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缙传》阅读练习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专项复习(九)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专项复习(九)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解析)(一)陈遗至孝。
母好食铛①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收焦饭,归以遗母。
后值②孙恩掠郡,郡守袁山松即日③出征。
时遗已聚敛④得数斗焦饭未及归家遂携而从军。
与孙恩战,败,军人溃散,遁入山泽,无以为粮,有饥馁⑤而死者。
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至孝之报也。
(选自《世说新语·德行》) 【注释】①铛:锅。
②值:正好遇到,恰逢。
③即日:当天,当日。
④敛:积攒。
⑤馁:饥饿。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陈遗至.孝至:极,十分(2)遗作.郡主簿作:做,担任(3)辄.贮收焦饭辄:就(4)遁入.山泽入:进入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标两处)时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及归家/遂携而从军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煮食,辄贮收焦饭,归以遗母。
每次煮饭,就把锅底的焦饭(锅巴)储存起来,回到家里后就给母亲。
(2)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至孝之报也。
唯独陈遗靠锅底的焦饭活了下来,当时人们都认为这是对最孝顺的人的报答。
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得到了哪些启示?做人要有孝心;要尊重老人的喜好;好人有好报。
附参考译文:陈遗十分孝顺。
他母亲喜欢吃锅底的焦饭(锅巴)。
陈遗担任主簿时,总是带一个口袋,每次煮饭,就把锅底的焦饭储存起来,回到家里后就给母亲。
后来遇上孙恩侵入吴郡,当天郡守袁山松就出兵征讨。
这时陈遗已经积攒到几斗锅底的焦饭,来不及回家,便带着随军出征。
(袁山松)和孙恩开战,(被孙恩)打败了,军队溃散,逃入山林沼泽,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当粮食的,有的人因为饥饿而死了。
唯独陈遗靠锅底的焦饭活了下来,当时人们都认为这是对最孝顺的人的报答。
(二)金山寺(并序)梅尧臣昔尝闻谢紫微①言金山之胜,峰壑攒水上,秀拔殊众山,环以台殿,高下随势,向使善工摹画,不能尽其美。
初恨未游,赴官吴兴,船次瓜洲,值海汐冬落,孤港未通,独行江际,,历绝顶以问始见故所闻金山者,与谢公之说无异也。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清代名人轶事将略篇》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清代名人轶事将略篇》含答案(2011·广东卷·T5-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小题。
东乡罗提督战功,见于《圣武记》者详矣。
其.智能亦自可韬,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
公尝率兵入南山,搜余贼。
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晨必发火器惊之。
公问故,令获一猴来,剃其毛,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
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皆惊走,后不复至。
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山水迅急,瞬息千里。
盐枭至则鸣金叫呼,越关以.过,船皆设炮械,两旁系大竹,弯如弓。
他船追及,断系发之,船必覆,人莫敢撄。
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俟船过,附而锯其舵。
抵.关适断,船不能行,触石破,尽获之。
罗少亡赖,数行窃,令捕之.杖毙,弃诸野。
中夜而苏,匍匐至一老妪家,周之。
乃改行,投身军营,骁勇冠绝侪辈。
当赵金龙之乱,罗受命,与总督卢公坤往平之。
贼已困,将擒矣。
时宣宗以尚书宗室禧恩来督军,未至,诸公议待禧至,罗曰:“围久师怠,贼必遁。
”遂违众一战,歼贼且.尽。
罗每对人言生平作贼事,不少讳,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
改行后,始娶妻,忽患奇疾,百方不治。
一道人过门曰:“有方可救,但得钱三十千乃能配药。
”罗自念贫窭,安得三十千钱,语其.妻曰:“吾病且.死,汝亦饿死耳。
苟鬻汝,得钱买药,则两活矣。
”妻泣而从之.,病果瘳。
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选自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将略篇》,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苦:痛苦B.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纵:腾跃C.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官:做官D.抵.关适断,船不能行抵:碰到【答案】选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的含义的能力。
A.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苦。
【古诗文阅读】解缙《解元小传》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

