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及我国地震的时空分布规律
自然灾害与防治笔记
自然灾害与防治说明:该小结主要概括了四大圈层中发生的主要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成因、影响以及防灾减灾措施,也是考试的重点内容,希望同学们结合课本、地图册扎实掌握!一、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等1、地震(1)分布(2)成因:位于板块(具体地区要明确板块名称)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3)危害:①人员伤亡;②房屋、建筑、工程设施等遭到破坏;③生命线工程遭到破坏;④地表破坏;⑤诱发滑坡、泥石流、洪涝等其他次生灾害;⑥引发瘟疫等。
(4)防灾减灾措施:①加强地质灾害科学研究,加强灾情监测和预报;②建立防减灾应急预案(或政策法规);实行防灾保险;③增强民众防减灾意识,提高自救与互救能力;④加强国际合作;⑤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⑥植树造林、建立护坡等岩土体加固工程,防治诱发次生灾害等注:影响地震灾情的因素有:①震级;②震源深度;③震中距;④地质构造(诱发其他地质灾害);⑤地震发生的时间;⑥建筑物的抗震系数;⑦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财产密度;⑧人们的防震意识和抗震救灾能力等2、滑坡、泥石流(1)分布:我国山区多发滑坡(2)形成条件泥石流(3)危害(4)措施:①加强地质灾害科学研究,加强灾情监测和预报。
②建立防减灾应急机制(或政策法规);实行防灾保险③增强民众防减灾意识;④及时转移、安置可能危及的民众。
⑤通过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加固稳定变形土体。
(防止滑坡、泥石流)⑥建立护坡、挡墙、栅格坝等支挡物。
(防止滑坡、避免泥石流冲击村庄和耕地)⑦大力植树造林,恢复地表植被,(减少滑坡、泥石流)⑧工程建设和村落应避开泥石流易发的沟谷地带。
注:某地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可能原因自然原因:(地震):地处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滑坡):①地势起伏大;②岩体破碎或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多;③暴雨或冰雪融化多④多地震诱发滑坡;(泥石流):①地形陡峻;②松散或碎屑物质多;③植被覆盖率较低;④暴雨或冰雪融水多,山区沟谷在短时间内汇集大量水流;⑤多地震诱发泥石流;人为原因:⑤植被破坏,如开垦、乱伐、采矿,造成地表松散物多,诱发泥石流。
中国地震带的分布规律
中国地震带的分布规律
中国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活跃。
中国地震主要分布在五个区域:台湾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23条地震带上。
“华北地震区”。
包括河北、河南、山东、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江苏、安徽等省的全部或部分地区。
在五个地震区中,它的地震强度和频度仅次于”青藏高原地震区”,位居全国第二。
华北地震区共分四个地震带。
(1)郯城-营口地震带。
(2)华北平原地震带。
(3)汾渭地震带。
(4)银川-河套地震带。
“青藏高原地震区”。
包括兴都库什山、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喜马拉雅山及横断山脉东翼诸山系所围成的广大高原地域。
涉及到青海、西藏、新疆、甘肃、宁夏、四川、云南全部或部分地区,以及原苏联、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缅甸、老挝等国的部分地区。
本地震区是我国最大的一个地震区,也是地震活动最强烈、大地震频繁发生的地区。
此外,”新疆地震区”、”台湾地震区”也不断发生强烈破坏性地震。
由于新疆地震区总的来说,人烟稀少、经济欠发达。
尽管强烈地震较多,也较频繁,但多数地震发生在山区,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与我国东部几条地震带相比,要小许多。
“华南地震区”的”东南沿海外带地震带”目前表平静,已经在300多年间,无显著破坏性地震发生。
今天。
第四章地震参数与时空分布
α:观测点指向震中的方位角 方位角,可用P波初动的水 方位角 平位移分向测定,即AE:AN=tanα. △:震中距离以度数或千米计.
杰弗里斯爵士及其学生布伦根据许多地震记录于1939年 绘成的著名的走时曲线
5.2发震时刻,震源位置参数的测定 发震时刻, 发震时刻
近代地震学家认为,地震是由于活动断层的突然错动引起.那 么宏观所谓的震中区,就可能是沿地震断层线透到地面的地方, 因为这里的振动和破坏都是最重的,但这里并不是真正的震中. 按微观的概念,震中是震源在地面的投影点,微观震中和宏观 震中是有区别的.地震在震源处发生,当地岩石遭受大量破坏, 其范围常常很大,究竟哪一点是破裂的起始点,人们还是无从 知道.由于岩石破裂,激起了地震波向外传播,根据周围地震 台的观测结果,可以证明最剧烈的波动是从地震断层间一点辐 射而出的,并可按理论推导,找出辐射的发源点,显然这就是 震源.由震源直上至地面,便是震中,从理论上说,它是一个 点,其地理位置可用经纬度确定,即是仪器测定的震中或微观 震中.下面要谈的是微观震中的测定,须指出是微观震中的位 置,有时亦可在极震区之外,从下图来看,是很容易理解的.
