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博物馆文物介绍
你必须知道的国宝 湖北省博物馆 青铜艺术精粹
你必须知道的国宝湖北省博物馆青铜艺术精粹湖北省博物馆以所藏楚器著称湖北省博物馆的四大镇馆之宝为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郧县人头骨化石元青花四爱图梅瓶其中,尤其以曾侯乙青铜器最为光彩夺目曾侯乙墓发掘了数量庞多的乐器,钟磬铭文中有大量乐理乐律铭文,显示了曾侯乙生前对于乐器制造与音律研究的重视程度。
墓内还有大量铸造极精的青铜器珍品,及绘画、雕塑艺术、书法精品,并且大量文物并非冥器,而是曾侯乙生前所用之物,多为他亲自督造,说明他兴趣广泛,具有多方面的才华和较高的艺术鉴赏力。
战国| 曾侯乙铜编钟||| 战国早期乐器,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县(今随州市)||| 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
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 编钟数量巨大,完整无缺。
按大小和音高为序编成8组悬挂在3层钟架上。
最上层3组19件为钮钟,形体较小,有方形钮,有篆体铭文,但文呈圆柱形,枚为柱状字较少,只标注音名。
中下两层5组共45件为甬钟,有长柄,钟体遍饰浮雕式蟠虺纹,细密精致,外加楚惠王送的一枚镈钟共65枚。
钟上有错金铭文战国| 曾侯乙铜冰鉴||| 1978年发掘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为对器,分别重168.8公斤、170公斤,分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和中国国家博物馆||| 迄今所见到的先秦时期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铸造最精美的酒器||| 为外鉴内缶结构,鉴与缶之间有空隙,夏天可放入冰块,冬天则贮存温水,尊缶内盛酒,因此,其也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冰箱”||| 鉴、缶器壁上均有“曾侯乙作持用终”铭文||| 曾侯乙铜冰鉴集中表现了曾侯乙青铜器新颖、奇特、精美的特征。
由于其器型巨大,纹饰错综复杂,且有大量镂空结构,被称为“不可复制”的青铜器战国| 曾侯乙铜尊盘||| 尊盘是由尊与盘两件器物组成的奢华酒器,尊是盛酒器,盘是盛水器,尊置于盘中,用于冰酒或温酒。
湖北省博物馆导游讲解资料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将和大家一起走进湖北省博物馆,徜徉于历史的长河中,看荆楚风云,听古曲清音,与古人对话。
湖北省博物馆是我国十大博物馆之一。
它位于武昌东湖之滨占地面积9100平方米,其中陈列大楼面积3000平方米,实际展览面积为1600平方米。
馆内藏有历史文物20多万件,已整理入库珍藏的有8.4万件,陈列展出的有商周青铜器、盛楚漆木器具、大批秦始皇时竹简、历史名人字画、郧阳猿人、长阳人齿化石,尤以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青铜剑、吴王夫差矛、二十八宿天文图等珍品举世瞩目。
馆藏图书资料有10余万册,许多为善本和孤本。
建馆50余年来,主持或参与发觉的古文化遗址约百处,古墓葬8000余座。
在文物征集,考古发觉,陈列展览的同时,还整理出了多项研究成果。
湖北省博物馆是武汉市建筑规模最大,也是馆藏最多的博物馆,目前馆藏文物达14万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600余件,国家级文物16件。
今天我们主要参观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观的曾侯乙编钟的出土墓葬曾侯乙墓和被称为“天下第一剑”的越王勾践剑。
在到博物馆前,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下曾侯乙墓发现的经过和出土文物的情况。
所谓曾,就是曾国,侯,就是诸侯国的国君,乙是他的名字,连起来讲,就是曾国国君乙的坟墓,曾侯乙墓的发现十分传奇。
在湖北随洲城西北约3公里的嶥水河畔,有一个大土冢名叫擂鼓墩,土冢上有两个高出河滩平地约20余米的大土包,它们相距100米,当地老百姓称东边的为东团坡,西边的为西团坡。
1977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空军后勤部某部的一个雷达修理场为扩建营地厂房,平整东团坡一带的山包,施工人员放炮炸松了这一带的红砂岩,然后用推土机推土,发现东团坡顶端有一片呈不规则型的黄褐色和黑褐色软土,胶结也比周围的沙砾岩紧密。
这一特殊现象引起了雷达修理厂厂长郑国贤的注意。
郑国贤是个考古爱好者,他根据自己掌握的考古知识,认为这里很可能是一座古墓,于是两次向县文化馆作了报告。
但很遗憾,都遭到了否认,但他始终注视着工地,生怕祖先留下的具有无法估量价值的古墓在自己手中被破坏掉。
湖北省博物馆简析
