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人生的边上——杨绛百岁答问文汇报记者
走到人生边上杨绛读后感
走到人生边上杨绛读后感《走到人生边上》是杨绛女士在96岁高龄之时著作,其首次坦诚自己对于命运、人生、生死、灵与肉、鬼与神等根本问题的思考。
下面就是XX整理的走到人生边上杨绛读后感,一起来看一下吧。
走到人生边上杨绛读后感篇一来到学校图书馆,面对很多的书,不知道选择哪一本。
平时白天忙于工作,晚上回家还要带孩子,似乎闲下来能自己看看书的时间很少。
在图书馆里转了一圈,正当我有些茫然的时候,杨绛的《走到人生边缘》映入我的眼帘,这本书为什么吸引我,那是因为我看到封面上的介绍,这本书主要讨论了:神与鬼的问题,有关人的问题,灵与肉的斗争和统一。
看到这些问题我觉得有点触动,因为我原本就是学政治专业的,哲学是我的主修课。
看到这些问题的探讨,似乎把我带到了当年的课堂上。
这几年来,我毕业以后,先教语文、再教数学,甚至教过除美术和音乐以外的很多科目。
但是在小学的教学中,唯独是没有机会教哲学的。
所以,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在想,久违了,哲学!杨绛九十六岁开始讨论哲学,她只和自己讨论,她的讨论与学术无关,甚至与她暂时栖身的这个热闹世界也无关。
她讨论的是人生最根本的问题,同时是她自己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
她是在为一件最重大的事情做准备。
走到人生边上,她要想明白留在身后的是什么,前面等着她的又是什么。
她的心态和文字依然平和,平和中却有一种令人钦佩的勇敢和敏锐。
她如此诚实,以至于经常得不出确定的结论,却得到了可靠的真理。
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我分明看见她在细心地为她的灵魂清点行囊,为了让这颗灵魂带着全部最宝贵的收获平静地上路。
在前言中,杨女士如此写道:“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
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
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没有了吗?当然,我的躯体火化了,没有了,我的灵魂呢?灵魂也没有了吗?”这一段话点出了她要讨论的两大主题,一是人生的价值,二是灵魂的去向,前者指向生,后者指向死。
杨绛《一百岁感言》真伪
杨绛《一百岁感言》真伪杨绛《一百岁感言》是假的?非杨绛原话,系拼凑而成?杨绛《一百岁感言》真伪到底真相是什么?赶紧一起来看看下面店铺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杨绛《一百岁感言》真伪,看完本文也许你的疑问就有答案了。
杨绛《一百岁感言》真伪:网络疯传的杨绛《一百岁感言》原文完整版:【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
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
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
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准备回家。
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
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
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
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
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
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
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
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纵欲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
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
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
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
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之前一篇杨绛《一百岁感言》的文章在网络上疯狂转发,特别是被李开复等网络名人转载后,流传甚广。
钱学森和杨绛的故事
钱学森和杨绛的故事第一篇:钱学森和杨绛的故事钱钟书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很出名的文学家,他写给妻子杨绛的情书有很多。
钱钟书写给妻子的每一封情书都十分感人,都是他内心真情的流露。
下面是钱学森和杨绛的故事,欢迎参考阅读!钱钟书是当时被誉为“民国第一才子”。
当1932年春,杨绛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的时,钱钟书就已在三年级本科生中赫赫有名了。
名气很大,新生一入校便都会知道他。
一般低年级的学生根本不敢冒昧去拜访他,所以许多新生都有觉得他很神秘,更想一睹他的风采。
1932年春天,在一个风光旖旎的日子,杨绛在清华大学古月堂前结织了这位大名鼎鼎的同乡才子。
杨绛初见钱钟书时,他穿着一件青布大褂,一双毛布底鞋,戴一副老式大眼镜。
钱钟书的个头不高,面容清癯,虽然不算风度翩翩,但他的目光却炯炯有神,在目光中闪烁着机智和自负的神气。
而站在钱钟书面前的杨绛虽然已是研究生,却显得娇小玲珑,温婉聪慧而又活泼可爱。
钱钟书侃侃而谈的口才,旁征博引的记忆力,诙谐幽默的谈吐,给杨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两人一见如故,谈起家乡,谈起文学,兴致大增,谈起来才发觉两个人确实是挺有缘份的。
1919年,8岁的杨绛曾随父母到钱钟书家去过,虽然没有见到钱钟书,但现在却又这么巧合地续上“前缘”,这不能不令人相信缘份!而且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与杨绛的父亲杨荫杭又都是无锡本地的名士,都被前辈大教育家张謇誉为“江南才子”,都是无锡有名的书香世家。
真所谓“门当户对,珠联璧合”。
当然最大的缘份还在于他们两人文学上的共同爱好和追求,性格上的互相吸引,心灵的默契交融,这一切使他们一见钟情。
1933年,钱钟书与杨绛订婚。
1935年至1938年两人一同前往英国牛津大学求学,后转往法国巴黎大学进修。
1947年钱钟书先生在写作《围城》期间,由于当时生活拮据,如果钱先生把时间用来写长篇小说,而少上课的话,钱便就挣的少了。
这时杨绛便把保姆辞退,一个人担负做饭、洗衣服等家务,只为省点钱,少一份支出,这样钱钟书便可以少教些课,多一些时间写长篇。
《百岁杨绛:坐在人生边缘,看时间跑、地球转》阅读训练
^ Ⅲ山 一
.
