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气象灾情收集上报技术规范
2018全国气象灾情收集上报技术规范标准
![2018全国气象灾情收集上报技术规范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3cda44580722192e4436f648.png)
附件3全国气象灾情收集上报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一、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各级气象部门的月、年和历史灾情(灾情普查)收集上报。
二、灾害类别气象灾害是指由气象原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给人类和社会经济造成损失的灾害现象。
本规范将气象灾害划分为17类。
各类灾害所属常见灾害、地方别名以及灾害说明等见附表1。
三、灾情上报字段及说明县级过程灾情上报字段共包含35项,分属:基本信息、灾情信息及附加信息等3类。
各项字段名称、数据类型、单位及说明等参见附表2。
.专业资料..专业资料.四、灾情填报规范(一)总体要求及说明月、年和历史灾情(灾情普查)上报基本信息以灾害性天气过程为时间单元、以县为地域单元,按照附表2所列字段名称、数据类型及单位等规范填报。
(二)基本信息字段1:“记录编号”是由系统自动产生的记录唯一性标识;字段2:“上报所在地编码”指上报单位所在地的标准行政码;字段3:“上报单位所在地名称”指上报单位所在的省、市、县;字段4:“发生区域(地图选择)”指地图中标注的发生区域(点、线、区域、行政区等);字段5:“填报人”指报送本次灾情的人员姓名;字段6:“联系电话”填写填报人的联系电话,如填写办公电话需包含区号;(三)灾情信息字段7:“灾害类别”参照附表1规范填写灾害名称;字段8:“伴随灾害”指本次灾害性天气过程中除主要致灾灾种以外的其他同时发生的灾害类别;字段9:“事件编号”由4位数字组成,如1501表示2015年某种灾害的第1次过程,前两位为年份后2位数,后两位为事件序号,10以下的序号前面加0,如果该事件为所属台风,直接按台风编号填写即可,事件编号由国家气候中心根据全国天气气候事件过程编写确定;字段10、字段11:“灾害开始日期”、“灾害结束日期”指本次灾害性天气过程发生的起止时间,两个时间可以相同,按年-月-日填报(如2018-02-08);字段12:“气象要素实况”填写本次灾害性天气过程的天气学指标;字段13、字段14:“气象条件致灾强度等级”、“灾情强度等级”根据国家气候中心制定的相关标准确定;字段15:“预警发布情况描述”指发生灾害前发布的预警情况,包括当地气象部门发布的预警、预警信号、警报,以及发布的手段和受众情况;字段16:“受灾人口”指灾害过程中遭受影响的总人口情况,包括因灾致死、致伤、致病人口和因灾使生产、生活受到破坏以及家庭财产受到损害的人口;字段17:“死亡人口”指以气象灾害为直接原因导致死亡的人口数量(含非常住人口);字段18:“失踪人口”指以气象灾害为直接原因导致下落不明、暂时无法确认死亡的人口数量(含非常住人口);字段19:“受伤人口”指以气象灾害为直接原因导致的受伤人口数量(含非常住人口);字段20:“紧急转移安置人口”指因受到灾害威胁、袭击,应对灾害期间离开其住所转移到其他地方的人口数量;字段21:“倒塌房屋数”指因灾导致房屋两面以上墙壁坍塌,或房顶坍塌,或房屋结构濒于崩溃、倒毁,必须进行拆除重建的房屋数量;字段22:“直接经济损失”指本次灾害造成的全社会各种直接经济损失的总和(但因灾停产、停运等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不统计在内)。
公共气象服务竞赛题目(含答案)
![公共气象服务竞赛题目(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684d147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b8.png)
公共气象服务测试卷(一)单位姓名成绩一、单项选择题(30 分,每题 0.5 分)1.《气象灾情收集上报调查和评估规定》所称气象灾害,是指由气象原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给人类和社会经济造成损失的灾害现象。
包括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大风、等共类。
A.20B.24C.28D. 302.和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本行政区域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A、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B、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C、各市气象局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D、各县气象局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3.气象灾情上报中的“农作物受灾面积”指因灾减产成(含)以上的农作物播种面积,反映农作物受到灾害影响的范围(如果同一地块的当季农作物多次受灾,只计算其中受灾最重的一次)。
A.1B.2C.3D. 44.当同时发生两种以上气象灾害且分别发布不同预警级别时,按照启动应急响应。
A. 最低预警级别灾种B. 最高预警级别灾种C. 影响时间最早的灾种D. 影响持续时间最久的灾种5.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应设置农业气象服务岗位,有名以上相对固定的专职农业气象服务人员。
A.1B.2C.3D.46.是造成中小河流洪水的直接因素和主要激发条件。
A.降雨B. 台风C. 前期天气D. 上流情况7.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普查中的气象、水文资料应是相应机构整编的资料,一般不少于年(建站少于年的应从建站起收集整理),序列至少为逐日资料。