这些年,地震观测台常用的震级包括 种新的震级 标为MS, 种新的震级, 这些年,地震观测台常用的震级包括3种新的震级,标为 , mb和Mw. 和 . 由于里氏震级所用的波形没有被限定,而且伍德 安德森地震 由于里氏震级所用的波形没有被限定,而且伍德-安德森地震 仪仅有有限的记录能力,因此在地震研究中ML不再广泛使用 不再广泛使用. 仪仅有有限的记录能力,因此在地震研究中 不再广泛使用. 由于浅源地震具有易记录到的面波, 由于浅源地震具有易记录到的面波,地震学家们选择周期近 20秒的面波的最大振幅计算震级,这样求出的震级称作面波 秒的面波的最大振幅计算震级, 秒的面波的最大振幅计算震级 震级MS,ML震级是为了用于当地地震而提出的,而MS震级 震级是为了用于当地地震而提出的, 震级 , 震级是为了用于当地地震而提出的 震级 可用于距接收台站相当遥远的地震.对于远距离的地震, 可用于距接收台站相当遥远的地震.对于远距离的地震,MS 值近似地给出当地里氏震级的补充, 值近似地给出当地里氏震级的补充,并且综合地给出中强地震 带来的潜在损失的合理估计
地震的分布特点
地震的分布特点
地震活动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周期性。
表现为在一定时间段内地震活动频繁,强度大,称为地震活跃期;而另一时间段内地震活动相对来讲频率少,强度小,称为地震平静期。
地震的地理分布受一定的地质条件控制,具有一定的规律。
地震大多分布在地壳不稳定的部位,特别是板块之间的消亡边界,形成地震活动活跃的地震带。
全世界主要有三个地震带:
一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千岛群岛、日本列岛,经中国台湾再到菲律宾转向东南直至新西兰,是地球上地震最活跃的地区,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地震。
本带是在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上。
二是欧亚地震带,大致从印度尼西亚西部、缅甸经中国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越过帕米尔高原,经中亚细亚到达地中海及其沿岸。
本带处在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上。
三是中洋脊地震带,包含延绵世界三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和北极海的中洋脊。
中洋脊地震带仅含全球约5%的地震,此地震带的地震几乎都是浅层地震。
中国地震主要分布在五个区域:台湾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23条大小地震带上。
地震带的分布及其特点
地震带的分布及其特点地震是地球上一种常见且具有破坏力的自然灾害。
地震带是指全球范围内地震活动频繁的区域,其分布特点与地球板块运动密切相关。
本文将就地震带的分布及其特点展开论述。
一、地震带的分布1. 环太平洋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也被称为“环太平洋火环”,是全球地震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
其分布范围横跨太平洋沿岸地区,包括东亚、南北美洲西海岸等地。
该地震带上的地震频繁且强度较大,是人类居住区中极易引发破坏的地震带之一。
2. 印度洋-亚欧地震带印度洋-亚欧地震带横跨亚洲和欧洲大陆,地震活动频繁。
该地震带包括了印度尼西亚、印度、中国、伊朗、土耳其等国家。
由于板块构造复杂,地震频率较高,这一地震带也是全球重要的地震活动区域之一。
3. 线性地震带线性地震带是位于某一板块内部的地震带,地震分布呈线性分布。
例如,爱沙尼亚-乌拉尔地震带、巴尔干地震带等均属线性地震带,其发育于板块内部,与板块内的断层活动有关。
二、地震带的特点1. 高地震活动性地震带的特点之一是地震活动频繁且强度较大。
板块边界处的地震带常常是地震频繁的地区,例如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性高度突出。
2. 构造活动频繁地震带的分布与地球板块的构造活动密切相关。
板块边界处的地震带常伴随有构造的活动,如地壳运动、断层滑动等。
地震活动在构造变动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3. 地震影响范围广地震带上的地震频繁,其影响常常超出地震源区域,甚至波及数百至数千公里之遥。
地震带附近的居民往往面临着较大的地震风险,必须警惕地震带所带来的潜在威胁。
4. 地震相关灾害严重地震带常伴随有地震相关的灾害,例如地震引发的海啸、地质灾害等。
这些灾害常常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当地社会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结语:地震带的分布及其特点与地球板块运动密切相关。
地震带分布范围广泛,包括了环太平洋地震带、印度洋-亚欧地震带以及线性地震带等。
地震带地震活动频繁,构造活动频繁,地震影响范围广,且常伴有地震相关的灾害。
世界现代地震分布规律
世界现代地震分布规律
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自然现象,其分布规律与地球构造、板块运动等密切相关。
根据全球地震监测数据,我们可以发现以下世界现代地震分布规律:
1. 环太平洋地震带:环绕太平洋地区的地震带,包括太平洋海
岸地区、南美西海岸、北美西海岸、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西兰等地。
这一地震带是世界上最活跃的地震带之一,常常发生大规模地震和海啸。
2. 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地震带:欧亚大陆中部的地震带,包括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土耳其等地。