【古诗文阅读】解缙《解元小传》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文言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解元小传解缙解元,字善长,吉安吉水人。
竦眉俊目,曙光玉立,神彩逼人,垂手过膝,能百步穿杨叶,号“小由基①”。
能以索持犀牛却行②。
尝乘骏马驰突贼阵,往返如飞。
初,起兵保安军德清砦③,积功授清涧都虞侯④。
建炎三,诏隶韩世忠,擢偏将军。
世忠出下邳,闻金人大至,众心摇愕。
世忠忧之。
元便领二十骑游击,俘其生口,备悉敌情。
俄而复出,敌骑数千四面集,元掷身陷阵,左右鹘击⑤,大呼,声振刀甲。
一大酋惊,坠马走,众惧辟易遁去。
以功授门宣赞舍人。
(节选自解缙《太原王传》)【注释】①由基:即养由基,春秋时楚人,善射。
②却行:倒退而行。
③保安军德清砦:与下文“下邳”,均为地名。
④虞候:与下文“偏将军”“ 门宣赞舍人”均为官名。
⑤鹘击:像鹘一样猛击。
鹘:鸷鸟。
6.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诏隶韩世忠,擢偏将军。
(擢:提拔)B.世忠忧之。
(忧:担忧)C.俘其生口,备悉敌情。
(备:详细,详尽) D.众惧辟易遁去。
(遁:逃跑) 7.下列句中加点“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的“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能以索持犀牛却行。
A.以功授门宣赞舍人 B.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C.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 D.扶苏以数谏故。
8.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解元一表人才,他浓眉俊目、目光炯炯、神采照人,双手下垂时能超过膝盖。
B.解元因为射箭能百步穿杨而且作战勇敢,所以被韩世忠保举为偏将军。
C.韩世忠到了下邳,听说金兵到了,士兵惊恐,世忠忧心;而解元临危不惧,率领20人偷袭冲入敌阵,俘虏了几个金兵,从而了解了敌情。
D.从文章的介绍中可以看出,解元是一个相貌堂堂、射术高超、力大无穷、勇敢无畏、智勇双全的人。
答案:一、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6.B; 7.C; 8.B;参考译文:解元字善长,吉水县人。
浓眉俊目,手臂极长,起于行伍,尤善骑射,可与春秋时期神箭手养由基媲美,因此人送外号“小由基”。
(三)阅读下面语段,完成第 9—14 题(12 分) 解缙1

(三)阅读下面语段,完成第9-12题解缙①应制②题《虎顾众彪③图》,曰:“虎为百兽尊,谁敢触其怒。
唯有父子情,一步回顾.”文皇④见诗有感,即命夏原吉迎太子于南京。
文皇与解缙同游。
文皇登桥,问缙:“当做何语?"缙曰:“此谓‘一步高一步’。
”及下桥,又问之,缙曰:“此谓‘后面更高似前面’。
”【注释】①解缙:字大绅,明代著名才子。
②应制:古时由皇帝指定大臣来作诗或者写文章。
③彪:此指小虎。
④文皇:明成祖朱棣。
9.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虎顾.众彪(2)及.下桥10.对画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文皇)于是命令夏原吉到南京接太子。
B.(文皇)于是任用夏原吉到南京接太子。
C.(文皇)于是命令夏原吉接太子去南京。
D.(文皇)于是任用夏原吉接太子去南京。
11.从文中看,文皇见诗有感,是因为诗中的“____”三个字触动了他。
12.下列选项中对解缙的特点概括最贴切的一项是()A.有勇有谋B.灵活睿智C.谦虚谨慎D.忠于职守答案解析【答案】9.(1)回头看(2)等到,到了10.A11.父子情12.B【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
注意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顾,古今异义,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
这里取古义。
【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重点词语:命,命令。
迎,迎接,迎回,接回。
“迎太子于南京”意思是“到南京接回太子”。
故选A。
【11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文皇见诗有感,即命夏原吉迎太子于南京”,文皇见这首诗后,立即命人将太子接回宫中,从这句话可知是“父子情”三个字触动了他。
【12题详解】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抓住人物的言行及事件来分析。
1.为图题诗,用文字巧妙地触动文皇内心,使文皇念及父子情,迎回太子,可见他聪明睿智,劝谏方式灵活。
2.文皇登桥,一上一下的回答,可见他思维敏捷,头脑灵活。
故选B。
【点睛】参考译文:解缙受成祖诏命为“虎顾众彪图”题诗,诗句是:“虎为百兽尊,谁敢触其怒。
唯有父子情,一步一回头。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清史稿全祖望传》《清儒学案谢山》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清史稿全祖望传》《清儒学案谢山》含答案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全祖望,字绍衣,鄞县人。
十六岁能为古文。
讨论经史,证明掌故①。
补诸生。
雍正七年,督学王兰生选以充贡,入京师,旋举顺天乡试。
户部侍郎李绂见其文,曰:“此深宁、东发②后一人也!”乾隆元年,荐举③博学鸿词。
是春会试先成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不再与试。
时张廷玉当国,与李绂不相能,并恶祖望,祖望又不往见,二年,散馆,置之最下等,归班以知县用,遂不复出。
性伉直,既归,贫且病,饔飧④不给,人有所馈,弗受。
主蕺山、端溪书院讲席,为士林仰重。
二十年,卒于家,年五十有⑤一。
祖望为学,渊博无涯涘,于书无不贯串。
在翰林,与绂共借《永乐大典》读之,每日各尽二十卷。
生平服膺黄宗羲,宗羲表章明季⑥忠节诸人,祖望益广修枌社⑦掌故、桑海遗闻以益⑧之,详尽而核实,可当续史。
宗羲《宋元学案》甫创草稿,祖望博采诸书为之补辑,编成百卷。