A.10B.20C.30D.408.是在江、河、湖泊水位上涨到河段内可能发生险情的水位,一般来说,有堤防的大江大河多取决于洪水普遍漫滩或重要堤段水浸堤脚的水位,是堤防险情可能逐渐增多时的水位。
A.致灾临界水位B. 警戒水位C. 保证水位D.防洪水位9.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要按照公益性服务的要求,以为重点,以为核心,以满足农民的气象服务需求为前提。
A.农业大户设施农业B.农民受益基层农村C.设施农业农业大户D.基层农村农民受益10.暴雨的气象灾害Ⅱ级预警标准:过去小时2 个及以上省(区、市)大部地区出现大暴雨天气,预计未来24 小时上述地区仍将出现暴雨天气;或者预计未来 24 小时2 个及以上省(区、市)大部地区将出现天气。
公共气象服务(110题)
![公共气象服务(110题)](https://img.taocdn.com/s3/m/bdc6ee5fde80d4d8d15a4ff6.png)
县级公共气象服务业务考试题库一、填空题(每空0.5分)1.公共气象服务是指气象事业部门使用各种公共资源或公共权力,向政府决策部门、社会公众、生产部门提供气象信息和技术,并让用户了解和掌握一定气象科学知识,将气象服务信息和技术应用于自身的决策、管理和生产生活实践的过程。
2.公共气象服务发展理念: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
3.公共气象服务服务理念:以人为本、无微不至、无所不在。
4.公益性是公共气象服务的本质属性。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
5.公共气象服务分类: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专业专项气象服务。
6.贵州省、市、县气象部门对当地党委、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的决策气象服务产品统一规范为重要气象信息专报、气象信息报告和气象信息快报等三种形式7.《气象灾害防御条例》规定,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实行以人为本、科学防御、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原则。
8.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应当包括应急预案启动标准、应急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预防与预警机制、应急处置措施和保障措施等内容。
9.广播、电视、报纸、电信等媒体应当及时、准确地向社会传播气象灾害的发生、发展和应急处置情况。
10.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遵循“归口管理、统一发布、快速传播”原则。
11.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内容包括气象灾害的类别、预警级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发布机关等。
12.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业务产品格式包括数据产品、图形产品、文字产品。
13.气象防灾减灾实行“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14.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按照发布权限、业务流程发布预警信号,并指明气象灾害预警的区域。
15.预警信号发布后,应当及时通过决策气象服务短信平台或以传真、电话等方式向当地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通报,并通过电视、广播、网络、“12121”电话或手机短信、小区广播、电子显示屏等多种方式及时向社会公众公告。
16.贵州省气象部门“三个叫应”措施,在县气象局是指叫应县党政及部门领导,叫应乡镇党政领导,叫应乡村气象信息员。
2014年县级综合气象业务岗位练兵内容梳理
![2014年县级综合气象业务岗位练兵内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641205ac680203d8cf2f241f.png)
综合气象业务技能竞赛暨岗位练兵范围一、综合观测、网络与资料业务(一)基础理论包括大气科学相关知识、计算机及网络知识、综合观测(含地面、高空、雷达、大气成分等)基本知识、相关法律法规、观测业务改革调整、各类观测设备维护保障、观测产品加工分析应用知识等。
主要包括:1.大气科学类相关知识:天气学相关知识、大气物理学相关知识、气候学相关知识、大气探测学相关知识和大气化学相关知识。
2.地面观测基本知识:《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和记录簿表格式》、《气象仪器和观测方法指南(第6版)》(世界气象组织)、《新型自动气象(气候)站功能规格书》、《降水观测规范-称重式降水传感器(试行)》、《前向散射能见度仪观测规范(试行)》、《天气现象仪观测规范(试行)》、《激光云高仪观测规范(试行)》、《自动雪深观测规范》、OSSMO、ISOS业务系统软件操作手册等气象观测基本知识。
3.计算机与网络:计算机操作系统基本知识、常用办公软件基本应用知识、通讯网络相关知识、数据库基本知识。
4.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气象专用技术装备使用许可管理办法》、《地面气象观测质量考核办法(试行)》《地面气象观测工作优秀集体及个人考核办法》等。