这一地震带是由于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碰撞而形成的,常常发生强烈的地震。
3. 欧洲地震带:欧洲大陆中部和南部的地震带,包括意大利、
希腊、罗马尼亚等地。
这一地震带是由于欧洲大陆板块与非洲板块、亚洲板块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4. 中亚地震带:中亚地区的地震带,包括中国西北地区、蒙古、哈萨克斯坦等地。
这一地震带是由于欧亚大陆板块与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总的来说,世界现代地震分布规律与板块运动密切相关,环太平洋地震带是地震活动最为频繁的区域之一。
在地震预防和减灾工作中,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地震特点和规律,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灾害损失。
- 1 -。
地震的时空分布规律
地震的时空分布规律地震是指地球上发生的地质灾害之一,它是由于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和地球表面的板块运动引起的。
地震的时空分布规律是指地震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
下面将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分析地震的时空分布规律。
一、时间分布规律地震的时间分布规律是指地震在一定时间内的分布情况。
地震的时间分布与地震活动的密切程度有关。
一般来说,地震活动频繁的地区,地震的时间分布也会比较集中。
而在地震活动不太频繁的地区,地震的时间分布则会比较分散。
根据统计数据,地震的时间分布有以下特点:1.季节性变化:地震的季节性变化是比较显著的。
在我国,地震活动在每年的春秋两季较为频繁,夏季和冬季则相对较少。
2.周期性变化:地震的周期性变化是指地震活动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呈现出周期性的规律。
例如,在我国,地震活动在1985年至1997年的12年间,出现了明显的周期性变化,每4年左右会有一个高峰期。
3.随机性:地震的随机性是指地震活动的时间分布并不是完全符合规律的,有时会出现突发性的地震事件。
二、空间分布规律地震的空间分布规律是指地震在地球表面分布的规律。
地震的空间分布与地球板块的运动及其构造特点有关。
根据统计数据,地震的空间分布有以下特点:1.地震带分布:地震带是指地震频繁发生的区域,通常与板块运动有关。
例如,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中亚地震带、新西兰—汤加地震带等。
2.地震活动的集中分布:地震活动在一些特定的地区比较集中,例如,我国的四川盆地、青藏高原、云南地区等。
3.地震的非集中分布:地震也会在一些地区非集中分布,这种分布情况通常与地下岩石结构有关。
地震的时空分布规律是地球上地震活动的重要特征。
地震的时空分布规律的研究,对于预测和防范地震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地震发生规律和预测方法分析
地震发生规律和预测方法分析地震是地球内部地壳发生破裂和释放能量的一种地质现象,它经常给人类社会带来严重的灾害。
了解地震的发生规律以及探索有效的预测方法,对于减轻地震所带来的伤害和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震发生规律分析1. 地震的分布规律地震并非随机发生,而是有一定的分布规律。
全球各地都有地震活动,但地震的频率和强度并不均匀。
地震通常发生在板块边界和断层带附近,特别是环太平洋地区的环太平洋带(即地震带)上地震活动最为频繁。
2. 地震的震源深度地震的震源深度对其影响很大。
一般来说,震源越浅,地震的破坏力越强。
浅源地震多发生在地壳和上部软弱的地幔中,而深源地震则发生在地幔较深部分。
3. 地震的破坏力与震级地震的破坏力与震级有直接关系。
震级是用来描述地震强度的一个指标,通常使用里氏震级或面波震级来表示。
每增加一个震级,地震的能量释放增加约30倍,地震破坏程度也相应增加。
4. 地震的活动周期地震并不是持续不断地发生,而是有一个活动的周期。
地震的周期因地域而异,有些地区地震活动频繁,有些地区则很少发生。
全球范围内,地震活动周期一般为几十年至几百年。
二、地震预测方法分析1. 从历史数据中预测通过对历史地震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可以了解到地震的频率、分布以及一些规律。
例如,根据过去的地震记录,科学家可以比较准确地预测未来一定时间内某个地区发生地震的可能性。
然而,由于地质活动的复杂性,这种方法只能提供相对粗略的预测结果。
2. 地震危险性图和地震活动预警系统基于地震历史数据和地质特征,科学家可以制作出地震危险性图。
这些图能够指示出某个地区地震发生的可能性和可能的震级范围,从而帮助政府和公众做出相应的应对准备。
此外,地震预警系统也是一种有效的地震预测方法。
通过在地震波传播速度较快的P波到达前提前几秒或数十秒发出警报,可以为受影响地区的人们提供一些宝贵的逃生时间。
目前,一些国家已经建立了地震预警系统,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地震的时空分布规律
地震的时空分布规律
地震是地球表面的一种自然现象,它的发生与地球内部构造和物理化学性质有关。
地震的时空分布规律是指在时间和空间上地震的分布情况。
以下是关于地震时空分布规律的详细解释:
1. 时间分布规律
地震并不是随时随地都会发生的,它们有着特定的时间分布规律。
全球每年平均会发生约50万次地震,其中大多数都是微弱的震级小于2.0级的微震。
而中等以上的强烈地震则比较少见,平均每年只有15次左右。
研究表明,地球上大部分活动区域都存在着周期性地震活动。
例如,环太平洋火山带周围区域就是全球最活跃的地震带之一,平均每年会发生5000多次中等以上强度的地震。
