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令 次欧公西湖韵》阅读答案
高三高考 语文 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解析
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咏梅【宋】王安石颇怪梅花不肯开,岂知有意待春来。
灯前玉面披香出,雪后春容取胜回。
触拨清诗成走笔,淋漓红袖趣传杯。
望尘俗眼那知此,只买夭桃艳杏栽。
(1)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借对梅花迟迟不肯开放的不解,突显梅花“有意待春来”的志向。
B.颔联用拟人手法写梅花的高洁幽香和不畏严寒傲雪独放的品格与神韵。
C.颈联写梅花触发作者诗兴,笔走龙蛇,唤酒畅饮而弄湿了自己的衣袖。
D.该首诗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借物言志,意味深远。
(2)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鼓笛慢·黔守曹伯达供备生日黄庭坚早秋明月新圆,汉家戚里生飞将。
青骢宝勒,绿沉金锁,曾瞻天仗。
种德江南,宣威西夏,合宫陪享。
①况当年定计,昭陵②与子,勋劳在、诸公上。
千骑风流年少,暂淹留、莫辜清赏。
平坡驻马,虚弦落雁,思临虏帐。
遍舞摩围,递歌彭水,拂云惊浪。
看朱颜绿鬓,封侯万里,写凌烟像③。
【注】①“青骢宝勒……合宫陪享”这几句是讲曹彬(曹伯达曾祖)平定江南,其子曹玮、曹璨等屡破西羌契丹事。
②昭陵,宋仁宗葬永昭陵,宋人以昭陵代指仁宗。
③凌烟像:唐太宗李世民为表彰功臣而建造凌烟阁,上面绘有功臣图像。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汉家戚里生飞将”一句总领上片,巧妙地夸耀了黔州太守曹伯达的高贵出身。
B.上片回顾往事,写曹伯达家族功勋卓著,表达了作者希望自己忠心报国的高远志向。
C.下片“暂淹留、莫辜清赏”表达出词人对曹伯达的勉励,希望他不要辜负朝廷恩遇。
D.下片承接上片铺陈的手法,“虚弦落雁”“拂云惊浪”等句极力赞扬曹伯达年少有为。
(2)本词结尾“看朱颜绿鬓,封侯万里,写凌烟像”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程刘二侍郎兼独孤判官赴安西幕府李白安西幕府多材雄,喧喧惟道三数公。
2025届浙江省杭州市高级中学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5届浙江省杭州市高级中学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汉字是表意文字,但对其中的“意”,但相当多的人对“表意文字”理解得比较简单。
以为每个字的意义均可以从其楷书字形中找到解释。
( ) 。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宇》中,将古文字的构成规则归纳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称之为“六书”,而“六书”之首即为“象形”。
殊不知经历了几千年的变化,很多现代字形与造字之初,不同汉字中相同的构件,其来源可能完全不同。
更重要的是,汉字虽然属于表意文字,但字形中的构件并不都是表意的,而是有的表音,有的是代替某个构件的记号。
若都当作表意构件去理解,则难免。
汉字演变的复杂知识一般人不了解,这很正常,但切不可信口开河,以免将错误知识和观念___ __下去。
汉字历史悠久、不断演进,汉字中蕴涵着中国人独有的思维方式及价值追求。
汉字与汉语是中华文化的基因,是中华文化的记载者与传播者,凝聚着中国人的文化认知与文化情感,全社会应树立对汉字的敬爱之心。
随着时代的发展,使很多汉字形成的语境已经改变了,理解汉字起源与演变更为不易。
为此,有必要在民众中科学的汉字基础知识。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汉字的起源确实与古时人们使用的图形符号有关。
B.古时人们使用的图形符号确实是汉字的起源。
C.古时人们使用图形符号,而这些符号确实逐渐演化成了汉字。
D.图形符号被古人使用,后来的确演化成了汉字。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大相径庭牵强附会留传推广B.方枘圆凿穿凿附会留传普及C.方枘圆凿牵强附会流传推广D.大相径庭穿凿附会流传普及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为恰当的一项是A.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使产生汉字的语境发生改变,探究汉字的起源与演变更为不易。
新高中语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100附解析
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①作(南宋)叶梦得故都迷岸草,望长淮、依然绕孤城。
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②,戈戟云横。
坐看骄兵南渡,沸浪骇奔鲸③。
转眄东流水,一顾功成。
千载八公山下,尚断崖草木,遥拥峥嵘。
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
信劳生、空成今古,笑我来、何事怆遗情。
东山④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⑤!【注释】①寿阳:今安徽寿县,曾为楚国都城。
八公山:公元383年,东晋谢安以八万精兵大败前秦苻坚八十万众于此。
②芝兰秀发:比喻年轻有为的子弟。
