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起源与进化史论文

合集下载

生命起源与进化史论文

生命起源与进化史论文

生命起源与进化史论文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生物演化的主要阶段和特征摘要:如果我们把地层比作一本书,化石则是书中的一种文字,它记载着地球的演化历史。

虽然这本“历史典籍”不可避免地有残缺之处,但它仍清楚地向人们展示了生物从简单到复杂的进化过程。

而从这本书中体现出来的生物演化的历史,实在是一个十分迷人又令人惊叹的过程。

关键词:生物演化寒武纪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在上了一个学期张建平老师的《生命起源和进化史》的课后,我对生命起源和进化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在查阅了相关资料后,对生命起源和进化中的一个部分——生物演化的主要阶段和特征做出了以下总结。

1.显生宙以前的化石根据现今测定的数据,冥古宙、太古宙和元古宙所占时间最长,约为40亿年。

冥古宙是地球刚刚形成的时代,生命可能正在开始发生化学进化,所以找不到细胞形态的化石。

太古宙时期,地球外周有了大气圈和原始的海洋,在此时期的地层中找到了很原始的生物化石。

例如在澳大利亚西部找到的丝状体化石,可能是微生物遗体的化石。

在南非的沉积岩中也找到了直径为5微米到25微米的碳质球状体和丝状体,有人认为也是原始微生物化石。

此外,在太古宙地层中还发现了很多的称为叠层石的化石,叠层石是蓝藻和光合细菌等原始生命代谢生长产生的碳质和硅质沉积物积累而成的多层结物。

叠层石的存在说明了这一时期已经有了原核细胞或光合自养的原核生物了,太古宙之后为元古宙。

元古宙的叠层石也很多。

说明这一时期的原核生物已经很发达。

在元古宙晚期地层中还发现了一些可能是真核生物的化石。

例如在澳大利亚的9亿到7亿年前的地层中,发现了保存完好的绿藻化石;在美国的一些8亿到6亿年前的白云石中发现了丝状分化石,也被认为是藻类化石;在澳大利亚厄底卡拉地区的6亿年前地层中还发现了大量多细胞生物,如分节蠕虫等的化石。

2.寒武纪物种的暴发式突增在元古宙之前,生命几乎一直只是单细胞的。

生命的起源与演化 课程论文

生命的起源与演化 课程论文

未来我们将是什么郭建雄2011年12月摘要:我们可以利用科学对人类祖先的骨骼化石、生活遗迹、分布地域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研究,探索出人类的起源与演化过程,知道现代人是从南方古猿、直立人、智人一步步进化而来的。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知道人类将来的进化方向呢?许多科幻小说中设想过很多人类未来的进化方向。

如果基于现实来预想未来,我们会进化成什么样子?或将是什么?也许,未来人就是我们所向往的样子……关键字:进化未来进化路径 新人种 新特征随着科学家对化石的研究和基因科学的进展,人类过去的进化进程正逐渐被揭示出来。

但这种进化的未来又将向何处去呢?目前有丰富的迹象表明,人类仍在进化之中。

但是人类是否会沿着许多科幻作品中所描述的那样进化下去却是令人怀疑的。

一、对未来人类进化路径的猜想人类未来将进化成什么样?英国生物学家道金斯认为提前对人类未来发展进行预测是一种轻率的行为。

因为科学家甚至连人类未来一千年怎样适应环境变化都无法准确预测,更别提上百万年了。

但有人不这么认为。

美国华盛顿大学古生物学家彼得·沃特在《未来进化》一书中推断,人类至少还能再存在5亿年,因为地球还将存在5亿年。

人类真的可以活那么长吗?先不要管那么多,根据过去的进化理论和目前人类发展趋势,科学家给出了人类未来发展的机几种道路。

(一)单一人单一人:不同肤色融合到一起,眼睛比现代人大,种族特征逐渐消失。

美国杜克大学生物多样性专家斯图亚特·皮姆指出,人类非但不再分化,反而一直在“聚合”。

他说:“人类目前拥有6500种语言。

如果到了下几代,很有可能只剩下600种。

”一百万年后,高度全球化的后果可能是不同人种均被同化,不同肤色融合到一起,种族特征逐渐消失。

进化为“单一人”会实现所谓世界大同。

但是,像所有单一物种一样,单一人种也更容易受到传染性疾病的威胁。

因为基因的可变性能够在一些病毒来袭时保护基因多样化的物种不受大规模的伤害(二)幸存人幸存人:具有抗辐射能力,他们的眉毛和皮肤都能防辐射。

对生命起源与进化的认识(本站推荐)