5.观测业务改革相关:《中国气象局关于县级综合气象业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气发【2013】54号)、《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调整技术规定》、《地面气象应急加密观测管理办法》、《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4-2020年)、《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气象观测技术装备保障业务发展的意见》(气发【2013】118号)以及中国气象局、省局下发的各种业务技术管理文件和规定等。
6.综合观测相关:《大气成分观测业务规范》、《大气成分观测业务技术手册》、《大气本底站观测场室技术规范》、《雷电观测业务规范(试行)》、《自动土壤水分观测规范》(试行)、《大气探测学》、《雷达气象学》、《卫星气象学》等。
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业务建设(2015-2016年)实施方案》的通知
![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业务建设(2015-2016年)实施方案》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f04bbd61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93.png)
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业务建设(2015-2016年)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气象局•【公布日期】2015.07.10•【文号】气发〔2015〕46号•【施行日期】2015.07.1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气象综合规定正文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业务建设(2015-2016年)实施方案》的通知气发〔2015〕4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各直属单位,各内设机构:为贯彻落实第六次气象服务会议精神,推动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业务发展,提高气象防灾减灾水平,中国气象局组织编制了《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业务建设(2015-2016年)实施方案》,现予以印发,请认真组织实施。
中国气象局2015年7月10日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业务建设(2015-2016年)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第六次气象服务会议和2015年全国气象局长会议部署,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着力发展影响预报和灾害风险评估技术,推动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业务发展,提高气象防灾减灾水平,制定本方案。
一、方案编制的基础现状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业务是将传统的灾害性天气预报向基于气象灾害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的延伸,是提高减灾服务针对性的有效途径,业务内容包括灾害信息采集、致灾阈值确定、灾害风险区划、基于阈值和定量化风险评估的风险预警、业务检验和效益评估等。
2008年起,中国气象局推动建立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业务,建立了全国2300个县近30年历史气象灾情数据库,完成了全国暴雨洪涝灾害、台风灾害和冰冻灾害区划。
2012年起,在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和精细化降水预报业务试点基础上,开展了暴雨诱发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城市内涝和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业务;与此同时,相继制订了一系列的技术规范和指南,包括《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灾害风险普查技术规范》、《泥石流和滑坡风险普查技术规范》、《山洪灾害实地调查指南》、《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普查数据质量控制规范》、《城市内涝灾害风险普查数据采集指南》、《暴雨洪涝灾害致灾临界面雨量技术指南》和《台风灾害风险区划技术指南》等,即将出版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业务技术丛书,为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业务开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气象灾害防御知识题库
![气象灾害防御知识题库](https://img.taocdn.com/s3/m/8c95d8f85ef7ba0d4a733b18.png)
气象灾害防御知识(题库)《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一、单项选择题1、(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将气象灾害的防御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A国务院B省级人民政府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D乡镇以上人民政府2、各类建(构)筑物、场所和设施安装雷电防护装置应当符合(国家)有关防雷标准的规定。
