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分解学案

合集下载

水的净化 学案

水的净化 学案

3.3《水的净化》第1课时学案班级:初三()姓名:学科:化学【学习目标】1.了解沉淀、过滤、吸附等净化水的方法。

2.通过对水净化方法的学习,体会化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运用【学习重点】吸附、沉淀、过滤等净水方法【学习过程】一.自学建架知识模块——(一)水的净化Ⅰ.个人自学1.阅读:P54~P562.建构:⑴净化方法:河水---加沉淀---过滤---加吸附---加 ---自来水常用的絮凝剂是,吸附剂是,消毒剂是。

一贴:滤纸紧贴,中间不留气泡滤纸边缘低于边缘⑵过滤二低:滤液液面低于边缘盛液体的烧杯紧靠三靠:玻璃棒轻轻斜靠中部漏斗下端管口紧靠2.精讲补架(一)1.絮凝剂作用原理与除去的杂质2.除去固体和液体杂质的操作3.活性炭净水器3.归纳完型(请你归纳本课主要知识,形成知识框架,利于知识巩固)4.达标巩固1.生活中的下列物质,既可用于除去水中不溶性杂质,又可除去可溶性杂质和除臭味的是()A.明矾B.食盐C.活性炭(或木炭)D.纯碱2.结合图3-15 自来水厂净化水的流程图。

分析:其中除去难溶物的步骤有,在过滤池中加入明矾可以,常用于自来水杀菌消毒的物质是。

3.看过滤实验,理解过滤的操作要点: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过滤只适用于和分离。

生活中的、等可代替滤纸进行过滤。

4.(广东中考)小明同学将浑浊的湖水样品倒入烧杯中,先加入明矾粉末,搅拌溶解,静置一会儿后,采用如图所示装置过滤。

⑴图中缺少的仪器是,补上该仪器后图中还存在的错误是,该错误将会造成的后果是。

⑵加入明矾的作用是;⑶操作中,他发现过滤速度太慢,产生的原因可能是,若过滤后发现滤液仍浑浊,可能的原因是:二、课外兴趣思考①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用自来水洗过的毛巾会变硬,这是怎么回事呢?②有没有净水程度更高的方法呢?。

山东教育出版社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水分子的变化-优秀

山东教育出版社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水分子的变化-优秀

《水分子的变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版本】本节课所使用的教材是山东教育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第二单元第二节《水分子的变化》。

本节课主要学习教材至的内容。

【教学对象】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三学生。

这个时期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认知水平有限,但对外界事物及现象充满了好奇心,对于化学学科还处于兴奋好奇的状态。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讲述如何在水分子的运动原理基础上分析水的分解与合成的实质,从而揭示化学变化的实质。

通过实验现象引出氢气和氧气,为今后学习二者的性质做出铺垫。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水的分解和合成的微观解释,初步认识化学变化的实质。

(2)通过电解水的实验认识水的组成。

(3)通过水的分解和氢气的燃烧反应,了解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并能进行分类。

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用宏观和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看待物质,形成物质世界的微粒观。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认识水的组成。

2、知道水分解的微观解释。

3、了解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

难点:知道水分解的微观解释【教学方法】教法:讲解、启发、讨论学法: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和小组协作三者结合【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播放一段杭州G20峰会文艺晚会视频,接着学生阅读有关“水的形成”材料,并让学生猜想水可能由哪些元素组成,从而引出新课。

(PPT展示相关内容)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从视觉上激发学生对水的兴趣,再通过阅读材料,让学生去感知水可能是怎样组成的,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讲授新课【教学活动一】水的分解看图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发学生思考“水的三态变化过程中,水分子没有发生变化,若在水中通入直流电,水分子是否会发生变化呢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接着师生合作进行实验探究。

(PPT展示相关内容)学生活动: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实验,并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实验探究2-2】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变化到的现象,提出问题:两玻璃管内产生了气体,气体可能是什么呢②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忆:“负氢正氧,氢二氧一”,完成[小试牛刀]②得出文字表达式③引导学生得到实验结论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本节课的新知识。

《水的净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学案(机构用)

《水的净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学案(机构用)