对生命起源与进化的认识(本站推荐)

对生命起源与进化的认识(本站推荐)第一篇:对生命起源与进化的认识(本站推荐)对生命起源与进化的认识生命是如何起源的?虽然很早人们就开始对生命的起源进行了研究,对生命的起源也给出了各种不同的解释,但并没有被世人完全接受。

直至目前还没有某种被广泛认可的解释,从某种层面来讲,生命的起源仍是一个巨大的谜。

同生命的起源一样,生命是如何向前发展,如何一步一步进化成现在的样子,并在未来生命又该如何进化也还是个无法解决的谜。

在此文中我将从我的观点出发对生命的起源与进化做一个简短地介绍,由于理解和知识有限,部分观点可能不全或错误,望理解!一、生命起源宇宙、星体、地球、以及众生都是经由长时间的演变而来,其演化过程连绵不绝,循序渐进。

生命也是这种特别的、很复杂的物质运动形式,在物质的一般发展的一定阶段上,作为新物质而产生。

从演化理论来探讨生命起源和进化规律,已经流行了几百年。

至今已经形成多种较成熟的观点,且大部分已经被世人所接受,本文就其中几个观点作介绍:1.关于“宇宙来源说”持这一学说的学者们认为生命起源与地球的形成不同源,在原始地球形成后,原始生命物质通过不同方式从空间来到地球上后,才不断演变、化合、凝聚、和缔合形成原始生命,再由原始生命形成真正的生命体。

【1】与“宇宙来源说”大致相同的还有“宇宙生物说”,学者认为地球上最早有机体的起源,是由于宇宙天体早已有生命存在,其微生物“孢子”通过陨石带到原始的地球上以后,就在适合的环境下逐渐而且缓慢地发展为这些有机体,这些有机体从而成为地球上各种生命类型的祖先。

2.关于“化学起源说”“化学起源说”目前已经被大部分学者所接受,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渐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来。

【2】生命进化地球诞生后,包围着地壳的原始地球大气层和现在的大气层的成分完全不一样,没有游离的氧分子,主要成分是甲烷、水、氮气、氨、二氧化碳和一部分氢,大气是还原性的。

生命的起源和进化

生命的起源和进化

生命的起源和进化生命,这个宇宙中最神秘而又最令人着迷的现象,它的起源和进化一直是人类探索的核心课题之一。

当我们仰望星空,思索着宇宙的浩瀚,也不禁会好奇,在这无尽的时空长河中,生命究竟是如何诞生,又如何一步步演变至今的。

要探寻生命的起源,我们首先得回到数十亿年前的地球。

那时的地球,环境与如今大相径庭。

大气中充满了各种气体,如甲烷、氨气、水蒸气等,而氧气却极为稀少。

地表是一片炽热的海洋,火山喷发频繁,电闪雷鸣不断。

就在这样看似恶劣的环境中,生命的种子却悄然孕育。

科学家们提出了多种关于生命起源的假说。

其中,“化学起源说”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可。

这一假说认为,在原始地球的环境下,一些简单的无机分子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逐渐形成了有机小分子,如氨基酸、核苷酸等。

这些有机小分子在海洋中不断积累,经过漫长的时间,进一步组合成有机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等。

而在某个关键时刻,这些有机大分子形成了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分子体系,生命的最初形态就此诞生。

当生命的火花出现后,进化的历程便拉开了帷幕。

早期的生命形式非常简单,可能只是一些单细胞生物。

它们在海洋中漂浮,依靠周围的环境获取能量和物质。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开始变得越来越复杂。

细胞的出现是生命进化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最初的细胞结构简单,功能单一。

但通过不断的变异和自然选择,细胞逐渐分化出不同的功能区域,形成了真核细胞。

真核细胞具有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这使得细胞的功能更加多样化,为生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多细胞生物的出现是生命进化的又一重大突破。