湖北省博物馆1湖北省博物馆简介湖北省博物馆是湖北省唯一的省级综合性博物馆,主要承担着全省文物的收藏、保管、保护、陈列展览及藏品的研究工作。
馆舍位于东湖之畔,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156号。
湖北省博物馆现总占地面积达81909平方米,建筑面积49611平方米,展厅面积13427平方米,馆藏文物20万余件(套),其中一级文物近千余件(套),有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乐器陈列馆。
2博物馆外在建筑形象作为湖北省最大的博物馆,那么建筑性质上就有要求反应楚国的风采,湖北省是历史上楚文化的中心.也是当代楚文物收藏的太省。
曾候乙编钟更是举世闻名的楚文化瑰宝。
因此各方面的呼声都希望博物馆的新建筑应该具有浓郁的楚文化特色。
当时国内已建有”仿汉““仿唐”等建筑形式的博物馆.以反映历史主题和地域文化的差异.但直接“仿楚”似乎并不可行.因为至今没有发现任何“楚国建筑“的直观形象赍料。
不过建筑考古学的知识告诉我们.战国时期诸侯各国都曾大兴高台建筑之风.以此作为宫殿建筑的流行样。
高台建筑反映了战国时期建筑技术和艺术的壤高成就.用它来代表楚国建筑也是台适的,建筑造型的整合首先从屋面开始文化厅领导明确要求参考云南昆明世界园林博览固中目馆的屋顶形式并组织了专程考察。
经过多方面的探讨最终从一件楚国的出土器物得到启发,这件器物由一上一下两件相同的青铜容器组成台为一底一盖构思巧妙.把屋面作为一个完型设计将湖北省博物馆建成一个巨型珍宝盘的立意。
在设计中将多层的坡屋面视为一个完整的梯形体块运用现代设计的减法构成原理对体块进行切割解决各楼层的开窗通风和景观目廊的功能需求。
最后形成的总体效果筒洁明快体现了楚文化博大的气势使传统的屋面形式生发出一种现代的意蕴。
在12种建毓的选材和配色方案中文化厅领导选定为青灰色亚光琉璃屋面浅灰色花岗石屋脊。
正脊造型吸收南方建筑的特点采用有韵律的开洞增加其空灵感。
屋顶上台角吻通过多方赛比较选定为由楚国的青铜凤纹抽象变形的样式,区别于传统建筑的屋脊形式增添了楚文化浪漫的气氛。
湖北博物馆的文物介绍资料
湖北博物馆的文物介绍资料湖北博物馆是一座位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的博物馆,成立于1953年,是湖北省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之一。
馆内陈列了丰富多样的文物,展示了湖北地区的历史、文化和艺术。
湖北博物馆的文物展览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各个历史时期。
其中最重要的是出土于湖北地区的考古文物,展示了湖北地区的古代文明和人类活动。
这些文物包括青铜器、陶器、玉器、金器等,其中一些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比如,出土于荆州的战国时期青铜短剑,造型精美,刀刃锋利,展示了古代湖北地区的冶铁技术和兵器制造水平。
除了考古文物,湖北博物馆还收藏了大量的历史文物和艺术品。
其中最著名的是明代的瓷器和绘画作品。
明代是中国瓷器制作的鼎盛时期,湖北博物馆收藏了许多精美的明代瓷器,包括青花瓷、景德镇瓷、宜兴紫砂壶等。
这些瓷器制作精良,釉色鲜艳,纹饰繁复,展示了明代的瓷器工艺和装饰艺术。
湖北博物馆还展示了许多明清时期的书画作品。
明清时期是中国书画艺术的黄金时期,湖北博物馆收藏了很多著名的书画作品,包括明代的文徵明、唐寅等大家的作品,以及清代的石涛、郑板桥等大家的作品。
这些作品中有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不同题材,展示了明清时期的绘画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
除了常设展览,湖北博物馆还经常举办临时展览和学术活动。
这些展览和活动涵盖了不同的主题,包括历史、文化、艺术等。
通过这些展览和活动,湖北博物馆为公众提供了更深入的了解湖北地区的历史和文化的机会。
湖北博物馆还致力于文物的保护和研究工作。
博物馆设有专门的文物保护实验室和研究机构,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对文物进行保护和修复,并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为文物的保护和传承做出了积极贡献。
湖北博物馆是一座展示湖北地区历史、文化和艺术的重要场所。
通过丰富的文物展览和学术活动,博物馆为公众提供了了解湖北的机会,并促进了湖北地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无论是对于研究者还是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湖北博物馆都是一个不可错过的地方,它承载着湖北地区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
湖北省博物馆
9
10
鉴缶 ◆它造型端庄凝重,周身满饰蟠璃纹饰, 四个足是昂首张口的怪兽,镂空的孔 盖是绣雕夔龙。 ◆既可以温酒也可以冰酒 ◆过滤器是用来过滤残渣的
11
12
佩 剑 武 士
13
编钟