③奔鲸:前秦溃兵,④东山:指谢安,他曾隐居东山,⑤桓筝:东晋桓伊善弹筝,曾抚筝而歌《怨歌》,以讽谏晋武帝猜忌谢安。
(1)上阕画线句写东晋谢安的风采与战功,与苏东坡笔下周瑜“________、________”的风采与战功有异曲同工之妙。
(2)试赏析本词下阕的抒情艺术。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汲江煎茶苏轼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第一句说,煮茶最好用流动的江水(活水),并用猛火(活火)来煎,所以只好到江边去汲取。
B.领联写月夜汲水的情景,说用大瓢舀水,好像把水中的明月也贮藏到瓢里了,一起提着回来倒在水缸里,再用小水杓将江水舀人煎茶的陶瓶里。
C.第五句写煎茶这里翻“雪乳”,说明他沏的是好茶;第六句说斟茶,用“松风”来形容茶声。
诗人熟练地运用了象征、比拟的手法,显得十分形象、逼真。
D.这是一首关于茶道的七律,诗中描写了从取水、煎茶到饮茶的全过程,表现了诗人通达从容的人生态度,构思奇特,描写精美细致,笔风清新简淡。
(2)“自临钓石取深清”句,看似只是平淡的叙事,实则用意颇工,内涵丰富,请分析该句内涵。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听安万善吹觱篥①中歌(节选)李颀枯桑老柏寒飕飑,九雏鸣凤乱啾啾。
第11课《短文两篇》 课后练习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2021——2022学年度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课后练习一、选择题1. 选出下列画线字的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相与步于中庭相与:共同。
中庭:院子里。
B.积水空明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C.盖竹柏影也盖:原来是。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欣赏、领悟。
2. 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3. 下列对《答谢中书书》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览了古今。
B.“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
C.“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繁多杂乱。
D.“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绘出众彩纷呈,绚丽动人的景象。
4. 对《记承天寺夜游》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
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二、填空题5. 填空:(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_,字通明,自号________。
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_______。
(2)《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广东普宁华侨中学2025届高考仿真卷语文试卷含解析
广东普宁华侨中学2025届高考仿真卷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近代名医黄省三的名字应该是取自《论语》中“_______”一句;而现代书法家楚图南的名字应该是取自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__”一句。
(2)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涉及四种植物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琵琶行》中写琵琶女嫁作商人妇后梦回当年、梦中哭醒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顺序正确的一项是电影《流浪地球》在商业上的成功已经毋庸置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该片在诸多瑕疵的前提下,是如何做到让观众愿意用“瑕不掩瑜”来为之辩护,并且让这部电影的口碑持续发酵的?①但有一个事实似乎不太为人关注②已经有不少文章对电影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人的分析③甚至包含了很多问题④绝大多数人都同意这部电影并不完美⑤它所承载和传达的意义也正在被大量挖掘和讨论A.⑤④③②①B.①④③⑤②C.⑤④③①②D.①④2③⑤3、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传统节目形态已经玩不出花,综艺节目亟.(jí)须引入第三视角,以弥补、调和纪实内容的单薄.(báo),真人选秀+演播室观察的万能公式被证明奏效后,各大视频网站像抓住稻草一般蜂涌而上。
意境类古诗试题解答技巧及练习答案