第11讲水的净化【教学目标】1.掌握水的净化原理2.了解过滤的基本操作及注意事项3.学会区分硬水和软水4.了解硬水软化的方法【教学重点】1.知道过滤的基本操作及注意事项2.学会区分硬水和软水3.了解硬水软化的方法【教学难点】过滤的基本操作及注意事项1.水的净化(1)纯水与天然水的比较纯水天然水特征无色、无臭、不含杂质含有可溶性和不溶性杂质,常呈浑浊状分类纯净物混合物举例蒸馏水河水、湖水(2)水的净化城市中的生活用水是经自来水厂净化处理过的。

有时可利用明矾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对杂质的吸附,使杂质沉降来达到净水的目的。

自来水厂净水的流程知识点睛取:从水库中取水;加:加絮凝剂(主要是明矾),使悬浮的颗粒状杂质被吸附凝聚;沉:在反应沉降池中沉降分离,使水澄清;滤:将沉降池中流出的较澄清的水通入过滤池中,进一步除去不溶性杂质;吸:再将水引入活性炭吸附池,除去水中臭味和残留的颗粒较小的不溶性杂质;投:投药消毒(常用通入氯气的办法,通入氯气消毒时产生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除去病菌,杀菌后的水就是可以饮用的自来水,通过配水泵供给用户,但水中仍然含有可以溶于水的一些杂质,所以还是混合物。

谈重点活性炭的净水原理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具有很强的吸附性,能够吸附色素、异味、不溶性杂质和部分可溶性杂质,活性炭吸附属于物理变化。

【例1】参观当地的自来水厂或观察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取水口处的河水呈浑浊状,这是因为水中含有许多________。

(2)加絮凝剂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过滤池,可除去________。

(4)活性炭吸附池可除去________。

(5)在各步净水操作中,能消毒且发生化学变化的一步是________。

第3 页共16 页答案:(1)不溶性杂质(2)絮凝剂溶于水生成胶状物,吸附悬浮于水中的不溶性杂质而沉降下来(3)不溶性杂质(4)不溶性杂质、可溶性杂质(5)投药消毒2.过滤(1)定义过滤是一种把不溶性固体物质跟液体分离的操作。

初中化学水的组成教案

初中化学水的组成教案

初中化学水的组成教案
目标:了解水的组成及其性质。

教学重点:水的组成、氢氧化合物、水的性质。

教学难点:理解水的分子结构。

教学准备:实验室玻璃器皿、草稿纸、笔、PPT。

教学步骤:
1.引入话题:通过图片展示、实验视频等形式引入水的组成这一话题。

2.水的组成:讲解水的分子式H2O,解释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

3.实验演示: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水的性质,如水的流动性、透明性等。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水的性质是如何由其组成决定的。

5.理论总结:通过PPT展示水的分子结构,让学生了解水分子的建立。

并让学生总结出水的性质与其组成的关系。

6.实验操作:让学生自行进行水的电解实验,观察氢气和氧气的产生。

7.课堂练习:布置课堂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8.课堂总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展示出对水的组成和性质的理解。

扩展活动:组织学生外出探访周边水源,观察水的来源及利用。

教学反馈:对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问题进行总结,做到针对性讲解。

初中化学水的分解教案

初中化学水的分解教案

初中化学水的分解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水的分解是一种化学反应。

2. 理解水的分解是将水分解成氧气和氢气的过程。

3. 掌握水的分解实验方法和步骤。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水的分解是一种化学反应,可以将水分解成氧气和氢气。

2. 实验操作方法和步骤。

三、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试管、试管架、导管、水、锌片。

2. 实验药品:氢氧化钠溶液。

3. 实验记录表。

四、教学过程
1. 实验步骤:
(1)取一个试管,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

(2)将一块锌片放入试管中。

(3)用导管将试管通向水中,观察观察气体的生成情况。

(4)记录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

2. 结果分析:
(1)实验中观察到有气泡生成,气泡会通过导管进入水中。

(2)观察到实验结束后试管中残留了氢氧化钠溶液。

五、总结与讨论
1. 解释实验现象:锌片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通过导管进入水中,观察气泡的生成情况。