又七校《水经注》,三笺《困学纪闻》,皆足见其汲古之深。
——《清史稿·全祖望传》(节选)【乙】谢山⑨为学,私淑南雷⑩,精治经史,博极群书,尤熟于明事。
平生留意乡邦文献,于明季里人之死难者,必为之辩诬征实,作碑志铭传以存其人。
数百年来,浙东学派以重根柢、尚志节为主,南雷开其先,万氏继之,全氏又继之,风气绵延,迄今弗替,其效远矣。
——徐世昌《清儒学案》(节选)【注释】①掌故:史料。
②深宁:王应麟的号。
王应麟,宁波鄞县人,为宋末元初大儒。
东发:黄震的字。
黄震,宁波慈溪人,宋代思想家、理学家、史学家。
③举:④饔飧:早餐和晚餐。
⑤有:。
⑥明季:明朝末年。
⑦枌社:泛指家乡。
⑧益:⑨谢山:全祖望的别号。
⑩私淑:私下敬慕效仿而未直接拜师得到传授。
南雷:黄宗羲的别号。
黄宗羲,宁波余姚人,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
【传·释义断文】9.上面的【注释】中有部分字词的意思被隐去,请你补充解释。
10.为【甲】文中的划线句断句,限断三处。
【部编人教版】2020年中考语文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部编人教版】2020年中考语文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一、人物传记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16分)孝惠时,(季布)为中郎将。
单于尝为书嫚①吕后,不逊,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
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
”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
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且秦以事于胡,陈胜等起。
于今创痍未瘳②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
”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
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
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③。
至,留邸一月,见罢④。
季布因进曰:“巨无功窃宠,待罪河东。
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
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
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
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
”上默然惭,良久曰:“河东吾股肱⑤郡,故特召君耳。
”(节选自《史记·季布乐布列传》)【注】①嫚(màn):侮辱。
②瘳(chōu):(伤、病)痊愈。
③使酒难近:意思是,爱喝酒使性子,令人难以亲近。
④见罢:意思是,文帝见过就不理他了。
⑤股肱:这里是“重要”的意思。
1. 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2分)于今创痍未瘳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2. 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 吕后大怒.怒.而飞(《北冥有鱼》)B. 人有言其贤.者贤.者能勿丧耳(《鱼我所欲也》)C. 复.有言其勇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D. 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恐.托付不效(《出师表》)3. 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季布)为中郎将”中的“中郎将”是中国古代官职名称,《出师表》中的“侍中、侍郎”也是古代的官名。
B.“单于尝为书嫚吕后”中“单于”是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
C.“太后罢朝”中的“罢朝”指帝王退朝或臣子朝罢退归,本文中的意思是退朝。
四年级浙教版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重点知识练习题

四年级浙教版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重点知识练习题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阅读理解。
莫扎特“解套”大作曲家莫扎特还是海顿的学生时,曾和老师打过一次赌。
莫扎特说,他能写出一段曲子,老师准弹不了。
世界上竟会有这种怪事?在音乐殿堂奋斗了多年且早已功成名就的海顿岂能轻易相信。
见老师疑惑不解的样子,莫扎特竟真的伏案疾书起来,很快便将一段曲谱交给了老师。
海顿未及细看便满不在乎地坐在钢琴前弹奏起来。
仅一会儿的工夫,海顿就弹不下去了,于是他惊呼起来:“这是什么呀?我两手分别弹响钢琴两端时,怎么会有一个音符出现在键盘中间位置呢?”接下来海顿以他那精湛的技巧又试弹了几次,还是不成,最后无可奈何地说:“真是活见鬼了,看样子任何人也弹奏不了这样的曲子。
显然,海顿这里讲的“任何人”其中也包括莫扎特。
莫非莫扎特也钻进了自己设计的“套子”中?且慢,让我们沉住气,仔细看看莫扎特是如何“解套”的吧——只见莫扎特接过乐谱,微笑着坐在琴凳上,胸有成竹地弹奏起来。
海顿也屏住呼吸,留神观看他的学生究竟会怎样去弹奏那个需要“第三只手”才能弹出来的音符。
令老师大为惊喜的是,当遇到那个特别的音符时,莫扎特不慌不忙地向前弯下身子,用鼻子点弹而就。
海顿禁不住对自己的高徒赞叹不已。
莫扎特的这一轶闻饶有趣味.尽管在公开演奏场合他从未表演过用鼻子去弹钢琴,但这次打赌所表现出来的变通思维,在他的不朽作品中处处闪光。
“世界上没有不能弹奏的曲子。
”这应当是创新学推崇的一条座右铭。
变不可能为可能,这也是创造型人才应具备的一种潜质。
是的,从创新学的角度讲,没有不能实现的事情。