驱散恐惧 , 度过忧患痛苦 的, 仍是这份 坚定的信仰 。“ 我
班牙 国王 亲授 的“ 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十字 勋章” , 至今 累计发行近百万册。D 项, 以偏概全 , 原文“ 她这种达观 的
人 生 态度 , 更 多来 自于 对 文化 的信 仰 , 对 人 性 的信 赖 ” 。]
写出《 围城》 , 这一局面才得到根本改观 。
这并没有影响杨绛 自己的文学成就。在评论家徐岱 看来 , 一部《 洗澡》 就足 以奠定她在百年 中国女性写作史
她和钱钟 书的低调 , 一度被人误读作 清高 、 孤芳 。 黄
永玉先生 曾在一篇文章 中披露 : 有权威人士年初二去拜 年, 钱家都在做事 , 放下事情去开 门, 来人说声 “ 春节好”
为“ 老派 ” 自 由思 想 者 的独 特 人 格 魅 力 。 回首 百 年 人 生 ,
杨绛欣慰于 自己“ 甘当一个零 ” 。从 做钱 家媳 妇的诸事含
● 一
忍 ,到 困难 中的忍 生活之苦 以及在 名利 面前 的深 白敛 抑, 杨绛总能“ 忍生活之苦 , 保其 天真 ” 。 她这 种达 观的人 生态度 ,更多 来 自于对文化 的信
低调 : “ 我不过是一滴清水”
“ 简朴 的生活 、 高贵的灵魂是人生 的至高境界 。” 这 是杨绛非常喜欢的名言。在许 多朋友 眼里 , 杨绛 生活俭
朴、 为人低调 。她 的寓所 , 没有进行过任何装修 , 旧式的 柜子 、 桌子 。室内也没有 昂贵 的摆设 , 只有浓浓 的书卷 气。多年前 , 国家要 出资为她的房子装修 , 就遭到 了她的 拒绝 。
l
兰 !
钱钟书是志同道合 的夫妻 。我们 当初正是 因为两人都酷
杨绛经典散文《走在人生边上》
杨绛经典散文《走在人生边上》杨绛经典散文《走在人生边上》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写过散文吗?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
那么问题来了,怎样才能完成一篇优秀的散文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杨绛经典散文《走在人生边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原文一个人在人生路上走,谁又能不曾迷茫,不曾彷徨过呢?梦醒了,调整好自己,未来还是在未知中度过愉快。
不喜欢有挑战的生活,就不知道青春是如何的热血澎湃。
如果败了,或许不能从头再来,可是人生哪里有多少时间能给我们耽搁呢?我不知道,我只知道珍惜眼前的一切,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时代。
我们没有资格抱怨,只能够利用好自己的眼前。
我喜欢思考自己的人生,幻想自己的未来,哪怕一觉醒来生活依旧,可是绝对不放弃自己的追求。
我就是我,喜欢走自己的人生。
喜欢有个性的生活,不想芒然一生而碌碌无为。
或许只是自己在异想天开,或是痴人说梦,可是自己却依旧不到心不死,坚信未曾认输不曾输。
我总是自以为是的认为有梦想的人不算可笑,可笑的是连梦想都没有的人。
或许自己无法成功,可是也绝对无怨无悔。
人最容易在松懈的时候沉沦,沉浸在宽松的环境里,只会将自己的斗志消磨殆尽。
没有压迫时,也就没有了动力。
终日浑浑噩噩,不知道自己的该干些什么。
想在等待中期望奇迹出现,其实只不过是在拖延。
人最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特别是当有诱惑的时候,更加容易沦陷其中,而将自己的理想与目标忘却。
所以说真正的困难不在经济,环境的干扰更令人无奈。
自己所想的,与自己的所作所为往往有很大的出入。
也不是说自己不明白道理,只是自己无法控制的了自己。
没有外在的约束,没有被命运折磨的.压迫感,自己也就越发的迷惘。
不清楚自己未来的方向,就无法准确定位自己的人生目标。
整个人也荒废了,只是想着过一天算一天,只是想着如何玩乐。
思想一消沉,人也就越来越不敢面对现实的残酷了,不想动脑去思考如何解决。
因为不动脑子自然是轻松快乐的,看似人生惬意非常,可是当自己的天赋被耗尽的时候,结局就只能更加可悲了。
《走到人生边上》阅读练习及答案
《走到人生边上》阅读练习及答案《走到人生边上》阅读练习及答案在各领域中,我们最不陌生的就是阅读练习了,通过做阅读题可以提高语言能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走到人生边上》阅读答案,欢迎阅读!《走到人生边上》阅读练习及答案 1①人有优良的品质,又有许多劣根性杂糅在一起,好比一块顽铁得在火里烧,水里淬,一而再,再而三,又烧又淬,再加千锤百炼,才能把顽铁炼成可铸宝剑的钢材。
黄金也须经过烧炼,去掉杂质,才成纯金。
人也一样,我们从忧患中学得智慧,苦痛中炼出美德来。
②孟于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就是说,如要锻炼一个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坚忍的性格。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
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这是我们从人生经验中得到的实情。
谚语“十磨九难出好人”;“人在世上炼,刀在石上磨”;“千锤成利器,百炼变成钢” ;“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都说明以上道理。
③我们最循循善诱的老师是孔子。
《论语》里孔子的话,都因人而发,他从来不用教条。
但是他有一条很重要的教训。
最理解他的是弟子曾参,怕老师的教训久而失传,在《大学》章里记下老师二百零五字的教训。
其中最根本的一句是“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修身,不就是锻炼自身吗?④修身不是为了自己一身,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
平天下不是称王称霸,而是求全世界的和谐和平,有的国家崇尚勇敢,有的国家高唱自由、平等、博爱。
中华古国向来崇尚和气,“致中和”,从和谐中求“止于至善”。
⑤修身——锻炼自身,是做人最根本的要求。
天生的人,善恶杂糅,还需锻炼出纯正品色来,才有价值。
这个苦恼的人世,恰好是锻炼人的处所,好比炼钢的工厂,或教练运动员的操场,或教育学生的教室。
这也说明,人生实苦确是有缘故的。
