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的心理机制
情绪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情绪心理学知识点归纳情绪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情绪世界的认知、情感、行为以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
通过研究情绪心理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情绪的本质、产生的原因以及应对不同情绪的方法。
本文将对情绪心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与总结。
一、情绪的定义与分类情绪是人类对于内外环境刺激所产生的主观体验与生理反应的整合。
情绪可以分为基本情绪和复杂情绪两大类。
基本情绪包括愤怒、恐惧、悲伤、厌恶、惊讶和快乐等,而复杂情绪则由多种基本情绪的组合而成,如愉快的惊讶、悲伤的愤怒等。
二、情绪的产生机制情绪的产生是由认知、生理和行为等多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认知因素包括对于刺激的评价和解释,以及对情境的期望和目标等;生理因素涉及自主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活动变化;行为因素则指个体在情绪激发下的行为反应。
三、情绪的调节策略面对不同的情绪,个体往往采取一定的调节策略来应对。
情绪调节策略可以分为问题导向型和情感导向型。
问题导向型策略包括问题解决和认知重评等,而情感导向型策略主要有情绪表达和情绪排解等。
四、情绪与健康关系情绪对于个体的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
积极的情绪可以提高心理和生理的健康状况,增强免疫力,促进心血管的健康,减轻压力和焦虑等。
而消极的情绪则会增加心理障碍的风险,影响生活质量,并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进展有关。
五、情绪智力与心理韧性情绪智力是指人们理解、应用情绪知识和能力来有效管理自己与他人情绪的能力。
情绪智力对于个体的心理韧性和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心理韧性是指个体在面对逆境和挫折时能够保持积极心态、适应变化并迅速恢复的能力。
六、情绪与社交互动情绪在社交互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个体的情绪表达和情绪识别能力对于社交关系的建立与维护起着关键的作用。
情绪的传染性也表明个体的情绪会对他人产生影响,进而影响社交网络的形成和发展。
七、情绪障碍与心理治疗情绪障碍是指个体情绪经验和情感表达的异常。
常见的情绪障碍包括抑郁症、焦虑症、情感不稳定性等。
情绪产生的机制和原理是
情绪产生的机制和原理是情绪产生的机制和原理是一个复杂而又深奥的问题,涉及到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情绪是人类或动物在特定刺激下产生的一种生理和心理反应,它不仅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状态,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关系和人际交往。
情绪的产生机制和原理包括生物学和心理学两个方面,下面将分别进行探讨。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情绪产生的机制和原理与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密切相关。
大脑中负责情绪产生的部分主要包括下丘脑、杏仁核、前额叶皮质和扁桃体等结构。
下丘脑是情绪调节的中枢,它接收来自身体感觉系统的信息,并通过神经元网络传递给其他大脑区域,从而调节情绪的产生和表达。
杏仁核则是情绪记忆的关键部位,它能够在受到威胁或惊恐的情境中快速识别并产生情绪反应。
前额叶皮质则是情绪调节的关键区域,它负责情绪的认知和调控,对情绪的表达和处理起着重要的作用。
扁桃体是情绪生成和调节的关键区域,它参与到情绪的调节和表达过程中,影响个体对情绪刺激的处理和反应。
这些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复杂联动,构成了情绪产生的生物学基础,使得个体能够在面对情绪刺激时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情绪产生的机制和原理又与人的心理过程和行为方式密切相关。
心理学认为,情绪的生成和表达是受到认知、评价和期望等心理过程的影响。
在个体感知到外部刺激时,会通过认知和评价过程将这些刺激转化为情绪体验,并在心理上作出相应的情绪反应。
例如,个体对同一情境的不同评价和期望会导致不同的情绪体验,比如对于一场考试,有的人可能因为自信而感到兴奋和快乐,而有的人可能因为紧张和焦虑而感到不安和烦躁。
因此,个体的认知、评价和期望等心理过程对情绪的产生和表达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除了生物学和心理学因素外,情绪的产生还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
社会学认为,个体的情绪体验和表达是受到社会环境和文化因素的制约和塑造的。
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情绪的认知、表达和处理方式会有所不同,比如在一些西方文化中,开放和充满表达的情感被认为是一种积极的情绪表达方式,而在一些东方文化中,收敛和内敛的情感表达更受到社会认可。
心理学中的情绪调控机制
心理学中的情绪调控机制人的情绪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现象,它并不是像风一样随时随地的来临,也不是像大脑中的一个开关一样可以随时控制。
情绪的波动会影响我们的思考、行为、生理状况和人际关系。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情绪的好坏对我们的影响很大。
因此,学习情绪调节、掌握情绪调节技能对于我们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系统地介绍一下心理学中的情绪调控机制。
1. 情绪认知情绪认知是指人们对自己和他人情绪的理解。
情绪认知主要包括人们对情绪信息的感知和理解,以及对情绪的表达和调节的能力。
情绪认知往往是情绪调节的关键,因为只有了解自己的情绪,才能采取合适的措施来调节情绪。
2. 策略性情绪调节策略性情绪调节是指通过认知和行为策略来调节自己的情绪,从而达到改善情绪体验的目的。
策略性情绪调节有多种方式,例如“热身”的方式、通过“分散注意力”的方式、通过“背景音乐”的方式等。
3. 自我效能和自我掌控自我效能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的信心。
自我掌控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情绪和情感有比较好的掌控能力。