[1]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屏______ ( ) ______ ( )曾______ ( ) ______ ( )[2]填上合适的词语。
钻进()表演()变通()疑惑的()精湛的()不朽的()[3]摘抄文中的成语,并用其中的一个造句。
高二语文文言文阅读习题及答案

高二语文文言文阅读习题及答案在高二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语文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是提高考试成绩的要点,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高二语文文言文阅读习题及答案,欢迎大家阅读练习。
高二语文文言文阅读原文祖讳汝霖,号雨若。
幼好古学,博览群书。
少不肯临池学书,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
遂输粟入太学,淹赛二十年。
文恭①捐馆,家难渐至。
大父读书龙光楼,辍其梯,轴辕传食,不下楼者三年。
江西邓文浩公至越,吊文恭。
文恭墓木已拱,攀條泫然,悲咽而去。
大父送之邮亭,文浩对大父邑邑不乐,盖文浩中忌者言,言大父逆开酒肆,不事文墨久矣,故见大父觐歇预。
是日将别,顾大父曰:“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
”大父泣曰:“侄命墨,特耕而不获耳,蔗襄尚不敢不勤。
”文浩曰:“有是乎?吾且面试子。
”乃姑“六十而耳顺”题,大父走笔戎,文不加点。
文洁惊喜,去节曰:“子文当名世,何止料名?阳和子其不死矣!”甲午正月朔,即入南都,读书鹤鸣山,书夜不辍,病目眚,下帏静坐者三月。
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
入闲,日未午,即完牍,牍落一老教谕房。
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李公,詈不佳,令再上,上之不佳,又上,至四至五,房牍且尽已。
教谕忿恚而泣,公简其牍少七卷,问教谕,教谕曰:“七卷大不通,留作笑资耳。
”公曰:“亟取若笑资来!”公一见,抚掌称大妙,洗卷更置丹铅。
《易经》以大父拟元,龚三益次之,其余悉置高等。
乙未,成进士,授清江令,调广昌,僚【案】多名下士。
贞父黄先生善谑弄,易大父为纨绔子。
巡方下疑狱,令五县会【】之,贞父语同寅曰:“爰书例应属我,我勿受,诸君亦勿受,吾将以困张广昌。
”大父知其意,勿固辞,走笔数千言,皆引经据典,断案如老吏,贞父歙然张口,称“奇才!奇才!”遂与大父定交,称莫逆。
满六载,考卓异第一。
高二语文文言文阅读题目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不事文墨久已事:从事B.病目眚病:疲惫C.詈不佳詈:责骂D.令五县会鞠之鞠:审讯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汝霖早年虽博览群书,但在科举方面并不顺利,直至他父亲去世都没有考取功名。
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课后练习苏教版

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课后练习苏教版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解缙敏对解缙①尝从游内苑②。
上③登桥,问缙:“当作何语?”对曰:“此谓‘一步高一步’。
”及下桥,又问之。
对曰:“此谓‘后边又高似前边’。
”上大说。
一日,上谓缙曰:“卿知宫中夜来有喜乎?可作一诗。
”缙方吟曰:“君王昨夜降金龙,”上遽④曰:“是女儿!”即应曰:“化作嫦娥下九重。
”上曰:“已死矣!”又应曰:“料是世间留不住,”上曰:“已投之水矣!”又应曰:“翻身跳入水晶宫。
”上本欲诡言以困之,既得诗,深叹其敏。
(选自明·冯梦龙《白话笑史》)(注释)①解缙:明朝人。
②内苑:御花园。
③上:指明成祖朱棣。
④遽:立刻。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解缙(________)上遽曰(_______)欲诡言以困之(_______)[2]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解缙尝从游内苑尝:__________________(2)上大说说:__________________(3)上本欲诡言以困之以:__________________(4)深叹其敏敏:__________________[3]皇上在游内苑时,听了解缙的回答后,为什么“大说”?请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根据上下文,说说文中“君王昨夜降金龙”中“降金龙”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卿”在古代有多个义项:A.古代高级官职及爵位的名称。
B.古代君对臣、长辈对晚辈的敬称。
C.古代夫妻之间的爱称。
D.对男子的敬称。
请指出下列句中“卿”的意思。
(填序号)(1)卿知宫中夜来有喜乎(______)(2)拜为上卿(______)(3)卿卿我我(______)[6]读了本文,你认为解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古文阅读。
西宁市统编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复习题(含答案)

西宁市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题(含答案)一、高中文言文试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霸字伯饶,蜀郡成都人也。
年数岁而知孝让,虽出入饮食,自然合礼,乡人号为“张曾子”。
七岁通《春秋》,复欲进余经,父母曰:“汝小未能也”,霸曰:“我饶为之”,故字曰“饶”焉。
后就长水校尉樊鯈受《严氏公羊春秋》,遂博览《五经》。
诸生孙林、刘固、段著等慕之,各市宅__其傍,以就学焉。
举孝廉光禄主事,稍迁,永元中为会稽太守,表用郡人处士顾奉、公孙松等。
奉后为颍川太守,松为司隶校尉,并有名称。
其余有业行者,皆见擢用。
郡中争厉志节,习经者以千数,道路但闻诵声。
初,霸以樊鯈删《严氏春秋》犹多繁辞,乃减定为二十万言,更名《张氏学》。