意境类古诗试题解答技巧及练习答案意境类(一)设问方式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2、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4、诗中描绘了哪些景象?这些景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二)分析思路鉴赏古诗的意境,要注意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意象),有什么特征,渲染了何种气氛或传达了何种情感,情景之间的关系如何等问题。
【常用术语】雄浑壮丽雄奇险峻辽阔苍茫清幽明净闲适恬淡恬静优美萧瑟凄凉孤寂冷清肃杀荒寒雄浑开阔?ば燮婀謇霆せ趾敫咴丢ず棋?辽阔?げ┐笮缕妾ど铄淦驷泉る?胧渺远?た樟楦咴丢た彰擅悦*ば榛闷?渺?げ粤贡?壮?τ琶烂匀霜で逍旅骼霆で寰挥脑丢つ?静恬淡?ぐ糙酌篮锚で寰挥葡歇?冷森幽僻?て嗲謇渎? 萧疏凄寂淡雅闲适和谐静谧开阔苍凉深远绵邈高远辽阔沉郁孤愁等(三)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或指出描写的具体景象、意象)。
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要注意两点:一要忠实于原诗,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意境)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常见失误】一是描摹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二是考生往往着重于“思与境偕、情景相融”的正衬模式,而忽略了一些诗歌是通过景物来反衬思想感情,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错误。
【特别提示】题目中如要求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一定注意结合原诗中的意象进行具体阐释。
(四)答题示例【例题1】(2012年高考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苏轼《木兰花令 次欧公西湖韵》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苏轼《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霜余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颍咽。
②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
③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
④与予同是识翁人,唯有西湖波底月。
【注释】①欧公西湖韵:指欧阳修在颍州时所作的《木兰花令》一词。
原词如下:“西湖南北烟波阔,风里丝簧声韵咽。
舞馀裙带绿双垂,酒入香腮红一抹。
杯深不觉琉璃滑,贪看六幺花十八。
明朝车马各西东,惆怅画桥风与月。
”西湖:这里指颍州的西湖。
②霜馀:指下霜后的秋天。
清颍:指颍水。
源出河南登封县,东南流,至阜阳入淮河。
咽:形容流水声低而悲。
③醉翁:欧阳修的号。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自称“醉翁”。
四十三年,欧阳修于皇佑元年(1049)知颍州,作《木兰花令》词,至此时正四十三年。
④三五:指阴历十五日。
盈盈:形容女子美好的仪态,这里指月亮。
二八:指阴历十六日。
【译文】秋霜已降,进入枯水季节,淮河江面缩小,颍水水落清浅,徒闻潺潺细流的呜咽之声。
歌妓们至今仍在歌唱醉翁欧阳修的词作,四十三年真如闪电一抹而过。
秋露沾满了芳草之端,在月光下象一颗颗莹滑流走的珍珠,十五、十六日的月色都很美丽。
与我一样熟识欧阳修的人,只有那西湖水波中的月亮。
【集评】明·沈际飞:“一片性灵,绝去笔墨畦迳。
”(《草堂诗馀续集》卷下)【赏析】本篇作于宋哲宗元佑六年(1091)八月,当时苏轼移知颍州(今安徽阜阳)。
四十三年前,欧阳修也曾任颍州知州,他的诗文仍在当地传诵。
苏轼听人传唱欧词,百感交集,不禁慨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
结尾写熟识欧阳修的,只有自己和永恒的月色,巧妙的构思中,蕴含对欧阳修深深的怀念。
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莲塘一中2024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莲塘一中2024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以形象为主要特点的汉语言,不可能像西方语言那样作过多的语言规则的理性分析,而应以整体和形象思维为主。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尽可能语言文字的理性规则,让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和语言实践,在潜移默化中领悟民族语言的独特规则,从而能够。
A.感知弱化师心自用B.感知简化学以致用C.感悟简化师心自用D.感悟弱化学以致用2、下列各句表现不同的交际情境,其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A.学校公告栏有某学生写的失物启事:我在餐厅吃饭时不小心遗失了《高中数学题典》,如有拾到者,请速还我!B.高考在即,学校领导为了让同学们减轻心理压力,以更好的心态迎接高考,在同学们必经的大门口贴出一副对联,上写道:“逆境锤打造强者,烈火焚烧试真金。
”C.他是个古道热肠的人,无论谁请他帮忙,也无论他能否办得到,他都会满口答应下来:“我一定鼎力相助,您就放心吧!”D.某医生医术高明,治好不少患者多年的顽疾,解除了患者的痛苦,患者对该医生十分感激。
其中一位患者特地制作锦旗表示感谢,上写道:“杏林髙手,医者仁心。