自我效能和自我掌控是情绪调节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一个人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能力随时随地掌控自己的情绪,他就更容易应对情绪波动,从而获得更好的情绪体验。
4. 社会支持和象征性方面社会支持是情绪调节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情绪低落、焦虑、烦躁或愤怒时,亲朋好友的鼓励和理解可以帮助人们排解情绪负担、缓解情绪波动。
这种社会支持可以来自同伴、家人、朋友、心理医生等。
象征性方面也是情绪调节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些人通过喝酒、吸烟、打游戏等方式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这些行为可能会消耗本应用于情绪调节的能量,从而影响个人的情绪体验和行为。
因此,我们需要注意自己的生活方式,通过健康和积极的方式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5. 心理辅导心理辅导是正式的情绪调节方式,它包括影响认知和行为的技术。
在情感和情绪方面,许多研究表明,通过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认知行为疗法等手段,可以帮助个体重新理解和处理负面情绪,重构情感体验,进而提高自我效能和自我掌握能力,达到长期的情绪调节效果。
焦虑情绪的社会因素和心理机制
焦虑情绪的社会因素和心理机制焦虑情绪是指个体对不确定或威胁性事件的一种负面情绪反应。
在现代社会中,焦虑情绪已成为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对个体的健康和幸福感造成了严重影响。
本文将探讨焦虑情绪的社会因素和心理机制,以加深我们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一、社会因素1. 竞争压力现代社会充满了激烈的竞争,不论是在学校、工作场所还是其他领域,个体都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
无论是争夺学术成就、职位晋升还是财富积累,这些竞争都会引发焦虑情绪的产生。
2. 社交关系人类是社会性动物,社交关系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然而,社交关系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可能导致人们对他人的评判和自我形象的负面思考,从而引发焦虑情绪。
3. 经济困境经济不稳定和贫困是造成焦虑情绪的重要社会因素之一。
缺乏经济资源和生活保障的人更容易受到焦虑情绪的影响,因为他们可能面临更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二、心理机制1. 注意偏向焦虑情绪的个体倾向于过度关注负面信息或威胁性刺激,而忽视正面信息。
这种注意偏向可能导致焦虑情绪的持续存在和加重。
2. 错误解读焦虑情绪的个体倾向于对自身和环境进行负面评价,他们可能会高估威胁的程度,低估自身应对能力,从而导致焦虑情绪的增加。
3. 自我意识焦虑情绪的个体往往对自身有过度的关注,他们会过度关注自己的行为、外貌和社交表现,对自己的评价极为敏感。
这种自我意识可能使焦虑情绪更加显著。
4. 规避行为焦虑情绪的个体往往采取规避行为来逃避焦虑源,比如回避社交场合或避免面对恐惧的情境。
然而,这种规避行为只是短期缓解焦虑情绪,长期来看却会加剧焦虑情绪的持续存在。
总结:焦虑情绪在现代社会中受到了多种社会因素和心理机制的影响。
竞争压力、社交关系和经济困境等社会因素,以及注意偏向、错误解读、自我意识和规避行为等心理机制都可能导致焦虑情绪的产生和加重。
了解这些社会因素和心理机制,对于我们理解焦虑情绪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改善社会环境,提供心理健康的支持和教育,才能减轻焦虑情绪对个体健康的负面影响,并提高整个社会的幸福感和福祉。
情绪背后的心理防御机制
情绪背后的心理防御机制情绪背后的心理防御机制是一种心理过程,用于保护自己免受情绪上的痛苦或压力的影响。
这些机制可以帮助人们应对困难和适应环境。
我们每个人都会使用不同的防御机制来应对情绪压力,尽管这些机制可能是无意识的,但它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 否认(Denial):这是最常见的防御机制之一,当人们面对自己不能接受的现实时会使用这种机制。
通过否认,人们可以忽略强烈的或不适的情绪,伪装成没有问题或不受影响的样子。
例如,当一个人听到自己亲人去世的消息时,他可能会选择否认而不接受这个现实,这样可以减轻他的情绪痛苦。
2. 投射(Projection):这种防御机制发生在一个人将自己的情感、欲望或意图归咎于他人身上时。
通过投射,人们不需要直面自己的问题或责任,而是将其归咎于他人。
这样做可以减轻个人的内疚感或不安全感。
例如,在情感上依赖他人的人可能会将责任归咎于对方,认为是对方导致了他们的情绪不稳定。
3. 反抗(Repression):这种防御机制是指将不适或不受欢迎的思想、情感或欲望压抑到潜意识中,防止它们进入意识。
这样做的目的是减轻自我内心冲突或痛苦。
例如,一个人可能会将过去的创伤经历压抑起来,因为直面这些记忆会引发强烈的痛苦。
4. 幽默(Humor):使用幽默作为情绪防御机制可以帮助减轻紧张、焦虑和痛苦。
通过把困难或痛苦的情境转化为有趣和轻松的方式,人们可以减轻负面情绪。
幽默不仅可以帮助自己,还可以让他人更轻松和舒适地面对压力和困难。
5. 回归(Regression):当人们遭遇压力和挑战时,有时会使用未发展到相应年龄阶段的行为或思维模式来应对。
这种防御机制被称为回归。
通过回归,人们可以回到过去一些时期较为安全、无忧无虑的状态。
例如,一个成年人可能在面对严重挫折时,回到了儿童时代的行为方式,寻求抚慰和安慰。
6. 转化(Displacement):这种防御机制发生在一个人将自己的情感或冲动,从一个目标转移到另一个目标上。
(情绪管理)情绪的心理机制最全版
(情绪管理)情绪的心理机制虽然人的情绪现象显得很复杂,但它简单的壹面,且且是能够使它的其它方面不再显得“极为复杂”的,就是情绪的心理机制。
这是心理学对情绪的研究应该首先去认识的,也是较容易认识的,却因为没有重视而至今仍未认识的壹面。
情绪产生于生命的壹个古老的机制,它的性质能够归纳为俩种:快悦的和不快的。
我们知道,简单的生物没有知觉能力,更没有思维,但它们却有生物学意义上的“趋利避害”的本能行为,这种本能是靠什么得以实现的呢?只能是“趋悦避痛”的情绪机制,即:趋向快悦的情绪状态,逃避不快的(或痛的)情绪状态,且依此实现了自体保护和生存。
“趋利避害”是生物本能行为的外显表现,“趋悦避痛”是这壹行为表现的内在本质和原因。
其实,“趋悦避痛”是从最简单的动物体到最高级的人类共有的最基本的本能和生命原则,情绪是壹切生物体(动物和人类)价值判断的依据,是生物壹切行为原因的渊源。
虽然人的情绪现象显得很复杂,但它简单的壹面,且且是能够使它的其它方面不再显得“极为复杂”的,就是情绪的心理机制。
这是心理学对情绪的研究应该首先去认识的,也是较容易认识的,却因为没有重视而至今仍未认识的壹面。
需要说明的是,我这里的“情绪”在概念上有所深入和拓展。
首先,它指的是本质意义上的情绪,或是指所有情感和情绪中所包含的会引起我们喜爱或回避的主观态度的因素。
从个体体验方面来说,它是构成人的各种感受和通常意义上的情绪的基本元素,和我们通常对情绪的概念相比,它仍包括包含在诸如“饥饿”、“快感”、“痛感”等等壹些感觉之中且作为其主体的情绪成分,和“恐惧”、“悲伤”、“愉快”等通常意义上的情绪壹样,它们的情绪性成分是同源的。
