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目标:

1.掌握心肌梗死病人的概念、护理评估、护理措施、健康指导。

2.熟悉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诊断、护理评价。

3.了解诊断心肌梗死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操作技能目标:能熟练操作心电图机及心电监护仪,熟练为病人氧疗。

(三)情感目标:通过实训操作,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重点

1.心肌梗死的一般护理、病情观察和用药护理;

2.心肌梗死的健康指导。

(二)学习难点

心绞痛病人的身体状况;心绞痛发作时的处理及健康指导。

三、教学方法

项目教学法。具体环节采用了多媒体演示、学生贴卡片活动、小组讨论。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网络教室、投影机、教学课件、项目卡片。

五、授课类型

新课

六、课时

4 课时

七、教学时间安排

导课 5 分钟新课讲授 60 分钟

能力训练 18 分钟课堂小结 4 分钟拓展练习 3 分钟

八、教学过程

教学组织教学内容表现手段设计意图

导课观察思考

复习旧课,简要回顾上堂课

讲授的内容;案例引入本次课内

容;

提问总结;

案例分析;

通过复习强

化已学内容,通

过展示案例启发

提问,激发学生

学习的兴趣,引

出本次课内容。

新知探究提出问题

通过引入的案例,提出本次

课的主要内容。

课件案例展示。通过设置情

景,提出任务,

进一步激发学生

兴趣。

二、心肌梗死

一、概述

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

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

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

持久地急性缺血而导致心肌坏

死。临床表现为持久的胸骨后剧

烈疼痛、心肌酶增高及心电图进

行性改变,甚至发生心律失常、

休克及心力衰竭等。是冠心病的

严重类型。最基本的病因是冠状

动脉粥样硬化

二、护理评估

(一)健康史

询问病人有无冠心病危险因素

及心绞痛发作史。

有无休克、脱水、出血、外科

手术及严重心律失常等。

有无重体力活动、情绪激动、

课件展示各项

教学内容,结合对

比、案例等教学方

法讲授。

通过教师讲授,

让学生们系统学

习心肌梗死的相

关理论知识,这

一环节旨在让学

生达到知识目

标。

血压突然升高、饱餐及用力排便等诱因。

(一)身体状况

1.症状

先兆:发病前数日有乏力,胸部不适,活动时心悸、气急、烦躁、心绞痛等。

①疼痛:程度重、持续时间长;②全身症状:发热、血沉快;③胃肠道症状;④心律失常:前壁常见室性期前收缩,下壁常见传导阻滞;⑤低血压、休克;⑥心力衰竭。

2.体征

心尖区第一心音减弱,可出现第四心音奔马律,少数有第三心音奔马律,二尖瓣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所致的粗糙的收缩期杂音或伴收缩中晚期喀喇音。

3.并发症

①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

②心脏破裂

③栓塞

④心室壁瘤

⑤心肌梗死后综合征

(二)心理-社会状况

恐惧或濒死感。焦虑和悲观情绪。家属、亲友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及对病人的态度,直接影响病人的情绪和预后。

(三)辅助检查

1.心电图

(1)ST段抬高型:①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型,在面向坏死区周围心肌损伤区的导联上出现;②宽而深的Q 波(病理性Q波),在面向透壁心肌坏死区的导联上出现;③T波倒置,在面向损伤区周围心肌缺血区的导联上出现。在背向MI区的导联则出现相反的改变,即R波增高、ST段压低和T波直立并增高。

(2)非ST段抬高型:①无病理性Q波,有普遍性ST段压低≥0.1mV,但aVR导联(有时还有V1导联)ST 段抬高,或有对称性T波倒置为心内膜下MI所致。②无病理性Q波,也无ST段变化,仅有T波倒置改变。(3)动态演变:①起病数小时内为超急性期改变,可出现异常高大两肢不对称的T波。②数小时后,ST段明显抬高,弓背向上,与直立的T波连接,形成单相曲线。数小时~2日内出现病理性Q波,同时R波减低,是为急性期改变。③在早期如不进行治疗干预,ST段抬高持续数日至两周左右,逐渐回到基线水平,T波则变为平坦或倒置,是为亚急性期改变。④数周至数月后,T波呈V形倒置,两肢对称,波谷尖锐,是为慢性期改变。T波倒置可永久存在,也可在数月至数年内逐渐恢复。

(4)定位诊断:①前壁:V3、V4;

②前间壁:V1、V2;③广泛前壁:V1~V6;④侧壁:Ⅰ、aVL;⑤下壁:Ⅱ、Ⅲ、aVF;⑥后壁:V7、V8、V9。

2.白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减少、红细胞沉降率增快、C反应蛋白增高。

3.心肌坏死标记物:

①肌红蛋白起病后2小时内升高,12

小时内达高峰,24~48小时内恢复正常。

②肌钙蛋白I(cTnI)或T(cTnT)起病3~4小时后升高,cTnI于11~24小时达高峰,7~10天降至正常,cTnT 于24~48小时达高峰,10~14天降至正常。这些心肌结构蛋白含量的增高是诊断心肌梗死的敏感指标。

③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升高,在起病后4小时内增高,16~24小时达高峰,3~4天恢复正常,其增高的程度能较准确地反映梗死的范围,其高峰出现时间是否提前有助于判断溶栓治疗是否成功。

综合评价:肌红蛋白出现最早,敏感性高,但特异性不强;cTnT和cTnI出现稍延迟,特异性很高,缺点是持续时间可长达10~14天,对在此期间出现胸痛,判断是否有新的梗死不利。CK-MB虽不如cTnT、cTnI敏感,但对早期(<4小时)AMI的诊断有较重要价值。

4..冠状动脉造影:是金标准,有确诊价值。

(三)治疗要点

治疗原则是尽快恢复心肌的血液灌注(到达医院后30分钟内开始溶栓或90分钟内开始介入治疗)以挽救濒死的心肌、防止梗死扩大或缩小心肌缺血范围,保护和维持心脏功能,及时处理严重心律失常、泵衰竭和各种并发症,防止猝死。

1.监护和一般治疗:①休息;②监测;③吸氧;④护理;⑤建立静脉通道;⑥阿司匹林。

2.解除疼痛:①哌替啶或吗啡;

②可待因或罂粟碱;③硝酸酯类。

3.再灌注心肌

⑴介入治疗(PCI)

⑵溶栓治疗:溶栓药物的应用:①尿激酶;②链激酶;③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rt-PA)。

4.消除心律失常、控制休克、治疗心力衰竭及并发症的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