A国家B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C住建部D国家标准委3、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灾害性天气影响(范围)、强度,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区域临时确定为气象灾害危险区,并及时予以公告。
A时间B地点C范围4、擅自向社会发布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由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
A1万B2万C3万D5万二、多项选择题1、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等有关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气象灾害的(种类、次数、强度、造成的损失)等情况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建立气象灾害数据库,按照气象灾害的种类进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并根据气象灾害分布情况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结果,划定气象灾害风险区域。
A种类B次数C强度D造成的损失2、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国家重大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大型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以及城乡规划编制中,应当统筹考虑气候可行性和气象灾害的风险性,避免、减轻气象灾害的影响。
A国家重大建设工程B省级重大建设工程C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D大型太阳能、风能3、广播、电视、报纸、电信等媒体应当及时向社会播发或者刊登当地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提供的适时(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并根据当地气象台站的要求及时增播、插播或者刊登。
A重要天气预报B灾害性天气警报C重大过程服务信息D气象灾害预警信号4、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确定人员,协助气象主管机构、民政部门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宣传、应急联络、信息传递、灾害报告)和灾情调查等工作。
全国气象灾情收集上报技术规范
![全国气象灾情收集上报技术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efd6c00b482fb4daa58d4bb1.png)
附件2:全国气象灾情收集上报技术规范一、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各级气象部门的月、年和历史灾情(灾情普查)收集上报。
4页脚内容5页脚内容6页脚内容7页脚内容四、灾情填报规范(一)总体要求及说明月、年和历史灾情(灾情普查)上报基本信息以灾害性天气过程为时间单元、以县为地域单元,按照附表2所列字段名称、数据类型及单位等规范填报。
如某次灾害性天气过时发生的灾害类别;“灾害开始日期”、“灾害结束日期”指本次灾害性天气过程发生的起止时间,两个时间可以相同,按年-月-日填报(如2007-02-08);“气象要素实况”填写本次灾害性天气过程的天气学指标;“灾害影响”填写本次灾害影响的总体情况。
(2)社会影响:“受灾人口”指灾害过程中遭受影响的总人口情况,包括因灾致死、致伤、致病人口和因灾使生产、生活受到破坏以及家庭财产受到损害的人口;“死亡人口”指以气象灾害为直接原因导致死亡的人口数量(含非常住人口);“失踪人口”指以气象灾害为直接原因导致下落不明、暂);的流行病、传染病、多发病等疾病的名称;“发病总人口”指因灾引发的各种疾病发病的总人口;“停课学校”指本次灾害造成的停课学校数量;“直接经济损失”指本次灾害造成的全社会各种直接经济损失的总和(但因灾停产、停运等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不统计在内);“其他社会影响”描述除上述内容以外的其他社会影响。
(3)农业影响:“灾农作物名称”指遭受本次灾害的各种农作物名称;“农作物受灾面积”指因灾减产1成(含1成)以上的农作物播种面积,反映农作物受到灾害影响的范围(如果同一地块的当季农作物多次受灾,只计算其中受灾最重的小型家畜)死亡总数;“死亡家禽”指因灾造成的家禽(如鸡、鸭、鹅等)死亡总数;“饮水困难牲畜”指因灾造成的水源枯竭或水源污染、破坏,短期内无法解决饮水问题的牲畜数量;“牧业经济损失”指本次灾害使牧业遭受的总直接经济损失;“牧业其他影响”描述本次灾害除上述内容以外的其他牧业影响。
公共气象服务竞赛题目(含答案)
![公共气象服务竞赛题目(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86722f0fc4ffe473368abf9.png)
公共气象服务测试卷(三)单位姓名成绩一、单项选择题( 30 分,每题 0.5 分)1.《全国气象灾情采集上报技术规范》依照《气象灾情采集上报检查和评估规定》将气象灾祸区分为类。
2.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依据气象主管机构供给的灾害性天气发生、发展趋向信息以及,依照有关规定合时调整气象灾祸级别或许作出排除气象灾祸应急举措的决定。
