欢禅,我觉得这首诗中颇有禅意。

咏物诗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借吟咏花影,抒发了自己想要有所作为,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这首诗自始至终着眼于一个“变”字,写影的变化中表现出光的变化,写光的变化中表现出影的变化。

第一句中“上瑶台”,这是写影的动,隐含着光的动。

为什么用“上”,不用“下”,因为红日逐渐西沉了。

第二句“扫不开”写影的不动,间接地表现了光的不动。

光不动影亦不动,所以凭你横扫竖扫总是“扫不开”的。

三四两句,一“收”一“送”是写光的变化,由此引出一“去”一“来”影的变化。

花影本是静态的,诗人抓住了光与影的相互关系,着力表现了花影动与静,去与来的变化,从而使诗作具有了起伏跌宕的动态美。

写光的变化,写花影的变化,归根到底是为了传达诗人内心的感情变化。

“上瑶台”写花影移动,已含有鄙视花影之意;“扫不开”写花影难除,更明现憎恶花影之情;“收拾去”写花影消失,大有庆幸之感;“送将来”写花影再现,又发无奈之叹。

诗人巧妙地将自己内心的感情变化寓于花影的倏忽变化之中,使诗作具有言近旨远,意在言外的含蓄美。

有人评论说:“上瑶台”比喻小人在高位当权;“扫不开”比喻正直之臣屡次上书揭露也无济于事;三四两句以太阳刚落,花影消失,明月东升,花影重映,比喻小人暂时销声匿迹,但最终仍然出现在政治舞台上。

从诗人一生仕途坎坷,政治失意的情况来分析,产生鄙视群小,痛恨官场腐败的感情也许是可能的。

但诗歌作为文艺作品,它显然不能是生活的实录,它比生活本身应该更概括,更集中,更有典型性,因此,一定要坐实哪一句即喻什么人或什么事,难免会有牵强附会之嫌了。

3、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朝代:体裁:七律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

)苏辙原诗为:《怀渑池寄子瞻兄》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

4、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苏轼朝代:体裁:七律参横斗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六月二十日夜渡海》是北宋诗人苏轼的一首七言律诗。

1094年(绍圣元年),宋哲宗亲政,蔡京、章惇之流执掌朝政,专整元祐旧臣;苏轼更成了打击迫害的主要对象,一贬再贬,由英州(州治在今广东英德)而至惠州,最后远放儋州(州治在今广东儋县,辖境在今海南),前后七年。

直到哲宗病死,才遇赦北还。

这首诗,就是1100年(元符三年)六月自海南岛返回时所作。

诗中回顾了他在南方流放的经历,表达了他九死不悔的倨傲之心和旷达豪放的襟怀。

作品赏析纪昀评此诗说:“前半纯是比体。

如此措辞,自无痕迹。

”“比”,即“以彼物比此物”;而“以彼物比此物”,就很难不露痕迹。

但这四句诗,却是不露“比”的痕迹的。

“参横斗”,是夜间渡海时所见;“欲三更”,则是据此所作的判断。

曹植《善哉行》:“月没参横,北斗阑干。

”这说明“参横斗”,在中原是指天快黎明之时的景象。

而在海南,则与此不同,王文诰指出:“六月二十日海外之二、三鼓时,则参已早见矣。

”这句诗写了景,更写了人。

一是表明“欲三更”,黑夜已过去了一大半;二是表明天空是晴朗的,剩下的一小半夜路也不难走。

因此,这句诗调子明朗,可见当时诗人的心境。

而在此之前,还是“苦雨终风”,一片漆黑。

连绵不断的雨叫“苦雨”,大风叫“终风”。

这一句紧承上句而来。

诗人在“苦雨终风”的黑夜里不时仰首看天,终于看见了“参横斗”,于是不胜惊喜地说:“苦雨终风也解晴。

”三、四两句,就“晴”字作进一步抒写。

“云散月明”,“天容”是“澄清”的;风恬雨霁,星月交辉,“海色”也是“澄清”的。

这两句,以“天容海色”对“云散月明”,仰观俯察,形象生动,连贯而下,灵动流走。

而且还用了句内对:前句以“月明”对“云散”,后句以“海色”对“天容”。

这四句诗,在结构方面又有共同点:短句分两节,先以四个字写客观景物,后以三个字表主观抒情或评论。

唐人佳句,多浑然天成,情景交融。

宋人造句,则力求洗练与深折。

从这四句诗,既可看出苏轼诗的特点,也可看出宋代诗的特点。

三、四两句看似写景,而诗人意在抒情,抒情中又含议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