霸始到越,贼未解,郡界不宁,乃移书开购,明用信赏,贼遂束手归附,不烦士卒之力。
童谣曰:“弃我戟,捐我矛,盗贼尽,吏皆休。
”视事三年,谓掾史曰:“太守起自孤生,致位郡守。
盖日中则移,月满则亏。
老氏有言:‘知足不辱。
'”遂上病。
后征,四迁为侍中。
时皇后兄虎贲中郎将邓骘,当朝贵盛,闻霸名行,欲与为交,霸逡巡不答。
众人笑其不识时务。
后当为五更,会疾卒,年七十。
遗赖诸子曰:“昔延州使齐,子死嬴、博,因坎路侧遂以葬焉今蜀道阻远不宜归茔可止此葬足藏发齿而已务遵速朽副我本心人生一世但当畏敬于人若不善加己直为受之。
”诸子承命,葬于河南梁县,因遂家焉。
将作大匠翟酺等与诸儒门人追录本行,谥曰“宪文”。
(选自《后汉书·张霸传》)(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因坎路侧/遂以葬焉/今蜀道阻/远不宜归/茔可止此葬/足藏发齿而已/务遵速朽/副我本心/人生一世/但当畏敬/于人若不善/加己直为受之B. 因坎路侧/遂以葬焉/今蜀道阻远/不宜归/茔可止此葬/足藏发齿而已/务遵速朽/副我本心/人生一世/但当畏敬于人/若不善加/己直为受之C. 因坎路侧/遂以葬焉/今蜀道阻/远不宜归茔/可止此葬/足藏发齿而已/务遵速朽/副我本心/人生一世/但当畏敬于/人若不善/加己直为受之D. 因坎路侧/遂以葬焉/今蜀道阻远/不宜归茔/可止此葬/足藏发齿而已/务遵速朽/副我本心/人生一世/但当畏敬于人/若不善加己/直为受之(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春狄》是中国现存最旱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家典箱之一,它记事简略,语言简练,很多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
【最新试题库含答案】《解缙敏对》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解缙敏对》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篇一:《于敏中传清史》阅读答案附翻译《于敏中传阅读答案》翻译清史稿于敏中,字叔子,江苏金坛人。
乾隆三年一甲一名进士,授翰林院修撰。
以文翰受高宗知,直懋勤殿,敕书华严、楞严两经。
累迁侍讲,典山西乡试,督山东、浙江学政。
十五年,直上书房。
累迁内阁学士。
十八年,复督山东学政。
擢兵部侍郎。
二十一年,丁本生父忧,归宗持服。
逾年,起署刑部侍郎。
二十三年,嗣父枋殁,回籍治丧。
未几,丁本生母忧,未以上闻。
御史朱嵇疏劾敏中“两次亲丧,蒙混为一,恝然①赴官”。
并言:“部臣与疆臣异,不宜夺情任事。
”诏原之。
二十五年,命为军机大臣。
敏中敏捷过人,承旨得上意。
三十年,擢户部尚书。
子齐贤,乡试未中试。
诏以敏中久直内廷,仅一子年已及壮,加恩依尚书品级予荫生。
又以敏中正室前卒,特封其妾张为淑人。
三十八年,晋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如故。
时下诏征遗书,安徽学政朱筠请开局搜辑永乐大典中古书。
大学士刘统勋谓非政要,欲寝其议。
敏中善筠奏,与统勋力争,于是命敏中为正总裁,主其事。
敏中为军机大臣久,颇接外吏,通声气。
三十九年,内监高云从漏泄朱批道府记载,下廷臣鞫治。
云从言敏中尝向询问记载,及云从买地涉讼,尝乞敏中嘱托府尹蒋赐棨。
上面诘,敏中引罪,诏切责之曰:“内廷诸臣与内监交涉,一言及私,即当据实奏闻。
朕方嘉其持正,重治若辈之罪,岂肯转咎奏参者?于敏中侍朕左右有年,岂尚不知朕而为此隐忍耶?于敏中日蒙召对,朕何所不言?何至转向内监探询消息?自川省用兵以来,敏中承旨有劳。
大功告竣,朕欲如张廷玉例,领以世职。
今事垂成,敏中乃有此事,是其福泽有限,不能受朕深恩,宁不痛自愧悔?免其治罪,严加议处。
”部议革职,诏从宽留任。
四十一年,金川平,诏嘉其劳勚,过失可原,仍列功臣,给一等轻车都尉,世袭罔替。
四十四年,病喘,遣医视,赐人参。
卒优诏赐恤祭葬如例祀贤良祠谥文襄。
(选自《清史稿·于敏中传》有删节)【注】恝(jiá)然:淡然,无动于衷;不在意的样子。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明史于谦传》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明史于谦传》含答案古诗文中留有先辈们的思想和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研究。
同学们查阅古籍时,找到了下面的诗文,请你阅读并完成下面小题。
①于谦,字廷益,钱塘人。
生七岁,有僧奇.之曰:“他日救时宰相也。
”举永乐十九年进士。
宣德初,授御史。
正统六年疏言:“今河南、山西积谷各数百万。
请以每岁三月,令府州县报缺食下户,随分支给。
先菽秫,次黍麦,次稻。
俟.秋成偿官,而免其老疾及贫不能偿者。
”诏行之。
②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
明年秋,也先①大入寇。
王振挟帝亲征。
及驾陷土木,京师大震,众莫.知所为。
侍讲徐珵言星象有变,当南迁。
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
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当是时,上下皆.倚重谦,谦亦毅然以社稷安危为己任。
③谦自奉俭约,所居仅蔽风雨。
帝赐第西华门,辞曰:“国家多难,臣子何敢自安?”固辞,不允。
(节选自《明史•于谦传》)【注】①也先:蒙古族瓦剌首领。
1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有僧奇.之( )(2)俟.秋成偿官( )(3)众莫.知所为( )(4)上下皆.倚重谦( )20.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请以.每岁三月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B.言南迁者.二者.不可得兼(《鱼我所欲也》)C.诏行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D.一动则.大事去矣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出师表》)21.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谦亦毅然以社稷安危为己任。
