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十三校2020届高三语文12月联考试题(无答案)沪教版

合集下载

xx省“十二校”2020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xx省“十二校”2020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说明:1.本试卷共8页,24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学号填写在答题卷和作文纸上。

3.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否则视为无效答案。

4.考试结束后,只需将答题卷和作文卷分开交回给老师装订。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商贾./余勇可贾菱..角/棱.角皴.裂/逡.巡B.肄.业/驷.马难追流淌./徜.徉攒.聚/积攒.C.揣度./度.德量力蒿.草/枯槁毗..连/纰.漏D.拾.掇/拾.级而上龌.龊/优渥篆..书/椽.子【答案】B2.下面一段文字,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形成惩腐高压态势,重点在于“三度”——加大打击力度、提高查处速度、对不正之风保持零容忍度。

查处速度决定遏止程度。

坚持“露头就打”,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让腐败者没有机会撑开“保护伞”,没有时间掩盖和外逃,浇灭“看着别人有惊无险,自己也会没事”的侥幸心理,让想“捞一把”的人,结果“捞”到一副手铐。

“过街老鼠人人喊打”,需要汲取人民的力量,令腐败分子无所遁形。

A.遏止 B.保护伞 C.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D.无所遁形【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了词语的正确使用。

对词语的辨析应从词义(词义范围大小、词义侧重点、词义的轻重等),词语的用法(词语的搭配习惯、语法功能、适用对象等),词语色彩(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几个方面考虑。

A项不合语境,“遏止”指用力阻止,对象多是“战争”“暴动”“洪流”等来势凶猛而且突然发生的重大事件。

这里应用“遏制”。

B项“保护伞”比喻赖以不受伤害的资本,保护某些人或某一势力范围,使其利益不受损害或不受干涉的力量(多含贬义)。

C项“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比喻害人的东西,大家一致痛恨。

D项“无所遁形”指没有地方可以隐藏形迹、身影,赤裸裸的展现在人们面前。

上海市十二校高三联考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上海市十二校高三联考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上海市十二校高三联考语文试卷(答题时间150分钟,试题满分150分)一阅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7分)爱因斯坦的悼词朱也旷①对于现代物理学,1905年是个有点特殊的年份。

在这年9月的德国《物理学杂志》上,发表了由一位默默无闻的专利审查员爱因斯坦所写的三篇论文。

三篇论文中的任何一篇,都足以使作者享有大物理学家的盛名。

而其中最有名的便是《论动体的电动力学》,此文宣告了相对论的诞生。

②在科学论文的最后,通常会有一大堆的引文索引,但这篇论文的结尾却是光秃秃的。

爱因斯坦没有提及任何同行的工作,只感谢同样默默无闻的专利审查员贝索的“热忱帮助”。

③对于爱因斯坦,贝索是个有点特殊的人物。

尽管终其一生,贝索也许连半个物理学家都算不上,但在当时他却是最理解爱因斯坦的人。

全欧洲都找不到比贝索更好的“思想共振器”,爱因斯坦后来曾这么评价。

④1955年3月15日,贝索在日内瓦病逝。

3月21日,爱因斯坦在给贝索亲属的吊唁信中,写下了如下一段话:“现在,他又比我先行一步,离开了这个奇怪的世界。

但这并不意味着什么。

对于我们笃信物理学的人来说,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区别只不过是一种幻觉而已,尽管这种幻觉有时还很顽固。

”⑤这是我所见到的最难以忘怀的悼词之一,它是由两种特殊的金属熔合成的合金,一种是高贵的情感,另一种是幽邃的智力。

它既包含着对友人的深厚感情,也包含着深刻的物理学思想。

此前一年,爱因斯坦曾与贝索在信中讨论过“时间箭头”的问题。

爱因斯坦指出,在相对论与量子力学中,均不存在所谓的时间箭头(在牛顿的经典力学中当然也不存在),亦即基本的物理方程式均不提供过去和未来的区别。

这段悼词应该是源于这次讨论。

⑥但这也是一位聆听着死神脚步声的老人为自己撰写的悼词:他的妻子和妹妹已经走了,他的终生挚友贝索也走了,现在该他了,既然过去和未来并无区别,生与死又何足道哉! 不到一个月,爱因斯坦的病情就恶化了。

