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及反思(部编本六年级下册)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3 古诗三首
【教学反思】
本课三首古诗皆包含着传统节日的习俗。
韩翃的《寒食》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了寒食节时皇城内美丽的春色和宫廷的生活场景;《迢迢牵牛星》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隔开,只能在七夕相见一次的故事,抒发了女子因爱情遭受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描绘了月朗风清的景色,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抒发了诗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在古诗的教学中,朗读和感悟古诗意境是重点。
首先就要检查预习情况,让学生在读准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文中注释理解诗句。
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读出韵味,感悟古诗所传达的情感。
例如,在读中感悟诗人韩翃借古喻今,对现实不满的情感;在读中感受诗人王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倍感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通过寻找诗中描写的景物,结合自身感悟和课件展示的美景图等,再用自己的语言把想象的画面描绘出来。
在读中想象,能帮助学生较好地感悟诗中的意境。
3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教学反思
3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教学反思寒食教学反思:在教学《寒食》这首古诗时,我采用了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这首文化经典。
首先,我为学生提供了诗歌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时代背景等,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其次,我通过分析诗歌的词句、押韵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诗歌的艺术美感。
此外,我还组织了诗歌朗读和赏析活动,让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诗歌的韵律和情感,增强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兴趣。
通过这次教学,我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首先,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对于古文化和古诗的背景知识了解不够深入,导致他们在理解诗歌时感到困难。
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应加强对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和讲解,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其次,我发现学生在分析诗歌的词句和修辞手法时存在一定的困难。
由于学生对于古典文言文的阅读经验较少,他们对于一些古文化特有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不够熟悉。
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引导他们深入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和表达方式,并与现实生活和自身经历相联系。
第三,我发现学生在欣赏和朗读古诗时缺乏自信,对于古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欠缺热情。
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诗歌表达能力,鼓励他们自主朗读和赏析古诗,激发他们对于古诗的热爱和兴趣。
综上所述,通过教学《寒食》这首古诗,我发现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加强对背景知识的讲解,培养学生对于古诗的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激发他们对于古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同时,我也会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古诗的魅力。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3古诗三首《寒食》《十五夜望月》《迢迢牵牛星》教学设计
3古诗三首《寒食》《十五夜望月》《迢迢牵牛星》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古诗三首》中的三首古诗与我国传统节日习俗或传说有关。
《寒食》和《十五夜望月》都是唐代七言绝句,分别描写了我国传统的寒食节和中秋节的习俗。
《迢迢牵牛星》借牛郎织女的传说抒发了诗人的忧思。
课后的“选做”是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与传统节日、习俗有关的古诗词,在此之前,三年级学过王安石的《元日》、杜牧的《清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综合性学习活动了解了节日习俗,此处应联结已有经验,拓展相关的古诗词,增进学生对节日习俗的了解,初步感受传统文化。
二、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侯、皎、章”等8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想象《寒食》描绘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能结合故事说说《迢迢牵牛星》表达的情感。
5.抓住重点诗句,体会《十五夜望月》中游子的思亲之情,并能找出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
三、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准备课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导入1.孩子们,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当中国的经典诗词与传统节日相遇,会是怎样的景象呢?一定是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吧!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样的古诗三首,先来一起学习《寒食》。
2.齐读课题《寒食》进入新课学习。
二、解读诗题,追寻典故有乐趣1.寒食,是诗的题目,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清明节的前一二天。
关于寒食节,还有一段悲壮的传说。
(引入“割股奉君”的典故)2.学生谈谈自己的了解。
设计意图:基于本单元“激发学生对民俗的热爱”这一目标,由畅谈中国的传统节日来开课,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基于预习基础的交流,了解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掌握情况,唤醒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兴趣。