单个细胞的能力毕竟有限,而多个细胞联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可以更好地适应环境。

从最初的简单多细胞生物,到后来的复杂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生命的形态越来越多样。

在生命的进化过程中,生物的适应性进化是一个关键的环节。

环境不断变化,生物为了生存和繁衍,必须不断调整自己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例如,长颈鹿为了吃到高处的树叶,脖子逐渐变长;鱼类为了在水中更灵活地游动,身体逐渐演化成流线型。

生命起源与进化史结课论文

生命起源与进化史结课论文

生物演化与环境的关系生物是不断进化的,自有生物以来,生物就不断地变化着;从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从细菌到哺乳动物,从海洋生物到陆地生物,它们都是不断改变着。

然而,物种具体是如何进化的呢?最有影响的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指出生物进化主要是因为自然选择的结果,基因突变为它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控制生物进化的方向。

生物进化与环境存在一定的关系,而构成环境的要素——环境因子,如水、阳光、空气、湿度等,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等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环境因子有着五大特点:综合性、非等价性、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限定性、直接和间接作用性。

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子都有耐受范围,生物只有在耐受范围内才能正常生长、发育;一旦超过生物在某一环境因子的耐受范围,生物就会受到影响。

而且同种生物在不同发育时期对环境因子的耐受范围是不同的,其原因是生物在不同的发育时期它的发育情况、基因的表达情况等都不同,从而使生物对外面环境的需求、耐受能力发生变化。

对于同一种环境因子,不同种类的生物其耐受范围也是不同的,其原因是每一种生物都有不同于其他生物的结构、生物特点。

例如,河水干涸时,生活在里面的鱼类就会死亡;如果长时间得不到照晒,植物就会枯萎;绿洲变成沙漠,其上生活的生物也会消失,就是因为环境的变化导致生物的不适应,所以生物只能死亡或者选择迁徙。

然而,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忍耐范围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其他生态因子的影响。

这也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可能。

长期生活在某一地区的生物,它们的遗传结构和特性受到这个地区生态因子的影响,并产生很好的适应性。

但当环境条件改变,或迁居到一个新的地方时,它们的遗传结构和特性就会受到新的环境因子的影响,如果能忍受环境条件的变化,生物就会产生定向的诱导变异,由不习惯到习惯,并逐渐在新环境里顺利生存下来;如果生物在新的环境中不能及时的适应下来,就会从时间长河中被淘汰掉。

当然,这种适应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

生命的起源与演化

生命的起源与演化

生命的起源与演化生命是一个神秘而又惊奇的存在,曾经有人说:“生命从何而来?”这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生命的起源和演化,他们不断地挖掘、研究和探索,试图为大家解开这个难题。

一、生命的起源生命的起源是一个困扰科学家们已久的问题。

现在已经知道,生命起源于亿万年前的地球上。

它的演化是基于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和细胞的形成。

最早的生命形式是单细胞生物,这是非常简单的生命形式。

但是,单细胞生物是非常重要的,它们为生命的演化奠定了基础。

据科学家们的研究表明,生命的起源有两种主流理论,即大气原始池说和沸石海绵说。

大气原始池说认为在地球形成初期的大气环境下,通过各种化学反应生成了一些有机分子,如氨基酸、核苷酸等,这些有机分子逐渐形成了碳水化合物、脂肪等分子,进而发展出了有机细胞,最终演化成了现代生命,其中有机细胞的形成是生命起源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

沸石海绵说则认为生命最初可能是在岩石中的小孔洞,通过这些孔洞分子之间的交互作用而发生,随着碳化学反应的不断进化,终于产生了有机细胞,生命从而得以持续演化下去。

二、生命的进化随着生命的诞生,它开始沿着演化之路前进。

生命的演化有着非常长的历史,包括地球生物的早期单细胞、多细胞生物的出现和不断发展,以及海陆生物的分化和演化等过程。

在这个演化过程中,生命不断进化,诞生了各种各样的生物形态和生命形式。

人类是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篇章。

从单细胞生物到复杂多细胞生物的出现,再到智力和语言的发展,意识和文明的崛起,每一个阶段都在推动着生命的进化。

它表明生命能够不断创新和进化,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可能性,使得地球上的生命变得越来越丰富多样。