2. 思考问题:为什么水的分解能够产生氢气和氧气?氢气和氧气又有什么特点?
六、作业
1. 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步骤、实验结果和结论。

2.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水的分解的知识。

七、教学反思
1. 实验操作是否流畅,实验过程中是否出现问题?
2. 学生对水的分解理解是否透彻,能否准确解释实验现象?
教案结束。

水解平衡及其影响因素学案

水解平衡及其影响因素学案

水解平衡及其影响因素学案水解平衡是指在溶液中,水分子和水解物之间达到动态平衡的化学过程。

在水解平衡中,水分子和水解物之间通过水解反应相互转化,形成水合物和离子。

水解平衡的重要性在于它对溶液的酸碱性、离子浓度以及溶液中其他化学平衡的转化都具有重要影响。

水解平衡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两类:化学因素和物理因素。

1.化学因素:(1)酸碱性:在水解平衡中,产生酸性溶液的水解反应称为酸性水解,产生碱性溶液的水解反应称为碱性水解。

水解反应的酸碱性取决于水解物的性质。

一些离子具有酸性或碱性,当其溶解在水中时会发生水解反应,改变溶液的pH值。

例如,氨水在水中水解成氢氧根离子(OH-)和氨离子(NH4+),使溶液呈碱性。

(2)溶液浓度:溶液中水解物浓度的变化会影响水解平衡的位置。

当水解物浓度增加时,水解反应向前推进以减少其浓度;当水解物浓度减少时,水解反应向后推进以增加其浓度。

这与Le Chatelier原理相符,即系统会偏移以减少外部扰动。

(3)温度:水解反应的平衡常数Kc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

通常,水解是一个放热反应,当温度升高时,平衡常数Kc减小,水解反应向后推进,反之亦然。

这也符合Le Chatelier原理,系统会偏移以抵消温度变化。

2.物理因素:(1)压力:在水解平衡中,压力的变化对平衡位置几乎没有影响,因为水的压缩性很小。

只有在水解反应涉及气体时,压力的变化才会对平衡位置产生一定影响。

(2)溶液容积:溶液容积的改变对水解平衡没有直接影响。

然而,当溶液的容积减小时,它的浓度会增加,从而改变水解物的浓度,进而影响平衡位置。

类似地,当溶液容积增加时,浓度会降低,平衡位置也会受到影响。

总结起来,水解平衡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化学因素包括溶液的酸碱性、水解物的浓度和温度,而物理因素则包括压力和溶液容积。

这些因素的改变都会影响水解反应的平衡位置,进而改变溶液的酸碱性、离子浓度以及其他化学平衡的转化。

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考虑这些因素,并利用它们来控制和调节水解平衡,以满足特定的化学需求。

高中地理第3章地球上的水第1节自然界的水循环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2021年整理)

高中地理第3章地球上的水第1节自然界的水循环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2021年整理)

2018版高中地理第3章地球上的水第1节自然界的水循环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版高中地理第3章地球上的水第1节自然界的水循环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版高中地理第3章地球上的水第1节自然界的水循环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1.了解水循环的概念,识记水循环的过程及主要环节。

(重点)2.掌握河流的主要补给形式。

(重难点)3.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增强水资源保护意识。

(重难点)[基础·初探]教材整理1相互联系的水体阅读教材P54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水圈(1)概念: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共同构成的圈层。

(2)特点:连续但不规则。

(3)构成构成特点气态水数量最少,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最大固态水存在于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2.水体(1)类型①按物理状态分:气态水、液态水、固态水。

②按分布空间分: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

(2)特点错误!正误判断:(1)自然界中的水都存在于河流、湖泊与海洋中.(×)【提示】自然界中的水以气态、液态、固态的形式,广泛分布于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中.(2)井水不犯河水是正确的。

(×)【提示】陆地上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因此井水与河水之间具有相互补给的关系.(3)黄河下游河段总是河水补给地下水。

(√)【提示】黄河下游河段因中上游流域的水土流失在下游河道中的泥沙淤积而成为典型的地上河,河床高于两岸,因此总是河水补给地下水.教材整理2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阅读教材P55~P56图文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概念: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初中化学水分解教案