三、初读古诗,字正腔圆有底气。
《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名师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本六年级下册)
《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名师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本六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侯、章、泣”等7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想象《寒食》描绘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并能结合故事说说《迢迢牵牛星》表达的情感。
5.抓住重点诗句,体会《十五夜望月》中游子的思亲之情,并能找出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宫、侯”2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了解诗歌大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想象《寒食》描绘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知诗人,解诗题。
【出示课件1】1. 寒食节是中国农历清明节前一天。
古人在这一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
相传当年重耳(晋公子重耳)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一次,他挨饿难熬,百般无奈时,介之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他吃。
后来重耳当了国王(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去找和母亲一起躲在深山中的介之推。
遍寻不到,便下令放火烧山,想以此逼出介之推,但最后发现介之推与其母被烧死。
重耳十分后悔,便规定每年此时不得生火,一切吃冷食,称为寒食节(山西省介休市当地居民仍然对此深有记忆,但只限于思想,实际节日这天已没有吃寒食的活动)。
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
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
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
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
寒食节习俗,有上坟、郊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
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
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乘上时光穿梭机,穿越千年来看看韩翃笔下的寒食节。
六下语文《古诗三首》教学反思3篇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寒食》这首诗描写了暮春时候长安城白天满城飞花,皇家花园柳枝随风轻摇的曼妙春色,傍晚皇宫分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家的情景,展示出寒食节长安的独特迷人风光。
《迢迢牵牛星》借牛郎织女的故事,寄托织女的相思之苦,形象的抒发了现实生活中男女情人咫尺天涯的哀怨,表达了渴望夫妻团圆的强烈愿望。
《十五夜望月》是一首唐诗,描写诗人在中秋佳节的晚上,站在院子里望着圆月,思念家乡的亲人。
一、教学效果1.抓叠词,知其意,悟诗理。
首先师生合作探究。
迢迢: 写星空的距离,远皎皎: 写星的光辉,亮纤纤: 写手的形状,秀美札札: 写织机的声音,(织布繁忙)盈盈: 写水的形态,清且浅脉脉: 写人的神情,含情诗作是让织女的深情通过她的活动、情态和这些活动引起的读者的想象表现出来的。
比如,织女整日忙碌在织布机上却织不出布匹,说明她被思念折磨而无心织布,那么她又为什么要徒劳地上机呢?恐怕是为了转移、排遣苦闷。
隔河相望,河汉的清浅和并不宽阔强化着见面的渴望,当然也就增加了见不了面的无奈。
同样,在见面的阻隔只有“盈盈”一水时,“不得语”就差不多是不可忍受了。
抒写了游子失志无成和思妇离别之苦,突出表现了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平,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东汉时期政治混乱、败坏、没落的时代面貌。
二、成功之处在教学《寒食》一诗时,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以学生“答”为主的教学方式和以学生“悟”为主的教学方式,虽只有一字之差,但表现出来的观念不同,课堂效率也不同。
以往课堂多体现教师、学生一问一答,学生围着教师转,这种方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我始终以学生“悟”为主。
通过学生自学、质疑、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学“悟”为主的方法,完成了学习任务。
诵读感知先有情,第二个环节我重点放在了指导朗读上,由浅入深,先断句停顿,标出重读的字词;再注意语气和语调;由于正好多媒体设备坏了,给我带来了大困难。
不能出示配乐怎么办?我先有感情的朗诵,之后学生个读,小组读,然后小组里推荐最好的在班里读。
部编人教本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优秀教案
部编人教本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优秀教案《寒食》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诗文的生字新词,理解诗文中的重点词语;通过引导学生朗读诗文,了解诗文描写的内容。
2.从诗文的语言文字中,感受诗人以汉喻唐,敢于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以及宦官得宠专权等腐败现象的精神。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文;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寒食》所描写的内容及其深刻内涵。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文。
教学难点:使学生深入理解诗文中不易理解的内容以及如何朗读诗文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课前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 谈话激趣。
同学们,古代的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描写节日的诗文,你知道哪些?请你说说。
2.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来网上学习唐代诗人韩翃的一首诗——《寒食》。
3.正音,齐读课题。
4.学习生字——“翃”。
指名朗读这个字。
书空练写这个字。
二、师生交流。
1.师:寒食节在什么时间?2.你知道“寒食节”的由来吗?3.介绍作者韩翃的有关资料。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课件古诗,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教师巡视指导。
2. 学生交流通过朗读,你读懂了什么?3. 指名汇报讨论结果。
四、动画演示,理解诗句。
1.出示“春城/无处/不飞花”。