(2)国家多难,臣子何敢自安?22.✬文中僧人对于谦的评价似有先见之明。
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述于谦当得起“救时宰相”这一评价的理由。
【答案】19.认为……不同寻常(奇特)等到不全,都20.D 21.(1)于谦也毅然把国家的安危视为自己的责任。
(2)国家多难,臣子怎么敢自己住好的房子呢?22.①他一心为民,进言给贫困百姓先行发粮救济;②他以社稷安危为己任,外敌入侵时,他反对国都南迁,誓死卫国;③他清廉自守,对于皇帝赏赐的住宅,他认为国家多难,坚决推辞。
四年级部编人教版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过关题

四年级部编人教版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过关题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课内阅读。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按原文填空。
[2]本文主要学习古人___________的精神。
[3]再写出两个与古人读书求学有关的成语_________ _________。
2.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
赴举①他郡,乡人托以子偕往。
乡人子失意②,山缀榜末③,先归。
乡人问其子得失④,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⑤更在孙山外⑥。
”(注释)①赴举:赶去科举考试。
②失意:指未录取。
③榜末:录取名单的最后。
④得失:成功与失败。
⑤贤郎:这里指老乡的儿子。
⑥外:后面,暗指未被录取。
[1]下面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语言、动作很搞笑)B.乡人托以子偕往(一起,一同)C.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回家)D.解名尽处是孙山(尽头)[2]这次考试落榜的人是____________。
[3]从上文看,孙山是个()的人。
A.满腹经纶B.能说会道C.自私自利D.不通人情[4]这个故事可以用()这个成语概括。
A.任人唯贤B.同舟共济C.名落孙山D.功成名就3. 文言文练习。
共工怒触不周山昔者,共工与颛顼(xū)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选自《精编神话故事一百篇》)共工原来是一个驾波驭浪、争强好胜的水神。
他挑战权威,天不怕地不怕,要与黄帝之孙颛顼争夺帝位。
争战中,怒气冲天的共工一头撞向不周山,结果,撑着天宇的巨柱被撞折,兜着大地的网绳被撞断。
天空向西北倾斜,日月星辰一下也向西北移了位;东南大地塌陷,水土向那里流灌成了海洋。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昔者:____________________争:____________________触:____________________折:____________________[2]“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2021年福建省三明市客坊中学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

2021年福建省三明市客坊中学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文,完成16—20题。
(24分)父子的母校韦如辉①父亲对儿子说起他的母校,腮边的胡楂儿都飞快地跳起了舞。
②父亲说,那操场,那教学楼,那梧桐树。
父亲放下手中的锄头,夸张地打开自己的双臂,语无伦次地说,那个大啊!那家伙,那个高啊!那个美啊!③儿子的思想,随着父亲夸张的动作,鸽子一样地飞向远方。
④父亲放下双臂,风摆树叶似的抖着右手又说,还有那教室,那家伙,开阔敞亮,窗明几净。
父亲从嘴里喷发出的唾沫和浓重的烟草味,在阳光下的田野上肆无忌惮地游走。
⑤儿子屏住呼吸,全神贯注地看完父亲一连串的表演,最后才语气稚嫩地问,爸,你的母校真的那么好吗?儿子不是不相信父亲的话,实在是儿子没见过被父亲夸奖得如此美好的学校。
⑥父亲似乎不高兴,一脸愠色地拨弄了一下儿子的脑袋。
儿子的脑袋,弹簧似的晃了晃。
父亲语气凝重地说,你小子,我说的还能有假!⑦儿子的梦里,就有了父亲的母校。
有了那操场,那教室,那高楼,那梧桐树。
⑧父亲从村外一步三摇地走来。
背上压着山一样大捆的柴草。
⑨眼看就要入冬了,父亲必须用这些柴草,认真地对付这个即将到来的寒冷冬天。
⑩儿子似乎很有眼色,每当喘着粗气的父亲将要蹲下放柴草的时候,儿子都会从柴草的底下扶上一把。
儿子这一把的力气尽管很弱小。
但的确能够减少父亲身体弯曲的痛苦。
11父亲夸,好儿子!12儿子笑了笑,两颗俏皮的虎牙闪动在父亲的眼前。
13有一天,儿子扶下父亲背上的最后一捆柴草。
儿子请求,爸,带我去看一看你的母校,好吗?14对于儿子的请求,父亲觉得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
父亲认真地吐一口烟雾,才对儿子说,真想去?15儿子努力地点了点头,嘴里坚定地说,想!16第二天,田地里的浓雾还没有淡下来的时候,父子俩就上路了。
17父亲边走边对儿子说,我的母校在县城,离咱家可远了。
得翻过两条河,再坐三个钟头的车才能到达啊。
父亲说到最后一个“啊”字,诗人般抒发一串长音。
解缙敏对的阅读答案

解缙敏对的阅读答案
解缙敏对的阅读答案
导语:明朝的时候,有个著名的才子,叫解缙,从小就十分聪明。
这里讲的是他机敏面对难题的'一件事。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解缙敏对的阅读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解缙敏对
解缙尝从游内苑。
上登桥,问缙:“当作何语?”对曰:“此谓一步高一步。
”及下桥,又问之。
对曰:“此谓后边又高似前边。
”上大说。
一日,上谓缙曰:“卿知宫中夜来有喜乎?可作一诗。
”缙方吟曰:“君王昨夜降金龙。
”上遽曰:“是女儿。
”即应曰:“化作嫦娥下九重。
”上曰:“已死矣。
”又曰:“料是世间留不住。
”上曰:“已投之水矣。
”又曰:“翻身跳入水晶宫。
”上本欲诡言以困之。
既得诗,深叹其敏。
【注释】①解缙:明朝人。
②内苑:御花园。
③上:指明成祖朱棣。