而在其他一些区域,则可能出现长时间没有任何明显活动或者突然爆发大量强烈地震等情况。
2. 空间分布规律
除了时间上存在着一定规律外,不同区域之间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空间分布规律。
全球上地震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带状分布,这些带状分布
主要是由于地球板块运动所引起的。
例如,环太平洋火山带周围区域就是全球最活跃的地震带之一,而欧亚大陆与非洲板块交界处也是另一个比较活跃的地震带。
此外,还有一些区域虽然没有明显的地震带,但也会发生一些中等以上强度的地震。
总体来说,不同区域之间的地震活动存在着很大差异。
这些差异主要与该区域内部构造和物理化学性质有关。
例如,在构造复杂、板块交界处或者火山口附近等区域,地震活动可能更加频繁和强烈。
综上所述,地震的时空分布规律是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形成的。
了解这些规律对于预测和防范地震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灾害地质学复习资料
灾害地质学复习资料第一章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和分布1、地质灾害:指由于地质作用引起使地质环境产生突发的和渐变的破坏,并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的现象或事件灾害:自然或人为环境中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活动等社会功能的严重破坏,引起广泛的生命,物质或环境损失;这些损失超出了受影响社会靠自身资源进行抵御的能力。
2灾害效应:1)原生灾害效应:灾害本身造成的效应。
如地震造成的房屋倒塌、滑坡掩埋房屋、矿井瓦斯爆炸造成人员伤亡等。
2)次生灾害效应:主要灾害事件诱发的灾害性过程造成的,如地震造成煤气酿成火灾等。
3)后续灾害效应:往往是长期的,甚至是永久性的。
其中包括野生生物的绝灭、洪水造成的河道变迁、火山造成的农作物减产、气候变化等。
3.灾害损失:1)直接损失:指灾害发生后立即产生的后果,如地震后建筑物的破坏情况、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等;多数可用货币价值来衡量损失的大小。
2)间接损失:指一场灾难中第二顺序产生的后果,如灾害引发的饥谨、疾病、生产萧条、失业增加以及精神伤害等。
间接损失比直接损失持续的时间要长得多,其影响多是无形的,很难用货币来估量。
4、地质灾害的属性特征:(1)地质灾害的必然性和可预防性 (2)地质灾害的随机性和周期性(3)地质灾害的突发性和渐变性 (4)地质灾害的群发性和链生性(5)地质灾害的成因多元性和原地复发性 (6)地质灾害的区域性(7)地质灾害的破坏性和“建设性” (8)地质灾害的影响的复杂性和严重性(9)地质灾害人为成因的日趋显著性 (10)地质灾害防治的社会性和迫切性5.地质灾害分类:1.按空间分布状况:陆地地质灾害;海洋地质灾害。
2.按灾害成因:自然动力型;人为动力型;复合动力型。
6.中国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分布规律:平原、丘陵地面沉降和塌陷为主的地质灾害大区;山地斜坡变形为主地质灾害大区;内陆高原、盆地干旱、半干旱风沙为主地质灾害大区;青藏高原及大、小兴安岭北段地区冻融为主地质灾害大区。
第四章地震灾害1、地震:岩石圈物质在地球内动力作用下产生构造活动而发生弹性应变,当应变能量超过岩体强度极限时,就会发生破裂或沿原有的破裂面而发生错动滑移,应变能以弹性波的形式突然释放并使地壳振动而发生地震。
中国的地质灾害
试推测唐山地震灾情严重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震源浅
自然原因: 震中位于市区
震发时间为凌晨
人口密度大
人为原因: 人们防震意识薄弱
建筑物抗震系数小
北海道强震人员伤亡少的原因:
一是政府对地震的高度重视。 二是日本国民有较强的防震意识。 除此之外,日本的建筑物、道路等公 共设施的防震加固措施效果良好。
案例: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判断我国泥石流和滑坡叠加区 主要分布在____ (多选)(填入字母代号)。原因是什么? BCE A.青藏高原 C.黄土高原 B.云贵高原 D.内蒙古高原
E.四川盆地周边地区
原因:地形由平原向山区过渡,斜坡较多;处于东 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相互作用地区,降水较多;黄土、 喀斯特等可蚀性物质集中分布区;人类活动广泛且
防灾减 灾措施
加强灾害的监测预报; 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 的环保和减灾意识; 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 法规体系; 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 加强国际合作
采取正确的避震措施:躲在室内开间较小和支撑坚 固的地方,如卫生间、墙角、坚固的家具下;尽量 蜷曲身体,降低重心,保护好头部、眼睛,掩住口 鼻;疏散到空旷的地面上,远离高大建筑物;不要 使用电梯等。
华北区、台湾地 区地震成因:位 于亚欧板块与太 平洋板块交界区 地壳活动强烈
分析材料:
1976年7月28日凌晨3点42分,我国河北唐 山发生了里氏7.8级强烈地震,震源深度为10 千米,造成24.2万人死亡,16.7万人伤残,直 接经济损失高达283亿元,灾情之大举世罕见。 2003年9月26日凌晨3点50分,日本北海道 发生里氏8级强烈地震,5时7分又发生7.1级余 震,但仅造成1人死亡400多人受伤的微乎其微 的损失。
我国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