◆ 陈列馆里的编钟共65件,分三层八级悬挂在曲尺形的铜木 架上,巨大的铜木长7.48米,宽3.35米,高2.73米。 ◆ 七根彩绘横梁两端均有浮雕的盘龙和花瓣纹的青铜套加固, 由六个佩剑武士铜柱和圆柱承托 ◆ 上层为三组钮钟共19件,中层有三组甬钟共33件,下层是 大型甬钟二组共12件 ◆ 整套编钟铸制过程十分复杂,要经过设计、制模、作范、 合金、浇铸、铸后加工等多道工序。 ◆ 编钟的演奏工具共8件,6件T字形小木棰,由三人各持一 对,分别奏中层三组钟,并兼顾上层钮钟,主奏旋律。两 根彩绘大木棒由两人各持一根,撞击下层大钟,可配以和 声,或烘托气氛。
作者:Rhea
2
3
4
曾侯乙墓
5
曾侯乙椁室模型
6
鹿角立鹤
它是由鹿角鹤身鸟翅 组成的人们想象中的一 种仙鸟,它的角,鹤的 身,翅膀,足以及下面 带圆环的方座都是先单 独铸造的单体,然后合 铸在一起。
7
8
九鼎八簋
◆在古代中鼎供奉牲肉,簋供奉粮食是最重 要的祭器。 ◆周礼规定:在仪式中贵族根据其身份享用 单数的鼎和双数的簋,例如士用三鼎二簋, 大夫用五鼎四簋,卿大夫用七鼎六簋,诸 侯用九鼎八簋。 ◆这套九鼎八簋已经被认定为国宝级文物。
湖北省博物馆
湖北省博物馆是武汉市建筑规模最大,馆藏量最多的博物馆,是我国十 大博物馆之一也是我国首家向公众免费开放的博物馆。馆内藏有历史文物 20多万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600余件,国家级文物16件。 陈列展出的有商周青铜 礼器,盛楚时漆木器具, 秦始皇时竹简,历史名人 字画,郧县猿人、长阳人 齿化石,尤以曾侯乙青铜 编钟,越王勾践剑,吴王 夫差矛等珍品举世瞩目。
湖北博物馆的文物介绍资料
湖北博物馆的文物介绍资料湖北博物馆是湖北省内首家大型综合性博物馆,位于武汉市的武昌区,其收藏、研究和展示的文物资源丰富多样,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和研究。
本文将对湖北博物馆的文物介绍资料进行详细描述,以便读者了解湖北博物馆的丰富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
湖北博物馆的文物介绍资料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其珍贵的青铜器收藏。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北博物馆的青铜器收藏涵盖了从商代到战国时期的各个时期和类型。
这些青铜器制作精美,包括礼器、乐器、兵器等多种类型,代表了古代华夏民族的智慧和工艺水平。
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湖北省的象鼻杯,它是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形状独特,象鼻状的杯口给人以独特的视觉体验。
除了青铜器,湖北博物馆的陶瓷收藏也非常丰富。
陶瓷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之一,代表了古代瓷器制作的高度成就。
湖北博物馆的陶瓷收藏包括了各个历史时期和地区的陶瓷器,如唐代三彩、宋代青瓷等。
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湖北省的楚文化陶器,它们以独特的造型和图案装饰,展示了楚文化的独特魅力。
湖北博物馆还收藏了大量的书画作品。
中国的书画艺术源远流长,湖北博物馆的书画作品涵盖了从古代至现代的各个时期和流派。
这些作品包括了名家的真迹和仿古作品,内容丰富多样,形式各异。
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唐代的张择端《千里江山图》,这幅作品是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展现了古代中国的壮丽山河和人文景观。
湖北博物馆还收藏了大量的古代器物和玉器。
这些古代器物包括了青铜器、陶器、玉器、铁器等各种类型,代表了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状态。
湖北博物馆的玉器收藏也非常丰富,包括了玉璧、玉佩、玉器饰品等多种类型,代表了古代人们对玉石的崇拜和喜爱。
除了以上所述的文物,湖北博物馆还收藏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文书档案,这些文献和档案涵盖了从古代至现代的各个时期和内容,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
湖北博物馆的文献和档案收藏丰富多样,包括了经史子集、家谱档案、地方志、民国档案等多种类型,为研究湖北地区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湖北省博物馆馆藏文物综述
博大精深珍品荟萃--湖北省博物馆馆藏文物综述--蔡路武(保管部主任)湖北省博物馆经过多年的征集,收藏了20余万件各个时期各种质地的文物,可谓博大精深,珍品荟萃。
大体而言,文物征集的方式有考古发掘、标本采集、调拨、移交、捐赠、收购等等。
其中,考古发掘是最重要的来源,主要来自于全省各地的遗址和墓葬。
传世文物则主要是社会各系统、各单位的调拨、移交,专题性的征集,以及个人的捐赠、收购等。