三、生命的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对生命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另外,一系列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和自然资源的枯竭等,也在给生命的未来带来不便。

科学家们也在积极地探寻新的解决方案,如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等,以期更好地保护我们的环境,改变我们的未来。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生命的起源是一个古老而令人着迷的科学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于生命起源的探索也日益深入。

生命的起源是指如何从无机物演化出有机物,并最终形成最早的原生生物。

进化则涉及到生命的多样性和适应性的形成过程。

科学家认为,生命起源于大约40亿年前的地球。

当时的地球是一个极度恶劣的环境,火山喷发、电闪、气候剧烈变化等因素使得生命的起源变得异常困难。

然而,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据和模拟实验,科学家逐渐揭开了生命起源的面纱。

第一个关键的环节是有机物的形成。

斯坦利•米勒(Stanley Miller)和哈罗德•尤里(Harold Urey)在1953年进行了一项重要的实验,他们模拟了地球早期大气环境,通过通入水蒸气、甲烷、氨和氢气后,使用电火花模拟闪电,成功合成了许多氨基酸,这是构成生命的有机物质之一。

然而,这些有机物如何演化为原始生命体仍然是科学界争议的焦点。

有一种假说认为,生命起源于海洋热泉中的深海烟囱。

深海烟囱具有良好的热和化学稳定环境,富含金属离子和有机物,同时提供了能量供应。

在这种环境下,有机物可以与磷酸盐等物质相结合,形成核酸和脂质等生命分子。

在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形式是单细胞原生生物。

据经典的“液体滴”假说,生命的起源可能是由有机物形成的液滴,液滴内含有一定的类似细胞膜的边界,液滴内外有化学反应的交换,这样的液滴可以维持稳定的化学反应环境,从而实现自我复制。

从单细胞原生生物到复杂的多细胞生物,生命经历了漫长的进化过程。

进化是指物种适应环境的过程,被自然选择机制所驱动。

自然选择选择那些与环境更好适应的个体,将有利基因传递给后代,进而逐渐改变物种的性状。

这一过程促使生物逐渐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形成了生物多样性。

进化的证据有挖掘的化石、基因测序与比较、显著的外部特征变化等。

例如,恐龙的化石揭示了地球上曾经存在过的古生物,而基因测序与比较则证实了所有生命都具有共同的DNA序列,这是不同物种之间基因变异的结果。

生命起源与进化期末论文三篇.doc

生命起源与进化期末论文三篇.doc

生命起源与进化期末论文三篇篇一:生命起源与进化期末论文期末考试论文专用课程名称:人类现代化之反思班号:学号:成绩:纵观时间从地球上第一个小分子经过千万次的碰撞和结合,并形成有机大分子以来,地球上的生命一直在延续,在进化,我们伟大的祖先,从深寒的海底慢慢来到陆地,中间经历了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到哺乳类,数不尽的世纪沧桑,今天,人类凭借着高速发展的科技,我们能回看祖先们这一路的心酸,性情之人,难免潸然泪下,感动也好,心痛也好,不管如何,当我们回看之后,再展望时间上的未知区域,其实,冷笑一下,人类只是这一场永不休止的进化剧中的沧海一粟,终究,我们要被取代的,终究有一天,会有更高级的智能生物在地球的某个地层里,研究那个曾经被称为“人类”的生物化石,他们同样在研究人类当初的繁盛,人类灭绝的因素,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猜想和假说,简言之,就像我们今天研究恐龙一样,人类终会成为被研究的对象,我说的有点远,不过我相信这是必然趋势,今天面对我们的祖先留下来的足迹,是不是应该具有最根本的尊重和反思呢?横看世界Iphone席卷全球,sn,各类社交工具应接不暇,人们发展经济,科技,武器,医疗卫生,为了强大,再强大,就在这片我们祖先曾经走过的世界,忘了团结,忘了和平,忘了和谐,忘了茹毛饮血刀耕火种,人们吃他们的同伴,你所能想到的,人就能吃得到,大到海底鲸鱼鲨翅,小到路上鼠兔蛆虫,人们住豪宅,开好车,穿时装,用补品,幸福的日子太平淡,偶尔还挑起点战火,火药不足以满足人们的仇恨心理和对爽快的需求,人们制造出一种不光能毁灭敌人的,还能用来自杀的核武器!总之我不批评人们如何的进步,只想尽一下微薄之力,提醒我们不要忘本,爱护好我们的家园,构建一个和平的大家庭,因为,我们人类终究会长眠好久!宇宙,每当想起这个名词,心里所有的杂念与伤心都会抛开,宇宙何其大,我们又怎么能单单用大这个词来形容呢,她根本就是所有!我有何其小,小到不足以作宇宙的一条染色体,我这点心事,又岂能当做天大的愁怨呢?放大点说,我如此之渺小,纵横比较,和生命的进化历程比较,和宇宙的广袤比较,就算整个人类加在一起,哪怕人类有上天入地,博古通今预言未来的能力,哪怕人类有对其他生灵有生杀予夺的“特权”,哪怕有一天地球已然阻挡不了人类的能量直到被毁掉,人类,不是依然那么渺小么?现代化的进步是值得庆幸的事情,但现代化不代表物欲膨胀,忘本求生,不代表自私肤浅,自毁家园!社会要进步,人类要和平,后代要生存,所有生灵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再迅猛的科技不能赋予人天大的权力,再雄厚的经济基础买不来地球家园的万物和谐,人不是主宰,在进化的历程中,人只是比其他生灵多了语言和思维能力,恃才傲物总是要物极必返的,谁都希望看到人与自然一派和谐的气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命起源与进化史论文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生物演化的主要阶段和特征
摘要:如果我们把地层比作一本书,化石则是书中的一种文字,它记载着地球的演化历史。