(选自杨绛《走到人生边上》,有删改)1.文章开讲“人有优良的品质,又有许多劣根性杂糅在一起”的用意是什么?( 2 分)2.第② 段划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 分)3.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 分)参考答案:1.强调人修身的必要性. ( 2 分)2.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形象生动而有力地论证了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
杨绛:走在人生边上
杨绛:走在人生边上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
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
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
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准备回家。
——杨绛编者按106岁的杨绛先生走了。
杨绛是《读书》杂志和三联书店的老作者,曾在《读书》发表过十几篇文章,在三联书店出版的《干校六记》、《我们仨》一直深受读者欢迎,长销不衰。
先生年逾九秩时,仍撰文以“不官不商有书香”为三联书店加油。
这篇《走到人生边上自说自话》是先生在《读书》发表的最后一篇文章,今日读来仍让人感动不已!我们重刊此文,以表达对她的深切怀念。
走到人生边上自说自话——答《读书》杂志编者文 | 杨绛(原载《读书》2007年11期)我是《读书》杂志的老读者。
《读书》的编者多半是我的小友——很亲热的小友。
有一位听说我出了一本新书,特来问我写了什么书。
我告诉她书题是《走到人生边上》。
她惊奇说:“人生边上!好大的题目!”“题目太大吧?我写的只是一串自问自答,我们家乡话叫‘自说自话’。
”我实在很心虚。
她央求说:“杨先生,说说您的‘自问自答’吧。
”我就老老实实把我的“自说自话”向她解释一番。
我有几个年轻朋友坚信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年轻朋友都已退休,也不年轻了。
他们职业不同、性格不同、身世不同、遭遇不同,但是对他们坚信的问题却非常一致、非常肯定,好像是这个时代统一的信念。
我写这篇短文,最初只是想对这个信念提出质疑。
没料到一提质疑,便引发了许许多多问题。
问题并不是从未想过,有些还是经常想的,只是不求甚解,糊里糊涂地留在心上。
真没想到一个人活了九十多岁,带着这么许多似懂非懂的问题,竟一辈子不求甚解!二〇〇五年我九十四岁那年,立春之前,曾小病住医院。
躺在病床上,闲来无事,无事找事,要对那几位朋友的信念来个质疑。
我出院回家,第一事就写下了了《走到人生边上》的第一页。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宿迁市泗阳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8页,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案一律用黑色钢笔或墨水笔写在答卷纸上,不能写在本试卷上。
第一部分(24分)一、积累与运用(24分)1.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题目。
(9分)自古以来,浩hàn (▲)的长江在这片土地上流过,从qí(▲)岖的山路到浩渺的东海,它以锐不可当.(▲)的气势,冲刷出一条引领风骚的诗文之路,多少文人骚客在这里[甲]!这是一条镌.(▲)刻文明、充满灵性的诗歌之江,更是一条滋润人类、养育万物的生命之江。
(1)请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4分)浩 (hàn) ▲ (qí) ▲岖锐不可当.▲镌.刻▲(2)结合语境,填入甲处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寻欢作乐纵情歌唱B.寻幽探胜纵情歌唱C.寻幽探胜惆怅徘徊D.寻欢作乐惆怅徘徊(3)语段中划线句子有语病,请你写出修改意见。
(2分)2.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8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树树皆秋色,(1) ”是秋意颇浓的山野之美;“重岩叠嶂,(2) ”是三峡山高谷深的险峻之美;“ (3),长河落日圆”是塞外大漠雄浑壮丽之美;“ (4),浅草才能没马蹄”是白居易笔下西湖早春的花草之美。
然览物之情,各有不同,面对傲雪凌霜的松柏,刘祯发出了“(5) ?松柏有本性”的赞叹;面对黄鹤楼下的美景,(6) (人名)抒发的是“ (7) (8)”的思乡之情。
3.综合性学习。
(7分)5.杜甫为什么自称“腐儒”,又言“心犹壮”?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
(3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15分)观月记(节选)(宋)张孝祥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
然中秋多无月,城郭宫室,安得皆临水?盖有之矣,若夫远去人迹,则必空旷幽绝之地。
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蕲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欤 ?中国科学界正举全国之力,缩小与世界科学珠峰的距离。
杨绛:走到人生边上
杨绛:走到人生边上作者:来源:《记者观察》2014年第12期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
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
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没有了吗?当然,我的躯体火化了,没有了。
我的灵魂呢?灵魂也没有了吗?有人说,灵魂来处来,去处去。
哪儿来的?又回哪儿去呢?说这话的。
是意味着灵魂是上帝给的,死了又回到上帝那儿去。
可是上帝存在吗?灵魂不死吗?人生有命神明的大自然,对每个人都平等。
不论贫富尊卑、上智下愚,都有灵魂,都有个性,都有人性。
但是每个人的出身和遭遇、天赋的资质才能,却远不平等。
有富贵的,有贫贱的,有天才,有低能,有美人,有丑八怪。
凭什么呢?人各有“命”。
“命”是全不讲理的。
孔子曾慨叹:“命也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雍也第六》)是命,就犟不过。
所以只好认命。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尧日二十》)。