本馆藏品宏富,特色鲜明,从旧石器时代到近现代没有缺环,全面而系统,尤以楚文化最富盛名。
旧石器时代的文物以“郧县人”、“长阳人”为代表,其它还有“郧西人”、“汉阳人”,以及近年发现的郧县黄龙洞牙齿化石等,其中,“郧县人”头骨化石为本馆四件镇馆之宝之一。
本省鄂西地区是长江流域乃至中国旧石器时代材料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这些重要的发现,对中国人类起源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数千处,分布于全省各地,先后有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等,并形成相对独立的文化区域格局。
其中,屈家岭文化是湖北地区最具地方特色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范围广,影响大,彩绘蛋壳陶具有代表性。
其稻作农业的发展,石家河、陶家湖、阴湘、鸡鸣、鸡叫古城等城址的兴建,是探索中国早期文明起源的重要线索,以屈家岭文化为标志,长江中游地区史前文化开始中国早期文明的新历程。
新石器时代重要的文物有秭归东门头出土的太阳神石刻、黄梅焦墩出土的卵石摆塑龙、宜昌杨家湾出土的绿松石坠饰及骨串饰、天门肖家屋脊出土的玉人面饰、玉蝉、玉龙、玉虎、玉鹿等。
商代的大型宫殿遗址盘龙城,是商王朝南征的军事重镇,出土了一批重要的青铜器、玉器等文物,其中,大铜鼎、大铜钺、大玉戈为同时期该类文物的最大器。
另外,崇阳出土的兽面纹铜鼓、汉阳东城垸出土的铜尊是不可多得的文物珍品,而兽面纹铜鼓是商代仅有的两件铜鼓之一。
西周时期,江陵万城、京山苏家垅、随县熊家湾等地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其中的铭文铜器尤为重要。
湖北博物馆的文物介绍资料
湖北博物馆的文物介绍资料湖北博物馆是我国一座具有重要地位的博物馆,位于湖北省武汉市,建于1953年。
作为中国较早建立的综合性博物馆之一,湖北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珍贵的文物,这些文物见证了湖北地区的历史和文化。
湖北博物馆的文物收藏丰富多样,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各个历史时期。
其中最著名的文物之一是楚文化的代表作品——楚王墓出土的襄王璧。
这是一件古代贵族王室的玉器,制作精美,刻有精致的纹饰,展示了楚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外,湖北博物馆还收藏了大量的楚文化遗物,如青铜器、陶器、玉器等,这些文物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能够深入了解楚文化的发展历程。
除了楚文化,湖北博物馆还收藏了其他历史时期的文物。
例如,明清时期的瓷器和书画作品,展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精湛技艺和丰富内涵。
其中一件著名的瓷器是明代官窑青花瓷,器形端庄典雅,绘制的图案精美细腻,是中国古代瓷器的代表之一。
此外,湖北博物馆还收藏了大量的名家书画作品,如黄宾虹、齐白石等,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法,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除了楚文化和明清文物,湖北博物馆还收藏了其他历史时期的文物,如唐代的佛教石刻、宋代的文房四宝等。
这些文物不仅反映了湖北地区的历史变迁,还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湖北博物馆不仅致力于文物的收藏和展示,还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文化教育活动。
例如,博物馆定期举办专题展览,展示特定主题的文物,向观众传递相关的历史和文化知识。
此外,博物馆还开设了讲座和培训班,邀请专家学者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提供更深入的学术交流机会。
湖北博物馆还注重与国内外博物馆的合作与交流。
博物馆与其他博物馆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举办展览和研讨会,推动文物保护和研究的发展。
此外,博物馆还与国际组织合作,开展文物的交流展览和学术交流活动,增进了湖北博物馆与国际博物馆界的联系。
湖北博物馆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机构,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中国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通过丰富的文物收藏和精彩的展览活动,湖北博物馆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窗口。
湖北省博物馆可以了解湖北的历史和文化还有一些特色展览和文物