这是概念范围上的拓展。
从内部过程上来说,它是指发生在脑内的和网状系统活动密切相关的壹切情绪性神经反应及其上传。
壹、制约性情绪反应情绪的壹个主要心理机制就是情绪的学习,即个体对信号刺激的情绪性反应。
虽然加涅早就提出信号学习包括随意反应和情绪反应,但在已有的心理学研究和我们的所有教材中,对这点却完全地忽视了。
心理学中的情绪调节机制探究
心理学中的情绪调节机制探究人类是一个充满着感情的种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历各种各样的情绪波动,从欢乐到沮丧,从赞赏到愤怒。
情绪不仅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也在我们的身体和心理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学习情绪调节机制是非常重要的。
情绪调节机制是指一个人能够通过某些行为方式、认知方式和生理适应来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
以下是针对此主题的一些探究。
1. 生理基础在情绪调节中,人类的生理机制起着重要的作用。
大脑中的两个主要部分负责情绪的产生和调节:下丘脑和杏仁核。
下丘脑是一组脑区,它控制我们的生理变化,如心率、呼吸和汗液。
与下丘脑一起工作的是杏仁核,它是一个类似于红豆的结构,它控制我们的情绪反应。
当一个人感受到威胁或危险时,杏仁核中的神经元被激活,产生一种快速的反应,导致自动神经系统的活动加强,同时大脑中其他区域(如皮质区)的活动降低,这会导致一种焦虑和紧张的感觉。
2. 认知调节情绪调节机制可以通过认知方式进行。
认知调节包括一系列认知技巧,例如认知重构、情境对比以及情绪复述等。
认知重构是指通过反思数次事件,寻找使其出现负面情绪的思维,进而改变负面的思维情绪倾向。
情境对比是指比较自己遭受的困难与别人遭受的磨难从而调节自己的情绪。
情境对比有助于防止人们过分关注自己的困难、苦难和问题。
情绪复述是指将负面情绪解释为出现在视角之外,通过视角的变化来平静自己的情绪。
3. 行为调节行为调节是指通过某些行为方式来调节情绪。
这包括进行运动、尝试轻松的活动、呼吸练习、应对方式的转变和社交交流等。
例如,进行运动和轻松的活动有助于人们放松身体,从而减轻紧张和压力。
呼吸练习有助于调节自己的呼吸、心跳和身体紧张,从而帮助人们控制焦虑和恐惧的感觉。
应对方式的转变是指尝试以不同的方式看待问题,从而更好地应对问题,减轻情绪。
社交交流是针对孤独和抑郁等情绪进行的,而这种交流可帮助人们获得社会支持。
4. 专业帮助最后,情绪调节机制中,专业帮助也是一种重要方式。
情绪心理学情感与情绪调节的机制
情绪心理学情感与情绪调节的机制情绪心理学:情感与情绪调节的机制概述情绪是个体对外界刺激做出的情感反应,而情感则是对个体主观感受的综合。
情绪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情绪形成、表达和调节的学科领域。
情绪和情感的产生与调节机制具有重要的影响,对于人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情绪调节的机制和其在情绪心理学中的应用。
情绪的产生和分类情绪的形成涉及大脑中的多个区域,包括皮层、边缘系统和大脑干。
情绪可以分为基本情绪和复杂情绪。
基本情绪是指生理特征和特定激活模式与之相关联的情绪,如喜悦、恐惧、愤怒等。
复杂情绪则是由基本情绪组合而成的,如忧虑、羞愧、嫉妒等。
了解情绪的分类和产生对于理解情绪调节机制至关重要。
情绪调节的机制情绪调节是指个体用来调整、改变和控制情绪状态的各种策略和机制。
情绪调节分为自主调节和他人调节。
自主调节是指个体通过自身的认知、情绪和行为来对抗负面情绪,以提高心理健康。
他人调节则是指他人对个体情绪的影响和干预。
下面将重点介绍自主调节的机制。
认知重评认知重评是个体通过对情绪刺激的重新解释和评估来调节情绪。
这种策略通常涉及全面、客观和合理的思考方式,有助于减少负面情绪的影响。
例如,当个体面临挑战和压力时,他们可以通过改变对自己和环境的看法来改变情绪反应,从而增加积极情绪的产生。
情感调节情感调节是指通过感知和理解来调节情绪。
情感调节涉及对情绪刺激的关注和表达方式。
对情绪刺激的积极回应可以增加积极情绪的体验,同时降低负面情绪的影响。
情感调节还包括情感表达的能力,通过适当的情感表达和情感展露来减少情绪的阻碍和负面影响。
情绪调节策略情绪调节策略是个体在面对不同情绪刺激时采取的行为方式。
常见的调节策略包括问题解决、寻求支持、回避、放松技巧等。
个体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情境选择合适的调节策略,以达到减轻负面情绪和增加积极情绪的目的。
情绪调节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情绪调节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
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有助于个体应对压力和挑战,提高心理韧性和自我调节能力。
情绪的生理机制名词解释
情绪的生理机制名词解释情绪是人类内心感受和反应外界刺激的一种心理体验,同时也是一种生理状态。
情绪的产生和调节是通过多个生理机制共同作用完成的。
本文将从生理学的角度探讨情绪的生理机制,并对其中的重要名词进行解释。
一、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是人体内控制自主功能的一组神经网络,包括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系统负责产生应激反应,促进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生理反应,而副交感神经系统则负责恢复身体的平静状态。
这两个系统的协同作用在情绪的产生和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是一种负责调节应激反应的神经内分泌系统。
当人体遭遇压力或情绪激动的刺激时,下丘脑会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进而刺激垂体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
释放的ACTH则刺激肾上腺皮质释放应激激素如皮质醇。
皮质醇的释放能够调节身体的应激反应,维持身体的稳态。
三、扁桃体扁桃体是人脑深处的一组神经核团,是情绪加工和情绪记忆的关键结构之一。
它具有重要的情绪调节功能,在情绪的感知和产生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扁桃体可以通过与下丘脑、大脑皮质、海马等区域的相互连接来传递和调节情绪信息。
四、杏仁核杏仁核是扁桃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情绪加工和情绪记忆的关键结构之一。
它在情绪的产生和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杏仁核与垂体和下丘脑的相互连接,参与了情绪激发状态的形成和调控。
五、大脑皮质大脑皮质是人脑的最外部的一层,负责高级认知功能和情绪调节。
大脑皮质分为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等区域,每个区域都与不同类型的情绪加工有关。