”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古典诗词鉴赏:苏轼《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赏析
古典诗词鉴赏:苏轼《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赏析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苏轼霜余已失长淮阔。
空听潺潺清颍咽。
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
草头秋露流珠滑。
三五盈盈还二八。
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译文】秋霜降后,长淮失去了往日壮阔的气势。
只听见颍水潺潺,像是在代我哭泣伤逝。
河上传来歌声悠扬,佳人还唱着醉翁的曲词。
四十三年匆匆流去,如同飞电一闪即驰。
生命像草上秋露晶莹圆润,遗落消失却不过一瞬。
十五的月轮多么皓洁完满,第二天就会渐渐缺损。
和我一样同醉翁相识,如今还剩有几人?唯有西湖波底的明月,曾经把所有的人照临。
【注释】次……韵:依次用所和诗的韵作诗,也称为步韵。
欧公:指欧阳修。
西湖:此指安徽阜阳西三里的西湖,为颍河合诸水汇流处。
长淮:淮河。
刘长卿《送沈少府之任淮南》:“一鸟飞长淮,百花满云梦。
”清颍:指颍河,颍水,为淮河重要支流。
苏辙《鲜于子骏谏议哀辞》:“登嵩高兮扪天,涉清颖兮波澜。
”咽:读“y”。
佳人:颍州地区的歌女。
醉翁词:指欧阳修在颖州做太守时,所写的歌咏颖州西湖的一些词。
四十三年:欧阳修皇祐元年(1049)知颍州时作《木兰花令》词,到苏东坡次韵作此篇时正好四十三年。
电抹:如一抹闪电,形容时光流逝之快.吴潜《满江红》:“便使积官居鼎鼐,假饶累官堆金玉,似浮埃,抹电转头空,休迷局。
”三五:十五日。
李益《溪中月下寄扬子尉封亮》:“团团山中月,三五离夕同。
”盈盈:美好的样子。
二八:十六日。
鲍照《玩月城西门廨中》:“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
”【创作背景】这是一首追和之词,所和者为欧阳修咏颍州西湖的《木兰花令》词。
此词作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八月,时苏轼知颍州。
苏轼和欧阳修师生情深,来到颍州游览西湖之时,想起往日欧公所吟西湖之词,遂步其韵和作此首词。
【赏析】《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上片写自己泛舟颍河时触景生情,下片写月出波心而生的感慨和思念之情。
高考语文高中诗歌鉴赏试题专题复习(专题训练)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2019•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韩愈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1)本读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2)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答案】(1)“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2)独抒己见,不随大流;但求尽力,不计结果;贵在实干,无意显名。
【解析】【分析】⑴本题要求简要分析诗歌前六句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
已经明确了手法是对比手法,只需要找出对比手法,并且分析对比手法怎样勾勒精卫形象即可。
诗歌中“山石细”和“海波平”两词形成对比,嘴里衔着山上的细石,决心把滔滔的海浪填平,从中表现“精卫”的雄心壮志和坚强的意志;“抱寸诚”的决心“衔细石”的举动与“海波平”的宏图大愿形成巨大反差,在对比中充分表现精卫的心诚志坚。
⑵题目要求结合诗歌后六句分析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诗中“人皆”与“我独”形成对比,表现了作者傲然不屈于俗见的鲜明态度;“岂计”“惟应”体现出作者对精卫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的肯定,侧面表现了作者孜孜以求毫不妥协的人生追求;尾联作者以“精卫”与刺客相类比,再次表达了对积极进取、锲而不舍的精神品质的褒扬与欣赏。
故答案为:⑴“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⑵独抒己见,不随大流;但求尽力,不计结果;贵在实干,无意显名。
【点评】⑴本题考査考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把握能力。
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的把握能力,内容涉及对诗歌的表达技技巧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思考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
语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语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各题。
平凉①李攀龙春色萧条白日斜,平凉西北见天涯。
惟余青草王孙路,不属朱门弟子家?宛马如云开汉苑②,秦兵二月走胡沙。
欲投万里封侯笔,愧我谈经鬓有华。