我国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地质灾害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而我国作为一个地域辽阔、地质环境复杂的国家,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也有着自身的特点。
本文将从时空分布特征的角度出发,分析我国地质灾害的现状和趋势。
首先,我们来看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境内包含了广泛的地质结构和地貌类型。
在华南、西南地区,由于地壳的抬升和风化剥蚀作用,形成了丰富的山地和高原地貌,地质灾害的频发性较高。
而在东北、华北平原等地,由于地势较为平坦,地质灾害的概率相对较低。
除了地貌类型的影响,地质灾害还受地质构造的影响。
我国位于欧亚大陆板块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交界处,地震和地壳运动频繁,特别是四川、云南、青海等地区地震和地质灾害的发生率较高。
其次,我们来探讨地质灾害的时空变化趋势。
我国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因素,包括地质构造、气候、地形等;二是人为因素,包括人类活动的影响、环境破坏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庞大的人口聚集在城市中,城市的建设和用地扩张对地质灾害的风险产生了显著影响。
尤其是在山区和沿海地区,随着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不合理开发利用,地质灾害频发的趋势日益凸显。
同时,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地质灾害的发生和规模产生了重要影响。
降水量的增加和极端天气的增多,增加了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风险。
另外,要正确应对我国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我们需要加强地质灾害的预警和监测工作。
通过引入新的技术手段,如遥感、全息地震仪等,可以及时监测到地质灾害的动态变化,为预防和减灾提供重要依据。
此外,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高地质灾害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是解决地质灾害问题的关键。
最后,要加强公众的地质灾害防范意识。
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伴随着人类的过失和不当行为,比如在易涝区建房、在陡峭山坡上滥伐森林等。
因此,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理解,正确处理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关系,可以有效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地震时空分布
地震时空分布人们说地震不可预报,主要是指地震发生的准确地点和准确时间无法像天气预报一样预报,但哪些地方会发生地震,哪此地方不会发生地震,人类还是知道得相当清楚的。
地震并不是随便发生,特别是大震的发生,是相当有规律的。
世界上相当多的国家或地方都不会发生地震,真正发生地震的国家和地方是相当有限的。
为了便于大家能看得清楚明白,现以几幅图来具体说明。
地球表面上地震震中的空间分布称为地震的地理分布。
大多数地震都发生在一定的地区且成带状分布,称为地震活动带。
地球上差不多天天有地震,但其分布并不平均,而是具有一定的时空分布规律。
地震时空分布 - 一、地震的时间分布规律根据历史地震资料,在全世界、一个地区或一个地震带,在一段时间内表现为多震的活跃期,在另外一段时间内则表现为少震的平静期。
这种活跃期和平静期交替出现的现象,叫地震的周期性或地震的间歇性。
在全世界范围内,40年代是7级以上大地震次数最多、最活跃的时期。
在一个地震带内,又往往表现为自己特有的周期性。
如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北带,1915—1933年共19年间,发生了一系列7.8级以上的浅源地震;1934—1951年共18年间,在整个断裂带上都比较平静,1952—1969年这18年间,地震增多,进入一个新的活跃期。
具体到一个活动断裂带或地震带,活跃期和平静期交替出现的情况也很明显。
如在甘肃河西走廊断裂带,1920—1954年的25年内,先后发生了海原、古浪、昌马、山丹、民勤等多次7级以上的地震,但此后却一直保持相对的平静。
又如,陕西渭河地堑,881(唐广明二年)—1486年(明成化二十二年)的606年间,未见破坏性地震记载,此后到1570年间,地震转入活跃期,1556年(明嘉靖三十四年)1月23日发生了空前的8级大地震(震中在今华县);1570年以后又趋向平静,极少发生5级以上的地震。
再如,1679年三河、平谷大地震和1976年唐山大地震,同属燕山地震带,时间相隔297年,存在300年左右的准周期性。
世界地震发生地的分布及原因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1]。
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
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2]。
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据统计,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即每天要发生上万次的震。