A.灾祸评估B.灾祸救援状况C.灾祸应急处理状况D.灾情发展状况3.乡村气象灾祸防守系统建设工作目标中提出,用 3-5 年的时间,实现防守规划到县、气象信息员到。
A.县B.乡镇C.村D.户4.《增雨防雹火箭作业系统安全操作规范》中规定,以发射架中心为基准,发射架前面的扇形区和后方的扇形区为禁区,作业过程中禁止任何人进入该区。
A、180°内半径 200m,120°内半径 100mB、120°内半径 300m,180°内半径 50mC、180°内半径 300m,120°内半径 50mD、120°内半径 200m,180°内半径 100m5.全国中小河流洪水、山洪灾祸风险普查的对象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未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小河流域和山洪沟。
中小河流为流域面积小于的河流;山洪是山丘区小流域由降雨惹起的突发性、狂涨暴落的地表径流。
山丘区小流域的流域面积原则上小于200km2,对于山洪灾祸特别严重的流域,面积可适合放宽。
2 2 2 2A.6000km B.5000km C.4000km D.3000km6.当同时发生两种以上气象灾祸且分别公布不一样预警级别时,按照启动应急响应。
A. 最低预警级别灾种B. 最高预警级别灾种C. 影响时间最早的灾种D. 影响连续时间最久的灾种7.《暴雨引发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祸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业务规范(试行)》气象风险预警服务图形产品内容中:气象风险预警等级图中包含,底图为行政地区界限,风险预警等级以不一样颜色的图标表示。
气象行业预报规范
![气象行业预报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d3f1d85d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70.png)
气象行业预报规范气象预报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农业生产、交通运输、能源供应等众多领域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准确、及时、可靠的气象预报能够帮助人们提前做好应对各种天气变化的准备,减少灾害损失,保障生命财产安全,提高生产效率。
而要实现高质量的气象预报,就必须遵循一系列严格的预报规范。
气象行业预报规范首先体现在数据收集方面。
气象数据的来源广泛,包括地面气象观测站、高空探测气球、气象卫星、雷达等多种手段。
这些观测设备需要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进行布设、安装和维护,以确保所采集的数据具有准确性、代表性和可比性。
同时,对于数据的采集频率、精度和格式也有明确的要求,以便于后续的数据处理和分析。
在数据处理环节,预报规范同样起着关键作用。
收集到的原始气象数据往往存在误差和缺失值,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质量控制和订正方法进行处理。
例如,对异常数据进行剔除或修正,利用统计方法和物理模型对缺失值进行插补。
此外,还需要对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融合和同化,以充分利用各种观测手段的优势,获取更加全面和准确的气象信息。
气象模型是气象预报的核心工具之一。
预报规范要求气象模型必须经过严格的检验和评估,确保其在模拟天气过程方面具有足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模型的输入参数、边界条件、初始场等都需要按照规范进行设置,以保证预报结果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的观测数据的积累,气象模型也需要不断地更新和改进,以提高预报能力。
预报员在气象预报中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尽管现代气象预报高度依赖于数值模型,但预报员的经验和判断仍然具有重要价值。
预报规范要求预报员具备扎实的气象专业知识、丰富的预报经验和良好的分析判断能力。
他们需要对模型预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合当地的地形、气候特点和实际经验,对预报进行必要的修正和调整。
在预报产品的制作和发布方面,规范同样不容忽视。
预报产品应当包括清晰明确的天气现象描述、气温、风力、降水等关键气象要素的预报值,以及预报的时效和不确定性范围。
许昌市县级综合气象业务基础理论试卷
![许昌市县级综合气象业务基础理论试卷](https://img.taocdn.com/s3/m/ed9cff0a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d8.png)
许昌市县级综合⽓象业务基础理论试卷县局(站):姓名:许昌市县级综合业务基础理论试卷(2016年第⼀次考试)(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填空题(共30空,每空1分,共30分)1.由国务院⽓象主管机构指定台站观测的项⽬有()、浅层和深层地温、蒸发、()、电线积冰、辐射、地⾯状态。
2.⽓象灾害防御条例中⽓象灾害是指台风、暴⾬(雪)、()、⼤风(沙尘暴)、低温、⾼温、()、雷电、冰雹、霜冻和⼤雾等所造成的灾害。
3.将地球上的经、纬线及海岸线在平⾯上表⽰出来的⽅法叫做地图投影。
地图投影的⽅法很多,在天⽓分析中,主要考虑正形、()、等积三种地图投影⽅式。
4.每⽇监测并在()中记录探测环境变化情况,探测环境有变化时应及时上报。
5.常规⾼空⽓象观测业务规范规定,观测获取的可⽤数据未达()hPa 或不⾜()分钟时,应在规定时间内重放球。