(教师范读、指名学生读、自由练读、学生齐读)2.请学生尝试说说以下几句诗如何读。
3.指导读好诗句“寒食/东风/御柳斜”。
(“斜”字读古音)4.学生尝试说说前两句诗句的意思。
5.你觉得这两句诗中哪些字词难以理解,请你提醒大家。
6.教师演示,指导读好后两句诗“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7.自由读读下面两句诗句,说说你所知道的后两句诗句中的一些字词的意思。
8、教师指名说说其他两句诗句的意思。
9.利用课件帮助学生想象诗的意境,理解诗文意思。
10.讨论说说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古诗三首》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篇课文,课文以《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三首古诗组成。
以民俗、民间故事为主题,讲述了寒食节、中秋节中美好的民间传说和民俗,引导学生热爱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三首古诗需要有感情朗读和背诵,理解诗意。
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1.教学效果(思效)(1)搜集民间故事,激趣导入。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民间故事,然后让学生简单地跟大家汇报一下,要求是一分钟演讲,把语言组织好,让别人听明白。
然后导入课文,这样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学习效率就会很高。
(2)写民间故事,拓展提高。
上完课,学生基本了解了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这两个民间故事,我让学生试着写一写,也可以写一写本地的听到的、看到的优秀民间故事,这样的写作训练,减低难度,深化课文主题,内化所学的知识,学生学的轻松,学的有趣,效果好。
2.教学收获(思得)(1)仿写句式,扎实语基。
《寒食》诗中的句子“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
春意浓郁,笼罩全城。
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教学中我让学生提炼出句式“无……不”,然后学生进行由词到句,进行练说,仿写,从而达到学会就要会用的目的,让知识真正变成学生自己内在的东西。
(2)学习炼字,感悟诗情。
古诗中很多字都是诗人“千锤百炼”而成,《迢迢牵牛星》原句是“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我问学生:“迢迢”和“皎皎”互换行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找资料,悟诗情,明白了:“迢迢”是织女心里的感觉,情人眼里的咫尺天涯。
牵牛郎,既是“河汉女”眼中的牛郎,也是“河汉女”心中的牛郎。
“迢迢”“皎皎”这些叠音词使这首诗音节和谐,质朴清丽,情趣盎然,自然而贴切地表达了物性与情思。
3.不足之处(思失)本课教学中,在指导朗读上,由于时间问题,再加上课前备课准备也不够充分,我害怕学生理解不到位,只是让学生泛泛而读,没有关注学生的个体感受。
部编人教本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优秀教案
部编人教本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优秀教案《寒食》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诗文的生字新词,理解诗文中的重点词语;通过引导学生朗读诗文,了解诗文描写的内容。
2.从诗文的语言文字中,感受诗人以汉喻唐,敢于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以及宦官得宠专权等腐败现象的精神。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文;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寒食》所描写的内容及其深刻内涵。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文。
教学难点:使学生深入理解诗文中不易理解的内容以及如何朗读诗文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课前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 谈话激趣。
同学们,古代的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描写节日的诗文,你知道哪些?请你说说。
2.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来网上学习唐代诗人韩翃的一首诗——《寒食》。
3.正音,齐读课题。
4.学习生字——“翃”。
指名朗读这个字。
书空练写这个字。
二、师生交流。
1.师:寒食节在什么时间?2.你知道“寒食节”的由来吗?3.介绍作者韩翃的有关资料。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课件古诗,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教师巡视指导。
2. 学生交流通过朗读,你读懂了什么?3. 指名汇报讨论结果。
四、动画演示,理解诗句。
1.出示“春城/无处/不飞花”。
(教师范读、指名学生读、自由练读、学生齐读)2.请学生尝试说说以下几句诗如何读。
3.指导读好诗句“寒食/东风/御柳斜”。
(“斜”字读古音)4.学生尝试说说前两句诗句的意思。
5.你觉得这两句诗中哪些字词难以理解,请你提醒大家。
6.教师演示,指导读好后两句诗“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7.自由读读下面两句诗句,说说你所知道的后两句诗句中的一些字词的意思。
8、教师指名说说其他两句诗句的意思。
9.利用课件帮助学生想象诗的意境,理解诗文意思。
10.讨论说说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欣赏三首诗词。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重点和难点:1、形象和情感是如何统一的。
2、景和情是怎样统一的。
3、朗读三、教学设计:熟读或者背诵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创设自身情景,铺设感情基调(让学生谈谈对中秋的认识:月饼、月亮、团圆、思念)导入所学课文。
二、深入课文:反复阅读、揣摩诗词,谈谈你最喜欢哪一首,说明理由。
共同欣赏:(侧重于意境的分析)十五夜望月唐王建1、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把读者带入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2、点拨:(1)、讲透诗题“十五夜望月”。
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却处处含“月”试分析。
拓展:白——月光,联想李白的《静夜思》。
树栖鸦——听到,非看到,联想周邦彦《蝶恋花》“月皎惊乌栖不定”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湿桂花——桂花已湿,夜太深,联想月中桂花是否也湿,月中嫦娥、吴刚、白兔是否也像庭中人一样无眠,意境更为悠远,这里暗点“望月”。
(2)、后两句抒情,非直接倾诉,而用委婉的疑问语气间接表达。
“落”字最妙,妙在何处?(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动的形象,仿佛秋思随着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水调歌头北宋苏轼1、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文学家,书法家,官场常失意。