初中化学水分解教案

初中化学水分解教案主题:水分解一、教学目标1. 了解水的化学性质和水分解的原理;2. 掌握水分解的化学方程式;3. 能够根据给定的条件预测水分解的产物。

二、教学重点1. 水的化学性质;2. 水的分解反应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水的化学性质;2. 推测水分解的产物。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试管、试管夹、试剂瓶、铜片、锌片、电灯泡、硫酸、氢氧化钠等;2. 实验课件:水分解的化学方程式PPT。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验现场展示水的分解反应过程,引发学生对于水分解的兴趣;2. 讲解:介绍水的化学性质及水分解的原理,并引导学生思考水分解的可能产物;3. 实验操作:让学生自行进行水分解实验,在观察实验现象的基础上,总结水分解的产物;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分析水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比较不同实验条件下的产物,并总结规律;5. 拓展:通过实际应用场景,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水的分解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6.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相关作业。

六、教学反思1. 在实验操作环节,要确保实验安全,提醒学生注意实验用具的正确使用;2. 在讲解环节,要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3. 在课堂讨论环节,要引导学生展开合作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七、教学延伸1. 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探索更多水的化学性质和反应;2. 提供更多实验案例,加深学生对于水分解反应的理解。

八、教学作业1. 完成相关课后习题;2. 思考并归纳水的其他化学性质。

以上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4.2 水的净化 教案(表格式)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4.2 水的净化 教案(表格式)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的净化》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教材内容分析教材从纯水、自然界的水及自来水的不同引入水的净化问题,以自来水厂水净化过程为例将沉淀、过滤、吸附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有序的联系起来,并将认识水的角度从社会转入化学学科。

本课题中的过滤和蒸馏是初中化学中重要的实验操作技能,也是本课题中要重点学习的内容。

二、学生特征分析1.学生知道天然水是混合物,水中有不溶性杂质和细菌,但不清楚水中有可溶性杂质;对引用水的来源有了解,知道生活用水来自自来水厂,但不了解自来水厂的具体生产过程,比如活性炭是怎样吸附有颜色和有气味的物质。

2.学生听说过过滤,接触过生活中的过滤,但并不太清楚过滤能除去水中的难溶固体以及过滤的具体操作和注意事项;虽然初步的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但对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由于本课紧密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学生的情绪和心理应处于兴奋和好奇的状态。

三、教学目标课标要求:了解吸附、沉降、过滤和蒸馏等净水的常用方法。

教学目标: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吸附、沉淀过程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四、重点与难点重点:水的净化方法(过滤)难点:过滤器的制作和过滤操作五、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新课叙述: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水资源的现状以及保护水资源的措施。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我们是如何将自然界中的水转化为可供人们日常使用的自来水的。

板书:水的净化倾听,思考从生活实际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环节一:天然水成分的探究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4 第一自然段,完成学案环节1的内容。

讲述:天然水是混合物,其成分众多。

其中不能为我们使用或对我们有害的统称为杂质。

我们将这些杂质分为:可溶性杂质、不溶性杂质和微生物。

过渡:这些杂质如何除去?接下来,我们就随着自来水厂净水的过程一起来看看,我们如何将这些杂质除去。

阅读课本,完成学案内容让学生自主完成天然水成分的分析环节二:除去杂质1、自来水厂的净化过程:取水——(加絮凝剂)沉淀——过滤——(活性炭)吸附——消毒——配水2、净化水的常用方法:(1)静置沉淀法:如农村家庭厨房通常用水缸盛水,即利用了此原理。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全册第六章溶解现象6.1物质在水中的分散学案2新版沪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全册第六章溶解现象6.1物质在水中的分散学案2新版沪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全册第六章溶解现象6.1物质在水中的分散学案2新版沪教版一、预习导学:1.物质溶解于水的过程中通常伴随_____ _的变化。

有些物质溶于水时_____ _(填“吸收”或“放出”,下同)热量,使溶液的温度升高,如_____ _;有些物质溶于水时_____ _热量,使溶液的温度降低,如________ _。