注:①平凉在汉唐盛世时并不属于边塞地界,明王朝时嘉峪关以外大片土地尽失,平凉渐渐成了边塞,而且平凉在明朝时属于陕西。
②“汉苑”原指汉朝马苑,这里借写明代平凉府的大牧马场。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描绘冷落、寂寥的平凉春色,荒芜的边城蒙上了一抹灰暗、冷峻的色调,寄情于景,景中有情。
B.颔联不露雕琢痕迹,貌似平淡无奇,实则在特定图景中,包含着诗人对人世沧桑的深沉回顾和感叹。
C.颈联抚今追昔,借助想象,用精炼的语言描绘出秦汉强盛时军队在边关塞外沙漠中驰骋作战的图景。
D.本诗用词准确富有表现力,如“宛马如云”,描绘出战马迅猛奔跑如彤云翻滚的情景,极具动态感。
(2)尾联突出使用了怎样的抒情手法来表现诗人复杂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2.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咏梅【宋】王安石颇怪梅花不肯开,岂知有意待春来。
灯前玉面披香出,雪后春容取胜回。
触拨清诗成走笔,淋漓红袖趣传杯。
望尘俗眼那知此,只买夭桃艳杏栽。
(1)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借对梅花迟迟不肯开放的不解,突显梅花“有意待春来”的志向。
B.颔联用拟人手法写梅花的高洁幽香和不畏严寒傲雪独放的品格与神韵。
C.颈联写梅花触发作者诗兴,笔走龙蛇,唤酒畅饮而弄湿了自己的衣袖。
D.该首诗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借物言志,意味深远。
(2)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金塘路中李群玉①山连楚越复吴秦,蓬梗何年是住身。
黄叶黄花古城路,秋风秋雨别家人。
冰霜想度商於②冻,桂玉③愁居帝里贫。
十口系心抛不得,每回回首即长颦。
[注]①李群玉(808-862),字文山,澧州(今湖南灃县)人,晚唐诗人,工书能诗,不乐仕进。
(整理)古代诗歌鉴赏训练题目
诗歌鉴赏专项练习一、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次鄂州卢纶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卢纶(?~约799),郡望范阳(今河北涿县)人,著名诗人。
此诗作于“安史之乱”时。
估客指商人。
(1)请简要分析首联中“远见”、“犹是”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变化。
(2)请从情与景的角度分析颈联“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古剑清·高鹗一条秋水万黄金,千载谁明烈士心。
夜半虚堂雷雨入,壁间惊起老龙吟。
(1)咏古剑,但诗中却并未出现“剑”字,试问作者是怎样咏出古剑的意象的?(2)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4分)三、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答张十一①韩愈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②闲开艳艳红。
未报恩波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④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张十一:名署,与韩愈同任监察御史,因劝谏德宗皇帝,两人同时被贬。
韩愈被贬到广东阳山,张署被贬到湖南临武。
②踯躅:杜鹃花科。
③恩波:皇帝的恩泽。
④斗:通“陡”。
(1).前四句描写景物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2).前人评价尾联写得婉转含蓄,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送僧赴黄山沐汤泉兼参禅宗长老杜荀鹤闻有汤泉独去寻,一瓶一钵一无金。
不愁乱世兵相害,却喜寒山路入深。
野老祷神鸦噪庙,猎人冲雪鹿惊林。
患身是幻逢禅主①,水洗皮肤语洗心。
[注释] ①禅主:指诗的题目中的禅宗长老。
(1).试分析诗中两个“洗”字用法的妙处。
(2).这首诗的“不愁乱世兵相害,却喜寒山路入深”一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五、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夏日南亭怀辛大孟浩然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霄劳梦想。
苏轼《木兰花令 次欧公西湖韵》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苏轼《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苏轼霜余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颍②咽。
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
草头秋露流珠滑。
三五盈盈还二八。
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注:①这首词是苏轼五十六岁时为怀念恩师欧阳修而作。
②颍:河水名。
“醉翁词”是指欧阳修公元1049年(宋仁宗皇祐元年)知颍州到晚年退休居颖州时所作的词。
“西湖”,词中指颍州的西湖。
(1)“空听潺潺清颍咽”句中的哪个字最传神?请简析。
(4分)(2)请赏析词下阕最后一句的妙处。
(4分)【参考答案】:1、“咽”字写出了水浅声低的情景。