其文想象力丰富,又流畅自然,有时还含有深刻的哲理。
与其弟苏辙、其父苏洵合称“三苏”。
2、这首词把宇宙、人生问题融合在一起,把对官场的思考和对弟弟的感情贯穿到赏月中去,想象瑰丽又不离现实生活。
宋代词评家胡仔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把握作者思想情绪:因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与弟弟子由分别七、八年,中秋对月,无不抑郁惆怅之感。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迢迢牵牛星教案与反思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迢迢牵牛星教案与反思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迢迢牵牛星教案与反思第【1】篇〗汉魏晋诗三首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十九首》、曹操的四言诗、陶渊明田园诗的特点。
2、学生能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如意境、分析修辞格、体会情景交融、分析诗歌语言特征等。
3、品位《迢迢牵牛星》中的爱情美,《短歌行》中曹操的慷慨之气,《归园田居》中陶渊明的情趣和农家生活之美。
迢迢牵牛星【导入语】在前一课《孔》中,我们感受到了刘兰芝和焦仲卿凄美哀怨的爱情故事,今天我们再来了解一个妇孺皆知的关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请一个同学讲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牛郎织女的故事后来发展成一个中国的情人节“七夕节”,也叫“乞巧节”,在“乞巧节”这一天,未婚的姑娘们要在庭院里摆上茶品水果拜祭七姐,并且要举行缝纫比赛活动,还要唱“乞巧歌”。
乞巧,就是向七姐乞求灵巧、智慧的意思,所有的这些活动都是为了纪念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的。
其实,纪念牛郎织女的方式是很多的,除了用节日活动的方式外,还有用诗词歌赋的形式来赞美他们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诗《迢迢牵牛星》,看看作者是怎样纪念他们的。
【《古诗十九首》介绍】师:请同学们看看,这首诗选自于哪里呢?﹙《古诗十九首》﹚那么,《古诗十九首》是谁写的呢?写了哪些内容呢?《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无名氏文人创作的五言诗,从思想内容上可分为游子诗和思妇诗。
游子诗中常常流露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感慨,这是失意士人在社会大动乱前夕内心苦闷的表现。
思妇诗则是东汉末年文士游宦他乡漂泊异地的写照。
常用的艺术手法有融情于景或运用比兴。
《古诗十九首》标志着五言诗歌形式从叙事为主的乐府民歌发展到抒情为主的文人创作,已经成熟。
刘勰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誉之为“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疏通字词、翻译】﹙见课本﹚【赏析】诗句描写内容赏析迢迢牵牛星写景迢迢,写距离之远;皎皎,写星光之亮,从远景皎皎河汉女写景写起,产生一种夜空广大、星光灿烂的视觉感受。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重点提示:1、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富有表现力的语言;3、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教学时间安排:2课时建议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十五夜望月教学重点:1、朗读并背诵这首诗;2、领会诗中美好的意境和委婉的别离思聚的情思,以及由己推人的思想境界。
教学过程:一、朗读这首诗1、请两名同学朗读这首诗;2、请全班同学边揣摩诗情画意边进行朗读2遍;3、老师范读这首诗;4、全班集体朗读这首诗2遍。
二、教师简介作者王建字,唐代宗进士。
一生困顿,晚景尤为凄凉。
为官在外,常与家人别离。
三、师生共同分析诗句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
萧森的树阴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刺眼的惊扰,先后进入了梦乡。
“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
“树栖鸦”三字,简洁、朴实,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况,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
这也让人联想到满月中的桂树。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思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诗人无声望月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
冷露无声浸润了桂花,那么月中的白免呢,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注目明月,神驰意远呢?诗人由已推人,扩大了望月的范围。
诗人由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想思。
诗人没有直说自己的情思,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语气,不知那饱含相思的清辉洒在哪一家。
欲说不尽,委婉动人。
四、分小组讨论1、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的景色的特征是什么?秋月——秋思2、诗人通过这种景色表达何种情感?诗人通过联想,由已推人,在这出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中,表达出别离思聚的情感。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学反思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学反思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学反思第【1】篇〗在“悟”的环节,为了突破难点,我重点抓住表达之美。
前两句写景,字面没有一个“月”字却暗藏着“月”。
第三句才明点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
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
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思念。
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委婉的疑问语气,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的含蓄深沉。
另外,在炼字上,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是的,把天上月、月下景、望月人组成一幅形象动感的画面,“拓”的环节通过“月亮”的意象拓展,整合与“月亮”有关的咏月经典诗句,通过诵读激发学习兴趣。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学反思第【2】篇〗本册教材与“月”结下了不解之缘,《望月》是第三篇与月亮有关的课文了。
本文叙写了“我”和小外甥江上赏月的情景。
文中有对月夜江色的描写,有舅甥赛诗的经过,有外甥对月亮的特想象。