其中绝大多数太小或太远,以至于人们感觉不到;真正能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地震大约有十几二十次;能造成特别严重灾害的地震大约有一两次。
人们感觉不到的地震,必须用地震仪才能记录下来;不同类型的地震仪能记录不同强度、不同远近的地震。
世界上运转着数以千计的各种地震仪器日夜监测着地震的动向。
[3]当前的科技水平尚无法预测地震的到来,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地震也是无法预测的。
所谓成功预测地震的例子,基本都是巧合。
对于地震,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提高建筑抗震等级、做好防御,而不是预测地震。
地震成因地球表层的岩石圈称作地壳。
地壳岩层受力后快速破裂错动引起地表振动或破坏就叫地震。
由于地质构造活动引发的地震叫构造地震;由于火山活动造成的地震叫火山地震;固岩层(特别是石灰岩)塌陷引起的地震叫塌陷地震.地震是一种及其普通和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但由于地壳构造的复杂性和震源区的不可直观性,关于地震特别构造地震它是怎样孕育和发生的,其成因和机制是什么的问题至今尚无完满的解答,但目前科学家比较公认的解释是构造地震是由地壳板块运动造成的。
由于地球在无休止地自转和公转,其内部物质也在不停地进行分异,所以,围绕在地球表面的地壳,或者说岩石圈也在不断地生成、演变和运动,这便促成了全球性地壳构造运动。
关于地壳构造和海陆变迁,科学家们经历了漫长的观察、描述和分析,先后形成了不同的假说、构想和学说。
5地震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
5.地震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 全球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大板块的边界上,一部分发生在板块内部的活动断裂上。
地震的地理分布受地质构造影响,因而它有一定的规律,最明显的是成带性。
全球地震主要分布: 1)环太平洋地震带,即沿南、北美洲西海岸,经堪察加半岛,千岛群岛、日本列岛,至我国台湾、菲律宾,直到新西兰。
这是世界上地震最活跃的地带,全球80%的地震和释放的地震能量75%,就集中在这条带上;2)亚欧地震带,又称喜玛拉雅一地中海地震带,即从印尼西部经缅甸,我国横断山脉、喜玛拉雅山地区,沿中亚细亚到地中海。
全球15%左右的地震发生在这条带上。
3)洋中脊地震带,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洋中脊,全球地震近5%发生在这些远离人类的大洋之中。
中国地震分布: 我国地处亚欧板块的东南部,受环太平洋地震带和亚欧地震带的影响,是一个地震活动多且强烈的地区。
主要有:1) 青藏高原地震区,是我国最大的一个地震区,也是地震活动最强烈、大地震频繁发生的地区;2) 华北地震区,地震强度和频度仅次于"青藏高原地震区",位居全国第二;3) "新疆地震区"、"台湾地震区" 、"华南地震区"。
地震的时间分布: 历史地震和现今地震大量资料的统计表明,地震活动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即在一个时间段内发生地震的频次高、强度大,称之为地震活跃期;而在另一个时间段内发生的地震相对频次低、强度小,称之为地震平静期。
根据地震发生的特性,又可在活跃期中划出若干“活跃幕”。
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已经历了4次地震活动期,第四个活动期大体是1966-1976年。
在这10年间,我国大陆共发生14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
根据多数专家的研究判定,九十年代至今可能是我国大陆地区地震活动的第五个高潮期,其间可能发生多次7级,个别甚至更大的地震,强震的主体活动地区将在我国西部,东部地区中强地震活动也将相对活跃。
地震科普知识
4.地震波
地震时,在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叫作地震波。地 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 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 横波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
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由于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 时,纵波总是先到达地表,而横波总落后一步。这样, 发生较大的近震时,一般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过数秒 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强的水平晃动。 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纵波给我们一个警告,告诉 我们造成建筑物破坏的横波马上要到了,快点作出防备。
全球地震带的分布:
1)环太平洋地震带
2)亚欧地震带 3)海岭地震带
我国地震灾害状况:
我国处于世界两大地震带亚欧地震带及环太平洋 地震带的交接处,地震频繁,灾害严重。我国大陆 的地震具有频度高、分布广、震源浅、强度大和成 灾率高的特点。因此,我国的震灾形势十分严峻。
我国几个地震活动较为强烈的地区是:青藏高原 和云南、四川西部,华北太行山和京津唐地区,新 疆及甘肃、宁夏,福建和广东沿海,台湾地区等。
主要异常现象有: 1.井水突然发浑、变色、变味、升温、 冒泡、翻花,水位陡涨、陡落; 2.泉水反季节或不同于平常突然枯竭或 涌出。
(1988年11月6日澜沧--耿马7.6级地震; 1995年6月30日孟连7.3级地震前,州内都曾出现地 下水异常现象.)