他拒绝了人为延长生命的手术建议,因为他要庄严地死去。

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卷(答案及解析)

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卷(答案及解析)

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卷一、语言基础运用1.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在注重乐教化的中国文化里,尊师重教是的价值基因。

②有着学界楷模,一代宗师之美誉的国学大师南怀瑾,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

他精研儒释道,将中国文化各种思想。

③这次,他平时自学的电脑维修技术终于派上了用场,只见他,—会儿工夫就把电脑故障排除了。

A. 薪火相传融贯中西二一添作五B. 薪火相传融会贯通三下五去二C. 衣钵相传融贯中西三下五去二D. 衣钵相传融会贯通二一添作五【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能力。

成语的正确运用,一定要在理解成语的意思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进行。

①句,薪火相传,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原意柴烧尽,火种仍可留传,古时候比喻形骸有尽而精神不灭,后人用来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衣钵相传:中国禅宗师徒间道法传授,常常举行授与衣钵的仪式,比喻技术、学术的师徒相传。

根据语境“在注重乐教化的中国文化里,尊师重教是……的价值基因”,语句强调的是“尊师重教是代代相传的价值基因”,所以用“薪火相传”恰当。

②句,融贯中西:融:融合;贯:贯通。

中西:中国和西洋。

融合贯通中国和西洋,一般指学问。

融会贯通:融会:融合领会;贯通:贯穿前后。

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根据“中国文化各种思想”只能选“融会贯通”。

③句,“二—添作五”是指双方平分,“三下五除二”,形容很快。

句子意思是说他速度快,选用“三下五除二”。

故选B。

2. 选出下面几个话语情境中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A. 萧峰对段正淳说:“大理段王爷,令千金在此,你好好的管教吧!”说着携起阿紫的手,走到段正淳身前,轻轻将她推过去。

(小说《天龙八部》第四十一回)B. 参加中国围棋世界冠军争霸赛的选手古力赛前表示:“明天的对手是江维杰,他在上届比赛中曾把我打下了冠军的宝座,希望他明天能手下留情。

”(腾讯体育消息)C. “以自身的品性、资质和特定条件下的作为论,汉献帝在历代帝王中可算中上水平,如果按照大众对贤君的惯常定义,汉献帝也完全可以忝列其中。

2020年高三语文12月联考试卷及答案

2020年高三语文12月联考试卷及答案

2020年高三语文12月联考试卷及答案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全不相同的一组是A.雏鸟/踌躇筵席/垂涎启蒙/蒙昧时代B.彻底/掣肘绯闻/悱恻叨扰/唠唠叨叨C.仿效/发酵珠砾/闪烁曝晒/曝光D.菁华/矜阀觊觎/揶揄供给/交给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过期鸡肉优先供给中国市场”,这句话让人五味杂陈。

它的潜台词是,在中国,造假不会追责、欺骗不需代价,监管部门越俎代庖、消费者可以被随意对待。

如果这句话让人愤怒,我们是不是也该想想,洋供应商为什么就敢这么胆大妄为?是他们逃避监管的能力太强,还是食药监管部门不作为?如果属于前者,就说明监管制度存在严重的漏洞;如果是后者,那就是监管部门失职,甚至是犯罪。

A.五味杂陈B.潜台词C.越俎代庖D.甚至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说话方式不当往往容易引起人与人之间的猜忌、误解、隔阂,使得人与人失去了真诚的交流,陷入孤独的人生困境之中。