“我”和小外甥喜爱月亮之情跃然纸上,小外甥的聪明好学形象鲜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因此,教学本文,我主要在了解事件梗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月夜江景之美、回忆描写月亮的古诗、体会小外甥的特比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第二自然段中,作者浓墨重彩,仅用了4句话,就把月下江景描述得美轮美奂。
同学们都被这美好的月色所吸引。
于是我因势利导,运用探究法,设计问题,进一步引导探究月与“我”的关系:“那么,是什么样的月亮把我叫醒了呢?”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安详”、“吐洒”、“晶莹闪烁”、“镀”“隐隐约约”、“黑色剪影”等词来体会月光的清幽淡远和朦胧、宁静等特点。
部编版3.古诗三首(寒食 迢迢牵牛星 十五夜望月) 教案教学设计(含板书教学反思)六下语 (3)
3、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会写“宫、侯”等8个字;2.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3.想象《寒食》描绘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4.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并能结合故事说说《迢迢牵牛星》表达的感情;5.抓住重点诗句,体会《十五夜望月》中游子的思亲之情,并能找出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能借助图片和关键词体会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读课文的预习任务。
2.教师准备挂图,以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泱泱华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而传统节日正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今天,咱们就一起走入春天的长安城,去看看那里寒食节的景象吧。
1.解读诗题。
寒食:清明节前一二日,禁烟火,只吃冷食。
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
在民间传说中寒食节虽与介子推有关,但寒食起源,并非为纪念介子推,而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
2.了解作者韩翃。
韩翃(719—788),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
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考中进士。
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最终官至中书舍人。
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1.自由读诗,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含义。
2.解释词语。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火。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学反思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学反思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学反思第【1】篇〗学生拿出课文纸,认真读三遍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读正确。
指名读古诗。
指导难读的句子。
栖的读音:qī,组词,在诗句中的意思:指鸟停在树上。
结尾处用了问号该怎么读一男生读,指导;一女生读,评价;教师领读;一起读。
2.读出节奏指名说一说:你是如何划分节奏的?请按照223的节奏再来读一读。
评价。
3.教师范读诗歌不但要注意节奏美,还讲究韵律美。
请大家听一听老师读,再说一说:你听出了什么?“鸦、花、家”这三个字就是这首诗的韵脚,找到了韵脚,我们在读的时候稍微拉长一点,古诗的味道就出来了。
自己练习读两遍;同桌相互读一读。
4.读出韵律师生合作读一读,学生读前四字,老师读后三字,诗题和作者一起读;互换一下,这次老师读前四字,你们读后三字,诗题作者一起读。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学反思第【2】篇〗1.运用多媒体呈现王建的《雨过山村》,引导学生思考:本诗描写了什么景色明确:这首诗描写雨、鸡鸣、绿竹、小溪、板桥、栀子花等景色,描摹了一个山村生活的景象。
2.师生共同总结,通过本诗的学习,感受到了诗人王建通过描摹在中秋节的月夜“望”到的景色,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景象,运用直接抒情的抒情方式表达作者的秋思之情。
3.背诵本诗;课下搜集描写中秋节的诗词还有什么,选择自己喜欢的抄写下来,下节课共同分享。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学反思第【3】篇〗我引导学生学习了《望月》一课,课后采访了一些学生的学习感受,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现状,作如下反思:一、文本与资料携手:月儿虽美,传递了人们的情感,但要让五年级的学生细细体会也非容易的事,所以我让学生观赏美丽的月色图以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出示关于诗、散文的阅读理解方法,课外描写月的诗句和散文,难点句子的理解,也有学生关于月的平时作文,课上给学生十分钟时间阅读资料,让资料为学生理解文本提供帮助。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迢迢牵牛星教案与反思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迢迢牵牛星教案与反思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迢迢牵牛星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十九首》的内容及地位。
2、学生通过反复朗诵,了解五言律诗的节奏及其韵味,并掌握诗中叠音词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通过点拨,引导学生理解其思想内容,欣赏牛郎织女凄美的爱情故事。
教学重点:掌握叠词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教学难点:理解其思想内容,品味牛郎织女的爱情的凄美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了很多爱情题材的诗歌,比如说《静女》,它描述了热恋中的男女青年约会时的甜蜜;《氓》叙述了女主公不幸的婚姻。
而今天,我们将学习另一篇爱情题材的诗歌——《迢迢牵牛星》,一起来看看这首诗又给我们描述了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
好,大家把书拿出来,翻开101页,结合注释自读《汉魏晋诗三首》之《迢迢牵牛星》。
(学生自读、教师板书题目)二、解题以及介绍文学常识《迢迢牵牛星》选自《文选》中《古诗十九首》的第十首。
这十九首古诗没有题目,一般以每首诗的第一句作为题目。
《古诗十九首》 (是专有名称)都是五言诗,全篇由五字句构成。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
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
《古诗十九首》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表述着同类的境遇和感受。
这十九首诗歌,基本是游子思妇之辞。
