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课堂实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思》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自主阅读,借助注释等理解诗句的意思。
2、揣摩句,在反复诵读、想象中完形诗歌形象,感受形象中蕴含的意境,体会诗人的秋思情怀。
3、能诵读诗歌,自主积累描写秋的诗句。
【设计理念】
秋风起,黄叶黄,乡思深,愁满怀。“秋思”已经转化为文化的符号,已经成为古今文人吟咏不断的命题。本诗诗句浅显但诗境悠远,诗蕴深刻。本课教学设计着力体现“两重” :重诵读品悟,重内化积淀。即通过反复吟诵,想象补白。情景写话、对比阅读等策略丰盈诗歌意象,立足“诗言”,理解诗意,体悟诗境,从而触摸诗句背后的内蕴。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秋”的演变的过程:
甲骨文、小篆、隶书,推荐学生读《汉字字源学》。
2、在你眼里,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那么,在诗人张籍眼里,秋天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秋思》。
3、指导读题:
秋天的思念是悠长的,把思读得长一些。
4、理解题意。
二、初读知意
1、自由读诗:
按照平时读课文的要求把诗读正确、通顺,注意停顿。
2、检查正音:
特别注意读准“意万重(chón g)”。
3、齐读:
读出古诗的节奏。
4、再读一读:
试着联系注释等方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
过渡:洛阳曾经是繁华之地,可到了张籍的时候却已是繁华不再。那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客居异乡的张籍的思乡之情呢?
三、入境悟情
1、乡愁生于秋风里:
⑴指读:
洛阳城里见秋风
⑵探究“见”字:
①秋风看不见,或许那是一个早晨,也或许那是一个傍晚,诗人站在瑟瑟的秋风里,他看见的是什么呢?
生叙述(大都叙述的是看到的景),师提醒,除了看见景外,
还会看到什么?
②孩子们,诗人伫立在瑟瑟秋风里见到了许许多多,可此时是他“见不着”的是什么?
③相机阅读诗人所写的部分关于家乡、亲人的诗句:
夜月红柑树,求凤白藕花——《送从弟戴玄往苏州》
骨肉待我欢,邻人望我荣——《南归》
④读着这些诗句,你体会到了什么?
兄弟之义、邻里之情、骨肉之亲。
⑤可是在这洛阳城里,诗人见不到红柑树、白藕花,他看到的只是冷冷的秋风,引读:“洛阳城里见秋风。”他见不到亲人的欢声笑语、乡亲的把酒言欢,他看到只有那____,引读:“洛阳城里见秋风。”
⑥体会“见”的意蕴。
⑦补充阅读张籍的资料。
⑧这是怎么样的一种心情啊,这是怎么样的一种见啊? (悲伤的见;无奈的见;凄凉的见……)
2、乡思寄寓家书中:
⑴秋风瑟瑟,乡思绞碎了诗人的心,诗人难以回乡,愁肠百结,他想写一封家书,这是怎样的一份家书呀?请你再细细读后面的几句诗,用笔在边上写写你的体会。
⑵重点交流之一:
“意万重”。落笔之前,张籍会想到什么? 假如你就是张籍,
你会对亲人、朋友写些什么呢?
⑶引导学生重点交流:“又开封”。
3、乡心仍在寂寞处:
⑴营造情境,再次感受行人尽管带走了家书,但留在诗人张籍心里的还是孤独与寂寞。
⑵回读《秋思》。
四、对比阅读
1、呈现刘禹锡的《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自读思考:
从中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从哪儿可以看出秋带给诗人的是快乐?
3、比较阅读。
五、积累延伸
1、将《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2、收集与“秋”相关的古诗,办一次“秋”的诗会。
【听课小感】
俞老师追寻的是一种诗意的课堂。他的语言功底可见一斑,特别是充满诗意而又包含情感的教学语言,如磁铁般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整堂课,俞老师特别注重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仅读的形式多样,而且读的层次分明,让学生真
正走进了诗的意境,体会到诗人内心深处的真挚情感,也让学生读出了古诗所特有的韵味。
其中,课堂上最大的亮点就是俞老师对“见”的处理。在这一教学环节中,他紧扣一个“见”字。引导学生说说诗人见到的是什么?见不到的又是什么?在一次次“见”与“不见”的对比中,以具体的景来感知内心的情,以有形的物来映衬无形的思。在一遍遍说话、朗读中,将学生带入了古诗的意境。我想,这就是俞老师诗意教学语言所带来的独特的魅力吧。可惜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或许是由于教师在课堂上过于投入了,在“见”这个渲染情境的教学环节上浓墨重彩,花费了较多的时间,以致于整堂课的教学时间远远地超过了四十分钟。这,也算是这堂课给我留下的一点小小的遗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