曾国藩顶讲实际,据说他不信天,信命。
许多人辛勤一世,总是不得意,老来叹口气说:“服服命吧。
”我爸爸不信命,我家从不算命。
我上大学二年级的暑假,特地到上海报考转学清华,准考证已领到,正准备转学考试,不料我大弟由肺结核忽转为急性脑膜炎,高烧七八天后,半夜去世了。
全家都起来了没再睡。
正逢酷暑,天亮就入殓。
我那天够紧张的。
我妈妈因我大姐姐是教徒,入殓奉行的一套迷信规矩,都托付了我。
有部分在大弟病中就办了。
我负责一一照办,直到盖上棺材。
丧事自有家人管,不到一天全办完了。
下午,我浴后到后园乘凉,后园只有二姑妈和一个弟弟、两个妹妹(爸爸妈妈都在屋里没出来),忽听得墙外有个弹弦子的走过,这是苏州有名的算命瞎子“梆冈冈”。
因为他弹的弦子是这个声调,“梆冈冈”就成了他的名字。
不记得是弟弟还是七妹妹建议叫瞎子进来算个命,想借此安慰妈妈。
二姑妈懂得怎样算命。
她常住我们家,知道每个人的“八字”。
她也同意了。
我们就叫女佣开了后门把瞎子引进园来。
【语文】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C.“何处染嚣尘”用反问手法,抒发诗人超尘脱俗、思归田园的思想感情。
D.全诗采用点面结合、视听结合等手法描写春天,把春意渲染得强烈浓郁。
13.“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春”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分析它们有哪些相似之处。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极高的山峰上,大多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的确是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悲惨凄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声音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B.近年来,济南中央商务区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62座百米以上的高楼鹤立鸡群。
C.他继承了父亲的产业之后,白手起家,驰骋商场,终于有了今日辉煌的成就。
D.无数科学家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终于成功破解了这个世界公认的技术难题。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成语运用。
A.无所不为:没有不干的事情,指什么坏事都干或干尽了坏事。与句中悄悄修好坏桌椅、悄悄捡起碎纸屑等好行为不符;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形。
抑扬顿挫:意思是指声音的大小起伏和停顿转折。
锐不可当: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阻挡。
劳碌:事情多而辛苦。
缅怀:意思是遥念、追思;深情地怀念、追想(已往的人或事)。
故选A。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有人悄悄修好坏桌椅,有人悄悄捡起碎纸屑,身边的利他之事,同学们无所不为。
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诗论普遍认为,真正的好诗是“神品”“逸品”,其中有一种似乎是人力难以达到的“东西”,可称之为“天机”“灵气”等。
如果用现代诗学术语说,这就是诗的潜在次序或深层结构。
这种潜在次序或深层结构是怎样发现的呢?中国古代诗学对此的回答是有分歧的,形成了“苦吟”和“快吟”的对立。
“苦吟”派以中唐以后的孟郊、贾岛等为代表,“快吟”派以苏轼为代表。
苏轼认为写诗不必冥思苦搜、琢刻藻绘,要快吟,要“冲口而出”,“无意于佳乃佳”。
苏轼的观点作为古代诗学的一种理论,广有影响。
“无意于佳乃佳”“冲口而出”实际上提出了一个诗学悖论。
一方面,诗人无意于诗,无意于佳;可另一方面却在不经意间“冲口而出”,而有了诗,有了佳诗。
这种思路并非苏轼首创,《淮南子·说山训》就有:“求美不得美,不求美则美矣。
”《历代名画记》也有:“夫运思挥毫,自以为画,则失于画矣;运思挥毫,意不在于画,故得于画矣。
”苏轼的“无意于佳乃佳”是对这一思路的新的发挥。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苏轼的“无意于佳乃佳”是反对为写诗而写诗、为艺术而艺术,强调写诗的社会功利目的,强调有感而发。
这样,诗就是不吐不快、无所避讳的率真之词,无意为诗而终为传世之佳作。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无意于佳”,即在写诗时精神完全放松,不把写诗当作一回事,不去冥思苦想;“乃佳”,即是在这种不经意间“冲口而出”倒创作出了佳篇。
表面上看,诗人的精神状态与产生的结果是矛盾的,实际上却符合心理活动规律。
首先,殚思竭虑的精神状态,对科学研究来说十分必要,但对写诗这种审美创造活动来说有时就未必好。
因为这种精神状态意味着诗人处于有意识注意中。
有意识注意,使诗人完全清醒,意识聚焦并高度活跃,这样诗人的思维是准确的、谨严的、规范的,但也可能由于思维过于准确、谨严、规范而陷入狭隘,不能自由挥写,无法寻找到“灵气”与“天机”。
《杨绛先生的书香世界》阅读答案(2)
《杨绛先生的书香世界》阅读答案(2)《杨绛先生的书香世界》阅读答案文章来自:xx杨绛先生的书香世界罗银胜杨绛与钱钟书都是有名的“读书种子”,对于他们来说,读书已经不是职业所需,而成了他们的精神支柱。
1949年,黄裳曾去北京采访,专程到清华园钱氏夫妇的寓所,亲眼目睹了这对教授夫妇静夜攻读的情形:“住在清华园里的名教授,算来算去我只有一位熟人,就是钱钟书。
第二天的晚上。
吃过晚饭以后我找到他的住处,他和杨绛两位住着一所教授住宅,他俩也坐在客厅里,好像没有生火,也许是火炉不旺,只觉得冷得很,整个客厅没有任何家具,越发显得空落落的。
中间放了一张挺讲究的西餐长台,另外就是两把椅子。
此外,没有了。
长台上,堆着两叠外文书和用蓝布硬套装着的线装书,都是从清华图书馆借来的。
他们夫妇就静静地对坐在长台两端读书,是我这个不速之客打破了这个典型的夜读的环境。
他们没有想到我会在这时来访,高兴极了,接下去,就是快谈。
”当时,杨绛、钱钟书除了上课、办公、开会之外,可谓是深居简出,晚上的空余时间对他们来说,是辛勤耕读的好时光,他俩不愧是一对“读书种子”,用人类文化精华不断充实着自己。
钱钟书去世后,杨绛一如既往杜门谢客,潜心读书。
她的闭门读书不是消极避世,不通人情世故,而是“追求精神享受”。
她说:“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