湖北省博物馆可以了解湖北的历史和文化还有一些特色展览和文物湖北省博物馆:湖北历史、文化与特色展览湖北省博物馆是位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的一座重要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和历史博物馆。
它承载着丰富的湖北历史和文化,同时也展示了许多特色展览和珍贵文物。
本文将为您介绍湖北省博物馆的历史背景、馆内特色展览以及湖北省博物馆呈现给观众的精彩文物。
一、湖北省博物馆的历史背景湖北省博物馆创建于1953年,是中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馆藏最丰富的历史博物馆之一。
馆内陈列了丰富的文物藏品,包括陶瓷、青铜器、书画、玉器、古籍等。
馆内设有多个展厅,每个展厅都展示了湖北境内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
二、湖北省博物馆的特色展览1. 湖北历史展区湖北省博物馆的湖北历史展区是馆内最重要的展览之一。
展览通过丰富的文物和图片,生动地展现了湖北自古以来的历史沿革。
其中包括古代楚国的历史、三国时期的战争、明清时期的湖北文化等。
展览将观众带入湖北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之旅。
2. 特色展览区湖北省博物馆还会举办一些特色展览,以展示湖北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
比如,举办过的“楚文化展”通过展示楚国历史、楚文化的文物和实物,让观众深入了解楚国的繁荣和辉煌。
此外,还有举办过的“古琴文化展”、“汉简文化展”等,让观众近距离感受湖北特色文化的魅力。
三、湖北省博物馆的珍贵文物1. 青铜器湖北省博物馆陈列了许多珍贵的青铜器,其中最著名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楚王墓出土的青铜器。
这些青铜器造型独特,文化内涵深厚,代表了古代楚国的艺术水平和社会发展。
2. 陶瓷湖北省博物馆收藏了丰富的中国古代陶瓷,其中包括唐代的三彩陶俑、宋代的汝窑瓷器、明代的青花瓷等。
这些陶瓷作品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吸引着众多观众。
3. 书画湖北省博物馆还拥有大量的中国古代书画作品,涵盖了从古代至现代的各个时期、各个流派。
这些作品包括了名家的书法、山水画、花鸟画等,通过这些作品,观众可以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湖北省博物馆—梁庄王展厅讲解稿
《梁庄王展》1.展厅基本介绍2001年,考古专家对钟祥市的梁庄王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该墓穴曾经被三次盗掘,并且墓顶还被炸药炸出了一个深坑。
经过将近一个月的考古工作,后经两年多的整理,使得这个郑和时代的瑰宝得以面世,其中出土各类文物共计5300多件,尤其是金、银、玉器等,数量之大,质量之佳,保存之完好,为明代亲王墓出土文物之首。
虽然是亲王墓,但殉葬的陪葬品奢华程度只逼皇帝陵寝——定陵,这在提倡薄葬的明代初期少之又少。
仅随葬品的用金就有16公斤,用银13公斤,用玉14公斤,各种宝石700余颗。
其中有关“郑和下西洋”时期的珍宝和藏传密教文物皆为前所未见。
还有明代贵族妇女的整套头面,亲王帽顶、腰带等都是奢华无比。
值得一提的是墓中出土的的6件帽顶,和故宫博物院所藏元成宗、文宗画像上的帽顶几乎相同,解决了“帽顶”还是“炉顶”的学术界之争议。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金镶玉刻的郑和时代的瑰宝——梁庄王展吧!2.梁庄王背后的故事这个墓穴是梁庄王与其王妃魏氏的合墓,但其大小仅为31平方米。
王妃魏氏是继梁庄王下葬后8年才入殓的,根据现场和梁王以及王妃的圹志发现,王妃魏氏是破坏了了梁庄王墓室的半边石门,在梁庄王的棺床西侧另用砖砌棺床置放其灵柩的,这种合葬形式显然不是最初的设计,比较少见,仿佛魏王妃是硬挤进墓穴一般。
而且王妃居然带了明代的亲王亲王妃的“结婚证书”一起下葬,那个时代的结婚证书长什么样子?亲王妃为什么要这么做?各位游客,不要慌,待会儿我们就会参观到这件文物的。
现在先让我们了解一下墓穴的主人。
朱瞻垍,是明朝第一代也是唯一一代梁王,他是明仁宗朱高炽的第九个儿子。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他的曾爷爷,永乐大帝朱棣是他的亲爷爷,明宣宗朱瞻基是他同父异母的哥哥。
他的母亲恭肃贵妃郭氏,家世显赫,是明朝开国功臣郭英的孙女,也是朱高炽的宠妃,后宫地位仅次于皇后,也就是朱瞻基的母亲张氏。
所以朱瞻垍在14岁就被封了梁王,深受父亲喜爱。
当父亲去世以后,本作为勋旧之女,又先后生育三子的母亲,居然第一个被陪葬进了帝陵,原因相关史书交代不清。
馆藏湖北博物馆藏青铜器赏析大全(下)
馆藏湖北博物馆藏青铜器赏析大全(下)铜觚西城垣1号墓出土通高18.8、口径12.4cm 器身饰凸弦纹、饕餮纹,圈足上有三个“十”字镂孔。
铜矛残长22cm 双刃做柳叶状,骹做菱形饰以叶脉纹。