作者移情于景,使颍河人格化了。
说水声潺潺是颍河幽咽悲切,表现了作者对恩师的深深怀念之情。
2、最后一句写波底之月,以景结情,借月光的清冷孤寂表达内心的悲凉伤感,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悲叹。
【问题】1.词中“空听潺潺清颖咽”一句中哪种用了修辞手法?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2.请简要赏析词的最后两句。
(4分)3.“佳人犹唱醉翁词”言简而意丰,词美而情深,诸君回顾《醉翁亭记》,细品本词,探究欧公形象。
(4分)【参考答案】:1.①修辞:比拟或拟人;②情感:对恩师的怀恋2.与余同是识翁人”写自己“识翁”,融合了早年知遇之恩、师生之谊、政见之相投、诗酒之欢会,尤其是对欧公政事道德文章之敬仰与钦佩。
(答对欧公政事道德文章之钦服即可)②“惟有西湖波底月”运用以景结情(或借景抒情)的写作技巧,用西湖明月之“识翁”代表颍州人民对欧公难忘的记忆。
③共同表达了对欧阳修的无比崇敬与怀恋。
(答出2点即可得满分)3.①心系百姓,与民同乐。
②才华横溢,一代文宗。
③人品至上,世之楷模。
(从立功、立德、立言三方面作答,意对即可,答对1点得2分,2点得4分)译文秋霜降后,长淮失去了往日壮阔的气势。
只听见颍水潺潺,像是在代我哭泣伤逝。
河上传来歌声悠扬,佳人还唱着醉翁的曲词。
高中语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100含解析
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归田四时乐春夏二首(其一)①欧阳修春风二月三月时,农夫在田居者稀。
新阳晴暖动膏脉,野水泛滟生光辉。
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
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
田家此乐知者谁,吾独知之胡不归。
吾已买田清颍②上,更欲临流作钓矶。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回京,任翰林院修撰期间。
②颍:指颍州。
作者于皇祐元年由扬州移知颍州,第二年七月改知应天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开篇交代了春天农夫们的生活情状:忙于农耕者多,闲居者少。
B.诗人深知田园风光的优美和农家生活的美好,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心。
C.诗中“知者谁”和“吾独知之”自问自答,暗含远离官场归隐的意思。
D.诗人在颍州水畔种田为生,垂钓自娱,表达了悠闲生活的快乐与惬意。
(2)有评论者认为“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
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四句写景精妙,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送陈正言①家铉翁②南来数骑,问征尘,正是江头风恶。
耿耿孤忠磨不尽,惟有老天知得。
短棹浮淮,轻毡渡汉,回首觚棱③泣。
缄书欲上,惊传天外清跸。
路人指示荒台,昔汉家使者,曾留行迹。
我节君袍雪样明,俯仰都无愧色。
送子先归,慈颜未老,三径有余乐。
逢人问我,为说肝肠如昨。
【注释】①陈正言是南宋朝廷派来的使者。
②恭宗德祐二年(1276)正月,元军从水陆大举入侵,南宋朝廷投降,并派出三千余人官兵赴元祈请有关事宜,家铉翁即是其中一位祈请使,他从此被迫羁留北方,直到1294年以八十二岁的高龄被放归。
此词即是作于羁留期间。
③觚棱:本指殿堂屋角上的瓦脊形状,这里代指宫阙。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作者对南方形势的关心。
遇南来者即询问消息,但询问的结果却是“江头风恶”,即形势不好。
B.“磨不尽”三字,指耿耿孤忠坚如磐石,也包含了他在北方所受的各种磨难,更加突显了他的品质。
东坡苏轼古代诗歌阅读答案(苏轼东坡词全文280篇大全集)
东坡苏轼古代诗歌阅读答案(苏轼东坡词全文280篇大全集)时代变迁,经典之风采不衰;文化演进,传统之魅力更着。
古人有登高怀远之慨,今人有探幽访胜之思。
在印刷装帧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国粹原装书的踪迹愈来愈难寻觅,给倾慕传统的读书人带来了不少惆怅和遗憾。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枯木怪石图卷》等。
1.水龙吟(赠赵晦之吹笛侍儿)楚山修竹如云,异材秀出千林表。
龙须半翦,凤膺微涨,玉肌匀绕。
木落淮南,雨睛云梦,月明风袅。
自中郎不见,桓伊去后,知孤负、秋多少。
闻道岭南太守,后堂深、绿珠娇小。
绮窗学弄,梁州初遍,霓裳未了。
嚼徵含宫,泛商流羽,一声云杪。
为使君洗尽,蛮风瘴雨,作霜天晓。
2.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歌专题检测二含解析新人教版
古诗歌专题检测(二)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贾客词刘驾贾客灯下起,犹言发已迟。
高山有疾路,暗行终不疑。
寇盗伏其路,猛兽来相追。
金玉四散去,空囊委路歧。
扬州有大宅,白骨无地归。
少妇当此日,对镜弄花枝。
(1)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评刘驾最能“以诗鸣于时”,诗开篇以同情笔意再现贾客灯下起身赶路,表现出经商艰辛。
B.贾客故事里寇盗可谓凶残,侧面反映出晚唐社会动乱、经济凋敝,以及百姓朝不保夕的命运。