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
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
反正话不投机或言不入耳,不妨抽身退场,甚至砰一下推上大门——就是说,啪地合上书面——谁也不会嗔怪。
”杨绛非常珍视如此读书的自由,她还感叹道:“壶台悬挂的一把壶里,别有天地日月,每一本书——不论小说、戏剧、传记、游记、日记,以及散文诗词,都别有天地,别有日月星辰,而且还有生存其间的人物。
我们很不必巴巴地赶赴某地,花钱买门票去看些仿造的赝品或‘栩栩如生’的替身,只要翻开一页书,走入真境,遇见真人,就可以亲亲切切地观赏一番……尽管古人把书说成‘浩如烟海’,书的世界却真的‘天涯若比邻’,这话绝不是唯心的比拟。
【中考语文】作文素材五:杨绛
百年美丽人生——杨绛杨绛,本名杨季康,生于1911年,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
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
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
杨绛是著名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
主要文学作品有《洗澡》《干校六记》,另有《堂吉诃德》等译著,2003年出版回忆一家三口数十年风雨生活的《我们仨》,96岁成书《走到人生边上》。
杨绛的《堂吉诃德》译本被公认为优秀的翻译佳作,迄今已累计发行70万册,是该书中译本当中发行量最多的译本。
80年代后,杨绛写一些散文、杂文、回忆短文,虽然都比较短小,但从平淡文字中透露出来的一种朴素而真挚的情感,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和智慧。
在92岁到百岁高龄之时,杨绛以她极富才华的笔触,打开尘封多年的记忆,其中不仅仅用梦幻文学的方式讲述了钱锺书和钱瑗生前最后一段时光,而且回忆了很多当年夫妇游学欧洲以及建国后的种种往事。
(一)《围城》的诞生上海沦陷时期,钱锺书先生被困,回不去联大。
当时,杨绛写的《弄真成假》在上海非常有名,有一次他们看完杨绛的戏,在回去的路上,钱锺书说:“我也要写一部长篇小说!”杨绛马上赞成道:“好!好!你赶快写吧!”当时他们的生活很拮据!如果钱锺书少教几节课,空出时间写书,收入便更少了。
杨绛便把保姆辞退,一个人担负做饭、洗衣服等家务,只为省点钱,少一份支出,这样钱锺书便可以少教些课,写长篇,以维持家庭生活;从另一个意义上讲,这是杨绛对自己的牺牲。
我们不难理解,对于一个惜时如命的学者,这意味着什么。
于是钱锺书写出一段,讲一段,钱锺书笑,杨绛也笑,这便是钱锺书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围城》的诞生。
《围城》后改为电视剧,妇孺皆知,但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写作背景是这样一种情形,它的诞生与杨绛对钱锺书的理解与支持是分不开的。
【素材解读】一个惜时如命的学者,为了丈夫的写作,为了在事业和生活上给予丈夫莫大的支持,她毅然做出承担整个家庭的重任,遂使中国文坛有了一颗耀眼的明星。
杨绛的《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精选19篇)
杨绛的《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杨绛的《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杨绛的《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篇1《走到人生边上》是杨绛先生在96岁高龄之时的著作,其首次坦陈自己对于命运、人生、生死、灵与肉、鬼与神等根本问题的思考。
并以多篇精彩随笔对自己的看法加以佐证。
此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杨绛先生对鬼与神、关于人、灵与肉等问题的思考与认知。
第二部分是是有多篇散文组成的。
对于这本书我所感受到的是对杨绛先生的敬意。
作为一位96岁高龄老人,在躺在医院病床上时还在思考。
我在她的身上看到了与大部分中国女性老人不同的人性光辉。
在中国,我看到太多年老的老人在老了以后每天就是打麻将、唠家常、东家长西家短,要不就是做家务。
好似他们的生活千篇一律,就这样在我看来毫无意义的一天又一天的过,然后等到生命的尽头。
如果真的就是这样过活倒也算是舒心的吧。
但是,我所看到的可不只是这样。
往往伴随着的是,身体的疾病、奋不顾身的扎入后一辈的生活中,比如带孙子,管下一代。
要么就是觉得孩子不孝啊之类的。
当我的身边大部分都是这样的老人时,我便思考若我有朝一日变老了,我会变成他们这样吗?若是这样有何意义?大部分的生活都奉献给了家庭,孩子。
然后对孩子说我这么苦这么累都是因为你啊。
弄得孩子又无奈又气愤。
为什么喜欢杨绛先生?因为在她的身上,她的人生经历中让我感受到活着可以这么好,这么有希望。
如今杨绛先生一百多岁了,岁月的风尘难掩她的风华。
我的手机中保留了她头发花白却任然埋头书中认真写作的照片。
这一幕非常打动我。
我希望能当我老去的时候,我可以像她一样,充实淡然的朝天国进发。
杨绛的《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篇2“有修养的人,能喜怒不形于色。
但不形于色,未必喜怒不影响他的判断选择。
要等感情得到了相当的满足或发泄,平静下来,智力才不受感情的驱使。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3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1这本哲理性散文集,实质上是对人性和生活的探讨。
关于人的“灵”与“肉",“命”以及灵肉的锻炼,还真让我有点小吃惊。
开篇就有说道杨绛先生怕“鬼”,“鬼”其实就是人死后的灵魂。
书中也确实记载了好几个关于别人以及“我”的“遇鬼”事件。
什么“鬼打墙”啊,“鬼附身”啊都堂而皇之的提到了,并且明明白白的说道,你可以不相信某些东西,但是你不能否认这些东西的存在。
你还别说,我还真记得,在我们大学教室里,我们可爱的日语老师还真的跟我们分享了一次她的切身遇鬼经历,以及后续诡异事件和她的辟邪之道。
我还记得,那次事件后,有同学短信给她,说她给同学们留下了阴影,该老师还当纵在课堂上给我们道歉了。
所以,我也觉得,世界上某些东西我们虽然不相信,但是确实不能否认他们的存在。
还有所谓的“灵”与“肉”的斗争和统一,当“灵”即理性一面占据上风,便是显示了我们作为智者的一面。