铜刀、铜戈左:铜戈长27.8、援宽4.6cm 右:铜刀长38.8cm铜钺长41.4、刃宽26.7cm 肩及两侧各饰夔纹。
两侧夔纹尾部为蝉纹。
钺为砍杀兵器,亦可为刑具。
铜甗高36、口径22cm 颈部饰细弦夔纹,三组,每组一夔。
腹、裆部饰双线人字纹。
甗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分为盛饭之甗,底下有箅孔以通蒸汽,下部为煮水之鬲。
铜簋高23.8、口径23.8cm 器身饰弦纹、饕餮纹。
饕餮目方形凸起。
足部有三个“凸”字镂孔。
铜鼎左:通高12.8、口径18.8cm 中:通高17.6、口径11.6cm 右:通高35.6、口径21.4cm铜斝左:通高25.6、口径17.2cm 右:通高31.6、口径21.2cm 器身饰饕餮纹、夔纹。
夔身由二系列云纹构成。
斝与爵配合使用,专向爵内注酒,并兼作温酒器。
铜鬲通高25.6、口径17.2cm 颈部饰粗线饰饕餮纹,腹裆部饰双线人字纹。
铜爵左:通高21cm 中:通高14.4cm 右:通高16.8cm 左、中爵折腹,器身饰饕餮纹、夔纹。
右爵弧腹,器身饰弦纹。
铜深腹圆盘盖豆战国中晚期(距今约2320年),九连墩1号幕出土,盛食器,通高29,口径13.4,腹径10.6cm铜盒战国中晚期(距今约2320年),九连墩1号幕出土,盛饭洲器,通高28.4,口径36.4,腹径38.4cm嵌红铜几何纹龙形足铜敦战国,高27,口径21.5cm,1973年襄阳蔡坡4号墓出土。
铜镜纽高1.6、直径28.3cm 铸制。
通体布满绿锈。
扁圆体,球形纽,正面微凸,素面。
背面微凹,饰一周凸弦纹。
铜鼎战国中晚期(距今约2320年),九连墩1号幕出土,盛熟牲鼎,通高32.7,口径25.4,腹径30,两耳间距33.4cm铜升鼎战国中晚期(距今约2320年),九连墩1号幕出土,盛焖牲器铜升鼎战国中晚期(距今约2320年),九连墩1号幕出土,盛焖(半生不熟)牲器,通高41.4,口径41,两耳间距57.8cm铜镬鼎战国中晚期(距今约2320年),九连墩1号幕出土,煮牲器,通高93.8,口径81.2,腹径84,两耳间距109.6cm铜炉战国中晚期(距今约2310年)九连墩2号幕出土取暖器通高19、长68.6、宽51cm铜镬鼎战国中晚期(距今约2320年),九连墩1号幕出土,煮牲器,通高62.4,口径52.8,腹径55.6,两耳间距60cm铜俎战国中晚期(距今约2320年),九连墩1号幕出土,陈食器,通高12.4,长43.8,宽32.4cm铜矮足案战国中晚期(距今约2320年),九连墩1号幕出土,陈食器,通高12.4,长43.8,宽32.4cm铜盘战国中晚期(距今约2320年),九连墩1号幕出土,盛尊器,通高12.7,口径34,底径28.2cm铜马战国中晚期(距今约2310年)九连墩2号幕出土玩赏物高24.8、身长37、宽10cm铜盆战国中晚期(距今约2310年)九连墩2号幕出土承接明(露)水器通高15.1、口径41cm铜人擎灯战国中晚期(距今约2320年),九连墩1号幕出土,照明器,通高24.85,人高12.3,盘口径11.2cm铜鸮杯战国中晚期(距今约2320年),九连墩1号幕出土,供饮器,通高16.55,口径6.4,底径3.5cm铜尊战国中晚期(距今约2320年),九连墩1号幕出土,盛明水(露水)器,通高32,口径28.6,腹径20,底径20.8cm铜簋战国中晚期(距今约2310年),九连墩2号幕出土,盛谷物器,通高25.8,口径23.8,座高12.6,长23.8cm铜甗战国中晚期(距今约2320年),九连墩1号幕出土,蒸食器,通高53.4,甑高28.3,口径35,两耳间距40.8,鬲高25.6,口径17.6,腹径22.6 cm铜圆鉴战国中晚期(距今约2310年),九连墩2号幕出土,冰(温)食器,通高32.4,口径67,两耳间距80cm铜鼎战国中晚期(距今约2310年)九连墩2号幕出土盛馐(加调料)牲器通高41.8、口径42.2、腹径45.2、两耳间距53cm铜匕战国中晚期(距今约2320年),九连墩1号幕出土,进食器,通长26.3,宽4.6cm铜鬲战国中晚期(距今约2320年),九连墩1号幕出土,饮食器,通高11.4,口径15.3,腹径15.5 cm铜方鉴战国中晚期(距今约2320年),九连墩1号幕出土,冰(温)食器,通高25,边长38.8cm铜盒战国中晚期(距今约2310年),九连墩2号幕出土,盛饭粥器,通高16.5,口径21.9,腹径22.2cm铜高柄壶形杯战国中晚期(距今约2320年),九连墩1号幕出土,饮酒器,通高23.3,口径4.5,腹径8.8,盖径4.8,底径6.4cm铜方壶战国中晚期(距今约2320年),九连墩1号幕出土,盛酒器,通高80,最大口宽18.8,最大腹宽30,最大底宽22,冠高29.4cm铜缶战国中晚期(距今约2320年),九连墩1号幕出土,盛酒器,通高35.8,口径15.7,腹径28.4,底径16.4cm铜盖豆战国中晚期(距今约2310年),九连墩2号幕出土,盛食器,通高32.8,口径18.4,盖径20.4,腹径20.6,底径14cm铜方壶战国中晚期(距今约2320年),九连墩1号幕出土,盛酒器,通高46.1,口宽11.8,腹宽21.8,底宽13.2cm铜敦战国中晚期(距今约2310年),九连墩2号幕出土,盛饭粥器,通31.3,口径23cm铜深腹圆盘豆战国中晚期(距今约2320年),九连墩1号幕出土,盛食器,通高24.8-16.6,口径13.1-12.6,底径10.8-8.8铜浅腹圆盘豆战国中晚期(距今约2320年),九连墩1号幕出土,盛食器,通高28,口径21.4,底径13.7cm铜深腹方盘盖豆战国中晚期(距今约2320年),九连墩1号幕出土,盛食器,通高34.3,口长、宽19.8,底径11.6,通宽24cm铜镬鼎战国中晚期(距今约2310年),九连墩2号幕出土,煮牲器,通高66,口径79,两耳间距104.4cm铜簠战国中晚期(距今约2320年),九连墩1号幕出土,盛谷物器,通高30.2,长33,宽23.4cm铜鼎战国中晚期(距今约2310年),九连墩2号幕出土,盛熟牲器铜甬钟战国中晚期(距今约2320年),九连墩1号幕出土,乐器,通高67.8,舞修21.9,铣间24.6cm铜尊杨家湾7号墓出土高25、口径20.8cm 该青铜尊为盘龙城遗址晚期器物,纹饰较为细密。