【小题1】解释文中划线字:(4分)
①对曰()②上大说()
③上遽曰()④既得诗()
【小题2】翻译:上本欲诡言以困之。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小题3】理解:“降金龙”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答案
【小题1】(1)回答(2)通“悦”,高兴。
(3)立刻(4)已经
【小题2】皇上本想用假话来刁难他。
【小题3】生儿子。
浙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易错专项练习题

浙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易错专项练习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练习。
司马温公司马温公①幼时,患记问不若人。
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②绝编③,迨④能背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诵习,乃终身不忘也。
(注释)①司马温公:司马光死后被封以温国公称号,故称司马温公。
②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这件事;这里借此指读书专心。
③绝编:原指孔子读《易经》时,反复阅读,多次将穿简册的牛皮绳子翻断这件事;这里指读书刻苦。
④迨:等到。
[1]根据上下文,可以推测“众兄弟既成诵”中“既”的意思是()A.既然 B.已经 C.都,全部 D.非常好地[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用力多者收功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幼年司马光学有所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用原文回答)[4]读了这篇古文,在学习方面,你获得了什么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下面的小古文,回答问题。
智子疑邻宋①有富人,天雨②墙坏。
其子曰:“不筑③固,必将有盗④。
”其邻人之父⑤亦云⑥。
暮⑦而果大亡⑧其财,其家⑨甚⑩智其子⑩,而疑邻人之父。
(节选自《韩非子·说难》)(注)①宋:宋国。
②雨(yù):下雨,名词作动词。
③筑:修补。
④盗:小偷。
⑤父(fǔ):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这里译为“老人”,指邻居家的老人。
⑥亦云:也这样说。
亦,也。
云,说。
⑦暮:晚上。
⑧亡:丢失。
⑨家:指这家人。
⑩甚:很,非常。
⑩智其子:认为他的儿子很聪明。
[1]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面句子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宋国有个富人,天下雨,他家的墙毁坏了。
B.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钱财。
C.不把墙修好,一定会有小偷进来。
新部编四年级下册语文下册课外阅读训练及答案

新部编四年级下册语文下册课外阅读训练及答案1.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彭几剃眉彭几是一个喜欢崇拜名人的读书人。
有一天,彭几初次看见宋朝大文学家范仲淹的画像,便连连拱手拜谒。
接着,他对着画像仔仔细细地看了一番,说:“一点不错,有大智慧的人,相貌也一定与众不同!回家之后,他拿起镜子照照自己的脸,捋捋自己的胡须得意地说:“我与他大致上是很相像的了,只是我这耳朵里少了几根毫毛!不过,这不要紧,等到年纪大了,自然会有的。
”后来,他到庐山的太平观去游玩,看见了唐朝名臣狄仁杰的画像。
他恭恭敬敬地拜了几拜,口中还念念有词:“宋朝进士彭几谨谒!”之后,他自然又对画像仔仔细细地看上一番。
这次却有些不一样。
原来,狄仁杰的眉毛长得很长,眉梢一直插到鬓边;而他自己的眉梢却是向下弯的。
回家以后,他就拿剃刀把眉梢修得尖尖的,好像正要向鬓边斜刺上去的样子。
家人见了他那副怪相,不禁觉得好笑。
这使彭几大为光火,他说:“这有什么可笑的?我没有耳毫,这是天生的。
至于修剃眉毛,我是想让它向上生长,不要弯下来,就像狄仁杰一样,一直插向鬓边!”(选自《中国趣味寓言故事3》,译林出版社)(1)结合上下文,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 拱手:两手在胸前相抱,表示恭敬。
B. 谨谒:谨慎、小心地拜见。
C. 光火:恼火,发怒。
D. 怪相:做出脸部奇怪样式的表情。
(2)“这有什么可笑的?”这是一个________句,彭几说这句话时的态度是________。
(3)文中的彭几看见了哪些名人的画像?看后有什么不同的做法?(4)从这则寓言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答案】(1)B(2)反问;非常生气(3)文中的彭几看见了范仲淹和狄仁杰的画像。
看了范仲淹的画像后,彭几照镜子觉得很相像,只是自己耳朵里少了几根毫毛,不过等到年纪大了自然会有的。
看了狄仁杰的画像后,他拿剃刀把眉梢修得尖尖的,向鬓边斜刺上去的样子。
(4)我们在学习别人长处的时候,首先应该注意事物的内容,而不要只注意形式而忽视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缙传》阅读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解缙,字大绅,吉水人。
祖子元,为元安福州判官。
兵乱,守义死。
父开,太祖尝召见论元事。
欲官之,辞去。
缙幼颖敏,洪武二十一年举进士。
授中书庶吉士,甚见爱重,常侍帝前。
一日,帝在大庖西室,谕缙:“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
”缙即日上封事万言,书奏,帝称其才。
已,复献《太平十策》,文多不录。
成祖入京师,擢侍读。
命与黄淮、杨士奇、胡广、金幼孜、杨荣、胡俨并直文渊阁,预机务。
内阁预机务自此始。
缙少登朝,才高,任事直前,表里洞达。
引拔士类有一善称之不容口然好臧否无顾忌廷臣多害其宠又以定储议为汉王高煦所忌遂致败。
先是,储位未定,淇国公邱福言汉王有功,宜立。
帝密问缙。