地下流体宏观异常
水井翻花冒泡
无降雨而水质变 浑、变色、变味
地震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1.震源和震源深度
震源是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震源 深度是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面的距离。通常将 震源深度小于60公里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6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 深源地震。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 度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 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 之亦然。 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如1976年的 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
地震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
地震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灾害,常常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地震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是研究地震发生规律及预防灾害的重要依据。
本文将从历史数据出发,讨论地震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
地震活动是地球内部产生的一种能量释放现象,一般分为板块边界地震和板块内部地震两种类型。
板块边界地震主要发生在板块交界处,这一带的地壳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当压力超过岩石的强度极限时就会发生地震。
而板块内部地震则发生在板块内部构造复杂的地区,这些地区受到了岩石内部构造的影响,导致地震的发生。
因此,地震的时空分布特征与地球板块的运动和构造密切相关。
从时间上看,地震的时空分布不是均匀的,而是具有明显的周期性。
历史地震数据显示,地震活动在不同的时间段内有相对集中的趋势,例如大约每200到300年就有一次大地震,或者每隔几十年就有一次地壳活动的集中爆发。
以中国为例,中国境内的地震活动呈现出由西南到东北递减的分布规律,即从川滇地区开始,依次经过青藏高原、陕甘宁、东北、江南等地区。
由于板块构造的差异,地震活动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有所差异。
从空间上看,地震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集中区域和分散区域。
集中区域是指地震活动频繁的地方,这些地区受到了板块运动和构造活动的较大影响。
世界上著名的地震带,如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亚洲地震带等,就是集中地震活动的典型例证。
而分散区域则是指地震活动相对较少的地方,这些地区受到板块运动和构造活动的影响较小。
除了集中区域和分散区域之外,还存在一些特殊的地震点,这些地震点是由于特定的地质构造或地震活动带来的。
例如,火山地震多发生在火山活动带上,断层地震多发生在断裂带上。
这些特殊地震点除了给当地居民带来威胁外,还存在一定的研究和挖掘价值。
地震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地震预防和应急响应提供参考。
通过对地震的时空分布规律的研究,可以对地震的发生概率和强度进行预测和评估,从而制定相应的防灾准备和预案。
防震减灾知识竞赛题(100)
防震减灾知识竞赛题(100)防震减灾知识问答一百题一、地震基本知识1、什么是地震?什么是地震灾害?答:地震,是人们通过感觉和仪器觉到的地面振动。
它与风雨、雷电一样,是一种极为普遍的自然现象。
强烈的地面振动,即强烈地震,会直接和间接造成破坏,成为灾害,凡由地震引起的灾害,统称为地震灾害。
2、什么是地震三要素?答:地震的发震时刻、震中和震级,称为地震三要素。
发震时刻就是地震发生的时刻。
地震发生的地点叫做震中,常用经度和纬度来表示,当然也要标明该地的地名。
地震的大小用震级M来表示。
3、何谓震源、震中、震源深度?答: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一个略微有点扁的圆球,由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组成。
地球上每天都要发生上万次地震,这些地震都发生在地壳和地幔中的特殊部位,我们把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做震源。
震源在地面的投影叫震中。
实际上震中是一个区域,即震中区。
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叫震源深度。
根据震源深度可分为浅源地震(h≤70公里)、中源地震(h=70~100公里)和深源地震(h >300公里)。
4、何谓地震震级?答:地震震级是按一定的微观标准,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一种量度。
它是根据地震仪器的记录推算得到的,只与地震能量有关。
一次5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二万吨黄色炸药(TNT)爆炸时所释放的能量。
震级相差1.0级,能量相差30倍。
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
5、什么是里氏震级?答:里氏震级是由美国地震学家里克特于1935年提出的一种震级标度。
它是根据离震中一定距离所观测到的地震波幅度和周期,并且考虑从震源到观测点的地震波衰减,经过一定公式,计算出来的震源处地震的大小。
如果用地震面波计算震级,则用MS表示;如果用地震体波计算震级,则用ML表示。
在60年代,里克特是美国最负盛名的地震学权威。
里克特很善于与新闻媒体打交道,热心回答公众提出的有关地震的问题,因此里氏震级这一术语很快成了衡量地震大小的人人皆知的术语。
目前世界上已测得的最大震级为里氏8.9级(1960年智利大地震)。
浅谈我国地质灾害及其分布规律
浅谈我国地质灾害及其分布规律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因素引发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滑坡、地面塌陷等。
我国地质灾害频发,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
下面我将对我国地质灾害及其分布规律进行浅谈。
首先,我国地震活跃。
中国位于欧亚大陆板块与印度亚洲大陆板块、菲律宾海板块的交汇区,地震活动极为频繁。
特别是我国的中国大陆地壳受到东亚、印度、欧亚和太平洋地震构造带的控制,成为全球地震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地震国家,每年发生的地震数量占全球地震总数的20%左右。
地震的分布规律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东北地区和大连沿海地区。
青藏高原是我国地震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由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这里很容易发生地震。
而东北地区属于我国地壳断裂带之一,地震活动频繁。