前额叶皮层负责情绪的认知、评估和调控,而颞叶皮质则涉及到情绪的感知和理解。
六、松果腺松果腺是人体内分泌系统中的一部分,位于脑部。
它分泌的褪黑激素被认为是一种影响情绪调节的重要物质。
褪黑激素的分泌具有昼夜规律性,光照和睡眠模式的改变会对其产生影响,从而影响情绪的波动。
七、内啡肽系统内啡肽系统是人体内一种与情绪调节密切相关的神经递质系统。
理解情绪压抑的心理机制从心理防御到心理疾病
理解情绪压抑的心理机制从心理防御到心理疾病理解情绪压抑的心理机制:从心理防御到心理疾病情绪是人类情感和心理状态的体现,包括喜、怒、哀、乐等不同的表现形式。
当个体遭遇到挫折、创伤或剧烈变化等负面刺激时,可能会出现情绪压抑的心理反应。
本文将从心理防御机制到心理疾病的角度来探讨情绪压抑的心理机制。
一、心理防御机制1. 移情移情是指将情感从一个对象或事件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事件上。
在情绪压抑中,个体可能会转移自己的负面情绪,通过关注他人的问题来转移自己的情绪压抑。
例如,一个人在遭受失恋后,会将注意力转移到朋友的感情问题上,使自己暂时忘记自身的痛苦。
2. 否认否认是指个体对于深受创伤或痛苦的现实情况进行否认。
在心理防御的过程中,人们可能会否认自己真正的感受,试图保持一种表面上的平静。
例如,一个人失去了亲人,却对外声称一切都好,不愿面对自己内心的痛苦和伤感。
3. 固着固着是指个体在情绪上对过去的事件或情感进行过度依赖和执着,不愿意接受变化。
在情绪压抑中,个体可能会将自己的情绪固守在一个特定的状态,不愿意放松自己的情感。
例如,一个人在遭受挫折后,长期沉浸在自怜和自卑的情绪中,无法自拔。
二、心理疾病的发展1. 抑郁症情绪压抑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抑郁症的早期表现。
当一个人长期处于情绪压抑的状态中,无法有效地释放和调节自己的情感时,可能会出现抑郁症的症状,如失去兴趣、睡眠障碍、精神萎靡等。
抑郁症严重影响个体的生活质量,并需要及时的心理干预和治疗。
2. 焦虑症情绪压抑还可能引发焦虑症。
当个体无法适当地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时,可能会出现持续的焦虑感和恐慌不安的情绪。
这些情绪会严重干扰个体的生活和工作,导致个体产生一种持续的紧张和不安的状态。
3. 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某些情况下,情绪压抑还可能引发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当个体遭受到剧烈创伤或灾难性事件时,无法适应和调节自己的负面情绪时,可能会出现PTSD的症状,如噩梦、回忆、恐惧等。
情绪的心理机制
虽然人的情绪现象显得很复杂,但它简单的一面,并且是能够使它的其它方面不再显得“极为复杂”的,就是情绪的心理机制。
这是心理学对情绪的研究应该首先去认识的,也是较容易认识的,却因为没有重视而至今还未认识的一面。
情绪产生于生命的一个古老的机制,它的性质可以归纳为两种:快悦的和不快的。
我们知道,简单的生物没有知觉能力,更没有思维,但它们却有生物学意义上的“趋利避害”的本能行为,这种本能是靠什么得以实现的呢?只能是“趋悦避痛”的情绪机制,即:趋向快悦的情绪状态,逃避不快的(或痛的)情绪状态,并依此实现了自体保护和生存。
“趋利避害”是生物本能行为的外显表现,“趋悦避痛”是这一行为表现的内在本质和原因。
其实,“趋悦避痛”是从最简单的动物体到最高级的人类共有的最基本的本能和生命原则,情绪是一切生物体(动物和人类)价值判断的依据,是生物一切行为原因的渊源。
虽然人的情绪现象显得很复杂,但它简单的一面,并且是能够使它的其它方面不再显得“极为复杂”的,就是情绪的心理机制。
这是心理学对情绪的研究应该首先去认识的,也是较容易认识的,却因为没有重视而至今还未认识的一面。
需要说明的是,我这里的“情绪”在概念上有所深入和拓展。
首先,它指的是本质意义上的情绪,或是指所有情感和情绪中所包含的会引起我们喜爱或回避的主观态度的因素。
从个体体验方面来说,它是构成人的各种感受和通常意义上的情绪的基本元素,与我们通常对情绪的概念相比,它还包括包含在诸如“饥饿”、“快感”、“痛感”等等一些感觉之中并作为其主体的情绪成分,与“恐惧”、“悲伤”、“愉快”等通常意义上的情绪一样,它们的情绪性成分是同源的。
这是概念范围上的拓展。
从内部过程上来说,它是指发生在脑内的与网状系统活动密切相关的一切情绪性神经反应及其上传。
一、制约性情绪反应情绪的一个主要心理机制就是情绪的学习,即个体对信号刺激的情绪性反应。
虽然加涅早就提出信号学习包括随意反应和情绪反应,但在已有的心理学研究和我们的所有教材中,对这点却完全地忽视了。
情绪调节的心理学机制
情绪调节的心理学机制情绪调节是指个体在面对外界刺激或内部感受时,采取一系列的认知和行为策略来影响、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
心理学对于情绪调节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的发现,揭示了一些心理机制和过程,这些机制和过程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本文将介绍情绪调节的心理学机制,并探讨其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
一、认知重评和情绪调节认知重评是指通过解释、解构和重新评价情境或事件的方式来改变个体的情绪反应。
个体对于同一情境的不同解释和评价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
例如,当面临考试时,有些人会将其视为一次机会来展示自己的能力,从而感到兴奋和积极;而另一些人可能将其视为一次评判自己的机会,产生紧张和焦虑的情绪。
因此,通过认知重评,个体可以改变对情境的看法和评价,进而影响自己的情绪体验。
二、情绪表达和情绪调节情绪表达是个体通过言语、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方式将自己的情绪传达给他人的过程。
情绪表达不仅可以帮助个体有效地沟通和表达自己的需要,还可以对个体自身产生情绪调节的影响。
例如,当一个人感到愤怒时,如果能够通过适当的方式表达和释放情绪,如找个朋友倾诉、进行体育运动等,可以有效减轻愤怒情绪的程度,提高情绪的稳定性。
三、情绪焦虑和情绪调节情绪焦虑是指个体在面临困境、挑战和威胁时出现的紧张、恐惧和不安情绪。
情绪调节在缓解和应对情绪焦虑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研究表明,采用适当的情绪调节策略可以减轻情绪焦虑的程度。
例如,运用正向的自我暗示和自我放松技巧可以帮助个体放松紧张的情绪,应对焦虑的情绪反应。
四、情绪共情和情绪调节情绪共情是指个体对他人情绪的感知、理解和共享。
情绪共情不仅让人们有更好的理解和连接他人的能力,还可以在情绪调节上发挥积极的作用。
例如,当个体感到压力和紧张时,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情绪和思绪,得到他人的理解和支持,可以缓解消极情绪的情感压力,促进情绪的调节和平衡。
总结:情绪调节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通过认知重评、情绪表达、情绪焦虑和情绪共情等机制,个体可以主动地管理和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