缙称:“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
”帝不应。
缙又顿首曰:“好圣孙。
”谓宣宗也。
帝颔之。
太子遂定。
高煦由是深恨缙。
会大发兵讨安南,缙谏。
不听。
卒平之,置郡县。
而太子既立,又时时失帝意。
高煦宠益隆,礼秩逾嫡。
缙又谏曰:“是启争也,不可。
”帝怒,谓其离间骨肉,恩礼浸衰。
四年,赐黄淮等五人二品纱罗衣,而不及缙。
久之,福等议稍稍传达外廷,高煦遂谮缙泄禁中语。
明年,缙坐廷试读卷不公,谪广西布政司参议。
既行,礼部郎中李至刚言缙怨望,改交陆,命督饷化州。
永乐八年,缙奏事入京,值帝北征,缙谒皇太子而还。
汉王言缙
伺上出,私觐太子,径归,无人臣礼,帝震怒。
缙时方偕检讨王偁道广东,览山川,上疏请凿赣江通南北。
奏至,缙下诏狱,拷掠备至。
十三年(1415),锦衣卫帅纪纲上囚籍,帝见缙姓名曰:“缙犹在耶?”纲遂醉缙酒,埋积雪中,立死,年四十七。
籍其家,妻子宗族徒辽东。
后仁宗即位,出缙所疏示杨士奇曰:“人言缙狂,观所论列,皆有定见,不狂也。
”诏归缙妻子宗族。
正统元年八月,诏还所籍家产。
成化元年,复缙官,赠朝议大夫。
始缙言汉王及安南事得祸。
后高煦以叛诛。
安南数反,置吏未久,复弃去。
悉如缙言。
(节选自《明史•列传三十五》,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引拔士/类有一善称之不容口/然好臧否/无顾忌/廷臣多害/其宠又以定储议/为汉王高煦所忌/遂致败。
B.引拔士类/有一善称之不容口/然好臧否/无顾忌/廷臣多害/其宠又以定储议/为汉王高煦所忌/遂致败。
C.引拔士/类有一善称之不容口/然好臧否/无顾忌/廷臣多害其宠/又以定储议/为汉王高煦所忌/遂致败。
D.引拔士类/有一善称之不容口/然好臧否/无顾忌/廷臣多害其宠/又以定储议/为汉王高煦所忌/遂致败。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洪武二十一年,这是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我国古代纪年法还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
B.内阁,明朝朱元璋时期及以前的各个朝代基本上采取的是丞相制,到明成祖时期才开始初设内阁,内阁是一个团体决策机构,它本身也是参议和执行机构。
C.储位,本文指太子之位,太子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身份,而是需要通过“册立”才能取得太子身份,我国大部分朝代实行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太子所居之地称“东宫”。
D.“诏狱”作为古代中国特有的“刑政”称谓,是由皇帝直接掌管的监狱,此监狱的罪犯都是由皇帝或者太子亲自下诏书定罪,具有浓厚的法治属性。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久之,福等议稍稍传达外廷,高煦遂谮缙泄禁中语。
译文:
(2)汉王言缙伺上出,私觐太子,径归,无人臣礼,帝震怒。
译文:
13.请简析解缙冤屈致死的主要原因。
(3分)
[参考答案]
10.D
11.D(由皇帝亲自下诏书定罪,具有人治属性。
)
12.(1)很久以后,丘福等人的意见逐渐流传到外廷,朱高煦于是诬陷解缙泄露宫中机密。
(“稍稍”1分,“传达”1分,“谮”1分,
句意2分)
(2)汉王便说解缙等待皇上出宫,私下拜见太子,径直返回,没有人臣之礼,皇上大怒。
(“伺”1分,“觐”1分,“径”1分,句意2分)
13.解缙陷入太子之争,导致皇帝反感,且皇帝昏庸;解缙讲话无所顾忌,好臧否人物;并且得罪了汉王朱高煦。
(答出一点计1分,共计3分,其它言之成理酌情计分)
[参考译文]
解缙,字大绅,吉水人。
祖父解子元,担任元朝安福州判官,遭逢兵乱,他坚守道义而死。
父亲解开,太祖曾召见他谈论元朝之事,想给他授官,解开推辞而去。
解缙自小聪颖,洪武二十一年考中进士。
被授为中书庶吉士,很被太祖喜欢、器重,常在皇上跟前侍候。
一天,太祖在御厨西室,对解缙说:“我与你从大义上说是君臣,而恩同父子,你应当知无不言。
”解缙即日就密封上万言书,该书上奏后,皇上称赞他的才华。
后来,解缙又献上《太平十策》,但内容多,此处不载。
成祖进入京都后,解缙升为侍读,受命与黄淮、杨士奇、胡广、金幼孜、杨荣、胡俨一起在文渊阁当值,参预机务。
内阁参预机务自此而始。
解缙少年登朝,才智至高,担当大事径直向前,表里如一开阔磊
落。
他引荐士人,只要有某一方面的长处总要言不绝口地加以称赞。
但他好品评人物,无所顾忌,廷臣多忌妒他受宠。
后来因在议定太子问题上为汉王朱高煦所忌,终于致败。
原先,太子未定,淇国公丘福说汉王有功,应立他为太子。
皇上私下问解缙,解缙说:“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
”皇上没有反应。
解缙又叩头说道:“好圣孙。
”圣孙指宣宗。
皇上点了点头,这样太子便定了下来。
朱高煦由此深恨解缙。
正值大发兵讨伐安南,解缙谏阻。
皇上不听,最后讨平了安南,设置郡县管理。
而太子册立以后,又时常有失皇上心意,由此朱高煦更加受宠,礼仪等级超过了嫡子。
解缙又进谏说:“这样做会引发争端,不可。
”皇上大怒,说他离间骨肉,解缙所受的恩宠便渐衰了。
四年(1406)赐给黄淮等五人二品纱罗衣,却没有赏给解缙。
多时以后,丘福等人的意见逐渐传到宫外,朱高煦于是诬陷解缙泄露宫中机密。
第二年,解缙因为廷试读阅卷子不公,贬任广西布政司参议。
解缙出行后,礼部郎中李至刚说他心怀怨望,被改到交趾,命他在化州督饷。
永乐八年(1410),解缙因奏事入京,正值皇上北征,解缙拜见皇太子后返回。
汉王便说解缙等到皇上出行,私下拜见太子,径直返回,没有人臣之礼,皇上大怒。
解缙当时正偕同检讨王偁取道广东,游览山川,上疏请求开凿赣江勾通南北。
奏书传到后,解缙被逮入诏狱,拷打至极。
十三年,锦衣卫统帅纪纲呈上囚犯名册,皇上见到解缙的名字,便说:“解缙还在世吗?”纪纲于是用酒将解缙灌醉,埋在雪中,解缙立死,终年四十七岁。
将其抄家,妻儿宗族都迁到辽东。
后来仁宗即位,将解缙的奏章出示给杨士奇,说道:“人们说解缙狂,但看他的论述,都有见地,不狂啊。
”下诏放回解缙的妻儿宗族。
正统元年(1436)八月诏令归还所抄没的家产。
成化元年(1465),恢复解缙的官衔,赠朝议大夫。
当初解缙因说汉王和安南事而得祸。
后来朱高煦因反叛被诛。
而安南因多次造反,设官统治不久,也放弃而去,都应了解缙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