B.这几个年青人选准目标,经过反复试验,潜心攻关克难,终于成功开发了具有预防及治疗结肠病的新药,引起了厂家的关注。

C.在交融与冲突并存的当代文化环境中,能否用东方雕塑语言来表达个性魅力与民族精神,则恰恰是中国当代雕塑所欠缺的。

D.本次展览分“东方瓷国”“海上通衢”“瓷艺远播”等三部分组成,详细介绍了中外陶瓷文化互相影响和广泛交流的历史。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这种掩饰所需的精神力量,虽然总是而且必然会遭到虚伪的卑鄙性质所玷污,然而,却常常很受许多见识不凡的人物推崇。

②然而,它们有时候是受很不一样的动机指使的,在这种场合,它们虽然仍旧是伟大与可敬的,不过,却可能是极端危险的。

③对恐惧的克制力和对愤怒的克制力,总是伟大高贵的力量。

④最大无畏的勇气也许会被利用来进行最不正当的阴谋。

⑤在重大的挑拨激怒中,表面的平静与好脾气有时候也许隐藏着最坚定与最残忍的复仇雪耻的决心。

(审核版)上海市十四校2020届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doc

(审核版)上海市十四校2020届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doc

上海市十四校2020届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卷考试时间 150分钟满分150分一阅读 9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7分)日常感觉:智慧栖身之地唐韧①人类一切智慧(包括理论)的原初栖身处,正是人类的日常感觉。

②曾有欧洲某国的一个妈妈把教给她孩子读字母“O”的幼儿园老师告上法庭,罪名是老师剥夺了孩子的想象权——孩子本可以从一个小圆圈想到许多许多,现在只剩了一个字母“O”。

这个母亲告赢了。

③我们的孩子一学话,家长就急急如敕地命他们背唐诗,幼儿园也忙于让他们学写字学英文,为的是叫他们比别人早些钻进知识技能中去,在未来的升学就业竞争中多持一个筹码。

④此举的结果也许是,背熟“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孩子,对枝头的鸟啼丧失了感觉。

⑤苏格兰哲学学派把“日常感觉”称为“来自日常感觉的正常人类理智哲学”的提法,含义就是日常感觉对人理智的长成,其意义绝不低于书本智慧。

⑥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费曼讲到他自幼所受的教育,说曾有孩子指着一只黑颈鸫,问他这鸟叫什么,他答不上来,那孩子就不以为然地说:“你爸爸怎么什么都没教你呢?”费曼回忆道:其实情况正相反。

我爸是这样教我的——“看见那只鸟儿了吗?”他说,“我可以教你怎么称呼这只鸟,可还是一点儿也不懂得它。

我们还是来仔细瞧瞧它在做什么吧。

”⑦费曼说,我于是很早就学会了“知道一个东西的名字”和“真正懂得一个东西”的区别。

⑧这也正好是会背诵“处处闻啼鸟”和会欣赏、分辨各种鸟啼两种能力的区别。

⑨费曼的父亲比一般家长更洞悉人类理智发育的生态,他更珍惜儿子对生活现象的观察理解力:能积累提取日常感觉的能力是高于万物、唯人才有的生态优势。

“理论之树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他聪明地避开高踞灰色树上的虚荣,给儿子预留了充足的理智发育的空间,轻松地指点幼子仰视“正常人类理智哲学”的常青树风景。

将来别的孩子拼尽全力爬到灰色树顶时,费曼却可能从容地攀上了常青树。

⑩自然,所有的比喻都有缺陷。

上海市十二校高三12月联考(全科10套)上海市十二校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

上海市十二校高三12月联考(全科10套)上海市十二校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

命题:上海市莘庄中学(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第一部分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15分)无争议陷阱余秋雨①在我们的心理习惯当中,与创新意识最有抵触的是什么呢?是“无争议陷阱”。