C.“终不疑”语谓贾客未料夜行会身入死地,一如既往地走捷径,为悲惨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D.扬州是唐时繁华都会,也是商贾集散地,诗末点明住地扬州有深意,可使悲剧更具普遍意义。
解析:选B B项,“以及百姓朝不保夕的命运”错误,理解诗歌内容,应为“以及商人及其亲人的悲惨命运”。
(2)结合全诗,赏析“少妇当此日,对镜弄花枝”场景较为丰富的艺术效果。
(6分)答:参考答案:末尾巧写“少妇当此日”,让少妇上场而话分两头,少妇的红颜对镜和贾客的白骨无归,形成强烈对比,一乐一悲,而倍增悲情,再现了贾客及其妻子的悲惨命运。
捕捉少妇不知悲剧已然发生而对镜打扮的细节,如此鲜活的形象暗示了晚唐社会动乱所带来的民生凋敝。
[白话诗歌]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白居易澹烟疏雨间斜阳,江色鲜明海气凉。
蜃①散云收破楼阁,虹残水照断桥梁。
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
好著丹青图画取,题诗寄与水曹郎。
[注] ①蜃:大蛤蜊。
江海边或沙漠中,因空气冷热骤变,光线折射,而把远处的景物显示到空中或地面上,古人误以为是蜃吐气而成,称海市蜃楼。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从阳光写起,描摹斜阳余晖透过淡烟疏雨的间隙射到水面的场景,清新可人。
B.江面经雨水一洗,在夕阳的照耀之下愈发新鲜明净,风从水面阵阵袭来,给人凉爽之感。
2021-2021学年下学期高二暑假作业6古诗词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暮春杜甫卧病拥塞在峡中,潇湘洞庭虚映空。
楚天不断四时雨,巫峡常吹千里风。
沙上草阁柳新暗,城边野池莲欲红。
暮春鸳鹭立洲渚,挟子翻飞还一丛。
【注】此诗作于大历二年(公元767年)暮春,诗人在夔州。
大历三年,杜甫乘舟出峡,南下洞庭潇湘。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全诗描绘了巫峡暮春时节的景色,营设了一种空廓明丽的意境,含蓄蕴藉,意在言外。
B.颔联写出了巫峡地界一年四季多风多雨的自然景况,也是真实表现了当地的气候特征。
C.颈联用“新暗”、“欲红”写出柳与莲色彩的变化,呼应题目“暮春”这一特定季节。
D.尾联写洲渚之上水鸟鸳鹭挟幼鸟自由翻飞,又随意聚落在一处,暗示了自身的处境。
2.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情感?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6分)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从戎曲谢眺选旅辞轘辕①,弭节②赴河源。
日起霜戈照,风回连骑翻。
红尘朝夜合,黄沙万里昏。
寥戾清笳转,萧条边马烦。
自勉辍耕愿,征役去何言。
【注】①选旅:简选师旅。
輟辕:关口名。
②弭节:驾驭车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景情事融合,再现军队赴边的过程,景真情真,以情动人,质朴刚健。
B.“日起”二句描写白日行军场面,早晨霜寒,太阳辉映剑戈,急风吹卷连旗。
C.诗人精心组合红尘、黄沙、清笳、边马等意象,描写边塞风光,渲染战前气氛。
D.这首诗以第一人称独白式叙事,曲折表达了诗人情感,有感荡人心的力量。
2.这首诗写“从戎”,有人读出了从军赴边的豪情,有人读出了被征服役的苦痛。
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6分)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李六景俭自河东令授唐邓行军司马,以诗贺之白居易谁能淮上静风波,闻道河东应此科。
不独文词供奏记,定将谈笑解兵戈。
泥埋剑戟终难久,水借蛟龙可在多?四十着绯①军司马,男儿官职未磋砣。
【注】①着绯:穿红色的官服,唐制:文武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服深绯,五品服浅绯,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浅青。
苏轼《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欣赏
苏轼《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欣赏这是一首追和之词,所和者为欧阳修咏颍州西湖的《木兰花令》词。
此词作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八月,时苏轼知颍州。
苏轼和欧阳修师生情深,来到颍州游览西湖之时,想起往日欧公所吟西湖之词,遂步其韵和作此首词。
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宋代:苏轼霜余已失长淮阔。
空听潺潺清颍咽。
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
草头秋露流珠滑。
三五盈盈还二八。
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译文及注释译文秋霜降后,长淮失去了往日壮阔的气势。
只听见颍水潺潺,像是在代我哭泣伤逝。
河上传来歌声悠扬,佳人还唱着醉翁的曲词。
四十三年匆匆流去,如同飞电一闪即驰。
生命像草上秋露晶莹圆润,遗落消失却不过一瞬。
十五的月轮多么皓洁完满,第二天就会渐渐缺损。
和我一样同醉翁相识,如今还剩有几人?唯有西湖波底的明月,曾经把所有的人照临。
注释次……韵:依次用所和诗的韵作诗,也称为步韵。
欧公:指欧阳修。