具体而言,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士人的彷徨失意和人生的无常之感,是《古诗十九首》基本的情感内容。
《古诗十九首》在艺术上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传统,吸取了乐府民歌的营养。
《诗经》的赋、比、兴表现手法,在“古诗”中得到广泛运用。
《迢迢牵牛星》是其中艺术成就颇高的一首,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它为“五言之冠”,钟嵘在《诗品》中说它是“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三、朗读感知,了解大意1、请学生起来朗读,正音他读得怎么样好不好点拨字音:纤:xiān 纤维素 qiàn 纤夫(板书) 札zhá问题设计:五言诗的节奏有何特点点拨:五言诗的诵读节奏,一般是三个节拍,即二二一或二一二,由不同字数成的两个节拍交错起来而组成一句的五言诗,在节奏上就远胜于板滞的四言诗。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迢迢牵牛星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迢迢牵牛星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迢迢牵牛星教案与反思第【1】篇〗《迢迢牵牛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朗读诗歌《迢迢牵牛星》并能背诵默写。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
3、抓住重点诗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意境,理解内涵。
教学过程:《迢迢牵牛星》教学设计一、导入,了解背景1、出示,重温牛郎织女民间故事。
星空广阔而神秘,关于星空,也有很多美丽动人的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
让我们先来回忆一下这个民间故事。
今天我们将以诗歌的形式重温这动人的传说,学习古诗《迢迢牵牛星》。
2、了解出处《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都是五言诗,被誉为“千古五言之祖”。
作者不详,时代大约在东汉末年。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评价为”五言之冠冕。
”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入《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首——《迢迢牵牛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播放课文录音。
2、学生自读,读流利读正确,读出节奏。
3、点拨字音。
(课件出示)纤纤擢素手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纤(xiān):细小脉(mò):含情脉脉间(jiān):中间纤(qiàn):纤夫脉(mài):脉搏间(jiàn):间隔。
三、结合注释,疏通诗意1、结合注释和民间故事牛郎织女理解诗意。
2、交流诗歌大意。
课件出示:牵牛星在遥远的银河对岸,织女星明亮而皎洁。
织女摆动着纤细雪白的手,织机“札札”作响。
一整天也织不成布帛,哭得泪如雨下。
银河既清且浅,他俩相距也没有多远。
仅有银河相隔,却只能含情脉脉相望而不能互诉衷肠。
3、再读诗歌(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古诗)四、理解诗歌,品析感悟1、这首诗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感情(织女对牛郎的相思之苦)2、全文没有一个思字,诗歌借助哪些词句传递了这份相思的哀怨与痛苦呢?(1)迢迢“迢迢”指遥远的地方。
这与诗中的哪句话矛盾?“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学习目标。
1、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2、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
3、积累咏月的诗词。
二、学生活动。
1、课前准备: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
2、小组评析其它咏月的诗词佳句。
组长记录有价值的赏析,综合成一篇赏析短文,全班交流。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们将通过《十五夜望月》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赏析《十五夜望月》。
教师印发《十五夜望月》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特别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在唐代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
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
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三)诵明月之诗。
小组之间把准备好的有关“明月之诗”的小卡片,相互交换赏析,组长记录学生的赏析或评价,大家动手把有价值、有个性的见解综合成一篇赏析文章,全班交流。
(四)思维训练。
用媒体展示不同角度所看见的月,(诸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楼新月、水中望月等)学生对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发挥想象、进行联想。
(五)学生小结。
你认为这堂课好不好?说明原因。
这既是使学生总结所得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所需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此,学生即使否定了这堂课,教师也要辨证地接受学生的否定。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与反思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与反思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与反思第【1】篇〗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领悟作者望月思亲的情感。
3.通过“阅读·对话”了解古诗情景交融,含蓄委婉的表达方法,激发课外阅读兴趣,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学习重点能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领悟作者望月思亲的情感。
学习难点通过“阅读·对话”了解古诗情景交融,含蓄委婉的表达方法,激发阅读兴趣,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学习流程一、导——对话·诗情美同学们,五千年中华,三千年诗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千百年来,诗歌和节日相伴相生,相得益彰。
1.读读下面的诗句,看诗人表达了什么感情?大屏幕出示: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宋·王安石《元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唐·杜牧的《清明》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明·唐寅《元宵》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3.齐读课题。