中国民众长期以来愿意接受一种“无争议”的成果,一有“争议”,就皱眉存疑。

这一点,正好与创新意识水火不容。

大家知道任何创新,必然是对既有成果的挑战,必然是对过往信条的否定,必然是对公众公认秩序的撼动,也必然是对原定规则的触犯。

因此,也必然会引来一大堆争议,而且极有可能形成包围,构成围猎..。

可以肯定地说,没有争议的创新不叫创新,如果一种创新一旦现身就远近..或者围啄都接受,那一定是利用了权势,不可能是真正的创新。

②中国文化把这个“无争议的陷阱”挖得很大,要求一项创新不仅在专业领域里边无争论,而且最好在民众中也无争议。

这种从众的惰性对创新而言是一种更险恶的陷阱。

历史上哪有一项真正的社会改革方案或者学术研究成果,一出来就广受民众拥护的?我也是民众的一员,我发现,如果以民众的身份来考虑一项不是我们专业的成果的时候,我们的思维标准一定是陈旧的、世俗的、平庸的。

这不能怪民众,因为民众面对一种陌生的创新总会缺少精神扶手,总会惊慌失措,以他们的标准,就很少有创新空间。

比如我们现在对城市建筑就是这样,新的建筑出来民众一定否定。

有一些低劣的媒体,有一些小人,却让创新者成为一个“争议人物”。

当不争议创新项目的时候,大家就去争议这个人,使他的创新无法进行。

可见,“无争议陷阱”真正是中国文化产生创新空间的最重要的障碍。

③在一个健康发展的时代,“有争议”是一个褒义词,“无争议”是一个贬义词。

理由显而易见,就是一切创新都在争议中实现。

④当成果缺少争议的时候,社会上有一些小人总是从人格上把创新者变得充满争议。

这个问题是中国社会的一大特色。

⑤据我所见,多数创新即使不被人家争议,创新者本身在待人接物上也确实有很多缺陷。

因为他们要把极大的精力投注在创新项目上,没有时间上下应酬,多数不太合群。

2020年高三上学期语文12月份月考试卷

2020年高三上学期语文12月份月考试卷

2020年高三上学期语文12月份月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语言文字运用 (共5题;共6分)1. (1分)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 衰鬓舟辑修葺弃如敝屐B . 暝想戎马寂寥宵衣旰食C . 澹泊皓腕潦缩旌麾南指D . 缛暑乌骓剽掠斩将骞旗2. (2分) (2019高二下·天津期中)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________的南湖书院,书香弥漫,静谧安然。

书院正门有一副笔力遒劲的楹联:“细嚼梅花读汉赋,漫研竹露裁唐诗。

”历经________的岁月,隽永的联句仍似甘霖点点,滋润心田。

徽州莘莘学子如一颗颗莲子,绽放成一朵朵璀璨的莲花。

将来搏古通今的学子们走出徽州,展翅高飞,擎天地日月,度人世沧桑。

此处粉墙黛瓦,曲径通幽,儒风雅韵,美不胜收。

________于徽州,如痴如醉,真想在这片书香氤氳之地诗意栖居。

(1)文中划线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 . 弥(mí)漫静谧(mì)笔力遒劲(jìn)B . 莘(xīn)莘学子璀(cuǐ)璨隽(juàn)永C . 搏(bó)古通今曲(qǔ)径通幽徽(huī)州D . 氤氲(yūn)栖(qī)居擎(qíng)天(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A . 庄严幽远徘徊B . 庄严悠远徜徉C . 庄重幽远徜徉D . 庄重悠远徘徊3. (1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地王大厦是中国当时超高层钢结构工程的代表作,全过程采用计算机控制,智能化程度在今天也可以堪称先进。

B .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和重视临港产业经济,应当成为解决我市经济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C . 国家质检总局提出,“十一五”期间要形成10个左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竞争力较强、知名度较高、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定份额的世界级品牌。

高三语文12月份三校联考参考答案

高三语文12月份三校联考参考答案

高三语文12月份三校联考参考答案高三语文参考答案5.C6.B7.(1)我却曾经看到吴子瞪着眼睛,挥着衣袖,愤激地发表言论,祸福利害,都不能使他稍微动摇大概因为他向来志向坚定。