2.水、食盐水、蔗糖水、稀硫酸和稀氢氧化钠溶液,能导电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导电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如,食盐溶于水能生成自由移动的_________和_________。

3.大量实验表明,少量的固体物质溶于水,使稀溶液的沸点 __ ,凝固点 __ 。

二、课堂检测反馈: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 B.均一稳定的液体就是溶液C.溶液中至少有两种物质 D.白酒是纯净物,所以不是溶液2.市场上有一种罐装饮料,在饮料罐的夹层中分别装入一种固体物质和水,饮用前摇动罐头使它们混合,罐内饮料的温度就会降低,这种固体物质可能是()A.硝酸铵 B.氢氧化钠 C.食盐 D.熟石灰3.下列物质的水溶液不能导电的是 ( )A.食盐 B.蔗糖 C.硫酸 D.氢氧化钠4.在严寒的冬季,下列厨房用品容易结冰的是 ( )A.纯净水B.白醋 C.盐水 D.白酒5.寒冷的冬天,人们常向汽车水箱中加入的物质是 ( )A.乙醇 B.乙酸 C.乙二醇 D.乙醚6.下列物质中存在着能自由移动的离子的是 ( )A.糖水 B.水 C.氢氧化钠溶液 D.氯化钠晶体7.用汽油洗去植物油和用洗衣粉洗去植物油原理分别是 ______ 和 ______ 。

8.氯化钠溶液中含有的粒子有、、(填写微粒符号);蔗糖溶液中含有的粒子有、(填写微粒名称)。

溶液能导电,而溶液不能导电。

三、课后作业:1.下列各组物质全部是混合物的是 ( )A.空气、石油、冰水 B.液化石油气、水煤气、甲烷C.赤铁矿石、石灰石、氧化铁 D.酒精溶液、汽水、葡萄糖溶液2.蔗糖水是溶液,原因是 ( ) A.由两种物质组成的B.蔗糖水是透明的液体C.蔗糖水的凝固点低于0℃D.蔗糖分子均匀分散在水分子中3.下列各种应用中,不属于溶液应用的是()A.用熟石灰配制成粉喷涂墙壁的涂料 B.医院里配制使用的消毒酒精C.医疗上用的生理盐水 D.摔伤后涂擦在伤口处的碘酒4.如右图所示装置,向试管里的水中加入某种物质后,U形管右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降低,左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上升,则加入的物质可能是()A.氢氧化钠 B.生石灰 C.浓硫酸 D.硝酸铵5.少量固体溶于水后引起溶液凝固点、沸点的变化。

学案7.运动的水分子(2)

学案7.运动的水分子(2)

学案7.运动的水分子(2)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2)——天然水的人工净化【学习目标】姓名:学号:1、通过对天然水成分的分析以及净化天然水的实验探究,学习吸附、沉降、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常用方法。

2、了解过滤的注意事项【学习重点】过滤【知识梳理】1.净化天然水的方法:(1)沉降:天然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静置后会在重力的作用下沉降下来,★加入明矾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滤:可以除去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杂质。

①过滤的仪器:、、、。

②过滤操作要求: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滤纸与漏斗内壁要紧贴,不留气泡。

二低:滤纸边缘要低于漏斗边缘,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烧杯嘴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漏斗末端应紧靠烧杯内壁。

(目的是:防止液体溅出)★玻璃棒在过滤中的作用是。

★注意:如果发现滤液仍然浑浊,可能原因有(),如果发现过滤速度较慢,可能的原因有()(均为多选)A.滤纸与漏斗之间留有气泡第 2 页第 3 页(2)操作过程中,他发现过滤速度太慢,产生的原因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一种即可)。

(3)过滤后发现滤液仍然浑浊,可能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一种即可)(4)改进后过滤,得到澄清透明的水,他兴奋地宣布:我终于得到了纯水!你认为他得到的是纯水吗?_________。

若不是,你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

若要制取纯水,还需采用的净化方法是___。

【达标练习】1.下列净化水的操作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过程的是()A.自然沉降 B.消毒剂消毒 C.过滤 D.活性炭吸附2.下列净化天然水的操作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是()A.蒸馏B.过滤C.沉降 D.吸附3.下列关于水的说法错误的是()A.过滤可除去水中的不溶物B.活性炭可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C.蒸馏水是净化程度最高的水D.人类需要的淡水可通过海水过滤来补充4.河水净化的主要步骤如下图所示。