质疑: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吗?4.一提起中秋节,我们总会想起月亮,你积累了哪些关于月亮的诗句?5.诗人简介。
大屏幕出示:王建,唐代著名诗人,颍(ynɡ)川(今河南许昌)人。
与张籍齐名,被世人称“张王”。
王建出身寒微,从军走马十三年,晚年曾任陕州司马,有《王司马集》。
二、读——对话·韵律美学生拿出课文纸,认真读三遍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读正确。
指名读古诗。
指导难读的句子。
栖的读音:qī,组词,在诗句中的意思:指鸟停在树上。
结尾处用了问号该怎么读一男生读,指导;一女生读,评价;教师领读;一起读。
2.读出节奏指名说一说:你是如何划分节奏的?请按照223的节奏再来读一读。
评价。
3.教师范读诗歌不但要注意节奏美,还讲究韵律美。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迢迢牵牛星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迢迢牵牛星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迢迢牵牛星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资料分析,结合学生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特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学习朗读诗歌《迢迢牵牛星》并能熟读成诵后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2.理解诗歌资料,感受诗歌画面美。
3.抓住重点诗句,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意美。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意境,掌握鉴赏此类诗歌的技巧。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知识迁移,懂得古情今懂,古为今用。
确立重点和难点的依据:理解诗歌,感受到音韵美和画面美,这是第一层次的学习,真正能让诗歌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到达诗歌文化的传承,这才是难点。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了解背景1.出示,重温牛郎织女民间故事。
星空广阔而神秘,关于星空也有很多美丽动人的传说,《牛郎织女》这个故事就是其中之一,让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奶奶和外婆都讲过的这个神话故事。
(学生简述)今日我们将以诗歌的形式重温这动人的传说,学习古诗《迢迢牵牛星》。
2.了解来源《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都是五言诗,被誉为“千古五言之祖"。
△作者不详,时代大约在东汉末年,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评价为“五言之冠冕",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下头就让我们一同走入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首《迢迢牵牛星》。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读后点拨字音。
2.学生自读,读通顺,读准确,读出节奏;指名读,同学互评。
3.师生配合读。
(教师读上句,注重强调出叠词和节奏,让学生在接读时,自然读出诗歌的音韵美。
)三、结合注释,疏通诗意1.借助注释和结合民间故事《牛郎织女》理解诗意。
2.交流诗歌大意。
课件出示:牵牛星在遥远的银河对岸,织女星明亮而皎洁。
织女摆动着纤细雪白的手,“札札"地穿梭织布。
一整天也织不成布帛,哭得泪如雨下。
银河既清且浅,他俩相距也没有多远,仅有银河相隔,却只能含情脉脉相望,而不能互诉衷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教学设
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会写“宫、侯”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导入新课:春色是美好的,人们希望自己的生活也如春光一样,安静美好。
杜甫借花、蝶、莺来歌颂春,一起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我们再走入春天的长安城去看看寒食节的景象吧。
2.知诗人,解诗题。
韩,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
天宝进士。
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诗集》。
寒食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每年清明节的前1~2天,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
二、读准字音,自学生字、词语。
1.自学“御、暮”两个汉字。
指导学生从意义上区分“暮、幕”,从而理解“日暮”的意思。
2.指名读诗,要求读准、读通。
3.再读诗句,画出停顿、重音。
三、再读古诗,感悟诗意。
(一)连词成句,读懂诗意。
1.想想每个词的意思,遇到不会的怎么办?(查字典、看注释)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寒食:寒食节,在冬至后的第105天,清明节前1~2天,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
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火。
五侯:这里指天子宠幸之臣。
2.把词语连成句子,小组内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
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
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子宠臣的家中。
3.全班汇报。
(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二)展开想象悟诗情。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
1.指名读第一句。
出现在你眼前的是什么景象?(板书:飞花御柳)
2.“飞花”是什么情景?“无处不飞花”写出了花的什么特点呢?(落花随风飞舞,写出了花的轻盈美丽。
)
①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
一个“飞”字,意蕴深远。
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
②指导读出花飞柳摇的美。
③用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3.交流寒食节有哪些习俗。
(寒食节禁火、吃冷食。
)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
4.日落天黑时,长安城里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指名读第二句。
5.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想说的?(板书:蜡烛轻烟)
四、补充资料,加深理解。
1.补充课前搜集到的资料,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用自己的观点去理解这首诗的含义。
2.寒食节民间禁火,而汉宫却传烛赐火,这说明了什么?