6.按照《综合⽓象观测系统⽓象装备运⾏监控业务运⾏规定(试⾏)》(⽓测函〔2015〕166号)要求,在ASOM系统中做好()与()的填报等⼯作。
7.观测站迁移是造成⽓象资料序列()现象的最主要的原因之⼀。
8.每次定时观测后,登录()、()平台查看本站数据完整性,根据系统提⽰疑误信息及时处理和反馈疑误数据9.因(、、)使天空的云量⽆法辨明或不能完全辨明时,总、低云量记10;可完全辨明时,按正常情况记录。
10.对于()、暴⾬、暴雪等⽓象灾害红⾊预警和局地暴⾬、()、冰雹、龙卷风、沙尘暴等突发性⽓象灾害预警,要减少审批环节,建⽴快速发布的“绿⾊通道”,通过⼴播、电视、互联⽹、⼿机短信等各种⼿段和渠道第⼀时间⽆偿向社会公众发布。
11.锋区与暖⽓团的界⾯称为()。
12.⽓象灾害应急预案应当包括应急预案启动标准、()与职责、()、应急处置措施和保障措施等内容。
13.沙尘暴、雾、浮尘、霾现象⾃动能见度⼩于0.75km时,每天每⼀种现象记录⼀个()。
14.⽩天正点记录异常时,()时次的记录应及时处理,其它()时次的记录应在下⼀定时观测前完成修改、上传。
第九届全国气象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理论试题
![第九届全国气象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理论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8ef9f253783e0912a3162a02.png)
1.《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中指出,水旱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等因气象因素引发的衍生、次生灾害的防御工作,适用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A:森林草原火灾B:地震C:公共安全灾害D:生化灾害答案:A。
《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第二条。
2.《气象灾请收集上报调查和评估规定》中指出,当发生气象灾害时,各级气象部门应在灾害发生()小时内进行灾情数据收集和初报,在灾情发生()小时内,通过决策服务平台中的“直报系统”上报重要灾情。
A:2,6 B:6,12 C:2,12 D:6,24答案:A。
《气象灾请收集上报调查和评估规定》第三章第四条第一点。
3.《气象灾请收集上报调查和评估规定》中提到,按照气象灾害评估分级处置标准,将因灾死亡()人(含)以上或者伤亡总数()人(含)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亿元(含)以上的,定为特大型气象灾害。
A:100,300,10 B:200,300,10 C:200,400,15 D:100,400,15答案:A。
《气象灾请收集上报调查和评估规定》第四章第五条。
4.全国气象灾情收集上报时,农作物()指因灾减产8成(含8成)以上的农作物播种面积,反映农作物受灾的严重程度。
A:受灾面积 B:成灾面积 C:绝收面积 D:大棚损失面积答案:C。
《全国气象灾请收集上报技术规范》第四部分“灾情填报规范”第二点第三小点“农业影响”。
5.《气象灾请收集上报调查和评估规定》中指出,当发生小型及以上气象灾害后,()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立即赴现场进行实地调查和评估。
A:县级 B:地市级 C:省级 D:国家级答案:A。
《气象灾请收集上报调查和评估规定》第四章第六条。
6.《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中规定,气象灾害应急响应设为Ⅳ级、Ⅲ级、Ⅱ级、Ⅰ级四个级别,其中()级为最高级别。
A:Ⅳ级 B: Ⅲ级 C:Ⅱ级 D:Ⅰ级答案:D. 《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第三部分“监测预警”中3.2“预警信息发布”。
7.《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发布工作要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提高预警信息发布()和覆盖面为重点。
县级综合业务题库-汇总-1-防灾减灾
![县级综合业务题库-汇总-1-防灾减灾](https://img.taocdn.com/s3/m/c1ef547ca45177232f60a2df.png)
21 《气象灾情收集上报调查和评估规定》中规定,各级气象部门应当在灾害发生的 内及时进行灾情数据收集和初报。 A:2 B:6 C:12 D:12-24 22 《气象灾情收集上报调查和评估规定》中规定,在灾情发生 台中的直报系统上报重要灾情。 A:2 B:6 C:12 D:12-24
小时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通过决策服务平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实施《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A:2009年12月11日 B:2010年12月11日 C:2011年12月11日 D:2012年12月11日
17 《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中指出,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预测预报体系,加强对灾害性天气 事件的会商分析,做好灾害性、关键性、 重大天气预报和趋势预测。 A:突发性 B:转折性 C: 典型性 D:区域性 18 《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中指出,气象部门及时发布气象灾害监测预报信息,并与公安、 民政、电力监管等相关部门建立相应的气象及气象次生、衍生灾害监测预报预警 机 制,实现相关灾情、险情等信息的实时共享。 A:联合 B:联动 C:联防 D:联席 19 《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中指出,气象部门建立以 为基础的气象灾害调查收集网 络,组织气象灾害普查、风险评估和风险区划工作,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A:社区、乡镇 B:社区、乡村 C:社区、村镇 D:社区、农村 20 雷电是指发展旺盛的 通信设施等造成危害。 A:积云 C:高积云 中伴有闪电和雷鸣的放电现象,会对人身安全、建筑、电力和 B:积雨云 D:雨层云 小时