当然,“灵”也是说,我们作为可以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高层次的一面,“肉”即使作为动物本性的一些基本需求和渴望。
所以,作为一个人,我们也是时刻处在矛盾与斗争之中的啊。
这个时候,我不禁又想到了一句知乎上的毒舌“男性的欲望是人类不断繁衍生息的根本,女性的矜持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根本源泉”。
当然,这个有点跑题之说,不过,也是我突然联想到到一个趣事。
文中还主要讲述了为人一生的修养与锻炼,即是“灵”的锻炼,也是”肉“的锻炼。
”如要锻炼一个能做大事的人,必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坚忍的性格。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
比如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其实,也就是我们老祖宗一直提倡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杨绛走在人生边上
杨绛走在人生边上南京移动电源定制“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
假使人生真是这样,那么,我们一大半作者只能算是书评家,具有书评家的本领,无须看得几页书,议论早已发了一大堆,书评一篇写完交卷。
”“我无名无位活到老,活得很自在”2014年7月17日,杨绛103岁。
而钱钟书去世已经有16年时间了。
这对夫妻,一同走过了大半辈子,终究抵不过病痛的侵蚀,钱钟书走先了。
“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女儿钱瑷和丈夫钱钟书相继去世后,钱钟鲁和妻子陈霞清去见大嫂杨绛,她竟然一滴眼泪都没有。
对于悲痛和酸楚,她从不多著一字;潺潺缓缓地道来,举重若轻。
不久之后,杨绛开始写《我们仨》:“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详尽地记录着他们仨相处的时光。
与外界不多接触的她,早就借翻译兰德的诗,写下了无声的心语: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杨绛每年都要“躲”生日,她一再告诉出版社等机构不要去她家看望,也不要祝寿。
杨绛说:“我无名无位活到老,活得很自在。
”杨绛96岁那年写下散文集《走在人生边上》:“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
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
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
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
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准备回家。
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
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
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
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
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
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
”三里河南沙沟寓所,钱钟书和杨绛的家很容易辨识。
几百户人家里,没有封闭阳台也没有进行装修的,如今只有他们一家。
第11课《老王》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教学课题:《老王》一、教学背景分析:1.课标引领:(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3)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单元导读分析: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
这些人物虽然平凡,也有弱点,但在他们身上又闪现优秀品格的光辉,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
3.学情分析: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为七年级学生,他们虽然具备一定的感性认知和初浅的理性分析能力,但对于《老王》这篇人文性和社会性较强的散文来说,文中物质的匮乏、生活的艰辛、人情的冷漠是生活在幸福时代的孩子们很难理解的,作者愧怍的原因是学生体察不到的。
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品读细节,借助背景资料,在看似浅显的语言文字下探寻、感悟人物身上的人性光辉,启发学生更加积极的看待身边的普通人,发现平凡生活中的闪光点。
4.本课分析:本文杨绛回忆与车夫老王的交往,展现特殊年代中闪光的人性之美,讴歌人与人之间珍贵的友情,也表达了对不幸者的悲悯以及对自身的反省。
本篇文章与本单元另外三篇文章设计文章的多方面,相互配合,有助于深化学生对“怎样做人”的认识,也有助于启发学生更理性、积极地看待身边地普通人,捕捉平凡生活中的闪光点,在现实生活中努力做到向善、务实、求美。
二、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作者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文本细读,深入理解老王和作者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与关爱,体会人性之美;鉴赏文中通过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4.文化传承与理解: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状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及感悟1000字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及感悟1000字《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及感悟1000字(篇1)说起来杨绛先生的文字,我最深刻的感悟是“打动人心”,如清风明月般带给人片刻安宁。