(皇帝特许重臣“五侯”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
)
五、熟读成诵,拓展延伸。
1.朗读全诗,熟读成诵。
2.课下搜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同学交流你自己的见解。
寒食
以汉喻今
流露不满
-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展示牛郎织女故事图,提问:这是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讲一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跟这个故事有关的诗《迢迢牵牛星》。
3.板书课题,解释题意。
(选自《古诗十九首》。
作者不详,写作时代大约在东汉末年。
迢迢,遥远。
)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诗。
同桌互读,集体交流。
指导学生读好以下词语。
迢迢(tiáo tiáo) 皎皎(jiǎo jiǎo) 擢(zhuó)素手札札(zházhá) 机杼(jīzhù) 脉脉(mòmò)
2.重点指导书写“素、章、盈、脉”四个生字,注意字的占格和笔顺。
3.熟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三、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借助注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小组内交流。
2.全班汇报。
①汇报词语意思。
迢迢:遥远。
牵牛星:隔银河和织女星相对,俗称“牛郎星”,是天鹰星座的主星,在银河
东。
皎皎:明亮的样子。
河汉:银河。
河汉女:指织女星,是天琴星座的主星,在银河西。
织女星与牵牛星隔银河相对。
擢:伸出,抽出。
素:白皙的。
札札:织机发出的响声。
机杼:织机的梭子。
章:有花纹的纺织品,这里指整幅的布帛。
零:落下。
几许:多少。
盈盈:形容清澈。
脉脉:用眼睛表达情意的样子。
②连词成句,交流每句诗的意思。
(看那天边)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
(织女)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正摆弄着织机(织布),发出札札的织布声。
(她思念牛郎,无心织布),因此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整幅布帛,眼泪像下雨一样落下来。
银河又清又浅,相隔又有多远呢?
虽只隔一条清澈的河水,但他们只能含情凝视而不能用话语交谈。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再读古诗,与同学交流诗文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织女与牛郎被银河阻隔,不能相见的哀伤与不幸的情感。
)
2.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织女的哀伤与不幸的情感?(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
五、熟读成诵,拓展延伸。
1.熟读成诵,小组交流:诗中的织女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美丽、勤劳、孤独、哀怨、痛苦)
2.推荐阅读《牛郎和织女》。
迢迢牵牛星
牵牛星8596;织女星美丽、勤劳、
孤独、哀怨
-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贴出图片(一个宁静、美丽的夜晚,一轮玉盘似的月亮高悬夜空),你看到了什么?看到月亮,你想到了什么?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可诵读关于月亮的古诗)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一首关于月亮的诗《十五夜望月》。
二、释题意,明作者。
1.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2.王建,字仲初,许州(治今河南许昌)人,唐进士,曾任昭应丞、渭南尉。
一生困顿,晚景尤其凄凉。
早年以宫词著称,中年后,诗风转变,其乐府诗多方面地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统治阶级的暴行。
语言通俗明晰,凝
练精悍,风格简括爽利,善用七言歌行体。
三、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诗。
同桌互读,集体交流。
2.重点指导书写“栖、鸦”两个生字,注意“栖”字右面是“西”,不要加横。
“鸦”是左右结构,注意书写时笔画的穿插避让。
3.熟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四、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借助注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小组内交流。
2.全班汇报。
①汇报词语意思。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
栖:歇,休息。
冷露:清冷的露珠。
湿:打湿。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思乡怀亲的思绪。
②连词成句,感悟诗意。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霜,树枝上栖息着乌鸦。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院中的桂花。
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家?
五、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文中写了哪些传统习俗?(八月十五望月)你还知道哪些传统习俗?
2.再读古诗,与同学交流: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八月十五游子的思乡之情。
)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熟读成诵,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课下搜集描写中秋节习俗的古诗或思乡的古诗,与同学交流。
十五夜望月
望月兴叹
教学反思
1.课前布置了搜集与古诗相关的资料,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古诗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2.朗读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经过充分地朗读,能体会诗文的意思,理解诗人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