C:
13 大雾是指悬浮在贴近地面的大气中的大量维系水滴(或冰晶)的可见集合体,使水平能见度 降低到 以下的天气现象。 A:10km B:1km C:500m D:200m 14 《重大气象灾害应急响应启动等级》中规定,干旱已经造成 省(自治区、直辖市)大 部分地区达到气象干旱重旱等级,且至少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部分地区或者一个大 城市出现气象干旱特旱等级,多个大城市正常供水受到重大影响时重大气象灾害(干旱)Ⅱ 级应急响应启动。 A:2个 B:3~5 15 8级风是指水平风速达到 。 个 A:10.8~13.8 m/s C:17.2~20.7 m/s 16 B:13.9~17.1 m/s D:20.8~24.4 m/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气象灾情收集上报技术规范一、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各级气象部门的月、年和历史灾情(灾情普查)收集上报。
二、灾害类别气象灾害是指由气象原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给人类和社会经济造成损失的灾害现象。
本规范依据《气象灾情收集上报调查和评估规定》将气象灾害划分为28类。
各类灾害所属常见灾害、地方别名以及灾害说明等见附表1。
三、灾情上报字段及说明月、年和历史灾情(灾情普查)上报字段共包含96项,分属:基本信息、社会影响、农业影响、畜牧业影响、水利影响、工业影响、林业影响、渔业影响、交通业影响、电力影响、通讯影响、基础设施影响、商业影响、其他行业影响、图像视频信息及说明等16类。
各项字段名称、数据类型、单位及说明等参见附表2。
3456四、灾情填报规范(一)总体要求及说明月、年和历史灾情(灾情普查)上报基本信息以灾害性天气过程为时间单元、以县为地域单元,按照附表2所列字段名称、数据类型及单位等规范填报。
如某次灾害性天气过程无灾害影响描述或第2至第16类具体数据或文本信息内容,则不上报此次过程。
(二)各字段具体要求及说明(1)基本信息:“记录编号”是由系统自动产生的记录唯一性标识;“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州)”、“县(区、市)”指灾害发生地点所属的省(直辖市、自治区)、地(市、州)、县(区、市);“县编码”指灾害发生地所属的县级编码。
“灾害发生地名称”指气象灾害发生地的具体地点,指县级以下如乡(镇)、村等的名称,可以同时填写多个地点,用逗号隔开;“灾害主类”参照附表1规范填写灾害名称;“应归属的灾害名称”参照附表1中的“应归属的灾害名称”规范填写;“伴随灾害”指本次灾害性天气过程中除主要致灾灾种以外的其他同时发生的灾害类别;“灾害开始日期”、“灾害结束日期”指本次灾害性天气过程发生的起止时间,两个时间可以相同,按年-月-日填报(如2007-02-08);“气象要素实况”填写本次灾害性天气过程的天气学指标;“灾害影响”填写本次灾害影响的总体情况。
(2)社会影响:“受灾人口”指灾害过程中遭受影响的总人口情况,包括因灾致死、致伤、致病人口和因灾使生产、生活受到破坏以及家庭财产受到损害的人口;“死亡人口”指以气象灾害为直接原因导致死亡的人口数量(含非常住人口);“失踪人口”指以气象灾害为直接原因导致下落不明、暂时无法确认死亡的人口数量(含非常住人口);“受伤人口”指以气象灾害为直接原因导致的受伤人口数量(含非常住人口);“被困人口”指受灾人口中被围困48小时以上、生产和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的人口数;“饮水困难人口”指因灾造成的饮用水水源枯竭或水源污染、破坏,短期内不能解决饮水问题的人口数量;“转移安置人口”指因受到灾害威胁、袭击,需在24小时内离开其住所转移到其他地方的人口数量;“倒塌房屋数”指因灾导致房屋两面以上墙壁坍塌,或房顶坍塌,或房屋结构濒于崩溃、倒毁,必须进行拆除重建的房屋数量;“损坏房屋数”指因灾导致房屋部分承重构件出现损坏,或非承重构件出现明显裂缝,或附属构件遭受破坏,需进行较大规模的修复才可以居住的房屋间数;“疾病名称”指因本次灾害引发的流行病、传染病、多发病等疾病的名称;“发病总人口”指因灾引发的各种疾病发病的总人口;“停课学校”指本次灾害造成的停课学校数量;“直接经济损失”指本次灾害造成的全社会各种直接经济损失的总和(但因灾停产、停运等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不统计在内);“其他社会影响”描述除上述内容以外的其他社会影响。
(3)农业影响:“灾农作物名称”指遭受本次灾害的各种农作物名称;“农作物受灾面积”指因灾减产1成(含1成)以上的农作物播种面积,反映农作物受到灾害影响的范围(如果同一地块的当季农作物多次受灾,只计算其中受灾最重的一次);“农作物成灾面积”指因灾减产3成(含3成)以上的农作物播种面积;“农作物绝收面积”指因灾减产8成(含8成)以上的农作物播种面积,反映农作物受灾的严重程度;“损失粮食”指本次灾害造成受损粮食数量(包括减产、冲毁等);“大棚损坏”指本次灾害造成的各种农业生产用棚类设施的损坏数量;“农业经济损失”指本次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不包括牧业、林业、渔业损失);“农业其他影响”描述上述内容以外的其他农业影响。