虽然这本“历史典籍”不可避免地有残缺之处,但它仍清楚地向人们展示了生物从简单到复杂的进化过程。

而从这本书中体现出来的生物演化的历史,实在是一个十分迷人又令人惊叹的过程。

关键词:生物演化寒武纪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在上了一个学期张建平老师的《生命起源和进化史》的课后,我对生命起源和进化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在查阅了相关资料后,对生命起源和进化中的一个部分——生物演化的主要阶段和特征做出了以下总结。

1.显生宙以前的化石
根据现今测定的数据,冥古宙、太古宙和元古宙所占时间最长,约为40亿年。

冥古宙是地球刚刚形成的时代,生命可能正在开始发生化学进化,所以找不到细胞形态的化石。

太古宙时期,地球外周有了大气圈和原始的海洋,在此时期的地层中找到了很原始的生物化石。

例如在澳大利亚西部找到的丝状体化石,可能是微生物遗体的化石。

在南非的沉积岩中也找到了直径为5微米到25微米的碳质球状体和丝状体,有人认为也是原始微生物化石。

此外,在太古宙地层中还发现了很多的称为叠层石的化石,叠层石是蓝藻和光合细菌等原始生命代谢生长产生的碳质和硅质沉积物积累而成的多层结物。

叠层石的存在说明了这一时期已经有了原核细胞或光合自养的原核生物了,太古宙之后为元古宙。

元古宙的叠层石也很多。

说明这一时期的原核生物已经很发达。

在元古宙晚期地层中还发现了一些可能是真核生物的化石。

例如在澳大利亚的9亿到7亿年前的地层中,发现了保存完好的绿藻化石;在美国的一些8亿到6亿年前的白云石中发现了丝状分化
石,也被认为是藻类化石;在澳大利亚厄底卡拉地区的6亿年前地层中还发现了大量多细胞生物,如分节蠕虫等的化石。

2.寒武纪物种的暴发式突增
在元古宙之前,生命几乎一直只是单细胞的。

6亿年前虽然出现了厄底卡拉多细胞动物区系,但一般认为这一区系不像以后动物谱系的前体,可能只是动物进化中一次独立的失败尝试。

进入寒武纪后,在约500万年的短时间内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无脊椎的动物化石。