湖北省博物馆
目前省博展出的1万件文物中约70%是首次与观 众见面,这些展品既包括百万年前的郧县人头盖 骨,又包括近现代名人藏品,时间跨度长达百万 年,完整展示了璀璨的荆楚文化,也体现了我省 考古界的最新成就。[1] 馆内藏品多具有湖北地方特色,为了解研究古代 楚国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提供了大量珍贵的 资料,如新石器时代京发山展 崛家岭文化的蛋壳彩陶 纺轮;天门石家河文化的玉人、玉鹰;盘龙城商 代遗址和墓葬出土的大玉戈及铜鼎、铜钺;随县 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青铜器群及16节透雕龙 凤玉佩、28宿天文图像衣箱;云梦睡虎地出土的 秦代法律文书竹简等,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 研究价值。
承载研究
迄今,湖北省博物馆总占地面 积达81909平方米,建筑面积 49611平方米,展厅面积13427平 方米,馆藏文物20万余件 (套),其中一级文物近千余 件(套),位居全国省级博物 馆前列。
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989年自湖北省 博物馆分离,成为隶属于湖北省文化 厅的独立法人单位,具备国家文物局 认可的考古发掘团体领队资格,在湖 北省文化厅(文物局)的领导下,主 要担负湖北省境内的文物保护、考古 发掘、文物建筑保护设计维修等项工 作,承担配合大、中型基本建设的文 物保护与考古调查、勘探、发掘任务, 组织编写考古报告,开展科学研究。
拜拜各位同学与老师
发展
湖北省博物馆筹建于1953年,是湖北省唯一的省
级综合性博物馆,也是全省最重要的文物收藏、 研究和展示机构,是国家旅游局4A级旅游景区 (点),其前身是建国之初成立的湖北省人民科学 馆,1953年3月16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原科 学馆的基础上,成立湖北省博物馆(筹备处),筹 备处位于水陆街,1956年迁至武昌水果湖,1960 年迁至风景秀丽的武昌东湖之滨,1963年1月正 式更名为湖北省博物馆,3000平方米的陈列楼建 成并对外开放;1999年1月,建筑面积5717平方 米的编钟馆建成开放;2005年12月,楚文化馆建 成开放;2007年9月,新馆综合陈列馆建成开放。
湖北省博物馆之楚文化馆
湖北省博物馆之楚文化馆勾践剑和夫差矛精彩看点之一:勾践剑、夫差矛第一展厅设在楚文化馆的一楼大厅。
进门从左边而进,映入参观者眼帘的就是省博镇馆之宝———传说中能削铁如泥的、有2400多年历史的越王勾践“自作用剑”,在它对面数步之远,便是越王勾践的生死冤家吴王夫差“自作用矛”。
勾践、夫差这对“冤家”在相隔2400多年后再次“聚首”。
这两柄来自远古的世界级兵器珍品,正面相对,令人不禁唏嘘。
据介绍,公元前五世纪,吴越争霸留下两件稀世兵器———勾践剑和夫差矛。
越王勾践剑是国宝级(一级文物中的珍品)文物,于1965年在湖北江陵县出土;吴王夫差矛是国家一级文物,于1983年出土于江陵马山5号墓,与勾践剑出土地仅相距两公里。
纪南城微缩图#吴王夫差矛春秋1983年,在湖北江陵马山5号墓中出土了一件吴王夫差自用青铜矛,全长29.5厘米。
矛身与剑身相似而较短,中线起脊,两面脊上均有血槽,血槽后端各铸一兽头。
骹(又称(上竹下角),为装柄之用)中空。
骹口扁圆,口沿内凹。
矛体满饰菱形几何暗纹。
基部有两行8字错金铭文:“吴王夫差自作用鈼。
”据专家考证,鈼为矛属刺兵器。
由此可知,此为吴王夫差自用,此矛冶铸精良,保存完好。
精彩看点之二:纪南城微缩图在勾践剑和夫差矛前面,摆放的便是气势恢宏的楚国都城———纪南城的复原图了。
纪南城故址位于荆州城小北门外5公里处纪南镇内,从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徙都郢,到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破郢将其夷为废墟,楚国在此建都达411年之久,它是春秋战国时期南方最大的一座古城。
楚国的大事几乎都发生在这儿,我国最早使用的黄金币、吴起变法都出自这里,孔子、庄子、墨子都曾出入纪南城,屈原曾在这里当过“左徒”(相当于今天的外交部长)。
据介绍,省博这一模型是按原址二千分之一的比例微缩的。