所以,想要说的第一本书便是她所著的《走到人生边上》。
自《我们仨》和《洗澡》之后,这是第三次拜读杨先生的作品。
“走到人生边上”是先生的自问自答自解自悟,犹记得在书中杨老开篇就提到过的鬼神之说,虽也有“子不语怪力乱神”之说,但离奇的事却时有发生,使人不知所以。
那这世上究竟有无神鬼出没?未可知。
心中有,便有。
心中无,便无。
本不过就是一场飘渺的旅行罢了,何必深究其中难以自拔?自问,自答,自解,自悟。
笔笔皆是。
简读之后,所谓有感不过是管中窥豹。
对杨老提出的“灵性良心”略做一点自己的看法。
早在《鱼我所欲也》中就认可一种说法—“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我个人将之与灵性良心相连,正因为有灵性良心,所以可以抵挡诱惑,抵挡名利争夺,抵挡纵欲难捺……杨先生讲到斗争,灵与肉的斗争,灵性良心与内在本我的斗争,小我与大我的斗争……而一切斗争的背后是“我”与许许多多本体的“我”,客体的“我”在抗衡。
诸葛孔明一生鞠躬尽瘁,辅助刘备,扶持刘禅。
有着“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称誉。
明明可以称王称帝,明明那边就是个扶不起的阿斗,却还是选择“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之谓本心。
一句“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既是表忠心也是书本心。
提到孔明,就不得不提曹操,一代奸雄,抛开他的军事才能,只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私心,便将灵性良心掩盖的无影无踪。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此之谓失之本心。
读这本书的同时,也看了一些时事新闻。
印象最深的就是“梁颖罗冠军事件”一开始看到这个热搜的时候,我像大家一样,转发那个女孩的微博,声讨罗冠军,因为今年这种新闻实在是太多了,大多数人选择的是相信所谓的“受害者”但我实在是不得不感叹互联网的强大功能,果然,事件发生了反转……一场闹剧以两个人的声明接近了尾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坐在人生的边上——杨绛先生百岁答问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
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
周毅 ·2016/05/25 15:34评论(0) 收藏(19) 13.9W字体:宋杨绛先生。
图片来源:网络2011年,朋友们建议杨绛先生在百岁生日来临之际,通过答问与读者作一次交流,以谢大家的关心和爱护;杨绛先生同意,并把提问的事交给了年来投稿较多、比较熟悉的《文汇报·笔会》。
《文汇报》记者周毅获此机会,与杨先生作了以下笔谈。
1尊敬的杨先生,请允许我以提问来向您恭祝百岁寿辰。
您的生日是1911年7月17日。
仔细论起来,您出生时纪年还是清宣统三年,辛亥革命尚未发生。
请问,7月17这个公历生日您是什么时候用起来的?杨绛:我父亲是维新派,他认为阴历是满清的日历,满清既已推翻,就不该再用阴历。
他说:“凡物新则不旧,旧则不新,新旧年者,矛盾之辞也,然中国变法往往如是。
旧法之力甚强,废之无可废,充其量不过增一新法,与旧法共存,旧新年特其一例而已。
”“今人相问,辄曰:‘汝家过旧历年乎,抑或新历年乎?’答此问者,大率旧派。
旧派过旧历年,新派过新历年。
但此所谓过年,非空言度过之谓,其意盖指祭祖报神……今世年终所祭之神,固非耶教之上帝,亦非儒家之先圣先贤,不过五路财神耳。
此所谓神,近于魔鬼,此所谓祭,近于行贿。
”7月17这个公历生日是我一岁时开始用起来的。
我一岁时恰逢中华民国成立。
我常自豪说:“我和中华民国同岁,我比中华民国还年长一百天!”7月17日是我生日,不是比10月10日早一百天吗?您从小进的启明、振华,长大后上的清华、牛津,都是好学校,也听说您父母家训就是:如果有钱,应该让孩子受好的教育。
杨先生,您认为怎样的教育才算“好的教育”?杨绛:教育是管教,受教育是被动的,孩子在父母身边最开心,爱怎么淘气就怎么淘气,一般总是父母的主张,说“这孩子该上学了”。
孩子第一天上学,穿了新衣新鞋,拿了新书包,欣欣喜喜地“上学了!”但是上学回来,多半就不想再去受管教,除非老师哄得好。
我体会,“好的教育”首先是启发人的学习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培养人的上进心,引导人们好学,和不断完善自己。
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让他们潜移默化。
这方面榜样的作用很重要,言传不如身教。
我自己就是受父母师长的影响,由淘气转向好学的。
爸爸说话入情入理,出口成章,《申报》评论一篇接一篇,浩气冲天,掷地有声。
我佩服又好奇,请教秘诀,爸爸说:“哪有什么秘诀?多读书,读好书罢了。
”妈妈操劳一家大小衣食住用,得空总要翻翻古典文学,现代小说,读得津津有味。
我学他们的样,找父亲藏书来读,果然有趣,从此好读书,读好书入迷。
我在启明还是小孩,虽未受洗入教,受到天主教姆姆的爱心感染,小小年纪便懂得“爱自己,也要爱别人”,就像一首颂歌中唱的“我要爱人,莫负人家信任深;我要爱人,因为有人关心。
”我进振华,已渐长大。
振华女校创始人状元夫人王谢长达太老师毁家办学,王季玉校长继承母志,为办好学校“嫁给振华”贡献一生的事迹,使我深受感动。
她们都是我心中的楷模。
爸爸从不训示我们如何做,我是通过他的行动,体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古训的真正意义的。
他在京师高等检察厅厅长任上,因为坚持审理交通部总长许世英受贿案,宁可被官官相护的北洋政府罢官。
他当江苏省高等审判厅厅长时,有位军阀到上海,当地士绅联名登报欢迎,爸爸的名字也被他的属下列入欢迎者的名单,爸爸不肯欢迎那位军阀,说“名与器不可假人”,立即在报上登启事声明自己没有欢迎。
上海沦陷时期,爸爸路遇当了汉奸的熟人,视而不见,于是有人谣传杨某瞎了眼了。
我们对女儿钱瑗,也从不训示。
她见我和锺书嗜读,也猴儿学人,照模照样拿本书来读,居然渐渐入道。
她学外文,有个很难的单词,翻了三部词典也未查着,跑来问爸爸,锺书不告诉,让她自己继续查,查到第五部辞典果然找着。
我对现代教育知道的不多。