医学心理学第五章情绪
荷尔蒙与情绪
内分泌系统通过分泌各种 荷尔蒙来调节情绪,如肾 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 皮质醇等。
免疫系统与情绪
情绪状态可以影响免疫系 统的功能,长期的负面情 绪和压力可能导致免疫抑 制和疾病易感性增加。
情绪的心理机制
情绪的认知理论
04 情绪的评估与测量
情绪的自我评估
自我报告法
通过问卷、量表等书面形式,让被试者描述自己 的情绪体验,从而对其情绪进行评估。
日记法
要求被试者记录一段时间内自己的情绪变化,以 便了解其情绪的波动情况。
回忆法
让被试者回忆过去的情绪经历,并对其情绪进行 评估。
情绪的他人评估
观察法
01
通过观察被试者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声音语调等非言语信
注意部署
选择性地关注某些信息而忽略其他信息,以影响 情绪体验。例如,专注于积极方面而忽视消极方 面。
表情抑制
通过控制面部表情、声音和身体语言来抑制情绪 表达。例如,保持冷静和镇定的外表,尽管内心 感到焦虑或愤怒。
情绪的他人调节
情绪感染
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情绪表达,从而引发相似的情绪反应。例 如,看到别人笑,自己也会感到开心。
情绪的社会建构理论
情绪的产生与个体对情境的认知评价 有关,不同的评价会导致不同的情绪 体验。
情绪是在社会互动中建构的,受到文 化、社会规范和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影 响。
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情绪被视为动机的源泉,能够激发和 维持行为,不同的情绪对应着不同的 行为倾向。
情绪的神经机制
情绪的大脑回路
大脑中的多个区域共同参 与情绪的处理和调节,包 括杏仁核、前额叶皮层、 扣带回等。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们的情绪变化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们的情绪变化情绪是人类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喜悦、悲伤、愤怒还是焦虑,都是人们情绪变化的体现。
心理学通过研究和分析,可以解释人们情绪变化的原因和机制。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人们情绪变化的解释。
一、情绪的定义和分类情绪是指人在特定情境下产生的主观体验和生理反应,它是人们对外界刺激做出的一种反应。
根据情绪的强度和特点,心理学将情绪分为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
基本情绪包括喜乐、悲伤、愤怒、恐惧、惊讶和厌恶等,而复合情绪则是由基本情绪组合而成的,如焦虑、羞愧和幸福等。
二、情绪的形成机制1. 基因与遗传因素:一些研究表明,情绪的形成与个体的基因有一定的关联,人们的情绪反应可能会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
2. 生理反应和大脑活动:情绪是由大脑的神经活动和身体的生理反应共同构成的,例如,愤怒时大脑中的杏仁核活动增加,心率加快,肌肉紧张等。
3. 认知过程:人们对外界刺激的解释和评估也会影响情绪的形成。
认知理论认为,人们的情绪取决于对事件的认知评估和解释,即个体对情境的认知判断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
三、情绪的变化和调节1. 情绪的变化过程:情绪是动态的,会随着时间、环境和个体经历而产生变化。
个体的情绪会受到不同的情境和人际交往的影响。
2. 情绪调节策略:人们在面对不同情境和情绪体验时,会采取不同的情绪调节策略。
常见的情绪调节策略包括积极应对、逃避、转移注意力等,这些策略可以帮助人们调节情绪并保持心理健康。
四、情绪变化的影响因素1. 个体差异:每个人的情绪体验都存在差异,这取决于个体的性格特点、人际关系、环境等多种因素,不同的个体对同一刺激可能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
2.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体情绪变化有一定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情绪的表达和调节方式可能存在差异。
3. 个人经历和事件:个人的经历和所处的事件也会对情绪的变化起到重要作用。
生活中的积极事件如结婚、工作升职等会增强正面情绪,而负面事件如失业、亲人离世等则会引发负面情绪。
情绪产生的生理机制
情绪产生的生理机制情绪产生的生理机制是指情绪的产生和表达是由大脑的神经系统调节的一系列生理变化。
这个过程从感知、加工到行动都与神经系统有关。
情绪产生的生理机制涉及多个脑区和神经递质的相互作用,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生理机制。
1.边缘系统:边缘系统是指位于大脑边缘区域的一组脑区,包括杏仁核、海马、前扣带回、岛叶等。
这些脑区参与情绪的形成、加工和表达。
其中,杏仁核是情绪中枢之一,对于恐惧、愤怒等情绪的产生起着关键作用。
2.下丘脑和垂体:下丘脑是大脑中负责调节内分泌系统的核团。
当面临应激和情绪激发时,下丘脑会释放肽类激素和催产素,进而刺激垂体分泌相应的激素,如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等。
这些激素对情绪产生和调节起到重要作用。
3.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是指大脑和各个器官之间的自动调节系统,包括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
情绪激发时,交感神经系统会激活,导致心率加快、呼吸加深等生理反应。
副交感神经系统则会对交感神经系统产生的激活进行抑制,使身体逐渐恢复平静。
4.神经递质:情绪产生和调节的过程中涉及到多种神经递质的作用。
例如,多巴胺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与愉悦和奖赏相关的情绪有关;血清素、γ-氨基丁酸等神经递质则与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有关。
5.面部表情:情绪表达往往通过面部表情进行。
面部表情涉及到一些面部肌肉的收缩和放松,这是由大脑皮质区域发送的指令调节的。
例如,愤怒时眉毛紧锁、愉悦时眼睛眯成一条线等。
6.脑电图:脑电图可以反映大脑电活动的变化。
情绪的产生和调节会伴随着脑电图的改变,如愉悦状态下的α波增加、不安状态下的β波增加等。
总之,情绪产生的生理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大脑的多个区域和神经递质的相互作用。
这些生理机制的变化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我们的心理和行为,为我们感受和表达情绪提供了生物基础。