初中化学水的组成教案

初中化学水的组成教案

初中化学水的组成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的组成,知道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 学生能通过电解水实验观察到氢气和氧气的生成,从而证明水的组成。

3. 学生能够理解并区分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基本概念。

教学重点:1. 水的组成及其实验证明。

2. 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及区分。

教学难点:1. 水的电解实验操作及观察。

2. 单质、化合物、氧化物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电解水装置、电源、氢氧化钠溶液、试管、火柴等。

2.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水是什么?水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它对人类生活、动植物生长都至关重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水的组成。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介绍水的化学式H2O,引导学生猜测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

2. 学生猜测后,教师提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接下来,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这一结论。

三、电解水实验(15分钟)1. 教师演示电解水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2. 学生观察到氢气和氧气生成后,教师解释实验原理:水在通电的条件下,氢元素和氧元素分离,生成氢气和氧气。

3.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得出水的组成结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四、概念讲解(10分钟)1. 教师介绍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基本概念。

2. 学生通过举例区分单质、化合物、氧化物。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水的组成及其实验证明。

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这一结论是通过电解水实验得出的。

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区分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基本概念。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

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电解水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氢气和氧气的生成,从而证明水的组成。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兴趣盎然。

鲁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节水分子的变化教学设计

鲁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节水分子的变化教学设计

水分子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水分子的变化》位于鲁教版初中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的第二节,从
这个单元开始将正式进入微观世界的学习。

包括:水分子的运动,水分子的变化,原子的构成。

本节课主要通过电解水实验的探究,合成水的实验的分析将
水的探秘由宏观过渡到微观,并从分子,原子的角度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是教的重点,学的难点,也是化学从宏观到微观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第二课时
再介绍氢气的验纯,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等知识。

【学情分析】
学生初接触化学微观世界,在上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到物理变化中分子
本身不改变,对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也有一定的认识。

那水除了三态变化外还
有哪些变化呢?在这些变化中分子又是否改变?为了学生能很好的分析这些变化,我采取分组实验的形式让学生理解水的电解过程,并将其变化以磁铁模拟
的形式呈现。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及分析水的蒸发过程,进一步理解物理变化。

2.通过电解水实验的探究和观察水的合成实验,利用微观模型的建构,初步理
解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

【重点】
1.电解水实验的探究与分析
2.从分子、原子角度进一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难点】
从分子,原子的角度区分水的蒸发,水的分解过程,进一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教法】
魔术激趣法、问题驱动法、实验探究法等
【学法】
合作讨论法、模型模拟法、实验探究法,学案导学法
【教学过程】。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水循环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水循环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水循环必备知识·自主学习——新知全解一遍过一、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1.水循环的概念________的水在水圈、________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类型及主要环节【判断】(1)外流河只参与海陆间循环,不参与陆地内循环。

( )(2)水循环中参与水量最大的是海上内循环。

( )(3)人类活动最容易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地表径流。

( )【学法指导】简图表示水循环的类型(1)图中①②③④为海陆间循环环节。

(2)图中③⑤为陆地内循环环节。

(3)图中①⑥为海上内循环环节。

【易错辨析1】外流区域只有海陆间循环一种类型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外流区域以海陆间循环为主,也存在陆地内循环。

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维持全球水量的____________。

2.促进水资源的更新3.不断塑造着____________。

4.________联系的主要纽带。

5.通过吸收、转化和传输地表的____________,缓解不同纬度地区________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6.影响全球的________和________,对全球自然环境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判断】(1)江河水与浅层地下水更新周期长。

( )(2)黄河三角洲的形成,是水循环促进海陆物质迁移的具体体现。

( )(3)水循环可以缓解不同纬度地区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 )【易错辨析2】水循环可以使陆地上的水资源得以更新,因而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水循环使水资源不断更新,但水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人类用水过多,超过水体更新的速度,或者水资源遭到污染,就会导致水资源短缺。