西湖:此指安徽阜阳西三里的西湖,为颍河合诸水汇流处。
长淮:淮河。
刘长卿《送沈少府之任淮南》:“一鸟飞长淮,百花满云梦。
”清颍:指颍河,颍水,为淮河重要支流。
苏辙《鲜于子骏谏议哀辞》:“登嵩高兮扪天,涉清颖兮波澜。
”咽:读“yè”。
佳人:颍州地区的歌女。
醉翁词:指欧阳修在颖州做太守时,所写的歌咏颖州西湖的一些词。
四十三年:欧阳修皇祐元年(1049)知颍州时作《木兰花令》词,到苏东坡次韵作此篇时正好四十三年。
电抹:如一抹闪电,形容时光流逝之快.吴潜《满江红》:“便使积官居鼎鼐,假饶累官堆金玉,似浮埃,抹电转头空,休迷局。
”三五:十五日。
李益《溪中月下寄扬子尉封亮》:“团团山中月,三五离夕同。
”盈盈:美好的样子。
二八:十六日。
鲍照《玩月城西门廨中》:“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
”赏析《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上片写自己泛舟颍河时触景生情,下片写月出波心而生的感慨和思念之情。
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阅读答案
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阅读答案《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恩师的怀念之情。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到你。
《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阅读材料注:①这首词是苏轼五十六岁时为怀念恩师欧阳修而作。
②颍:河水名。
《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阅读题目(1)“空听潺潺清颍咽”句中的哪个字最传神?请简析。
(4分)(2)请赏析词下阕最后一句的妙处。
(4分)《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阅读答案1.答案:“咽”字。
“咽”字写出了水浅声低的情景,作者移情于景,将颍河人格化,说水声潺潺是颍河幽咽悲切,表现作者对恩师的深深怀念之情。
(若学生答出“空”字,并对它的双关意做出合理的阐释亦可)解析:上阕起首两句描写了作者泛游颍河所见到的景致。
颍州有颍河汝水,最终汇于淮河之中。
“霜馀”两字交代作者到颍州时正值深秋,秋高天旱、草木枯萎,颍河也失去了春夏时期波澜壮阔的气势,温婉细流涓涓而下。
水声潺潺,在作者听来,如怨如慕,恰恰吻合他此时思念恩师的心情。
将河水拟人化的写法,更显得情真意切。
2.答案:最后一句写波底之月,以景结情,借月光的清冷孤寂表达内心的悲凉伤感,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悲叹。
解析:作者在全词结尾处将主旨进一步明朗化。
四十三年过去了,现在能记得醉翁的人还剩下几个?恐怕只有作者与这倒影在西湖水底的明月。
借月光的清冷孤寂表达内心的悲凉伤感,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悲叹。
《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赏析这是一首追和之词,所和者为欧阳修咏颍州西湖的《木兰花令》词。
此词作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八月,时苏轼知颍州。
王安石变法时,苏轼与韩琦、欧阳修等元老重臣站在守旧的一面,虽攻击新法,但并没有全盘加以否定;后来以司马光为代表的旧党执政,开始废除新法,他又与司马光进行过激烈的辩论,因此又受到旧党的排斥,只得再度请求外调,先后任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知州。
苏轼当年京都应试时,欧阳修为主考官,对其文章十分赏识,录为第二名,曾说:“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
【宋】苏轼
霜余已失长淮阔。
空听潺潺清颍咽。
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
草头秋露流珠滑。
三五盈盈还二八。
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注】宋哲宗元祐六年八月,苏轼出守颍州,作此词。
苏轼恩师欧阳修四十三年前守颍州时作《木兰花令·西湖南北烟波阔》,苏轼作此词时欧阳修去世已二十年。
长淮:即淮河。
颍:颍水,淮河支流。
西湖:此指安徽阜阳西三里的西湖,为颍河合诸水汇流处。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片写词人泛游颍河时的见闻和感受,“空听”一句移情入景,将眼前所见的实景人格化。
B.“佳人”一句写欧公当年所做诗词几十年后仍被传唱,欧公的为文、为政、为人可见一斑。
C.“草头”一句承接上片,与曹操《短歌行》中“譬如朝露”一句表达的含义有异曲同工之妙。
D.结尾写“西湖波底月”,以景结情,在淡泊凄清的秋水月色中收束全词,给人赏心悦目之感。
15.这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
阅读答案:
14.D(结尾写波底之月,传达出因月光之清冷孤寂而生的悲凉伤感,在淡泊凄清的秋水月色中化出淡淡的思念和叹惋,令人感慨万千,怅然若失。
)
15.①悲秋之情。
深秋时节,淮河失去宏阔的气势,颍水潺潺似在呜咽,触发了诗人悲秋伤时之情。
②伤逝之情。
光阴流转如电,草露倏忽而逝,十五圆月到十六即缺,皆令人不由感叹生命无常,短促易逝。
③怀人之情。
欧公早逝,当年识翁之人,今存者只有自己及西湖波底之月而已,物是人非,表达了对恩师欧阳修的崇敬、怀念之情。