大连沿海地区则是我国地震活动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
其次,我国滑坡和地面塌陷现象严重。
由于我国的地质条件复杂,滑坡和地面塌陷是我国面临的重大地质灾害。
滑坡主要发生在我国的大江大河流域和山区,如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泸定河流域等。
这些地区地势陡峭,土壤松散,受到水力和地质构造的影响容易发生滑坡。
地面塌陷主要发生在我国的盆地和煤矿开采区,如长江中下游盆地、黄土高原盆地、山西、陕西等地。
这些地区的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地下水开采和煤矿开采使得地层发生变形,从而导致地面塌陷。
再次,我国火山地区潜在的火山灾害具有一定的威胁。
我国主要有八大火山群,包括长白山、昆仑山、唐古拉山、西藏南迦巴瓦等。
这些地区具有着火山活动的背景,潜在的火山灾害威胁不容忽视。
火山灾害主要包括火山喷发、火山碎屑流、火山地震等。
虽然我国火山地区的活动相对较少,但仍然需要高度警惕。
此外,我国还存在地壳下沉、地质爆炸、地下水超采等地质灾害。
地壳下沉主要发生在西南地区和内蒙古等地,沉降高度较大。
地质爆炸主要发生在煤矿和炸药生产等地方,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地下水超采使得地下水位下降,引发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等地质灾害。
大地震纬向分布的基本规律与动力学解释
大地震纬向分布的基本规律与动力学解释李延兴;耿洪;胡新康;帅平;张中伏【期刊名称】《地震》【年(卷),期】2001(21)2【摘要】统计了1900~1999年全球大地震(M≥7.0)的纬向分布,进一步证实了全球大地震的分布的确存在不对称问题,北、南半球大地震发生的次数不对称,北半球多,南半球少;二个半球大地震集中分布的区域不对称,北半球大地震集中分布的区域为15°~55°,南半球集中分布的区域为0°~35°;北半球有3个明显的大地震分布区间,即15°~20°,35°~45°,50°~55°;两极地区无大地震.并且导出了计算日、月对地壳纬向水平引潮力达到极值的计算公式,根据日、月水平引潮力达到极值时的纬度分布的规律,较好地解释了全球大地震分布的不对称问题.【总页数】6页(P1-6)【作者】李延兴;耿洪;胡新康;帅平;张中伏【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第一地形变监测中心,;中国地震局第一地形变监测中心,;中国地震局第一地形变监测中心,;中国地震局第一地形变监测中心,;中国地震局第一地形变监测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2.4;P315【相关文献】1.月表线性构造与月海分布的动力学解释 [J], 吴海中;王心源;郭振亚;吉玮2.全球大地震时空分布与动力学机制的初步研究 [J], 于泳;洪汉净;刘培洵;陶玮;郑秀珍3.全球大地震时空分布与动力学机制的初步研究 [J], 于泳;洪汉净;刘培洵;陶玮;郑秀珍4.月亮赤纬角与全球大地震的相关研究 [J], 尹东山;高玉平;胡辉5.大地震前震源区附近显著地震地方平太阴时分布特征及解释 [J], 陈荣华;丁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 又称欧亚地震带,全球第二大地震活动带。横 贯欧亚两洲及涉及非洲地区。其中一部分从堪 察加开始,越过中亚,另一部分则从印度尼西 亚开始,越过喜马拉雅山脉,它们在帕米尔会 合,然后向西伸入伊朗、土耳其和地中海地区 ,再出亚速海。所释放的地震能量占全球地震 总能量的15%。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此地震带 中,此带内也常发生破坏性地震及少数深源地 震。
3.大洋中脊地震活动带
• 此地震活动带蜿蜒于各大洋中间,几乎 彼 此 相 连 。 总 长 约 65000km , 宽 约 1000——7000km,其轴部宽100km左右。 大洋中脊地震活动带的地震活动性较之 前两个带要弱得多,而且均为浅源地震, 尚未发生过特大的破坏性地震。
4.大陆裂谷地震活动带
地震的时空分布规律
• 1,全球地震分布规律 • 2,我国地震分布规律
全球的地震分布很有规律, 主要集中在下列五个带
• 环太平洋地震带 •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 大洋中脊地震带 • 大陆裂谷地震带 • 大陆板块内部地震带
1.环太平洋地震带
• 全球规模最大的地震活动带。此带主要位于太平洋边 缘地区,沿南北美洲西海岸,从阿拉斯加经阿留申至 堪察加,转向西南沿千岛群岛至日本,然后分成两支, 其中一支向南经马里亚纳群岛至伊里安岛,另一支向 西南经琉球群岛、我国台湾省、菲律宾、印度尼西亚 至伊里安岛,两支在此汇合,经所罗门、汤加至新西 兰。全球约80%的浅源地震、90%的中深源地震以及 差不多所有深源地震,都发生在这一带。所释放的地 震能量占全球地震总能量的80%。该带是大多数灾难 性地震和全球8级以上巨大地震的主要发震地带。
• 分布于各大陆的裂谷带上,在地貌上常 表现为深水湖,如东非裂谷、红海裂谷、 贝加尔裂谷、亚丁湾裂谷等。
5.大陆板块内部地震带
• 也称板内地震带,其中的主要地震多集 中于活动断层带及其附近地区,其震级 有大有小,是一个对人类社会危害较大 的地震活动带。我国是板内地震带地震 活动最为典型的地区。
六大板块分布图
世界地震带分布图
地中海-喜马拉 雅地震带
分布于陆地上, 灾害大
环太平洋地震带
80%的浅源地震、 90%的中源地震 和几乎全部的深 源地震
世界地震带分布图
黄色标识区域为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蓝色标识区域为大陆断裂地震带 绿色标识区域为大洋海岭地震带
1995-2001年全球4级以上地震震中分布图
我国地震分布规律
• 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 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 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 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20世纪以来,中 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 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 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
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
• 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 这五个地区是: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②西南地区, 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③西北地区, 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④ 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 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 等地。我国的台湾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西藏、 新疆、云南、四川、青海等省区位于喜马拉雅-地中海 地震带上,其他省区处于相关的地震带上。中国地震 带的分布是制定中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重要依据。
中国地震分布带
西南区地震分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