(则,张目奋袂少,盖,素,各1分)(2)我当时正沉醉于六朝(文学),不知道他文章的好处,也不拿来看。

(方、汩没、善,省略句,各1分)8.文章过人:忠于明室;刚烈正直;远见卓识,(每点1分)9.元夕指元宵节(2分):三更是指午夜11点至1点(3分)10.以“忆昨预赏灯”比“今独掩扉”,昨天能上街,今育却“怕春寒”,别人欢游,自己孤苦、悲伤;只有从“绛都词”中寻找的旧情对比衬托现实中的“帘寂寂,月低低”的孤冷:以隔壁孩子逛完花灯回来的欢声笑语对比反衬自己三更未眠的孤寂之情。

(每点2分,答出对比的内容,意思对即11.(1)濯清涟而不妖(2)斯人独憔悴(3)夕揽洲之宿莽(4)飞湍瀑流争喧(5)天街小雨润如酥(6)雕阑玉砌应犹在(7)泣孤舟之嫠妇(8)任尔东西南北风12担心;后悔;紧张(忧虑);狂喜;想念。

(每点1分)13提及庚子年前后,八国联军入侵等往事,暗写内忧外患的时局;(2分)借孩子扔石子就可以打碎玻璃窗子,表明底层百姓抵御外辱的决心。

(2分)14.在我“迷茫困惑”之时,渡家用他的善良言行驱除了“我”心中的疑惑担忧,将“我”渡到善良的人性彼岸:在动荡的时局中,“我”看到了普通劳苦大众的坚韧的生活态度和坚定的力量:表达了“我”对穷苦善良的渡家的赞美与感激。

(意思对即可,每点2分)15.首先指出清末“报章文体”也经历了由弱到盛的发展过程;然后,提出这一文体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最后以梁启超为例,指出人文情怀为文体注入了生命力。

(每点2分)16.必然要经历发展到兴盛的过程;必须要接受时代文化的影响;最终会与纯文学对话和交流,推动文学的发展。

(每点2分)17.初次见面,滔滔不绝批评我的学术文章:上课时口若悬河,不顾下课铃声;播放录音带中的梵文吟唱,震撼人心。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试题语文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试题语文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试题语文含答案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当下养生信息火爆,各种养生节目、养生书籍竞相_____________,众说纷纭,让人无所适从。

其实,人们不必生搬硬套养生法,更不必整天_____________着如何长寿,过得战战兢兢。

至于吃补品,对于饮食正常,营养充足的人,则是_____________。

A. 出炉算计多此一举B. 出台琢磨画蛇添足C. 出炉琢磨多此一举D. 出台算计画蛇添足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考察中国国情可以预见,中国今后的民主法制建设不太可能全盘引进西方理念,而更可能采取立足民生、务实渐进,逐步实现制度的进步和升级。

B.近年来,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一些研究机构和专家不断发出全球面临粮食危机的警告:2015年全球饥民人数已高达10亿之巨。

C.苹果公司不仅为广大用户提供创新产品及相关解决方案,更重视用户的应用体验,凭借专业精深的技术帮助用户加速采用以及有效使用苹果系列产品。

D.在城市建设中,既要有超前意识,又要从保持城市个性、保护文化遗产的立场出发,秉持循环经济的理念和依法治理的要求,来进行建设和规划。

3.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借代修辞手法的一项是(3分)A.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B.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C.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D.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人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瓦尔登湖》是一部蕴含了深刻哲理的散文。

它分析生活,批判习俗处,见解独特,耐人寻味。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

①即抵御今天这个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的引诱的最好的办法就是简朴②梭罗对社会的意义在于批判更在于指导③而且全然不顾同时代人如何对我们指手画脚④虽然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是复杂的⑤他毫不犹豫地揭露问题的同时也负责任地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⑥但我们的知识使我们能够选择一种正确的生活方式A.⑥③④①②⑤B.②⑤①④⑥③C.②④⑥③①⑤D.⑥④②⑤③①5.下列对“国家节水标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 “国家节水标志”由水滴、手掌和地球变形而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高三调研考语文试卷2020.12 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和答题要求,所有答案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正面清楚地填写学校、班级、姓名、考号。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答题时间150分钟,试题满分150分。