对情绪产生的生理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情绪的本质,也为情绪相关的疾病的治疗和幸福感的提升提供了指导。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们的情绪调节机制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们的情绪调节机制人们的情绪调节机制是指个体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情绪激发和压力时,如何通过心理和行为方式来平衡自身的情绪状态。
心理学从不同的角度对人们的情绪调节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解释。
本文将从认知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对人们的情绪调节机制进行解释。
一、认知心理学解释认知心理学认为,个体对情绪的调节与个体的认知处理密切相关。
个体在面对情绪激发时,会进行情绪感知及意义评估。
根据情绪评估的结果,个体在心理上进行情绪调节。
1.注意力调节个体可以通过调节注意力的方向和注意力的分配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比如,在面对负面情绪时,个体有意识地转移注意力,将注意力集中在其他愉快的事物上,减少对负面情绪的关注,从而降低负面情绪的程度。
2.认知重构个体可以通过改变对情绪激发的认知方式,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比如,面对一次失败,个体可以从积极的角度去理解并评估这次失败,从而减少负面情绪的影响。
3.情绪表达和情绪调节策略个体可以通过表达自己的情绪和使用情绪调节策略来改变情绪的表达方式,从而调节自己的情绪。
比如,个体可以适当地将情绪诉说给他人,或者使用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如寻求社交支持或积极的情绪应对,来减轻负面情绪。
二、生理心理学解释生理心理学从个体的生理反应角度出发,解释了情绪调节机制的生理基础。
1.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自主神经系统是个体在面对情绪激发时自主进行情绪调节的重要生理机制之一。
通过调节心率、呼吸、血压等生理指标,个体可以缓解情绪激发对自身的影响,并调节情绪状态。
2.大脑区域互动的调节大脑中的不同区域在情绪调节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比如,前额叶皮质可以调节个体对情绪刺激的控制和评估,杏仁核可以调节个体的情绪反应。
不同脑区域之间的相互交互调节,对情绪调节机制起到关键作用。
三、社会心理学解释社会心理学认为,个体面对情绪激发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他人的影响也会对个体的情绪调节机制产生影响。
1.社会支持的作用个体可以通过寻求他人的社会支持来减轻负面情绪。
心理学中的情绪识别情绪表达和理解的心理机制
心理学中的情绪识别情绪表达和理解的心理机制心理学中的情绪识别、情绪表达和理解的心理机制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情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情绪的识别、表达和理解是人际交往和社会互动中的关键组成部分。
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过程的学科,心理学着眼于揭示情绪的心理机制,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情绪的表达和理解。
一、情绪识别的心理机制情绪识别是指从他人的面部表情、声音、姿势和动作中辨识出对方的情绪状态。
这一过程涉及大脑的认知和感知系统的相互作用。
在大脑的认知系统中,情绪信号经过视觉处理通道进入大脑的皮层区域。
研究表明,大脑皮层区域的额叶、顶叶和颞叶对情绪信息的处理起着关键作用。
这些区域对于识别不同的情绪表情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可以通过分析面部表情中的微妙差异来判断他人的情绪。
另一方面,感知系统在情绪识别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感知系统包括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感官通道,通过这些通道收集和整合情绪信息。
例如,听觉通道可以通过声音的音调、语速和音量等特征来传递他人的情绪状态。
综上所述,情绪识别的心理机制涉及到大脑认知系统和感知系统的相互作用,通过对情绪信号的处理和分析来识别他人的情绪状态。
二、情绪表达的心理机制情绪表达是指通过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和声音等方式将自己的情绪传递给他人。
情绪表达的心理机制涉及到情绪的产生、选择和表达过程。
情绪的产生与个体的情绪经验、认知评价和生理反应等因素密切相关。
当个体感受到某种刺激或事件时,大脑的情绪中枢会接收到相应的信号,引起情绪的激活和产生。
随后,个体会在各种可能的情绪选项中进行选择。
这其中,个人的情绪经验、文化背景和社会化教育等因素都会对情绪的选择起到影响。
例如,在一些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掩饰和抑制负面情绪,而在其他文化中则更倾向于表达和共享情绪。
最后,个体会通过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和声音等方式将选定的情绪进行表达。
面部表情是情绪表达最直接的方式,它通过面部肌肉的运动来传递情绪信息。
肢体语言则通过身体的姿势和动作来表达情绪,声音则通过音调、音量和语速等特征来传递情绪状态。
情绪产生的原理机制
情绪产生的原理机制
1. 神经生物学角度,情绪产生的原理机制与大脑的神经活动密
切相关。
大脑中的情绪中枢包括杏仁核、前额叶皮质和下丘脑等区域。
情绪的产生通常涉及以下过程,感觉刺激通过感官传递到大脑,然后被杏仁核评估为威胁或奖励,进而触发相应的生理和情绪反应。
神经递质如多巴胺、血清素和催产素等也在情绪产生中发挥重要作用。
2. 心理学角度,情绪产生的原理机制与个体的认知、评价和情
绪调节策略密切相关。
个体对外界刺激的认知和评价会引发不同的
情绪反应。
例如,当个体认为某个事件是威胁时,可能会感到恐惧
或焦虑;而当个体认为某个事件是奖励时,可能会感到愉悦或兴奋。
此外,个体的情绪调节策略,如情绪表达、情绪调节和情绪感知等,也会影响情绪的产生和表达。
3. 社会因素角度,情绪产生的原理机制还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
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和社会角色等都会塑造其情绪体验
和表达方式。
社会互动和情绪传染也会影响个体的情绪产生。
例如,当身边的人表达愤怒情绪时,个体可能会受到情绪传染而产生类似
的情绪反应。
总体而言,情绪产生的原理机制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涉及神经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
了解情绪产生的原理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自己和他人的情绪体验,从而提高情绪管理和人际关系的质量。