【知识链接】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示意归纳·助学助记33速记·认知清单1.水循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水循环环节主要有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等。

3.水循环的意义(1)水循环是地球上物质迁移的重要载体。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第四节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学案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第四节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学案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第四节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课标呈现·素养导读主干知识·宏观把握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核心素养1.通过绘制、运用水循环示意图,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的学科核心素养。

2.利用地理视频、相关模型等,认识现实生活中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的学科核心素养。

3.通过现实实例,解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引导学生建立人地协调观和综合思维的学科核心素养。

一、水循环1.概念:在自然界中,水通过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和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环节,在各水体之间进行着连续不断变化的过程,称为水循环。

2.类型及主要环节类型环节名称海上A蒸发→B降水内循环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特别提醒](1)陆地内循环不只发生在内流区域。

(2)外流区域既有海陆间循环又有陆地内循环。

(3)海洋同时参与海上内循环和海陆间循环。

(4)三种水循环类型都包括蒸发和降水环节。

3.原因(1)内因:水在自然界中的三态变化。

(2)外因: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为水循环提供了能量和动力。

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不断更新陆地水资源,维持全球水量动态平衡。

2.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

3.塑造地表形态。

一、判断题1.外流河只参与海陆间循环,不参与陆地内循环。

(×)2.水循环中参与水量最大的是海上内循环。

(√)3.人类活动最容易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地表径流。

(√)4.江河水比浅层地下水更新周期长。

(×)5.黄河三角洲的形成,是水循环促进海陆物质迁移的具体体现。

(√) 6.水循环可以缓解不同纬度地区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二、选择题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人类对水循环影响最大的环节是( )A.C环节B.G环节C.F环节D.E环节2.对陆地水资源更新作用最大的是( )A.A、B循环B.H、G循环C.A、C、G、E、F循环D.B、C、G、F循环解析:1.D 2.C 第1题,人类对水循环影响最大的环节是地表径流,对应图中的E 环节。

2021年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四单元 课题3 水的组成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2021年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四单元 课题3 水的组成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 能通过电解水的实验,说出水的组成。

(2). 会区分简单的单质和化合物。

(3). 能说出氢气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电解水的实验来证明水的组成。

(2).课件的演示说明化学变化的实质。

(3).学生讨论化合物,氧化物,单质的区别。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实验验证水的组成来显示化学的严谨性,培养学生的认真踏实的学习态度。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胡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 能通过电解水的实验,说出水的组成。

(2). 会区分简单的单质和化合物。

(3).通过微观示意图,理解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

(4).物质的分类。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实验探究――讨论总结――补充讲解――练习提高二、自主学习(一)氢气的物理性质2. 请设计实验证明氢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

◆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知道了许多物质并会写出一些物质的化学符号,你能对这些物质进行简单的分类吗?(二)单质、化合物3. 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符号:氮气氧气铁硫磷我发现这些物质的共同特点是:(1)它们是(填“纯净物”或“混合物”)(2)它们的组成中都含有种元素。

水五氧化二磷四氧化三铁氯酸钾氯化钾高锰酸钾二氧化碳锰酸钾我发现这些物质的共同特点是:(1)它们是(填“纯净物”或“混合物”)(2)它们的组成中都含有种元素。

其中水、五氧化二磷、四氧化三铁、二氧化碳它们的组成都只含两种元素,而且其中一种元素是元素,我们把这类物质归为氧化物。

◆通过前面的练习和归纳,结合阅读课本81页,相信你能完成下面的表格。

单质化合物区别由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由种元素组成的。

举例氧气、、氧化铝、、联系属于纯净物,单质发生(填“化合”或“分解”)反应可以生成化合物。

化合物发生(填“化合”或“分解”)反应可能生成单质。

三、自主探究◆经过前一轮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氢气的物理性质,氢气具有哪些化学性质呢?让我们一起进行下面的探究活动吧!(三)水的生成5. 为什么在点燃氢气前必须检验氢气的纯度?如何检验氢气的纯度?6. 经过验纯后纯净的氢气点燃后有什么现象产生?请写出有关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水循环的过程教案