一阅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7分)①南朝梁的刘勰,在《文心雕龙》里专门谈了风骨的问题。

他说做文章要“风清骨峻,篇体光华”。

就是说,文章要像人一样,有清新的风貌、峻拔的骨骼,看起来精神奕奕。

这是一种对文章的美的理想,并且这种美的理想又是从人格的美的理想中来的。

所以,钱钟书在《中国固有的文学批评的一个特点》里认为,中国传统以来的文评就是把文章通盘的人化、生命化。

可见,中国人对美的认识往往和真、善联系在一起。

②风骨的说法,探本溯源,大抵是从人物品藻里来的。

关于人物品藻,中国从来便是有的。

□□□□□□③不过魏晋时候的人物品藻和从前又有不同。

按照现代汤用彤的说法,“汉代相人以筋骨,魏晋识鉴在神明”。

就是说,汉代议论人物偏于实在,往往把外在的形容和人的身份地位联系起来,好像有功利性的意味。

而魏晋时候,尤其是晋代,议论人物偏于玄虚,往往从审美的一面欣赏人的精神气象。

譬如南朝宋的刘义庆写《世说新语》,记述汉代到东晋的轶事琐语,有许多谈论人物风度的内容。

他大概是受了前一代的影响,所以尤重人物的气宇和风韵。

至于差别的原因,也许在于汉代是儒教统治,思想上有最高权威作为标准的时代;而魏晋则是政治混乱苦难、精神却自由解放的时代。

魏晋人在政治的失落里,产生了自我意识的觉醒,进而有了对个体的美的欣赏。

④可见,人物品藻在实用、功利的层面以外,又发展出审美、赏鉴的一面,所以一些用来品评人物的词语便自然而然地用于艺术,以至于元人杨维桢《赵氏诗录序》里认为,“评诗之品无异于人品也,人有面目骨体,有情性神气,诗之丑好高下亦然”,也就是人化的艺术。

风骨便是一例。

在人的一面来说,风骨是一种人格美。

一个有风骨的人,往往性格坚强而不屈,品格刚正而有骨气,素性潇洒,风度翩翩。

而在艺术的一面来说,风骨是一种意境美。

一件有风骨的艺术品,往往自然流畅、刚健笃实,使艺术家之心清澈显然,充满凝聚的力量。

譬如绘画。

中国画讲究笔墨,所以用墨要有流动的感觉,用笔要有穿透的力量。

六朝齐的谢赫写《古画品录》,讲了绘画六法,其中有两点说的是气韵生动和骨法用笔。

又譬如书法。

书法讲究用笔、结体和章法。

尤其草书,一笔而成,中间有轻有重、有徐有疾。

骨架立于其中,故而气脉贯通,隔行不断。

所以书法是以有骨有筋有血有肉的字体篇章为美的。

刘勰把风骨引入文学,以为文章要有生命感,鲜活而生动;要有精神性,不能软绵绵、懒洋洋。

这一点,对后世文人影响颇大。

⑤风骨的精神,在汉魏一代人的放任率性、刚健遒劲里,显得尤为强烈。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没有明言风骨专是汉魏一代的。

刘勰以后,南朝梁的钟嵘提到了“建安风力”,大抵有这个意思。

再以后,则往往说建安风骨、汉魏风骨。

譬如宋的严羽在《沧浪诗话》里评阮籍的《咏怀》之作时,说“极为高古,有建安风骨”。

可见,后人把汉魏一代风骨的精神奉为楷模,并极力效仿。

在唐代,主要是初唐和盛唐,这种风气最盛。

譬如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以为作诗要传承汉魏风骨,既有兴寄,更有骨气。

又譬如李白,“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显然有一种对为人为文大气而深刻的追求。

⑥汉末至魏晋,是政治黑暗、社会苦痛的一个时期,常有战争、生死的劫难。

那个时候,一面是“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对生命易逝的忧患感喟;一面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对建功立业的慷慨多气。