楚国“外交”史“骆驼灯”传神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复原图精彩看点之三:古铜矿遗址第一展厅西北角,就是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复原图。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位于黄石大冶市西南20余公里,是建国以来的重大考古发现之一,现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郧县人头骨化石湖北鄂西一带是古人类化石的重要发现地。
1989年和1990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在郧县青曲镇曲远河口的学堂梁子发现了两具人类头骨化石。
郧县人头骨化石的面部特征与中国和亚洲发现的古人类化石相一致,但鼻根点凹陷,类似于欧洲古人类,科学测定约为距今100万年的直立人。
郧县人I号头骨化石是湖北首次发现的最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
图五·1 郧县人头骨化石
2、越王勾践剑春秋晚期。
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
通长55.7厘米,宽4.6厘米。
剑身中脊起棱,饰黑色菱形花纹。
正面近格处有“越王句践,自作用剑”的鸟篆铭文。
剑格正面嵌蓝色琉璃,背面绿松石。
剑刃薄且锋利,毫无锈蚀,至今仍寒光袭人。
图五·2 越王勾践剑
3、曾侯乙编钟战国早期。
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
钟架长748厘米, 高265厘米。
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包括楚惠王熊章在公元前433年赠送的一件鎛钟),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最大钟通高152.3厘米,重203.6公斤。
每件钟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阶的双音,全套钟十二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
音列是现今通行的C大调,能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乐曲。
曾侯乙编钟的出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
图五·3 曾侯乙编钟
4、元青花四爱图梅瓶元代。
2006年钟祥市郢靖王墓出土。
高38.7厘米,口径6.4厘米,底径13厘米。
梅瓶小口外撇,短颈丰肩,圈足平底。
瓶身肩部饰凤穿牡丹;腹部分别绘王羲之爱兰图,陶渊明爱菊图,周敦颐爱莲图,林和靖爱梅、鹤图;部饰仰覆莲纹,三层纹样以卷草纹、锦带纹为界。
色彩白釉泛青,青翠艳丽,元代青花瓷器中的珍品。
图五·4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
5、崇阳铜鼓商代。
1977年湖北崇阳汪家嘴出土。
通高75.5厘米,鼓面径39.5厘米。
由鼓冠、鼓身和鼓足三部分组成。
鼓冠为马鞍形,中间有一圆孔可供悬挂时穿绳索用,鼓身似一横置的现代腰鼓,鼓面为椭圆型,下有长方形支座。
这种类型的鼓目前国内仅存一件。
6、曾侯乙尊盘战国早期。
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
通高41.6厘米,尊高30.1厘米,口径25厘米,盘高23.5厘米,口径58厘米。
尊盘口沿细密繁缛的变形蟠螭纹透空附饰是以失蜡法制成。
先秦时期的青铜工艺如分铸、熔模、焊铆、浮雕、圆雕、透雕几乎均在尊盘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7、鉴缶战国早期。
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
通高63.3厘米,边长62.85厘米。
用于冰酒的器具,由青铜方鉴、方缶组合而成,缶置于鉴内。
使用时,方缶盛酒,鉴缶之间的空隙盛冰。
先秦时期祭祀宴飨时有冰酒的记载,鉴缶亦可称“冰鉴”。
8、十六节龙纹玉佩战国早期。
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
通高48厘米,宽8.3厘米,厚0.5厘米。
整体为一条大龙,用5块玉料、1个玉环和1根玉销钉雕成可以活动卷折的16节。
采用透雕、浮雕、阴刻等技法雕成37条龙、7只凤和10条蛇,玲珑剔透,堪称先秦玉器中的极品。
9、彩绘人物车马出行图圆奁战国中晚期。
1987年荆门包山2号墓出土。
长87.4厘米,宽
5.2厘米。
该画原绘于漆奁上,画面用黄、红、蓝、棕等色绘人物二十六个,车两乘,十四匹马,九只雁,九只狗,两头猪和五棵树,表现当时贵族出行、迎宾场面。
这是目前中国最早的一幅通景社会风俗画。
10、错金银龙凤纹铁带钩战国中晚期。
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
弧长46.2厘米,宽6.5厘米。
钩作龙首形,运用金片、金丝嵌出眼、耳、鼻、嘴。
正面用金丝镶边,框内用金片、金丝、银片嵌出一龙四鸟和一龙一凤三鸟两组图案。
带钩是束腰皮带一端的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