从报上读到过美术家韩美林作了一幅画,送给两三岁的小朋友,小孩子高高兴兴地回去了,又很快把画拿来要韩美林签名,问他签名干什么,小孩说:“您签了名,这画才值钱!”可惜呀,这么小的孩子已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价值观的教育难道不应引起注意吗?您是在开明家庭和教育中长大的“新女性”,和钱锺书先生结婚后,进门却需对公婆行叩拜礼,学习做“媳妇”,连老圃先生都心疼自己花这么多心血培养的宝贝女儿,在钱家做“不花钱的老妈子”。
杨先生,这个转换的动力来自哪里?您可有什么良言贡献给备受困扰的现代婚姻?杨绛:我由宽裕的娘家嫁到寒素的钱家做“媳妇”,从旧俗,行旧礼,一点没有“下嫁”的感觉。
叩拜不过跪一下,礼节而已,和鞠躬没多大分别。
如果男女双方计较这类细节,那么,趁早打听清楚彼此的家庭状况,不合适不要结婚。
抗战时期在上海,生活艰难,从大小姐到老妈子,对我来说,角色变化而已,很自然,并不感觉委屈。
为什么,因为爱,出于对丈夫的爱。
我爱丈夫,胜过自己。
我了解钱锺书的价值,我愿为他研究著述志业的成功,为充分发挥他的潜力、创造力而牺牲自己。
这种爱不是盲目的,是理解,理解愈深,感情愈好。
相互理解,才有自觉的相互支持。
我与钱锺书是志同道合的夫妻。
我们当初正是因为两人都酷爱文学,痴迷读书而互相吸引走到一起的。
锺书说他“没有大的志气,只想贡献一生,做做学问。
”这点和我志趣相同。
我成名比钱锺书早,我写的几个剧本被搬上舞台后,他在文化圈里被人介绍为“杨绛的丈夫”。
但我把钱锺书看得比自己重要,比自己有价值。
我赖以成名的几出喜剧,能够和《围城》比吗?所以,他说想写一部长篇小说,我不仅赞成,还很高兴。
我要他减少教课钟点,致力写作,为节省开销,我辞掉女佣,做“灶下婢”是心甘情愿的。
握笔的手初干粗活免不了伤痕累累,一会儿劈柴木刺扎进了皮肉,一会儿又烫起了泡。
不过吃苦中倒也学会了不少本领,使我很自豪。
钱锺书知我爱面子,大家闺秀第一次挎个菜篮子出门有点难为情,特陪我同去小菜场。
两人有说有笑买了菜,也见识到社会一角的众生百相。
他怕我太劳累,自己关上卫生间的门悄悄洗衣服,当然洗得一塌糊涂,统统得重洗,他的体己让我感动。
诗人辛笛说钱锺书有“誉妻癖”,锺书的确欣赏我,不论是生活操劳或是翻译写作,对我的鼓励很大,也是爱情的基础。
同样,我对钱锺书的作品也很关心、熟悉,1989年黄蜀芹要把他的《围城》搬上银幕,来我家讨论如何突出主题,我觉得应表达《围城》的主要内涵,立即写了两句话给她,那就是:“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
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
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意思是“围城”的含义,不仅指方鸿渐的婚姻,更泛指人性中某些可悲的因素,就是对自己处境的不满。
钱锺书很赞同我的概括和解析,觉得这个关键词“实获我心”。
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
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
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
我以为,夫妻间最重要的是朋友关系,即使不能做知心的朋友,也该是能做得伴侣的朋友或互相尊重的伴侣。
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您出生于1911年,1917年即产生了新文学革命。
但您的作品,不论是四十年代写的喜剧,还是后来写的《洗澡》《干校六记》等,却没有一点通常意义上“现代文学”的气息。
请问杨先生,您觉得您作品中和时代氛围的距离来自哪里?杨绛:新文学革命发生时,我年纪尚小;后来上学,使用的是政府统一颁定的文白参杂的课本,课外阅读进步的报章杂志作品,成长中很难不受新文学的影响。
不过写作纯属个人行为,作品自然反映作者各自不同的个性、情趣和风格。
我生性不喜趋时、追风,所写大都是心有所感的率性之作。
我也从未刻意回避大家所熟悉的“现代气息”,如果说我的作品中缺乏这种气息,很可能是因为我太崇尚古典的清明理性,上承传统,旁汲西洋,背负着过去的包袱太重。
创作与翻译,是您成就的两翼。
特别是历经“大跃进”、“文革”等困难年代、最终完成《堂吉诃德》的翻译,已是名著名译的经典,曾作为当年邓小平送给西班牙国王的国礼。
很难想象这个工作是您47岁自学西班牙语后开始着手进行的。
您对堂吉诃德这位骑士有特别的喜爱吗?您认为好的译者,有良好的母语底子是不是比掌握一门外语更重要?杨绛:这个提问包含两个问题。
我先答第一个。
我对这部小说确实特别喜爱。
这也说明我为什么特地自学了西班牙语来翻译。
堂吉诃德是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者,眼前的东西他看不见,明明是风车的翅膀,他看见的却是巨人的胳膊。
他一个瘦弱老头儿,当然不是敌手,但他竟有胆量和巨人较量,就非常了不起了。
又如他面前沙尘滚滚,他看见的是迎面而来的许多军队,难为他博学多才,能数说这许多军队来自哪些国家,领队的将军又是何名何姓。
这等等都是象征性的。
我曾证明塞万提斯先生是虔诚的基督教徒,所以他的遗体埋在三位一体教会的墓园里;他被穆尔人掳去后,是三位一体教会出重金把他赎回西班牙的。
虽然他小说里常有些看似不敬之辞,如说“像你妈妈一样童贞”,他也许是无意的,也许是需要表示他的小说不是说教。
但他的小说确是他信仰的产物。
现在我试图回答第二个问题:“作为好的译者,有良好的母语底子是不是比掌握外语更重要?”是的。
翻译是一项苦差,因为一切得听从主人,不能自作主张,而且一仆二主,同时伺候着两个主人:一是原著,二是译文的读者。
译者一方面得彻底了解原著;不仅了解字句的意义,还需领会字句之间的含蕴,字句之外的语气声调。
另一方面,译文的读者要求从译文里领略原文,译者得用读者的语言,把原作的内容按原样表达;内容不可有所增删,语气声调也不可走样。
原文弦外之音,只能从弦上传出;含蕴未吐的意思,也只附着在字句上。
译者只能在译文的字句上用功夫表达,不能插入自己的解释或擅用自己的说法。
译者须对原著彻底了解,方才能够贴合着原文,照模照样地向读者表达,可是尽管了解彻底未必就能照样表达。
彻底了解不易,贴合着原著照模照样的表达更难。
末了我要谈谈“信、达、雅”的“雅”字。
我曾以为翻译只求亦信亦达,“雅”是外加的文饰。
最近我为《堂吉诃德》第四版校订译文,发现毛病很多,有的文句欠妥,有的辞意欠醒。
我每找到更恰当的文字或更恰当的表达方式,就觉得译文更信更达、也更好些。
“好”是否就是所谓“雅”呢?(不用“雅”字也可,但“雅”字却也现成。
)福楼拜追求“最恰当的字”(Le motjuste)。
用上最恰当的字,文章就雅。
翻译确也追求这么一个标准:不仅能信能达,还要“信”得贴切,“达”得恰当——称为“雅”也可。
我远远不能达到这个目标,但是我相信,一切从事文学翻译的人都意识到这么一个目标。
2钱锺书先生天分、才学过人,加上天性淘气,臧否人事中难免显示他的优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