所以,汉魏风骨便有一种大气之美的意蕴。

大气之美,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要有一种大的视野、大的胸襟。

譬如形而上的天地、死生之思,又譬如现实里的政治、社会之虑。

初唐和盛唐一代的许多文人秉承了这种精神。

他们写出塞诗,便是一种深沉激昂,对民族命运的思虑,是一种大气之美。

(节选自解芳的《风骨之美》)1.联系后文,理解第一段中画线句“把文章通盘的人化、生命化”在文中的含义。

(2分)2.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②段方框中,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①曹丕当魏国皇帝的时候,实行了一种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方法。

②这种做法虽然有权势把持、变相世袭的流弊,但还是使品评人物的风气,愈发盛行起来。

③后来是鉴别流品。

④譬如汉代的王充说骨相,就是从骨法而知人的富贵贫贱、操行品德。

⑤一面看人的家世门第、才性品行,一面看人的风姿仪态、骨骼骨相。

⑥先是看面相,从人的五官、容貌、体态,预言吉凶祸福。

A.⑥,①,④,③,⑤,②。

B.⑥,①,②,④,③,⑤。

C.⑥,③,④,①,⑤,②。

D.⑥,④,③,①,⑤,②。

3.分析第③段画线句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3分)4.请概括第⑤段的主要内容。

(2分)5.下列对“风骨”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A.“风骨”一词用于文评是中国文评把文章人化、生命化的一个表现。

B.元人杨维桢认为诗歌好丑取决于有无风骨。

C.钟嵘认为风骨是汉魏一代专有。

D.“汉魏风骨”主要指诗人们因政治黑暗、社会苦痛而产生的对生命易逝的感喟。

6.本文思路极为严谨,试分析之。

(4分)(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

(21分)也是水湄张晓风(台湾)○1那条长几就摆在廊上。

○2廊在卧室之外,负责数点着有一阵没一阵的晚风。

○3那是四月初次燥热起来的一个晚上,我不安地坐在廊上,十分不甘心那热,仿佛想生气,只觉得越来越不负责,就那么风风雨雨闹了一阵,东渲西染地抹了几许颜色,就打算草草了事收场了。

○4这种闷气,我不知道找谁去发作。

○5丈夫和孩子都睡了,碗筷睡了,家具睡了,满墙的书睡了,好象大家都认了命,只有我醒着,我不认,我还是不同意。

春天不该收场的。

可是我又为我的既不能同意又不能不同意而懊丧..。

○6我坐在深褐色的条几上,几在廊上,廊在公寓的顶楼,楼在新生南路的巷子里。

似乎每件事都被什么阴谋规规矩矩地安排好了,可是我清楚知道,我并不在那条几上,正如我规规矩矩背好的身份证上长达十几个字的统一编号,背自己的邻里地址和电话,在从小到大的无数表格上填自己的身高、体重、履历、年龄、籍贯和家庭。

○7可是,我一直知道,我不在那里头,我是寄身在浪头中的一片空白,在一瞬眼中消失,但我不是那浪,我是那白,我是纵身浪中而不属于浪的白。

○8也许所有的女人全是这样的,象故事里的七仙女或者田螺精,守住一个男人,生儿育女,执一柄扫把日复一日地扫那四十二坪地(算来一年竟可以扫五甲地),象吴刚①或薛西佛②那样擦抹永远擦不完的灰尘,煮那象“宗教”也象“道统”不得绝祠的三餐。

可是,所有的女人仍然有一件羽衣,锁在箱底。

她并不要羽化而去,相信自己曾是有羽的,那就够了。

○9如此,那夜,我就坐在几上而又不在几上,兀自怔怔地发呆。

10报纸和茶绕着我的膝成半圆形,那报纸因为刚分了类,看来竟象一垛垛的砌砖,我恍○惚成了俯身城墙凭高而望的人,柬埔寨在下,越南在下,孟加拉在下,乌干达在下,“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故土在下……11夜忽然凉了,我起身去寻找披肩把自己裹住。