这些无脊椎动物的类型有些在以后绝灭了,有的则是后来的无脊椎动物的始祖类型。

不仅如此,在寒武纪地层中还发现了原始脊索动物的成员,即Pikaia属的化石。

Pikaia是当时海洋中的一属浮游动物,体小,构造简单,背部已有一条脊索。

虽然Pikaia只是寒武纪地层中发现的最稀有的化石的一种,但却足以表明,在寒武纪时期已经有了脊索动物。

据此我们就可以说,已知动物的各个门,除少数如苔藓虫以外,在寒武纪时期都已存在,苔藓虫是直到奥陶纪之前才产生的。

但是这也许是由于未能发现寒武纪的苔藓虫化石所造成的假象。

500万年在整个生命的历史中是短暂的,但却几乎同时出现了众多的动物类型,这是生命演化历史上独一无二的。

3.古生代
古生代早期,即寒武纪和奥陶纪,是高等藻类和无脊椎动物的时代。

这时。

地球表面到处是浅海和平坦的陆地,大气中有游离的氧气。

结构复杂的大型藻类出现了,它们成为当时占主导地位的植物。

海洋无脊椎动物的种类增多,一类原始的节肢动物三叶虫占动物总数的60%。

在奥陶纪,首次出现了脊椎动物——甲胄鱼。

古生代中期,即志留纪和泥盆纪,是裸蕨类和鱼类的时代。

由于造山运动,这时期海陆更迭,海洋缩小,陆地扩大。

在地球早期,生命只局限于水中,陆地是荒凉寂静的。

志留纪开始出现了最早的陆生动物——裸蕨类如莱尼蕨,以后又进一步进化为石松类、楔叶类及真蕨类。

动物方面甲胄鱼等无颌类很繁茂。

到了泥盆纪,各种蕨类在温湿陆地上生长繁茂,海洋中无脊椎动物茂盛,甲胄鱼等在泥盆纪后期衰退,代之而兴的是具有原始颌骨的棘鱼和盾皮鱼。

泥盆纪还出现了总鳍鱼,是动物从水登陆的先驱。

古生代晚期,即石炭纪和二叠纪,是蕨类和两栖类繁盛的时代。

这时期,裸蕨类衰落而石松类、楔叶类和真蕨类植物崛起,繁茂于一时,并以惊人的速度向内陆推进,形成宏伟的沼泽森林。

鳞木、封印木、芦木等高大的蕨类乔木均为参天大树,是古生代主要的成煤植物。

此外,石炭纪还出现了原始的裸子植物如种子,种子蕨和科达树。

进入二叠纪后,出现了银杏、松柏、苏铁的早期类型,并逐步走向繁荣。

古生代晚期是两栖类占统治地位的时代,泥盆纪出现了最早的两栖类,鱼石螈。

石炭纪是两栖类还比较原始,到了二叠纪则有了充分的发展,并完成了向爬行类的进化,如西蒙龙化石头骨像两栖类,身子像爬行类。

在古生代晚期的茂密的森林里,各种昆虫也发展起来。

4.中生代
中生代是裸子植物和爬行类繁盛的时代。

蕨类植物为苏铁、银杏和松柏等裸子植物所取代。

这些裸子植物发展成茂密的森林,是现代煤的一个来源。

在白垩纪后期,被子植物逐渐发展起来。

动物也向适应陆生干旱环境发展。

爬行类适应辐射的结果,在侏罗纪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动物,如水中的鱼龙、蛇颈龙,飞行的翼龙,以及陆生的各种恐龙,如霸王龙等。

中生代末,恐龙以及鱼龙、翼龙等突
然绝灭。

三叠纪末期出现了原始的哺乳动物,而最早的鸟类,则是在侏罗纪出现的。

有名的始祖鸟化石就是在侏罗纪地层中发现的。

5.新生代
被子植物大发展,出现了适应于热带、温带、寒带、高山、平原、沼泽、荒漠等各种环境的类型。

与此同时,昆虫也得到大发展,分布于全世界。

新生代还是哺乳类和鸟类大发展时期。

经过多次适应辐射,它们都演变出形态、习性各不相同的多种多样的类型。

在新生代的第四纪,哺乳动物灵长类的一支,逐渐进化为人类。

以上便是从多细胞生物出现到人类出现的生物演化历程,也是显生宙的化石这本书展示给我们的内容,生命凭借自身的努力,一次次地经受住大自然的考验,才有了如今生机勃勃的生物圈。

而我们所要做的,便是尊重生命,并且爱护生命赖以生存的大自然。

参考文献:《普通生物学——生命科学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陈阅增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