水循环的过程教案

水循环的过程教案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一)人民教育出版社《自然界的水循环——水循环的过程》教案一、课标与教材分析本节课所涉及到的课程标准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为了达到课标的要求,教材通过图文和活动设计,详细介绍了三种水循环,其中以海陆间循环为主,接着,以活动形式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过程所产生的影响。

根据“标准”要求,学生对于“水循环示意图”不但要能“读”,而且还要会“说”、会运用水循环的有关原理解决地理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1、学生对上一部分“相互联系的水体”这一小节内容已有学习,了解并掌握了水圈的构成以及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2、学生对自然界中的水循环已具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基础,主要问题是学生还未上升到理性的层面上进行分析,而且自然界的水循环属于全球尺度和大尺度的地理现象,学生难以理解,需要教师创设适当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新知的建构。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自然界的水循环示意图的分析,了解水循环的类型,理解并说出自然界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水循环的类型,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通过分析水循环示意图,培养学生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分析信息,并运用有关原理解决地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生活处处有地理,做学习上和生活中的有心人。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五、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启发式教学法情境创设法六、课时安排15分钟七、教学过程八、作业布置1、补充完善课堂上的水循环图,边绘制边解释说明。

2、水循环对我们的生活有何影响九、板书设计水循环的过程一、环节蒸发蒸腾、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径流、下渗二、类型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三、圈层: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十、教学反思(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水的分解与合成
学习目标:
1、通过水电解实验,认识水的组成;
2.通过对水分解反应的微观解释,认识化学变化的实质。

3.知道分解反应,学会判断一个反应是不是分解反应。

4.能说出由分子、原子构成的常见物质。

学习重点:1. 通过对水分解反应的微观解释,认识化学变化的实质。

2. 分解反应
学习过程:
◇知识点一:水的分解
活动天地2-4: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分解
自学指导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39-40页的知识并且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完成下列问题,与同学们交流。

1、电解水时用的是直流电还是交流电?
2、在水电解器的玻璃管中注满水,接通直流电源。

观察两个电极和两支玻璃管内液面有什么变化?
3、用一根点燃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较多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所发生的现象?
4、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少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所发生的现象?
5、由此得出水通电分解后生成了什么物质呢?
总结:
1、水电解器的两个电极上都有_______产生,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产生的气体_______,(填“较多”或“较少”)该气体能使______________,这种气体是_______;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产生的气体_______,该气体能被______________,这种气体是_______;并且它们的体积比大约是_______。

2、水通电分解产生两种物质----_______和_______
3、水通电分解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二:化学变化的实质
自学指导2:水通电分解产生了氧气和氢气,在微观的世界里,在电解水过程中,水分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水分子在通电情况下如何变成了新的氧分子和氢分子?请你结合课本40页有关知识,与同学们交流。

水分解时,水分子分解为
_____和_____
,每两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_______,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________。

那么,大量的氢分子组成_____,大量的氧分子组成______。

总结:化学变化的实质:化学变化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

◇知识点三:物质的构成粒子
自学指导3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41页的知识,完成下列问题与同学们交流。

1、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有________和________。

直接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等;直接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等,金是由_______构成的,金刚石由_______构成,氦气由_______构成。

2、原子的基本特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巩固练习二】
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多种,下列直接由分子构成的是_________,直接由原子构成的是_____________ ①氦气②水③金④二氧化碳⑤金刚石⑥氢气⑦氧气
【课堂检测】
1、右图表示通电分解水的简易装置,试填写下列空白。

(1)与a试管相连接的是电池的_______极,试管中产生的
是______气,检验该气体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b试管中产生的是_____气,检验该气体
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用V表示气体的体积,则Va∶Vb约等于_____;写出通
电分解水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变化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A乙醇+氧气→二氧化碳+水(酒精燃烧)
B铁+氧气+水→铁锈(钢铁生锈)
C 水→氢气+氧气(最新利用太阳光由水制氢气方法)
D加热食盐水得到食盐和水
3、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多种,有的是由__________构成,例如:氦气、__________、_________等,有的是由__________构成的,如:水、_________等。

+
水分子氧分子氢分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