○12一钵青藤在廊角执意地绿着,我大部分的时间都不肯好好看它,我一直搞不清楚,它○到底是委屈的还是悲壮的。

13我决定还要坐下去。

○14是为了跟夜僵持?跟风僵持?抑是跟不明不白就要消失了的暮春僵持?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我不要去睡,而且,既不举杯,也不邀月,不跟山对弈,不跟水把臂,只想那样半认真半不认真地坐着,只想感觉到山在,水在,鸟在,林在,就好了,只想让冥漠大化万里江山知道有个我在就好了。

15我就那样坐着,把长椅坐成了小舟。

而四层高的公寓下是连云公园,园中有你纠我缠○的榕树,榕树正在涨潮,我被举在绿色的柔波上,听绿波绿涛拍舷的声音。

16于是,渐渐地,我坚持自己听到了“流水绕孤村”的孱缓的声音,真的,你不必告诉○我那是巷子外面新生南路上的隆隆车声,车子何尝不可以“车如流水”呢?一切的音乐岂不是在一侧耳之间温柔,一顾首之间庄严吗?于无弦处听古琴,于无水处赏清音,难道是不可能的吗?17何况,新生南路的前身原是两条美丽的夹堤,柳枝曾在这里垂烟,杜鹃花成把它开成○一条“丝路”,五彩的丝,而我们房子的地基便掘在当年的稻香里。

18我固执地相信,那古老的水声仍在,而我,是泊船水湄的舟子。

○19新生南路,车或南,车或北,轮辙不管是回家,或是出发,深夜行车不论是为名是为○利,那也算得是一种足音了。

其中某个车子里的某一把青蔬,明天会在某家的餐桌上出现,某个车子里的鸡蛋又会在某个孩子的便当里躺着,某个车中的夜归人明天会写一首诗,让我们流泪,人间的扯牵是如此庸俗而又如此深情,我要好好地听听这种水声。

20如果照古文学学者的意思,“湄”字就是“水草交”的意思,是水跟岸之间的亦水亦○岸亦草的地方,是那一注横如眼波的水上浅浅青青温温柔柔如一带眉毛的地方。

这个字太秀丽,我有时简直不敢轻易出口。

21今夜,新生南路仍是圳水,今夜,我是泊舟水湄的舟子。

○22忽然,我安下心平下气来,春仍在,虽然已是阴历三月的最后一夜了。

正如题诗在壁,○壁坏诗消,但其实诗仍在,壁仍在,因为泥仍在,曾经存在过的便不会消失。

春天不曾匿迹,它只是更强烈地投身入夏,原来夏竟是更朴实更浑茂的春。

正如雨是更细心更舍己的液态的云。

23今夜,系舟水湄,我发现,只要有一点情意,我可以把车声宠成水声,把公寓爱成山○色的。

24就如此,今夜,我将系舟在也是水湄的地方。

○【注释】①吴刚:相传吴刚是樵夫,醉心于仙道,但始终不肯专心学习,因此天帝震怒,把他留在月宫,要他砍倒桂树,方可获仙术。

但吴刚每砍完一半,桂树便会自动愈合,日复一日,吴刚的工作始终无法达成,必须不断的砍下去。

②薛西佛:希腊罗马神话故事中的大巨人。

因为犯了大错而被宙斯处罚将山脚下的大石头推上山。

但石头被施以魔法,到了山顶就会自动地滚到山脚下。

所以薛西佛斯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推石上山的行为。

7.联系上下文,理解第○5段中作者感到“懊丧”的原因。

(2分)8.第○8段画线句的含义是。

(3分)9.理解第○15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3分)10.联系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第○22段的作用。

(4分)11.选出对文章的赏析有误的一项:()(3分)A.本文以作者心情的变化贯穿全文,从一开始的懊恼,到接下来调整心绪平和下来,到最后有所悟而心情好转。

B.本文借助“泊舟水湄的舟子”这一形象揭示了只要有一点情意,平庸的生活也可以深情的哲理。

C.暮春之际伤春惜春自古文人皆然,这篇散文也未能摆脱这一情感格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