(4)畜牧业影响:“影响牧草名称”指本次灾害受灾各种牧草的名称;“牧草受灾面积”本次灾害受灾的各种牧草总面积;“死亡大牲畜”指体型较大、须饲养2-3年以上发育成熟的牲畜(如马、牛、驴、骡、骆驼等,但不包括羊、猪等中小型家畜)死亡总数;“死亡家禽”指因灾造成的家禽(如鸡、鸭、鹅等)死亡总数;“饮水困难牲畜”指因灾造成的水源枯竭或水源污染、破坏,短期内无法解决饮水问题的牲畜数量;“牧业经济损失”指本次灾害使牧业遭受的总直接经济损失;“牧业其他影响”描述本次灾害除上述内容以外的其他牧业影响。
(5)水利影响:“水毁大型水库数”指本次灾害造成的总库容1亿立方米以上的水库损毁数量;“水毁中型水库数”指本次灾害造成的总库容1000万立方米至1亿立方米的水库损毁数量;“水毁小型水库数”指本次灾害造成的总库容10-1000万立方米的水库损毁数量;“水毁塘坝数”指本次灾害造成的总库容小于10万立米的水利设施损毁数量;“水毁沟渠长度”指本次灾害造成的各种沟渠损毁长度;“堤坝决口情况”描述本次灾害造成的各种水利设施堤坝决口的地点和决口长度;“水情信息”指本次灾害发生过程中的水位、流量等水情信息;“水利直接经济损失”指本次灾害造成的与水利有关的各种总直接经济损失;“水利其他影响”描述本次灾害除上述内容以外的其他水利影响。
(6)工业影响:“停产工厂”指因本次灾害全部或部分停产的工矿企业数量;“工业设备损失”指因本次灾害造成的工矿企业大型设备数量;“工业经济损失”指本次灾害造成的工矿企业总的直接经济损失;“工业其他影响”描述本次灾害除上述内容以外的其他工业影响。
(7)林业影响:“林木损失”指因本次灾害造成的各种林木倒断数量;“林业受灾面积”指本次灾害造成的林业受灾总面积;“林业经济损失”指本次灾害造成的与林业有关的总直接经济损失;“林业其他影响”描述本次灾害除上述内容以外的其他林业影响。
(8)渔业影响:“捕捞船只翻(沉)数量”指灾害造成的渔业捕捞船只损坏或翻沉的数量;“捕捞船只翻(沉)吨位”指灾害造成的渔业捕捞船只损坏或翻沉船只的总吨位数;“渔业影响面积”指本次灾害造成的渔业养殖受损面积;“渔业经济损失”指本次灾害造成的渔业各种直接经济损失;“渔业其他影响”描述本次灾害除上述内容以外的其他渔业影响。
(9)交通业影响:“飞机航班延误”指本次灾害造成的飞机航班延误或停飞架次;“交通工具停运时间”指本次灾害造成的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停运的时间;“交通工具损毁”指本次灾害造成的飞机、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损坏数量;“铁路损坏长度”指本次灾害造成的铁路路基、铁轨损坏长度;“公路损坏长度”指本次灾害造成的道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级道路和市内道路等)受损长度;“水上运输船只翻(沉)数量”指本次灾害造成的水上运输交通工具损坏、翻沉数量;“道路堵塞”指因本次灾害造成的道路交通拥堵路段数量、堵塞长度等;“交通经济损失”指本次灾害造成的交通业总直接经济损失;“滞留旅客数”指本次灾害造成的因交通中断、交通工具延误等在机场、车站滞留的旅客数量;“交通其他影响”描述本次灾害除上述内容以外的其他交通业影响。
(10)电力影响:“电力倒杆”、“电力倒塔”指本次灾害造成的电杆或基塔倒断数量;“电力断线长度”指本次灾害造成的输电线路断线、受损长度;“电力中断时间”指本次灾害因电力故障造成的停电时间;“电力经济损失”指本次灾害造成的与电力有关的各种直接经济损失;“电力其他影响”描述本次灾害除上述内容以外的其他电力影响。
(11)通讯影响:“通讯中断时间”;指本次灾害造成的通讯(电话、电报、无线电通讯等)中断时间;“通讯经济损失”指本次灾害造成的与通讯有关的各种直接经济损失;“通讯其他影响”描述本次灾害除上述内容以外的其他通讯影响。
(12)基础设施影响:“损坏桥梁涵洞情况”指本次灾害造成的较大型桥梁、涵洞受损数量;“基础设施经济损失”指本次灾害造成的与各种基础设施总直接经济损失;“基础设施其他影响”描述本次灾害除上述内容以外的其他基础设施影响。
(13)商业影响:“停业商店数”指受本次灾害影响而停业的商店数量(不包括私人小店);“商业经济损失”指本次灾害造成的与商业有关的各种总直接经济损失;“商业其他影响”描述本次灾害除上述内容以外的其他商业影响。
(14)其他行业影响:指本次灾害对除上面所列各行业之外的其他行业的影响情况。
(15)图像视频信息:“图片”指与本次灾害有关的灾情照片等图像信息;“图片信息说明”指照片中灾害事件的时间、地点及拍摄时间、人员等相关说明信息;“视频”指与本次灾害有关的灾情录像等视频信息;“视频信息说明”指视频资料的拍摄时间、地点、拍摄人及相关说明等信息。
(16)说明:“数据来源”指本次灾情信息的来源;“备注”关于填报过程中需要说明或阐述的内容。
五、常见问题处理规范(1)“灾害发生地名称”字段的填写。
当灾害在全县2/3以上地区发生时,可以填写‘全县范围’或‘所有乡镇’,否则按实际发生灾害的乡镇名称填写。
(2)“灾害类别”字段的填写。
填写本次灾害性天气过程的灾害名称。
如同时伴随其他类别灾害,则该字段填写最主要的致灾灾种名称。
举例:一次灾害性天气过程中暴雨、雷电、大风、冰雹同时出现,并明确主要致灾灾种为‘暴雨’,本记录“灾害类别”字段中则填“暴雨洪涝”,本记录中即填报‘暴雨’造成的各项损失数据。
如同时‘冰雹’(或‘雷电’、‘大风’)也有具体灾情数据且不与暴雨灾情重复,则再以‘冰雹’(或‘雷电’、‘大风’)为主灾填报另一记录,灾害名称填‘冰雹’(或‘雷电’、‘大风’)。
为避免重复统计,本次过程中凡有具体灾情、且能够单独成为一条记录的,其‘伴随灾害’字段不再填其他伴随灾害。
(3)“应归属的常见灾害名称”字段的填写。
举例:本次灾害过程在当地为‘暴风雪’造成的灾害,则在本条记录的“灾害类别”字段填‘雪灾’,“应归属的常见灾害名称”字段填‘暴风雪’。
(4)“伴随灾害”字段的填写。
本字段只填写灾害过程中除主灾之外的、但又没有具体灾情数据或文字信息的伴随灾害名称。
举例:如(2)的例子中,‘雷电’、‘大风’、‘冰雹’其中一项或几项均没有具体灾情数据或文本信息,则“伴随灾害”字段中填该项或该几项的名称,此字段可多填。
(5)对于确实无法查清灾害性天气过程的起止日期而只有模糊时段的,该灾情记录的开始和结束日期根据该时段的起止日期来确定。
如灾情记录中只有旬或月的,开始日期填写该旬或月的第一天,结束日期填写该旬或月的最后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