心理学中的情绪调节机制
心理学中的情绪调节机制情绪是人类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的情绪状态会对我们的行为和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
然而,人们并不总是可以轻易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产生了负面的情绪状态,如焦虑、愤怒、沮丧等。
因此,理解和学习情绪调节机制显得格外重要。
本文将深入研究心理学中的情绪调节机制。
一、情绪调节的定义情绪调节是指一个人通过应对情绪激发事件并调节生理反应进而改变他们的情绪状态的过程。
这些调节过程可以是自主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有时候也需要帮助他人来调节情绪。
二、情绪调节的类型情绪调节可以通过不同方式来实现。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情绪调节技巧:1.认知重构认知重构是一种将消极的情绪与理性想法联系起来的技巧。
这种技巧可以通过评估你的负面想法来减轻你的压力并降低你的不安情绪,例如:- 你有一次考试没有考好- 引起不安情绪的负面想法:我太笨了,我什么也不擅长- 正确的想法是:我曾经没有花太多时间来准备,现在我可以更好地准备下一次考试通过合理评估和手动调整,你可以改变你的心态和情绪状态。
2.注意力转移注意力转移是一种通过把注意力从引起痛苦的事物转移到其他事物的技巧,来有效缓解消极情绪的方法。
例如,当你感到焦虑时,你可以:- 转移注意力,专注于周围美好事物的感知,如细枝末节的景色、天气变化等- 摆弄手部或玩具,以分散注意力- 陪伴宠物或其他伴侣,消耗负面情绪通过这种转移,可以达到缓解负面情绪的效果。
3.身体练习身体练习可以使人们较为轻松和愉悦,有助于缓解焦虑及抑郁情绪。
这类方法包括:- 深度呼吸- 练习瑜伽或其他舒缓的运动- 慢跑- 徒手练习在运动过程中释放身体能量的同时,调节情绪,增强身体素质。
三、情绪调节的原理情绪调节原理是基于情绪与心理生理反应之间的关系。
当人处于受到威胁的状态时,神经系统将释放激素和神经递质,导致生理反应,如快速呼吸、心率加快、血压上升等。
这些反应本身并不会引起不良情绪,而是由人的思想和体验造成的。
因此,如果我们能试图改变我们的思维和认知过程,我们就能够影响生理反应,并减轻或消除不良情绪。
情绪背后的心理防御机制
情绪背后的心理防御机制
情绪背后的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人们在处理情绪和应对情绪中所采取的心理策略和行为。
这些防御机制可被认为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心理反应,能够帮助人们减轻情绪压力、缓解焦虑、应对挫折和面对挑战。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
1.否认。
否认是指把现实情况排除在外,拒绝承认问题的存在或其严重性,以此保护个人的自尊心。
这种防御机制在遭受创伤、失望、挫败等困难时常常发生。
2.投射。
投射是指把个人的负面情绪、想法和欲望投射到他人身上,以此减轻个人的焦虑和内心压力。
这种心理过程常发生在人们经历恐惧、不安和羞辱等情境中。
3.逃避。
逃避是指人们通过消极避免、回避现实问题等方式来缓解情绪压力。
这种防御机制经常在遇到挑战、发生危机或面临不确定性时出现。
4.合理化。
合理化是指尝试给一个不好的行为或事件一个好的理由,以此来保护自己的自尊心。
这种心理反应通常在人们陷入困境时出现。
5.压抑。
压抑是指将某种思想、感情或行为放在意识之外,以此避免不愉快或冲突的情绪体验。
虽然这种防御机制可能会减轻短期的情绪压力,但如果持续使用,可能会导致心理问题。
总之,心理防御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减轻情绪压力,但长期使用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应当学习正面的应对技巧,以更健康的方式面对情绪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虽然人的情绪现象显得很复杂,但它简单的一面,并且是能够使它的其它方面不再显得“极为复杂”的,就是情绪的心理机制。
这是心理学对情绪的研究应该首先去认识的,也是较容易认识的,却因为没有重视而至今还未认识的一面。
情绪产生于生命的一个古老的机制,它的性质可以归纳为两种:快悦的和不快的。
我们知道,简单的生物没有知觉能力,更没有思维,但它们却有生物学意义上的“趋利避害”的本能行为,这种本能是靠什么得以实现的呢?只能是“趋悦避痛”的情绪机制,即:趋向快悦的情绪状态,逃避不快的(或痛的)情绪状态,并依此实现了自体保护和生存。
“趋利避害”是生物本能行为的外显表现,“趋悦避痛”是这一行为表现的内在本质和原因。
其实,“趋悦避痛”是从最简单的动物体到最高级的人类共有的最基本的本能和生命原则,情绪是一切生物体(动物和人类)价值判断的依据,是生物一切行为原因的渊源。
虽然人的情绪现象显得很复杂,但它简单的一面,并且是能够使它的其它方面不再显得“极为复杂”的,就是情绪的心理机制。
这是心理学对情绪的研究应该首先去认识的,也是较容易认识的,却因为没有重视而至今还未认识的一面。
需要说明的是,我这里的“情绪”在概念上有所深入和拓展。
首先,它指的是本质意义上的情绪,或是指所有情感和情绪中所包含的会引起我们喜爱或回避的主观态度的因素。
从个体体验方面来说,它是构成人的各种感受和通常意义上的情绪的基本元素,与我们通常对情绪的概念相比,它还包括包含在诸如“饥饿”、“快感”、“痛感”等等一些感觉之中并作为其主体的情绪成分,与“恐惧”、“悲伤”、“愉快”等通常意义上的情绪一样,它们的情绪性成分是同源的。
这是概念范围上的拓展。
从内部过程上来说,它是指发生在脑内的与网状系统活动密切相关的一切情绪性神经反应及其上传。
一、制约性情绪反应情绪的一个主要心理机制就是情绪的学习,即个体对信号刺激的情绪性反应。
虽然加涅早就提出信号学习包括随意反应和情绪反应,但在已有的心理学研究和我们的所有教材中,对这点却完全地忽视了。
而情绪的信号反应恰恰是认识情绪现象的关键,我们一直对复杂些的社会性情绪的不解,原因就在于对此的忽视。
情绪反应按其反应的形式可以分为两种,套用现成的词汇可称为“自然情绪反应”和“制约情绪反应”。
由信号刺激引起的情绪反应就是制约性情绪反应,它占据着我们人类情绪表现的绝大部分。
“自然性情绪反应”很直观易识,它是我们的生理基础所决定的对生理刺激的直接反应。
例如我们在夏天口渴时喝下一杯清凉的饮料,生理上的适宜和满足自会通过对网状系统的激活而引起快悦性质的情绪性反应,并由其和相关感官信息向皮层的上传形成我们对此快悦情绪和相关感官特征的意识,这种情绪反应的形式表现为它是由刺激物的直接刺激而引起的生理反应所产生的。
“制约性情绪反应”与情绪的“学习”有关。
我们知道心理学的学习理论中有“非制约刺激(自然刺激)”和“制约刺激”以及它们所产生的“自然反应”和“制约反应”。
而在动物和人的情绪反应现象中,制约性情绪反应也普遍存在,即在一些情境下,当遇到某一可以产生某种生理性情绪反应的条件时,在还未受到该条件的真实刺激之前就产生了该条件真实刺激后所会产生的情绪反应。
例如我们在炎热的夏天正口干舌燥时突然得到一瓶冰镇的凉饮,在喝入之前我们已立刻非常高兴——即我们的脑中已产生了快悦性质的生理性情绪反应,这种快悦的情绪是怎么产生的呢?其实这就是我们以往的在解渴后因生理适宜而在脑中产生的快悦性质的情绪状态的重现(由于特定情境往往还会增加了它的强度),或称之为对以往相关情绪的记忆。
这就是制约性情绪反应的基本形式和内容,只是这里还需要与认知有关的情境的作用,比如在不渴或者见到的是自己得不到的凉饮的情况下,制约性情绪的产生在强度上就会大大降低,甚至引起相反的情绪。
认识了制约性情绪反应现象的存在,那么对各种复杂的情绪现象我们就会不难理解。
再例如,“小孩看见护士就联想到打针,从而就产生恐惧”,其实这里的“恐惧”的主体就是重新出现的、包含在他以往打针时的“痛”之中的不快性质的生理性情绪反应,这里的护士就是信号刺激。
这一恐惧的产生就是制约情绪的简单形式,而古典制约学习理论中的“类化”、“辨别”等现象在制约情绪中都有对照,尤其在人的较为复杂的社会性情绪和情感中更是如此。
人的再高级的情感也不是无源之水,它们都是由情绪的制约刺激物所产生的以原初的生理性情绪为基础的制约情绪,只是这里的“联想”大多数情况下不是随意联想,而是在潜思维活动下进行的潜联想,因而表现出这些情绪产生的直接性和原因的曲折性。
比如在我们见到要好的朋友时会油然产生一种非常愉快的情绪,这是由于彼此之间曾有过很多交往,一起有过很多美好往事、很多理解和很多支持,再想起或见到他时这一情境的刺激就会制约出你曾在那些美好往事、那些理解和支持中所获得过的快悦情绪的重新出现,并成为现实的情绪反应,这种现象与“望梅起液”的生理反应一样,都是神经活动的制约反应现象。
其实,人的所谓社会性情绪和情感,不论是正面的(快悦的)还是负面的(不快的),都是制约性情绪反应的产物。
另外,在制约性情绪反应中还有“反制约”现象,比如,当你突然接到了一所名牌大学的录取通知,由于你联想(或潜联想)到种种它所意味的事情,所以在你头脑中引起了非常快悦的制约性情绪反应,即遇到了能产生快悦情绪的条件而引起了当前的快悦情绪,这是正制约。
而如果你此时知道的是你没考上大学的消息,你十分失望,并且确实非常痛苦,在这“痛苦”的内容中,除了你因联想到一些社会性压力而产生的内容外,还有一种更直接而深刻的内容,这就是这一消息所意味的你曾经或所能联想到的那些会制约出你的快悦情绪的事情的失去,而这一“失去”的意味却制约出了那些反之该有的快悦情绪的相反的情绪,即“反之”的快悦有多大,现在的痛苦就有多深,这是真正的“失望的痛苦”。
这种现象在小孩身上的表现更易于我们理解。
比如给很小的小孩一个苹果,他在还没吃到嘴里就引起了吃到嘴里后由味觉等反应而在脑内引起的快悦性质的生理性的制约性情绪反应,而使他表现出非常高兴。
可是这时苹果突然掉进了路边的下水道里,他一般会大哭起来,显然他很痛苦,并说明在他当前的脑中产生了现实的不快情绪,这种不快情绪是怎样产生的呢?只能是与刚才引起了他的快悦性质的制约性生理情绪的过程和机制一样,此时因“失去”的刺激而引起了相反而现实的脑内情绪反应的生理过程。
这里也看到,虽然我们的任何情绪和情感都是一种心理过程,但它们必然伴随着脑内相应的与情绪有关的神经生理上的反应。
二、情绪的对象化情绪本身并非不可感知(有的心理学理论说它本身不可感知),它只是没有空间特征,因此情绪的对象化也是情绪过程的一个主要心理机制。
由于情绪自身没有位置特征,在皮层对之的反映中,总是把它与其它内部或外部事物的一些特征联系在一起,使其感官化或客体化。
“情绪感官化”是在皮层过程中把对情绪反应的反映与来自感官上的信息建立联系,也就是说,大脑在对此情绪进行反映的过程中附加了一些对来自感官上的信息的知觉。
例如把之与某处皮肤上的内部变化和位置等特征或者对心脏跳动的变化以及其它内部感觉联系在一起。
比如饥饿感,它的主体就是与其它任何不快情绪一样的单纯的生理性痛苦情绪,只是在对这一情绪反应的皮层过程中伴随着对胃壁内部变化和位置等特征的反映。
这种现象还使我们在感到或谈论饥饿时,往往只注意到胃的位置与内部变化等特征,而忽视了它的情绪主体。
再比如,当你突然接到了一所名牌大学的录取通知,在你头脑中引起了非常快悦的制约性情绪反应,而这一快悦情绪本身只有强度特征没有位置特征,但由于它引起了心跳速度和强度的明显增加,当这种心脏的变化与位置特征被皮层与当前快悦情绪一同反映,这时我们感到的就是“心里好快活”、“心里真高兴”。
当情绪被感官化时我们体验到的是快感或痛感。
“情绪客体化”是皮层在反映过程中把某一情绪性反应与外界事物联系在一起,尤其是那些由外界对象的刺激直接引起的情绪性反应。
比如一只癞蛤蟆形象的物理的和形式的刺激引起了我们不快性质的情绪性反应(与一些线条流畅,色彩鲜明的形象的刺激往往会引起我们的快悦情绪相反,癞蛤蟆之类的满身凸凹,色彩灰暗的形象的刺激往往会引起我们的不快情绪,这与视觉反映它们时的内部运动是否顺畅和接受到的物理能量是否充分有关),当这一不快情绪与癞蛤蟆的形象一同被大脑皮质所反映,我们就在癞蛤蟆的形象上看见了“丑”,即,我们就在癞蛤蟆的形象上看见了自己的不快情绪。
“丑“作为一种视觉事物,简单地说,它是由情绪客体化现象所引起的、个体在外界对象上看见的自己的不快情绪。
而“美是什么”之所以至今不被人们认识,就是因为对大脑在情绪的反映中出现的情绪客体化现象缺乏了解。
现在我们应该看到:在视觉对象中作为与“丑”相对应的“美”,它就是我们在外界事物的形象中所看见的自己的快悦情绪。
那么“美的事物”,它就是那些具有能够产生或引发我们快悦情绪并使之发生对象化之条件的客观事物。
立的事物。
而“美感”,可以说它是我们在把快悦情绪客体化以后对其的感受。
它的主体就是我们的快悦情绪本身。
当快悦情绪与来自某个感官的信息复合在一起时,形成“情绪感官化”,这时我们经验到的是快感性质的体验;当快悦情绪与来自某个外界事物的各种客观信息复合在一起时,形成“情绪客体化”,这时我们经验到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感。
情绪对象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情绪的表征化”。
比如我们在遇到某件高兴的事情时,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总是把脑内的快悦情绪与当前的人和事的形象或意象表征复合在一起,使我们把对自身快悦情绪的喜爱理解为是对当前人物或事物的喜爱,再比如我们在回忆某件往事时通常也会引起情绪反应,由于情绪本身没有位置特征大脑就把它们与当前在记忆中出现的人物、事物的形象表象或情景表征复合在一起,从而构成一段幸福的回忆或忧伤的回忆。
再比如我们看一本喜爱的小说,当我们被故事情节或里面的哲理引起快悦情绪时,我们会把这些情绪与随着文字内容而产生的形象、情节和意蕴等想象内容复合在一起,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在文学作品中所获得的美感。
也正是由于在我们的这类情绪中总有这些对象化的内容,使我们感到我们的情感内容很“饱满”很“具象”,因此它明显地区别于由情绪的感官化而产生的一般快感和痛感,也区别于由单纯的生理原因引起的简单的快与不快的情绪(虽然对于有了一定心理内容的人严格来说不存在既没客体化也没表征化的情绪,有的只是在一些情况下这种对象化感觉的程度轻微一些)。
现在我根据以上的对制约情绪和情绪的对象化现象心理机制的介绍,对几种情绪情绪的内容进行一些解释。
“恐惧”——是一种对将要出现的悲惨后果的制约性情绪感受,它的内容包括对当前环境的知觉和对自身情绪反应的体验。
比如看见一条无人看管的凶猛的狗向你冲来,这一刺激激起了你所能想象到的(这一想象过程一般都是潜意识过程)被它咬后的生理上的惨状,并因此而引起包含在相关的“痛”之中的制约性不快情绪反应,当你的大脑把这一不快性质的情绪反应与当前的知觉内容复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我们通常所说的“恐惧”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